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88 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南宋-思覺 (master)



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文卷下


漢州綿竹大中祥符寺住持
長講華嚴海印大師思覺集



第三時真俗混融法事分為十八節:啟白敘意;
懺悔罪愆;警策大眾;宣疏禮請;廣陳供養;真俗
混融;敘法供養;勸父母皈依三寶;勸持五戒;勸
修四諦;勸修中乘;勸修六度;勸修一乘法門;勸
父母成佛;普勸大眾;勸修觀想讚禮;行香設散;
禮別賢聖。


第一、啟白敘意
伏聞古佛未生,誰為之父而誰為之母?混元既判,
以辨乎陰而以辨乎陽。豈知無陰陽地,原在目
[005-0203a]
前;須信先父母身,非從他覓。摩耶幻生諸佛,淨
飯返拜如來。文殊乃傑出小男,普賢真絕倫長子。
以一乘三乘為至養,修五戒十戒為正因。統法界於
我家,攝光明為眷屬。塵塵出現,法法全彰。從前
貪愛恩情,全是智悲行願。倘不皈依覺路,爭能履
踐法門。比丘謹與會主,稽首和南,一心仰
白報恩會上諸佛菩薩,三界四府萬靈,十方滿空賢
聖。


今當第三時中,將陞寶座,宣演法門,願我音聲遍
周法界,普使聞者各各迴光,會三乘而入一乘,
[005-0204a]
融五性而皈一性,十身滿足,萬德俱圓。慈愍故,
悲愍故,大慈悲愍故。


信禮海會佛菩薩


第二、懺悔罪愆


三業六根,不無違理損物;五逆十惡,未免帶
果招因。今欲報二親之深恩,須當懺五逆之重罪。
志心奉為今生父母,歷劫親緣,法界含情,道場懺
主,並皆明悟,一一斷除業障。今當懺悔,自有後
文。大眾志誠,如法應和。


弟子眾等,合道場人,奉為四恩一切父母,自從無
始曠大劫來,捨身受身,越塵沙劫,惱亂父母,不
可稱量。從生至生,改形易報,不復相識,豈念生
[005-0205a]
成?造作無邊五逆重罪。或有父母已證菩提,我不
自知,返出身血。或有父母住聲聞乘,我返於他,
斷其身命。或有父母作比丘僧,我亦於中,破壞和
合。或有父母墮在三途,或趣邪論,或生邊地,或
居三界,或住三乘,或處富饒,或淪下賤,舉手所
指,縱目所觀,此界他方,無非父母。我於如是彼
等親緣,棄恩背恩,或殺或害,或於今世不孝尊親,
甘旨全無,朝昏不顧。由斯業力,枉受輪迴。今遇
正因,深生慚愧,誓於今日稽顙皈依,願聖慈悲,
攝受懺悔。不孝五逆,盡獲消除。改往修來,更不
敢造。願罪消滅,願罪消滅,願罪消滅。
多生五逆罪消滅


誦阿閦神咒 無邊惡業罪消滅 加持普懺罪真言


上來懺悔,已遂周諧。罪障既消,應須發願。
大眾志誠,如法應和。
[005-0206a]


「 願我孝心不退轉,
 願我孝行速周圓,
 願我父母證菩提,
 願我子孫存至養,
 願此功德周沙界,
 普施六道諸有情,
 同歸無上涅槃門,
 盡泛毗盧華藏海。」



隨心所願皆圓滿


加持釋迦說懺悔真言


第三、警策大眾


上來懺悔發願,已遂周諧。今當警策,眾等各
各發志誠心,如法應和。


「 道場清淨眾,
 各各當志心。
 志心勤皈依,
 志心勤禮拜,
 大聖大慈悲,
 釋迦牟尼佛。
 唯我釋迦尊,
 能行於大孝。
 唯我釋迦佛,
 能報於大恩。
 是故我等眾,
 今日須控告。
 惟願聖慈悲,
 開受我等請。
[005-0207a]
 令我於父母,
 能酬廣大恩。
 令我於父母,
 能宣廣大法。
 能化悖逆者,
 令生孝順心。
 盡出苦泥犁,
 同生佛淨土。
 念我無量劫,
 常生不孝心。
 違背父母恩,
 無由得解脫。
 我從今日去,
 遵奉如教行。
 常發菩提心,
 常修普賢行。
 功德俱回向,
 父母及宗親。
 行願悉圓滿,
 同證菩提果。
 願佛加護我,
 不使墮邪途。
 假使鐵輪旋,
 此心無退轉。」
 三白


信禮大孝釋迦牟尼佛


第四、宣疏禮請


大眾志誠心,同誦讚佛偈:


「 智慧高廣山,
 峰嶺極嚴峻。
[005-0208a]
 溪谷深俱曠,
 清泉常流滿。
 以愍所生母,
 普及於一切。
 願速聞正法,
 悉令眾聽受。」



信禮海會佛菩薩 宣疏


凡情上達大圓鏡


加持諸佛願智真言 (至)禮拜真言 炷香


「 禮拜能除我慢障,
 禮拜能感尊貴身,
 禮拜能滅七支愆,
 禮拜能生三業善。」



今當禮請,報恩會上諸佛菩薩,光臨道場,受請供
養。


誠心仰請,報恩會上,此法會中,三時禮請



*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
三類化身釋迦牟尼佛
*
成利慧佛
*
勝日身佛
*
勝觀佛
[005-0209a]


伏願慈悲憐愍,俯降道場,為我報恩,作大利益。


誠心仰請,報恩會上,此法會中,三時禮請



*
雲雷音宿王華智佛
*
覺華定自在王佛
*
清淨蓮華目佛
*
無量壽佛
*
寶華佛
*
彌勒佛
*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伏願慈悲憐愍,俯降道場,為我報恩,作大利益。


誠心仰請,報恩會上,此法會中,三時禮請



*
文殊普賢二大菩薩
*
觀音勢至二大菩薩
*
藥王藥上二大菩薩
*
地藏菩薩
*
無垢光女菩薩


伏願慈悲愍憐,俯降道場,為我報恩,作大利益。


誠心仰請,報恩會上,此法會中,三時禮請



*
月光童子菩薩
*
大自在天子菩薩
[005-0210a]
*
迦葉菩薩
*
淨光童子菩薩
*
諸大菩薩摩訶薩


伏願慈悲憐愍,俯降道場,為我報恩,作大利益。


誠心仰請,報恩會上,此法會中,三時禮請



*
阿難目連二尊者
*
辟支伽阿羅漢眾
*
圭峰禪師
*
慈覺禪師
*
明教大師
*
遍法界中報恩海會一切聖賢


伏願慈悲憐愍,俯降道場,為我報恩,作大利益。


上來禮請報恩海會諸佛菩薩聖眾,已沐雲臨
道場。伏願天眼遙見,慧耳遙聞,他心遙知,神通遙
鑒,以大悲力,啟無緣慈,憐愍有情,哀受我請。
慈悲護念,降臨道場,證盟此齋,充遍法界。願此
善力,廣大無邊,猶若虛空,具諸功德。


奉請已,一心皈命禮常住三寶。
[005-0211a]


蓮花捧足降臨來


加持獻花寶座真言


第五、廣陳供養


道場開啟,法席精嚴。既儀物以廣陳,庶誠心
之可表。戒香定香,雲騰霧靄;智炬慧炬,月映星
輝。優曇花吐帶祥煙,菩提果熟凝甘露。碧琉璃瓶
內,雪浮三汲趙州茶;紅瑪瑙甌中,霜清一滴曹溪
水。珍寶般般具足,神珠顆顆光圓。塗漿百味澄清,
膳饌五香精潔。霞衣鮮彩,品藥芬芳。今將一一獻
能仁,望聖慈悲垂納受。


加持十供養真言


普供養菩薩摩訶薩 


第三時陞座


加持三寶字母真言


南無《大方便佛報恩經》 大孝釋迦牟尼佛


真俗混融儀當演
[005-0212a]


比丘伏聞慈覺禪師云:夫孝也者,有出家之
孝,有在家之孝。出家者,割愛辭親,參微契本,
深入無為之理,上酬罔極之恩。此乃趣十力之要
門,報二親之捷徑。非但未來獲益,亦於現世成功。
所以如來子夜逾城,道圓雪嶺;盧能黃金遺母,法
繼黃梅。是故《華嚴經》云:父母及親屬,宮殿及
財產,一切皆捨離,謙下求知識。雖則洞山和尚十
種不歸,趙州禪師不願再見,為成道故,以法斷恩。
然而道力有餘,應思報德。是以迦維省父,忉利寧
親。至於貧乏無依,理合躬親給侍。是故,畢陵迦
起盡心之戒,忍大師有養母之堂。陳陸州織履供
[005-0213a]
親,朗法師荷擔遊學。然則出家者,以法味為甘旨,
而不忘返哺之心;以佛事為勤勞,而不違世諦之理
,非但一世父母而多生父母皆報,非但一身父母而
法界父母皆度。同登覺岸,豈止周公之配天?普示
迷津,故逾考叔之純孝。出家之士,其利溥哉!其
或因緣未至,父母不聽,宜盡在家之孝,勸修出世
之因。若能即俗而真,亦有成佛之路。經云:兄弟
二人,為喪父母,志念各異。兄好道誼,弟受家業。
弟曰:凡為人子者,當立功效,繼續父母,功勳不
廢,乃為孝爾。兄曰:五戒十善,供養三寶,奉行
六度,坐禪念定,以道化親,乃為孝爾。道俗相反,
自然之數。道之所樂,俗之所惡。俗之所珍,道之
所賤。而智愚不同謀,猶明暗不共處。兄修行業,
得成道果。弟受家業,後生牛中。兄又化之,使令
皈向,得生天上。是知世間之孝,止於現身;出世
[005-0214a]
之孝,盡未來際。孝子應念:人命無常,過於山水。
雖得孝養,日月無幾。況乎三途長夜,永劫沈淪,
雖有孝心,如何濟度?所以孝養父母之外,更勸父
母回心向道。稱佛為師,至成無上菩提,方是報恩
事畢。夫孔子之說《孝經》終於喪祭者,世間之機
未熟也;釋迦之行孝道累劫報恩者,出世之法如是
也。曾參盡孝之時,惟知有世間之孝;摩騰竺法之
後,又知有出世之孝。方知古人,深為慶幸。事父
母者,可不勉哉?於是輒覽真乘,具明至孝。反覬
嬰兒之行,無虧膝下之嚴。報雙親顧復之勞,致一
乘圓滿之地。遂使在家菩薩,解行無疑;出俗高人,
因斯可鑒。鳴呼!光陰易失,父母難逢。仲尼志風
樹之悲,子路有枯魚之嘆。而況人身數少,加之地
獄時長,既交臂而失之,雖噬臍而何及?若取一生
事辨,要須三復斯文。普祈法界眾生,盡獲金剛種
[005-0215a]
智。


「 真俗混融見法身,
 偉哉慈覺導迷津。
 不歸只願求成佛,
 再見無期待出塵。
 以法斷恩恩豈斷?
 酬恩入法法尤親。
 胞胎愛欲君休戀,
 正覺初成看漸新。」



大孝釋迦牟尼佛


敘法供養為最儀當演


謹按《佛說報父母恩德經》云:爾時阿難白佛
言:世尊,云何報得父母深重之恩?佛告阿難:汝
等當知,假使有人遭饑饉劫,臠割其肉供養父母,
經百千劫,終不能報得父母深重之恩;假使有人手
持利刀,割其心肝獻於父母,終不能報得父母深重
之恩;假使有人敲骨出髓,千百鋒戟一時刺身,經
千劫,終不能報得父母深重之恩;假使有人左肩擔
父,右肩擔母,研皮至肉,研肉至骨,研骨至髓,
[005-0216a]
血流沒踝,遶須彌山,經百千劫,終不能報得父母
深重之恩;假使有人為於父母入阿鼻地獄,經百千
劫吞熱鐵丸,令身燋爛,終不能報得父母深重之恩。
阿難白佛言:我等今日深生慚愧,云何報得父母深
重之恩?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報父母恩者,
為於父母書寫大乘,為於父母讀誦大乘,為於父母
聽受大乘,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布施修福,
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
持齋奉戒。汝等若能如是,名為孝子;若不行此行
者,終是地獄之人。阿難聞已,即白佛言:我等從
今已往盡未來際,寧碎此身猶如微塵,百千萬劫終
不忘於如來聖教。《寶積經》云:佛告迦葉言:在家
菩薩成就三法,不退菩提。謂父母不信,令其住信;
父母毀戒,令其住戒;父母慳貪,令其信捨。又阿
難白佛言:是大施主於世尊處,誠有大恩。佛言:
實有斯事。於我有恩,我已報訖。由因我故得知三
寶,受五學處,於四諦理無復疑惑,得預流果,當
[005-0217a]
盡苦際,證會無生。如是之恩,更為難報,非衣食
等可相比喻。《普賢行願經》云:法供養者,所謂如
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
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
菩提心供養。善男子,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
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如月光童子知
其慈父信受外道,欲害如來,即諫父言:佛為大聖,
三界之尊,道德清淨,言教正真。佛成道時,第六
天魔尚不能壞,莫不稽首受佛化者。如來之身,金
剛德體,相好光明,猶星中月。佛之道德神化如此,
願父改悔,皈依三寶。時父德護即於佛前,生大信
心,以上妙衣覆佛身上。白言:我本愚癡,受六師
教。今於佛前志心懺悔。今因月光,令我信佛。我
今殷勤,更不作罪,願佛救我。世尊,我子月光於
千萬億劫難可值遇。憐憫我故,來生我家,善為我
說諸佛功德。於千萬劫,恩難可報。佛言:此月光
[005-0218a]
者,能令未信眾生令生淨信,未調伏者能令調伏,
未成熟者能令成熟,於其父所作善知識,何以故?
能以導師法教化其父,令生信心,必定當得無上菩
提。月光童子又白母言:我敬母故,為報母恩奉上
此語。何以故?母懷我身滿足十月,生我身時半死
半生。我念此恩未曾遺忘,我願奉母往見百千億那
由他佛,常願奉母聽諸佛法,常願奉母往見一切菩
薩行處,常願奉母往見一切菩薩淨佛法處,常願奉
母往見一切不壞信處,常願奉母往見一切作佛事
處,常願奉母往見一切供具供養三寶處,常願奉母
往見一切聖人行法之處,常願奉母往見一切信根成
就至涅槃處。時母月雲告月光言:善哉,善哉!得
聞汝說。汝實大悲,於父母所深生憐憫,開導善事。
我今亦願發菩提心。即說偈言:


「 汝今來生在我家,
 我今見汝如導師,
 能使我心清淨信,
 不可思議諸佛法。
 汝今猶如我父母,
 亦如諸佛生我家。
 我於無量千萬劫,
 不能報汝今日恩。
[005-0219a]
 汝真是我善知識,
 世世常為清淨道。
 令我安住最勝念,
 決定信佛無有疑。」



奇哉月光,能以佛法奉養父母者,可謂專意承
志,諭父母於道也。是知古有真規,敢不遵奉?向
下專為過現父母勸歸三寶,修習三乘,俾令善力轉
增強,各得其門而趣入。


「 父母橫擔左右肩,
 未能少報半分全。
 血流沒踝非為孝,
 道以資親始是賢。
 德護因兒生正信,
 月雲為子脫塵緣。
 奇哉童子真難繼,
 直養為懷志可憐。」



大孝釋迦牟尼佛


加持誦七俱胝佛姆准提大明咒
[005-0220a]


至無量法門陀羅尼 歌讚


勸父母皈依三寶儀當演


經云:迦葉白佛言:世尊,我從今始,當以佛
法僧事啟導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當令奉持。佛言:
善哉,善哉!汝今善能護持正法,不欺於人,不欺
他人,善業因緣故而得長壽,善知宿命。《佛報恩
經》云:優婆離白佛言:皈依佛者,為皈色身,為
皈法身?答曰:皈依法身,不皈色身,不以色身為
佛故。問曰:若色身非佛身者,何故出佛身血而得
逆罪?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又問:
皈依法者,為皈自身盡處,他身盡處?答曰:皈自
身盡處,皈他身盡處,是名皈依法。謂斷欲無欲,
盡處涅槃,即是法也。又問:皈依僧者,為皈俗諦
僧,為皈第一義諦僧?答曰:皈依第一義諦僧。
[005-0221a]
問:若皈第一義諦僧者,佛與提謂波利受三自皈,
不應言未來有僧汝應皈依?答曰:以俗諦僧是名第
一義諦僧所依,故言未來有僧汝應皈依。又欲尊重
俗諦僧,故作如是說。問:佛亦是法,法亦是法,
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別?答曰:雖是一法,
以義而言,自有差別。無師大智及無學地一切功德,
是謂佛寶;盡諦無為,是謂法寶;聲聞學無學,功
德智慧,是謂僧寶。問:若佛以法為師者,於三寶
中何不以法為初?答曰:雖法是佛師,而法非佛不
弘,是故佛在初。問:若受三皈戒時,先稱法寶後
稱佛寶,成三皈否?答曰:無所曉知,說不次第者,
自不得罪,得成三皈。若有所解,故倒說者,得罪
亦不成三皈。問曰:若稱佛及法,不稱僧者,成三
[005-0222a]
皈否?若稱法僧,不稱佛者,成三皈否?若稱佛僧,
不稱法者,成三皈否?答曰:不成三皈。問曰:若不
受三皈,得五戒十戒否?答曰:一切不得。問:若
先受三皈,作優婆塞,後若受五戒十戒,更須三皈
否?答曰:不受三皈。一切得戒以先受三皈故。維
耶離國有一長者,其妻有娠,子在母胎,日自三皈,
始生墮地,亦跪自皈言:南無佛,南無法,南無比
丘僧。皈命佛,皈命法,皈命比丘僧。母即深怪,
意欲殺之,即白長者。長者言:此兒非凡。人生百
歲,每尚不曉自皈三尊。況兒墮地能稱三寶,好養
室之,切勿瞋慢。兒年七歲,於道邊戲,時舍利弗
等驚怪小兒能禮比丘。兒言:道人不識我耶?佛於
天上為母說經,我時為天,當下作豬。從佛之教,
自皈得人。尊者即禪,尋亦知之。兒言:願以我身
[005-0223a]
因請世尊、諸菩薩等。尊者然之,兒便還家白父母
言:適見佛弟子,即因請佛及四輩飯,願辦甘脆。
父母受之,為極珍妙,過逾兒意,佛及眾僧作神足
來到兒舍飯,又為說法。父母及兒,內外眷屬,皆
得道果。故知自皈之福,能福雙親。今日會中,故
宜信仰,可謂禪是大溈詩是朴,大唐天子只三人。


「 胎中已解奉三皈,
 墮地稱名也大奇。
 長者若教無慧眼,
 慈親安得破狐疑。
 融歸一法原同體,
 兼攝群凡作住持。
 無上福田最尊貴,
 酬恩佛子可忘之?」



大孝釋迦牟尼佛


敘勸持五戒十善以作人天之孝儀當演


《賢愚經》云:五戒者,一者慈仁不殺,恩及
群生;二者清讓不盜,損己濟眾;三者身潔不淫,
[005-0224a]
不犯諸欲;四者誠信不欺,言無華飾;五者奉孝不
醉,行無點汙。又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淫,
禮也;不妄,信也;不酒,智也。又經云:殺者為
說夭壽之殃,盜者為說貧乞之苦,淫者為說滅身之
禍,讒者為說滅信之患,醉者為說色身之變。言十
戒者,佛告勝思惟菩薩言:若菩薩守護如來一切戒
藏,如諸菩薩自愛命者則不應殺,自愛財者則不應
盜,自愛妻者則不應侵他,自愛實語不應誑彼,
自愛和合不應離間,自愛正直不應邪倚,自愛柔
軟不應惡罵,自愛知足終不於他而生貪愛,自愛仁
恕終不於他而生瞋恚,自愛正見終不於他而生邪
見。又《佛報恩經》云:優婆離白佛言:若白衣不
[005-0225a]
受五戒,直受十戒,為得戒否?答曰:一時得二種
戒。問曰:若一時得,何須次第先受五戒,次受十
戒耶?答曰:雖一時得,而染習佛法必須次第。先
受五戒,以自調伏,信樂漸增;次受十戒,如是次
第得佛法味。如遊大海,漸漸入深。入佛法海,亦
復如是。若一時受,即失次第,又破威儀。復次或
有眾生因受五戒而得道果,或有眾生因受十戒而得
道果,是故如來說此次第。若先受五戒次受十戒,
受十戒時亦成就二戒。又分三品。若微品心受得微
品戒,若中品心受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得上品戒。
以是義故,隨心高下,得戒不同,無定限也。《孝論》
云:持五戒者資之以人也,持十戒者報之以天也。
有一於此,則成其人而顯其親,不亦孝乎?有一不
修,則棄其身而辱其親,是得為孝乎?故天下福不
臻而孝不篤也。今天下求福不若篤孝,篤孝不若修
[005-0226a]
戒。戒也者,大聖人證果之勝法也。以清淨意守
之,其福若取諸左右也。嘗聞須密多長者遊五天竺,
偶至佛所,諦觀威儀殊勝無比,迺念父母平昔持戒
修福,廣植善根,獨不得見佛而沒,嘆惋切至,遽
見父母從西方作禮而來,佛為授記。長者歡喜,隨
佛證悟,獲漏盡通。今日會主,當為父母勸持五戒
十戒,於天上人間任意受生,豈不快哉?可謂鑿池
不待月,池成月自來。


「 法中正勝戒宜遵,
 守護須還清淨人。
 過海浮囊無缺漏,
 先天妙物出陶甄。
 如能檢束方知本,
 倘不堅持反辱親。
 天上人間增妙報,
 密多見佛了前因。」



加持皈依三寶真言 百千印咒真言 歌讚
[005-0227a]


勸修四諦以作小乘之孝儀當演


《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
欲,無所依止。滅盡諸苦,名第三諦,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離諸苦縛而得解脫。所言諦者,審也,
實也。而聲聞人,但有審義而無實義。故《涅槃經》
云:佛言:善男子,諸凡夫人有苦無諦,聲聞緣覺
有苦有諦而無真實,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
而有真實,乃至集、滅、道諦,亦復如是。天台禪
師以藏、通、別、圓四教而分四諦,謂生滅四諦,
無生四諦,無作四諦,無量四諦。今所明者,即藏
教中生滅四諦也。且知苦斷集染法滅也,證滅修道
淨法生也。故知四諦法門必須三轉,謂此是苦,此
是集,此是滅,此是道,即是相轉也。此是苦,汝
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
[005-0228a]
汝應修,即勸修轉也。此是苦,汝已知;此是集,
汝已斷;此是滅,汝已證;此是道,汝已修,即作
證轉也。而聲聞人,我生已盡,即苦諦智;梵行已
立,即滅諦智;所作已辨,即道諦智;不受後有,
即集諦智。此四智圓即得究竟,證無學果。是知當
來彌勒世尊初會之中,說法化度。其父儴佉王聞佛
成道,往到佛所,欲得聞法。時佛為說初中後善,
義理深遠。爾時大王將八萬四千眾,往到佛所,求
作沙門,盡成道果,得阿羅漢。其母梵摩越復將
八萬四千婇女,往到佛所,求作沙門。爾時諸女人
得阿羅漢道,唯梵摩越斷三結,便成須陀洹。又
大悲如來初成佛時,為度聲聞三會說法。第一大會
[005-0229a]
度諸弟子有百俱胝,第二大會度諸弟子有那由他俱
胝,第三大會度諸弟子有百千那由他俱胝。如上所
說三會數量所度弟子,成阿羅漢者皆是往昔所生父
母。會眾若能如佛度脫所生父母,令證小乘,雖然
未達上頭關,已免輪迴於苦海。


「 小乘為養事堪呈,
 三轉迴環四諦分。
 應斷應知禪兀兀,
 已修已證醉醺醺。
 能行自利逃紅焰,
 求證單空坐碧雲。
 三會度人皆父母,
 大悲彌勒豈謾君?」



大孝釋迦牟尼佛


勸修中乘以作緣覺之孝儀當演


《華嚴經》云:十二因緣者,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
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眾生迷於所緣,二與行作
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未來報,二與識作
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
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
[005-0230a]
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
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
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憎等事,
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
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一令諸煩惱相續,
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業,一能令於餘趣中
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
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變異,
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
不覺知,故相續不絕。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
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如是但有
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如是而立,了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
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
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得無相解脫門現前;
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即得無願解脫門現前。
[005-0231a]
此十二支總攝為四:一能引支,謂無明、行能引識
等五果種故;二所引支,謂識等五是前二支所引發
故;三能生支,謂愛、取、有近生當來生、老、死
故;四所生支,即生、老、死是愛、取、有近所生
故。而緣覺人修習此者,若利根者四生得果,若鈍根
者百劫得果。亦有一生而成就者,如鹿母夫人生五
百子,子年長大,共相與言:一切諸法如幻如化,
體無真實。我等今日雖處富貴,不得久保。物成有
敗,會亦當死。即白父母言:世間皆苦,無可樂者。
父母今者聽我出家。父母許之,即就後園各各出家。
如是次第得辟支佛果,上昇虛空,現諸神變,即自燒
身,取般涅槃。夫人取骨,起塔供養而作誓言:我
雖生五百子,而無一人發菩提心。願我供養辟支迦
故,所有功德普及一切,令我來世但生一子,能發
大心,現世出家,得一切智。佛告阿難:時鹿母者,
[005-0232a]
即摩耶夫人是也,因供養辟支迦故得生如來之身;
若不供養辟支迦,寧得今為佛母?是知為佛母者,
由供養辟支迦也。能供養者,由辟支為其子也。為
其子者,意令其父母發大心也。則生死之路雖隔,
而母子之情不可忘。所謂不得春風花不開,花開
須藉春風力。


「 中乘為養死生窮,
 緣獨雖殊二覺同。
 不向支支分四種,
 何由法法會三空?
 四生證果根機利,
 百劫成功觀智融。
 鹿母當年因供養,
 後生一子法王雄。」



加持四聖諦陀羅尼 歌讚


勸修六度以作大乘之孝儀當演


《華嚴經》云:文殊問智首菩薩言:佛子,如
[005-0233a]
來何故或為眾生讚嘆布施,或讚持戒,或讚忍辱,
或讚精進,或讚禪定,或讚智慧,而終無有惟有一
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智首菩薩
以偈答曰:


「 佛子甚希有,
 能知眾生心。
 如仁所問義,
 諦聽我今說。
 過去未來世,
 現在諸導師,
 無有說一法,
 而得於道者。
 佛知眾生心,
 性分各不同,
 隨其所應度,
 如是而說法。
 慳者為讚施,
 毀禁者讚戒,
 多瞋者讚忍,
 好懈讚精進,
 亂意讚禪定,
 愚癡讚智慧。
 如是次第修,
 漸具諸佛道。
 如先立基堵,
 而後造宮室。
 施戒亦復然,
 菩薩眾行本。
[005-0234a]
 譬如建城郭,
 為護諸人眾。
 忍辱亦如是,
 防護諸菩薩。
 譬如大力王,
 率土咸戴仰。
 定慧亦如是,
 菩薩所依賴。」



所言六度者,為對六蔽漸修佛法,漸熟有情
故。但說六六中,前三增上生道,感大財體及眷
屬故;後三決定勝道,能伏煩惱成熟有情及佛法
故。又前三饒益有情,後三對治煩惱。又由前三故
不住涅槃,由後三故不住生死,能為無住涅槃資糧
也。又通名波羅密多者,要具七最勝故:一安住
最勝,要安住菩薩種性故;二依止最勝,要依止大
菩提心故;三意樂最勝,要慈愍一切有情故;四事
[005-0235a]
業最勝,要具行一切事業故;五巧便最勝,要無相
智之所攝故;六回向最勝,要回向無上菩提故;七
清淨最勝,要不與二障間雜故。若七隨闕,非到彼
岸。而菩薩修習經歷三祗,謂初阿僧祗劫,勢力微
細,煩惱未伏,但名波羅密多;第二阿僧祗劫,勢
力漸增,能伏煩惱,名近波羅密多;第三阿僧祗劫,
勢力轉增,能畢竟伏一切煩惱,名大波羅密多。若
能以此引導父母,則成佛有分也。昔有迦羅婦,其
身懷孕在於佛前,腹中女子叉手聽經。佛即問言:
汝叉手聽經,以何故爾?女即答言:乃世間人不孝
順父母,不供養沙門,是故叉手聽經。爾時女子即
從右脅而生,名無垢光,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今
此會中有諸迦羅婦,願佛為說經,令得男子身。佛
方說經,又有七十五迦羅越來至佛所而作是言:此
[005-0236a]
七十五迦羅婦者,是我曹父,彼若出家,合先度我
作比丘僧。爾時佛呼:善來彼等,皆作比丘。時七
十五婦用佛威神,得成男子,前白佛言:我等願作
比丘。佛令彌勒,即為出家。爾時無垢光女,自然
有花蓋七重,即持與母言:佛是天上、天下度人之
師。母以花蓋蓋佛之後,亦當為天上、天下之蓋。
又當發菩提心,若母發心,我為已報母氏之恩。母
言:我已發心,所以者何?汝於十月,在我腹中,
從是已來不生慳心、破戒等心。我自念言:今所懷
子必是菩薩。汝今勸我,當隨汝語,更發大心。
佛告舍利弗:我前迦羅婦者,皆是此女前世父母。
此女發願:若有眾生是我父母,必當令其於佛菩
[005-0237a]
提而不退轉。舍利弗,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星宿,
其數易知;此女前世父母受其勸導於佛菩提而不退
轉,其數難知。又《寶積經》云:有大長者名曰安隱,
妻名焰慧,彼生一男。當初生時,三反微笑言:
云何今日生斷見家?即引導父母至勝觀如來所。時
有八萬四千眾生聞是奇異,即共俱往。兒至佛所,
修敬已畢,復白佛言:願我來世當得作佛。時八萬
四千眾生亦白佛言:我等亦願後成如來。爾時勝觀
如來告侍者曰:此嬰兒者,曾於六十四俱胝那庾多
百千佛所恭敬供養,又於過去十那庾多佛所修行梵
行。今此所將八萬四千者,於過去世並是嬰兒本生
父母。何以故?此嬰兒曾發願言:願我今生在在處
處,所有父母皆令安住於佛菩提,又令慈母更無第
二再受女身。由是願故,彼諸眾生至於今日,隨逐
嬰兒來至我所。爾時嬰兒聞已歡喜,詣父母所而說
偈言:


「 如是多千眾,
 我前生父母,
[005-0238a]
 皆已住菩提,
 父母心何趣?」



父母亦答言:


「 如子至所趣,
 我心亦如是,
 當成一切智,
 此決定無礙。
 子已生我家,
 願後勿相捨。
 常當憶念我,
 令速證菩提。」



佛言:昔時嬰兒者,今自在天子是也。於當來
世得成作佛,號曰大悲。於第一會度諸菩薩有百俱
胝,第二大會度那由他俱胝,第三大會度百千那由
他俱胝。彼菩薩眾皆是往昔所生父母。是知度脫過
去父母,皆由願力。世世生生,還復相遇,令得見
佛,成就佛果。則我等眾自作自受,自救不了,何
暇及親?然而道力未充,亦宜勉勵勤行六度,成佛
為期。豈不見古語云:予何人而舜何人?彼既丈夫
我亦爾。


「 大乘為養智悲全,
 頓發菩提出愛纏。
[005-0239a]
 劫滿三祗方殺賊,
 行舖六度好行舡。
 腹中女子因無限,
 膝下嬰兒果漸圓。
 色究竟天增氣焰,
 必須託彼坐紅蓮。」



勸修一乘法門以作如來之孝儀當演


《法華經》云: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令諸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華嚴經》云:一切世
界諸群生,少有欲求聲聞乘。求獨覺者轉復少,趣大
乘者甚難遇。趣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倍更難。
又《出現品》云:設有菩薩,經無量百千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密,具六神通,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
德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
為真實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得聞此如來無
量不可思議無障礙大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
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隨順一切如來境界故。
清涼云:高不可仰,則積行菩薩曝鰓鱗於龍門;深
不可窺,則上德聲聞杜視聽於嘉會。且如夕釣磻
[005-0240a]
溪,朝昇臺輔,豈與夫明經常選而語其優劣者哉?
況初生王宮,貴極臣佐,甯同百戰夷項,備歷艱辛,
故知初發心人亦非聊爾。人語其智,等虛空而非類;
論其德,碎塵剎而難量。極念劫之圓融,盡法門之
重現。而初心契於智海,豈有邊涯?猶微滴入於天
池,齊無終始。長者亦名此經為乘如來乘,直至道
場。頌云:有大寶乘住四衢,文殊引導普賢扶,肥
壯白牛甚多力,一念遍遊無捲舒。故《如來出現品》
中,放眉間光,灌文殊頂;放口中光,灌普賢口。
令此二人互相答問,明如來出現也。又文殊以理會
行,普賢以行會理。以理會行,則融通隱隱;以行
會理,則涉入重重。則文殊普賢,俱遍法界。故經
云: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普賢菩薩,佛是二法
[005-0241a]
之中無作之果。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三一互融,
俱存俱泯。舉因即果,舉果即因。是知初發心時,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必然也。不同權教,
因果階差,須歷三祗方成正覺。故威德王太子白父
王財主言:大王當知勝日身如來出興於世,成等正
覺,於今未久。時王聞已,歡喜無量,即往佛所。
到已禮足,退坐一面。爾時如來白毫相中放大光明,
名一切世間心燈,普照十方。又以自在神力現身,
超出一切世間,以圓滿音普為大眾說陀羅尼,名一
切法義離暗燈,佛剎微塵數陀羅尼而為眷屬。彼王
聞已,即時獲得大智光明,遂乃出家。未久之間,
悉得成就一切法義離暗燈陀羅尼,又得菩薩十神通
門,又得無邊辯才門。復以神通遍十方剎諸如來
所聽受其法,為大法師演說妙法,隨眾生心而為現
身,稱揚如來自在神力。又聞如來初誕生時,能令
[005-0242a]
摩耶一一毛孔皆現如來往昔修行,又諸毛孔皆現如
來往昔所住世界。在在生處,摩耶夫人常為佛母。
又摩耶夫人言:悉達太子初生之時,盡此世界海所
有一切毗盧遮那如來皆入我身,示現誕生。又菩薩
將欲下生之時,一一毛孔咸放光明,來入我頂,我
身形量雖不逾本,我身爾時量同虛空,悉能容受十
方菩薩。爾時菩薩降神入胎,有十方佛剎微塵數菩
薩來入我身,於我腹中。或以三千大千世界而為一
涉,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而為一涉,
又念念中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世界諸如來所、菩
薩眾會乃至諸天欲見菩薩,來入我身,而我腹中悉
能容受,而身不廣大,亦不迫窄。此四天下乃至三
千大千世界、百億四天下閻浮提中菩薩受生,我為
其母,然我此身本來無二,非一處住,非多處住。
如此世界過現未來一切世尊,我自現身而為其母。
[005-0243a]
善男子,此解脫門,非最後身,菩薩神通道眼所能知
也。故知一乘之養是為圓滿,是為究竟,是為廣大,
是為殊勝。以此為孝,又何以加焉?所謂道:千峰
勢到嶽邊止,萬派聲歸海上消。


「 一乘為養妙嚴都,
 塵剎眾生父母軀。
 長子全身周沙界,
 小兒無處不文殊。
 摩耶生佛原來幻,
 太子甯親忒煞迂。
 三世十方相涉入,
 人牛不見月輪孤。」



加持十波羅密真言 歌讚


勸父母成佛儀當演


《孝行錄》云:若人以一乘為養者,如來之孝
也;以六度為養者,菩薩之孝也;以十二因緣為養
者,緣覺之孝也;以四諦為養者,聲聞之孝也;以
五戒十善為養者,人天之孝也。人天小果,不出輪
迴;緣覺聲聞,未登寶所;權乘菩薩,猶滯化門;
[005-0244a]
圓滿一乘,方為究竟。夫親者身之本,孝者行之宗。
天下固莫重於親,聖人無以加於孝。事父母以如來
之孝,則其孝至矣;報父母以一乘之養,則其養極
矣。故知福焰王太子之父,今無量壽佛是也;威德
王太子之父,今寶華如來是也;月光童子之父,當
來無等身是也;淨藏淨眼之父,當來娑羅樹王如來
是也。我等今日普為父母,自過去一生乃至阿僧祗
劫生,自一阿僧祗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祗劫,
現在未來,亦復如是;又自東方一世界乃至阿僧祗
世界,自一阿僧祗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祗世
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盡法界虛空
界,於中受生一切父母願於此夕同集道場,頓悟無
生,俱成正覺。如彼父母所有男女皆為孝養,各
以一乘之孝奉親之後,隨侍二親,亦成正覺。如月
[005-0245a]
光童子當來成佛,名離垢月光、不動、無障礙、大
莊嚴;大自在天子當來成佛,名曰大悲。故慈覺云:
一切眾生皆父也,一切眾生皆母也,如一父母未成
佛者,孝子誓願不成正覺。一切父母成佛俱盡,是
時孝子,爾乃成佛。故頌云:父母皆成佛,綿綿法
界如。爾時心願足,方乃證無餘。


「 天倫佛性自圓常,
 今日方知孝道昌。
 點鐵成金恩愛礦,
 採花作蜜智悲鄉。
 已知有父如無等,
 寧可無兒似月光。
 自利利他俱滿足,
 更無一物獻尊堂。」



大孝釋迦牟尼佛


普勸大眾儀當演


比丘謹白大眾:古今諸佛如來願輪廣大,孝
道昌隆,運父母於妙覺之都,濟群生於一乘之地。
方便權施則五乘不等,真實開導則大道無差。如驅
三駕而等賜白牛,似會百川而同歸大海。故《辯正
論》云:孝感神明,功侔造化。方深則四瀆流淺,
比重則五嶽山輕。風雨不能亂其波濤,虛空未足棲
[005-0246a]
其令譽。甚哉,孝之大也!又何以加焉?夫識體輪
迴,六趣無非父母;生死變易,三界孰辨冤親?故
令出家者捨俗趣真,均庶類於天屬;遺榮即道,等
含氣於己親。《大戒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
女子是我母,我於生生世世無不依之受生。君不
見,嬰兒引導八萬四千丈夫眾;又不見,女子度脫
七十五個迦羅婦。此皆昔日所生父母,由宿願故,
還相會遇。更不以三牲為養,但能以一乘為諭。知
此者孰不欽向?行此者孰不超昇?所以上來自淺
至深以法奉養,謂皈依三寶者,且救父母三途之苦
也;五戒十善者,且惠父母人天之樂也;四諦十二
緣六度者,且寄父母三乘之位也;一乘法門者,終
置父母究竟佛果也。若父母果然成佛,則孝子方可
休心,自然天地同根,是非一氣,聖凡平等,彼此
[005-0247a]
圓融。如或未然,切希黽勉行持,莫使翻為讎對。
如佛在世時,有一老翁獨與子居,投佛出家,佛即
許可。既出家後,共至一村,持缽乞食,迫暮方歸。
父老行遲,其子排之,執之不固,仆地而死。時
諸比丘具以白佛。佛告眾言:過去世時,父子二
人共住一處,時父病極,於時臥處多有蚊蠅,父令
兒遮逐其蠅,望得安眠。時兒急遮,蠅亦數來,競
至父額,兒即打之,誤殺其父。是故當知彼父彼子,
實非故殺,還相受報,一一無差。以此驗之,何冤
不報?豈可道彼常為父母,此常為子孫耶?更望眾
等始從今日,終至菩提,直須報本奉親,切勿背恩
忘義,依佛言教,學佛修行,同歸無上涅槃門,盡
[005-0248a]
泛毗盧華藏海。


「 晝宵聞見好因緣,
 箭急將身出愛纏。
 早是四生花報謝,
 那堪三界火輪旋。
 法身獨露胞胎外,
 慧命生成繈褓前。
 萬劫親恩俱解脫,
 人間天上月團圓。」



加持佛頂尊勝陀羅尼 歌讚 下座


勤修觀想儀當演


各發無上菩提心


三觀澄明,先要用心見境;萬緣寂照,直須息
慮忘言。欲度其親,宜修觀想。按《祭統》云:君
子之齋,專致於精明之德也,故散齋七日以定之,
致齋三日以齊之。定之之謂齋,齋者精神之致也,
然後可以接於神明。又云:致齋於內,散齋於外。
齋三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致意,思其所
[005-0249a]
所嗜;齋三日,乃見其所為齋者。《梁武懺》云:若
人發菩提心,必須起想。先緣所親,念己父母、師
長眷屬,又念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道,有受
苦者當云何救?見已起想,應作是念:唯有大心能
拔彼苦。若一想成,應作二想,乃至滿一室想,滿
一閻浮提想,滿三天下想,如是漸廣,滿十方界:
見東方眾生盡是其父,西方眾生盡是其母,南方眾
生悉是其兄,北方眾生悉是其弟,下方眾生悉是
姊妹,上方眾生悉是師長,其餘四方悉是沙門、婆
羅門等。見已作念,若受苦時,自作我想,詣諸人
所,調身按摩,誓拔其苦。得解脫已,為其說法,
讚佛、讚法、讚僧,作是讚已,心生歡喜,見其受
[005-0250a]
樂,如己無異。比丘謹白大眾:今依二教之說,
專為父母親緣作諸觀想,各各專注,更無異緣。然
則觀想欲成,必仗諸聖加被;欲求加被,直須總伸
讚禮。向下讚禮昔日化導父母者諸佛菩薩,然後修
習觀想。各望志誠,同為緣助。


讚禮諸佛諸菩薩 胡跪讚禮


「 願我速成無上道,
 猶如一切諸如來。
 都緣孝子報劬勞,
 為度慈親無間歇。
 或為嬰兒明宿願,
 或因太子演華嚴。
 或於夢裏現金身,
 或向空中垂誥語。
 利慧放光持福焰,
 宿王說法度莊嚴。
 已成正覺住東方,
 願顯報身居極樂。
 今古互融歸一念,
 自他相涉遍微塵。
 我今為報自他親,
 普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三世一切諸佛
[005-0251a]


「 願我速成無上道,
 猶如大孝釋迦尊。
 大悲心上報圓功,
 王體智中明孝行。
 或樂濟饑能割肉,
 或因療父喜剜睛。
 或為太子導慈嚴,
 或作商人暌母氏。
 劫劫報恩難可紀,
 塵塵有舌莫能宣。
 我今為報自他親,
 普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大孝釋迦佛


「 願我速成無上道,
 猶如大孝釋迦尊。
 摩耶蒙佛破煙然,
 淨飯聞經登法忍。
 暫處天宮並極樂,
 終圓四智與三身。
 我今為報自他親,
 惟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當來彌勒佛


「 願我速成無上道,
 猶如彌勒度雙親。
 儴佉慈父住聲聞,
 摩越母親除結使。
 三會度人人普度,
 一生成佛佛親成。
[005-0252a]
 我今為報自他親,
 惟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觀世音菩薩


「 願我常修菩薩行,
 猶如大士聖觀音。
 憐憫慈父著邪宗,
 不捨女人申孝行。
 被難入山雖不告,
 為親捨臂亦難能。
 我今為報自他親,
 惟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地藏王菩薩


「 願我常修菩薩行,
 猶如地藏宿因緣。
 婆羅喜聽鬼王言,
 光目善操羅漢供。
 夢裏現身由孝德,
 空中垂語察哀情。
 我今為報自他親,
 惟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藏眼大菩薩


「 願我常修菩薩行,
 猶如藏眼孝慈深。
 委令慈父妙莊嚴,
 睹見宿王華智佛。
 兄弟總施神變力,
 爺娘俱證法華宗。
 我今為報自他親,
 惟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月光大菩薩
[005-0253a]


「 願我常修菩薩行,
 猶如童子月光心。
 父因諍子捨邪宗,
 母聽法音修大行。
 見佛是名為至養,
 發心方稱報元功。
 我今為報自他親,
 惟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自在大菩薩


「 願我常修菩薩行,
 猶如昔日小嬰兒。
 六十四億供如來,
 八萬餘人皆父母。
 已遇勝觀明宿願,
 終成佛果度慈親。
 我今為報自他親,
 惟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無垢女菩薩


「 願我常修菩薩行,
 猶如無垢處胎中。
 忽從右脅誕生來,
 便發大心思救母。
 轉女成男求解脫,
 出家離俗即超騰。
 我今為報自他親,
 惟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目連阿羅漢
[005-0254a]


「 願我常修菩薩行,
 猶如尊者目犍連。
 此生始獲六神通,
 是處遍觀三惡趣。
 缽飯雖甜難拯濟,
 盂蘭有力可擠持。
 我今為報自他親,
 惟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海會眾聖賢


「 願我常修菩薩行,
 猶如法界報恩人。
 或修四諦與三空,
 或造一乘並十地。
 普度雙親皆解脫,
 總令真俗悉圓融。
 我今為報自他親,
 惟願慈悲常攝受。」



讚禮海會佛菩薩


觀想父母求解脫 四聲


伏地作觀


諸佛子等觀想、志心聽,我今欲說道場殊勝事,
各各思惟,令心眼見。想道場地忽然廣博,與法界、
虛空界等,無量眾寶間錯莊嚴,一切寶網彌覆其上;
又當想念釋迦如來於淨身中現五趣身,所謂地獄、
[005-0255a]
餓鬼、畜生、人、天,一一趣中現八千種形類,皆
是如來昔日父母;又想十方如來各各說法,化導父
母至一乘道;又想世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
我母,我於生生世世無不依之受生;又想一切父母
常隨逐我,願欲見佛,度脫生死;又想自身不離此
處,分身十方往父母所,承順供養,勸發大心;又
想一切父母咸受我化,即發大心修大乘行,求佛菩
薩無有退轉。


五趣中父母便解脫


重伸觀想


諸佛子等重伸觀想:無量劫來一切父母有修戒
者,戀著三界者,我當為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又當想念有修四諦已住阿羅
漢位者,為說羊車;有修十二因緣已住辟支迦位者,
為說鹿車;有修六度已住菩薩乘者,為說牛車。此
三車者,即喻三乘。然此三乘,是一乘方便故,如
[005-0256a]
來虛指故,有名無體故,諸子不得故。又想三乘之
人聞我說已,即捨權乘,趣一乘道。又想諸佛如來
見是事已,同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能
行此者,即住三世諸佛家故。何以故?此一乘道法
如是故。


三乘中父母早回心 三聲


三回作觀


諸佛子等重伸觀想:我等父母聞佛讚嘆故,承
佛神力故,自善根力故,即能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睹見法界,無所障礙,能以一身作無量身,身剎互
融,重重示現,與諸如來體性平等,功德亦等。何
以故?稱法界修,稱法界證,只在剎那成正覺故。


一乘中父母成正覺 四聲


加持發菩提心真言 心月圓滿真言


行香 投詞 宣疏


禮別聖賢


恃怙深恩,如來尚酬於累劫;香燈妙供,佛子
[005-0257a]
欽奉於終宵。上荷諸佛垂慈放光入會,復蒙梵天護
念合掌趍筵。堅一念之真誠,聽三時之妙法。豎宗
則高峰岌岌,立教則巨海汪汪。儒釋兼濟則簇錦攢
花,真俗混融則鳴珂珮玉。恩愛網從今墮壞,悲智
海正好優遊。非但薰習今生父母之道心,亦可報
答多生父母之恩德。直得待渠成佛後,卻須還我未
生前。方信此齋,不為虛設。子夜金鍾欲扣,梵
唄頻催,倏驚長夜漫漫,將啟大明杲杲。真淨界
中本自無來無去,凡常情上不妨有送有迎,寶車
[005-0258a]
輅軋軋而將上重霄,獅子座巍巍而復歸淨土,伏願
大眾人人知本,念念報恩,常居不散之道場,始是
榮親之孝子。今當禮別,各望精勤。眾等志誠,禮
別賢聖。 法鼓三鍾


誠心禮別上來所請,此法會中



*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
三類化身釋迦文佛


伏願來時降福,去後留恩。望聖慈悲,乞歸蓮界,
惟願慈悲還本土。


誠心禮別上來所請,此法會中,大慈大悲



*
成利慧佛
*
勝日身佛
*
勝觀佛
[005-0259a]


伏願來前降福。 同前


誠心禮別上來所請,此法會中,大慈大悲



*
雲雷音宿王華智佛
*
覺華定自在王佛
*
清淨蓮華目佛


伏願……


誠心禮別上來所請,此法會中,大慈大悲



*
無量壽佛
*
彌勒佛
*
寶華佛
*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伏願……


誠心禮別上來所請,此法會中,大慈大悲



*
文殊普賢菩薩
*
觀音勢至菩薩
*
藥王藥上菩薩
*
地藏菩薩
*
無垢光女菩薩


伏願……


誠心禮別上來所請,此法會中,大慈大悲



*
月光童子菩薩
[005-0260a]
*
大自在天子菩薩
*
迦葉菩薩
*
日光童子菩薩
*
諸大菩薩摩訶薩


伏願……


誠心禮別上來所請,此法會中,大慈大悲



*
阿難目連二尊者
*
辟支迦阿羅漢眾


伏願……


誠心禮別上來所請,此法會中,開壇應供



*
賓頭盧大德尊者
*
圭峰禪師
*
慈覺禪師
*
明教大師
*
遍法界中報恩海會一切賢聖


伏願來時降福……


法筵將散,能事雲終,誠心拜別上方上界上元
天官、天府部眾,珍乃拜辭,各還天界;中方中界
[005-0261a]
中元地官、地府部眾,珍乃拜辭,各還地界;下方
下界下元水官、水府部眾,珍乃拜辭,各還水界。
一心拜別諸廟祀典,諸廟靈聰,家奉香火,福德正
神,司命土地,禁忌龍神,虛空過往糾察善神,傳
奏功曹,見聞真宰,繞舍支幹,禁忌神祗,是日見
聞隨喜一切賢聖,伏願各還雲馭,大佈慈光,俾施
主願力以周諧,降福留恩於此宅。諷誦真言,以伸
拜別。


加持奉送聖賢真言 發遣鬼神真言



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文卷下終
[005-026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