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j0077 欽定音韻述微-清-梁國治 (WYG)


御製序
音韻述微者述


 音韻闡微之意也我
皇祖欽定佩文詩韻頒示中外復依國書合聲切韻之


法叶華音字母作


 音韻闡微一書按字母之說始於隋書經籍志載後


漢佛法行於中國得西域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



音其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至唐僧守温増


[001-1a]
為三十六字母相沿至今未識其源由今考之盖



守温略知唐古特字而所譯漢文則不免强為牽



合即如見溪羣疑乃梵音之嘎喀噶迎阿端透定泥



乃梵音之答塔達納也


 闡微則於每字皆用國書合聲法切之如東字舊韻


徳紅切今用都翁切緩讀成二字急讀成一音較



之舊韻之轉字叶音實簡明精確足為華梵字母



之㑹通而啟自古音韻未發之秘凖也夫國書以


[001-1b]


阿字為首梵經亦謂阿字能括天下之音其生生



之序出於自然今以人之始生證之雖各國各地



殊語至其孩啼音皆出於阿則阿字之為諸方聲



韻之源綜其異而得其同從可知矣字母既源出



西域則國書之阿字實㑹通華梵字母之樞紐以



立義所以得天地之元聲不獨梵音藉國書而明



即華音之字母亦因國書而愈明也朕少時見等



韻書亦茫然弗悉其原委及後習䝉古語回語又


[001-2a]
習唐古特語畨語然後知漢音字母即梵音之字



母而以國書樞紐其間率可以通華梵之情暢形



聲之奥前此同文韻統西域同文志既仰承


皇祖闡微之義譔輯成編兹復命詞臣恭依
 佩文詩韻並稡廣韻集韻之字刪冗存英為音韻述


微共收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九字成書三十卷甞



考古來韻書沈約四聲其書不傳今惟宋陳彭年



廣韻則就隋陸法言切韻孫愐唐韻本重加脩訂


[001-2b]


收字凡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又宋丁度集韻



至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字其實行用者不出尋



常經見之文則雖多亦奚以為也至諸家分韻皆



二百六部然其中有通用有獨用通用者名雖分



而實合是以元隂時夫撰韻府羣玉於獨用者仍



之通用者併之即今


 佩文韻府所因也及明樂韶鳳等奉勅撰洪武正韻


則減為七十六部所收一萬二千一百四十六字


[001-3a]
分韻一改古人之舊誠未若今韻之繁簡適用損



益得中也又從來韻書主音字書主義二者不能



兼賅而審音與分韻又歧而為兩夫輕重清濁音



也平上去入韻也韻顯而易明音微而難察詩賦



家所用惟韻而不必審音至詩餘詞曲則兼辯音



而於平上去韻轉得通用此唐宋及今音韻之大



略也是書翻切悉遵


 闡微凡古今音韻之奥華梵㑹歸之故以國書為樞
[001-3b]


紐無不一以貫之而於古人韻書義訓未詳者則



加推廣發明焉其訓釋古無今有者量加増訂期



於字義明而字音悉協四聲凖而等韻貫通皆即


皇祖宣暢中聲嘉恵藝林之意纉述而引伸之盖四十


七年以來所為繩繩翼翼無一念不敬承


先志無一事不聰聴
彛訓者亦於是書見端也夫
[001-4a]
[001-4b]
 欽定音韻述微進表


經筵講官戸部尚書教習庶吉士臣梁國治等



誠歡誠忭稽首頓首



上言臣等奉


 勅編輯音韻述微成書謹奉


表上



進者伏以


 乾儀垂象羲圖總文字之先
[001-5a]
 泰治揚庥舜陛協聲音之譜


播中和而宣豫辨方書紀同文



考律度以垂謨數典義存繩


武運㑹貞符之合揚詡調元典章制作之林賡和鳴
 盛始終條理振金玉於羣音凖酌古今叶笙簧於六藝


縑緗潤色


 集成彚韻海之全
 圭臬希光
[001-5b]
嘉恵逮詞林之衆琅函重麗祕笈增輝竊惟字制結繩


文明肇啟音通吹管聲律初分本翕闢之氣機判



隂陽之吐屬五均則律度相生六體則諧聲是取



未剖伶倫之竹感觸喁于如登蒼頡之臺研尋訓



詁然而軒庭創制未造音圖䕫序賡詩不聞韻譜



而乃星雲糺縵庸歌節自成章衢巷謳謡矢口言



皆協律以至葩經雅頌遂開韻語之宗屈賦歌騷



爰啟詞草之調溯肇始於椎輪漸森嚴夫尺度三


[001-6a]
五六經之音讀鄭康成實擅經神三十六字之權



輿釋守溫初分字母翻切始東京之學孫炎之注



釋堪尋華嚴乃西域之音神珙之紐圖細審李登



吕静實始成書季節臺卿都為逸簡若乃六代詞



流四聲派别周顒善識漸析縷以分條沈約新裁



創浮聲與切響法言五卷成自隋時孫愐一書才



名唐韻古書惟廣韻猶存院本實崇文所定景徳



祥符之刪潤序牒堪稽寳元景祐之重修規模屢


[001-6b]


易集韻既繁而易複韻略亦簡而不詳自改併於



劉淵又增加於毛晃部居分合恒聚訟之紛如箋



注煩挐誤操觚之率爾盖平多仄少聲宜始發而



終收而義略音詳說每畸輕而偏重膠瑟柱以難



調望車杓其孰指遐稽往牒諸書莫掩瑕瑜欣遇



昌期今日同臻美善欽惟


 皇帝陛下


學闡元苞


[001-7a]
治通心矩



五聲聽政節宣協元氣之音



九徳諧民普鬯應同風之律勤披


 乙覽仰宵旰於
 萬幾業富酉陽聚圖書於四庫
 考文而開金鏡
 心契精微纉
緒而闡珠嚢
[001-7b]
 功兼作述惟
聖祖仁皇帝軒籙長垂堯文丕煥式頒韻府四方户誦成


風復


定闡微三合


國書麗日盖八音出震十二字得天地之中故九譯



承流千百國凖鞮鞻之教我


 皇上紹聲律於
重華綜源流於一貫課士新增功令格試三唐
[001-8a]
 拈題用示宗風
 詩成四集謂闡微既審於尋聲而音韻尤先夫取義
 特命廷臣重釐官韻俾研摩於訓解期判别乎異同舊


譜新排奉


 綸言為指示嘉名
 賁錫荷
 藻鑑之心裁辨考信而加詳証傳疑而闢誤綱領仍其


部首循環因等韻之文區分皎若列眉損益括羣


[001-8b]


言之奥孰旁通而獨用越畔胥嚴或古有而今無



因時遞變重規曡矩之森羅密字雙行而細注始



廣韻而終集韻必折中夫列代之書宗佩文而据



闡微乃大備於


 本朝之典計篇終之成數甲乙臚分辨韻内之等差


後先區别刋繁去複考字典以刪除按部就班定



詩家之繩凖若夫旁搜博採佩實含華鉅細無遺



洪纎畢貫大端既舉日星河嶽之敷陳多識能名


[001-9a]
草木蟲魚之疏注山經海志胥登爾雅之篇急就



凡将盡入說文之例内轉外轉鄭樵之略可刪疾



呼徐呼劉勰之評細凖宫商角徵羽經緯分明脣



舌齒牙喉低昂各判若乃山川異俗南朔殊音公



羊作傳半屬齊言江左裁詩率多呉語欲强合以



從同轉分馳而相背今則酌以中聲袪其滯響被


文思於一統從無風氣之殊暨
聲教於五方得諸語言之外寧煩東郭纔分呿合之兩
[001-9b]


聲豈待黄門始識為竒之一部音和類隔可起例



以發凡曡韻雙聲自窮源而竟委莫慮讀訛雌霓



都成撃節之鏘鳴雖云義碎零星盡是羅胸之掌



故遵循應奉為金科審定悉禀夫


 玉尺臣等才疎識字學愧知音
 朶殿拈毫幸親承夫
榘訓書林掃葉得備染夫芸香仰
大文雲日之輝弱管敢期窺測勵小學丹鉛之業寸莛
[001-10a]
奚副舂容承


簡命之下頒領編摩而敢懈祗慚修汲搜羅未擷夫菁


華自愧拘墟捃摭難期於淹雅問竒析義每懐握



槧之勤解字工鈔思殫佩觿之志厯嵗時而紬校



載筆多淹計旬浹而臚


 呈成書幸告是皆仰承
睿斷寅奉
聖裁百六韻玉粹金和自範圍而莫過三十卷珠聨繩
[001-10b]


貫庶囊括以兼該業紹


前文允矣書名之
 善述功資下學朂兹記誦以通微伏願
 奎照權衡
 天言弁冕


藝林頒示賡吟珍鴻寳之函



冊府儲藏著録備文淵之籍庶幾三蒼典雅共仰


 觀文成化之原四始和平益颺
[001-11a]
 累洽重熙之盛臣等無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


表恭



進以


 聞


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經筵講官戸部尚書教習庶吉士臣梁國治


           經筵講官禮部尚書兼管樂部太常寺事臣徳保
[001-11b]
           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順天學政臣金士松
[001-12a]
[001-12b]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十
欽定音韻述㣲      小學類三韻書之屬
提要


    臣等謹案音韻述㣲三十卷乾隆三十年奉


勅撰其合聲切字一本


 御定音韻闡微其稍變者闡㣲以三十六母為字紐
    之次序故東韻首公字之類與部首標目或
    相應或不相應在所不拘今則部首一字屬
[001-13a]
    何母即以其母為首其下諸母所領字以次
    相從使歸于畫一其部分仍從
 御定佩文詩韻其稍變者從音韻闡㣲分文殷為兩
    部而以殷部附真部不附文部其字數自佩
    文詩韻所收一萬二百五十二字外凡所續
    收每紐之下以據音韻闡㣲増者在前據廣
    韻増者次之據集韻増者又次之或有㸃畫
    小異音訓㣲殊舊韻兩收而實不可複押者
[001-13b]
    則刪不録至于舊韻所無而今所恒用者如
    阿字舊惟作陵阿之義收入歌韻今為


國書十二字頭之首則收入麻韻鎗字舊訓為


    酒器收入庚韻今則酒器無此名而軍器有
    此字則増入陽韻又如查本浮木而今訓察
    核㕘本稽考而今訓糾彈礟本飛石而今訓
    火器掃本汜除而今訓楗茭既已萬口同音
    即屬勢不可廢此如麻韻之字古音皆與魚
[001-14a]
    虞相從自字母入中國始有麻韻一呼遂不
    能不増此一韻姫本周姓自戰國以後始以
    為妾御之名亦遂不能不増此一解葢從宜
    從俗義各有當又不可以古法拘也其互注
    之例凡一字兩部皆收義同者注曰又某韻
    義異者注曰與某韻義異體例與禮部韻畧
    同其與他韻一同一異者注曰又某韻與某
    韻義異或字有數訓而僅一解可通者則注
[001-14b]
    曰惟某義與某韻同餘異則較韻畧為加宻
    其詮釋之例凡説文玉篇廣韻集韻所有者
    書非稀睹無庸贅著篇名其他則一字一句
    必著所出以明有據亦諸韻書之所無葢音
    韻闡㣲所重在字音故訓詁不欲求詳此書
    所重在字義故考證務期核實兩書相輔而
    並行小學之藴奥真毫髪無遺憾矣乾隆四
    十七年十一月恭校上
[001-15a]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001-15b]
 欽定音韻述微凡例


一三代以上有韻語無韻書漢末孫炎始剏翻切


    後李登吕静造韻書南齊周顒别四聲梁沈約
    因作四聲譜又製紐字圖闡翻切之㫖隋陸法
    言參酌古今南北之音撰切韻唐僧守温以牙
    舌脣齒喉定三十六字母括天下之音翻切之
    道益密然尚有音和類隔互用借聲設例繁難
    得音匪易我
[001-16a]
聖祖仁皇帝欽定音韻闡微依


國書合聲之法上一字取能生本音下一字取能收


    本韻二字合讀便得本音簡易精妙為從來翻
    切所莫及兹書翻切悉遵音韻闡微而於字義
    異同則加詳核我
 皇上欽定嘉名曰音韻述微盖闡微所重在音音奥妙
    難尋故以推闡為功述微所重在義義切實可
    據故以叙述為要審音以徵義庶幾相得益彰
[001-16b]





一字紐以三十六母為序牙音四舌頭音四舌上



音四重脣音四輕脣音四齒頭音五正齒音五



喉音四半舌音半齒音各一各有定位不可移



易惟是一東二冬之名俱取韻首一字標目相



沿已久且律韻為詩賦課士程式與専論等韻



者不同今仍從部首字起循環列之如東字為



端母即從舌頭音起支字為照母即從正齒音


[001-17a]
起庶不背古來分部之舊而仍與字母相合若



一部而有開口合口二呼則仍依字母之序分



段列之



一音韻闡微原有合聲今用協用借用四例皆以



唐宋相沿之翻切列於前而以新定之翻切列



於後兹書所用皆取合聲翻切無合聲者則取



今用翻切每一紐止用一翻切其廣韻集韻相



傳之翻切一併從刪


[001-17b]


一自陸法言作切韻長孫納言為之箋注唐初因


    之至天寳末孫愐刊正為唐韻宋景徳中復增
    修為廣韻今廣韻猶存其書分二百六部又有
    獨用同用之分併其同用者共一百十六部此
    唐與宋初遵用之韻號為官韻者也景祐中命
    修集韻復刪其繁為禮部韻略施之科舉又因
    賈昌朝之請窄韻十三處許附近通用據集韻
    併其同用者共一百八部此宋景祐以後遵用
[001-18a]
    之韻也淳祐中劉淵併去聲證韻一部為一百
    七部元隂時夫又併上聲拯字一部為一百六
    部唐宋相承既有同用之注即不併之併矣我
聖祖仁皇帝欽定佩文詩韻頒行海内習用已久今悉依
    佩文韻目次仍於各韻中先後自為區别如冬
    鍾同用則冬部字在前鍾部字次之復於每韻
    末總計字數之後注明自某字至某字舊為某
    韻以存二百六部之舊
[001-18b]


一廣韻集韻分部雖合而所注獨用同用之處互



有參差如平聲之二十一殷上聲之十九隠去



聲之二十廢二十四焮入聲之九迄廣韻俱注



獨用集韻避殷字之諱改為二十一欣而以文



與欣通吻與隠通隊代與廢通問與焮通物與



迄通又廣韻平聲嚴凡同用集韻以鹽沾與嚴



通咸銜與凡通廣韻上聲儼范同用集韻易儼



為广以琰忝與广通豏檻與范通廣韻去聲釅


[001-19a]
梵同用集韻易釅為驗以豔㮇與驗通陷鑑與



梵通廣韻入聲業乏同用集韻以葉怗與業通



洽狎與乏通此當時因窄韻字少許令附近通



用者也諸韻按之聲類原有可合之理自不必



改依唐韻惟於每韻標目下注明廣韻與集韻



分部之異同



一廣韻文殷皆獨用而殷部韻窄字少唐詩中罕



有獨用成篇者往往於真韻中間用之而絶不


[001-19b]


與文通伏讀音韻闡微殷韻下注云唐詩真殷



之通隨舉而有文之通殷乃不槩見如依唐人



舊法則殷宜與真同用而文宜自為一韻洵為



不易之論今将殷部字移置真韻後而文韻仍



收入以存佩文韻之舊



一廣韻鹽添為一韻咸銜為一韻嚴凡為一韻集



韻則以嚴部併入鹽韻凡部併入咸韻然考唐



人律詩中鹽添咸銜嚴凡六韻每多雜見是唐


[001-20a]
時於此數韻已互有出入佩文韻於嚴部之字



鹽咸兩韻互收與唐韻無迕今並仍之入聲業



部之字葉洽兩韻互收即依平聲之例



一廣韻上聲迥獨用拯與等分二部而同用去聲



徑獨用證與嶝分二部而同用集韻亦然宋劉



淵始併證嶝入徑韻元隂時夫始併拯等入迥



韻非集韻之舊但仄韻原非平韻専為律詩取



用者可比元明以來用之已久今遵佩文韻目


[001-20b]


次不别為分析亦於標目下注明廣韻集韻原



作獨用同用之處以見唐宋相承之舊



一古本韻書切韻唐韻俱已不傳廣韻收二萬六



千一百九十四字集韻增至五萬三千五百二



十五字其文浩繁故别有禮部韻略以備考試



止九千五百九十字後有續降補遺諸字毛晃



劉淵各有增加元黄公紹韻㑹舉要所收合一



萬二千六百餘字尚不及廣韻之半隂時夫韻


[001-21a]
府羣玉刪減僅存八千八百餘字學者病其簡





 本朝佩文詩韻共一萬二百五十二字音韻闡微增


至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字尤為該博兹書所



收計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九字凡同紐之字彚



於一處以佩文韻原有者列於前自佩文韻外



有字義古雅可備引用者據諸書酌量增載首



闡微次廣韻次集韻止於本紐第一字下注明


[001-21b]


翻切其有舊韻兼收之字音義相同不得重押



者如東韻懵與懜冬韻衝與&KR1240之類則據字書



酌歸刪併務期無複無漏繁簡得中



一古人用韻甚寛自有韻書以後義例綦嚴不相



假借如逢字在東韻為鼓聲在冬韻則為遭遇



台字在支韻為我稱在灰韻則為星名若兹之



類不可枚舉乃至敦苴等字多至十餘音離艾



等字多至十餘義今於數韻並收之字其訓同


[001-22a]
者則注又某韻其訓異者則注與某韻異與他



韻一同一否者則注又某韻與某韻義異字有



數訓而止有一解可通用者則注惟某義與某



韻同餘異庶臨時檢用不至舛誤



一凡字有兩音兩義判然不同而同在一韻者若



支韻之竒其皆有勒移吉醫二切兹有則思層



時二切衰有疏錐初逶二切義各懸殊可以並



押此類仍兩收之若義雖小異而一篇之中難


[001-22b]


以兩用者則不復重見止於本音之下注云又



某某切而附載其義於下



一書中所收之字每有一義必援據原文詳列書



名若見於說文玉篇廣韻集韻者則但用其訓



不載書名至於古今字異及假借通用之字經



史諸子中甚多其判然兩字者則注通作某字



形偶異而不别見者則注或作某有一字而數



易者則注亦作某並詳徵出處以廣參稽


[001-23a]
一天文嵗時内二十八宿與著名之星以及嵗陽



嵗名月陽月名之屬地理内岳鎮瀆藪與有名



之山川以及國名州名之見於經傳物類内草



木昆蟲之見於爾雅埤雅諸書並為臚載若字



無他義而以人名地名獨著可供採用者仍載



之至字有本非正音而先儒曾作此音讀見於



經典釋文等書確有根据者皆引用經史正文



注明某人讀


[001-23b]


一凡増收之字祗據闡微廣韻集韻三書惟阿字



舊但有陵阿之義收入歌韻今恭按為


 國書十二字頭之首開口呼之即得本音實為天地


之中聲故特增入麻韻以發古今之秘



一字義有今有古無者如麻韻查字舊訓水中浮



木而後世通以為稽察之稱覃韻參字舊訓謀



度及覲謁而後世通以為糾劾之稱凡此之類



並加増注務期參酌古今使名與義相凖文與


[001-24a]
音相合以成韻學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