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67 三吳水利錄-明-歸有光 (WYG)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三吳水利錄卷四
            明 歸有光 撰
有光既錄諸家之書其説多可行然以為未盡其理乃
作水利論
水利論
吳地痺下水之所都為民利害尤劇治之者皆莫得其
源委禹之故迹其廢久矣吳東北邊境環以江海中瀦
[004-1b]
太湖自湖州諸溪從天目山西北宣州諸山溪水所奔
注而從吳江過甫里經華亭入青龍江以入海蓋太湖
之廣三萬六千頃入海之道獨有一路所謂吳淞江者
顧江自湖口距海不逺有潮泥填淤反土之患湖田膏
腴往往為民所圍占而與水爭尺寸之利所以松江日
隘議者不循其本沿流逐末取目前之小快别浚浦港
以求一時之利而淞江之勢日失所以沿至今日僅與
支流無辨或至指大于股海口遂至湮塞此豈非治水
[004-2a]
之過與蓋自宋揚州刺史王濬以松江滬瀆壅噎不利
從武康紵谿為渠浛直達于海穿鑿之端自此始夫以
江之湮塞宜從其湮塞而治之不此之務而别求他道
所以治之愈力而失之愈逺也太倉公為人治疾所診
期決死生而或有不驗者以為不當飲藥針灸而飲藥
針灸則先期而死後之治水者與其飲藥針灸何以異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禹
之治水所以行其所無事也欲圖天下之大功而不知
[004-2b]
執其利勢以行其所無事其害有不可勝言者嗟夫後
世之論徒區區于三十六浦間或有及於松江亦不過
浚蟠龍白鶴匯未見能曠然修禹之跡者宜興單鍔著
書為蘇子瞻所稱然欲修五堰開夾苧干瀆絶西來之
水不入太湖殊不知揚州藪澤天所以瀦東南之水也
今以人力遏之夫水為民之害亦為民之利就使太湖
乾枯於民豈為利哉太史公稱禹治水河菑衍溢害中
國也尤甚惟是為務禹治四海之水而獨以河為務此
[004-3a]
所謂執其利勢者故余以為治吳之水宜專力于松江
松江既治則太湖之水東下而餘水不勞餘力矣或曰
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震澤所以入海明非一江也
曰此顧夷張守節妄註地里之誤其説云太湖一江西
南上為松江一江東南上至白蜆湖為東江一江東北
下曰婁江不知二水皆松江之所分流水經所謂長瀆
厯河口東則松江出焉江水奇分謂之三江口者也而
非禹貢之三江惟班固地里志南江自震澤東南入海
[004-3b]
中江自蕪湖東至陽羨入海北江自毗陵北入海郭景
純以為岷江松江浙江此與禹貢之説為近蓋經言三
江既入震澤底定特紀揚州之水今之揚子江松江錢
塘江竝在揚州之境故以告成功而松江由震澤入海
經蓋未之及也由此觀之則松江獨承太湖之水故古
書江湖通謂之笠澤要其源近不可比儗揚子江而深
闊當與相雄長范蠡云吳之與越三江環之則古三江
竝稱無疑故獨治松江則吳中必無白水之患而從其
[004-4a]
旁鉤引以溉田無不治之田矣然治松江必令闊深水
勢洪壯與揚子江埓而後可以言復禹之跡也
水利論後
單鍔以吳江堤横截江流而岸東江尾茭蘆叢生泥沙
漲塞欲開茭蘆之地遷沙村之民運去漲土鑿堤岸千
橋走水而於下流開白蜆安亭江使湖水由華亭青龍
入海雖知松江之要而不識禹貢之三江其所建白猶
未卓然所以欲截西水壅太湖之上流也蘇軾有言欲
[004-4b]
淞江不塞必盡徙吳江一縣之民此論殆非鍔之所及
今不鑴去堤岸而直為千橋亦守常之論耳崇寧二年
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考禹貢三江之説以為太湖東
注淞江正在下流請自封家渡古江開淘至大通浦直
徹海口當時唯確欲復古道然確為三江之説今亦不
可得而考元泰定二年都水監任仁發開江自黄浦口
至新洋江江面財闊十五丈仁發稱古者江狹處猶廣
二里然二里即江之湮已久矣自宋元嘉中滬瀆已壅
[004-5a]
噎至此何啻千年郟氏云吳松古道可敵千浦又江旁
縱浦郟氏自言小時猶見其闊二十五丈則江之廣可
知故古江蟠屈如龍形蓋江自太湖來源不逺面勢既
廣若徑直則又易泄而湖水不能蓄聚所以迂迴其途
使如今江之淺狹何用蟠屈如此余家安亭在松江上
求所謂安亭江者了不可見而江南有大盈浦北有顧
浦土人亦有三江口之稱江口有渡問之百嵗老人云
往時南北渡一日往來僅一二迴可知古江之廣也本
[004-5b]
朝都御史崔恭鑿新道自大盈浦東至吳松江巡檢司
又自新涇西南蒲匯塘入江自曹家河直鑿平地至新
場江面廣十四丈夫以郟氏所見之浦尚有二十五丈
而都水所開江面財及當時之浦至本朝之開江迺十
四丈則興工造事以今方古日就卑微安能復見禹當
時之江哉漢賈讓論治河欲北徙冀州之民當水衝者
決黎陽遮害亭放河北入海當敗壊城郭田廬塜墓以
萬數以為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毁之墮斷天地之性
[004-6a]
此迺人功所造何足言也若惜區區漲沙茭蘆之地雖
嵗歲開浦而支本不正水終横行今自嘉靖以來嵗多
旱而少水愚民以為不復見白水之患余嘗聞正徳四
年秋雨七日夜吳中遂成巨浸設使如漢建始間霖雨
三十日將如之何天災流行國家代有一遇水潦吾民
必有魚鼈之憂矣或曰今獨開一江則其餘溪港當盡
廢耶曰禹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江流既正則隨
其所在可鉤引以溉田畝且江流浩大其勢不能不漫
[004-6b]
溢如今之小江尚有勦娘江分四五里而合者則夫奇
分而旁出古婁江東江之跡或當自見且如劉家港元
時海運千艘所聚至今為入海大道而上海之黄浦勢
猶洶湧豈能廢之但本支尊大則支庶莫不得所矣
[004-7a]


[004-8a]
敘説
古今論三江者班固韋昭桑欽之説近之但固以蕪湖
東至陽羨入海昭分錢塘江浦陽江為二桑欽謂南江
自牛渚上桐水過安吉厯長瀆為不習地勢程大昌辨
之詳矣然孔安國蘇軾所論亦未必然也今從郭璞以
岷江淞江浙江為三江蓋自揚州斜轉東南揚子江吳
松江錢塘江三處入海而皆以江名其為三江無疑但
松江湮塞細弱無復江之形勢世遂忽之而不論耳宋
[004-8b]
淳熙中直學邊寔修崑山志言大海自西㳌分南北由
轉斜而西朱陳沙謂之揚子江口由徘徊頭而北黄魚
垜謂之吳松江口浮子門而上謂之錢塘江口三江既
入禹跡無改此今日之所目見諸儒胸臆之説不足道

[004-9a]


[004-10a]
敘説
史記正義曰在蘇州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
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淞江古笠澤江一江東南上七
十里白蜆湖名曰上江亦曰東江一江東北下二百餘
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婁江其分處號三江口顧夷吳
地記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庾仲初注揚都賦
太湖東注為松江七十里有水口流東北入海為婁江
東南入海為東江蓋松江之有婁江東江如岷江之中
[004-10b]
江北江九江其實一江耳昔賢以此解松江下之三江
口非以為禹貢之三江也吳郡續志云松江受太湖一
自長橋流入同里犂湖瀼由白蜆江入薛澱湖一自甘
泉橋由松江尾東華澤湖自急水港至白蜆江入澱湖
而注之海以正義吳地記求其所在則松江北行七十
里分流者當在今崑山之境説者徒欲尋求二江而不
知由松江細弱所以奇分之水遂不可見續郡志云崑
山塘自婁門厯崑山以達于海以劉家港為婁江意亦
[004-11a]
附會也
[004-12a]
吳淞江南岸
  張家浜 戴家浜 青浦  古江  南蹌浦
  上海浦 大盧浦 西盧浦 新涇  魚浦
  小許浦 盤龍江 儼儻浦 周涇  西舊涇
  赤眼浦 華潮浦 淮浦  朱墅浦 艾祁浦
  青龍江 浦家江 大盈浦 梁紇浦 南澥浦
  直浦  趙屯浦 内勛浦 石浦  道褐浦
  金竈浦 蕭市浦 陸虞浦 千墩浦 任浦
[004-12b]
  漳潭浦 同丘浦 諸天浦 張浦  帆歸浦
  大直浦 少里浦 東齊浦 刹力浦 吳浦
  界浦  甪直浦
吳淞江北岸
  江灣浦 坊浜  唐庄浦 東彭越浦  西
  彭越浦 趙浦  大場浦 桃樹浦 下槎浦
  中槎浦 上槎浦 石橋浜 新華浦 封家浜
  李墅浦 上棧浦 何浦  陸皎浦   東
[004-13a]
  黄渡浦 裘浦 西黄渡浦 桑浦  顧浦
  安亭港 徐公浦 北澥浦 大瓦浦 小瓦浦
  蔣浦  三林浦 金城浦 顧幕浦 木瓜浦
  下駕浦 天明浦 新洋浦 馬仁浦 小虞浦
  大虞浦 良里浦 新瀆浦 下里浦 黄瀆浦
  及野浦 界浦 曹涇  六市浦  管廉浦
  張浦  戴墟浦 陸涇  廟涇  箭涇
  青丘浦 索路港
[004-13b]
右宋嘉祐所開之新江其諸浦名互見郟氏書中松江
自湖口來入海兩岸皆浦形如百足今有見在通流者
或填淤僅如溝澮或沒不復見而地名猶存皆可尋究
酈道元注水經云東南地卑萬流所湊濤湖泛決觸地
成川故川舊瀆難以悉取酈氏生長北方未嘗親見蓋
以意度之如此耳
觀吳淞江兩岸港浦具見治水綱領永樂二年夏忠靖
公掣崑山嘉定諸塘浦引吳淞江入劉家河於上海濬
[004-14a]
范家浜接黄浦而於江之東段初不施工蓋已失水之
勢矣
[004-15a]
元大徳八年都水監開江丈尺
 吳淞江東南黄浦口起至大盈浦口止一萬五千一
  百丈
 大盈浦口起至永懐寺東止一千六百丈
 永懐寺東起至趙屯浦口止一千五百丈
 趙屯浦口起至陸家浜止二千三百五十丈
 陸家浜起至千墩浦口新洋江止一千六百丈
  通計長二萬二千一百五十丈
[004-15b]
  廣二十五丈
  深一丈五尺
天順四年崔都御史開江丈尺
 大盈浦東至吳淞江巡檢司二萬二千丈
 新涇西南蒲匯塘入江四千丈
 曹家河平地至新場三萬丈
  廣十四丈
  深二丈
[004-16a]
 按夏忠靖公治水不全用力吳淞江者蓋時江水猶
 通流也正統六年周文襄公始修吳淞江立表江心
 盡去壅塞天順四年崔都御史恭𢎞治七年徐侍郎
 貫嘉靖元年李尚書充嗣凡三浚迄今四十餘年不
 治矣經國者所當留意也
 
 
 
[004-16b]
 
 
 
 
 
 
 
 三吳水利錄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