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88 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南宋-思覺 (master)



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文卷上



第一時陞座


加持四十二字母真言 歌讚


南無《大方便佛報恩經》 大孝釋迦牟尼佛


豎宗立教儀宣演 和經題


比丘等伏聞明教大師云:「養不足以報父
母,而聖人以德報之;德不足以達父母,而聖人以
道達之。道也者,非世之所謂道也。妙神明,出生
死,聖人之至道者也。德也者,非世之所謂德也。
備萬物,被幽明,聖人之至德者也。且君子之所謂
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非真養者也。……
夫天下之報恩者,吾聖人可謂至報恩者也;天下之
為孝者,吾聖人可謂純孝者也。……吾從聖人之後,
而其德不修,其道不明,吾徒負父母而愧乎聖人
[002-0091a]
者也。」故知「善天下,道為大;顯其親,德為優。
告則不得其道德,不告則得道而成德。所以聖人輒
遁於山林,逮其以道而返,德被乎上下,天下稱之
曰有子若此,尊其父母曰大聖人之父母。聖人可謂
略始而圖終,善行權也。古之君子有所為而如此者,
吳太伯其人也。必大志可以彰大用,必大潔可以持
大正。聖人推勝德於人天,顯至正於凡嚮。故聖人
之法,不願乎世嗣。古之君子有所為而如此者,伯
夷叔齊其人也。道固尊於人,故道雖在子,而父母
可以拜之,冠義近之矣。《禮》曰:以冠而字之,
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俗固本於真,而其
真已修,則雖僧可以與王侯抗禮也,而武事近之
[002-0092a]
矣。《禮》曰:介者不拜,為其拜而蓌拜也。不拜,
重節也。母拜,重禮也。禮節先王猶重,大道焉可
不重乎?俗曰:聖人無父。固哉,小人之好毀也!
彼眸盲然而豈見聖人為孝之深渺哉?」然天下以
儒為孝而不以佛為孝者,「是見儒而未見佛也。佛
也極焉。以儒守之,以佛廣之;以儒人之,以佛神
之。孝其至且大矣!水固趨下也,洫而決之,其所
至不亦速乎?火固炎上也,噓而鼓之,其所舉不亦
遠乎?」「故聖人之為道也,無所不善。聖人之
善也,未始遺親。親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
大恩也。惟大聖人能重其大本也,能報其大恩也。
今天下之為道者,孰與於聖人也?聖人之道大臻,
[002-0093a]
巍巍乎獨尊於天下,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滅也。
及其應物,尚順乎人道,不敢忘其母之既死,不敢
拒其父之見命。故方其成道之初,登天先以其道諭
其母氏。三月復歸於世,應命還其故國,父於道,
而其國皆化。逮其喪父也,聖人躬與諸釋負其棺以
趨葬。聖人所謂與人道而大順也。」是故當知,「善
固有其大者也,固有其小者也,固有其奧者也,固
有其淺者也。奧道妙乎死生變化也,大善徹乎天地
神明也。佛之道,其奧道者乎?佛之善,其大善者
乎?故《論語》云:『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不其然哉?不其然哉?」


「 大孝瞿曇道最尊,
 都緣累劫報親恩。
[002-0094a]
 三牲日奉非真養,
 萬德身嚴乃本根。
 返拜不妨驚梵釋,
 初行已解指乾坤。
 堪嗟我輩相違背,
 虛負劬勞血一盆。」



大孝釋迦牟尼佛


儒釋以孝為宗


諸佛設教,以孝為宗;菩薩修行,以孝為本。
夫孝也者,有可見也,有不可見也。可見者,孝之
行也;不可見者,孝之理也。理也者,孝之所以出
也;行也者,孝之所以形容也。修其形容而其中不
修,則其事父母之不篤,惠人不誠;修其中而形容
亦修,其惟事父母而惠人。是亦振天地,感鬼神也。
天地與孝同理也,鬼神與孝同靈也。故天地鬼神,
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詐孝欺。故《書》云:夫孝
置之而塞乎天地,普之而橫乎四海,施之後世而無
[002-0095a]
朝夕。又云: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至
哉大矣!又孝也者,大戒之所以先也;戒也者,眾
善之所以生也。為善微戒,善何生焉?為戒微善,
戒何自焉?故經云:孝名為戒,亦名制止。若有眾
生,持此戒者,孝心即是佛心,孝行即同佛行。故
知「孝」之一字,眾妙之門。慈覺頌云:「佛以孝
為宗,岩前古路通。微塵菩薩子,盡入此門中。」
即其義也。


「 我聞佛語孝為宗,
 孝行原來佛行同。
 內蘊佛心遵雅訓,
 外行孝行紹宗風。
 母胎集會真身露,
 父臆捫摸妄業空。
 多少知恩菩薩子,
 古今盡入此門中。」



大孝釋迦牟尼佛


加持大獻藥真言 歌讚
[002-0096a]


明行孝所因儀當演


《大方便佛報恩經》云: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
中,與大比丘眾二萬八千人俱。爾時阿難入城乞食。
有一婆羅門子,孝養父母,擔負老母,亦次第乞。
若得好食,仰奉於母;若得惡食,而自食之。阿難
見已,歡喜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供養父
母,奇特難及。」有一梵志亦是大眾唱導之師,執
著邪論,語阿難言:「汝師瞿曇,自言善好,有大
功德。惟有空名,而無實行。適生七日,其母命終。
逾出宮城,父王苦惱。是故當知是不孝人。」阿難
聞已,心生慚愧。還至佛所,具陳上事。爾時世尊
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五色光,照於十方一切佛土。
彼諸世界諸菩薩眾來至佛所,心生戀慕。佛攝光明,
遶身七匝,還從彼入。阿難白佛言:「世尊,事佛
已來未見佛笑,笑必有意,願佛說之。」大眾之中,
有七寶蓮花從地化生。是時如來即陞華座,於淨身
中現五趣身,一一趣中有萬八千種形類,現八千種
[002-0097a]
身,乃至虛空法界不可思議眾生等身。告阿難言:
「如來本於生死中時,於如是等微塵數不可思議形
類一切眾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眾生亦曾
為如來父母,如來亦曾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為一
切父母故常勤修習難行苦行,不休不息。為孝父母,
知恩報恩,故今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吾當為
汝,略說孝養父母苦行因緣。」是知如來行孝,不
止一生。原其報恩,歷塵沙劫。昔年因行既不可思
議,今日果報亦不可思議。


「 如來孝行有何因?
 一一如經為指陳。
 喜見婆羅供母氏,
 空驚梵志毀能仁。
 后薨王哭情雖隔,
 光遶蓮花道最尊。
 若論我師非孝敬,
 誰於五趣現多身?」



大孝釋迦佛


正明宿世苦行因緣
[002-0098a]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昔有國王生一太子,號須
闍提,身黃金色。時宮殿神語大王言:「羅睺大臣
近生惡逆,不久至此。」其王驚怖,抱持太子,即
出進路,歸投鄰國。其王夫人,亦隨王行。糧餉已
盡,前路猶遠。王與夫人舉聲大哭:「云何今日,
受此禍對?」王欲小停,懼冤家至;正欲前進,饑
渴所迫。王又思惟:「不作方便,三人併命不離此
死。我今何不殺於夫人,以活我身,並續子命。」
即便拔刀。太子白言:「欲作何等?」王實語之。
太子言:「何處有子噉於母肉?既不噉肉,子亦當
死。何不殺子濟父母命?」王言:「寧可喪命,終
不殺子噉其肉也。」子諫父言:「惟願父母莫殺子
身,可日日持刀就子身上割肉三斤,分作三分。二
分奉上父母,一分自食。」父母聽子,割而食之。
身肉轉盡,骨髓相連,尋便倒地。王即抱持,舉身
大哭:「我等無狀,橫噉汝肉,使汝痛苦。」太子
言:「已噉子肉進路至此,可於身中盡割餘肉,用
[002-0099a]
濟父母,可達所在。」爾時父母又復割之,隨路而
去。十方蚊虻聞血肉香,遍體咂食,痛不可言。太
子即作誓言:「今我此身供養父母,願我父母常得
餘福,臥安覺安,諸蚊虻等皆得飽滿,令我來世,
得成作佛。願以法食除汝饑渴,生死重病。」佛告
阿難:「彼父母者,即今父母是;彼太子者,即我
身是也。」又忍辱太子者,知其父王身嬰重病,命
在旦夕,往告諸臣:「父王困篤,今當奈何?」諸
臣報言:「求覓藥草,了不可得。」太子問言:「所
求藥草,為是何物?」大臣言:「正是從生至長不
瞋人眼睛及其人髓。若得此藥,即全王命。若不得
者,命在不久。」太子言:「但使父王病得挼者,
假使捨百千身,亦不為難,況我今日此穢身也。」
大臣言:「如此之事,隨太子意。」爾時太子心生
[002-0100a]
歡喜,即呼旃陀羅斷骨出髓,剜其兩目。爾時大臣
即搗此藥,奉上大王。王即服之,病即除瘥。問諸
大臣:「汝等如何得此妙藥?」大臣言:「今此藥
者,忍辱太子之所辦也。」王即問言:「太子何
在?」大臣言:「太子在外,身體傷損,命去不遠。」
王到子所,其命已終。王及夫人,舉聲大哭。即以
牛頭旃檀香木闍維太子,所有身骨,起塔供養。又
經云:西天有鳥食人稻子,田主捕之,復剪其羽。
中有一鳥,欲剪垂淚。主問其故,鳥曰:「我母無
目,不能自給,皆我求食而養。今無毛羽,母即餓
死,是以故泣。」主人語曰:「汝可取稻還與汝母,
莫為疑難。」忽不見來,主怪念之。尋其居處,見
在巢中抱母而泣。主人曰:「何不取稻供母?因甚
在此悲號痛哭?」報主人曰:「我母既亡,取食無
用。」主人遂將存亡二鳥而歸。存者曰:「我欲自
死。」主人放之,上飛數丈,投地而終。又《雜寶
[002-0101a]
藏經》云:有一鸚鵡,父母俱盲,常採花果,先奉
父母。時有田主,初種穀時而作誓言:「所種之穀,
與眾生共食。」時鸚鵡子採取穀穗以供父母,是時
田主按行苗稼,見剪稻穗,忽生瞋怒,網捕鸚鵡。
鸚鵡告言:「先有好心,施物無吝,如何今日而見
網捕?但田者如母,種子如父,實語如子,田主如
王,擁護由己。」作是語已,田主歡喜,問鸚鵡
言:「汝取此穀,意復為誰?」答言:「有盲父母,
願以奉之。」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此經偈出《寶積經》


「 又復重念作鸚鵡,
 取人稻穀養二親。
[002-0102a]
 稻主執我生瞋恚,
 云何盜我熟苗稼?
 我即報言汝種時,
 願與一切眾生共。
 我今取以養父母,
 是故不名為偷盜。
 稻主即時生歡喜,
 我是禽獸汝是人。
 善哉鸚鵡有智慧,
 能懷孝養供父母。
 我從今去以稻施,
 任汝供養於二親。
 如是過去無量事,
 無有苦行而不作。
 未曾有懷疲厭意,
 以求無上清淨道。」



吟偈


「 正明苦行報恩時,
 諦聽令人重愴悽。
 割肉闍提原是我,
 捨身忍辱更求誰?
 剪翊竟免西天鳥,
 脫網曾為鸚鵡兒。
 淨飯摩耶今日看,
 方知有子大慈悲。」



大孝釋迦牟尼佛


加持佛頂印咒真言 毗盧無見頂相真言 歌讚


反生慰勞儀當演


《賧子經》云:佛告阿難:昔有菩薩名曰慈慧,
孝養父母,供侍師長。時迦夷國中,有一長者孤無
[002-0103a]
兒子,夫婦兩目皆盲,心願入山求無上慧。菩薩念
言:「此人發意,欲學佛道,若入山者,或墮溝坑。
若我壽終,當為作子。」爾時慈慧,終其年壽,即
便往生盲父母家。父母歡喜,愛之甚重,字曰賧。
子至孝仁慈,奉侍父母。賧子十歲,白父母言:「本
發大意,欲入深山。豈以子故,而絕本願?願隨父
母俱共入山,侍養之宜不失時節。」父母與子即便
入山。賧到山中,種種豐實。時父母渴,欲便飲水。
賧披鹿皮提瓶汲水。國王出獵,箭誤中賧,正射其
胸。被毒箭已,舉身皆痛,即時命終。王心怖懼,
即將數人詣父母所,具言上事。父母聞之,舉身自
撲,如泰山崩。仰天訴言:「我子賧者,天下至孝,
無有能過。一旦無子,俱亦當死。大王今者牽我二
人,往子屍上。」王即引導至於子所。父抱其頭,
母抱兩腳,著於膝上,各以兩手捫摸賧箭,仰天呼
[002-0104a]
呼言:「諸天龍神,我子賧者,天下至孝。」於是
父母俱出誓言:「若賧至孝,天地所知,箭當拔出。」
時天帝釋見是事已,來住賧前,以神妙藥灌賧口中。
藥入口已,箭拔毒出,更生如故。父母聞已,兩目
皆開。王大歡喜,禮父母已,還禮帝釋及彼賧子。
賧與王言:「欲興福者,安慰人民,當令奉戒。」
王與大眾,敬奉賧教。佛告阿難:「彼賧子者,吾
身是也。」又《佛報恩經》云:善友太子入海採寶,
留滯他國。未入海時養一白雁。爾時夫人往到其所,
語其雁言:「太子昔時常供汝,今入大海,生死未
分。汝今云何不念太子?」雁即悲鳴報夫人言:「欲
覓太子者,不敢違命。」爾時夫人即自作書繫其雁
頸,其雁飛空至於大海,次第往到利師跋國,遙見
太子,斂身而下。太子取書,撥封披讀,即知父母
追念太子,兩目失明,尋即歸國。父母聞之,歡喜
[002-0105a]
奉迎。王與夫人目瞑,不見太子形容,以手捫摸,
作如是言:「父母念汝,憂苦如是。」太子問訊起
居事訖,即持寶珠作咒願言:「此寶珠是如意寶珠
者,令父母兩目明淨如故。」作是願已,尋即平復。
父母見子,歡喜無量。時善友者,亦如來是也。又
聞薩埵太子捨身濟虎,父母聞已,悶絕擗地,良久
乃甦,即時奔至捨身之處。爾時餓虎食肉已盡,惟
有骸骨狼籍在地。母扶其頭,父捉其足,哀號悶絕,
絕而復甦。時彼太子命終之後,生兜率天,天眼徹
視,見前捨身,父母悲悼啼哭過甚,或能於此喪身
失命,我今當往,諫諭父母。即從天下住於空中,
種種言詞解諫父母。父母仰問:「是何神耶?」天
曰:「我是太子摩訶薩埵。我由濟虎,生兜率天。
父母當知:有法歸無,生必有終。生死常途,何獨
沒於煩惱之海,不自覺悟?」父母報言:「汝行大
慈,恩及一切。捨我取終,吾心念汝,荒塞寸絕。」
[002-0106a]
於是天人,復以偈句,報謝父母,父母於是小得惺
悟。如上所述,皆是如來神智洞達,妙用難思。若
不迥出常倫,安能反生慰勞?實報恩者,可不深思?


「 回身三界孝慈深,
 悲救還生慰勞心。
 賧子更生天遺藥,
 盲親再見主傾金。
 採珠歸國方饒益,
 飼虎生天解訪尋。
 笑彼法華窮子意,
 捨身逃逝不歸欽。」



大孝釋迦牟尼佛


因孝成佛儀當演


《佛報恩經》云:須闍提太子割彼身肉養父母
已,即發誓願:願我成佛,以法施人。發誓願已,
天宮震動。時天帝釋現太子前,謂太子言:汝捨難
捨,供養父母。如是功德,唯願生天耶?為魔王、
梵王耶?太子言:我求無上正真之道。天帝釋言:
汝大愚也!佛道長遠,久受勤苦,然後乃成。太子
言:我若欺誑天帝釋者,令我身瘡,始終莫愈。若
不爾者,令我平復。說是語已,身即平復。天帝作
[002-0107a]
禮言:吾不及汝。會成佛時,願先度我。今成正覺,
皆由宿願。又文殊白佛言:世尊,座中菩薩見佛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端正無比,有何因緣得如是乎?
佛言:我於世世喜燃燈於佛寺及師長父母前,用是
因故,佛身光明,殊妙無比;我於世世隨時花果上
佛、比丘、師僧、父母,用是因故,花果見佛無不
傾嚮;我於世世事師、父母,若見臥時不敢驚覺,
若欲使覺當持音樂,或乃誦經而往覺之,用是因故,
如來在內嘿然無聲,諸天釋梵持諸音樂而往覺之;
我於世世有好飲食終不獨食,若師長、父母飲食,
終不減損而自食之,用是因故,如來雖無所食亦不
饑渴,身亦不羸;我於世世奉上師長、父母舍宅、
衣服、飲食,用是因故,諸天鬼神齎持世間所有珍
寶,以用上佛。又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一相
好,復有無量百千種微妙相好,一一相好,皆是由
我從初發心,堅固菩提,知恩報恩,修是妙行,是
[002-0108a]
故今得無上菩提。視諸眾生,猶如父母。以是因緣,
得二種相:一者目紺青色,二者眼如牛王。《無上依
經》云:我以種種供養父母,去來往反,勤行此事,
以此因緣,得足下輪相轂網成就,千網莊嚴。若我
於師、尊長起迎問訊,合掌恭敬,以此業緣,得二
種相:一者手指纖長,𦢚直沒節;二者其身
方大,端正莊嚴。若我於師、父母扶持侍養,自手
摩傳,酥油膏藥,按摩洗浴,得手足柔軟,潤澤細
滑,掌色赤好,如紅蓮花。故《戒經》云:使我疾
成無上正真之道者,由孝德也。然而因孝成佛,於
理必然。若人有智,窮盡古今,方知如來歷劫行孝。


傷夫梵志,依附邪宗,止見一生便興誹謗。原
其本意,其謗有三。彼云「適生七日,其母命終」,
即第一謗也。言如來薄福,禍其母故。又云「逾出
[002-0109a]
宮城,父王苦惱」,即第二謗也。言如來不告,抗
其父故。又云「是故當知,是不孝人」,即第三謗
也。言其正謗佛不孝故。向下引教,一一通之。《寶
積經》云:佛言:迦葉,以何因緣,適生七日母氏
命終?善男子,此是摩耶夫人命根盡故,非菩薩咎。
菩薩先在兜率天時,以天眼觀摩耶夫人命根欲盡,
故來下生。又摩耶生忉利天,從虛空下到王宮中,
語淨飯王言:大王當知,我得善利。往昔懷胎,清
淨眾生受於快樂。今生三十三天,還受快樂。彼樂
此樂,一種無殊。爾時摩耶即以天身,還彼天宮。
此即通彼第一謗也。又經云:佛言:我昔為王,有
四太子。王尚未崩,四子諍立。王自念言:我今為
王,欲得子姓。既有相伐,有不如無。吾不忍見,
恐殺無辜,但當捨家作沙彌爾。是故我今慈心救物,
遂得成佛,度脫天下。此即通彼第二謗也。又佛告
阿難:我於往昔作如是言:願於五濁諸惡眾生,不
孝父母,不敬師長,我於爾時,當成正覺。以是願
故,我所入城,多有眾生毀罵於我。我於今者,以
[002-0110a]
本願力,為如是等諸惡眾生起大悲心,而為說法。
阿難言:如來應正等覺,荷擔如是罪垢眾生而為說
法。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如來大
悲之所攝故。此即通彼第三謗也。故大顛禪師云:
佛也者,覆天人之器也。其視天下猶父之於子也。
人若毀之,是猶子刃其父也。而諸菩薩常修悲智,
以報佛恩。何況世人,不知恩德,反生毀謗,何其
甚哉?


「 世尊相好絕無倫,
 只為從前孝二親。
 美饌名衣常奉給,
 慈心軟語每諮詢。
 託胎福母功難繼,
 為子捐王道轉新。
 罪垢眾生俱荷負,
 如何只麼毀能仁?」



大孝釋迦牟尼佛


加持如來相好十力真言 歌讚


方便化導父母令入佛道


《普曜經》云:佛言:我初出家,與父母誓。
[002-0111a]
若得佛道,還度父母。今得佛道,必當還國,不違
前誓。又《寶積經》云:佛在迦毗羅國尼俱陀林,
告優陀夷言:「汝可入城教化父王。」時優陀夷受
佛教已,即入王宮,現諸神變。王見歡喜,便與釋
種來至佛所。世尊遙見,告諸比丘:「汝若欲見三
十三天遊戲眾者,當觀釋種。何以故?釋種遊行,
與天無異。」王到佛所,侍從圍遶。爾時世尊為度
王故,過於人上,在虛空中自在遊行,諸天侍衛。
時淨飯王見其事已,作是念言:「如來本不以轉輪
聖王生於顧戀。何以故?我今於此為人圍遶,世尊
乃有天人侍衛。」即於是時,頭面作禮而作是言:
「佛初生時,無人扶持而行七步,觀察十方,我於
是時頭面禮足。後至村落閻浮樹下坐於清涼,日雖
西移,影初不動,我於爾時頭面作禮。我今第三復
禮佛足。」爾時世尊為父王故,而說偈言:


「 大王昔來於我所,
 實自初無信敬心。
[002-0112a]
 欲以輪王令我作,
 以四天下生戀惜。
 譬如本昔有神龜,
 隨海水潮至陸地。
 其海潮水回還去,
 龜便墜墮深井中。
 井中舊鼈問神龜:汝本何處今至此?
 廣智海龜答井鼈:我遇海潮墮此井。
 其海潮水回原時,
 我行遲遲遂不及。
 以斯我今失時節,
 墜此小井共汝住。
 井鼈復問海龜言:其海多少井中水。
 豈復寬廣於斯耶?
 為大為小願速說。
 廣智海龜答井鼈:無智住人穿鑿處。
 我於大海水中居,
 在彼經歷多年載,
 猶尚不知海處中,
 況復了達其彼岸。
 如是大王都不知,
 我之神通威德力。
 欲以輪王四天下,
 世間勢力戀惜我。
 我今現作法輪王,
 統領三千大千界。
 如法正治離刀杖,
 得於八部最勝供。」


[002-0113a]


又《摩訶摩耶經》云:佛在忉利天歡喜國中三月安
居,告文殊言:「汝詣母所,道我在此。願母暫屈,
敬禮三寶。並以偈頌向母說之。」爾時世尊即說偈
曰:


「 釋迦大仙師,
 成就一切智。
 在於閻浮提,
 猶如千眼天。
 慇懃情渴仰,
 久欲奉慈顏。
 本昔王宮中,
 生我七日已。
 神昇受天福,
 姨母長乳我。
 致得成正覺,
 應供度眾生。
 今故至於此,
 說法報往恩。
 願母與眷屬,
 屈來到此處。
 敬禮佛法眾,
 並受真淨法。」



爾時文殊受佛教敕,往摩耶夫人所,具以白之。摩
耶聞已,乳自流出而作是言:「若決定是悉達者,
當令乳汁直至口中。」作是語已,兩乳流出,猶如白
蓮花,入佛口中。摩耶見已,踴躍遍身,如千葉蓮
花,日照開敷。即與文殊俱詣佛所。佛見母來,舉
[002-0114a]
身動搖,便以梵音而白母言:「身所經處,與苦樂
俱。當修涅槃,永離苦樂。」摩耶聞已,長跪佛前,
以偈讚曰:


「 汝從無量劫,
 當飲我乳汁。
 故離生老死,
 得成無上道。
 宜應報恩養,
 斷我三毒本。
 唯願施慈悲,
 速令成妙果。
 孜孜覓便與尋方,
 見善雙親反激昂。
 膝屈父王離禁殿,
 乳流母氏在天堂。
 萬般神變蒙天衛,
 千葉蓮花向日芳。
 戲綵凡間老萊子,
 回心學佛道尤光。」



大孝釋迦佛


為父母轉大法輪儀當演


經云:爾時如來為淨飯王宣說六界差別法門
竟,又白王言:「大王,何謂佛法?大王,一切諸法
皆是佛法。」王聞說已,即白佛言:「若一切法是佛法
者,一切眾生亦應是佛。」佛言:「若不顛倒見眾生者,
即是其佛。所言佛者,如夢見眾生也。如實見眾生
[002-0115a]
者,即是見實際。實際者,即是法界。法界者,不
可顯示。但有言說,但假施設,應如是觀。大王,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是陀羅尼門。何以故?
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是名陀羅尼門。
彼陀羅尼門無有相貌,無有自性,無可施設,無造
無作,無來無去,無穢無淨,無愛無憎,乃至非解
脫,非不解脫。大王,應當以此法門,入一切法。
大王,是色自體非曾有,非當有,非今有。受想行
識,亦復如是。大王,色無所依,色無有生,色無
有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大王,如涅槃界,無
有生滅。色乃至識,亦無生滅。譬如法界,無生無
滅。色乃至識,亦無生滅。如是大王,一切法是如
來境界,不可思議亦是如來境界,不共法亦是如來
境界,不共一切凡夫境界故。是故一切聲聞緣覺,
不毀不讚,不得不失,非覺非不覺,乃至非可聞,
非不可聞。何以故?彼法無有如是法可得扶舉,可
得推倒。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自性故。大王,今可
[002-0116a]
於此法中而安其心,深觀此法,勿信於他。」時淨
飯王即作是念:「於諸法中無法可得,無有如是法,
得證是法,號為佛者,諸法實不可得。」王與釋種,
即時獲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復白母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
清白梵行之相。」摩耶聞已,佛神力故,即識宿命,
並以善根純熟時故,破八十億煙然之結,得須陀洹
果,即起合掌而白佛言:「生死牢獄,已證解脫。
一切眾生在於五道,皆由結縛。願我來世得成正覺,
當斷一切此患根本。世尊,一切眾生在於生死而不
能知出要之道。」佛言:「眾生所以不得解脫,皆
由三毒致令生死。若人要求解脫妙果,宜斷苦本。
斷苦本已,則離妄想。離妄想已,則無攀緣,不復
貪著色、香、味、觸,離我計著,及於我所。汝等
從今可以此法互相開示,長獲利益。汝等今者聽我
所說,我於過去無數劫來,為諸眾生廣修苦行,得
[002-0117a]
成菩提。」佛說法已,與母辭別,從天宮下還閻浮
提。是知如來以法供養,俾令斷結,得證道果。而
世人但能真養,不以法味為甘旨者,豈可同日而語
哉?偈云:


「 有子超凡豈偶然?
 法輪為轉化人天。
 如如法界原非動,
 念念攀緣徒自纏。
 顛倒見亡登實際,
 須陀洹證破煙然。
 同歸寂滅餐甘露,
 後世忘恩未是賢。」



大孝釋迦佛


加持佛頂轉法輪真言 (至)摩訶摩耶咒 歌讚


究竟奉親儀當演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光明煒煒,喻如日出,
照明世間。時淨飯王四大俱作,殘害其體,喘息不
定,種種療治,無能愈者。告諸王曰:「我命雖逝,
不以為苦。但恨不見我子悉達。」如來已知父王悒
[002-0118a]
悒遲,今欲向終,要見諸子,告難陀曰:「淨飯王
者,是我曹父,能生聖子,利益世間,今宜往詣,
報育養恩。」世尊即以十力、四無所畏、佛不共法,
放大光明。其光照耀,內外通達。光照王身,患苦
得安。王遂怪言:「是何光也?脫是我子悉達來
也。」佛便入宮。王見佛來,遙舉兩手接足而言:
「唯願如來手觸我身,令我得安。我今最後得見世
尊,痛恨即除。」佛告難陀:「睹王本時顏色端正。
今得重病,端正何在?」時王合掌,以偈讚嘆。佛
言:「唯願大王莫復愁悒,所以然者,道德純備,
無有缺減。」佛即以手著父王額:「王是清淨戒行
之人,心垢已離。今應歡悅,不宜煩惱。當諦思念
諸經法義。於不牢固,得堅固志,已種善根。是故
大王,宜應歡喜。命雖欲終,自可寬意。」時王聞
已,喜不自勝,即以自手捉於佛手著於心上。王於
臥處,合掌心禮。無常對至,命盡氣絕,忽就後世。
佛告眾言:「父王淨飯是清淨人,捨此生已,生淨
居天。」眾會聞已,即捨愁毒。
[002-0119a]


爾時世尊已入涅槃,時阿那律見佛滅已,即昇
忉利,往摩耶所,以偈說之。摩耶聞已,悲泣垂淚
而作是言:「佛入涅槃,世間眼滅。昔日在於淨飯
王宮,始生七日我便命終,竟未抱育,展母子情。
姨母乳養,及已長大,逾城出家。既成道已,開示
慧眼,如何一旦便入涅槃?」即與天女趨雙樹間,
頭頂作禮,而作是言:「共於過去無量劫來長為母
子,未曾捨離。一旦於今無相見期,嗚呼苦哉,眾
生福盡。」即以天花,用散棺上。爾時世尊以大神
力,令諸棺蓋皆自開發,合掌而起,身毛孔中放千
光明,一一光明有千化佛,悉共合掌向彼摩耶,以
梵音聲問訊母言:「遠屈來下此閻浮提,諸行法爾,
勿須啼泣。」阿難白佛:「後世眾生必當問我:世
尊入滅,復何所說?云何答之?」佛告阿難:「汝
當答言:世尊已入涅槃,摩耶從天來下至金棺所。
爾時如來為後世不孝諸眾生故,從金棺出,身毛孔
[002-0120a]
中放千光明,一一光明有千化佛,悉皆合掌向彼摩
耶。」阿難白佛:「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佛
言:「我於昔日忉利天上為母說法,今復在此母子
相見,汝為後世諸眾生故,次第演說此經,名曰《佛
臨涅槃母子相見經》,如是奉持。」爾時世尊與母辭
別,即便合棺。摩耶夫人悲泣即禮,右遶十匝,還
歸天上。眾等當知,世尊以願力寧其親,眾生以業
力背其親。願力堅固,歷萬變而不差;業力虛浮,
雖百年而何益?均是人子,豈無孝心哉?


「 為法酬恩屢啟端,
 方知究竟奉親難。
 別離世數誰能免?
 悲智家風切好看。
 淨飯一心呈玉偈,
 摩耶十匝遶金棺。
 此身堅密何曾礙?
 笑倒雲門赤肉團。」



大孝釋迦牟尼佛


普勸大眾儀當演


比丘等謹白大眾:上來依經敘述本師歷劫以
[002-0121a]
來,迄至今生孝養父母苦行因緣,乃至成佛,還度
父母,令得道果。眾等聽聞,當生省悟。既省悟已,
當正思惟。我等自無始來,不聞正法,不知恩德,
常與父母互為冤讎,不復相識,反生殘害。所以輪
迴長夜,永無出期。今自忖量,實生慚愧。諦觀如
來孝行,今古無儔,可不皈依?可不瞻慕?故北京
奧法師以五家之孝,發明如來之大孝:且天子以愛
敬自親,不慢不惡他人為孝,以教流百姓、道光四
海為益;佛以度脫父母及一切眾生為孝,以恩霑九
類、悲含法界為益。諸侯以不矯、不溢、謹節為孝,
以守富貴、保安社稷為益;佛以無我無人、謙虛下
意為孝,以圓福慧、不退轉為益。鄉大夫以服先王
之法服、謹為言行為孝,以守宗廟為益;佛以服諸
佛之定服、謹慮身口為孝,以守像法為益。士以敬
事君長為孝,以保祿位、守祭祀為益;佛以皈依聖
賢為孝,以成行位、紹繼佛種為益。庶人以勤於農
[002-0122a]
桑為孝,謹身節用、敬養父母為益;佛以勤修定慧
為孝,以少欲知足、增長智慧方便為益。如是對辦,
一一超過,故名大孝。


又《辯正論》云:其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
用勞,大孝不匱。不匱者,即如來之孝也。回軒實
相之域,凝神寂照之場。指泥洹而長歸,垂法身而
遐覽。既乃母氏天降,剖金棺而演法。父王即世,
執寶幢而送終。斯不匱之道也。且如世人暫放一子
出家,其福資於九族。捨三惡道,報得生天。況如
來累劫行出世之孝者乎?是知難報之恩,唯佛能
報;難行之行,唯佛能行;難捨之身,唯佛能捨;
難成之道,唯佛能成。眾等今日,可不信向?為
父母者,宜勉行持,始自今生,終於覺果。誓願依
如來之大教,報父母之大恩,導父母於一乘,證如
[002-0123a]
來之大覺。


「 毗盧本是一凡夫,
 曠劫修行作楷模。
 今日因之成道已,
 諸人還有所生無。
 輪迴路上安能捨?
 解脫門中正好趨。
 世出世間須兩立,
 休於苦海更盤盓。」



大孝釋迦牟尼佛


加持集法悅捨苦陀羅尼 歌讚


下座 止 讚禮



如來廣孝十種報恩道場儀文卷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