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211 淨心誡觀法發真鈔-宋-允堪 (master)



No. 1096-A


淨心誡觀發真鈔卷上并序
天台沙門 允堪 述


夫學道者以明巳為本立言者以益物為宗在昔聖
賢率循此二茲誡觀者乃明巳益物之教乎吾祖南
山雖託訓於慈忍豈無意於將來愚慶荷大師之道
凡二十載所述諸科記僅將百卷噫著文字而忘理
觀者不亦病乎今年四十有一知浮世之過半遂用
此觀為治心之法一日講次學徒有昧復立言以暢
之勒成三卷題曰發真欲使履於斯道而發真歸源
矣若然則又跂於日明巳益物得無意乎。


時慶曆五年歲次乙酉三月既望於錢塘淨住院講
堂序

No. 1096-B


淨心誡觀法序
餘杭郡沙門釋 元照 述


太近至易無如自心入死出生了不知覺其體明瑩
其量包容故使一迷遽生諸法其猶寶鑑因明而像
生又若長川緣澄而波動謂心異物為物轉心吸攬
塵緣積成勞結淪歷諸有沈屈巳靈餘趣無知人倫
[001-0518b]
尠學縱令聽習多墮邪癡奔逐名聞封著知解至有
江南江北走覓菩提曲見邪心未嘗正直野猿騰躍
家犬遲迴勞我聖師提耳垂誨曲留妙藥的指病根
囊括兩乘津通萬行託彼親度用表弘慈囑使竊闚
恃彰秘勝深訶講論苦勉修治然古德傳通雙弘教
觀諸部則以教開解斯文乃以觀示修既非無目而
遊豈是數他之寶須信從真起妄舉體現前達妄即
真不從他得淨心之要覽者宜知。No. 1096
淨心誡觀發真鈔卷上本
天台沙門釋 允堪 述


「淨心誡觀法」


【此誡觀者正由學人多滯心病未臻法源故我大
師運以慈悲拯斯倒執闢乎二道統被三機始明
小乘終伸大行前二十五篇彰自利後之四篇顯
利他莫不括總羣經發明自證俾其來者咸證上
乘又使夫由此觀者然後了萬有性相事理因果
行位顯智無不盡矣雖八萬法門五千經卷不俟
徧𨵃而可該悉也亦由得其門而備觀宗廟之美
[001-0518c]
矣下所謂一字之中含無量義其斯之謂歟又一
切法本於自心心若明淨諸法顯了能達此理則
遍能含攝豈以言詮廣略而滯於知見乎故今五
字之目通貫眾篇矣且辨釋名題如初門自顯故
於此鈔略而不解講者宜探取下文至時提授今
但麤分能所何者如心之一字屬所淨與誡觀法
四字屬能由人假法而能淨心言心者梵語質多
此翻為心約小而論則但淨六識心矣故下云垢
染漸滅心轉明淨如修五停心等觀是也據大而
說則發起淨信息於妄念復一真心矣故下復曰
起於大乘清淨信心趣向菩提種性住處故一題
淨心二義通攝誡者警也觀者梵語毗鉢舍那此
翻為觀以觀察為義法者則也常也可軌可則令
物生解為義。】


「終南山沙門釋 道宣 撰」


【終南山者周之山名也五經要義曰長安之南山
一名太一潘岳關中記曰其山一名中南言在天
之中居都之南也山者國語曰土之聚也說文曰
山者宣也宣氣產生萬物也今終南即大師深隱
之地沙門者出家之通稱梵語沙門那此翻勤息
謂勤勞息苦斷煩惱故或翻乏道以為良福田故
能斷眾生饉乏以能修八正道故能斷一切邪道
故涅槃曰沙門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
乏斷一切道以是義故修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
[001-0519a]
道中獲得果故名曰沙門是故沙門之名通乎因
果今大師即四依上士大乘觀行沙門也如般舟
三昧豈下位之所行乎般舟翻佛立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前而立
大師凡滿二十餘會以三月為一限是知本高迹
下現律師身而演律藏也故世以律師召焉又佛
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釋者
具曰釋迦此翻能仁始尼樓聰遭擯止雪山中歸
德如市鬱為強國父王遙歎我子能仁因改姓釋
迦自後繼氏焉至淨飯王當第五代佛當第六今
所稱者當第七也由出家五眾以佛為師故阿含
曰四河歸海無復本名四姓出家咸稱釋氏大師
名諱如西土以稱名為尊故子名有兼於父母者
而後世稱之中夏以避名為尊父母既亡聞名則
心瞿音句驚悲也故人諱之然廟中不諱臨文不諱道
宣即大師名也感通等事如皇宋朝高僧傳撰者
亦述也謂撰古遺文述而不作也。】


「敬禮。」


【敬禮者敬恭也肅也禮者仲尼燕居曰禮也者理
也君子無理不動又曰禮者體也猶人身體體不備君
子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猶不備也律中分大小
禮次乃至如來及塔五眾通禮斯亦當也智論有
三禮一口禮即下禮二屈膝頭不至地即中禮三頭至
即上禮與周禮稽首同也前一屬口業後二屬身業又敬通
於心則三業具矣欲知禮法邪正不同如西竺三
[001-0519b]
藏厥號勒那覩此下凡屬在邊鄙不閑禮法翻出
七種一曰我慢心禮即無心恭敬外覩似恭內增
慢惑如碓上下又如木人情不殷重故二唱和求
名禮即口唱心散見人則身輕急捷人去則身惰
心疲此二行人不可為之三身心恭敬禮即形心恭敬無有
異念如佛有前手摩其頂導利人天為最功德雖
大猶未發智後多退沒故四發智清淨禮達佛境
界慧心明利禮於一佛即禮一切佛體一切佛即
是一佛法僧亦爾以解脫體同故心心轉明一拜
一起淨業無窮果報無限五徧入法界禮即想自
身從本巳來不離法界不在諸佛身外亦不在內
自性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即遍通諸佛如一
室中懸百千鏡有人觀鏡鏡皆像現佛身清淨明
逾於鏡遞相涉入鏡無不照影無不現故地持論
云不現前供養勝現前供養又諸佛德用既齊名
號亦等隨稱何名名無不盡如稱釋迦名禮者一
切諸佛無不備周以梵語釋迦此云能仁豈有一
佛非能仁乎又如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乎梵
語彌勒此云慈氏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得慈心三昧以無緣慈攝一切也
有諸佛非慈氏乎故智論云一佛勝能等一切佛
勝能如是禮者周遍法界六正觀修誠禮此明自
禮自身佛不緣他境他身佛何以故一切眾生佛
性平等但為迷故專禮於他巳身佛性妄認為惡
若能返照則解脫有期故淨名云如自觀身實相
[001-0519c]
觀佛亦然又隨力修明即是引出佛性三祇果圓
即是至得果佛性況茲妙達唯局大聖若論下凡
雖未頓修不得不解如涉遠道要藉自身欲見佛
性要觀巳佛法僧亦爾體同無二是名正觀禮也
七實相平等禮大意同前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
異今此一禮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平等若見
佛可尊可敬即見凡可卑可慢若起此心遂成僻
執故般若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菩
提以實相離念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
禮敬不可以慢情去高下離尊卑靜亂一源恭怠
齊致此之一禮凡夫淺識聞恐反謗上智之人內
行平等外順修敬內外冥合是名平等禮今之行
人若欲修禮敬者當從淺至深隨力運想無使虗
禮虗喪其功矣。】


「三寶藏薩婆若法身。」


【三寶者名雖是一總含四種故戒疏云一理體者
如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聲聞學無
學功德是僧寶二化相者如釋迦道王三千為佛
寶演布諦教為法寶拘隣等五為僧寶三住持者
形像塔廟為佛寶紙素所傳為法寶戒法儀相為
僧寶四一體者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
寶同性等謂性本知覺為佛性本寂滅為法性本
有河沙功德妙用與性一一相應和合無異為僧
言藏者梵云俱舍此云藏以含攝為義謂三寶普
[001-0520a]
遍含受無礙也故起信論首伸歸敬曰歸命盡十
方最勝業徧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佛寶也無礙即
徧法界故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法寶也

後釋云無邊德藏僧僧寶也故今言藏義同彼論薩
婆者智論云薩婆是法復次得薩婆若故名為佛
又思益經云平等一切法名薩婆若聲聞緣覺所
不能及又云於一切法中無礙故名薩婆若小遠
云此翻一切智法身者小則五分法身戒定慧解
脫解脫知見也大則清淨法身所言清淨者離垢
出纏真如也不為二障等所污故法即軌生物解
身則具體依聚三義且軌生物解者謂等覺位後
解脫道中得自受用身時根本智內冥真理有軌
解之義體依聚者無垢真如為體是體義與塵沙
萬德及報化二身為依止名依義有常樂我淨積
聚名聚義。】


「隨力誡初學惟聖哀愍聽。」


【隨力下言隨巳智力誡勗初學非敢呈於達者此
亦示謙耳惟下不獨求德亦含請加也由哀愍聽
許則無其障障若不生功由請護。】


「時在隋州興唐伽藍夏安居撰令送泰山靈巖寺付
慈忍受持。」


【隋州屬山南道漢陽之地也春秋時屬楚即禹貢
荊梁二州之域又左傳曰鬬伯比言於楚子曰漢
東之國隋為大杜預注曰隋國今義陽隋縣也興
[001-0520b]
唐則別名伽藍乃通稱具云僧伽羅摩此云眾園
或云毗訶囉此云遊止夏安居者安居篇云由夏
中壞行義多招譏復重故文云自今巳去聽三月
夏安居春冬過少必無事不依同結吉羅然聖人
用心必該二利何者稟制禁足自利之行成立言
訓人利他之道著實菩薩之行歟泰山者五嶽之
東嶽也博物志云泰山一言天孫也五經通義云
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報功告成必於岱宗
也東方萬物始交代之處宗長也言為羣嶽之長
也靈巖亦寺之別名案廣弘明云高宗興光元年
帝於西武州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佛像各高七
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萬代谷深三十里
東為僧寺名曰靈巖慈忍僧傳不載始末之迹無
得而聞斯亦實行潛光高而不名之士也。】


「凡三十篇如右。」


【篇者戒疏云篇類均等與諸章品義齊一也刑昺
疏云篇者積章而成篇者徧也言出情鋪事明而
徧者也。】




* 釋名篇第一
* 序宗篇第二
* 五停篇第三
* 挍量篇第四
* 自慶篇第五
* 善根篇第六
* 破戒篇第七
* 邪命篇第八
* 誑佛篇第九
* 造過篇第十
* 解脫篇第十一
* 食緣篇第十二
* 流轉篇第十三
* 不動篇第十四
* 過患篇第十五
* 心濁篇第十六
* 二報篇第十七
* 結使篇第十八
[001-0520c]
* 緣生篇第十九
* 安般篇第二十
* 相資篇二十一
* 因果篇二十二
* 止劫篇二十三
* 二諦篇二十四
* 心行篇二十五
* 菩提篇二十六
* 教化篇二十七
* 佛性篇二十八
* 福田篇二十九
* 受持篇三十」


淨心誡觀法五字釋名篇第一


【初釋名篇夫法者有萬差必繫名定名彰五字理
貫羣篇若不預明恐迷通義故立此解以冠其初
言字與名者俱舍云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
字為二所依第一者爾雅云第次也僧傳云第者
為居一者為始此既居先故稱第一字者先儒云
語助。】


「淨心者。


於汝現行煩惱諸部過患教修對治令汝即時隨分
解脫垢染漸滅心轉明淨發生定慧起於大乘清淨
信心趣向菩提種性住處以今微因後感當果是故
教汝察病對治興隆功業修入信境成決定根力。」


【現行煩惱者以眾生於麤細惑障全未斷故自無
始來常共現行也諸部下以內外過患非一故言
[001-0521a]
諸而各有種屬故言部如含過患則非瞋等今亦
隨患教修對治是故亦隨分而得解脫菩提此翻
為道謂趣向大道無漏種性中作畢竟所依住處
微因者通指淨心也當果者總包四十二位是故
下彰下所示觀行功業即觀行欲修此法先須有
信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故根力下五根五力此略
提道品之階級耳以五根中有信根五力中有信
力故若望下四十二地此信境應収十信由具信
故方入後位。】


「其三賢十聖無垢妙覺四十二地空宗真理唯可知
聞影像麤相。」


【三賢華嚴明十住十行十迴向為賢十地為聖無
垢妙覺者若合下四十二位則無垢屬等覺以此
位斷十一品無明鄰真際極故若望斷盡無明則
名妙覺方無垢矣四十二者即住行向地等妙二
覺共成四十二若加十信即成五十二位諦觀法
師束為七科謂信住行向地等妙又合七為二初
凡二聖就凡又二信為外凡住行向為內凡亦名
為賢約聖亦二十地等覺為因妙覺為果今既說
賢位巳上故揀去十信成四十二位又前云起於
大乘清淨信心則又可包十信矣此収僧佛二寶
也空宗真理屬法寶又是四十二位所證理故唯
可下以凡夫未能親證但可知聞麤相又影像者
喻未見其真。】
[001-0521b]


「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


【下地者對聖賢上地故言下也馬鳴造遺教論亦
召凡夫為下地也。】


「今唯使汝淨除業鏡客塵𪾼等見汝身中少分佛性。」


【業鏡鏡喻心也業収惑業又智論說天帝以大寶
鏡照四州人善惡亦名業鏡又下文云大業之樹
光明如鏡眾生造業於彼悉現客塵者古師云分
別煩惱麤動如客微細難辨如塵此俱喻煩惱障
也故楞嚴云以不住者名為客義以搖動者名為
塵義𪾼爾雅云幽𪾼昧冥也又陰風也詩𪾼𪾼其
陰注云如常陰𪾼𪾼然今取陰暗之象也少分者
言未得全見也涅槃云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
全見十住菩薩所見佛性如後夜見色如來所見
如晝見色又佛性品云譬如醉人欲涉遠道朦朧
見道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十住菩薩位
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
能見耶又況下位者乎。】


「汝可飲服般若甘露洗蕩蓋纏漸顯淨心心若清淨
令眾生界淨眾生既淨則佛土淨。」


【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
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今存梵名者謂祕密與多
含此無順古生善故不翻弉師立五義般若可翻
而存梵者為生善故大論云般若尊重智慧輕薄
不可以輕代重也此智最勝故喻甘露甘露者一
[001-0521c]
名天酒張華注神異記云天酒甘露也蓋纏五蓋
十纏也心若下淨名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
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或假佛力見淨者小遠
涅槃疏云其土常淨物本見穢由前心不善故佛
轉之今始見淨名為變土理實變心以此證知皆
由心淨故佛土淨。】


「始除煩惱令戒清淨戒既完具定復清淨以戒定淨
令智慧淨智既淨巳顯自身源。」


【顯自身源者身或可作心由上對治惑滅智淨則
知此身具如來性起信問曰法界一相佛體無二
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答曰譬如
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鑛穢之垢若人雖念寶
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
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真
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能得淨是故勸今始
除煩惱修戒定慧乃可顯自心源。】


「有此義故名為淨心。


巳下諸篇治過雖別同名淨心。


誡者令汝識知對治初門先除麤染根本惡業知病
知藥守心慎口勵巳修道離過患故名誡。」


【麤染根本者即誡財色等下文云一切苦因果財
色為本等又從五停篇下皆是隨病設藥亦誡之
義也勵巳下明身業勵勉也。】


「觀者察義觀察此誡與佛法相應不相應及障道過
[001-0522a]
患名字句偈審諦思量如實解心得誡本意。」


【觀察下謂觀此誡文更推求佛意若相應者可用
不相應者則止猶十誦墨印義也此勸觀能治之
法及障道過患者此勸觀所治之病也以觀病用
藥方曰相應句偈者即下隨篇長行之後復出重
頌是也宜以名字収長行句偈収重頌若通而論
之句偈即名字也如實解心依此如實解了淨心
名得誡觀本意。】


「又能隨順止觀二門此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長一切
禪支道品故名觀。」


【止觀者止屬定觀屬慧止靜觀明也又在因謂之
止觀在果謂之定慧今望生下禪支道品則俱為
因矣一切禪支者即根本曰禪勝妙支林功德也
初禪有五支二禪四支三禪五支四禪四支是也
道品即三十七道品由此是入道淺深品類故云
道品又支林道品悉從定慧而生定慧又從戒而
起雖舉定慧義攝於戒。】


「法者即此誡文首軸次第慇懃曉示欲使禁斷煩惱
止諸惡業加行勝進住不退心故名為法。」


【煩惱屬心惡業總身口則三業通誡名法加行下
謂加功用行勝進無退者由此誡觀之法也若約
位収小則煖頂忍世第一屬加行位前二有退後
二無退又屬內凡大則住行向為內凡也解名既
冠諸篇約位無遺大小。】
[001-0522b]


「下諸篇中皆有此淨心誡觀法五義當須知之。」


誡觀序宗法第二


【二釋序宗篇淨心之目既冠於諸篇入道之源要
先除於麤咎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言序者敘也爾
雅云舒業順敘緒也郭璞云四者又為端緒宗者
要也本也言敘陳入道之端緒要斷財色為其宗
本耳。】


「夫欲修道於三業中先斷財色二種。」


【修道即三乘聖道三業即身口意業財色以是麤
染根本故。】


「若不貪財即無諂諍若不貪色即無熱惱經曰背捨
離欲順菩提分當修身觀精勤一心除世貪愛制伏
垢惱令心清淨以斷財色成無漏善根薰本識中成
無貪種子漸盡惑染入賢聖位。」


【貪劉熈曰貪探也探入他分故即無即或作則下
句同諂諍者莊周曰希其意而道其言謂之諂又
因而致競謂之諍熱惱謂貪色猛盛則心熱惱經
云者大凡引用多撮眾經之精粹例不別標其目
背捨者即八背捨也智論云背是淨潔五欲捨是
著心故即心生猒背而不受著也離欲者遠五欲
故順下以菩提分中無著欲故今若離之是名順
也本識者即藏識也以無漏善根為能薰藏識為
所薰能所相資薰成無貪善種善種若成聖果可
得故曰入賢聖位禮別名記中倍英曰賢倍傑曰
[001-0522c]
聖家語哀公問孔子何謂聖人對云智通乎大道
應變而不窮測物之情性者也我教極指則以佛
為聖餘皆賢也且如列子中孔子對太宰噽亦指
佛為聖故彼云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
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今見解法人等仍貪財色長養結使與諸漏相應惡
業繫縛墜三惡道經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
也。」


【結使成論云猶如乳母常隨小兒能繫縛生死故
名為結常隨眾生故名為使即九結十使三惡道
者即地獄餓鬼畜生三俱不善故惡也各有餘經
故云道也經即遺教以食貪財色故非道人規頂
矩袍故非白衣二位不収故曰無所名也馬鳴云
不入出世及世間中故非施設故。】


「多求利故專習唇吻莊補華綺戲論諍訟遞相謗嫉
三毒轉彊煩惱增長沈淪苦海知而故犯無解脫時
千佛出世不見不聞以是因緣地獄罪畢受惡龍身
為盜佛衣食破戒瞋垢所得惡果如盲龍經說即知
解義不救業苦。」


【吻口吻也釋名云吻𢪛也𢪛拭之也莊補下即莊
嚴補綴文華綺錯之言也戲論者音義指歸云戲
劇也諕浪笑傲俳諧而言論也又成論云若一異
論名曰戲論謗嫉加誣曰謗害賢曰嫉千佛案釋
迦譜云大乘經三世三劫各有千佛過去莊嚴劫
[001-0523a]
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三千王子次第成佛故曰
千佛今釋迦即賢劫中第四佛也惡龍身者是地
獄餘報也為盜下指因也如盲龍下大集經濟龍
品云有一盲龍名曰頗羅機梨奢舉聲大哭作如
是言大聖世尊願救濟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惱日
夜常為種種諸蟲之所唼食居熱水中無時暫樂
佛言梨奢汝過去世於佛法中曾為比丘毀破禁
戒外現相善廣貪眷屬名聲四遠乃至得供養獨
受用之等惡業因緣得此盲報即知下解義無行
業果不亡。】


「汝宜依誡如說修行隨病對治隨分解脫不可口言
而得清淨三毒五結。」


【修行應法師曰行下孟切施之名行即造修也不
可口言大鈔云佛法貴如說而行不貴多讀多誦
又云不以口之所言而得清淨如說行者乃是佛
法五結常途多言九結恐五字誤即愛忿慢無明
慳嫉疑見取也。】


「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輕即自差披戒定鎧摧心魔賊
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一切樂因果戒定為本然此
因果悉在眾生心微塵中何故不禁餘過先誡財色。」


【先治重者不越貪嗔癡也又此三毒出自見愛故
顗禪師云若論煩惱根本不出見愛枝派分別則
科目甚多所謂三毒五蓋十使九十八煩惱八萬
四千乃至塵沙等今若能除根則枝葉亦無鎧甲
[001-0523b]
之別名上句既収戒定摧心下宜収智慧以智慧
能殺賊故心魔即心所起煩惱魔是也心微塵中
者華嚴經云一切眾生心微塵中有無師智無礙
智廣大智等是則善惡因果皆在心微塵中楞嚴
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
成體又清涼云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微塵者舉小
以攝大也故華嚴法界觀云如一微塵其相不大
而能容攝無邊法界由剎塵諸法既不離法界是
故俱在一塵中現諸法既不離於一塵因果亦不
離於一心。】


「大乘經云八萬四千障道罪業悉因財色以為根本
何以故十方眾生無始巳來為財相殺者過微塵數
為色相殺者數復過是道俗二流為於財色今現有
一百二十六大地獄中受千萬種苦經無量劫始入
畜生餓鬼緇素二人同為財色之所傷害初持後犯
能免者稀。」


【八下即八萬四千塵勞所起諸業多論云佛說塵
勞有八萬法藥亦有八萬無始者遠推過去生死
無極從迷以來未甞覺悟故言無始地獄者梵云
捺落迦於三塗中是火塗道在此地極下之處故
小乘論中有八大地獄每一獄四門共有十六小
獄八獄共有一百二十八兼本八獄合一百三十
六文作二十六字誤其中相狀廣狹數量如正法
念經所明更有輕繫地獄或人間或深山曠野或
[001-0523c]
在海邊鉄圍山間靈感傳云窈窈冥冥日月光明
所不能照又引契經頌云鐵圍兩山間不覩日月
光餓鬼聚其中償其宿罪故或在虗空中今對餘
輕繫故俱言大耳緇素二人即比丘白衣也雖比
丘具戒白衣五八戒皆初心勇猛故持後心懈慢
故犯問緇衣色者何狀貌耶答紫而淺黑非正色
也周禮云三入為纁詩云切三染絳也五入為緅子侯也
入為緇鄭氏注云再染以黑為成緇故淨秀尼見
聖眾衣色如桑𣞵乃淺赤深黑色也。】


「若有斷者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為賢士名佛弟子。」


【菩薩者具云菩提薩埵智度論云菩提名佛道薩
埵名成眾生用諸佛道成就眾生又菩提自行薩
埵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也賢士鈔引月燈三
昧經云能持淨戒名勝士義意同也佛弟子者奧
法師云從佛所生得佛法分紹繼佛家故名佛弟
子又大鈔云學在我後名之為弟解從我生名之
為子。】


「財色二事相欲似輕感罪尤重河沙誑惑由財色起
此之二過能壞君臣師徒夫婦等亦壞內外親族朋
友知識。」


【相欲似輕者謂貪財愛色其相非重故似輕如律
十種黑心對財事起故又智論云婬欲雖不惱眾
生心心繫著此雖相輕泊乎罪報則九百二十一
億六十千歲受地獄苦故曰感罪尤重君臣白虎
[001-0524a]
通云君者郡也羣下之歸心也臣伏也男子之賤
稱春秋說曰正氣為帝間氣為臣師徒周禮云師
者教人以道之稱又楊雄云師者人之模範徒黨
也夫婦大載禮云夫者扶也言扶制萬物也婦者
釋名云服也以服家事也內外下如叔伯是內族
舅姑是外族朋友毛詩序云代木宴朋友故舊也
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也又同門
曰朋同志曰友知識聞名歎德曰知覩形敬奉曰
識凡有三種一外護善知識二同行善知識三教
授善知識凡破壞如是等人莫不由乎財色是故
尚須誡之佛言財色在□□人之不捨譬如刀刃
有蜜不足一飡之美小兒䑛之有害舌之患此屬自損
上屬損他由財色也。】


「若離財色更無世間人天脫苦聖凡同讚諸漏滅盡
進至佛果為此先誡財色二種。」


【更無世間等謂眾生五陰并所依國土依正劣報
悉由財色所致今若遠離財色則劣報非有人天
舉勝包劣通乎六道聖凡凡當作賢字進至佛果
者由不為境惑所礙則終至於極道如佛言夫為
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
為鬼神所遮不為□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入
海矣人為道者不為欲情所惑不為眾邪所誑精
進無礙吾保其入道矣。】


「因色生憍因財生恡憍而且恡雖有餘德亦不足觀。」
[001-0524b]


【憍憐也恣也本亦作驕恡正作悋鄙悋也夫人具
斯二過縱有所餘德行不足觀之孔子曰如有周
公之才美使驕且悋其餘不足觀也矣邢昺云言
為鄙悋所揜棄也。】


「先斷財色使功行成立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也
言逆行疾故名淨心。」


【先斷下二句収戒律也故下云能斷財色即名奉
律今大師意在先奉律藏次習經論方得其次言
逆下以此言雖一期逆耳能能䇿行人速疾至道
也由斯義故名為淨心。】


「偈曰。」


【偈者應法師云梵言也正云伽陀或云室盧迦此
方當頌攝經中作伽佗訛也曰者說文云詞也從
口一聲亦像口氣出也然則曰者發語詞也。】



 煩惱如河沙
 先斷惡二種
 一財二是色
 死時神不恐
 吉羅須護持
 況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淨
 布薩心喜踊


【河沙者即恒河中沙此河長八十由旬廣四十由
旬其底甚深象度皆沒沙細如麵水白如乳今喻
煩惱之多故言河沙神不恐者謂斷此二則至命
終神識無怕怯也反此不斷則死時懷恐懼吉羅
者五篇之小罪聲論正音突悉吉栗多四分戒云
式叉迦羅尼義翻應當學梵僧云守戒謂此罪微
細隨學隨守也今勸護小以慎於大故曰況言犯
[001-0524c]
四重三聚戒者即大乘戒也一攝律儀戒謂惡無
不離起證道行是斷德因修成法身瓔珞經云律
儀戒謂十波羅夷菩薩戒疏云攝律儀能令心住
二攝善法戒謂善無不攝即身口意善及聞思修
三慧六波羅蜜八萬四千助道行等是智德因修
成報身瓔珞經曰攝善法謂八萬四千法門戒疏
曰攝善自成佛法三攝眾生戒又名饒益有情戒
謂生無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瓔珞
經曰攝眾生者謂慈悲喜捨化及眾生令得安樂
戒疏曰攝眾生成就眾生莊嚴論曰初一戒以禁
防為體後二戒以勤勇為體布薩此曰淨住出要
律儀曰是憍薩羅國語六卷泥洹曰布薩者長養
二義一清淨戒住二增長功德今謂戒淨德長故
心喜勇。】



 鄙夫愛則色
 誡汝斷貪著
 由財三世苦
 因色入火鑵


【鄙陋也愛者貪染之心名之為愛謂於一切財色
染着故此屬愛煩惱也二世者即現未也過去巳
謝故不言之由現世因求財色則致疲勞或求不
得苦等縱有得者樂極則衰苦相斯至乃至命終
受泥利苦故下句曰因色入火鑵火鑊者指無間
之苦具也法苑珠林曰沸鑊騰波炎爐起。】



 色能障聖道
 財能令行薄
 審諦自看心
 知貪是狂錯

[001-0525a]


【色障道者僧祇云由犯此戒道果無分故律中婬
欲為初欲令比丘今世取涅槃故財令行薄者以
貪財則高節之行日漸薄也多論曰貪於俗利壞
道功德財失於俗人信敬之心又違佛四依非節
儉行是知面王大士推為上機天須菩提終歸下
器且顏子尚有單瓢之樂況出世之士反以財利
滯於發足乎。】



 智避如火坑
 頑愚不嫌惡
 若犯當悔除
 除巳更勿作


【智下言有智之人避於財色猶如火坑遺教云及
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馬鳴釋云避大火聚
相似法故頑下反上句也以愚人不知是患故不
嫌耳若下佛言有二種智人一者不作二者犯巳
能悔今勸悔往猶得名智過之不改斯又愚甚。】



 一切有形類
 終歸填溝壑
 持戒禁情苦
 後受大安樂


【終歸下以形骸一喪非可愛之物終歸填塞於溝
填坑壑之內章服儀云一生形骸委之溝壑累世
神靈繫於業道斯義同也說文云溝水瀆也廣深
四尺壑爾雅云流水深則成壑亦溝池也又坑也
持戒下若以持戒制於貪財遂色之情則不受二
世之苦是故近獲三種樂遠趣涅槃密意在遠故
言大也。】


「誡觀五停心觀法第三」
[001-0525b]


【三釋五停篇兩種麤染遠則為入道之宗五處制
心奉乃作上行之本故次前位以立茲篇謂三毒
慢亂宜修止息故曰五停心察治有方名之觀法。】


「五妄想者如除剌樹先斷其根故修五停觀息五過
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觀。」


【五妄者即貪瞋癡慢散亂也剌樹即剌棘之樹喻
諸微細惑障也欲除此障先須修觀除根本五種
麤過能除之法即用五停言五停者停住也謂作
此觀時於五處停住其心思惟觀察又曰停息也
謂停息煩惱等故觀者即意識心王與慧相應推
求觀察故名觀。】


「因修此觀現惱不行得小解脫所由之處戒定調柔
漸證神通名大解脫十障滅盡名真解脫莫不因今
五停觀法如是修入名為淨心。」


【現惱不行者伏故不起也未是真斷故言得小解
脫也所由由從也因也神通總包六通也若惑未
盡證未究竟故言漸若見思惑盡證無學果方名
解脫又對前小故得大名十障者即十地中每一
地破一障也若至等覺如唯識破十一種障是也
又唯識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斷佛地障即入妙
覺方名真解脫也如是大小兩果莫不由五停心
為入道初門。】


「偈曰。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觀不淨
 背捨得解脫
[001-0525c]
 欲竭即得定
 若當逐講論
 念欲轉熾盛
 是即非對治
 下道入險徑


【欲情下即多貪眾生貪於欲境佛令修不淨觀可
以對治然貪境雖多不過四種一顯色青黃赤白二形
長短方圓三妙觸身分細滑四供奉供承祇奉治法亦四一青
說文曰積血也治顯色貪二爛壞想治形色貪三蟲蛆想治妙觸貪
四死屍想治供奉貪俱舍但作一骨鎻觀通治四貪背
捨下二句指益當逐講論等者謂講屬散心未能
防禦則欲情轉復熾盛要在修觀定力對治像法
決疑經明法師過者所謂但外求文解而不內觀
修心又曰非禪不慧偏慧不禪一翅一輪豈能遠
運念下指過險徑喻但逐言論喪觀行也。】



 自知瞋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凉
 成就善律儀
 若當逐講論
 非治徒勞疲
 貪瞋更增長
 重被煩惱羇


【瞋恚下即多瞋眾生令修慈悲觀可以對治當以
怨親處中怨親各分三品并處中成七運三樂等施佛菩薩天樂也
易至難令七品人皆獲三樂則調心平等此觀若
成瞋病即遣毒火瞋心燥熱故如火也用觀息滅
故得清凉若當下倣上而作下亦例然如唐傳感
通曰明琛齊人少遊學西河以通鑒知譽然經論
雖富偏以徵難為心甞造蛇熱論若葛亮陣圖常
山蛇勢大業之季大有學之後因潞州僧講法華
琛求捔試其僧知琛論道難抗乃以情告且贈絹
[001-0526a]
十四琛受而不去欲聽一講此僧戰灼事不獲巳
如常消文琛後入堂齎絹於眾曰高座法師昨日
遺絹請不論議然佛法宏廣是非須分高座爾時
神氣奔勇泰然待問難雖重疊答無不通琛精神
擾攘思難無從曰高座法師由來暗塞如何今日
頓解若斯當是神助耶合堂大笑琛即出邑共伴
二人投家乞食心氣滿噎而不下雖同伴解諭步
步歎嗟登嶺困極止一樹下便解剔衣裳赤露而
臥仍自動轉語伴曰我今煩惱意欲作蛇先造蛇
勢論今報至矣卿可上樹蛇心若至則有吞噬之
害言訖全身作蛇長五丈許趣谷而下其伴目驗
至鄴說之貪瞋者貪應是令字以貪屬上科所治
理非載言。】



 自知愚癡多
 諦觀十二因
 始悟輪迴苦
 了知無我人
 若當逐講論
 見諍終日喧
 放本求枝葉
 不能拔斷根


【愚癡下則多癡眾生令修十二因緣觀可以對治
十二因緣者即無明等十二支也約三世因果治
三世愚癡俱舍云說前後中際為遣他愚惑意云
說前際遣過去愚即無明行二支說後際遣未來愚即生支老
死支說中際遣現在愚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八支於中有逆順

兩觀順觀無明至老死所謂無明滅故行滅等逆
則觀老死至無明所謂老死支滅由生支滅等因
此便能對治癡病始悟下亦指益由悟故不受流
[001-0526b]
轉若泯流轉則無我人眾生見諍下即爭鋒唇舌
之間鼓論不形之事也放本即不修因緣觀枝葉
即逐講論根喻愚癡。】



 自知我慢多
 諦觀十八界
 方得無人解
 吾我病即差
 若當逐講論
 反益三塗債
 計我常求勝
 名利自杻械


【我慢下即著我眾生作界分別觀可以對治我者
以主宰自在為義以眾生不了肉身虗假妄計有
我因着我故其慢即生令觀十八界但是假緣而
有於中利觀六界以迷少法鈍觀十八界為迷多
法所謂外六境界中六識界內六根界行人若觀
內六根界但有生長所依之義外六境界但牽心
所緣之義中六識界伹有緣慮了別為義則主宰
自在之我復何所寄此觀若成則能覺悟了然無
我故曰方得無人解又執吾我之病自然差矣杻
械即桎梏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喻名利二種拘禁於人不閑
豫也。】



 自知亂想多
 常數出入息
 覺觀漸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當逐講論
 喧塵未能息
 遞互相是非
 何時滅事識


【亂想下即多思覺眾生亦名散亂眾生亦名尋伺
眾生佛令修數息觀可以對治如下本篇自辨此
不委明覺觀漸得成者成字誤當作滅字以覺觀
即尋伺是所治病梵云毗恒迦此云尋毗庶羅此
[001-0526c]
云伺舊云覺觀成論云若心散行數數起生是名
為覺散心少微則名為觀是二法者遍在三界以
是心之麤細喻如打鈴初聲為覺餘聲為觀加我
下觀行若成散亂即滅則戒定慧俱勝故有力也
遞互下即以巳為是斥他為非自謂握靈蛇之珠
抱荊山之玉也事識楞伽經說心有三種識謂真
如來藏現識第八識分別事識前六識又獨名意識為
事識故起信云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
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藏師釋曰能分別
去來內外種種事相故。】


「此是毗曇中七方便法五停觀成名第一方便自餘
別相念處總相念處煗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名七
方便觀行成就得須陀洹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
修此觀。」


【毗曇或云阿毗達磨或云阿鼻達磨皆梵言轉也
此云勝法或云無比法以詮慧故即論也七方便
者方便即因義以皆為趣後果故亦名七賢對後
四聖故別相者別謂各別身心法不同故謂觀此
四法作不淨等行相故念者明記為性由慧性輕
躁今則用念記憶注境不忘故總相念者行人觀
門漸熟於一剎那中通觀身受心法為苦空無常
無我也巳上三位屬外凡資糧位煗法者煗從喻得名如人近
火得火之前相謂無漏智起能燒迷理惑薪名之
為火此雖未起無漏巳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為煗
[001-0527a]
此位所修觀行俱舍頌云從此生煗法具觀四聖
諦修十六行相頂法者從上品煗善根後有善根
生名之為頂頂者至極之義也此有二解一云煗
頂有退動忍無退動今頂位至無退至極邊至極
之處如人之頂是一身至極之處也二云煗位唯
退忍位唯進今此頂位是進退兩際之中如山之
頂在一上一下兩際之中故名為頂此位所修觀
行俱舍頌曰次生頂亦然謂同前具觀四諦作一
十六行相也但此位漸勝耳忍法者從頂善根後
有善根生名之為忍忍亦二義一者印可義能印
可四諦理故二決定義能決定無退動故此位所
修觀行下忍作四諦十六行相中忍七周減緣二
十四周減行上忍唯觀欲界苦諦一行一剎那所
以俱舍頌云下中忍同頂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剎
那世第一者從忍善根後有善根生名世第一謂
此行人於世間異生有漏位最第一故此位所修
觀行亦同上忍位唯重觀欲界苦諦一行一剎那
為等無間緣引入見道故俱舍頌曰世第一亦然
巳上四位屬內凡加行位須陀洹者此云逆流巳斷八十八使
見惑初見真諦逆生死流故亦名預流初預聖流
故。】


「偈曰。



 何因說五停
 復不逐講經
 抱疾說藥方
 祇欲取聲名
 凡夫貪利養
 無心治忘情
[001-0527b]
 若修五停觀
 決定修道成


【何下二句合推上所因抱疾下四句頌不逐講論
所以忘情忘合作妄若修下兩句頌修五停得益
是知多說不如少行勵之以德斯為上矣。】


「何故令修五停觀法止逐講論。」


【何故下徵辭與前偈文意同此合在前作長行偈
居下作重頌似便恐後寫妄易對治。】


「有二要法一者佛教次第入道對治麤重煩惱二者
見解法義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儀五篇淨
戒悉皆破盡見他持戒復起憎謗唯貪財色瞋惱鬪
諍慳嫉憍慢無慚無愧身壞命終必墮地獄畜生餓
鬼經歷多劫當觀此事現前驗知故修五停止過起
道順佛教故名為淨心。」


【麤重煩惱者即上貪等五過用五停對治故勸令
修二下所以止逐講論者為說法人多為名利故
又知而故犯等五篇者夷殘提提舍尼吉羅古德
曰三均具者名篇不具號聚今師不爾縱使聚從
五位義具三均篇名在七本因雜攝義無不可現
前驗知者驗知因果也犲狼正作豺狼之屬禮記
云季秋之月豺祭獸說文云似犬銳頭而頰白高
前而廣後以性多貪惏王逸注楚詞曰愛財曰貪愛食曰惏。】


「偈曰。



 貪如犲狼性
 瞋如惡龍心
 壞法故毀禁
 污戒犯姦婬
 識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001-0527c]
 造業心無悔
 命過就刀林
 墮大無間獄
 佛性歷劫沈
 如軄除名罰
 失勢不堪任


【惡龍者龍乃鱗蟲之長也以心多瞋毒故今取二
類甚者為喻姦私也俗作姧刀林者指獄報之苦
具也法苑曰刀林聳日劒嶺參天佛性者一切眾
生本具一真覺性也由逆造罪故至沈淪如軄者
白虎通曰各量其軄盡其才也即公卿大夫等除
名者在官有過則除名而遭罰喻眾生雖具佛性
乃有過而沈淪乎。】



 云何破戒口
 噉人食憍恣
 云何破戒手
 受人財物施


【云何下以破戒故財法兩亡佛藏云不除我倒者
不聽受一柸之水一衲之衣況恣受信施厚利乎。】



 云何破戒身
 坐臥好牀褥
 云何破戒業
 受佗禮巳足


【好牀褥今時不肖者華牀重褥恣意高臥而略無
慙色也且如四分菩提王子請佛從於階階布衣
令佛蹈上過世尊不受令却之為未來故也況復
毀破淨戒而輙便安受大經所謂寧處䥫牀斯言
可省破戒業業謂業體婆娑曰至三羯磨其業滿
足是也。】



 云何破戒行
 默受稱揚讚


【戒行者大受隨二戒遮約外非方便善成故名戒
行今不能全護故言破也當知上據受體此約隨
[001-0528a]
行默受下律中有過須發露令眾委知今默應於
則則人謂清流故有稱讚之事也。】



 若犯此五事
 諸天共悲歎


【五事即上口手身業行也。】


「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學律然後學經律有五部一四
分二五分三十誦四僧祗五解脫此五部律同一毗
尼大藏文相廣博卒難悉識。」


【言律者梵言毗尼義翻為律律者法也裁量輕重
等非法不定律有此能故以法訓經者梵云修多
羅正名為線義曰契經線能貫華經能持緯謂所
詮之義似緯似華能詮之文能持能貫今順此方
典誥是以目之為經今雖舉經律而攝論焉謂戒
定慧三學必須具矣又論通宗釋經律於義亦含
五部者如來入滅百年毱多弟子競採大眾之文
用集家之典也四分即曇無德部今家所宗五分即彌
沙塞部十誦即薩婆多部僧祇是根本部非百載五宗也
解脫即迦葉遺部此有戒本文少婆麤富羅部律未翻
度故今不列且用僧祇在數故結云此五部律同
下五部雖分異同屬一大毗尼藏也卒難下言律
藏之深耳如唐義淨解云慧休瀛州人大小諸藏
並通關鍵唯律部未遑精閱逐從洪律師聽來四
分講肆三十餘遍日漸其致終未極言顧門徒曰
余聽涉多矣至於經論一遍入神今遊律部愈增
愈時豈非理可虗求事難通會乎。】
[001-0528b]


「今欲知者財色為宗能斷財色即名奉律禁戒清淨
發生定慧成就聖道知律綱要故名淨心。」


【財色為宗者謂戒律之意以斷財色為宗也前雖
具誡今亦因而言之。】


「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斷財色
 修禪觀不淨
 對治自忍抑
 林野歎死屍
 內心懷悲惻
 我身會當然
 貪熱即時息


【修禪觀不淨此約修不淨觀對治貪病即前五停
中初位所誡今載頌者亦叮嚀之意蓋世多此病
耳林野歎死屍西土葬法或棄之寒林或捐之中
野鳥獸所飡誠堪傷歎故唐楊衡持云野干鳥雀
喧爭處林下何人在定中悲惻惻愴也以見他屍
壞反顧自身彼我同然豈無惻愴如此觀時貪心
自息又修此觀時宜通修九想觀一脹二青瘀三壞四血塗五膿
爛六噉七散八骨九燒想。】



 三毒甚強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淨意怛質直
 若不能如此
 袈娑覆荊棘


【三毒亦五停之數摧下如對瞋須修慈對癡須觀
十二因緣並要假智慧觀力以摧挫之衣求下此
破貪心求好財之患四分曰捨檀越施衣著糞掃
衣十住婆沙中有十種利如律鈔頭陀篇所引一
坐智論云先受食處更不復食三千云不得數數
[001-0528c]
食應一食以長道多則長婬怒癡結不異俗人質
直者離諂曲也經曰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
應質直其心馬鳴云示現本直心遠離諂曲煩惱
障故。】


「聖教萬差為根性不同病藥眾多愚者致惑雖用功
力非正對治妄貪名利更增塵垢是以先修五停後
學講論知道次第名為淨心。


偈曰。



 世人習多聞
 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
 諍競起紛紜
 入道依次第
 戒定自資薰
 淨命如迦葉
 勿得同六羣


【一分舉少以況也且一分之行尚不能行況餘修
行者哉淨命如迦葉者具云摩訶迦葉波此云大
飲光氏於佛會中常著糞掃衣清淨活命一日比
丘起慢如來易衣分座大千震動豈非上行之所
召乎六羣者佛會中起過之儔也即難陀跋難陀
迦留陀夷闡陀馬師滿宿此六為羣黨故號六羣。】


淨心誡觀發真鈔卷上本
[001-0529a]
淨心誡觀發真鈔卷上末


「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四釋校量篇五處止心雖各防於一過眾非溢目
要通撿於十支故立此篇以次前行謂正像之季
漸入萬年故稱末法撿意運為比前優劣故曰校
量心行。】


「凡夫解義皆因聽學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八不淨
財食噉俗饌無羞無耻知而故犯不畏後世是故令
汝校量心行先淨禁戒後方聽經汝用五誡得名淨
心。」


【學者覺也謂覺悟所應知義也為知法人為作也
謂學通之後作知法人既知必修其言而行之今但
學言而鮮行之於道何益哉四重即婬盜殺妄也
諸戒之中此四最重四分曰譬如斷人頭不可復
起等八不淨者一田宅園林二種植生種三貯積
穀帛四畜養人僕五養繫禽獸六錢寶貴物七氈
褥釜鑊八象金飾床及諸重物此之八名經論及
律盛列通數顯過不應涅槃中亦云八毒蛇法俗
饌酌醪食魚肉恣養身腹也大師所謂以酒肉為
行解斯徒是也五誡即誡上四重八不淨噉俗饌
[001-0529b]
無羞耻故犯不畏。】


「古者大德講華嚴經唯一卷疏於後法師作三卷疏。」


【華嚴前後兩譯初即東晉義熈年天竺佛陀跋陀
羅於陽都譯凡六十卷次即唐天后代于闐三藏
實叉難陀譯凡八十卷南山但見前本一卷疏者
即法順所撰師雍州萬年人俗姓杜世以杜順為
稱於終南山撰法界觀一卷後授弟子智儼執此
以講華嚴大旨文見行世其諸神異具如續高僧
傳貞觀十四年歸寂春秋八十四即華嚴新舊二
疏始祖也其三卷十卷又名俱亡此皆釋初譯本
後清凉國師造疏釋後譯本今多所行大師亦不
見也。】


「今時講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競顯華詞
文字浩博寄心無所然文者當體即義何須人語今
時愚人竟求於名不求於法尚不可著何況著文字
法離文字言語斷故大集經曰經文是一講者異說
各恃巳見壞亂正法天神瞋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緣
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無味。」


【然文下經云無離文字而說解脫必曰捨文字然
後見法非見法者也此句立也何須人語者此句
遣也下云法離文字言語斷故又起信云一切法
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
等若了此旨何須人語若昧此道縱疏鈔山積法
音雷震徒自勞耳名者即名句文以正破此執法
[001-0529c]
者即真理也以真尚不可得況復著文字又起信
云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故又真如之體體離名
字言語道斷故永嘉曰法不自名假名詮法法既
非法名亦非名名不當法法不當名名法無當一
切空寂三灾者通大小也小則飢饉疾疫刀兵大
則火水風也又復應知小三灾壞生陰世間大三
灾壞住處世間今且約小也據立世毗曇中二十
小劫中間方有小三灾起故彼論云剡浮提中所
有人民遭大疾疫一切鬼神起瞋恚心損害世人
壽命短促一日一夜無量眾生疾疫病死無人送
埋是時此土白骨所覆時有一人合集剡浮提內
男女唯餘一萬留為當來人種刀兵者手執草木
即成刀仗互相殘害剡浮提內亦留一萬以為人
種飢饉者六七年間天不降雨思欲見水尚不可
得何況飯食一日一夜餓死無數剡浮提內亦留
一萬以為人種今欲免者婆娑論曰能一日一夜
持不殺戒於未來生決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
訶梨怛雞果起殷淨心奉施眾僧於當來決定不
逢疾疫灾若能以一團食施與有情於未來世決
定不逢飢饉灾也。】


「諦思講論人情測佛佛智境界豈人能測如是審察
名為淨心。」


【佛智下經曰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
量不能測佛智豈下凡能測乎。】
[001-0530a]


「偈曰。



 敷演說法師
 二種陞高座
 一者福無量
 二者離罪過
 慈心成就人
 法施勝財貨
 瞋垢是非佗
 棘剌上坐臥


【一下以行法施故經中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
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甚多乃至受持四
句偈為他人說勝前福德二下不規利說法故棘
剌雖曰法座翻成棘剌。】



 有漏為基堵
 無明作根本
 解經不除毒
 法師自傷損
 賊心求名利
 怱怱未思忖
 嬰孩欲登梯
 先須戒足穩


【基說文曰墻始築也堵當吉切垣也無明古師謂迷
惑不了名曰無明體即是癡也以癡為貪瞋母故
曰根本怱怱者與忩音義同速也選云何事怱怱
言逐利之急速也嬰孩釋名曰人始生曰嬰兒胸
前曰嬰抱嬰前乳養之也孩即長於嬰儒云嬰兒
之未孩今喻闕行法師也。】



 學士聦明者
 舉動多輕躁
 或有錯解義
 邪見復顛倒
 是故定治動
 七覺中法要
 定慧平等修
 種智得微妙


【七覺中法要者以七覺中有定覺支故為治動之
要也定慧下遮偏修也又七覺中有擇法覺支即
智慧也種智總包道種智等智論有三智一切智
是聲聞辟支佛道種智是菩薩一切種智是佛智
[001-0530b]
也。】



 世尊在世時
 唯教修出離
 習善莫生足
 少惡即遠避
 念念觀無常
 勤修真對治
 寂慮學禪那
 何須著文字


【世尊者位高證極為世所尊也即十種通號之一
修出離者近出三塗而生人天遠出三界而遠五
陰等習善下於善勤修為多益美故不可生足也
惡不可積少須避之故涅槃云莫謂小罪以為無
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念念者要無間斷也又智
論曰無常有二種一者念念滅一切有情為法不
過一念住二者相續法壞故名為無常如人命盡
若火燒草木等勤修即習善對治即遠惡遠惡之
要宜修禪定故復云寂慮學禪那等梵云禪那秦
言思惟修即攝心繫念學諸三昧也又禪有世間
出世間之異世即四禪根本出世復有二種一出
世間禪即三三昧師子奮迅等二出世間上上禪
即首楞嚴等百八三昧也。】


「何因世尊在世時悉得聖道及生天中。


依次而學不越毗尼入道有方五年習戒夜則修定
攝心守境安處林野不畜餘食少欲慚愧一心諦觀
無常不淨離諸調戲意不散亂舉動進止恒令淨潔
無惡姿容先意問訊以是善緣悉得道迹。」


【有方方法也習戒修定例舉所詮之行也林野即
塚間樹下不畜餘食者時至分衛故無餘畜此令
[001-0530c]
修頭陀上行也經曰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莫再
矣無惡姿容者和顏視物也先意問訊者預語接
人也鄭玄注禮曰小聘曰問又爾雅曰訊者言也
即用言問彼曰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又曰乞食易
得住處無惡伴等是也。】


「汝能一心依此學者名為淨心。


偈曰。



 正法證道時
 淨法調眾生
 隨事秉羯磨
 除垢獲三明
 像法盡至末
 羯磨癈不行
 雖復似和合
 集則起鬪諍


【正法簡像法末法此頌上佛在世時悉得聖道者
蓋以毗尼等淨法調眾生故羯磨者明了論疏翻
為業所作是業故亦翻為所作百論云事也今謂
羯磨屬能被也事屬所被法事名通一百八十四
種故言隨事等三明者謂過去宿命明現在漏盡
明未來天眼明即六通中三也像法像似也以像
法千年不及正法但像似耳至末法即萬年也此
時雖有羯磨亦不行也所謂但有教理而無行果。】
[001-0531a]



 凡是諸經律
 甘露亦毒藥
 解服百疹瘳
 不消病發作
 知法不向心
 解經行轉薄
 棄捨戒定業
 文字處起著


【解服下釋上甘露不消下釋上毒藥知法下法合
毒藥反此知解而向心起行無捨戒定而不著文
字則成甘露而百疹瘳矣疹司忍切瘳丑鳩切病愈也。】



 所以韻句撰
 讀時心歡樂
 靜坐好思量
 觀察自忖度
 何緣重頌偈
 文少義廣愽
 依誡益汝身
 信受勿疑惡


【所以下推偈中成韻所以何緣下推長行後立頌
所以也對法等論說重頌者即復更頌前長行義
又云不了義經應更頌即為二義故立重頌一者
為益利根後來二者為顯前不了義令聽法者見
解明淨故涅槃但有初之一義成實第二云或佛
自說或弟子說欲令義理堅固不散如線貫華次
第堅固又嚴飾詞句令喜樂故又義入偈中則令
要略易可解故今文異同成實依戒戒當從言作。】



 或見他毀罵
 輕賤心漠漠
 此約大乘教
 與理不違錯


【輕賤心漠漠者謂或遭彼毀罵輕賤要清虗其心
不納其言也爾雅云漠清也文選曰澹乎至人心
恬然存乎玄漠注曰至人真性澹乎然無所營為
唯在玄然寂寞而巳今若能如此則其心無惱也
此約下謂上既破於著文離相克證種智等此即
[001-0531b]
歸大乘之教也及令心泊乎無為與真理相冥則
終成校量心行之旨也。】


「誡觀六難自慶修道法第五」


【五釋自慶篇推校心行漸使於調柔依正克隆得
不懷於自幸故次前位以立茲篇謂人身中國等
誠非易偶故曰六難既幸而獲當營善利故曰自
慶修道。】


「一者萬類之中人身難得如提謂經說今得人身難
於龜木二者雖得人身中國難生此土即當邊地之
中具足大乘正法經律三者雖有正法信樂復難今
隨力信不敢疑謗四者人身難具今受男形根無殘
缺相貌成就五者雖具男形六根無缺五欲纏染出
家甚難今得割愛出家修道披著佛衣受佛淨戒六
者雖受禁戒隨戒甚難汝可於戒律中尊重愛樂慚
愧慎護。」


【提謂經有真偽二本故僧祐錄稱宋孝武時北國
沙門曇靖撰一卷者邪正天別續高僧傳舊錄別
有提謂經一卷與諸經語同今所引者是真本智
昇錄曰久虧其本無可究尋龜木者菩薩處胎經
佛說偈曰盲龜浮木孔時時猶可值人一失命根
億劫復難是又大莊嚴論曰我昔聞有一小兒經
中說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此小兒故穿一板作
孔受頭擲著池中自入池內低頭舉頭欲望入孔
水漂板故不可得值即自思惟極生厭惡人身難
[001-0531c]
得佛以大海為喻浮木孔小盲龜無眼百年一出
實難可值我今池小其板孔大復有兩目日百出
頭猶不能值況復盲龜而當得值即說偈曰巨海
極廣大浮木孔復小百年而一出得值甚為難我
今池水小浮木孔復大數數自出頭不能值木孔
盲龜遇浮木相值甚為難惡道復人身難值亦如
是中國者通局有二通則印土為中故方志曰則
以佛所生國迦毗羅城應是其中謂居四重鐵圍
之內故經曰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佛
之威神不生邊地若生邊者地為傾斜故中天竺
國如來成道樹下有金剛座用承佛焉據此為中
也局則約此神州故戒疏曰此方中嶽亦號中華
且據軒轅局談中表若然則邊自立中故曰邊地
之中也甞試論之中邊在人不定局處何哉苟人
居邊而聞法生解斯成中矣中不聞法反成邊矣
如舍婆三億家不聞不見今神州雖具正法而有
生不經耳者又何異舍婆三億之徒哉信樂者夫
信為道源功德母安得誠言而不信受如宋傳曰
順璟浪郡人甞覽華嚴經中始從發心便巳成佛
乃生毀謗啟手足時扶掖下地地便徐裂璟身俄
墜生陷地獄至今有坑廣袤丈餘號順璟捺落迦
也此由不信之愆耳又傳曰隋天台法智每謂人
曰我聞經言犯一吉羅歷一中劫入于地獄可信
又聞經說一稱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001-0532a]
則未之信人難云何故生大邪見俱是佛言急須
念佛久則三昧現前乃於國清寺兜率臺上晝夜
精進念佛忽預辭道俗曰生西方中夜無疾而化
時有金色光明來迎照數百里江上漁人謂言天
曉遲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矣此由信之力也今
若依教信奉復起欣樂善莫大矣男形者非受黃
門二形女人等報也根者約下載牒中是總六根
也相貌者非跛躄𥏧陋之相也五欲者色聲香味
觸能纏縛行人三界受生今若能觀色如熱金聲
如毒鼓香如惡氣味如沸蜜觸如蛇虺近則能出
父母妻子之家遠能出三界火宅之家也斯事非
易故曰甚難婆沙云家者煩惱因緣出家者為滅
垢累故佛衣以三衣是無上法王之服一切九十
六種外道皆無由斯受持故得解脫受佛淨戒者
以一受之後能清色心革凡成聖故隨戒即隨中
之行上雖明受而必資隨故大師曰受是要期思
願隨是稱願修行若但有受無隨直是空願之院
不免寒露之弊若但有隨無受此行或隨生死又
是局狹不周今言隨戒難者謂受據壇場受體初
始發心隨約受後防非終至四捨時既經遠復為
難矣。】


「於此六事若不觀察即便放逸深障聖道既超六難
常應喜慶難得巳得得巳莫失如是思量名為淨心。」


【六事即六難綺互其文耳。】
[001-0532b]


「偈曰。



 世有六種難
 難得巳得具
 勤修戒定慧
 善解名味句
 是故學大乘
 問即須知處


【名味句謂義味由名句之所生也亦云名句文既
曰善解須兼大小又須善通外問故下曰問即須
知處。】



 受他檀越食
 飽腹無智慮
 無智長貪瞋
 不能如法住
 犯禁毀戒足
 命終生四趣


【檀越亦云陀那鉢底此云施主或日檀那秦言布
施四趣者即四惡趣六道中除人天耳以是善趣
故若智論修羅亦在善趣収故楞嚴修羅道四趣
今既言惡應在下趣所収。】


「誡觀世相如夢修出世善根法第六」


【六釋善根篇自慶修道巳不昧於憲章覩世知空
須克敦於出離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謂榮名利養
殊非實有故曰世相如夢了妄趣真薰成聖種故
曰修出世善根出世者出離三界器世也。】


「云何方便能令眾生離苦出世。


但愚人貪愛我即不貪何者是名世愚貪愛所謂官
榮封賞車馬庫藏臺觀園林釆女音樂上服美饌遊
戲射獵宴會倡伎嫁娶賓席特怙族姓追朋逐勢三
軍列陣前鋒精銳謀䇿將略果毅傷殺平殄除蕩快
意適情攻城破柵収縛簿歛刀筆豪俠意志建立俗
藝毉方工巧居積攝歛奠祭以要言之如此。」
[001-0532c]


【我者目出家之士也以出家之人本破我我所今
順世諦假名呼之封賞封約官爵賞據賜賚也庫
藏貯物舍曰庫又通俗文曰庫藏曰帑臺者爾雅
曰四方而高曰臺釋名曰臺持也言築土堅高能
自勝持觀者劉熈曰於上觀望也爾雅曰觀謂之
闕園林園如下解林說文曰平地有叢木曰林釆
謂採擇有德之女或作綵後漢光武立美人綵女
之號上服名衣也美饌說文曰具食也論語曰有
酒食先生饌馬融曰饌飲食也倡伎業疏曰倡謂
排憂以人為戲弄也伎通男女即奏樂也又伎倆
也嫁娶者男曰娶女曰嫁方言曰自家而出謂之
嫁禮記曰男三十而娶謂娶於異姓賓席者設之
以待賓也周禮以饗燕之禮觀四方之賓客也族
姓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四閭為族是百家為
一族也一族間必有豪盛之家號曰族姓三軍軍
族也周禮夏官司馬曰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
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謀策
春秋正義曰編簡為䇿釋名曰書教令於上所以
驅䇿諸下也漢制約勅封侯曰冊冊賾也勅使整
賾不犯法也將略略謀略也又法也果毅魚既切
敢曰毅殄絕也城崔豹古今注曰城者盛也所以
盛受人物也柵竪編木也又村柵也簿歛簿籍歛
聚也劉熈曰簿言可以簿疏物也籍所以籍人名
戶口也刀筆古者無紙例書以竹簡木櫝當者留
[001-0533a]
之不當者則削故今目於翰簡曰刀筆也釋名曰
筆述也述事而書之豪俠意志者即恃雄豪為任
心意志氣慠逸於物也俗藝漢書地里志曰好惡
取舍動靜非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藝者才
能也醫方工巧屬五明之數西域記曰醫方明者
禁呪閑邪藥石針艾也工巧明者伎術機關陰陽
歷數又周禮曰知去呼者𨜾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
之工又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
者然後可以為良居積下即儲畜聚歛貨物以事
商估也奠祭即九流中墨流也禮注曰奠薦也陳
也言陳薦於先祖也劉熈曰喪祭曰奠奠停也言
停久也祭尚書大傳曰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
人事至於神也。】


「眾多世務無量殺害飲酒噉肉鬪諍勝負怨雔熱惱
悲喜安危吉凶禍福能於此中悉捨離者名真修道
出世人也眾生迷倒於此世事謂是真法不知無數
劫來生死大苦身壞命終墮三惡道恒河沙劫受大
燒煑雖遭此苦仍於生死貪著無厭迭相承習迷惑
塵境皆由未值善導未聞正法汝今既聞如聞修學
名為淨心。」


【以要至無量是結略辭合在禍福下則善雔正作
市流切仇也迭相迭遞也更也善導知識之通號
也至於如來亦稱善導故經曰我如良醫又如善
導。】
[001-0533b]


「偈曰。



 凡夫狂癡性
 所見常不正
 資養三毒身
 貪瞋轉增盛
 未觀屍穢形
 持糞如行屏
 常遊違順境
 詐偽起諂佞
 實無常我樂
 妄見常我淨
 罪業顛倒故
 恒遊諸險徑


【資養資或作恣行屏廣雅曰圊圂屏皆廁之別名
又屏字亦作併防正切字統曰廁也實無下以心實
無常妄見為常法實無我妄見有我受實是苦妄
見為樂身實不淨妄見為淨此之兩句即四念四
倒兩相翻也又上句欠淨字下句少樂字為成句
偈互對影略聖智之巧險徑喻三惡道也。】



 智者如實解
 慧命心決定
 觀世如夢幻
 窮真道成聖


【智下有智之人目為智者契理而知故曰如實解
理解既實則智慧性命必無差失故曰慧命心決
定因緣解了故不同眾生認倒為實故曰觀世如
夢幻了幻則聖道可證故曰窮真道成聖。】


「誡觀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第七」


【上根之者了世相之非堅中下之流逐塵境而還
附善難久固戒乃毀傷故次前篇以立茲訓謂不
修五篇禁制曰破戒五眾之上二故號僧尼唯耽
俗務曰不修出世法僧尼者梵云僧伽此云眾文
曰大眾者四人若過然亦有通者始從一人終至
二十皆名僧今一往目比丘耳尼者善見曰尼女
[001-0533c]
也梵阿摩此曰女母。】


「僧尼破戒者。


所謂畜養奴婢僮僕牛驢車乘田宅種植園林華果
金銀粟白屏風氈被好枕細席箱匱盆瓮銅器盤椀
上好三衣牙牀坐褥房舍退屋厨庫碓磨脂麵藥酒
雜鮭醬酢異種口味王公貴重多人顧識生緣富貴
數過親舊餉送吊問申訴衙府身為眾首門徒彊盛
講說相難好喜音樂常居一寺評量僧事迭相擯罸
借問旱潦豐儉盜賊水火毒獸之事經過酒店市纏
屠膾獵射之家親友婦女琴瑟詩賦圍碁雙陸讀外
書典高語大笑嫌恨諍𥪰飲酒食肉綾羅衣服五色
鮮明勤剃鬚鬚爪利如鋒畜八不淨財寶富足於此
等事貪求愛著積聚不離名真破戒。」


【奴婢說文曰男入罪曰奴女入罪曰婢由畜此類
故馬鳴所謂難生卑下心過若據大師意為離染
過故大鈔曰今諸伽藍或賣買奴婢者其中穢雜
孰可言哉豈唯犯婬盜亦隨犯深知聖制不許凡
豈強哉故僧祇曰若人施僧奴若施園民婦一切
不應受若言施供給僧男淨人聽受僮僕廣雅曰
役使也牛驢僧祗曰若人施一切眾生並不應受
理在通攝今約喜犯故略標耳車乘說文曰輿輪
總名古音居釋名曰古者車如居言行所以居人
也今曰車齒邪切舍也言行者所處如舍也乘廣雅
曰駕也謂可駕乘者也周禮四馬曰乘乘載也田
[001-0534a]
宅劉熈曰土巳耕者曰田田者填也五稼填滿其
中也宅說文曰託也人所投託也此是妨道之物
別人不開種植會通曰下子曰種移根曰植僧祇
曰為僧營理者得別人不開即污家戒中自種教
他一切不合粟種子也屏風釋名曰障風也亦曰
扆在後所依倚也鄭玄注禮曰扆屏風也崔豹古
今注曰孫亮作瑠璃屏風今多以紙素為者於眾
可畜別人不宜以體重妨道故氈釋名曰氈旃也
毛著旃旃也四分曰氍毹他施聽受廣三肘長五
肘淨施畜今約大者被者釋名曰被被去呼也被覆
人也枕檢也所以檢項也席釋也可卷可釋也瓮
或作甕北人呼瓮南人曰鋼上好三衣即體色貴
重者非道人所畜牙牀者牙角莊飾者釋名曰牀
裝也所以自裝載也退屋一室之外更畜復餘退
屋碓都妹切舂也脂即猪驢魚等脂也孫炎曰膏凝
曰脂藥酒諸藥酒煎也鮭古擕切魚名王公下即遺
教中結好貴人也因結好故多作媟慢二語又經
曰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生緣即父母也以
父母為生我之緣如事鈔有生緣奉信法是也數
過頻數經過也親櫬也言相隱櫬也餉饋也吊問
吊生曰唁魚變切吊死曰吊訴訟也借問旱潦雨水
曰潦或作澇潦也謂但詢世事也經過下舉其游
往之非也酒家或請召者當一日不沽酒者得入
或別有門者得屠家亦爾要一日不殺也店崔豹
[001-0534b]
古今注曰店置也所以置貨鬻之物也市纏風俗
通曰市恃也言交易而退恃以不匱也纏合作廛
市中空地謂之廛屠膾說文曰屠刳也廣雅曰屠
壞也又屠分割牲肉也膾應法師曰切肉也獵謂
田獵白虎通曰為田除害故曰田獵射即弓射譙
子法訓曰善射者調弓定準見可而發琴風俗通
曰樂之統也琴操曰伏犧始作世本曰神農作白
虎通曰琴者禁也禁止於邪以正於人心也廣雅
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五絃象
五行大絃為君小絃為臣文王武王加二絃以合
君臣之恩也又五絃第一為宮其次商角徵羽文
武二絃為少宮少商又琴操曰廣六寸象六合上
曰池言其平下曰濵言其服前廣後狹象尊卑上
圓下方顯天地瑟世本曰庖犧作五十絃黃帝使
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絃三禮圖曰
瑟似琴但頭小狀與琴少異詩賦文選序曰古詩
之體今則全取賦名斑固曰賦者古詩之流今之
述作者詩賦殊體不同古詩隨志立名也圍碁博
物志曰堯造圍碁教子丹朱或曰舜以子商均愚
故作圍碁以教之雙陸聲譜曰愽陸釆名也魏志
陳思王曹子建製雙陸局置骰子二因以名也外
書典即外道經書典籍等今多有浮圖氏全背正
教而淫外書亦事五佛出世之訓也且古之巨儒
有梁肅師元浩裴休依宗密彼尚潛心空典此何
[001-0534c]
頓棄祖乘苟或三藏該明六經旁曉此則不害於
道矣通慧曰如習鑿齒道安以詼諧而伏之宗雷
即宗炳雷次宗之輩慧遠以詩體而誘之崔無二復禮以
辨惑而柔之陸𩿨漸皎然以詩式而友之此皆不
施他術唯通外學耳未能如此且專巳宗寄語後
昆未可忘本勤剃鬚髮等者據沙門之剃落為除
憍慢為毀形好如律中頭鬚爪髮悉皆長利法滅
之相今若未長數剃為成好相斯非正意故下邪
命中曰數為洗剃是也今時又有一數故留爪髮
顯異惑眾斯何徒哉若能務恊中庸方符聖旨律
中爪極長一麥當剪。】


「經曰此等比丘名禿居士名披袈裟賊名禿獵師名
三塗人名無羞人名一闡提名謗三寶名害一切檀
越眼目名生死種子名障聖道遠離此等十種惡名
即為淨心。」


【居士者外國居財一億稱下居土乃至百億名上
居士今則剃髮積貯雖僧而俗故曰禿居士也賊
者以破戒利養不消如盜得故名賊善見曰比丘
破戒受施名為盜用獵師蔡邕月令章句曰獵捷
也言以捷取之也今此比丘捷獵財食不異於彼
故名曰禿獵師一闡提者涅槃約七義釋初曰一
闡名信提名不具不其信故名一闡提次約善方
便進念定慧無常善等解闡提廣如初句是則闡
提一名具含眾惡古來諸德未見的翻唯河西道
[001-0535a]
朗翻為極欲謂極惡欲之邊故或曰信不具則失
餘義既含眾惡不可偏翻況復經曰最極惡者名
一闡提。】


「偈曰。



 可怪凡夫人
 積聚貪瞋癡
 破戒無羞耻
 輕賤木叉珍
 追求忙如火
 種植涉艱辛
 教他多布施
 自捨若抽䈥
 慠慢善知識
 恃怙膿血身
 放逸著五欲
 何時出苦津


【木叉此曰別別解脫戒疏曰事戒名別脫道戒名
解脫以道性虗通舉法類遣也而言珍者可尊貴
故又戒序曰如寶求無厭寶即珍也善知識者涅
槃曰具足梵行名善知識。】



 衣貪五色服
 食貪常飽肚
 捨靜入憒閙
 經戒未曾覩
 拔草復掘地
 溉灌治園圃
 生業過俗人
 瓮匱居三五
 唯憂財不足
 鎻門牢閉戶
 高聲大語笑
 謟慢心未普
 毀犯四重禁
 觝突兇如虎
 身壞永沈淪
 罪畢生夷虜


【五色服者含五方正間也五正者即青黃赤白黑
也五間者即綠紅碧紫[馬*甾]黃色也此由五行相刻
而成先儒曰青是東方正綠是東方間東方為木
木色青木刻土土色黃並以所刻為間故綠色青
黃也赤是南方正紅是南方間南為火火色赤火
刻金金色白故紅色赤也白是西方正碧是西方
[001-0535b]
間西為金金色白金刻木木色青故碧色青白也
黑是北方正紫是北方間北方水水色黑水刻火
火色赤故紫色赤黑也黃是中央正[馬*甾]黃是中央
間中央土土色黃土刻水水色黑故[馬*甾]黃色黃黑
也斯皆悅目之色生人貪心佛不聽服今反服之
憒閙心亂曰憒拔草掘地溉灌皆單提中戒園圃
說文曰園樹果圃樹菜也觝突觝觸也夷虜禮記
曰東方曰夷南方曰蠻西方曰戎北方曰狄今謂
夷狄邊虜之地且周孔之教彼尚不聞況佛法乎
仲尼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蓋美中國
而賤蠻夷也今既於法不遵生使罪終生彼。】



 可念眾生犯
 癡暗無慧光
 伹貪目前利
 不見當來殃
 出家望靜樂
 返為馳逐忙
 抱財忽命終
 道俗𥪰分張
 惡性如蛇蝎
 惡貪如犲狼
 剃頭無實德
 高容返自傷
 隱罪求名聞
 不畏利養瘡
 白衣修戒施
 壽盡生天堂
 沙門倒慳惜
 不觀空無常
 唯知造惡業
 觸事皆面牆
 破戒違律儀
 無慙故覆藏
 我作還我受
 三塗遣誰當
 雖無我人法
 善惡亦不亡
 三界輪迴苦
 六道生死長


【道俗𥪰分張者生雖貯畜死無一隨或作法愽散
與僧或滅擯斷還於俗如僧祇陳如空林入般乃
至佛言屬僧又滅𢷤比丘若死衣物入親以此人財法兩
[001-0535c]
亡不受僧利故還親屬也又四分曰淨人五中與一是知義通

道俗惡性如蛇蝎者此句舉瞋也蝎春秋正義曰
䘍毒蟲也高容者即高儀尚容也今若起於貪瞋
等返同蛇蝎之所傷也名聞去聲聲達曰聞詩曰令
聞令望利養瘡者言於身為病復可惡去聲故如其
瘡疱也白衣下十誦曰未來世中出家之人入地
獄白衣生天以俗人無法在身伹專信故得生天
也出家有法為世福田乃返毀犯妄受信施開諸
惡門故入地獄也面牆者夫子謂伯魚曰人而不
為周召南風之始也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善惡下佛
言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
自受六道生死長者非唯一報生死之長謂流浪
六道生巳復死死巳復生都未出離故言長耳。】



 如是諸惡過
 謹慎好思量
 願斷相續因
 持心如金剛
 定水洗煩惱
 戒城自遮防
 德如螺髻梵
 去處見西方


【金剛者梵曰䟦闍此曰金剛唐書曰百鍊不消可
以切玉一曰若著山石陷至水際見同數則止今
取堅固義螺髻梵者淨名曰爾時螺髻梵王語舍
利弗勿作是語謂此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
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
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
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
[001-0536a]
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今言西方
者意目於淨土耳若能達了此土即西方也故智
者曰心分垢淨見兩土之卑沈行開善惡覩二方
之麤妙今若迷者淨則成穢經曰譬如諸天共寶
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又曰隨其心淨即佛土
淨大集曰欲淨佛土當淨汝心又華嚴經曰無量
諸佛世界悉從心緣起故知心淨則佛土淨矣。】


「誡觀外現威儀內起邪命法第八」


【八釋邪命篇僧尼二部既破於五篇名利兩途容
招於邪命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謂人前整肅顯處
莊嚴曰外現威儀實非為道妄計活命名內起邪
命。】


「邪命者。」


【邪命者邪以簡正命即身命常途所論即四邪五
邪邀利活命今下文別出其相也。】


「所謂淨治住處嚴飾道場羅列旛華及諸道具數為
洗剃常帶袈裟覆膞靴履威儀齊整緩行直進下聲
軟語或復靜默閉目低頭衣鉢隨身執着律相然其
內心常求名利望他請喚恭敬尊重。」


【住處即召巳房舍也道場始則菩提場即是佛成
正覺處今目安置尊像之處以為道場故事鈔曰
止得嚴淨道場稱歎虔仰數為下至執著律相來
明詐現外飾也靴西域記曰凾嚩履此曰靴本胡
服趙武靈王好之遂依而作履劉熈曰履禮也飾
[001-0536b]
足所以為禮也然其下正示邪心。】


「進戒度人強為師首處在徒眾希他依止設解經律
問時生難性多嫌恨惡眼視人少見侵觸不受其懺
口若發言喜說機刺嫉他得利如火燒心情塵意垢
曾未除遣雖坐繩牀起惡覺觀攀緣亂想念世欲事
令夜惡夢漏失不淨惡覺染意熏本識藏結惡業種
染能障淨生死不絕輪迴無際受諸苦惱。」


【師首者在三之數即君父師依止者大師曰新受戒者
創入佛法萬事無知動便違教若不假師示導進
誘心神法身慧命將何所託故律制未滿五歲及
滿五夏愚癡者令依止有德使咨承法訓匠成巳
益今不思巳德輙希彼人依我止住欲求利養以
自活身誠可醜也生難平去二聲俱通謂或作艱難或作
留難也且知識具解為開人心今若法慳後招愚
闇少見下謂弟子少有犯師而即不受懺也四分
曰若弟子被師呵責令餘比丘為將順故於和尚
闍梨所調和令早受懺應知折伏柔和知時而受
不受者如法治僧反治師不知時過機剌機字誤合作譏謂
好作譏誹諷剌之言也惡覺觀即不善尋伺也。】


「三業不淨乖八聖道外白裏黑順八邪徑是名邪命
欺誑凡聖如是觀察得名淨心。」


【乖八聖道者以語業等不正故名乖外白者詐飾
威儀也裏黑者內無梵行八邪徑者反八正道也。】


「偈曰。
[001-0536c]



 口誦無常經
 身作有常計
 求望他利養
 合眼未觀諦
 三衣唯欲好
 不肯著破弊
 內心至麤橫
 外相真似細
 欺誑世間人
 大悲為流涕
 賢聖不讚歎
 善神不扶衛
 業障日夜增
 戒定念念滯
 雖有兩箇眼
 復患一雙𪾼


【無常經者以經說無常之義為破有情常想今雖
口誦而心不除其猶抱病但誦藥方耳合眼下低
頭瞑目似禪定人於彼真諦殊未觀了麤獷應作
橫犬不可附也或作穬殺芒也非此字體涕流也
𪾼亦作翳目之病也今喻煩惱無明也。】


「誡觀取相恃善誑佛法第九」


【九釋誑佛篇邪心規利既自謂於勝他執相恃強
乃妄誣於上聖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謂著我我所
以修稱巳有道故曰取相恃善虧平等法未了三
空不恊聖心故名誑佛又佛尚起誑豈況餘者。】


「經曰何者比丘名為誑佛。


苦言我修慈悲彼人瞋恚我能布施某甲慳貪我具
淨戒彼人犯戒我勤精進彼人懈怠我有智慧彼人
太愚我今樂靜彼染憒閙我修威儀彼人輕躁我如
法住彼不如法或恃隱山絕粒納衣一食常坐不臥
塚間樹下或講經律善解法相我有如是福德智慧
取此相者即名我見眾生見壽者見堅執是相名為
誑佛。」
[001-0537a]


【即名我見下謂於名色陰入等法中妄計有我我
所之實故名我見妄計有我生故名眾生見妄計
有我受一期果報長短之壽名壽者見此則十六
見之三也由此顛倒見故起一切煩惱生死行業
能講經律解法相故名誑佛也以不依教起行調
伏自心誣罔聖心真行誑佛謂是正道非誑是何。】


「何者修道名不誑佛。


若人修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亦不生著唯觀世諦
虗妄顛倒如幻如夢無有一實成此觀門修戒定慧
精進不恃巳能輕佗無德柔和質直謙下無諍以此
善根迴向無上菩提如是離相修者名不誑佛。」


【空無相等者依如毗曇分十六相以為三門空無
我名空門滅下四行為無相門餘名無願門若依
成實觀法性空名為空門於此空中無相可取名
無相門於此空中無貪求願樂之心名無願門若
依智論觀諸法無我我所故名空觀男女一異等
相皆不可得名無相知一切法無相都無所作又
一切相皆不可得則於三界無所願求名無願此
三通名解脫門者解脫即是涅槃言門者取能通
為義謂此三法能通行者入涅槃城故智論曰涅
槃城有三門謂空無相無願此三是能治法唯觀
下是所治病如幻者譬如幻師幻作象馬及種種
物體雖無實然幻色可見幻聲可聞與情相對而
不錯亂無智不了謂之為實諸法亦如是皆是無
[001-0537b]
明幻作雖空而可見聞不相錯亂迷心不了妄執
為實修空觀者若知諸法同如幻相則心無所得
豁然開解悟一切法皆悉空寂故說如幻如夢者
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巳知虗妄世諦亦爾如
是下雖終日持戒習定而實無所得以無得故名
離相也。】


「不誑佛故得平等法法眼明朗能淨智障不著空有
名為淨心。」


【法眼者天台淨名疏曰法眼見色心麤細因緣假
名俗諦諸法也智障者著於空有是智家之障也
今不著故除障而心淨也。】


「偈曰。



 八萬四千法
 對治多種病
 是名大方便
 成就善巧行
 執相名誑佛
 著我起見諍
 比丘自沈溺
 不能到究竟
 故修三脫門
 法空資慧命
 深觀緣集故
 證智更歡慶


【八萬俱舍曰如來說法蘊數有八十千真諦配曰
佛始從成道終至涅槃時經三百五十度說法一
一皆具六波羅蜜成二千一百一一皆破四大六
塵成二萬一千又配三毒等分成八萬四千故偈
曰光耀至鶴林三百五十說六塵并四大二萬有
一千貪瞋癡等分八萬四千說對下即上所破之
病又對八萬四千塵勞也大方便者法華論曰方
便者聲聞觀蘊處界猒苦離苦得解脫六度四攝
[001-0537c]
二利即順大乘若根本若方便行皆歸入一乘故
曰大方便也究竟涅槃岸也深觀下以能□□□
□□四諦但是虗幻因緣合集而有則能趣證智
下明證得涅槃常樂我淨之樂故曰歡慶矣。】


「誡觀慢天懼人屏處造過法第十」


【十釋造過篇執相恃強既慠凡而誑聖覆瑕作咎
遂怖顯以欺幽故立此篇以次前位謂天遠而不
畏故起慢人近而可羞故起懼因懼則諸惡不敢
顯為故曰屏處造過。】


「凡夫憍諂威儀不恒人前歛攝名為諂詐屏處造過
名為憍逸。」


【不恒者對人乍攝居屏無拘是不恒相易曰不恒
其德或成之羞詐偽也。】


「所謂破諸戒儀私飲盜食赤露倮跣河池澡浴露地
便利下氣出聲摩捫屏處仰眠伏地蹲踞支頰走驟
顧眄吟詠歌嘯咯要而言人名憍諂三業四儀悉不
如法人前似人屏處如鬼。」


【私飲不公曰私進口曰飲此通非時諸漿不加口
法妄飲也盜食不從人受通名盜得戒疏不受戒
中引多論為斷盜竊因緣是也倮合作裸卵果切
文曰袒也跣者足無履也河池澡浴者按釋教則
有澡于雨儒宗乃□□□□然西土須畜雨浴衣
故四分戒本曰春殘一月在應求雨浴衣可披著雨中而
浴狀似三衣也半月應用浴即春□□□□謂□□□□□而露入河池

[001-0538a]
且此方自別有堂以待澡浴□□□□露地便利
以四分制三事當屏處所謂大小便爵楊枝也下
氣下泄濁氣而故出其聲也母論曰氣有二種一
者上氣出時莫當人張口令出要回面向無人處
出二者下氣不聽眾中出要作方便出家無人處
令出摩捫以手撫持曰捫仰眠等者僧祇仰臥修
羅伏臥餓鬼左脇如貪欲人具如法者出三十五
卷中蹲踞應法師曰蹲猶虗坐踞謂垂足實坐也
支頰即支頤也亦作榰爾雅曰榰柱也走驟驟奔
也顧眄說文曰迴觀曰顧邪視曰眄莫奠反以律制
不得左右顧視故吟詠謌調章句也又十誦好作
文頌莊嚴章句是可怖畏嘯說文曰吹聲也人前
下顯處現相規利故如人屏處無慚造過故如鬼。】


「一切天神證知此過身壞命終生獼猴中及鬼魅中
為犯戒儀果報對至不欺闇室即其義也何以故大
業之樹光明如鏡眾生造業於彼悉現神天有二一
字同生二字同名小不見天天常見人業力持罪不
在晝夜行者謹慎屏露無差。」


【獼猴應法師曰梵云摩斯吒此云猴猱努刀切也鬼
魅許慎曰老物精也爾雅曰鬼之為言歸也尸子
曰古者謂死人為歸人佛教釋鬼者畏也又威也
自多怖畏復令人畏通俗文云山澤恠在獸犯戒
儀上三篇曰戒下四號威儀通而言之戒即威儀
□□□□□佛凡制一戒皆訶曰云何最初犯戒
[001-0538b]
又曰汝寧死不犯威儀等果報對至言報應之不
差也以此緣故不可欺於闇室而造過也神下出
華嚴經第六十卷故下偈中指經云是也一下二
神之名字也天常見人者以不論晝夜常見故則
所造罪業難可隱也不在下言不偏在晝不偏在
夜蓋常見耳若然當須屏露兩處護之如一。】


「大千世界在佛毛孔豈容屏過賢聖不知。」


【大千者俱舍曰四大洲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
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為中千此千倍大
千皆同一成壞雜含曰至千日千月乃至千梵天
名小千界以小千為一一數至千名中千以中千
為一一數至千名大千合千名第二大千亦至百
億梵天名三千大千世界在佛毛孔者以佛身無
量充遍法界雖大千之廣塵剎之多在一毫中而
非是迫故知佛身一毛端徧一切而含一切也凡
聖□□□□□□故華嚴偈曰十方虗空可知量
佛毛孔量不可得乃至汝應觀佛一毛孔一切眾
生悉在中今既為大千世界類則為善作惡悉在
佛毛孔矣且眾生造一小善尚恃乎佛知作一大
惡何誑於聖昧法華曰我常知眾生行道不行道
則知善惡無不察矣。】


「是故菩薩有八萬威儀聲聞戒有三千威儀汝應修
集威儀庠序屏露二處一等用心乃至失命不虧仁
範如是持行名為淨心。」
[001-0538c]


【八萬三千者斯亦略舉智論六十三曰略說則八
萬四千廣則無量無邊故出家之人有無邊律儀
豈止乎八萬三千也又菩薩多而聲聞少者以菩
薩通護心戒聲聞止在七支故見不等威儀左傳
曰有威而可畏之謂威有儀而可像之謂儀摩得
伽曰云何威儀一切沙門所生功德為威儀也庠
序者夏曰校商曰庠周曰序乃禮官之所今取法
軌則之貌乃至下謂命難不可犯如鵝珠草繫海
板之儔是也仁範儒中以推愛及物為之仁本也
鵝珠護生損巳不曰推愛及物乎在彼名仁在釋
則名戒故仁範矣。】


「偈曰。



 賢聖出三界
 常遊三界境
 觀諸眾生業
 如形對日影
 智者慎威儀
 持戒心勇猛
 屏處無闕失
 四念堅固秉


【賢聖下以煩惱斷雖出三界而菩薩慈悲不捨故
遊三界如形下形端則影直如善業也形曲影斜
似惡業也是知善惡之業形影不差聖人觀之纖
毫不隱四念者一身念處頭等六分四大五根假
合故名為身是中觀身智慧為念明內身五種不
淨破淨顛倒即是處也觀外身內外身亦如是是
為身念處二受念處者六觸因緣生六受從六受
生三受名之為受是中觀受智慧為念明達三受
皆苦破樂顛倒即是處也觀外受內外受亦如是
[001-0539a]
是為受念處也三心念處者六識能識諸塵分別
攀緣謂之為心是中觀內心智慧為念了知心從
緣生剎那不住念念生滅破常顛倒即是處也觀
外心內外心亦如是是為心念處四法念處者想
行二陰及三無為法名之為法是中觀法智慧為
念通達一切法我我所畢竟不可得故無我破我
顛倒即是處也觀外法內外法亦如是是為法念
處聲聞正用此破四倒也菩薩破八倒。】



 觀身如毒蛇
 察心如冤家
 身心是大患
 覆罪如河沙
 智者犯巳悔
 終不蓋疵瘕
 藏過嬰惡名
 地獄受鐵叉


【毒蛇四大喻四蛇也冤家者以心能地獄牽生惡
道故名為冤家也大患以身心為禍患之本也蓋
疵瘕者喻犯戒也說文曰疵病也瘕音加亦病也亦
作瑕字應法師曰瑕過也嬰纏也。】



 苦哉末法時
 比丘比丘尼
 剃髮雖改服
 猶守貪瞋癡
 假名優婆塞
 諭諂優婆夷
 名中喚五戒
 實未具一支


【諭諂諭字誤合作諛與朱反周書曰面從曰諛不擇
是非而言謂之諛左傳曰左右諛諂希其意道其
言謂之諂優婆夷對女也上優婆塞對男也成論
亦名優婆娑𥘿言善宿是人心善離破戒宿故所
持八戒也巳上論文中含曰多聞聖弟子持八支齋斯
義同也今言五戒義亦通受但八戒限一宿五戒
[001-0539b]
通盡形據四分或受一二等或年月長短皆開不
同薩婆多部接俗揩定於時數也一支即一戒又
支即是分如五戒具持名滿分等。】



 口常誦藥方
 心病不肯治
 惡業覆障故
 邪命求餘資
 身見執著我
 不覺即分離
 亦不觀五陰
 氣息若懸絲
 人前粗歛攝
 屏處踰須彌
 唯懼人怪笑
 不畏天證知
 欲醉狂情發
 行坐染心思
 纏綿破重戒
 命終墮阿鼻
 地獄經一劫
 劫盡更復移
 此苦難堪忍
 屏處最慎之
 為造狂業故
 諸佛發大悲
 犯欲須臾樂
 受苦無量時


【藥方喻三乘十二分教餘資即內外兩資不越衣
也屏處踰須彌者言屏造惡之大也踰過越也欲
醉者為欲所醉也。】



 經曰人從生
 即有二種天
 晝夜與身俱
 共人同受年
 一念為善惡
 了了皆現前
 惡多天減筭
 善強命長延


【經即華嚴人從□□□□□從生下即有同生同
名二神天也。】



 毗盧遮那佛
 身界廣無邊
 於一毛孔中
 容受三大千
 性照圓明徹
 含生上福田
 以眾屏多過
 無緣起慈憐


【毗盧遮那亦云盧遮那此俱梵音廣略左右之異
故晉譯華嚴經毗盧遮那此云光明徧照身智二
[001-0539c]
光照法界故盧舍那此云淨滿二障麤細無不盡
故前約德顯此約離障義雖兩別法歸一同其猶
鏡也垢盡明現欲何二焉皆事理圓融權實無二
於一下即楞嚴曰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
徧能含受十方國土長水云身圓明則毛端現土
心圓明則徧照法界此乃悟物咸真即成妙用今
之言身界廣無邊即經身圓明也又曰性照圓明
徹即心圓明也含生下眾生以佛為無上福田佛
豈不下化眾生故見其過以無緣慈而憐愍也問
何名無緣慈答小遠涅槃疏曰不住法相及眾生
相名無緣慈問不住法相如何行慈答有□□□
□眾生妄有法之所纏深可哀傷所以生慈二人
□□□□□□則與樂故名為慈矣。】


淨心誡觀發真鈔卷上末
[001-054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