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68 闢妄救略說-明-圓悟 (master)



天童和尚闢妄救略說卷之三
侍者 真啟 編


東土祖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者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
也。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於般若多羅尊者得
法。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巳得通量。達磨者。通大之義
也。宜名達磨。因改今名。祖恭稟教義。服勤四十年。迨
尊者順世。遂演化本國。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名
佛大勝多。本與祖。同學佛陀[跳-兆+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
既遇般若波羅尊者。捨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為二
甘露門矣。而佛大勝多。更分徒為六宗。第一有相宗。
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
第六寂靜宗。各封已解。別展化源。祖喟然歎曰。彼之
一師。巳陷牛跡。況復支離。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
邪見。言巳。微現神力。至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
名實相。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
互諸相。是名實相。祖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
相。當何定耶。彼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
名為實。祖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
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祖
[003-0129a]
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彼曰。定
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祖曰。汝今不
變。何名實相。巳變巳往。其義亦然。彼曰。不變當在。在
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
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
即以手指虗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
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
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
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聞巳。心意朗然。欽禮信受。如
是次第。至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
誰寂。彼眾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
無染。名之為靜。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
何用寂靜。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
寂靜。祖曰。空空巳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於是六眾咸誓歸依。化
被南天。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眾。


祖念。東震旦國。佛記。後五百歲。般若智燈。運光於彼。
遂囑弟子不若蜜多羅。住天竺傳法。而躬至震旦。乃
辭祖塔。別學侶。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達於南海。實梁
普通七年。庚子歲。九月二十一日也。廣州剌史蕭昂。
具禮迎供。表聞武帝。帝遣使齎詔迎請。以十月一日。
至金陵。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
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悟。


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
[003-0129b]
日。屆洛陽。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
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有僧神光。久居伊洛。博覽
羣籍。善談玄理。每歎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
書。未盡妙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
造玄境。遂詣祖參承。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光自
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剌血濟饑。布髮掩泥。投崖
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值大雪。光夜侍立。遲明積
雪過膝。立愈恭。祖顧而憫之。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
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羣品。
祖曰。諸佛無上妙道。矌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
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
祖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祖前。祖知是法器。
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
可在。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
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
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覔心了不可得。祖
曰。我與汝安心竟。


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盍言所
得乎。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
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
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
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
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
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
[003-0129c]
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
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祖曰。
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
疑慮競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
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後難生。但出此衣。并吾
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
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
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
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
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甞
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
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踰海越漠。為法求人。際會
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巳終。


潭吉據雪竇頌初祖見武帝公案。作救云。廓然不
識。塗毒鼓聲也。雪竇以本語作頌。可謂白圭無玷
矣。後人向左右顧視處。妄下註脚。而自謂不存知
解。不亦難乎。老僧道。雪竇以本語作起句。專為要
出他千古萬古空相憶句。此即雪竇點後人。不可
憶達磨為祖師。故曰休相憶。清風帀地有何極。正
指普天帀地之人。無不是祖師。故左右顧視曰。者
裏還有祖師麼。喚來與老僧洗脚。雪竇如是指呼。
而汝等猶自不惺。反謂老僧下註脚。存知解。試問
潭吉。顧視左右云。者裏還有祖師麼。非要人自知
自悟。自承當自祖師而何。又說甚麼祖師西來。直
[003-0130a]
指人心。見性成佛。且大慧云。菩薩人見性以眼見。
又云。直須眼見始得。而潭吉反謂直指人心。見性
成佛猶芋。而以綱宗偈頌。為紙包火煨之法。令諸
窮子。展轉求食。如法噉之。不復饑餓。必以綱宗偈
頌為宗旨。而不以綱宗偈頌。發人自悟為宗旨。反
以自悟本來。開頂門正眼者。為抹殺宗旨。汝何不
思古人云。驅耕夫牛。奪饑人食。則死盡學者。展轉
求食之偷心。自休自在。始稱直指人人。見自性也。
豈若潭吉以五家綱宗偈頌。紙包火煨。展轉求食
為宗旨哉。且大慧參禪十八年。於古人綱宗偈頌。
一一透過。授受之際。皆燒臂香以表信。後見湛堂。
為伊點破。始覺從前所學得底。到者裏。總用不著。
乃自謂曰。若禪有傳有受。豈佛祖自證自悟之法。
據是則學綱宗偈頌。又當得甚麼椀。昔仰山謂香
嚴。祖師禪未夢見在。嚴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
人不會。別喚沙彌。據瞬目視伊。非雪竇顧視左右
之意乎。仰山曰。且喜嚴師弟。會得祖師禪也。又豈
別有所謂祖師禪者。而潭吉反謂老僧。單以揚眉
瞬目見解。執悟中迷。發為狂打潑罵之瘴。然則臨
濟問黃檗佛法大意。三遭痛棒。未聞臨濟以黃檗
為狂打。而云我二十年。在黃檗先師處。三度問佛
法的的大意。三度蒙他賜杖。如蒿枝拂著相似。何
哉。救中又謂。雪峰三登九上。所至皆有得。末上於
阻雪因緣。始得大悟。故與巖頭書曰。一自鰲山成
[003-0130b]
道後。直至於今飽不饑。今之禪者。以有所得心。執
有所得法。取舍宛然。而自謂滿足。瘴氣所持。非真
飽者。老僧道。此語誠足以證漢月之非。何則。葢雪
峰因述從前。于鹽官德山諸老處所得。故巖頭喝
曰。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而汝等反據古人綱宗偈
頌。為紙包火煨之法。令學者展轉求食。如法噉之。
非從門入者乎。豈非反巖頭之意乎。雪峰又問。他
後如何即是。巖頭曰。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
自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葢天葢地去。雪峰大悟。作
禮曰。今日始是鰲山成道。故住後埀語云。盡大地
是箇解脫門。把手拽不不入。時有僧出云。和尚恠
某甲不得。又僧云。用入作麼。峰便打。汝等敢道雪
峰為狂打者乎。又云。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汝等
諸人。向甚麼處屙。又云。盡大地是沙門全身。汝等
總敢道為相似野狐涎者乎。然則漢月於自巳
外。別有四法交加。雙頭獨結。一○為千佛萬佛之
祖。及執三玄三要等。名相為宗旨。正是以有所得
心。執有所得法。而妄謂不饑。去雪峰之飽遠矣。救
中又曰。作禮三拜。依位而立。當時同在四人之列。
記錄者。謂初祖特顧慧可而付法眼。以表得髓之
意。非於顧字有旨趣也。闢書從默顧二字。作如許
解註。反笑三峰為知解云云。仍與上章謗老僧。下
註脚。存知解同意。且問潭吉。若於顧字無旨趣。則
同列四人。何不咸付法眼乎。請看祖師付法曰。汝
[003-0130c]
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今漢月不
據人人本得之旨。示一切人。而妄揑一○為千佛
萬佛之祖。暨鑽出四法交加。雙頭獨結。種種奇名
異相。故老僧不辭作箇知解宗徒。以正漢月之邪
知邪解耳。豈不自知為知解哉。以戈止戈。以楔出
楔。老僧為汝。恁麼老婆心切。汝等諸人還知麼。


▲二祖慧可大師



武牢人姬氏子。父寂。以無子禱祈
既久。一夕有異光照室。母遂懷姙故生而名之曰光。
少則超然。博極載籍。尤善談老莊。後覽佛乘。遂盡棄
去。依寶靜禪師出家。徧學大小乘義。年三十三。返香
山。終日燕坐。又八年。於寂默中。忽見一神人。謂曰。將
欲受果。汝其南矣。翌日覺頭痛如剌。欲治之。忽聞空
中曰。此換骨也。往見靜述其事。靜視之。見頂骨嶢然。
如五峰秀出。以有神異。更名神光。靜語祖曰。汝相吉
祥。而神令汝南。彼少林有達磨大士。必汝師矣。祖遂
造少室。逮得法至北齊。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
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弟子身纏風恙。請
和尚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士良久曰。覔罪了不
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見和
尚。巳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
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
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祖深器之。
即為剃髮曰。是吾寶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
於光福寺受具。自茲疾漸愈。執侍經二載。祖遂囑累。
[003-0131a]
付以衣法。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花生。本來無有
種。花亦不曾生。又曰。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
當有國難。般若多羅懸記所謂。心中雖吉外頭凶者。
是也。吾亦有宿累。今往酬之。汝諦思聖記。勿罹世難。
善去善行。俟時傳付。


祖乃往鄴都化導。四眾皈依。三十四載。遂韜光混跡。
變易儀相。或入酒肆。或過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
或問之曰。師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自調心。何關
汝事。


▲三祖僧璨大士



不知何許人。以白衣謁二祖。得度
傳法。後隱於舒之皖公山。往來太湖縣司空山。當後
周毀法。祖深自韜晦。居無常處。積十餘載。人無能知
者。至隋開皇十二年。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祖
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曰無人
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勞九載。後
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
付衣法偈曰。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
花地盡無生。


三祖章救曰。祖有信心銘近千言。其略曰。至道無
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
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要知臨濟德山。千奇百
恠處。不過驅學者。喪盡心智。與此數語符合耳。義
學之徒解曰。至道本無難易。但不揀擇即是。譬夫
畵龍。頭角牙眼一一相似。惟不能行雨。所以毫𨤲
[003-0131b]
有差。天地懸隔。非宗旨何以辯之。據潭吉恁麼判。
顛倒之甚。獲罪先聖不淺。老僧只據臨濟自云。排
斥三藏教。罵辱諸小兒。向逆順中覔人。豈非本來
人現前。則不見有順逆。唯見一切皆人。故曰向逆
順中覔人乎。而潭吉反謂。要知臨濟千奇百恠處。
不過驅學者。喪盡心智。非顛倒而何。又豈知據人
人面目現前。則無有心智用事。無有心智用事。則
為至道。何以故。至道初未甞有心智。唯一人耳。有
難易則有二。有二便有揀擇。有揀擇便有憎愛。有
揀擇憎愛。便有毫𨤲之差。天地之隔。葢面目不現
前。一切順逆境界。打作兩橛。千奇百恠。繇此而生。
去至道遠矣。老僧則謂至道者。即至人之異稱。非
於人外別有至道也。故趙州舉至道無難。唯嫌揀
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云老僧不在明白裏。非據
趙州自為至道乎。然所謂至人者。亦非於人外。別
有至處。所以德山云。若論此事。直得三世諸佛。口
掛壁上。更有一人。呵呵大笑。若識此人。參學事畢。
豈於人外。別有至人至道乎。臨濟唯向逆順中覔
人。所以道。我於十二年中。求箇業性。如芥子許不
可得。又豈於人外。別有千奇百恠乎。漢月唯為千
奇百恠。故認臨濟為真師。請問潭吉。祇如學者。學
者千奇百恠。豈止毫𨤲有差。天地懸隔而巳乎。且
本來人之面目。描也描不成。畵也畵不就。顧謂譬
夫畵龍。頭角牙眼。一一相似。惟不能行雨乎。若果
[003-0131c]
是真龍。頭角牙眼。一一相似。即不行雨時。龍有甚
麼差處。而懸隔乃爾乎。老僧只據本人為宗旨。故
行雨也龍現前。不行雨也龍現前。順也人現前。逆
也人現前。初無第二人。欲求毫釐之差。天地之隔。
了不可得也。


▲四祖道信大師者



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後徙於蘄
州廣濟縣。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
既嗣祖風。攝心無寐。脇不至席者六十年。一日往黃
梅縣。路逢一小兒。骨相奇秀。異乎甞童。祖問曰。子何
姓。答曰。姓即有。不是甞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姓。
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無。祖默識其法器。即俾
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緣故。殊無難色。遂
捨為弟子。以至付法傳衣。偈曰。華種有生性。因地華
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師者



蘄州黃梅人也。先為破頭山中
栽松道者。甞請於四祖曰。法道可得聞乎。祖曰。汝巳
老。脫有聞。其能廣化耶。倘若再來。吾尚可遲汝。乃去
行水邊。見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
兄。可往求之。曰諾。我即敢行。女首肯之。即回䇿而去。
女周氏季子也。歸輙孕。父母大惡。逐之。女無所歸。日
傭紡里中。夕止於眾舘之下。巳而生一子。以為不祥。
因拋濁港中。明日見之。泝流而上。氣體鮮明。大驚遂
舉之。成童隨母乞食。里人呼為無姓兒。逢一智者。歎
曰。此子缺七種相。不逮如來。後遇信大師得法。嗣化
[003-0132a]
於破頭山。


咸亨中。有居士姓盧名慧能。自新州來。參謁。祖問曰。
汝自何來。盧曰嶺南。祖曰。欲須何事。盧曰。惟求作佛。
祖曰。嶺南人無佛性。若為得佛。盧曰。人即有南北。佛
性豈然。祖令隨眾作務。盧曰。弟子自性。甞生智慧。不
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曰。者獦獠
根性太利。著槽厰去。盧禮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勞於
杵臼。晝夜不息。經八月。祖知付授時至。告眾曰。正法
難解。不可徒記。吾言持為已任。汝等各自隨意述一
偈。若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時會下七百餘僧。上座
神秀者。學通內外。眾所宗仰。咸推稱曰。若非尊秀疇。
敢當之。神秀竊聆眾譽。不復思惟。乃於廊壁。書一偈
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
埃。祖因經行。忽見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讚歎曰。後
代依此修行。亦得勝果。盧在碓坊。忽聆誦偈。乃問。同
學是何章句。同學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
偈。此則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歎賞。必將付法傳衣
也。盧曰。其偈云何。同學為誦。盧良久曰。美則美矣。了
則未了。同學訶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盧曰。子不信
耶。願以一偈和之。同學不答。相視而笑。盧至夜。密告
一童子。引至廊下。盧自秉燭。請別駕張日用於秀偈
之側。寫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
物。何處惹塵埃。祖後見此偈曰。此是誰作。亦未見性。
眾聞祖語。遂不之顧。逮夜祖潛詣碓坊。問曰。米白也
[003-0132b]
未。盧曰。白也。未有篩。祖以杖三擊其碓。盧即以三鼓
入室。室告曰。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
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
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於上首大迦葉尊
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磨。屆於此土。得可大師。
承襲以至於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於汝。善自
保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盧跪受訖。問法則既受。衣
付何人。祖曰。昔達磨初至。人未之信。故傳衣以明得
法。今信心巳熟。衣乃爭端。止於汝身。不復傳也。


▲六祖慧能大師



姓盧氏。父行瑫。母李氏。感異夢覺。
而異香滿室。因有娠。六年乃生。毫光騰空。黎明有僧。
來語祖之父曰。此子可名慧能。父曰。何謂也。僧曰。惠
者。以法惠濟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語畢。不知所之。祖
不飲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歲父喪。母嫠居。家
貧甚。幼則樵採鬻薪。以養母。一日負薪過市中。聞客
讀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問客
曰。此何法也。曰此金剛經。黃梅東山五祖忍和尚。恒
教人誦此經。祖聞語。勃然思出家求法。乃乞於一客。
為其母備歲儲。遂辭母。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劉志略。
結為交友。尼無盡藏者。即志略之姑也。甞讀涅槃經。
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尼遂執卷。問字。祖曰。字即
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祖曰。諸佛
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告鄉里耆艾。請居寶林寺。
[003-0132c]
寺廢巳久。四眾營緝。朝夕奔湊。俄成寶坊。祖曰。我求
大法。止此何為。遂棄之。抵黃梅。參禮五祖。語在五祖
章。當呈偈。後三鼓入五祖室。五祖復徵其初悟。應無
所住。而生其心語。祖言下大徹。遂啟五祖曰。一切萬
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
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
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悟本性。謂祖曰。不識本心。學法
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遂傳
衣法。


五祖送祖至九江驛邊。令祖上船。祖隨即把櫓。五祖
曰。合是吾度汝。祖曰。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度名雖一。
用處不同。能蒙師傳。法今巳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
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繇汝大行。


祖禮辭。南行者兩月。至大庾嶺。僧惠明本將軍同數
百人來。欲奪衣鉢。明先趂及。祖擲衣鉢於石曰。此衣
表信。可力爭耶。明舉衣鉢。不能動。乃曰。我為法來。不
為衣來。祖曰。汝既為法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
為汝說。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
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曰。上來密
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旨否。祖曰。與汝說者。即非密
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
自已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煖自知。


儀鳳元年正月八日。忽念說法時至。遂出至廣州法
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寓止廊廡間。暮夜風颺
[003-0133a]
剎幡。聞二僧對論。一曰幡動。一曰風動。往復不巳。祖
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竦然。


正月十五日。印宗會諸名德。為祖剃髮。二月八日。就
法性寺智光律師。受滿分戒。其戒壇即宋求那䟦陀
三藏之所置也。三藏記云。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
受戒。又梁末真諦三藏。於壇之側。手植二菩提樹。謂
眾曰。却後一百二十年。有大開士。於此樹下。演無上
乘。度無量眾。祖受戒巳。於此樹下。開東山法門。宛如
宿契。


南嶽懷讓禪師禮祖。祖曰。何處來。曰嵩山。祖曰。甚麼
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假修證否。曰
修證即不無。污梁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
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
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躬。不須速說。


青原行思禪師。參祖。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祖
曰。汝曾作甚麼來。曰聖諦亦不為。祖曰。落何階級。曰
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祖深哭之。令首眾。


永嘉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閱維摩
經。發明心地。後遇左谿朗禪師激勵。舉東揚策禪師。
同詣曹溪。初到。振錫繞祖三帀。卓然而立。祖曰。夫沙
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來。生大我
慢。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
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於時大
眾。無不愕然。覺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太
[003-0133b]
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祖曰。誰知非動。曰仁者
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少
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僧智通。看楞伽經。約千餘徧。不會三身四智。禮祖求
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
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
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
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三
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
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
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
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
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僧問。黃梅意旨。甚麼人得。祖曰。會佛法人得。曰和尚
還得否。祖曰。我不會佛法。


七月八日。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
眾哀留甚堅。祖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
亦當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
回。祖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救曰。五祖觀六祖偈畢。乃云。亦未見性在。及其三
鼓入室。徵至應無所住。言下大徹。則亦未見性之
[003-0133c]
語。皎然明白。後世裝點云。故意不許。以息其爭。而
謂袈裟遮圍。不欲人見。非以世俗流布。誣謗祖師
耶。夫既曰。入室。閉門足矣。何至遮遮掩掩。欲隱彌
露乎。此無他。只欲於本來無一物上作解會。而袈
裟遮圍處。註脚不行。強作此語耳。可發千古一笑。
老僧據大藏中。壇經所載。謂五祖一日忽見六祖
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言。汝
知之否。六祖曰。弟子亦知此意。不敢行至堂前。令
人不覺。後五祖見法眾總驚。無不嗟訝。遂將鞵擦
了偈曰。亦未見性在。眾人疑息。次日潛至碓坊。三
鼓入室。徵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徹。謂一
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
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
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老僧據徵字義。當見三鼓
入室。不過徵六祖。前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言
下大徹。非別有所謂。而云言下大徹也。故見五祖
時。謂弟子念念不離自性。與此一切萬法。不離自
性。乃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等句。言雖廣略不同。
而前後理無二致。不然則徵之一字。了沒意味矣。
安可以亦未見性之語為實哉。其袈裟遮圍之事。
本無所載。又何足掛齒哉。然則既皆不離自性為
本。則本來無一物之意。全是自性。豈離自性外。別
有一物。足可證漢月誣六祖為斷見外道。致潭吉
謗六祖著於淨邊者。豈止發千古一笑。正恐招謗
[003-0134a]
法之過。盡未來劫。不止於千古矣。救中又道。如秀
公之博聞廣記。履踐明潔。人天大眾。素所歸仰
者。自抑為旁出。而獦獠之一丁不識者為正傳。
使天下後世。知此道至公。非碩學厚德聞見智識
之可造。後之真不識丁者。遂借口於盧公。聞誦而
能講如盧公乎。聞音而發悟如盧公乎。說法如雲
雨如盧公乎。偈頌之圓妙昭徹如盧公乎。據此不
過發明老僧真不識丁。出脫漢月為真人。不可抑
為知解旁出耳。則不得不再據老僧昔日。舉拄杖
云。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第二。擲杖云。老
僧落二了也。且一又如何舉。時漢月向前拿拄杖
去。以較古乾峰曰。舉一不得舉二。放過一著。落在
第二。雲門出眾云。昨日有人從天台來。却往徑山
去。峰曰。典座來日不得普請者。相去遠矣。雲門據
人為第一。而漢月反以拄杖為第一。豈老僧不察
其心。抑之為學解。為旁出。漢月自未甞據人為正。
喚作真人得麼。至於老僧。誠然不識丁字。即世尊
初生時。便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顧四方。周行
七步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豈論識丁不識丁耶。
又未離兜率。巳降皇宮。未出母胎。度人巳畢。唯據
世尊為度人。豈於世尊外。別有法度人耶。故曰。始
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於是二中間。不曾說一字。
潭吉未曾到者地位。反謂得意者。以無意為意。而
療執意之病。祇以意根圖度。在意裏打輥。復謂忘
[003-0134b]
言者。以無言為言。及舉世尊忘言。而有四十九年
之教海。又祇在言裏打輥。何不思古人道。在口談
論。是箇甚麼。一切談論。與不談論時。豈離唯我獨
尊耶。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非唯我獨尊而何。菩
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又非唯我獨尊而何。汝不思古人道。情生智隔。想
變體殊。亦為發明唯我獨尊耳。誰與汝論想明斯
聰。情幽斯鈍來。汝又道。馬鳴龍樹皆造論。即如龍
樹中論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非據唯我獨尊。為無生法忍耶。馬鳴
起信論曰。始覺合本之謂佛。非六祖謂不思善。不
思惡。正恁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於
言下。頓惺自已面目。而初祖謂二祖。汝當闡揚。勿
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者耶。據老僧舉目了
然。無一非真人。但不醒唯我獨尊。常樂我淨之無
上正等正覺。所以老僧一棒不作一棒用。直指一
切人。一念回機。自醒本得。唯我獨尊也。臨濟曰。大
德莫錯。我且不取你解經論。我亦不取你國王大
臣。我亦不取你辨似懸河。我亦不取你聰明智慧。
唯要你真正見解。道流。設解得百本經論。不如一
箇無事底阿師。你解得即輕蔑人。勝負修羅。人我
無明。長地獄業。據是則潭吉讚神秀聰明。以類漢
月與巳。輕蔑一切人。反臨濟所言。而妄竊為真師
何耶。潭吉又讚六祖偈頌。圓妙昭徹據答智通。三
[003-0134c]
身四智偈。救云。此等偈頌。真不識丁者。還借口得
麼。老僧誠借口不得。汝等若到老僧前恁麼道。唯
劈脊與汝一棒。汝等若會得老僧用處。便會得六
祖道。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耳。潭吉
又謂六祖南嶽。問答數言。料揀賓主。回互之旨皆
備。但後人易以解路穿鑿。若臨濟德山。則此徒何
以置喙。老僧道。料揀賓主之旨則不問。且問潭吉。
那一句是回互處。老僧三十年時。曾頌曰。恁麼來
兮甚麼物。不似一物還自屈。堂堂直下用無私。後
代兒孫施棒喝。據是則潭吉若到老僧處。恁麼判
斷。喫棒未有了日在。救中又道。五家宗旨。備在四
七二三諸祖。臨機與奪中。老僧祇據六祖云。吾此
形駭。歸必有所。以正潭吉背山背水。臨機與奪等
語。豈非無夢說夢。老僧若作六祖。謂吾此形骸。歸
必有所。待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却回。便與驀面一
唾。不唯當時大眾。知恩有地。亦免潭吉。作奇名異
相語。何以故。不見古人道。將佛祖見解。貼在額頭
上。如靈龜負圖。自取喪身之兆。潭吉等得無類是
乎。至於聞音發悟。與入室始徹。自語相違。不足供
千古明眼人一笑。


天童和尚闢妄救略說卷之三
[003-013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