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37 成唯識論義蘊-唐-道邑 (master)


No. 814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一
密州開元寺 道邑 撰


「 稽首圓明出塵障
 無等大悲調御尊
 唯識妙理及能詮
 信解證空諸賢聖
 我今略讚無師釋
 譬以微光助日明
 冀諸未興啟心源
 因茲悟入於意旨」



令中根品捨小趣大者此言中根非謂中乘即以執
空之者名中根在執有及中道之中也又此漸悟之
類非決定小又非頓悟從小趣大故名中根此解為
正。


於真諦理悟證有方等者唯以真如名真諦餘皆名
俗諦淨留染捨又依他遍計無漏有漏如次留捨。


又今此論爰引六經者問下引解脫阿含經何但言
六答意證此論第三時教故不說諸小乘經也若難問
爾即不合引楞伽答彼經既明唯識故兼引之不同
小乘。


華嚴中說唯心等者此中不以唯識唯心解於漸頓
但以深密空教般若後說故名為漸華嚴成佛初說頓
被大機故名頓教此據多分名頓教也問華嚴既是
佛初成道二七日即說未度舍利弗等何故入法界
品有聲聞耶答雖初成佛即說華嚴度聲聞時華嚴
[001-0381b]
未畢何妨半後得有聲聞又云舍利弗等皆化聲聞
非真實也若爾既非實聲聞便顯華嚴唯是頓教與
疏相違理為不可故前解正。


非被獨覺聲聞無性等者問此論既是第三時普為
發趣一切乘教如何此說不被下機答此據唯識為
宗故唯被上若據上下通文論文破我執說三科等可
被餘乘故不違也。


而就本緣名為佛說者以佛本願為本緣。


唯有無大定智悲者問佛既唯有三法云何見色身
等耶答此二眾生善根所起而就本緣稱佛色身猶
如文義又解云諸佛色身悲智所現本願緣故若爾
文義應然云何不說答名言戲論色身不然不可為
例二解俱得然准下第十前解為勝。


若依自識有漏心現即似無漏文義為體者此有解
云七地巳前有漏心位小離過也似於無漏名似無
漏非影質相似者此解不然地前雖未離過豈可不
能變似文義若不許變凡夫第六應不通緣十八界
等若言染不染別故不相似亦應礙非礙別心不緣
色帶相緣如皆應不可應正解云但是有漏心變似
佛教皆名似無漏不要離過也問此師既言佛不說
法便無本質何得名似文義相應答此兩義解初云
雖不說謂佛本願強緣力故眾生變似文義如實空
華雖無本質虗妄強緣心變似相此亦應爾二云此
言似無漏文義者唯似無漏有定等智悲故不似文義
[001-0381c]
不說法故文義之言相從故也此解難知本意唯明
教體何因唯似無漏。


故大般若至汝亦不聞者引證問此師義升攝喻經
如何會之解云此亦佛不說眾生自聞也問既佛不
說何故云巳說如手中葉未說如林中葉答此意云
我巳為緣眾生聞者猶如手葉未為增上眾生未聞
共如林葉此約巳為增上即名為說非實說也問彼
經云我不說法即證不說亦云汝亦不聞應實不聞
答不聞者不聞佛說不遮自識生也。


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者佛及眾生互為增上故
言展轉二識成決定者如來成悲決定眾生成智決
定由成悲故為眾生說由成智故解佛言教又如來
成決定說眾生成決定聞又如來所說決定善正依
修之者亦決定善也。


言不說法是密意者此會前師不說法教問密意如
何答此有多釋一云一切諸法以如為體真如絕言
故云不說二云三世諸佛說法無別我成佛來所說
之法不異餘佛離彼更無故云不說三云佛所說法
三性之中不說遍計是有故言不說法也又云法體
本有不由於說故言不說非不說也末後一解楞伽
經意前三般若等文。


性用別論至十處全者此以色心實法為性不相應
等假法為用蘊處界中各別處攝故言別論言色蘊
攝十處全者意顯色蘊之上非無有乎自餘假法瑜伽
[001-0382a]
不言色攝彼名等但言十處故知即據性用別也。


對法論云成所引聲者此文意證攝假從實不言名
等但云引聲即攝假名隨實聲也言成所引聲者成
就無漏人所引之聲也或云成者實也謂真實利益
眾生所引之教名成所引聲也。


我法唯善汝唯無記者此天親論也彼論意說謂薩
婆多等云十五界唯名有漏如來所說名句文既是
無記云何受持此法得福甚多故世親答云汝小乘
等十五界有漏名等是無記我說世尊一切無漏故
所說法唯善性也故彼頌云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
寶此說我法有記故持一偈勝無量寶施也。


法詞二無礙解等者問此文不說聲名通善無漏何
以為證答解者智也緣聲名智既稱無礙必是無漏
相隨於見故聲名等並通無漏又無礙解第九地得
名善慧地故聲名等通無漏善。


謂餘相續識差別故等者能說能聽互為餘也相續
即身所變文義名差別識。


墮八時者或云晝夜各四時或云說華嚴八會時或
云八轉聲詮諸法時也此皆未可今准淨三藏說梵
云一瑟咤此云樂欲若言頞瑟咤此云八時古德錯
翻名八時應云樂欲此解為正。


復言行時由先熏習連帶解生等者初言諸字即熏
成種言行字時連帶諸字亦於心上聚集而生乃至
後後字時皆相連帶也言有三心現者諸行兩字各
[001-0382b]
有卒爾尋求同故合說更加決定故說三心不爾應
五又唯行字現三心也此解無妨准相連帶前解為
善。


既於初字有卒爾心等者此據連續而聞不據新新
而解乃有七心初聞諸字有卒爾尋求二心次聞行
字決定知諸目一切行唯有決定次言無時未知無
之所無復起尋求一心次言常字乃有三心決定知
無目此常法有決定心知此無常便起邪正有染淨
心相續未斷名等流心故唯七心耳。


不爾教體至亦應如是者若不依此性用別質而取
攝境從心即應教體便成有漏及染無記以聞法者
非必無漏及善心故三寶真如若隨能變應通不善
應唯有為。


即糅雜集救俱舍論破正理師者集論之本無著所
製集論之釋師子覺造初首西方本釋別行安慧糅
之合為一本糅者雜也因以易名云雜集論言救俱
舍等者世親本於經部出家後迴向大巳為薩婆多
造俱舍論意用經部之義密破有部之宗有部覺巳
眾賢論師造俱舍雹論安慧師乃救世親之俱舍破
正理之雹論也。


分別不同科者科文之大意總有四種一分別不同
科二義類相從科三以文從義科四以義從文科今
言分別不同者護法等述巳投誠即言利樂有情令
法久住安慧等序本師意乃說此障得果本師唯陳
[001-0382c]
一意未至具辨兩能差別言分別不同二主無非意
別故今初分即當分別不同科也。


起慇淨心等者此三句中初句意業次句身業三業
之中身最勝後句語業以言申誠故。


如律中說至在暗復遠以意業禮者此據別體三寶
若同體者周遍法界無近遠故問設約別體佛及菩
薩阿羅漢等天眼天耳遠見遠聞何故明暗答三解
一云所敬佛僧近遠明暗雖無差別但能敬者情為
故耳二云今約所敬通於凡聖未必一切皆天眼耳
三云且約住持故作斯說。


三輪因者身語意三業能發三輪故為因也由身業
能運神通由語業能記說自他所知事由意業思擇
故能當來教誡他也。


於前唯識所遣清淨者遍計無禮由妄識變亦稱唯
識問遍計所遣如何言淨答由遍計遣依他識淨合
而言之名所遣淨。


於前所斷清淨者問無漏有為既是依他何名所斷
答且據染說不言淨分或淨依他圓成攝故。


分謂少分淨等者問如來智周德圓捨無常色獲得
常色可言滿淨即者菩薩色身既唯有漏如何得言
分淨即者答菩薩色身雖是有漏五蘊之中四通無
漏即名分淨非要五蘊皆通無漏也又有解云道共
無表既是無漏亦通色蘊又解菩薩既受變易生死
得勝捨劣故五蘊身皆名清淨者初解為勝後二不
[001-0383a]
可何者且第二解者無表既從所防所發以立色名
故非無漏若望所依無失也第三非者悲增頓悟八
地巳前未得變易應非分淨攝又疏解云無垢名淨
變易既是有漏何名無垢故知不可問證理之人可
稱分淨世親既是地前何名分淨答有二種淨一證
淨二信淨世親雖未說理而能深信故名分淨。


唯識性者境第七聲是能差別者第七囀聲有二一
依聲謂即根等二於聲謂即境等識性真如今當第
二故言境也是能差別者謂諸聖者於此無為證之
深淺階降不同是所差別故真如為能差別由斯般
若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問何故
所敬第四囀攝答第四為聲為由此人有德堪敬故
第四也。


稽首造此論善逝體所生者造此論者即彌勒也善
逝者佛報身也體者即法身也所生者即子也言彌
勒菩薩是佛報法二身所生之子或是口腹所生也
教我等師者世親之師即是無著。


世親雖是地前菩薩者問彼論自言佛聖弟子而能
造論世親雖信既未得聖如何造論答聖即弟子要
須得聖聖之弟子何妨地前如言藥叉天之眾問若
言聖之弟子即能造論何故瑜伽說見諦迹方能造
論答小乘造論要見諦迹大乘不爾彼論通三乘言
故說見諦迹也菩薩利根何妨地前造論。


師資相因等者若師資次第即法佛僧若顯說次第
[001-0383b]
佛法僧若修次第僧法佛也。


善逝善說至牟尼子者此之三句佛法僧寶如次配
之言無畏無流者謂佛能離怖畏滅生死流故能證
理說教又無畏者無五怖畏言無流者離欲有見無
明等四暴流也。


對法說云至無等妙法真聖眾者會者契會真理既
言諸會即通三乘也問若通三乘何言無等答此說
如來妙法通被三乘故言無等非謂小乘名無等也
麟角善根僧種類故者麟角獨出無佛之世雖無多
眾是部行類故僧中攝此大乘解若薩婆多麟角善
根法中所攝未斷無知覺未圓故非佛所攝唯獨出
世不得名僧故法中攝善根者謂三無漏根薩婆多
過去有體三根具有大乘唯有後二無所未知可當
知故薩婆多計菩薩二根亦法中攝唯獨出世未成
佛故問教理行果何法攝耶答獨覺三根行果所攝
菩薩前二行法所攝。


同相三寶者真如覺性法身佛寶任持自性名理法
寶一味無諍理和僧寶。


二所調能調善方便故者所調謂眾生能調謂教法
佛於此二知機授藥名善方便。


四財供養等者菩薩地說有十種供養一現前二不
現前三現前不現前四自供養五令他供養六俱供
養七財敬八廣大九無漏十正行供養前九財供未
以為喜第十正行方歡喜故。
[001-0383c]


我即安慧自指巳身者前言護法此云安慧蓋影略
耳。


四姓者謂淨行王種農夫商賈劣中妙者或約根性
或約三界在家等四者在家白衣出家苦行非苦行
邪定等三者有言邪定謂惡業正定謂見諦等不定
餘二可知異生等四者即異生見諦有學無學。


十利者瑜伽第三十五六中說皆有自利利他且純
自利中利者謂諸菩薩躭著於定弃捨思惟利眾生
事名純自利純利他者謂諸菩薩巳得自在神變力
說法誘令迴求大乘名純利他餘九准此釋二共利
者謂諸菩薩將樂生首於一切時修施戒等以為其
因兼發悲心哀矜含識總將持巳善拔濟有情令彼
心求無上覺上覺自他雙益故故名共利也三利益
種類利者意說菩薩自行五相等事自利益時復能
令他行斯五相得其利益令他所行得利益者是菩
薩自行利益之種類故名利益種類自利利他或可
此是前二利益之種類故名利益種類或可菩薩所
行自利利他行非一故名種類也此中三釋無有勝
劣任情取捨此言五相謂無罪相等彼文不能煩錄
四安樂種類自利利他者謂因樂等五種類非一俱
能自利利他故名安樂種類自利利他五因攝利者
謂諸菩薩於眾生所不加傷害等是名菩薩壽量具
足因施光明衣等是顯色具足因於諸眾生捨離憍
慢是族姓因如是等類名因攝利更有廣文不能煩
[001-0384a]
寫六果攝利者謂諸菩薩壽量具足於長時無間積
集善品功德圓滿不失正見是名菩薩壽量具足果
若諸菩薩顯色具足大眾愛敬咸共歸仰凡所發言
無不隨用是名菩薩色身具足果若諸菩薩族姓具
足大眾尊貴供養稱讚等是名菩薩族性具足更有
多果大意如是七此世利者若諸菩薩所有世間出
世間一切能得現法涅槃諸有為法是名菩薩此世
自利又諸菩薩所化有情由此獲得現法利益是名
菩薩此世利他八他世利者若諸菩薩於現法中與
憂苦俱數數思擇修習善因是名菩薩修習後法自
利利他九不畢竟利者謂於欲界財寶具足及世間
清淨若因若果是不畢竟自利利他十畢竟利者若
諸煩惱一切永斷是名畢竟自利利他。


一因樂至樂所發業者問樂所發業應名樂果何得
名因答如得第三定者定中之樂能發於業此業能
感第三禪果約此義故業名因樂非謂一切如五欲
樂所發之業雖與樂俱非樂因也又為求樂果所造
之業皆名樂所發業非要與樂受俱此解稍寬。


有漏樂者三界所繫者問第三禪巳下有樂受故可
許有樂巳上無樂如何言三界繫乎故次答云調暢
身心皆名為樂捨受亦能調暢非唯樂受故言非唯
遍行受數中樂也。


無漏樂至是樂自性者此取無漏樂受名為自性問
有漏樂受何非自性答有漏之法畢竟除斷非真實
[001-0384b]
故不名自性設有漏調暢身心雖名為樂非樂受故
亦非自性故此唯取無漏樂受名自性樂又但是無
漏之樂皆名自性樂以離有漏苦故前解為正今觀
疏意云是樂自性者此之一句通結有漏但以受數
名為自性非要無漏也疏四受斷樂者謂六識中無
漏心心所法麤動勞慮此等滅時假名為樂即以滅
盡定二十二法種子為此樂體。


又要具四緣方應造論如瑜伽論六十四者第一於
古昔諸師應離憍慢二於諸有情當起大悲三於同
法者深生敬愛四不欲彰巳有勝伎能。


雖三義別二意造論者謂利有情令法久住也。


此上即是等者此有多解一云此字之上具有發端
等之四義二云今造此三字是此字巳上故言此上
即三字皆有發端等義也三云此字上字皆有發端
等義正解此字上字相從故來四云上字應為者字
誤為上字四解初勝若准體例上下敘論皆有者字
末後為善依清辨般若燈論以斯四義唯釋此字故
中二解非也。


或但不解無明名迷等者前解約人此解約法無明
邪見為法也前迷謬者即後迷謬之者。


先云人我至不該餘趣者問舊云人我不通餘趣便
有太狹之失今言生執非情是生而不執我豈不太
寬答五蘊身上髮毛爪齒雖是非情亦執為我既通
非情無太寬失問人執太狹生復太寬應言我執何
[001-0384c]
不取之答濫於法我故不說也又以理釋生即四生
此通諸趣又不太寬也。


二者擔此至沒三界故者問初言難斷可兼二障後
之三重應無所知答並通無失也二云難越者擔煩
惱故難越分段擔所知故難越變易三云押溺者由
煩惱故押溺有情通處四生由所知障押溺有情唯
處化生四云墜墮三界者所知障感變易生死有漏
之法三界繫故又所知障為煩惱根本故所知障皆
通四生。


前四通取斷諸二障者此中正解第五而言前四者
相對明也言即根本沉下者此明第五我法二執是
諸惑本微細難斷故名為重。


先離八品至方斷我見者如阿那含人斷欲界俱生
惑時先斷八品貪等至第九品方斷我見此即根本
未斷時枝葉巳斷第四地中我見亦爾者第四地中
觀法無我永伏我見更不現行第五地斷害伴六地
斷羸劣七八九地斷微細隨眠此即斷根本時枝葉
猶在故知但約見無學道非餘位也。


無有小障不依執生者問獨頭貪等豈依執耶答此
約第七中執即六識貪六依而生也。


所知障中至殊無品類等者問此為問誰若問護法
護法所知有多品類障與執亦各不同何故問言唯
有法執殊無品類若問安慧安慧障執體無差別如
何答中言五識法愛等是法執等流答曰此問兩師
[001-0385a]
並皆無過若問護法問以煩惱所知各有一百二十
八言無品類不說法執言無品類也若問安慧理巳
極成答亦通二若護法答不可唯言五識之法愛恚
是其莖葉以第六中輕執輕障亦莖葉故答中言五
識等者即等六中輕執輕障若安慧答五識中障雖
即是執麤細有別第六識中有分別故可為根本五
八識中無分別故即是枝條今觀疏意唯安慧勝問
中既言所知障中唯有法執殊無品類不可以煩惱
所知二障品數齊等為無品類也又此文正敘安慧
若問護法理未然。


由受盡時故得二無為者由苦樂受滅得不動無為
由捨受滅得想受滅無為不言憂喜者苦樂攝故。


問既爾至亦得無為者得與不得二俱有過若言得
者何故經言三乘同坐解脫床二乘不斷所知不證
無為便非解脫若言不得者斷煩惱障證生空理即
得無為巳上何故斷所知障證法空理而言不得耶今
解實得無為為煩惱縛勝三乘同斷且約煩惱言同
解脫非謂所知亦須同斷故第十云擇滅有二一離
縛得二滅障得故斷所知障亦得無為更有別義至
下當知。


修禪定時受為勝障者勝定障有二義一勝即定障
受能領受於境障定強故受得勝名此下劣受名為
勝障二勝定之障也如得初禪定領受下劣生愛味
故更不進修即是第二禪等勝定之障也前解為正
[001-0385b]
今說彼是彼分涅槃者謂伏煩惱繫時離縛所得無
為名彼分與彼真理稍相似故或四靜慮外道等將
為涅槃故名彼分。


又二乘等雖得二滅至非為不住者言二乘等雖得
有餘無餘住此二涅槃中非是不住二涅槃也以無
大悲般若不得無住處涅槃故言非為不住由此二
乘但名解脫非真言以是假故者約擇滅說言十地
證如真非解脫者十地菩薩有大悲般若故可得名
真煩惱未盡故名非解脫問二乘無餘既無身智如
何言住耶答無餘涅槃有餘同得身智滅時涅槃方
顯如無間緣前念滅巳緣方顯故非謂身在不得無
餘。


若大乘中至互顯者此說小乘等名謬執我法影顯
大乘清辨名謬唯識以清辨說我法皆空不得言謬
彼說唯識亦無故名謬也亦解小分唯識不可稱迷
薩婆多比量宗言我所說離心之境者簡汝所別不
極成大乘不許心外境故因言許除畢竟無者簡不
定過問彼既簡過此量應成答不然且有決定相違
過也決定相違改宗法因喻如聲論對勝論立聲為
常所聞性故如聲性今立量云汝離心境應非離心
實有許除心心所無為不相應等是所知故如龜毛
等此恐他作不定故遮心等設不簡之亦無此過大
乘不許無為等離心有故又有解云彼有有法自相
相違過量云汝所許離心境應非離心境心境二法
[001-0385c]
隨一攝故如心心所者此過若成一切應然即應數
論對佛弟子云汝聲應非聲所作性故如瓶此即不
爾違自宗故自語相違故此既有過故彼量成此中
且出二過非無餘也。


清辨量云汝之內識至如汝心外境者此有不定過
為如我心外境許所知故證內識非有耶為如識性
真如許所知故識實有耶。


依攝論第四至立一意識者問既有一意識如何言
有眼耳等識耶攝論自解云彼彼依轉得彼彼名此
如何等猶如意思業在身處所發動於身則名身業
在語處所發動於語則名語業與意相應名為意業
此識亦爾雖有一識於眼根轉則名眼識於耳根轉
則名耳識等又引頌曰遠行及獨行無身寐於窟調
此難調心我說真梵志者彼自釋云遠行者遊歷一
切所識境故名為遠行為證此義復說獨行無第二
故無身者無形質故寐於窟者居在內故言調此者
於如是心作自在故難調心者性𢤱悷故彼更引教
不能具述。


有云一意識但說前六識者此西明師。


經部覺天等計者此正敘覺天兼說經部准婆沙論
百二十二唯覺天無心所也。


經說三法和合名觸者既言和合是不實餘准皆假
化地部說緣俱有法者心緣境時亦緣心所及此境
上所有四相等並能緣之也。
[001-0386a]


故作斯論者此通結前師今造此論亦標後二。


雖知此心至不了妄故者問初言雖知此心虗妄顯
現即是巳了妄訖何故復言若不知真不了妄耶答
初未達真雖知虗妄以有漏故未能深了證真巳後
方能盡了皆如幻事故下論云未真覺位長處夢中
要至覺時方能追覺也。


如是三分成立唯識者有云三分即相見自證此解
不然諸師立分各各不同何故獨言三分又復陳那
不釋此論故知不可。


准瑜伽釋攝論等故有此判者瑜伽有此三種相應
攝論十殊勝初二境次六行後二果也。


由此滅道或非世間者滅道二諦即第三俗若對勝
義可名世間約無對治故非世間。


心與境冥智與神會者有解初是後得智現量智境
故名為冥後是根本智真如妙理猶若神也會即親
證又初約心王證境後約心所證境即俱是根本也
更有別釋不勞煩述。


以八轉聲釋世間等者彼釋六波羅蜜世出世間皆
通八轉故疏言等者彼云世間者謂六波羅蜜是世
間故乃至依世間故名為世間出世間者謂此六波
羅蜜是出世間故乃至依世間出故名出世間然此
疏云是世間出故者出字謬也或疏意兼釋出世間
故加出字然者略也。


此釋順下長行論文者此二種假皆在於說故下論
[001-0386b]
云世間聖教說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實有性又云如
是諸相若由假說依何得成故知隨情施設並由假
說也。


若爾真如非變應非唯識者此難意云非識變應非
唯識收答意云相見說非我法識變我法依相見識
變名唯識真如得唯名真如非我法不離名唯識。


後後遂有相見分生者問此相見分無始先有如何
此說後後生耶答雖實未熏前前巳有猶如說蘊從
取而生約義說故。


又第二解至義依於體者言以無依有者所執我法
無無實體能執之情其體不無無體我法依於妄情
故言以無依有言義依體者此聖教我法相見體上
有主宰義即立為我有作用義即立為法我法二義
依相見體故言義依體也。


三法轉相依者我法依二分二分依識體。


思量即識准前釋者前釋第八通二義異熟即識熟
隨現行今此第七思量現行故但准前持業一義釋
也。


了別別境至然濫第七者別五變第七別緣第八故
有濫也第八緣境即同前六非是別緣一法故不濫
第八。


依第二至不可言一多者因果空門俱不即不離故
不可言一多真無別故。


三濫有財恐以異熟為思量了別境者問此既自他
[001-0386c]
雙舉為與依主何別答若以巳巳法從他所依而立名
自名是依主也若將他法為巳物是有財也雖舉自他
相各別故又有財全隱自名依主自他俱舉疏約前
解故有濫也。


四濫隣近者問如四念住全取念而不言慧名為隣
近今此何故自他舉耶答此實非隣近少分相似所
以言濫又隣近亦同有財有其二說自他雙舉亦名
隣近若爾與有財何別答隨其兩釋單雙舉雙明只
是有財將他屬巳隣近隱巳從強故二別也。


前唯有體後亦通無者此即第一體有無對下之三
對如次可知。


今者相分必有似無名無者此會瑜伽彼云無亦名
法今約相分但是似無非實無也。


意生者隨意識生摩納縛迦者此云儒童或云高下
於自高慢於他卑下故此等諸名廣如樞要及大論
解。


世親金剛至約三世者彼論頌云差別相續體不斷
至命住後趣於異道是我相四種釋曰差別者謂我
相見五陰差別於一一陰要執我故言相續體者謂
眾生相見身相續不斷故言不斷至命住者謂人相
也一報命根不斷住時名命相即當此經所說人相
言後趣於異道者謂壽者相命根斷滅後生六道名
後趣於異道此四相中第一總通三世後三如次過
現未來。
[001-0387a]


二向不定者即第二果向不定也次超別故且次第
者得初果巳斷欲界俱生初品煩惱乃至斷第六品
加行無間二道巳來皆第二向若超果者謂先伏欲
界俱生六七八品煩惱入見道斷即以順決擇分及
見道前十五心為第二果向故瑜伽五十七云未知當
知根得為三果向即前三果也准此後二果向亦有
超次應名不定以論中不說後二果故不言之若初
果向決定唯取決擇及前十五心故非不定或可初
向亦有不定至有先伏欲界俱生五品惑等及不伏
者入見斷時多少不等故亦不定若准此解疏云二
向不名即初二向也論中云等非唯等聖亦合通凡
如經中說天授祠授亦聖教我。


崇聚生因者有二釋一云崇者尊崇義即一崇言通
蘊處界皆可尊故二云崇者即積聚義即唯屬蘊不
在處界此解為勝生者即處也此十二處皆生識故
因者即界也謂十八界通現及種為諸法因。


十善巧等者處非處即十力也根謂信等世謂二世
諦謂四諦乘謂三乘。


故此但說近依他依者故此頌中言識所變者但說
識之所變依他二分為我法之近依也若望真如得
為我法踈遠依也以真如與依他為依依他方是我
法依也。


此五種類者即信貪等也有云如第八識遍行起時
餘識遍行未必起者此說不然無所以故。
[001-0387b]


論說唯二依他性者即攝論也問何故言唯二豈無
餘分耶答諸師共許唯見相故或自證等見分攝故。


不爾如何名他心智者若不爾唯除真智餘皆變相
者即他心智應不得成以後得智不外取故知他心
智者必後得故既不能親取他心故知必有相分此
意為下即有一師後得無相故作是說。


非有似有者不同真如故名非有從緣生故名為似
有。


如大造色者此意言大之與色各別有種大種生時
傍令色種亦能生現相見二分雖不同種自證生時
擊彼相種亦令生起故得說言轉似二分色非大種
同即言亦是大所造相非識種起何妨言識變。


似依他有二分體無者此相見分似依他有自性是
無言如自證分相貌似有者如即似義似自證有體
實非有。


如依手巾變似於兔者問兔頭即喻自證如何此云
變似答自證從種變生故得言變依他虗幻故稱似
也。


無明支通三性者無明既通三性故知三性皆有執
問豈有無明即有執耶如第八識雖無無明亦許執
故答有無明必有執有執不必有無明無明無處尚
得有執何況有無明耶問護法如何釋此緣起論文
答相傳有三釋一云言無明支通三性者約第七識
中無明說第七無明與前六識三性俱故二云約隨
[001-0387c]
轉門隨薩婆多分位緣生無明支時一切皆是無明
故三云約所知障中無明說故通三性也此上三釋
乍觀可爾道理俱違所以者何且初釋云約第七無
明通三性者理未必然彼論自言無明支通三性豈
第七俱是無明支耶第二解云隨轉門者理亦不可
彼薩婆多無明支位無善心故彼宗所計同性之心
尚不並起況三性耶第三解云所知障中無明者亦
為不可無明住地既攝是染亦不可與善心俱起又
所知障中無明非有支攝故此三釋俱為不可若以
理通初解為勝第七無明非正支攝助支可通下論
云正發業者唯分別助者不定故此無明亦有支攝
如說有漏表與漏俱由第七漏令諸善等得成有漏
故此無明得通三性又第七無明踈能發業何非支
亦如八俱受想踈能起愛及名言故且作斯會道理
猶難緣起論者世親所造護法既依世親總不相違
故作斯釋餘之二解煩不能會。


由識自體至或有執故者此即安慧三分之中唯自
證分是能執也。


我執不依自證起故者自證唯法執依不具二故所
以不說問何故我執不依自證答自證但守自體有
軌持義故得有法不取外境作受義隱故不說我。


我名能見等者此部計根等能見覺知我非能見以
神我能證彼根等見覺知諸法故說為能見也。


世間聖教執說我法者世間亦說聖教唯說非執。
[001-0388a]


見變似能取亦相分攝者如心緣心所變之心所亦
相分攝故此師我法唯依相分。


以護月師同時故敘者護月不釋唯識護法同時故
因敘也。


世間凡夫但說似情等者問若似能執情情既在內
其體不無即是以內似內以有似有何故此師前解
云以內似外以有似無即上下文自相乖反答今解
約似能執情前解約似情之所執我法故不違也問
論文自云諸識生時變似我法何故要似能執情耶
答我法無體不可言似不可牛毛似龜毛故。


不許末那有法執者論說末那四惑相應謂我癡等
不言法癡法愛故知無法執也問安慧何知餘之七
識皆有法執答諸論皆說三界虗妄心心所等若無
法執何言虗妄若爾即第七識亦是虗妄如何無法
執耶答既有我執故成虗妄。


八識生時變似於法六七似我者此文總談應言八
識生時除第七識餘之七識變似於法六七二識變
似我也。


又解至我法之相者此師意云自證分上別有依他
似我法相以為自證親所緣境若無此者自證便無
所緣以見相分無實體故問准此即後解為勝何故
疏云後解難知答既有似我法相又非二分所收故
難知也問此師前解相見既無實體一切根塵並遍
計自證緣何為境親踈所緣並悉無故答有云若以
[001-0388b]
他自證分為踈所緣此亦不然五八識等不緣心故
又既無親緣踈亦不立對誰為疎然唯此師自證得
緣假法根塵等相皆名似法許緣也此師無不緣有
有得緣無也若論相生假實皆互相生義自證生相
見實生假也種子生自證假生實也第八相分種是
假變故。


第六七識至變似我法者問五八既不執如何似我
法答今言五八識變似我法不約執說或似六七妄
情所執或似主宰作用之義故講似也又五八相見
似六七現非以有執名似我法故不相違。


覺愛論云者以菩提流支譯二十唯識論言覺愛論
無別覺愛也。


此對經部三釋如前者即指前我法分別熏習文中
三師釋也。


以下文至無安慧解等者此約安慧前解若據後解
亦有內識所變我法即與難陀等同下文亦有。


非如識性依他中實者此師一切相分皆非實有然
是依他雖是依他非如見分依他中實即許依他通
假實也問龜毛等影像虗疎可許非實如何一切相
分皆非實耶答一切相分皆體虗疎名影像故然龜
毛等影像更虗疎故舉言之非全是實問假法如無
非因緣故如何相分是依他耶答假非因緣乃護法
義此師假法亦作因緣故是依他也又依他者依識
變生名曰依他非是從種所生之依他也若作此解
[001-0388c]
相分即非因緣前解是本。


此即說有三分之義者此解內境是實疏亦勝義有
者即是說有三分家義。


若第二師唯有二分等者即見及自證分也言釋此
少別者唯有相分不入四勝義中餘之二分無亦勝
義有。


俗諦中初至無可勝過者更無下劣之法而過此第
一俗能勝過於彼也非是更無勝此初俗。


其四真諦至非諸論有者瑜伽雖有四俗而無四真
彼但立一非安立諦也。


以上略明至但難陀釋者此結我法分別巳下文唯
明二分故但難陀二分並是依他故亦兼於護法乍
見略明頌上三句似欲通結前文前云相見俱依自
證故知不結於彼又准合作二文科愚夫巳下總解
三句此云略明三句即結愚夫巳下文也。


心變似我至眾同分攝者問心變似法隨質蘊收即
蘊計我應隨蘊攝答蘊體即法實法隨蘊收蘊體非
我實我不隨蘊又解即蘊計我五蘊所攝離蘊計我
隨能計心四蘊所攝疏云眾同分攝者以所計我無
多差別我相是假眾同分寬故同分攝若准獨影唯
從見後解為勝。


眾如一瞿聲別目牛者瞿聲是總目於九義謂方獸
地光言金剛眼天水獸主亦然獸是總稱具含諸獸
別名牛主當其一也。
[001-0389a]


如汝虗空者問數論虗空五大所攝即是轉變無常
常住之因此便不轉說汝許如何不有能立不成答
此有二解一云准下敘計中解空大別有一物名之
為空非空無為故知彼宗別有空無為二十五諦不
攝許是常住故得為喻彼宗二十五諦不攝空無為
及時方等亦如蘊不攝虗空也二云喻既不成應更
成立應立量云汝虗空應是常許無初後故猶如神
我。


又因喻至他比量故者今此因喻若約自許為量此
則不成常遍之因虗空之喻自不許故若約他許作
他比量設不自許不著許言亦非是過。


別破外道准義可知者文言作業偏對勝論受果解
脫通難二師。


且如同處不相離色等者且如能造四大及所造色
同在一處又如成眼根即有色香味觸及一眼根一
身根并地大等各多極微更互相遍及其諸根得時
各各有異我體亦然雖更互相遍作業受果無妨各
異如何即令相雜成一物耶。


有情共果雖處無別等者意云山等共果雖處無別
不可難言一受一切受以非是一切我處無別故問
他若例云諸有情我雖處無別亦非一受一切受以
非是有情共果處無別故此如何通答不可為例有
情共果是所作受不得一受一切受我是能作受故
合一受一切受。
[001-0389b]


如眾燈光各有所屬者此他救云我體雖遍作業之
時各有所屬如一室內有多盞燈照一柱時能發多
影燈光俱遍發影不同我體雖遍作業各別亦不可
言燈光各別一燈滅時餘尚遍故以真一燈光有缺
故。


前說三計皆是此攝者問僧法以思為我思即行蘊
如何言離蘊計耶答雖計思為我而不立思為行蘊
故離蘊中收問如外道計二十句等彼雖不立蘊名
自佛法談之仍名即蘊計我今數論計思何不談彼
名即蘊耶答二十句等外道雖不立蘊然實執色等
蘊以為其我故得談彼名為即蘊僧法雖復計思為
我然不執行蘊故不為例此解難知既是計思豈非
行蘊何不同於計色即蘊攝耶又解云數論我是即
蘊計也疏云前三師是離蘊者約多分說以有勝論
故成三計者理亦不然疏言前三皆是離蘊故不可
言從多為論也今助一釋數論所計之思是常是遍
是同虗空即與行蘊中思相貌全別故非即蘊計也
問若爾何故前說見分為我疏中舉數論為例答前
據佛法實義說彼思為見分不約數論所執故不違
前。


瑜伽四計即彼後三者如瑜伽六十五說四計者一
者計我即是諸蘊二者計我異於諸蘊住諸蘊中三
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而住異蘊離
蘊法中四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亦
[001-0389c]
不住於異於諸蘊離蘊法中而無有蘊與一切蘊都
不相應。


大乘一念二俱得緣者有質無質皆得緣也獨無不
生薩婆多獨無本質心不生也俱無得起者經部師
相質俱無心得起故問薩婆多緣空華等以何為質
答緣空華時杖彼實華為本質也問經部師如何無
境而心得起答如滅定等雖有微細意識心所及境
一切皆無心得起故此皆難解六二緣經如何會釋。


猶如蘊性者五蘊體性無常非一意取為此二喻故
言蘊性問此師計蘊為常無常若計無常豈可即蘊
計我我體是常而蘊無常若計是常如何以蘊而為
同喻喻無所立量不成故答有二解一云彼計是常
今別以因喻量云汝五蘊應非常一積集性故待眾
緣故猶如瓶等此量成巳方得為喻二云彼計五蘊
無常非一即蘊之我體常一宗計如此不可責也若
無過失何名妄計破一比量准此成立。


根及屬色者扶根塵名為屬色屬於根故亦有本作
塵色義雖不違不如屬色塵濫外故。


然別有體非常無常者問若別有體如何得言不即
不離復與大論第四計我何別彼言不住蘊亦非蘊
外故答雖別有體體與其蘊非即非離彼論第四雖
言即蘊蘊與其體而即有異故不同也。


應定說是蘊不應說非蘊者今兼破非我者謂彼宗
但計為我不計為非我既爾即但應言即蘊不應說
[001-0390a]
離蘊又解如言蘊非蘊蘊是正說非蘊兼說今言我
非我亦正破我兼破非我此並難知不如直例汝既
不可說是有為無為何得論其是我非我有解如別
又量至故無過失者此准義燈但取我上有為無為
義為喻以我既不得說作有為無為故其義亦不在
有為無為也意云此為無為義不可說即不在我非
我聚中攝汝我亦爾何故即在我非我聚耶問此我
上為有有為無為義不答於我上有不可說作有為
無為義非必即有有為無為義意取此不可說義為
喻具二立故若取自解有為無為為喻恐闕能立又
違論文論中自云不可說作有為無為故解有非更
有和會妨難如燈及別鈔。


雖自性體至故不定過者問准因明他比量得以他
法為不定過今他以自性為不定過於理不違何故
疏斷非共許故無不定耶答疏意此是他中共比量
故不得唯他法為不定過此亦不然唯自比量不得
他法為不定設是他中共亦成不定也有助解云若
以自性入宗中云我及自性應是轉變無常理則不
違此解雖善便彰師之過也。


雖一有情至然說法界者非一个有情而有此二十
句執若望法界多有情可得有之二十句者五蘊各
四色蘊四者謂色是我我有色色屬我我在色中住
初一是我後三我所色蘊既爾餘蘊准知。


言我執顯非唯見等者謂我見唯身見別境慧攝今
[001-0390b]
言執者謂通王所問諸處皆說見為能執何故此說
通心心所答執是著義諸心心所皆有執著見是慧
義故不通攝執我法中見為其首餘處偏說亦不相
違又深取名執唯見得名沉溺執著餘亦名執問若
言餘心心所皆有執即安慧五八等執應為正義答
不然今此意明我見俱時心心所等皆名為執不說
於餘故與安慧不相似也。


不稱本質至五識亦應有執者五識不緣著外故云
不稱若爾六七親緣相分何不名稱答六七相分非
我而執為我故名不稱既不緣著質義即與不緣本
質同故。


二有間斷至五取蘊相者問言識所變此是何識五
取蘊相復是何相答疏初解云此中所言五取蘊相
或總或別者是第六本質起自心相者是影像相既
云第六本質故論言緣識所變五取蘊即是第六意
識緣第八識所變五取蘊相也問若爾第八所變色
可爾餘之四蘊第八不緣如何稱變既無變義亦不
得言五取蘊相答今言變者非謂八緣從彼種子識
生四蘊現行亦名第八所變是因變故問變義可爾
四蘊既非第八影像何名蘊相答如下論云邪教所
說蘊相我相是影像我相今言相者體義是五蘊之
體相非是第八相分名相也又解識所變者除六餘
七也五取蘊相者能所緣相俱名相也以第六識緣
彼諸識相見分等計為我故問既通見分即是能變
[001-0390c]
何名識所變耶答自證變故種所生故此二解中後
釋為正。


第六本質至實亦有者第六所緣唯言五取蘊相不
別言本質者由第六所緣有多種法故不可一一別
言非如第七唯緣一法故彼舉質也。


十地云遠隨現行故者即同此論恒與身俱義不作
意緣故即同任運而轉義。


二非初道斷者此約漸次聲聞及菩薩說若准超前
二果不還者欲界九品修惑並見道斷非此所論也。


初簡修道不相應惑者謂即俱生獨頭貪等前言非
世道伏者簡於此此不與我見相應之惑世道皆能
伏之。


若頓悟者至伴巳伏故者此言頓悟謂超前二果人
見道巳前雖不能伏我見而能伏彼伴類之惑故此
我見通見所斷問前言非世道伏即顯不能伏彼我
執俱時之惑何故今說先伏伴耶答非要俱惑方名
為伴餘修道惑亦名伴故不相違也。


此中所說二乘執故者此中說修道數數斷者即說
二乘之執也以二乘人修道數斷俱生我執故亦有
疏本作二我執字即是此中六七二我執也第三句
云細而難斷即是此中二識俱執此說為正不勞格
也。


二以行相而說者生空斷生執行相相當故。


又解脫道至亦名為初者此解脫道望修道亦得名
[001-0391a]
初見道即初名初見前無間見道之初名初見道也
三心者准法執說者第二心方斷法執故我名初
也。


此並第八亦能受果者此謂前六識有異熟故能受
果。


變易而非本中二說即十八部中二師義也初師立
十六諦者以五唯五大從我慢生五唯入俱句故後
師五大從五唯生五大生十一根故五大及五唯量
是俱句攝下之義別即此二說。


勇塵闇者有能生大等之功故名為勇從微至著以
細生麤故類於塵未生法時相貌未顯義同於闇餘
黃赤等皆傍飜如一瞿聲目於九法因義明之非此
所要。


或名覺者覺察知我所須即便生故思想於我故名
為想漸滋長故名為遍滿了別我法故名智慧。


亦名轉變者從大轉生相狀變故亦名脂膩者從大
而生後生五大漸漸增盛猶如脂膩津液流溢故名
脂膩。


有說五唯總成五大等者此師意說一一大等皆五
唯成一一根等皆五大成也。


為用五唯至藉五大成者神我為欲受用五唯故須
此十一根等故藉五大而成諸根此釋有十一根及
五大之所以也。


次生十一根初生五知根者問此十一根何故生起
[001-0391b]
次第如是答五知根是本所以居首五作業根即彼
根等依彼建立故次後明由有十根心平等根方有
所託故最後說也。


如軍林等者謂四軍象馬車步林謂竹樹。


然餘處中假說言生者謂金七十云自性能與諸法
為生因是也。


若據三假相續收等者相續聚集相待名三假也此
五唯量即是五塵准第八卷解亦聚集假今言相續
亦約有為之法此生滅相續也。


以得色等時亦得於大等者彼宗色等即是五唯五
唯既由大慢等成故五根等現量得色等時亦得大
慢。


宗言大等非實有境之現量得者彼計大等體是實
有是眼等現量得之故此眼等名為實境之現量也
彼宗現量至心平等根者問何故二十三諦皆非現
量所得彼宗自許五根等是能現量便非所得豈
不相符答彼宗雖許根是能現量亦是現境如心
緣心心亦許現得然五知根不能自緣是心平等
境心平等根通緣自他故此諸諦皆現量得又此皆
是神我現量也又此智是神我現量也又此但言
大等諸法未必全言二十三諦也故除根等為宗亦
得前解為正。


彼計此處變為山水等者問大乘第八亦然何不一
處變山水時餘處亦變耶答彼計自性能成諸法遍
[001-0391c]
一切處故為此難大乘山等無始名言熏習種子所
生非第八成故無此過又變義各別彼許自性轉變
成大等自性既遍故難合一切處皆應轉變大乘第
八緣慮名變變現之緣故不可難一處變時餘皆
變也彼宗心等變時亦非一切變故。


量云汝本至如所成相者問他宗體是常住一切時
有相是轉變而或時無今言體相無差此因應犯隨
一又喻所成相者他宗二十三法有能所成根境差
別此相同喻應俱不成答言無差別以體與相不相
離相即是體故此因喻俱無過也。


前第一飜難相應三等者即指前總別一故應非一
三文也尋之可悉。


還應見三如何見一等者彼計薩埵等雖各三相以
和雜故所以見一今且以大等一相就本體難言應
見三相次第二量以大等一相就彼名三相難故令
見九前量就體後量就相故二量別。


不應見一如前見色者前言應如未變如何現見是
一色等今此亦然既言各有三相應見九相如何見
一。


又大等法至應無差別等者問佛諸根塵皆四大造
等應無差別乃至一根得一切境等相例亦然答雖
根境等皆四大成然各別有名言親種故有差別又
能成四大體非常住不同三德所成諸法更有多緣
非如大等故有別也。
[001-0392a]


大為因慢為果者伹舉大慢餘法相望非無因果問
自性望大亦為因果同不說首而說唯言大慢等耶
答今言意破由三德所成故無差別自性即三德故
不明之亦無過。


若有色味香觸名地者問准下文可地有十四德今
者何故但說四耶答有二釋一云勝宗十八部中計
各異故二云此言四者據總言之下列十四兼彰別
德故有別也今助釋云若具論地德乃有十四今顯
體性唯四非餘餘雖地德而非地體今此四種亦德
亦體下文具明地德故不相違解地既然餘皆倣此
若是彼此至名時者此意云由實有一時性故能令
名言詮作彼時此時多時少時心緣亦爾若無時體
為因即不能詮緣遲速時等故知別有時體也。


若是覺苦至智相名我者親能和合九德若無我者
九德不和合九德不和合不能起智故以和合九德
之因名為我也言九德者覺樂苦欲嗔勤勇行法非
法也。


九德不和合至名意者問九德不和何能起智智既
不起意亦應無答和合九德是我之功意雖起智而
不能和合九德名不和合非謂九德相離而能起智
名不和合即是不能和合但有起智之能名為意也
又有餘云此意亦能踈和覺等不同能我有親和用
故云不和非謂九德不和能起智相前解為正。


眼所取一依名色者謂一極微之色名一依也問今
[001-0392b]
言眼所取豈一極微名眼取耶答眼雖不取一微而
一微之色即為眼所依功能也今助解者眼唯取色
不取聲等名為一依非謂一極微色也眼不取故餘
皆准此。


微性等者謂父母所生子微之上立此量也問今此
子微望父母微亦有相顯形如何說言最微名微答
本父母微圓量所攝就所生中此最微也又約根所
得境中此最微故問微短二量俱二微果此二何別
答微性對大立名短性形長立稱問大長二量俱三
微果巳上立復有何別答微果雖等自有長而不大
亦有大而不長故二別也。


一非一實至因名別性者問此與前數復有何別答
前言一實即是一數非一實者理二數等今此即說
一實與非一實異故名別性又如一水有多差別名
一實與火等別名非一實俱名別性問若爾與異句
何別答彼取一實非一實等異此取詮緣之因故不
同也。


三是離生至所生之離者謂如樹等被斫伐時與空
等離時於中復能生一離體故言所生之離復有解
云如樹被壞初與空離後歸磨滅復與空離故言與
空等離所生之離也前解為本耳。


地水火三至名液性者問地火如何流注答如鎔金
時地火二種皆見流注故此液性通於地火之德也
現比智行至即智種子者由現比行方能數習數習
[001-0392c]
差別即是念也即能生念故是念因即智種子者即
以二智為念種子以生念故現比二智即名為行。


正智喜因者謂正智相應喜是也。


先合後離之因名取業者謂取物時手與物合先物
與處離為後此因名取又解物先與彼空等相合由
取為因與空等離。


先合後離之因名行者如人足等名有質礙實先與
地合後與地離此因名行無實行體豈應然也。


伹於實轉異實之物者此異即是能異實物也問表
實遮德實句立異表德遮實德應立異答德依實有
從本立異不依德德不立異故不可例更思。


地等色等至根所取者謂地等諸實物名為實色等
諸德總名為德此即是總一一實等一一德等名之
為別言互於彼不轉者如色是眼境於耳不轉耳唯
取聲於色不轉皆別俱分也。


四不會無至於此合等者如彼處人有有性及實德
等此處人亦然二處之人不和合時名不會無也。


一多分別至五是一物者問既唯一物何故十句論
說皆有別合離德答空與色等有合離故時方既有
彼此故亦無違。


常無常門說五是常者問彼宗計意既如二微之果
何得言常答意如二微非二微成故不違也。


因門中至香唯地有者謂十句論中有因門也火合
為因者由火與地合為因地上所有色味香觸皆是
[001-0393a]
無常由多極微之所作故此中言地意取二微果巳
上言同類為因者此色味等各自同類為因不以他
為因故言從前同類為因生故者疏釋彼云謂彼色
味香觸皆從前色味香觸為因生也問若爾何故香
唯無常色味觸三亦是火合為因同類生故答香唯
麤地唯所作故餘色味觸亦極微有故通常無常。


液性潤重至若常無常者問唯一極微不可言合二
微巳上方得有合如何合性亦通常耶答今說極微
之上有能合性非要合時方名為合性是因若極微
等合即是合果便非合性故不相違。


不會無有常無常等者如覺樂等非地之德與地不
相應故此無是常如色香等是地之德與地可相應
故此無即名無常。


重具德中水火德故者今准十句論明實具德多少
中說重是水火德故水火既是現量得故知所有之
德亦是現境如下自說水十四德火十三德也又解
重亦通非現量境父母極微亦有重故唯常無常門
重性既得通常今此亦應通非現境此解違疏於理
可然。


色味至並通二種者謂色味等若依地水等父母極
微而立者即非現境依麤地即現量得故通二也。


德句准有能中說者此說謂有能句不是自能生果
由實句等得果須故得入常住能生果中今德句中
既有十法說通常住得果之時亦是所須故准有能
[001-0393b]
亦入常生果也。


多實有中至現量所得者多實有中九句之內五是
現量故得言多謂業大有同異全實德一分舉總句
說故言多現。


真如虗空為不定過者真如既不離識實非不定恐
他不解故此遮之下取常住不生果為因亦即此同
據大乘自許真如虗空不離識故以為因非是嫌前
因而取後耳。


今言常住即除覺等者問何故此中不簡於意許意
常住不生果故豈不相符答他宗之意雖許常住而
不生果然非是心正是所破故不相符也。


同品亦非定是有性者此偏據以意為喻也今設以
意為同喻無質礙因於此不轉故又解今言同品非
是有性者若取覺等及意為同喻無質礙因於覺等
有於意即無雖是同品意有性而非同品定是有性
准第八因此乃非過以非心故不入喻中又宗言無
常無礙即以簡意訖故非同喻。


彼以假實地等俱名地等者假地即彼極微所成麤
地有色德故是眼所見實地即堅彼宗不立有假實
地佛法談之故有二也。


又言地等非別堅等者此應為量云實句地等應非
別德句堅等以身根所得故如堅等言地等非見不
可說色離地等無者此意說不可難他之色應離地
無眼所見故如地何以然者大乘自宗地異於色便
[001-0393c]
犯違宗又地非眼所取色即可見眼所見因於地不
轉為喻不成不可也文言雖總意顯別者文雖總言
無實地水火風與堅濕等各別有性意顯無地與堅
各別有性無實水與濕各別有性餘皆准知。


業及大有至色等性故者此說三皆色根取然色等
性唯大有俱分也。


即實句空至名空耳根者若無空時耳必不聞故以
空為耳根領受聲時於身便起善惡作用餘根准此
問耳根即空為體應是常答耳雖即空然是無常亦
如二十三諦雖即自性性是常所成大等轉變無常
此亦應爾又空耳雖常取境之用而是無常此解為
正。


且十一德至一一簡略者眼根所取無礙色應皆有
礙眼根取故如地等色量既然餘數等十為量亦爾
故一根為十一量餘皆准知。


又因雖有他隨一等者今難餘德等因言非實攝故
德句堅等大乘自許即是地等今言非實攝者乃自
隨一也疏云他者即是外道之他也以宗是外道法
故指大乘為他。


有等等一體法者唯和合句耳。


或遮決定相違說八句勝者相違量云我有性離實
等三有別自性因云許實德性故如同異性。


非無之因至有性上有者非無之因非彼不許於實
等轉今言唯彼許者簡大乘也。
[001-0394a]


實等許至外無別等者意言實之與有其義無差別
實等非無實等之外更無實有亦非無何須實外別
立有乍觀之者恐不能悉故此錄之。


然此有別而無總量者若總為量即不可以德業為
喻疏中三合雖即是總量文外意也三合為量應以
和合等句為同喻也唯除有句不得為喻他自許是
實等性故。


若破十句有不定失等者若破六句以大有和合皆
是一體法非一之因於彼不轉故非不定若破十句
即有能等四句皆體非一故為不定。


今言七句至異實性故者准異實性因有不定過為
如德業異實性故七句有非實性為如實句異實性
故七句無非實性耶理伹應言異實句故即無此過
論中既云若離實等不言異實等故言性者悞加之
也。


若不爾至犯相符過者若不爾直例而要令九法之
上立非實性者即德業二句他先許有有德業性即
是非句性故犯相符文中但言句德等例亦應爾。


又性體別故者有句為性實句為體故唯舉二。


然彼計無至故但破九者問彼宗自許和合句義非
現量得即應破八何得言九答此據設執和合是現
量義故得成九無說一句無設執文不同和合不可
相例。


雖是緣不至現量所得者謂彼宗雖亦許有緣不離
[001-0394b]
識境心等所得之法如龜毛覺等然彼計非必現量
心所得以龜毛等比智生故又有解云以義字牽向
下讀謂彼宗實等約義而言雖是緣不離識境心等
所得然非必現量所得若離識實等必現量得故今
破之雖有二解前解為正。


謂如意緣實時藉我及合德等者問彼所許意形如
芥子然不是心何故此言如意緣實答彼宗計意雖
非是心而是能緣亦如計我雖不是心仍名現量得
境意亦應爾今更解云其實彼宗唯許覺等能緣疏
主以自義談之故名意若不爾者意即是實如何彼
說意緣於實又無處說意能緣故。


准此知境六皆現量等者能緣之智既約設遮現量
者意故說通六准此知境若據設遮六皆現得又云
境據本計等者十八部中有本末也。


計時方者此與勝論實句時方同實有體是一常遍
但能生義別故此破之。


此吠陀論者此有四種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
謂祭祀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陳四曰術
謂異能伎數禁呪醫方業也五明四論西方顯德因
弗先之。


然聲性至彼無同喻等者彼計聲性既不能詮故下
破中彼不可用聲性以為因同喻與我為不定過
也。


一計常聲如薩婆多等者彼計一一法緣闕不生皆
[001-0394c]
有一非擇滅無為故引為例問大乘亦爾何論有部
答大乘非擇滅假非實有不同聲計薩婆多無為皆
實故偏引之。


今破一切小分亦自破者問論云有執一切聲皆是
常此中計聲有全有分唯計內者應非此敘為有此
義故疏解云今破一切少分計者亦自然而破也或
即全分少分俱兼名為一切或言一切少分一切。


若破所發音聲等者此師計聲於中有三一音聲謂
尋伺所發言語音響二能詮聲謂音響所發聲是三
聲性謂音響聲之體性初唯無常後二是常今破所
發音聲即第二聲也若破第一便犯相符聲顯三種
准此可悉。


實常四大生一切有情等者此雖言生一切有情非
不能生無常等法故論言能生諸法也問此師四大
生心法耶若能生者心應有礙何得下難無方言如
心心所若不能生者何故此云能生一切答有三解
一云此師心心所法別有無礙清淨四大所造故心
心所亦得無礙二云除心法外餘根塵等皆四大生
言能生一切等者約多分說由心心所非四大生便
無質礙下難無方故引為喻三云彼計極微無差別
所生之法有礙非礙邪宗妄計不足責也雖有三解
末後為本或復解云順世心法許有礙相於理未詳
又以佛法至此即破實者彼計極微雖是圓德若擬
宜亦有方分此約實破非是設破。
[001-0395a]


子微今以量至互影顯者前文云既同因量者即是
量無別義前文破前以是無別為因此難父母以處
無別為因意明影顯所以然也。


以三微果等因非極微者此中三微而有二義一云
即子微名三微父母及子以為三故三微之果名三
微果即第七子孫微也二云孫微為三微亦第七子以
父子孫為次孫第三故三微即果名三微果二解俱
得。


多因極微合應非細足成根境者疏既唯難父母極
微即許子微巳上並成根境依撿十句論子微既非
現得即非根境彼論說云二十四德幾是現境幾非
現境色味香觸或是現境或非現境云何現境若依
附大非一實是名現境云何非現境謂若依附極微
及二極微果名非現境准此即以三微果等方為眼
境疏中偏約順世師義亦不違彼文以此論中合二
宗故。


又果與因俱有質礙者此且約色果而言若據心果
即因礙果非礙。


一應無次行等者二十唯識論曰若無隔別所有青
等眼所行境執為一物應無漸次行大地理若下一
足至一切故又應俱時於此於彼無至未至一物一
時理不應有得未得故又一方處應不得有多象馬
等有間隙事若處有一亦即有餘云何此彼可辯差
別又亦應無小水蟲等難見細物彼與麤物同一處
[001-0395b]
所量應等故若謂由相此彼差別即成別物不由餘
義則定應許此差別物展轉分折成多極微巳上全文


又我等者等二十三諦差別體相者前云二十三諦
無差別者約體而說俱自性故所以不破今此約相
而說二十三諦名有差別舉我等之皆入所破故二
別也。


我但破汝至我即為定者意云我宗色等是虗幻法
體非真實故不可言定有一異問大乘雖不立大有
同異色等諸法既非兔角即體非無色與色同與聲
等異即是同異此望法體或一或異四許之內必隨
一中今既破他良無自犯答法體雖有或同或異而
非執定諸離言假與名自遮無說有異有同故與餘
宗全懸別。


等取自所依三大及餘眼境者三大者除風言及餘
眼境者謂數論量等十一德此皆眼境並入宗中。


如共故至故非異者此宜交錯配之應言如共故非
異即別法體故非一不爾此文難解又解他宗既不
許非一非異疏言非者傳悞文矣應為亦字若作亦
字不須交錯配之。


雙無之言無所表故者但言石女無兒即知石女無
女何須更云無女後無女言無所表也今言非一即
是表異何須復言非異後非異之言無所表也。


●疏卷第二


境界有對等者問所緣境界此二何等別答所緣謂
[001-0395c]
心心所緣慮於境境能拘礙於心心所為境所拘礙
則唯七心界法界一分能緣慮者名所緣有對境界
有對者謂根及心心所於彼境界能有功能或緣或
照名境界有對寬狹有異故有差別問境界對中心
心所法與所緣有對復有何別耶答疏自解言心心
所法執彼而起名有所緣合言執者非謂遍計但心
心所有緣慮用得境親緣名之為執此則所緣有對
若境界有對根及識等於所取境但有照了功能即
成境界有對不緣餘緣自有境界有對非所緣對但
是所緣必是境界有對故二別也准俱舍論更有水
陸相對晝夜相對各有四句行相易知思之准作。


經部極微十處攝者問此師極微唯意識得何不同
於大乘法處所攝答大乘極微唯意假想故法處攝
經部用此成假故十處攝亦如大乘十八界種唯第
八境應法處攝然隨所生之現十八界攝彼亦應爾
正理論中至別有色者此即正理師許法處有實色
經部諍之准此疏云薩婆多極微以細從麤隨色處
者即古薩婆多計也若爾何故此處不敘新師極微
答彼與大乘雖假實異然攝處同故略不說又薩婆
多諍法處有實色應有餘色謂無表等何必諍彼極
微若正理師法處亦不許有實色即與經部同何須
有諍應撿方悉。


欲難不極成取成有對者謂薩婆多極微所成有對
麤色識外有實言不極成經部許假非不極成故此
[001-0396a]
不破。


能成極微至隨一不成者問此因既犯隨一何假要
以極微非實為因但立量云汝外有對實色定非實
有許有對故如瓶盆等此立量豈不成耶何須更立
不極成因答理雖實爾若作此量但破有部麤色不
成經薩兩宗能成極微猶許是實意欲兼破麤細故
且舉不極成因論之意也。


五根五境至無不定過者問此量既破經薩兩宗若
攝根境入於宗內此對經部便有一分相符何成能
破答若對經部但依論文若對薩婆多宗攝根境又
解若對薩婆多攝入宗中若對經部攝入喻中各別
為量隨應對二故不相違問若對薩婆多攝根境者
此則兼破所成麤色云何說此唯破能成答此文本
意但破能成為有過生故須兼破問大乘根境既實
入宗有自違宗過入喻有所立不成何名正量答隨
入喻宗須加許執即無過失問薩婆多麤色實瓶既
麤色喻應所立不成答彼宗麤色非皆是實根等雖
實瓶衣垣堰是假如俱舍說。


無為不相應至無不定者意明此等皆名非色設唯
心等以為同喻亦無不定恐他不解故此遮之復有
解云他許不相應中和合體實可集成衣故是不定
者理定不然薩婆多師不立和合經部許假如何集
成衣等故知但是虗說又若他許成瓶衣等今入喻
中即一分同喻闕無所立便為自害。
[001-0396b]


二十唯識至不應成一者彼論云以一極微六方分
異多分為體云何成一。


二十頌云至應成六分者此難薩婆多且阿拏色七
極微成中一極微與六方極微合若爾即極微有六
方分何得無方此屬前文極微有中表一應成六方
難又云若與六同處聚應如極微者若中間極微與
六方極微同一處聚無差別者即阿拏色應如極微
乃至麤色應知亦爾即屬此文微聚不異難也應如
極微者一極微處若有六極微應諸聚色如極微量
展轉相望不過量故即應聚色亦不可見。


俱舍云至皆應有分者此即經部難薩婆多文若中
間極微與四方上下極微相觸著者即是極微許有
方分若薩婆多云我宗極微和合之時但相資集各
各相去一隣虗地乃至以杵撞鐘亦不相觸者即便
難云既許相資即與六方極微冥合而住亦有方分
故言觸與不觸皆應有分。


二十頌云無應影障無者意云若極微方分無即麤
色應影障無。


二十頌云聚不異無二者謂若聚色不異極微者應
無影障二種故彼論云若聚色不異極微影障應成
不屬聚色也。


實於本識至作五塵相者問塵既有五何故本識唯
言色耶答五望本識皆名色塵俱色蘊故以能變識
唯一種故或唯舉色影餘四也。
[001-0396c]


觀所緣至識上色功能等謂第八識上種子有功能
能生緣色之識名色功能即以此種為五根也如下
第四卷自當解。


薩婆多師別有四大生等五因者五因謂生依立持
養也問為此五因即是造根塵之因緣為與四大為
造根塵之因緣答謂能造四大與所造根塵為其五
因非離四大之外別有五因。


成實論師至是無常法者此即經部之一師也四塵
造大雖習先宗然許無常非同本計此說滅壞非轉
變故。


說假部通假實者問何故此師蘊門是實處界門假
答此意說在處界門依緣積集要藉多法故是假有
若在蘊門多義積集蘊中雖有多法一一極微皆有
無常苦空等義又所積集不要多法故是實也。


二解云根即種子至於中三說等者准下或取見分
種子或取相分種子或通取見相分種故云三說然
難陀師只言五根即種子此說六根同文故來非實
爾也。


有以過去五識相分為五塵者此陳那師義以前念
五識相分為後念質故言過去。


觸中所造假者謂澁滑等觸是也。


對法第一云至及此種子者彼論云眼曾見色者謂
能持過去識受用義以顯界性現見色者謂能持現
在識能受用義以顯界性及此種子者謂眼種子或
[001-0397a]
唯積集為引當來眼根故或巳成熟謂為生現在眼
根故此二種名眼界者眼生因故也如眼界相耳鼻
舌身意界相亦爾此意云曾見者過去現行根現見
者現在現行根及此種子者此二世根之種子或唯
積集引當來眼根者即現在種子或巳成熟謂為生
現在眼根者即過去種子餘文可知。


體實有至故不說者此釋所緣論等說功能為根者
功能生識之義大小共許故彼論但舉功能以顯根
體以其根體有部實經部假護法等有難陀等無彼
此競故但舉功能不說根體有云此釋不說種子為
根所以謂種子體護法實安慧假大乘並有小乘多
無彼此乖競故不說種子以為根也如前解正。


唯種子者陳那等義者然准下第四卷即是難陀師
義今說陳那且據觀所緣論解。


下破所緣緣至復歸正義者下論云由此定知自識
所變似色等相為所緣緣見託彼生帶彼相故者是
第三歸正義也論云然識變時下乃是破有對色中
大文第三申正義疏主以兩節俱是第三申正義故
合為文於中復科第一顯識變所緣緣義者即是此
破所緣緣中第三歸正義文也恐復不悉故此辯之
總非十八部者有云除上座大眾二部是根本部故
略不說或云除一說部及說出世部何以然者一說
部計諸法但有假言說說出世云世間法無皆實體
所緣緣者不要實體故此二部無所緣緣義者即並
[001-0397b]
不然疏自說云大眾一說部等今非一分即在破中
何以除之今應解言疏主意隨古人唯說有十八部
也。


故宗輪云至能了自性者謂大眾等心得自緣引此
為證此等師意凡聖之心俱得自緣以出世部等說
有漏心境體非真實故此偏言聖者舉預流者初入
聖故此說心自緣者說同念自緣若緣餘人及隔念
者大乘亦許。


又與能生識至為不定過者設若正量部師立量云
我識外色定是五識中隨一親所緣緣因云以能生
識故同喻猶如聲等者即以因緣增上緣等與彼作
不定過如疏可解。


若不遮心外至餘識託之而變等者此意云今遮小
乘識外法為親所緣緣若遮疎者即大乘自許第八
為質餘識託之便成自破耳。


今以為喻者意取小分者宗法既言設所緣非緣第
二月上無設所緣但有非緣一分宗法故言少分。


以五識是至無所立失者若所立量即以和合於五
識是有法設所緣非緣為法依此為宗即同喻無有
無所立失若以和合為有法以於五識設所緣非緣
為法者即同喻上無所立法何以然者以第二月唯
意識得宗法既言五識故同喻上無所立也。


又以義減文至須除五字者問此正破經部和合之
色是五識緣今除五字便難和合色非第六緣既超
[001-0397c]
本宗何成善破答本意正難和合假色不得成緣設
對意識量成非緣之義亦立又今且以巧慧消釋論
文故設除五無違理失。


便無本質亦非法性者謂五識緣境必杖本質現量
證境得法自性空華無質故非五緣。


唯取五識一向緣實者下有二解五識緣實既是正
義今依此釋即無不定。


然觸處中至四大分位者以地大增名澁水大增名
滑身根得時但得四大故與長等不同。


若說五識至此是識內者設許五識緣長等者親所
緣緣不離於心故言識內不同他宗親取識外和合
假色也如緣命根等引例可知。


色等雖有至是現量境者謂如五識所緣五境一一
境上皆有多相即色相極微相苦相無常長短染淨
等相於中色相微相可是五識現境餘非五識故言
一分。


和集如堅等者堅即地也意云如地水等雖是極微
相但能為緣生眼等識而眼識上無堅等相故以為
喻問今此堅等即所和集身識所緣正是所破合入
宗中何以為喻答此地水等唯身識所得若破身識
境即入宗中今且破餘四識境堅等之上有能所立
故且用為同喻問若破觸境以對身識將何為喻答
即以身根為喻然所緣論不能具舉諸根為喻但言
堅等堅等即是諸根性故意舉通喻故言堅等是彼
[001-0398a]
論意。


四識行相互通者行謂行相意云非是緣麤行相之
識能緣細行相境。


問眼緣心上至極微亦爾者難意云若緣相分更不
變相遂同正量直取前境亦如薩婆多不變極微相
緣和合色即是極微也。


頓現一相等者疏引瑜伽第三者彼論云復次色聚
中曾無極微生若從自種生時唯聚集生或細或中
或大乃至分別假立以為極微故知隨細中大頓變
非如小乘積小成也。


前如忿等後如悔等者忿即是嗔痴增名悔悔非是
癡別有體故。


非如青等相待仍實者問長等青等相待既無差假
實云何別答長等相待無短之時長必無青等相形
無黃之時青亦有問青既不由黃何得言相待答此
但名言相待非體相待不同長等名體俱相待故二
別也。


然依他故可說為實者假想折之變微相故是依他
瑜伽論第五十四由五緣故佛說極微者彼論取意
一由分別故由分別覺慧分折諸色至極邊際建立
極微二由差別故此有十五種謂根境各五極微四
大為四法處實色為一此等皆從麤色折至極微三
由獨立故謂事極微建立自相故四由助伴故者謂
一地等極微處所有餘極微同聚一處不相捨離故
[001-0398b]
名助伴五由無分別故者謂非彼極微更有餘分非
聚性故。


此言瑜伽至與理相應者言法相應稱者此總釋瑜
伽名謂瑜伽者即法相應之總稱也今分折麤色為
極微即是第三理相應也有人解云此言瑜伽境相
應者非也若境相應不違一切法之自性今折一分
而為極微豈不違於法自性耶今言理相應者謂假
析微即世俗安立諦也故知但取與理相應拆相之
心不違俗諦理故。


以極微體至而體有方者更無分別故體即分仍有
四方上下故言有方。


非內天眼境者問天眼既無障外色何故極微非境
答雖見障外不析極微餘三可析故是法境。


前巳破表色至破無表者今此表色即是色處一分
前巳破有對色處無訖今更別破表色令無故言更
破無表也。


或應極微有別長形者此更設遮圓極微上有別長
形。


正量部彼計至俱舍論第十三者彼成業論云有說
身表行動為性何名行動謂轉至餘方俱舍論云有
餘部說動名身表以身動時由業動故此上敘正量
部計也下論自破云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
轉至餘方故不可言動名身表也。


有法之中須言有為者若不言有為他亦自許無為
[001-0398c]
滅不待因故犯相符。


彼住等雖待因至無不定失者此文難解住等雖非
是滅既不更生即宗異喻因於彼轉何非不定今以
義准此文雙斷前後二量俱無不定也前依論作量
云滅應非滅既住非滅設待因即正同喻故此云然
非是滅者即斷前量不得以住為不定也。


又不極成故非同喻者此斷菩薩地中比量亦無不
定大乘不許住相待因非因同喻故不可以住等為
不定也問准下十因中觀待等因皆言於生住成得
果中既爾大乘之住既是待因何得言不極成耶答
如大地等依風輪住但以風等為增上緣而非親因
不同生滅他許待因復緣也以十因等非皆親故不
相違也。


破日出論者西域記云童受論師者咀叉始羅國人
也日誦三萬二千言兼書三萬二千字其所製論凡
數十部即經部末計也當此之時東有馬鳴南有提
婆西有龍猛北有童受號為四日照世准此具言童
受製數十部論有四論師疏云童首造九百論復云
五大論師未知何據耳。


一為隨順小乘等說者薩婆多等色聲體通善惡也
二為表內心至簡餘香等扶根諸塵等一則不能表
內心二則不隨心善惡非等起故所以簡之亦論然
為因等者第六心也令識所變者第八識也表心者
亦第六也。
[001-0399a]


此能表了所欲說義者前言表於心亦能表彼身所
作事此言表所欲說義亦得表於心互相顯也。


量云語中云至如佛一念語者大乘佛一念謂假表
業薩婆多是實故今難之若爾他應難云汝大乘佛
一念聲有假表業除佛一念語聲應有假表彼既不
爾此云何然答不然諸佛得自在一念成表業餘人
不自在一念非假表若爾他亦然諸佛得自在一念
實表業餘人不自在一念非實表此例恒齊何能破
我由此應云以我非實表業今但破汝不可飜例因
明之法遮他為論許是事故離識和合是假大乘識
變故以識變簡經部故薩婆多聲識外是實故似聲
言簡問前明身表具有諸師可須總簡語表既唯有
部何依兼簡餘宗答但與大乘計別即須簡之何論
有無。


身勇身精進者大眾等計別有實無表色在內身中
能令身有勤勇進發故此無表名身勇等問何故心
勇等非無表攝答心所法中以有勤及行等即是己
立訖又彼不能勤勇於色故不立為無表色也。


曲現無依諸福業事等者如施主遠處不見受施人
不見所施物名現無依至受用物時即增長由緣具
故言施主遠處等者釋現無依福之義也。


闍梨作白至或無心故者問方得受戒云何即得無
心定耶答如那含沙彌先得滅定正羯磨時由先習
力一念心便入滅定期心緣具亦發無表。
[001-0399b]


若新舊合用至增上說者此文雙舉體用兩增下自
斷云用增為勝。


又簡遠近及與剎那者遠即審慮近即決定從第三
思熏種巳後更有餘思名剎那思由熏種巳相續現
故名為剎那非是種用增時名剎那也復有解云初
心有遠近加行名為遠近審決二思名為剎那與第
三思極相隣近故前為本。


顯揚論說至不現行法等者身語惡色名不現行彼
唯依此建立色性今此論云發身語者即依現行建
立色性次疏曾顯揚文有其二意一彼說決定得色
名因二定道合說言決定得色名因者諸律儀等無
有不止惡身語者故名決定善身語等或時不發不
名決定顯揚約決定故言依不現行之色性也言定
道合說者以定道戒不發身語唯能止惡故彼唯言
不現行法問定道二思豈不能發善身語耶答八地
巳上菩薩能發七地巳前或不能發故又菩薩能發
二乘定必不爾。


定道不發業者約二乘說亦不相違。


止身語惡現行思上立定道戒問無漏道起必與定
俱此現行思為一為二設爾何失若言唯一定道各
有無表如何一思立二無表若有二者如何一識有
二思並答此但一思何二並若爾如何定道兩無表
何依一現思答定道若不同時思體可言非一道起
必依於定何假立二現思定道二力俱可防非雖是
[001-0399c]
一箇現思望二立於無表若有漏定須無此事可唯
定戒無聖道故。


豈一現思亦表無表者此却徵也下有三解初二不
正後一正義第一解云彼非是表但名無表者以彼
現思不表他故但無表二云雖發身語而非表無表
者談其思體不能示他故非表能自知故非無表第
三又望不同通表無表者能發身語表他故名表止
身語惡又不表他故名無表問初之二解云何不正
答此意釋前正語業命現思為體初之二解並言非
表何名正語故疏復云不爾八地巳上應無表業故
後正。


大乘一支二支等者如大乘中唯受一不殺戒等亦
發無表不要具受五戒薩婆多亦等經部不然要須
具受方發無表。


然今應說二無表者即定散也言何大所造者瑜伽
六十六中問世尊說有無見無對色當言何等大種
所造答若彼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諸法影像生起當
言欲界大種所造若定心思惟色界有色諸法影像
生起當言色界大種所造此言無見無對色者即定
道等無表色也。


又不恒續故者此釋發身語思不名無表所以。


以色例表假實相徵者例云身語名為色即許實法
收身語得表名應非假法攝此等相例思之可悉。


不相應簡非色心等者意云相應者相似義不與色
[001-0400a]
心礙慮相似名不相應問若爾無為等應名不相應
答言行簡也是遷流義無為常住故非相應行也。


其無為等至不定失者言無為即色心實性無分別
智之現量得即是如色心等現量可得不是非如故
無不定。


非異色心至作用可得者問既以定非實有為宗色
心心所既是實有即是異喻因云非異色心作用可
得於異品轉此因應有不定答有云色心等體既不
異色心即是正因非是異喻故無不定者理必不然
若以色心等體即是正因論但應言非量異色心心
所何須後言作用可得既爾即有因法自相相違過
量云得非得等定應實有非異色心及心所故如色
心等因中既無此過故知意取不異色心等有別得
等作用為因下可惡立異法而為因也今為解者宗
中應言得非得等非異色心有實體性准下論云且
彼如何知得非得異色心等有實體用故此立宗應
言非異色等由此色心不入異喻故無不定此難既
非異色等有作用故非異色等有實體無為之法疏
既自簡非一向異不可為過。


瑜伽思慧地有四種無者於思慧地第十六有五無
一未生無謂未來諸行二者巳滅無謂過去諸行三
互相無謂諸餘法由所餘相若違離性若非有性或
所餘法與諸餘法不和合性四勝義無謂由世俗言
說自性假設言論所安立性五畢竟無謂石女兒等
[001-0400b]
准此即有五無疏言四者誤也或可更有別文宜應
思撿。


此中餘言顯色心等所不攝者因中言餘即得等之
餘謂色心也他許得等是實故言餘實喻中言餘亦
得等之餘別瓶盆自宗得等體是假故故言餘假因
不言許隨一不成者意言許者兩宗共許實法即色
心是若不言許但言實法所不攝故即有他隨一不
成他許得等體是實故。


雜心說至無處攝故者退謂退失義也若雜心名異
生性者即不攝退及不成就故言狹也若言非得即
異生性并退不成俱攝盡也。


又言異者顯別異義非不離義者他宗得等俱異於
色等非離色等今若難彼伹可言得等不異色心非
可言不離也若言汝得等應不離色心者即犯相符
極成故非以不離義破他也。


十無學法者有云正解脫者謂勝解數是支故非無
為者比理不然此明無學法豈可無學無得涅槃耶
又彼二無學法不入聖道支故言支者成虗說第十
正智者可取正體智盡無生智等也。


即成就他身非情者問何故彼宗於他身非情不立
得耶答彼計若於他身立實得者即有多難趣雜亂
之失如人中得亦得鬼畜者人應非人趣亦成鬼畜
故若於非情立得者即情與非情二俱成就應無差
別。
[001-0400c]


易界地等巳捨之法應永不生等者問未得之法可
有更得之義難令不生此即無妨巳失之法如入見
道地獄等身畢竟不生今難此等亦令不生便有相
符之失如何難他答論文略也應言未得及巳失可
更生之法應永不生為宗便無妨也。


彼皆許有俱生得者彼宗三世法有三種得過去有
法後得現在有法俱得未來有法前得他許前後二
得不能為生起因故今但言若俱生得為因起也。


前何須故後即無故者前不離有情法何論立得諸
可成者不離有情故後離有情法汝自許無得故又
離有情無法可得故俱無用。


准下第二至為二說者下第八變他根中一師安慧
他根一師護法但變自根於巳非為用故今言有受用
者名成就巳身即初師義也。


謂若略說生緣攝受增盛之因者此有二師一云俱
約種子望現行說謂此種子能生現行名生緣持彼
生現功能名攝受種子被潤有勢力故名增盛之因
第二解云生緣者種子成就顯生現行之緣故攝受
者現行成就攝受漏無漏果故增盛之因者自在成
就由種為因生勝法故此之三種俱說為得准下解
得即說三種成就後解為勝若據通論前解為善應
撿瑜伽方為定量。


彼依有體及至名成不成就者對法既約離欲不離
欲說意說種子體在及有能生用俱名成種子體無
[001-0401a]
及害能生用俱名不成瑜伽但言未伏故但明成不明
不成准彼對法文意伏現行者設種體在可名不成何以

然者唯言伏者定不斷種若言離欲通斷種義。


生得善中文亦略者對法略而不說任運一分威儀
工巧無記為種子成就其生得善唯說成就不言不
成故亦略也。


以在他界至生得善故者此說生得善亦通不成就
如在欲界不起上界生得善故亦名不成就彼對法
唯說生得名成就不言不成就者即同瑜伽說未為
邪見損伏但名成就不說不成也故云與瑜伽同。


此種成就至如瑜伽說者彼論既云於引發緣勢力
自在假立為得引發緣者即是種子故知彼文但取
種子為種子成就不取現行也。


有體有用至名成不成者此文通也意說有體用名
成無體用名不成有體無用體成用不成也。


不說現行名種子成就者由對法論云未離欲染此
諸煩惱隨煩惱名為成就恐成者亦取現行為種子
成就故此會之彼論染法及生得善約體約用名成
不成者亦不現行名種子成就也。


此依我見離欲斷說者謂有一師不還果不斷俱生
我見種一師許斷斷者正義故今取之。


若邪見伏至名不成者如在欲界被邪見伏當界生
得善不成設不被伏他上界等不生之地亦名不成
必不能起他界生得善故不同染及加行善等。
[001-0401b]


無記生得善至互相准者無記生得善准瑜伽文雖
言未被損伏皆名成就今約被損亦名不成彼文雖
不說體然准對法亦可說之故言影互相准。


二屬能得至通有無漏者彼宗有漏六行伏惑亦得
擇滅故此擇滅屬有漏道無漏准知。


如畢竟得至邪理不生者如入見道巳三塗黃門等
畢竟不生佛身邪理亦是畢竟不生此非擇滅但屬
所依問此等皆由道力而滅何不屬道答聖道本欲
斷惑斷惑之時此等任運不生非道正斷故不屬道
又非有為不屬所得。


三屬種子至有種子在者問六行伏惑亦暫不生有
種子在何不屬種而屬道耶答道有勝力故但屬道
餘緣闕法無道可屬故屬種子也。


所成就有三所不成就亦爾者問得之所屬如前巳
明非得既無所不成法未知非得爾屬於何答如諸
異生不成就聖法即是自在不成就亦是現行不成
種用不成現體不成此之非得既屬能障惑種准知
聖不成就煩惱即種子不成就此之非得合屬能斷
之聖道種也自餘非得准例應思。


不唯約能障上立者有聖可障者方名能障若依能
障立無性非異生彼無聖道可障故。


二乘斷一分至俱句攝故者此約迴心者諸巳得生
空智名聖性未斷分別所知障名凡性故名俱句問
如前論說一異體同俱不成故如何凡聖返而許同
[001-0401c]
依一身答前說一異同依一體以相違故俱不得成
凡聖二性所依種異故不違也。


無不生心要緣有故者若無實同分應不生心如何
得緣天趣人趣。


唯俱舍正理師立法同分者彼師唯依內五蘊等法
立法同分外色等法即不立之。


若等流色外非不有者異熟之類名等流色意難云
若業果同分可唯內有等流同分何不通外。


又趣是趣向等者古薩婆多不立法同分故以趣向
難之正理師有法同分故前以業果等難故知今此
唯難六足論師。


更有餘難准生為之者設彼更救云內法具諸蘊趣
類同故立同分外法唯色蘊無多同類無同分者應
更難云內法多蘊許有生等外法唯色應無生等若
言因緣法故有外法生等亦應色類同故外法有同
分。


若以造故名為色等者此解失宗之意正彼救詞汝
既以能同名同分理應救云以造故名為色四大無
能造四大非名色同故名同分同分無能同同分無
同分汝不得作此救故知不以造故名為色四大是
色無能造但以相似名同分同分相似有同分。


設欲飜其勝論者勝論即勝論師有同句汝今設若
彼同句而為同分尚自難知以汝自許有同分故或
勝論者即殊勝言論設欲飜我難詞成汝勝辨尚自
[001-0402a]
難知如前理故然准俱舍經部師亦以勝論師同句
難故前解應正。


不同小乘至今則不然若言因義體即實若相似義
即是假立彼實此假故云今則不然。


經部師等至便非彼趣者謂經部命根是假故薩婆
多破云汝無實命根以何持身若云以識持者入無
心時將何法持若言即以色持入無色界地不同分
心及無漏心時便非彼趣有情不同分者謂起異地
心等起無漏心非界所攝故無命根便非彼趣又云
無假命所依等故者既無色心汝假命根無所依處
色心非一故言等也我實命根便無此失。


有情數為比量如下者無心定應識不離身有情攝
故如餘有情如下第四。


若言以煖識間斷故者問本難命根不持何故以煖
識救答前難無心定中無命根故救云滅定等煖識
間斷不能持身故須實命。


又對經部師眼等不能持者謂經部救我滅定等雖
無實命以眼等能持身種故為難也。


四正斷約巳生未生善惡等者謂依巳生善法說防
護斷令善不失名防護惡法不起名斷依未生善法
說修習斷令善法起名修習無惡故名斷依巳生惡
法說律儀斷有軌則故名律儀誡惡不起名斷依未
生惡法說斷斷惡未起巳得斷名更令不起復名為
斷斷問此由慧如何是精進耶答理實是慧精進強
[001-0402b]
故從強立名隣近釋也又斷惡雖由前慧增善必假
精進以惡從善但名精進又精進遍善慧不定有從
遍立名亦無違妨。


二十二根中命根無所屬者有云十二處中無所屬
也問若命根若就實種種隨現行應屬意處若論假
名即法處攝何言無屬答雖法處攝此既假法於實
處中無所屬故種雖意攝十二處中無種處故又解
云無屬者此不相應色心二中無定屬故若爾既言
無屬何知命根依種子耶答瑜伽論說以種子功能
為命根故等者此並不然瑜伽意說二十二根中假
法屬實根如男女屬身根三無漏屬九根故命根是
假無所屬也故知但約二十二根中無所屬不據三
科以相攝也。


又是現行識所持故等者六處即是現行假根即是
種子種子是現識所持從所持種說能持現識住時
業用名為命根現識復是命根種之所持體非命根
也即解如前。


然功能至及心差別者六處種同故功能體一相見
不同故色心差別。


取五根種即應有死者問設現行斷根種猶在何名
為死答根種既無生現功能無持身之用故應死也
無色既唯至應唯有色者無色唯心更無別法無心
應唯色如何更有別法能礙於心。


我義心法通能厭等者此下初對更互難後對相順
[001-0402c]
難可知。


薩婆多至和合色假者問前言有部麤細俱實何故
今說和合假耶答彼宗自許瓶盆堤塘等是和合假
唯意識得法處所收如五根境雖是和合體即是實
故今言假不違彼宗。


然俱舍云至有別法為礙者有部亦以如堰江河喻
無心定彼意如堰江河然所礙別心與二定所緣亦
殊本不論其假實。


非久串習者若如八地巳上久串習者隨何界麤細
心種即為定體如第七卷疏有二釋。


二定加行門別對法第二顯揚第一等者對法第二
云無想定出離想作意為先滅定超過有頂止息想
作意為先顯揚第一云無想定者觀想如病如癰如
箭由此無想即起出離想作意為先滅盡定者或入
非想非非想處定或入無想定前加行先觀真如為
加行方入滅定若超自在者隨何地心後觀真如為
加行入若次第者即有頂地心觀真如為加行入。


微微心種至故前解為勝者後解取前明了心招彼
總報者此心非極殊勝又未即轉為定何容招彼總
果前解唯取末後微心招彼總別此心即轉為定故
前解勝。


今解至得異熟名者此解彼地六識中善染心滅依
此種子或本或新之上建立無想假異熟也若爾此
種既是善染如何說言依異熟立答此種實非異熟
[001-0403a]
依真異熟攝用歸體亦名異熟依此異熟建立無想
亦如許此無心唯依本識無別而說依本識上立此
無心也雖作此解理亦難許更有別釋廣如餘抄也
恒行心心滅者以善染等數數現起名曰恒行非謂
第七。


又解至立此異熟者此解唯依本有種立以生得劣
不能熏故由無想定厭心力故令此種子有五百劫
等想受不行之力依此分位假立無想此種依真異
熟展轉言之名無想異熟耳。


無想異熟通持業依士者約生彼天無心之位立假
異熟無想即異熟也若因位定名無想果從因稱無
想定之異熟也。


成唯識論義蘊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