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64 攝大乘論釋-唐-世親菩薩 (master)




《攝大乘論釋》卷第六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入所知相分第四



論曰。如是已說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應
見。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阿
賴耶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而
生。似所取事。有見意言。


釋曰。如能悟入如是種類所應知相今當
顯說。入所知相者。謂能悟入所知境義。多聞
熏習所依者。謂大乘法所熏自體。非阿賴耶
識所攝者。謂能對治阿賴耶識故。如阿賴
耶識成種子者。謂如阿賴耶識為一切雜
染法因。此為一切清淨法因亦爾。如理作意
所攝者。謂如理作意為自性。似法似義而生
者。謂似法義相而生起時。似所取事者。謂
似色等義。有見者。謂似於見此即成立有
相見識。


論曰。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熏
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於世。已
得一向決定勝解。已善積集諸善根故。善
備福智資糧菩薩。


釋曰。如是品類。如此方便而能悟入今當
[006-0349c]
顯示。大乘多聞熏習相續者。簡聲聞等所
有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
於世者。已得現前逢事諸佛出現世間超
過數量。已得一向決定勝解者。謂於大乘
所得勝解。非諸惡友所能動壞。即由無間
所說三因。已善積集諸善根故。乃得名為
善備福智資糧菩薩。又即如是福智資糧。云
何漸次而得圓滿。謂由因力。由善友力。由
作意力。由依持力。此中兩句即是二力如數
應知。作意力者。即是一向決定勝解。此用
大乘熏習為因。事佛為緣。以有一向決定
勝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積集善根。如
是名為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種資糧。由
此漸次善修福智二資糧故。能入大地。如
是名為由依持力。


論曰。何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
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
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
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


釋曰。入如是類及入行相。今當顯示。意地
尋思說名意言。如是意言以大乘法為因
而生。此中顯示意言差別。大乘法相等所生
者。是此教法為緣生義。或有即於勝解行
地名能悟入。由但聽聞一切諸法唯有識
性。深生信解故名能入。於見道中如是悟
入。今當顯示。如理通達故者。謂於意言如
理通達云何於此如理通達。謂此意言非法
非義。非所取非能取。如是通達於修道
中如是悟入。今當顯示。治一切障故者。謂
[006-0350a]
觀此意言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時。便能
對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如是悟入。今當
顯示離一切障故者。謂善清淨妙智位中。
最微細障亦無有故。


論曰。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謂三
種相練磨心故。斷四處故緣法義境。止觀恒
常慇重加行。無放逸故。


釋曰。由此能入今當顯示。由何能入由善
根力所任持故。謂三種相練磨心故。乃至恒
常慇重加行無放逸故者。謂於如是所說
八句善順相應。名善根力所任持故。言恒
常者。無間修故。言慇重者。恭敬修故。若於
如是品類造修。即於如是能無放逸。


論曰。無量諸世界無量人。有情剎那剎那證
覺無上正等菩提。是為第一練磨其心。由
此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我已獲得如
是意樂。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習施等波
羅蜜多當得圓滿。是名第二練磨其心。若
有成就諸有障善。於命終時即便可愛。一
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云何
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滿。是名第三練磨
其心。


釋曰。此中對治三種退屈心故。唯修三種
練磨心。所以者何。以諸菩薩聞於無上正等
菩提最勝甚深廣大難可證得。心便退屈。
對治此故修第一練磨心。又諸菩薩聞所
修行波羅蜜多最勝甚深廣大難可證得。心
便退屈。對治此故修第二練磨心。由此
意樂能行施等波羅蜜多者。此中意樂。謂
[006-0350b]
信及欲。菩薩於諸波羅蜜多。真實有性具功
德性。有堪能性深生信解是名為信。深
信解已樂欲修行。是名為欲。菩薩既得如
是信欲。自性意樂少用功力。修習六種波
羅蜜多當得圓滿。又諸菩薩於佛甚深廣
大言教。思議決擇善巧轉時。如是思量。如
是無上正等菩提難可證得。隔一念心方
可證得。心便退窟。對治此故修第三練磨
心。我有妙善者。我有一切十種地中妙善
積集福智資糧。無障礙善者。謂金剛喻定能
破在骨麁重微細極難破障。此定無間得一
切障離繫轉依。云何爾時不當獲得一切圓
滿者。此中意說於障離繫。似彼命終時一
切種智如彼體圓滿。又於此中三種練磨心
者。謂諸菩薩善根無缺善根力持。由此力故
則能三種練磨其心。心無退屈。初當顯示
第一練磨心。謂人趣中無量世界無量有情。
剎那剎那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云何我今獨
不能證。次當顯示第二練磨心。謂諸菩薩
作是思惟。我此意樂離諸障礙。波羅蜜多慳
等障礙皆無有故。不由功用波羅蜜多當
得圓滿。此圓滿故證佛菩提。後當顯示第
三練磨心。有障善者。謂由世善而成其善。
此有障善尚命終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
滿而生。況我今者由無障善而成其善。不
當成佛無上菩提無有是處。


論曰。此中有頌。


「 人趣諸有情
 處數皆無量
 念念證等覺
 故不應退屈
[006-0350c]
 諸淨心意樂
 能修行施等
 此勝者已得
 故能修施等
 善者於死時
 得隨樂自滿
 勝善由永斷
 圓滿云何無」



釋曰。復以伽他顯如是義。故不應退屈
者。由上因緣策持其心令不怯弱。謂生
是心。我不能證無上菩提。諸淨心者。是非
不善無記心義。謂或有人以其散亂無記之
心而行施等。如是外道以不善心而行施
等。若求無上正等菩提。是最勝善故名淨
心。此勝者已得故能修施等者。最勝菩薩名
為勝者。此之意樂菩薩已得。是故能修施
等諸度。即是已得能斷慳等所治心義等者。
取始從尸羅乃至般若波羅蜜多。善者於
死時得隨樂自滿者。是乃至得非想非非
想處義。勝善由永斷圓滿云何無者。是由
永斷障而成勝善圓滿佛果。云何無義。


論曰。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由於
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由離
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由於
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
分別。斷分別故。此中有頌。


「 現前自然住
 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別
 得最上菩提」



釋曰。今當顯示斷除四處。斷作意故者。謂
斷聲聞等諸作意故。以能永斷異慧疑故
者。謂於大乘甚深廣大。能永斷除異慧及
疑。此中異慧。謂鄙惡慧於理動搖。疑謂猶
預。由於大乘諸疑離疑者。謂於大乘安
[006-0351a]
立法相三自性教。謂若說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諸如是等永
無異門。依遍計所執自性。而說若說諸法
如幻陽炎夢相光影影像谷嚮水月變化。
諸如是等虛妄異門。依依他起自性而說。
若說諸法真如實際無相勝義法界空性。諸
如是等真實異門。依圓成實自性而說。於
此一切異慧及疑永無復轉。由離所聞所
思法中我我所執者。此中意說斷除法執。
斷法執故者。乃至所聞所思法中執我我
所。終不於彼如實悟入。由於現前現住安
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者。謂加
行無分別智轉時。如理作意住一切定心。諸
相作意分別皆斷。斷分別故者。謂於現前色
等現住。及骨鎖等定所安立。一切所緣諸境
界相。皆不作意無所分別。由無分別方便
能入。若異分別終不能入。現前自然住等
頌唯顯最後所斷義。


論曰。由何云何而得悟入。


釋曰。為顯由此如是悟入故為此問。


論曰。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
義有見意言。


釋曰。由此悟入今當顯示。此中由聞熏習
種類者。謂由聞熏習為因。即前所說悟入
任持大乘熏習等所生故。應知是圓成實自
性所攝。


論曰。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
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謂由名事自性差
別。假立如實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
[006-0351b]
諸菩薩如是如實為入唯識勤修加行。即
於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
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
性差別唯是假立。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
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
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由四尋思。及由四種
如實遍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
有識性。


釋曰。如是悟入今當顯示由四尋思者。謂
由名義自性等文之所顯說。及由四種如實
遍智者。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等文之所
顯說。如實遍知若名若事自性差別。皆是假
立。於中實義皆不可得。是故說言如是皆同
不可得故。又先推求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唯
是假立。後如實知如是真實皆不可得。於
推求時名為尋思。若如實知不可得時。即
名四種如實遍智。


論曰。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
入。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
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
無故。所取能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
義而生起故。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
繩上蛇非真實。以無有故。若已了知彼義
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若以微細品類
分析。此又虛妄色香味觸為其相故。此覺為
依繩覺當滅。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
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蛇
覺。亦當除遣。由圓成實自性覺故。


釋曰。
今於此中問所悟入及悟入譬。唯識性者。
[006-0351c]
唯有識性。相見二性者。顯示有相有見之
識。顯現似因似所建立故名為相。種種性
者。唯是一識顯現。似有種種相生。非速
疾故別別而現。於此悟入唯識性中。如是
三種為所悟入。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
生起故者。謂似種種名句文相而生起故。
及似種種依止此義而生起故。此中繩喻。
顯示悟入三種自性。伏除非實六相義時
者。謂於遣滅六相義時。此中遣滅名為伏
除。


論曰。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
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
云何悟入圓成實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
習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
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由是
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於法界中便得
現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
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薩名已悟
入圓成實性。


釋曰。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
性者。謂知諸義唯是遍計分別所作。由是
故言悟入遍計所執自性悟入唯識故悟入
依他起性者。舉其唯識即取意言。了知一
切唯意言性。由此悟入依他起性。一切似義
無容得生者謂無如是品類實義可似其
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者。謂唯識相亦不
得起。何以故。計有識時即有義故。從是
已後現證真如。此現證位不可宣說。內自
證故。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
[006-0352a]
智已得生起者。所緣謂真如。能緣謂真智。
此二平等譬如虛空。即是不住。所取能取二
種性義。由不分別所取能取。是故說名無分
別智。如是悟入圓成實性。


論曰。此中有頌。


「 法補特伽羅
 法義略廣性
 不淨淨究竟
 名所行差別」



釋曰。如前所說住一切義無分別名。何等
為名。幾品類義為答此問。以頌顯示名類
差別。此中法名者。謂色受眼耳等。補特伽羅
名者。謂佛及隨信行等。又法名者。謂契經
等。義名者。謂依此法義。略名者。謂有情等。
廣名者。謂彼一一各別能詮。姓名者。謂諸字
本母。不淨名者。謂諸異生。淨名者。謂有學
等。究竟名者。謂一切法總相所緣。是諸菩薩
所緣名類略有十種。一法名謂眼等。二補特
伽羅名謂我等。三法名謂十二分教。四義名
謂此十二分教所詮諸義。五略名謂一切法
為無為等。六廣名謂色受等及虛空等七姓
名。謂阿字為初訶字為後。八不淨名謂諸異
生。九淨名謂諸見諦。十究竟名謂一切法總
相所緣。即是二智所緣境界。謂出世智及後
得智。以一切法真如實際為所緣故。以一
切法種種相別為所緣故。如十地等。此中
意取於一切義總相緣智所緣境界。如是品
類。是諸菩薩名所行別。


論曰。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
相。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
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
[006-0352b]
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為菩薩見
道。


釋曰。生如來家者。由此能令諸佛種性
無斷絕故。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由作
是思。如我自身欲般涅槃。一切有情亦如
是故。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由得菩薩
等意樂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由此位
中得佛法身。證得此故得一切佛平等心
性。又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謂證自他
平等性故。如於自身欲盡眾苦。於他亦
爾。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謂與一切菩
薩意樂加行皆平等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者。見彼法界與己法界無差別故。


論曰。復次為何義故入唯識性。由緣總法
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
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為長能觸
法身種子。為轉所依。為欲證得一切佛法。
為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又後得智。
於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見如
幻等性無倒轉。是故菩薩譬如幻師於所幻
事於諸相中。及說因果常無顛倒。


釋曰。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者。謂由止
觀所顯智故。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
子者。此中及相是及因義。於阿賴耶識中。
諸雜染法種子。名阿賴耶識諸相種子。復舉
相者。為欲顯示即彼種子是所緣相。如是
說已。顯彼種子因果俱斷。若無分別智斷一
切障證得佛法。此後得智復何所用。無分
別智不能宣說諸因果法。無分別故。由是
[006-0352c]
因緣須後得智。宣說所有諸因果法常無顛
倒。譬如幻師於所幻事。於一切阿賴耶識
所生者。謂阿賴耶識為因。一切了別相中
者。謂識為因見相分中。由後得智見如幻
等。及宣說時皆無顛倒。


論曰。於此悟入唯識性時。有四種三摩地。
是四種順決擇分依止。云何應知。應知由
四尋思。於下品無義忍中。有明得三摩地。
是煖順決擇分依止。於上品無義忍中。有明
增三摩地。是頂順決擇分依止。復由四種如
實遍智已入唯識。於無義中已得決定。
有入真義一分三摩地。是諦順忍依止。從此
無間伏唯識想。有無間三摩地。是世第一法
依止。應知如是諸三摩地。是現觀邊。


釋曰。於一切處入真觀時。皆有四種順決
擇分。故於此中亦應顯示。是順決擇分依
止者。謂決擇分因所依止義。於下品無義忍
中有明得三摩地者。謂於無義中起下品
愛樂。以其明名。顯下品無義智三摩地名。
顯此無義智所依止定。於上品無義忍中
者。謂於無義中起上品愛樂。有明增三摩
地者。謂以明名。顯上品無義智三摩地名。
顯此無義智所依止定。諦順忍依止者。法無
我理名諦。此忍順彼名諦順忍。此云何成。
謂於外無中已決定者。於無能取亦深愛
樂。應知於利順忍轉時。是現觀邊者。謂現
觀時義。


論曰。如是菩薩已入於地。已得見道。已入
唯識。於修道中云何修行。於如所說安立
[006-0353a]
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
得止觀智故。經於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
數修習故。而得轉依。為欲證得三種佛身
精勤修行。


釋曰。於如所說安立十地者。謂於隨說安
立菩薩十種地中。由緣總法者。謂緣總相
非分別緣。言出世者。無分別智。後得即是
能成立智。此不應說唯是世間。由於世間
未積習故。亦不應說唯出世間。由隨世
間而現前故。由是因緣不可定說而得
轉依者。由緣總智故得轉依。為欲證得
三種佛身精勤修行者。謂我當證三種佛
身故勤修行。


論曰。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謂菩薩
現觀與聲聞異。由十一種差別應知。一由
所緣差別。以大乘法為所緣故。二由資持
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為資持故。三由
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
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五由地
差別。依於十地而出離故。六七由清淨差
別。斷煩惱習淨佛土故。八由於自他得
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九
由生差別。生如來家故。十由受生差別。常
於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別。
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


釋曰。由涅槃差別者。以菩薩現觀攝受無
住大般涅槃。聲聞不爾。由清淨差別者。以
菩薩現觀永斷煩惱及諸習氣。能淨佛土。
聲聞不爾。
[006-0353b]


論曰。此中有二頌。


「 名事互為客
 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
 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
 彼無故此無
 是即入三性」



釋曰。將入真觀故說二頌。名事互為客其
性應尋思者。謂名於事為客事於名為客。
非稱彼體故。由定而觀故名尋思。於二亦
當推唯量及唯假者。應當推尋義之自性差
別並無。唯有識量。唯有自性差別假立。言
實智者。應知即是如實遍智。謂由四種尋
思為因。發生四種如實遍智。所言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者。謂觀於義本無所有。唯有
三種虛妄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
別。彼無故此無者。謂義無故分別亦無。何以
故。若有所分別義。可有能緣分別。由義無
所有故。當知分別亦無。是即入三性者。謂
於此中悟入三性。觀見名事互為客故。即
是悟入遍計所執性觀見二種本無有義
唯有分別量。唯有名自性差別假立故。即
是悟入依他起性。亦不觀見此分別故。即
是悟入圓成實性。如是名為悟入三性。


論曰。復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


「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釋曰。為入真觀授以正教。於此義中說其
二頌。菩薩依定位。觀影唯是心者。謂觀似
[006-0353c]
法似義影像。唯是其心誰能觀。謂菩薩在何
位於定位。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者。謂此
位中義想既遣。審觀似法似義之想唯是自
心。如是住內心者。如攝自心住於無義。
即是令心住於內心。知所取非有者。謂了
所取義無所有。次能取亦無者。由所取義既
是非有。故能取心能取之性亦不得成。後觸
無所得者。謂從此後觸證真如。由此真如
無所得故名無所得。


論曰。復有別五現觀伽他。如大乘經莊嚴論
說。


「 福德智慧二資糧
 菩薩善備無邊際
 於法思量善決已
 故了義趣唯言類
 若知諸義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現證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體知離心無別物
 由此即會心非有
 智者了達二皆無
 等住二無真法界
 慧者無分別智力
 周遍平等常順行
 滅依榛梗過失聚
 如大良藥消眾毒
 佛說妙法善成立
 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別
 勇猛疾歸德海岸」



釋曰。復有現觀伽他如經莊嚴論說。其中
難解於此顯示。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
無邊際者。資糧有二種。一福德資糧。二智慧
資糧。謂施等三波羅蜜多是福德資糧。第六
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資糧。精進波羅蜜多
二資糧攝。何以故。若為智慧而行精進。是
智慧資糧。若為福德而行精進。是福德資
糧。如是靜慮波羅蜜多亦通二種。若緣無
[006-0354a]
量而修靜慮。是福德資糧。餘是智慧資糧。
如是資糧是誰所有。謂諸菩薩長遠難度名
無邊際。如無邊語非無有邊。但以多故
得無邊稱此亦如是。於法思量善決已者。
要由定後思惟諸法。方善決定非餘所能。
故了義趣唯言類者。謂了知諸義唯意言
為因。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者。謂若了知似義顯現唯是意言。即住似
義唯心正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
蠲除者。謂從此後現證真如。永離所取能
取二相。如入現證次當顯示。體知離心
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者。體知離心無
所緣義。彼無有故。即會能緣心亦非有。知
者了達二皆無者。謂諸菩薩了達此二悉皆
是無。等住二無真法界者。謂平等住離義
離心真實法界。慧者無分別智力者。謂諸菩
薩無分別智所有勢力。周遍平等常順行者。
於平等中隨順而行。觀契經等一切諸法猶
如虛空性平等故。內外諸法皆如是觀故名
周遍。常者時恒。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
藥消眾毒者。滅謂除滅。依謂所依。即所依
中雜染法因極難了故。如溪谷林榛梗難入。
過失聚者。是雜染法熏習自性。佛說妙法善
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者。謂由佛教善安
其慧置真如中。及能緣彼根本心中。根本
心者。謂緣如來所有正教總為一相。應知
即是無分別心。了知念趣唯分別者。謂彼
安住根本心已。為說正教。由後得智念諸
義趣。知此念趣唯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
[006-0354b]
岸者。謂諸菩薩由無分別智及後得智巧方
便故。速趣佛果功德海岸。如是五頌總略
義者。謂第一頌顯資糧道。第二初半顯加
行道。後半第三顯於見道第四一頌顯於修
道。第五一頌顯究竟道。
《攝大乘論釋》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