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33 歸戒要集-清-弘贊 (master)



歸戒要集卷中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 弘贊在犙輯


受五戒法



梵志復白佛言。世尊。以賜三自歸法。天帝遣善神三
十六大王。護助我身。巳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頂禮。
請受戒法。佛言善哉。梵志。汝當淨身口意。懇惻至心。
敬受戒法。十方三世如來。至真等正覺。皆由三歸五
戒得之。梵志。盡形壽不殺生。不教他殺。是戒能持不。
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不令邪神惡鬼。之
所得便。梵志。盡形壽不盜他人財寶。不教他行盜。是
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隨逐護汝身。梵志。
盡形壽不邪婬。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
逐護汝身。眾魔皆不得便。梵志。盡形壽不妄言。綺語。
兩舌鬬亂。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
汝身。梵志。盡形壽不飲穀酒。蔗酒蒲萄酒。能放逸酒。
如是酒。皆不得飲。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
隨逐護汝身。梵志。是為三歸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
有毀犯。優婆塞戒經云。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
何以故。是戒能為沙彌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
無上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
如是等戒。無量利益。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無量
[002-0682c]
無邊世中。處三惡道。受大苦惱。汝今欲得無量利益。
能志心受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若歸佛巳。寧捨身
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巳。寧捨身命。終不依
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巳。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
眾。善男子。如來說優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
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若優婆塞受三歸巳。不受
五戒。是名優婆塞。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
三歸巳。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受持二戒巳。
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四戒。是名多分。
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故智度論云。戒有五
種。始從不殺。終至不飲酒。若受一戒。名一分優婆塞。
若受二戒。名少分優婆塞。若受三戒。名半分優婆塞。
若受四戒。名多分優婆塞。若受五戒。名滿分優婆塞。
汝今欲受何分。當隨意說。爾時智者。當隨其意授。灌
頂經。梵志白佛言。若男子女人。欲受歸戒者。當云何
授與。佛言。若人欲受。先禮十方佛。長跪合掌。作如是
言。我弟子某甲。盡形壽。受三歸五戒。諸佛菩薩。賢聖
僧眾。哀念我等。智度論云。先受三歸。後始懺悔此謂翻邪
三歸。若久來信佛。不須先受三歸。但依五戒。八戒。三歸。

先懺悔巳。後受三歸。然後說戒相懺文。如後八戒法中出。應先令修威
儀。禮敬巳。在戒師前。胡跪合掌。教作如是言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為滿分優婆
受一戒。應言一分。若受二。三。四戒。隨分言之。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
三說巳。次授三結
[002-0683a]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為滿
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若善女人。當云優婆
夷。前三歸依。第三遍訖。即發五戒。後三結。是直付囑之。次示戒相。令識持犯。故大方便經云。若受五戒。先受三
歸。三歸既竟。乃得五戒。所以說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識五戒名字。應告彼言。今當示汝戒相。汝應諦聽受之



* 盡形壽不殺生。是優婆塞夷戒。能持不能者。當答言能持。下准此
* 盡形壽不偷盜。是優婆塞夷戒。能持不。
* 盡形壽不邪婬。是優婆塞夷戒。能持不。
* 盡形壽不妄語。是優婆塞夷戒。能持不。
* 盡形壽不飲酒。是優婆塞夷戒。能持不。


智度論云。既說戒相巳。復應語
是優婆塞五戒。盡形壽持。當供養三寶。勤修福德。

進求修道若斷婬者。受五戒巳。於戒師前。更作誓言。從今日。於自夫婦。不復作婬。大方
便經。優波離白佛言。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
得受不。佛言。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齊。若受五戒。必
盡形壽。若受八戒。必一日一夜受。是故不得。根本羯
磨云。授與三歸。并五學處。成鄔波索迦律儀護。言護
者。梵語三䟦羅。此譯為擁護。由受歸戒。護使不落三
塗。舊云律儀。乃當義譯。云是律法儀式。若但云護。恐
學者未詳。故兩俱存。即是戒體無表色也。故薩婆多
論云。以三寶為所歸。欲令救護。不得侵凌故也言五學處。
即五戒。鄔波索迦。即優婆塞。乃梵音前後不同耳。此譯為近事男。亦云親近男。或言離惡修善。謂受此戒。方能
親近承事佛法僧三寶。斷諸惡法。而修眾善也。優婆塞戒經。佛言。若受戒巳。

當知是人。為諸人天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
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子。雖
為八千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德果報。為財受戒。尚
[002-0683b]
得利益。況有至心。為於解脫。而當不得耶。大灌頂經。
佛告執持長者。天帝所遣歸戒之神。凡有億億恒沙
之數。諸鬼神王。番代擁護。不令衰耗。諸天歡喜。皆言
善哉。當共護之。如是持戒。若完具者。十方現在無量
諸佛菩薩羅漢。皆共稱讚。是清信士女。臨命終時。佛
皆分身。而來迎之。不使持戒男女。墮惡道中。若戒羸
者。當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然燈
燒香散華。懸繒旛葢。歌詠讚歎三寶。恭敬禮拜。益持
齋戒。亦得過度。若不能如上修行功德。復持戒不完。
向諸邪道。求覓福祐。恒沙歸戒神王。各去離之。惡鬼
數來。嬈近之也戒羸者。無力持戒也。如消災經說。舍衛國有一
縣。皆奉行五戒十善。無釀酒者。中有一大姓家子。欲
遠賈販。臨行。父母語言。勤持五戒十善。慎莫飲酒。犯
佛重戒。受教而行。到他國巳。見故親友。再三逼令飲
酒。事不獲巳。飲之。事訖還家。具告於親。父母言。汝違
吾教。加復犯戒。為國作先。亂法之漸。非孝子也。便以
販物。逐令出國。既到他國。住客舍家。主人事三鬼神。
現形語言飲食。主人事之積年疲勞。患厭此鬼。鬼知
人意。盜他寶物。來與主人。主人得寶。設食祭之。鬼來
詣門。見舍衛國人在舍。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請還。鬼
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復驚走。主人還歸。問曰。卿
有何功德。致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說佛五戒十
善。實犯酒戒。為親所逐。向餘四戒。故為天神所護。卿
神不敢當之。主人因從客受三歸五戒十善。問佛所
[002-0683c]
在。可得見不。客曰。佛在舍衛。往立可見。主人一心往
彼。路經一亭。中有一女。是噉人鬼婦。時日逼暮。從女
寄宿。女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自念。我巳受三
歸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懼乎。遂自留宿。噉人鬼
見護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不歸。明日男
子進路。見鬼所噉人骨狼藉。心怖悔還。惡念便生。欲
還將女歸家共住。即回亭所。復從女求宿。女言。卿死
矣。吾夫是噉人鬼。不久來還。男子不信。婬意復生。不
復信佛三歸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即去。無復護
之。鬼得來還。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甕中。鬼
聞人氣。問婦曰。汝得肉耶。吾欲噉之。婦曰。我不行。何
從得肉。卿昨何以不歸。鬼言。正為汝宿佛弟子。天神
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於今不安。復不得肉食。
婦聞默喜。因問夫曰。佛戒云何。鬼言。急以肉來。不須
問此。此是無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說也。婦言。為我
說之。當與卿肉。鬼類貪殘。因為說三歸五戒。婦輙受
之。心執口誦。男子甕中。復識五戒。隨言受之。天帝知
此二人心自歸佛。即選善神五十。擁護二人。鬼遂走
去。婦問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識佛。婦
言。吾本良家之女。為鬼所掠。今蒙仁恩。得聞佛戒。得
離此鬼。賢者今欲何往。男子曰。吾欲到舍衛見佛。婦
言。善哉。吾至本國。與父母隨賢者見佛。便俱前行。路
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問訊。諸賢何來。答曰。從佛所
來。佛日說經。意中罔罔。心不能解。今還本國。二人具
[002-0684a]
說鬼所畏戒。本末因緣。諸人意乃開解。俱還見佛。佛
遙見之。告阿難言。此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師。來
見佛者。皆當得道。五百人至。為佛作禮。一心聽經。心
開意解。皆作沙門。得阿羅漢。佛言。犯酒戒者。則是客
舍主人。與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
八人前世之師。凡人求道。要當得其本師。及其善友。
乃可解耳雖犯酒戒。元非性罪。況其十善猶全。故得天神營護。若於四重戒中。而破其一。必無
天神衛護。又況無其十善之德也。報恩經云。若破五戒中重戒。而受

八戒十戒。大戒。禪戒。無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巳。
欲捨五戒。更受十戒者。無有是處。若破五戒。更受五
戒。亦無是處言五戒中重戒者。謂盜五錢。三處行婬。殺人。自言得聖人法。隨犯一戒。即名犯
重。不通懺悔。或遇破戒惡緣。不能持者。寧捨巳乃作。後更得受。四分律云。若有捨戒者。於佛法為死。受生則難。
趣死極易。捨時無問出家在家人。但對一人言。我先受五戒為優婆塞。今捨却。作在家白衣。一說便成捨。法

界次第云。破此五戒。則非清信士女。故提謂經云。五
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則違五星。在地則
違五嶽。在方則違五帝。在身則違五藏。如是等世間
違犯無量。若約出世。犯五戒者。則破五分法身。及一
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羅根本。若
犯五戒。則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堅持。即是五
大施。故佛言。一切施中。施無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
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
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能得無量
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為義。能防
[002-0684b]
惡律儀無作之非。止三業所起之惡。故名防止。經云。
何因緣故。得名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
又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容故。又名曰清涼。遮煩
惱熱。不能得入故。又名曰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故。
又名曰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故。故論云。此五戒。應名
學迹。若有遊此。便昇無上智慧殿故。如尊者阿那律。
告諸比丘。我依戒住戒。戒為梯隥巳能昇陟無上慧
殿。汝眾等應學。勿生放逸。又此五。應名學基。於涅槃
城。而作基址故。今此五戒。前四是性。後一是遮。性戒
者。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惡。不由佛遮制。方有
善惡。故性戒受與不受。作之俱是罪。不同其餘遮制
等戒。如比丘受草木戒巳。犯之得罪。俗眾不受。犯不
得罪。故輪王出世。以此性法化人。若受佛戒之後。犯
於殺等。則更加違制之罪。若受不殺戒者。乃至一切
有形。蠢動含靈。皆不得加害。及襍肉葷辛。並不得犯。
若俗家井水。多有微細諸蟲。須絹濾巳。將蟲還置本
處。欲出行時。應帶濾囊自隨。或以眼觀。無蟲方可飲
用。若受不盜戒者。下至一鍼一草。一米一穀等不與。
不得自取。若受不邪婬戒者。如智論云。除巳妻外。餘
諸男女。鬼神。畜生。可得婬者。悉是邪婬。雖是自妻不
犯。然須避於非處。謂非道。及得妊巳。亦禁之。恐傷胎
非道。謂口。及大便。餘身分也。若受不妄語戒者。但使心虗。無問
境之虗實。並犯。此有大小。自言證聖。得上人法。得禪。
得定。得三昧。解脫等。名大妄語。犯不可悔。其餘見言
[002-0684c]
不見。不見言見。及兩舌。惡口。綺語。犯可悔。若受不飲
酒戒者。一切能醉人之酒。乃至不得以草頭滴著口
中。酒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大方便經云昔迦葉
佛時。有優婆塞。由飲酒故。盜他雞殺。婬他妻。他人來
問時。答言不作。便犯妄語。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
毗婆沙論云。有一鄔波索迦。稟性仁賢。受持五戒。專
精不犯。後於一時。為渴所逼。見一器中。有酒如水。遂
取飲之。爾時便犯酒戒。時有鄰雞來入其舍。盜殺而
噉。復犯殺盜二戒。鄰女尋雞來入其室。強逼交通。復
犯邪行戒。鄰家告官。訊問拒諱。復犯誑語戒。如是五
戒。皆由酒犯。沙彌尼戒經云。不得飲酒。不得嗜酒。不
得甞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喪命。皆悉由
之。牽東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諷經。不敬三寶。輕易師
友。不孝父母。心閉意塞。世世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
識。故不飲酒。欲離五陰。五欲。五葢。得五神通。得度五
道。故不飲酒。薩遮尼乾子經偈云。


「 飲酒多放逸
 現世常愚癡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來世常闇鈍
 多失諸功德
 是故黠慧人
 離諸飲酒失一切食中不得著酒



正法念經。閻羅王數責罪人。說偈云。


「 酒能亂人心
 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
 如是應捨酒
 若酒醉之人
 如死人無異
 若欲常不死
 彼人應捨酒
 酒是諸過處
 恒常不饒益
 一切惡道階
 黑闇所在處
[002-0685a]
 飲酒到地獄
 亦到餓鬼界
 行於畜生業
 是酒過所誑
 酒為毒中毒
 地獄中地獄
 病中之大病
 是智者所說
 若人飲酒者
 無因緣歡喜
 無因緣而瞋
 無因緣作惡
 於佛所生癡
 壞世出世事
 燒解脫如火
 所謂酒一法
 若人能捨酒
 正行於法戒
 彼到第一處
 無死無生處」



優婆塞戒經云。或言更有無量極重之法。過去諸佛。
何緣不制。而制於酒。善男子。因於飲酒。慚愧心壞。於
三惡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緣。則不能受餘四戒。是故
過去諸佛。制不聽飲。或言如來巳說。酒多過失。何故
不在五戒初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為遮
重。不名性重。如來先制性重之戒。後制遮重。又如來
了了知諸法性。是故制之。優婆塞五戒相經云。佛告
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自作。二教人。三遣使。
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語他人言。捉是人。繫
縛奪命。遣使者。語他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
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復有
三種。一用內色。二用非內色。三用內非內色。第一用
內色殺者。謂用手打。若用足。及餘身。分令彼死。是犯
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後不
因死。是中罪可悔。第二用非內色殺者。若人以木石
刀矟弓箭等。令彼死者。同前得罪。第三用內非內色
殺者。以手捉木石等。打令死者。得罪同前。復有不以
[002-0685b]
此三殺。但合諸毒藥。著眼耳鼻舌身上。食中被褥等
中。令彼死者。亦同前罪。若優婆塞。或作火坑。漫心造
者。若人墮死。犯不可悔。非人。鬼神。墮中死者。犯中罪
可悔。畜生死者。犯下罪可悔。若都無死者。犯三方便
可悔輕罪。若尅心唯。為人造火坑。不通餘者。若人墮
死。犯不可悔。不死。犯方便。非人畜生死者。不犯。若優
婆塞或用口業。呪術令死。或有歎死。讚死。或有氣力
人。心起惡念令死。或墮胎令死。得罪輕重。並同前准。
不犯者。或有行來出入。悞墮木石等死者。並不犯。餘
如經說 第二盜戒者。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
一用心。二用身。三離本處。第一用心者。謂發心思惟。
欲為偷盜。第二用身者。謂用身分等取他物。第三離
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並得重罪。復有三種取
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自取。二教他取。三遣使取。復
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苦切取。二輕慢取。三
詐稱他名字取。四強奪取。五受寄取。重物者。若盜五
錢。若五錢直。得者。犯不可悔罪。復有七種取他物。犯
不可悔。一非巳想。二不同意。三不暫用。四知有主。五
不狂。六不心亂。七不病壞心。具此七者。取他重物。犯
不可悔。取他不滿五錢輕物。犯中可悔。翻前七種取
他物者。重輕皆不犯 第三邪婬戒者。邪婬有四處。
一男。二女。三黃門。四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
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各有三種同前。
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婬。謂口大
[002-0685c]
小便處。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
二處行婬。謂口及大便處。犯不可悔。若發心未行婬。
未和合者。犯小可悔罪。若二身和合。止而不婬。犯中
可悔。除此三處。餘處行婬。皆可悔。若人死。及畜生死
者。身根未壞。於彼三處行婬。犯不可悔。輕處同上。若
人雖不受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後
永不得受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戒。若顛狂心亂
痛惱所纏。不自覺者。不犯。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一
生身。二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
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
罪如伊羅鉢龍王。犯不可悔也犯淨戒人。罪同五逆。以惡業重。障於聖道。
故不聽出家 第四妄語戒者。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呵

責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
故妄語。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
言我是阿羅漢。四等果人。乃至四禪。慈悲喜捨。得四
空定。不淨觀。阿那般那念。天來龍來到我所。供養我。
彼問我義。我答彼問。皆犯不可悔罪。若實見。言不見。
實聞。言不聞。實疑。言不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
等小妄語者。犯可悔罪。若發心欲妄語。未出言。犯下
可悔。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若自言得聖道者。便
犯不可悔。若狂心。亂心。不覺語者。不犯未曾有經云。佛告祇陀太
子曰。妄語有二。一重。二輕。為供養故。外現精進。內行邪濁。向人妄語。得禪境界。或言見佛。見龍。見鬼。如是之人。
名大妄語。犯是罪者。墮阿鼻獄。又復妄語能令殺人。破壞人家。復有妄語。違失期契。令他瞋恨。如是名為下妄
語。墮小地獄。其餘戲笑。及諸理匿禁之事。或有言無。或無言有。不犯戒也。  第五酒戒者。

[002-0686a]
佛告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
草頭一滴。亦不得飲。酒有二種。穀酒。木酒。穀酒者。以
諸五穀。襍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莖木葉果。用
種種子。諸藥草。襍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
人者。是名為酒。若甞咽者。亦名為飲。若飲穀酒。咽咽
犯。若飲酢酒。若飲甜酒。若噉麴能醉人者。若噉糟。若
飲酒澱。若飲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並隨
咽咽犯。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
飲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餘藥治不差。以
酒為藥者。不犯。顛狂心亂痛惱。不覺知者。不犯。優婆
塞戒經。佛言。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
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賢聖訶責。人不信
用。他人作罪。橫罹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
巳。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饑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
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復受惡色短命貧
窮。是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穀果蓏。悉皆減少。
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善男子。若人樂偷。是人亦得
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
於巳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賢聖之所訶責。
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巳。墮於地獄。受得惡色
惡力惡名。饑渴苦惱。壽命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
若得人身。貧於財物。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
之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
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
[002-0686b]
 善男子。若復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
所言雖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
惡業之報。捨此身巳。入於地獄。受大苦楚。饑渴熱惱。
是名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
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
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產減少 善男子。若復有人
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病多。常樂鬬諍。
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
之所呵責。人不喜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現在惡報。
捨此身巳。處在地獄。受饑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
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繫念。思惟善法。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產臰爛 善男子。
若復有人樂為邪婬。是人不能護自他身。一切眾生。
見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語在先。於一切時。常受苦惱。
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戀慕。
壽命短促。是名邪婬現在惡果。捨此身巳。處在地獄。
受惡色力。饑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果報。
若得人身。惡色惡口。人不喜見。不能守護妻妾男女。
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善男子。
受優婆塞戒。有五處。所不應遊。屠兒。婬女。酒肆。國王。
旃陀羅舍。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五事。所不應作。一
者不賣生命。二者不賣刀劒。三者不賣毒藥。四者不
沽酒。五者不壓油外國麻中有蟲。故犯。此方無蟲。應不犯。善男子。受優
婆塞戒。復有三事。所不應為。一者不得作羅網。二者
[002-0686c]
不得作藍染外國染五大色。多殺蟲故。此方染青。亦多殺蟲。入五大色數三者不
得釀皮。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復有二事不應為。一者
樗蒲。圍碁。六博。二者種種歌舞妓樂。善男子。受優婆
塞戒。有四種人。不應親近。一者棊博。二者飲酒。三者
欺誑。四者酤酒。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
應作。何等放逸。寒時。熱時。饑時。渴時。多食飽時。清旦
暮時。懅時。作時。初欲作時。失時。怖時。喜時賊難穀貴
時。病苦少壯年衰老時。富時。貧時。為命財時。如是時
中。不修善法。汝能離不。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先學世
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作四分。一分應供
父母。巳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餘一分。
藏積自用作福。善男子。財物不應寄附四處。一者老
人。二者遠處。三者惡人。四者大力。如是四處。不應寄
附。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惡人。常應離之。一者樂
說他過。二者樂說邪見。三者口輭心惡。四者少作多
說。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導地。亦名平地。亦名等
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跡。亦名一切功德根
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緣。智者應當受持不毀。復次。戒
有二果。一諸天樂。二菩提樂。智者應當求菩提樂。不
求諸天樂。智度論云。有三品持戒。若下持戒。生人中。
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修四禪四空定。生色
無色界天中。上持戒。有三種。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
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上清淨持戒。得佛道。不著不
倚。不破不缺。聖所讚愛。是為上清淨持戒。若人求大
[002-0687a]
善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何以故。譬如大
地。一切萬物。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為一切善法住
處。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度。是不可得。若
無戒。欲求好果。亦復如是。若人棄捨此戒。雖居山苦。
行。食果服藥。與禽獸無異。梵網經佛言。不受佛戒名
為畜生。生生之處。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
邪見人輩。木頭無異。故經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
要言之。以戒為本。持戒為始。以戒淨故。不斷佛種。成
等正覺。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為道。以
持淨戒。相續不斷故。優婆塞戒經云。若至心能受持
如是戒者。是人名為優婆塞中分陀利華。優婆塞中
微妙上香。優婆塞中清淨蓮華。優婆塞中真實珍寶。
優婆塞中大丈夫人。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
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為比丘。在家菩薩名
為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
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
纏繞故今此五戒。必從有德明師稟受。方乃得戒。若師不明。不能指示止持作犯。出世之要。故須
授受。當依法教。如分別經云。阿難問佛。若時無明師傳教戒者。若有一人。書寫戒律。授與之。便可得度為道者
不。佛言。皆當得知禁法者。乃可授戒。不可以文字受。便為應法。何以故。佛為天上天下之大智。不可妄傳失旨。
皆當明於戒法禁律。事事委練。乃為相授。不明戒法禁要之事。而妄授人戒法。違佛戒信。反用為是。罪不小也。
猘狗經云。佛語阿難。後末世時。有弟子作師懶墯。無有智慧。不精佛法。欲得人供養。行授人戒法。是為賣戒。阿
諛隨人。見人貪殺。不與誡。見人嗜酒。不斷酒。謂多少可飲。如是教者。持人著泥犁中。阿難問佛。新發意者。值遇
惡師。不曉不了。謂法當爾。至使信受其言。愚癡不解。更見名師。為可復重受戒不。佛言。於我法中曠大。極可得
悔。更自懺洗。初發意時。心常矇冥。為惡師所誤。實自不知。更行受戒。始為入法。不知不曉時。非佛弟子。為是世
[002-0687b]
間少善人耳。無有大功德。善生長者。白佛言。世尊。菩薩巳受優婆

塞戒。復當云何供養三寶。佛言。善男子。世間福田。凡
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
謂父母師長和尚。功德田者。從得煖法。乃至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如
來世尊。是二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
二種田。眾僧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
是因緣。菩薩巳受優婆塞戒。當至心勤供養三寶。善
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應當至心。勤心
供養生身。滅身。形儀。塔廟。若於曠野無塔廟處。常當
繫念尊重讚歎。若自力作。若勸人作。見人作時。心生
歡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多廣教眾多之人。而共
作之。既供養巳。於巳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
如是。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作時不悔。心不
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若以一錢。至無量寶。若以
一線。至無量線。若以一華。至無量華。若以一香。至無
量香。若以一偈讚。至無量偈。若以一禮。至無量禮。若
遶一帀。至無量帀。若一時中。乃至無量時中。若自獨
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養佛法僧者。
若我現在。及涅槃後。等無差別。涅槃經云。若於佛法。
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則坐不動國。善守佛僧物。
塗掃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
此則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也不動國。即東方阿閦佛國。佛告
善生。若供養僧。即是供養佛僧二寶。若觀佛法功德
[002-0687c]
微妙。即是具足供養三寶。若人施時。不求果報。即是
供養無上菩提。具足成熟檀波羅蜜。修菩提道。能得
未來無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智度論云。時佛
姨母大愛道。以金色上上寶衣奉佛。佛勸施僧。能消
能受。故知佛寶僧寶。福無多少。佛說偈言。若人敬愛
佛。亦當敬愛僧。不當有分別。同皆為寶故。大莊嚴論
云。眾僧功德海。無能測量者。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
讚。況餘一切人。而當不稱歎。廣大良福田。種少獲大
利。是故於眾僧。耆老及少年。等心而供養。不應生分
別。佛告善生。善男子。若人樂施。是人即壞五弊惡法。
一者邪見。二者無信。三者放逸。四者慳貪。五者嗔癡。
離是惡巳。心生歡喜。因歡喜故。乃至獲得真正解脫。
是人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二者
善名流布遍於四方。三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四者
一切善人。樂來親附。善男子。修行施巳。其心無悔。是
人若以客煩惱故。墮於地獄。雖處惡處。不饑不渴。以
是因緣。離二種苦。一鐵丸苦。二鐵漿苦。若畜生身。所
須易得。無所匱乏。若餓鬼身。不受饑渴。常得飽滿。若
得人身。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及信戒施多聞智慧。勝
於一切。雖處惡世。不為惡事。惡法生時終不隨受。於
怖畏處。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勝。復當深觀貧
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繫心常樂行施。善男子。若人
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匱。當知是人。巳說來世貧窮
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
[002-0688a]
財。是亦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
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
有食分。食巳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
以塵[麩-夫+少]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
當無此塵許[麩-夫+少]耶。誰有一日食三揣[麩-夫+少]。命不全者。是
故諸人。應以食半。食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
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綖施人繫瘡。一指
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
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勸喜無厭。亦名施
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
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呪願王。及貧窮人。所得福
德。等無差別。善男子。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
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聞無異。而是諸香。
不失毫𨤲。修施之德。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麤若細。
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
所得果報。無有差別。善男子。若無財物。見他施巳。心
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無礙。有
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隨
有多少。任力施與。除布施巳。無有能得人天之樂。至
無上樂。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自觀。餘一揣食。自
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與之。況復多耶。善男子。智者
當觀。財是無常。是無常故。於無量世。失壞耗減。不得
利益。雖是無常。而能施作無量利益。云何慳惜。不布
施耶。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
[002-0688b]
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饑渴
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
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人是雖墮餓鬼
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善男子。除布施巳。不得二
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脫。若持戒人。雖得生天。不修施
故。不得上食。微妙瓔珞。若人欲求世間之樂。及無上
樂。應當樂施。智者當觀生死無邊。受樂亦爾。是故應
為斷生死施。不求受樂。復作是觀。雖復富有四天下
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布
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無上樂。即無上涅槃樂。善
男子。施物巳。兼化眾生。云何教化。見貧窮者。先當語
言。汝歸能依三寶不。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受三歸。
及以齋戒。後則施物。若言不能。復應語言。若不能者。
汝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
者。當教巳。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主。若以
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
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善男
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
毗婆沙論云。若人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世。決
定不逢刀兵災起。若以一訶子。起殷淨心。奉施病僧。
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起。若一搏之食。起殷淨
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饑饉災起。是以尊
者薄拘羅。昔受一不殺生戒。得五不死報。施病比丘
一訶梨勒果。九十一劫。天上人中。享福快樂。未嘗有
[002-0688c]
病。今最後身出家。成阿羅漢。年百六十無疾。由施僧
一果故。智度論云。一念中能行六波羅蜜。謂布施時。
如法捨財。是檀波羅蜜。安住大善道中布施。不向二
乘。是戒波羅蜜。慳等煩惱。及魔等來。不能動心。是忍
辱波羅蜜。布施不息。是精進波羅蜜。攝心不散。無疑
無悔。是禪波羅蜜。與者受者。乃至財物。俱不可得。是
般若波羅蜜檀者。施也。又云。施有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
無畏施。持戒自檢。不侵一切眾生財物。是行財施。能
種種說法。令其開悟。名為法施。眾生畏死。持戒不害。
名無畏施。大丈夫論云。財施者。除眾生身苦。法施者。
除眾生心苦。財施者。為得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財
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為世間所敬。未曾有經云。
施食濟一日之命。施財物濟一世之乏。說法教化。能
令眾生出世間道。法苑云。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
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
施者。未來世中。得成上色。壽命延長。多饒財寶。身得
大力安樂。獲無礙辯。信心明了。故知法施殊勝。過於
財施。若聞法施過於財施。愚人不解。即便秘財唯樂
讀經。若如是者。不如有人解心。布施一錢。勝如迷心
讀經百千萬卷。是故如來設教。意存解行。雙行方成
佛果。阿毗曇甘露味經云。若施畜生。受百世報。若施
不善人。受千世報。若施善人。受千萬世報。若施離欲
凡夫。受千萬億世報。若施得道人。得無數世報。若施
佛。得至涅槃。僧伽吒經云。大眾白佛言。世尊。一佛福
[002-0689a]
德。有幾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塵。如恒河沙等眾生。
悉成十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薩。所有功德。不如
一佛功德之力。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常能至寺。
親近諸比丘等。諮問法味。至心聽受。憶念不忘。能分
別義。轉化眾生。是名優婆塞。自利利他。若不能習學。
如是所說。輕慢比丘。為求過失。而往聽法。無信敬心。
奉事外道。見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諸宿。是優婆塞。
不名堅固。如法住也。若人為護舍宅身命。齋祀諸神。
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
禮拜外道。是人即失三歸依法。若聞諸天有曾見佛。
功德勝巳。禮拜供養。是人不失歸依之法。或時禮拜
天王。應如禮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之人。
雖復禮拜。所說邪見法。慎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
心。為護身命。財物國土。人民恐怖。所說邪見。何故不
受。智者應觀外道所說云。一切世間萬物。皆是自在
天之所作。若是天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而一
切眾生作善惡業。以是業緣。自受果報。復說一切萬
物。時節星宿。是自在天作。如是邪說。我云何受。智者
了了。知是業果。云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天作耶。以
是因緣。智者不受外道邪錯之說。善男子。一切眾生。
隨於業行。若修正見。受於安樂。修邪見者。受大苦惱。
因修善業。得大自在。得自在巳。眾生親近。復為宣說
善業因緣。善業因緣。故得自在。一切眾生。皆由修善
業因緣故。得受安樂。非年宿也。順正理論云。諸天神
[002-0689b]
眾。於近事邊。無敢希求禮敬。如國君主。於比丘定無
希求禮敬。懼損功德。及壽命故。如契經說。北方天王。
請大目連。舍利弗等。五百聖僧。至自宮中。設供養巳。
請施頌願。復請曰。從今後。諸出家者。及在家近事等。
至我廟中。一切皆應施我頌願。我等眷屬。亦從今時。
專誠護持正法。令佛出家在家弟子。於一切時。恒無
惱害。時尊者許其請所徧。告一切出家在家受佛戒
者。至天廟中。皆應如法施天頌願。然未曾有令合掌
敬禮。若近事樂禮天神。便與外道等無差別。愛樂邪
徒。所作業故。由此方便。習近邪師。墮惡趣因。漸堅增
盛。從此展轉。乃至多生。亦樂如是邪行。又若近事。禮
敬天神。引多眾生。作大衰損。彼事天者。皆作是言。近
事深閑佛教。今來禮敬我所事天。必於天神有懷敬
信。善哉。我等無倒歸依。又世間諸樂正理者。推尋佛
教。未究其真。觀此。便生僻執。謂佛教。似世間書傳。以
不能辯真義理。乃令是人。還歸依諸天神眾。引如是
等。無量眾生。令增邪執。名大衰損。又非近事繫天神。
自是邪徒相率歸附。非出家人。皆應致敬。是故近事。
不應禮敬一切天神優婆塞戒。經許近事禮拜天神如禮國君等。不得信受其說。今
順正理論。禮敬亦遮。天王尚不聽禮。況餘諸鬼神。今時有信受偽造玉皇寶告。三官經。七斗經。受生經等。豈不
大錯。或曰經雖非真。可誘為善。寧有過耶。答曰。豈不聞乎。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生生不獲正見。過誠非小。宜速
省之。優婆塞戒經云。善生白佛言。世尊。菩薩巳受優婆

塞戒。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云何得離。佛言。應修
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
[002-0689c]
淨因緣。增長悲慧。大般若經云。佛告善現。菩薩摩訶
薩。若晝若夜。常不遠離念佛作意。常不遠離聞法作
意。由此因緣。隨諸國土。有諸如來。現說正法。即乘願
力。往彼受生。或乘神通。而往聽法。由是因緣。此諸菩
薩。生生之處。常不離佛。恒聞正法。無間無斷。無量壽
經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
極樂國。一一菩薩。巳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
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小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
生。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
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
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
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
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
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當
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菩薩。皆當往生。
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
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
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
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
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
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巳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
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斯。法等菩薩。
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
[002-0690a]
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佛語彌勒。不伹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
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
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
一劫。尚未能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唐。慈愍三藏法
師。躬往天竺。尋求梵本。訪善知識。深厭閻浮。乃自惟
曰。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能速見佛。徧問天
竺三藏學者。皆讚淨土。合於金口。愍聞巳頂受。漸至
北天竺。徤䭾羅國。王城東北。有一大山。山有觀音像。
愍。遂七日叩頭祈請。以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觀
音空中。現紫金色相。垂右手摩愍頂曰。汝若傳法。自
利利他。惟有西方阿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迴願
往生。到彼國巳。見佛及我。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
行。說巳。忽然不現。又唐。法照法師。大歷二年。止衡州
雲峰寺。慈忍戒定。為時所宗。忽於一日。鉢內。兩次現
五色雲。雲中見有梵剎。題曰。大聖竹林寺。後詣五臺。
見異光。果得竹林寺。方圓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
是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流渠華樹。充滿其內。照
入寺。至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之座。
萬眾園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去聖時
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法浩瀚。未審修何法門。最
為捷要。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佛。得
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佛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
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諸法之王。汝
[002-0690b]
當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復問。當云何念。文殊曰。
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若繫
念。令念無間斷。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是語巳。二大
聖。各舒金色手。摩照頂。為授記。照歡喜禮謝而退念佛
徃生法門。如大小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等。及諸淨土典籍。廣明


歸戒要集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