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r0019 續佛祖統紀-- (master)


續佛祖統紀卷之二



玉岡潤法師法嗣



法師必才



字大用。姓屈氏。台之臨海人。父哲。明經為
科目之儒。母趙。崇佛惟謹。夜夢神僧振錫臨門。覺而
生師。甫能言。輙記孝經一卷。七歲能屬句。年十二聞
越之嵊縣報恩寺為剡源先法師講肆之地。遂往從
西江翟公出家祝髮受具戒。十六謁湛堂澄公於南
竺渲福。一見即以法器期之。命典客寮。時玉崗潤公
居版首。乃執經入室。足不出戶限者十年。凡山家部
味教觀。一經指授意釋心融。玉岡嘆曰。子非靈山宿
習。焉能致此哉。一時儔輩如我菴無絕宗繼。英聲偉
望絕出時流。至於剖決宗旨議定教章。必推師為上
首。玉岡住當湖德藏。延師分座。泰定甲子玉岡謝去。
以師繼席。至正壬午遷杭之興福。明年又陞演福。首
造大佛寶殿山門兩廡。及彌顯之堂萬佛寶閣。其金
碧晃朗像設尊嚴。法筵之盛特冠諸剎。師惟以講說
流通為務。所有資施隨得隨散。故其營構之勣不勞
而就。帝師聞其高行。錫佛鑑圓照大師之號。江浙函
相達公累致香幣咨決法要。一時貴人畯士罔不傾
誠致敬。然師以觀行精勵。雖祁寒隆暑不虧其程。忽
示微疾。即杜門謝絕人事。厲苾佛號聲不暫輟。謂其
徒曰。人生一世要在末後一著。汝等勿謂修持無驗。
吾淨土緣稔。今將行矣。即具浴更浴更衣書偈以別
[002-0747a]
丞相及知者。端坐合掌而逝。已亥三月十九日也。闍
維之日千眾聚觀。火巳舌本齒牙不燬。舍利如菽。人
爭拾之。門人立塔于寺南安養。世壽六十八。僧夏五
十六。師為人持重寡言笑。至其為眾說法。雨注河翻
縱橫無礙。其著述有妙玄文句止觀三大部增治助
文。法華涅槃講義。章安荊溪四明三祖禮文。得法者
上竺大山.下竺良玉.白蓮明德.普福元鎮.能仁久懷。


法師普曜



號天岩。世為嘉禾雲泉之陸氏。父祥。母章。
感異夢而娠。生而政嶷。眉目如綉。讀書成誦。輙得大
旨。年十三依能仁義朗。十六落髮寺之長德菴才公。
家規嚴峻。具禮幣使從明師。故早能詩。仇先生仁遠.
白先生珽俱異之。玉岡潤公居東湖演壽。師從學天
台教觀。若宿習然。玉岡語之曰。子它日必為法器。第
吾老且盡。不能終子之業。於是又從松壑壽公究明
一心三觀之旨。令與宗勝修大悲三昧期。師於夢中
登大塔之頂。榜曰常樂。因悟曰諸佛境界也。明日閱
起信論。至更無彼此色相迭相見。唯一真如智獨存。
恍然有得。自是辯說無礙。演福竹居簡公延掌僧籍。
圓覺雲海度公招領其眾。所至有聲。至正二年宣政
院起主車溪廣福。乃建法華懺。院寺之東偏繼修懺
法。歲以為常。修多寶塔新方丈室。興廢補弊。學徒雲
委。十有七年謝皈結庵曰。夢蓮修淨土行為終焉之
計。湖郡守請主慈感。居三年。值歲凶。乞食聚徒。講授
不輟。及遷演福。僅三月而有臺城之役。偶微疾。有問
[002-0747b]
者。師曰。數至於此。孰能逃之。加趺燕坐而逝。龕留三
日神色不變。茶毗舌本如青蓮華葉。數珠牙齒舍利
如貫珠。悉為人取去。五郡同役及四方之人無不傷
悼。師甞造千手眼大悲像事之。終身恒祝曰。使我得
一句一偈大法之益。悉以施人。故能隨機應器。動臻
其妙。主法華.彌陀懺期三十又七會。講法華終三徧。
壽公命書銀字般若經。藏諸正法樓。不過中食者數
年。喜賓客。不問有無。臨患難處之晏然。僧道立皈遺
骨於新溪之上。春秋六十僧。夏四十五。嗣法者定覺
處仁。


法師正壽



號松壑。俗姓徐氏。霅之鳥程人。父應炎。家
傳儒。師自幼厭處塵俗。出家於南竺演福。從柳塘權
公得度。誦經禮佛晝夜不輟。食不過中。脇不至席。嚴
持禁戒彌久益堅。至治辛酉玉岡潤公來住是山。聞
其妙教即立妙行。道譽月廣。遂升座端。為學者師。眾
數百人。隨機開示未甞少倦。江湖道俗爭欲得師出
世。師之母賢而有識。每戒之曰。慎勿住院累我。乃恪
導母訓。方以聘幣來者。語皆峻拒不納。而於自行之
功愈加精進。行四三昧終而復始。有施以財物者輙
均分之於眾。以巳所得贖禽魚以放生。泰定甲子建
真如觀堂於杭城之北。母盡出其奩具以資役費。堂
成奉安千首眼觀音像。歲以季秋之月集同行人修
大悲懺三七日。別立普賢道場。歲修法華三昧。搆重
閣庋置金書般若經.銀書大智度論於其上。而闢下
[002-0747c]
為講堂。師凡演法。往往感天神侍座天雨寶華。至正
二年二月示疾。語眾曰。佛涅槃前一日我當去。為我
建淨土期以助西歸。十三日沐浴更衣端坐達旦。廣
說觀心觀佛淨土法門䇿勵學徒。安然而逝。世壽五
十三。僧夏三十五。茶毗日於火輪中放金色光。遺燼
中舌根不壞。舍利無數。塔于觀堂之右。嗣法者得禹。


法師子實



字印海。號相庵。姓仲氏。嘉興奧溪人。母感
異夢有娠。生而頴異。十三依海鹽祇園寺勒公出家。
厭棄瑜伽。專誦儒典。十九祝髮進具。聞玉岡說法於
演壽。往詢法要。玉岡留之。授以天台諸書。令熟誦之。
玉岡遷演福。招師掌僧事。甞修觀音期七七日。夢感
大士剖腹裁心。從而聰利。後居白蓮華院。獲授止觀。
續看妙玄。辨才宏肆。玉岡繼陞下竺靈山。師亦從焉。
大用才公遷演福。延師居版首。後歸祗園建懺堂。歲
啟期懺。略感靈瑞。嘉興守請住當湖德藏。洪武三年
詔徵天下高僧至京奏對苾旨。復歸奧溪福嚴。十一
年詔令天下僧講楞伽.金剛.心經。師於海鹽天寧敷
暢厥旨。多所弘益。十五年竺隱道公陞上竺。請師居
都講之職。明年僧錄司選師住下竺。前後七載。講說
諸部連環無巳。復退休奧溪甫歲。周徧別鄉鄰故舊
往。居德藏。忽一日賦懷淨土辭一篇。端坐稱佛名而
逝。洪武二十四年辛未九月二十五日也。春秋七十
八。夏五十九。門人収舍利塔于飛來峯之陽。師平居
持戒甚嚴。動靜語嘿不違其教。於山家諸部精研力
[002-0748a]
索。不極其妙不止。凡學者有所啟問。莫不懇懇為言
其指歸。所至聽眾雲集。用能扶樹教道。為一時所宗。
所著有楞嚴略疏.圓覺文句.楞伽指南。金剛般若燈
論.心經.遺經疏。四分戒本鈔.四教儀正說解指要問
津.金錍起文。所修法華期懺十有七會。金光明期二
十三。彌陀淨土期五。請觀音五。大悲三。常坐三昧二。
皆獲禎應。得法者法喜.道怤.仁讓.一奇.如秩.妙解。


法師大佑



字啟宗。別號佑蘧菴。出於姑蘇吳縣之吳
氏。父母俱持齋素。鄉里稱為善人。其母夢一僧自稱
闍那。覺而遂孕。始能言。聞其兄誦楞嚴呪。即隨口誦
之。年十二出家投[髟/未]嗣貴落鬀為僧。授滿分戒。凡內
外經書一覧即通其義。初與古庭為友習賢首教。次
從皐聲公習天台止觀。後於弘教天泉澤公會中充
懺首職。一日閱玉岡四教儀集註。至初五品位一隨
喜品註文云。一空一切空。三觀悉彰破相之用。一假
一切假。三觀悉彰立法之功。一中一切中。三觀悉是
絕待之體。忽有省。自後天台一宗綱格諸書若素習
而貫通焉。出世甫里之白蓮。遂遙稟玉岡。洪武四年
以高僧召至京。明年預廣薦法會於蔣山。洪武十年
陞住郡之北禪。講心經.金剛.楞伽三經。提挈奧義。多
士悅隨。施者坌集。乃建大佛寶殿。既成將靜退還山。
適嘉定耆緇現無隱。請師開山邑之圓通。今為講剎
之首。未幾歸西山築室。扁曰真如。修習念佛三昧未
甞暫輟。洪武二十六年僧錄司缺官。召至京。陛見喜
[002-0748b]
嘆。留長于逾月。授僧錄司右善世。二十九年陞左善
世。居官應制諸作存焉。是年考試天下僧徒。師扶樹
之勣居多。欽賜袈裟衣衾鞋履鈔貫有差。三十二年
告老還姑蘇舊業。永樂三年夏復召至京。有詔纂修
釋書。師總括般若要義。藁成忽稱微疾。至五年春正
月二日趺坐而逝。世壽七十四。僧臘六十二。是月十
八日闍維時。祥雲五色天華散空。雲鶴盤旋于上。火
後得舍利無筭。所著有淨土指歸注解.彌陀金剛二
經挍勘.天台授受祖圖。撰法華撮要圖.淨土解行二
圖.淨土真如禮文.華嚴燈科.淨土九蓮燈科各一卷。
得法弟子慧澈.德完。


子庭訓法師法嗣



法師慧日



號東溟。天台赤城人。宋丞相賈魏公諸孫。
志慕空門。往縣之廣嚴寺依平山等公落髮為僧。時
子庭講衡台之教於赤城。走輪下而受其說。依科指
授便能領義。一旦假𥨊也。見有竹橫地下。竹上所凝
者白粥粲然。師因臥而飡之。及覺言於子庭子。庭曰
竹粥與竺同音。子得就地以食。其緣殆在上下兩竺
之間乎。子宜亟行行。即持瓶錫渡浙河拜竹屋淨公
於上竺。輒留之。所處頗卑濕。師賦詩以述其事。竹屋
見之謂眾曰。此即不凡。它日當嗣主茲山。不可以少
年易之。為遷剛燥之地。遇之如賓友。會有營繕之役。
施金帛者接蹱而至。勤舊僧㭄欲揭示名字。選工書
者卒無以應。師揚袂出曰。吾試為之。霞布雲舒。精釆
[002-0748c]
煥發。竹屋喜曰。吾前言不繆。命典賓客。尋掌僧籍。竹
屋既示寂。湛堂自演福來繼其席。師延居後堂版首。
未幾出世吳山。後甚聖水湛堂念之。不忍舍。復招還
山處第一座。以儀表四眾。聽學之士動以千百計。師
隨其性竇淺深而疏導之。元重紀至元四年行宣政
院釆諸人望。而師復住薦福歷三寒暑。下竺靈山寺
灾。至正元年宣政院使高公納麟謂。非師無以膺起
廢之任。移師𦲷之。師至修普賢殿。雲間大姓蔡氏邀
師至家施錢十萬緡。師過姑蘇大致香楠為材。既而
大雄殿成。蔡卒。其妻夏氏為刻佛菩薩羅漢聖像。黃
文獻公溍實為之記。四年高公又遷師住上竺。子庭
所謂上下兩竺之徵益驗矣。師知緣契在茲。夙夜注
心罔敢怠遑。初修大殿。次建山門。鑄鐘搆樓。次營重
閣講堂。上祠諸祖下為講法之所。它若白雲堂選佛
場諸寮宇亦皆告成。復罄巳槖甓通途自普門達于
三門寺。所宜有無不具焉。帝師大寶法王嘉師之行。
賜以金襴法衣及慈光妙應普濟大師之號。十六年
檛鼓而退隱於會稽山水間。人不知其為師。江淅丞
相達識帖穆公力請還山。復再正法席。前後凡二十
五年。 國朝革命。鴻仁惠澤覃及幽明。於是有學僧
伽奉詔入京。而師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
問以升濟沉冥之道。師備述其故。上悅顧眾而言曰。
邇來學佛者唯沉埋歲月。如金剛.楞伽諸經皆撮心
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苟有不通。質諸白眉法師可
[002-0749a]
也。自後數召見。字而不名。人以為師榮。及建鐘山法
會請師說毗尼淨戒。聞者開悟。洪武五年正月望也。
時輿論以瓦官昇元講寺乃天台初釋法華道場。不
可久廢。乃以其事上聞。即天界禪林別建堂室以存
舊號。請師開山。師為升堂說法。九府僧伽皆俯首以
聽。風聲所被遐邇翕然。復辭歸天竺山。日修西方淨
業。十二年秋七月朔日夢青蓮華生方池中。清芬襲
人。既寤召弟子曰。此生西方淨土之祥也。吾去人間
世殆不遠乎。至四日書偈合爪而逝。世壽八十又九。
僧臘七十三。塔全身於西峰妙應塔院。師居常顏面
嚴冷片言不妄。發雖對王公大臣未甞出一軟媚語。
至於誘掖後進辭色溫如春陽。嗣其法者思齊.行樞.
妙修.允鑑.允忠.普智.文會.一即.善述等。


松林溥法師法嗣



法師子思



宇齊賢。別號四窓。明之奉化陳氏。父德。母
湯。夢梵僧乘白馬闖門而娠。骨相殊異。甫五歲向佛
瞙拜如敬二親。法華念公時住寶山。俾以童子趨侍。
獲與名師宿儒往來。見聞日益。薙髮於弱冠之初。登
具於年滿之後。遂發迹南湖。抗聲西淅松林。演唱於
集慶也。師以習讀之勒。記憶之富。講辨之詳。歷僧事
懺司座端之職。以佐其化。板刻盤谷類要六十卷。而
出世台之保壽作門。及堂湖之慈感。則建堂而閣其
上甃。隄岸築垣墻供[怡-台+玄-ㄙ+ㄥ]營繕置廩局。集慶之廢。師以
舊遊地有志興起。奪於上竺之選。唯作廊廡二十楹。
[002-0749b]
上竺南竺二大殿或成於將代之際。或丁於久燬之
餘。君乃剌血書經。煉指供佛。祈雨而雨澍。禱疾而疾
瘳。此其餘事也。至正初僧寺困於民役。會中臺御史
抵杭。因上書言幣請。奏乞以津貼法。使諸山畆計田
土。其貲費裨然。庶免其徵科之𥣯。果獲所請。至正辛
丑二月十日書偈辭世。善手無夢贊之曰。師以即具
之宗。鼓行斯世。以明靜之旨。陶冶後人。祖碧溪而同
駈並駕。父松林而絕類離倫。苟非為太平而出。則必
因聖哲而臻者焉。


桐溪濟法師法嗣



法師普容



字太虗。俗姓弟氏。世為餘姚人。年十四出
家於里之嶼山。祝髮於杭之昖慶。受具戒於明之開
元。碧溪聞公住延慶日。師久依之。復得止觀法門於
桐溪濟公。雪岑說偈請主觀事。乾符久廢。半岩全公.
北溪謙公咸諉以與造。師為募施者。建寺買田六百
畮與寺別籍。作九品觀室居焉。郡人福清州判官楊
為搆精舍。請于朝賜額曰慈濟。且加法師號。俾師開
山。師黽勉受命而仍居乾符寺。俄舉淨業會與眾別。
又明日示寂。春秋七十。夏四十四。延祐七年二月一
日也。奉全身塔于慈濟東南。太史黃溍為之序曰。師
家故業儒。詩禮之學厥有端緒。今不言尊。其教也粤。
自大雄唱滅。殊師異旨。莫適統一。惟天台之傳為傳
其宗。而學者或梏於章句有教無行。師益病之。是故
一年修常坐。二年修長行。餘時則修半行坐非行坐。
[002-0749c]
凡然其頂者三。爇其臂者百。閱七年而四三昧以具。
既又集同行修大悲期一。淨土期七年。寓公處士慕
而與遊。輙為舉東林故事。四眾從之。為四十八願會
者恒數十百人。所著書唯圓修要義一卷。歲大饑且
疫。為粥活其所不能自食者。用闍維法歛送其死無
所歸者。慶元路總管張侅以旱告師。為合同修六十
人詣白衣觀音像前。肉香祈哀。感瑞光如瓔珞。雨三
日乃止。駙馬都尉瀋陽王謁補陀。道出四明。瞙拜執
弟子禮請主如意輪期三七日。尋獲異夢。蓋申敬事。
此皆世之所共稱者也。


天泉澤法師法嗣



法師祖禰



字曰章。晚號用拙。蘇之常熟張氏子。年十
二出家福山大慈寺。聦敏秀發。絕出儕類。凡真乘外
書過目不忘。十七祝髮進具戒。初謁天泉於北禪。一
見器之。即令入室。繼掌僧事。復東遊四明。時我菴無
公住延慶。石室英公居育王。皆待以忘年友。既首眾
報慈。又居上竺座端。出世郡城之永定。遷崑山廣孝
嘉定淨信。洪武二年善世院遷住杭之上竺。以高僧
選留瓦官寺。有旨就天界禪寺陞座。聞者悅服。數召
入禁中問佛法大意。師奏對詳允。敕止宿翰林院以
備[厂@既-旡-日+口*頁]問。八年秋得旨還山。營別業於蘇城東。扁曰安
隱。緇白嚮慕者眾。十二年八月十二日示疾。臨終不
及它事。惟力疾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一。夏五十四。茶
毗日送者聞異香。火滅其骨成五色。孫德完收爐餘。
[002-0750a]
即安隱起塔。得法者覺斯.純妙。師之為學也。一家所
傳教觀章疏必精撢極究。不暢達不止。為學講授不
泥章句。聽者忘倦。至於愽覧強記。對客授引。亹舋不
休。尤為翰林宋公.侍講[后-口+戶-尸+巳]公所知。又善任㩲智。如上
竺為江南宗剎。眾號難齋而能處之泰如。可謂真俗
兼濟者矣。


我庵無法師法嗣



法師弘道



宗竺隱。存翁其別號也。世居姑蘇吳江之
澄源里。沉姓。初有異人過其居言。它相當出高僧。既
而師生。甫及睟。能稱佛名。母沒。鞠於嫂氏。始就外傳
讀書。日記數千言。厥父以青鎮密印寺慈公有行業。
遂命出家。其庭忽生竹五竿。因命其軒曰五竹而藏
修焉。十九落髮進受具戒。聞西湖雷峯魯山文法師
講授有程。遂往從之。天台諸部一聞即了靡不淹貫。
會我庵由延慶遷上竺。一見若有宿契。問曰。吾宗部
味教觀權實之旨為曾聞耶。師曰然。曰。即文字而求
之耶。離文字而求之耶。曰不即不離。遂命掌書記。由
是聲動湖山。未幾我庵示寂。去從絕宗於薦福。與大
璞.大徹輩研窮考覈。其業益精。圓覺雲外慶公延師
表章其眾。時增修教苑清規。師秉筆多所更定。天巖
曜公退席車溪廣福。舉師自代。洪武初湖郡守請住
慈感。勉副其意。即憣然而退。乃築室於漈源。額曰無
為舍。雕造千手眼大悲像。昕夕禮誦為終焉之規。洪
武三年詔天下僧道問鬼神事。師建議為多。杭人以
[002-0750b]
天竺靈山久廢。郡諸山力請。乃起重建光明懺堂。從
是懺法復行十年。有旨箋註楞伽等三經。師與具庵
等同註。頒行。上親製竺隱說賜之。十五年陞住上天
竺。有詔開設僧道衛門。師領杭郡都僧綱。明年起師
為僧錄司左善世。勑命有曰。昨勑見任僧官於萬百
千中求同佛心者。汝為眾所推而至。出萬百千中之
上。是為希有。特命爾為僧之第一。掌教九年。慈恕清
慎。宗教賴焉。廿四年春師以年老告聞。許之。其年七
十七也。明年秋天禧夢觀請師為後學講妙宗。至三
輩往生觀文。忽示疾曰。吾世緣當謝焉。能效悠悠輩
作四句辭世偈耶。第以山林之質。受聖上深恩異遇。
不能報効。而此心常拳拳也。言巳即泊然而逝。實洪
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夢觀為治喪盡禮。茶毗
烟燄有光。得舍利無筭。至謨等奉靈骨歸葬於檜峯
雲隱塔。春秋七十八。夏五十九。師四坐道場。所至緇
白景從。興建善事。而靈山懺堂為功㝡鉅。居官為郡
綱。杭僧以安。長教府三宗有依怙焉。嗣法者慈感道
立.演福淨盟.崇壽淨珠.靈山如珪。


耶溪若法師法嗣



法師友奎



字方舟。會稽人。朱姓。母相里氏。師生而神
異。額有𣇄文。色紅而隆起。至四十九日乃隱。父因以
𣇄名焉。十四出家雲門之靈峰。投嗣亮得度。甞從舅
氏耶溪法師於廣孝旁參斷江恩禪師。廣孝至雲峯
不數里。朝進暮習。門學有成。人皆器之。泰定初耶溪
[002-0750c]
主杭與福。復往侍之。即能該通性具之學。遂擢職賓
司。又從天岸法師於圓通。再領懺事。至正二年出住
慶元奉化。安住不久而回雲門。與安陽韓公.五峰李
公.白野泰公結世外之好。而靈峯有松風閣。往來嘯
詠。名士曰盈其門。白野公以師名聞於大寶法王。錫
以覺海弘慈廣濟之號。至正十六年淅坦左相康里
公兼行宣政院事。起師主天竺靈鷲。而耶溪亦陞下
竺靈山。而師弟子兼之。亦一時之罕遇也。越庚子歲。
西湖諸寺悉燬于兵。師乃力任興復。蓋靈鷲自晉慧
理法師指為中天竺國小朵峯。因卓錫其地。至宋嘉
熈中南㵎果公實振起之。易離向青烏氏不韙之。師
以徒消產廢之。餘欲還舊觀。拓基闢門。移㵎疊橋。建
四華堂。築天香室。改就元向。得全境之勝。及修始祖
慧理塔。復祖田若干頃。吳元丁未國朝革命。以師住
南山旌德。未幾浙右諸寺咸以臺雄之役萃南京。仆
者八九。師獨獲全。洪武初開善世院。總統曇公柄天
下僧選。首以師住天竺大集慶。茲寺實冠諸剎。非重
望者不可尸之。師亦以宗門之重。凡寺之虗席者必
進賢以主之。妄庸冐利者則力排而退之。議論之未
決者即正色杭言之。不避艱險。不畏勢位。唯當於理
而後巳。人以為有僧中御史之風焉。師主是剎。四歷
寒暑。三覲京都。洪武戊申自羅蔣山法會。即情然勇
退。有偈曰。自咲年來歸去遲。天風吹盡桂華枝。井西
猶有長松樹。容我閑身聽子規。宗人矩公和以成帙。
[002-0751a]
惜師之不留也。於是結第一庵於鳳山之岩。日以念
佛三昧自厲。亦以此勉人。且刊諸圖而流布焉。師於
內外典籍罔不諳究。而尤精於地理之學。故人多屈
致之。而契合者或一往焉。泰溪胡氏與師夙好。時年
六十又六。雖力辭眾請而胡氏之召則欣然赴。以宿
心許之不可移也。舟抵其所。越二日忽示疾。以手書
空。欲索筆書偈而彼不知之。遂奄然而化。抑與北峯
祖之終頗相類。亦緣之有在也。經十有一日。其徒智
誾以師靈骨󰢍于包山桃華源。實洪武甲寅十月也。
師凡四董名藍。年逾耳順。雖狀貌清古而氣節藹然。
言論慷慨。賦性鯁直。若無所容。及待人接物。猶春風
盎如也。


絕宗繼法師法嗣



法師如玘



字大璞。餘姚張氏子。母俞。夢異僧自言南
岳來。遂娠。早有出塵之志。或啖以魚肉即吐之。入塔
寺見沙門講誦必傾耳聽。告父母願出家。十六投橫
溪普安寺覺海為師。以饒梵為業。頗鄙之。聞我庵無
公唱道明之延慶。即往依之。無公給牒度為僧。初受
具戒。習台乘諸書。時我庵遷上竺。絕宗繼公亦住薦
福。乃渡江依繼公隨眾。授小部文而疑未解。聽講別
行玄義。問。緣了既具性德善。還具性德惡否。答曰具。
繼公曰。四明記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師釋然有悟。
後號具庵。進閱大部諸書。務曲暢旁通以會于一。繼
公遷台之能仁。師從行。始典賓司。復領懺事。留五夏。
[002-0751b]
仍依大用才公於演福。繼公亦謝能仁事。與才公為
賓主。素相推重。師自慶得所依歸。闢一閤曰明白。日
務精進。不獨教觀探其奧。至於外典亦皆究其異同。
至正辛丑出世雲門之雍熈。東溟日公住上竺。請師
居第一座。未幾陞住永壽。洪武初開善世院。選師住
普福。歲庚戍上將修𨤲事。以鬼神之道茫昧。召高僧
講究。師奏疏稱旨。四年辛亥善世院罷天界領事者。
以師陞演福。學者慕之羸粮景從。五年壬子上將覃
恩幽滯。召天下高僧畢集鐘山。設廣薦會。法儀甚盛。
大駕親臨。沙門上首分番說法。師講法華妙旨。聞者
悅服。上以初度僧罔知佛意。俾習楞伽等三經。又慮
其昧於字義。命師與天界泐師同箋註。進經御覧。尋
命鏤板流布。使僧徒習之。又五年壬戌復立僧錄司。
設官八員。左講經其一也。而員居第五。召師授之。明
年左善世以事去職。召師居之。固讓不敢當。旦日天
禧成。須御領之。潭王之出閤也。上欲以佛理導之居
天界寺。從師說經。並台乘要義。王亦待以師禮。洪武
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示寂。訃聞於上。入龕二日。上
親製祭文。遣官來祭者再。親王及公侯貴人亦如之。
闍維日送者填道。弟子一如等函骨歸葬於演福靈
石塢。壽六十六。臘五十四。著述有奉敕箋註三經見
行于世。其偈頌贊疏亦皆粹美。師於山家授受的有
端緒。為學者言縱橫淹貫。翰林學士宋公濂擊節嘆
賞。以為宗教之有人也。其上足靈山溥洽。今授僧錄
[002-0751c]
司右善世。兼住天禧講寺。次則上竺一如.下竺唯寔。


法師自朋



字獨菴。俗姓郭氏。台之臨海人。父德文。愽
通儒術。母陳氏有賢行。師生未齓。不屑與群兒戲。年
十五白父母求出家。去禮四明西壽昌寺惟大為師。
習梵書。十七祝髮。元統二年受具戒。遂至南湖參我
庵無公。爰覽部文旁通外典。次遊上竺見東溟日公。
粗知要解。至正初賢叟思公主集慶。署為賓職。時薦
福絕宗繼公以慧行淑方來咸遲。師至。因入其室。師
資脗合。巳而歸南湖賢叟。辟為座端。未幾賢叟示寂。
有禪人挾方氏勢竊據延慶。眾爭之不得。師去之寶
雲。借座談經。從學益眾。久之方悟。黜其僣者以迎師。
師不為起。至再四始就。凡歷三載。即以疾退居慈溪
之雲林菴。明年正月元日告慧清曰。吾報緣垂盡。不
出十日當去。清曰。和上慈悲。俯徇眾緣。師曰。最後剎
那。諸根悉皆散懷。惟此願主不相捨離。汝其記諸。就
令出所藏法書名𦘕分送舊往來者。囊篋細碎行佐
唱禮。囑曰。清。汝無違初出世時。無公思公徒囑各請
為其師。後則曰涅槃堂後見。至是唱曰。此香培植蓮
華峰下。發揮指要。言前氣息忽然通透。至今鼻孔撩
天。熱向爐中為酬絕宗大和尚法乳之恩。又書偈辭
眾曰。平生出處只隨緣。夢幻空華任變遷。廓示融通
三觀理。夕陽依舊在西天。書訖溘然而逝。洪武三年
庚戌正月九日也。壽五十五。夏三十八。其弟子必彰.
元旻.元憲.簡廉。
[002-0752a]


大用才法師法嗣



法師大山



字仲齡。別號止堂。台之臨海梅澳人。父陳
習。母方。夢月輪墮懷。以裾捧之而孕。歲周能隨母念
心經。聰敏過人。年十三父命出家。從叔父莊都聞於
杭之演福。時叢林大盛。佛鑑圓照法師才公主之。見
師氣質度為弟子。不朞年法華.金光明.金剛等經俱
能背誦。自後習天台教觀。沛然若決江河莫之能禦。
公凡陞座提唱。即隨記錄。乃喜曰。此子伶俐。將來必
期有成。慎勿怠於學。由是大小諸部及外教典籍靡
不通究。年十八受具戒。充侍者。轉升維那。巳亥才公
示寂。遺言於師曰。我去後汝可領眾。以傳持末運。上
竺東溟法師來吊。聞有後言。即請師歸首座班。仍囑
曰。汝師之命毋卻。庚子歲行宣政院以師於五十名
中[鬮-龜+?]中棲真。洪武六年升住大普福。越三載遷演福。
歷十三寒暑。巨細事務以身自任。力建方丈懺堂佛
殿並復富陽沙地。皆師之力也。洪武十六年詔天下
設立講經所。命通曉佛法者為眾演說。師於城中講
經。俄聞異香。或見天神侍側。忽一夕夢至一官府中。
一人如王者狀。賜師坐於左。荊山玉法師繼至。亦坐
于右。明日僧錄司選住持。[鬮-龜+?]師住上竺。兼領本郡僧
綱司都綱職。後荊山果住下竺。遂符前夢。師住上竺
凡十年。增修後殿兩廈。建普門。造善財亭。移水月樓。
法器之未具者範銅以鑄。雲板佛像之未完者增設。
大悲像及十六應真。甃方丈東西階級。重造佛光塔
[002-0752b]
宇。刊四教儀正文板並指要詳解.瑜伽水陸儀文。立
僧司則剏樓而居之。𣇄建觀堂塔院以為藏真之所。
掌教十五年。道俗嚮信宗門賴之。壬午六月朔忽言
我必辭官。解制後歸去。七月十七日謂弟子曰。我行
矣。汝等亟稱佛名。切勿悲泣亂我正念。無疾而化。茶
毗得舍利有如菽者。壽七十二。夏五十九。塔于白雲
峯之麓。得法者。


法師良玉



字荊山。杭之錢唐人。父葛應祥。母孫。生而
頴悟長於常兒。年十五能背誦法華經。出家於邑之
廣福。投智圓為師祝髮受具戒。深慕佛乘。甞修觀音
懺二期。誓弘天台之道。時南竺演福號為教海。師往
依才公習諸小部四書。粗通大義。命歸侍司。不二三
年一家教觀靡不諳究。復命掌僧事。歲餘還廣福刻
千手大悲像。修長期千日。一夕其徒大蘭等見懺室
發光。眾咸驚異。戊戌年才公請居座端。一眾無不歆
豓。庚子歲出世安溪長慶。時年三十又六。越二載退
居別室。以法華三昧為正軌。三七日滿。見道場華現。
眾請復住。經十有六載。惟以講懺為務。西湖永壽虗
席。諸山以師補之。又八年升大普福。洪武十九年天
禧講寺成。上命右講經夢觀法師重開山。請師表率
萬眾。師於夢觀為伯叔行。弘贊法門振興斯道可與
盛矣。又明年工部侍郎黃立恭請住天禧西院。時四
方多士麇集座下。復職都講。學者皆有矜式。洪武二
十四年僧錄司舉住下竺靈山。大佛寶殿方將鳩工。
[002-0752c]
施者坌集不謀而成。二十六年左善世夷簡等具師
道行奏聞。以師補天禧講席。上曰。既緣熟一方。不可
動它。遂止。越明年微有疾。十二月二十二日集眾苾
佛名書偈而逝。塔于靈山之陽。壽六十九。夏五十二。
師操行端確。舉止齋肅。至於居大方臨廣眾。無有叱
咤之聲嚴厲之色。而人自悅服之。歿後有垂淚者。


法師元鎮



字靜菴。松之上海高昌里人。其父多善行。
鄉稱為楊佛子。師生而俊特。貌魁岸口容奉。辛羶未
甞沾唇吻。卒聞其氣嘔噦不巳。人謂其宿習而然。九
歲依里之安國寺聞公落髮及受具。從郡之延慶春
洲澤法師習天台性具之學。以才見稱授舘職。既而
求進業於當湖德藏才法師。見如宿契。教觀戶牖如
鑰斯啟。聲譽日隆。命分座代講。眾皆悅之。出世鳳山
之時思。居三年謝歸家山。甞以淞湖二郡僧困征徭。
直走北京白於執政。即日上聞。詔蠲其役。復謁帝者
師。褒贈佛智妙辨之號。江淅左相達爾鉄木爾領行
宣政院事。有以師之名薦。起主杭之西天竺興福。學
徒四集。講貫三載。建開山慧光之塔院。即退歸安國
別築淨住舍。因號淨住子。專意淨業將終老焉。洪武
改元之戊申。復選天竺大普福。未幾五府諸山有臺
城之役。師以工完得告先歸。中途疾作。舟至受經。書
偈而化。是年四月二十也。壽六十三。臘四十七。茶毗
火皆金色。舌根齒牙數珠不燼。舍利粲然。塔于寺西
小峨眉。上首弟子天禧守仁為左講經。慈感紹宗為
[002-0753a]
右善世。


靜菴鎮法師法嗣



法師紹宗



字一元。別號遂初。松江上海陳氏。母程。生
而秀媚不類羣兒。十三出家安國寺禮慧徵為師。祝
髮受具戒。時祖翁靜菴法師住鳳山。時思即侍從。習
台乘諸書。就典客寮。越三年。延慶臻法師延歸懺司。
未幾江淅丞相以鎮公住西天竺興福。又從之究大
小部諸書。莫不研覃而深味之。湖山碩德舉於所司。
出住越之顯慶。時元末兵事擾攘不克渡江。移主安
溪長慶。乃增修佛宇。茂植松竹。十載之間講誦不輟。
洪武丙寅僧錄司選住湖之慈感。寺役煩劇。師處之
裕如也。天禧為講庠淵藪。多士輻湊。請師居第一座。
師持規整肅。接眾嚴厲。升堂入室具合古叢林式。人
贊之曰。三十年無此作。今喜見之。松江普照為海月
都師道場。僧錄舉師重開山為講剎。師以父母之邦
勉從其請。既而退歸故林。二十六年癸酉師以高僧
召赴京。上有事於廬岳。命師卒孝子官致謝於天眼
固仙。時九月一日。其夕都佛舒光於天西。神燈自五
祖道場越大江摩空而下。䨱於碑亭。歸復命于朝。天
顏大悅曰。高僧之德感於神明。故有如是之驗。特補
左講經之職。賜金縷袈裟及以盛服。又謂群臣曰。紹
宗至誠不懈。真君子人也。二十八年乙亥復陞右善
世。恩賜如初有加。時天禧新造儀軌。具有程式。唯懺
斯未舉。師有志於淨土之行。乃於西院闢堂。立西方
[002-0753b]
三聖像並諸天侍衛之神。以紗厨嚴奉之。慕同志十
人修彌陀期者十晝夜。命左善世蘧菴法師主之。在
京緇素見未曾有。以為懺法之興自師而始。二十九
年丙子除夕忽謂左闡教天禧洽法師曰。某累承恩
賜最為優渥。曾無涓埃以報聖上。深有愧焉。俄感風
疾。一語不能出口。越明年正明五日安坐而逝。七日
上遣神宮監癸于龕所。御製其文。附馬都尉及僧道
錄司京剎皆祭焉。茶毗於石子岡。送者千億人。其徒
收靈骨歸塟於上海宗國祖塔之左。世壽六十。僧夏
四十五。嗣法者能仁智顒.竹林志翔等。師狀貌清俊。
襟慶弘遠。誠一端莊。言不妄發。以戒律持身。三業精
進未甞少怠。凡朝貴見其道義敦厚。咸尊敬之。以致
遭遇聖朝生死榮貴。真法門全人也。


續佛祖統紀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