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雲南通志卷四
建置
粤稽封建易為郡邑勢分今古而制與時宜自彩
雲南見漢開不賔博南蘭津已頌徳廣矣然唐仍
羈縻葆就宋竟畫斧分疆即元明廣設府路徧置
官司半猶土酋世守我
國家聲教覃敷湛恩汪濊雕題鑿齒納土輸誠與侯
[003-1b]
甸采衞共登版籍何其盛也於是邑小則裁倂以
省冗員地大則添設以重守土因革損益之閒布
置周詳規模宏遠豈非
聖人首出庻物斯萬國咸寧哉志建置
雲南通省建置
唐虞為南交昧谷之交夏商為梁州之域周合梁於
雍又為雍州邊裔戰國時楚頃襄王使將軍壯蹻略
地伐夜郎西至滇池遂自王其地號滇國見後漢書/按史記作
[003-2a]
楚威王時文獻通考云若莊蹻自威王時將兵略地/屬秦陷巫黔中郡道塞不通凡經五十二年豈得如
此淹久史記謬/誤范書為正秦時通道置吏莊氏猶世王滇史記/秦使
常頞略通五尺道/諸國頗置吏焉漢武帝建元中始通西南夷置犍
為郡尋罷西夷獨置南夷元狩元年始通滇國元鼎
六年置牂牁越巂諸郡元封二年以兵臨滇滇王降
置益州郡昭帝始元元年立鉤町侯亡波為王新莽
時改犍為郡為西順牂牁郡為同亭越巂郡為集巂
益州郡為就新貶鉤町王為侯蠻夷盡反越巂夷任
[003-2b]
貴自立為卭穀王會莽敗漢興誅貴後漢先武建武
二十七年哀牢夷内附封為君長明帝永平十二年
分益州郡置永昌郡三國漢先主章武元年分犍為
屬國置朱提郡後主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平四郡
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雲南郡分建
寧牂牁為興古郡俱領於益州刺史見蜀志/後主傳晋武帝
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七年又分益州之建寧永
昌雲南興古四郡為寧州統縣四十五太康三年復
[003-3a]
廢寧州入益州立南夷校尉以䕶之監五十八部蠻
族惠帝太安二年復置寧州晋書永昌從事孫辨請/復置寧州從之即以南
夷校尉李毅領刺史竝轄牂牁越/巂朱提三郡按宋書載太安二年又分建寧以西之
七縣别立為益州郡懐帝永嘉二年改益州郡為晋
寧郡分牂牁立平夷夜郎二郡五年分興古之東立
西平郡分永昌雲南立東河陽郡分牂牁朱提建寧
為平夷夜郎二郡本永嘉二年置當是再/分朱提建寧以益之耳又分朱提
為南廣郡成帝時失/年分興古為梁水郡按晋書王遜/傳遜以地勢
[003-3b]
形便上分牂牁為平夷郡分朱提為南廣郡分建寧/為夜郎郡分永昌為梁水郡又改益州郡為晋寧郡
事皆施行蓋總遜為刺史時其前後建/置如此非諸所改置俱在永嘉二年也又分雲南為
興寧郡分東河陽為西河郡成帝咸康四年分牂牁
夜郎朱提越巂四郡為安州八年又罷并寧州以越
巂還屬益州省永昌先是惠帝太安元年李特起兵
於蜀尋僭號漢益州郡縣皆沒於特其後李雄又分
漢嘉蜀二郡立沉黎漢原二郡李壽又分寧州之興
古永昌雲南朱提越巂河陽六郡為漢州郡縣沒於
[003-4a]
李氏者四十六年而江左仍遥置之穆帝永和二年
桓温滅蜀復有其地改平夷為平蠻郡簡文帝咸安
二年益州復沒於苻氏孝武帝太元中復為晋有宋
時為寧州領郡十五宋志州領建寧晋寧牂牁平蠻/夜郎朱提南廣建都西平西河
東河陽雲南興寧興古梁水凡十五郡内按/建都郡志載晋成帝分建寧立晋志缺載齊時為
寧州鎮領郡三十其南廣梁水建寧晋寧雲南西平/夜郎東河陽平蠻興古興寧凡十
一郡名與宋同其建平南牂牁西河陽西阿平樂南/朱提北朱提宋昌永昌九郡廢置無考又齊武帝永
明二年置南犍為郡五年置益寧郡鬱林王隆昌元/年置西益江陽犍為永興永寧安寧六郡海陵王延
[003-4b]
興元年置東朱提郡明帝建武三年/置安上郡共十郡註云皆無民戸梁武帝大同中
置南寧州太清二年爨瓚竊據牂牁興古等郡事詳/雜紀
及封/建陳時地没於爨蠻隋髙祖開皇中瓚子震翫遣
使朝貢命韋世冲以兵戍之置恭州協州昆州又置
牂州六年改越巂郡為西寧州十八年又改為巂州
煬帝大業初廢恭州協州隋末謝趙諸蠻分據其地
俱詳見/雜紀唐髙祖武徳初遣使至南中招降其部落復
置南寧州漢夜郎地元年開南中/因故同樂縣置治味又置昆州恭州協
[003-5a]
州復析協州為靖州隸戎州都督府三年以牂牁首
領謝蠻地置牂州以牂牁蠻别部置充州隸黔州都
督府四年以漢雲南縣地置姚州雲南郡又置姚州
都督府領州十三唐書地理志註以古滇王國民多/姚姓因置姚州都督并置州十三
又置西濮州尹州曾州西平州隸戎州都督府置矩
州隸黔州都督府復置總管府於南寧州五年僑治
益州七年復以南寧州為都督府又分置西寧州南
雲州南龍州西宗州西利州西豫州以弄棟地置裒
[003-5b]
州八年改南寧州為郎州復治味改恭州為曲州太
宗貞觀元年罷郎州都督府三年改西豫州為縻州
以爨𢎞達之子歸王為南寧州都督以東謝蠻地置
應州以南謝蠻地置壽南州四年又置琰州改壽南
州為莊州皆隸黔州都督府八年改西寧州為黎州
南雲州為匡州西平州為盤州十一年改西濮州為
髳州南龍州為鉤州西宗州為宗州西利州為微州
以莊州為都督府尋又以西趙酋地置明州隸黔州
[003-6a]
都督府二十二年分郎州地置麻州二十三年徒莫
祗蠻儉望蠻皆内屬以其地置傍望求邱覽五州隸
戎州都督府髙宗麟徳元年移姚州都督府於弄棟
川咸亨三年昆明蠻十四姓率户内附以其地分置
殷州總州敦州隸黔州都督府調露元年復廢姚州
武后垂拱四年復置萬歲通天二年昆明夷内附以
其地置寳州𨽻黔州都督府中宗景龍二年罷莊州
都督府元宗開元五年復以郎州為南寧州十五年
[003-6b]
復置殷州本咸亨三年置㝷/廢至十五年復置又有哀牢别種其先自
號六詔蒙巂越析浪穹/鄧睒施浪蒙舍開元之末蒙舍詔漸强并吞
五詔尋以功策授雲南王天寶元年置姚州邆州守
捉使九載蒙舍僭國號曰大蒙徳宗興元初蒙舍改
國號曰大理貞元二年復置殷州按殷州屢置屢廢/貞元二年節度使
韋臯表/請復置十年蒙舍歸附改國號仍曰南詔十三年置
浪川州隸戎州都督府節度使韋/臯表置宣宗大中十三年
復叛改稱大禮昭宗天復二年鄭買嗣簒立僭號大
[003-7a]
長和國後唐明宗天成三年趙善政立改國號曰大
天興尋楊干貞廢善政自立改國號曰大義寧後晋
髙祖天福二年段思平立國號大理宋初仍為大理
國太祖乾徳三年王全斌平蜀欲以兵威取滇進滇/地圖太祖鑒唐之禍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
吾有也由是雲南不/通中國為段氏竊據哲宗紹聖元年髙昇泰立號大
中國三年段正淳立號後理國元憲宗三年命太弟
與兀良合台征雲南五年諸部悉平得五城八府四
郡三十七部立萬户府十有九設大理都元帥府仍
[003-7b]
録段氏子孫世守其土世祖至元四年立大理等處
行六部七年改善闡萬户府為路又倂大理上下二
萬户府為路立軍民總管府領録事司一縣一太/和府
二永昌/騰衝府領縣一永昌領/永平州五鄧川蒙化趙/州姚州雲南州領縣
二鄧川領浪穹/姚州領大姚八年分大理國三十七部為南北中
三路改威楚萬户府為路立總管府領縣二威楚/定逺州
四鎭南南安/開南威逺州領縣一南安領/廣通十年立雲南行中書
省見元紀按地理志置/雲南行省在十三年十一年改北路為武定路軍
[003-8a]
民府領州二和曲/禄勸州領縣四和曲領南甸元謀/禄勸領易籠石舊十二
年籍師宗彌勒二部為軍立廣西路十三年改善闡
為中慶路領録事司一縣三昆明富/民宜良州四嵩明晋寧/昆陽安寧
州領縣八嵩明領楊林邵甸晋寧領晟貢歸化/昆陽領三泊易門安寧領禄豐羅次改南
路為臨安路領二縣河西/䝉自千户一捨/資州三建水石/屏寧州州
領縣二寧州領通/海嶍峨改中路為曲靖路總管府又改茶
罕章宣慰司為麗江路立軍民總管府改仁地萬户
府為仁徳府領縣二為美/歸厚又立巴的甸為烏撒路十
[003-8b]
四年立廣南西路宣撫司十五年以烏撒路為軍民
總管府十六年升中路為澂江路領縣三河陽江/川陽宗州
二新興/路南州領縣三新興領普舍硏/和路南領邑市十八年復廣西路
軍為民領州二師宗/彌勒二十一年改烏撒總管府為宣
撫司二十二年罷麗江路總管府立宣撫司領府一
北/勝州七順州浪蕖永寧通/安蘭州巨津寶山州領縣一巨津領/臨西省合剌
章金齒二宣撫司為一治永/昌立臨安廣西道宣撫司
二十三年立鶴慶路軍民府領縣一劎/川二十五年立
[003-9a]
元江路領二部步日/馬籠升曲靖總管府為宣撫司領縣
一南/寧州五陸凉越州羅/雄馬龍霑益州領縣六陸凉領芳華河納/羅雄領通泉霑益
領交水石/梁羅山改烏撒宣撫為宣慰兼管軍萬户府見元/紀按
地理志升烏撒宣撫為烏撒/烏蒙宣慰司在二十四年以金沙江西通安等五
城隸察罕章廢金沙江東永寧等五城以北勝施州
為北勝府二十六年省雲南大理中慶等路州縣二
十八年立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又立東川路
改立曲靖等處宣慰司管軍萬户府雲南曲靖路宣/撫司所轄地廣
[003-9b]
民心未安改/立以鎮之成宗元貞二年乞藍蠻平以其地為雲
遠路軍民總管府大徳二年立雲南諸路道肅政㢘
訪司四年立烏撒烏蒙等郡縣置維摩州英宗至治
二年置寧遠州泰定帝泰定二年蒲戀來附置順寧
府文宗至順元年置順元宣撫司麓川路軍民總管
府順帝至正三年立永昌等處宣慰司自憲宗時至/此累朝建置
互見元史帝紀及地理志按至元十三年賽典赤以/改定雲南諸路名號來上凡為路三十七府二屬府
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餘甸塞軍民等府不/在此數三十一年雲南行省復上所定路府州縣上
[003-10a]
路二下路十一下州四十九中縣一下縣五十前後/不合蓋數十年之内更置非一也兹惟據年代可考
及現在雲南者具列於編此外/附見卷末歴代州縣闕疑之後明洪武十四年遣將
平滇十五年改諸路為府以中慶路為雲南府改行
省為布政使司正統十一年改麓川為隴川設宣撫
司於隴把名勝志明分為四道其迤西者曰金滄道/曰洱海道領大理永昌鶴慶蒙化楚雄武
定永寧姚安鎭沅順寧麗江景東等府迤東者曰安/普道曰臨元道領雲南臨安澂江尋甸廣西廣南曲
靖元江等府其土官之有分地者長官司一曰者樂/甸禦夷府二曰孟定孟艮軍民宣慰司六曰孟養車
里木邦老撾緬甸八百大甸宣撫司三曰干崖南甸/隴川禦夷州四曰鎮康灣甸大侯威遠禦夷長官司
[003-10b]
二曰芒市鈕兀軍民指揮使二曰瀾滄騰衝又其/餘長官廵檢之分地小而雜處中邊者不可勝記成
化十二年更置臨元瀾滄金騰曲靖四道十五年改
木邦宣慰司為孟宻安撫司隸灣甸嘉靖元年復永
昌府治洪武十五年置府二十三年省府入金齒衛/設指揮使司景泰中設鎮至是以廵撫何孟
春言仍罷/鎮置府改金齒指揮使司為騰越州仍置騰衝衛
萬厯十九年設新平縣改直隸新化州隸臨安府二
十五年改順寧為流府二十六年改大侯為雲州屬
之終明之世為府二十領州三十六縣三十二又分
[003-11a]
置各衛所附焉
本朝順治十六年收雲南入版圖分邑置州各如舊尋
裁通安寶山蘭州巨津四州臨西一縣歸麗江府康
熙四年裁新化州歸新平縣五年以北勝州隸大理
府六年以臨安府屬教化王弄安南三長官司地置
開化府八年改尋甸府為州隸曲靖府廢維摩州以
其地分隸附近府州裁順州歸鶴慶府歸化縣歸呈
貢縣三泊縣歸昆陽州又裁陽宗縣歸河陽縣亦佐
[003-11b]
縣歸羅平州嘉縣歸南安州三十四年設平彝縣
於舊平夷衛三十七年改北勝州置永北府雍正二
年改威遠土州設直隸同知四年改隸四川之東川
府歸雲南設會澤縣隸焉五年分霑益州地置宣威
州改者樂甸長官司為恩樂縣隸鎭沅府又改隸四
川之烏䝉鎮雄二府歸雲南六年降鎮雄為州以米
貼地置永善縣俱隸烏䝉府七年設普洱府裁定邊
縣歸䝉化府八年設文山縣於開化府九年設恩安
[003-12a]
縣於烏䝉改烏䝉為昭通府十年改新平縣隸元江
府共置府二十三直𨽻同知一領州三十一縣三十
[003-13a]
[003-15a]
雲南府
禹貢為梁州域周合梁於雍又為雍南土莊蹻王滇
號曰滇國歴秦及漢遂世有之漢元封二年置益州
郡新莽改為就新郡後漢復故三國漢改為建寧郡
晋泰始七年置寧州太康三年仍廢寧州入益州太
安二年復置寧州又分建寧以西之七縣别立為益
州郡永嘉二年改為晋寧郡六朝宋仍為寧州齊為
寧州鎮梁為南寧州陳没於蠻隋置昆州尋廢唐武
[003-15b]
徳元年復置昆州隸姚州總管府貞觀四年改屬戎
州都督府天寶末没於南詔閣羅鳳命其子鳳迦異
増築之曰柘東城為六節度之一改稱善闡府五代
及宋為鄭趙楊段四僭國相繼竊據段氏以高智昇
為善闡牧世守其地元世祖征大理國收府凡八善
闡其一也憲宗五年置善闡萬户府至元七年改為
路十三年立雲南行中書省初置郡縣遂改善闡為
中慶路領州四縣十一洪武十五年平滇改設雲南
[003-16a]
府為雲南布政司治尋裁楊林邵甸二縣領州四縣
九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歸化縣歸呈貢縣裁三泊縣歸
昆陽州雍正三年又以三泊縣地改歸安寧州領州
四縣七
雲南府建置表
[003-17a]
[003-18a]
[003-18b]
雲南府屬州縣建置
昆明縣附郭/
漢益州郡穀昌縣地西為/秦臧縣西北為建伶縣晋屬建/寧郡隋昆州/地唐晋寧/縣地宋
段氏/據元初立二千戸隸善闡萬户府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後又廢州尋省官渡
入昆/明縣明昆明/縣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後及廣南衞分
境屯賦併縣
富民縣
[003-19a]
漢屬益/州郡唐初為西寧州地貞觀/中改黎州號黎灢甸宋段氏/據元至元四年/立黎灢千
戸十二年/改富民縣明富民/縣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右衞分境屯賦倂縣
宜良縣
漢屬益/州郡隋昆州/地唐本屬昆州蠻酋羅氏分/據築城於此號羅裒龍宋段氏/據元
憲宗六年立大池千户隸嵩明萬户府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領大池大赤二縣後改州為縣省二縣入
焉/明宜良/縣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宜良所入縣二十六年又裁左
[003-19b]
前中後四衞分境屯賦倂縣
羅次縣
漢屬益/州郡晋屬建/寧郡隋昆州/地唐烏蠻所居/名羅部宋段氏據以大/理髙白連慶
治其/地元至元十三年置羅次州隸中慶/路二十四年改為縣屬安寧州明羅次縣𢎞/治十二年
改屬雲/南府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右後二衞分境屯賦倂縣
晉寧州
漢益州郡滇/池縣地晉寧州/治唐武徳初置晋寧縣屬昆州/後䝉氏改為陽城堡部宋
[003-20a]
段氏/據元初立陽城堡萬户府至元中復置/晋寧州以歸化晟貢二縣屬焉明晋寧州/仍領歸
化呈貢/二縣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歸化縣入呈貢縣二十六年裁
左右中前後廣六衞分境屯賦倂州雍正五年改呈
貢縣隸本府
呈貢縣
漢益州郡建伶縣地有故城曰晟貢世為烏/白些門些莫徒阿荼僰等五種蠻所居唐晋寧/縣地
宋段氏/據元初立晟貢千户至/元中改為晟貢縣明改為呈貢縣/隸晋寧州
[003-20b]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歸化縣入焉二十六年裁左前
廣中四衞分境屯賦倂縣雍正五年改隸本府
安寧州
戰國楚滇國螳/螂川地漢連然縣屬/益州郡晋屬晋/寜郡隋屬昆/州唐武徳/初置
安寧縣/屬昆州宋段氏以髙/氏守之元初隸陽城堡萬户府至元中/立安寧千户後改為安寧州
明安寧州領/禄豐一縣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安寧所入州二十六年裁左前
右三衞分境屯賦倂州三十三年又撥安寧所九伍
[003-21a]
屯賦歸易門縣雍正三年又以原裁入昆陽之三泊
縣歸安寧州雍正九年改禄豐縣隸本府
禄豐縣
漢古碌琫甸烏蠻雜/居後易為禄豐唐安寧/縣地宋大理髙智昇子/義勝治其地元初/隸
安寧千户至元中置/禄豐縣隸安寜州明禄豐縣隸/安寧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右後二衛分境屯賦倂縣
雍正九年改隸本府
昆陽州
[003-21b]
漢益州郡昆/澤縣地晋屬建/寜郡梁爨瓚/據隋爨翫降以其/地為昆州唐武徳/元年
開南中置昆州治西南為鉤/州望水縣地後没於南詔宋段氏以高氏守/之名巨橋城元立/巨
橋萬户府至元/中改為昆陽州明昆陽/州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三泊縣入州二十六年裁前廣
右中後五衛分境屯賦倂州雍正三年又撥三泊縣
歸安寧州
易門縣
漢舊為洛市坪/村烏蠻所居宋大理髙智昇治善闡/府使髙福守其地元至元四年/立洟門千
[003-22a]
户隸巨橋萬户府十/二年改為易門縣明易門/縣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易門所入縣三十三年又以安
寧所九伍屯賦倂縣
嵩明州
戰國楚滇國地治沙扎臥城烏蠻車氏所築/昔漢人居之後烏白蠻強盛漢人徙去唐漢人/嘗立
長州建金城阿葛二城因築臺與蠻/盟故曰嵩盟後䝉氏改為嵩盟部宋段氏仍/嵩盟部元初/立
嵩盟萬户府至元十二年仍改為長州十五年升/嵩盟府尋降為州領邵甸楊林二縣更盟為明明
嵩明州洪武中省邵甸縣/成化中省楊林縣倂入州
[003-22b]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右中前後廣六衛楊林
木宻鳳梧三所分境屯賦倂州
曲靖府
禹貢梁州南境戰國為滇國地漢為益州牂牁二郡
地三國漢建興三年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牂
牁立興古郡屬益州晋屬寧州東境分置平夷郡尋
改為平蠻齊置建平郡梁屬南寧州後為西爨白蠻
爨瓚所據隋開皇中爨子震翫來貢置恭州協州大
[003-23a]
業初廢入犍為郡置開邊縣唐武徳初以爨𢎞達為
昆州刺史復立南寧州改恭州為曲州析協州置靖
州隸戎州都督府四年置南寧州總管府又置西平
州隸戎州都督府七年復以南寧州為都督府八年
改名郎州貞觀元年罷郎州都督三年爨𢎞達死以
其子歸王為南寧州都督居石城八年改西平州為
盤州二十二年析郎州置麻州開元五年改郎州仍
為南寧州天寶末没於南詔䝉氏立石城郡唐末復
[003-23b]
置南寧州領七縣隸戎州都督府宋時為段氏據後
又為摩彌部據元憲宗六年取其地立摩彌萬户府
領普摩千户至元八年改萬户府為中路十三年又
改為曲靖路總管府二十五年升為宣撫司又仁地
部元憲宗五年内附明年立為仁地萬戸府至元十
三年改萬户為仁徳府俱隸雲南行中書省曲靖路
領州五縣七仁徳府領縣二明洪武十五年改曲靖
路為曲靖軍民府省交水石梁羅山三縣及越州入
[003-24a]
霑益州省芳華河納二縣入陸凉州省通泉縣入馬
龍州領州四縣二改仁徳府為尋甸軍民府省為美
歸厚二縣入焉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亦佐縣入羅平州降尋甸府為
州隸本府三十四年於舊平夷衛置平彝縣雍正五
年以霑益州舊治設宣威州皆隸府屬領州六縣二
曲靖府建置表
[003-25a]
[003-26a]
[003-26b]
曲靖府屬州縣建置
南寧縣附郭/
漢益州郡味縣地/又律高縣地三國漢屬建寧興/古二郡晋因/之齊屬建平/興古二
[003-27a]
郡/隋恭州地後廢/入開邊縣唐初為曲州天寶末没/於蠻䝉氏改石城郡宋段氏據/後又為
烏蠻摩彌/部酋所據元置千户隸摩彌萬户府至/元中升南寧州後改為縣明南寧縣洪/武末省越
州石堡山/之地入焉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曲靖衛入縣二十三年又裁平
夷衛分境屯賦倂縣三十五年改平夷廢衛倂徵屯
賦歸平彝縣
霑益州
漢牂牁郡宛/温縣地三國漢屬興/古郡晋宛暖/縣地唐初置西平州貞/觀中改為盤州
[003-27b]
天寶末没於蠻後僰刺二/種居之又為摩彌部所奪元初内附憲宗七年以本/部隸摩彌萬户府至元
中改置霑益州領交/水石梁羅山三縣明霑益州倂交水石梁羅/山三縣及越州入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平夷衛分境屯賦倂州三
十五年改平夷廢衛倂徵屯賦歸平彝縣雍正五年
分置宣威州
陸凉州
漢牂牁郡平/夷縣地三國漢屬興/古郡晋置同樂縣/屬建寧郡唐初置平夷/縣後改屬
盤州天寶末没於蠻/南詔時號落温部元初内附置落温千户屬落䝉/萬户府至元中改置陸凉州
[003-28a]
領芳華河/納二縣明陸凉州裁芳華/河納二縣入州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陸凉衛屯賦倂州
馬龍州
漢益州郡律/髙縣地三國漢屬興/古郡晋律髙縣又析/置西安縣齊為西/中縣唐
為麻州後没於蠻夷名曰撒匡昔白刺/居此後盤瓠裔納垢部逐而有其地元初内附置/納垢千户
至元中改為馬/龍州領通泉縣明馬龍州倂通/泉縣入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平夷馬龍四衛所分
境屯賦倂州三十五年改平夷廢衛倂徵屯賦歸平
[003-28b]
彝縣
羅平州
漢牂牁郡漏臥/宛温二縣地三國漢屬興/古郡晋因/之唐没於蠻名塔敝/納夷甸相傳盤
瓠後裔羅雄居此/因名部為羅雄元初内附隸普摩千户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倂入改為羅雄州
隸曲/靖路明萬厯中改土設/流為羅平州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定雄所屯賦倂州又裁亦佐縣
入焉三十五年改亦佐縣地歸平彝縣
尋甸州
[003-29a]
漢本滇國後僰刺蠻居/此號為仲扎溢源部晋為烏蠻之裔新丁奪之/號新丁部譌為仁地唐
蒙氏為仁地/部烏蠻居之宋段氏仍仁地/部烏蠻居之元初置仁地萬户府後/改仁徳府領為美歸
厚二/縣明改尋甸軍民府省為美歸厚/二縣入焉成化中改流官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降為州隸曲靖府二十六年裁平
夷木宻鳳梧三所屯賦倂州三十五年改平夷廢衛
分境屯賦歸平彝縣
平彝縣
漢平夷縣屬/牂牁郡晋平夷縣後改為平/蠻縣屬平蠻郡唐武徳七年復置/平夷縣屬盤州
[003-29b]
後没/於蠻元為普安/路地明洪武十四年設千户/所後升為平夷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省入霑益州三十五年改為
平彝縣屬曲靖府撥歸羅平之亦佐縣附焉
宣威州
漢屬牂/牁郡三國漢屬興/古郡晋因/之唐屬盤州後/没於蠻元至元中置/霑益州
明初設烏撒衞後三/所後改霑益州
本朝因之順治十六年移州治於交水以廢治為遊擊
駐防城雍正五年割霑益州新化里至高坡頂設宣
[003-30a]
威州裁威寧後三所屯賦倂州
臨安府
禹貢梁州南裔三代時為句町國漢武帝開南夷置
句町縣屬牂牁郡賁古縣屬益州郡後漢仍之三國
漢屬興古郡晋屬興古梁水二郡唐為牂州地屬黔
州都督府武徳四年更名牁州尋復故七年置西寧
州西宗州貞觀八年改西寧州為黎州十一年改西
宗州為宗州皆隸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没於蠻南詔
[003-30b]
置通海郡都督府後又置節度使後晉時段思平改
通海郡為秀山郡尋復故宋時阿僰部蠻居之元憲
宗六年内阿置阿僰部萬户府又置阿甯萬户府至
元八年改阿僰部置南路總管府十三年改臨安路
屬臨元廣等處宣慰司領州三縣四千户一明洪武
十五年改路為府改阿甯萬户府為阿迷州𢎞治十
五年改馬龍他郎甸長官司置直隸新化州萬厯十
九年討平平甸鄉夷賊置新平縣二十年改新化州
[003-31a]
屬府領州五縣五長官司九
本朝因之康熙二年倂納更土廵檢司錢糧入府徵收
五年裁新化州歸新平縣以敎化王弄安南三長官
司地設開化府溪處司叛誅歸府雍正九年改所屬
之新平縣屬元江府領州四縣四長官司五
臨安府建置表
[003-32a]
[003-33a]
[003-33b]
臨安府屬州縣司建置
建水州附郭/
[003-34a]
漢益州郡賁/古縣地三國漢屬興/古郡晋屬梁/水郡唐烏䝉蠻地接壤/交阯為雲南極
邊古稱步頭亦云巴甸元和閒䝉氏始城之每夏秋/溪水漲溢如海遂謂建水歴鄭趙楊段數姓皆仍建
水/名宋段氏時為麽些/徒蠻苴所據元初内附置建水千户隸阿僰/萬户府至元十三年改建水
州屬臨/安路明建水/州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臨安衛入州二十六年又裁新
安所分境屯賦倂州雍正八年猛弄寨長白氏内附
以所屬錢糧附州徵收
石屏州
[003-34b]
漢蠻曰舊忻/漢語林麓唐烏麽蠻/居其地宋阿僰蠻奪據之闢地得石/坪聚為居邑因名石坪後
譌為/屏元改為石坪州/隸臨安路明改石/屏州
本朝因之康熙三十年裁臨安衛石寶二屯屯賦倂州
阿迷州
漢蠻名阿甯轉/音為阿迷唐阿甯蠻據/號屈中部宋阿甯/蠻據元初立阿甯萬/户府至元間
隸南路總管府大徳閒改隸/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明阿迷/州
本朝因之雍正九年撥十四寨歸廣西府邱北州同管
轄
[003-35a]
寧州
漢屬益/州郡三國漢屬興/古郡晋梁水縣屬/梁水郡唐析置西寧州貞/觀中改黎州天
寶末没於蠻號浪曠夷語謂旱龍也步雄部麽些徒/蠻據之後屬爨蠻酋阿㡬以浪曠割與寜酋豆圭改
寧/部宋爨蠻/據元初内附置寧部後改寧海府至元中改/寧州隸臨安路領通海嶍峨西沙三縣
後省西/沙入州明仍寧州改通海/嶍峨二縣屬府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廣後四衛分境屯賦
倂州
通海縣
[003-35b]
漢牂牁郡句/町縣地三國漢屬興/古郡唐䝉氏為/通海郡後晋段思平改/秀山郡後
復為通/海郡宋段氏/因之元初置通海千户隸善闡萬户府至/元中改為縣隸寧海府府廢改屬
臨安路為附郭/縣後又隸寧州明徙府治於建水州仍/為通海縣改屬府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通海禦屯賦倂州
河西縣
漢南蠻/地唐初為宗州之河西縣天寶末没於蠻為/步雄部後阿僰蠻奪而居之名休臘部宋
阿僰/蠻據元初内附即阿僰部立萬户府休臘隸之至/元間改為河西州屬臨安路後改為縣明
河西/縣
[003-36a]
本朝因之
嶍峨縣
漢屬牂/牁郡三國漢屬興/古郡晋屬南/寧郡唐為嶍猊蠻所據名嶍/峨部後阿僰蠻逐嶍
猊據/其地宋阿僰/蠻據元初内附立千户隸阿僰萬户府至元/中改為州領卭川平甸二縣尋降為
縣倂二縣為鄉屬/臨安路尋隸寧州明嶍峨縣/改屬府
本朝因之
䝉自縣
漢屬牂/牁郡三國漢屬興/古郡唐南詔置通海都督府其地屬/焉以趙氏守之有山名目則
[003-36b]
轉音為/䝉自宋段氏時阿/僰蠻據之元初置䝉自千户隸阿僰萬户/府至元十三年改為䝉自縣
明䝉自/縣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新安所分境屯賦倂縣
納樓茶甸長官司
唐䝉氏為/茶甸元初置千户隸阿甯萬户府至元中改隸/善闡宣慰司後分為二千户隸雲南行
省尋改隸臨安宣慰/司後又改納樓茶甸明置長官司/隸臨安府
本朝因之
虧容甸長官司
[003-37a]
唐鐡容/甸部元至元中歸附/撥隸元江路明置長官司/隸臨安府
本朝因之
左能寨長官司
唐思陀甸寨後/改為左能寨明置長官司/隸臨安府
本朝因之
思陀甸長官司
唐官桂思陀部管落恐溪/處甸二部後分為三元置和泥路隸雲南行/中書省後屬元江路明
置長官司/隸臨安府
[003-37b]
本朝因之
落恐甸長官司
唐舊為伴溪落恐部屬/思陀甸後改為酋長元置軍民萬户府隸雲南/行中書省後屬元江路明
置長官司/隸臨安府
本朝因之
澂江府
禹貢梁州東南荒裔戰國時為滇國地漢武帝開南
夷置俞元縣屬益州郡後漢仍之三國漢屬建寧郡
[003-38a]
晋増置新興縣宋因之齊屬建平晋寧二郡梁屬南
寧州隋屬昆州大業初廢昆州唐武徳元年復置隸
戎州都督府三年置牂州四年更名牁州尋復故隸
黔州都督府七年置西寧州貞觀八年更名黎州二
十三年諸蠻末徒莫袛儉望二種落内附置求州俱
隸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麽些蠻號羅伽甸後為
僰蠻所奪南詔䝉氏取其地為河陽郡段氏時析麽
些蠻為強宗休制步雄三部後步雄分居伽甸者號
[003-38b]
羅伽部又黑爨蠻之裔居路甸號落䝉部元憲宗四
年俱内附六年以羅伽部為萬户府至元三年改萬
户為中路十六年改為澂江路隸雲南行中書省領
州二縣六明洪武十五年改為澂江府尋省普舍研
和邑市三縣領州二縣三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陽宗縣入河陽縣領州二縣二
澂江府建置表
[003-39a]
[003-40a]
[003-40b]
澂江府屬州縣建置
河陽縣附郭/
漢俞元縣屬/益州郡三國漢屬建/寜郡晋因/之隋屬南/寜州唐初屬昆州/後没於麽
些蠻復為僰蠻所奪南詔/改河陽郡強宗部居之宋強宗/部元初置羅伽千户/至元中改為河
陽州尋/降為縣明河陽/縣
[003-41a]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陽宗縣入焉二十六年裁右前
廣後四衛分境屯賦倂縣
江川縣
漢屬益州郡名碌雲/異城蠻名易籠唐初置絳縣後䝉氏叛徙曲旺/蠻居此以白蠻守治之後麽
些徙蠻之/裔居此宋段氏時麽些蠻仍居其地/號步雄部又分為羅伽部元初置千户/至元中改
江川州尋降為/縣隸澂江路明江川/縣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廣右後五衛分境屯
賦倂縣
[003-41b]
新興州
漢屬益/州郡晋置新/興縣宋屬建/寧郡齊屬建/平郡梁爨瓚據之/分為西爨唐初隸/牂州
復置新興縣後置求州屬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没於南詔䝉氏改為温富州後麽些蠻居之宋麽/些
蠻居其地/號休制部元内附立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為新興州隸澂江路明新興州洪/武十五年
省硏和普舍/二縣入焉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廣中右五衛分境屯
賦倂州
路南州
[003-42a]
漢屬益/州郡三國漢屬建/寜郡唐屬昆州夷名路甸天寶末為/黒爨蠻之裔落䝉所據築城
曰撒吕號/落䝉部元憲宗時内附即本部立萬户府至元七/年倂落䝉羅伽末迷三萬户為中路十
二年改羅伽為澂江路落䝉為/路南州領邑市縣隸澂江路明路南州𢎞治四年/省邑市縣入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左前廣中右五衛分境屯
賦倂州
武定府
禹貢梁州南境戰國為滇國地漢為越巂益州二郡
地其東北境又為犍為郡地三國漢屬建寧郡晋屬
[003-42b]
晋寧郡隋為昆州地唐隸戎州昔獹鹿等蠻居之天
寶末没於南詔設於矢𢎞農碌券二部宋時段氏使
烏蠻阿治納洟胒共龍城於共甸又築城曰易籠
其裔孫法瓦浸盛以其逺祖羅婺為部名元憲宗四
年内附七年立為萬户府隸威楚路至元八年倂仁
徳于矢二部入羅婺部為北路總管府十一年以本
部為武定路軍民府領州二縣四明初改為武定軍
民府省南甸入和曲州省易籠石舊二縣入禄勸州
[003-43a]
隆慶閒改土設流萬厯間改為武定府領州二縣一
本朝因之康熙五十七年撒甸土酋常應運叛誅其田
賦户口編入武定里甲五十八年移本府同知駐劄
其地領州二縣一
武定府建置表
[003-44a]
[003-44b]
武定府屬州縣建置
和曲州附郭/
[003-45a]
漢叵簉甸僰諸種蠻所居地/多漢種或謂漢人曽居此唐宗居縣隸宗州䝉/氏時白蠻居之
宋段氏時烏戀阿倂吞諸蠻聚落/分其子弟治之其地名羅婺部元憲宗時改叵/簉甸曰和曲
至元二十六年升為/州領元謀南甸二縣明隆慶初移州附/郭省南甸入州
本朝因之改元謀縣隸本府康熙五年裁武定所二十
六年又裁右後二衛分境屯賦倂州
元謀縣
漢僰/蠻地唐屬戎州後没於䝉氏/白蠻居之名華竹部宋段氏據白/蠻居之元至元/十六
年改為元謀/縣隸和曲州明元謀縣隆慶三年改/土設流隸和曲州
[003-45b]
本朝仍為縣改隸本府
禄勸州
漢雜蠻/地唐屬戎州後没於䝉氏雜/蠻居之名𢎞農碌券部宋段氏據雜/蠻居之元至/元
二十六年置禄勸州領易/籠石舊二縣屬武定路明禄勸州洪武中以易籠/縣省入正徳間又以石
舊縣/省入
本朝因之
撒甸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土酋常應運叛誅移同知駐其地
[003-46a]
廣西府
禹貢梁州荒裔漢為牂牁郡地屬益州後漢因之三
國漢屬興古郡晋屬寧州唐時東爨烏蠻彌鹿等部
居之為羈縻州隸黔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䝉氏仍
為師宗彌勒維摩三部所據歴唐末五代及宋䝉氏
段氏皆莫能制元憲宗七年内附隸落䝉萬户府至
元十二年立廣西路籍師宗彌勒二部為軍尋復為
民後改為州又改維摩千户為維摩州屬臨安元江
[003-46b]
廣西等處宣慰司明初改為廣西府成化十一年改
土設流領州三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維摩州分歸彌勒廣南開化三
府州設三鄉縣九年省入師宗州雍正二年移通判
駐五嶆八年師宗州添設州同駐舊三鄉縣之邱北
領州二
廣西府建置表
[003-47a]
[003-48a]
廣西府屬州建置
師宗州
漢屬牂/牁郡唐夷人師宗據部/弄甸號師宗宋部/ 元初隸落䝉萬户/府至元十二年
[003-48b]
以本部為千户總把領阿寧豆勿阿盈豆/吳四千户屬廣西路二十七年改為州明師宗州/𢎞治中
始改/流官
本朝因之康熙九年裁三鄉縣入焉
彌勒州
漢屬牂/牁郡唐昔些莫徒蠻之裔彌勒/居之故名其部曰彌勒宋彌勒/部元初隸落/䝉萬户
府至元中改千户總把領古輸裒惡部籠/阿育四千户屬廣西路二十七年改為州明彌勒州/𢎞治中
始改/流官
本朝因之康熙七年裁十八寨所屯賦倂州八年裁維
[003-49a]
摩州之曰者鄉入焉雍正九年仍撥入邱北
五嶆
本朝雍正二年移通判駐其地
邱北
元維摩/州地明維摩州治州轄維摩曰者馬者竜阿寧/邱北五鄉者旦宐常六桂補羅四嶆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維摩州以曰者歸彌勒維摩分
歸廣南開化府以三鄉四嶆地設三鄉縣九年裁歸
師宗雍正九年設州同駐其地以歸彌勒之曰者鄉
[003-49b]
及阿迷州十四寨地倂屬焉隸師宗州
廣南府
古徼外荒服地宋皇祐間儂智髙作亂命狄青討之
追至科巖智髙敗死其裔居此曰特磨道元至元間
立廣南西路宣撫司領路城等五州後倂路城上林
羅佐三州為來安路惟領安寧富州二州明洪武十
六年歸附改授廣南土知府裁安寧州入府領州一
本朝順治十六年開滇儂鵬投誠仍授土知府十八年
[003-50a]
添設流官儂氏授土同知職富州仍為土知州康熙
八年裁廣西府之維摩州以維摩鄉之地分入焉
廣南府建置表
[003-51a]
[003-51b]
廣南府屬建置
土富州
元至元/中置明仍為/富州
本朝因之
元江府
古西南裔土蠻名惠籠甸漢以前不通聲教唐䝉氏
時屬銀生節度徙白蠻蘇張周段等十姓戍之開威
[003-52a]
遠等處置威逺瞼其後為和泥蠻據有其地名因逺
部宋征儂智髙其黨竄此旋為麽些徒蠻阿僰諸部
所有元憲宗四年内附七年復叛率諸部築城以拒
命至元十三年遙立元江府以羈縻之二十五年命
雲南王討平之割羅槃馬籠步日等十二部於威逺
立元江路屬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明洪武十
五年改為元江府永樂四年改為元江軍民府領因
逺羅必甸長官司後改因遠為奉化州又置恭順州
[003-52b]
本朝平滇那嵩負固討平之順治十六年改土設流為
元江府省奉化恭順入焉領車里宣慰司雍正七年
分元江府所屬普洱等處地方置普洱府竝車里宣
慰司附之十年又改臨安府所屬之新平縣歸元江
府設通判駐舊恭順州之他郎寨領縣一
元江府建置表
[003-53a]
[003-54a]
元江府屬縣建置
新平縣
[003-54b]
漢嶍猊蠻/所居唐阿僰蠻/所居元初内附立千户至元中/設平甸縣屬嶍峨州明改/為
平甸鄉隸嶍峨縣後為丁苴白蠻夷賊所據萬厯十/九年討平之改為縣其所屬地係元江石屏河西新
化四處分割凑編/成額隸臨安府
本朝因之雍正十年改隸本府
他郎寨
明恭順/州
本朝順治十六年改土設流省州入府雍正十年添設
通判駐其地
[003-55a]
開化府
古紅夷國在西南徼外漢為句町國邊地接壤交州
唐屬越巂郡都督置府東爨通安南後没於南詔䝉
氏據為強現牙車敎化三部宋為段氏據皇祐五年
狄青征儂智髙寓人龍海基鄉導有功始命領其地
元為強現三部隸臨安宣慰司明洪武初改強現三
部為敎化三部與王弄部安南部竝為長官司隸臨
安府
[003-55b]
本朝因之康熙四年土賊王朔等叛誅六年以敎化王
弄安南三長官司地置開化府隸雲南布政司八年
裁廣西府之維摩州以維摩鄉之地分入焉雍正八
年置文山縣附郭領縣一
開化府建置表
[003-56a]
[003-57a]
開化府屬縣建置
文山縣附郭/
鎮沅府
[003-57b]
滇西南極邊地名按板濮洛雜蠻所居原為元江羅
必甸唐䝉氏屬銀生府後為金齒僰蠻奪之宋段氏
莫能服元憲宗時内附立威遠州屬威楚路後改置
按板寨屬元江路總管府明洪武三十三年改置鎮
沅州永樂四年升為府
本朝因之雍正五年始改流官竝改者樂甸長官司為
恩樂縣隸府其威遠州土知州明洪武三十三年開
設至是亦改為流官直隸同知駐威遠
[003-58a]
鎮沅府建置表
[003-59a]
鎮沅府屬縣建置
恩樂縣
漢濮洛/蠻地唐南詔據屬馬龍他郎二甸地曰/猛摩夷名者島以銀生府轄之宋段氏據/後為阿
[003-59b]
僰諸蠻/部奪之元至元間為䝉統䝉魯軍民長官/司屬他郎甸管民官隸元江路明洪武末/刀氏内
附授者樂甸長官/司隸雲南布政司
本朝因之雍正五年改者樂甸為恩樂縣設流官隸本
府
附威遠建置
唐䝉氏屬銀生節度又置威遠/瞼後為和泥蠻據有其地宋段氏僭國為金齒/白夷蠻酋阿只步
等奪/其地元中統三年討平白/夷蠻隸威楚路明洪武三十四年/開設威遠土州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土州刀光煥有罪革職三年改設
[003-60a]
直𨽻威遠撫夷清餉同知
東川府
禹貢梁州南裔荒服地三代不通聲敎漢置堂琅縣
屬犍為郡後漢屬犍為屬國都尉三國漢分犍為立
朱提郡又為堂狼縣晋宋齊因之後陷於蠻唐烏蠻
仲由牟之裔罵彈得之改曰那折那夷南詔䝉世隆
置東川郡宋段氏時置東川大都督後烏蠻閟畔強
盛自號閟畔部元初内附置萬户府至元十五年改
[003-60b]
閟畔軍民總管府隸烏撒烏䝉等處宣慰司二十八
年立東川路明洪武十四年開滇土酋禄魯祖歸附
授東川土知府隸雲南布政司十六年叛討平之改
東川軍民府隸四川川南道
本朝因之康熙三十八年始設流官雍正四年改隸雲
南布政司五年置會澤縣附郭領縣一
東川府建置表
[003-61a]
[003-62a]
東川府屬縣建置
會澤縣雍正五年初置於巧家營/以徴糧不便尋改附郭
昭通府
[003-62b]
禹貢為梁州域周名竇地甸漢為牂牁郡地唐烏蠻
仲由牟之裔阿統遷此傳至十一世孫烏䝉強盛號
烏䝉部宋時封阿杓為烏䝉王元初歸附至元間置
烏撒路十五年為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改宣撫司
二十四年升烏撒烏䝉宣慰司明洪武十四年歸附
尋叛討平之十五年改為烏䝉府又芒部路古名屈
流大雄甸元至元中置路隸烏撒烏䝉宣慰司明初
改芒部府尋升芒部軍民府嘉靖二年改為鎮雄軍
[003-63a]
民府始俱隸雲南尋改歸四川
本朝因之雍正五年復改隸雲南布政司六年設通判
駐大闗降鎮雄為州設州同駐彝良設州判駐威信
又於米貼地設永善縣俱屬府九年土酋叛收捕伏
誅改為昭通府置恩安縣附郭設府同知駐大關移
通判駐魯甸領州一縣二
昭通府建置表
[003-64a]
[003-64b]
昭通府屬州縣建置
恩安縣附郭/
[003-65a]
漢屬牂/牁郡唐烏䝉/部宋封阿杓為/烏䝉王元至元間置/烏撒路明烏䝉府/隸四川
本朝因之雍正五年改隸雲南九年改為昭通府置恩
安縣附郭
鎮雄州
周烏䝉子芒部居/此因號芒部漢屬牂/牁郡唐烏蠻/據宋置西南番部/都大廵檢使元
置芒/部路明設芒部府尋升芒部軍民府後改為鎮雄軍/民府領懐徳威信歸化安靖四長官司隸四
川/
本朝雍正五年改隸雲南六年降為州隸昭通府
[003-65b]
永善縣
元烏撒/路地明屬四川/烏䝉府
本朝雍正五年改隸雲南六年置永善縣隸昭通府
大關
本朝雍正六年添設通判駐其地九年改設清軍撫彝
同知
魯甸
本朝雍正九年移通判駐其地
[003-66a]
彝良
本朝雍正六年設州同駐其地隸鎮雄州
威信
本朝雍正六年設州判駐其地隸鎮雄州
普洱府
古西南夷極邊地歴代未經内附明洪武十四年開
滇土酋那直率屬來歸屬元江府明末為那崑所據
本朝順治十六年平雲南那酋歸附旋叛伏誅編隸元
[003-66b]
江府康熙三年調元江府通判分防普洱其車里十
二版納仍屬宣慰司雍正七年裁元江通判以所屬
普洱等處六大茶山及橄㰖壩江内六版納地設普
洱府又設同知分駐攸樂通判分駐思茅其江外六
版納地仍屬宣慰司歲納糧銀於攸樂
[003-67a]
[003-68a]
普洱府屬建置
攸樂
本朝雍正七年添設同知駐其地
思茅
本朝雍正七年移通判駐其地
大理府
[003-68b]
三代梁雍之域漢武帝開西南夷為益州越巂二郡
地後漢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永昌郡三國漢分建
寧永昌置雲南郡晋太始七年合建寧興古雲南永
昌四郡為寧州太康三年廢寧州入益州太安二年
復置寧州永嘉五年分永昌雲南立東河陽郡成帝
時又分東河陽立西河郡宋齊因之梁末没於羣蠻
唐武徳四年置曽州隸戎州都督府置姚州雲南郡
於漢雲南縣地復設姚州都督府七年置南雲州貞
[003-69a]
觀八年改為匡州隸戎州都督府浪穹施浪鄧睒三
詔分據其地開元末䝉舍倂吞五詔徙居太和城大
厯初更築羊苴□城於太和城北興元初始改國號
曰大理五代及宋鄭趙楊氏相繼竊據國號屢更至
段思平復號大理國元憲宗三年平大理六年立上
下二萬户府至元七年倂二萬户為大理路領府二
州五縣四明改為大理府屬雲南布政司分所屬之
永昌為直隸府降騰衝府為州幷永平縣隸焉分置
[003-69b]
姚安府以姚州大姚縣屬之又升䝉化州為府降雲
南州為縣置賓川州倂改雲龍甸為州隸本府領州
四縣三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改北勝州隸大理府三十一年北
勝州仍為直𨽻州雍正六年移通判駐彌渡領州四
縣三
大理府建置表
[003-70a]
[003-72a]
[003-72b]
大理府屬州縣建置
太和縣附郭/
漢益州郡葉/榆縣地後漢屬永/昌郡三國漢屬雲/南郡晋初屬雲南郡/後屬東河陽
郡/宋因/之齊分屬東河陽/西阿二郡唐開元末皮羅閣逐/河蠻取太和城宋段氏/據
元初立上中下三千户後即中千户立録事司復升/為理州尋罷州復立録事司即上下二千户立太
和縣屬/大理路明太和/縣
[003-73a]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衛分境屯賦倂縣
趙 州
漢靡莫/地後漢屬永/昌郡唐姚州地䝉氏為趙川瞼/後置趙郡復置趙州宋段氏/改天
水/郡元初立趙瞼千户隸大理下萬户府至元間/改為州又於白崖瞼立建寧縣尋省入州明趙/州
領雲/南縣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景東二衛分境屯賦
倂州三十八年改雲南縣隸本府
雲南縣
[003-73b]
漢雲南縣屬/益州郡後漢屬永/昌郡三國漢屬雲/南郡晋因/之唐初置南/雲州貞
觀中改匡州領勃弄匡川二縣又於州/東南置鏡州䝉氏為雲南瞼改品甸縣宋段氏雲/南州元
立品甸千户至元中復/為雲南州隸大理路明改為雲南/縣隸趙州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洱海衛屯賦倂縣三十八年改
隸本府
鄧川州
漢益州郡葉/榆縣地唐邆備州隸姚州都督府東為曾州地/治曾縣後為邆睒詔所據南詔併之
置鄧川瞼後/改徳源城宋段氏徳/源城元初立徳源千户至/元中改為鄧川州明鄧川/州領
[003-74a]
浪穹/縣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衛分境屯賦倂州後
改浪穹縣隸本府
浪穹縣
漢益州郡葉/榆縣地唐初浪穹詔居之後為/南詔所倂立浪穹州宋段氏/據元初内/附立
浪穹千户隸大理上萬户至/元中改為浪穹縣屬鄧川州明浪穹縣隸/鄧川州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大理衛分境屯賦倂縣後
改隸本府
[003-74b]
賓川州
漢越巂郡遂/久縣地三國漢屬雲/南郡唐姚州地後䝉氏據/為太和楚塲地宋段/氏
據/元為太和趙州/雲南縣之境明𢎞治七年割太和九里趙州一/里雲南縣二里置賓川州隸大
理/府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大羅衛二十六年又裁大理衛
分境屯賦倂州
雲龍州
漢益州郡巂唐/比蘇二縣地後漢屬永/昌郡晋比蘇縣為/西河郡治唐䝉氏/據宋段/氏
[003-75a]
據/元立雲龍甸軍民總管府竝/防送千户隸金齒宣慰司明置雲龍州隸大理/府萬厯間改土設
流/
本朝因之
彌渡
本朝雍正九年移通判駐其地
十二關長官司
元本雲南楚塲地至元間因僻/險始置十二關防送千户明改置長官司/隸大理府
本朝因之
[003-75b]
楚雄府
禹貢梁州徼外地周百濮居之戰國時為滇國地漢
屬益州越巂二郡晋屬寧州咸康中置安州㝷罷入
寧州後為雜蠻所據蠻名俄碌代無郡邑後爨酋威
楚築城俄碌睒居之因名威楚城唐武徳四年置尹
州西濮州七年置西宗州貞觀十一年改西宗州為
宗州西濮州為髳州二十三年諸蠻徒莫祗儉望二
種落内附置傍望邱覽四州俱隸戎州都督府天寳
[003-76a]
末没於南詔閣羅鳳於本境立郡縣諸蠻盡附之屬
銀生節度㝷改置銀生府又分置俗富郡宋為段氏
據銀生隸姚州又名當筯瞼後改白鹿部又改威楚
部髙昇泰執大理國柄封髙明量於威楚築外城曰
徳江城傳至其裔長壽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平之六
年置威楚萬户府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總管府隸
雲南行中書省領州四縣三明洪武十五年改置楚
雄府隸雲南布政司尋以開南州分設景東府威逺
[003-76b]
州分設鎮沅府改威楚縣為楚雄縣别置定邊嘉
二縣領州二縣五提舉司二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嘉縣歸南安州四十五年改
二提舉司為直隸雍正七年裁定邊縣歸䝉化府十
年添設南安州州判一員駐廢嘉縣領州二縣三
楚雄府建置表
[003-77a]
[003-78a]
[003-78b]
楚雄府屬州縣建置
楚雄縣附郭/
晋屬寧/州唐為傍望諸州地䝉氏置安/州及威楚縣後爨蠻據之宋段氏據為當/筯瞼後改白
[003-79a]
鹿部又改/威楚部元初置千户至元十五年改置威州仍立/富民淨樂二縣尋降為威楚縣省二縣
入/焉明改為楚雄/縣附府郭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楚雄衛屯賦倂縣
鎮南州
漢濮洛蠻所居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雞和唐始為西宗州後改為宗州/䝉氏置石鼓縣又於沙却
地置俗富郡/即今州治宋段氏/據元初置欠舍千户石鼓百户至/元二十一年改欠舍千户為
鎮南州置石鼓定邊/二縣後省二縣入州明鎮南/州
本朝因之
[003-79b]
南安州
漢屬益/州郡唐黑爨蠻據/寨名摩芻宋段氏時髙/氏守之元初置摩芻千户/屬威楚萬户府
至元中改南安/州領廣通縣明南安州改廣/通縣隸本府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嘉縣入州
定遠縣
漢屬越巂郡雜蠻/居之名目直瞼三國漢諸葛亮征南中/經此號為牟州唐置西濮/州貞觀
中更名髳州後沒於䝉氏遣爨/蠻酋按蕚鎮之築城曰耐籠宋段氏時髙氏專國/政其按蕚故城隸
髙/氏元憲宗四年置牟州千户至元十二年改為定遠/州領南寧縣尋降為縣省南寧縣入焉隸威楚
[003-80a]
路/明定遠/縣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定遠所屯賦倂縣
廣通縣
漢屬益/州郡唐武徳間置尹州雜蠻居之名路/瞼後沒於蠻南詔立為路瞼縣宋段氏時/髙氏守
之至髙長壽/遂處於路瞼元憲宗七年長夀内附置路瞼千户至/元十二年改為廣通縣隸南安州
明廣通縣/改屬府
本朝因之
嘉
[003-80b]
唐夷獠/所居宋段氏/據元至元初立嘉/千户尋改為縣明
嘉/縣
本朝因之康熙八年裁入南安州雍正十年設州判駐
其地隸南安州
附黑鹽井提舉司建置
漢屬越/巂郡唐初為西濮州地貞觀中/更名髳州後沒於爨蠻宋段氏/據元為牟州/地始設
官提/舉明就定遠縣之寶泉鄉設黒井提/舉司轄鹽課司二屬楚雄府
本朝因之康熙四十五年改直隸
附琅鹽井提舉司建置
[003-81a]
漢屬越/巂郡晋屬安/州唐初為西濮州地貞觀中/為髳州後沒於爨蠻宋段氏/據元
為牟州地始名/琅井設官提舉明就定逺縣之寶泉鄉設琅井鹽課/司分屬安寧黑井二提舉天啓三
年裁鹽課司移安寧州提舉於琅/井改為琅井提舉司屬楚雄府
本朝因之康熙四十五年改直𨽻
姚安府
古百濮地戰國時為滇國地漢置梇棟縣屬益州郡
置青蛉縣屬越巂郡後漢因之三國漢屬雲南郡晋
初因之東晋析置興寧郡宋齊因之梁末沒於羣蠻
[003-81b]
唐武徳四年置西濮州七年置裒州西利州西豫州
貞觀三年改西豫州為縻州十一年改西濮州為髳
州西利州為微州麟徳元年移武徳四年所置雲南
縣之姚州都督府於梇棟川調露元年永昌蠻入冦
乃廢姚州垂拱四年復置天寶間䝉氏據其地置梇
棟府為六節度之一宋時段氏改為綂矢邏又改姚
州亦曰姚府為段氏八府之一段正嚴封高泰明子
為演習官世守其地元憲宗三年内附七年置統矢
[003-82a]
大姚堡二千户至元十二年罷統矢千戸置姚州隸
大理路罷大姚千户置大姚縣隸姚州明洪武十五
年改為姚安軍民府領州一縣一提舉司一
本朝因之康熙四十五年改提舉司為直𨽻雍正十年
添設姚州州判一員駐普淜領州一縣一
姚安府建置表
[003-83a]
[003-83b]
姚安府屬州縣建置
[003-84a]
姚 州附郭/
漢梇棟縣屬/益州郡三國漢屬雲/南郡晋初因之後分/屬興寧郡唐為姚州/治置都
督府北為裒州地東北為瀘南縣/地後沒於蠻䝉氏為弄棟府治宋段氏改統矢/邏仍置姚州元
初内附置統矢千户屬大理萬/户府至元十二年改為姚州明姚州隸姚/安軍民府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姚安所屯賦倂州
大姚縣
漢青蛉縣屬/越巂郡三國漢屬雲/南郡晋初因之後分/屬興寧郡唐置西濮/州後改
髳州其北境為縻州地其/南境為微州地後沒於蠻宋段氏屬姚州/名大姚堡元初置大/姚堡千
[003-84b]
户至元中改大/姚縣屬姚州明大姚縣屬姚/安軍民府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中屯所屯賦倂縣
普淜
本朝雍正十年設州判駐其地隸姚州
附白鹽井提舉司建置
漢青蛉縣地/屬越巂郡三國漢屬雲/南郡晋初因之後分/屬興寧郡唐為西濮/州地又
名髳州後/沒於蠻宋段氏時屬姚/安大姚堡地元為大姚縣地屬姚/州始設官提舉明置/提
舉司屬姚/安軍民府
[003-85a]
本朝因之康熙四十五年改直隸
永昌府
古梁州西南徼外地舊為九隆氏所居號哀牢國漢
武帝置不韋縣屬益州郡後漢永平中哀牢王率衆
内附置哀牢博南二縣又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
之六縣置永昌郡三國漢因之晋始屬交州泰始七
年分益州之建寧興古雲南交州之永昌置寧州太
康三年省立南夷校尉太安二年復置寧州咸康四
[003-85b]
年省永昌郡宋因之齊復置永昌郡隋屬益州總管
府地唐初屬姚州都督府後為䝉氏所據歴鄭趙楊
至段氏置永昌府元憲宗七年金齒驃國内附於永
昌立三千户隸大理萬户府至元十一年置永昌州
十五年升為府仍隸大理路二十三年置金齒等處
宣撫司明洪武十五年仍置永昌府又置金齒衛二
十三年省府改衛為軍民指揮司景泰中設鎮嘉靖
元年罷鎮復置軍民府隸雲南布政司設保山縣附
[003-86a]
郭又越睒地䝉氏時為輭化府後白蠻居之改騰衝
府元憲宗三年内附明初為千户所後升軍民指揮
司嘉靖元年改設騰越州仍置騰衝衛幷永平縣俱
隸永昌府領州一縣二長官司二
本朝因之順治十六年裁二長官司領州一縣二
永昌府建置表
[003-87a]
[003-87b]
永昌府屬州縣建置
[003-88a]
保山縣附郭/
漢不韋縣屬/益州郡後漢西南為哀牢縣地/東北為不韋縣地三國漢仍為哀/牢不韋
二縣/地晋屬寧/州唐䝉氏/據宋段氏/據元初為永昌州後升/為府隸大理路明
置保山縣/附府郭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永昌衛屯賦倂縣
騰越州
周哀牢國境/即越睒地後漢永昌郡/西地晋屬寕/州唐開元中䝉氏異/牟尋逐諸蠻取
越睒為輭化府其後白/蠻徙居之改騰衝府宋白蠻/據元憲宗三年内附至/元中改藤越州又
[003-88b]
立藤越縣十四年改騰衝府/二十五年州縣廢府如故明洪武三十三年改騰/衝守禦千户所隸金
齒司正統九年升騰衝軍民指揮使司嘉靖/元年改置騰越州隸永昌府仍置騰衝衛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騰衝衛屯賦倂州
永平縣
後漢博南/縣晋因/之唐䝉氏置/勝鄉郡宋段氏/據元立永平千户/後改永平縣明
永平縣洪武中改屬金齒衛立永平/禦二千户所嘉靖初改隸永昌府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永平禦屯賦倂縣
鶴慶府
[003-89a]
古為哀牢國地漢武帝時為益州郡後漢改屬永昌
郡三國漢屬建寧郡唐初為越析詔地夷名漾共又
名鶴川開元末南詔倂六詔為一徙居羊苴哶城近
龍尾鶴拓即其地也太和中蒙氏於漾共立謀統郡
又設劍川節度宋段氏時置謀統郡以劍川為義督
瞼元憲宗三年置鶴州七年立三千户仍稱謀統隸
大理上萬户府置義督千户至元十一年罷謀統千
户復為鶴州改義督千户為劍川縣二十三年升為
[003-89b]
鶴慶路軍民府明洪武十五年置鶴慶土府十八年
平劍川升為州府領州六尋改蘭州屬麗江府改北
勝蒗蕖屬瀾滄衛升永寧為府正統八年改土設流
為鶴慶軍民府領州二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裁鶴慶禦屯賦倂府八年裁順州
歸府三十八年復以其地改屬永北府雍正五年設
府通判一員駐維西設劍川州判一員駐中甸領州
一
[003-90a]
鶴慶府建置表
[003-91a]
鶴慶府屬州建置
劍川州
[003-91b]
漢屬益/州郡唐名羅魯城又名劍川蒙氏未合六詔時浪/穹詔與南詔戰敗走保劍川改稱劍浪詔
後為南詔所倂/置劍川節度宋段氏改為/義督瞼元置義督千户至元中/改劍川縣屬鶴慶府
明升為/州
本朝因之
維西
唐吐蕃/地明内附屬/麗江府
本朝康熙十三年為達賴喇嘛所竊據雍正五年移通
判駐其地
[003-92a]
中甸
唐吐蕃/地明内附屬/麗江府
本朝康熙八年為達賴喇嘛所竊據自立營官徵其籽
粒而以皮革等物資青海雍正五年添設州判駐其
地隸劍川州
順寧府
古百濮地後譌濮為蒲居多蒲蠻地名慶甸自宋以
前不通聲教元泰定間始内附天厯元年置順寧土
[003-92b]
府隸金滄雲遠路領通寶州慶甸縣大侯長官司屬
雲南行中書省明洪武十五年仍置府省州縣入焉
正統七年改大侯長官司為大侯州萬厯二十五年
設流官知府改大侯州為雲州屬府
本朝因之康熙四年移通判駐右甸領州一長官司一
順寧府建置表
[003-93a]
[003-94a]
順寧府屬州建置
雲 州
宋孟佑地又名大/侯寨白蠻所居元中統初内附授大侯/長官司隸麗川路明初仍為/長官司
正統中升大侯禦夷州後改流官名雲州領猛緬長/官司一猛撒廵檢司一隸雲南布政司萬厯中改隸
順寧/府
本朝因之
[003-94b]
右甸
本朝康熙四年移通判駐其地
猛緬長官司
元蒲蠻/地明萬厯十六年設猛/緬長官司隸雲州
本朝改隸本府
永北府
古為白國地唐南詔時鐵橋西北施蠻據之貞元十
一年異牟尋奪其地置北方睒徙洱河七種蠻以實
[003-95a]
之號劍羌又名為成偈睒後改為善巨郡宋段氏時
髙智昇使其孫髙大惠鎮之名成紀郡後隸大理元
憲宗三年其裔髙俊内附至元十五年立為施州十
七年改為北勝州二十四年升為府屬麗江路明洪
武十五年改為州屬鶴慶府二十九年置瀾滄衛以
州隸之尋改隸雲南布政司與衛同治又以浪蕖州
屬衛隸雲南都指揮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五年改隸大理府二十六年裁瀾滄衛
[003-95b]
倂州三十一年仍為直隸州三十七年升為永北府
以永寧土府隸之三十八年又以鶴慶府所隸之順
州入焉
永北府建置表
[003-96a]
[003-97a]
永北府屬土府建置
永寧府
漢古樓頭瞼地接吐蕃又名荅藍漢時麽/些蠻祖長泥月烏逐吐蕃遂居其地唐屬蒙氏/後為麽
些蠻/所據宋屬段/氏元世祖駐日月和即此地憲宗三年内/附至元十四年置荅藍管民官十六
年改置永寧/州隸北勝府明洪武十四年置永寧州/後升為府領長官司四
[003-97b]
本朝因之為永寧軍民府裁四長官司歸永北府綂轄
麗江府
古荒服極邉地白狼王所居接壤吐蕃漢兼屬越巂
益州二郡後漢兼屬永昌郡隋屬巂州唐初為越析
詔地貞元中蒙氏據之置麗水節度宋時為麽些蠻
醋醋所據段氏不能制元憲宗三年濟金沙江征大
理麽些負固四年討平之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
年改為宣慰司十三年改置麗江路立軍民總管府
[003-98a]
二十二年罷府置宣撫司於通安巨津之間領府一
州七縣一明洪武十五年改麗江府㝷改麗江軍民
府分順州北勝永寧浪蕖四州屬鶴慶府仍領州四
通安寶山蘭州巨津縣一臨西
本朝仍為府裁四州一縣入焉雍正元年改土設流隸
雲南布政司
麗江府建置表
[003-99a]
[003-100a]
蒙化府
古西夷極邊地楚屬滇國漢為益州郡地後漢屬永
昌郡三國漢為建寧郡地唐屬姚州都督府蒙氏嘗
築城居之因號為䝉舍詔六詔中惟䝉舍詔居諸詔
之南亦稱南詔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兼倂五詔遷
[003-100b]
治大和城改其城為陽瓜州天寶七年以鳳迦異為
州刺史九年南詔反遂沒於䝉氏宋時為段氏據置
開南縣元憲宗七年置䝉舍千户隸大理上萬户府
至元十一年改䝉化府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年降為
州復隸大理路明洪武初仍為州屬大理府正綂間
復升為府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䝉化衛入府雍正七年裁楚雄
府屬之定邊縣入焉
[003-101a]
[003-102a]
[003-102b]
景東府
古徼外荒服地蠻名景董後易為東一名柘南又名
猛谷後為昔樸和泥二蠻所居莊蹻王滇漢武開西
南夷諸葛亮定益州皆未涉其境唐䝉氏立銀生府
後為金齒白蠻所奪移府治於威楚歴鄭趙楊段之
世俱莫能制元中統三年平之以所部隸威楚萬户
府至元十二年置開南州仍隸威楚路明洪武中改
為景東土府設景東衛嘉靖中設流官
[003-103a]
本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裁景東衛屯賦倂府
景東府建置表
[003-104a]
滇自秦漢以來歴朝建置各殊按地以稽多不相
合大抵黔蜀邊疆與滇錯壤如牂牁越巂二郡普
[003-104b]
安建昌諸路所屬半在黔蜀自有明分滇黔為兩
省而前代之建置於滇者已多不在畫疆之内矣
今惟取確有定在者列之於表至名存而地莫可
考者附載於左庻不至久而竝失其名爾
漢置益州郡領縣二十四闕疑凡七
雙柏/毌掇 同勞/勝休 同瀨/來唯 牧靡/
牂牁郡領縣十七闕疑凡十一
鐔封江鄨西同竝都談柏談毌斂/ 漏 隨 夢 槀 進桑/ 毌單/
[003-105a]
越巂郡領縣十五在滇者四闕疑一
姑復/
犍為郡領縣十二在滇者二闕疑一
朱提/
後漢分益州郡置永昌郡共領縣二十五闕疑凡七皆
仍前漢舊名
三國漢分建寧永昌置雲南郡分建寧牂牁置興古郡
其領縣與後漢同
[003-105b]
晋分益州置寧州領郡四共領縣四十五闕疑凡二十
二
存䣖南新定永修雲漢泠邱其雲平等永壽縣雍/鄉 涪 寧 興 同瀨 十二 俱
仍前漢舊名/
六朝宋仍為寧州領郡十五建寧晋寧興古雲南西平
梁水牂牁平蠻西河東河陽興寧夜郎朱提南廣
建都共領縣八十一闕疑凡六十
萬安二萬壽古晋樂西丹南/安有 東 復 古復 新寧/西安 成昌/南興 建/新
[003-106a]
豐常談樂新廣談經臨利永漢陽臨南秦麻晋昌/ 遷 安 雲 豐 江 應
遂安縣温江漢都陽名晋綏/三十 俱仍 晋舊 義成/ 其存䣖等/
南齊為寧州鎮領郡三十建平西益江陽永興永寧西
河陽南犍為西阿平樂東朱提南朱提北朱提南
牂牁宋昌益寧安寧安上永昌犍為其建寧等十
一郡仍宋舊名共領縣九十五闕疑凡六十五
綏寧遂驃封寧綏雲安麻雅/城 安 永 永 暖江/不建 西寧/犍□ 新/西
城南穀邑其安上等江陽四武陽仍綿水宋益寧/ 廣 同瀨 四十 縣俱 漢晋 舊名
[003-106b]
梁陳隋仍為寧州隋復置昆州其郡縣不能盡考
唐置戎州姚州瀘州三都督府屬南寧等羈縻州九十
二闕疑凡六十八
謻湯羅/ 望 英徳聲奏勤/武 龍 咸/悅 瀘慈/武鎮 歸武/南唐 嚴/連
南徳徳播為/扶 朗 洛/信 移/居 筠/炎 志/馴 盈/騁 武昌/浪川
連播陵衛鉗于哥靈/ 碾 異 滈陵切騎/五 袖 品徃從舍牱/和 利
納范鄧/ 薩 野共鞏洪郎/晏 奉 日南順眉鄧峩洛諾/浙 思 淯
能/ 高/ 宋/ 長寧/ 定/
[003-107a]
又置黔州都督府屬牂州等羈縻州五十一闕疑凡
四十九
琰峩蒍蠻勞□羲鴻殷濡福琳犍鸞邦令清充莊/
那普暉/ 寧 都/功 總/敦 候/亮 晃龍樊延稜訓應明添/茂
卿勳雙城/ 襲 整/寶 懸/姜 撫水/ 思源/ 逸/ 南平/
自唐迄宋為䝉段所竊據其所改立已附見於表
外此皆不可考
元置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凡路三十七其在今境者已
[003-107b]
分别於表其在黔蜀蕃緬者雖不屬滇存以備考
孟傑路 普安路 建昌路 普定路 徳昌路
會川路 䝉憐路 䝉萊路 平緬路 木連
路 䝉光路 謀黏路 六難路 孟隆路 木
朶路 䝉兀路
又府州縣今不在滇境者凡二十六亦存以備考
柏興府 孟愛等甸軍民府 通西軍民總管府
木來軍民府 建安州 永寧州 瀘州 禮
[003-108a]
州 理州 闊州 卭部州 隆州 姜州 昌
州 徳州 威龍州 普濟州 武安州 黎溪
州 永昌州 會理州 麻龍州 中縣 瀘沽
縣 閏鹽縣 金縣
[003-108b]
雲南通志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