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37 成唯識論義蘊-唐-道邑 (master)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三
密州開元寺 道邑 撰


舉初狹名釋識寬體者阿賴耶名最初故狹乃至未
轉通第二位故識體寬。


答令相隨順至方名三和者雖世不同觸有功能令
相隨順令過去根隨順為依令未來境隨順為取令
現在識為二所生故名三和非謂一處名為和也此
雖有理後解為正。


如受等法至例觸應爾者此意說如受等法不能生
餘作意等即不隨受領似三和之上生作意等功能
今觸既不能生觸亦不似三和之上生觸功能或解
此中翻例也如受等不能生餘心所受等即領似三
和之義觸雖不生觸既能生餘心所等故說此觸領
[003-0421b]
似三和雖有此理前解為正。


又分限故者謂根及境能生識及觸等分限但有二
種功能識之分限不能生識但有能生觸等功能即
說此識似於根境觸之分限不能生識及觸但有能
生餘心心所功能何故不得名為領似三和。


若約見至亦有似義者若約觸自證分能生觸之見
亦是觸生觸若據此義即似三和能生觸也。


如受領觸不領作意者如受領觸但領可意等相不
領觸能生作意等令觸領三和但似能生受等不似
能生於觸。


又是主故不同於觸者主是勝故不可說識似於根
境心所是劣故可說觸分別前三和齊與不齊二解
俱得。


今取界身足論者問論中既云心所性故即簡根境
等訖何故不取俱舍等耶答界身六法五是心所與
舉寬攝狹故取界身六觸等者即六識相應之觸等
也。


許少分實餘假不成等者許愛少實即餘觸不成假
俱是心所無異因故有解若許觸有少分即經部說
根塵等假法不成俱多法成無異因故前解為正經
部許愛少分實有彼以別境之思即名為愛非如觸
數三和合成。


問此質不定至復應思擇者此外人逐彼質作不定
過也言思擇者我宗不許生有能生何得為例又大
[003-0421c]
生通所生更有能生方始起觸既唯能起更不由觸
自能生由此應說心等不能生作意力方生作意體
能警何須別物警如繩不自斷要假刀方斷刀體自
能割何須別物割。


雜集師不許集論者此破師子覺不許無著意故釋
作意云持心令住也。


與薩婆多至第四者彼論云作意謂能令心警覺與
此論別。


餘之三業乃是遍能者問思於善等役心為業豈第
八思亦於善等役心耶答此業亦通三性之中第八
俱思亦於無記能役心故即能取彼非邪正因故此
業遍問若爾受業應能起合離非二欲故第八既通
無記豈無非二欲耶答不爾第八不與欲相應故由
斯受業亦是不遍。


或即因是果等者因果之法非即非離亦無因即是
果故說之言無持業或即此受與愛為因與觸為果
亦得說言即因是果今唯望觸不望於愛故說之言
簡即因果前解為正。


若言要至皆同前者彼若救言此受要有所緣俱時
之觸并不捨自性名自性受或云領觸所生之受並
不捨自性名自性受作此等救皆同前破受定不緣
俱生觸故便違自執不自證故並同前也。


非非青者非青之中有黃赤白等多種非一故言非
非。
[003-0422a]


依謂依根俱有無間者問同依俱有可說依同心王
心所前念各別如何無間亦說為同答若開導依定
非心所於所引生無主義故今為依者必是心王故
可名同說為意根非心所故。


或雖不同亦兼取者了別領納雖各不同數既齊等
同取於境故亦兼也。


此中五義各有所簡者此可連環徵起若心王心所
名相應者前念心王後念心所應名相應由此故說
時簡前後也若爾意眼二識許俱時起眼識心所與
意應名相應此亦不爾依簡別識眼意二識不同依
故若云時依同名相應者六八二識同時依七第六
識心所應與第八相應故疏釋云行簡依同其境各
別六八二識雖時依同見境各別故非相應故若爾
即此六八同緣色等時依既同又不格別相應故疏
說云緣簡別見彼雖同緣見各別故不相應也今觀
行簡境別即與所緣之簡不殊論自說云行相雖異
明不取行相而疏強為五義違論立之不其添意也
且依四義簡法巳周亦應為善。


如五與意唯依事簡者五意雖俱依各別處事亦不
等間體事不等其相如何答如五識俱意許同心王
受等各二體事尋伺唯一故云不等。


此識行相極不明了等者此中五義且據因說若在
佛果非不明了亦能分別違順境相不爾諸佛應非
偏知餘之三義可通因果後二復次唯約因中。
[003-0422b]


便應不能攝益相續者若解明了如六識等便應不
能攝持種子亦不滋益諸根大等令相續故。


若許間斷便非彼生等者第八問斷不名趣生捨執
受故亦應不受熏性非堅故准可知。


如八證中等者瑜伽八證第八識中最初即執受證
執受證中有五因五因中第一者謂任運生二非善
染三一類異熟無記所攝四能遍執受五根等法五
一切時執非有執不執時若不執時即爛壞故今此
顯不與苦樂相應所由如彼任運中廣解。


禪定寂靜此無所能者捨受無能故通惡果間禪定
有何能答有定共戒能止於惡故非惡果又由禪定
能發神通智慧故多能也。


若隨所生至過失如前者此第八識若隨所生善趣
惡趣即便轉變樂苦俱者應善趣中不持惡種惡趣
之中不持善種故是過失。


有自性至本釋中者此下所引三性差別皆對法文
今言如本釋者即師子覺也。


一自性至十法者謂瞋忿恨惱嫉慳害覆無慚無愧
謂煩惱中此唯不善。


此有二義可名為記者問此下二解有何差別答前
約功能後據自性前唯有為後通無為前唯有漏後
兼無漏故有別也。


故餘例難亦然者五心所中舉觸為首難餘作意等
亦爾又此舉行相為例更以自相門例亦得觸雖不
[003-0422c]
以攝持因果為自相亦有三和之自相俱自相故亦
可相例又受雖不與受俱餘心所亦與受俱並應為
例。


此不成等者今難云觸等不了別故不例行相門者
今既例相應門故應觸與觸相應觸不與觸並即例
相應門觸等不了別何妨例行相。


心所能熏相見分等者此意說如第七識心王心所
同緣本識第七心王能熏自相見種亦熏本識種子心
所但熏自相見種不熏本質之種由所熏之處是一
故無六果之妨此初解為不正也。


不可論至與不生者若所熏之處有六即王所俱有本
質種子汝不可說心王中種生本質心所中種即不
生若能熏六法雖熏六種以所熏生之處是一如我
心王所熏之種生本質心所所熏之種生影像此亦
未正。


由是義至理亦無失者此第二解如第七識心王心
所同緣本識共熏成一本識種子此現舉種不為因
緣既相分熏增上緣攝如多業同招一現亦應爾共
新熏本識之種既為增上亦不親生本識現行以本
有種親能生故故無頓生六果之妨亦無多種生一
芽失疏言因緣便無此事者若為因緣便無多現生
一種事增上可爾此解亦未為正現行辨體生種何
得不是因緣下第三解稍勝於前。


量云至如貪信等者外人作不定過云為如貪等不
[003-0423a]
自在故不能愛熏為如苣勝不自在故能受熏耶既
爾宗中應云應非內法所熏便無過失簡苣勝等非
內法故下難持種亦應云應不能持內法實種不爾
觸等能持外麥等假種為不定過。


能熏雖至生一果者比六能熏為因緣故熏成六種
非是共為因緣生一果也此喻約前第三解若據第
二能立所立二俱不成。


如五無間業受一期報者若不許多因共生一果如
何五業共招一法問如經所說一一無間業各受一
劫苦如何此說五招一報答今云一期報者非謂一
劫業既有五即以五劫為一期也。


可許例於捨位者約齊縛也第七我斷觸等捨能雜
煩惱亦名為捨問只言捨賴耶何故不言捨觸等答
此據離縛心王離時心所亦離故下論云爾時此識
煩惱麤重永遠離故說之為捨既不言捨藏識體故
離縛時心所亦離何不名捨。


三可熏非常一者是此遮無為彼常一故四相應者
此與能熏同時處不即離故名相應由此可轉識熏
也今言相應不是時依等同之相應也。


前生後滅相續如流者問論云前因滅位後果正生
何故此云前生後滅答今云前生後滅汎明因果相
續之義非謂正釋前文。


初隨返質唯難於常者此即指常亦不成緣起正理
等文也。
[003-0423b]


彼救不然至謂取與用者彼小乘救云天乘云過未
有用應名現在者此難不爾我宗要有取與二用方
名現在過去未來各有一用壞非現在。


難云至有半作用此難意云汝今要有取與二用方
名用者婆娑既云過去取果不言與果故應過去有
半作用又云等無間緣心等可有過去色等非無間
緣故應過去有半作用雖有二釋前解為正以云有
取果用故。


又言未來至應名現在者難過去巳後難未來也汝
若言過未名功能現在名作用者婆沙既云未來有
三法作用故未來世應名現在問光明等未來作用
其相云何答有云如日未出先現光明故光明用在
未來也有為之法未生由生相生苦諦之惑未斷由
苦忍斷故三作用皆在未來如苦法忍有二作用一
能捨異生性二能斷見斷十種隨眠除之二用准之
可悉如前巳敘。


彼與果用至生復生過者此雙難過未也言滅復滅
失有汝滅有與果功能過去既能與果應名為滅現
在之滅復能與果過去既滅現在復滅故言滅復滅
失生復生過者汝生有取果功能未來既生現生復
能取果亦應名生故有生復生復又解云由滅相故
現在法滅入過去巳後有與果用此用不能自滅又
須滅滅故云滅復滅也未來生相能生於法巳名取
果至現在復有取果作用兩重取果故云生復生也
[003-0423c]
若言與果至取果用故者汝若救言過去與果伹是
功能未來取果亦非作用故不可難過去未來應名
現在者即阿羅漢末心正現在時應非現在無取與
作用故此中牒救言與破中言取意影略也。


又若此心至更復言滅者此言初者謂未滅時現既
無用即巳名滅何故至後滅時更復言滅。


若言非是至無間緣故者彼復救言無學末心亦有
取果之用但為後念緣闕果遂不生非無取果之用
者理亦不然婆沙論中說無學末心非無間緣何故
汝說亦有取果之用故違自宗即正理師違婆沙也
若言後果至不能生果者又汝若言後心之果若緣
不闕決定此末後心生者汝末後心復有取果之用
彼緣不闕即合為因能生後果何故復言後念緣闕
故不能生若言此心不能為因生於後果即是無用
何故言現在之心有取果之用。


有酬前至熟變相等者如觀糓子至成熟時有酬前
相觀此熟相從本糓子所生故對此本因立現法為
果也。


此答於前生滅分位法者彼薩婆多難云因現在位
後果未生因是誰因乃至誰離斷常今於現法假立
因果即是答彼前因巳滅後果未生等之分位也。


六通至三世等者今言六通之內有此三世非要一
一有此行相也言死生智緣未來者謂天眼通能見
死此生彼故言生死智問五識取現境如何緣未來
[003-0424a]
答五俱意識依天眼根能知未來非眼識也又眼耳
通是眼耳識相應智性何妨天眼亦緣未來以有慧
故說緣現者約餘五識前解為正。


濫妄緣者唯識通妄神通非妄若不簡恐亦是妄。


三相用不同時者此勝軍假朋上座但於現在假立
三相前法至異後法正生常相續故因果不斷問何
故此師不言滅相答此師既唯現在是有滅相是無
故不言滅問此為敘勝軍義為敘上座義若勝軍義
勝軍自是大乘何故此中疏云復以大乘若上座義
彼師色心俱有滅相何故此中唯說三相又解言前
有因時無果等乃是小乘難大乘文此若敘上座義
何故疏云被他如先有因時無果等難耶答此敘勝
軍假朋上座以大乘及上座部俱不立過未故前被
薩婆多難今勝軍此中為救彼義故疏云復以大乘
也准下難云阿賴耶分二趣故即偏難勝軍若難上
座應言約意分二趣也。


阿賴耶識至達此文者設汝約生時勝天趣得名仍
有賴耶分二趣過即應一識亦天亦人不可此識非
前故言違此文者汝既一世因果並時即違此論約
曾當假立因果之文也。


生時酬因至二法為二時者此明二法因果非正釋
此論文次下文中方應釋之今為開一法因果故先
敘二法相對明也其次疏云今此所論下正明一法
屬此論文言一法者生滅二時即一法體言二法者
[003-0424b]
生之與滅各在一法故二別也。


生滅相違寧同現在者他若救云生滅是因果此二
不相違者應難云生有滅是無即許非相違晝明夜
是暗應亦不相違若彼救云由明為因而暗得滅亦
是因果許不相違者即無有一法不是因果便成大
過。


下有三師至為三釋者問文言斷煩惱障究竟盡若
隨眠永害即是初師永伏不行即通第二如何此有
第三義耶答此云究竟盡者下第三師亦有此義一
約分別煩惱種子現行皆究竟故二設俱生者究竟
不為過失如阿羅漢究竟斷時。


此據位全除等者尅實而言二乘金剛心斷煩惱障
盡捨阿賴耶訖以無間違唯一剎那故不說今言阿
羅漢位方究竟捨者據位全論亦無違也問大乘金
剛心煩惱亦盡何故但說二乘答大乘八地巳捨賴
耶更何須說。


又依至名無生者論約不受分段名為無生不約無
變易故知唯約煩惱障盡名阿羅漢若約所知亦斷
者應名不受變易生。


又畢竟至麤重者此既總文通三師義即亦取現行
麤重為正。


若說至不成者此云習氣即無堪任性也若以永遠
離無堪任麤重方名捨賴耶即四位不成二乘無學
不退皆未永離無堪任性即應一位無阿賴耶唯如
[003-0424c]
來故又約種子名為習氣唯不通八地即是四位不
成前解為本。


以得證淨至信不退者謂此迴心菩薩先於二乘見
諦道中以證四種不壞淨信今說此為不退菩薩亦
是信不退也然未至彼大乘十信第六心也。


論直往至不退此除煩惱不退彼約斷煩惱此猶未
斷故。


若現行一分等者此初師難第二師也言全未捨故
者此第二即解也七地巳前第七執藏雖暫不起未
全捨故不名為捨言若不爾至應非不退者此第二
師難初師若要無學方捨賴耶迴心菩薩名不退者
八地直往既未捨賴耶應非不退言若爾八地等者
初師難也若八地菩薩捨賴耶故名不退者即初地
菩薩汝亦自許未捨賴耶應非不退何故初地名證
不退巳得不退。


三乘有學至時少故者問何故前唯會二乘金剛心
此中通會三乘答前是通文其第二師不約斷種名
捨賴耶即八地巳捨故不說大乘金剛心今此唯是
第一師義要斷煩惱種盡方捨賴耶故通會三乘金
剛心位也。


近波羅蜜多者七地巳前未能任運純無相修行猶
淺故名為近若爾地前應亦名近此亦不然初劫唯
有漏但名波羅蜜此通無漏少分無相故名為近得
名不同。
[003-0425a]


此四因至解行地等者資粮加行名勝解行地此位
煩惱未永不行故此初因簡地前也初地巳去六識
煩惱能永伏故言今通七識者此約八地煩惱不行
故通七識言第二因簡六地者謂前六地中未能於
無相海任運而轉故此簡也第三因簡七地者以七
地中未能起一切行也言第四簡一切地者即簡八
地巳前並解行等故云一切。


即是正體後得者准前二因亦應合取生法二智今
取正體後得並通生法二智故亦無失。


如瑜伽論至煩惱有三者一無染汙相謂要知故起
不能染汙菩薩名無染污相二無過失菩薩雖起煩
惱不能於菩薩自身中生苦逼惱名無過失三能斷
苦因菩薩生起煩惱於諸有情能斷苦因煩惱為因
逼諸有情令斷苦修善故。


攝論云心體第三者從識意心為次第也。


對法第二至據一邊說者攝論中以積集生起二義
名心對法論中但云積集不說生起故云一邊有云
對法取緣慮義名心是一邊者非也。


攝論第一云為取所依等者世親攝論云當知於六
趣生死既云六趣故不通聖無性論云識自體與取
為依此約與煩惱種現為依不通聖此即同下解阿
陀那識甚深細中執取結生相續一義亦是約凡夫
說。


此。等諸名通一切位者問此中阿陀那識准下解云
[003-0425b]
執持種子執受根身執取結生相續具此三義名阿
陀那至無漏位既不結生如何此名通一切位答雖
闕一義仍有二義故是通名問既爾賴耶八地唯闕
執藏一義應當不捨藏名佛果既有能藏藏名亦應
通佛答藏約緣縛義不被他執即名為捨阿陀那識
自體結生相續不約佗緣故此名不捨問執不執別
闕一義齊入八地時何不俱捨答執藏過失重闕一
捨藏名結生不縛他設除名不捨又八地以上變易
身相續成佛巳去無漏相續三義具足故阿陀那識
亦是通名前解為勝。


始終為論至不通無漏者此識所藏有其二義一被
他熏故二被他執故若至佛果不熏不執故為所藏
不通無漏若約能藏亦通無漏。


此中至取能藏等者論中只言攝藏一切雜染品法
即是本識為能藏不取雜染七識為能藏也何故不
取耶答此唯因中以得其名不同第八為能藏亦通
果故由此論中但說二義不說第八為雜染所藏問
我見愛等執藏為我亦唯在因不通無漏何故說藏
答此中棄捨唯在執藏唯在因過重偏說又解此云
不取能藏者不取第八識為能藏也何以然者此中
云唯說因中八地巳前其識名者唯是執藏故不取
此識為能藏也雖有此理准疏結云故略不論染為
能藏義即前解為正釋意論中唯有能藏執藏二義
闕所藏義即是略不說染為能藏也。
[003-0425c]


初師第三隨理應說者論云非無學位不退菩薩者
初師不退唯取慚悟第三師通取十地故言隨應。


種子生現至此文證者若許種現同時即金剛心起
明來暗除種現俱捨何故此云此名唯在諸菩薩位
非如來地此金剛心既是菩薩明知唯捨種子未捨
現行又觀此文唯證金剛心是有漏不證種現異時
設唯除佛何廢種現同時。


七地以前緣阿賴耶者問平等性智正起之時即不
執藏如何此智得緣賴耶答智雖不執名未捨故設
暫不執未畢竟故緣彼位故。


有漏二位名最初捨故者有漏二位名即是賴耶異
熟賴耶初捨云二義者一謂過重二初位捨。


若據至阿賴耶同者此中賴耶言阿賴漢位捨者據
捨能緣縛也若異熟識亦約捨縛名捨即與賴耶同
時而捨由約捨體故前後別問何故異熟不約捨縛
賴耶即然答賴耶從縛立名故據縛異熟體是無記
故約捨體。


如世第一法捨異生性者如薩婆多異生性得與世
第一法俱時捨猶如害名世第一法捨異生性亦是
正捨名捨今此師異熟識現行種子得與金剛心俱
亦是正捨名捨其二障種金剛心生即巳捨訖有云
此師異熟識種與煩惱同捨金剛心中唯有現行者
其理不爾若許爾者與異時義復有何別此護法師
種與現行俱起和合故彼釋非。
[003-0426a]


得與成就既無別體者此師金剛心中鏡智雖起未
圓滿故不名成就至解脫道圓滿成就得與成就既
無別故金剛心名為將得未正得也未圓滿故亦有
疏本云得巳成就既無差別即金剛心得解脫道名
為得得巳即是成就故云無別此雖易解然多本皆
云得與也。


其種生現異時等以集論說無種巳生故有此釋此
中二解唯種現別時與前解異餘義並同。


彼答依盡真如為論者彼決擇分答佛及聲聞無餘
不別者不別有二義一苦依盡不別二所顯真如不
別此合為文故云依盡真如非謂灰身滅智佛亦同
也有疏本云彼苦依盡者理雖可通不如彼答云。


謂自相至前巳說者此云三門雖因果不同次前巳
說故今不論問前何處說答言無垢識最極清淨諸
無漏法所依止故即自相門言此名唯在如來地有
即果相門言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即斷捨門此之三
門因果別相如理應思之。


有言至及後一者此意說佛果三門竟是無漏論中
既云有漏即以簡之故更不說若爾即性俱境等果
亦無漏一有漏言皆巳簡訖更何須簡故疏中前解
為勝。


其因相至此中不說者問因中第八能持染淨一切
種子果位唯持淨種因果既別何故不說答染淨雖
別持種義同故不須簡問染淨各別持種義同故不
[003-0426b]
簡者亦應因中緣境狹果中雖通緣緣境義同何須
對簡心所多少相應既等例亦應然答理且不齊緣
境相應此之二門果寬因狹若不對辨恐果同因故
須料簡所持種子果少因多故即不說又解欲顯如
來能遍知故欲顯佛果功德勝故由此重說緣境相
應如來既不受熏持種之功不顯由此不簡因相。


然受相應至標舉簡之者問捨受通因果恐濫須簡
之持種通果因有濫何不簡答佛果第八既唯善性
遍緣諸境善等俱皆同無漏六識若不簡之恐同於
彼亦與樂相應故今標舉無漏第八定不持諸雜種
既無濫故不簡也。


或說通至六地等此師意說此十地中皆有遊觀無
漏故知十地皆有觀智以鏡智中遊觀故言色界六
地者謂四根本一中間一未至也言中間者即大梵
王天何名中間有有尋有伺上無尋無伺下故名中
間問四禪皆有近分如何唯一未至耶答唯取初禪
近分最初得故所以偏說。


多依天住者佛果功德多依此天而住故以第四禪
為天住有云無住者非也。


色界有至無色界故者色界定慧均等故言遍緣無
色慧劣故緣不遍又色界心通緣心色故言遍緣無
色不緣色等故不說遍今欲明鏡智能現一切影像
故取遍緣心也。


此言三受至餘中者者此六十三言於三受位俱行
[003-0426c]
不絕者謂餘識中第三受也第八捨受與彼俱行即
顯第八於三界中唯捨受俱也。


如三類遍所有等智者此以薩婆多三類遍智以說
九地鏡智也言三類者謂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也
言遍所有等智者彼師說見道巳前有漏心中六行
伏惑作四諦觀知苦斷集證滅此有漏智至見道中
由無漏現觀三類智後遍方能兼修有漏三世俗智
功能增長說為現觀三類遍智也此邊等智未來雖
有畢竟不生餘之九地境智亦爾問無漏位中作四
諦觀何故唯言三類智耶答世俗事觀之中而起遍
能知苦斷集證滅等智由此三類兼修時不兼修道
也故俱舍云曾於道無事現觀故又必無於道遍知
事現觀故於苦集滅可遍知斷證也又道唯無漏世
俗之智未得其名故不修耳問修道惑滅猶未斷證
云何言遍答自諦之下能遍斷證非修道也問有宗
既無種子無漏現觀俗智無由現行所言修者為修
何法答彼宗去來之法皆有實得唯修此得非現行
也。


疏意深遠道理難窮邑以愚情敢量玄旨意因
枝譜課此庸虗諸有哲人無為誚也。


如斷常中阿賴耶者此意說此論上下問中所牒識
名其例不定今言斷常者即前因果譬喻門中問云
阿賴耶識為斷為常此唯取修名從因為問復言至
轉位即通二乘十地菩薩為論者此說斷捨門也彼
徵問云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捨以
[003-0427a]
彼兼問捨異熟識故通二乘十地菩薩問何以得知
兼問異熟答前解捨云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
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由此疏云通二乘
等今此問第八識乃說通名故知上下非一向依此
體例。


此顯依初捨為名者此斷常中言阿賴耶者依初捨
說今彼別問言云何應知此第八識者顯通諸位也
又准下至不唯在色者謂薩婆多五蘊是真受着處
即是賴耶故離色等五蘊之外無別賴耶由此問今
云何應知離眼等識者亦等於色。


是離共許至不共許故者謂大小乘共許賴耶離五
取蘊更無別體故涅槃等既非蘊攝彼亦不許為愛
着境言此離識蘊不共許者彼許色等為阿賴耶此
離識蘊大乘不許。


不言對有法等者阿毘達磨此云對法若順因明前
陳所別名有法後陳能別名法由此難云何故不言
對有法而言對法也答云具軌持非有法也前陳名
自性唯有持義後陳名差別兼有軌義今言對法顯
得二義故不言對有法。


為依雖同變不變異者此意云器根及識俱與為依
何故器根即言變為彼變其轉識即言為彼依耶故
今釋云為依雖同變不變異故別說也。


此所隨一者今成末那以轉識攝為因因有二過一
者所依不成有法末那他宗不許是故此因無所依
[003-0427b]
也二者隨一不成不許末那是轉識攝他隨一也今
合為文言所隨一有本云此犯隨一者雖顯過不盡
其文易解將為正也。


或若不爾至不定過者問前成末那轉識攝因論自
明說既於第八不轉不成何成答恐他亦以第八是
轉識攝故此遮之又論中雖言轉識攝故亦得以是
識性故為因此於第八既有故成不定過也。


解有趣至此等初也者此更懸科下文不應此處言
此等初也疏文誤失。


即前順後其體順用者種子同類名前順後親生現
行名體順用又前之生死順後生死云前順後諸有
漏法皆順生死名體順用又能招感業種望所招果
名前順後五果種子親生苦果名體順用雖有三釋
初後為勝下准此知。


非如色等名為執持者有根身等令不壞生覺受故
外器色等執為境故今執業惑無此二義故云非如
色等但與為依名執持也。


如喜及順喜法者謂喜受同時心心所及根等名順
喜法。


還即道諦者還謂歸趣道證滅故。


或攝至證涅槃故者如資粮加行有漏善法遠證佛
果涅槃亦名為順。


唯親執無漏種者問前解執受唯言相名分別習氣
不說無漏種何故此云親執無漏答前據依持顯以
[003-0427c]
為境故唯有漏此約親依識體安危事同故通執無
漏不相違也。


或俱現至因義故者此言第一二句俱是現行識所
言界者性義因義此現第八無始時來有體性故能
為因故雖不能熏為依持故。


然生至通苦集者問業惑有漏可通苦諦生既非因
如何名集答此如五果種子望生老死亦名為因故
集諦攝約小乘如薩婆多分位緣生無明俱時識等
五果雖實生攝相從名惑行支分位總名為業此即
苦亦名集生老死位集亦名苦或亦餘部生緣老死
更得為因故亦名集集是因故更如有別。


四清淨至實性者顯揚論云若說四清淨是則圓成
實也問其四者何答一者自性清淨二者離垢清淨
三者得此道清淨四者此境清淨此四之中初一真
如第二涅槃第三者無漏心心所第四者無漏色等
前二無為後二有為皆圓成實。


言依他性至依他依者此賴耶識六七緣執故遍計
依也有實性故圓成依也持種現故依他依也若持
無漏種通為二性依故與三性俱為依也。


非唯能藏至賴耶等者若唯能藏義以解賴耶名即
八地巳上應名賴耶既不爾故知由因執藏義也。


若起分別至各偏義說等者此意云凡者聞此起於
分別我執墮諸惡趣愚者聞之起分別法執障生聖
道愚無惡趣凡無聖道故偏義也問愚謂趣寂設不
[003-0428a]
為說分別法執亦生又不障彼小乘聖道如何不為
說耶答此趣寂種姓未證聖者若為說之法執堅深
便增我執既執我法諸見遂生便障聖道如執窮生
死蘊即其類也問經中但言恐彼分別執為我何故
今云亦起法執答人我法我俱為我故。


經云無明至有識之身者此言有識者第八識也又
云如五種子者即五果種子其中識支即第八故復
云名有取識者即結生識也亦是第八。


又若至至教等者至教有二種若以言中於理真實
之教名為至教即大乘論亦名至教若唯以契經名
為至教諸論即非今立大乘經至教即是契經為至
教也設不定失為如諸論順無我故汝大乘經非至
教耶為如增一是至教耶故此四因各加第五既云
契經攝故即簡諸論無不定失。


勝軍比量因云兩俱。


成至所不攝者問諸大乘經
唯大乘許非佛語不攝如何此說兩俱極成答如增
一等立歒兩許非佛語不攝如外道教立歒共許非
諸佛語今大乘經雖小乘不許佛說然亦共許非是
外道教中所攝故得說云兩俱極成非佛所不攝也
若爾即大乘經是隨一非佛語攝此因應他隨一不
成答既非外道教攝即是共許此因於有法轉故無
隨一。


彼宗自許真是佛語者薩婆多宗自有兩說一師云
集佛語成仍是佛語一師云迦旃延造非是佛說今
[003-0428b]
約許佛說師以為不定也。


亦外道等至所不攝者問此發智論外道大乘俱不
許是佛語即是兩俱極成非佛語攝何故此中言不
攝耶答此意不說外道大乘共許發智是兩俱極成
非佛語不攝意說小乘為一邊外道大乘共為一邊
此二相對即發智論是兩俱極成非佛語不攝也又
解外道大乘兩俱不許發智是外道教攝故云極成
非佛語不攝也雖有此義夫言兩俱者以立敵相對
故後解非更有餘釋並難解也。


若以發智論至犯違教失者若立量云大乘經及發
智論是定佛語者此對一分不許發智是佛語即立
敵兩家共不許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因依發智
轉即犯一分兩俱不成又解云設對許發智是佛說
師亦有此過以大乘不許發智是佛說小乘不許大
乘經是佛說故是兩俱不成者此釋不然前解為正
如分十八部者問世尊何處記別十八部耶答文殊
問經云摩訶僧祇部大眾分別說有七體毗藏上座十一
十八并本二無是亦無非本是大乘出是也更有餘
文。


傳小乘難至師子中虫等者問此即涅槃梵網經文
此既大乘經文小乘不許如何引以為難答今難大
乘還取大乘自許之教為難或云小乘教中亦有此
文然未見也。


忖度人者謂小乘輩雖得極果於所知境要須籌遍
[003-0428c]
計度方知故云忖度人也若爾文殊既云如我誰忖
應是忖度人耶答彼示現也。


聲聞乘至方便者若爾何故法華經云我此九部法
入大乘為本復如何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答此有
二說一云此約定性彼說迴心二云此約近方便聲
聞即非彼據遠方便二乘亦是取義各別亦不相違
又五因至相違者一發心異者謂菩薩起四弘誓願
及十種發菩提心聲聞唯有厭苦求涅槃心二教授
異者聲聞以人無我教授菩薩以法無我教授又聲
聞唯教自利菩薩亦教利他三方便異者聲聞作安
立菩薩亦非安立又小乘四諦緣生觀菩薩三性唯
識等觀又小乘方便即七方便菩薩即十信四尋思
等。


不違法空者若應空而空名不違法空今大乘說一
切皆空故違法空。


入自大乘修多羅等者謂契當自大乘理故解順入
自修多羅也言現自煩惱毗尼等者此云滅結或云
調伏菩薩以無分別智為能調伏煩惱為所調伏故
云現自煩惱毗尼也或云菩薩以無分別為煩惱者
不能簡擇德失事名無分別菩薩以此為煩惱也今
大乘教令修種智對治彼故名現自煩惱毗尼也二
解初勝言廣大甚深者真如法界廣大甚深名為法
空故此三相皆不為違也。


分別論者至今說假部等者問論中既云上座部經
[003-0429a]
分別論者即應以上座部為分別論者何故今云說
假部耶答言上座部經者即上座部中亦有以經為
量者謂上座部中經部也今說假部既云蘊門是實
處界是假說名分別論者與前上座部中經部各別
故論言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說也。


九心輪者彼師細第六識初受生時為三有因名為
有分識既生巳便能引發於境名能引發既能趣境
分明照故名之為見雖明見境未知差別須求差別
故云等尋求尋求諦察知其善惡云等觀徹既觀徹
巳將起語言故須安立起語言巳便造善惡故名勢
用既將思惟昔來所有所作事而生愛戀故有返緣
身命終復生三有還名有分周匝輪轉名九心輪。


一念蘊等者心心所法一期蘊者即有報身一期住
故窮生死蘊者謂第六識別有功能窮生死際恒不
斷也。


若凡若聖至起怖畏者凡夫離欲即得上定者聖者
離欲即第三果人此等雖離五欲聞雷尚怖故知於
我由生愛着。


無性云貪俱樂受等者樂時貪增故俱愛著或總緣
或別緣此約唯樂受不言貪者約別緣說問無性云
樂是著處義乃無違貪即是愛如何更言是愛著處
答如後緣前理亦無失若同時者即樂亦不緣彼宗
自說同時心所不相緣故。


攝論不言至非有學故者彼宗不許有學聖者有我
[003-0429b]
執故亦唯言除無學即恐有學亦有我執便不極成
今約極成唯除無學。


非想九品至極成有我者非想九品雖微細亦是有
心及餘有心定等既不求滅心故極成有我此不難
之由此偏難無想滅定等也彼皆厭轉識故。


以上總取蘊至攝論等有謂前總取蘊為一別中樂
受身見為二為三攝論中有與此論同五欲色身轉
識不相應此四唯此論有。


此識等至是所著者問前言苦捨不順巳故不增悅
故非真著處何故今者亦一入等中答前約偏增唯
取樂受今據總攝故兼苦捨言此中見取等並是者
唯除身見餘之四見並是此等也。


外道云我是著處者下破意云汝說我為能愛如何
復說為所著處不可一我亦能亦所。


或諸法至集起名心者問此與前解何別答前約所
集起處名心此約業種親種所集生者名心雖同第
八據義解別。


無漏識者無漏集起者無漏之心雖無業種唯無漏
親種之所集起也准此後解亦通無漏。


五十一又心相續至流轉不息者撿五十一云又彼
諸轉識長時間斷不應相續長時流轉是彼文也此
云又心相續者即疏取對法意釋第八識是相續也
長時間斷乃至流轉不息者即彼論文彼說六識者
間斷故不能持種受熏也對法第二云又心相續長
[003-0429c]
時間斷經久流轉不息是故轉識能持種子不應道
理彼論文云又心相續謂第八識也彼滅定中六轉
識等長時間斷而第八識亦能經久流轉不息由此
本識能持種子其六識等既不能相續經久不息而
經部等說為能持種者不應正理然疏主取兩論意
合而為文精將解故別釋。


攝論第二至無相應義者夫能所熏同時同處不即
不離名曰相應此六轉識根境等別無相應義故不
可說互相熏也。


又無同喻非極成因者若以根境等各別為因即無
同喻言非極成因者非是立敵不共許故名非極成
但以有過名非極成此有何過即六八等俱時有熏
為不定過。


此中言至互相熏故者根等三別由彼師許互相熏
故故次量云。


今解但至非受熏等者前解約六識俱時相望彼此
根境各別故不可相熏今解約六識中一一識體自
根境不恒俱有非如第八根等常有故此六識不可
受熏前疏家解雖以自他六識為同喻然有自身六
八為不定過然今此解亦無同喻但且直責。


世出世至望起者問此與第三無漏何別答理實雖
同據義門別也又准論第九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
體無漏及證真如由此後得智雖體無漏既不證真
但可名世故二門別。
[003-0430a]


下三宗之法者問准因明疏宗中能別是宗法能立
之因是宗之法何故今說能別為宗之法答是宗法
名即宗法今言宗之法者即總宗之別法亦有法宗
之法也故無過失。


三量成巳至所集起心者即此文中以一類無間堅
住三因成可熏性故為三量。


此中不取至即是因者言前成本識中既不以堅性
為宗法故知前破轉識之中言不堅住者但是其立
因非法宗也此因濫宗故重明顯然。


然無性至熏後念等者彼論前無性破六識根等各
別不得俱時受熏故彼轉計前熏後念故說言次下
也。


有說六識至而類無別者此師所計識之體事前後
二念或善或染雖有轉變而識之類前後無別同一
類故受熏持種故無性攝論第二卷云六種轉識或
二剎那同一識類由異品故有相熏習彼說能所熏
別名為異品。


若難至違宗失者自宗佛果善法亦持種故。


或信等餘法至法類同者謂信等五根與眼等根俱
是根故眼等根法與六塵非根之法俱是法故應互
相應此難意也。


此文外至異性等者論中但言若事若類前後二念
非互相熏者今文外破云如前念善不可熏後念惡
或前念無記不可熏後念善惡等也今後無記可熏
[003-0430b]
者且約無記是可熏性非是後念實受前熏。


有法一分非極成過者有法既言真性有為若中宗
真性有為非空不空彼宗不許若彼宗真性一向是
空中宗不許故於自他各有一分所別不極成過問
若爾如聲論者對佛弟子說聲為常無常之聲彼宗
不有彼宗常聲佛弟子無應有自他不極成過答常與
無常正所諍故非是過也若爾空與非空為例亦然
如何是過答此不相例且如常與無常即是聲上別
義正是所諍不諍聲體今言真性不是別義此宗真
性體非空有彼宗真性自體是空彼此兩宗互不相
許故不極成能別中空即是有為等上正所諍義故
理別也亦如下成意有俱有依不以有依無依意識
為所別不極成過但以他方佛意識最後身菩薩有
漏意識互不許為不極成今此亦爾問下言極成意
識即簡彼此二不極成今此若言極成真性有為簡
互不許應無過耶答不為例彼說極成除所簡外立
餘意識有法仍存今若簡便無有法為立何等故義
別也。


四種世俗至各隨攝者謂初世俗可說為空餘四勝
義非空非有。


若隨小乘彼轉實有者若望中道非空不空今望小
乘一向不空言轉實言便違自宗者違小乘經俱是
佛說亦自宗故。


汝今說至違自教失者即違中道非空非有教也問
[003-0430c]
護法等說有為法等非空不空亦違般若等經諸法
皆空應名違自教耶答彼說遍計為空護法亦許故
無違教之失若爾清辨亦云我亦不違中道之教深
密等說非空非不空者約世俗諦名為非空約勝義
諦名非不空無違自教之失答我亦有異經論明說
依圓非空遍計非不空曾無處說三性俱空故汝有
違我不違也深密經說相生勝義無自性者彼經自
云佛密意說不可為例。


攝論第二至第三中義者謂無性攝論第二卷中明
熏習熏習義中亦明持種心義又彼論明安立本第
八識處辨其三相謂自相因相果相於彼第三果相
文中亦明染淨種子所集心義與此文同故引為例
耳。


如彼電光長養色等者問此長養色如何斷巳更續
等耶答如天眼等梵行長養或得或失故有間斷如
肥盛等段貪長養有增有減斷巳更續。


異熟不應巳更續者問如眼等損壞云何復有續耶
答有二釋一云大乘異熟生許斷巳更續今言不應
者隨小乘說彼許眼等真異熟故二云由殊勝現報
所感非先滅者而更續也前解勝。


然境不雖心故至能作有情者此意說心能變身器
故識是有情依境不離心故身器不能作有情依。


又無色界應無有情等者若以身器為有情依即無
色界應無有情以無所依身器故也問彼有定果色
[003-0431a]
何不得為依答非彼有情皆有此色設許有者非業
果故亦不為依又立有情依業果故。


如理思至或不思惟者此等皆通定散定中多有如
理思散中多有不如理思或不思惟者亦通定散無
想等定睡眠等散皆不思故。


或是餘無心位等者此第二解餘字也即成無心定
之位亦有真異熟心若無心位不入宗中他便以為
不定過為如我自許起異熟時有情攝故心等位有
真異熟耶為如我許無心之位有情攝故無真異熟
耶。


若以此宗至無俱不成者小乘不許第八若以為喻
喻便無體喻既無體二立無依故云無俱不成。


此意在真前言正故者前言正實趣生意在真異熟
也正即真故。


種類言之至趣生法故者此類非一故云種類且如
下界起上天眼即住人趣胎生起餘趣化生等也。


除聲及法處者謂小乘不許聲是異熟今言諸異熟
色不攝聲言及法處者除定果色非異熟故。


雖復說至說共因等者謂生得善等雖恒因簡餘因
不能簡故名不共因即此恒因亦能簡彼邊無雜因
所簡之法故亦名共因也言有體通上亦有故者有
體即是實因謂通上三因所簡之法皆有實義故此
不說非如邊無雜因唯生得等有餘色無故此中言
雖邊無雜而不恒有不說實因以通上故。
[003-0431b]


今為此難於理不遮者此文結二部也意云今言生
無色界起善等心應非趣生者正難經部以經部師
無命根等若對薩婆多雖有命根等前巳遮訖故生
無色起善等位不可以命根同分為趣生體也。


即應二趣皆應滅離者如阿那含生有頂地無漏極
劣弱故不能斷此有頂地惑要起無所有處無漏心
方斷彼惑此阿那含於二天中皆無有漏故二天趣
皆應滅離若有第八便無此事。


五根在自身至五根依處等者此說所執五根唯在
自身也若除自巳相分而他身五根依處等皆非執
受也非巳相分向下讀之他身五根等即是非巳相
分也。


以依執受至執受者以聲依第八名為執受不是此
聲能生覺受名執受也。


即是八證至第一因者瑜伽八證中初是執受證於
中有五因今言先業引者即是五因中第一因也。


此中第八至下自解者此中既言一類能遍執受即
唯異熟第八便證佛色根非無執受如下自解言濫
也。


謂前二因至故今說三者前文五因中第一先業引
第二非善染此二皆是第三類中攝故今此中但說
一類能遍相續三因即攝彼五。


前第三因至非一類者前第三因即一類也此云非
真異熟便有間斷即非一類故此云非真異熟者即
[003-0431c]
是辨前第三因也。


所捨身僵仆者僵猶仰也仆猶覆也隨其男女有仰
覆故。


此喻有失至能持識故者壽煖既不是能持之識今
為喻者所立不成故言有失。


或復成立至恒持用者更立量云第八識有恒時用
無間轉故如壽煖成無間轉即以恒轉為因因言許
者是自許故不言自許隨一不成。


此亦至能持煖等者此外人難云識持壽煖汝即令
識同於壽煖定非無漏亦可壽持於煖壽應同煖而
非是壽彼壽既不隨所持名為非壽故知識亦不隨
所持是非無漏。


此意不然至有壽非壽等者初論主以識例同所持
壽煖不通三性及無漏他遂例壽同所持要非是壽
既不如是何得以識同於壽煖不通三性故今論主
云我本意以無漏三性之識不可持於有漏唯無記
法汝今既得以壽例煖應非是壽即例三性而成失
耶疏中陰略意在於此。


一切難中俱有此例者汝若言壽應非壽以能持故
如煖者亦應難云聲應非聲所作性故如瓶即一切
難皆不成也。


然今以識至能持寧在者此難云壽可持識識不熏
種既非因緣應不持壽故識壽二應不得名互相依
持。
[003-0432a]


必住散位至此中合文者論中應言必住散心非住
無心亦非在定以合為文故論說云非無心定。


下破經部等者謂初文引經證此識有此句科謂生
死時下五段論文問何以知下唯破經部答既言如
睡無夢非薩婆多故知爾也。


所以者何者此徵受生命終證有第八者有何所以
耶由此引瑜伽既說滅定命終即無六識故知命終
有第八識也。


又說異生有學等者此又解經經必住散心等者說
異生有學不據入無餘依故與瑜伽不相違也。


今言悶絕至為鬼藥等者若云死生即悶絕攝何故
論中以極悶絕喻死生位生死悶絕無差別故由之
釋云死生雖即悶絕今離彼外別取鬼藥等悶絕證
死生也。


今此二位非是住定等者此眠悶二位雖是無心是
散位攝故得與死生為喻也。


此文可然宗無餘故者論所立宗謂生死時明了轉
識必不現起既無餘識故知死生唯有第八有疏本
言無餘者言字悞也論中不言無餘識故。


即以此文證有第六者即以此文受生命終必住散
心證生死時有第六也第八先有更何須說故知散
心即第六也若爾何故對法云以無記心命終答簡
異性故說唯無記不以無記便證第八彼唯無記何
須說之。
[003-0432b]


非正遮計即難全無者今論云六種轉識者正破第
六設破前五若俱正破難全無者即有一分相符之
失他先許無前五識故。


此中所以至眾教同說者結前言次難陀等無量論
師下生下論文由三因故意識取境勝軍師等既祖
難陀故同遵南指。


然雖更有獨起意識等者如妄計實我法等不由他
教五塵定等而起名獨起意識此即不由三因而起
何不說之今云取增人法者取增與執著義同即是
妄執我法也此難難陀等師無心別起下彼師釋設
執我法必藉三因方生計度也。


即以汝因還復破汝者彼立因云行相所緣俱不可
了今破云極成意識不如是故者意說既云行相所
緣俱不可了即非極成意識故云不如是也即以彼
因破彼意識。


又依染汙故至即我所說第八識者此牒攝論文破
上座部也彼師云依染汙者謂麤意識名為染汙在
中有中緣當生有而起於愛至生有巳於母胎中隨
其男女於父於母而有愛憎即麤意識名為染汙初
生之位細第六識依彼而有名依染汙也彼許麤細
二意得並生故言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知故者
俱是細意識也言是種子識者即此細意初受生巳
能與諸法為依名種子識也言即我第八識者謂第
八識依第七故常相續故所緣行相不可知故能持
[003-0432c]
種故由此汝說細意識者即我大乘第八識也。


攝論諸師至唯識論故者此論伹言極成意識不如
是故即當彼論第三因也准此但應以意識所緣不
名得故為因難上座部諸學攝論師乃言依染汙故
無斷故為因難上座云初生位意識非意識依染汙
無斷故如命根既爾即大乘初生位識應非第八依
染汙故如命此便自害故云未悟也今觀上座返立
量不成若難大乘以命根為喻有不成命根不離第
八識故即所立不成不依染汙故能立不成彼量既
非真量便唯依染汙為因亦通而疏不許未詳何意
也。


經二意識並生論者謂無著本論引經云無二意並
生汝何故說有麤細二意耶上座部答云汝引此經
而為論難者我部不誦言或說無二麤意生等者上
座部會違經也。


何勞虗認至所計之識者上座云我細意識緣身器
等微細難知能為依種汝大乘師何勞虗認為本識
故我細意非汝所計之第八也。


今論意言至便撥聖教者此下疏主釋攝論意也經
中雖不定言無二意識者或是二麤或是二細設汝
作此和會今以量破即麤細二意亦不並汝上座師
豈隨情便撥聖教而言我部不誦耶。


何得誤徵者謂攝論師以前二因難上座部故疏主
云何得誤徵。
[003-0433a]


若不依不能至為不定者若對小乘立第六識不能
執受量云第六識不能執受有色根身以不遍依故
如五識者彼出過云為如五識不遍依故第六不能
執受耶為如第八不遍依故第六意識能執受耶。


一云至隨其所應等者此不約束蘆喻也言隨所應
者謂六識各有二依即一一識與自名色為相依也
故言隨應問五識依色根可說依名色第六唯依意
應當唯有名答與五同緣亦依於色若唯獨起理實
唯名。


頞部曇位眼等轉識等者問頞部曇者即七日外此
時仍未有五色根如何得起眼等識耶答且依小乘
說七日後若約大乘至鉢羅奢佉五根方有。


彼名中至答第七識者問識等五支必是業感第七
既非業感如何攝名中答名色有二種一十二支中
名色唯是業感二者與識相應名色非要業果故今
第七識亦為名中識不是名色支也十二支中名色
非要與轉識俱時故二別也又名色支唯據種子此
說現行故通第七若第二念後便無此妨也。


齊識退還等者此依染逆觀也從老死逆觀也從老
死逆觀至識即止故言退還問何故至識更以不逆
觀行無明耶答觀未來老死巳知從現在愛取有等
集諦而生其次逆觀現在五果從愛至識准知從過
去行無明等集諦而生故更不觀齊識即止大意如
是如義燈中廣分別耳。
[003-0433b]


若不斷壞至皆此中攝者無性攝論云又如經說阿
難陀或男或女識若斷壞者名色得增長廣大不不
也世尊彼經既言不也故知識與名色而不相離與
此文同皆此證攝。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