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a]
御製改譯遼金元三史序
改譯遼金元三史成司事者以序請史無序例也
齊梁陳書及後五代乃有序葢出於宋臣修史者
剏為之飾例也亦足以觀其政之不綱而事之紛
紊也若今三史之請序將比於孰乎曰彼之序皆
序其事而此之序乃序其言則不可以齊梁等比
之矣序其言亦非為之修辭飾説乃改譯漢文譯
其國語之訛誤者至於其國制度之理亂君臣之
[000-1b]
得失未嘗一字易葢史者信也所以傳萬世垂法
戒彼其時之史或已不能保其必信數百年之後
無庸為之修飾且改譯者不過正其訛誤之語而
其舊史之布天下者自在也讀史者執舊簡而証
以新書則可知語之異而事之同則此序之不可
不作乃所以明吾志也夫春秋一字之褒貶示聖
人大公至正之心若遼金元三國之譯漢文則出于
秦越人視肥瘠者之手性情各别語言不通而
[000-2a]
又有謬寓嗤斥之意存焉此豈春秋一字褒貶之
為哉向于改譯三史之㫖及同文韻綂熱河志諸
序已屢言之兹不復綴夫遼金雖稱帝究屬偏安
元雖一綂而主中華者纔八十年其時漢人之為
臣僕者心意終未浹洽我國家承
天庥命逮極垂綂至於今百四十年矣漢人為臣僕者
自其髙曽逮將五世性情無所不通語言無所不
曉且令之纂修諸臣即有善通清書兼習諸國字
[000-2b]
之人則兹三史必當及此時而改譯其訛誤者是
則吾于遼金元三代寔厚有造而慰焉雖然是造
非吾造乃
天造我國家重熙累洽而後得此則所以祈
天永命日慎一日之忱惟益兢兢懼乃勝于慰焉云耳
[000-3a]
進遼史表
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監修
國史領經筵事臣托克托言竊惟天文莫驗於璣衡人
事莫證於簡䇿人主監天時之休咎則必察乎璣衡之
精監人事之得失則必考乎簡䇿之信是以二者所掌
俱有太史之稱然天道幽而難知人情顯而易見動靜
者吉㐫之兆敬怠者興亡之機史臣雖述前代之設施
大意有助人君之鑑戒遼自唐季基于朔方造物本席
[000-3b]
於干戈致治能資於黼黻敬天尊祖而出入必祭親仁
善鄰而和戰以宜南府治民北府治兵春狩省耕秋狩
省歛吏課毎嚴於芻牧嵗饑屢賜乎田租至若觀市赦
罪則脗合六典之規臨軒䇿士則恪遵三嵗之制享國
二百一十九載政刑日舉品式備具盖有足尚者焉迨
夫子孫失御上下離心驕盈盛而釁隙生讒賊興而根
本蹙變強為弱易於反掌吁可畏哉天祚自絶逹實苟
延國既邱墟史亦蕪茀耶律儼語多避忌陳大任辭乏
[000-4a]
精詳五代史繫之終篇宋舊史埒諸載記予奪各徇其
主傳聞况失其真我世祖皇帝一視同仁深加愍惻嘗
勅詞臣撰次三史首及於遼六十餘年嵗月因循造物
有待臣托克托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欽惟皇帝陛下如
堯稽古而簡寛容衆若舜好問而濬哲冠倫講經兼誦
乎祖謨訪治旁求乎往牒兹修史事斷自宸𠂻睿㫖下
而徴聘行朝士賀而遺逸起於是命臣托克托以中書
右丞相領都總裁中書平章政事臣特穆爾達實中書
[000-4b]
右丞今平章政事臣賀惟一御史中丞今翰林學士承
㫖臣張起巖翰林學士臣毆陽𤣥侍御史今集賢侍講
學士兼國子祭酒臣吕思誠翰林侍講學士臣揭傒斯
奉命為總裁官中書遴選儒臣宗文太監今兵部尚書
臣亷和斯哈雅翰林直學士臣王沂秘書著作佐郎臣
徐昺國史院編修官臣陳繹曽分撰遼史起至正三年
四月迄四年三月發故府之櫝藏集遐方之匭獻蒐羅
剔抉刪潤研劘紀志表傳勒成一代之書臧否是非不
[000-5a]
迷千載之實臣托克托叨承隆寄幸覩成功載宣日月
之光華願效涓埃之補報我朝之論議歸正氣之直則
辭之昌遼國之君臣有知善者勸而惡者懼所撰本紀
三十卷志三十一卷表八卷列傳四十五卷各著論贊
具存體裁隨表以聞上塵天覽下情無任慚懼戰汗屏
營之至臣托克托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
[000-6a]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一
遼史目録 正史類
本紀三十卷
志三十一巻
表八卷
列傳四十五卷 凡一百一十五卷
本紀
卷一
[000-6b]
本紀第一
太祖上
卷二
本紀第二
太祖下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上
[000-7a]
巻四
本紀第四
太宗下
巻五
本紀第五
世宗
巻六
本紀第六
[000-7b]
穆宗上
巻七
本紀第七
穆宗下
巻八
本紀第八
景宗上
巻九
[000-8a]
本紀第九
景宗下
卷十
本紀第十
聖宗一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聖宗二
[000-8b]
巻十二
本紀第十二
聖宗三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聖宗四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000-9a]
聖宗五
巻十五
本紀第十五
聖宗六
巻十六
本紀第十六
聖宗七
巻十七
[000-9b]
本紀第十七
聖宗八
巻十八
本紀第十八
興宗一
巻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000-10a]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道宗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000-10b]
道宗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道宗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卷二十五
[000-11a]
本紀第二十五
道宗五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道宗六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天祚一
[000-11b]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天祚二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天祚三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000-12a]
天祚四
志
卷三十一
志第一
營衛上
宫衛
巻三十二
志第二
[000-12b]
營衛中
巴納 部族上
卷三十三
志第三
營衛下
部族下
卷三十四
志第四
[000-13a]
兵衛上
兵制
卷三十五
志第五
兵衛中
御帳親軍 宫衛騎軍
大首領軍 衆部族軍
卷二十六
[000-13b]
志第六
兵衛下
五京都郷丁 屬國軍
邊境戍兵
卷三十七
志第七
地理一
上京道 邊防城
[000-14a]
巻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二
東京道
巻三十九
志第九
地理三
中京道
[000-14b]
巻四十
志第十
地理四
南京道
巻四十一
志第十一
地理五
西京道
[000-15a]
巻四十二
志第十二
厯象上
大明厯元
巻四十三
志第十三
厯象中
閏考 朔考上
[000-15b]
巻四十四
志第十四
厯象下
朔考下 象
刻漏 官星
巻四十五
志第十五
百官一
[000-16a]
北面上
卷四十六
志第十六
百官二
北面下
卷四十七
志第十七上
百官三
[000-16b]
南面上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四
南面下
卷四十九
志第十八
禮一
[000-17a]
吉儀
卷五十
志第十九
禮二
㐫儀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三
[000-17b]
軍儀
禮四
賔儀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一
禮五
嘉儀上
卷五十三
[000-18a]
志第二十二
禮六
嘉儀下
卷五十四
志第二十三
樂
國樂 雅樂
大樂 㪚樂
[000-18b]
鼓吹樂 横吹樂
巻五十五
志第二十四
儀衛一
國輿 漢輿
巻五十六
志第二十五
儀衛二
[000-19a]
國服 漢服
巻五十七
志第二十六
儀衛三
符印
巻五十八
志第二十七
儀衛四
[000-19b]
國仗 渤海仗
漢仗 鹵簿儀仗總目
巻五十九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巻六十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000-20a]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
刑法上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一
刑法下
表
巻六十三
[000-20b]
表第一
世表
巻六十四
表第二
皇子表
巻六十五
表第三
公主表
[000-21a]
巻六十六
表第四
皇族表
巻六十七
表第五
外戚表
巻六十八
表第六
[000-21b]
遊幸表
巻六十九
表第七
部族表
巻七十
表第八
屬國表
列傳
[000-22a]
巻七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
肅祖昭烈皇后蕭氏 懿祖荘敬皇后蕭氏
𤣥祖簡獻皇后蕭氏 徳祖宣簡皇后蕭氏
太祖淳欽皇后舒嚕氏
太祖靖安皇后蕭氏 世祖懐節皇后蕭氏
世宗妃甄氏 穆宗皇后蕭氏
[000-22b]
景宗睿知皇后蕭氏 聖宗仁徳皇后蕭氏
聖宗欽哀皇后蕭氏 興宗仁懿皇后蕭氏
興宗貴妃蕭氏 道宗宣懿皇后蕭氏
道宗惠妃蕭氏 天祚皇后蕭氏
天祚徳妃蕭氏 天祚文妃蕭氏
天祚元妃蕭氏
巻七十二
列傳第二
[000-23a]
宗室
義宗貝/ 子平王隆先/ 晉王道隠/
章肅皇帝魯呼/ 子宋王喜隐/
順宗濬/ 晉王額嚕温
巻七十三
列傳第三
耶律赫嚕 蕭逹魯阿古齊/
耶律實訥齊隆科/ 佛徳/
[000-23b]
耶律欲穩 耶律哈里
巻七十四
列傳第四
耶律迪里 蕭罕都
康黙記延夀/ 韓延徽徳樞/紹芳 紹勲/資譲
韓知古匡嗣/ 徳源/ 徳凝/
巻七十五
列傳第五
[000-24a]
耶律迪里伊濟/ 耶律都沁古/ 圖魯卜/
王郁 耶律圖勒錦
巻七十六
列傳第六
耶律嘉哩 耶律巴哩岱
耶律碩格 耶律羅卜科
趙延夀 髙模翰
趙思温 耶律烏魯斯
[000-24b]
張礪
巻七十七
列傳第七
耶律烏哲 耶律吼和勒博/
耶律安圖 耶律斡
耶律托雲 耶律塔拉
巻七十八
列傳第八
[000-25a]
耶律伊勒哈 蕭哈里
蕭和斯 蕭思温
蕭繼先
巻七十九
列傳第九
室昉 耶律賢
尼哩 郭襲
耶律阿穆爾
[000-25b]
巻八十
列傳第十
張儉 邢抱朴
馬得臣 蕭 朴
耶律巴格
巻八十一
列傳第十一
耶律舒嚕烏魯斯/ 王繼忠
[000-26a]
蕭孝忠 陳扎衮
蕭和卓
巻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
耶律隆運徳威/ 逺魯/ 制心/
耶律巴古濟 蕭揚阿克
武白 蕭常格
耶律和克穆爾古/
[000-26b]
卷八十三
列傳第十三
耶律休格瑪格/ 耶律色珍
耶律希達 耶律學古額布勒/
卷八十四
列傳第十四
耶律沙 耶律穆濟
蕭斡托果/ 耶律善補
[000-27a]
耶律哈里
巻八十五
列傳第十五
蕭達林 蕭觀音努
耶律托色 耶律轄哩
耶律諾衮 蕭桞
高勲 奚和碩鼐
蕭塔喇噶 耶律薩哈勒
[000-27b]
巻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耶律和卓 劉景
劉六符 耶律紐斡哩
牛温舒 杜防
蕭和尚特黙/ 耶律哈爾吉
耶律博迪
巻八十七
[000-28a]
蕭孝穆薩巴/孝友 孝先/ 蕭博諾
耶律布庫 夏行美
巻八十八
列傳第十八
蕭迪里巴拉/ 耶律博諾
蕭巴雅爾恒徳/必塔 耶律資忠
耶律揚珠 耶律鴻觀
高正 耶律逹魯
[000-28b]
大康乂
巻八十九
列傳第十九
耶律庶成庶箴/富魯 楊晳
耶律韓留 楊佶
耶律和尚
巻九十
列傳第二十
[000-29a]
蕭阿拉 耶律義先弟信先/
蕭托輝 蕭塔喇噶
耶律達魯
巻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耶律罕巴 耶律唐古
蕭珠展姪藥師努/ 耶律玦
耶律布勒圖
[000-29b]
巻九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蕭道拉 蕭布達
耶律浩善 耶律古雲
耶律圖丹 蕭罕扎
蕭烏頁
巻九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000-30a]
蕭恵慈實努/ 蕭雅魯都勒斡/
蕭托雲 耶律都沁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耶律華格 耶律斡拉
耶律蘇色 蕭阿嚕岱
耶律納延 耶律和囉木薩噶
耶律世良
[000-30b]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耶律鴻觀 耶律瑪魯
蕭迪里 耶律達魯
耶律辰嘉努 耶律特黙
耶律仙童 蕭素䬃
耶律大悲努
卷九十六
[000-31a]
列傳第二十六
耶律仁先托卜嘉/ 耶律良
蕭罕嘉努 蕭徳
蕭惟信 蕭約音努
耶律迪里 姚景行
耶律阿蘇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000-31b]
耶律額特埒 哈里
竇景庸 耶律音濟
楊績 趙徽
王觀 耶律吉遜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蕭烏納 耶律儼
劉伸 耶律呼哩
[000-32a]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蕭巖夀 耶律薩喇
蕭蘇色 耶律托卜嘉
蕭托卜嘉 蕭和克
耶律實嚕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
[000-32b]
耶律唐古 蕭塔喇台
蕭綽哈 耶律章努
耶律珠展
卷一百一
列傳第三十一
蕭托斯和 耶律阿息保
蕭伊實 蕭呼都克
卷一百二
[000-33a]
列傳第三十二
蕭奉先 李處温
張琳 耶律伊都
巻一百三
列傳第三十三
文學上
蕭罕嘉努李澣
巻一百四
[000-33b]
列傳第三十四
文學下
王鼎 耶律昭
劉輝 耶律孟簡
耶律古雲
巻一百五
列傳第三十五
能吏
[000-34a]
大公鼎 蕭文
馬人望 耶律都勒斡
楊遵朂 王棠
巻一百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卓行
蕭扎拉 耶律官努
蕭普爾布
[000-34b]
巻一百七
列傳第三十七
列女
邢簡妻 耶律氏常格
耶律努妻 耶律珠展妻
耶律中妻
巻一百八
列傳第三十八
[000-35a]
方技
珠勒呼 王白
魏璘 耶律達魯
耶律伊伯格勒
巻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九
伶官
羅衣輕
[000-35b]
宦官
王繼恩 趙安仁
巻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
姦臣上
耶律伊遜 張孝傑
耶律雅克 蕭錫沙
巻一百一十一
[000-36a]
列傳第四十
姦臣下
蕭額哩頁 耶律赫嚕
蕭塔喇台 蕭額圖琿
蕭達嚕噶 耶律托卜嘉
蕭特古斯
巻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000-36b]
逆臣上
希達塔喇台/ 華格
察克 隆科
重元尼魯古/
巻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逆臣中
蕭翰 耶律徳哷
[000-37a]
耶律朗 耶律瑠格璸都/
耶律哈斯 耶律迪里
蕭格
巻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蕭呼都克 蕭塔喇台
庫徳 耶律薩喇蘇
[000-37b]
奚和勒博 蕭特烈
巻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外紀
髙麗 西夏
臣/等謹案遼史一百十五巻元托克托等奉
勅撰至正三年四月詔儒臣分撰遼史四年
三月書成為本紀三十巻志三十一巻列傳
[000-38a]
四十五巻考遼制書禁甚嚴凡國人著述惟
聴刋行於境内有傳於鄰境者罪至死見沈/括夢
溪筆談僧行均/龍龕手鑑條下葢國之虚實不以示敵用意
至深然以此不流播於天下迨五京兵燹之
後遂至舊章散失澌滅無遺觀袁桷修三史
議蘇天爵三史質疑知遼代載籍可備修史
之質者寥寥無㡬故當時所據惟耶律儼陳
大任二家之書見聞既隘又蕆功於一載之
[000-38b]
内無暇旁捜潦草成編實多疎略其間左支
右絀痕跡灼然如每年遊幸既具書於本紀
矣復為遊幸表一巻部族之分合既詳述於
營衛志矣復為部族表一巻屬國之貢使亦
具見於本紀矣復為屬國表一巻義宗之奔
唐章肅之争國既屢見於紀志表矣復累書
於列傳文學僅六人而分為兩巻伶官宦官
本無可紀載而强綴三人此其重複瑣碎在
[000-39a]
史臣非不自知特以無米之炊足窮巧婦故
不得已而縷割分𨽻以求巻帙之盈勢使之
然不足怪也然遼典雖不足徴宋籍非無可
考東都事略載遼太宗建國號大遼聖宗即
位改大遼為大契丹國道宗咸雍二年復改
國號大遼考重熈十六年釋迦佛舎利鐡塔
記石刻今尚在古爾板蘇巴爾漢其文稱維
大契丹國興中府重熈十五年丙戌嵗十一
[000-39b]
月丁丑朔云云與王偁所記合而此書不載
是其於國號之更改尚未詳也文獻通考稱
遼道宗改元夀昌洪遵泉志引李季興東北
諸蕃樞要云契丹主天祐年號夀昌又引北
遼通書云天祚即位夀昌七年改為乾統而
此書作夀隆殊不思聖宗諱隆緒道宗為聖
宗之孫何至紀元而犯祖諱考今興中故城
即古爾板蘇巴爾漢譯言三/塔也故土人亦稱三座塔云東南七十里柏
[000-40a]
山有安徳州靈巖寺碑稱夀昌初元嵗次乙
亥又有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碑稱夀昌五年
九月又易州有興國寺太子誕聖邑碑稱夀
昌四年七月均與洪遵所引合又老學菴筆
記載聖宗改號重熈後避天祚嫌名追稱重
熈曰重和考興中故城鐡塔記旁有天慶二
年釋迦定光二佛舎利塔記稱重和十五年
鑄鐡塔與陸游所記亦合而此書均不載是
[000-40b]
其於改元之典章多舛漏也潛研堂金石文
䟦尾又稱據太子誕聖邑碑諸人結銜知遼
制有知軍州事通判軍事知縣事之名而百
官志亦不載是其於制度有遺闕也至厲鶚
遼史拾遺所摭尤不可更僕數此則考證未
詳不得委之文獻無徴矣然其書以實錄為
憑無所粉飾如宋史載太平興國七年戰於
豐州據此書則云保裔被擒而降後為昭順
[000-41a]
軍節度使審其事勢遼史較可徴信此三史
所由並行而不可偏廢歟乾隆四十九年十
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