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81 續原教論-明-沈士榮 (master)


續原教論卷下
翰林院待詔建安沈士榮著


名儒好佛解



程子曰學者於釋氏之說當如淫聲美色以
遠之不然則駸駸然入其中矣○或問朱子
曰今士大夫晚年都被禪家引去者何故答
曰是他高似你你平生讀許多書記誦文章
所藉以取功名利祿之計者到這裏都靠不
得所以被他降下他底且省力人誰不悅而
趨之王介甫平生學力說許多道理臨了捨
宅為寺○又云只緣他打併得心下清潔所
以本朝李文靖公王文正公楊文公劉元城
呂申公都是甚麼人也都去學他○道夫問
龜山答陳了翁書論華嚴大旨不知諸人何
為好之之篤曰只是見不透故覺他那個好
以今觀之也是好也是動得人○問龜山言
道非禮則蕩而無止禮非道則梏於器數儀
章之未則道乃是一虛無恍忽無所準則之
物此類甚多如此類則似禪曰固是其徒蕩
子莊李西山陳默堂皆說禪龜山沒西山嘗
有佛經疏追薦之此等皆不可曉○又云游
定夫晚年亦學禪○又云此個道理纔理會
到湥處又易得似禪須是理會到湥處又卻
與禪不相似學者只是不曾到湥處纔到湥
處定走入禪去譬如人在淮河上立不知不
覺走入番界去如程門高第游氏分明是投
番了雖上蔡龜山也只在淮河立游游漾漾
終是看他未破時時去他那下揬頭也須疑
著他有個好處○尹和靖日課金剛經拜觀
音菩薩。
[002-0323b]


解曰夫理學君子既造聖賢之域得盡心養性之道
豈詖辭淫說邪見僻行之所能惑所能動哉然為所
動者必非詖淫邪僻之謂也且聰明才智出倫之士
早讀聖賢書積德立身功名節義昭昭出人之表綱
常之道弗虧但嫌其有學佛之差是果悖道如是耶
非也乃惑者之妄議耳如李沆王旦楊億呂公著德
義行業為盛宋名臣彼固不恥於學佛亦未嘗得罪
於名教顧可輕議其非歟劉安世陳了翁文章節義
冠世豈不悅周程之道然好佛之篤未有以加之也
其處患難臨死生不測之禍恬然莫能動其心而害
之者或嘔血而亡豈非學佛之驗歟此數君子未嘗
因好佛而虧行業傷彝倫也何謂佛氏為害之尤甚
哉至若程門高第未有過於游楊尹謝而皆有學佛
之癖豈信道不篤晚年遂改節如是耶二程道南之
語亦誤許之耶不然則其父師拳拳之心唯恐學者
流入其中如四子者肯遽忘之耶鳴呼是湥有得於
周程之意燭理之精遂知禪學之玅不覺趨入其中
矣朱子論佛氏由義學變入於禪即解終趨行之道
也程門高第造理之湥固不能遏其入禪矣然考之
五燈未有湥許之者蓋信解而未契悟耳其所著述
未出儒氏之說謂之曰類禪則禪學直如是乎禪固
非彼所及然因其有得於此遂於儒書之理益加詳
焉後學恥其歸佛故矯揉其說凡聖人之書有近於
佛者皆故違經旨別立異說惟恐其類禪理學之差
皆由於此其誤世豈淺淺哉。


自私辯



晦翁曰近理亂真處程子自私二字得其要
領明道答橫渠書云人患在自私用智此大
凡人之任私意耳下文云豁然而大公物來
而順應便是不自私不用智也○又云佛氏
[002-0323c]
自私昧道今以惡外物之心求照無物之地
猶反鑑索照也亦是絕外物而求定之意自
私而用智如世人一等嗜欲是不能以有為
為應跡若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便都不如此
上不淪於空寂下不累於物欲○問明德而
不能推之以新民可謂是自私有學佛者王
天順與陸子靜辯論云我這佛法和耳目鼻
舌皆不愛要天下人各成佛豈得是自私先
生笑云待度天下人各成佛法卻是教是他
各各自私陸子靜從初亦學佛嘗言佛差處
是義利之間某應云此猶是第二著只他根
本處便不是當初釋迦為太子時出游見生
老病死苦遂猒惡之入雪山修行從上一念
便一切作空看惟恐割棄之不猛屏除之不
盡吾儒卻不然蓋見得無一物不是此理無
一理可違於物佛說萬理俱空吾儒說萬理
俱實從此一差方有公私義利之不同今學
佛者云識心見性不知識是何心見是何性。


辯曰私莫私於物欲公莫公於至理私欲勝則其見
昧至理徹則其見明況所謂道乎道者古今賢聖之
所其由非自私求利之地也若謂佛以自私求利為
道不可也謂佛用智尤不可也人之所愛莫甚於利
佛則捨愛矣所利莫甚於生佛則捨生矣自私為利
必歸於巳佛無我相利將誰歸今以佛猒生老病死
而修出苦之道謂之自私為利則儒者不猒苦而自
甘沈溺乃謂之大公合義乎夫用智必陷人於險佛
以方便之智濟度一切眾生反以為陷之歟吾佛之
道周遍十方於一切法平等無二自不以為公普濟
六道眾生猶如一子自不以為利智入三世十方遍
知一切眾生若干種心隨根與法增長愛護而無失
[002-0324a]
時雖知眾生界不可盡而不暫起一念捨眾生意此
名佛智豈世間智術之事乎彼所謂以惡外物之心
求照無物之地者如猒動求靜避諠趨寂諸經屢有
彈斥之文不待辯也然有形之物可以鑑喻反鑑則
不能照物心無形相無有背面反求則息妄歸真內
外洞徹非反鑑之比也若謂自私用智如世人一等
嗜欲者吾佛以慈悲喜捨勇於向道尚有過於世人
嗜欲也孔子亦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是也古德
云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如來若不勇猛求道安
能普濟群生哉今儒氏以有為為應跡又能廓然大
公物來順應斷無是理設以周遍計度之心志在有
為必先有我相我相既立自私則甚焉於是塵勞紛
動惡覺競起至於應跡豈能廓然利害關心有如重
翳何謂大公事物之來機如逐電造次顛沛反覆多
矣安能順應此由自私之為患也故私莫私於有我
我相執著則不能虛心以容物豈能公於天下乎若
喜怒哀樂未發之時有戒懼慎獨之功不為私欲所
蔽則天理昭明雖倉卒發動之際無能惑亂之者故
發必中節而和矣又言吾儒見得無一物不是此理
無一理可違於物不知本末之論也理尊無對一而
不二者也隨物之差殊不同而各當其可如衡之秤
物物有輕重不同而衡之錙銖不異故能為天下之
平其言無一物不是此理者是也其言無一理可違
於物非也理本無名隨事立名故理之當長者必違
於短當短者必違於長當厚必違薄當薄必違厚又
如理不當用此物則違物以從理豈可謂無一理不
違於物乎理本也物末也但聞末根於本未聞本根
於末言理因事而有萬名則可言有萬理則不可事
可分而理不可分也理無名相徹底唯空故能遍萬
物而各得其宜若有實體即有名相不可與物作則
[002-0324b]
可謂理乎言識心見性者可識者是塵可見者是境
非心性也如眼能見物不能自見若有可見決定非
眼雖不自見非是無眼心性亦然先儒盡心養性只
在巳發處存養但見得心性發用之處其於思慮未
起聖人允執之中則昧然而莫識其去孔子子思為
有間矣指佛氏為自私豈知佛理者哉吾佛以染淨
和合為心純淨無染為性非真悟者莫知心性之體
可輕議歟至若公私義利之分非識心見性者固莫
及也。


莊老異同辯



或問晦翁曰佛與莊老不同乎曰老莊滅義
理人倫未盡至佛則人倫絕盡至禪則義理
滅盡○又云至如佛徒其初亦只是以老莊
之言駕說耳如遠法師文與肇論之類皆成
片用老莊之意然他只是說都不行至達磨
方始教人自去做後來禪學其傳亦如是○
達磨初至見梁武不契去面壁九年只說人
心至善即此便是不用辛苦修行又有人取
老莊之說而附益之其說愈精玅然只是不
是○庚桑子一篇都是禪其他篇亦有禪語
但此篇首尾都是○又云佛氏將老莊文飾
其教○儒者要得順性命之理佛老也只理
會這物事老氏便要把住這氣不要散便會
長生佛氏只見個物事便放得下所以生死
禍福都不動只是他去作弄了。


辯曰儒者謂老莊絕滅義理人倫者老子憤當時文
過其質將漸入於浮偽乃著書述上古治民之道贊
無為之化反淳朴之風莊子雖推本其意而矯激過
之其欲去毀譽則以堯桀同倫欲泯善惡則以曾跖
並稱乃至齊彭殤一生死等說皆祖述老子之意老
[002-0324c]
子曰智慧出生大偽莊子曰聖人生而大盜起謂世
之尊賢尚智必有假仁義以為盜賊者人不之覺故
謂之大盜言雖過而意有在也老莊之說其要歸於
無心無為安於自然以為極致其道足以救飾詐作
為之弊抑狡計奔兢之風亦未可遽以絕滅義理人
倫而加之也昔夫子問禮老子邊而贊重之則夫子
之所尊亦巳存其教矣後學未識夫子之意豈宜遽
非之歟若謂佛棄父母出家為絕滅人倫非是實事
乃應化之跡實未嘗離親側也至如隨類化身普度
萬品非但出家一事而巳華嚴經云孝養父母當願
眾生善事於佛愛護一切豈滅人倫者哉又謂禪則
義理滅盡非也禪悟門也人由六塵而迷必捨六塵
而悟義理窠臼者法塵也以生心動念即乖法體故
絕解以趨行行起之時無量玅義亙古今以常說且
不窮也況絕滅乎儒門明理如執火照物照一處止
見一處又且不能了了禪門明理如雲散日出大地
山河無不遍照又且了然謂迷解為雲散頓悟為日
出也又言佛氏成片用老莊意文飾而附益之亦非
也佛說諸經理湥事廣文博義繁此土諸師極口贊
述未能盡其旨趣何用假老莊之說耶蓋傳譯解說
必用此方經書之文以釋之使讀者易曉故或取老
莊文句用之其意未嘗同也夫禪非言語文字思量
分別所及故說禪者機鋒相接而巳意不在言也彼
所謂庚桑子一篇是禪不知禪者也莊子之言可以
義解豈與禪同日語哉又莊子以無心為道未免灰
滅之病與見性成佛之旨懸隔遠矣晦翁如此論禪
則是少年初見之僧誤之也孔子不毀老子知其言
有補於世矣若生今之時必不毀佛也又言老氏為
長生之術固非老氏本意言佛放得下生死禍福事
不動其所以然者非彼之所能知也。
[002-0325a]


錯說諸經解



程子曰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個艮卦○朱
子曰圓覺經云四大分散今者妄身當在何
處是竊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門我尚
何存語楞嚴前面咒是他經後會說道理是
附會圓覺前數疊稍可看後面一段淡如一
段末後二十五輪與夫誓語可笑○楞嚴經
是房融說得如此巧佛當初也不如此說如
四十二章經最初傳來中國的文字其說卻
自平實○有學者讀法華經晦翁問曰此經
要在何處答曰在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
及一句晦翁曰吾儒正要思量分別所以不
同也○晦翁看金剛經曰釋迦快說走輥語。


解曰或者未識經之宗趣以生滅垢心妄議如來境
界而生毀譽如取螢火燒金剛山一何損耶昔如來
稱法界性說華嚴經極諸佛神妙智用徹諸法性相
理事盡修行心數門戶窮理盡性者也曰不如看個
艮卦是何言歟蓋曰艮其背不獲其身止之止也行
其庭不見其人動之止也不過十波羅蜜門禪定一
門而巳豈能該一部之義乎若以佛理觀之背者居
心之頂表無思之地止於無思則無我相是不獲其
身也庭者應事接物之處行者舉動應用之時謂動
而常寂起於法起則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不見
其人也若如此解說與般若經意有少分相似亦未
見本心之理也必曰但止心不動如山則心境自然
明現由定可以發慧也列子所謂精神入其門骨骸
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原始反終之義明生死之說
而巳若圓覺經言四大各有所歸即今妄身了不可
得乃即色明空不待滅也與列子人死即滅是滅色
方空理正相反鬳齊林氏曰天地間自有一種議論
[002-0325b]
如此佛生西方豈來剽竊其說文公詆之太過是不
公也又圓覺十二菩薩欲明圓覺之旨故展轉設疑
與佛論辯皆相因互見該攝上中下三根因其惑有
輕重故其言有淺深適當其機而巳豈可以淡言哉
二十五輪單複圓脩隨其根習順利故有道場修證
儀式至弘誓流通諸經法則如是何必見笑若楞嚴
經則徵心辯性顯密雙融選擇圓通應根立教略陳
階地廣說禪那明諸陰銷條分異見與圓頓諸經互
有顯發豈房融能巧說乎其結集之人以灌頂密因
集為一部說有前後不在一時非附會也四十二章
乃佛法初來未宜深旨譯者姑從平淺之文使易曉
耳豈佛語但如是乎如法華舊譯有瞪目視世尊之
句甚為麤鄙後譯云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比舊文藻
多矣房融之譯楞嚴亦不過潤釋其文安敢巧說佛
意哉法華歎佛智甚深非言思所及其為宗要但顯
佛乘而世人欲以思量分別求道文辭知解而巳非
心學也心學則誠而巳至誠則無思而得純一不雜
是也金剛經乃破相離塵心無所住而佛語略無留
滯圓變無窮豈走輥之言乎蓋佛語如王寶印非有
異文若潛心讀之必有得焉切勿輕議也。


較是非得失辯



橫渠張先生曰佛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
天用反以六根之微用緣天地明不能盡則
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於一身之小溺
其志於虛空之大此所以語大語小流遁失
中其過於大也塵芥六合其蔽於小也夢幻
人世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之盡性
可乎塵芥六合謂天地為有窮也夢幻人世
明其不能究所從也○又曰浮圖明鬼謂有
識之死受生循環遂猒苦求免以人生為妄
[002-0325c]
見可謂知人乎天人一物輒生取舍孔孟所
謂天彼所謂道或者指遊魂為變為輪迴未
之思也大學當先知天德知天德則知聖人
知鬼神今浮圖劇談要歸必謂生死流轉非
得道者不免謂之悟道可乎自其說熾傳中
國儒者未窺聖學門墻巳為引取淪胥其間
指為大道乃其俗達之天下致善惡愚智男
女贓獲人人著信使英才間氣生則溺耳目
恬習之事長則師世儒崇尚之言遂冥然被
驅因謂聖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學而知
故未識聖心巳謂不必求其跡未見君子志
巳謂不必事其文此人倫所以不察庶物所
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亂異言滿耳上無
禮以防其偽下無學以稽其弊自古詖淫邪
遁之辭翕然並興一出於佛氏之門者千二
百年向非獨立不懼精一自信有大過人之
才何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哉○
晦翁曰詖者是他只見得一邊於那邊都蔽
塞了是詖辭知其所蔽淫者說得周遮浩瀚
其書動數百卷是皆陷於偏而不能返是淫
辭知其所陷邪者他見得偏了於道不相貫
屬是邪辭知其所離遁者他巳離於道而不
通君臣父子都巳棄絕見去不得卻言道之
精玅不在乎此是遁辭知其所窮初只是詖
詖而後淫淫而後邪邪而後離離而後遁要
之偏處只是虛其理理是實理他卻虛了故
於大本不立。


辯曰天性者吾佛謂之本覺即一念未起寂而常照
之心也儒門乃喜怒哀樂未發之中無一毫私欲之
累純乎天理者也二教之跡雖異本性之理則同也
[002-0326a]
佛由此本覺發為六度萬行乃至圓滿佛果儒亦從
此天性發為仁義禮智以成聖人之道佛則兼四聖
六凡而治之儒者但治人道而巳豈佛妄意天性不
知範圍天用歟若人六根塵念不生則理自遍周明
照法界非六根能緣天地也孔子亦曰人生而靜天
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則亦以七情未發者為
性感物而動者為情欲也以迷者言之則自身與天
地萬物皆無常幻妄也以悟者言之則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皆一真之境也豈蔽其用於一身之小
溺其志於虛空之大乎語大語小乃依正二報情器
二界體自含容固世智所不能知非佛言流遁失中
也知大小無體則攝入互容而塵含六合芥納須彌
矣知延促無時三世不遷則世界成壞有如空花矣
此一心之體相也以相即體則古今萬劫不出剎那
以體即相則一毛孔中現十方界皆性分之常也所
謂窮理者舉一即明多理舉多不出一理非若今日
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以為窮理也所謂盡性者自十
住初心歷五位而入佛位乃無明盡而智慧圓也天
地世界成住壞空循環無巳以成壞言之則有窮以
循環言之則無窮非明心性之源孰能究其所從哉
言人死為鬼古有其說非佛始為此言也孔子曰祭
則鬼饗之古之祭宗廟皆是饗巳死之鬼也受生循
環者聖人雖未顯言其事以理則可見矣人性雖曰
明覺因染六塵而起妄見豈可謂人而無妄乎然三
界唯是一心萬法隨識所變豈分天人是一是二而
生取舍乎佛亦未嘗指天曰道此皆張子駕說也精
氣為物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豈非人死為鬼
乎聖人繫易以生死鬼神對說正輪迴之義也易言
知幽明之故幽則鬼神之道明則天人之理皆一而
不異者也論語夫子答子路之問言事人所以明事
[002-0326b]
鬼言知生所以明知死死生人鬼亦一而不異者也
張子不循聖經之旨別為無稽之言欲破佛說反自
昧焉又引天德破輪迴之說尤為迂遠聖人與天合
德者至誠而巳言知聖人可也言知鬼神則惑矣鬼
神乃幽靈之動物有吉凶邪正之殊非純一至誠者
也聖人但言至誠可以感神至誠可以前知至誠如
神者言至誠能前知吉凶如神靈也佛氏言悟道者
明本心也本心乃一念未起無生死可得知此則曰
了生死非言得道免生死也了生死者不沒於生死
亦不出於生死不沒不出故能化身萬類說法度人
治世出世之道矣儒門聖人窮理盡性原始反終故
知生死知生死則樂天知命而生順死安成治世之
道矣且人鬼二物皆有形氣以幽明異途各不相見
若反常為怪則人亦見鬼鬼亦見人三尺之童亦能
備曉此事豈謂明理君子惑反甚焉謂佛法熾傳中
國而儒者之英才間氣皆爭先崇尚至於愚賤莫不
尊奉者蓋佛與眾生本同一體但因迷悟乃異其名
今聞佛說以心照心信而行之即時明了其趨之也
何足怪歟若明五位階漸圓極佛果皆多劫積修非
但儒者一生之修豈不修而至乎六度萬行止觀熏
習佛佛道同豈不求其跡乎三乘四教問答論議祇
阤讚誦盈卷累牘豈不求其文乎在家出家戒儀不
等治世典章生產作業皆是實相豈人倫不察庶物
不明乎尊卑品類人物鳥獸華夷異俗語言異教佛
皆遍周隨機普應不壞彼相入我正法何謂治忽德
亂異言滿耳乎是不知佛理之玅遂疑為異言也然
直指人心在其自證自肯非誘之使入何論偽與弊
哉又以佛言為詖淫邪遁者豈有是歟佛離斷常顛
倒異見具正遍知豈有邊見及蔽塞之處是未嘗詖
也其經書則文富義博而宗旨了然使人雖終身讀
[002-0326c]
誦而繹之無猒雖一句染神而千劫不朽終為解脫
之因未嘗淫而陷也諸經宗趣性相互融行解兼備
如王寶印無有異文豈有不相貫屬者乎不可謂邪
辭知其所離也教有權實不同故有三車之喻而出
家之跡事屬權門圓滿報身始明實理其言先淺後
湥如世間訓蒙之法豈可謂遁辭有所窮哉言道之
精玅不在君臣父子者非佛氏之言也如來具足萬
善豈忠孝之有缺耶理之虛實巳見前篇今或者執
有為之常見耳目所不及者不信別有境界地理可
考者自流沙以東九千里南北萬餘里古今可考者
自堯舜至今三千七百餘年自此之外東海至西海
數十萬里金輪王至淨飯王數萬億年更有遠游之
士邁古之書其所言者便指為異說況佛說微塵數
世界微塵數劫乎如人居環堵之內不信天地之大
豈非蔽乎本心之理不明向外著物窮理困於見聞
之阱而終身莫出豈非陷乎聞佛道而不信駕浮言
以謗之豈非邪乎既不能議其本求其跡以排之豈
非遁乎一言論佛即具四者之差又能獨立不懼精
一自信以較是非計得失歟。


三教論



明道先生曰楊墨之害甚於申韓佛老之害
甚於楊墨○佛老言甚近理又非楊墨之比
所以為害尤甚○晦庵先生曰佛氏乘虛入
中國廣大自勝之說幻妄寂滅之論自齋戒
變為義學然只是盜襲莊子之說今肇論有
四不遷之說乃動中有靜即東坡逝者如斯
而未嘗往也之意此齋戒之學一變遂說出
這一般道理及達磨入來又翻了許多窠臼
說出禪又高妙於義學以為可以直超徑悟
其言禍福報應足以鉗制愚俗為資足衣食
[002-0327a]
之計遂使有國有家者割田以贍之擇地以
居之以相從陷於無父無君之域而不自覺
蓋釋道之教皆一再傳而侵其本真有國家
者雖隆重儒學而選舉之制學校之法施設
舉措之方既不出於言語文字之工而又以
道之要玅無越於釋老之中而崇重隆奉反
在于彼至于二帝三王述天理順人心治世
教民厚典庸禮之大法一切不復有行之者。


論曰三教聖人其言雖不同然皆足以開人心之天
理救世俗之澆漓成帝王之治功也昔孔子禮述堯
舜之道故能究心學之源推性德之用刪詩定書繫
周易作春秋以垂後世曾子著大學子思作中庸而
其言詳矣自漢以來法而宗之雖未能盡行其說而
所以致治效也亦不少矣漢明帝崇儒敬老風俗為
之一變當時名節相尚非後代所及唐太宗用河汾
之學而致太平繼以狄仁傑姚崇宋璟張九齡李泌
陸贄裴度皆用儒術稱為名相宋初四朝專用儒者
而天下治雖未有三代之盛而其效亦可見矣其弊
也漢末諸儒嫉惡太甚而有黨錮之禍唐末諸儒結
交權勢而有朋黨之災宋元豐諸儒作為生事乃成
新法之患亦莫不因之以亡國然後世史臣論之不
過成是敗非而巳孰能究其源哉使王介甫不為亢
豐之政則學者尊之必不在周程之下矣若揣其源
實心學不明之罪也心學不明以有為為盡性不能
養中以誠明之道當時大儒不能斥其學術之差但
以執拗目之執拗者謂之我相故有為之心莫不自
我相起至今儒者雖學程朱之道我相甚焉以周遍
計度之私臨事物紛動之際堅存巳見莫肯信人各
以分別之心橫起是非之論上不懼神明之照察下
不畏民物之相違著書則妄解聖經處事則失機背
[002-0327b]
理良由不知堯舜之道精一執中正巳而百姓自化
垂衣拱手無為而天下自平又不知古者帝王皆稟
天為教國有政令先告於天故有肆類上帝之文三
代之書動輒稱天則王者事天此臣事君不敢專也
先儒釋天曰理釋鬼神曰氣則是無所主者矣雖釋
帝曰主宰又不言實有神聖之靈則祭天即是祭理
饗鬼神即是饗氣如此見解豈能真起至敬耶又議
佛氏不應以禍福戒人則小人為非謂無禍福可降
無所不至是教之為亂也又議楊墨之害甚於申韓
何不公之甚耶楊墨學術雖偏尚不失為善人申韓
之術刻湥殘忍商鞅李斯行之壞先王之法制焚先
聖之詩書反乎周孔之教莫斯為甚至今猾吏效之
流毒未巳未聞楊墨如是之甚也又以佛老言近理
而害尤甚則悖理者其害小近理者其害大更不知
何說也往往儒術乃以申韓輔之亦不自覺其非矣
良由心覺不明故名世之士文章記誦而巳淳謹者
執古非今昧適時通變之道狂肆者有為任術或生
事為亂之階所以不能述天理順人心為治世教民
之本使二帝三王之道於是乎不行矣若此其弊也
豈佛老之說能害之哉昔老子述上古為治之道列
子稱黃帝之政由是世尊黃老者其道尚清淨無為
以慈儉不爭為行寬廉不擾為治故為華胥國之說
佛經言上古之時三界相通天人相接故治人與治
天之道相若則老子所述乃治天之教也是以兼有
養生之言使有國者依而行之足以反古還淳漸革
華偽者也且伯陽仕周而仲尼在魯則聲聞相接亦
巳久矣至於問禮又親炙焉伯陽著書雖為關尹而
發而其放言豈專為尹喜者哉使其非理則夫子退
而贊之必不若是其重矣歷子思孟子又未嘗非之
由是有專門之學曰道家者流至潢有蓋公河上公
[002-0327c]
表章其說曹參用之齊國大治起為漢相漢民安之
文帝景帝躬行其意而天下大安矣但未有深造之
者昔盡其道其治效豈若是而巳哉唐韓昌黎不解
其旨始非毀其說宋儒又甚焉蓋不知孔子子思之
所存則其理也深非淺識之所知矣其弊也或為長
生詭異之說或行符藥咒禳之方故漢武帝遭方士
之誣唐憲宗中金丹之毒宋道君有失國之憂此非
老氏之過乃怪誕之士託其名耳至若三武滅僧聽
其邪說此等未嘗知黃老之學但習妖異之術而巳
故不旋踵而敗佛道由是愈盛此其流之為弊也又
何待儒者之議佛氏之辯哉釋迦出現西乾舉古佛
度人之教與無量劫諸佛同因及無量剎諸佛同說
兼世出世間之法窮心性之源者也故能遍法界而
咸被亙古今而常存佛未滅時五印度國無量億眾
咸得三乘聖果至今未絕東流此土又化無數億人
上士聞之則明心見性入聖超凡下士聞之則亦識
果知因改過遷善輔翊王政使不煩刑罰而治矣故
世之名儒英才間氣無不尊奉道門高士亦或兼通
至唐而禪學大行教理亦著宗通講貫心要粲然不
亦盛乎其弊也或偏行枯寂之宗或作有為之福則
有獨善而不能及人乃至貪著而為供養若左谿有
居山之癖梁武有捨身之愚觀達磨聖諦之言永嘉
勸友之書有以規之深矣然法流巳久其弊必臻世
道污隆此亦常理自五代至宋而禪分五燈各立宗
旨解悟異途心學微矣而諸方大匠力拯頹風傑出
叢林人亦不少至四燈與宋運俱終獨臨濟一宗尚
流今日然自中峰撤席未知道隱何方尚賴教有明
文與心為證慧命未絕有若懸絲作者弗起予將何
述其衰也亦非儒者毀之也嗚呼三教之弊由人致
之三教之興由人作之不有明哲何以繼其緒餘且
[002-0328a]
世人之習性不同好尚不一故教分三等各有專門
使並行於世而不相悖則人不歸儒必歸於老不歸
於老必歸於佛各隨機以率之則世無不化之民而
為惡者鮮矣為惡者少為善者多則天下大治心學
於是乎明矣奈何自相排斥必欲獨立而全化豈有
是理哉且教門如網漉眾生魚雖於一目而得魚必
以萬目而成網固不可以一門而為教也蓋萬法惟
本一心推原此心三教一理而巳曷相妨礙哉必欲
毀二教而獨行正所以自滅也幸隱君子知時而興
作而起之必有盛於古矣蓋三教之書備而是非可
辯大言者無驗則狂肆之諍息諍息理明故學者不
尚言而敦乎行矣三教聖人在天之靈豈不為之裕
然哉。


諸師人物雄偉論



晦翁曰梁會通間達磨入來一切掃蕩不立
文字直指人心當時儒學廢弛佛老之流又
淺陋所以橫說豎說沒人奈何人纔聰明便
被他引誘去嘗見畫底諸師人物皆雄偉宜
其傑然有立如此玅喜贊臨濟云當初若非
這個定是做個渠魁觀之信然氣貌如此則
富貴利達聲色貨利如何籠絡得他住他視
之無足動其心者。


論曰達磨之來正佛法盛行之時也譯經自漢至姚
秦鳩摩羅什教文麤備而疏義始行固非淺陋老氏
之流亦不乏人達磨雖是單提直指未有根堪之士
所傳不過數人唯粲可得其要領五傳至黃梅曹谿
始大行於唐乃遍於天下講經莫盛於陳隋天台之
教既興而佛道備矣至唐又益之賢首慈恩二宗則
講與禪並盛著當代今但言禪門之盛蓋未考爾然
佛之為教義理深玄造詣殊特非上智之資不能入
[002-0328b]
其閫奧故諸師氣貌出群則才智可知矣至如富貴
利達聲色貨利雖古今豪傑功業蓋世者莫不被其
籠絡至死不悟唯佛門諸師其中有英雄之略具上
智之資者多矣其心豈不知事業可以昭當時德澤
可以被四海聲名可以垂後世富貴可以及子孫而
棄之有若弊屣略不少顧其介如此奈何信詖淫邪
遁之辭而引惹之深繫縛之固反有過於富貴利達
哉吾知其必不然矣有生於數百年之下見其氣貌
如此不覺歎服則亦當知其心必非自私為利之徒
何故毀之若是其深也聞其言既知其意也微見其
貌又知其志也大然終卻行而莫入邊則與諸後學
深閉固拒若將滅之豈非惑歟或曰先儒真信聖人
之學躬踐而篤行之欲比德於周公孔子未必惑吾
佛之甚也亦不過欲立其教恐中衰而不吾若又慮
其徒或趨入佛門而弗返姑為障蔽而巳非實不知
也愚曰不然若禪講諸門而學者各有所尚其行既
專遂不相下故諍論亦多矣然皆足以利世化民而
不妨礙使儒釋道亦並行而不戾雖各以其道自尊
終不為排毀之言或兼學而互通之則心學豈不益
明歟必諍論而優劣之非世教之福也孟子曰予豈
好辯哉不得巳也不得巳者恐性理不明而無以為
教也故曰道不虛行存乎其人今
聖朝興隆三教必有其人出焉故於終篇之論乃拳
拳而望之也。
續原教論卷下


音切




七林切

口告切

古篤切

彼寄切

何黨切

匹辟切


女九切

昌孕切

仄飢切

市朱切

之石切

詩羊切

古卯


古混切

孚玅切

直開切

汗音

都魯切

慈井切


公堯切

呂支切

於景切

步必切

脂利切

古路切

初麥
[002-0328c]


烏狡切

於兩切

刮切

而羊切


 禮部主事安成曾鳳儀施貲刻此
 績原敘論下卷 吳江比丘明覺對 長洲徐普
 書 進賢洪以忠刻
 萬曆辛卯春清涼山玅德庵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