KR3e0025 傷寒微旨論-宋-韓祗和 (WYG)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傷寒㣲㫖論卷上    宋 韓祗和 撰
  傷寒源篇
夫傷寒之病醫者多不審察病之本源但只云病傷寒
即不知其始陽氣内鬱結而後成熱病矣自冬至之後
一陽漸生陽氣㣲弱猶未能上行易潛龍勿用是也至
小寒之後立春以前寒毒殺厲之氣大行時中於人則
𫝊在蔵府其内伏之陽被寒毒所折深浹於骨髓之間
[001-1b]
應時不得宣暢所感寒氣淺者至春之時伏陽早得發
泄則其病輕名曰溫病感寒氣重者至夏至之後真陰
漸發其伏陽不得停留或遇風寒或因飲食沐浴所傷
其骨髓間鬱結者陽氣為外邪所引方得發泄伏陽既
出肌膚而遇天氣炎熱兩熱相干即病證多變名曰熱
病按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冬傷於寒注云冬寒且凝春
陽氣發寒不為釋陽怫于中寒怫相持故病温熱論云
人之傷於寒也則病熱注云寒毒薄於肌膚陽氣不得
[001-2a]
散發而内怫結故傷寒者反為熱病也以此證之即傷
寒之病本於内伏之陽為患也傷寒受足經篇云人身
有十二經絡分布上下故手有三陽三陰足有三陽三
隂手三陽者太陽小腸也陽明大腸也少陽三焦也三隂
者太陰肺也少陰心也厥陰心包絡也足三陽者太陽
膀胱也陽明胃也少陽膽也三陰者太陰脾也少陰腎
也厥陰肝也今傷寒之為病只受於三陽三陰者何也
熱論云一日巨陽受之頭項痛腰脊强二日陽明受之
[001-2b]
陽明主肉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卧三日少陽受之
少陽主膽故胷脇痛而耳聾四日太陰受之故腹滿而
咽乾五日少陰受之故口燥舌乾而渇六日厥陰受之
故煩滿囊縮今經中論其傷寒病所𫝊受而不𫝊于手
之三陽三陰古今未見其說焉且人之生也稟天地陰
陽氣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或四時
有不常之氣陽邪為病則傷于手經也陰邪為病則傷
于足經也故冬毒之氣則中於足經矣易云水流濕火
[001-3a]
就燥是也太陰陽明論陽受風氣陰受溼氣注云同氣
相求爾又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溼者下先受之
注云陽氣炎上故受風陰氣潤下故受溼葢同氣相合
爾至真要大論云身半以上其氣三天之分也天氣主
之身半以下其氣三地之分也地氣主之注云當陰之
分冷病歸之當陽之分熱病歸之脈要精㣲論云故中
惡風陽氣受之也以此為証即寒毒之氣只受於足之
三陽三陰明矣
[001-3b]
  傷寒平脈法
夫傷寒既稟于冬得春夏之氣則欲發泄而又因飲冷
嗜欲則觸起因衝風雨則迫動因他人病所著則外邪
喣出内邪既病之後變動不常未見于證先形于脈脈
者人之權衡浮數而軟命之曰傷風浮數而硬命之曰
傷寒傷寒之脈陽毒則頭大尾小陰毒則頭小尾大頭
者寸也尾者尺也寸有餘則為陽毒尺有餘則為陰毒
三部皆有餘乍大乍小為往來未定陽毒盛則觧陰毒
[001-4a]
盛則溫陰陽皆盛則平陰陽皆弱則扶陰陽未定則待
既久不定然後觀證治傷寒以脈為先以證為後浮者
按之便得數者一息六至以上硬者有力凡有吐瀉當
以脈候關前脈大關後脈小或六脈俱大雖吐瀉大熱
之證不得便以為熱關前脈小關後脈大或六脈俱㣲
雖秘結大寒之證不可便以為寒經云關前為陽關後
為陰
  辨脈篇
[001-4b]
夫辨傷寒病之脈不出于數種曰浮曰沈曰數曰遲曰
陰曰陽先識此等六脈然後辨盛虚審大小察𦂳緩為
治病之急務今之醫流治傷寒病只憑脈浮為陽脈沈
為陰全不明脈尺寸有陰陽虛盛之理為可汗下與不可
汗下之規往往變傷寒為壞病焉
浮脈者非謂舉之有餘及按之三四菽重得之也脈有
三部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凡脈在上部者皆名浮也
于傷寒病即不然但病人兩手脈見之于皮外指到不
[001-5a]
及按便得者乃是浮也若病在表脈浮不得便以浮為
陽浮中亦有陽亦有陰也盖三隂病在表脈亦浮也故
有可汗者有不可汗者
沈脈者非謂深取而得之也若在中部上見即為沈矣
但兩手脈按之至皮下得者乃是沈也傷寒病在裏三
部脈沈不得便以沈脈為陰沈中亦有陽亦有陰也假
令三陽病在裏脈亦沈也故有可下者有不可下者
數脈者一息六七至是也病人脈或浮或沈若陰陽氣
[001-5b]
停脈雖及六七至只是邪氣𫝊受不宜妄投藥也若脈
及七至已上按之有力即可投藥解之此陰氣弱陽氣
勝也
遲脈者一息四至下三至上是也病人脈或浮或沈不
以大小緩急但見脈遲便可投藥和之此是陽氣弱陰
氣勝也前數脈不投藥者葢數脈與陽病相應何藥之
有今遲脈投藥者乃是遏陰氣而歸于陽也
陽脈者非謂脈浮為陽也病人兩手脈或浮或沈皆以
[001-6a]
寸口為陽也若以在表為陽古人何以不云病在陽而
云病在表也平人氣象論曰寸者陽分位也脈經曰從
關至魚際是寸口内陽之所治也又曰關前為陽也
陰脈者非謂脈沈為陰也病人兩手脈或浮或沈皆以
尺中為陰也若以在裏為陰古人何以不云病在陰而
云病在裏也平人氣象論曰尺者陰分位也脈經曰從
關至尺是尺内陰之所治也又曰關後為陰也
盛脈者非謂牢實洪滑也是陰陽氣偏勝之名也病人
[001-6b]
脈或浮或沈不以大小緩𦂳若寸口力大名曰陽盛尺
中力大名曰陰盛也
虚脈者非謂軟㣲濡弱也是陰陽氣不足之名也病人
脈或浮或沈不以大小緩𦂳若寸口力小名曰陽虚尺
中力小名曰陰虚也
大脈者按之指下似洪而極大也病人脈三部力停或
在表或在裏按之雖大若不發熱冒悶及口燥咽乾譫
語者此是無表裏證不可妄治之治之即邪毒相攻為
[001-7a]
壞病矣
細脈者比常脈小也非㣲細之細也若病人兩手三部
脈力停或在表或在裏其脈按之小或無力雖陰脈先
見而證未見便可少投溫藥和之何者葢欲消陰氣歸
于陽也
𦂳脈者寒也按之指下如繩動而無常是也病人三部
脈停或浮而𦂳表傷寒也或沈而𦂳胃中寒也若不惡
寒不自汗不胷滿不腹痛勿妄治之此是傷于寒氣而
[001-7b]
𫝊受也
緩脈者風也按之指下軟差駃疾于遲是也病人三部
脈力停或浮而緩表傷風也或沈而緩亦胃中寒也若
不惡風不自汗不嘔逆不腹滿亦勿妄治之亦是傷于
風而傳受也
前辨脈之法乃是病人始得病三四日以前未經服汗
下吐藥即依前脈調理免成壞病若病人服汗下吐藥
太過變見别脈及有壞病證悉具仲景傷寒之論也
[001-8a]
  陰陽盛虚篇
凡治傷寒病先辨脈之浮沈次于浮沈中察寸尺之虚
盛何謂虚盛病人兩手三部脈或浮或沈關前寸脈小
關後尺脈大曰陽虚陰盛關前寸脈大關後尺脈小曰
陽盛陰虚今之醫者則不然皆云脈浮為陽豈可更言
陰脈沈為陰豈可更言陽執此偏見枉陷病人至于不
救難經云五十八難曰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
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夫陽虚陰盛汗出而愈
[001-8b]
下之即死陽盛陰虚汗出而死下之即愈楊氏曰此說
反倒于義不通不可依用若反此行之大為順耳楊氏
即據脈經辨脈陰陽大法云脈有陽盛陰虚陰盛陽虚
何謂也曰浮之損小沈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虚沈之損
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隂虚是陰陽虚實之意也注云
陽脈見寸口浮而實大今輕手浮之更損減而小故言
陽虚重手按之反更實大而沈故言陰實也楊氏曲執
此二端為治傷寒病汗下之法况脈經中立此辨脈陰
[001-9a]
陽大法葢總言雜病脈浮之損小沈之實大沈之損小
浮之實大為陰陽虚盛之說非為傷寒病立言也傷寒
病脈浮當以關前為陽關後為陰脈沈亦以關前為陽
關後為陰也假令三部脈浮有可汗者有不可汗者若
寸脈短小尺脈實大名曰隂盛陽虛乃可汗之汗之即
愈若寸脈實大尺脈短小名曰陽盛陰虚不可汗之汗
之即死三部脈沈有可下者有不可下者若寸脈實大尺
脈短小名曰陽盛陰虚乃可下之下之即愈若寸脈短
[001-9b]
小尺脈實大亦曰陰盛陽虚不可下之下之即死今楊氏
執難經正文為汗下之悞及言文意反倒不可依用由
其不通難經中陰陽二字迺是三部脈浮沈中寸為陽
尺為陰非謂三部脈浮為陽沈為陰也使後人妄憑注
中之說誤投汗下藥以害人命皆楊氏為萬世之罪魁也
葢楊氏殊不達聖賢之意自擅已能謬𫝊于世故也且
仲景傷寒例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乃亡
假令脈浮為陽合投桂枝湯仲景何言陽盛則斃葢謂
[001-10a]
三部脈浮寸脈力大關尺脈力小為陽盛若投桂枝湯
足以助陽為毒是病人必死矣假令脈沈為陰合投承
氣湯仲景何言陰盛則亡葢謂三部脈沈寸脈力小關
尺脈力大為隂盛若投承氣湯足以助隂為毒是病人必
亡矣此仲景汗下之戒正與難經陰陽虚盛文意同也
則楊氏之失明矣病在表脈浮寸脈力小于關尺此為
陽虚陰盛雖三日以後至四五日亦可投發表藥若寸
脈力大于關尺此為陽盛陰虚雖未滿三日亦不可投
[001-10b]
發表藥投之則助陽為逆病人三日以後病猶在表脈
浮三部齊等尚不可投汗藥况寸脈力大于關尺耶病
在裏脈沈寸脈力大于關尺此為陽盛陰虚雖四日後
亦可下之若四日以前雖有此脈未投下藥亦不為晩
若寸脈力小于關尺此為陽虚陰盛雖四日至六七日
以後亦不可投下藥下之則助陰為逆病人四五日以
後病傳在裏脈沈三部等齊尚不可投下藥况寸脈力
小于關尺耶
[001-11a]
  治病隨證加減藥篇
夫病證變壞急速者無出於傷寒古人以傷寒為卒病
也古今治傷寒無出於仲景方仲景尚隨證加減藥味
量病而投之傷寒論辨太陽證小青龍湯方内若渇去
半夏加&KR0797&KR0803根若微利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黄加茯
苓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又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
者小柴胡湯方内若胷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KR0797
&KR0803根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藥脇下硬去&KR0037加牡礪若心
[001-11b]
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渇外有㣲熱者去
人參加桂枝若欬去人參薑棗加五味子乾薑又傷寒
八九日風溼相搏桂枝附子湯方内若其人大便鞕小
便自利去桂枝加术少許又少陰傷寒病二三日不已
眞武湯方内若欬加五味細辛乾薑若小便利去茯苓
若下利去芍藥加乾薑若嘔去附子加生薑又霍亂理
中圓方内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术加桂吐多去术
加生薑下利多還用术悸者加茯苓渇欲得水者加术
[001-12a]
腹中痛加人參寒者加乾薑腹滿去术加附子今據此
五方中加減藥味之法乃是前賢訓誨人之深意也今
之醫者見古方中有加減意即依方用之若方中無加
減意不能更張毫釐所謂膠柱也况素問有異法方宜
論豈是執一端而治病也假令雜病方可用治傷寒病
者亦可投之豈須待傷寒論中有法也况古人之心文
筆不能盡言者多矣
  用藥逆篇
[001-12b]
病人若因服下藥太過兩手脈沈細數肢體逆冷煩躁
而渇者乃是陽氣下陷入丹田陰氣厥逆滿上二焦故
令人躁此名隂躁也醫者見病人煩躁又不詢其端由
亦不詳其脈理便用涼藥治之涼藥既下病勢愈甚至
於困極不救者多矣病人若因下之太早兩手脈沈遲
細而無力或遍身及四肢逆冷煩躁而渇者或引飲不
休好泥水中卧者須用性熱藥治之凡投性熱藥皆須
冷服何故如是葢為病人腹中陰氣太盛若投熱藥湯
[001-13a]
劑則陰陽氣相擊藥下必便吐出須候湯劑極冷即投
之投之不吐者以腹中隂氣與冷飲相逢即同氣相求爾故
藥下不吐也藥雖冷飲久即必發熱矣所謂始同而終
異也素問云醇酒冷飲久必發熱是也假令投仲景四
逆湯之類一依前說若病人不煩躁即熱藥可溫服之
病人若傷暑熱胃中空虚飲冷太過遂成泄利日二三
十往大便色黄米穀不化渇飲水漿醫者見此證云脾
胃不和故至此也投熱藥或止之或補之熱藥既下往
[001-13b]
往吐出及下利愈甚此亦陰陽氣相擊也若處承氣湯
之類令病人熱飲之藥既得下必不吐出亦是與胃中
熱氣相從也熱力旣消藥冷性得行其病即愈素問注
云以葱薑和粉藿投之是也
  可汗篇
傷寒病有可汗者論中但綂言其可汗證及可汗脈或
云脈浮弱或云脈浮而數或云脈浮𦂳或云脈浮無汗
而喘或云脈浮而在表今畧舉數條後人但憑脈之大
[001-14a]
槩並不分脈浮有陰陽虚盛之理又不分有可汗有不
可汗之處悞投發表藥服之則多變成陽毒之患今舉
病人有汗惡風無汗發熱分為三等及據立春以後立
秋以前氣候輕重各立方治之庶學者易為開悟耳
病人一二日以前兩手脈浮數或緩或𦂳按之差軟寸
關尺若齊等雖有頭痛身熱但只是邪氣𫝊于陽分不
可妄投發表藥也
病人雖頭痛惡風身熱若兩手脈寸關尺三部齊等其
[001-14b]
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與解表藥此是見表證
未見表脈也直候寸脈力小于關尺方可投解表藥
大抵治傷寒病見證不見脈未可投藥見脈不見證雖
少投藥亦無害也
凡治雜病以色為先以脈為後治傷寒以脈為先以證
為後病人兩手脈浮數而𦂳名曰傷寒若關前脈力小
關後脈力大惡風不自汗此乃陰氣已盛先見于脈也
若不調藥和之後必惡風及自汗出若立春以後至清
[001-15a]
明以前宜調脈湯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葛根
柴胡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冝人参桔梗湯主之
調脈湯
  葛根一/兩  防風去蘆/半兩  前胡去苗/三錢
  甘草炙半/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一塊如棗大劈破煎
  至七分去滓溫服如寸脈依前力小加棗三個劈
  破同煎
[001-15b]
葛根柴胡湯
  葛根一兩/半  柴胡一/兩  芍藥二/分  桔梗三/分
  甘草三分/炙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去滓熱
  服如寸脈依前力小加葱白三寸同煎服之
人參桔梗湯
  人參  桔梗各三/分  麻黄去節/一兩  石膏三/兩
  甘草三分/炙
[001-16a]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荆芥五穂煎至七分去滓
  熱服如尺脈依前力小可麻黄二分去節同煎服
病人兩手脈浮數而緩名曰中風若寸脈力小尺脈力
大惡風不自汗此亦陰氣已盛先見于脈也若不調藥
和之後必惡風自汗出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宜薄
荷湯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防風湯主之芒種
以後立秋以前宜香芎湯主之
薄荷湯
[001-16b]
  薄荷一/兩  葛根半/兩  人參三/分  甘草炙半/兩
  防風去蘆/半兩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三
  五服寸脈力尚小加薄荷二分
防風湯
  防風去蘆/半兩  桔梗三/分  甘草炙/  旋覆花
  各半/兩  厚朴炒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薑一塊如棗大劈破煎
[001-17a]
  至七分去滓熱服如三五服寸脈力尚小加荆芥
  穂五七枚同煎
香芎湯
  川芎一/分  石膏二/兩  升麻三/分  甘草半/兩
  厚朴半/兩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三
  五服後寸脈力尚小加細辛二分
前二段又將中風傷寒各立法者何葢為病人始病三
[001-17b]
日已前因中風脈緩或因傷寒脈𦂳脈雖先見而病證
猶未見尚可用藥解之故各立方爾
病人兩手脈浮數或𦂳或緩寸脈短及力小于關尺脈
者此名陰盛陽虚也若自汗出惡風者是邪氣在表陰
氣獨有餘也素問云陰氣有餘而多汗身寒是也即可
投消陰助陽發表藥治之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宜
六物麻黄湯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七物柴胡
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發表湯主之
[001-18a]
六物麻黄湯
  麻黄去節/一兩  人參  甘草各半/兩  葛根
  蒼术各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二個煎至七分去滓熱
  服如三五服後汗未止加荆芥三分如三五服後
  不怯風猶自汗出加舶上丁香皮半兩
七物柴胡湯
  柴胡二/兩  蒼术  荆芥穂  甘草
[001-18b]
  麻黄去節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薑一塊如棗大劈碎棗
  三箇劈破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三五服後汗未止
  者猶惡風者加葱白三寸如三五服汗猶未止加
  當歸一兩同煎服
發表湯
  麻黄去節/兩半  蒼术三/分  人參  當歸各半/兩去
  蘆/  舶上丁香皮  甘草各三/分
[001-19a]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一塊如棗大劈破棗
  三箇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三五服後汗未止
  猶怯風者加桂枝三分如汗未止更加細辛半兩
  以汗止為度
病人脈浮數或𦂳或緩其脈上出魚際寸脈力大于關
尺此名陽盛陰虚若發熱冒悶口燥咽乾者乃是邪氣
在表陽氣獨有餘也素問云陽氣有餘而身熱無汗是
也可投消陽助陰藥以解表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
[001-19b]
宜人參湯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前胡湯主之
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石膏湯主之
人參湯
  人參半/兩  石膏二/兩  柴胡一/兩  芍藥
  甘草各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如錢大同煎至七
  分去滓熱服如三五服後依前發熱者每服水盞
  半加豆䜴十五粒同煎至八分如前熱未解更加
[001-20a]
  石膏二兩
前胡湯
  前胡一/兩  石膏二/兩  豆䜴熬焦/三分  桔梗三/分
  甘草半/兩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一塊如棗大劈破同煎
  至七分去滓熱服依前熱未解每服入豆豉三十
  粒水盞半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
石膏湯
[001-20b]
  石膏三/兩  芍藥  柴胡各一/兩  升麻
  黄芩  甘草各三/分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盞半入䜴一合煎八分去滓熱
  服如三五服後熱不解加知母一兩如熱未解加
  大青一兩
病人兩手脈浮數或𦂳或緩三部俱有力無汗惡風者
此是陰陽俱有餘素問云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是也
可用藥平之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宜解肌湯主之
[001-21a]
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芍藥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
秋以前宜知母湯主之
觧肌湯
  芍藥二/兩  麻黄去節/三分  升麻  甘草炙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豉半合煎至八分去
  滓熱服如三五服後猶惡風者加麻黄半兩石膏
  一兩
芍藥湯
[001-21b]
  芍藥  荆芥穂各一/兩  石膏三/兩  甘草炙/各
  半/兩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一塊劈破同煎至七分
  去滓熱服如三五服後猶惡風再加薑一塊棗三
  箇煎法如前
知母湯
  知母  麻黄去/節  升麻各一/兩  石膏二/兩
  甘草一兩/半
[001-22a]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薑一小塊同煎八分去
  滓熱服如三五服後猶惡風者加麻黄半兩
仲景云傷寒為病脈緩者名中風脈𦂳者為傷寒葢始
因經冬温毒毒氣中其人内伏之陽沈潛于骨髓之内
每至春夏發時或因外傷寒而引内邪出及乎内邪既
出即為病一也故古人立此二端恐後人疑其𦂳脈與
緩脈治法别也若中風與傷寒脈異何故仲景無别法治
之此乃後人不究仲景之心也
[001-22b]
前三段又將中風與傷寒一法治之者何葢病人始得病
後脈與證俱見若投解利藥必不能愈故立前方同法
治之
病人始得病一二日至五六日尚有表脈及表證者亦
可依脈證投藥凡投解表及發表藥每一日可飲三服
病甚者可至五服外不可頻投藥也如證未解可投熱
粥内加葱白亦佳如有汗出勿厚衣葢覆恐出汗太過
作亡陽證
[001-23a]
  可下篇
傷寒病有可下者論中但綂言其可下證及可下脈或
云下利三部脈皆平心下硬或云下利脈遲而滑者内
實或云脈滑而數者有宿食或云脈沈者内實或云脈
滑内疾或云脈浮大按之反濇有宿食或云脈實者今
畧舉此數說後人但憑其脈之大綱即不分脈沈有隂
陽虚盛之理又不分有可下有不可下之處悮投下藥
終必變成四肢逆冷手足拘攣嘔逆喘滿之患
[001-23b]
病人四五日以後兩手脈沈數按之不甚實若三部力
齊等雖有發熱冒悶只是邪氣𫝊于内潜在胃脘不可
妄投下藥也若投黄芩湯三服以解之即可
病人五六日兩手三部脈沈數大按之不斷寸脈上湧
力大于關尺脈此名陽盛陰虚可大小承氣湯以助陰
消陽也若腰重口乾譫語項背以上濈然汗出時時潮
熱者可服調胃承氣湯若第四五日見此證脈可服小
承氣湯
[001-24a]
病人三四日以後兩手三部脈沈數寸脈斷力小關尺
脈力大此名隂盛陽虚切不可投下藥宜據温中篇内
湯丸投之以助陽消隂也
病人兩手三部脉沉數按之至骨有力而不斷口燥
咽乾而渇時時發熱冒悶者此是隂陽氣俱實可用藥
和之宜黄芩湯主之
黄芩湯
  黄芩  甘草  山梔子  芍藥
[001-24b]
  厚朴  英粉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脈
  力差軟住服若大便溏去梔子加葛根等分若立
  春以後立夏以前見證者去梔子芍藥加柴胡去
  苖等分
病人兩手脈沈數大按之不斷寸脈上湧力大于關尺
者此名陽盛隂虚可投藥下之以助陰消陽也若立春
以後至清明以前可下者小承氣湯内更加厚朴半兩
[001-25a]
減大黄一兩主之 若發熱譫語引飲者小承氣湯清
明以後芒種以前可下者小承氣湯主之 若發熱冒
悶腰重引飲時時譫語大承氣湯芒種以後至立秋以
前可下者大承氣湯主之 若發熱煩躁腰重譫語頭
面濈然有汗者調胃承氣湯主之凡用大小承氣及調
胃承氣並用仲景方
病人立春以後至芒種以前第三四日雖有可下證及
有可下脈亦未可便投下藥直候至第五日或第六日
[001-25b]
投下藥者何葢天氣陽力尚㣲慮下之太過變成壞病
也若芒種以後立秋以前雖第二三日有可下證及有
可下脈亦未可便下之直候至第四五日下之天氣炎
盛與胃中熱氣相干故第四五日投下必不能成後患

凡投下藥不得務急為勝假令今日寅時投下藥至申
時酉時不動可再投下藥假令今日酉戌時投下藥至
來日雞鳴時不動可再投下藥切宜慎守也
[001-26a]
病人三四日以前切不宜早下之則多成結胷及四逆
之患至十二日以後者見有下證雖脈不至實盛亦冝
下之假令第十二三日投下藥之後至十六七日尚口
燥咽乾譫語者即更宜下之何者葢為隂病不過六七
日乃劇若陽病至十三日以後頻投下藥無害也今立
此言者恐醫流將病人日數淺深一槩治也且今太平
久矣蔵府柔脆故氣血虚弱但遲投下藥亦無害耳
病人四五日以後假令今日寅時見下證及有可下脈
[001-26b]
未可便投下藥更候至午未時間陽氣盛再看其脈若
比寅時寸脈力倍大于關尺脈即可下之若與寅時脈
力平同即候次日投下藥亦不為晩矣凡投下藥者量
其脈力輕重證之深淺不可下之太過若太過則病證
多變且古人立理無失下之過但罪其下之太早及太
過爾况病人七八日不大便古人未嘗罪醫者投下藥
之晩此醫之深意思後人全不通曉
病人第五六日兩手三部脈沈數寸關尺力齊等者此
[001-27a]
乃陰陽氣停雖然咽乾腰重發熱亦不可投下藥當大
便自下爾
病人至六七日不大便若其兩手寸脈小尺中脈大亦
不可下之雖不服下藥而大便者則必先硬而後溏葢
由腹中有陰氣也仲景論曰先硬後軟不可攻也况鴨
溏乎
傷寒論中或云按之心下堅腹中滿不大便口燥咽乾
汗出譫語日晡所發潮熱不能食體重氣促濈然汗出
[001-27b]
皆是可下之證雖有此可下證若三部脈停力弱及寸
脈小于關尺此為有下證無下脈不可下之毫厘千里
直候寸脈力大于關尺可下也凡投下藥只㕘酌仲景
承氣湯輕重用之
治傷寒病投下藥者本不為取積及取食止為疎解陽
毒之氣若邪毒在内陽氣盛即寸脈大乃可下之其陽
氣不盛即三部脈停何必下之葢今人只知沈在裏便
投下藥殊不較量脈之陰陽虗盛也
[001-28a]
凡投下藥者本因胃中有邪熱之氣故投大黄芒硝之
類以消陽氣今之醫者絶不解古人下傷寒之法多投
以丸藥丸藥多用巴豆水銀膩粉粉霜砒霜甘遂石腦
油之類皆是熱藥但能逐其胃中濁惡即愈増其邪熱
矣今用丸藥下傷寒病者欲去胃中積聚胃氣旣虚即
邪熱在内又與熱相逢及吐納暑熱之氣足以助陽為
毒後成壞病也
今人投下藥纔見大便利及三五次急投和氣藥以補
[001-28b]
之本意用大黄等涼藥疎導胃中熱氣熱氣纔過乘虚
之際却投和氣補藥決然變成發黄斑出衂血畜血狂
走之患矣
凡投下藥候四五日以後有下脈及有可下證即可下
之假令病人不投下藥至六七日大汗後依然腰痛咽
乾而渇日晡發熱頰赤胷中冐悶兩手脈實而數宜用
黄芩湯一兩服和之直候大汗出後至第五六日投大
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亦無害盖于汗後至第五六日
[001-29a]
投下藥者是因病人大病後氣血虚弱不可早下也
前可汗篇别立方藥而不從仲景方今可下篇中不别
立藥而從仲景方者何葢太平之人飲食動作過妄而
陽氣多若用大熱藥發表則必變成壞病故㕘酌力輕
而立方也世人陽氣既多若用下藥當從至陰藥投之
非仲景承氣湯之類即别藥不能對病矣請醫者深詳

 
[001-29b]
 
 
 
 
 
 
 
 傷寒微㫖論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