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50 龍舒增廣淨土文-宋-王日休 (master)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


國學進士王日休譔


造至深之理者雖居濁世。與淨土何以異
哉。故此卷載至深之理名淨濁如一。然亦
不可恃此而不修淨土之業。恐易涉於空
談。又若參禪者之弊故也。


情說



喜怒好惡嗜慾皆情也。養情為惡。縱情為賊。
折情為善。滅情為聖。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
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飲食若流。衣服
盡飾。居處無厭。若此之類是謂縱情。犯之不
校。觸之不怒。傷之不怨。是謂折情。犯之觸之
傷之。如空反生憐憫愚癡之心是謂滅情。悟
此理則心地常淨。如在淨土矣。
[010-0281c]


即是空說



佛言。受即是空。受謂受苦受樂及一切受用
也。如食列數味。放箸即空。出多騶從既到即
空。終日遊觀。既歸即空。又如為善。事既畢。
其勤勞即空。而善業俱在。為惡。事既畢。其快
意即空。而惡業俱在。若深悟此理。則食可菲
薄。無過用殺害之冤債。出可隨分。無勞心苦
人之煩惱。遊觀可息。無放蕩廢事之愆尤。善
根可勉為。無懈怠因循之失。惡可力戒。無
恣縱怨讐之罪。予喜得此理。故欲與人共之
及一切受用。即所謂不苦不樂受者是也


六根說



千般裝點只為半寸之眼。百種音樂只為一
豆之耳。沈檀腦麝只為兩竅之鼻。食前方丈
只為三寸之舌。妙麗嬌嬈只為臭腐之身。隨
順迎逢只為狂蕩之意。若能識破此理。便是
無煩惱快樂之人。佛言。眾生無始以來認賊
為子。自劫家寶。謂惑六根之賊。而喪真性也。
孟子曰。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蓋不惑於此
矣。有婬女得道。文殊問云。如何不嗔。答云。
見一切眾生不生。又問。如何見十八界。答云。
如見劫火燒諸世界。妙哉言乎。蓋謂一切眾
生本來無有。唯因妄想中生。又何嗔之有。十
八界謂六根六塵六識。因有此種種故。生無
量事。造無量惡。是故如劫火燒諸世界。若悟
此理。雖未生淨土。已如生淨土矣。


真性說



金剛經二十七段。其大意不過言真性皆無
所有如虛空。然此虛空謂之頑空。頑空者真
[010-0282a]
無所有。而真性雖如虛空。而其中則有。故曰
真空不空。頑空則可以作。可以壞。若此地。實
掘去一尺土則有一尺空。掘去一丈土則有
一丈空。是頑空可以作也。若此器本空。以物
置之則實矣。此室本空。以物置之亦實矣。是
頑空可以壞也。若真性之空。則不可作不可
壞。本來含虛空世界。烏可作乎。無始以來至
于今日。未嘗變動。烏可壞乎。真性中俱無所
有。無得而比。故不得已而以頑空比之。是般
若心經云。是諸法空相。謂諸法皆空之相
乃真性也。繼之以空中無色以至無智亦無
得。謂真性中皆無所有。如頑空中皆無所有
也。既皆無所有。然有一切眾生者。乃真性中
所現之妄緣耳。大概言之。真性如鏡。一切有
生者如影。是真性中所現之影也。影有去來。
而鏡常自。若眾生有生滅。而真性常自若。生
滅既除。真性乃現。蓋生滅者妄也。真性者真
也。故楞嚴經云。諸妄消亡不真。何待此性。上
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初無有異。其異皆妄
也。


心乃妄想說



楞嚴經第一卷。佛與阿難七次論心。終之以
尋常。所謂心者乃妄想耳。非真心也。真心即
性也。圓覺經謂。眾生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
相。是尋常所謂心者乃六種塵緣之影耳。謂
此心本無。唯因外有六種塵緣故。內現此心。
若外因有色。內則起愛色之心。外因有聲。內
則起愛聲之心。外因有香味觸法。內則起愛
香味觸法之心。蓋真性如鏡。六種塵緣如形。
[010-0282b]
此心如影。若外無此六塵。則內亦無此心矣
此心豈不為六種塵緣之影乎。形來則影現。
形去則影滅。而性鏡則常自若。故金剛經云。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
得。此三心皆謂妄想心也。故有過去現在未
來。若真心則無始以來未嘗變動。烏有過去
未來現在乎。不可得者謂無也。若飢而思食。
得食則此心過去矣。正食而知味乃現在心。
未思食則此心未有。故為未來心。此三心皆
隨時壞滅。故云不可得。


五蘊皆空說



般若心經云。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
一切苦厄。五蘊謂色受想行識也。色謂色身。
受謂受用。想謂思想。行謂所行。識謂辨識。此
五者蘊積不散。以壅蔽真性。故謂之蘊。又謂
之五陰。謂陰暗真性也。色身終歸於壞。受用
隨時即過。色受豈不空乎。且如思想一物。既
得之則無想矣。想豈不空乎。所行之事回首
尚如夢幻。行豈不空乎。識盡千種事物。再生
不復能識。識豈不空乎。一切苦厄皆從五者
生。若能照見色身為空。則不泥於色身而畏
死亡。是度過此一種苦厄也。照見受用為空。
則不泥於受用而貪奉養。又度過此一種苦
厄也。照見思想為空。則不泥於思想。而意乃
無所著。又度過此一種苦厄。照見所行為空。
則不泥於所行。而可以息跡。是又度過此一
種苦厄也。照見辨識為空。則不泥於辨識。而
可以坐忘。是又度過此一種苦厄也。故照見
五蘊皆空。則度過一切苦厄。此五者皆不是
[010-0282c]
真實。乃真性中所現之妄緣也。若六根六塵
六識十二緣四諦。皆此類也。


廢心用形說



列子謂。孔子廢心而用形。謂心已不養於物
而廢之矣。唯用形以應物。予深愛此語。故雖
勞苦憔悴而不以為失意。榮華奉養而不以
為得意。蓋心不著於物也。因念菩薩了生死。
乃託生於一切眾生中以設教化者。以心不
著於物。唯用形以應之耳。然則孔子於此菩
薩之徒也。


用形骸說



天人禮枯骨偈云。汝是前生我。我今天眼開。
寶衣隨念至。玉食自然來。謝汝昔勤苦。令吾
今快哉。散華時再拜。人世莫驚猜。又餓鬼鞭
死屍偈云。因這臭皮囊。波波劫劫忙。只知貪
快樂。不肯暫迴光。自業錙銖少。黃泉歲月長。
真須痛棒打。此恨猝難忘。此言化俗則可以
為誠然則不可。何則人神託於形骸之中。
所以用形骸者皆神也。譬如匠人用斧斤。用
之而善則為善器械。用之而不善則為惡器
械。故為天人者前世善用形骸者也。為餓鬼
者前世不善用形骸者也。其得其失皆在當
時。及其受報而禮之鞭之亦何益。


齊生死說



想右脚大指腫爛流惡水。漸漸至脛至膝至
腰。左脚亦如此漸漸爛。過腰上至腹至胸以
至頸頂。盡皆爛了唯有白骨。次分明歷歷觀
看。白骨一一盡見。靜心觀看。良久乃思看。白
骨者是誰白骨是誰。是知。身體與我常為二
[010-0283a]
物矣。又漸漸離白骨觀看。先離一丈。以至五
丈十丈乃至百丈千丈。是知。白骨與我了不
相干也。常作此想。則我與形骸本為二物。我
暫住於形骸中。豈可謂此形骸終久不壞而
我常住其中。如此便可濟生死矣。況我去此
則往淨土乎。日日作此想。更別有所得。如人
飲水冷熱自知。不假於言傳也。


我說



我之所在不可以無我。無我則逐物矣。理之
所在不可以有我。有我則蔽理矣。孔子無我
菩薩無我相能至於此。則與虛空等矣。豈復
有淨濁之辨乎。但恐不易到耳。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此卷後附周大資劉侍制大慧杲禪師題跋三段



龍舒王虛中學力深至。所解六經語孟老莊
要為不蹈襲前人。一言一字其用志勤矣。一
旦棄去專修西方之教。作淨土文。精粗淺深
且有條理。以是印施有緣奔走於江浙諸郡。
又將親往建安刊版於鬻書肆中。汲汲然若
不可一日緩者。我聞。無量壽經。眾生聞是佛
名。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即得往
生。住不退轉。不退轉者。梵語謂之阿惟越致。
法華經謂彌勒菩薩所得報地也。一念往生
便同彌勒。佛語不虛。應皆信受。


紹興壬午閏四月七日 唯心居士荊溪周
葵跋


狀元劉侍制跋


昔六祖與韋史君說西方相狀。其言甚簡。其
旨甚明。既無間於東西。何相狀之可述。及觀
[010-0283b]
王虛中淨土文。何其諄諄也。蓋聞。法無頓漸。
根有利鈍。六祖為上智說第一義。故移西於
東。在剎那間。言下便領。不容擬議。虛中將以
開悟下根。泛為是論。惟西方之歸。故汲汲於
刊行。而恐行之不廣。其愛人之心可謂勤且
切矣。有能因虛中之文而悟入者。豈不為魚
兔筌蹄乎。


紹興壬午六月六日 木訥翁劉章書


妙喜老人跋


龍舒王虛中日休博覽群書之餘。留心佛乘。
以利人為己任。真火中蓮也。佛言。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
來應世。予嘉其志。為題其後。若見自性之阿
彌。即了唯心之淨土。未能如是。則虛中為此
文功不唐捐矣。


庚辰八月二十日。書于劉景文嬾窠云。雙
徑妙喜宗杲 跋。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