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
藝文志
謹案儒林列傳始自馬遷所錄皆傳經之士也范
蔚宗作後漢書増立文苑一傳於是訓詁之學與
詞賦之學歧為兩家諸史相沿雖稱名互異而大
㫖不殊元托克托等案托克托原作/脱脱今改正作宋史又於
儒林之外増立道學一傳而道學之中又分新安
[134-1b]
金谿之兩宗於是門户益堅朋黨競作而是非囂
然蠭起矣沿及明季東林復社之禍蔓延遂及於
宗社殷鑒不逺可不愼乎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中原撫有函夏朝政修於上而士習正
於下
羲璘照耀海宇澄明邪説詖行漸以澌滅我
聖祖仁皇帝表章經籍培植儒風正學昌明炳焉争光於
三代我
[134-2a]
世宗憲皇帝肅振紀綱芟除蕭艾邪偽之徒如屈大均吕
留良輩並示顯戮於身後以正人心我
皇上聖學髙深
鑒周萬象凡古今之學術無一不辨其純駁古今之撰
述無一不究其得失
聖諭煌煌釐正文體者至再至三而
御製詩文品隲四庫諸書者尤深以聚徒講學為前代
致亂之本斷非盛世所宜有是以百餘年來天下
[134-2b]
之學術翕然一歸於正天下之撰述粹然一返於
醇所謂
上行下效騐如影響者也况乎八旗人士風尚原淳又
加以
聖朝之教育故能以篤實之心研乎學問以雄直之氣
發為文章雖所造深淺不同而均不博講壇虚偽
之名不涉詩社浮華之習凡所著述具有古人之
典型雖天性敦樸不屑屑與文士争名而子孫藏
[134-3a]
於家刋刻行於世傳寫於親戚朋友之手者班班
具在可以指名而數也舊志規仿前史立有文苑
儒林二傳然紀載寥寥較以今日之見聞殊多疎
畧且分𨽻不根於
國史甄别未禀於
睿裁率爾區分未足傳信又從輿記之例立藝文一門
篇章寥寥挂一漏萬尤未足盡其所長均難依據
今以四庫所著録存目為主而益以通行之刋本
[134-3b]
與諸家之蔵本以經史子集分𨽻每書各敘其大
凡用崇文總目例案書目觧題始於劉歆之七畧/然其書不傳今據古書之存者
言/之撰人已入人物志者註見人物志或人物志所
未載者則詳敘仕履因書以存其人用新唐書藝
文志例至其孰為儒林孰為文苑孰為道學原書
具在讀者自有定評今不復臆為分别以杜門户
之漸焉
藝文志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134-4a]
經部
繙繹五經五十八卷四書二十九卷武英殿官本/
謹案繙繹五經四書清文鑑三合切音清文鑑諸/書均由館臣纂輯進呈
御覽斷自辦之總裁纂修銜名年逺雖無可考然要皆/睿裁其原
八旗精繙繹者所成與别館官書叅用滿漢人員/者有别故今並列之八旗藝文志中
乾隆二十年初
欽定繙繹四書續繙繹易書詩三經續又繙繹春秋禮
記二經至乾隆四十七年而聖賢典籍釋以
[134-4b]
國書者燦然備焉案鄭樵通志七音畧曰宣尼之書
自中國而東則朝鮮西則凉夏南則交趾北則朔
易皆吾故封也故封之外其書不通何瞿曇之書
能入諸夏而宣尼之書不能至跋提河聲音之道
有障礙耳其説良是然文字之聲音越數郡而或
不同文字之義理則縱而引之千古上下無所異
横而推之四海内外無所異茍能宣其意㫖通以
語言自有契若符節者又何聲音之能障礙乎哉
[134-5a]
考隋書載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
可悉以其言譯孝經之㫖教於國人謂之國語孝
經經籍志載其書作一卷是古人已有行之者特
其學其識均未窺六藝之閫奥故所能譯者僅文
句淺顯之孝經而諸經則未之及耳我
國家肇興東土剏作十二字頭貫以切音復
御定清文鑑聨字成語括一切義精㣲巧妙實小學家所
未有故六書之形聲訓詁皆可比類以通之而
[134-5b]
列聖以來表章經學天下從風莫不研究㣲言講求古義
尤非前代之所及故先譯四書示初學之津梁至
於五經易則畧象數之迹示其吉凶書則疏詰屈
之詞歸於顯易詩則曲摹其詠嘆而句外之寄託
可思春秋則細核其異同而一字之勸懲畢見禮
記則名物度數考訂必詳精理名言推求必當尤
足破講家之聚訟盖先儒之詁經多株守其文故
拘泥而鮮通此編之詁經則疏通其意故明白而
[134-6a]
無誤不立箋傳之名不用註疏之體而脣吻輕重
之間自然契刪述之㣲㫖厥有由矣學者守是一
編或因經義以通
國書而同文之
聖化被於四方或因
國書以通經義而明道之遺編彰於萬世其有禆於
文教均為至大雖堯帝之文章尼山之刪定又何
以加於兹哉
[134-6b]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
納喇性徳編相傳謂其稿本出陸元輔性徳殁後
徐乾學刻入九經觧始署性徳之名莫之詳也性
徳原作成徳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丙辰進士官至
乾清門侍衛是書乃取宋陳友文大易集義方聞一
大易粹言案此書原本誤/作曽穜今考正二書而合輯之友文書
本六十四卷所集諸儒之説凡十八家又失姓名
兩家聞一書本七十卷所集諸儒之説凡七家以
[134-7a]
二書校除重複外集義視粹言實多得十一家惟粹言
有繫辭説卦序卦雜卦而集義止於上下經故所
引未能賅備性徳因於十一家書中擇其論繫辭
諸傳者以補其闕與粹言合為一編又刪其繁蕪
勒成此本今粹言尚有傳本已著於録集義流播
較稀尚藉此以見梗槩其中理數兼陳不主一説
宋儒㣲義實已畧備於斯李衡刪房審權之書俞
炎鈔李心傳之説並以取精擷要有勝原編此書
[134-7b]
之作其功亦約畧相亞矣
陳氏禮記集説補正三十八卷
納喇性徳撰是編因陳澔禮記集説疎舛太甚乃
為條析而辨之凡澔所遺者謂之補澔所悞者謂
之正皆先列經文次列澔説而援引考証以著其
失其無所補正者則經文與澔説並不載焉頗採
宋元明人之論於鄭註孔疏亦時立異同大抵考
訓詁名物者十之三四辨義理是非者十之六七
[134-8a]
以澔註多主義理故隨文駁詰者亦多也凡澔之
説皆一一溯其本自何人頗為詳核而愛博嗜竒
亦往往泛採異説如曲禮席間函丈澔以兩席併
中間為一丈性徳引文王世子席之制三尺三寸
三分寸之一駁之是也而又引王肅本文作杖謂
可容執杖以指揮則更謬於集説矣月令羣鳥養
羞性徳既云集説未為不是而又引夏小正丹鳥
羞白鳥及項安世人以鳥為羞之説云足廣異聞
[134-8b]
則明知集説之不誤而强綴此二條矣曾子問魯
昭公慈母一條既用鄭註孔疏以補澔註又引陸
佃之謬觧蔓延於集説之外是正陸氏非正集説
矣凡斯之類皆徵引繁富愛不能割之故然綜核
衆論原委分明凡所指摘切中者十之八九即其
據理推求者如曲禮狠毋求勝分毋求多澔註稱
况求勝者未必能勝求多者未必能多性徳則謂
此乃不忮不求懲忿窒慾之事陳氏所云不免計
[134-9a]
較得失若是則可以必勝可以必多將不難於為
之矣是雖立澔於旁恐亦無以復應也然則讀澔
註者又何可廢是編與
黄鐘通韻二卷
都四徳撰都四徳滿洲鑲紅旗人是書凡十篇日
律度量衡第一五音位次第二六律第三七均第
四五音六律相生第五律吕名義第六律本第七
循環為宫第八聲字第九律數第十末又附以琴
[134-9b]
圖共為上下二卷多本蔡元定律吕新書而附益
以己意如聲字一篇於
國書十二字頭獨取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十二章
之字而其餘皆不之及而五章中又雜取第四章
之□安/□恩/二字以配宫第五章之□昂/□鞥/二
字以配商第一章之□阿/□額/二字以配角第十
章之□敖/□歐/二字以配徵第二章之□愛平/聲□
額依/二字以配羽以上十字分之配十干又取首
[134-10a]
章之□依/□烏/兩字共為十二字分配十二律作
為横直方圓之圖且謂人之言語聲音止此數字
殊不知我
國家十二字頭整齊肅括無音不備無韻不該非可
偏舉其五字頭以為分配也據其所論盖以此五
章可用漢字對音其餘七章雙聲疊韻為漢文所
無故不用耳然
國書有二合三合切音之不同推其原本則自首句
[134-10b]
六字而外其餘何一非雙聲疊韻而謂止於七章
而已乎今以漢文字有無為
國音之區别漢文之有者則取配五音十二律而漢
文所無者概置弗論是未究
國書制作之本也且字頭十二雖曰平列其實十一
章皆以第一章為綱領而第一章又以第一句為
綱領觀
國語中並無以他字加於□阿/□額/□依/□鄂/□烏/
[134-11a]
之上者其偶遇此音亦以他字代之盖此數字總
貫十二章如臣之有君子之有母其體統實為最
尊不宜與衆音並列又所列□阿/□愛平/聲□安/□
昂/□敖/等字反居□額/□額依/□恩/□鞥/□歐/等
字之下亦多未安伏稽
欽定國書新語即以□阿/為陽以□額/為隂以此可見
□阿/之類皆陽位也□額/之類皆隂位也隂不可
以先陽乃
[134-11b]
國書之義例不可以隨章布列矣至其以五章字頭
統詩韻三十部雖亦近似然限以前所拈之數字
亦不足以盡清文之藴惟所論清字切音之法皆
中窾要為有益於學者耳
御製清文鑑三十二卷補編四卷總綱八卷補總綱二
卷
乾隆三十六年奉
勅撰我
[134-12a]
國家發祥長白實金源之舊疆金史章宗本紀載明
昌五年以葉魯谷神始制國字詔依倉頡立廟例
祀於上京又選舉志稱進士科以䇿論試國人用
國字為程文陶宗儀書史㑹要則稱金太祖命完
顔希尹撰國字其後熙宗亦製字並行希尹所製
謂之大字熙宗所製謂之小字其字波磔繁宻頗
類籀文當時必有字書今已無考惟趙崡石墨鐫
華所載天㑹十二年都統經畧郎君行記一篇僅
[134-12b]
存其形製而已盖有元一統之後其法漸不傳也
我
太祖髙皇帝肇建丕基
命巴克什額爾徳尼以䝉古字聫綴
國語成句尚未别為書體
太宗文皇帝始
命巴克什庫爾纒剏造
國書以十二字頭貫一切音因音而立字合字而成
[134-13a]
語今内閣所貯舊籍今謂之/老檔即其初體厥後増加
圈㸃音義益詳亦如籀變小篆𨽻變八分踵事而
増以日趍於精宻我
聖祖仁皇帝慮口傳筆授或有異同乃
命别類分門一一排纂勒為清文鑑一書以昭法守惟未
及音譯其文
皇上復
指授館臣詳加増定為部三十有五子目二百九十有
[134-13b]
二毎條皆左為
國書右為漢語
國書之左譯以漢音用三合切韻漢書之右譯以
國書惟取對音以
國書之聲多漢字所無故三合以取之漢字之聲則
國書所具故惟用直音也至於
欽定新語一一載入尤為詳備盖字者孳也許愼説文
九千餘字楊雄方言已増至一萬一千九百餘字
[134-14a]
陸法言切韻一萬二千五十六字陳彭年等重修
廣韻已増至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吕忱字林
丁度集韻以下更莫能殫記是由名物日繁記載
遂不能不備
聖人制作亦因乎勢之自然為事之當然而已伏而讀
之因漢文可以通
國書因
國書可以通漢文形聲訓詁無所不具亦可云包羅
[134-14b]
巨細辨别精㣲者矣書中體例兼列字體字音宜
入訓詁類中然譯語得音駢音為字與訓詁之但
觧音以義者不同故仍列諸字書類焉
御定滿洲䝉古漢字三合切音清文鑑三十三卷
乾隆四十四年奉
勅撰初
聖祖仁皇帝勅撰清文鑑
皇上既
[134-15a]
命補注漢字各具翻切釋文嗣以蒙古字尚未備列因
再命詳加考校續定是編以
國書為主而貫通於䝉古書漢書每
國書一句必兼列蒙古語一句漢語一句以明其義
又以䝉古字漢字各對
國語之音以定其聲漢字之音不具則三合以取之
䝉古字之音不具則分各種讀法寫法收法以取
之經緯貫穿至精宻而至明顯循文伏讀無不一
[134-15b]
覽了然考遼史太祖本紀稱神冊五年始製契丹
大事天贊三年詔礲闢遏可汗故碑以契丹突厥
漢字紀其功云云然則三體互通使彼此共喻實
本古義許慎作説文小篆之下兼列籀文古文以
互證其字揚雄作方言每一語一物亦具載某地
謂之某以互證其語則三體彚為一編使彼此相
釋亦因古例用達書名於四方雖成周大同之盛
亦無以踰於斯矣
[134-16a]
篆字彚十二卷
佟世男編世男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中官知縣其
書本梅膺祚字彚各繫以篆文篆文所無之字則
依楷書字畫以意造之不可以為典據也
史部
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觧四十六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
勅撰考譯語對音自古已然公羊傳所稱地物從中國
[134-16b]
邑人名從主人是也譯語兼釋其名義亦自古已
然左傳所稱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榖梁傳所稱
吳謂善伊謂稻緩號從中國名從主人是也間有
音同字異者如天竺之為捐篤身毒印度烏桓之
為烏丸正如中國文字偶然假借如歐陽漢碑作
歐羊包胥戰國䇿作勃蘇耳初非以字之美惡分
别愛憎也自魏書改柔然為蠕蠕比諸蠕動已屬
不經唐書謂回紇改稱回鶻取輕健如鶻之意更
[134-17a]
為附㑹至宋人武備不修鄰敵交侮力不能報乃
區區修隙於文字之間又不通譯語竟以中國之
言求外邦之義如趙元昊自稱兀卒轉為吾祖遂
謂吾祖為我翁蕭鷓巴本屬蕃名乃以與曽淳甫
作對以鷓巴鶉脯為惡謔積習相沿不一而足元
托克托等修宋遼金三史多襲舊文不加刋正考
其編輯成書已當元末是時如台哈布哈號為文
士今所傳納新案納新原本誤/作廼賢今改正金臺集首有所題
[134-17b]
篆字亦自署曰泰不華居然訛異盖舊俗已漓併
色目諸人亦不甚通其國語宜諸史之訛謬百出
矣迨及明初宋濓等纂修元史以八月告成事迹
挂漏尚難殫數前代譯語更非所諳三史所附國
語觧顛舛支離如出一轍固其宜也我
皇上聖明天縱邁古涵今洞悉諸國之文灼見舊編之
誤
特命館臣詳加釐定併一一
[134-18a]
親加指示務得其真以索倫語正遼史凡十卷首君名
附以后妃皇子公主次宫衛附以軍名次部族附
以屬國次地理次職官次人名次名物共七門以
滿洲語正金史凡十二卷首君名附以后妃皇子
次部族次地理次職官附以軍名次姓氏次人名
附以名物共六門以蒙古語正元史凡二十四卷
首帝名附以后妃皇子公主次宫衛附以軍名次
部族附以國名次地理次職官次人名次名物共
[134-18b]
七門各一一著其名義詳其字音字音為漢文所
無者則兩合三合以取之分晰㣲茫窮極要窅即
不諳繙譯之人繹訓釋之明悟語聲之轉亦覺釐
然有當於心而恍然於舊史之誤也盖自
欽定三合切音清文鑑出而
國語之精奥明至此書出而前史之異同得失亦明
不但宋明二史可據此以刋其訛即四庫之書凡
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涉於三朝者均得援以改正
[134-19a]
使音訓皆得其真
聖朝考文之典洵超軼乎萬禩矣
尚史一百七卷
李鍇撰鍇鑲白旗漢軍卷首自署曰襄平考襄平
為漢遼東郡治今為
盛京遼陽州地盖其祖籍也康熙中鄒平馬驌作繹
史採摭百家襍説上起鴻荒下迄秦代仿袁樞紀
事本末之體各立標題以類編次凡所徵引悉録
[134-19b]
原文雖若不相屬而實有端緒鍇是編以驌書為
藁本而離析其文為之翦裁連絡改為紀傳之體
作世系圖一卷本紀六卷世家十五卷列傳五十
八卷繫傳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傳一卷仍於
每段之下各註所出書名其遺文瑣事不入正文
者則以類附註於句下盖體例準諸史記而排纂
之法則仿路史而小變之自序謂始事於雍正庚
戌卒業於乾隆乙丑閲十六載而後就其用力頗
[134-20a]
勤考古來漁獵百家勒為一史實始於司馬遷今
觀史記諸篇其出遷自撰者率經緯分明疎宻得
當操縱變化惟意所如而其雜採諸書以成文者
非惟事迹異同時相牴牾亦往往㸃竄補綴不能
隱斧鑿之痕知鎔鑄衆説之難也且排比鱗次一
用舊文體如詩家之集句求其翦裁諸説使聫貫
如出一手比吕東萊之讀詩記尤難之又難今觀
其書於殘膏賸馥掇拾成文時露輳合之迹者固
[134-20b]
在所不免而聫絡融貫位置天然如百衲之琴不
乖音律如千狐之腋不露裁縫者亦往往而有不
可謂非因難見巧為史家特出之創格存之亦足
備一體也若晉逸民傳中列杜蕢狼瞫鉏麑提彌
明靈輒逆臣傳中列趙穿而不列趙盾亂臣傳中
列郤芮吕飴甥嬖臣傳中列頭湏魯列女傳中列
施氏婦予奪多所未允又諸國公子皆别立傳而
魯宋蔡曹莒邾六國則襍列諸臣中叛臣傳中如
[134-21a]
巫狐庸叛楚入吳吳楚兩見公山不狃叛魯入吳
吳魯兩見己為重出而屈巫見於楚不見於晉苗
賁皇見於晉不見於楚又復自亂其例如斯之類
不一而足均不能不謂之瑕類然史漢且不免駁
文司馬光作資治通鑑亦稱其中牴牾不能自保
固亦不能獨為鍇咎矣
治河奏績書四卷附河防述言一卷
靳輔撰輔已有傳是書卷一為川澤考漕運考河
[134-21b]
決考河道考卷二為職官考堤河考及修防汛地
埽規河夫額數閘壩修規舡料工值皆附焉卷三
為輔所上章疏及部議卷四為各河疏濬事宜及
施工緩急先後之處其川澤考所載於黄河自龍
門以下至淮徐注海凡分滙各流悉考古証今頗
為詳盡於注河各水及河所瀦蓄各水亦縷陳最
悉其漕運考亦然河道考於臨河要地及距河逺
近分條序載較志乘加詳至於堤工修築事宜則
[134-22a]
皆輔所親騐立為條制者矣輔自康熙十六年至
三十一年凡三膺總河之任故疏議獨多其專以
治上河為治下河之䇿雖據一時所見與後來形
勢稍疎然所載修築事宜亦尚有足資採擇者與
張伯行居濟一得均尚非紙上之空談也又河防
述言一卷為張靄生所撰皆追述其友陳潢之論
故曰述言潢字天一號省齋錢塘人為輔之幕客
輔治河多資其經畫康熙甲子
[134-22b]
聖駕南巡輔以潢功上聞
特賜叅贊河務按察司僉事銜其書凡十二篇一曰河性
主於順而利𨗳之二曰審勢謂凡有所患當推其
致患之所以然三曰估計謂省工省料其壊必速
所費較所省為更大四曰任人主於愼選擇明賞
罰而歸本於正己以率屬五曰源流謂河水本清
其淤漲皆由挾中國之水六曰隄防主潘季馴以
堤束水以水刷沙之説而尤以減水壩為要務七
[134-23a]
曰疏濬主於潰决之處先固其兩旁不使日擴乃
修復故道而借引河以注之八曰工料工主於覈
實料主於豫備九曰因革言今昔形勢之不同十
曰善守謂黄河無一勞永逸之䇿在時時謹小慎
微而歸重於河員之久任十一曰雜誌述治河之
委曲十二曰辨惑則駁當時之異議也其言往往
中理與靳輔書足相發明今錄附輔書之末以資
參考書前冠以黄河全圖乃靄生所自作雖不及
[134-23b]
欽定河源紀畧之明確而逺勝篤什等之所記又靳輔
奏疏一篇雖專為潢而發然頗足見當日治河之
始末今亦併存之焉
撫豫宣化録四卷
田文鏡撰文鏡正黄旗漢軍官至河東總督諡端
肅是編乃文鏡官河南巡撫時奏疏一卷條奏一
卷文移一卷告示一卷内文移又分一子卷均始
於雍正二年七月迄五年九月惟告示迄於五年
[134-24a]
正月前有河南布政司費金按察使彭惟新分守
開歸河道楊夢炎河務兵備道祝兆鵬分守河北
兵備道朱藻分巡南汝光道孫蘭芬㑹請刋刻詳
文一道及文鏡批詞
平閩記十三卷
楊捷撰㨗鑲黄旗漢軍官至昭武將軍江南提督
是編皆其康熙十七年征剿鄭成功時奏疏及箋
啟文牌檄告示諸藁馮溥王廣心序葉暎榴跋皆
[134-24b]
稱平閩紀事前有張玉書序則又稱平閩記蓋初
名紀事復改今名也
文襄奏疏八卷
靳輔撰是編皆前後治河奏疏其子治豫彚刋之
輔自安徽巡撫擢授河道總督時值河患方棘洪
流逆溢髙堰横潰合淮水而東注故道反湮輔疏
言河水挾沙而行易於壅閼惟賴清水助刷始能
無滯當審其全局徹首尾而合治之不可漫為施
[134-25a]
工使東築西决終歸無益因條具八事入告
聖祖仁皇帝悉俞其請於是疏濬運河及清口以至海口
河道又開白洋清河以東引水河而黄流始暢開
清口瀾汛淺諸引河而淮水始出敵黄築河崖遥
堤縷堤修髙堰堵翟壩置減水六壩而宣洩咸有
所恃至開中河皂河諸役尤其設施之大者其持
論以築堤崖疏下流塞决口有先後而無緩急數
語為綱領故在事十年具著成績諸疏並在集中
[134-25b]
無不指陳原委言之鑿鑿至今論治河者猶稱輔
焉末附輔官巡撫時奏疏三篇其極論騷擾驛站
亦具見風力云
使琉球記一卷
張學禮撰學禮鑲藍旗漢軍官至廣西道監察御
史是編乃康熙元年學禮以兵科副理事官與行
人司行人王垓奉使
冊封琉球國王時所記前敘請封遣使始末及往來道路
[134-26a]
之險後為中山紀畧則載其土風也是時琉球國
王尚質繳故明勅印舉國内附故學禮等有是役
蓋
國家遣使東瀛此為始事云
行水金鑑一百七十五卷
傅澤洪撰澤洪鑲紅旗漢軍官至分巡淮揚道按
察司副使是書成於雍正乙巳全祖望作鄭元慶
墓誌以為出元慶之手疑其客遊澤洪之幕或預
[134-26b]
編摹然别無顯證未之詳也敘水道者禹貢以下
司馬遷作河渠書班固作溝洫志皆全史之一篇
其自為一書者則剏始於水經然標舉源流疏證
支派而已未及於疏濬隄防之事也單鍔沙克什
王喜所撰始詳言治水之法有明以後著作漸繁
亦大抵偏舉一隅專言一水其綜括古今臚陳利
病統前代以至
國朝四瀆分合運道沿革之故彚輯以成一編者則
[134-27a]
莫若是書之最詳卷首冠以諸圗次河水六十卷
次淮水十卷次漢水江水十卷次濟水五卷次運
河水七十卷次兩河總説八卷次官司夫役漕運
漕規凡十二卷其例皆摘錄諸書原文而以時代
類次俾各條互相證明首尾貫串其有原文所未
備者亦間以己意考核附注其下上下數千年間
地形之變遷人事之得失絲牽繩貫始末犁然至
我
[134-27b]
國家敷土翕河百川受職仰䝉
聖祖仁皇帝翠華親莅指授機宜
睿算周詳永昭順軌實足垂法於萬年澤洪於康熙六十
一年以前所奉
諭㫖皆恭錄於編以昭
謨訓尤為疏瀹之指南談水道者觀此一編宏綱巨目亦
見其大凡矣
七星巖志十六卷
[134-28a]
韓作棟撰作棟鑲藍旗漢軍順治中官分巡肇髙
㢘羅道按察司僉事七星巖在肇慶府髙要縣城
北一名崧臺一名定山故此書又名定山石室志
也志本明王泮所撰作棟因而重修吳綺又為之
潤色然有闗考核者寥寥無多如石刻門於唐李
邕石堂記後乾道己丑秋一條以後人題名之年
月誤為摹石之年月又載元符改元端午日眉山
蘇軾挈家來遊不思元符元年蘇軾正在儋州安
[134-28b]
得有挈家至七星巖之事此盖據曹學佺名勝志
所載而不知為傳訛之文也
鷄足山志十卷
范承勲撰承勲鑲黄旗漢軍大學士文程之子浙
閩總督承謨之弟官至雲貴總督鷄足山在雲南
賓川州東一百里一頂三支儼如鷄距在蒼山洱
海之間相傳為迦葉尊者入定處佛寺最多故志
山者多述佛門之事是編乃康熙三十一年承勲
[134-29a]
因舊本増修分圗記考証星野形勢山水寺院人
物靈跡物産藝文凡十門而以迦葉像讃冠於卷
端焉
在園雜志四卷
劉廷璣撰廷璣鑲紅旗漢軍由廕生官至江西按
察使後降補分巡淮徐道是編雜記見聞亦間有
考證頗好譽已詩似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四卷録
乩仙詩至十五六頁亦太近夷堅諸志所記邉大
[134-29b]
綬伐李自成祖墓事甚詳然與大綬自序不甚合
疑傳聞異詞也
異域録一卷
圖理琛撰圗理琛姓阿顔覺羅氏先世葉赫人由
考取内閣中書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是編乃康
熙五十一年五月圗理琛以原任内閣侍讀奉
命出師土爾扈特由喀爾喀越俄羅斯國至其地五十四
年三月回京師復
[134-30a]
命因述其道路山川民風物産以及應對禮儀恭呈
御覽冠以輿圗次隨日記載見聞其體例畧如宋人行記
但宋人行記以月日為綱而地理附見此則以地
理為綱而月日附見所厯俄羅斯境曰楚庫柏興
曰烏的柏興曰柏海爾湖曰尼爾庫城曰昻噶拉
河曰伊聶謝柏興曰麻科斯科曰掲的河曰那里
木柏興曰蘇爾呼忒柏興曰薩瑪爾斯科曰狄木
演斯科曰托波爾曰鴉班沁曰費耶爾和土爾斯
[134-30b]
科城曰費耶爾和土爾斯科佛落克顔嶺曰索里
喀穆斯科曰改果羅多曰黒林諾付曰喀山曰西
穆必爾斯科曰薩拉托付曰嗒喇斯科曰托穆斯
科曰伊里木城皆其大聚落也其地為自古輿記
所不載亦自古使節所未經如史記述匈奴北海
頗作疑詞故儒者類言無北海今據圗理琛所記
知伊聶謝柏興距北海大洋一月程又唐書稱薛
延陀夜不甚暗猶可博奕僅得之於傳聞圗理琛
[134-31a]
以五月至其地知夏至前後確有是事皆我
聖祖仁皇帝徳化覃敷
威稜震曡故軺車所至莫不具驛傳供芻糒涉越三四萬
里如行閨闥故得以從容游覽見所未見聞所未
聞纂述成編以補亘古黄圗所未悉今備錄其文
使天下萬世知
聖化彌綸迥出於章亥所步之外且所記俄羅斯土爾扈
特畏懐恭順之忱尤足見
[134-31b]
堯天丕冒砥屬無垠凡在方趾圎顱無不鱗集仰流效誠
恐後為三五以來所未有今土爾扈特已全部内
附而所記俄羅斯南路十四國乾隆乙亥以後又
以盡入版圗併以見
武烈
文謨顯承啟佑所由拓億禩之丕基者非偶然也
欽定武英殿聚珍板程式一卷
乾隆四十一年户部侍郎金簡恭撰進
[134-32a]
呈初乾隆三十八年
詔纂修四庫全書復
命擇其繕本校正剞劂以嘉恵藝林金簡實司其事因
棗棃繁重乃
奏請以活字排印力省功多得
㫖俞允併
錫以嘉名紀以
睿藻行之三載印本衣被於天下金簡因述其程式以
[134-32b]
為此書考沈括夢溪筆談稱慶歴中有布衣畢昇
始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為一
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
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
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鎔以一平板
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若
印數十百本則極為神速云云活字之法斯其權
輿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諸物亦繁重
[134-33a]
周章故王楨農書所載活字之法易以木板其貯
字之盤則設以轉輪較為徑㨗而亦未詳備至陸
深金臺紀聞所云鉛字之法則質柔易損更為費
日損工矣是編參酌舊制而變通以新意首載諸
臣奏議次載取材雕字之次第以及庋置排類之
法凡為圖十有六為説十有九皆一一得諸試騐
故一一可見諸施行乃知前明無錫人以活字印
太平御覽自隆慶元年至五年僅得十之一二者
[134-33b]
案事見黄正色/太平御覽序由於不得其法此亦足見
聖朝制器利用事事皆超前代也
子部
潛索録四卷
范宏禧撰宏禧鑲黄旗漢軍大學士文程曽孫也
幼以苦學致嬴疾遂不求仕進惟躭玩宋儒之書
是編多推尋易理皆其病中所劄記歿後其子建
幟為刋板前有乾隆壬申孫嘉淦序其學即數以
[134-34a]
求理宗在邵陳程朱之間
文廟從祀先賢先儒考一卷
郎廷極撰廷極鑲黄旗漢軍此本題曰廣寜其原
籍也官至江西總督是編歴考從祀先賢先儒名
字之同異如辨顔幸之作辛而不知通典之作柳
咸淳臨安志之作韋辨南宫适之作韜而不知一
作縚一作括辨司馬耕之作黎耕而不知一作子
耕未免考訂之疎惟所辨文翁之圖較家語多五
[134-34b]
人家語較文翁之圖多九人及正殿配享東西兩
廡位數引据頗為典核
繪事備考八卷
王毓賢撰毓賢鑲紅旗漢軍官至湖廣按察使陳
鼎留溪外傳記獄吏汪金章事稱毓賢勤於吏治
案無留牘則其人本以吏才見然是編即康熙辛
未官按察使時所作乃又能留心於賞鑒第一卷
為總論皆撮録諸家畫法二卷至八卷則取古來
[134-35a]
畫家姓名事跡以時代分序自軒轅至隋共為一
卷遼金元共為一卷唐五代南宋明俱各為一卷
惟北宋家數繁多析為三子卷故總目雖分八卷
其實乃十卷也其例每人各立小傳而以諸書所
載傳世名蹟附於其人之後大扺以張彦逺歴代
名畫記夏文彦圖繪寳鑑為藍本増廣其所未備
蒐輯頗為詳贍其中如穆天子傳封膜晝於河水
之陽郭璞注明云膜晝人名張彦逺誤以晝字作
[134-35b]
畫字遂稱封膜為畫家之祖并妄造璞注以實之
毓賢乃沿襲其訛殊失於訂覈又遼常思言人品
畫品並髙附見郭若虚圖畫見聞志中諸書並佚
其名此亦闕載至於明之畫家僅據韓昻圖繪寳
鑑續編所載迄正徳而止嘉靖以後竟不為採摭
續添亦殊傷缺畧然前代如李嗣真釋彦悰劉道
醇之流往往分别品第時代混淆難於檢核是書
仿張夏二家舊例因時類叙一覽可知又芟汰繁
[134-36a]
冗易於尋討雖多用舊文固不以遞相祖述為病
矣
居常飲饌録一卷
曹寅撰寅鑲藍旗漢軍康熙中巡視兩淮鹽政加
通政使銜是編以前代所傳飲膳之法彚成一編
一曰宋王灼糖霜譜二三曰宋東谿遯叟粥品及
粉麵品四曰元倪瓚泉史五曰元海濱逸叟製脯
鮓法六曰明王叔承釀録七曰明釋智舷茗箋八
[134-36b]
九曰明灌畦老叟蔬香譜及製蔬品法中間糖霜
譜寅巳别刻入所輯棟亭十種其他亦頗散見於
説郛諸書云
勝飲編一卷
郎廷極撰是書雜採經史中以酒為喻之語彚輯
成編自序謂不飲而勝於飲故名之曰勝飲然所
録僅數十條簡畧太甚如引祭酒挈壺之類亦多
牽率
[134-37a]
式古堂書畫彚考六十卷
卞永譽撰永譽鑲紅旗漢軍官至刑部左侍郎王
士禎居易録云卞中丞永譽貽書畫彚考六十卷
凡詩文題跋悉載上溯魏晉下迄元明所收最為
詳博朱彜尊論畫詩亦有妙鑒誰能别苗髪一時
難得兩中丞之句盖永譽及宋犖皆精於賞鑑犖
時為江西巡撫永譽時為福建巡撫故云兩中丞
也是書書畫各三十卷先綱後目先總後分先本
[134-37b]
文而後題跋先本卷題跋而後引據他書條理秩
然且視從來著録家徵引特詳惟所載書畫不盡
屬所藏亦非盡得之目見大扺多從汪砢玉珊瑚
網張丑清河書畫舫諸家採摭裒輯故不能如寳
章待訪録以目見的聞灼然分别又所載本文如
禇遂良書陸機文賦吳通㣲書隂符經劉敞書南
華秋水篇趙孟頫書過秦論等皆與今本無大異
同而具載全篇殊為疣贅至於陸機平復帖虞世
[134-38a]
南枕卧帖其文為世所未睹者乃畧而不書至如
趙孟堅水仙圖卷珊瑚網載有二本不能無前後
錯出之疑永譽於後一條下注明其一恐出臨摹
並存以俟考其例是也而所載定武蘭亭落水本
與郁逢慶書畫題跋記所載前後題跋互有不同
所載神龍蘭亭本與鐵網珊瑚所録定武本題跋
反多重複又黄庭堅書隂長生詩卷與鐵網珊瑚
書畫舫所載參錯岐出竟有三本王詵烟江叠嶂
[134-38b]
圖蘇軾所為賦詩者竟有四本皆未能辨析真偽
又王士禎居易録所記於永譽齋中觀其所藏書
畫有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永譽云曽見一冊極
端楷為好事者分去永譽得其二三紙耳今是書
載此蹟但云史草亦不著所存頁數反不及士禎
所載之可據士禎又見所藏趙孟頫冩杜詩天育
驃騎歌上有孟頫小篆延祐四年九月既朢字是
書亦併不載均為漏畧至於雁門乃郡名茂苑即
[134-39a]
長洲地名而以為文彭文嘉之别號居節字士貞
貞字印章古篆與鼎字相類而以為居節一字士
鼎又以秋巖為吾衍之别號盖因衍書古文篆韻
後有至元丙戌秋巖記一條也不思前至元丙戌
吾衍年甫二十不應云老且其跋内之丁夘若是
宋末咸淳丁夘則正吾衍始生之時不當有自征
建昌之語今以陶九成跋核之則至元乃至正之
訛實為至正七年丙戌距吾衍之殁已三十七年
[134-39b]
其秋巖當即陳秋巖非吾衍别號也凡若此類疎
舛尤多然登載既繁引述又富足資談藝家檢閲
者無過是編固不以一二小疵累其全體之宏博
焉
琴譜合璧十八卷
和素撰和素姓完顔氏滿洲鑲黄旗人官至内閣
侍讀學士是編取明楊掄太古遺音譯以
國書案古來譯經之法於有意義者譯其意義於無
[134-40a]
意義者則譯其音聲故諸經皆譯以華言而諸咒
則仍存梵語
國書之制於語言文字則譯意義於人名地名則譯
音聲同一理也琴譜諸曲雖有意義而所重則在
於音聲楊掄所載普庵咒即據其音聲譜以指法
和素因即所載諸曲一一譜以音聲或對以單字
或切以兩合分刌㣲茫不失毫髪抑揚輕重宫羽
均調使明人舊笈轉賴此帙以永傳是亦操縵家
[134-40b]
特剏之製為古所未有者矣
集部
明善堂詩集
怡親王𢎞曉撰王别字秀亭又自號氷玉怡賢親
王允祥之子雍正八年十二月襲怡親王爵乾隆
四十三年四月薨諡曰僖是集分十二卷録自乾
隆三年戊午至十四年乙巳之作以一年為一卷
大都近體多而古體少明善堂者乾隆五年
[134-41a]
皇上所賜堂匾既額其居而遂以名其集首有慎郡王
序稱兄子氷玉少頴悟長好學不倦其言語文章
自能發揮所得彬彬乎有法度可觀云
花間堂詩鈔一卷紫瓊巖詩鈔三卷紫瓊巖詩鈔續刻
一卷
慎郡王允禧撰王於雍正八年封固山貝子尋晉
多羅貝勒十三年封多羅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
五月薨諡曰靖初集名花間堂詩鈔王自編自序
[134-41b]
合古今體詩二百六十六首花間堂者王所居西
園十二景之一其題咏俱見集中次集曰紫瓊巖
詩鈔則其幕客顧元揆所定元揆復承王命書而
刻之盖比於王士禎門人書精華録之例也鈔分
上中下三卷上卷五言古十七首七言古十九首
中卷五言律三十六首七言律四十二首下卷五
言長律二首五言絶句十六首六言絶句二首七
言絶句五十一首先是王嘗得端溪岩石寳愛特
[134-42a]
甚鐫之曰紫瓊巖既自號紫瓊遂以名是集前有
果親王及
皇四子序後有顧元揆跋其詩多與花間堂複出者
盖元揆合己刻未刻統行登選原非以接續前鈔
也王既薨無子
上命
皇六子質郡王為王後乾隆四十八年質郡王又裒
其餘稿加以選擇為紫瓊巖詩鈔續刻實得詩一
[134-42b]
百七十二首而序云百六十九目錄又稱百七十
者盖數之偶有未審云
稽古齋全集八卷
和親王𢎞晝撰王
世宗憲皇帝第五子雍正十一年正月封為和碩和親王
乾隆三十五年七月薨諡曰恭是集王所自編釐
為八卷卷一經論其發明四子書者十篇易經者
五篇詩經者三篇書經者六篇春秋者四篇禮記
[134-43a]
者六篇周禮者七篇又發明前賢格言者五篇共
為論四十六篇卷二三皆史論其卷二之四十二
篇盖自夏迄北周卷三之三十四篇則自唐訖明
也卷四説九篇序七篇記四篇跋四篇書後八篇
卷五雜著九篇頌一篇贊十二篇銘一篇辨六篇
祭文二篇卷六制藝八篇賦四十一篇卷七古體
詩八十四首近體詩五十七首卷八今體詩一百
八十五首稽古者王書齋名也集初成於雍正八
[134-43b]
年
皇上在潛邸已為之序乾隆十一年重訂鏤板
皇上復為序而
御筆親書之今
二序皆冠編首其餘序者自莊王果王諴王諸懿親外
如大學士張廷玉朱軾蔣廷錫侍郎福敏蔡世逺
胡煦祭酒卲基等皆嘗入侍
内廷講席者亦足見一時英賢之盛也
[134-44a]
皇上御製序言與王幼同學同課習為詩古文詞當是
時侍奉
皇考膝下優游書府日寝饋於經史文字中天倫之樂無
過於是集中所載大都至性所呈流溢豪素之表讀
其辭可想見其為人臣等伏讀煌煌
天語仰見
聖人友愛之篤而斯集之美已櫽括於
御序之數言云
[134-44b]
鳴盛集四卷
果親王𢎞曕撰王
世宗憲皇帝第六子乾隆三年奉
㫖繼果毅親王允禮後十五年封和碩果親王二十八
年坐事降為多羅貝勒三十年復封多羅果郡王
是年三月薨諡曰恭是集王所自編合古近體詩
共為四卷卷一詩一百十八首卷二詩二百四十
九首卷三詩二百十一首卷四詩一百九十六首
[134-45a]
其樂府十八篇琴操二篇别編於前以為卷首其
題曰經畬主人者王所自號也首有王自序謂托
體
天家何必以騁妍抽秘與書生競其短長惟是不忍玩
愒時光荒棄舊業以自附於
盛化和鳴之美故顔曰鳴盛集云
友竹軒遺稿一卷敬謹齋初稿六卷蘭亭詩餘一卷鶴
唳長吟一卷
[134-45b]
是編惟友竹軒詩文六首為康修親王崇安遺稿
其餘八卷則皆其子禮親王永恩所撰也初禮烈
親王孫傑書於順治年間襲爵改號曰康傳子椿
泰孫崇安至崇安子永恩皆仍康親王之號乾隆
四十三年
皇上念禮烈開國元勲壯猷茂著其子孫繼緒應永紹
始封之號不宜有所改易
特命康親王永恩復號曰禮今編中兩代皆題康號者
[134-46a]
書成於乾隆十八年其時尚未奉復號之
㫖也康修親王於康熙四十八年襲爵雍正十一年薨
修其諡也卷中有禮王跋謂父王為議政大臣少
暇日雅好講學形諸歌詠然不欲以此擅長故多
所棄置未甞成卷云禮王初封多羅貝勒乾隆十
八年襲康親王爵今復稱禮親王所作古近體詩
已刻者名敬謹齋初稿卷一五言古七十二首卷
二七言古二十六首卷三五言律百三十三首卷
[134-46b]
四七言律百四十三首卷五排律六十二首卷六
絶句百四十六首其蘭亭詩餘惟詞十六闋鶴唳
長吟皆悼亡之作故以為别集而附於末云
誠正堂稿八卷誠正堂詞稿一卷誠正堂文稿一卷誠
正堂時藝一卷
禮親王永恩撰王有敬謹齋初稿六卷已著録是
編標題王號曰禮則乾隆四十三年奉
㫖復號後所重訂也首卷五言古次卷七言古三卷五
[134-47a]
言律四卷七言律五卷五言截句六卷七言截句
七卷五言排律八卷七言排律末為詞稿文稿時
藝各一卷其詞稿即前編所附之蘭亭詩餘十六
闋増之為二十四闋又加以三言四言六言及騷
體長短句名為衆體附録其文稿凡賦九篇諸體
文十三篇像贊三十七首其時藝凡四十四篇則
平時窻下所擬闈作刻於乾隆戊戌王自為之序
白山詩鈔八卷
[134-47b]
伊福訥撰伊福訥字兼五號抑堂所著有農曹集
蜕山詩稿是編盖選擷諸家之詩總為一集分金
石絲竹匏土革木八卷首卷為慎郡王允禧宗室
國鼒宗室岳端宗室博爾都次卷為宗室文昭宗
室塞爾赫宗室伊都禮宗室永年覺羅滿保覺羅
成桂三卷為費揚古性徳文明索泰西庫吳麟四
卷為僖同格明鼐闗竒方䝉額圖傅伸伊麟賽音
布關舒觀寳拉歆五卷為柏格髙述明髙斌王敏
[134-48a]
峻徳法海夸岱長海石芳何溥官保何貫曽車柏
常安六卷為保禄西泰西成卓音圖佟應常裕諾
岷諾穆泰趙玉永寜胡星阿塞爾登額爾登萼羅
泰塞蘭泰七卷為方泰徳齡闗寜明泰薩哈岱舒
瞻素禄夢麟那霖傅澤布福増格英亷八卷為蘇
章阿兆勲陸世琦那穆齊禮繩武凡所搜羅共七
十二家可謂勤矣然伊福訥所作農曹蜕山二集
亦自列焉既乖選家體例而名編鉅集率多遺漏
[134-48b]
討尋未廣實為此書深惜之
薌嬰居士集八卷
宗室文昭撰文昭字子晉自號薌嬰居士是編為
古瓻續集二卷龍鐘集一卷飛騰集二卷知田集
一卷雍正集二卷共八卷其所與酬唱諸詩亦各
附於篇後如王玉生謝雙村楊晚雷諸人是也
曉亭詩鈔四卷鶴鳴集一卷
曉亭詩鈔宗室塞爾赫撰鶴鳴集則其長子伊都
[134-49a]
禮詩也塞爾赫字慄菴號曉亭誠毅勇壯貝勒穆
爾哈齊曽孫康熙三十六年授奉國將軍雍正二
年補宗學正教長五年授監察御史累遷至工部
侍郎充議政大臣尋降補内閣學士復授倉場侍
郎乾隆十二年晉兵部侍郎未及任而卒伊都禮
字立齋是編為曉亭次子鄂洛順所刻合古近體
詩釐為四集以一集為一卷卷一曰春雪集卷二
曰三餘集卷三曰懐音集卷四曰秋塞集其詩氣
[134-49b]
格清曠風度諧婉而不傷纎弱長洲沈徳潛嘗序
薩哈岱集言於北地得晤三詩人首數塞爾赫次
乃及於英亷薩哈岱則是編之見重當時久矣鄂
洛順既刻其父集復以亡兄之鶴鳴集附焉䟦謂
殘鱗片甲可想見生平故不忍棄去亦孝友之志
也
月山草堂詩四卷
宗室恒仁撰恒仁系出
[134-50a]
太祖髙皇帝初襲輔國公後以不應襲失爵遂閉户讀書
專意吟咏閒居以終其身年僅三十有五仁和沈
延芳為誌其墓稱其清㣲樸老克具古人風格盖
由其蕭散恬適故語多澄澹也是集為其子宜興
所編凡古今體詩二百九十二首詩餘二首冠以
墓誌殿以宜興所作䟦凡句下夾註無註字者皆
恒仁所自識有註字者皆宜興所續加也
存舊集一卷
[134-50b]
宗室福喜撰福喜别字損亭輔國公常舒之孫也
由
朝考
賜進士乾隆九年襲世職為奉恩將軍二十三年五月
卒無子有詩稿一卷其友人趙天馥為之選而録
之名曰存舊集
忠貞集十卷
范承謨撰承謨事迹已詳見人物志是編乃其全
[134-51a]
集為清苑劉可書所編首
諭祭文
御製碑文
御題詞額附以家傳及祠堂記共為一卷次撫浙奏疏一
卷次督閩奏議一卷次吾廬存稿一卷次百苦吟
一卷次畫壁遺稿一卷次雜著一卷次附錄題跋
哀挽詩文三卷康熙五十七年其子時崇以畫壁
遺稿進
[134-51b]
呈
聖祖仁皇帝親製序文
宸章下賁光逮幽泉今敬謹錄冠集端用示我
國家扶植綱常風勵臣節之至意至承謨所上奏議
大都明白敷暢多有闗
國計之言詩文直抒胸臆慷慨激昻嚼齦裂眥之状
至今猶可想見文以人重承謨之謂矣
畫壁遺稿一卷
[134-52a]
范承謨撰康熙壬子承謨總督閩浙值逆藩耿精
忠謀反巡撫劉秉政輸情於賊紿承謨入見脅令
從逆承謨詆罵不屈遂為所拘繫被幽者三載備
受窘毒時作為詩歌以自抒忠憤守者屏絶筆墨
乃以桴炭畫字壁上其尤激烈者輒為賊黨墁去
僅存四十七首承謨自為之序已彚載入忠貞集
中此乃石門吳震方録入説鈴之本也
睫巢集六卷後集一卷
[134-52b]
李鍇撰鍇卜居盤山優游泉石以終故其詩意思
蕭散挺然㧞俗大都有古松竒石之態而刻意求
髙務思擺脱亦往往有劖削骨立斧鑿留痕較王
世貞所謂髙叔嗣詩如空山鼓琴沉思忽往木葉
盡脱石氣自青者則猶有一間之未達盖可以著
力之處精思者得之不容著力之處精思者反失
之也第一卷皆擬古樂府古人音節既不可得乃
詰屈其詞以意為之題下所注如朱礴下注曰建
[134-53a]
鼓殷所作棲翔鷺於上或曰露鼓精此吳競觧題
本説也臨髙臺下注曰趨帝鄉而㑹瑶臺也借寓
㳺仙已非原觧雉子班下注曰闗睢之類則純非
古題之意又不知其寓意所在卷中大抵類此殊
不可觧也
通志堂集十八卷附録二卷
納喇性徳撰性徳生長華閥頗喜文翰鄉試出徐
乾學之門遂受業焉九經觧即其所刻而徐乾學
[134-53b]
延顧湄校正之以書成於性徳歿後板藏徐氏世
遂稱徐氏九經觧並通志堂而移之徐氏實相傳
之誤也是編乾學所裒輯凡詩五卷詞四卷文五
卷淥水亭雜識四卷又附録碑誌哀輓之作為二
卷
棟亭詩鈔五卷附詞鈔一卷
曹寅撰其詩一刻於揚州計盈千首再刻於儀徵
則寅自汰其舊刻而吳尚中開雕于東園者此本
[134-54a]
即儀徴刻也其詩出入於白居易蘇軾之間
石閭詩一卷
陳景元撰景元鑲紅旗漢軍生平作字效晉作詩
效漢務欲自拔於流俗之上是集乃其手書擬古
詩六十餘首以貽雷鋐者前有短札亦其手書鋐
並鉤摹筆迹刻之紙板頗為精好景元詩雖以漢
為宗而性既孤僻思復刻峭結習所近乃在孟郊
賈島之間如米摹晉帖矩度不失二王波勒鉤剔
[134-54b]
乃時時露其本法於漢人不雕不琢之意未能全
似也此本以篇頁較少不能成帙舊附於李鍇睫
巢集以行然二人同時倡和名亦相齊未可列諸
附綴故仍各著於録焉
與梅堂遺集十二卷
佟世思撰世思正藍旗漢軍以䕃生官思恩縣知
縣是集凡詩十卷詞一卷雜文一卷其弟世集裒
而刻之末附耳書一卷皆記所聞見荒怪之事分
[134-55a]
人物神異四部鮓話一卷則以公事至恩平而記
其風土也
章江集五卷内府藏本/
安世鼎撰世鼎鑲紅旗漢軍由保徳州知州官至
江西巡撫此集乃世鼎自輯歴官奏疏以及文移
條告諸篇編為一集後附以書記序二十一篇皆
在江西所作也
倚松閣詩稿七卷
[134-55b]
徳齡撰徳齡字松如號樝村滿洲鑲黄旗人康熙
戊子科舉人乙未科進士改庶吉士歴官至湖南
巡撫吏部左侍郎致仕是編刻於乾隆丙戌其自
序謂賦性懶漫故詩稿少所存留年届八旬始取
餘稿略為釐定僅得若干首云云今觀伊福訥白
山詩鈔所載徳齡詩有送范九池侍御巡臺灣七
古一首而是編轉無之知其遺佚多矣七卷中計
五七古共九十四首五七律共百三十九首長律
[134-56a]
七首五言絶句十七首六言三首七言絶句百八
十首盖暮年收集而其子書山為之校勘云
冷月山堂詩一卷
珠亮撰珠亮姓棟鄂氏滿洲正紅旗人是集前有
康熙戊子卲泰衢序又有庚寅金鉞序其詩風懐
澄澹得韋栁之遺音故泰衢序稱其心貫古今而
發之於聲隨所遇而寄其心鉞序亦稱其霏霏元
觧無聲色臭味之可尋云
[134-56b]
餘亷堂詩稿六卷
嵩山撰嵩山珠亮之子也承其家學詩頗有清拔
之致自序稱五十餘年身經殘廢於閒佚之中每
逢烟水雲山則不無興感有所興感則不能無詩
實非有意為詩亦不知人知我之有詩云云盖外
縁既淡意境自殊亦所遇使之然也其詩本三千
餘首分守拙望恩遂閒慰志四集後屢經刋削乃
定為此本焉
[134-57a]
柏翠山房詩稿一卷
峒山撰峒山珠亮之子嵩山之弟也父母兄嫂一
門詞賦峒山耳濡目染年過七旬尚不廢吟詠雖
所造未邃而亦時有間澹之思
醉紅亭詩鈔一卷詩餘一卷文集二卷班餘剪燭集十
四卷
常安撰常安姓納蘭字履坦滿洲鑲紅旗人康熙
中以諸生補山西巡撫掾吏尋擢理事同知雍正
[134-57b]
初授山西冀寕道累遷至貴州布政使擢江西巡
撫丁艱服闋補盛京兵部侍郎轉刑部侍郎出為
漕運總督遷浙江巡撫坐事罷尋卒伊福訥白山
詩鈔言其所著受宜堂集數十卷而是編所題醉
紅亭者詩文詞乃僅五卷盖其宦黔所刻初稿也
其班餘剪燭集則其為少司㓂時所編卷一為論
卷二為序記卷三為書卷四五六皆史評卷七為
辨及題跋卷八題跋卷九賦卷十以下皆詩較初
[134-58a]
稿又逺勝矣
閒青堂詩集十卷附錄一卷
朱倫瀚撰倫瀚正紅旗漢軍康熙壬辰武進士選
三等侍衛後改刑部郎中官至正黄旗漢軍副都
統倫瀚以善畫得名
聖祖仁皇帝集與
皇上御製詩集均有題倫瀚畫詩傳為藝苑之至榮其
詩亦與當代作者相馳驟是集為其子兩淮鹽運
[134-58b]
使孝純所刋不分體裁以編年為次始於康熙丙
子訖於乾隆戊寅凡六十三年之所作大扺根柢
宋人而畫意詩情互相觸發每有蕭散不羣之致
據姚鼐序倫瀚尚有疏稿二卷今未之見盖未刻
也
固哉草詩集四卷文集二卷
髙斌撰斌已有傳是集曽進呈
御覽謹案事貝髙晉所/作李宏詩集序中詩文皆不分體以編年為次詩
[134-59a]
始於康熙壬午訖於乾隆甲戌文始於雍正庚戌
訖於乾隆甲戌大旨皆根據理義務切實用之言
不以詞華争勝也
雷溪草堂詩
長海撰長海姓那蘭氏字滙川先世為烏拉部長
太祖髙皇帝時來歸父馬期官都統從征雲南有功授鎮
安将軍長海初肄舉子業後以鎮安功䕃宜補户
部庫使未補以布衣終愛易水之雷溪築室居之
[134-59b]
自號雷溪居士是編五言古十八首七言古十一
首五言律二十八首七言律三十二首五言排律
二首五言絶句七首七言絶句九十五首前有寕
郡王及大學士鄂爾泰二序後有宗室塞爾赫跋
樗亭詩稿三十二卷
薩哈岱撰薩哈岱滿洲正黄旗人姓伊爾根覺羅
氏兩江總督薩載父也由恩䕃授内務府郎中坐
事革職尋起復原官直宫門奏事處生平吟詠最
[134-60a]
富故伊福訥白山詩鈔所選亦頗多是編盖其全
稿也計古樂府一卷五言古三卷七言古二卷五
言律九卷七言律十卷五言排律四卷七言排律
一卷五言絶句一卷七言絶句一卷共三十二卷
分體而不編年仍注甲子於題目之下使有年代
可稽薩哈岱字曰魯望樗亭盖其别號云
葛莊分類詩鈔十四卷
劉廷璣撰廷璣字玉衡號在園葛莊其别號也漢
[134-60b]
軍鑲紅旗人由䕃生出為浙江台州府通判遷處
州府知府擢江西按察使縁事鐫級降為江南淮
徐道又為按察使僉事是編十四卷首樂府次五
言古次七言古次五言律次六言律次七言律分
上下二卷次五言排律次七言排律次五言絶句
次六言絶句次七言絶句次補遺一卷廷璣著作
頗富先是編年成帙者凡五種曰種天齋近集曰
使草曰辰巳小集曰刈存草曰省齋草至康熙五
[134-61a]
十三年乃合其己刻未刻總為是編不分年而分
體故自題曰葛荘分類詩鈔云
桐軒集一卷
夸岱撰夸岱姓佟佳字桐軒滿洲鑲黄旗人兵部
尚書法海弟也初為侍衛雍正間襲公爵官至工
部尚書此古近體詩一卷盖瑞園合選中之第二
種云
通介堂詩稿一卷
[134-61b]
徐湛恩撰湛恩已有傳是集為其孫工部侍郎績
所編不以古今體為類而以五言七言為類凡五
言二十四首七言一百七首集中賦得春水滿四
澤隴麥恭和
御製隴麥元韻山荘四季賦得静裡清聲别舟中觀獵六
里橋鐵柱諸篇皆
聖祖時應
制所作盖亦以仰蒙
[134-62a]
知遇屢預拜賡云
斯文精萃不分卷家兵部尚/書慶桂 刋本
尹繼善編尹繼善事迹見人物志是集選錄歴代
詩文上起西漢下迄南宋但有圈㸃而無評註亦
不分卷帙惟文分三類一為散文一為賦一為襍
體詩分六類一為五言古體一為七言古體一為
五言律體一為七言律體一為五言絶句一為七
言絶句大㫖皆取有闗風教之言與真徳秀文章
[134-62b]
正宗用/意相近而不似徳秀之過拘前有乾隆甲
申自序稱初刻於雲南再刻於陜西皆以遐陬僻
壤罕有師承故簿領餘閒手定一編示之模範後
總制三江以諸生才質頴異者平時講習多尚浮
華不復求諸根柢爰取滇秦舊刻再為増刪一切
體裁均歸醇正盖書凡三刻此其晚年之定本也
尹文端詩集十卷兵部尚書慶/桂家刋本
尹繼善撰尹繼善事迹見人物志是集乃其子慶
[134-63a]
桂所編凡古今體詩一千七百五十首大扺沿溯
中唐而以劍南石湖為圭臬不為歴下太倉之偽
體亦不為公安竟陵之側調婉約恬雅而切近事
情深有思致可以位置於南施北宋之間盖承籍
舊䕃練習典章早入詞林多與前軰勝流相倡和
故議論體格具有淵源又遭遇
殊知𫾻歴中外數十年時承
聖訓得以明達政體洞悉物情故無寒儒蔬筍之詞亦
[134-63b]
無迂士拘墟之見所謂和聲以鳴
國家之盛者殆不愧焉
紀恩詩一卷
尹繼善撰繼善有文端詩集已著録是卷純是七
言截句並無别體首為辛未嵗入
覲時作凡十首次己夘歳入
覲時作凡二十四首次甲申歳奉召為大學士時作十
六首次丙戌歳扈
[134-64a]
駕山莊時作十六首次木蘭隨圍時作十六首共八十
二首皆前集所未登故其子慶霖彚而刻之云
味和堂詩集六卷
高其倬撰其倬事迹已詳見人物志是編卷一名
白蘋紅杏集為詩一百二首卷二名懶後憂餘集
為詩一百一首卷三名灤陽消夏集為詩六十二
首卷四名塞上集為詩五十九首卷五詩一百二
十四首卷六詩一百十四首則並為知非集云白
[134-64b]
蘋紅杏集者其自序謂少年作詩未嘗存稿存稿
始於萬栁塘篇有白蘋風細魚蒲長紅杏花深燕
子飛之句為友人所賞適居卷首遂以名其集也
懶後憂餘集者其自序謂生平吟咏多縁友朋自
舊游雲謝懶不作詩丁外艱三年又無詩可作通
括前後篇什寥寥故名集云云其灤陽消夏集則
乙未歳扈
蹕山莊起四月訖十月之作也塞上集則丙申秋隨恒
[134-65a]
邸於熱河起七月迄九月之作盖其倬𨽻屬恒王
旗下故也其知非集二卷殆𫾻歴封疆時所作以
上五集皆其倬卒後子恪等為之校刻合而題曰
味和堂詩集云恪又名書勲有石堂詩鈔别著録
石堂詩鈔二卷
髙書勲撰書勲户部尚書其倬之子字芸功石堂
其號也年十七中式乾隆戊午科舉人中年病足
不仕早卒是編合古近體詩為上下二卷共五百
[134-65b]
餘首首有張裕犖熊為霖二序為霖其受業師也
西林遺稿六卷
鄂爾泰撰鄂爾泰事迹已詳人物志是編為其門
人楊潮觀所刻潮觀於乾隆甲子歳即任校讐之
役事未竣而其師已卒嵗己巳潮觀急為鐫板于
吳然僅居是編之半也辛卯潮觀入都盡得餘稿
甲午春與其表弟顧光旭共編而刻之於是西林
之詩集始全即此六卷是也卷一為古體詩三十
[134-66a]
一首卷二為五言律七十四首卷三為五言律七
十三首卷四為七言律一百首卷五為七言律九
十四首卷六則五七排律五七絶句合九十五首
共為詩四百六十七首首有乾隆甲午大學士阿
桂序而潮觀光旭並為之跋
太谷山房集六卷
夢麟撰夢麟字文子號耦堂䝉古正白旗人乾隆
乙丑科進士改庻吉士累遷至内閣學士常督河
[134-66b]
南及江蘇學政夢麟詩初編時曰夢廬詩集是編
乃其重訂之本也卷首皆樂府餘則合古近體共
成六卷其詩才氣魁卓筆意峭厲盖生平沈浸古
籍故用筆不落恒蹊云
鄂虚亭詩草一卷
鄂容安撰鄂容安大學士鄂爾泰之長子乾隆十
九年以出兵西路殉難諡剛烈事蹟已詳人物志
生平吟咏頗多未嘗授梓是編草本盖有心者為
[134-67a]
之掇拾也按楊潮觀西林遺稿後序云剛烈公伯
仲𫾻歴未幾相繼死節所存全稿無從起忠魂而
問之據此則西林之詩尚属不絶如綫况虚亭乎
掇拾者之功信匪淺矣
顧文端公詩節鈔一卷
顧八代撰八代事蹟已詳人物志此編顔曰節鈔
盖非八代全詩據標題為桐城方苞選本云首為
五言古三首次七言古八首次五言律六首次七
[134-67b]
言律十四首次五言排律七首次七言排律九首
其詩多咏平定吳逆時滇南用兵之事頗足以資
考証云
博虚宥詩草三卷
博清額撰博清額字虚宥滿洲人乾隆壬申科進
士改庶吉士累遷至翰林院侍講學士奉天府府
尹是編首卷為乾隆庚辰典試四川時作次卷為
壬午視學四川時作皆名使蜀草三卷為戊子典
[134-68a]
試浙江時作寥寥篇什近體多而古體少亦未見
其全集也
戢思堂詩鈔二卷
李宏撰宏已有傳乾隆辛卯宏以河道總督卒於
官其子奉瀚輯其遺稿三百餘首而髙晉為序晉
時方總督兩江與同官也序稱其賦性恬淡不邇
聲色公餘焚香宴坐手書不去或賦詩以自娛詞
㫖濃深多見道之語
[134-68b]
寄素堂詩草二卷雜著二卷
李永標撰永標字純九漢軍人由筆帖式授内務
府郎中兼佐領乾隆三年出管張家口税務五年
任滿部推為廣東雷州府知府引
見之日特擢為安徽分巡道兼管蕪湖闗税是集永標
自訂而篇什寥寥卷一僅詩四十六首卷二僅詩
四十二首皆近體無古作其雜著上卷有文十篇
率皆隨筆直書未恊古法下卷雜書格言三十六
[134-69a]
條而已
海愚詩鈔十二卷
朱孝純撰孝純字子頴漢軍正紅旗人由壬午科
舉人授四川簡縣知縣遷敘永㕔同知擢山東泰
安府知府又擢兩淮鹽運使以病觧官歸是集盖
孝純卒後其友人桐城姚鼐丹徒王文治編次卷
一為五言古詩六十首卷二為七言古詩三十八
首卷三為七言古詩四十五首卷四為五言近體
[134-69b]
百十六首卷五為五言近體七十六首卷六為七
言近體七十五首卷七為七言近體八十四首卷
八為七言近體百二首卷九為五言絶句六十七
首卷十為七言絶句八十八首卷十一為七言絶
句百四十八首卷十二為七言絶句百三十三首
首有其師桐城劉大櫆序而鼐與文治于乾隆甲
寅年編成授梓復從而序之
補亭詩稿
[134-70a]
觀保撰保字補亭正白旗滿洲人姓索綽羅氏乾
隆丁巳進士官至左都御史詩有鈔本藏伊子内
務府郎中觀豫家
督運草一卷樂賢堂詩鈔三卷
徳保撰徳保已有傳督運草徳保所自編皆其乾
隆丙申代楊錫紱為漕運總督時作樂賢堂集則
自萃其一生之詩欲刋未果己酉徳保歿其子英
和乃編為三卷而刻之督運草雖併於集内以先
[134-70b]
有單行之帙且為徳保所自編自序故兩著録焉
徳保與其從兄觀保並以乾隆丁巳進士入翰林
出入
禁闥三四十年又均以文章受
知遇屢典貢舉為詞林耆舊迄今館閣舊臣尚多二人
門下士云
澄悦堂詩集
國梁撰國梁滿洲人姓納拉氏乾隆丁巳進士官
[134-71a]
至貴州糧驛道遺稿甚富尚未付梓其兄國棟字
天峯官總兵亦能詩稿多散失不傳
蘭藻堂集六卷
舒瞻撰舒瞻字堃畝號雲亭滿洲正白旗人乾隆
丙辰科舉人己未科進士出為浙江桐鄉縣知縣
歴調平湖山隂海鹽三縣是編古今體詩計首卷
四十八首次卷五十二首三卷一百一首四卷九
十二首五卷九十首六卷九十三首乾隆壬申長
[134-71b]
洲沈徳潛為之序
晚香堂詩四卷
永亮撰永亮字蘋洲滿洲正白旗人乾隆甲子科
舉人是編首卷曰團瓢吟合古近體為詩三十八
首次卷曰别軒存稿為詩三十四首三卷曰勾留
草為詩五十四首四卷曰一草亭吟為詩二十二
首每卷皆有弁言統題曰晚香堂詩其同年周毓
崙為之序
[134-72a]
枝巢詩草四卷
圖布撰圖
布號裕軒又號漫圃滿洲鑲紅旗
人乾隆戊辰科進士改庶吉士累遷至翰林院侍
講學士充
日講起居注官是編首卷曰從獵集乃其在翰林時
歴年扈蹕熱河及隨圍木蘭所作次曰静居集亦
官翰林時所作三曰于役集則其奉使吉林典試
四川山東及歴遊塞外淮徐時作四曰歸田集則
[134-72b]
致仕後所作晚年卜居於阜城門外玉河鄉之池
水邨有園圃竹木之勝春秋佳日逍遥其間故得
詩最多而詩境亦愈進也四集共詩五百十四首
枝巢云者盖取鷦鷯巢林不過一枝之意因以顔
其集卒之明年乾隆丙午其門人御史劉湄為授
梓而大興朱珪為之序
乘槎集二卷
全魁撰魁姓尼吉哩氏滿洲鑲白旗人乾隆辛未
[134-73a]
進士官至
盛京户部侍郎降補翰林院侍讀學士是集乃乾隆
丙子全魁奉使
冊封琉球國王時作故以乘槎為名諸體合編始于奉
使紀
恩訖於丙子除夕皆由京至福建由福建至琉球之作
故除夕詩中有歸期應不逺引領杏花初之句全
魁渡海之時頗厯鯨波之險具見集中其歸程則
[134-73b]
風利遄行復
命甚速故罕所題詠云
來鶴堂詩鈔四卷
于宗瑛撰宗瑛鑲紅旗漢軍乾隆甲戌進士改庶
吉士授檢討官至監察御史宗瑛為于成龍之孫家
風清素宗瑛尤恬澹無營雖性好吟咏而亦無意
於争名故多不自存稿是集乃其子鰲圖收拾於
殘剩之餘者也
[134-74a]
牧子詩録一卷不堪持贈吟一卷
兆勲撰兆勲字佑啟先世居長白山之棟鄂故自
號棟鄂牧子是編詩録一卷盖其舊友福増格為
之編次乾隆戊寅福増格復序而刻之末附以諸
家評語及所贈詩其不堪持贈吟一卷則兆勲晚
年所續刻也
卧雲堂詩稿一卷
傅顯撰傅顯已有傳是集傅顯所自編刻于乾隆
[134-74b]
辛巳據其自序及其子傅尼善跋盖自官中書舍
人以後始為詩後隨征金川歴任中外至官岳州
知府時始編為此集而岳州以後則散佚不存盖
非完帙也詩雅好清省而吐屬婉約其瓣香殆在
劍南
陶人心語五卷續選十四卷補遺一卷
唐英撰英内務府正白旗漢軍官至内務府造辦
處郎中是集英所自編一卷至四卷以古今體詩
[134-75a]
分類又各分五言七言五卷為襍文續選一卷二
卷為詩附襍文一篇排纂殊無體例三卷至十卷
皆詩題曰潯江著又入覲草一卷亦題卷十亦頗
重複十一卷亦題潯江著而别題子目曰望洋集
十二卷前半題潯江著後半題粤東著十三卷前
半題粤東著後半及十四卷又題曰潯陽著大抵
一官一集以編年為次而限於篇帙遂割裂如斯
其詩則綽有清思不失雅則其曰陶人心語者以
[134-75b]
久司官窰於江西而吟咏則直抒胸臆故立是名
云
竹園詩集一卷
張廷弼撰廷弼字秉衡竹園其號也漢軍正白旗
人官直隸魏縣知縣後復補江南吳縣知縣是編
前題曰竹園詩集後又識曰竹園編年詩集卷之
一然觀其詩止属癸巳一年之作夫既曰編年不
應僅係癸巳亦必不止於一卷知此為不全之本
[134-76a]
矣
酌雅齋詩餘一卷
福増格撰福増格字贊咸號松巖大學士伊桑阿
孫山西總督伊都立子也以怡王府儀賔擢散秩
大臣出為山西總兵官旋遷步軍總尉兼副都統
轉
盛京兵部侍郎所著有酌雅集是卷僅詞十九首前
有中州任果駢體序一篇
[134-76b]
静㢘堂詩一卷
顧琮撰琮字用方是編首曰練要書屋集次曰冷
泉山房集三曰蕉桐書屋集皆五言古詩下繼以
七言古詩五七絶句五七律詩未見全集
瞻園詩鈔一卷
託庸撰託庸事蹟已詳人物志其所居曰瞻園中
有十八景具池竹木之勝暇則觴咏於此故因
以顔其集
[134-77a]
玉華堂詩稿一卷
趙宏恩撰宏恩字芸書漢軍人官至湖南巡撫有
全集是卷盖鈔本僅得詩三十八篇
時齋偶存詩鈔一卷
國棟撰國棟字雲浦時齋其號也是編前為蜀遊
草盖其出宰西蜀時所作後為淮南小草則其司
𣙜淮安時所作也然前僅詩四十九首後僅詩三
十五首亦甚寥寥矣
[134-77b]
友蓮堂集一卷
佛喜撰佛喜字怡仙是卷又名一鶴軒草抄本而
多塗乙盖未定之稿云
早閒軒詩
汪松撰松别字蒼嵓又自號髯道人是集首卷五
言古二十七首次卷七言古二十首三卷五言律
百五十四首四卷五言排律九首五卷七言律七
十六首六卷五言絶句二十四首七卷七言絶句
[134-78a]
五十八首以上皆分體八卷曰哀鴈集盖哭妹之
詩九卷曰悲鸞草則悼亡之作十卷以冷巢殘藁
終焉盖又其晚年所賦短什是以此三卷獨不分
體
春暉堂詩鈔
張廷枚撰廷枚字卜臣以世襲佐領兼領鑾儀衛
遷内務府㑹計司員外郎補叅領出管蘇州滸墅
闗税務廷枚嘗奉
[134-78b]
命出使朝鮮國賫所
賜空青石于其國王故卷後有紀行諸作所敘外國景
物事實頗足資博覽焉
墨卿堂集
恒裕撰裕字惇夫正黄旗滿洲人姓完顔氏乾隆
庚寅舉人官中允有集四卷首列散體文復存古
近體詩其友人侍郎玉保編次
養易齋集一卷
[134-79a]
原本題養易齋主人撰宗室女也滿洲正紅旗珠
亮之妻詩多忠孝節義之詞
蘭軒詩一卷
原本題蘭軒主人撰覺羅女也系出
太祖髙皇帝之弟莊親王適嵩山性多藝能而尤躭吟咏
而不自收拾年甫五十卒其子能泰收録遺藁編
為此集嵩山自為之序
紅雪軒稿六卷
[134-79b]
髙氏景芳撰氏盖漢軍人侍衛髙欽之姊己卯科
舉人内閣中書世襲一等侯張宗仁妻也自編所
作詩詞文賦分為六卷卷一賦三十六篇文一篇
卷二四言詩十六首五言古四十七首七言古三
十首卷三五言排律二十七首七言排律十二首
卷四五言律一百五首七言律六十七首卷五七
言絶句九十七首五言絶句四十三首卷六詞一
百七十五首編端復有駢體自序一首其每篇皆
[134-80a]
有評㸃倣才調集之例則其弟髙欽為之也
希光詩鈔一卷
烈婦希光撰光鈕瑚魯氏正白旗滿洲員外郎伊
嵩阿室夫病割股以療不騐矢以死從因女弱無
依勉守志茹荼十年女嫁之次日賦七言律二章
見志自縊死氏翁恊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永貴録
其詩奏
上憫之賜旌焉詩多凄楚之音其烈婦嘆一篇盖為大
[134-80b]
學士舒赫徳子婦棟鄂氏作亦自傷同志也
欽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