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88 大唐內典錄-唐-道宣 (master)



No. 2149


大唐內典錄序



麟德元年甲子歲京師西明寺釋氏 撰


原夫正法稱寶誠有其由。良是出俗之津途。
入真之軌轍。所以歷劫英聖仰之如父母。遂
古沿今隆之如日月。豈不以喪我倒之蹄。筌窮無生之寶位者也。自仙苑告成金河靜濟。
敷字群品汲引塵蒙。隨機候而設謀猷。逐性
欲而陳聲教網羅一化統括大千。受其道者
難訾。傳其宗者易曉。故尊者迦葉。集四篋於
崛山。大智文殊。結八藏於圍表。遂能流被來
際。終七萬之脩齡。餘波東漸。距六百之嘉運。
詳夫爰始梵文。負之億計香象。今譯從於方
言。大約五千餘卷。遷貿更襲澆薄互陳。卷部
單重疑偽凡聖。致使集錄奔競三十餘家。舉
統各有憲章。徵覈不無繁雜。今總會群作以
類區分。合成一部開為十例。依條顯列無
相奪倫。文雖重張義絕煩亂。若夫大聖彝訓
其流曰經。述經敘聖其流曰論。莫非徙滯之
方略。會正之格言。珍重則超生可期。疑謗則
効尤斯及。故試銓廣餘隨更陳序之云爾。



*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謂代別出經及人述作無非通法並入經收故隨經出
* 歷代翻本單重人代存亡錄第二謂前後異出人代不同又遭離亂道俗波迸今總計會故有重單緣敘莫知致傳失譯
* 歷代眾經總撮入藏錄第三謂經部繁多綱要備列從帙入藏以類相從故
[001-0219b] 分大小二乘顯單重兩譯

* 歷代眾經舉要轉讀錄第四謂轉讀尋翫務在要博繁文重義非曰被時故隨部撮舉簡取通道自餘重本存而未暇
* 歷代眾經有目闕本錄第五謂統撿群錄挍本則無隨方別出未能通遍故別顯目訪之
* 歷代道俗述作注解錄第六謂注述聖言用通未悟前已雖顯未足申明今別題錄使尋覽易曉
* 歷代諸經支流陳化錄第七謂別生諸經曲順時俗未通廣本但接初心一四句頌不可輕削故也
* 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第八謂正法深遠凡愚未達隨俗下化有勃真宗若不標顯玉石斯濫
* 歷代眾經錄目終始序第九謂經錄代出須識其源
* 歷代眾經應感興敬錄第十謂經翻東夏應感徵祥而有蒙祐增信故使傳持遠惟
大唐內典錄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之




自教流東夏代涉帝朝。必假時君弘傳聲略。
然後玄素依繕方開基搆。明后重其義方情
存監護。闇君順其倫軌相從而已。故始自後
漢爰洎巨唐。世變澆淳宗猷莫二。皆欽承至
訓。為滅結之元標。體解玄圖。鏡死生之本據。
故能傳度梵網代代滋彰。斯即法施奔流時
時不絕。然則西蕃五竺祖尚天言。東夏九州
聿遵鳥迹。故天書天語。海縣之所絕思。八體
六文。大夏由來罕覿。致令昔聞重譯方見於
斯。然夫國史之與禮經。質文互舉。佛言之與
俗典。詞理天分。何以知耶。故佛之布教說導
為先。開蒙解樸決疑去滯。不在文華無存卷
軸。意在啟情理之昏明。達神思之機敏。斯其
[001-0219c]
致也。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
說。斯聖言也。善哉善哉願樂欲聞。唯願世尊
分別解說。斯受法也。言重意得不慮煩拏。但
論正悟莫敘文對。斯本經也。譯從方俗隨俗
所傳。多陷浮訛所失多矣。所以道安著論五
失易從。彥綜屬詞八例難及。斯誠證也。諸
餘俗習不足涉言。今錄彼帝世翻譯賢明。并
顯時君信毀偏競。以為初錄。且夫漢晉隋唐
之運。天下大同。正朔所臨法門一統。魏宋齊
梁等朝地分𡉏裂華夷參政翻傳並出。至於
廣部傳俗。絕後超前。即見敷揚聯耀惟遠。
今則隨其時代。即而編之。仍述道俗所撰附
之於後。庶將來同覩其若面焉。都合一十八
代。所出眾經總有二千二百三十二部七千二百卷失
譯經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



* 後漢朝傳譯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經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譯經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 前魏朝傳譯僧六人所出經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 南吳孫氏傳譯道俗四人所出經傳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譯經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 西晉朝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譯經八部一十五卷
* 東晉朝傳譯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經傳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譯經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 前秦符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等四十部二百三十九卷
* 西秦乞伏氏傳譯僧一人所出經十四部二十一卷并失譯經八部一十一卷
[001-0220a]
* 後秦姚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 北涼沮渠氏傳譯道俗八人所出經傳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并失譯經五部一十七卷
* 宋朝傳譯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經傳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 前齊朝傳譯道俗一十九人所出經傳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 梁朝傳譯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經律傳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 後魏元氏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論傳錄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 後齊高氏傳譯道俗二人所出經論七部五十三卷
* 後周宇文氏傳譯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經論天文等三十部一百四卷
* 陳朝傳譯道俗三人所出經論傳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 隋朝傳譯道俗二十餘人所出經論等九十餘部五百一十餘卷
* 皇朝傳譯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經論等二百餘部一千五百餘卷


自教被神州時移九代。朝分真偽土雜華夷。
所以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之居偏隘。晉
宋之據江陰。經部翻傳隨方而出。止列兼正
之國。取其傳譯所由。自餘不言。以無通法故
也。庶後之覽者知其致焉。


後漢傳譯佛經錄第一



序曰。教流源起寔本姬周。秦正殄之遺蹤間
出。劉向挍書天閣往往見有佛經。依此據量。
[001-0220b]
不止漢明之世。餘如別顯今敘其光俗中
興之始。故肇列之。言經出起於後漢孝明帝
者。帝諱莊。廟號顯宗。光武皇帝之第四子也。
神用沖簡雅為聖則。於永平七年夜夢金人
身長丈六項佩日輪飛空而至。光明赫奕照
於殿庭。旦集群臣令占所夢。通人傅毅進奏
對曰。臣聞昔西方有神。其名為佛。陛下所
見。將必是乎。帝以為然。欣感靈瑞。詔遣使
者羽林中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四人
往適天竺。於月支國。遇沙門迦葉摩滕竺
法蘭。寫得經像。載以白馬還達雒陽。依漢法
本內傳云。于時五岳十八山館諸道士。上表
不許。帝乃設行殿於京西。任其角力。道士
等設壇列奠。以道經諸子置於壇上。以火燒
經。不灰為驗。及陳祝訖。經從火化。南岳道士
褚善信費叔才自感而死。諸餘道士六百餘
人。並歸佛法求從出家。帝許之。由是廣度僧
尼。初立十寺。即於茲地立白馬寺。諸州競立
報白馬恩。長安舊城青門道左二百餘步中
興寺。右即是白馬寺之餘基。竺法蘭於即便
譯四十二章經。緘於蘭臺石室。自爾釋教相
繼雲興。沙門信士接踵傳譯。孝桓帝時。以金
銀作佛形像。孝靈帝時。光和三年。遣中大夫
於雒陽佛塔寺中飯諸沙門。縣繒燒香散花
然燈。至光和七年。因張角等謀誅其逆黨。內
外姻屬諸事老子妖巫醫卜。並皆廢之。其有
奉佛五戒者勿坐。以斯事證佛教正真。涅而
不淄。磨而不磷。妖詐塵染於我浮雲。誠可重
也。自秦世沙門釋利防前漢劉子政已來。雖
[001-0220c]
聞佛經莫知其目。至於後漢方有定錄。則四
十二章為首。僧則迦葉摩滕最初。迄於獻帝
建安末齡。則經一百五十二年。歷一十一主。
華戎道俗十有二人。兼摭舊遺更補先闕。并
古失譯。合出經律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
六卷。為後漢經錄運乎斯軸。庶通鑒者識古
今經典散聚。待期明揚盛化法寶之光被矣。



* 後漢沙門迦葉摩滕一部一卷經
* 沙門竺法蘭五部一十三卷經
* 沙門安清字世高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經
* 沙門支婁迦讖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經
* 優婆塞都尉安玄二部三卷經
* 沙門竺佛朔二部三卷經
* 沙門支曜十一部十二卷經
* 沙門康巨一部一卷經
* 清信士嚴佛調七部九卷經
* 沙門康孟詳六部九卷經
* 沙門釋曇果一部二卷經
* 沙門竺大力一部二卷經
* 諸失譯經。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雜於經呪



* 四十二章經一卷
右一經。後漢明帝世。中天竺國婆羅門沙門迦葉摩滕所譯。或云。竺攝摩滕。群錄互存。未詳孰是。先來不譯。故備敘之。以永平十年。隨漢使蔡愔東返至雒邑。於白馬寺翻出此經。依錄而編。即是漢地之經
[001-0221a] 祖也。舊錄云。其經本是天竺經抄。元出大部。撮引要者。似孝經十八章也。道安錄元。出在舊錄。及士行漢錄僧祐出三藏集記又載。但大法初傳人少歸信。使摩滕蘊其深解不復多翻。後卒雒陽。載其委由備朱士行錄及高僧傳諸雜錄等。寶唱錄云。竺法蘭所出者。此或據其同來時耳。
* 佛本行經五卷
* 十地斷結經四卷或八卷見朱士行錄
* 二百六十戒合異二卷見別錄
* 法海藏經一卷一本無藏字
* 佛本生經一卷
右五部合一十三卷是中天竺國沙門竺法蘭與迦葉摩滕同來。間行後至。在明帝世翻之。初共滕出四十二章。滕卒。蘭自譯訖。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值墨灰。以問東方朔。朔云。非臣所知。可問西域胡人。法蘭既至。追以問之。蘭云。此乃劫燒之遺灰也。朔言有徵。信者甚眾。又秦景使還於月支國。得優填王栴檀像師第四畫像樣來至雒陽。帝勅圖之。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供養。自爾丹素流演于今。又以佛法初至異道乖競。遂敘時事。著漢法本內傳五卷。未詳作者。今見存焉。
* 修行道地經六卷出支敏度錄製序及寶唱錄別錄一云順道行經
* 大僧威儀經四卷見別錄新附異出不同祐錄失譯分兩部二卷此別錄合者是
* 法句經四卷與威儀同見別錄分二部
* 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見寶唱錄
[001-0221b]
* 十報法經二卷祐錄云一名多增道章經舊錄云出長阿含
* 陰持入經二卷別錄云道安注解見朱士行漢錄及祐錄
* 大安般守意經二卷道安云小安般見土行僧祐李廓錄
* 大安般經一卷道安注見僧祐錄
* 雜四十四篇經二卷或云雜經四十四篇既不顯名未知何經道安云增一祐錄備載
* 大道地經三卷初出道安注是修行經抄元中國略本或無大字出長阿含見祐錄
* 道意發行經二卷出長阿含或一卷見道安及祐錄
* 禪經二卷初出見別錄
* 無量壽經二卷初出見別錄沙門曇鸞著論注解
* 百六十品經一卷舊錄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經見祐錄
* 大十二門經一卷別錄云二卷出長含道安注見唱祐二錄
* 小十二門經一卷出長含見唱祐二錄
* 七法經一卷舊錄云阿毘曇七法行經出長阿含或直云七法行見祐錄
* 十四意經一卷舊錄云菩薩十四意經見祐錄
* 阿毘曇九十八結經一卷見祐錄
* 明度五十校計經二卷
* 難提迦羅越經一卷見祐錄
* 獨富長者經一卷一云獨富長者財物無付經一云無子付物經出雜阿含四十六卷
* 長者夭惱二處經一云長者懊惱二處經。一云二處惱經以下並單卷
* 由起長者悔過經一云申起長者悔過供佛經由起申起未詳何者
* 佛為那拘說根熟經一云為那拘羅長者說根熟經
* 長者兄弟詣佛經一云長者利師達多兄弟二人往佛所經出中阿含
* 佛神力救長者子經
* 阿那邠祁化七子經出增一阿含
*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出中阿含第六十
* 無畏離車白阿難經出雜含二十一卷
[001-0221c]
* 受呪願經一云最勝長者受呪願經
* 長者子制經一名制經
* 郁伽居士見佛聞法醒悟經一云修伽陀居士佛為說法得醒悟經出雜阿含
* 得非常觀經一云加長者夜輸子
* 舍頭諫經初出見舊錄云舍頭諫太子明二十八宿經一云太子明星二十八宿經一云虎耳經
* 出家因緣經一加佛說字但云出家經
* 佛度旃陀羅兒出家經
* 純陀沙彌經或作沙門字出雜阿含二十四卷
* 外道出家經
* 精勤四念處經出雜阿含第二十九卷
* 父母恩難報經一云難報經出中阿含
* 禪思滿足經出阿含
* 數息事經
* 禪祕要經出禪要祕治病經或無祕字
* 世間言美色經出雜含二十四卷
* 一切行不恒安住經出雜含三十四卷
* 人受身入陰經出修行道地初卷
* 多倒見眾生經一無多字出出曜經第十六卷
* 人身四百四病經出修行道地經初卷
* 人病醫不能治經出修行道地經
* 分別善惡所起經
* 斫毒樹復生經出出曜經
* 禪定方便次第法經
* 阿練若習禪法經出菩薩禪法第一
* 四百三昧名經
[001-0222a]
* 自誓三昧經內題云獨證品第四出比丘淨行中初出與護師出者小異
* 流離王經初出出增一
* 罵意經
* 佛為頻頭婆羅門說像類經出雜阿含十一卷
* 婆羅門問佛布施得福經
* 佛為調馬聚落主說法經出雜阿含三十二卷
* 婆羅門行經出中阿含三十九卷
* 豆遮婆羅門論義出家經出雜阿含四十二卷
* 佛為事火婆羅門說法悟道經出雜阿含
* 婆羅門虛偽經出雜阿含三十卷
* 佛化大興婆羅門出家經出雜阿含一作火字
* 佛為阿支羅迦葉說自他作苦經
*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出增一阿含
* 四吒婆羅門出家得道經出雜阿含四十四卷
* 佛為憍慢婆羅門說偈經出雜阿含
* 婆羅門服白經出雜阿含二十八卷
* 婆羅門問佛將來有幾佛經出雜阿含
* 婆羅門避死經出增一
* 佛為婆羅門說耕田經出雜含一無田字
* 七老婆羅門請為弟子經
* 婆羅門通達經論經出雜阿含二十五卷
* 佛覆裸形子經出生經一名審裸形子經
* 婆羅門解知眾術經出雜阿含
* 佛為婆羅門說四法經出雜阿含第二卷
* 佛為年少婆羅門說善不善經
[001-0222b]
* 如幻三昧經或二卷
* 安般經
* 內藏經元嘉二年十月第二譯一名內藏百品一名百寶見朱士行漢錄
* 五門禪要用法經初出
* 水喻經出增一阿含
* 浮木譬喻經
* 鼈喻經出六度集
* 提婆達生身入地獄經出出曜經
* 摩那祇女人誹謗佛生身入地獄經
* 尸迦羅越六向拜經一名大六向拜經與法護出小異
* 人本欲生經出長阿含道安注見祐錄
* 鬼問目連經
* 地獄罪人眾苦經
* 目連見眾生身毛如箭經出雜含十九卷
* 摩訶衍精進度中罪報品經
* 尊者薄拘羅經出中阿含第八卷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云阿難問事經一云事佛吉凶經
* 迦旃延無常經出生經第二卷
* 當來變滅經
* 堅心正意經一名堅經一名堅意經
* 分明罪福經
* 多增道章經舊錄無道字出長阿含一云異出十報法
* 金色女經
* 前世爭女經出生經
* 承事勝已經
* 悔過法經
* 舍利弗悔過經
* 太子夢經
[001-0222c]
* 小般泥洹經見別錄
* 慈仁不殺經
* 阿難同學經出增一四十八卷
* 商人脫賊難經
* 過去彈琴人經出雜阿含四十八卷
* 世間強盜布施經出增一阿含
* 商人子作佛事經出長阿含
* 呪賊經
* 卒逢賊結衣帶呪經
* 梵天詣婆羅門講堂經出增一
* 五陰成敗經出修行道地經
* 八光經
* 五戰鬪人經出增一
* 五法經見僧祐錄
* 五行經
* 三毒經
* 良時難遇經
* 求離牢獄經
* 蓮華女經
* 孤母喪一子經
* 昔有二人相愛敬經出出曜經
* 住陰持入經或二卷
* 鏡面王經出六度集
* 子命過經出生經
* 歎寶女經一云舍利弗歎寶女說不思議經
* 大迦葉遇尼揵子經出長阿含
* 正齊經
* 阿那律思惟目連神力經
[001-0223a]
* 舍利弗問寶女經
* 月燈三昧經出大月燈三昧經
* 阿難惑經出人本欲生經
* 佛印三昧經
* 迦葉詰阿難經一云迦葉責阿難雙度羅漢喻經初出
* 大乘方等要慧經
* 空淨天感應三昧經舊錄云。空淨三昧經
* 情離有罪經世注為疑
* 藥王藥上菩薩觀經
* 義決律一卷一云義決律法行或云經者道安云出阿含見祐錄
* 四諦經與孟詳出小異道安云出長阿含經已前見祐錄三十四部四十卷餘雜出附見
* 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名遺日三昧寶積經
* 法受塵經見祐錄
* 禪行法想經見唱祐二錄
* 阿含正行經一名佛說正意經
* 犍陀國王經或無國字
* 佛說處處經
* 十八泥犁經一名十八地獄經
* 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一名地獄報應經
* 犯戒罪報輕重經一名犯罪經
* 聞成十二因緣經一名十二因緣經見祐錄
* 本相倚致經出中阿含吳錄云大相倚致見祐錄與緣本致經同見士行漢錄
* 普法義經一名具法行出長阿含見士行及祐錄
* 摩鄧女經一名摩登女經一名阿難為蠱道女說經
* 漏分布經道安云出長阿含見士行祐二錄
* 是法非法經出中阿含見士行祐二錄
[001-0223b]
* 一切流攝守因緣經舊錄流攝經一云一切流攝守經吳錄無一切又云受因出中阿含見行祐錄
* 七處三觀經道安云出雜阿含祐錄同出朱行錄
* 九橫經出雜阿含
* 八正道經出雜阿含見行祐二錄
* 五陰譬喻經一名水沫所漂經出雜阿含見行祐二錄
* 轉法輪經一名法輪經出雜阿含見安祐二錄
* 思惟要略經一名思惟經
* 請賓頭盧法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一云斷十二因緣經一云阿含口解經一云安侯口解經或云安玄譯據題不爾
* 阿毘曇五法行經或云阿毘曇五法經出長阿含
右並後漢桓帝元嘉元年。有安息國大子。名清字世高。次當嗣王。讓位與叔。既而捨國出家。懷道遊方。弘化為務。以桓帝建和二年。振錫來儀屆于雒邑。少時習語便大通華言。慨法化猶微廣事宣譯。至靈帝世。二十餘年。凡譯一百七十餘部。合一百九十餘卷。其釋道安錄僧祐錄三藏記慧皎高僧傳等。只云。高出經三十九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斖斖然而不倦焉。余廣詢求究撿群錄紀述世高互有出沒。將知權迹隱顯多在見機隨便開譯。致有他所闕而未傳者。又其傳錄之末果云古舊二錄所載之者。此並世高刪正前譯。不必全翻。然世高從西至於中原。巡歷江南嶺表東越方
[001-0223c] 始現隱周行顯迹是聖不凡。今總群篇備搜雜紀。有題注者。多是河西江南道路隨逐因緣。從大部出。錄目分散。未足致疑。彼見故在。此寧不纘。敢依諸集緝而編之。散在諸分詳覈可委。冀廣法流知本源。注欲識其迹具諸僧傳。任其鏡也。
* 大集經二十七卷初出見李廓錄
*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初出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或八卷一名波若道行品經出支敏度及祐錄
* 首楞嚴經二卷後漢中平三年二月八日初出見士行祐二錄吳錄云三卷
* 無量清淨經二卷見吳錄與帛延出者異本一云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阿閦佛國經二卷一云阿閦佛剎菩薩學成經一名阿閦佛經一卷見士行祐錄
* 孛本經二卷初出見僧祐錄
* 伅真陀羅所問經二卷初出舊錄云伅真陀羅尼王經見士行錄及祐錄
* 阿闍世王經二卷初出道安云出長阿含見僧祐集記
*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出方等部一名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寶積經古品云遺日般若經見祐錄
* 大寶積經余尋此經與前略同以光和二年初出道安云摩尼寶經或二卷見舊錄及士行漢錄僧祐錄
* 文殊師利問署經一名問署經道安云出方等部見吳錄及祐錄
* 內藏百寶經一名內藏百品經第二出與世高譯少異道安云出方等部遍挍群錄並云百寶故知即此經也
* 胡般泥洹經初出或二卷見朱士行漢錄及三藏記
*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云阿闍世王經
* 大方便報恩經見吳錄
* 光明三昧經安錄無見吳錄及三藏記
* 禪經見別錄
* 雜譬喻經凡十事祐云失譯今撿見別錄故載之
[001-0224a]
* 阿育王太子壞目因緣經此佛滅後一百三十年育王方出故非佛說一本無經字祐錄明之
* 兜沙經見別錄及三藏記
右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是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讖。亦直云支讖。以漢桓帝世建和歲至中平年於雒陽譯。河南清信士孟福張運等筆受。撿僧祐錄。有二十四部。今案經目止獲如前。其中有胡般泥洹等經者。未詳胡字之本也。竊觀上代有經已來賢德筆受。每至度語無不稱云譯胡為漢。且東夏九州名西域為天竺者。是總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稱此方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蓋承聲有楚夏耳。若當稱漢。漢止劉氏兩代一號。已後禪讓魏晉不同。須依帝王稱謂甄別。今為此錄悉改正之。又胡之雜戎乃是西方邊俗類。此氐羌蠻夷之屬。何得經書乃云胡語。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羅門者。總稱為梵。梵者清淨也。承胤光音天。其光音天梵世最下。劫初來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為人。仍其本名。故稱為梵。語言及書既象於天。是以彼云梵書梵語。如舊曰僧悉稱俗姓。云釋迦者起自秦世。有沙門釋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紹繼釋迦。子而異父豈曰承襲。今者出家宜悉稱釋。及翻四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釋種。眾咸歎服四姓。一剎帝利。此是王種。二婆羅門是高行人。三名毘舍。如此土民。四名首陀。最為卑下。如此皂隷而安正當晉秦之世。刊定錄目刪注群經。自號彌天。揩摸季葉猶言譯胡為秦。此亦崑山
[001-0224b] 之一礫。未盡美焉。但上來有胡言處。並以梵字替之。庶後哲善談得其正真者也。
* 法鏡經二卷或一卷康僧會注見僧祐錄
*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一名斷十二因緣經一名安侯口解經
右二部三卷是安息國優婆塞都尉安玄。於後漢靈帝光和四年遊賈雒陽。因遇經至又逢佛調。即共翻譯。佛調筆受。亦世號為安侯騎都尉云。
* 般舟三昧經二卷舊錄云大般舟三昧經一卷第二出見高僧傳
* 道行經嘉平元年譯見朱士行漢錄及三藏記道安云是般舟抄外國高明者所撰安為之注并製序
右二部合三卷。天竺沙門竺佛朔。以靈帝之世。齎道行經來適雒陽。轉梵為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其音句棄文存質。深得經意。光和中更譯般舟。讖為傳語。孟福張運筆受。文少勝前事在讖傳。
* 小本起經二卷或云修行本起或云宿行近來加小字見舊錄及高僧傳
* 成具光明定意經一云成具光明經一成具光明三昧經見朱士行支敏度僧祐慧皎等四錄
* 馬有八態譬人經一馬有八弊經一八態經一名馬有惡態經
* 賴吒和羅經初出道安云出方等部
* 首至問佛十四事經或無佛字
* 聞成十二因緣經第二出與世高譯十二因緣少異
* 墮落優婆塞經
* 小道地經
* 阿那律八念經或直云八念經見舊錄
* 大摩耶經或無大字
* 馬有三相經
右一十一部。西域沙門支曜。以靈帝世。於
[001-0224c] 雒陽譯。
* 問地獄事經一卷見朱士行漢錄
右一經一卷。中國沙門康巨。以靈帝中平四年。於雒陽譯。並言直理詣。不加潤飾。
* 古維摩詰經二卷初出見古錄及朱士行漢錄
*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二卷一名決了諸法如幻三昧經
* 思意經亦名益意經
*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或無菩薩字亦二卷者
* 內六波羅蜜經亦云內外者安云出方等經
* 十慧經佛調自撰出并注序亦云沙彌十慧見僧祐寶唱及高僧等三錄
* 迦葉詰阿難經第二出見峯號及寶唱二錄與世高出迦葉責阿難雙度羅漢喻經大同小異
右七部一十卷。臨淮清信士嚴佛調。當靈帝世。於雒陽譯。並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述後代焉。
* 梵網經二卷初出見吳錄
* 報福經一卷或云福報經見吳錄
* 中本起經二卷初出一名瑞應本起一名太子本起見三藏記
* 興起行經二卷一名十緣見吳錄
* 四諦經與世高譯小異見竺道祖漢錄
右六部九卷。中天竺國沙門康孟詳。獻帝時於雒陽譯。
* 修行本起經二卷
右一經二卷。建安二年二月。沙門釋曇果與竺大力康孟詳。於迦維羅衛國齎梵本來。於雒陽譯。孟詳度為漢文。釋道安云。孟詳所翻。奕奕流便足騰玄趣矣。又釋道安錄云。中本起經二卷。一云太子中本起。
[001-0225a] 亦是沙門曇果。於迦維羅衛國得此梵本。於雒陽以建安十二年翻。孟詳度語。見始興錄及長房錄。余以詳公所譯與前無異。故兩別來由耳。
* 胡本經四卷似長安中出今應言梵本
* 泥洹後千歲中變記經四卷一名千歲變
* 合道神足經一名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 諸經佛名二卷
* 舊譬喻經二卷
*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已後並單卷
* 龍種尊國變化經
* 過去香蓮華佛世界經
* 佛見牧牛者示道經
* 三千佛名經
* 五十三佛名經
* 十方佛名經
* 賢劫千佛名經一唯有佛名與曇無蘭所出四諦經千佛名異
* 稱揚百七十佛名經亦直名百七十佛名
* 南方佛名經一名治城寺經
* 滅罪得福佛名經
* 觀世音所說行法經是呪經
* 彌勒為女身經
* 寂調意所問經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經與前經所出異
* 薩陀波崙菩薩求深般若圖像經
* 菩薩生地經
* 菩薩所生地經
* 菩薩受戒法經異出本
* 受菩薩戒次第十法
* 菩薩懺悔法
[001-0225b]
* 初發意菩薩常晝夜六時行五事
* 六菩薩名
* 善唄比丘經
* 僧名數事行
* 比丘諸禁律
* 摩訶僧祇律比丘要集一名摩訶僧祇部比丘隨用要集法
* 比丘尼十戒經
* 受十善戒經
* 四天王經後有呪似後人所附出雜阿含
* 行檀波羅蜜經或云一切施主行檀波羅蜜經
* 功德莊嚴王八萬四千歲請佛經
* 摩調王經異出本
* 誨子經
* 教子經一名須達教子經舊錄云須達訓子經
* 福子經
* 小兒聞法即解經
* 菩薩修行經一名長者威施所問菩薩修行經或云長者修行經
* 長者賢首經
* 長者命終無子付屬經
* 質多長者請比丘經
* 善德婆羅門求舍利經
* 外道誘質多長者經
* 無害梵志執念經
* 梵志避死經
* 梵志喪女經
* 梵志觀無常得解脫經
* 貧子得財發狂經
* 𤢴狗齧王經舊錄云𤢴狗經
* 居士身故為婦鼻虫經
[001-0225c]
* 鐵城泥犁經
* 勤苦泥犁經
* 地獄經
* 積骨經
* 苦陰經
* 持齋經
* 人弘法經
* 華嚴瓔珞經一卷
* 觀世樓炭經
* 波若得經
* 惟日雜難經
* 內身觀章經
* 摩訶剎頭經與舊灌頂經同小異
* 清淨法行經
* 摩訶衍寶嚴經
* 十住毘婆沙經
* 佛遺日摩尼寶經
* 轉女身菩薩經一名樂瓔珞莊嚴方便經一名樂瓔珞莊嚴女經同本別出
* 受持佛名不墮惡經
* 七寶經
* 十二因緣章經舊錄云十二因緣經
* 沙門為十二頭陀經
* 三十二相因緣經與安公失源所出三十二相大同小異
* 三十七品經異出本
* 般舟三昧念佛童經
* 庾伽三摩斯經譯云修行略一名達摩多羅禪法一云達摩多羅菩薩撰禪要集
* 禪要呵欲經
* 恒河譬經異本
* 法句譬喻經
[001-0226a]
* 譬喻經
* 胡音偈本今應云梵音
* 阿彌陀佛偈
* 讚七佛偈
* 恒怒尼百句
* 五言詠頌本起一百四十首
* 道行品諸經梵音解舊云胡音
* 般若波羅蜜神呪異本
* 七佛所結麻油術呪
* 幻師陂陀神呪
* 五龍呪毒經
* 取血氣神呪舊云血呪
* 呪齲齒呪一名齒一名呪齒
* 呪牙痛呪異本
* 呪眼痛呪異本
* 呪賊呪法異本
* 七佛安宅神呪又安宅呪法別行
右一百二十五部。合一百四十八卷。並是僧祐律師出三藏記撰古舊二錄及道安失源并新舊所得失譯諸經卷部甚廣。讎挍群目蕪穢者眾。出入相交實難詮定。未覩經卷空閱名題。有入有源無入無譯。詳其初始非不有由。既涉遠年故附此末。冀後博識脫覿本流。希還正收以為有據。瀅澄法海使靜濤波焉。余又勘入藏見錄止得二十五卷。如別敘之。餘闕本未獲。
大唐內典錄卷第一
[001-022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