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l0010 禮部志稿-明-林堯俞 (WYG)


[046-1a]
欽定四庫全書
 禮部志稿卷四十六
            明 俞汝楫 編
 奏疏
  聖政疏
   隆重圖書疏
𢎞治四年大學士丘濬言臣前此上書欲將臣所進大
學衍義補書中所載切要之務陸續陳獻奉㫖卿欲有
[046-1b]
言具奏來看臣見本書内備規制下圗籍之儲有云人
君為治之道非止一端然皆一世一時之事惟所謂經
籍圖書者乃萬年百世之事是皆自古聖帝明王賢人
君子精神心術之㣲道徳文章之懿行義事功之大建
置議論之詳今世賴之以知古後世賴之以知今日也
凡歴幾千百年而後至於我今日而我今日不有以修
葺整比之使其至今日而廢墜放失焉後之人推厥所
繇豈不歸其咎於我哉是以自古帝王任萬世世道之
[046-2a]
責者莫不以是先務我太祖髙皇帝肇造之初庶務草
創日不暇給首求遺書于至正丙午之秋是時猶未登
寶位也既平元都得其館閣秘藏而又廣購於民間沒
入于罪籍一時儲積不減前代然藏蓄數多不無亂雜
積歴年久不無䑕蠧經該人衆不無散失今内閣儲書
有匱書目有簿皆可查考乞勅内閣大學士等計議量
委學士并講讀以下官數員督同典籍等官撥於吏典
班匠人等逐厨開盤將書目一一比較或有或無或全
[046-2b]
或失或多或少分為經史子集四類及雜書類書二類
每類若干部部若干卷各類總數共若干要見實在的
數明白開具奏報又以木刻考較年月委官名銜為記
識於每卷之末立為案卷永逺存照臣竊惟天下之物
雖竒珍異寶既失之皆可復得惟經籍在天地間為生
人之元氣紀往古而示來今不可一日無者無之則生
人貿貿然如在㝠途中行矣其所闗係豈小小哉民庶
之家遷徙不常好尚不一既不能有所廣儲雖儲之亦
[046-3a]
不能久所賴石渠延閣之中積聚之多收藏之秘扄鑰
之固類聚者有掌故之官闕畧者有繕寫之吏損壞者
有修補之功散失者有購訪之令然後不致於浥爛散
失爾前代藏書之多有至三十七萬卷者今内閣所藏
不能什一數十年來在内者未聞有所考校在外者未
聞有所購求臣恐數十年之後日漸損耗失今不為整
理將有後時無及之悔伏望體聖祖詔求遺書之心任
萬世斯文在兹之責母使後世志藝文者以書籍散失
[046-3b]
之咎歸焉不勝千萬世儒道之幸臣所進大學衍義補
一書其間條目雖多然皆一代一時之事惟此則萬世
之事故首以此上請而條列合行事宜於後
一自古藏書之所非止一處漢有東觀蘭臺鴻都等處
唐有秘書監集賢書院等處宋有崇文館秘書省等處
我朝稽古定制罷前代省監館閣掌書之官併其任於
翰林院設典籍二員掌凡國家所有古今書籍圖書之
在文淵閣者永樂中遣翰林院修撰陳循往南京起取本
[046-4a]
閣所貯古今一切書籍自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
部北上餘悉封識收貯如故則是兩京皆有儲書也今
天下書籍盡歸内府兩京國子監雖設典籍之官然所
收掌止是累朝頒降之書及原貯書板别無其他書籍
其官幾于虚設請於内閣見存書籍内查有副餘之本
各分一本送兩京國子監典籍㕔收掌仍勅兩京内外
守備大臣會同南京司禮監禮部翰林院官查盤永樂
中原留南京内府書籍有無多寡全欠具疏奏知量為
[046-4b]
起取存留分𣲖凑補其正有一本無副餘者將本書發
下國子監勅祭酒司業行取監生抄錄字不必工惟取
端楷錄畢散各堂教官校對不許差錯每卷末識以謄
寫監生校對教官銜名其師生只照常例俸廪别無支
給挨次差撥如常合用刋字摺背刷印匠作及給筆之
費行各該衙門量為撥辦不限年月書成裝釘陸續送
兩監典籍掌&KR0249如此則一書而有數本藏貯而有異所
永無疎失之虞矣
[046-5a]
一我太祖髙皇帝聖徳神功超出萬古帝王之上御極
三十年多有制作皆出自宸𠂻御札非若前代帝王假
手詞臣之比也今頒天下者惟皇明祖訓大誥三編太
誥武臣資世通訓御製詩文雖已編輯刻板藏在内府
天下臣民得見者尚罕今編類在内閣書目者有御註
洪範御註尚書御註道徳經文華寶鑑昭鑑錄外戚事
鑑存心錄精誠錄省躬錄志戒錄永鑑錄忠義錄為政
要錄彰善癉惡錄武臣鑑戒醒貪簡要錄務農技藝簡
[046-5b]
要錄女戒務本之訓等書是皆我聖祖精神之所運心
畫之所形手澤之所沾溉者也存之足以範百王垂之
足以鑑萬代其間雖或有成于衆手何者不本于聖心
若夫大明帝紀皇明寳訓大明寶訓洪武聖政記大明
日厯等書則又當時儒臣纂成卷帙者也今皆藏在内閣
天下臣民無繇得見臣竊惟帝王有我聖祖制作之一
二為其子孫者莫不寫之琬琰頒布天下傳之將來以
為父祖揚名而我聖祖之功之徳萬世如見固不假乎
[046-6a]
言語文字以傳然聖子神孫繼述之孝顯揚之心則有
不容已者臣請勅内閣大臣督領翰林官屬將秘閣所
藏已成編卷者逐一校對無差雕印頒行若其辭語近
質不可行逺卷帙浩繁難以盡布請如洪武六年翰林
學士詹同宋濓等纂集日厯以為寶訓事例倣唐人貞
觀政要體製將前項書籍撮其㫖要舉其宏綱分門别
類以成一書命工刻梓頒布天下垂憲後世俾學校用
以教人科舉用以取士朝廷用以資治則聖祖之聖徳
[046-6b]
神功與六經而並行同天地而長久矣
一漢唐宋創業之君承亂離之後莫不先收圗籍中世
以後稍有散亡遺闕輙遣使分行天下括訪懸賞以購
之授官以酬之雖以五代亂離之世尚且不廢况今百
年承平内外無事國家猶有餘力採輯佛道之書以為
藏經雕以良梓飾以文綾徧賜天下寺觀儲以髤紅函
匱載以金碧輪藏况此儒家經訓書籍乃自古帝王傳
心之要道經世之大典天地山川人物風俗之所存禮
[046-7a]
樂刑政制度文為之所具烏可吝纎㣲之費而不為經
久之計以遺千古之嘅嘆哉臣請勅内閣將考校見有
書籍備細開具目錄付禮部抄謄分送兩直𨽻十三布
政司提督學校憲臣榜示該管地方官吏軍民之家與
凡官府學校寺觀并書坊書舖收藏古今經史子集下
至陰陽藝術稗官小說等項文書不分舊板新刻及抄
本未刻者係内閣開去目錄無有者及雖有而不全者
許一月以裏送官其有王府處啟知借錄多方差人詢
[046-7b]
訪設法蒐求期于盡獲無遺仰所在有司將各處賍罰
紙劄并給官錢借辦筆墨之費分散各處儒學生員謄
寫惟取成字不拘工拙但不許潦草失真就令各學教
官校對既畢以原本歸主不許損壞不還其所得書目
先行開具陸續進呈通行各處互相質對中間有重複
者止令一處抄錄錄畢裝成卷帙具本差人類觧赴京
一自古帝王藏國史於金櫃石室之中葢以金石之為
物堅固耐久非土木比又能扞格水火使不為患有天
[046-8a]
下者斵石以為室錮金以為櫃凡國家有秘宻之記精
㣲之言與凡典章事跡可以貽謀傳逺者莫不收貯其
中以防意外之虞其處心積慮可謂深且逺矣後世徒
有金櫃石室之名而無其實典守雖設官藏貯雖有所
然無禦災備急之具不幸一旦有不測之事出于常慮
之外遂使一代治體事功人文國典因而散失後之秉
史筆者無所慿據往往求之於草澤訪之於傳聞簡牘
無存真贋莫辨非無大功異政不得記載而明君賢臣
[046-8b]
為人所誣揑者亦多有矣是以古之君子憂深思逺者
恒於無事之時為先事之慮當平寧時無故而為急切
之語固若不識忌諱者然原其心則不失為忠愛之深
也仰惟我朝得國之正三代以來所未有也列聖相承
承平百餘年聖徳神功如天地日月巍乎煥然所以傳
之天下後世者惟賴乎實錄之書今内閣所藏者太祖
髙皇帝實錄一部二百五冊寶訓十五冊太宗文皇帝
實錄一部百三十四冊寶訓十五冊仁宗昭皇帝實錄
[046-9a]
一部二十一冊寶訓六冊宣宗章皇帝實錄一部一百
十六冊寶訓十册英宗睿皇帝實錄一部三百六十一
册寶訓十二册憲宗純皇帝實錄一部二百九十三册
寶訓十册與夫藏在内閣每朝又各一部此外别無他
本矣夫既無金石藏書之具又無名山藏副之制臣愚
過慮欲乞朝廷于文淵閣近便去處别建重樓一所不
用木植專用甎石纍砌為之如民間所為土庫者收貯
𦂳要文書以防意外之慮乞勅内閣儒臣計議督令内
[046-9b]
閣辦事中書舍人等官遇其理辦本等文書稍有暇隙
不妨本職分寫累朝實錄各一部不限年月書成盛以
銅櫃庋於樓之上層凡内府衙門收藏一應干係國家
大事文書如玉牒之類皆附焉其制勅房一應文書如
詔册制誥勅書等項草檢行禮儀注應制詩文等項底
本前朝遺文舊事等項雜錄亦令書辦官員遇暇陸續
抄錄不限年月書成盛以鐵櫃貯於樓之下層凡内府
衙門所藏文書可備異日纂修一代全史之用者如永
[046-10a]
樂以前文武貼黄之類皆附焉如此則祖宗之功徳在萬
世永傳信而無疑國家之典章垂百王逓沿襲而有本
矣議者謂文書浩大書辦人員數少嵗月易邁何時訖
功臣請樓成之後先將合貯文書之見有者權寘其中
待後陸續寫完新本易出舊本仍貯故處以備考用太
宗皇帝當多事之秋猶聚衆千百纂集永樂大典以偹
學者考究以此方彼孰重孰輕伏乞睿照
一藏書之所分為三處二在京師一在南京則是一書
[046-10b]
而有三本不幸一處有失尚賴有二處之存其在國子
監者如内閣例盛以厨櫃寘于典簿㕔載道所中責付
典籍掌管祭酒監丞等官時常提調監䕶然惟掌其外
門之鑰及為水火盗賊之備而已若夫厨櫃鎖鑰則收
在内閣每歳三伏日如宋朝曝書給酒食費之類先期
奏請翰林院量委堂上官一二員偕僚屬赴國子監曬
晾書籍因而查𥮅畢事封識扄鑰嵗以為常南監鑰則
付南京翰林院掌印官收掌其曝書給酒食亦如北監
[046-11a]
之例皆不許監官擅自開櫃取書觀閱并轉借與人内
外大小衙門因事欲有稽考者必須請㫖違者治以違
制之罪疏入上從之
   請便殿親政疏
隆慶元年禮部尚書髙儀等言人君紹極繼先統乃天
命維新之會臣民觀化之時惟我皇上嗣登寶位已四
月于兹矣一時羣臣感遇昌期胥竭忠&KR0323猷謀入告惟
恐或後如大學士陳以勤首先效納條為十事以為聖
[046-11b]
明保大嗣服之助已䝉温㫖嘉納其他科道官有論奏
亦各奉有俞㫖臣等詳閱諸臣之疏中間條例雖有不
同至於請御文華殿見輔臣面加詢問親决庶政一事
則甚有禆於聖治今日要務信莫有先於此者臣等切
惟唐虞君臣萃聚一堂都俞吁咈情意罔間其導下之
言也則曰予違汝弼又恐其不盡言也則曰汝無面從
所以君臣道合血脈流通古今稱盛治者莫及我朝列
聖相承每每接見輔弼延訪大臣或同遊咏或燕對無
[046-12a]
時明良善具庶事咸熙國家萬世太平之業端肇於此
惟我皇上登極數日即出御門朝宁威儀已復祖宗之
舊但大庭之上體統森嚴拜起唯諾勢相懸隔如止循
例具文上有懐而不得下問下有見而不敢上陳竊恐
情意既不相接見聞不免日壅諸司奏牘中外事機豈
能一一盡白於聖衷今山陵已畢典禮就緒經筵日講
復賜舉行惟便殿親政尚未之及伏望皇上仰藉列聖
之盛典俯納諸臣之忠言自今開講以後每日朝罷即
[046-12b]
御文華殿除内閣輔臣日侍講讀自宜隨入供事其六
部都察院大臣仍乞皇上不時名見即將覽過題奏干
係大賞罰大黜陟大典禮大刑獄大軍機大㑹計與凡
一切大政令當斟酌詳議者特降清問許部院官陳述
始末内閣輔臣即擬可否皇上加以睿斷親賜裁答倘
有疑難雖再三商確然後答㫖亦無不可科道掌印官
每次各留二員隨進如諸臣陳述未詳擬議未當者許
公同評正至於輔臣講讀之餘仍乞皇上親發玉音咨
[046-13a]
詢治道或以章疏應票者令即在御前看詳面請宸斷
如此則萬幾之理日熟於聖𠂻四海之内可運諸掌上
矣上報可
  祀典疏
   議覆南京祀典疏
成化八年南京太常寺少卿劉宣言自古聖帝明王未
嘗不謹於祀事我祖宗定鼎金陵百祀具舉及北都以
後南京祀典或存或廢禮制亦多蹈舊襲訛而未偹者
[046-13b]
謹條陳十二事
一太廟自太祖以上五廟帝后冠服寶座皆全太宗有
冠服而無寶座文皇后則俱全仁宗宣宗止有寶座無
冠服昭皇后章皇后及英宗寶座冠服俱未備斯葢太
宗在御文后已入太廟英宗嗣位兩宫尚享孝養遂致
因循禮制偏廢乞先成寶座徐請列聖遺衣奉安
一孝陵等祭專命駙馬都尉趙輝先師孔子主祭專命
國子監祭酒或代以禮部堂上官假令臨期有故不及
[046-14a]
奏請欲更他官則未有成命請于五府六部大臣内各
増一員遇有事故即代行事
一北京都城隍每嵗郊祀及祀太歲等神皆得祔祭五
月十一日復遣太常寺官祭於其廟今南京都城隍則
二祭俱無夫神䕶衛生靈兩京既無不同報祀之典宜
無或異請如北京例祭之
一我朝凖古祭用太牢然必小犢者蓋取繭栗義也今
南京内外諸司動以牛小笞責養牲者殊戾禮制
[046-14b]
一孝陵祭凡文武官無大小皆當與而諸司近不赴請
以御史稽其怠惰
一郊祀地軍民多縱畜牧其中請勅守臣重加禁革
一本寺例薦新八次所載品物多不踰百斤而黄船重
大是致沿途膠淺往往後期宜更造小者庶幾便于速

一嵗祀黄蠟例取之内帑勞弊滋多宜即附近州縣辦
納為便
[046-15a]
一每嵗觧到供祀牲多因賃地窄小加以投牒淹留致
&KR0484宜暫處之于犧牲所以俟驗收
一功臣廟壁髙皇帝具圖諸將戰功蓋示創業艱難于
后嗣近漸磨滅請完飾之復略疏其事刻其圖以報使
上而九重逺而四海悉知祖宗垂裕之心崇報之盛
一本寺厨役數不過三百而汛掃郊廟十餘處月必三
次况大小祭祀嵗無虚日亦頗効勞故例人月給米六
斗有家屬者一石後俱減其數而無養贍致多逃亡又
[046-15b]
此役之出上元江寧二縣者止十餘户故例得復其家
所以重祀事今有司多不循舊例往往雜役之請俱仍
優免如例
一神樂觀樂舞生數甚寡近以未受度退閒者五六十
人請不為例悉與之牒俾相繼補充事下禮部㑹議詔
祖宗已尊祀于京師太廟寶座未備者增之冠服不必
再設功臣畫壁仍舊都城隍太常寺其以八月中旬嵗
祭餘俱允行
[046-16a]
   議祀典三事疏
𢎞治四年南京左通政鄭紀言三事
一古者天子有鼎獻數因之我朝太廟所行似近簡略
今擬初獻乞皇上自行徧詣皇祖考前連進三爵畢則
讀祝復位亞獻皇太子長成親王未之國者代之否則
貴戚大臣亦可終獻則貴戚大臣或内閣儒臣亦可每
獻數皆如初禮庶可以彷彿古人之九獻矣
一孔子祀尤宜崇重自憲宗朝以祭酒周洪謨言籩豆
[046-16b]
加十為十二佾數加六為八與十二冕服相稱崇重之
意至矣但不加帝號者謂夫子周人當用周制其所謂
王乃天王之王非國王之王恐未為通論夫孔子雖生
於周而封王實始于唐周無帝號故有天王之稱唐既
有帝號則當時所謂王不過國王而已使孔子封於周
目為天王可也既封于唐烏可以周制誣之邪乞推憲
宗崇重之意易其王名加以帝號不然則章服禮樂又
已僭用何以安先師在天之靈乎
[046-17a]
一聖賢之教莫先于明人倫而人倫莫先于父子顔淵
曾參子思實顔路曾晳孔鯉之子子坐殿上父列兩廡
恐事死如生之道不如是也縱三父壓于聖門之品第
限于歴代之封命無所顧望其三子之心安乎今國子
監文廟㦸門傍北向之屋宋元以來從祀諸儒多坐其
中乞移置于兩廡之末東西相向而以路晳鯉牌位補
其處通行天下皆倣此制既于孔子偏正不相妨又于
配哲尊卑不相壓庶公私恩禮兩盡而無嫌矣疏入下
[046-17b]
所司知之
   議飭孔廟祀典疏
𢎞治十二年十月刑科給事中吴世忠以闕里災言六

一孔子為萬世帝王之師固當祀以天子之禮今禮用
天子而號猶稱王說者謂孔子周之陪臣故當稱王而
不當稱皇稱帝不知尊卑之名惟君所命乞加封曰文
祖大成至聖帝庶稱尊之典無遺憾矣
[046-18a]
一子雖齊聖不先父食今顔子曾子子思既在配享之
位而其父顔無繇曾㸃孔鯉猶列兩廡子食於前父食
於後子諱其姓父稱其名使三子有知必不享其祭今
孔廟正殿後有啟聖殿乞以無繇㸃鯉為之侑後來儒
者之父如程珦朱松亦得列於其次封諡儀物一視其
子祭祀以二丁前一日行禮
一宋升孟子曾子子思於配享而十哲之數不升有若
而升子張近代及我朝黜王安石揚雄而淫侈之馬融
[046-18b]
奢濁之范甯猶未之黜乞於十哲去子張而升有若於
兩廡如公孫龍公伯寮荀况王弼之徒亦所當去而融
甯二人則决去之
一程朱之後如上蔡之謝良佐洛陽之尹焞藍田之吕
大臨建陽之游酢蔡元定劒浦之羅從彦延平之李侗
金谿之陸九淵閩縣之黄幹龍溪之陳淳清江之張洽
卭州之魏了翁金華之何基王柏元容城之劉因國朝
崇仁之吴與弼河東之薛瑄其道其功視程朱雖不及
[046-19a]
至其平生刻苦動依聖訓視唐太宗所升漢晉諸儒匪
直無愧而已乞各令從祀於其鄉學必欲有所分别則
以侗從彦餘并祀於郡學尤善
一各處文廟多損壞祀禮茍簡乞令有司脩整每四位
共一龕每一龕共一几簾幙常垂門户常鎖非朔望行
香不得擅開
一國學之外禮樂罕行乞依國學樂舞之器與聲容節
奏之數刋為圖說頒布各學選學舞生寄籍道觀食以
[046-19b]
公田令其能者互相教習二丁之祭所在舉行使窮
下邑得覩禮樂之全命下所司知之
   釐正從祀稱號疏
正徳元年兵部郎中何孟春言陛下紀元開治之初舉
幸學崇儒之典顧先聖稱號未極尊崇諸賢從祀有當
釐正者宜下所司詳議
一孔子廟祀漢晉及隋或號先師或稱先聖宣尼宣父
不越公稱至唐𤣥宗始諡為文宣王宋真宗加至聖元
[046-20a]
成宗加大成國初未有改也宋真宗常詔禮臣定議為
帝李清臣曰周室稱王陪臣不當為帝其事遂止夫孔
子道配天地為萬世帝王之師何疑于周陪臣而清臣
徒以位言之必如所言公亦不可稱矣或又曰周天子
稱王孔子周人而稱王是即尊以天子矣不當再改稱
帝夫自秦漢以來天子稱帝而分封其宗支臣下有功
者為王葢以王卑帝尊迄今然也則所以帝孔子者又何
必泥於周制哉况享祀八佾至我憲宗皇帝益之百代
[046-20b]
之下誰敢異議此追尊為帝之典重有望于今日也
一孔廟配享以前惟顔子一人東漢雖嘗祀七十二弟
子不出闕里唐開元追贈十哲及七十子爵號天下始
並從祀按史記列傳七十七人索隠曰家語亦七十七
人史記有公伯寮秦冉鄔單家語不載而别有琴牢陳
亢懸豐當此三人之數然今世傳家語止七十七人史
記所有鄭國申黨顔何家語不載而載薛邦申績又史
記之所無杜佑通典載開元贈典自史記七十七人外
[046-21a]
增入蘧瑗林放申棖陳亢琴牢琴張六人宋祥符大觀
中去琴牢餘並因之懸豐今家語作懸亶字子象禮記
檀弓篇縣子疑即其人而今祀典不及焉家語薛邦字
子徒申績字子周史記載鄭國申黨同字此則邦即國
也績即黨也論語釋文申棖鄭康成云蓋孔子弟子申
績史記云申棠今以棠為黨以績為續其為譌寫無疑
後漢王政云無申棠之欲是以棖為棠也索隠謂文翁
圖有申棖今圖有黨無棖是以黨為棖也唐宋加封申
[046-21b]
黨申棖俱列從祀二棖猶二琴也薛邦鄭國姓氏頗逺
不祀薛邦而二申並祀不已凟乎乞補贈懸亶列諸從
祀而削重祀者以改正數百年之缺典謬若公伯寮乃
季孫之黨非孔子弟子蘧伯玉孔子之所嚴事不當在
弟子列宋儒嘗辯其誤臣亦謂不當祀夫弟子姓氏莫
可信于家語執家語以定封祀復有前失哉
一儒先從祀孔廟起唐太宗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代
用其書垂于國胄故于太學祀之卜子夏聖門髙弟此
[046-22a]
不暇論左丘明公羊髙榖梁赤有傳經之功非世儒可
擬若髙唐生而下一十八人其所述作不越掇輯訓詁
而已而俱在侑食蓋當時所取者在是故漢有醇儒如
董仲舒而不及焉子書公孫尼子漢志以為七十子
之弟子隋志以為孔子弟子史記云樂記公孫尼子次
撰李善文選注載沈約云樂記取公孫尼子馬總意林
引劉瓛曰緇衣公孫尼子所作其言可補六藝之文有
功於聖經蓋不啻公糓比而親授業於孔子之門人唐
[046-22b]
宋封爵俱不及者失之不詳考耳然視戴聖之徒相去
逺甚忽立言之人弗祀而祀諸傳錄訓解其言之人事
理不倒置乎董仲舒至我太祖始加封從祀英宗朝胡
安國蔡沉真徳秀吴澄之祀旅舉焉則懸亶公孫尼子
之封祀亦宜有行於今日也下其章於禮部
   郊祀二祖並配議
嘉靖十年禮部尚書夏言奏臣於三月十一日節該欽
覩聖制南郊祀天北郊祀地以二至日行事臣無任慶
[046-23a]
幸以為天地合祀南郊自東漢以來歴代循襲朱子所
謂千五六百年無人整理而陛下今日獨破千古之謬
一旦舉行誠可謂建諸天地而不悖者也又伏覩聖制
南北二郊俱以我皇祖髙皇帝奉配仍于嵗首祀上帝
于大祀殿以我皇祖文皇帝奉配臣無任慶幸以為虞
夏殷周四代之郊惟配一祖後儒穿鑿分郊丘為二祭及
誤解大易配考孝經嚴父之義以至唐宋變古乃有二
祖並侑三帝並配之事宗周典祀隳棄蕩然而陛下今
[046-23b]
日獨觀萬化之原一旦更定誠可謂質諸鬼神而無疑
者也夫天地合祀之非與祖宗並配之失一也漢唐而
下天地之祭或分而復合合而復分祖宗之配或正而
復失失而復正中間大儒名賢之論未嘗不確有定見
而時君世主膠於淺陋疑於信從使郊祀大禮卒不得
以大明於世此聖人之所以難逢而大道之所以日隠
也恭惟我皇上以天縱之聖挺生千載之後而一旦為
此度越百王之舉誠可謂考諸三王而不謬百世以俟
[046-24a]
聖人而不惑者也奈何今日禮官廷臣乃猶或依違疑
沮於其間臣誠不知其可也昨于十日禮部㑹官於東
闕集議尚書李時首言天地分祀南北郊聖論已定無
容議矣惟太祖太宗功徳並隆並配天地已久今宜仍
舊大祀殿及圜丘方丘俱當以二聖並配于時臣應之
曰聖諭以太祖配天太宗配上帝正是各全其尊天與
上帝一也因是功徳並隆故皆得配天非有差等大祀
殿並配則兩失其尊矣臣不敢擅議宜從聖制萬一遷
[046-24b]
就猶為非禮若圜丘方丘俱配二祖則是今日之失况
是我皇上肇建大禮豈可重貽後人之議臣不敢從於
是尚書方獻夫贊之曰言之言亦是兩郊之配今日
新禮也當求至當李承勛亦贊之曰是宜以兩請議上
以俟宸斷羣臣次第畫題臣亦晝題而退自是不知禮
官議奏云何然疏上今九日矣不奉明㫖連日外間傳
聞少傅璁大學士鑾聫翩上奏必欲二祖並配臣不勝
疑駭初意聖制以明示在廷得禮之正無容喙矣及久
[046-25a]
侯聖㫖不下竊恐聖心亦不免於疑疑則不免於改制
矣萬一有是則違經叛禮貽譏萬世非細故也臣敢昧
死為陛下陳之臣謹按孝經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
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春秋傳曰自外至者無主不止則
天地之祭必有所配者皆侑神作主之意也且對越天
地神無二主禮專一配所以奉天帝之尊明不敢凟耳
稽諸神理其不可並配一也且三代兩漢之盛莫之敢
易西漢以髙祖配天東漢以光武配上帝義亦正矣唐
[046-25b]
初始有兼配之事垂拱中禮官希㫖郊丘諸祀遂有三
祖同配之禮開元十年明皇親享圜丘禮官建議遂罷
三祖同配宋至道三年詔書親郊圜丘以太祖太宗並
配至景祐二年詔禮官詳按典禮辨崇配之序仍以太
祖定配嘉祐六年諫官楊畋論水災繇郊廟未順禮院
亦言三祖同配非禮翰林學士王珪等曰推尊以享帝
義之至也然尊之不可以凟故郊無二主今三后並侑
欲以致孝也而適所以凟乎享帝非所以寧神也請如
[046-26a]
禮官議七年詔南郊以太祖定配司馬光曰古之帝王
自非建邦啟土及造有區夏者皆無配天之文故雖周
之成康漢之文景明章其徳業非不美也然而子孫不敢
推以配天者避祖宗也光之言可為萬世訓矣此漢唐
宋之故事如此考諸往牒其不可並配二也禮曰父坐
子立孔子曰事死如事生又曰祭之以禮今太祖父也
太宗子也然則太祖在御之日我太宗敢與並坐否乎
以分則父以功徳則肇基受命之祖我太宗建北都以
[046-26b]
垂子孫萬世久安長治之業功則盛矣然克平僭亂混
一區宇掃彌天之㓂以復我中國帝王所自立之天下
而全付於聖子神孫者則太祖之功徳又振古帝王之
所無也今以父子之間連袵並席尊卑不協于序幽明
不通于理豈所以安我太宗之心乎豈所以安我太祖
之心乎豈所以安我皇上之心乎揆之倫理其不可並
配三也且聖諭曰朕原因缺祀天報本之典故所為問
當遵復皇祖之始制露祭于壇方合古先聖王之意以
[046-27a]
盡事天之本又曰人君祭天乃報本之祀大哉王言真
洞達禮樂之本矣程子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冬
至祭天而以祖配之以冬至氣之始也是故人本一祖
也萬物本一氣也寧有二本乎哉若以二祖並配則失
一本之義矣先儒陳氏曰古者祭天于圜丘掃地而行
事器用陶匏牲用犢其禮極簡聖人之意以為未足以
盡其意之委曲故有大享之禮焉此周家明堂之祭所
繇起也天即帝也郊而曰天所以尊之也故以后稷配
[046-27b]
焉后稷逺矣配祭于郊亦以尊稷也明堂而曰帝所以
親之也以文王配焉文王親也配文王于明堂所以親
文王也尊尊而親親周道偹矣故郊者古禮明堂者周
制也周公以義起之也欲尊文王而不敢以配天者避
稷也此周事然也今陛下覽觀古昔更定大禮正允合
於宗周之典是故奉我太祖配天于圜丘則周后稷配
祭于郊者也所以尊太祖也奉我太宗配上帝于大祀
殿則周之文王配祭于明堂者也所以尊太宗也二配
[046-28a]
至重萬世不遷之法也豈有抑揚輕重于其間哉故並
配則各失其尊分配則各全其尊矣臣不知議者又何
所疑也以臣觀之所謂聖人復起不可易者也建百王
不易之盛典垂萬世無疆之令名則堯舜禹湯文武周
公孔子在天之靈我太祖太宗列聖在天之靈我恭睿
淵仁寛穆純聖獻皇帝在天之靈無不慰悅下至濓洛
闗閩諸大儒及我國初定禮諸臣歿而有知亦將含笑
于九泉之下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惟聖明留意焉
[046-28b]
天下幸甚萬世幸甚
   覆崇祀疏
萬厯元年禮部題該陜西道御史李頤題前事奉聖㫖
該部知道欽此抄出到部案查先該浙江僉事辛防奏
將宋儒何基王栢元儒金履祥許謙封爵從祀該本部
議得止應比照楊時事例主祠鄉郡春秋祭祀覆奉欽
依准行翰林院定擬正學祠額撰造祭文施行外又查
得浙江廵按謝廷傑奏要將已故尚書章懋附祀正學
[046-29a]
祠内該本部覆奉欽依准令從祀去後今該前因看得
御史李頤題稱要將先儒胡居仁從祀孔廟御史陳文
燧并請將先儒吴與弼陳獻章及元儒吴澄議㑹從祀
式照章懋事例從祀其鄉各一節臣等考之周禮士之
有道有徳而教于學者沒則為樂祖祭於宗鄉先生沒
則祭社雖褒崇之典不同其於表章先哲翊揚風教均
之為世勸也謹按先儒吴與弼博洽典文沉潛義理含
真守素意絶軒冕之榮砥行礪躬動遵聖賢之矩陳獻
[046-29b]
章質本超凡學惟主靜潛心理道悟泗上之㣲言脫迹
聲華邁潁陽之逸軌胡居仁涵養真純踐履篤實讀書
談道履潛隠而名益彰慎獨省躬身當俯而志不怍之
三儒者懿行嘉言有功名教清節直操足振頺風真可
謂儒者之髙蹈盛世之逸民顧從祀孔廟典禮重大姑
俟論定而建祠鄉社以示褒重似宜舉行既經御史李
頤陳文燧具題前來相應議擬題請合候命下將吴與
弼陳獻章胡居仁轉行各原籍有司比照章懋事例建
[046-30a]
立祠宇春秋致祭如各原籍曾私建祠宇即行修葺不
必重建仍移文翰林院定擬祠額撰造祭文以稱表揚
至意再照元儒吴澄寤寐程朱鑽研經史倡絶學于將
湮振斯文于幾墜究其出處大致迹亦可原考其著述
㣲言功不可冺即今從祀之典奉有世宗皇帝明㫖已
經議革難以復議所據崇祀其鄉亦屬相應合無照例
一體遵行庶後學建興而于風化亦有禆矣伏乞聖裁
奉聖㫖是
[046-30b]
 
 
 
 
 
 
 
 禮部志稿卷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