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145 甄正論-唐-玄嶷 (master)





甄正論卷下


大白馬寺僧玄嶷撰


公子曰。先生縱談天之辯。震擲地之音。恩
吻所詮。寒谷湛其春露。勵言所被。湯池
結其冬。氷以僕爝火之末光。對曦景之層曜。
自可銷聲疊足噏氣斂肩。沈疑未祛仍希妙
釋。但靈寶所詮咸歸偽妄。老子事跡應不
虛誣。河上公者神仙之人也。昔漢孝文皇帝
之時。結草為菴居河之濱。文帝好道德之經。
勅王公卿相及二千石咸令習讀。老經有數
句不解。帝莫能通。〔之〕-【明】之有人言河上公。常習讀老經或可解之。帝之有人言河上公。常習
讀老經或可解之。帝乃遣使齎所不了義
句令問河上公。公答曰。道尊德貴不可遙
問。帝於是親幸河上。詢問所疑。河上公見帝。
抗首高據而坐。帝甚怪之。乃謂公曰。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朕能令
人死生富貴。公雖德重何乃自高乎。河上公
乃撫掌大笑。躍於虛空去地數丈。坐五色雲
氣之上。下顧帝曰。余上不至天。下不及地。中
[003-0568a]
不累人。陛下焉能使我富貴貧賤耶。帝方悟
是神人。乃下輦再拜而謝曰。朕以不德忝統
先業。競競誡慎常恐廢墜。志性愚昧不識聖
人。稽首引過。公乃授帝素書二卷。謂帝曰。熟
讀此書所疑自解。吾注此書以來。經今千
七百餘年。凡傳三人兼子四矣。勿傳非其人。
言訖失公所在。據此靈跡非聖而誰識者。以
為文帝篤信精至誠感冥徹。老君使此神
人授文帝道德章句。帝既受訖。公乃晦影
返真歸乎上方。此之神異炳然顯著。豈亦謬
焉。


先生曰。子之此言更成虛妄。道聽途說焉足
可憑。子向所論。乃是葛玄作老經序。偽飾此
詞誑惑江左。因循不悟。令子疑焉。竊據漢
書帝紀。凡有行幸無不載錄。至如甘泉宮去
京百餘里。帝每行幸咸悉書之。又景帝時。
吳楚七國反。為太后在東宮。帝時往諮詢。
尚書云。帝來往東宮間。又武帝幸五祚宮。
及幸河東祀后土。史並書之。案道士成玄英
撰老經疏云。河上公在陜州城南三里。比於
五祚甘泉河東遠數倍。何因漢書不言。況
河上公躍坐虛空乘御雲氣。授書於帝弘明
道德。比於郊祀神光及李夫人之事。此為盛
烈棄而不錄。未有斯理。又河上公云。吾注
此書千七百年者。此言又妄案周成王伐淮
夷之後。始制井田之法。王畿千里出革車萬
乘。天子萬乘起自成王。成王以前無萬乘
之制。據成王在位通周公攝政。共有三十七
年。至𧹞王為秦昭襄王所滅。總八百六十年。
[003-0568b]
秦自昭襄至子嬰。合五十年。為項羽所滅。漢
高皇帝在位一十二年。惠帝在位七年。呂太
后攝位八年。文帝在位二十三年。自成王至
文帝末年。都有九百三十二年。案老經云。
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則明老子當
說此經。合在成王之後。但經為注本注以
釋經。經尚未有。注何先述。千七百年此又虛
也。又河上公自注老經云。舜陶河濱周公下
白屋。明此注語全在周公之後。千七百歲重
益虛誣。事跡既偽感應豈實。晦影之說妄談。
返真之言何矯。


公子曰。史冊不載誠亦難憑。以愚管窺致茲
迷惑。老莊之教其來以久。道士之號非秖于
今。觀宇尊容肅設斯在。是冠月帔雲褐霓
裳。目驗可知。豈總虛也。


先生曰。老莊之教余豈毀耶。比擬佛經義理
全別。論善也則同途而各騖。語宗也則異軌
而分驅。老教旨在於雌柔。佛法事明於因果。
二軸七篇之奧義。忘得喪於齊物之場。八萬
四千之法門。契寂滅於涅槃之境。修身理國
之要。道德之經具明。捨凡證聖之果。般若之
文逾顯。至如遣執破境息智忘身。老經非
無其語於行靡立。其宗所修。唯在人間極果
纔登壽考。佛之為教應物逗緣。隨類分門
因機啟行。自近之遠從淺階深。起一念心
證真如果。顯如天地明同日月。麁文浮閱似
若相參。妙理沈研皎然全異。又子云道士之
號非祇于今者。亦何謬哉。自開闢以來。至于
晉末元無戴斑穀之冠。被黃彩之帔。立
[003-0568c]
天尊之像。習靈寶之經。稱為道士者矣。所號
道士者。則廣成務光巢由涓棘之輩 脫落時
代輕傲王侯。與俗不群高尚其志。次有遺榮
冠冕締賞林泉。歌紫芝以自娛。調素琴而取
逸。末代則有性好飛練志存術數。咸稱道
士。跡雖異俗衣無別制。漢明帝時。佛法被
於中夏。至吳赤烏年。術人葛玄上書吳主孫
權云。佛法是西域之典。中國先有道教。請弘
其法。始創置一館。此今觀之濫觴也葛玄又
偽造道經。自稱太極左仙公。目所造經云。仙
公請問經。宋文明等更增其法。造九等齋儀
七部科籙。修朝禮上香之文。行道壇纂服
之式。衣服冠屨之制。跪拜折旋之容。行其道
者。始斷婚娶禁薰辛。又偽造靈寶等經數
千卷。後陸修靜更立衣服之號。月帔星巾霓
裳霞袖。九光寶蓋十絕靈幡。於此著矣。至
梁武帝初年。為修靜所惑。曾致遵奉。後悟
非是究竟之法。親製捨道之文。見在梁武
集內。後修靜出奔北齊。其時丹陽陶弘景性
多博識聰叡過人。身為道士居于茅山之朱
陽靜退無為不交時事。時號貞白先生。又
號陶隱居。多所著述。並行于代。躬衣道服
心敬佛法。於所居地起塔圖佛容像。親自供
養。號曰勝力菩薩。其塔見在茅山朱陽觀中。
[003-0569a]
于今不為鳥雀所污。弘景重制冠服改館為
觀。行黃帝老子之教。惡靈寶法偽鄙而不行。
手著論以非之。弘景深為梁武所器。尚頻
徵令仕確乎不拔。并述詩以贈武帝。並入於
集。事跡昭顯光乎梁史。子何惑之。


公子曰。既聞先生此說。心開意悟革識遷迷
如披樂廣之天。似廓張超之霧。避席趨下拜
首而謝曰。僕久沈俗網罕悟真筌。耳滯黃花
之音。志昏白雪之奏。雖則屢承妙釋方乃重
結深疑。形智聾盲一至於此。幸蒙南指今從
北轅。靈寶天尊虛妄若是。至於經教莫不偽
修。凡所謬妄咸請垂誨。希愈膏肓永祛沈痼。


先生怡然而對曰。子今悟矣。亦旦暮而得復
坐有疑便問。余為一一論之。


公子曰。佛教之內有僧尼兩眾。道法之中有
道士女官二流。彼此相望威儀備具准佛
律。僧受二百五十戒。尼受五百戒。今道士
女官所受法籙。一概齊等更無增減。俱受十
戒真文上清之法。并受符籙之事。未知此法
何人所傳。


先生曰。道士女官元無戒律。還竊佛家十
戒以充彼法真文上清。咸以絹素為之其中。
畫作符圖及書玉字。其真文總有三法。一曰
八景。畫為日月星辰之。象二曰五老。畫作五
老之。神三曰五岳。畫為五岳山狀。三本各得
受用。不要總受。上清者。其中書上清天中官
位及符圖等。初受十戒。次受真文。後受上
清。其法具矣。籙者其數甚多。不何備說。略
而詳之。有千五百將軍三五大將軍等籙。受
[003-0569b]
此籙者然可行符禁章醮之事。佛以尼是女
人。性多染愛。隨機制法。故倍多於僧。道
家法籙凡人妄造。既不識根性。所以道士女
官更無差異。此等之法。並是張道陵偽作
其事。


公子曰。老子既不說此。定偽何惑。道法先無
戒律。道士不娶妻。憑何典記。


先生曰。道家無律禁婬欲之事。今道士等不
婚娶者。學僧為之。一無憑據。故隋嵩陽觀
道士李播上表云。准道法道士無禁婚娶之
條。道士等咸請取妻妾。其表見在李播集
中。


公子曰。教無禁欲之科。娶妻豈爽於教。李播
此請誠合其宜。且道教所宗宗於老子。老
子仕周後適西域。竟無出家斷婚之跡。道
士今日出家。遵誰之教。


先生曰。出家之法基於西域。釋迦棄儲后
之貴位。捨妃嬪之愛戀。出家修道。六年苦
行。一朝成佛。成佛之後。方度憍陳如等。此
土元無出家之兆。老子本自有妻。仕周為
史。去周西邁。身是俗人。本無捨妻室易衣
服出家之狀。故老子之子名宗。宗之子名瑕。
仕魏封段干。後為漢膠東王太傅。各有列
傳。又老經云。子孫祭祀不輟。此論依教修行。
則息胤繁盛代代不絕。故云不輟。豈令斷欲
耶。道士今日出家。本學佛教。更無別據。


公子曰。雖學佛法出家。本宗自無此教。老子
不禁婚娶。經文又說子孫。今日縱學佛宗。
識者詎肯依信。盜鍾掩耳豈杜他聞。妄立
[003-0569c]
天尊跡先彰露。偽造經教又巳表明。靈寶文
明等修。餘經何人所作。伏請詳辯。冀悉根
源。


先生曰。道經除道德二篇。西昇一卷。又有黃
庭內景之論。自餘諸經咸是偽修。又有太平
經一百八十卷。是蜀人于吉所造。此人善避
形迹。不甚苦錄佛經。多說帝王理國之法。
陰陽生化等事。皆編甲子為其部帙。又太清
上清等經。皆述飛鍊黃白藥石等法。至如本
際五卷。乃是隋道士劉進喜造。道士李仲卿
續成十卷。並模寫佛經潛偷罪福。搆架因果
參亂佛法。自唐以來。即有益州道士黎興。澧
州道士方長。共造海空經十卷。道士李榮又
造洗浴經以對溫室。道士劉無待又造大
獻經以擬盂蘭盆。并造九幽經將類罪福報
應。自餘非大部帙。偽者不可勝計。豈若釋迦
大聖獨擅法王。施化西國聲流東夏。案列禦
寇書云。商太宰問於孔子曰。三王聖者與。
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聖則丘弗知。五帝
聖者與。孔子曰。五帝善用仁義。聖則丘弗
知。曰三皇聖者與。孔子曰。三皇善用時。聖
則丘弗知。太宰驚曰。則孰為聖。孔子曰。丘
聞之。西方有聖者為聖=焉【宮】為聖為聖。不治而不亂。不言
而自信。蕩蕩乎民莫得而名焉。案宣尼此言
[003-0570a]
與老子西昇所說略同。伯陽仲尼並此土稱
之為聖。二人咸知西方有聖人。則明釋迦之
道廣矣。


公子曰。僕幼懷志尚早竊當時之譽。言談之
者以詞令見稱。伏聞高論。有慚蹇訥木賜。
仰宣尼之崇仞。愧環堵之卑陋。鄭咸觀子林
之宴容。悟心識之昏怠。是知傅搖九萬垂
天之翼方昇。擊水三千橫海之鱗乃運。幸承
咳唾疑滯咸盡。竊見白屋鴻儒黃冠碩學。扼
腕盱衡之士。揚眉抵掌之賓。並云。儒道釋
典三教是一。咸躋於善理無有三。慈悲仁恕
殊途而同歸。利物濟時百慮而齊致。雖碧鷄
黃馬之辯。未可分焉。雖堅合異之詞。豈能
別矣。每思此說交戰于懷。請一詳議。希除
眾惑。


先生曰。子何言之當乎。余甞欲著論。未遑
削[葶-丁+呆]。因子之請見余之志。夫三教群分九流
區別。本跡斯異義意迺殊。非唯麁淺相懸。
抑亦凡聖全隔。尋文似涉參互究理居然不
同。自八卦成象六爻定位。披龍圖而紀號。觀
鳥跡以裁書。立德立言。三墳暢三皇之化。垂
訓垂範。五典旌五帝之謨。洎乎姬公制禮
作樂。隆二南之風雅。孔父修詩述易。詮十
翼之精微。莫不序尊卑定君臣父子之道。次
長幼明夫婦友于之別。盡忠貞以奉國。崇孝
悌以資家。蘊恭謙以克己。施仁恕以待物。
敦信義以申交。務廉讓以推行。此之五德立
身之義也。敷文德以化俗。運武功以寧亂。
修禋祀以綏神祇。崇宗廟而敬祖考。啟畋漁
[003-0570b]
之漸。易著網罟之義。導盤遊之源。禮摽蒐
狩之典。截馘斬首。効征戰之勞。宰犧屠牲。
邀薦饗之福。貫胸達腋。申馳騁之娛。夭命剖
肌。恣賞心之樂。刑禮興而姦詐起。符璽著而
矯偽生。盜國竊器者害父弑君。爭權趨利者
滅宗夷族。無慈悲之大惠。有惻隱之小仁。
昧三世之因果。明一生之禍福。餘殃宿慶逮
乎子孫。積惡修善絕於冥報。在生之命。年
有延促之限。為鬼之質。壽無遷變之期。所云
好生惡殺者。謂性命之重人畜同之。類於己
情豈宜傷害。故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聞其
聲不食其肉者。以己之心。體彼之命。戀生之
志。物我皆然。故孔丘不味山梁之雉。于定
國之寬刑。孫叔傲之陰德。霸楚以昌其後。
高門以待其封。項羽之陷秦軍。白起之坑趙
卒。身死杜郵之下。支分烏江之上。或禍福
被於當代。或榮辱流於子孫身造受嗣
同於見報父。業子傳酬非自己。亦有射宣王
以復其怨。抗杜回以答其恩。申生命胡突以
馭車。劉約從元海而陪乘。此論幽明交接人
鬼相讎。非罪福之業緣。異報應之輪轉。儒
佛懸殊此其明矣。


夫道之為教儒之異流。黃帝述其濫觴。老
聃嗣其弛紐。究其本也。保精養氣韜光藏
暉。全生遠害無為寂怕。恬惔清虛少私寡
欲。此其宗也。自後變淳就澆分鑣各騖。派一
無之理。立三等之差。上則却粒延齡飛仙羽
化。廣成皇帝是也。次則守雌誡剛忘知息。
智伯陽子休是也。下則擯代遺榮巖棲谷飲。
[003-0570c]
許由巢父是也。推究神仙之跡事涉憑虛。案
黃帝本紀。帝行房中之術。修導養之法。御
七十二女。服九一金丹。昇鼎湖策飛龍白
日登天。群臣攀戀收衣冠劍履而葬於橋山
之陽。參驗此詞咸成烏有。夫葬者藏也。先
人云亡子孫感戀。卜其宅兆修建墳塋安
措魂靈藏祕骸骨。庶免曝露之患。皇帝
馭青龍以冲天。躡紫雲而遐上。高謝萬機
脫屣四海。元來不死何因須葬。且邵伯司牧
分陜遺惠在人。尚蔽弟甘棠思德留樹況
黃帝登九五之位。處萬乘之尊。馭龍駕以
上仙。故勝寢疾而死若群臣攀慕情切。即合
留奉衣冠。豈容埋棄帝之遺服。以申誠戀之
志。仲子未薨來賵。左傳以為非禮。黃帝不崩
而葬。臣下何苦見誣。必葬不虛昇仙是妄。
進退之理事跡可知。且御女求仙恣欲求
果。更入輪迴之境。詎登解脫之場。縱令實得神仙。終是未離生死。何況此術黃帝受之
於廣成。所修在於一身。本非出代之法。
黃帝之跡如此。神仙傳並虛陳。已其前
論。不復繁說也。


夫老子為教。備乎五千之文。莊周演論。詳於
[003-0571a]
七篇之旨。所明道者但詮陰陽天地和氣四
時生育之理。故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嚴君平等釋云。一者元氣。謂混沌
未分無狀可見。於無狀可見道中生一氣
兆。氣之清者為天。濁者為地。此一氣生天地。
一生二也。因天地和而生陰陽及人。此二生
三也。以人稟陰陽。陰陽能生品彙動植之類。
此三生萬物也。故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明道則陰陽也。陰陽不測之謂神明。即此陰陽
之理。非測度可知。此神妙也。能順此陰陽之
理。安其所稟涯分守雌柔恬淡寂泊無為。
絕矯性之聖智。棄越分之聞知。同徼妙之
兩觀。泯有無之雙執。挫折銳進之心。解釋
紛撓之志。除剛勇之強梁。捐聲色之耽染。
體禍福倚伏之萌。行慈儉謙退之行。即得終
其壽考免於身患。子孫昌繁祭祀不輟。苟
違於此。則夭命傷生。招於敗累。息胤勦絕其
後不嗣。故云。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祭
祀不輟。莊周解牛以全其生。傳火而續其命。
齊萬物以杜健羨之路。隳四支以去形骸
之戀。述木雁用遣愚智滯守之方。喻指馬
以忘天地執著之見。混變化而夢胡蝶。一夭
壽而延殤子。太山小於秋毫。則巨細之妄斯
顯。朝菌長於大椿。則脩促之繫方假。此並莊
周詮俗情妄執。遂有長短妍醜之實。而起人
我貪惡之心。利己損物致招患禍。此論一生之內有此顛倒。夭齡害命牽累敗身。無未
來冥報之義。過去業緣之理。當代造善惡之
行。隨其所行當代受報。與儒書所說大意略
[003-0571b]
同。此足明佛道全別。公子曰。三教懸殊若
此之異。一理之說吁可同哉。是知子休心
齋以忘身。非是為他祈福。宣尼潔齋以變
食。豈關藉因求果。設道供以邀冥資之助。
造天尊以希濟拔之功者。何虛費哉。何虛費哉。而今而後庶幾免矣。然章醮之法。符禁之
術。比見行者。時有効驗。此事如何。更請詳
議。


先生曰。子之此問誠有理焉。且章醮者祭祀
之流。祈禱之事有來自久。非唯道陵之法。
黃帝太公時行此術。醮者祭之別名。禮典
先著其義。道陵因而修之。行其法者謂之祭
酒。此是俗中術人之技。道士竊其法以求資
養。本非道教之宗。此乃涉於鬼道神祇之理。
俗諦妄情不無其事。與夫邪巫陰陽卜筮郊
祀尸祝之類也。行此法者自是太常所司。
不合隷屬司賓寺管僧尼。所以屬司賓寺者。
為佛法從西國來。同諸外客之例。道士元非
是客。自然不合屬司賓寺管。又行章醮祭祀
之法。即是司禮寺事。但以寺觀相對。因此遂
屬司賓。以實而論。之祇合郊社所管。又符
者鬼籙。行之於鬼神之道。所以有驗。亦焉
足怪焉。


公子渙焉疑釋。欣然而作拜首而謝曰。僕
習蓼甘辛居鮑忘臭。沈澰弱喪積有歲年。今
屬頹光西邁之晨。方悟非狂東走之弊。朝聞
夕死有慰深心。謹承命矣。請遵斯旨。書紳
自誡傳諸將來。使夫倒躓之徒革心於昏
昧之俗。弘通之士懸解於真如之理。遂筆削
[003-0571c]
為論。貽諸後代。
甄正論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