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金石文字記卷二
崑山顧炎武撰
漢
巴郡太守樊敏碑 八分書 建安十年三月
重刻本字甚拙惡
其文有云晳為韓魏者析之異米巫虐者凶之異
嵗在汁洽者協之異士女涕泠者零之異吕氏春秋
[002-1b]
氣不入身無苛殃漢書藝文志星事
悍後漢書
禮儀志大儺中黄門倡侲子和曰甲作食廣韻
即凶字古文漢三公山碑攘去宼魏横海將/軍吕君碑羣
鼎沸竝作此字爾雅
嵗在未曰協洽史記厯書作汁洽天官書作叶洽方
言自闗而東曰洽闗西曰汁春秋文耀鉤黑帝叶光
紀周禮禮記注竝作汁周禮太史讀禮書而協事故
書協作叶杜子春云叶協也書亦或為協或為汁大
行人協辭命故書協作叶鄭司農云叶當作汁張衡
[002-2a]
西京賦五緯相汁五臣本作叶五經文字協字古文
作叶而緯書有樂汁徴圖漢書五行志引洪範協用
五紀字又作旪師古曰旪讀曰叶四字皆以十為聲
而从劦从口从水从日則各異耳尚書大傳其歌聲
比余謡名曰晳陽注謂春厥民析則析之為晳或亦
可通用乎
執金吾丞武榮碑 八分書 無年月
今在濟寜州儒學殘缺婁機漢隸字源曰碑言遭桓
[002-2b]
帝大憂哀隕而亡當是靈帝時也
王𢎞撰曰碑額漢故執金吾丞武君之碑十字作隂
文凸起他碑所無
秦君碑 八分書 無年月
滕縣東四十里馬山後有古城半圯于河土中得此
碑其文曰余聞湯武千載周孔異世以義相髙况余
天禄踐跡遵基竊慕揚善喟然而歎其鄙辭曰於穆
秦君命世優邁承祖皇□裔出睪□紀行録功必本
[002-3a]
其初惟君總角勵志仲尼從容六藝□佃田疇升階
英妙轉典蒸黎為政崇傳五教竝和仁賢叙位法依
蕭何囹圄空虚鄉無逋逃凡百肅雍莫不率從境内
既寜路不資遺耕夫千畝餘種不歸𤣥清介白食茹
㧞葵三年有成嬰兒謡歌鼓腹喜徳踊躍嘔唏水静
魚集國富民繁户増十倍牧守孔嘉怒不斷刑寛不
容非化准邠邵比翮而飛永如南山不缺不虧略取
大較丹書刻石垂示後昆識者察焉
[002-3b]
魏
公卿上尊號碑 八分書
拓本殘缺按此文當在延康元年而刻於黄初之後
受禪碑 八分書 黄初元年十月
拓本耒按以上二碑竝/在許州今現存
封孔羡碑 八分書 黄初元年
今在曲阜縣孔子廟中後人刻其下曰陳思王曹植
詞梁鵠書謬也
[002-4a]
書輯五瑞作揖太皥作大皓三恪作愘
胡三省通鑑注曰漢平帝元始元年封褒成君孔霸
曽孫均為褒成侯奉孔子祀王莽敗失國光武建武
十三年復封均子志為褒成侯志子損和帝永元四
年徙封褒亭侯世世相傳至獻帝初國絶魏文帝黄
初二年封孔子二十一世孫羨為宗聖侯邑百户
宋書禮志曰漢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
碑銘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彫弊下令不得
[002-4b]
厚𦵏又禁立碑髙貴鄉公甘露二年大將軍叅軍太
原王倫卒倫兄俊作表徳論以述倫遺美云祗畏王
典不得為銘乃撰録行事就刋於墓之隂云爾此則
碑禁尚嚴後復弛替晉武帝咸寜四年又詔曰此石
獸碑表既私褒美興長虚偽傷財害人莫大於此一
禁斷之其犯者雖㑹赦令皆當毁壊至元帝大興元
年有司奏故驃騎府主簿故恩營葬舊君顧榮求立
碑詔特聴立自是後禁又漸頽大臣長吏人皆私立
[002-5a]
義熙中尚書祠部郎中裴松之又議禁斷於是至今
裴松之傳曰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實上表陳之
由是竝斷以故終魏之世略無紀功述行之文其立
碑之見於史者惟田豫顔斐二人而晉世則扶風王
駿魏舒羊祜杜預閻徳唐彬嵇紹丁紹范平立碑之
事百有餘年亦僅七八見齊建武中范雲上表求為
太宰竟陵王子良立碑事竟不行其文載昭明太子
選中所引亦止太宰褚淵丞相豫章王嶷二例若劉
[002-5b]
勔之生為立碑安成王秀之四碑竝建史家書之以
為異事而自魏至陳文字之罕𫝊於後有繇然矣隋
書禮儀志梁天監六年申明葬制凡墓不得造石人
獸碑唯聴作石柱記名位而已
又考漢末蔡中郎集中胡廣陳寔各三碑橋𤣥楊賜
胡碩各二碑又袁滿來年十五胡根年七嵗各有碑
夫一人而至二碑三碑冗矣殤子而為之立碑濫矣
至於闕樓人獸之飾亦多在桓靈之世水經注言閹
[002-6a]
寺擅權五侯暴世割剥公私以事生死如荆州刺史
李剛之石闕祠堂四壁隱起彫刻為君臣官屬龜龍
麟鳳之文飛禽走獸之像𢎞農太守張伯雅之引水
入塋域為池沼蟾蜍吐水石湟承溜蜀郡太守王子
雅之石樓雙峙欒櫨承栱雕簷四柱窮巧綺刻妙絶
人工者為𦵏薶之侈一至於此繇上之人不為之限
制也然則魏武之禁其可已乎
吳
[002-6b]
紀功碑 皇象篆書 天璽元年
江寜府南天禧寺門外有石三段乃吳後主天璽元
年巖山紀功徳石其文不全宋元祐六年轉運副使
胡宗師輦置漕臺後圃仍題其末今在府學顧起元
曰府學中三段石碑按實録吳天册元年吳郡臨平
湖開又於湖邊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
廣二寸刻上作皇帝字於是改元天璽立石刻於巖
山紀吳功徳其文乃東觀令華覈作黄長睿東觀餘
[002-7a]
論曰皇象書人間殊少惟建康有吳時天發神䜟碑
若篆若隸字勢雄偉相傳乃象書也戚光續志云象
書獨歩漢末况體兼篆誠宜居周鼓秦刻之次魏
鍾繇諸碑勿論也其石四方面背濶書各八行兩旁
狹書□行其文書滿三方而虚其一辭雖不可讀其
可識者百八十餘字首曰上天帝言次曰天發神䜟
曰天䜟廣多曰將軍禆將軍闗内侯曰詔遣中書郎
曰章咸李楷賀□吳寵建業丞許□等十二人曰永
[002-7b]
歸大吳上天宣命曰文字炳朖曰在諸石上其後又
别書曰蘭臺東觀令曰巧工九江曰吳郡曰東海夏
侯此蓋列與事之臣於正文之後猶秦碑刻制爾泰
山碑似方非方四面廣狹皆不等正與此石類
晉葛洪曰吳之善書則有皇象劉纂岑伯然朱季平
皆一代之絶手如中州有鍾元常胡孔明張芝索靖
各一邦之妙竝用古體俱足周事
晉
[002-8a]
太公吕望表 八分書 太康十年三月
今在汲縣西門太公廟
水經注曰縣故汲郡治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濬急
人亦謂之磻谿言太公常釣於此也今其文曰般谿
之山明靈所託般即磻之異文
水經注又言縣民故會稽太守任宣白令崔瑗曰太
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髙國同宗今臨此國宜正
其位以明尊祖之義遂立壇祀又言城北三十里有
[002-8b]
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晉太康中范陽盧無忌為
汲令立碑於其上此碑是无忌所立無字作无而自
稱為太公之裔孫然則崔盧二姓皆出太公其後人
之門第可謂盛矣
表云其紀年曰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蓋壽百一十
餘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謂尚書顧命稱齊侯吕伋
則成王之末伋已嗣太公為齊侯以太公為康王時
卒者非矣開寳中詔修先代帝王祠廟而以鬻熊配
[002-9a]
文王召公配武王周公唐叔配成王太公畢公配康
王葢因此碑而誤
蘭亭序 王羲之行書 永和九年三月
蘭亭序以定武本為最佳其真者已不可得即宋人
重刻之本存於世者亦少惟京師國子監一石為諸
家刻本之冠然不知其所自來元史周伯琦傳言順
帝以伯琦工書法命摹王羲之所書蘭亭序智永所
書千文刻石宣文閣中意此伯琦所摹後人因閣廢
[002-9b]
而移於此也
王𢎞撰曰今又有東陽本不讓國子監本宣徳間何
士英作兩淮鹽運使得之淮南井中潁上上黨皆不
及也
梁
上清真人許長史舊館壇碑 陶𢎞景正書 天監
十七年
今在句容縣茅山
[002-10a]
碑首云弟子華陽隱居丹陽陶𢎞景造隱居手自書
前此未有列書人之名者此其始也水經注滎口石/門碑稱陳留邉
韶字孝先頌石銘李善注文選頭陀寺碑文云碑在/鄂州題云齊國録事叅軍琅邪王制則作文人姓
名前此已有/書之者也其書金陵地肺字作胇
瘞鶴銘 華陽真逸撰 正書
今在丹徒縣焦山下刻於崖石輟耕録云須潮落方
可模故罕得其全文者歐陽文忠公以舊記稱王羲
之書為非又疑顧况號華陽真逸而此書類顔太師
[002-10b]
沈存中則真以為况黄長睿東觀餘論謂陶𢎞景嘗
居華陽故自號華陽隠居西清詩話云陶隠居外傳/隠居號華陽真人晚號華
陽真/逸𢎞景著書不稱建元直以甲子紀嵗今此銘曰
壬辰曰甲午壬辰梁天監十一年甲午十三年也𢎞
景以天監七年逰海嶽住㑹稽及永嘉至十年還茅
山十二年弟子周子良化去𢎞景為作傳即十一年
在華陽可知也董逌書䟦載南陽張壆所記云瘞鶴
銘今存於焦山凡文章句讀之可識及㸃畫之僅存
[002-11a]
者百三十餘字而所亡失者幾五十計其完書盖九
行行之全者二十五字而首尾不預焉熙寜三年春
余索其遺逸於焦山之隂偶得十二字於亂石間石
甚迫隘偃卧其下然後可讀故昔人未之見而世不
傳其後又有丹陽外仙江隂真宰八字與華陽真逸
上皇山樵似是真侣之號余於崖上又得唐人詩詩
在貞觀中已列銘後則銘非顧况可知矣今考此銘
字體與舊館壇碑正同其為隱居書無疑予友淮隂
[002-11b]
張弨以丁未十月探幽山下復得七字云惟寜之上
有厥土二字華亭之上有爽塏勢掩四字其右題名
徴下有君字皆昔人之所未見也
後魏
孝文皇帝弔殷比干墓文 正書 太和十八年十一
月
今在汲縣北十五里比干墓上魏書劉芳傳髙祖遷
雒路由朝歌見殷比干墓愴然悼懐為文以弔之芳
[002-12a]
為注解表上之即此文也
此碑字多别搆如蔑為薨蔽為弊菊為葬寔為寔箕
子為萁子往為住厥為邅為亶顛為
辛為亲因
為囙桴為□翺為曳為电芙蓉為
容葩為
漂
揺為㵱䬙慮為螭為蠄裔為
帶為
訴為
雛
為瀏為淄俯為府闔為闔騶虞為□
隨為□轡
為□吸為歙闚為□睇為不可勝記顔氏家訓言
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相染尚所有部帙
[002-12b]
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至梁天監之間斯風
未變大同之末訛替滋生蕭子雲改易字體邵陵王
頗行偽字前上為草能旁作長之類是也朝野翕然
以為楷式畫虎不成多所傷敗爾後墳籍略不可看
北朝喪亂之餘書迹鄙陋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於
江南乃以百念為憂言反為變不用為罷追來為歸
更生為蘇先人為老如此非一徧滿經傳追來為歸/見穆子容
太公碑作□先人為老見張猛龍碑作□更生為蘇/今人猶用之 胡三省通鑑注引宋景文手記曰北
[002-13a]
齊時里俗多作偽字始以巧言為辨至隋有栁𧦬其/字又以巩易巧矣 困學紀聞亦引此又云以文子
為/學今觀此碑則知别體之興自是當時風氣而孝文
之世即已如此不待喪亂之餘也江式表云皇魏承
百王之季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錯謬隸體失真
俗學鄙習復加虚巧談辨之士又以意説炫惑於時
難以釐改後周書趙文深傳太祖以隸書紕繆命文
深與黎景熙沈遐等依説文及字林刋定六體成一
萬餘言行於世盖文字之不同而人心之好異莫甚
[002-13b]
於魏齊周隋之世别體之字莫多於此碑雜體之書
莫過於李仲琁而後之君子旋覺其謬自唐時國子
監置書學博士立説文石經字林之學而顔元孫作
干禄字書張參作五經文字唐𤣥度作九經字様天
下之文始漸歸于一矣顧以此二碑出于千嵗之逺
而與孔壁之文蘭臺之典同什襲而寳之豈不可笑
也哉雖然此碑不傳則唐人正字之功不得而著乎
千載也存之以示後人使知趣舎云爾
[002-14a]
又考魏書道武帝天興四年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
衆經文字義類相從凡四萬餘字號曰衆文經太武
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逺近以為楷
式天興之所集者經傳之所有也始光之所造者時
俗之所行而衆文經之不及收者也則知説文所無
後人續添之字大都出此三國志注引㑹稽典錄言
孫亮時有山隂朱育依體像類造作異字干名以上
是别撰之字自漢而有矣
[002-14b]
磚浮圖石葢銘 正書
嵩山㑹善寺掘地得此石蓋銘曰神龜三年七月三
日魏故太傅侍中太尉公清和王薨世子元亶字子
亮次子元字子開奉為建七層磚浮圖一區敢用
頂髮及諸雜寳上塔追誠崇敬千載弗忘謹銘圅葢
今存寺中元當是元啓
魯郡太守張猛龍碑并隂 行書 正光三年正月
今在曲阜縣孔子廟其隂書陽原縣義士州主簿王
[002-15a]
人生造頌文多剥缺
中嶽嵩陽寺碑銘 八分書 天平二年四月
今在嵩山㑹善寺末有正書一行曰大唐麟徳元
年嵗次甲子九月景午朔十五日庚申從嵩陽觀移
來㑹善寺立
碑文東作柬矩作短潛作灒馴作廵啄作喙洋作庠
騖作務惟皇帝太后不跳行不空闕猶存古式
字三見曰法身凝
曰䖍禮禪
曰至
至妙廣
[002-15b]
韻與寂同莊子注取其
寞無情耳
音寂本亦
作寂
葉封嵩陽石刻集記曰此碑上截刻佛相雕鏤層疊
佛相隆起餘地鐫平此文刻於下截當碑四分之一
其字之上方又刋空方六寸許深入二寸許其䂓製
亦逈異於後代也北齊諸碑亦率類此
李仲琁修孔子廟碑并隂 興和三年十二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
[002-16a]
魏書李仲琁傳除車騎大將軍兖州刺史仲琁以孔
子廟牆宇頗有頽毁遂脩改焉即此碑也其文一行
之中有篆有分有隸有草雜亂無倫而或者以為竒
然則作詩者亦當一句騷一句漢魏一句選一句律
而後為竒也此愚之所不解也引禮記梁木其摧作
良木尤誤
太公吕望碑 穆子容撰 正書 武定八年四月
今在汲縣西北三十里太公廟
[002-16b]
北史言子容少好學無所不覽求天下書逢即寫録
所得萬餘卷魏末為兼通直散騎常侍聘梁齊受禪
卒於司農卿
其辭曰作其辭粤古曰字與日同一書法故變其文
為粤欲讀者之易曉也
驪山温泉頌 正書
今在臨潼縣
北齊
[002-17a]
石刻佛經 天保二年
朱彛尊記曰太原縣之西五里有山曰風峪風峪之
口風穴存焉相傳神至則穴中肅然有聲風之所從
出也愚者捧土塞穴建石佛于内環列所刻佛經凡
石柱一百二十有六積嵗既久虺蝎居之雖好逰者
弗敢入焉丙午三月予至其地率土人燎薪以入審
視書法非近代所及徘徊久之惜皆掩其三面未獲
縱觀其全也由唐以前書卷必事傳寫甚者編韋續
[002-17b]
竹截蒲葺栁而浮屠之言亦惟山花貝葉綴集成文
學者於時窮年筆札不能聚其百一難矣石經肇自
蔡邕嵗久淪缺至唐鄭覃周墀復勒於京兆後唐長
興中始更傳寫為雕印舎至難而就至易由是書籍
日以盛顧世之學者忽其易反或束而不觀何與豈
其所謂日盛者乃其所以衰與北朝之君臣崇奉釋
氏故石刻經像在處多有今佛宫所棲少者百人多
者數千人然通其㫖者率以語言文字為無用見講
[002-18a]
説佛經往往鄙置不屑嗚呼佛之説雖異於吾儒要
皆彼國中之先生長者也既用其法盡棄其先生長
者之言果何如哉九經之文在西安府學儒者雖不
能盡觀而得之者咸知愛惜至風峪所藏其徒雖繁
莫有顧焉者矣是則釋氏之無人不尤甚於吾道之
衰也夫
又曰通鑑載後唐劉后與李存渥奔晉陽李彦超不
納存渥走至風谷為其下所殺北夢瑣言載/此正作風谷胡三省
[002-18b]
注風谷當作嵐谷唐長安三年分宜芳縣置嵐谷縣
屬嵐州非也風谷即風峪北人讀谷為裕俗竝加山
作峪
按北齊書段韶𫝊突厥從北結陣而前東距汾河西
被風谷大唐創業起居注煬帝於樓煩置宫因過太
原取龍山風谷道行幸則風谷之名已著於前代矣
相里寺碑 八分書 天保三年正月
今在汾陽縣太相里崇勝寺碑刻佛像其下方及兩
[002-19a]
旁皆題名碑隂有文并頌一通漫滅
孔子廟碑 八分書 乾明元年
今在曲阜縣廟中字剥落不可辨
孝子郭巨墓碑 正書 武平元年正月
拓本其文曰開府中兵叅軍梁㳟之盛工篆隸騎兵
叅軍申嗣邕微學摛藻則此碑文嗣邕撰恭之書乃
後人列名之權輿也
少林寺碑 正書 武平元年正月
[002-19b]
今在本寺大殿前刻佛像與相里寺碑製略同書法
甚劣齋字作□
㑹善寺大殿前有武平七年十一月造像記其製亦
同是年十二月改元隆化其明年國亡矣
南陽寺碑 八分書 武平四年六月
今在青州府北門外龍興寺
龍門山造像記 正書 武平六年六月
雒陽西南二十五里伊闕山亦謂之龍門左傳謂之
[002-20a]
闕塞昭二十/六年兩山相對伊水出其中泉出石竇下注
于伊固昔日神都名勝之地後魏胡太后崇信浮屠
鑿崖為窟中刻佛像大者丈餘凡十餘處後人踵而
為之尺寸可磨悉鐫佛像至於今未已蚩蚩之氓謂
鐫佛之功可得福報而其出於女子者尤多余嘗過
而覧之既不可徧惟此武平六年者書法差可畫方
格如棊局而其半亦已磨滅唐人則多總章以後及
武后年號乃知魏齊唐三代之時無非女主為之崇
[002-20b]
飾耳
按魏書宣武帝景明元年詔大長秋卿白整凖大京
靈巖寺石窟於雒南伊闕山為髙祖文昭皇太后營
石窟二所初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
二年終始斬山二十三丈大長秋卿王質謂斬山太
髙費功難就奏求下移就平地去一百尺南北一百
四十尺又言永平中中尹劉勝奏為帝復造石窟一
凡為三所其所謂大京靈巖寺者在魏舊都平城今
[002-21a]
大同府城西三十里雲岡堡巖上刻佛像無數是其
作俑也
周
華嶽頌 万紐于瑾撰 趙文淵八分書 天和二年
十月
今在華隂縣西嶽廟
其結銜曰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
督司宗治内史臨淄縣開國公万紐于瑾造此文車
[002-21b]
騎大将軍儀同三司縣伯大夫趙興郡守白石縣開
國男南陽趙文淵字徳本奉勅書余所見碑撰人書
人列名者始此其隂為唐刻華嶽精享昭應之碑而
左右旁各有題名别見於後
万紐于瑾者唐瑾也後周書本傳時燕公于謹勲髙
望重朝野所屬白文帝言瑾學行兼修願與之同姓
結為兄弟庶子孫承其餘論有益義方文帝歎異者
久之賜瑾姓万紐于氏又云封姑臧縣子以平江陵
[002-22a]
功進爵為公而不言臨淄者史闕也李昶樂運𫝊竝
云臨淄公唐瑾
又曰趙文深字徳本少學楷隸雅有鍾王之則筆勢
可觀當時碑牓唯文深及冀㑺而已太祖以隸書紕
繆命文深與黎景熙沈遐等依説文及字林刋定六
體成一萬餘言行於世及平江陵之後王褒入闗貴
逰等翕然竝學褒書文深之書遂被遐棄文深慙恨
形於言色後知好尚難反亦攻習褒書然竟無所成
[002-22b]
轉被譏議謂之學歩邯鄲焉至於碑牓餘人猶莫之
逮王褒亦每推先之宫殿樓閣皆其迹也其書厯官
與此碑悉同其以淵為深者避唐諱耳
又達奚武𫝊武之在同州也時屬天旱髙祖勑武祀
華嶽嶽廟舊在山下常所祈禱武謂僚屬曰吾備位
三公不能燮理隂陽遂使盛農之月久絶甘雨天子
勞心百姓惶懼忝寄既重憂責實深不可同於衆人
在常祀之所必須登峰展誠尋其靈奥嶽既髙峻千
[002-23a]
仞壁立巖路嶮絶人跡罕通武年踰六十唯将數人
攀藤援枝然後得上於是稽首祈請陳百姓懇誠晚
不得還即於嶽上藉茅而宿夢見一白衣人來執武
手曰快辛苦甚相嘉尚武遂驚覺益用祇肅至旦雲
霧四起俄而澍雨逺近霑洽髙祖聞之璽書勞武賜
雜綵百匹按武以保定三年出為同州刺史天和三
年轉太傅則此碑正其在州時立也後周改華/州為同州
豆盧恩碑 八分書
[002-23b]
今在咸陽縣
碑云恩字永恩今北史附見其兄豆盧寜𫝊但言永
恩而闕其名其厯官與傳略同後半漫滅不可讀
隋
天龍山碑 八分書 開皇五年
今在太原縣天龍寺
龍藏寺碑 張公禮撰 正書 開皇六年十二月
今在真定府龍興寺大殿内其後為天寧閣九間五
[002-24a]
層髙一百三十尺中有銅觀世音像髙七十二尺四
十二臂各有所執之物俗謂之大佛寺也碑為隋開
皇六年恒州刺史鄂國公金城王孝立而其末乃
云齊開府長兼行叅軍九門張公禮撰齊亡入周周
亡入隋而猶書齊官蓋君子之能不降其志而其時
之人亦不以為非也其書踐阼為踐祚何人為河人
伽藍為伽籃懐為壊五臺為吾臺則理之不可通者
疑為後人模刻之誤又宋歐陽公集古録云龍藏寺
[002-24b]
已廢此碑今在常山府署之門此嘉祐八年所書而
龍興寺乃乾徳元年建據文忠集録之日碑尚不在
龍興此其徙置之由已不可問金薤琳琅曰寺在隋/名龍藏歐公謂寺廢
與碑在常山府署蓋未/嘗親厯其地故誤書耳惟其大書齊官則必非後人
之所加也余考顔之推仕厯周隋而其作家訓猶謂
梁為本朝蓋同此意其時南北分疆興亡迭代為之
臣者雖不獲一節以終而心之所主見于稱名之際
者固較然不易如此然則今人之不及古者又豈獨
[002-25a]
書法之陋文字之訛而己哉
大戴禮武王踐阼禮記曲禮踐阼臨祭祀正義曰踐
履也阼主人階也天子祭祀升阼階履主階行事故
云踐阼也文王世子篇成王幼不能涖阼周公踐阼
而治注踐履也代成王履阼階方氏曰涖阼臨朝也/阼者主人所有事之
階故適子冠於阼以著代繼/體之君臨朝行事謂之踐阼史記漢文帝紀辛亥皇
帝即阼正義曰主人階也古時殿前兩階無中間道
故以阼階為天子之位王莽傳引書逸嘉禾篇云周
[002-25b]
公奉鬯立于阼階隋書載北齊邢子才議曰君位在
阼階故有武王踐阼篇啖氏春秋傳曰凡天子崩諸
侯薨既殯而嗣子為君康王之誥是也未就阼階之
位來年正月朔日乃就位南面而改元春秋所書是
也公即位者即阼階之位也韓文公集元和聖徳詩
皇帝即阼方崧卿注謂東階也或作祚非
安喜公李使君碑 八分書 開皇十七年二月
今在馬嵬堡北五里
[002-26a]
趙曰碑獨闕使君名而有季父琰之琰之見魏書
使君封安喜縣公官亦不卑而隋書無傳不可考
同州塔銘 八分書 仁壽元年十月
今在同州
其文曰維大隋仁壽元年嵗次辛酉十月辛亥朔十
五日乙丑皇帝暜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謹於同州
武鄉縣大興國寺奉安舎利敬造靈塔願太祖武元
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諸王子孫等并内
[002-26b]
外羣官爰及民庶六道三塗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
佛聞法永離苦空同昇妙果
啟法寺碑 周彪撰 丁道護正書 仁壽二年十二
月
拓本
李淵為子祈疾疏 行書 大業二年正月
今在鄠縣草堂寺
滎澤令常醜奴墓志 正書 大業三年八月
[002-27a]
今在興平縣崇寜寺
墓之有誌始自南朝南齊書云宋元嘉中顔延之作
王球石誌素族無碑策故以紀徳自爾以來王公以
下咸共遵用今之傳於世者惟此及梁羅二志為隋
代之文爾
梁任昉撰文章縁起謂誌墓始晉殷仲文隸釋謂東
漢已有墓碑昉未之見也周必大得光武時梓潼扈
君墓甎橅脫隸書而非鐫也以此知東漢誌墓初猶
[002-27b]
用甎久方刻石今謂起於江左者疑亦禁碑之後至
晉末復剙為之而名曰誌耳
鷹揚郎將義城子梁羅墓誌 正書 大業四年八月
今在西安府城外杜曲古人之字未必皆工而後人
貴之者以其所從來逺也此志正書猶帶八分凡隋
以前之書法多如此而書志之人未必其通文義也
鷹揚之字出詩大明之篇而此志前作陽後作楊宣
政元年周武帝之號而書作正汪汪萬頃作傾羽儀
[002-28a]
作議降疾不瘳作抽與乾坤而齊固作個禁旅之禁
作樊川之樊亦作
此皆文理之至謬豈可以其
出于古而不論哉
志云大漸之期春秋六十有一按大漸出書顧命疑
非人臣之所宜稱然列子書言季梁得疾七日大漸
則固已通用之矣漢蔡邕作太傅胡公夫人靈表云
皇姑没而中感遂大漸兮速流議郎胡君夫人哀讚
云疾大漸以危亟齊王儉作褚淵碑文云景命不永
[002-28b]
大漸彌留任昉竟陵文宣王子良行狀云大漸彌留
話言盈耳梁沈約安陸昭王緬碑文云遘疾彌留欻
焉大漸唐王紹宗作王徴君臨終口授銘云吾六兄
同人見疾大漸惟幾盧藏用蘇許公碑文亦云大漸
之始遺令遵行
陳明府修孔子廟碑 仲孝俊撰 八分書 大業七
年七月
今在曲阜縣廟中
[002-29a]
左光禄大夫姚辨墓志銘 虞世基撰 歐陽詢正書
大業七年十月
拓本按此銘金薤琳琅載其全文闕四十餘字今予
所得本全
智永千字文
今在西安府儒學一行正書一行草書宋大觀己丑
刻
唐
[002-29b]
秦王告少林寺主教 行書
今在寺中其文刻於裴漼碑之上方首曰太尉尚書
令陜東道益州道行臺雍州牧左右武候大將軍使
持節凉州總管上柱國秦王王字為後/人鐫去世民告柏谷
塢少林寺上座寺主以下徒衆及軍民首領士庶等
柏谷塢王世充建為轅州少林寺牒云武徳/四年四月廿七日衆僧等翻轅州城歸國末曰四
月卅日按舊唐書太宗紀髙祖受禪拜尚書令右武
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武徳元年冬拜太
[002-30a]
尉陜東道行臺尚書令尋加左武候大將軍涼州總
管三年加拜益州道行臺尚書令七月總率諸軍攻
王世充於洛邑則此乃四年之四月卅日也其五月
丙寅則世充降而河南平矣世民二字草書特大乃
太宗親書
又按金石録載唐太宗賜少林寺教書八分書武徳
二年與此不同或别是一教
宗聖觀記 歐陽詢撰序 陳叔達撰銘 八分書
[002-30b]
武徳九年二月
今在盩厔縣樓觀大殿前
皇甫誕碑 正書
今在西安府儒學萬厯中亭圮壓碑中斷
題曰隋柱國左光禄大夫𢎞義明公皇甫府君碑銜
曰銀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黎陽縣開
國公于志寜製銀青光禄大夫歐陽詢書皇甫君以
仁壽四年九月卒而不書立碑年月按舊唐書于志
[002-31a]
寧𫝊貞觀三年累遷中書侍郎太宗命貴臣内殿宴
怪不見志寜或奏曰勅召三品以上志寜非三品所
以不來太宗特令預宴即加授散騎常侍行太子左
庶子累封黎陽縣公則此碑貞觀初立也其不書年
者不以隋臣而䝉唐號也
隋字作隨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歐陽詢九成宫醴泉
銘王知敬李衛公碑髙宗李英公碑天后順陵碑于
敬之華陽觀王先生碑裴漼少林寺碑皆然當日金
[002-31b]
石之文二字通用自司馬温公作通鑑以後始壹用
隋字而水經注溳水東南逕隋縣西隨字作隋則知
此自古人省筆之字謂文帝始去辵而為隋者未必
然也
杜氏通典武徳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宫總萬幾下令
曰依禮二名不偏諱今具官號人名及公私文籍有
世及民兩字不連讀者竝不須諱避此碑中有世子
及民部尚書字
[002-32a]
豳州昭仁寺碑 朱子奢撰 正書 貞觀四年十一
月
今在長武縣距邠州西八十里唐太宗與薛舉戰争
之地按舊唐書太宗紀貞觀三年十二月癸丑詔建
義已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勇夫殞身戎陣者各立一
寺命虞世南李百藥褚亮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
子奢等為之碑銘以紀功業此其一也
孔子廟堂碑 正書 貞觀四年
[002-32b]
今在西安府儒學
其書銜曰太子中舎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勅撰
并書司徒并州牧太子左千牛率兼檢校安北大都
護相王旦書碑額相王旦者睿宗也舊唐書宣宗大
中五年十一月國子祭酒馮審奏文宣王廟碑始太
宗立之睿宗篆額加大周二字盖武后時書也請琢
去偽號從大唐字從之此大周字削而相王之銜獨
存也其末曰永興軍節度管内觀察處置等使王彦
[002-33a]
超再建則元碑已亡此重刻也此碑與皇甫誕碑竝
書胥為□廣韻胥俗作□然考之漢人如韓勑孔廟
禮器碑桐柏淮源廟碑司空宗俱碑巴郡太守張納
碑竹邑侯相張壽碑戚伯著碑金廣延母徐氏碑殽
阬祠碑隂楊震碑隂及魏公卿上尊號奏北齊南陽
寺碑固已書為矣漢人碑亦或作
/後周華嶽頌作
故李善注枚
乗七發以通厲骨母之塲為胥母之誤而壻字一傳
為□再傳為三傳為
四傳為聟皆胥之變也詩/有
[002-33b]
女同車釋文壻音細字林作戰國䇿韓且坐而胥/亾乎王胥臣之反而行竝作咠書大傳不愛人者及
其胥餘作咠晉書五行志淪咠於北音義咠息魚反/張駿𫝊有黄龍見於揖次之嘉泉吕光載記迎大豫
於揖次音義揖子魚反次音恣漢書地理志武威郡/有揟次縣此皆胥字之誤漢仙人唐公房碑壻字作
聟晉王右軍/帖有女聟字其書幕為莫笑為㗛覆簣為覆匱荆為
歌為哥其字或通或俗而及之為反則重刻者誤
也
臨淄郡公房彦謙碑 李百藥撰 八分書 貞觀五
年三月
[002-34a]
今在章丘縣西南七十里趙山之陽彦謙唐相𤣥齡
之父金石録以為歐陽詢書
房彦謙髙祖法夀自宋歸魏封壯武侯子孫承襲魏
隋唐三書皆同獨碑作莊武按漢膠東國有壯武縣
文帝封宋昌為壯武侯正義曰括地志云壯武故城
在萊州即墨縣西六十里後漢志壯武故夷國左傳
隱元年紀人伐夷是也賈復𫝊封膠東侯食郁秩壯
武等六縣晉張華亦封壯武侯字竝作壯獨此碑與
[002-34b]
左傳杜氏注作莊
化度寺邕禪師塔銘 李百藥撰 歐陽詢正書 貞
觀五年十一月
拓本
九成宫醴泉銘 魏徴撰 歐陽詢正書 貞觀六年
四月
今在麟逰縣舊唐書本隋之仁夀宫太宗改為九成
宫是也
[002-35a]
虞公温彦博碑 岑文本撰 歐陽詢正書 貞觀十
一年十月
今在醴泉縣殘缺
冊府元龜貞觀十一年二月丁巳詔曰佐命功臣義
深舟楫或定謀帷幄或身摧行陣同濟艱危克承鴻
業追念在昔何日忘之使逝者無知咸歸寂寞若營
魂有識還如疇曩居止相望不亦善乎漢氏使將相
陪陵又給以東園秘器篤終之義恩意深厚古人之
[002-35b]
志豈異我哉自今已後功臣密戚徳業尤著如有薨
亡宜賜塋地一所及秘器使其窀穸之時喪事無闕
所司依此營備稱朕意焉二十年八月丁亥詔曰周
室姬公陪於畢陌漢庭蕭相附彼髙園寵賜墳塋聞
諸上代從窆陵邑信有舊章蓋以懿戚宗親類本同
之枝榦元功上宰猶在身之股肱哀榮之義實隆始
終之契斯允今宜聿遵故實取譬拱辰庶在鳥耘之
地無虧魚水之道宜令所司於昭陵南左右廂封境
[002-36a]
取地仍即標識疆域擬為葬所以賜功臣其有父祖
陪陵子孫欲來從葬者亦宜聽允
醴泉縣志曰昭陵諸碑若文皇后碑止存屭贔長孫
無忌碑存而字盡滅其碑字尚有存者僅二十一片
房𤣥齡存五百餘字禇遂/良書髙士廉存三百餘字許敬/宗撰
趙模/書段志𤣥存八百餘字張後𦙍馬周蘭陵公主各
存六百餘字公主碑李義府撰/殷仲容八分書姜遐許洛仁各存九
百餘字姜碑姪郕/公晞撰書孔頴達存千字于志/寧撰阿史那忠崔
[002-36b]
敦禮各存七百餘字崔碑于志寜/撰子立政書豆盧寛存四百字
李義/府撰薛收張阿難監門將軍王君各百餘字徒存形
似唯唐儉存字千一百乙速孤行儼存字千四百劉/憲
撰白羲晊/八分書李靖存字千五百許敬宗撰/王知敬書李勣存字千
八百髙宗御/製御書乙速孤昭祐存字二千五百餘苗神谷/撰釋行
滿/書又一碑存字百五六十可辨而前有蘭陵公主字
中有詔詞曰第十九女則公主或有二碑不可知此
崇禎十一年苟好善所修志云又二十六年而余至
[002-37a]
陵下時值雪後空山無人未及徧訪僅見李衛公一
碑其下截俱劖去後又購得四五碑皆然且有并其
碑而仆之者矣
趙崡曰萬厯戊午四月余為九之逰距昭陵十里
宿髙生儼家翼日同行北一里許得許洛仁碑又北
半里許得薛收碑似昭仁寺碑駸駸有伯施法折而
西一里許為趙村村有廣濟寺寺後石鼓唐人書尊
勝經咒精健絶倫止存十三從趙村北行里許為莊
[002-37b]
河村未至先于道旁冢得姜遐斷碑至村則有段志
𤣥碑東行數十歩有監門將軍王君碑横於田間又
東行數十歩一碑無字亦無冢蓋土人平之而并磨
其碑耳以圖考疑是長孫無忌碑又東行半里許為
劉洞村流水界之渡而東有房梁公𤣥齡碑褚河南
正書又東數十歩有髙士亷碑又東數百歩有李靖
碑撰書姓氏殘缺與諸碑同而上半完好靖冢作三
山形文皇以象其功土人謂上三冢李勣冢亦如靖
[002-38a]
土人謂下三冢二冢南北相去不二里勣碑髙宗御
書髙二丈餘嶄然屹立與温彦博碑搨者甚多土人
捶其字殆盡彦博碑在靖碑北數十歩歐陽詢書書
法視皇甫九成化度三碑最為得中而不復可搨至
西峪村村東南古冢相連有褚亮碑阿史那忠碑張
後𦙍碑孔穎達碑豆盧寛碑張阿難碑鱗次都不百
歩書與段姜等碑皆有法而孔碑極類虞伯施但結
搆小疎昔人謂為伯施書非也頴達卒在世南後當
[002-38b]
是習世南者書之爾既而又得蘭陵公主碑于老軍
營之西北得馬周碑于狗村之東得唐儉碑于小陽
村之北又得崔敦禮碑又有尉遲敬徳碑自額以下
埋土中聞十五年前令芮質田掘而搨數十紙余出
之了無一字又山半數冢土人謂宰相墳仆一碑𫝊
是魏鄭公碑其東山半數冢土人謂亂冢坪仆二碑
余皆起之則與尉遲碑同蓋土人捶而仆且瘞之也
又明日登山謁昭陵有六馬皆以片石刻其半左右
[002-39a]
各三陵北四十五里叱干村村東二冡一為乙速孤
昭祐碑苗神客撰釋行滿正書一為乙速孤行儼碑
劉憲撰白羲晊八分書地僻搨者少故得稍完
褒公段志𤣥碑 正書 貞觀十六年
今在醴泉縣殘缺
京師至徳觀主孟法師碑 岑文本撰 褚遂良正書
貞觀十六年五月
拓本
[002-39b]
贈比干太師詔并祭文 薛純陁八分書 貞觀十九
年二月
今重刻在衛輝府
舊唐書太宗紀貞觀十九年二月贈殷比干為太師
諡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
為文以祭之
晉祠銘 太宗御製并書 行書 貞觀二十一年七
月
[002-40a]
祠在今太原府西南四十里距今太原縣八里而今
縣則古晉陽之故址唐時為并州為北都為河東節
度使治昔人立廟於此以祀唐叔考之北齊書已有
其名而唐髙祖起兵嘗禱于此冊府元龜太宗貞觀
二十年正月幸晉祠樹碑製文親書之於石今存祠
中蓋昔之并都甚大祠去城三四里爾在懸甕山之
麓晉水之所發源後人於此引池結亭架橋其上林
水翳然足為一方之勝其廟負山而東面者晉水之
[002-40b]
神南面者唐叔之神後晉天福六年封唐叔為興安
王臺駘為昌寜公而宋時又封晉水為顯靈昭濟聖
母飾為婦人之像今之人但言聖母而不復知有唐
叔為古先有土之君矣水經注云昔智伯遏晉水以
灌晉陽後人踵其遺蹟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
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北史薛孝通
曽與諸人同詣晉祠皆屈膝盡禮孝通獨捧手不拜
顧而言曰此乃諸侯之國去吾何逺㳟而無禮將為
[002-41a]
神笑是則當時之所祀者唐叔非水神也祠前蓮花
臺上有鐵人四一紹聖四年一五年造俱完一𢎞治
十一年一無年月俱壊今之工不及古也
碑隂字體不一其上右方云司徒太子太師上柱國
趙國公臣無忌太子太保上柱國宋國公臣瑀特進
太子詹事兼左衞率上柱國英國公臣勣光禄大夫
刑部尚書上柱國鄖國公臣張亮禮部尚書上柱國
江夏郡王臣道宗太常卿駙馬都尉柱國安徳郡公
[002-41b]
臣楊師道正議大夫守中書令太子左庶子兼攝吏
部尚書護軍臣馬周凡七行皆當日書者其餘則皆
宋人續題錯亂無次其空處又有洪武二年行省參
知政事楊憲題而絶無一唐人題者以御書之碑不
敢擅刻也東軒筆録吕升卿為京東察訪㳺㤗山題/名於真宗御製封禪碑之隂刋刻搨夲傳
於四方後二年升卿判國子監㑹蔡承禧為御/史言其題名事以為大不㳟遂罷升卿判監他碑
則唐人之題固纍纍也
舊唐書東夷傳新羅王真徳遣其弟國相伊贊于金
[002-42a]
春秋及其子文正來朝春秋請詣國學觀釋奠及講
論太宗因賜以所製温湯及晉祠碑并新撰晉書將
歸國令三品已上宴餞之
淤泥禪寺心經 正書 貞觀二十二年三月
今在京師城内西南隅秀峰寺其末曰大唐貞觀二
十二年三月吉日建立誤作三十二以三字改成弍
字按貞觀止於二十三年此碑疑是後人偽刻然予
見兖州龍興寺修三門記宋太平興國七年刻亦以
[002-42b]
八字改成七字古人碑碣之文亦有草率若此者此
碑又曰宫官張功謹敬徳監造今山東河北寺院多
云創自敬徳或謂是尉遲敬徳非也敬徳名㳟考許
敬宗所作神道碑及本傳竝無鎮幽州事亦不當列
於宫官之下也又史言尉遲敬徳晚年閒居學延年
術修飾池臺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交通賔客凡十
六年而不聞其事佛
國子祭酒孔頴達碑 于志寧撰 正書 貞觀二十
[002-43a]
六年
今在醴泉縣殘缺
梁公房𤣥齡碑 褚遂良正書
今在醴泉縣
[002-43b]
金石文字記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