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72 毗尼討要-唐-玄惲 (master)



毗尼討要卷下本正釋四分傍通諸部
長安弘法寺沙門釋 玄惲 纂



* 受請訃會章第二十五
* 道俗屆寺章第二十六
* 致敬尊儀章第二十七
* 受翻邪三歸章第二十八
* 受五戒章第二十九
* 受八戒章第三十
* 受十戒章第三十一
* 受菩薩戒章第三十二
* 瞻病送終章第三十三
* 亡衣受法章第三十四
* 難行訓誡章第三十五
* 尼授學戒章第三十六
* 尼授具戒章第三十七
* 尼懺罪說戒章第三十八
* 尼安居自恣章第三十九
* 尼隨戒釋要章第四十


受請訃會章第二十五



此章大門有十一簡請受會法二訃會法三至家法
[003-0375b]
四就坐法五淨食法六行香呪願法七受食方儀法
八食竟收斂法九達嚫布施法十散座歸還法。


第一簡請受會者此律請有二種一僧次二別請雖
律開別請然諸經論禁約者多故梵網仁王等經並
呵之不為十誦律善生經云雖別請佛五百羅漢猶
故不得名請僧福田若能於僧中請一似像極惡比
丘猶得無量果報增一經成實論云如飲海水即飲
眾流僧次請僧然後復如是五分云但為解脫出家
者得為僧次唯除犯惡戒人五百問事云作佛得物
請比丘不合食沽酒家門一切時不得入更有餘門
者得若請比丘會當持一日戒一日不沽酒得往屠
兒家然亦爾五分云白衣家會應借僧臥具僧祇云
若來請比丘明日食者不得定答云決去應語若無
緣事當訃之若有請僧者應問姓名客人舊住巷陌
不得輒往應先令知一人若月直園民沙彌在前訪
問恐誡挊比丘及有留難恐僧失食故十誦云為知
請故須立維那出要律儀翻為寺護又云悅眾本音
云婆羅此云次第也五百問事云受別請巳遣人代
去主人意無苦者得若嫌者犯墮薩婆多云被請人
與僧同去不白先入者墮主人明日作食今日自往
者墮除主人喚不犯若食後主人不留自住者墮經
營知事人在僧後到者墮食未䞋去者墮餘人私行
直報同學者得善見云沙彌雖未受具亦入比丘數
故涅槃經云乃至未受十戒亦得受請僧祇云若道
[003-0375c]
行作念至其精舍當食若過餘處食者悔過若值彼
僧受請隨去無罪十誦薩婆多云若檀越請僧食僧
次未到白云我應去故妄語提若得食計直犯重義
准有僧次疏私入巳用或迴與親友罪亦同前十誦
云不請自來食犯吉鼻奈耶經云因飢儉請一二人
故多人往惱亂施主人者提為病僧事作衣故不犯
僧祇云比丘得為俗家設會施幔及諸供具唯不得
與女人共舉五百問事云但打楗槌即得食供不問
請與非請何以故打楗槌本為集僧故。


第二訃會者此律云若欲受請應往眾僧常小食大
食處住若檀越白時到者上座應在前如鴈鳥往行
而去諸比丘應偏露右肩在後行若有佛法僧病比
丘事者當白上座在前去必於中有命梵等難若問
不問聽去若上座在道行大小便處應待來然後如
前去。


第三至請家者十誦云若到食處應嘿然一心淨持
威儀生他善心當徐入徐坐應觀是食難求難辦義
云若至請家未安佛及聖僧座者眾僧不得坐當先
處分安諸經像在高顯處極令清淨後布置聖僧座
其法乃有五卷至梁武帝對中國三藏出之文廣不
錄今依請賓頭盧經說云令預宿請在空靜處數設
虗軟物為座我若來時坐處有相今時僧尼多慢此
法輕辱聖儀特乖佛教既自無敬亦令俗士不敬三
寶滅法之原由今上座從此巳下更採經律補闕前
[003-0376a]
文文雖不次於理不乖若敷聖僧座時堪容一人大
坐處亦令施主依經宿請其座必須淨潔勝於僧座
乃不得剌花散花在上又不得綵畫銅錺相同於佛
其座高下不得越過尺六還如凡座無異亦不得用
常住僧槃椀盛食此唯得献化身而巳若用鉢盂通
及化報於理不乖所以然者此賓頭盧報身猶在持
戒之數共凡僧無異豈得觸僧淨器便違聖教其聖
僧錢還入聖僧用若有餘長持作聖僧座或作鉢器
匙𣚰食巾等亦得作廟屋燃燈等供養又不得作聖
僧形像置上座頭脫報身自來豈得推却而坐亦不
得持聖僧物作阿難迦葉等形以別屬故不得互用
故律云許此處不得異處用也。


第四就座者此律云菩提王子請佛從於階陛布衣
令佛蹈上過世尊不受令却之為未來比丘故又往
食處不應錯亂雜聚而住應隨次坐上座坐巳應看
中座下座勿令不如法不善覆身若有者彈指令覺
若遣人語知好如法坐中下坐巳互者上下亦爾僧
祇云不好覆身坐者謂着細生踈衣形體露現摩訶
羅坐謂不正也尼坐不正不得語知恐其慚耻應作方便
遣令取物若婬女故作者當自起避去此律至請家
巳彼此相問年歲大小訖坐若恐日時欲過聽上座
八尼次第坐餘者隨坐僧准行之五百問事云若共師並
坐更無別處得仍不得同槃食沙彌威儀經云若共
師連坐飯當離師六尺此律云不應故在後往食上
[003-0376b]
令諸比丘起見來亦不須起若未來者比座開處僧
祇云若有可咲事上坐應言云何聖毗尼中出齗現
齒呵呵而咲當忍之起無常苦空無我死想等由不
可止當以衣角遮口徐徐制止身不定者當動手足
乃至折草漸自制義云若至死亡之家禁慎諠咲不
得妄談世論致俗譏呵五分云若請處外有客比丘
不得入語主人聽入不許者語云與我食分自共等
食又不許者應自語委知僧坊有食可往彼去然後
乃食薩婆多云通集門外比丘一處喚一人者入更
餘不集者亦喚入之雖打楗槌終須不遮方得清淨
也長阿含云世尊訃會常在眾中坐左面比丘右面
清信士。


第五淨食者此律上座應問言菓菜淨不若言未語
令淨僧祇云上座當知誰看房誰病應語與食若檀
越惜者應語長壽法應與不得不與若日晚者應先
取發遣令去。


第六行香呪願者此律佛受賈客[麩-夫+少]巳然後呪願辨
意長者子經食前呪願此土盛德道安法師等布置
此法亦令在食前依而用之於理無失若至請家施
主不請讀經者不須誦心輙索讀之恐落邪命攝也
增一云有設供者手執香爐而白時至佛言香為佛
使故須之也五百問事及三千威儀云不得立受香
因比丘受女香觸其手欲發罷道佛言若立受者吉
羅行香時唄未見經文而諸經律多有唄匿比丘十
[003-0376c]
誦云為諸天聞唄心喜故開唄也僧祇云上座應知
前人所施當為應時呪願若不能次座應說又不能
者乃至下座都無者並得罪雜寶藏云佛言諸比丘
若說法呪願當解時宜憂悲喜樂知時非時不得妄
今時導師說貪事宮商〔辨〕詞口逸虗言者多


第七受食行施者若欲受食先量巳身德行優劣然
後受食不得自大為施所墮僧祗云告諸比丘計此
一粒米用百功乃成奪其妻兒之分求福故施云何
棄之毗尼母云每得食時應生厭心不為存身命故
又受人信施不如法用入三途中受大重苦若不受
苦報者食他信施即破腹出衣即離身若前人無業
而施者能施所施二俱為施所墮智度論云食為行
道不為益身如養馬養猪無異伽論云若得食時口
口作念得衣時著著作念入房時入入作念若鈍根
者初得衣食房舍總作一念義云初欲食時先奉三
寶及六道眾生巳後當口口作念攝受三歸之意初
下一匙飯時願斷一切惡盡入第二匙時願修一切
善滿入第三醬菜時願所作功德迴施一切並共成
佛若不能口口作念者依前論中總為一念巳然後
食之愛道尼經出眾生食如指甲大涅槃云因曠野
鬼為授不煞戒巳告鬼言我今當勅聲聞弟子隨有
佛法處悉施汝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即是天魔徒
黨非我弟子五分云若與乞兒烏狗等應量已分內
減與不得取分外施智度論云鬼神得人一口食而
[003-0377a]
千萬倍出也此律僧伽藍中立鬼神廟屋傳云中國
僧寺設鬼廟伽藍神廟賓頭盧廟每至二食皆僧家
送三處食餘比丘不出中阿含云若死人布施祭祀
者若生入處餓鬼中者得餘趣不得由各有活命食
故若親族不生入處中但施自得其福乃至施主生
六趣中施福常隨以持戒故但人身必須餘福助報
此律比丘得食便食為俗譏責佛令唱等得巳然後
食僧祇待唱等供然後食若時欲過隨下隨食無罪
十誦云從今上座待唱遍聞等供聲一切僧共食五
分云尼請處未唱隨意食口口提下眾吉增一中諸
王設供自手行食庶民同之此律若請二部僧先與
比丘恐日過者一時與之僧祇云食時應護右手當
以左手受飯器注脣不得深含椀緣又不得觸着額
鼻及飯盡當留少許於口飲處瀉棄之次與下座沙
彌食上𠅈亂恐壞俗信以水澆洒者不犯挊水十誦
云食著手不得振却應捨取之僧祇不得㗘㗱作聲
食鼻奈耶云不得縮鼻食。


第八食竟者僧祗云上座應徐徐食不得速竟住看
年少勿令狼狽食不飽滿應相望看之乃至待行水
隨順呪願巳然後乃止亦云居士飯僧訖遺餘食料
理與比舍雜阿含云佛及比丘俗家食竟各澡漱洗
鉢訖然後為俗人說法。


第九噠嚫者五分云食後施衣物名為噠嚫也此律
由食竟嘿去檀越生疑佛令上座為說大嚫乃至一
[003-0377b]
偈云若為利故施此利必當得若為樂故施後必得
快樂若上座不能語能說者若不語不受並結罪若
說大嚫時上座四人相待餘者聽去三千威儀經云
未飯不得為人說法薩婆多云要食後說法有四種
益一為消信施故二為報恩故三令生歡喜心善根
成就故四為在家人應行財施出家人宜行法施故
善見云聽說義時要撮諸文五分云諸比丘請破戒
邪見諸根不具者嘆唄說法因此惡人得勢又能辱
僧佛言請法師三藏諸根具足者說摩得勒伽云若
無能誦唄者當次第差若都無者各誦一偈能者不
受偷蘭遮不得半唄吉羅此律令說諸惡莫作偈增
一解云諸惡莫作戒身具足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
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戒
淨故意淨意淨故無倒無倒故惑想滅第十散座歸
還者五分云還寺去時上座八人相待餘人前去雜
阿含云佛及比丘食竟皆入禪室坐禪晡時從禪起
而說法也。


道俗屆寺章第二十六



此章大門有四一比丘入寺法二四威儀法三俗人
入寺法四辭拜法。


第一比丘入寺法者此律客比丘入寺應知佛塔若
上座等至門中應開若不能者徐打令內人聞猶不
開者至墻踰開舊比丘聞客來出外迎為捉衣鉢安
置溫室重問經行處供給水器等客問舊比丘我若
[003-0377c]
干歲有房分不答言有者應問有人住不若無人者
當問有臥具被利養器物房衣等不有者當取至房
受巳又問何處大小行淨地不淨地佛塔聲聞塔第
一上座房乃至第四上座房等一一別問若不問者
主人一一示語五分云住處迮不相識者聽同床坐
不得眠此律客受房問主人巳應先禮佛塔次後禮
聲聞塔後禮第一上座乃至第四上座應偏露右肩
脫革屣右膝著地捉兩脚如是言大德我禮第四上
座房內思惟應隨座次禮房主人一一示知十誦云
若上座時見應禮難見遠者則止此律客僧禮上座
巳應問何處是眾僧大食小食夜集說戒處等舊比
丘當如問而答僧祇云舊比丘應語客僧一切僧家
制限若客伴巳去者不得語令知云不及伴應語可
小停息更應有伴必有急事去者應給粮食囑累行
伴三千威儀云新至比丘以十事與之一當避與房
二當給所須三朝暮問訊四語以習俗五當教避諱
六語請到處七語僧教令八當語其事可食九縣官
禁忌十語以盜賊處所。


第二四威儀法者五分云若四威儀不如法者非為
於世而作大明僧祇云若行平視迴時合身迴中阿
含云若平旦乞守攝諸根乞食巳収舉衣鉢澡洗手
足以尼師壇著於肩上至無事處或經行坐禪後於
初夜經行坐禪淨心中鄣巳於中夜時入室欲臥四
牒憂哆羅敷床上襞僧伽梨作枕右脇而臥當頭面
[003-0378a]
向佛像處足足相累意想明相後夜時速起如初夜
法僧祇云頭向衣架及和上長老比丘初夜思惟自
業至中夜右脇著下累兩脚合口舌柱上齗枕右手
舒左手順身上不捨念慧思惟起想義云一切天人
龍鬼是出家修道之緣於彼幽顯不得輕有所觸雖
居闇室常當自勗俗諺成言亦有斯誡十誦云燈明
中不得眠毗尼母云若過十臈有法事必能利益者
雖師不聽自往無過僧祇云行時先下脚跟後下脚
指在道欲宿遣二年少比丘前不見宿處索前食後
食當白非時入聚落得巳還報應展轉相白入智度
論云出入來去安詳一心舉足下足觀地而行為避
亂心為護眾生故是不退菩薩相僧祇云不得作駱
駞坐應跏趺坐若窮極者當互舒一脚增一云今聽
比丘先以手憑座後坐此我之教十誦云無病不得
晝臥若喜眠應起經行善見云臨欲眠時先於六念
中一一念也三千威儀云不得於上座前踞坐亦不
得與三師並坐十誦云聽法時上座來不應起下座
起者吉羅若和上阿闍梨恭敬故自起不得起吉羅
乃至聽法不得與沙彌同床坐沙彌得與白衣同床
坐大比丘三夏亦同床得三千威儀云欲上床時當
具七法一當徐却踞二不得匍匐上三不使以床有
聲四不大拂床有聲五不大吹大吒歎息思世事六
不狗羣臥七起以時節心走不定當責本起毗尼母
云比丘貪著睡眠癈捨三業不復行道金剛力士呵
[003-0378b]
責佛言食人信施不應懈怠夜二時中應坐禪誦經
經行一時中以自消息是名臥法僧祇云臥如師子
王法不得眠至日出應於後夜當起正坐思惟巳業。


第三士女入寺者今依祇桓舊法西國士民凡至寺
門外整服一拜入門復禮一拜安詳直進不左右[厂@既-旡-日+口*頁]
眄先至佛前禮三拜竟圍遶三匝唄讚三契禮佛巳
方至僧房戶外禮一拜然後入見上座次第至下各
禮一拜若見是非之事不得譏呵若發言嫌責者自
失善利非入寺之行且初入寺背僧取異云何得作
出家因緣經云夫入寺者棄捨刀杖雜物然後乃入
捨刀杖者去瞋恚眾僧心也捨雜物者去眾僧乞求
之心且除兩過乃可入寺順佛而行不得逆行設緣
礙左遶恒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時悉轉面向佛禮拜
佛法僧者常念體唯是一何者覺法滿足名佛所覺
之道名法學佛道者名僧則一體無別矣低頭看地
不得高視見地有虫勿悞傷煞不唾僧地當歌唄讚
歎若草土自手除之若有因緣寺中宿者不得臥僧
床席當以巳物借之亦勿眠沙門被中并調戲言咲
說非法事沙門未眠不得先寢為除憍慢故又勿坐
僧床席輕侮僧故俗中貴士之座猶不許賤人昇之
況出世高僧輙便相擬是以經云共僧同床半身枯
也若至明晨先沙門起凡入寺之行與俗人作入道
之緣建立寺開淨土之因供僧養者為出離之軼也
清信女人入寺儀式同前唯不得在男子座上形相
[003-0378c]
語咲脂粉塗面𦘕眉假錺非法調戲共相排盪持手
撑人必須攝心整容隨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養
懺悔自責生女人中常成隔礙於此妙法修奉無因
不得自專由他而辦一何苦哉應深生鄙悼若見沙
彌禮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此於大僧為小於
俗為尊如此等事竭力而行。


第四辭拜法者所為事訖辭出寺門如法作禮佛前
三拜至門一拜門外一拜若僧少時次第各禮一拜
多者總禮三拜凡穢俗之身入寺踐金剛淨剎法地
自多乖於儀式若去時須贖其過隨施多少示有不
空也。


致敬尊儀章第二十七



此章義門有六一敬尊二定尊三致敬四侍親五醫
治六殯終。


第一敬尊者此律云若比丘敬佛法僧戒者正法不
滅若不敬疾滅法也阿含經云無恭敬心於佛者常
生龍蛇中以過去從彼中來今猶無敬多睡也僧祇
云世尊自起迦葉佛塔種種莊嚴訖敬過去佛故便
自作禮增一經云佛告比丘承事佛有五功德一端
正以見佛像發歡喜心二好聲由見形像口自稱號
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三多財報由以華燈供養故
四生長者家由見形巳心無染著五命終生天此即
諸佛常法當如是學智度論云諸佛不以生身為禮
敬也若見法身是名供養此律偈云其敬長老者是
[003-0379a]
人能護法現世有名譽將來生善道大悲經云佛過
去時見一切人故無不傾側謙下禮敬以是報故成
佛巳來山林人畜見佛行時無不傾側低頭禮拜。


第二定尊者毗尼母論下座稱上座為尊者上座稱
下座為慧命又無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
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五十夏巳去一
切沙門國王之所尊敬是耆舊長老僧祇云無歲比
丘得共三歲坐乃至七歲得共十歲坐若臥床得三
人坐坐床二人坐長一肘半牀相降三歲得其坐若
減不得若大集會牀坐少得連接繫勿令使動得同
坐若方蓐長三肘得四歲共座若減不得若散敷草
地共坐無罪薩婆多論長牀相接但令異廗異蓐異
槃令中空絕各異者得共女人坐摩得勒伽論地敷
得共未受具人坐此律沙彌當以生年為次第若生
年等者應以出家年為次第。


第三致敬者和南義云度我出要律儀云恭敬也聲論云
槃那𥧌者此翻為禮也智度論云禮法有三一口禮
二屈膝頭不至地禮三頭至地禮是為上地持論云
當五輪至地作禮阿含經云二肘兩膝及頂名輪也
亦云五體投地此律云客入寺巳應先禮佛塔次禮
聲聞塔後禮第一上座乃至第四上座應偏露右肩
脫革屣右膝著地投兩脚如是言大德我禮五分律
云若人多但別禮師總禮餘人而去三千威儀云遶
塔有五一低頭視佛二不得蹈虫三不左右視四不
[003-0379b]
唾地五不與人語又當念佛法僧等恩五百問事弟
子得禮師塚以報恩故准此死屍未埋亦得禮此律小沙彌尼
應禮大沙彌尼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如來
及塔如是展轉從下向上乃至大比丘得禮如來及
塔五百問事云比丘遶塔女眾隨者不得有優婆塞
者不犯善見云禮佛法遶佛三匝四方作禮而去合
十指爪掌叉手於頂上却行絕不見如來更復作禮
迴前而去增一云塔中不應禮十誦云佛塔聲聞塔
前自他不得禮五百問事云佛塔前禮比丘犯墮僧
祇云禮塔誦經寫經授經闇中並不得禮謂別有所敬也
又泥作浣衣洗浴及手足著一衣時疾行等不應禮
十誦云睡縫衣大眾中有路行病時不得禮此律有
四不應禮一一切白衣及女人二前受戒人不應禮
後受戒者三不禮犯邊罪十三難人被舉滅擯應滅
擯等四一切非法語者不應禮又有十種非威儀不
應禮謂大小行裸身若剃髮若說法嚼楊枝洗口若
飲水若食若噉菓三千威儀云不得座上作禮毗尼
母論不得著革屣富羅入塔彼土諸人著者皆起慢
心故不聽著寒雪多處聽著靴富羅五百問事云淨
潔靴鞋履得著禮拜僧祇云受人禮拜不得如瘂羊
不語當相問訊少病少惱安樂不道路不疲苦不共
上座語亦得云慧命寶梁經云破戒比丘受他持戒
者恭敬禮拜得八輕法罪一作愚癡二口瘖瘂三顏
貌醜陋四其面側戾見者嗤咲五轉受女身作貧窮
[003-0379c]
奴婢使六形體羸瘦夭損壽命七人所不敬常有惡
名八不值一佛世此破戒者乃至大地無涕唾處。


第四侍親者五分云畢陵伽父母貧窮以衣食供養
佛言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
便利極世珍奇衣服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
聽比丘盡心供養父母不者得重罪僧祇云父母不
信三寶者應少經理若有信者得自恣與無乏若父
母貧窮將至寺中若洗母者不得觸得自手與食父
者如沙彌法無異一切皆得毗尼母論若父母貧苦
先授三歸五戒十善然後施與若不貧雖受戒不合
與雜寶藏經云慈童女長者家貧獨養老母現世得
報緣鸚鵡孝養盲父母得成佛緣增一阿含經云孝
順供養父母功德果報與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一等
又云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謂父母也是故比丘
常當孝順供養父母不失時節當如是學。


第五醫治者此律老病比丘不堪步涉聽作步挽車
若轝若乘除牸牛草馬等尼除特牛父馬等善見論
作醫師得吉羅若為出家五眾合藥者得若和上父
母在寺疾病弟子亦得為合藥又父母貧賤在寺內
供養淨人兄弟姉妹叔伯及叔伯姨舅等並得為合
藥無自有者亦得借用不還者勿責如是乃至七世
也五百問事云若道人慈心作醫治得取物自入前
人強與為福應取若病不得服氣唾腫同外道故五
分云為知差次會等學書不得為好廢業不聽卜相
[003-0380a]
及問他吉凶此律不得賣卜誦呪處方治病等由事
容不實謗毀好人開學誦書及學世論為伏外道故
新學比丘開學笇法又得學呪腹中虫病若治宿食
不消若學呪毒等為自護不為活命者得尼學呪術
醫治等提患吐用髮燒作抹以水和漉服患熱用栴
檀塗沈水治患毒腐爛藥巳落地者以水和漉受服
未墮地者以器承之水和漉服不須受田中泥亦須
水和受服五分青木香著衣中避虫誦呪時不噉鹽
不眠牀佛聽神呪法爾僧祇生㿈癤用小麥研塗之
十誦不淨脂鹽得服此律不淨蘇用灌鼻僧祇十誦
五分更無餘治者開病比丘服䔉聽七日在一邊小
房內不得臥僧牀蓐大小便處講堂皆不得到又不
得受請及僧中食不得就佛禮拜得在下風處遙禮
七日滿巳澡浴薰衣方得入眾若用香塗瘡者先供
養佛巳然後塗身還在屏處一同前法。


第六殯終者此律云白衣病來至寺中應方便喻遣
若稱譽佛法僧者隨能為之若死為淨伽藍故自擔
棄之僧祇云比丘不得喚耶孃兄姉等名字乃至亡
哭亦爾止得稱優婆塞優婆夷等此律增一經云四
姓入佛法中同名為釋迦種子不得依俗姓善見云
喚婢為大姉不得云婢增一經云愛道無常佛自共
羅雲各扶牀一角送淨飯王泥洹佛亦自舉准此比丘父母
病亡亦得擔舉殯埋但不得變服令白故摩耶經云佛去世後一千三

百年中諸比丘衣服變白不受染色當知法滅不久。
[003-0380b]


受翻邪三歸章第二十八



此章大門有六一辨其來意二受發時節三懺悔法
四總別先後五對趣分別六漸頓得失。


第一辨三皈意者毗尼母論云有五種三歸一翻邪
三歸二五戒三歸三八戒三歸四十戒三歸五具戒
三歸下之四種餘章別解今且明第一翻邪三歸者
問歸意云何答以三寶為所歸之境欲令救護不使
侵凌如人得罪於王投向他國彼王語云汝求無畏
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繫屬於魔
有生死過皈向三寶不違佛教魔無如何問所以受
此翻邪三皈者答以其信邪來久躭著非境今忽發
善皈投故名翻邪也故灌頂經云時有異道鹿頭梵
志來到佛所稽首作禮胡跪合掌白云久聞瞿曇名
聞遠振今欲捨置異學受三自歸并五戒法佛言善
哉梵志汝能捨置餘道歸命我者當自悔過生死之
罪其德無量不可稱說梵志言諾受教即淨身口復
作是言唯願世尊施我法戒終身奉行不敢毀缺爾
時佛為授巳告梵志言汝一心受三自皈巳我當為
汝及十方人勅天帝釋所遣諸鬼神以護男子如是
人等輩有三十六部神王此諸善神凡有萬億恒沙
鬼神以為眷屬陰相番代以護男子如是人輩若持
五戒者便有二十五善神恒衛護人身在人左右守
於宮宅門戶之上使萬事吉祥上來諸神並有名字
備在彼經書之帶行能去諸惡一切不善終不近之
[003-0380c]
若也毀犯善神捨離眾惡得便受苦無窮。


第二受發時節者智度論云受人應具威儀至一出
家人前戒師先為說法開託心神然後為受我某甲
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我某甲盡形壽皈
依佛竟皈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初三皈依竟即發善
法次三結巳唯有身口無教屬巳薩婆多云若淳重
心受具教無教若輕慢心受但有其教言教無教者猶是作無作
大集經云任身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歸巳兒無

加害乃至生巳身心具足善神擁護問皈依佛者為
獨皈一佛為通三世佛耶答以同一法身故淳須通
皈不獨釋迦雖指一佛為境發言之時理須通皈餘
二法僧理亦通然。


第三懺罪法者然所造之業理須懺蕩令行成晈潔
復本淨用故智度論云先受三歸巳後始懺悔諸師
解云此是翻邪三歸故先受後懺若明五戒八戒三
皈依中阿含經必先懺後受也告受人言行者無始
巳來無明厚重不能覩見佛性以不見故恒於佛前
破戒違道具造諸惡無過不為無慚無愧尤重心造
今欲懺除豈得輕慢譬如大樹根牙滋茂若不加功
何能除斷故業報差別經云若人造重罪作巳深心
自責懺悔更不為能拔根本業涅槃經云發露諸惡
從生死際所作諸惡悉皆發露至無至處如是因緣
不能具述至時訓誡任補茲處從此巳下正明懺法
將欲懺悔先當奉請三寶以為良緣依憑勝境證成
[003-0381a]
可滅下二偈人作也皈命十方一切佛頂禮無邊淨覺海亦
禮妙法不思議真如自性清淨藏住於極愛一子地
得道得果諸聖人我以身口清淨意咸各皈命稽首
禮十惡懺法出十地論弟子某甲並為一切法界眾生發
露無始巳來所作罪業或殺害君親及真人羅漢兵
戈征討鋒刃煞戮遊獵禽獸網捕虫魚或經作惡王
刑罰差濫乃至含靈懍性蠢動凡諸生類殘害煞傷
及猛獸鷙鳥遞相噉食或盜佛物法僧物及他財寶
居官同事納貨受財或非巳室家外行婬穢莫簡親
屬不避僧尼橫起愛憎妄相妬忌或虗詐妄語誑惑
君親不知不見言知言見憑託鬼神詭誑世俗或讒
諂兩舌鬪亂二邊將此惡言向彼陳說持彼惡語復
向此論阻隔君臣離間骨肉一切和合由其破壞或
出言麤鑛毀呰他人呵叱任情罵詈在口或不以正
言乃為綺語說善為惡次以臭為香名長為短說白
為黑謬言詭語調弄於人或志在貪味求取不節性
多瞋恚忿怒自纏或不識正理迷惑邪見謗佛法僧
說無因果不信修善受人天樂不信為惡受地獄苦
或謂此身無因而得或謂未來斷無因果毀壞塔寺
焚燒經典融刮佛像以取金銅汙穢伽藍違越禁戒
飲酒噉肉及食五辛愚癡邪見無惡不造凡此所陳
十種惡業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從無始巳來定有斯
罪以罪因緣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
間短命多病常處卑賤及以貧窮共人有財不得自
[003-0381b]
在婦不良謹二妻相爭多被謗毀為人誑惑所有眷
屬弊惡破壞不值好語常聞惡聲凡所陳說恒有爭
訟假說真言人不信受吐發音辭又不辨正貪財無
厭所求不獲常為他人伺其長短不善知識共相惱
害生邪見之家常懷諂曲之心無始巳來十不善業
從煩惱邪見而生今依佛性正見力故發露懺悔皆
得除滅譬如明珠投之濁水以珠威德水即澄清佛
性威德亦復如是投諸眾生四重五逆煩惱濁水皆
即澄清弟子某甲及一切法界眾生自從今身乃至
成佛願更不造此等諸罪皈命敬禮常住三寶懺悔
巳訖次以禮懺功德發願願於未來世見無量壽佛
無邊功德身我及餘信者既見彼佛巳願得離垢眼
成無上菩提此願出寶性論


第四三歸總別先後次第者善見云受有兩種一別
受者言皈依佛皈依佛竟法僧亦爾二總受者如前
受者是對於十戒亦有二種言我受不煞我受不煞
竟乃至我受不邪見竟等此名別受言總受者如三
皈中說此謂十善名十戒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答
言下正云歸依佛若師言佛弟子言佛得成若師及
弟子言俱不正者不成三歸若師教言皈依佛弟子
答言爾或言不出口或逐師語不具足又不稱名字
等並不成受或言音不同如中邊兩國人不相解語
者應教其相先教不煞云以刀擬人如是者不得汝
能持不弟子答言能亦成受戒薩婆多云受三皈時
[003-0381c]
前稱法後稱佛者不成三皈以三寶位差別故若愚
癡無所曉知說不次者自不得罪得成三歸若有知
解故倒說者得罪不成三皈。


第五對趣分別者薩婆多云趣通五道皆得三皈除
重地獄自外山間樹下空野海邊輕繫地獄皆得成
受戒法成實論云問餘道眾生得戒律儀不答經說
諸龍亦得受一日戒故知得有善見云龍神等得受
三皈五戒義云龍畜等以業報無所知曉故不成受
雖經中說得受八齋但增其善不得齋也如此律中
龍得三歸者如賈人兄弟等但得翻邪三歸無其戒
也雖律中受三皈並知解人語識其意趣方成受戒
自外愚癡猪羊蠡蛤等並不發皈。


第六漸頓得失者問三歸得頓受亦得漸受不答薩
婆多論不得問若爾何故有一語二語優婆塞等答
此猶是制前制後不得問得從一二三人各受一歸
不答不得問得一年半年受三皈不答隨日多少成
受。


受五戒章第二十九



此章大門有五一簡人是非二受之方法三漸頓重
受四受日長短五持戒相。


第一簡人是非者成實論云遮逆罪人賊住汙比丘
尼等不聽作比丘是等諸人若為白衣得善律儀不
遮修行施慈等善伹有世間戒以是人為惡業所汙
亦障聖道故不聽出家善生經云欲受戒者問言汝
[003-0382a]
父母師病不棄去不不煞發菩提心人不不作盜人
不不盜現前僧物不不於比丘尼所作非法耶不於
母女姉妹所作非法耶汝非二根人耶汝不於大眾
中故妄語耶汝不兩舌成於惡人耶汝不作五逆罪
耶汝不犯八戒中重戒耶答言無巳廣為說法此戒
甚難能為沙彌大比丘及菩薩戒乃至菩提而作根
本說受利益毀者有損三途惡報必趣不疑乃至問
五戒相巳皆言能持六月供養出家智者知可教巳
和僧為受善男子身既清淨堪為道器智度論云戒
有五種始從不煞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
若受二戒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
是名滿分五斷婬優婆塞姨斷婬者受五戒巳於戒師
前更作誓言我今自婦夫不復行婬是名五戒汝今於
此分中欲受何分當隨意說爾時智者隨語為授。


第二受之方法並發戒時節者行者至一出家五眾
前具修威儀受智度論云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
依僧三說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說
是釋迦牟尼佛優婆塞姨證知我我某甲從今日盡壽
皈依戒師應言汝優婆塞姨聽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
三藐三佛陀知人見人為優婆塞姨說五戒如是汝盡
壽持何等為五盡形壽不煞生是優婆塞姨戒是中盡
形壽不應故煞生是事若能當言諾雖論言諾改諾言能無爽
形壽不偷盜是優婆塞姨戒是中盡形壽不應偷盜是
事若能當言能盡形壽不邪婬是優婆塞姨戒是中盡
[003-0382b]
形壽不應邪婬是事若能當言能盡形壽不妄語是
優婆塞姨戒是中盡形壽不應妄語是事若能當言能
盡形壽不應飲酒是優婆塞姨戒是中盡形壽不應飲
酒是事若能當言能既說相巳又應語言是優婆塞姨
五戒盡形壽持當供養三寶懃修福德遠求佛道近
證人天歲三長月六齋若能持者並須為之若受一
戒者文中應除五之一字直云我為不煞戒優婆塞姨
餘文如前次明發戒時節者謂前三皈依第三遍巳
即發五戒後時三結直付囑之故薩婆多論問若不
受三皈得五戒不答不得要先受三皈後方得戒下
八戒十戒一同此說。


第三漸頓重發得不者成實論問有人言五戒具受
此事云何答隨受多少皆得戒律儀但取要有五故
智度論善生並云一分乃至滿分等增一阿含經云
一分二分亦得受問既得漸受可從五師各得受一
戒不答得如付法藏云薄拘羅受一不煞戒得五不
死報也問既受五戒後更得重受不答依成實得重
發戒故此律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向佛受。


第四受日長短者問得五三十日限分受不答依成
實亦得多日盡其終受故十誦皮革揵度中或晝或
夜受五戒等亦獲少善。


第五持戒相者薩婆多論問五戒中幾是實戒答前
四是實後一是遮所以同結者以是放逸根本能犯
四戒如迦葉佛時優婆塞由飲酒故婬他妻盜他鷄
[003-0382c]
煞他人來問時答言不作便犯妄語亦能破僧又得
狂亂報失一切善業此律下文飲酒有十過失智度
論飲酒有三十五過失俱舍論飲酒者能障諸學處
海成實論若人飲酒則開不善門以能障定等諸善
法故有此多過故同禁不為若受不煞戒乃至一切
有形蠢動皆不得加害如俗家井水多有細小諸虫
盡須漉看還置本處欲有行動亦須賷漉袋自隨若
受不盜者下至一枝草一粒穀等皆不得取故智度
論云憍梵鉢提試看一粒穀生熟不還本主犯於業
道尚五百世中為牛乃至成羅漢巳猶自呞食若受
不邪婬者智度論云除巳妻外餘之男女鬼女鬼神
畜生可得行婬者悉是邪行雖是自妻不犯然須避
於非處謂自妻非道及得身巳亦須禁之恐傷胎故
產三年內亦須避慎謂防乳竭若別有乳母不在制
限成實云自妻非處謂口及大便處及一切女人為
父兄兒所護出家女人等為法護故亦名邪婬若無
主女人眾人前自來為妻如法者不犯提謂經云年
三長月六齋三明日月燈火下及八王日謂立春春
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是八節日並須
禁之若受不妄語戒者但使心虗不問境之虗實並
犯智度論問何故優婆塞於口律儀無三律儀及淨
命耶答白衣居家受世間樂兼修福德不能盡行戒
法是故佛令持五戒復於口業妄語最重以妄故作
餘惑故作不故作若但妄語巳攝三事若說實語四
[003-0383a]
種正語皆巳攝盡於諸善中實為最大故善生經云
當妄語亦攝綺語兩舌惡口義此律若飲酒者乃至
不得以草滴口中餘過同前薩婆多云五戒優婆塞
聽販賣但不得作五業一不得販賣畜生自有者聽
直賣不得與屠兒家二不得販賣弓刀箭矟自有者
聽直賣不得與煞害家三不得沽酒為業自有者聽
直沽四不得壓油為業外國麻中有虫故犯唯此無
虫不犯五不得作五大色染多煞虫故如秦地染青
亦多煞虫入五大色數善生經云受戒者五處不應
行謂屠兒婬女酒肆國王栴陀羅舍等有五種業不
應作賣毒藥釀皮樗蒲圍碁六愽歌舞唱伎等並不
得為亦不得親近如是等人。


受八戒章第三十



此章大門有七一釋名辨境二受人功德多少三受
人要期立志四受之方法五受捨分齊六分別戒相
七辨位大小。


第一釋名者問諸經及論何意名八戒齋或名八關
齋者答前八是關閇八惡不起諸過不非時食者是
齋齋者齋也禁止六情不染六塵齋斷諸惡具修眾
善故名齋也又齋戒體一名別若尋名定義義容少
別齋者過中不食為名戒者防非止惡為義薩婆多
云八箇是戒第九是齋齋戒合數故有九也依俱舍
論合齊九為八故論云此戒分為八分前四名戒分
離性惡故次一名無放逸分後三名修分有餘師說
[003-0383b]
離非時食說名八戒所餘八為此分開[雚*隹]聽歌舞著
華香分為二若執如此則與經所違經云離非時食
是第八分增一阿含經云不過時食作第八作唱妓
樂香華塗身合一齋法經云第六華油歌舞合為一
第七不坐高牀第八不非時食俱舍雜心云八戒支
非齋不非時食是齋亦齋支義云雖聖判不同八九
有異今以義推律當九也故此律沙彌十戒中歌舞
香油等分為二也智度論亦分八為九次明所對境
者薩婆多云夫受齋者於五眾出家人邊受故知不
得俗人處受義云若無人時對佛像前具修威儀口
發是言我某甲皈依佛等亦得成受故成實論有人
言此戒要從他受是事云何是亦不定若無人時但
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


第二受人功德多少者齋法經云譬如天下十六大
國滿中眾寶不可稱說不如一日受佛齋法比其福
者則十六國為一豆耳中阿含經云多聞聖弟子持
八支齋時憶念如來十號名字若有惡思不善皆滅
善生經云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惡皆得消滅
智度論問五戒一日戒何者為勝答有因緣故二戒
俱等但五戒終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時多
而戒少一日戒時少而戒多若無大心雖復終身持
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戒也譬如軟夫為將雖復將兵
終身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名
蓋天下八戒比於餘戒亦復如是智度論問白衣居
[003-0383c]
家唯有此五戒更有餘法耶答有一日戒六齋日持
功德無量若十二月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
也又問何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是日鬼神逐
人欲奪人命疾病兇衰令人不吉是以劫初聖人教
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兇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
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諸佛
受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樂又論引
四天王經中佛說月六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
下觀察眾生不布施持戒孝順父母使者便上忉利
以啟帝釋諸天心皆不悅若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多
者諸天帝釋心皆歡喜是時釋提波那氏即說偈言
六日神足月受持清淨戒是人壽終後功德必如我
佛告比丘釋提桓因云何妄語若持一日戒功德福
報必得如我是為實說所在之處有持此戒者惡鬼
遠之住處安穩是故於六齋日持齋受戒得福增多。


第三立志要期者薩婆多云若人欲受八戒先自恣
女色或作音樂或貪飲食種種戲咲如是放逸盡心
故作然後受戒不問中前中後皆不得戒若無本心
受戒種種放逸後遇知識即為受戒不問中前中後
並得成受善生經云若諸貴人常勤作惡欲受齋先
當宣令所屬之境齋日莫行惡事如是清淨得齋若
不遮者不成以惡律儀故增一阿含經云若受八關
齋先須懺悔前罪然後受戒正明懺悔簡人發戒時
節等並同前三歸五戒中說。
[003-0384a]


第四受之方法者受戒人應具修威儀至一出家人
前受智度論云我某甲今一日一夜皈依佛皈依法
皈依僧為淨行優婆塞女云姨三說我某甲皈依佛竟皈
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姨三說
受得戒巳次當為說戒相如諸佛盡壽不煞生我某
甲一日一夜不煞生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
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婬泆
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泆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妄
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
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亦如是如諸佛盡壽
不坐高大牀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牀上亦
如是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瓔珞不香油塗身不著
香薰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瓔珞不香油塗
身不著香薰衣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自歌舞妓樂
亦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伎樂亦不
往觀聽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過中食我某甲一日
一夜不過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
名為布薩願一日一夜持是福不墮三惡八難亦不
求輪王梵王世界之樂願除諸煩惱逮得薩雲若成
就佛道布薩者秦言共住也僧祇云佛告比丘今是齋日喚優
婆塞淨洗浴著淨衣受布薩法薩婆多云必無人者
但心念口言自皈三寶我持八戒亦得。


第五受捨分齋者俱舍論云若先作意於齋日受者
雖食竟亦得受薩婆多云若受八戒應言一日一夜
[003-0384b]
不煞等令言語斷絕莫使與終身戒相亂成實論云
問是八分齋但應具受為得分受答隨力能持多少
皆得或受一不煞不盜等隨意為受有人言此法但
一日一夜受是事云何答隨受多少並得或一日一
夜或半日半夜或半月一月等義云若一月受者應
言一月受八戒齋限日多少為受女人受戒不假露
膞巳外同前次明捨戒法者薩婆多云若受齋巳遇
惡因緣逼欲捨戒者不必要從五眾邊捨趣得一人
即成義云若自有染心將欲犯戒寧可捨巳為之後
還懺受亦得五戒十戒同此。


第六分別戒相者前之五戒一同前說後之三戒今
更重辨離莊嚴具者俱舍論云離非舊莊嚴何以故
若常所用莊嚴不生極醉亂故義云世有諸師妄行
惡律謂女人受戒不得共男子同宿及飲乳小兒亦
令別宿畏破戒故又不許八尺床上坐臥令在地鋪
如是種種妄行皆不合聖教反結無知不學之罪若
共男子同室宿等但令戒不清淨不名破戒故薩婆
多云若巳受八戒而鞭打眾生或言待明日當打皆
令戒不清淨非是破戒阿含經云高廣大床者梐下
足長尺六非高闊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越此量者
方名高廣大床又床有八種初四約物辨貴體不合
坐亦不論大小謂金床銀床牙床角床下四約人辨
大縱令地鋪擬此尊人亦不合坐謂佛床辟支佛床
羅漢床師僧床。
[003-0384c]


第七辨位大小者薩婆多云問七眾外有木叉戒不
答八戒是以此義推受八戒人不入七眾攝若知位
處應在五戒優婆塞上坐以受戒多故故智度論將
譬健將也成實論云八戒優婆塞者秦言善宿男是
人善心離破戒宿故。


受十戒章第三十一



此章大門有十一翻名解釋二出家由藉三受戒䇿
修四受捨衣鉢五說淨六捨墮七說戒八安居九受
日十自恣。


第一釋名者耶舍傳云沙彌者隋云勞乏少者以修
道勞也又翻為息慈謂息世染之情以慈濟萬物也
又創入佛法俗情猶存故須息惡行慈也。


第二出家由藉者出家功德經云若放男女奴婢人
民出家功德無量譬四天下滿中羅漢百歲供養不
如有人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功德無邊又如
起七寶塔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本緣經云以
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僧祇云一日一
夜出家修梵行離六萬六千六十歲三途苦出家功
德經云若為出家者作留礙抑制此人斷佛種諸惡
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癩病死入黑闇地獄無有出期
大寶積經云出家有二種縛一見縛二利養縛有二
㿈瘡一求見他過二自覆巳罪經云有二毒箭雙射
其心一邪命為利二樂衣鉢五百問事云昔有比丘
喜樂衣服晝夜染著因病致死後生虵中還來纏衣
[003-0385a]
眾僧葬亡比丘訖取衣作法蛇便延頸吐毒僧共看
之得道者觀虵令去遂入草中毒盛火出燒身命終
死入地獄僧祇云七歲解知好惡者應與出家八十
九十太老過七十臥起須人故不聽度若能修習諸
業聽出家作沙彌若太老太小巳出家不應駈出比
丘越悔央掘經云老母求佛出家佛說偈止云汝今
年衰老出家時巳過但當深信心以法自蘇息律中
淨飯王求佛出家佛言但觀無常諸行足以得道不
須出家智度論云若無根二根毗尼中以無得道根
故不聽出家善見云求度不得欲燒寺者聽不白父
母得度出家五百問事云父母王法不聽盜度犯重
如論中得度但違王教吉羅自來者得僧祇云不得
畜眾多沙彌聽一極至三人若大德比丘多人與兒
令度苦勸與人猶故不從遣與餘人得自教詔沙彌
有三品從七歲至十三名駈烏沙彌從十四至十九
名應法沙彌從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彌五百問事云
若出家巳後盜本家中物犯棄何以故初出家時一
切捨非巳物本伏歲本債息亦同若行者欲出家時
先至僧伽藍內立眼見耳不聞處作形同單白和僧
使知為成問答無過也故律下文私度他二兒出家
眾僧不知後父母來覓皆云不見後便覓得時諸比
丘皆懷慚愧佛言自今巳去若度他出家者應作單
白和僧使問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形同單白羯磨
德姉僧聽是某甲從比丘比丘尼某甲剃髮若僧時到僧
[003-0385b]
忍聽某甲從比丘比丘尼某甲剃髮白如是若不知者房
房語知亦得次請和上云大德姉一心念我某甲今請
德姉為和上願大德姉為我作和上我依大德姉故得剃
髮出家慈愍故三說次請阿闍梨云大德姉一心念我某
甲今請大德姉為阿闍梨願大德姉為我作阿闍梨我依
德姉故得剃髮出家慈愍故三說二師應並答言好清
信士度人經云於剃髮處香湯洒地周圓七尺內四
角懸幡安一高座擬出家者坐復施二勝座擬二師
坐欲出家者著本俗服拜辭父母尊親訖口說偈云
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
誦巳脫去俗服善見云應以香湯洗浴除白衣氣度
人經云雖著出家衣止得著泥洹僧僧祇支未得著
袈裟人道場時應來至和上前胡跪和上應生兒想
不得生惡賤心弟子於師應生父想善見云當為說
髮毛爪齒皮等何故說此有人曾觀此五今為落髮
即發先業便得悟道如羅睺羅落髮未竟便得羅漢
如㿈熟待剌蓮華待日為開如是種種為說法巳來
向阿闍梨前坐善見云以香水灌頂讚云善哉大丈
夫能了世無常捨俗取泥洹希有難思議教禮十方
佛竟復說偈云皈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願諸眾
生普入無為樂然後阿闍梨乃為剔髮度人經云為
剔髮時傍人為誦出家唄云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
親棄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與剔髮時當頂留五三
髮來至和上前胡跪和上問言今為汝除去頂髮汝
[003-0385c]
許不答言好然後和上即為剃髮巳於前胡跪和上
授與袈裟便頂戴受巳還和上如是至三然後和上
為著當正著時善見說偈云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
衣被奉如戒行廣度諸眾生度人經禮佛訖行道三
匝誦自慶偈云遇哉值佛者何人誰不喜福願與時
會我今獲法利又禮大眾及二師巳在下行坐受六
親拜荷出家離俗意心懷歡喜父母諸親皆為作禮
悅其道意應中前剃髮最好毗尼母云剃髮著袈裟
巳然後授三皈五戒等。


第三受戒䇿修者就中分二初明緣起正體後辨餘
隨行初中先集僧巳安受戒者見處離聞處安巳作
法同單白令僧知其得法問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
法同單白羯磨大德姉僧聽是某甲從比丘比丘尼某甲出
家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從比丘比丘尼某甲出家白如
是若依五分十誦先與受五戒然後與受十戒此律
無文准行最好必不得受直受十戒亦得僧得小罪
善見云當令禮僧足往阿闍梨處禮巳胡跪合掌教
言汝當隨我語授汝三皈答言爾文中不云在僧前
受計理別處應得若欲生受者善當對僧眾多人前
受彌好正受戒前先問其遮難律文不具理須問之
以有難故不得受戒遮難問緣大同上具戒中明正
受三皈戒體云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今
隨佛出家某甲為和上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我今隨佛
[003-0386a]
出家巳某甲為和上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既受得戒次應為說戒相盡形壽不煞生是沙彌沙彌尼
戒能持不答言能盡形壽不偷盜是沙彌沙彌尼戒能持
不答言能盡形壽不婬泆是沙彌沙彌尼戒能持不答言
能盡形壽不飲酒是沙彌沙彌尼戒能持不答言通盡形
壽不著華鬘香塗身是沙彌沙彌尼戒能持不答言能盡
形壽不歌舞唱伎故往觀聽是沙彌沙彌尼戒能持不答
言能盡形壽不高廣大床上坐是沙彌沙彌尼戒能持不
答言能盡形壽不非時食是沙彌沙彌尼戒能持不答言
能盡形壽不捉生像金銀寶物是沙彌沙彌尼戒能持不
答言能生像者僧祇善見云生色似色即像也生金
像銀胡漢並彰為說戒相竟告云是沙彌沙彌尼十戒盡
形壽不得犯既知戒相巳應為說出家功德高於須
彌深於巨海傍若無邊廣於虗空又當為說五德十
數受持衣鉢六念等法大同僧中不同俗人佛法僧
等六念也由制通沙彌故至第三念時云我今年若
干某年月日時受十戒以律制生年次第又出家年
次第二俱須知。


第四受捨衣鉢者薩婆多云沙彌受十戒巳應具上
下二衣一當鬱多羅僧二當安多會自餘財體是非作之方法失衣
分齊一同僧中唯受文少別手執上衣對一知法沙彌沙彌尼云大德姉

一心念我某甲沙彌沙彌尼此縵鬱多羅僧應量作今受
三說下衣准受捨文大德姉一心念我某甲沙彌沙彌尼此縵鬱
多羅僧本受持今捨三說下衣准捨受鉢文大德姉一心念我
[003-0386b]
某甲沙彌沙彌尼此鉢多羅應量器今受持三說捨文可知受座
具文大德姉一心念我某甲沙彌沙彌尼此尼師壇應量作
今受持三說捨文可知五百問事云若無沙彌大比丘亦同
作法上來受捨衣文此律無文義准十誦


第五說淨者若得長衣鉢藥先當請一五眾知法者
為展轉淨施主真實施主希故不論德姉一心念我沙彌沙彌尼
甲今請大德姉為衣藥鉢展轉淨施主願大德姉為我作
衣藥鉢展轉淨施主慈愍故三說後時長衣等隨對一知法沙彌前說淨同
上僧法唯改名別若得錢寶說付淨人亦如僧中若畜錢寶欲捨懺者先捨與淨人罪隨向一知法沙彌邊懺
懺文同波逸提唯稱突吉羅名別


第六捨墮者若犯長衣離衣宿等亦須界外對一知
沙彌沙彌尼邊捨懺若界內作法不受戒者亦無別眾
罪先捨衣物次請懺主後悔吉羅一同僧中唯改人
罪名異若犯初篇三眾俱突吉羅仍須滅擯若犯僧
殘巳下迄至眾學百戒覆及根本並作突吉羅懺。


第七說戒者通別有二通法如僧次別行者若布薩時各
各當處自集一堂燒香散華湯水行籌差人說戒唱
梵等大同僧說唯改名為異故十誦差一沙彌撿校
沙彌沙彌尼行籌之時不來者同房為受欲唱大數之時
應將巳所行籌入僧中付僧維那令總唱數彼送籌
者還至本處次差一人誦愛道尼經沙彌十戒五德
十數等初差人昇座訖次當唱梵供養唱梵供養巳
戒師應作白云大德姉一心聽今日是沙彌沙彌尼布薩說
戒日欲說十戒愛道尼經并其五德十數具白如是
[003-0386c]
諸大德姉等各靜身口意合掌一心聽諸大德沙彌姉沙彌尼
有十戒依之修學得受具戒云何為十沙彌誦前十戒出愛道經
諸大德沙彌姉沙彌尼有五淨德名為福田為良為美依

之得福盡可成佛云何為五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
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委棄軀命遵眾善
故四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
故爾時世尊為說偈言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出
家弘聖道願度一切人五德越世務名曰最福田供
養獲永安其福第一尊出福田經諸大德沙彌姉沙彌尼有十數
為破外道十種邪見故亦欲令行者為防出家真偽
故云何為十一者一切眾生皆依仰食為破自餓外道彼以洮〔糠〕
飲汗飡風服氣等二者名色為破自然外道如犢子飲乳棘尖烏黑火上水下風輕地重並
無有因自然而生三者痛痒想為破梵天為因外道自在梵王眾生父母眾生瞋喜由於
彼天四者四諦為破無因果外道如草木自生自死人亦同之五者五陰為破神我
外道執於身中別有神我以為宰主六者六入為破一識外道如一室六窓獼猴遍歷根亦如
是一識通遊七者七覺意為破不修外道以却順觀見八萬劫外更不見境號為真諦涅
槃如轉縷丸高山縷盡丸止何須脩道等也八者八正道為破邪因外道或持烏鷄鹿狗
牛免等戒或修八禪或修邪慧邪智以為真道背於八正九者九眾生居為破色無色天
計涅槃外道以二界有無想定非想定心沉沒處謂是窮理此乃眾生所居也十者十一切

為破色空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謂空至極今立十處但是自心運用多少實唯一識本無前境
妄立是非我見不除還受生死故智度論云外道能生禪定船度欲色界海無色如大海深廣不能度由不破
我心故十數出僧祇律諸大德姉我巳說十戒五德十數

竟若更有餘佛法是中皆共應當學說戒巳各述自
慶偈云諸佛出世第一快聞法奉行歡喜快大眾和
[003-0387a]
合寂滅快眾生離垢安樂快若大僧尼說戒未竟諸沙彌
沙彌尼等且隨時誦經說法待維那鳴槌三下時總來

赴堂隨次入僧中依舊坐處胡跪合掌高座戒師為
說明人能護戒等訖巳總散若沙彌沙彌尼不滿四人三
人巳下各對手說戒云大德姉一心念今日沙彌沙彌尼
戒日我沙彌沙彌尼某甲清淨三說一人心念說戒云今日
是說戒日我沙彌沙彌尼某甲清淨三說


第八安居者十誦制五眾安居五眾受日此律三時
遊行戒中三眾亦結罪故須知之安居文乃護夏法用大同僧中唯改
名為異


第九受日者約律求文雖無正教准用七日法亦得
不爾直白當界比丘沙彌比丘尼沙彌尼白衣等出界亦得
第十自恣者有通別二途若通行者僧自恣巳五德
來向沙彌沙彌尼處互跪說僧自恣文以犯舉兩通故若
別行者鳴槌之時各集別堂燒香散華行籌湯水等
具如大僧說戒中明送籌付大僧還巳當差一人行
草竟次上座口唱二人為五德巳然後自恣說文同僧改名
為別沙彌沙彌尼不滿五人四人巳下對手自恣云大德姉

一心念今是眾僧自恣日我沙彌沙彌尼某甲清淨三說
人心念云今是眾僧自恣日我沙彌沙彌尼某甲清淨三說
不清淨者心念發露從此巳下兼明雜行者毗尼母
云沙彌應知慚愧善住奉事師法中不應懈怠放恣
當自慎身口卑巳敬人常樂持戒莫樂調戲不應恃
自心才力復莫輕躁應知羞耻乃至常逐二師讀誦
[003-0387b]
經法一切僧僧中有所作皆不得違如是廣知薩婆
多云沙彌不為三寶緣有利益者而掘地犯罪五分
云下三眾無故造罪突吉羅四分突吉羅者謂無緣
而損傷乃至不受食殘宿自煑等無人則開有人便
禁五分若罸沙彌先語某師亦不應非法助沙彌若
冶罸應作種種苦便掃地除糞引輦石治階道等若
不為和上闍梨及餘人作使應語如法供給和上眾
僧作使次第應作不應遮不與僧中利養此是施主
物應與此律從大比丘下次第與沙彌房舍臥具若
不能愛護不應與若利養隨次與之自餘沙彌法用
具如五部戒律三千威儀及沙彌威儀經等俗禮云威者畏
也儀者像也恐煩不能具述行者宜知故戒戒下文皆結

三眾之罪師僧並須口教授之但不得為說罪報輕
重指事教持於義不犯師僧不教亦隨結罪式叉尼法大同
前說改名便是


受菩薩戒章第三十二此之一章非攝所宗然行事中要若闕而不著恐成


〔寘〕用


此章大門有一十一一受捨損益二簡能所人德三
請師法四乞聽許五簡戒相六洗懺法七正受法八
請證法九心念法十持犯法十一禮退法。


第一受捨損益者瓔珞經云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
切戒根本所謂三聚戒是佛子受十無盡戒巳其受
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
人乃至成佛十無盡戒者謂比丘四重為四第五不得沽酒第六不得毀說在家出家菩薩
[003-0387c]
逼下四加後菩薩四波羅夷為十無盡也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

生不受是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生無異不名
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非男非女非鬼非人名為
畜生名為邪見人名為外道不近人情故知菩薩戒
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欲受
菩薩戒者法師先為解說使其樂著然後為受又復
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
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人乃至
百人千人等福報不可稱量其法師者夫婦六親得
互為師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起過三劫生
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
不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
二三四十分名具足受戒是故心盡戒亦盡心無盡
故戒亦無盡六道眾生受得戒者伹解語得戒不失
也善戒經云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
者得上惡心離是二緣乃至他世地獄畜生餓鬼之
中終不失戒若於後世更受菩薩戒時不名新得名
為開示瑩淨梵網經云爾時智者向十方佛為受戒
人唱說羯磨巳十方諸佛及諸菩薩遙見是人生子
想弟想咸皆垂心憐愍護念由佛菩薩遙護念故使
受戒之人功德增長不失善法令受戒人舉身毛孔
從頂至足如凉風入體舉身悚慓當知受者即具戒
相寘中爾時應有十方諸佛以正法眼見此行者有
真實心釋迦牟尼佛於聖眾中應唱如是言告諸大
[003-0388a]
眾彼世界中某甲國土某甲處所某甲菩薩從某甲
智者請菩薩戒此人無師我為作師憐愍故又佛言。


佛子與人受戒時唯除有七逆罪不得受菩薩戒五
逆罪外加煞和上阿闍梨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
比丘比丘尼信男女婬男女十八梵天無根二根黃
門奴婢一切鬼神金剛神畜生及變化人但解法師
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外道相
異又云若佛子太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
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
官之身諸佛歡喜既得戒巳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
坐和上阿闍梨大同學同見同行者而菩薩反生憍
心癡心慢心不起迎逆禮拜一一不如法若供養時
以自賣身國城男女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曇無讖法師傳云有道進法師欲受菩薩
戒讖令悔過至第八日詣讖受戒讖乃大怒進遂戮
力三年且憚且懺於其定中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
授戒巳其夕十餘人同時感夢一如進見進詣懺說
未行十步乃讖驚起言善哉巳感戒矣吾更為汝證
之遂於像前為說戒相道朗既通夢同進焉乃卑臈
求為法弟。


第二簡能所人德者自下諸門並依地持論撰此戒法之點本無之敬尋聖
教窺受萬途𥨱謂地持最為樞要今且謹依撰成大
轍擬為自用詎敢兼人夫論受戒唯有二種一者弟
子二戒師千里之內七眾俱是然七眾之中應比丘
[003-0388b]
最上比丘之內又定耆宿為勝然耆宿之德復有三
種一者同法菩薩明種性備足二者巳發頭菩薩謂
發心具足三者有智有力善語善義能誦能持者彰
畢竟復同蓋具此三德方堪為師若全無此行則不
任為師弟子者亦具種性發心方得受戒。


第三請師者普賢觀經云將欲受菩薩戒先請佛菩
薩為師請云弟子某甲等普及法界眾生奉請釋迦
如來以為和上奉請文殊師利菩薩為阿闍梨奉請
彌勒菩薩為教授師奉請十方諸佛為證明師奉請
十方菩薩以為巳伴。


第四乞聽許者於戒師前敷尼師壇脫革屣接足禮
巳應作是言我於大德乞受菩薩戒大德於我不憚
勞者哀愍聽許三說戒師答言好既許可巳即教學方
廣摩得勒伽論五明論等令知犯不犯染汙不染汙
軟中上及四十二戒亦須諳委然後對佛為受若先
學大乘者便許而即受弗同此例謂從戒師聽可之
後或三年或百日或一日於道場內偏袒右肩禮三
世十方一切諸佛禮一切大地菩薩禮佛菩薩巳念
彼諸佛及與菩薩三聚功德又禮戒師長跪曲身作
是言唯願大德授我菩薩戒三遍便得作是言巳長養淨
心惟存得戒無餘念也。


第五簡諸戒相者蓋大聖度人功唯在戒凡論戒也
樞要有三一在家戒謂五戒八戒是二出家戒謂十
戒二百五十戒是三道俗通行戒謂三聚戒是然此
[003-0388c]
三聚復有三種一者戒種種性是二者戒心菩提心
四無量是三者戒行六度四攝是然此度攝若隨威
儀則名三聚若依行位乃稱為七若就德位遂號七
地及十三住凡如是說皆是戒法不同也又為說四
波羅夷法一者不得為利養故自讚毀他無慚波羅
夷二者慳心不施貧下無慚波羅夷三者瞋心打罵
眾生前人慚謝不受其懺無慚波羅夷四者癡心謗
大乘無慚波羅夷蓋說此法令其受者自知巳力堪
受不堪受長養淨心起內勝意也。


第六洗懺者謂令心清方堪得受凡汙心之垢唯迷
與鄣迷者謗無三寶鄣者廣起十惡今教懺者正懺
此二我弟子某甲仰啟十方諸佛弟子從本際有識
巳來乃至今身或自不信三寶或教人不信三寶或
見作隨喜或自輕慢三寶或教人輕慢三寶或見作
隨喜或自侵損三寶或教人侵損三寶或見作隨喜
或自煞盜婬或教人煞盜婬或見作隨喜或自妄語
兩舌惡口綺語或教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或見作
隨喜或自貪瞋癡或教人貪瞋癡或見作隨喜於此
眾罪不生慚愧失菩薩戒不自覺知今於佛前至誠
懺悔願我眾罪永斷無餘至心敬禮一切諸佛一遍亦得
三遍彌好


第七正受戒者略有三問一問答者定其種性二問
答者定其發心三問答者正為受戒初問答者戒師
若坐若立作是言汝某甲善男子善女人聽法弟法
[003-0389a]
妹汝是菩薩不答言是所以言坐者為戒師老而無
力故耳所以須立者為戒師少而有力不疲故然某
甲者蓋是題其父母師長所制名也非謂稱其榮族
皇帝明府之號也設稱亦不發戒但背法逐情非重
道之儀也第二問答者問發菩薩願不答言巳發菩
薩願者正是道心別名也第三問答者謂正教受戒
云汝善男子女人欲於我處受一切菩薩戒律儀戒攝善
法戒攝眾生戒是諸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
住戒過去一切菩薩巳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
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三說今言善男子女人
止為一人若二人巳去則言某甲等。


第八請證者先請菩薩後請於佛請菩薩者謂大地
菩薩大地者謂種姓地解行地初地乃至十地普賢
乃至賢首是也受人胡跪戒師為起禮於十方諸菩
薩眾作是言我弟子某甲仰啟十方大地微塵數諸
菩薩眾文殊師利金剛藏金剛幢功德林菩薩等此某
甲菩薩在某國世界某伽藍某佛像前於我某甲所
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三說請諸佛者十方一切諸
佛且就一教東方善德佛乃至下方明德佛等一切
諸佛第一無上大師現知見覺今某甲菩薩於某世
界某伽藍某佛像前於我某甲所三說受菩薩戒我
為作證三說以其白故無量諸佛大地菩薩前法有瑞
現或有光明或有凉風或有異妙香以有相現故十
方諸佛於此某甲菩薩起子想大地菩薩起弟想以
[003-0389b]
起子想弟想故有慈心愛念令此菩薩從受巳後犯
巳尋悔專精念住堅持不犯乃至菩提終不退轉具
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
念處三不護業大悲不妄法斷除諸習一切種妙智
百四十不共法悉皆備滿乘大慈悲遊騰十方廣度
眾生不辭勞倦一切眾生咸同此益且就男子受戒
如是若對女人法亦同然但稱女人法妹為異威儀
露膊此亦同不須。


第九心念受者若無如是人可對受者是菩薩應佛
像前自受具修威儀云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諸
佛及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於諸佛菩薩前受一切菩
薩戒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此諸戒過去未來
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去一切菩薩巳學未來一
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三說梵網經云若從
師受不假好相以戒師展轉相承有力故若對佛像
前自誓受者要請得好相方得受戒以不從師受自
無力故。


第十持犯相者菩薩戒弟子某甲從某年某月某日
某時於某師所依地持論受得菩薩三聚淨戒其三
是何一者攝律儀戒惡無不離起證道行是斷德因
終成法身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順教奉修慎而不為
二者攝善法戒無不積起助道行是智德因終成報
身作即是持止便是犯順教奉修以成行德三者攝
眾生戒無生不度起不住道行是恩德終成應身作
[003-0389c]
即是持止便是犯攝律儀戒者要唯有四即前四波
羅夷是此即通明三聚所離過能離體者謂身口意
業思也攝善法戒者善無不積謂身口意善及聞思
脩三慧十波羅蜜八萬四千助道行順教奉修以成
行德攝眾生戒者四無量為心四攝為行四無量者
謂慈悲喜捨悲能拔苦盡慈能與樂滿喜謂慶眾生
離苦究竟得樂滿足捨謂令眾生行佛行處至佛至
處方生捨心四攝為行者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菩
薩將欲攝物先以財濟免其形苦次以愛語曉悟其
心令其信解言行利攝者依前信解次令起行行謂戒
定慧等令物奉修是行利攝言同利攝者修行既滿
轉依成就三身同聖者所證故論云布施愛語未發
心令發心行利未成熟令成熟同利未解脫令解脫
上來所列令受戒者誦之知受戒時節依師稟教略
識持犯也兼為勸請隨喜迴向發願恐文煩故不述
第十一禮佛辭退者地論令禮佛一拜大地菩薩一
拜不云禮法僧也准義通禮者好。
毗尼討要卷下本
毗尼討要卷下末



瞻病送終章第三十三


[003-0390a]


此章大門有六一制看病意二簡人是非三供侍給
法四安置處所五說法斂念六殯終法。


第一制看病意者夫有待之形多諸嬰累四大互反
六府難調若不更看命無所寄是故律云汝曹不相
看視誰應為乃至世尊為病人洗除大小便巳掃洒
臥處極令清淨敷衣臥之便立制云自今巳去應看
病比丘應作瞻病人若欲供養我者應供養病人世
尊是極地之人猶親自看病況同法義重如何相棄
乃至瞻病意亦同然問供養病人何意供佛齊功耶
答謂悲心看病拔苦與樂行與佛同又論云隨順佛
語名供養佛。


第二簡人是非者此律云若有病者聽和上同和上
阿闍梨同阿闍梨若弟子等從親至疎看若都無者
眾僧應與瞻病人而不肯者應次第差又不肯者如
法治若無比丘者沙彌優婆塞等應看若無此人者
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優婆夷等隨所作應作不
應觸比丘僧祇云當隨病人多少差往若不看者一
切僧得罪若道逢比丘及尼病者應覓車乘䭾載令
皈如法供養乃至死時亦應闍維殯埋不得捨棄下
三眾亦爾。


第三供給所須者僧祇云病人有九法成就必當橫
死一知非饒益食貪食二不知籌量三內食未消而
食四食未消而摘吐五巳消應出而強持六食不隨
病七隨病食而不籌量八懈怠九無慧若病人衣鉢
[003-0390b]
外有醫直者取之供給無者眾僧應與若僧無者彼
有貴價衣鉢當貿賤者受持餘者供給若病人惜者
應白僧云此病人不知無常慳惜衣鉢不肯貿易白
僧巳耎語說法使得開解然後為貿若復無者應外
求覓與之若僧中取好食與看病人不得愛惜自業
而不瞻視五分云無淨人處聽比丘自燃器著水令
淨人洮米著中比丘燃火使熟更從淨人受取持與
病人若全無淨人者則如五百問事云病比丘山澤
□□無人處日中不得往還者比丘得為作食七日
先淨米受取作之善見云若病無湯藥以華菓飲食
餉人求易湯藥不犯五分云每僧行粥時應問別有
病人粥不若無應先與病人然後行與僧十誦云當
隨病人所須問病因緣覓師求藥日到僧厨問有病
人食不若無取僧所供給庫中物無物當為外求應
從善好名聞福德比丘索又病人得藥差者但是佛
僧中不淨殘宿惡捉不受內宿並得服之善生云瞻
病人不應生厭若自無物出求之不得者貸三寶物
差巳依法十倍還之五百問事云看病人將病人物
為病人供給所須不問病人或問起慊並不得用若
巳取者應償不還犯重比丘病困不得闕衣鉢而作
功德若不即有故弊衣鉢受持者犯墮此律當問病
者持何等衣彼病人受不好衣鉢及送與他恐瞻病
人得佛言不應爾。


第四安置處所者僧祇云若大德病應在露現處上
[003-0390c]
好房中擬道俗問訊生善瞻病人每須燒香燃燈香
汁塗地供侍人客善見云看病人讚病者言長老持
戒具足莫戀著住處及衣物知識朋友存念三寶及
念身不淨於三界中慎莫懈怠隨命長短而作若知病重
失於正念思惟財房親族朋友者移本住處至靜房中如祇桓圖云寺西北角

日光沒處為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堂號無常
多生厭背去者極多還唯一二其堂內安一立像金
色塗者面向西方當置病人在像前臥像手中繫一
五色綵幡令病人手執幡脚作往生淨土之意雖有
便利世尊不以為惡原其此土本是雜惡之處猶降
靈府接下類群生令度苦海況今信心將命投佛而
相棄捨祇桓圖云隨病者所緣何境或彌陀彌勒阿
閦等形如前安置燒香散華種種莊嚴生病者善心
第五說法斂念者十誦云看病人應隨病者先所習
學或阿練若誦經持律法師阿毗曇佐助眾事隨其
解行而讚歎之不得毀呰退本善心故律云為病人
說法令其歡喜毗尼母云病人不用看病人語看病
人違病者意並吉華嚴賢首品云又放光明名見佛
彼光覺悟命終者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
前見彼臨終勸念善又示尊像令瞻敬又復勸令皈
依佛因是得成見佛光往生論云若善男子善女人
修五念得成就者畢竟往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
佛何等為五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者作願四者觀
察五者迴向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云佛告普
[003-0391a]
廣菩薩若四輩男女臨終之日願生十方佛剎土者
當洗除身體著鮮潔之衣燒眾名香懸繒幡蓋歌詠
三寶讀誦尊經為病者說因緣譬喻言辭微妙經義
苦空非身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無有實又如電光
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鮮當皈壞敗精誠行道可得
度苦隨心所願無不獲果彌勒菩薩發問經云彌勒
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功德利益若能十念相
續不斷念佛者即得往生當云何念佛言非凡愚念
非不善念不雜結使念具如是念即得往生安養國
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一切眾生
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往生二者於一切眾生深
起悲心除殘害心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
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深心清
淨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
忘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心謙下言說
八者於世談論不生味著心九者近於覺意深起種
種善根因緣離於憒閙散亂之心十者正念觀佛除
去諸想如前教巳又將經像至病人處題其經名像名具告說之使開目覩見令其惺悟兼請有德智
人讀誦大乘助揚讚唄旛華亂墜宛轉目前香氣氛氳甞注鼻根恒與善語勿傳惡事以臨終時多有惡業想
現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人時須方便善巧誘𧧌使心心相續剎那不駐乘此福力作往生淨土之意也

故智度論云從生作善臨終惡念便生惡道從生造
惡臨終善念而生天上又經云憶所修福念於淨命
第六殯終者五百問事云師亡不得舉聲大啼應小
小泣淚耳故此律尼推胸啼哭泣淚一一波逸提比
[003-0391b]
丘吉羅以愛染不亡故必高節清志不屬世情〔時〕為生物善哭亦何咎故雙林終後諸比丘等宛
轉在地猶如圓木推胸大叫淚下如雨雖未離欲不招外譏若外來弔人爾於亡者至其屍所如常設禮巳先
執孝子手默慰吊之後至大德所具展哀情即問訊之故五百問事四分律等

見亡人冢塔大於巳者並令禮敬孝儀甚多不可具述餘事不盡宜臨
時補闕五百問事云應先白僧以亡人泥洹僧祇支覆

屍而送不得埋過五錢犯重師僧弟子同學當出財
殯送若無物可送眾僧別人各歛少財供養舍利若
無者應貸亡人衣物權將殯之還來倍償入羯磨竟
從現前僧乞取亦得五分屍以衣覆根增一阿含云
如來自舉母牀一角阿難羅雲等各舉一脚不令人
代為報恩故准此和上闍梨長養我法身父母兄姉長養我生身恩德既重躬自擔送想亦
無過善見云不得送白衣喪除為觀無常故不犯若手

執母屍殯𣫍無罪毗尼母云比丘亡合寺眾僧並送
葬所依如西國葬法有四謂水火土林律中多明火
林二葬若依五分屍應埋之若火燒在石上不得草
上安此律如來輪王二人火葬增一云諸比丘以香
華散目連屍上僧祇亦爾此律世尊五眾得起塔從
小沙彌尼巳上並得禮上座塚也五百問事云得為
亡師立形像僧祇云持律法師營事比丘德望比丘
應起塔相輪懸施旛蓋在屏處安置不得在經行處
多人行處作之若違結罪若眾僧不許者教令和合
作之依諸經律及高僧傳多有寺中葬之。


亡衣受法章第三十四



此章大門有十一制物入僧意二對人合分可不三
[003-0391c]
同活共財不同四囑授是非五定物輕重六負債還
不還七具德賞勞八分之時節九分物法十雜明分
衣法。


第一制意者問所以五眾身亡之後物皆入僧又生
時乃依三寶出家而物不入佛法者何答以康存之
日因僧而獲斯物身行所為莫不為僧所攝故有人
施佛法物比丘無分是以身亡巳後追物入僧則使
僧有受用之資施主有福田之潤既不入佛法俗亦
無分故十誦云䟦難陀死衣物直四十萬兩金國王
剎利種族親里等並欲收取佛言王賜諸臣百官物
比丘不得分乃至親里集會不見喚及僧家財法並
共同分俗人不合此屬僧物諸親皆言如世尊斷。


第二對人死物合分不合分復有十種處分不同一
糞掃物取如五分界中水漂死人衣掛樹枝上隨前
見者得取義云若依此律界內無人者得依彼取若
有二人巳上便須作法分二入當時現前僧如十誦
中學悔沙彌死猶是四分學悔比丘被擯比丘死守戒比丘無
同品者更互得取三入界內同見僧如邪正二部各
執是非者故此律中是人中道死至彼死皆同見同
見自分四入功能僧如此律中被舉比丘死衣物入
同羯磨舉僧五入二部僧如五分中獨住比丘死薩
婆多二界中間死此律無住處白衣家死等隨五眾
先來見者得六入面所向僧如薩婆多二界中間死
隨面所向何處應取七入所親白衣如薩婆多中滅
[003-0392a]
擯比丘死將衣鉢付生緣以生時不同僧財法故八
隨所在處僧得如十誦云有比丘持衣寄阿難三處
共諍謂能寄人所寄者及衣物處佛判屬阿難處界
內現前僧應分以寄人不寄處故若寄處不寄人物
處應得上來八種並不作法下之二門加法羯磨九
入和上分如僧祇中沙彌死衣物入師和上等義云
此謂和上分別財體以師物入師弟子物入僧故十
誦沙彌死所有內外衣白二羯磨與看病人輕物僧
分重物不應分五分亦然此律無文依彼部斷十同
和清眾死謂如法比丘死衣物入羯磨分。


第三同活共財分別者義云若師本意正與弟子衣
食自外餘財不共同者巳與者得若未與者師亡巳
後悉皆屬僧實非同生假冐同生取僧物者犯重若
就本意所有財物決心共同看如兒想終無分隔若
當別活還俗及死悉共分半是名共活若分其物准
俗處分但是自著衣服現用器物各屬其身並不須
分巳外未用之財依式取半若不同活妄言而取能
與之僧及所受之人皆犯二罪謂重物入常住僧准
僧祗犯重輕物入現前僧准善生經犯偷蘭遮以計
人不滿五故。


第四囑授是非中有三一囑授善不善二重囑重授
三囑授成不成初中有四一囑名善者謂自知昔來
非法儲積唯是不善今好心既生捨此財物與生善
之處破此慳貪業種是名善也二囑名不善者恐此
[003-0392b]
財物死後僧得慳心既發妄囑俗人是名不善也三
不囑名善者若病困之時念此偽財能生不善佛有
成判不假我分當自料理心行正念三寶心心相續
念念不絕忽爾命終是名不囑善也四不囑名不善
者謂前念欲捨後念慳惜恐畏還活無有資身如此
慳心念念相續不得布施遂便捨命是名不囑不善
也。


第二重囑重授者僧祇云囑與眾多人最後人
得若授與眾多人在前者得義云准此犯重如決心
囑與他人出自口言或對人云我許某甲若干財巳
於後遇緣差脫遂不付他或復轉囑更與餘人財主
犯重以決心捨與他定後乖本意盜此本財迴囑後
人寧不犯重後人受施如法不犯從賊得物佛開取
用故善生云先許他一衣後餘大德來轉以施之是
得偷罪明了論決心捨巳不犯長。


第三囑授成不
者義云凡論囑授正是捨財與善心相應要須決意
與生福之處定無變悔此皆成就若言此物死後與
我作墓買棺造像寫經等並不成囑若決心死活俱
不悔者成若犯王法知明日定死今日囑授此等
皆成由未死前我是物主若以財囑令速造像寫經
供養眾僧使我眼見遂即命終者成若云死後作者
同前不成巳下取諸部文斷五分云若生時巳與人
而未將去僧應白二羯磨與之僧祇云若未付財或
得巳不作淨還置病人邊並不成若作淨巳置邊者
成若言我死後當與若差即捨前契並不得成唯決
[003-0392c]
定與者成十誦大同唯三衣六物不應自處分此律
云若臨終時囑物與佛法僧若我死後與等佛言一
切屬僧故知心不決終不成囑授餘如前說。


第五定其輕重者然此亡人衣物諸部緩急分判不
同此域諸師各懷異見或有意親常住方便入重或
情與現前曲引從輕倒說乖理事不合教爭訟由生
實難消息既知不易若欲斷事先問亡人何律受戒
即以本宗為定若眇漠不知又問當寺從來何部行
事使始終楷定不得互易自垢心行又且邊方荒鄙
風俗漸殊資具服章形名不等必須輕重依教區分
冀令種類相從疏條有據用防私謬又備未爭今立
四分為本四分不足方依諸部潤色就此章內略分
為三一佛所制畜物如僧三衣六物尼五衣等以資
身長道要故佛判入輕二佛不聽畜物如田園奴婢
畜生等以妨道招譏佛判入重三佛聽畜物如長衣
鉢及錢寶重物等以物雖妨長而資道中要故佛開
畜而義含輕重復分三別一性重者謂一切金銀錢
寶木石瓮瓶釜鑊車轝十六牧器等以體是重物不
堪修道故制入重二性輕者謂一切百一之具可得
隨身如布絹縷等莫問多少皆制入輕三從用輕重
者或事從用輕如刀剃及石盛鉢函三衣箱及受用
針筒盌盞鍉箸莫問銅鐵瓦木作者皆判入輕或事
輕從用重者如大小帳步鄣枕扇氈縟床幃等並判
入重恐攝不盡更以七門收束後定輕重依此而斷
[003-0393a]
第一絲麻毛綿所作者此律云坐縟臥縟入重謂表裏布
綿裝持者是之氍氀長五肘廣三肘毛長三指佛判入輕義

准此文被及單被亦判入輕過量作者入重八尺巳
下耎薄應量氈者例准入輕以堪稱法著用故八尺
巳上堅𩊕作者入重雖是小氈舊安帶紉繫著蹬机
者相從入重氍𩊕錦繡綺色分明者入重大綾入重
小綾入輕自外雜羅交猣生絲布等無問大小義准
入輕故此律開受王大價衣及種種好衣大價疎衣
等僧祇云聽諸比丘着蛾相衣仍不得作三衣得作
餘用蛾相衣者如俗禮蛾裳衣是世人多用蟻字為蛾者非也古人借蛾為蟻故有斯濫僧祇
云覆瘡衣雨浴衣漉水囊二種腰帶臥具等佛判入
輕故此律下文比丘反牒涅槃僧入白衣舍形露佛
言聽作帶又安紉玦等准此入輕五分云劫貝單敷
儭身衣針線囊鉢囊革屣囊等佛判入輕錦綺毛𣯟
氈及蚊厨等入重准此四分減量者入輕必依量䩕
厚者入重以不堪被著不同氍氀厚軟可服𣰅㲪類
同錦繡雖是小𣒰而屬床机者相從入重針綿袋補
方雜綺者入重五大色衣謂青黃赤白黑者入輕故
此律云上色染衣上色錦衣聽作袈裟色畜有人判
真緋等入重何意黃黑等同是五大色衣並判入輕
白色三衣佛制不許尚判入輕即例青赤等亦應入
輕纑縷絲綿等無問多少以親成衣故並判入輕自
外縈絹麻緇及生繭等以非親成衣故並判入重亦
有諸師判入輕者良恐非法盛三衣袋依五分入輕
[003-0393b]
自外長袋等入重若俗人雜綵線靴鞋及俗人男女
衣服綵色成者入重非綵者入輕本施受之時為欲
迴易入衣財故故律下文比丘著諸俗服佛言避我
所制更作餘事自今巳去一切白衣法不應著故知
本為財受不欲自著入輕無過若本時所著俗服下
領袍襖通肩長袖衣等以佛正制故並判入重若俗
人衣服巳摘壞者無問是色非色皆判入輕錦繡等
雖復摘壞以色綺故入重若先染壞者入輕。


第二
銅鐵瓦木者此律云銅瓶瓫繩床木床水瓶澡灌錫
杖扇斧鑿燈臺枕車轝及鐵皮竹木陶作器等此五
種作器並是能造物具亦判入重故此律云為狼藉
無安置處令作皮囊盛非謂所造之物此律云剔刀
入輕錢寶等入重下文塚間得錢聽壞作銅用十誦
云一切鐵木器鑊等減二斗者入輕過者入重刮汗
[楒-心+廾]灌鼻筒熨斗香爐薰鉢鈎壁上鈎禪鎮匕鉢支大
鉢小鉢半鉢鍵𨩲鉗鑷剪刀子截衣刀戶棑曲戶鉤
等並判入輕若水精牙角齒貝作器謂過半升巳上
入重減者入輕一切染色若煑未煑不應分義云諸
染作具類從入重上來所列若依四分用則不可若
應量器鉢及餘小物等可依十誦入輕自外釜鑊木
器等縱令減少以不可隨身故並依四分入重若依
十誦受戒者得依彼斷恐人錯用故別疏記僧祇云
錢金銀真珠瑠璃珂貝珊瑚頗梨車𤦲馬腦玉等入
重臥床坐床木槃木瓶木瓮竹筥等入重善見云針
[003-0393c]
線入輕入楞伽經云為割截袈裟故聽畜四寸刀頭
如月刃義判入輕過量白鐵瓷瓦鉢等入重若生時
造棺槨諸擬送終調度等並判入重若生存之日為
師僧父母所作者隨入亡人所囑境匱及屏風障子
鏁等並義判入重以妨長故此律云俱夜羅器者相
傳云鉢及銅盌等是無問應量等准十誦入輕十誦
鍵𨩲者謂小盞也故四分下文鍵𨩲入小鉢小鉢入
次鉢次鉢入大鉢並入輕出要律儀云鍵𨩲者助食
器秦云淺鐵鉢也義云供養具經架佛床机案拂等
及雜香香案經匱等若無心作時唯擬供養佛者隨
亡人意入佛法用不得追奪以別屬若定是巳物造
作或他人布施無別慓者香爐經架等依十誦入輕
毗尼母論供養具隨能供養者與之若有少多寶物
莊校不可解者入重可解脫者寶物入重非寶入輕
其餘雜香及香案等隨香爐輕重處分自外佛床曲
机挾膝如意案拂經匱等亡人生存不定屬佛法者
死後應判入重若定入佛法者隨亡者意唾壺入重
木槵數珠豆麵瓠盧以隨身要用義准入輕以定屬
別人故義云鍾錢及鍾殘物若施主定屬鍾者還入
鍾用若本施無定屬者鍾錢及鑄鍾殘物等並入常
住僧。


第三田宅房舍園林者入重此律云伽藍及
屬伽藍菓樹是別房物并屬別房物謂捨絹布為巳
作房若巳易得重物者入重死時猶是輕物者聽分
若定莊嚴房舍鄣幔承塵等即入房物攝若當寺春
[003-0394a]
夏冬分房無定客主者即依本處安置不得分此物
以客主共用不局別人十誦[土*亦]土入重義准雌黃白
墡亦重。


第四革皮物者十誦皮物者謂盛油囊受
半斗巳下繫革屣韋靴韋簏韋熟韋衷脚指韋等應
分巳外入重僧祇聽分革屣准此入鞋靺輕義云平
靴斜靴等並入重以非道服故如法者依僧祇入輕
此律云一切皮衣不得著亦判入重毗尼母云經律
先付屬處即依彼付若無付屬隨能受持者授與一
切俗書素紙絹等義准入重。


第五畜生者毗尼母
云駝驢馬等與寺中常住僧運致。


第六人及奴婢
者此律云僧伽藍人入重所有私物莫問輕重並入
彼人若僧家奴婢死者衣物與其親里若無親者供
常住僧用若私奴婢死者義准有二若共同衣食所
有資財自取入巳隨意處分若不共同財直令輸課
或分番上下役其功力者所有資財入親無親者事
同無主物得入巳用。


第七四藥者無問時與非時
七日盡形並判入重十誦云若僧中請食入巳便命
過者同衣物分義云應令現前僧處分入重若巳命
過後得食者還皈本處上來所列且據一宗其中不
盡臨時准斷然不必皈依四分為定如澡灌針錐截
刀等現隨身要用依餘律入輕無咎。


第六負債償不償者初以義門分別後引文成證若
佛法別人負亡人物或亡人負佛法別人輕重物者
若有則相當還無則交絡歸所以須索者以重物入
[003-0394b]
常住僧輕者入現前僧若先負亡人輕物者今索得
重物還須博輕物分若先負亡人重物今索得輕物
者此便入常住僧以本是重物畢竟不同共僧分也
若常住僧負亡人重物者不須索取以還入常住故
若負輕物追入現前僧分若得重物還須易取輕物
現前僧分若別人負亡人輕重二者俱須索取以重
物入常住僧輕物入現前故十誦云比丘生時負三
寶物應皈著三寶貸比丘物索取入現前僧故知並
索貸依本而斷乃至四方現前僧客四比丘等互負
之物亦同上說十誦云有比丘賖取他酒未還價便
死佛言取衣鉢還若無物歸應取僧物還恐出諸比
丘惡名聲故義云亦不言常住現前至時量與若負
餘物不生譏過者不還無罪以亡人先無物故十誦
云若先與他衣價死時還索取若取他衣未與價若
死時還本衣無者取衣鉢還十誦又負債出息異處
死有五句不同一衣鉢寄在餘處身在異處死隨物
處僧得二負債處死處負債處僧得三死處出息處
保任死處保任處僧得四死處質物處取錢處物處
僧得五死處取錢處執劵書處執劵書處僧得義詳
此中猶自不了若息物在俗人邊索未得者可准十
誦依券書徵取若物在僧邊者亡後隨物在處僧得
終不得以有券書故便攝他異界之僧以彼此俱是
僧故若論重物亦不得取以不聽移此僧物送彼僧
故若負物在聚落白衣家者同四分無住處死五眾
[003-0394c]
先來者取若是重物隨前見者處分若多人同知共
諍不決者依十誦五種法斷毗尼母云若出息物在
寺外遣寺內僧祇淨人推求取之入此寺常住僧五
百問事云比丘借人物前人死要須白僧得取本物
不白取得罪若不與強取或僧知而不還他二俱得
罪僧祇云若索債者當看前人持戒可信者與不可
信者不應與若可信人證明者應與反此不得。


第七具德賞勞者律云有二五德初一五德病人難
看而能看表瞻病者德滿云何為五一病人所不應
食而欲食不肯服藥二者看病人有至心而不如實
語三應行不行應住不住四身有苦痛而不能忍五
身有堪能而不作抑他作又不能靜坐止息內心第
二五德者明看病人自行德滿云何為五一知病人
可食不可食便與二不得惡賤病人大小便利唾吐
三有慈悲心不為衣食故看四能經理湯藥乃至差
若命終五能與病人說法令病者歡喜巳身於善法
增長有此五法應與病人衣物若小小瞻病無好至
心佛判不得僧祇云有四種看病不合賞物一暫作
看守不懷久意二僧次差看三自樂福德不生憐愍
四邪命而作止為利養並不合得若有看犯王法死
者亦不合賞勞以彼非病故若饒益病者欲令速差
之意下至燃一燈見命過者應得此物此律云莫問
德之優劣應與受持衣若不知何者是受持衣應量
瞻病人德有上中下若極上看病與上三衣中下看
[003-0395a]
病者與中下三衣十誦云先問受持何衣鉢一一別
問若不問或不知或不信者應與不好不惡六物也
若依薩婆多云重縫三衣而不以針却剌者不得入
看病人此律云六物者三衣為三鉢盂為四座具為
五針筒為六而文中加盛衣貯器者盛衣者猶是盛
衣袋及三衣襆貯器者猶是鉢袋及鉢函等此並通
入賞勞也義云德具六物不具等作四句一德物並
具二德具物不具此二依法與之若物全無不合作
法三物具德不具四德物俱不具此之二句並不合
作法而看病辛苦僧欲優賞者並束入現前僧作羯
磨訖後隨德優劣三唱口和隨僧情喜多少與之次
簡人合得可不者五分十誦云比丘病時七眾應看
二眾合得衣謂比丘及沙彌餘五不得尼病三眾合
得謂比丘尼及式叉摩那沙彌尼雖父母兄弟看而
不應與以勞不滿故摩得勒伽云白衣看病應與少
許尼之三眾亦爾沙彌看病應盡與五分十誦沙彌
看病並同大僧義云若眾多比丘沙彌看病應與究
竟者若齊究竟應與一人巳屏處等分十誦云若看
病者出行為病人乞衣藥合得分三衣時應留待身
還與亦可攝入現前唱和唱待亦得若餘處此比丘
來看者亦與賞勞。


第八分之時節看病人若死僧祇云不應即開其戶
彼有弟子持戒可信者與戶鈎若不可信持戶鈎付
僧知事人巳先供養舍利料理竟若弟子持戒可信
[003-0395b]
者使出衣物若不可信應使知事人出衣物然後僧
分十誦云諸比丘死就屍邊分衣屍起護衣佛言待
屍去後或有異處應分。


第九分法有三一羯磨二對手三心念第一羯磨中
若五人得作賞勞分衣白二羯磨若四人者止得用
直分一法待作羯磨巳將三衣六物口和賞勞故毗
尼母云由四人中不得牒一人入羯磨餘三非僧故
今立法者先令瞻病人將亡人輕重二物並集僧中
重物不可勝舉者不須將來直付僧庫一如常式不
得閇門限約客僧以物通十方理無私入僧既入巳
瞻病人在衣物邊禮僧足胡跪手報衣物捨云大德姉
僧聽比丘 比丘尼某甲於某處命過所有若衣若非衣此
住處現前僧應分我比丘 比丘尼某甲今捨與僧一遍便得
中明律者即決判之先問僧中誰知亡人負三寶別
人物又誰知三寶別人貸亡人物一一挍問有無竟
然後次第定輕重之物重者一處著輕者一處著并
問看病人不將亡人輕重財物送屍不若有者索取
相似之物入羯磨分若無者當量德賞勞若五德不
具則不合取若瞻病人私盜亡人物將送終亦不合
索巳成盜義故若當權借或修無記心取者應如前
索取今行事者直對僧問具德巳不若答具德外相
極成麤鄙其不答者而有勞合得既知如此若欲秉
法世生物善者必量議得所堪與不堪與又與與奪
進不出自僧中何須問德和瞻病有勞其功必賞者
[003-0395c]
律師當語云長老看病實有功勞佛令優賞若也不
與恐違聖教長老宜可順教取之然看病者應自陳
無德不堪受賞僧當強抑令受如是秉法豈不善御
眾心外生物善令看病人胡跪合掌巳然後和僧索
欲一如常式唯答云作賞勞羯磨大德姉僧聽比丘 比丘尼
某甲命過所有衣鉢座具針筒盛衣貯器此住處現
前僧應分若僧時到僧今與看病比丘 比丘尼某甲白如
是大德姉僧聽比丘 比丘尼某甲命過所有衣鉢座具針筒
盛衣貯器此現前僧應分僧今與看病比丘 比丘尼某甲
誰諸長老大姉忍僧與看病比丘 比丘尼某甲衣鉢座具針筒
盛衣之貯器者嘿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與看病比丘
比丘尼某甲衣鉢座具針筒盛衣貯器竟僧忍嘿然故

是事如是持義云某甲六物中未必全具隨多小牒
入羯磨不得依文總誦以無事者不稱羯磨名為非
法問羯磨成不答成但非法故得小罪如牒二沙彌
一時受戒一有難一無難無難者得成五分云外界
看病比丘亦得賞物薩婆多云三衣鉢餘處者索來
此賞若此德不具即隨彼分若三肘五肘外長隨多
少應白僧令知和合與者好十誦云若沙彌死所著
內外衣與看病人餘輕物僧分羯磨云某甲沙彌死
所有內外衣及非衣等餘並同大僧法次明分輕物
羯磨者諸師解云當先白二羯磨差一比丘具五德
者謂不愛恚怖痴知可分不可分具此德者僧白二
羯磨付巳令彼比丘□□□□白二羯磨分具足作
[003-0396a]
者應作此三分律文不出者略也今癈此解不繁重
出從令非時僧得施中亦無差人文但云當差一人
令白二羯磨分本無白二羯磨差人文非直無文名
亦不有若有何意不出今此律中上下差人並有名
體具足出之何意此中偏則不出非但無差人文亦
無別分衣文即此付衣通攝分文何意得知故羯磨
云僧今持此衣物與彼即是付衣彼當還與僧即攝
分衣故知無者非是略無正羯磨問僧云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答分亡比丘比丘尼輕衣羯磨大德姉僧聽比丘比丘
某甲命過所有若衣若非衣現前僧應分若僧時

到僧忍聽僧今持此衣物與比丘比丘尼某甲比丘比丘尼
甲當還與僧白如是大德姉僧聽比丘比丘尼某甲命過所
有若衣若非衣現前僧應分僧今持此衣物與比丘比丘
某甲比丘比丘尼某甲當還與僧誰諸長老大姉忍僧今持

此衣物與比丘比丘尼某甲比丘比丘尼某甲當還與僧者嘿
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僧今持此衣物與比丘比丘尼
甲當還與僧竟僧忍嘿然故是事如是是持羯磨竟
即分衣若少不遍者依五分律和僧與一無衣比丘
若唯有一衣此衣復好者先和僧巳依善見論從上
坐次第行之須者直付不至下准律分破行亦得義云若衣
物極多而從眾有法准聖教分不須強從僧乞修營
齋會轉生漏過以出家之人修智分業不以福分居
懷若徒眾自有施心者得當作法時在外不及者依
僧祇云或為病人求衣藥或為僧營事雖當時不在
[003-0396b]
並應與分僧差者得次明與沙彌淨人分者此律云
若僧和合應與沙彌等分若不和合乃至四分中與
一分淨人五分中與一分若不與者不應分若分得
罪毗尼母云若五人共住一人死者其衣鉢等三人
口和合賞一看病人餘之物四人俱得作直分羯磨
不須展轉分直分羯磨云大德姉僧聽比丘比丘尼某甲命
過所有若衣非衣現前僧應分若僧時到僧忍聽僧
今分此衣物白如是大德姉僧聽比丘比丘尼某甲命過所
有若衣若非衣現前僧應分誰諸長老大姉忍僧今分此
衣物者嘿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僧今分此衣物竟
僧忍嘿然故是事如是持。


第二對手法者若眾多
人法者毗尼母云四人共住一人死三人應展轉相
語云二大德姉憶念此物應屬我等餘二人亦如是說
便得若有二人彼此相對互說云大德姉憶念此物應
屬我等此律中若有三人二人作法文不明了直云
彼此三語屬我等受共分依論說者好若有看病人
令賞勞者二人口和付衣鉢與毗尼母云三人共住
一人死者例准可知。


第三心念一人法者毗尼母
云一相應法者〔二人共住一人死者〕心念口言此亡比丘物應
屬我作此說巳後來人不得分此律云若一人受施
應心念口言此是我分即得。


第十雜明分法者義云若比丘在私田莊及私伽藍
死者應如寺法分云何名私伽藍如在村坊聚落俗
人別造一所唯擬出家人受用不通白衣又周迊有
[003-0396c]
柵籬墻塹等即名伽藍不要結界若遠來比丘及先
在中看病者重物入亡人本寺輕物入現前僧若有
四人巳上輕物羯磨分先無界結巳作法分三人巳
下無問有界無界直爾對手分以不同白衣家死故
十誦云亡比丘衣鉢寄在尼寺者還比丘索取分若
先見者自入若多人共知本界共攝取亦得尼寄比
丘衣鉢反前可知若無人守見者事同白衣家法故
此律若比丘在無住處白衣家死彼有信心檀越應
掌守錄此物若有五眾出家人來先與若無來者應
送與近處僧伽藍雖知白衣家有亡物要須手捉作
屬巳意方得此物反此不成若俗人巳攝入巳定盜
財義成不得反奪自畏業道後轉與者不犯若僧尼
一時至者當部自分二眾不得共取以各是知法人
故亦不須加法直爾時攝取屬巳即得不同墟寺以
彼閑豫要須作法若知有亡人衣物未見以前假令
遙攝屬巳後來比丘還須共分輕物入其來者重物
隨先至者處分若知有亡人本寺重物應入本寺常
住僧處不得入近處故此律云令白衣掌錄亡人衣
物有出家人來應與若無來應送與近處僧伽藍本
所判比丘送故知隨意與遠無妨僧祇云作羯磨巳
量影恐客比丘來入界應知在羯磨前後入此謂攝
僧界大故作此法問亡比丘物出家界分成不答律
云若衣物難分當唱令來某處某時分若遣人來若
自來應與分量此應得諸部結罪亦不云成問將亡
[003-0397a]
比丘物入界其內比丘不知還將出界令前見人得
不答得受由當界比丘不知分時又共同法故得。


難行訓誡章第三十五



此章義門有十一辨僧處二簡僧物三乞食四昇座
五說法六淨髮七淨地八遇賊九濟生十雜事。


第一辨僧處者地持論云支提者塔是應是佛塔伽藍者
義云淨住處也雜心論云有舍利名塔無者支提塔或云塔
婆或云偷婆此云塚也亦云方墳支提者云廟廟者
貌也耶舍傳云提婆鼻伽羅者天遊天謂國王遊謂
僧處王立故名天遊舊來以寺代之寺乃此土立公
院謂是司也匡也招鬪提奢隨云四方謂是僧處舊云
招提者訛略也昔人去鬪除奢招復悞作以柘招兩
字形濫相似致久來悞矣增一經云作房施僧名招
提僧祇云佛塔惡壞更好作得智度論更好作得福
薩遮尼乾子經云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礙除滅送
置餘處者如是惡人攝在惡逆眾生分中上品治之
十輪經云若破寺煞害比丘其人欲終支節皆疼多
日不語死墮阿鼻具受諸苦。


第二簡僧物者義集僧物總簡有五一四方僧物謂
一切重物皆名四方僧物上至羅漢下至沙彌盡皆
有分無有和合賣買供人及以私用此約方為名也
二常住僧物謂常在此處不可移動四方僧來即此
處受用從物為名也三柘鬪提奢物四云招提僧物謂俗人
以地別施現前僧各造私房四方僧來無安置處有
[003-0397b]
人就此私地為四方僧起立房舍供給所須以處為
名也四僧祇物此云大眾為大眾共有同物此以眾
為名也五僧鬘物謂僧園中華鬘貿得物來此從
鬘得名也五分云若白衣入寺應借臥具受用僧有
五種物不可賣不可分一地二房舍三須用物四菓
樹五花菓又邊地人不解語故心欲與比丘物口言
與佛法僧物者得自在用准此今時俗人施物多云與師作香直然意標衣價
者亦得自在用僧祇云若僧地種菓樹有功者若一樹一園

聽與一熟不能併取者年取一枝枝遍則止若種苽
菜聽與一揃有比丘僧地作屋上座來不與佛言持
草木餘處去五百問事云先上佛旛得取作餘佛事
若施主不聽不得用薩婆多論云若食是佛瞗等雖
先受捉後買得食以捉時無巳想故。


第三乞食者耶舍傳云行賓茶夜者隨云為團團者食
團謂行乞食也舊云分衛者訛善見論分衛者乞食也若三
乘聖人並皆乞食薩婆多論乞食乃有多益不能具
述乃至眾食有盡乞食無窮佛教弟子修無盡法此
律蘭若比丘入村乞食者清旦洗手著七條巳揲大
衣著肩上手執打露杖在道行時常思惟善法若見
人先問訊言善來若近聚落便著大衣至於村門應
看巷相第一門相第七門相右手捉杖左手持鉢道
側而行次第乞食若俗人送食不得迎取除喚往取
不得強乞知得者立待若得食巳乃至出村安鉢著
地揲大衣如前進不而去僧祇云若乞食時不得語
[003-0397c]
云與我食得大福當在現處嘿然而立十誦乞食時
得入三重門至庭中三彈指不得便去僧祇云迦葉
發願乞食初得施與僧尼後得者自食寶雲經云凡
乞得食分為四分一分與同梵行者第二分與窮下
乞勾之者第三分與諸鬼神第四分自供身命但念
修道於食中不生貪染心若乞食時繫念威儀終不
輕躁諦視目前不過一尋次第乞之。


第四昇座者三千威儀云上高座讀經先禮佛次禮
經法及上座後在正坐向上坐楗槌聲絕先讚偈唄
如法而說此律不得二比丘同一高座說法以共相
諍互求長短故五百問事云若僧中說法高座上無
病不得憑机捉塵尾犯墮非毛者得此律得尾拂開
畜十誦云猫牛尾拂用拂佛塔故得受僧祇云自今
巳去聽捉線拂疊裂樹皮等作之除猫牛尾馬尾金
銀柄等一切聽捉若白色者應染壞用不得如婬女
作姿相是名拂法若為律師法師敷師子座散花著
上不拂却不得坐薩婆多論云不得以花香瓔珞莊
嚴具著佛身上得散地供養眾僧亦爾不得以華香
著漿飲食上供養眾僧。


第五說法者此律為檀越說法聽說契經及分別義
得不具說文句毗尼母論云若眾大文多恐生疲厭
者佛言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不犯
又佛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失其義令人
易解者是吾意也五分云若眾樂淺不樂深不益前
[003-0398a]
人名惡說反此名善說又應除貪心不自輕心不輕
大眾心應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動心立此等心乃至
一四句令前人如實解者長夜安樂又諸比丘請破
戒根不具者說法因此惡人得勢又辱眾僧佛言聽
請法師三藏者說涅槃云若比丘為利養故希望心
為說法所在徒眾亦效是師是人便自壞眾五百問
事云若希望心為人讀誦經說法得物犯捨墮無心
貪不犯無衣得取雜阿含云一法師得受六十新學
比丘教誡說法涅槃云若有受持讀誦晝寫宣說莫
非時非國不請而說輕心輕他自歎隨處而說乃滅
佛法乃至令無量人死墮地獄則是眾生惡知識也
十誦云有五種人問不應為說法毗尼謂試問無疑
問不為悔所犯故問無受而問詰故問並不得答
第六淨髮者涅槃云頭髮鬢爪悉皆長利破戒之相
十誦云阿蘭若比丘髮極長得二寸不犯毗尼母論
剃除髮者但除頭上毛及鬚餘毛一切不合却所以
剃者為除憍慢自恃心故此律比丘不得為白衣剃
髮駈使受者突吉羅尼提除欲出家者不犯今時僧尼多有
諂心求利受俗駈使毀善□增惡無過此等頭髮極長若兩月若長兩指

一剃爪極長如一麥即剪不得用剪刀剪比丘半月
應一剔髮一剪爪違者突吉羅聽畜承髮器十誦髮
當埋地中。


第七淨地者成實論云若掃僧房一閻浮不如掃佛
塔一手掌撰集百緣經云掃地得五功德一除自心
[003-0398b]
垢二除他垢三去憍慢四調伏心五增長功德得生
善處沙彌威儀經云掃地有五法一不得背人二不
得逆掃三當令淨四不得有跡五當即分却無垢清
信女問經云掃佛地得五福一自心清淨他人見亦
生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命終
生善道天中。


第八遇賊者此律比丘被賊剝不得露身行得罪當
以軟草樹葉等覆形應取長衣著之無者若知友邊
僧中覓衣着應問有臥具不有者當與不與者自開
庫取縟被摘解裁作衣覆身出外乞衣得巳應還浣
染縫治安置本處不者結罪善見論因失衣故得白
衣服五大色衣不割截乃至外道衣著不犯毗尼母
論令虗發弓聲使賊去十誦賊來當擊鐘振鈴擲石
云石下石下怖之令去若遂失衣得着僧衣後還本
處若無人空隨於近處有僧者付本處還立應取還
之僧祇云若賊言僧物何處比丘不得示珍處又不
得妄語應示房舍牀座等佛物指塔邊供具等若道
中行有露令少年在前有賊獸難老者在中央欲令
賊起慈心者老僧前行。


第九濟生者此律慈心解□他被繫狗子被搦豚子
解蘭若處賊繫牛等並不犯僧祇有神力奪賊物并
人及放諸禽畜皆云慈作者不犯十誦獵師言此鹿
中箭當更射煞汝等避箭諸比丘不與避亦不與鹿
便呵巳去去後鹿死佛言應還獵師若悲壞羅網及
[003-0398c]
獄但犯吉羅猪被箭入寺比丘言何處又是誰猪無
有猪主去後白佛佛言有如是因緣當作餘語不犯
五百問事云行路寄鬼神屋宿不得有觸擾意違者
犯墮。


第十雜事者五分云若於餘方國雖是我教不以為
清淨者不行無過雖非我教必應行者不為不行僧
祇云燃火有七事無利一壞眼二壞色三身羸四衣
垢壞五臥具壞六生犯戒緣七增世俗語五百問事
云續佛光明盡不得滅佛無明闇以本無言念齊限
故滅有罪波頗三藏云佛前燈以物傍取不損光者
得僧祇云不得卒持燈入堂唱言諸大德燈欲入乃
至滅燈亦爾先以手遮語之不聽用口吹滅應以手
扇衣扇當[革*立-一+可][革*立-一+可]頭燋成實論出家之人應捨五慳一
財物慳二法慳三家慳四住處慳五不稱歎他慳經
云四恩者謂父母師僧國王檀越五輩者謂天人龍
神也此律立誓應言若我作是事南無佛若汝必作
是事亦南無佛不得說餘重事地獄等五分云非行
來處若大小便及□洗手脚時聽著履屐又不得裸
身上廁三千威儀云不洗大小便處不得坐僧座具
上上座禮三寶若禮無福應脫袈裟僧迦支大小便
僧祇不洗大小便不得僧臥具上臥若坐臥者突吉
羅此律不嚼楊枝有五過一口氣臭二不善別味三
熱蔭不消四不引食五眼不明五分嚼巳應洗業以
虫食死故不忍辱人有五過失一兇惡不忍二後生
[003-0399a]
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墮惡道五分云
客比丘入寺小停息巳問舊比丘上座房禮佛塔巳
然後洗足無緣入尼寺步步提五百問事云有緣在
尼界得宿不得入房此律經行有五益一堪遠行二
能思惟三少病四消飲食五得定久住毗尼母論云
諸寺乞人無粮食者嬰兒獄囚懷妊等類施之無過
比丘應學佛藏經云五夏以前依人受學律藏五夏
以後具知應學無我人法善見論云何學律謂讀誦
解義也僧祇云作樂供佛有欲心著即須捨去增一
經云阿闍世王得長信巳後勑國中無令事佛之家
貲輸迎送善見論伏藏中物若為三寶齋講設會得
取無罪五百問事云若施軍器不須受三千威儀云
若入他房一於外彈指二當脫帽三作禮四正住教
坐乃到五不妄持律毗尼母論云若為在家人作師
教他作福有五事一不應檀越舍止住二不繫心貪
利三為別別說法布施持戒八齋等四不與共娛樂
五不繫心常欲相見又五事為檀越尊重恭敬一得
親舊處不往反二不求形勢料理檀越家業三不共
竊語令家中生疑四不教良時吉日祠祀鬼神五不
過度所求此律喜往白衣家有五過一不囑比丘入
村二欲意男女中坐三獨坐四在屏覆處五與女人
說法過限有五過一數見女人二既相見便附近三
轉親友四便生欲意五為欲意故或至死若次死苦
地持論云若見眾生當即慰問舒顏先語和年視色
[003-0399b]
正念在前此律若白衣嚏者呪願長壽毗尼母論若
彼病者慈心施食隨病所宜若非隨病食施得罪也
僧祇云聽畜磚瓦擬揩脚毗尼母論云寒處聽著俗
人靴五分云作靴鞋太深聽齊踝上比丘作靴如靴
法不得若餘國著富羅若履更有所着隨意著之毗
尼母論云所以脫草履達佛行者以生俗人呵言起
慢心故五分云得新履令淨人着行七步此律後與
他物雖多猶瞋少佛令僧私畜斛斗升合及秤若髮
長者開畜剃刀及鞘若刃卷者手上波石上磨其內
刀囊中若住房內臭者以香泥乃至四角懸香若食
飯多不節成患者開作浴室增一經云告諸四眾造
浴室者有五功德謂除風差病去塵垢身輕便得肥
白比丘當方便造立毗尼母論浴室中上座應為浴
僧說浴因緣不為嚴身淨潔故但令除身中風冷得
安隱行道當為猒患身洗調伏心法應生慈心為令
得少欲知足故僧祇云浴時不病令人揩者越五眾
自揩亦越互揩亦越毗尼母云比丘作房欲白浴泥
壁五采𦘕之並得除男女和合像餘山林人馬等並
得此律若營事比丘作房成莊嚴香薰所須具足者
與房住九十日一移不得更受餘房若有俗人能治
破房者白二羯磨與之五分云若月直監食人欲知
生熟醎酢者得著掌中舌䑛甞之十誦云沙彌淨人
多者取勤能處分者立為主師智度論云孝順父母
供養沙門布施持戒四禪四無色定念佛法僧九想
[003-0399c]
等是世間法成實論云持戒多聞禪定等少利事中
自以為足以貪著此少利事故忘失大利智。


尼授學戒章第三十六



此章大門有二初明授式叉摩那法後明學行法。


初式叉者義翻為學摩那者為法故名學法尼也此
律聽十八童女二歲學戒當如是與沙彌尼應詣僧
中偏露右肩脫革屣禮比丘尼僧足右膝著地合掌
當作是語大姉僧聽我沙彌尼某甲今從眾僧乞二
歲學戒和上尼某甲願僧與我二歲學戒和上尼某
甲慈愍故三說沙彌尼應離聞處著見處巳尼中僧作
羯磨和僧云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授二歲學戒羯
磨大姉僧聽彼沙彌尼某甲今從眾僧乞二歲學戒
和上尼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沙彌尼某甲二歲學
戒和上尼某甲白如是大姉僧聽彼沙彌尼某甲今
從眾僧乞二歲學戒和上尼某甲誰諸大姉忍僧與
彼沙彌尼某甲二歲學戒和上尼某甲者嘿然誰不
忍者說如是三說僧巳忍與沙彌尼某甲二歲學戒和上
尼某甲竟僧忍嘿然故是事如是持次當喚來入眾
為說六法名字某甲諦聽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六
法不得犯一不得作不淨行行婬欲法若式叉摩那
應行婬欲法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與染汙心男子
身相觸缺戒應更與戒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
不答言能二不得偷盜乃至草葉若式叉摩那取人
五錢若過五錢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斫教人斫若
[003-0400a]
燒若埋若壞色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若取減五
鐵缺戒應更與戒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
言能三不得故斷人命乃至蟻子若式叉摩那故自
手斷人命求刀授與人教死讚死若與非藥若墮胎
厭禱呪術煞自作教人作非式叉摩那非釋種女若
斷畜生不能變化者命缺戒應更與戒汝是中盡形
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四不得妄語乃至戲咲若
式叉摩那不真實非巳有自稱言我得上人法得禪
定得解脫得三昧正受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言天來龍來鬼神來供養我此非式叉摩那非釋種
女若於眾中故作妄語缺戒應更與戒汝是中盡形
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五不得非時食若式叉摩
那非時食缺戒應更與戒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
持不答言能六不得飲酒若式叉摩那飲酒缺戒應
更與戒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第二學行法者此式叉摩那具學三法一學根本謂
前四重是二學學法謂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
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此是六法體三學行法謂一
切大尼戒行並須具學若於學法中犯者更與二年
羯磨犯根本者滅擯犯餘行法但名缺行於教不制
直令改悔若滿二年巳犯學法者更與二年此律式
叉摩那一切大尼戒法應學除自手取食無沙彌尼
者不犯得授食與他問式叉不滿二年得受戒不答
不得何意得知故律云臨滿二年暫缺一戒檀地除
[003-0400b]
破更與二年故知不滿定不得戒又得持沙彌不受
十戒得戒作例彼有文開此即全禁沿革豈得相並
僧祗云式叉尼應學十八法一在大尼下沙彌尼上
坐二式叉尼不淨食大尼亦不淨大尼不淨食式叉
尼亦不淨三大尼得與式叉尼二宿式叉尼得與沙
彌尼二宿四式叉尼得與大尼授食除火淨五生種
取金銀錢自從沙彌尼受食五大尼不得為說七聚
罪名六得語云不婬殺盜妄語如是等憶持七式叉
尼至布薩日又至自恣日入僧中胡跪合掌云阿奢
棃耶僧我某甲清淨僧憶持三說巳而退第九第十
第十一第十二謂後四波羅夷犯者更從始學第十
三十九僧殘巳下若犯一一作吉羅悔餘如彼說此十
九僧殘互作六句通前十二合有十八也問何意與二年學法答十誦云

六法者練心也試看大戒受緣二年者練身也可知
有胎無胎故文中盡形為法故二歲堪受此律不知
戒相造作非法制與學法若巳曾嫁者年滿十歲巳
上即與二歲學法不滿十八也問何意小年曾嫁便
與六法耶薩婆多云年十二者得受具戒為夫家所
使經忍眾苦加厭本事意志成就僧祇亦爾義云式
叉尼不得與大尼為伴以戒未滿故自不得以沙彌
尼為伴以非同類故二大尼兼一式叉尼若二式叉
兼一沙彌尼得共為伴餘人不得也受沙彌尼十戒同前沙彌法改
名為異也沙彌尼雜戒文云不得共優婆夷相看形體大

笑又不得避處裸形自弄身體亦不得照鏡摩面𦘕
[003-0400c]
眉若受經時當與長老尼共行去座六尺長跪問義
時當識句逗師若呵責即自悔過不得覆藏不得自
理不得惡眼視師。


尼乞畜眾章第三十七



乞畜眾法者此律云尼滿十二歲欲度人受具戒者
應白二羯應請僧聽許巳然後得度不者波逸提若
受他依止式叉尼沙彌尼等犯突吉羅比丘通結吉
羅當具脩威儀禮僧足巳胡跪云大姉僧聽我比丘
尼某甲今求眾僧乞度人受具足戒願僧聽我度人
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說律云尼僧當觀此人堪能教授
二歲學戒二事攝取法及衣食不不者語云且止不
得度人若得羯磨巳便一年中得度一大尼一六法
者一沙彌尼一依止人更不得多隔一年巳更欲度
者還如前法與衣食及法更不須重與羯磨正作羯
磨時問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與畜眾羯磨大姉僧
聽此比丘尼某甲今從眾僧乞授人具足戒若僧時
到僧忍聽僧今與比丘尼某甲授人具足戒白如是
大姉僧聽比丘尼某甲今從眾僧乞授人具足戒僧
今與比丘尼某甲授人具足戒誰諸大姉忍僧與比
丘尼某甲授人具足戒者嘿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
與比丘尼某甲授人具足戒竟僧忍嘿然故是事如
是持。


尼懺罪說戒章第三十八



此章義束為二初明懺眾法後明說戒法。
[003-0401a]


初篇有犯無覆同前僧懺唯稱大姉為異然僧殘一
種與僧不同無問有覆無覆制在二部僧中半月行
之數各滿四若作出罪僧尼二眾各須二十不得減
少此之一門末代行希故略不出必有斯犯具顯明
律然須軌正請付餘近偷蘭巳下乃至吉羅並同僧
法唯改名有異。


第二說戒法者此之一門與僧大同今直明半月尼
往僧中請教誡法善見論云初為女人鈍根故盡聽
尼往僧寺受教後為人譏故開五人來猶致譏聽僧
往尼寺教誡尼僧當於說戒日僧集時索欲問僧云
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差請教授尼人羯磨大姉僧
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
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尼人白如是大姉僧
聽僧今差比丘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
中求教授尼人誰諸大姉忍僧差比丘尼某甲為比
丘尼僧故半月往比丘僧中求教授人者嘿然誰不
忍說僧巳忍差比丘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半月往比
丘僧中求教人竟僧忍嘿然故是事如是持律云白
二羯磨差一人自外口差二三人為伴往僧寺中至
所囑人處禮足巳曲身低頭合掌云大德一心念某
甲寺尼眾和合半月頂禮比丘僧足求請教授尼人
三說若當囑授時應囑主人無病有智慧者囑巳明日
應往問其可不四分十誦云大僧於布薩日應預差
一人擬受尼囑於僧房外敷一獨坐床尼若來時應
[003-0401b]
佛殿前立餘人見者示囑授人房此尼至房前比丘
應詣床坐巳將一比丘為伴受尼囑巳語尼言今夜
說戒時為諮請眾僧未知有不然尼眾等為欲別請
為依僧次請隨尼所答為請告云明日早來當取可
不尼應辭皈至說戒時受囑人儀式同上說戒中僧祇云尼凡入僧寺
當在門屋下先白比丘當籌量若尼賢善自又無事
著衣服具者聽入反此不聽比丘入尼寺亦爾尼若
明日來時如前威儀巳告云昨夜僧集之時具傳所
請無有教誡人又無說法者雖然上座有勅語諸尼
眾當懃行道謹慎莫放逸使尼合掌云頂戴持便退
至本寺巳即鳴槌集僧不來者說欲諸尼皆來雲集
堂內依次立巳所差尼人至上座頭立打靜訖白云
白眾僧中僧差我比丘尼某甲往僧中請教授人而
僧無有教授尼人又無說法者雖然上座有勅語諸
尼眾懃精進如法行道謹慎莫放逸傳上座教巳諸
尼眾等一時合掌云頂戴持此出五分十誦僧祇今
時多行此略法廣難通故不出耳問此教誡非羯磨
法何須取欲答此集僧之時教誡不來者犯罪准僧
祇云若尼老病等緣不能聽教授雖無羯磨教授義
通佛令說欲乃至自恣亦然律若比丘僧盡病應遣
信往禮拜問訊若別眾不和合若眾不滿亦遣信問
訊若尼僧病若尼眾不滿亦禮拜問訊僧祇云若尼
來與欲應受不得述巳道德犯罪等其請法中僧尼各五人巳上僧
中有二十歲者方行廣略二法僧若不足又無比丘者但禮拜問訊便罷

[003-0401c]


尼安居自恣章第三十九



此章義分有三一安居受日二自恣三雜行。


安居受日大同僧中然尼無羯磨受日法巳如上說
此律夏中尼必安居依大僧安居不者波逸提僧祇
云若親里請尼安居者先教請比丘不肯者不得受
請善見云尼去比丘住處半由旬得安居過者不得
若前夏檀越為尼請比丘來而尼巳結安居竟乃至
後夏初比丘有緣事不來當更請餘比丘來若不得
來應去路有難事者得安居若初安居竟比丘有緣
事去尼後方知巳結安居者不得移去得住無罪若
夏竟不得無比丘自恣應覓作法僧祇云雖在一比
丘處安居至半月時亦應請問布薩卒無者三由旬
內有僧處通結取。


第二自恣法者律云比丘尼夏安居竟聽差一比丘
尼為尼僧故往大僧中說自恣當作白和僧云僧今
和合何所作為答差比丘尼某甲往僧中說三事自
恣羯磨大姉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差比丘尼
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
白如是大姉僧聽僧今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
故往大僧中說三事自恣見聞疑者嘿然誰不忍者
說僧巳忍差比丘尼某甲為比丘尼僧故往大僧中
說三事自恣見聞疑竟僧忍嘿然故是事如是持又
應差二三尼為伴往大僧中禮僧足巳曲身低頭合
掌云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僧
[003-0402a]
說三事自恣見聞疑大德慈愍故語我我若見罪當
如法懺悔三說巳大僧誡勅一同僧中彼尼受教巳當於明日尼
僧自恣時鳴槌集尼僧巳不來者說欲諸尼僧等各
依次立被差尼在上座頭立宣大僧教云大眾上下
並皆嘿然不云見罪良由尼眾內無缺犯外得清淨
各應如法精懃行道謹慎莫放逸如法自恣諸尼一
時合掌頂上答云頂戴持然後尼僧自恣律云大僧
十四日自恣尼僧十五日自恣若大僧病別眾不和
眾不滿等尼應遣使問訊若尼眾病乃至眾不滿亦
須問訊大僧義云尼眾不滿等所以須問僧者答僧
若知尼不和解故十誦云應差二勒了知法尼往僧
中問何故制尼依大僧者答愛道尼經云女人但欲
惑色益壽畜弟子亦不欲學問但知須臾之事故依
僧也。


第三雜行有二初師徒相攝法後雜行法比丘尼以
無伴故多度非法之人但怖益巳未盡要期故律中
二十餘戒徧制和上之罪意在於慈此律師度弟子應
以衣食及法攝受五分云師僧應六年自攝若教他
攝違者犯墮律云和上無德尼僧當止其度人捨畜
眾羯磨僧祇云和上尼欲授弟子具戒應先來善比
丘尼不得臨時逸眾若不可得者當求半許若過半
而作法不犯重者秉法自餘可得足數次明弟子行
法者此律受戒巳不可得輙離和上五分云六年中
依承和上自餘師徒教授報恩供養呵責治罸等法
[003-0402b]
並上卷說。


第二雜行法者此律尼開畜十六枚器
不須說淨過畜不說犯捨何等十六謂大釜釜盖大
瓫及杓小釜釜盖小瓫及杓水瓶瓶盖貯水大釜及
杓洗瓶瓶盖小瓫及杓總有二釜四瓫二瓶四蓋杓
合有十六也十誦云有檀越施比丘僧房舍轉施比
丘尼僧者是名非法施非法受非法用僧祇云若有
檀越施比丘尼舍等應護施比丘僧若不讓而受者
佛言違敬法然行法眾多不能具述今且述要勿過
八敬故善見云佛初不許女人出家為滅正法五百
年後為說八敬聽度出家若依教行者還得正法千
年今時尼僧多慢此教街衢路首輕突大僧不避尊
儀陵遲聖教滅法之原特由於此今列八名幸願依
行使正法長存千載不墜耳一者百歲比丘尼見初
受戒比丘當起迎逆禮拜問訊請令坐二者比丘尼
不得罵謗比丘三者不得舉比丘罪說比丘過失比
丘得說尼過四者式叉摩那巳學於戒應從眾僧求
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殘應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
埵六者尼於半月當於僧中求請教授人七者不應
在無比丘處夏安居八者夏安居訖當詣僧中求自
恣人如是八法並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不應違
五分云應遣三尼來僧中自恣中阿含云八尊師法
中若比丘聽尼問經律毗曇然後得問不聽者犯第
五尊師法僧祇云尼入大僧寺中應頭面一一禮一
切比丘足若老病不堪隨力多少禮恐不遍者得就
[003-0402c]
總禮應云我尼某甲頭面禮一切僧足若比丘入尼
寺尼亦須禮不得罵云是犯戒是醫師是摩訶羅無
所知及實不非實罪皆不可得說比丘得說尼實罪
尼若憍慢不恭敬迎逆禮足者犯越敬法大愛道尼
經云若比丘舉比丘尼過尼應自省其過不得高聲
大語又比丘尼敬比丘僧視之如佛此律比丘尼及
沙彌尼觸犯諸比丘者佛言應喚來擿罸若不改悔
應作捨教授羯磨僧祇云若比丘犯過親里比丘尼
得軟語語不得呵責十誦云尼見大僧不起犯波逸
提五分亦爾此律尼不得輙入大僧寺犯波逸提五
分云若立不見比丘不得不白而入必須見比丘應
至前白比丘應籌量可聽不可聽入此律若一比丘
喚一比丘尼乃至眾多比丘尼應往若不往如法治。


尼隨戒釋要章第四十



初篇簡要釋三尼八重中前四同僧也尼戒總有三百四十一
世人妄傳五百戒者非也雖有經云尼戒五百此伹
有數而無實名摩觸戒具六緣成犯一是人男子二
作人男子想三彼此有染汙心故律謂意相染着也
四腋巳下膝巳上腕巳後身分除去輕境為染心是
微必無陵逼之過故犯輕罪若尼以輕境觸男重境
男以輕境觸尼重境此二皆重不要取二重境相觸
五身相觸除一有衣一無衣二俱有衣等不犯重六
受樂便犯尼隨觸男子境有多少一一波羅夷尼摩
觸戒與大僧摩觸戒四義不同一大僧就壞行中制
[003-0403a]
莫問死活女人但觸着受樂便犯尼就陵逼中制死
者不犯故律云染汙心男子證知死者不犯二僧則
不簡女之大小便犯尼則就能行婬事者犯故十誦
云人男子者謂能作婬事三僧隨觸境著便犯尼則
簡境之上下四僧則不簡境有染心無染心尼觸必
須俱有染心僧祇云若尼輕處有瘡癕者得使男子
治先令兩女人急投令覺女人不覺男子若重處有
瘡者使女人師治善見云若比丘觸尼尼身不動受
樂隨處得罪十誦云不犯者若父兄弟兒想若水火
刀杖惡緣等觸一切無染汙心故不犯非無吉羅之
過八事成重戒此戒具五緣成一是人男子二作人
男子想三有染心四犯前七事未懺悔五作八事便
犯律云捉手者輕腕巳後重捉衣者身上衣入屏處
者謂離伴見聞處共立共語共行者亦離見聞處也
身相倚者二身相及處共期者共行婬處若尼及男
子二俱染心犯前七事者偷蘭遮若不懺悔犯第八
事竟波羅夷准此若尼八過捉手不成重罪以事是
一故若一男犯八一時犯八八年犯八八男成八俱
成八重亦無次第僧祇如此不犯者若有所施與若
禮拜若過若受法入屏處不作惡事不犯由俱無染
心故下入闇室犯墮者由無所為事涉譏醜者故犯
覆藏他重罪戒此戒具六緣成犯一是大比丘尼二
犯重罪三知他犯重四作覆藏心五不發露六明相
出便犯若獨住無人等覆不成覆如懺罪中十誦云若尼被舉狂亂心
[003-0403b]
覆者不犯若狂止猶覆者便犯僧祇云若尼見尼犯
重應向人說若犯罪人兇惡有勢力者恐有命梵等
難應作念言彼行業罪自當知喻如失火燒舍但自
救身焉知他事得捨心相應便罷准此無記心覆無
罪雖非捨心無記不作覆心故覆藏心者要不善心
故作藏匿前人罪意不令外人知聞故犯若欲發露
要覓先知清淨人向發露者成若對先知不肯發露
人二俱有過以各須發露故如向有犯者不成懺悔
若欲發露稱犯罪人名記罪名種方成發露若不得
人名及罪名種亦無覆藏過若前人受發露竟不須
更說若說即有無窮之過若彼犯人自發露竟餘人
作覆藏心皆不成以根本發露竟故十誦云比丘尼
不得比丘前發露麤過還向尼前懺悔若不識罪相
應至比丘所汎問取解還至尼邊懺悔律云若尼知
尼犯八波羅夷前食時知後食時說偷蘭遮如是乃
至初中後夜時時不說並偷蘭遮明相出犯重不犯
者若無人可向說意欲說而未說明相出若說時恐
有命梵難等皆不犯。


第二篇簡要釋二尼有十七僧殘媒嫁二謗等同前
僧說言人戒此戒具四緣成犯一往俗人斷事官所
言二言向白衣居士事三辭列其事四下手疏便犯
此律相言者謂詣官共諍曲直若斷事官下手疏事
者僧殘口說不導名字者偷蘭善見云尼共居士
往官所語居士言汝先說理若說尼突吉羅居士說
[003-0403c]
巳尼復向官說得偷蘭居士復說尼得理不得理皆
僧殘居士言官喚居士尼來官所官自判得理不得
理尼無犯若尼至官言人令官罸物隨多少犯罪物
應償之被人奪物得就官乞護身不得導名字官自
訪得治罸無罪若人入寺斫伐樹木不得奪刀斧應
還直五分云若尼為人輕陵得語父母親里有力者
防護十誦云尼在斷事人前瞋恨呵罵本所打人僧
殘若向餘人呵罵本所打人偷蘭遮四獨戒此戒有
四合成一戒先明獨度河具四緣成犯一是河水律
云水獨不能度亦不論深廣今准道行戒但使褰衣
度水異於陸路皆得僧殘大界內河亦犯以難同故
如似界中有村獨入亦犯若有橋者如常開之二者
獨自度若前尼疾疾入水偷蘭遮雙脚上岸僧殘後
尼獨入水偷蘭遮上岸時得前尼為伴不犯若乘車
船度等皆不犯律云彼尼當求一尼共度入水時隨
深淺褰衣至彼岸時漸下衣巳然後一時上岸若不
待後伴犯偷蘭三者無因緣除命梵等難及伴命終
皆不犯四者獨越河邊便犯謂伴河中無相援義獨
入村具四緣成犯一是人莫問大界內村及尼伽藍
內村獨入皆犯此律尼獨行詣村隨所至村僧殘若
空野無道處行一皷聲聞亦僧殘村中獨行一界者
突吉羅准此若一坊內獨行及一家獨行但得突吉羅也僧祇云若共伴行
至城邑界當相去在申手內共過界若在申手外獨
過界者偷蘭遮二者獨行三者無因緣四者越界便
[003-0404a]
舊人云若欲入村隨有橫道但使越過便犯而諸部無文計應未犯故此律若無界
獨行一皷聲離伴見聞處方犯若至門不待後伴雙
足入門限僧殘村中先有尼則不犯以前尼為伴故
若出村亦越門限方犯獨宿具三緣成犯一離申手
外宿莫問寺中村內同床別席並犯應在申手內更
相檢挍方能離過若本在申手內後因睡動忽相離
者不犯本作離意隨轉側多少便犯故律云共宿者
若舒手不相及隨轉一一僧伽婆尸沙僧祇云當在
申手內一夜中三度以手相尋看不得一時頓三度
看當初中後夜各一時中相尋覓知其有無五分云
若不相及處初中後夜偷蘭遮明相出僧伽婆尸沙
二者無因緣除命梵難樂靜等不犯三者隨臥一一
結罪獨在後行戒者根本中間故作離伴見聞處行
犯又伴無難緣亦犯律云見聞俱離得僧殘見聞互
相離得偷蘭遮明不犯者先明度水不犯若共伴漸
度不失威儀乘船度橋上度躡梁度或同伴死休道
遠行及諸難等皆不犯五分云水淺無畏男子處不
犯開入村不犯者如前開緣說開宿不犯者律云共
二尼宿舒手相及處若一尼出大小便或出受經誦
經若樂靜獨處經行或為病尼煑羮煑粥作飲乃至
餘難緣等皆不犯僧祇云若尼病賊亂圍城獨宿不
犯開行不犯者應在不離見聞處若一比丘尼大小
便或為諸難等並不犯僧祇云不得出聚落界除道
行便利邂逅失伴未及中間不犯病亦如是五分云
[003-0404b]
若恐怖走時老病不及伴者不犯第三篇中紡績或
隨擗隨引及縈織等一一犯提成衣不合懺着自外
諸戒非無異相或文繁寡要或事希尠會或旨趣易
明或理相難顯若欲具陳恐繁卷軸冀彼持人依文
取決。
毗尼討要卷下末



寶永七年涂月二十有六日於自性院挍合此卷
了性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