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72 毗尼討要-唐-玄惲 (master)



No. 743-A


毗尼討要序
長安弘法寺沙門釋 玄惲 纂


夫毗尼之典蓋闕隨葉所以運終木叉之教蔚興牟
尼以之延祚良由戒為正法之綱紀慈訓之樞機故
知猒俗求真是稱白法戒資定發唯曰清涼品類相
從理路然矣自能仁利見肇啟斯宗弘五篇以勸善
䇿七聚以懲惡防生漏於初歸滅心惑於將聖凡厥
有祈孰不蒙潤洎調御稅駕羅漢護持遺風稍漸弗
逮前蹤迄于像季日有澆漓百家之說波涌萬德之
旨淪翳於是各述眾記繁略不同或編列參差行事
出沒或僧尼別犯淆混同區競引浮辤朱紫相奪舛
搆名言曲分岐路致使習者勞而少功學者博而寡
要本欲助揚懿訓而及斁其彛倫可為歎息者深可
為流涕者眾但道藉人弘理由教顯而弘道設教莫
尚逗機應物適時務存省約依而翫習文露可尋余
雖不敏忝參黌塾伏膺匪懈頗識宗塗故於聽覽餘
隙厝心撰錄每一介可稱輙有懷三復漁獵經律捃
摭眾記披忱研精冀存簡要立章四十勒成三卷上
三十五章通戒僧尼時有異同並子注甄別下有五
章偏勗尼眾今所撰者以四分為宗若此文不足則
用諸部補闕其間紆義兼以人語潤色庶披覽易曉
[001-0308b]
秉法無疑仰述舊章非敢穿鑿輙樹題目用防諸巳
有識君子幸無誚焉。No. 743
毗尼討要卷上正釋四分傍通諸部



* 標宗勸學章第一
* 教興由致章第二
* 篇聚釋名章第三
* 羯磨釋要章第四
* 結界興廢章第五
* 鳴槌集眾章第六
* 足數興廢章第七
* 受欲成壞章第八
* 受具戒章第九
* 說六念章第十
* 受捨護衣章第十一
* 受捨護鉢章第十二
* 資緣淨施章第十三
* 四藥受淨章第十四
* 師徒相攝章第十五
* 說戒儀式章第十六


標宗勸學章第一



此章大門有二一總約化制二教順之得益二別約
二教雜明違之致損。


先約化中有四一曰小乘經者如般泥洹經云佛垂
滅度世間無師阿難啟請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
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遺教經云若無淨戒諸
善功德皆不得生又因此戒得有定慧又經云戒者
[001-0308c]
行根住持即喻大地能生成萬物故曰住持也二曰
大乘經者如華嚴經云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行六和
敬善御大眾心無憂悔佛說正法不違其教是故能
令三寶不斷法得久住又偈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
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禁戒則是如來所讚歎
大集經云菩薩請佛制於禁戒如餘佛土為法久住
故佛許之大品經云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
不得人身況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薩
遮尼犍經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干身何況
當得功德之身涅槃經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
深心修持淨戒若持是經而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
弟子我亦不聽受持是經月燈三昧經云雖有色壽
及多聞若無戒智猶禽獸雖處卑下少聞見能持淨
戒名勝士三曰小乘論者如成實論云道品樓觀以
戒為廓禪定心城以戒為柱要佩戒印得入善眾毗
婆沙云尸羅言冷謂無破戒熱及三惡道熱亦名為
定若住戒者心易得定亦名為池群聖所浴故亦名
為鏡由戒淨故無我像現四曰大乘論者如大智度
論云若求大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以戒
是一切善法住處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
度是不可得若無淨戒欲得好果亦復如是若棄捨
此戒雖復山居服藥食草與禽獸無異若能持戒香
聞十方名聲遠布天人愛敬所願皆得持戒之人壽
終之時刀風解身筋脉斷絕心不怖畏地持論云三
[001-0309a]
十二相無差別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
賤人身況復大人相報次約制中有二初述律本誠
文者僧祇律云欲得五事利養當受持此律何等為
五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請問
他人四僧尼犯罪者為作依怙五欲遊化諸方而無
有礙是為篤信善男子五利四分律云持律之人得
五功德一戒品窂固二善勝諸怨三眾中決當無畏
四所有疑悔善能開解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十
誦律云佛法幾時住世佛答隨清淨比丘說戒法不
壞名法住世乃至三世佛亦爾次依論解者明了論
云本音名毗那耶此略言毗尼也謂勝人所行事佛
乃獨覺聲聞皆行其中凡人行者亦是勝人薩婆多
論云佛告比丘戒有四義故毀者重於餘經一戒是
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二一切佛子皆依戒住若
無戒者則無所依一切眾生由戒而有三戒是趣涅
槃之初門若無戒者則無由得入泥洹城四戒是佛
法瓔珞能莊嚴佛法也善見論云佛語阿難我滅度
後有五種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師二下至
五人持律在世三若有中國十人邊地五人如法受
戒四乃至二十人如法出罪五以律師持律故佛法
住世五千年五百問事云佛有二身肉身雖去法身
在世若敬法念法者便敬佛念佛若持戒者即見法
身若護法者便為護佛如半月說戒則見我也薩婆
多論云何故律初集以勝故秘故如諸契經不擇時
[001-0309b]
處人說而得名經律則不爾唯佛自說要在僧中故
勝也分別功德論云由勝密故非俗人所行故不令
見。


第二別約二教雜明違之致損者十誦律云像法時
有五種法滅一比丘小得心巳便謂證聖二白衣生
天出家人入地獄三有人捨世間業而出家破戒四
破戒人多人佐助五乃至羅漢亦被打罵又有五種
怖畏一自不修身戒心慧復教他人令不修身戒等
法二畜沙彌三與他依止四與淨人沙彌共住不知
三相謂掘地斷草溉水五雖誦律藏前後雜亂四分
律云有五種疾滅正法一有比丘不諦受誦律憙忘
文句復教他人文既不具其義有闕二為僧中勝人
上座一國所宗而多不持律但修不善後生倣習教
捨戒行三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不教道俗便即
命終令法斷滅四比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語餘善比
丘捨置五共相罵詈互求長短疾滅正法又破戒人
有五過失一自害二為智者所呵三惡名流布四臨
終生悔五死墮惡道中律十誦律云雖受戒多歲不知
五法者應盡形依止他一不知犯二不知不犯三不
知輕四不知重五不廣誦戒通利又諸比丘廢學毗
尼便讀誦修多羅阿毗曇世尊種種呵責乃至由有
毗尼佛法住世因此多有上座長老比丘學律四分
律云上座不學戒亦不讚歎戒有餘比丘樂學戒者
不能以時勸歎我見如是上座過失故不讚歎恐餘
[001-0309c]
人習學長夜受苦毗尼母論云百臈不知法者應從
十臈知法者依止善見論云若不解律伹解經論不
得度沙彌及作依止師摩耶經云樂好衣服縱逸嬉
戲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不樂不淨觀毀謗毗尼互
用三寶物等是名法滅盡相觀佛三昧經云犯四重
虗食信施過煞八萬四千父母等罪梵網經云若佛
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毀犯聖戒者不得受
一切檀越供養亦不得國王地上行不得飲用國王
水土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賊入坊舍城邑宅
中鬼復掃其脚跡一切世人罵言佛法中賊一切眾
生眼不欲見犯戒之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涅槃經
云由諸比丘不持戒故畜八不淨財言是佛聽如何
此人舌不卷縮智度論云何名為破戒人罪破戒之人
人不愛敬其家如塚人所不到破戒之人惡心可畏
譬如羅剎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破戒
之人如田破雹不可依仰破戒之人譬如苦瓜雖形
似其種不可食破戒之人如賊聚落不可依止破戒
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破戒之人不可免苦譬如
惡道難可得過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惡賊難可
親近破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破戒之人難可共
住譬如毒蛇破戒之人不可近觸譬如大火破戒之
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
噉破戒之人在好眾中譬如惡馬在善馬群中破戒
[001-0310a]
之人雖形似比丘譬如死屍在眠人中破戒之人譬
如偽珠在真珠中破戒之人譬如伊蘭在栴檀林中
如是種種無量破戒之罪不可稱說行者應當一心
持戒犯罪輕重經云佛告目連若比丘比丘尼無慚
愧心輕慢佛語犯眾學戒如四天王天壽五百歲墮
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私按為若約小數當九百萬若用大數則九十
千世窃疑文誤〕佛告目連若無慚愧心輕慢佛語犯波羅提

提舍尼如三十三天壽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教三
億六十千歲佛告目連若無慚愧心輕慢佛語犯波
夜提如夜摩天壽二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十
億四十千歲〔私按二十下脫四字又二字錯合作一字〕佛告目連若無慚
愧心輕慢佛語犯偷蘭遮如兜卛天壽四千歲墮泥
犁中於人間教五十億六十千歲〔私按五十下脫七字據筭可知〕
告目連若無慚愧心輕慢佛語犯僧伽婆尸沙如不
憍樂天壽八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二百三十億
四十千歲佛告目連若無慚愧心輕慢佛語犯波羅
夷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
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都合總計僧尼於五篇七
聚之罪且篇別單犯一罪論之如人間日月歲數總
有一千二百六十一億五十千歲墮在地獄聖教不
虗特須敬慎宜修方便撿察身口勵志專崇高慕前
聖不得自怠輕蔑佛語故經曰正法住正法滅意在
茲乎。


教興由致章第二


[001-0310b]


此章大門有二一明教興之意二明釋之次第。


第一教興意者問曰佛何故為諸弟子制此五部毗
尼輕重不同使諸眾生互起是非耶答曰佛為比丘
制一部戒律尚無二名何況有五但如來御世善達
群情隨犯立制開塞當機迄于双樹在跡為周復有
尊者波離翼宣斯教實師資之翹楚歷賢劫而一遇
自如來滅影波離晦跡之後乃有迦葉阿難末田地
商那和修優婆崛多此五羅漢繼踵傳持雖不逮前
蹤亦其亞聖猶號為八十誦律略著篇題而未分部
品至崛多之季世有哲王號為阿育稚尚玄宗虗心
佛果乃遠招名德更刊三藏於是次後五人曇無德
等各據師宗競執同異遂於毗尼一藏分為五部致
使篇聚參差開遮有異雖覽文似乖而於義無失故
經曰五部雖各別異而不妨諸佛及大涅槃。


第二譯之次第者巳下並依開皇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三寶記錄十誦律
五十八卷秦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於中寺出見二秦錄此之一部元有五
十八卷至晉安帝世罽賓國三藏律師弗若多羅秦
言功德華以戒節見稱遊歷行化羅既至止姚興即
召常以姚萇國諱故改為常也安名德六百餘僧延請多羅憩於
中寺誦出十誦律梵本鳩摩羅什度為秦文三分獲
二一未竟而多羅奄然終卒眾咸痛惜什後又共曇
摩流支秦言法樂續譯都訖毗尼誦三卷是十誦後善誦見二
秦錄又安帝世罽賓國三藏律師卑摩羅叉晉言無垢

眼姚秦弘始八年至常安羅什去世乃適壽春止石
[001-0310c]
磵寺律徒雲集盛闡毗尼羅什十誦元有五十八卷
至羅叉後開為六十一卷改善誦為毗尼誦故今有
兩名律教東行十誦最初曇無德律四十五卷秦言法藏
此是人名則四分律主也今開為六十卷見晉世雜錄此之一部元有四十五

卷至晉安帝世罽賓國三臧法師佛陀耶舍秦言覺
名弘始八年來到姑藏而什久巳入於常安本在西
域伏膺耶舍以為師處聞至姑臧大生歡喜則勸姚
興令使迎逆興未然許之頃興命羅什出經而什又
曰夫欲宣通無上法教宜令文義理趣圓通貧道雖
復讀誦其文未善其理唯有耶舍深達經致今在姑
臧願詔徵之一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
千載也興遂從之則遣便厚加贈遺並皆不受笑曰
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越待士既厚脫如羅什見處
則未敢聞命興歎其幾慎重信敦喻方至常安興自
出候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並無所受時至
分衛一食而巳舍為人赤髭善毗婆沙時人號之為
赤髭毗婆沙什既師之亦稱為大毗婆沙四事供養
衣鉢臥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為貨之造玄寺舍
而先甞誦四分律時請出之疑其遺謬乃試令誦差
藉藥方可五萬言經一日覆不悞一字眾咸揖伏以
弘始十二年譯四分等經律至十五年方始解座興
施耶舍布絹萬匹悉皆不受沙門道含竺佛念等二
人筆受各施千匹巳外名德五百沙門皆重嚫施舍
後還西不知所終律教東行四分第二僧祇律四十
[001-0311a]
晉義熙十二年十一月共法顯等譯見竺道祖錄及別錄或有三十卷此之一部元
有四十卷至晉安帝世北天竺國三藏禪師佛䭾䟦
陀羅晉言覺賢於揚都及廬山二處譯沙門法業慧
義慧嚴等筆受律教東行僧祗第三彌沙塞律三十
四卷見道慧〔宗〕齊錄別錄云二十四卷此疑悞也此之一部元有三十四
卷至廢帝熒陽王世罽賓國三藏毗尼師佛陀什宋
言覺壽少受業於彌沙塞部專精律品兼達禪要壽
以景平元年七月到於楊都先是法顯於師子國得
彌沙塞梵本來未飜譯而遷化京邑諸僧聞佛陀什
既善此學於是眾議請令出之則以其年冬十一月
集龍光寺譯為三十四卷什執梵文于填沙門慧嚴
等更互筆受參正文理儀同侍中瑘琊王練為檀越
至二年十二月方訖律教東行五分第四解脫戒本
一卷興和二年出僧昉筆受出迦葉毗律大本不來此之一卷至梁武帝世
東魏南天竺國波羅柰城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魏
言智希於元象初至興和末在鄴城譯時有菩提流
支雖復前後亦同出經而眾目錄相傳抄寫上去菩
提及般若字唯云流支譯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錄
交涉相參謬濫相入難得詳定後賢愽採幸願討之
律教東行解脫第五。


篇聚釋名章第三



此章大門有二一列數釋名二約性辨業。


第一列數釋名有五篇七聚約義差分說有七名結
罪論實止標六法今先解七聚後釋五篇一波羅夷
[001-0311b]
二僧伽婆尸沙三偷蘭遮四波逸提五波羅提提舍
尼六突吉羅七惡說此之七名律無正翻且用義推
略知途路初名波羅夷者僧祇義當極惡釋有三意
一名退沒由犯此戒令道果無分二名不共住非失
道而巳更不入二種僧數一羯磨二說戒三墮落義
捨此身巳墮在阿鼻地獄十誦云墮在不如意處薩
婆多云由與魔鬪以犯此戒便墮負處此律波羅夷
者譬如斷人頭不可復起若犯此戒不復成比丘此
從行法為名又云無餘者此從眾法絕分為名故偈
云諸作惡行者猶如彼死屍眾所不容受以是當持
戒又名不共住同前僧祇二名僧伽婆尸沙者婆沙
云僧伽者名僧婆尸沙者名殘若犯此罪纏垢行人
非全淨用有殘之罪由僧除滅故名僧殘毗尼母云
如人為他所斫殘有咽喉故名為殘善見云僧伽者
為僧婆者為初謂前與覆藏羯磨也尸沙者為殘謂
後與出罪羯磨也若犯是罪僧作法除此從境立名
三名偷蘭遮者善見云偷蘭名為大遮言鄣善道後
墮惡道體是鄙穢此從不善以立其名明了論云偷
蘭為麤遮耶為過麤有二種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斷
善根所言過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云過也四名
波逸提者義翻為墮故十誦云墮在燒煑覆障地獄
故名墮也此律初分三十戒因財生犯貪慢心強制
捨入僧故名尼薩耆餘下提罪因事生犯單對人悔
仍罪均一品同入第三篇攝出要律儀云尼薩耆者
[001-0311c]
舊翻捨墮聲論云尼翻為盡薩耆為捨波逸提者本
名波藥夷割反致也五名波羅提提舍尼者義翻云向
彼悔從對治境以立其名僧祇云此罪應發露也即
此四分具明悔過之辭明了論云波胝提舍尼者翻
為各對應說謂對人說所作罪也六名突吉羅者善
見云突者惡也吉羅者作也此律式叉迦羅尼者翻
為應當學西域僧云翻為守戒也此罪微細持之極
難故隨學隨守以立其名十誦律云以天眼見犯罪
比丘如駛雨下豈非專翫在心名為守戒也七名惡
說者此律第六聚攝義分有二初以身名惡作後以
口名惡說故突吉羅後加一惡說合有七也據體論
實的標為六約業不同故離有七問五篇七聚何意
離分答義有三均故入篇攝一名均二體均三究竟
均偷蘭惡說名義不均眾罪合雜統收為聚也其二
不定若託境而言冠通七聚若論罪體生疑不信但
是吉羅文標三二罪者略舉生疑之事餘義不盡如
疏具述七滅諍中罪亦通有伹為競於四諍彼此未
和故制此七藥殄除罪爭文義既廣非此要所必有
斯事冀尋本文。


第二約性辨藥者問三性心中並有犯戒義不答有
一善心犯戒如薩婆多云年少比丘不知戒相塔上
秡草罪福俱得僧祇云知事比丘闇於戒相互用三
寶物或見人捨身心生悲歎助覓柴薪或見父母師
僧犯於王法身處刑戮為覓刀繩願早離苦如是等
[001-0312a]
事雖有善心不以無知得脫皆犯重罪以法是可學
更加無知不學之罪乃至吉羅亦爾若論來報受罪
則輕順本受心更不增罪違本受體不免地獄是名
善心犯也二不善心犯戒者謂識知戒相或復無知
輕慢聖教毀呰佛語故違禁制無慚無愧悔其意轉
姧惡心漸熾名不善心犯也故明了論云有四種麤
惡意犯罪一者濁重貪瞋癡二者不信業報三者不
惜所受戒四者輕慢佛語故心而造則得重罪成實
論云尤害心中煞蟻子重於慈心煞人波羅夷此人
犯決定受苦以時報俱定故縱起心立治唯免制教
一罪不妨業道終自不除如十誦云調達破僧犯蘭
佛令僧中悔之而於業道尚墮阿鼻餘則亡言又十
地經云作業有二一作業定二感果定諸佛威神所
不能轉皆謂不善心犯也三無記心犯戒者謂無護
戒之心隨流而造意無善惡卒爾而興名無記心犯
也如愚癡比丘不識戒相縱放身口損傷物命斫伐
草木媒嫁淨人互用眾物身壞威儀觸僧淨器如是
等例並入無記門攝若據論宗亦有感報義問無記
非業云何感報答感報有二一先有方便後入無記
業成在無記心中故言感報而實無記非記果也二
不感總報非無別受如經中頭陀比丘不覺煞生後
被猪煞又五百問事云知事比丘悞觸淨器後作噉
糞鬼等如成實論中睡眠成業亦是無記報問云何
無記不受報耶答謂學知戒相善達持犯心常勗勵
[001-0312b]
惔爾忘悞非意緣犯禁此開非犯如長衣過日不說
淨善攝根門睡眠漏失悞墮椽梁傷煞人命如是等
例並非結限又束此三心對境有二若犯性戒如煞
盜等具受二罪謂業道違制以對情損惱故重若犯
遮戒如傷草木等但得違教無業道罪以無情可惱
故輕凡夫報欲居懷孰能無犯既犯則須懺淨還入
僧數何意懷疾自垢心行不預清眾於理大悞律言
斷頭者望現失道而論語其戒體實自清淨今時世
人犯一婬戒初時惶怖後覆思維謂戒都無遂則雷
同不禁根器隨境放情恣心造罪豈不由自闇於戒
致悞流俗也如犯婬戒時餘煞盜等嚴然常淨況下
餘篇理則亡言故薩婆多云寧可一時發一切戒不
可一時破一切戒斯言有驗信知徵矣。


羯磨釋要章第四



此章大門有三一辨意釋名二作法具緣三立法通
局。


第一辨意釋名者夫言羯磨義當辦事事非羯磨謂
辦得前事有堪濟之功故稱言事故百論翻為事也
正論羯磨乃是聲教業也故明了論疏翻為業也然
僧為能秉之人羯磨是所秉之法前事復須如實三
法支持事乃匡濟若一法乖違則難成辦故律云若
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漸
漸毀滅正法也。


第二統明一切羯磨之前必有由漸故有十緣不同
[001-0312c]
一述事二約處三集僧四和僧五簡眾六陳意七與
欲八問宗九答事十秉法一法不孤起必有所為之
事其事是何謂結界等是若無其事法豈獨明故須
先述其事雖有其事若也無處事無所依故次第二
約處以論謂作攝僧界是唯除結界羯磨在自然界
中巳外並須託處故僧祇云非羯磨地不得行僧事
亦須兼知結界元起成壞之相儻無結不成唐棄人
功終無成辦雖有其處以法藉人弘若也無僧誰能
秉法故次第三鳴槌集眾量僧多少觀時制度通識
四僧用處差別雖復形集情若有乖法亦難辦故次
第四眾中上座略和眾情告僧言大德等莫怪此集
今有其事須作羯摩願僧慈悲同秉此法即須善識
四分十五種默然之義謂事有是非人有忍拒不同
是故須明眾雖和默人有非類若混雜同居時乖所
應故次第五簡眾未受具者出復須知足數是非之
相具如下說眾既純淨宜申本意故次第六正陳本
意謂作舉作憶念隨僧乞辭等於中有四一順情為
巳多須乞辭如二房僧殘捨墮等是二違心立治及
以無心領者則無乞辭如七羯磨治𢷤及顛狂人等
是三僧創立法必須結界正此所明亦無乞辭四僧
常行事亦無乞辭謂說戒自恣行籌等是然羯磨之
體貴在詳遵形雖緣礙無妨心到故次第七與欲應
和須知欲緣是非說之成不眾心既和未知竟作何
事故次第八問其事宗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當羯磨
[001-0313a]
師問不得餘人輙問既有問於前理須答遣故次第
九隨事答云作某羯磨必題羯磨及所為之事雙告
僧知不得單答其事如似答云布薩說戒者此直答
其事然不通羯磨若答云說戒羯磨者此則事法雙
告上來諸緣既備從此巳下宜陳本意故次第十正
作羯磨此之十緣汎顯次第未必一切羯磨皆具此
十如結界等法則無乞辭說欲等緣又如受日說戒
自恣等雖無乞辭不妨須欲如是綺互多少至時量
作。


第三立法通局者就中分二初明攝法分齊後別舉
羯磨釋其成壞初中分四一法二事三人四界第一
法就辨者略有三種一心念二對手三眾法且列三
位須知三名第一心念法者謂事是微小界中無人
令自行得成無犯戒事發心念境口自傳情故云心
念也於中有四一單心念二對手心念三眾法心念
四體通心念初單心念者謂界通內外隨事自說縱
令有人法亦得成如懺輕吉說戒座上發露先罪及
六念等三二對手心念者謂本是對人之法由界無
人佛開心念得成如此律安居十誦說淨受藥受七
日五分受衣及捨善見受持鉢等七三眾法心念者
謂本是僧法以界無人故開心念法亦得成如此律
說戒自恣外部受僧得施分亡人衣等四四體通心
念者謂法不局人人通多少縱界有僧法亦得成如
受功德衣等一此之四法雖開心念若欲興念必假
[001-0313b]
言教故毗尼母云心念必須口言若說不明了作法
不成第二對手法中有二一單對手二眾法對手初
單對手者謂是別人不關眾事縱界僧不集作法得
成如受衣鉢等總數二十九如大疏說二眾法對手者同前眾
法心念說戒等四第三眾法中有三一單白二白二
三白四初單白者謂事輕小或是常制如說戒受懺
等一白告僧事得成辦更無法續故云單白二白二
者謂事涉於義義須通和一白牒告僧知一羯磨量
其可不通白羯磨故云白二三白四者謂受戒懺夷
情容乖舛自非一白告僧三法量可不焉能辦事以
三通白故云白四若約羯磨總相都合一百三十四
謂單白三十九白二五十七白四三十八若約別離
分便有四十八謂心念十五對手三十三以別配總
合有一百八十二問昔聞百一今不同者答謂總標
位非的實數若引十誦百一是定問何以得知別人
之法通名羯磨答此律三語受戒及白衣說法中言
是羯磨十誦對手心念分衣亦名羯磨第二就事辨
者謂羯磨所被事中通情非情並令前境是實方成
法事若一緣有乖便差聖教如人法中不覆藏者與
覆藏羯磨非法不成此謂無事有法如瞻波中應與
作呵責乃作擯出此謂有病有藥施不相當佛判不
成故知事者必須據實方稱聖教且約一事餘例之
如實犯罪自言不犯實不犯自言犯等並名非法若
實言實方符聖說非情明者如二房妨難不唱界相
[001-0313c]
等羯磨不成如是鉾楯例准可知第三對人明者於
中有三謂眾法對手心念初對僧有四謂四人僧五
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此之四種唯秉羯磨巳外對
手心念定不得行二對手中人局二三法通於眾就
眾法對手中自然作法兩界無僧方得為之若數滿
四宜改就僧若單對手縱令有僧各不相妨三心念
有二若作眾法對手心念並界中無人方得法成若
有一人名非法別眾若單心念弗論同別彼此有人
兩不相妨第四就界辨者如下結界中說今正釋羯
磨文中且就說戒單白分為五句一大德姉僧聽者勸
警耳識鑒法得失二今僧白月十五日布薩說戒者
正宣情事啟眾令知三若僧時到僧忍聽者正明僧
若和集詳心審聽量其可不若僧時到者謂心和身
集事順法應僧忍聽者勸令情和聽可勿事乖違四
布薩說戒者重牒第二根本白意次判成就忍可所
為五白如是者事既辦巳白結告知次就羯磨法中
明白者且約白四羯磨受戒初白論之然上巳明恐
初學未委重述令知就前白中還有五句一大德姉
聽者筞動耳識勸審聽法二是某甲從和上和上尼某甲
求受具足戒乃至三衣五衣鉢具和上和上尼某甲者此牒其
緣正宣情事令眾量宜聽許可不三若僧時到僧忍
聽者明心事既和願僧同忍四僧令授某甲具足戒
和上和上尼某甲者正明忍可所為決判成辦五白如是
者委眾令知。
[001-0314a]


次釋羯磨就中有三第一大德姉僧聽者告眾重聽事
既非小宜共詳審第二是某甲乃至誰諸長老大姉忍者
諸者訓之此乃別問誰之忍不非謂總問僧也此辨乞緣又牒根本謂今與
某甲授戒等事量其可不三僧今與某甲授戒乃至
誰不忍者說單牒根本之情決判早使成就第二第
三亦如是說者略則事或疎闕繁則辭義盈穢故軌
尅取中限至三也後結勸云僧巳忍與某甲授具乃
至如是持者此是付囑結歸非是羯磨正體於中剩
辨是非者若事非大或無緣起則無乞辭又無牒事
如說戒五句單白除第二四句成白未定存五乃至
白二類准除之又單白文中第一第三第五文義俱
通百三十四更無增減剋須通誦第二第四隨事牒
緣文隨事顯故限局也義存啟眾故通一切辨羯磨
中大德僧聽誰諸長老忍誰不忍者說僧巳忍下文
義俱通白二白四若作其法亦須通誦中間牒緣牒
事隨遇隨稱俱事順合宜弗乖大軌縱片文紕於理
靡墜上來所述鏡目啟心遇緣便作未假執文儻昏
大旨縱誦猶謬問白讀羯磨作法成不答律無正文
可以義求然羯磨戒本作法相似戒必令誦巳然後
得說今類羯磨豈得白讀故此律及僧祇中十五日
無人能誦戒者應差人向他處誦得巳還本處說不
得重說乃至一人說一篇竟更一人說若不能誦者
伹說法誦經便罷終無白讀之法若執文得者何須
苦抑令讀問尼與大僧得更互作羯磨不答此律十
[001-0314b]
誦中尼與大僧作不禮不共語不敬畏問訊此三羯
磨不須現前自言得作此律僧為尼得作五種羯磨
謂受戒摩那埵出罪謫罸捨教授然捨教授一種律
中但制羯磨名而不出羯磨文必有某事義作亦得
如解淨地戒場等並無羯磨義作得成問得對尼三
眾及沙彌白衣前作羯磨不答不得故律云應至不
見聞處作唯除所為人得若依摩得勒伽十誦律等
白衣前說戒成者唯有缾沙王及波斯匿王仍除王
眷屬獨為王說令王心淨故亦不通諸臣百官等問
羯磨所加得被幾人答此律為難事故得二三人一
時受戒不得加四若諫惡和爭通多無妨問羯磨既
竟位屬何處答謂第三僧巳忍乃至和上某甲竟時
是羯磨體不用第三說巳名為竟也故律云忍者默
然不忍者說今若不忍便成呵破既三忍無呵故知
是竟。


結界興廢章第五



此章大門有四一釋其界名二列數定量三依位作
法四辨界成壞。


初釋界名者總有二種一曰自然界者未作法前但
開隨境各有分限人所至處任運界起故曰自然二
明作法界者由自然限約未得遂心設有寬狹教文
巳定用則不可故如來善巧曲順物情聽隨處結軌
式楷定更無轉改故曰作法。


第二列數定量者汎論界有三種謂衣食二界非此
[001-0314c]
所明僧之一界正此宣釋就中分三一大界者謂人
法二同界次論量者此律同一說戒中為路遠故聽
十四日說戒十三日先往不得受欲義准應有百里
毗尼母云同布薩界極遠聽一日往還若極大結如
前所明欲小結者下至容四人巳上亦得薩婆多云
尼結界者唯得方一拘盧舍義准五里儻有難緣通
前百里律云以僧中數有四人眾起乃至二十人眾
起令僧疲極佛言聽結戒場仍不云量有大小准善
見戒場極小下至容二十一人便得減則不聽。


第三依位別解者住有三別若安戒場者先結戒場
後結大眾今且論無者就中分二先出結界之緣後
正加法初中分三一料簡是非二竪標唱相三集僧
辨欲初中問曰大界內有村得合結不答得故五分
云諸白衣新作堂舍為得吉利或為非人所惱請僧
於中布薩故知得也薩婆多及四分並結取村也問
界中有河得合結不答律云除常有橋船得合結若
隔駛流無橋者不得義云若小水淺流者應得故下
尼律云水者獨不能度今既得度明知得結問一標
得作兩相不答一肘巳上作相者得故明了論疏云
如山東西各結別住者是大牆類用亦得


二竪標唱相者先明竪標後明唱相問標相界體同
異云何答標謂山石之物用為指的相即標畔界體
之中界謂相內作法之所或標即體或標異體相必
體外臨時處分並預委三若依四分界相不定是非
[001-0315a]
故律云若東方有山稱山有塹稱塹草𧂐汪水糞聚
釘杙空地露地等並得作相然空相一種結竟則須
題記令後來比丘識知界相行法者無疑善見云界
相有八種一山二石三林四樹五路六蟻封七江八
水次明界形者善見云界形有五種一方二圓三皷
形四半月形五三角形義云並隨屈曲方圓任地形
結不要方正若先無相隨立一物作之亦得今時結
者多是空地四方城邑隨有屈曲先須識過然後唱
之云何名過謂前學未達後學未明若唱方相便容
舛悞如從牆外唱云從東南角至西南角乃至一周
訖寺南門外便成別眾以唱界時從牆基直過門能
外便成界內脫寺中閇門作羯磨門限外有人不喚
盡集豈非別眾若從牆內直唱復有別眾破夏離衣
等過以界隨牆內起今既傍牆直唱門限內地便是
界外若寺中作法有人說欲至門限內須有所作又
來入界豈非別眾若為破夏有人在界安居明相未
出至門限邊未還之頃明相巳出便是界外豈非破
夏云何失衣有人結不失衣界明相未出不持衣往
門限內明相若出豈非失衣故須屈曲示知然後唱
相不得籠通直過而唱儻有斯謬令他一生虗過故
大集經云我滅度後無戒比丘滿閻浮提斯言實矣
次明唱人是非者律云使舊住人唱未唱巳前親自
案行識知處所屏處闇誦勿使對眾致成蹇錯先須
從東南角為始故律云東方有山稱山也此亦不定
[001-0315b]
隨從一角逐穩而唱並得若在空野中結者先指四
相示僧或樹石山水等隨有稱之然後僧中差一人
唱被差人應起禮僧足立唱云大德姉僧聽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今為僧唱四方大界相從東南角某樹直西下
博地至西南角某樹從此北下博地至西北角某樹
從此東下博地至東北角某樹從此南下博地還至
東南角某樹是為大界相一周訖一說便得若在聚落城
塹寺中結者多從牆內唱云從寺院大牆東南角內
傍牆西下至南門東頰北土楞從此屈曲南出至門
西頰北土楞從此傍牆西出至西南角內角從此傍
牆北出至西北角內角從此傍牆東出至東北角內
角從此傍牆南出還至東南角內角是為大界相一
周訖一說若有俗家侵入寺腹或牆輕尖斜或寺有多
門並須一一屈曲隨處唱之若有橫牆隔礙者當穿
牆直過口唱便得。


三集僧遠近者若標相狹自然寬者應盡自然界集
若標相寬自然狹者應盡標內集故僧祇避難界中
三由旬內有比丘並須呼來若出界巳作法結之諸
師解云但盡自然集者亦得以自然界外非是攝僧
之處又未加法何為不得耶僧祇盡標集者彼容難
事恐成障礙故須盡集今解不然盡標者是一則深
防二則僧祇有文若標內有村在自然裏不欲取者
當遶村四邊唱內相後唱外相然後結界村內比丘
不須外集若相內外有尼界者兩不相妨不須喚集
[001-0315c]
若有作法攝僧界者伹令比丘莫出自界通結裏取
亦得如明了論圍輪別住等是問結界何為不得受
欲者答具三義故不得受欲一結界是眾同之本理
宜急制二自然界弱不勝羯磨故僧祇云非羯磨地
不得作僧事三令知界畔護夏護衣護食別眾等過
故十誦云作羯磨比丘死餘人不知界處佛令捨巳
更結故須盡集次正作羯磨上座問僧集和合巳又
問未受具足戒者出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結大界
羯磨大德姉僧聽此住處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大界相
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於此四方相內結大界同一
住處同一說戒白如是律雖不牒人名然復著無咎德姉僧聽此
住處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大界相僧今於此四方相
內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誰諸長老大姉忍僧今於
此四方相內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者默然誰
不忍者說僧巳忍於此四方相內同一住處同一說
戒結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第二若安戒
場結者應竪三標第一重者戒場外一肘自然內畔
安一標此是戒場相第二重者次一肘自然外畔安
一標此是大界內相第三重者大界外相周匝安一
標此是大界外相先唱內標為首然後第二第三次
第結之若先有牆者直指牆為㯹相若先無者或以
繩[打-丁+迸]圍或以樹山等並得作之具如上說其大界牆
基無比寺者不問寬狹並得作相若有寺界相連或
內安戒場者其二界牆基必須尺八巳上方得為相
[001-0316a]
故律云應留中間地恐二界相錯涉也義准下至應
留一肘地計有尺八足分兩相多亦無妨上來所辨
達律者無疑猶恐新學之徒未能曉會故略以𦘕圖
冀補規路案圖行事庶免違失也。




今依此圖便有三相若唱大界外相必須在外唱之
周匝屈曲一如前說若在牆內唱者至西南兩面自
然地邊則與大界內相共合便不分彼此之異若無
[001-0316b]
戒場者得從內唱若唱大界內相東北二邊有小牆
者應傍小牆東南角外角唱穿小牆西入還傍大界
南牆至西南角內角還傍大界內西牆直北穿小牆
過然後屈曲唱之戒場外自然地者東北兩邊即用
小牆為自然地西南兩邊則用一肘繩㯹外為自然
地若大界內先無相者應竪㯹杙以繩連之當於戒
塲東南角離大界南牆尺八地傍小牆基下釘一大
杙直至西牆離西大牆內尺八地又釘一杙直北至
小牆基下復釘一杙亦令遠大牆一尺八寸仍以繩
連此三㯹外為自然地其戒場相者東北兩邊則以
小牆內畔為戒塲相西南兩邊則用繩㯹內畔為戒
塲相答此繩㯹久固不壞者人在自然地內不妨戒
場內得成法事以識知界相故若此繩㯹破壞無者
後時客比丘來不知界畔容可向自然地內坐立或
來去不定恐破僧法事臨危事嶮可懼之甚無知如
此若大界牆基闊二尺巳上者唱此一肘自然地縮
入大界牆內最為穩審以界是色法入實無妨計一
肘自然地止可尺八殘有二寸便是大界牆體足辨
兩界之相上來所明聊寄一物作此界體而界相眾
多未必如圖至時稱事任補茲處於戒塲門內亦應
屈曲唱出恐有繁重不能更述若結二界應先結戒
場後結大界故五分亦令先結若先結大界者當捨
巳前結戒場後結大界又毗尼母云外更不結大界
直結小界者亦不得受具問先結大界後結戒場成
[001-0316c]
不答五分應捨更結故知得成以不成後法故須解
之五百問事云後結戒場者於中受戒恐無所獲又
云不知同於未制賴有此路則通僥倖義云今時結
者濫法眾多不可具述且辨成文非義自露如前聖
教所明則戒場先定也既知如是若欲唱結各當界
為之不得彼此遙作便自然界僧盡集戒場所令一
舊住比丘起具修威儀立唱云大德姉僧聽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為僧唱戒場四方小界相從東南角內㯹傍繩
西下至西南角內㯹從此傍繩北下至西北角內㯹
又傍小牆東下至東地角內角從此南下至東南角
內㯹此是戒場相一周訖一說上座問僧集和合巳又
問未受具者出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結戒場羯磨
德姉僧聽此住處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小界相若僧
時到僧忍聽僧今於此四方小界相內結作戒場白
如是大德姉僧聽此住處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小界相
僧今於此四方小界相內結戒場誰諸長老大姉忍僧今
於此四方小界相內結戒場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
巳忍於此四方小界相內結戒場竟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


次明結大界者唱相有三一先唱內相二唱外相三
唱竟總結今先唱大界內相云大德姉僧聽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為僧唱四方大界內相從小牆東南角外角穿
小牆西出傍大牆內至西南角內角從此傍牆北下
穿小牆直過至小牆西北角外角從此傍小牆東下
[001-0317a]
至小牆東北角外角從此傍小牆南下還至小牆東
南角外角此是大界內相一周訖一說次唱外相者應
從寺院外牆東南角外角為始大德姉僧聽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為僧唱四方大界外相從寺院外牆東南角外
角傍牆直西下至南門東頰外土楞隨屈曲出至門
西頰外土楞從此西下至西南角外角從此北下至
西北角外角從此東下至東北角外角從此南下還
至東南角外角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訖一說第三唱巳
總結云此為外相彼為內相此是大界內外相一周
訖結巳應告僧云巳唱大界內外相竟眾僧應作羯
磨唱者復坐巳上座問僧集和合巳又問未受具戒
者出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結大界羯磨大德姉僧聽
此住處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時到僧忍
聽僧今於此四方相內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
白如是大德姉僧聽此住處比丘比丘尼某甲唱四方大界
相僧今於此四方相內結大界同一住處同一說戒
誰諸長老大姉忍僧今於此四方相內結大界同一住處
同一說戒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於此四方相
內結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義云但依文
結不須改云僧今於此四方內外相內結作大界但
以身望相便通內外又以界望相界皆相內以相望
界相皆界外是故依文不須改。


次剩明解界法者先解無戒場大界法上座問僧集
和合巳又問未受具戒者出不來諸比丘說欲一一
[001-0317b]
答巳又問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解大界羯磨自下諸篇
羯磨門緣多少並同此四但隨牒而稱答事有異出功德衣法中也德姉僧聽此住處

比丘比丘尼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若僧時到僧忍聽解界
白如是大德姉僧聽此住處比丘同一住處同一說戒
今解界誰諸長老大姉忍僧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解界者
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同一住處同一說戒解界
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有戒場者先解大界
後解戒場此是常式上座問答隨事別稱不同受戒
一答得作眾多羯磨彼由同界故得此中為隔自然
兩界各別作法故不通也。


次解戒場者正解戒場時還須在戒場內不得在大
界遙解律無解文今准難事解界但飜結為解理通
文順也問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解戒場羯磨大德姉
僧聽僧集此處解戒場若僧時到僧忍聽今解戒場
白如是大德姉僧聽僧集此處解戒場誰諸長老大姉忍僧
集此處解戒場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巳忍解戒場
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善見云戒場上不得立
房縱使王立有慚比丘剔壞餘材草送住寺比丘唯
置佛殿及樹木也義云西國戒場多在露地如世祭
壇郊祀之所大唐三藏波頗師等並云壇也故律中
多稱戒壇也五百問事云受戒值天雨若移戒場屋
下者先解大界更結戒場及結大界方得。


第四辨界成壞者此律治故伽藍不失淨地若疑應
捨巳更結善見云依相結巳後失界相界亦不失小
[001-0317c]
法滅盡經云劫火起時曾作伽藍所不為火燒乃至
金剛界為土臺也縱令惡心解界界亦不失。


鳴槌集眾章第六



此章大門有三一施座鳴槌二集僧遠近三眾僧多
少。


今先解初門將欲鳴槌先須施座故律云當敷座打
楗盡集一處出要律儀引聲論翻楗槌云巨〔塞〕反音地
此云磬也亦名為鍾十誦云時僧坊中無人打楗槌
相續鋪牀教人淨菓菜眾亂語時無人彈指等佛令
立維那聲論翻為次第也故五分云打三通也後因
他請方有長打付法藏傳云昔有國王名罽眤吒多
行暴虐生大海中作千頭魚劒輪迴注斬截其首續
復尋生次第更斬如是展轉乃至無量須臾之間頭
滿大海時有羅漢維那打楗槌聞便劒止苦痛小息
王則白言唯願大德若鳴楗槌延令長久為長打巳
過七日竟便受苦畢長打迄今意兼濟物故增一阿
含經云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又說二
偈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降伏魔力怨除結盡無
餘露地擊楗槌比丘聞當集諸欲聞法人度流生死
海聞此妙響音善當運集此既知如是維那將欲鳴
鐘先具威儀禮十方佛巳至誠為物召集凡聖之意
然後漸漸生槌令從微至著不得麤心大打驚動眾
心法用甚多不能具述略申此意行者宜知五分云
布薩不時集妨行道佛言唱時至若打揵槌若打皷
[001-0318a]
吹螺便舊住沙彌淨人打不得多打應打三通吹螺
亦爾除漆毒樹餘木銅鐵瓦鳴者聽作住處多不得
遍聞應高處唱猶不知集應更相語知若無沙彌淨
人比丘亦得打十誦云居士請僧自於寺內鳴槌乃
至白時至及送食女人亦自鳴槌中食施者亦爾此
律集僧有七法謂量影破竹作聲放煙吹貝打鼓打
楗槌若唱時到亦言沙彌為之今時諸寺亦有不許沙彌白衣鳴鐘者此
迷教甚矣


第二集僧遠近者略有二種一作法二自然若作法
界攝僧必須盡界內集若自然界攝僧隨處遠近則
有四別一聚落二蘭若三道行四水界此四種皆不
為物造隨人所居則有分局故曰自然第一聚落量
者於中有二可分別聚落二不可分別聚落先明可
分別者謂城外村坊及邊夷城邑等人民希尠可得
分別隨義立名則准十誦云於無僧坊聚落中初作
僧坊未結界時隨聚落界是僧坊下文齊行來處此
內不得別眾此應是可分別聚落也此律聚落界取
某院相二不可分別聚落者謂中花之處人民繁多
不可分別隨義立名則准僧祇云若城邑聚落界分
不可知者用五肘弓七弓種一樹齊七樹相去使異
眾相見不犯別眾各得成就此應是不可分別聚落
也義准通相計七樹六間有六十三步若取樹兩頭
各有半蔭便有樹七間得七十三步半問蘭若處有
僧坊欲結界何處集僧答十誦云隨聚落界則僧界
[001-0318b]
令周匝院相與聚落之相不別未須五里集人故下
文云無聚落蘭若初起僧坊乃云一拘盧界故知先
有僧坊則同村界律中僧村四相二界不別必院相
不周始得依蘭若集僧第二蘭若界者統明蘭若乃
有多種謂頭陀寄衣盜戒僧界衣界等未明餘界且
解僧界蘭若者四分無文諸部言各不定雖未依准
而並言蘭若者一拘盧舍等如雜寶藏中拘盧舍者
五里也相傳用此為定耶舍傳云拘盧舍者大牛鳴
音也其音聞於五里若有難不得五里集者則依善
見論阿蘭若界者極小方圓七槃陀一槃陀二十八
肘若不同意者七槃陀外得作法事計有百九十六
肘肘各尺八總有五十八步四尺八寸集僧既言不
同意者應是難故開也第三道行界者薩婆多云比
丘遊行隨所住處縱廣有拘盧舍界此中不得別食
別布薩亦不明大小此論解十誦文言六百步為拘
盧舍第四水界者五分云水中自然者若在水中行
眾中有力人水灑所及處名界善見云若擲水若散
沙巳外比丘不妨聚水常流處深淺皆得作自然潮水
不得若船上布薩應下礩不得繫著岸及水中樹根
為與陸地界相連若水中木石樹等悉是水界自然
攝謂離地者得問前言不可分別聚落六十三步者
為身四邊各取六十三步為一面取三十一步半耶
答若四面有人各取六十三步故彼文云七樹中間
異眾相見不犯別也問若彼此俱秉眾法者自然界
[001-0318c]
體寬狹云何答諸說者不同今義解云彼此二眾亦
各有六十三步不問秉法不秉法界恒一定故僧祇
云異眾者望二處比丘身也既言七樹中間異眾相
見而不犯別者此則文順理通於義有餘無所疑也
問既二眾相望通用六十三步者此便二界相重若
為分其界相答若是作法界者必須留其分齊不得
兩界交涉今是自然攝僧之處通用無妨。


第三明集僧多少者總明僧有四種初明四人僧者
謂說戒捨墮等是二明五人僧者謂邊地受戒自恣
等是若據僧祇捨墮懺罪亦入五人僧攝以懺主作
單白和僧時自為他量不入僧數至受懺時還在數
中則類自恣展轉共相足數亦爾以四分不了故取
僧祇三明十人僧者謂中國受戒等是四明二十人
僧者謂懺僧殘出罪等是尼眾出罪僧尼各須二十
不同大僧也義云前四種僧各據自行為言並須清
淨以犯小罪不應羯磨故若據眾法則有二種若為
說戒懺罪等必須清淨以有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
戒不得向犯者懺悔犯者不得受他懺悔若為受戒
生善門者未必取體但使相淨令前人起尊重心便
成法事故律云弟子雖知和上犯重而不知向如是
人邊受戒不成亦開成受當知但取其相不論其體。


足數興廢章第七



此章大門有二一足數是非二別眾是非。


初足數是非者十誦十一人不足僧數謂睡眠比丘
[001-0319a]
若聞白巳睡者得成擯人故知未白巳前不足數亂
語人憒閙人入定人啞人聾人啞聾俱人狂人亂心
人病壞心人樹上比丘等並不足數摩得勒伽有三
人不足數謂重病人邊地人癡鈍人等授戒自恣一
切不成足數僧祇有六人不足數謂和上足十人授
戒不成若與欲人若隔障若半覆半露中間隔鄣若
半覆半露申手不相及露地不相及乃至行作羯磨
坐則犯別住坐臥互乖亦爾義加醉人亦不足數十
誦白衣亦不足數薩婆多佛亦不足數上來諸部總
有二十三人不足僧數此律有二十八人不足數謂
為比丘作羯磨比丘尼足之及式叉摩那沙彌沙彌
尼十三難三舉滅擯應滅擯等此二十二人由非類
故不足數別住戒場上神足在空隱沒離見聞處此
等五人雖是同類由不與僧居相中是乖故不足數
所為作羯磨人由為僧量故不足數和上一人唯不
受戒羯磨數由為他量故呵責擯出依止遮不至白
衣家等四人得應一切羯磨用覆藏本日治摩那埵
出罪等四人及十誦中行覆藏竟本日治竟摩那埵
竟合有七人不足覆藏等四種羯磨僧用得應餘法
事用大師云十誦烏迴拘羅撻利吒比丘等以是治
僧官人故唯不足擯羯磨僧用此解恐非得應一切
羯磨僧用何意得知彼秉法擯人既成何為不足數
也又自身作羯磨不同和上自不作法為他羯磨師
所量故不足數義云十三難等若未自言巳前同僧
[001-0319b]
法事並得成就若雖自言當作法時無人知者亦成
僧事由相中無違辦得前事故律云不得以天眼觀
他淨穢應以肉眼看也十誦云若犯重罪人賊詐比
丘本白衣時破戒人等若先言有過後作羯磨不成
若不言者一切法成乃至亦不聽天眼看他持犯也
義云自言者要告前人云我犯婬盜等令前人了了
知解方成自言若雖不自言然眾僧並知是犯重十
三難等舉國知聞眾人共悉此等諸人不待自言亦
不足數假令眾中作法不喚無過若爾何故律云並
要若自言等又不應以天眼觀他淨穢當以肉眼看
耶答律要自言者據不知者今既知犯豈待自言又
不許天眼觀應以肉眼看我還以肉眼看不以天眼
觀何為得足數故羅婆多云犯重比丘眾僧知犯不
須自言及以現前直爾滅擯駈出義云若審知有此
犯重過人其人凶惡不可簡別者秉法之人若在露
地作法必須肩膝相柱周迴而坐不得簡隔好人單
行而坐身既不足數隔他好人便是露地申手之外
豈非別眾過也既知如此秉法之時須密為此事不
得語前人令知反成凶熾法亦難辦今時多有此事
故別㯹記若非露地同在堂內雖好惡相參法成無
過。


第二別眾是非者謂同一界內相中有乖與僧不同
故云別眾律云應來者來是身口心俱集二應與欲
者與欲謂口心集身不集三現前得呵人不呵謂身
[001-0319c]
口集心不集雖嘿不呵亦名和合故律云應呵者不
呵也又下文見他如法羯磨而心不同應作嘿然住
之是名如法又六群比丘往說戒處立而不坐佛言
非法五分云病人背羯磨佛言犯別眾義云夫論眾
法伹取威儀之相不用心之虗實但令相隨順心違
便成法事故律云見如法羯磨而心不同得名如法
當知但取相如不論心非若欲秉法同知待答人坐
竟然後為之亦有立成者除所為作羯磨人以被治
故不足數雖立得成若乞受戒懺悔等坐乞最好未
見正文義立如此秉羯磨人中立得成者唯除二人
威儀師秉單白以為僧所使不得輙坐二立說戒者
為眾聞故自餘一切並須坐秉也。


受欲成壞章第八



此章大門有四一制意釋名二開緣得不三受緣是
非四說欲法。


初制意釋名者凡言欲者多以悕須為義謂心口應
法事得成辦脫有緣差不遂情願聖開送心表無乖
異故稱欲也摩得勒伽云何名欲者謂所作事樂隨
喜共同如法僧事也次辨欲體者欲之所須大意有
二自有僧私俱須者如說戒自恣等是以佛正制若
叛得罪自有單僧須者如受戒受日等是謂僧須我
和我未必須以佛不正制故。


第二開緣得不者律云唯除結界不得受欲餘並聽
之。
[001-0320a]


第三受緣是非者若有犯戒事非法緣等以事非故
並不合與欲若稱開事並皆得成故律云佛法僧塔
及看病病人此等六緣是佛正制得成與欲而六群
比丘作衣事亦得說欲然非正制義云今時多有比
丘輕慢佛語妄行聖教謂實無病稱病不欲言欲不
淨言淨令他傳此妄語對眾而說隨僧多少一一人
邊獲三波逸提所傳之人知而妄告一一人邊亦得
三罪若能傳所傳之人汎爾說者不犯提罪容得吉
羅罪問無病既不合說欲得成法事不答得成前人
自有妄語之罪。


第四說欲法者此律正本不牒其事今之著者乃是人加由羯磨中不牒不安者成文仍
不具今義正云也德姉一心念某甲比丘比丘尼如法僧事與欲

清淨一說便得上明自說法下明轉欲兼他法謂受他欲
巳自有緣事須轉與他聖教亦開之問得幾度轉答
毗尼母論得七返轉大德姉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比丘尼
某甲比丘比丘尼欲清淨彼及我身如法僧事與欲清淨
一說問欲與清淨異相云何答欲應羯磨清淨應說
戒若說之時二俱須牒此律後制不同僧祇行前廢
教律云若重病人不能廣說欲者聽若言我說欲若
言與我說欲若言為我說欲若現身相等皆成與欲
反上不成問之餘語可解若為現相答五分云病人
不能口說聽現身相與清淨欲若舉手舉指搖頭乃
至舉眼得名與清淨欲義云律雖如此若取欲者必
須識其瞋喜之相方得成就若瞋心不同而舉眼者
[001-0320b]
雖取不成終為別眾律云若不憶字稱姓亦得若眾
多比丘隨能記者一時合說並成問對僧說欲言詞
閙亂一時總說得成以不答此律無文得不難知雖
無正斷若有難事定應得成若無難事准其外律良
恐不成故五分僧祇令至僧中稱名字說若不如是
一一不成問說欲人多在坐人少得成以不答四分
文不了但言隨意多少受而不云成不若依諸部良
恐不成故僧祇云與欲人若等若多作布薩得越毗
尼罪五分云聽多人集持欲人來少次明對僧法羯
磨師云不來者說欲應云大德姉僧聽某甲比丘比丘尼
受彼欲清淨彼如僧事與欲清淨一說此律若受他欲
來自有緣事不得往者應對僧說云大德姉僧聽我某
比丘比丘尼彼某甲比丘比丘尼我受彼欲清淨彼及我身
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若自有緣說付僧者應云大
德姉僧聽我某甲比丘比丘尼如法僧事與欲清淨一說此律
無文僧祇中病比丘與比房比丘欲不受自入僧中
說佛言善作如法不受者得罪四分無三遍說欲文
一說便得故律中所有羯磨及諸法事須加三遍者
皆云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其不著者定知一遍今時
不學律者舉世漫諍令他三說縱令僧祇有三說文
亦不合抑他四分亦同三說又四分僧祇說文各別
何得將僧祇文同四分說剩解失欲法者此律有二
十一種謂十三難三舉滅擯應滅擯此十八人受他
欲巳自言我是十三難等並皆失欲法者此律相中
[001-0320c]
同順得成持欲五分自說罪人不名持欲反即成也
此律又有七種人若命過餘處行罷道入外道眾別
部眾至戒場上若明相出並皆失欲問餘語可解云
何名餘處行答謂將他欲出界巳還來入眾者不成
持欲名餘處行也自恣文中改餘處行名出界外此
律又有兩種謂神足在空隱沒離見聞處問離見聞
處者為俱離失為互離失耶答俱離故失謂望比坐
見聞俱離也故五分中謂在同處相離雖說不成義
云又有七人不成與欲尼下四人狂等三人僧祇有
五失欲法一在界外與欲二持欲人出界三與欲巳
自身出界四與欲巳至僧中嘿還出眾五持欲至僧
因難驚起無一人住者名壞眾失欲十誦與別住人
欲失謂行覆藏竟本日治竟摩那埵竟義云如是等
人並不成說欲亦不成持欲知而故為反自得罪故
律云如是等皆成與欲當更與餘者欲若病重不堪
說欲僧就作法若病人多不可集者僧出界外作羯
磨若受欲巳至僧逢難出界還來欲法得成必有難
界內不往僧所作法不成故律云有比丘無想羯磨
不成問受欲遇緣不說成不答律云受欲人若睡眠
入定及忘悞不說者皆成若故不說得罪問得成不
答成問與欲巳前事訖不來犯別眾不答不犯以我
情和至僧不關欲緣事也故律云若事休應往不往
如法治然不云成不計理得成。
毗尼討要上本
[001-0321a]
毗尼討要上末



受具戒章第九



此章大門有一十三一受戒由藉二請師法三發戒
緣四安置處所五單白差人六出眾問難七單白喚
入八乞戒方儀九單白和僧十對眾問難十一正受
戒法十二說戒相十三遇緣退捨。


第一所受戒人須受十戒然後受具故下律文若不
受十戒得戒而眾僧得罪薩婆多云所以制受十戒
者為染習佛法故式叉尼須加六法制意稍別具如下述


第二請三師七證法先明請和上法所以須請者以
和上得戒根本若無此人闕於教授進道莫由理必
須請故善見論云以不請故多造非法師呵責之反
云誰請大德為我作和上佛因制之若不請者不得
與授此律中請師不云僧前計預一月五月巳來請
者何傷大理益成生善人今時多在眾中請者此依
十誦故彼文言令受戒人先入僧中教次第頭面一
一禮僧足巳然後請也僧祇亦爾當具脩威儀至和
上前闍梨教云所以須請者此師獲戒根本若不請
者無由得戒汝當起慇重心請教巳語云計此請文
云出自汝口由汝不解故我教汝汝當一心承受我
[001-0321b]
教答云爾大德姉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阿姨為和上願
大德阿姨為我作和上我依大德阿姨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
三說僧祇云次眾中三請巳和上應語云發彼喜心此
律中答云可爾或云教授汝或云教授汝莫放逸弟
子答云頂戴持次請二闍梨律無正文佛阿毗曇中
師並有請法以文不巧故不寫出今準和上義出請
文若欲請羯磨師者預請亦得當具修威儀至戒師
前和上教云羯磨阿闍梨者是受戒正緣若無此人
秉於羯磨則大地塵沙戒法無由得生故須起增上
慇重心於戒師所如是種種教化然後請云大德姉
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阿姨為羯磨阿闍梨願大德阿姨為我
作羯磨阿闍梨我依大德阿姨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說
次請威儀師法具脩威儀至師前闍梨教云由此威
儀師為汝引導令至眾中發汝具戒緣起並因此師
故須起慇重心請也大德姉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阿姨
為威儀阿闍梨願大德阿姨為我作威儀阿闍梨我依大德
阿姨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說問何故律中喚和上為

阿姨答佛在世時大愛道尼是佛姨母諸尼因是得
戒遂學佛語皆喚為姨故相傳不絕迄至於今如世
俗中皇姨舅等此律下文弟子知和上犯重亦知不
應如是人邊受亦知雖受不得戒如是不成受也反
上便成餘之九師律無正文准同和上義云若和上
犯重羯磨師知亦不成受以所牒非比丘比丘尼用十師
互相知亦不成受了了知非則不應羯磨下至知有
[001-0321c]
四人清淨者得成僧用故摩得勒伽云邊地五人持
律者得授當知中國理則亡言大僧和上十夏尼和上十二夏必須
限定此律九夏和上雖開成授而得小罪尼十一夏和上准此
應開二種闍梨大僧五夏巳上尼六夏巳上也方得受戒故下律文多

巳五歲也餘師隨夏多少無所妨也五百問事比丘
五臈不滿度弟子知非而度犯墮若弟子不知是非
得戒尼不滿六臘義亦應同


第三教其發戒之緣初明所緣之境後示心有優劣
初明緣者所發之戒乃有無量隨境總論要而言之
不過情與非情依正兩報有無二諦滅理涅槃佛說
聖教文字經卷形像塔庿地水火風虗空識等六塵
萬境法界等法不可具陳何以故由不受故則於一
一眾生莫問凡聖起塵沙等惡今翻為善則成塵沙
等戒故善生經云眾生無邊故戒亦無邊次明非情
者薩婆多論於非眾生上亦得無量戒善功德如十
方世界所有大地下至空界巳來若傷如微塵並得
其罪由受戒故並成戒善且如壞一草葉始從萌芽
一一花葉得罪今翻爾所罪得若干戒故善生云天
地無量故戒亦無量乃至虗空亦有盜損之義故善
生云虗空無邊故戒亦無邊薩婆多云新受戒人與
佛齊功以此推之出家之士真是善法功德之聚位
等人天良由於此不論持者假令毀戒之人亦得無
邊戒利何以知之故十輪經云破戒比丘雖是死人
是戒餘力能大利益人天道俗猶如牛黃麝香等佛
[001-0322a]
即說偈言瞻葡華雖萎勝於一切華破戒諸比丘猶
勝諸外道是故行者受戒毀禁尚得功德況當清淨
如法奉持則難思難述汝當緣念如上諸境既知所
緣境巳次為廣開心懷令彼受者增益道志應語言
族姓子族姓女聽當發上品心得上品戒若發中下心得中
下戒假令道成四果是戒猶是中下云何名上品心
若言我為正向泥洹故為趣向三解脫門故為成三
聚戒故為令法久住故為救攝眾生諸苦惱故為求
佛道度眾生故如是始是真佛弟子得佛淨戒問此
教是小云何得發大志豈不與宗相違耶答古代諸
師多判四分為大乘者良恐非也教實是小不妨得
發大志如佛說大乘亦有發小乘心者何妨說小得
發大志既知如此發戒之境心有上下必須智者於
受戒前一一題授使心相讀了法明淨方得為授。


第四律云當安欲受戒人置眼見耳不聞處立若安
見聞俱離處及界外者不名受戒故五分云以起過
故聽安戒壇外眼見處。


第五單白差威儀師屏問遮難此律由界外脫衣看
故致令受者慚耻稽留受戒佛言不得露形看當差
人屏問遮難此律彼戒師當問眾中誰能為某甲作
教授師答言某甲能戒師問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
差教授師單白羯磨若作此答止得作一法若總答
云受大戒羯磨者後更不須和縱後更受亦不須和
以一答通多人故大德姉僧聽彼某甲從和上和上尼某甲
[001-0322b]
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某甲為教授師白如
是。


第六明出眾問難所以須問者恐其覩眾惶怖有無
差互言辭舛錯答容不實屏處怖微令審定也然此
十三難亦問不得戒若有問不答亦不成受故文言
自制後不問不得戒又問難之體必須分拆文句令
識相輕重不得直問言汝不犯邊罪不知此邊罪竟
是何等自非明律何能達此若不委問恐是十三難
沙彌 式叉尼或本是白衣時曾受五戒八戒隨破一重皆
不發戒或先受大戒本時不捨或捨不明曾經還俗
不達戒相謂言無戒今重受戒若也獨受義容無過
儻共他好人同時受戒令他先受自身在後既是大
戒比丘在於壇外豈不破他前人法事既有斯謬必
須達律者委具問之今正出眾問難威儀師當起禮
僧足巳至行者所坐巳語受者言汝坐令大敷座具
為其舒張在申手內若依五分應安慰云汝莫恐怖
須臾持汝著高勝處應取衣鉢舒看因此衣鉢種種
誘訹執五條巳語云此是安陀會指身所著衣此是
鬱多羅僧執大衣巳此是僧伽梨尼加問僧祇支覆肩衣三五
衣一切九十六種外道無此衣名今故示汝并執鉢
巳語云此是鉢多羅此衣鉢是汝有不彼應答云是
即襆衣鉢巳語言善男子女人諦聽今是至誠時實語時
我今問汝隨我問答若不實者當言實所以如此者
由無始來多有妄言欺誑凡聖致使沉溺生死今欲
[001-0322c]
捨虗妄證真實故令汝實答我今問汝遮難答若不
實徒自浪受終不得戒一不犯邊罪不答言不應語
云計汝應不識何謂邊罪以曾受戒行婬盜滿五錢
煞人自稱得聖犯此四者必不得受汝不犯不答言
不二汝不白衣時汙他淨戒比丘比丘尼不答言不三汝
不白衣時及沙彌 式叉尼時盜聽犯他說戒羯磨眾僧法
事不答言不四汝不破內外道謂曾作外道求來受
戒後還作外道今復重來不答言不五汝不五五種
黃門謂生揵妬變半不答言不生者生巳自然揵者人截妬者見他行婬
方有欲心變者生後變作半者半月能行半月不能行女黃門者謂石女等是今時多有自截男形者准佼四
分若揵若截者應當滅擯若截少分者志性未改者〔性未改者〕依五分為授故彼律云若截頭及半得小罪成
受都截者滅擯四分若被怨家惡獸業報自落者不犯六汝不煞父答言不七

汝不煞母不答言不八汝不煞阿羅漢不答言不九
汝不破僧不答言不十汝不惡心出佛身血不答言
不十一汝非非人謂天子天女阿脩羅諸鬼神等變形為
人而受具不答言不十二汝非畜生謂諸龍能變化
者厭本惡趣來受具不答言不十三汝非身挾男女
二形不答言不問巳應語言善男子此十三難汝巳
導無今更問汝諸遮妨義而遮事非一文中略問十
六自餘受法廣明皆言不應不論得不今以義准有
得不得若不自稱字不稱和上字年不滿衣鉢不具
等定不得戒自外可通汝字何等答言某甲和上字
誰答言某甲年滿二十未答言滿衣鉢具不答言具
汝父母尼加夫主聽不答言聽汝非負債不答言不汝非
[001-0323a]
奴婢不答言不五百問事知是俗家奴度者犯重若先不發遣後知不發遣亦重其奴不名大
道人僧奴義準斷汝非官人不尼無此問答言不汝是丈夫女人不答

言是丈夫女人有如是病癩㿈疽白癩乾消癲狂尼加二形二道
合道小常漏大小便涕唾常流出汝有如是諸病不答言無應讚言

男子女人汝戒必得何以故由無遮難故又當語言如
我今問汝事僧中亦當如是問如汝向者答我眾僧
中亦如是答更莫改變應教起立為正著七條令威
儀齊整著履揲座具安臂上襆衣置手中巳語言我
至僧中為汝通信若大眾許可我當舉手招汝汝即
來耶答言爾若依五分教著衣時密如法視無重病
不如是種種方便看之五分云若不相識人不應雲
霧闇中受五百問事云要須燈燭照之。


第七單白喚入眾彼教授師還攝威儀來至僧中如
常威儀相去申手相及處立當作白云大德姉僧聽彼
某甲從和上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時到僧忍聽
我巳問竟聽將來白如是白巳勿出僧中於堂門限
內立待舉手呼言某甲來彼來巳至僧中時當為捉
衣鉢教正衣服四向禮僧竟。


第八正明乞戒此教授師教至戒師前右膝著地合
掌將衣鉢付戒師巳安慰其心懇惻至誠仰憑清眾
求哀乞戒語言此之戒法非人不傳故六道之中唯
人得受彼天王梵王常作念言何時得受具戒由報
鄣故不得受戒汝今生人道中無諸遮難當發增上
善心乞戒須臾之間便入三乘聖人僧寶之位不可
[001-0323b]
校量但乞戒由汝自心發言不從他出既是勝妙之
法若不曉其方軌則階漸無由可證故佛教我為汝
引導汝當一一逐我言教大德姉僧聽我某甲從和上和上
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

某甲為和上和上尼某甲願僧拔濟我慈愍故三說威儀師依本座
巳。


第九戒師單白和僧問難戒師當白云大德姉僧聽此
某甲從和上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眾僧
乞受俱足戒某甲為和上和上尼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我問諸
難事白如是。


第十正明對眾問難應取其衣鉢一一提示言此安
陀會鬱多羅僧伽梨及鉢此衣鉢若借來者不得戒
實是汝物不答言是應語言善男子女人聽今是至誠時
實語時今隨問汝汝當隨實答所以言真實答者故
僧祇云汝若不實答便欺誑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
諸天世人亦欺誑如來乃以眾僧自得大罪今問汝
十三難還同上威儀師所問而眾僧恐屏處有濫故
對眾一一問汝汝還依威儀師所問一一答我從此巳下
正問遮難一同前威儀師說


第十一正授戒者若答無遮難堪為正授將欲授戒
先勗心懷令生上品戒戒師語言善男子女人汝遮難並
無眾僧同共隨喜當與汝戒但戒善廣大亘周法界
當起上品心得上品戒何等上品故前緣起云為趣
泥洹果向三解脫門成就三聚淨戒令正法久住此
[001-0323c]
是品心次當廣開汝心所以爾者以塵沙妙法住汝
身中不以報身狹小而得受也當作虗空器量之身
遍周法界一切凡聖依正兩報無問自他等境皆發
塵沙等戒汝當領納此法又此戒法若是有形有色
者入汝身時當如天崩地陷之聲由是非色法故今
汝不覺汝當起驚悚之意勿得懈慢今為汝作羯磨
發此塵沙戒善所以法界戒善而得用羯磨發者汝
不聞外道仙人用呪術之力尚能移山填海迴天轉
日豈況如來六道之師所說聖教法中之上而無過
此力今一白三番羯磨世尊口出我傳佛教發汝戒
體汝須知之正作法前白云眾僧慈悲布施某甲戒
作此語巳應四向顧望勿令人睡非法別眾等坐若
有即須喚令正坐向羯磨師一心聽說白云大德姉
聽此某甲從和上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
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和上尼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
年滿二十三五衣鉢具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授某甲
具足戒某甲為和上和上尼某甲白如是作白巳問僧成就不三番羯磨亦一一問之此
出僧祇文知法者答云是德姉僧聽此某甲從和上和上尼某甲求受

具足戒此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某甲為和上和上尼某甲
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五衣鉢具僧今授某
甲具足戒某甲為和上和上尼某甲誰諸長老大姊忍僧與某甲授具
足戒某甲為和上和上尼某甲者嘿然誰不忍者說如是三說僧巳忍
與某甲授具足戒某甲為和上和上尼某甲竟僧忍嘿然故是事
如是持作羯磨巳即須量影記其時節擬後辨其大小律云若有八難餘
[001-0324a]
緣天陰闇等當二三人一時作羯磨然不得加四以
相同別眾故此律尼作本法巳即應往僧中求受大
戒違者犯罪就中略有五句一請僧尼寺成受不成
受二僧尼足數多少三界須重結四安置儀式五正
受法。


第一問僧至尼寺受戒成不答若依薩婆多師資傳
此不如法不成受戒如端正女人此是難故猶不許
請僧來尼寺受尚令遣信方得成受此既非難何得
開受問就尼寺外俗家結界成受以不答律無正制
此容可通然非法得罪無妨戒成問本法尼名作何
等答律名比丘尼也問尼得在僧寺作本法不答如
明了論僧界內為尼立界作法理得無過。


第二僧尼二部足數多少者問有人尼中作本法竟
將三兩尼送受人僧寺得成受不答依四分不得故
律云比丘尼僧應將受戒者至大僧中既言是僧云
何得許又受戒巳猶勸言二部僧具足滿僧祇亦云
尼受大戒名二十眾又五分云彼和上闍棃復集十
尼僧往比丘僧中乞戒故和僧尼各須十人。


第三界須重結者問尼至僧寺受戒須結界不答此
之羯磨二眾所秉非界無以攝人非界無以羯磨宜
集本部重結穩審又如尼懺僧殘二眾各須結界也
亦有諸師不立此者良恐大悞若欲作法尼僧盡集
自然界內令本法尼在自然界外正結界時不得對
大僧作法須離聞處遙見無妨故律下文不應對尼
[001-0324b]
作羯磨。


第四安置儀式者應在二部僧中長鋪兩蓆使中間
空容二三尺許令申手相及本法尼多者總立離聞
著見處然後一一喚來入眾乞戒受得戒巳在尼下
行坐。


第五正受戒者比丘尼僧令闍梨將引受者入僧禮
巳教在戒師前胡跪請師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
請大德為羯磨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羯磨阿闍棃
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說律無請文准前
須也次教乞戒云大德僧聽我某甲從和上尼某甲
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和上尼
某甲願僧救濟我慈愍故三說威儀師坐巳大僧戒師
問僧云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受大戒羯磨大德僧
聽此某甲從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
眾僧乞受具足戒和上尼某甲若僧時到僧忍聽我
問諸難事白如是善女人聽今是真誠時實語時我
今問汝有當言有無當言無正問遮難如前尼法若
並答無巳又問汝學戒清淨不答學戒清淨更問餘
尼眾等此人學戒清淨不尼和上答云學戒清淨大
德僧聽此某甲從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
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和上尼某甲某甲自說清淨
無諸難事年歲巳滿衣鉢具足巳學戒清淨若僧時
到僧忍聽僧今為某甲授具足戒和上尼某甲白如
是大德僧聽此某甲從和上尼某甲求受具足戒此
[001-0324c]
某甲今從眾僧乞受具足戒和上尼某甲某甲自說
清淨無諸難事年歲巳滿衣鉢具足巳學戒清淨僧
今為某甲授具足戒和上尼某甲誰諸長老忍僧為
某甲授具足戒和上尼某甲者嘿然誰不忍者諸如是
三說僧巳忍為某甲授具足戒竟和上尼某甲僧忍嘿

然故是事如是持。


第十二說戒相者若據理論當隨師具學何獨此四八
根本之戒但為受巳未知輕重遇便興犯因制此四八
根本之戒若毀不任僧用餘篇枝末若懺便得清淨
故教興之意事在斯耳答男子女人聽如來無所著至真
等正覺說四八波羅夷法若比丘比丘尼犯一一波羅夷非
沙門比丘尼非釋種子女汝一切不得犯婬作不淨行若比丘
比丘尼犯不淨行行婬欲法乃至共畜生彼非沙門比丘尼

非釋種子女爾時世尊為說譬喻猶如有人截某頭終
不能還活比丘比丘尼亦如是犯波羅夷巳不能還成比丘
比丘尼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一切

不得盜下至草葉若比丘盜人五錢若過五錢若自
取教人取若自斷斷教人斷若自斫教人斫若燒若
埋若壞色者彼非沙門比丘尼非釋種子女譬如斷多羅樹
心終不復更生長比丘比丘尼犯波羅夷巳亦如是終不
還成比丘比丘尼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答言
能一切不得故斷人命下至蟻子若比丘比丘尼故自手
斷人命嘆死持刀授與人教死嘆死勸死與人非藥
若墮人胎厭禱呪咀煞自作方便若教人作彼非沙門
[001-0325a]
比丘尼非釋種子女譬如針鼻缺不堪復用比丘比丘尼亦如

是犯波羅夷巳不復成比丘比丘尼行是盡形壽不得作
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妄語乃至戲咲若比丘比丘尼
非真實非巳有自說言我得上人法得禪得解脫得
三昧正受得須陀洹果斯含果阿羅漢果天來龍來
鬼神來供養我彼非沙門比丘尼非釋種子女譬如大石破
為二分終不可還合比丘比丘尼亦如是犯此波羅夷巳
不可還成比丘比丘尼行汝是中盡形壽不得作能持不
答言能尼加後四一不得身相觸乃至共畜生若比
丘尼有染汙心與染汙心男子身相觸從腋巳下膝
巳上若捉若摩若牽若推若逆摩順摩若舉若下若
捉若捺非比丘尼非釋種女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
能持不答言能二不得犯八事乃至共畜生若比丘
尼受染汙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
共期共身相近犯此八事彼非比丘尼非釋種女犯
此八事故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三
不得覆藏他重罪乃至突吉羅惡說若比丘尼知他
比丘尼犯波羅夷罪若不自舉不向說若眾多人後
於異時此比丘尼若罷道若滅擯若遮不共僧事若
入外道後便作是說我先知有如是事彼非比丘尼
非釋種女覆藏重罪故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
不答言能四不得隨順被舉比丘乃至守園人及沙
彌若比丘尼知比丘為僧所舉如法如律如佛所制
不隨順不懺悔僧未作共住而隨順是比丘尼諫是
[001-0325b]
比丘尼言汝妹知不今僧舉此比丘如法如律如佛
所教不隨順不懺悔僧未作共住汝莫隨順是比丘
尼諫是比丘尼時堅持不捨是比丘尼當三諫捨此
事故乃至三諫捨者善不捨者彼非比丘尼非釋種
女由隨順故汝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不答能不
答能次當為說四依法應語云善男子女人諦聽如來無
所著至真等正覺說四依法比丘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
具足戒成比丘比丘尼法一依糞掃衣比丘比丘尼依此得出
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比丘尼法汝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
言能若得長利檀施衣割截衣得受二依乞食比丘比丘
依是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比丘尼法汝是中盡形

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
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請食得
受三依樹下坐比丘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
比丘尼法沙是中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若

別房尖頭屋小房石室兩房一戶得受四依腐爛藥
比丘比丘尼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比丘尼法汝是中
盡形壽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長利蘇油生蘇蜜石蜜
得受汝巳受戒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處所和上
如法阿闍梨如法眾僧具足尼云二部僧具足滿汝當善受教
法應當勸化作福治塔供養佛法僧和上阿闍梨若
一切如法教授不得違逆應當學問誦經懃求方便
於佛法中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
果汝始發心出家功不唐捐果報不絕餘所未知當
[001-0325c]
問和上阿闍梨受戒巳若還寺者令受戒人在前而去義云先教誦六
念受衣鉢座具等若作沙彌 式叉尼時說淨長衣鉢者應
更請施主總將說淨若犯長罪並捨作突吉羅懺然
後說淨又一一時中請和上教誡說法如下別章說。


第十三遇緣退捨者既受戒巳遇緣欲犯者開聽捨
戒終不得帶戒行非其業至重自壞道法汙辱師僧
辜負信施益罪尤深自溺長津焉能救物故律云
若不樂淨行者開聽捨戒去若復欲於佛法中脩清
淨行者還聽出家受大戒若欲留五戒者應言我作
優婆塞夷若欲留十戒者當言我作沙彌沙彌尼若欲全捨
者當言我作在家白衣願大德姊憶知我是白衣一說便成
薩婆多云若無出家人可對捨時隨對白衣及外道
等前但使情相領解一說便捨不須至三尼直開捨無重受法
增一阿含經比丘開七反捨戒過者非法此律必須
決定心久思心欣猒心有捨戒心前人復相領解如
此方成捨戒。


說六念章第十



第一念知白月大小法若是白月者應云今朝白月
大一日乃至十五日以白月一向大故不須云小若
是黑月便通大小黑月大者應云今朝黑月大一日
乃至十五日月小者應云今朝黑月小一日乃至十
四日五分云於餘方國雖是我教不為清淨者不行
無過雖非我教必應行者不得不行若據斯文此方
月曆不局黑白通唱無過若月大者應云今有正月
[001-0326a]
大一日乃至三十日月小者應云今朝二月小一日
乃至二十九日此謂識知布薩日遠近又防俗問故
故律云若入聚落先知日月數等。


第二念知食處法若全不受請應云我今不受請自
食巳食或云食僧常食不受請或云乞食不受請若
受請無供者或云我今自食無請處或云我今食僧
食無請處或云我今乞食無請處若受請不背者應
云今有請處念當自往若受請有背緣者應云今有
某緣得背請緣者謂迦提月病施衣等也若受多請無緣對捨者
應云今日有多請處自受一請餘者施與長者大姉在某
對捨者謂對五眾出家人也若受多請無可人對心念捨云我
某甲今朝檀越施我正食迴施比丘比丘尼某甲檀越於
我不計我得自恣食三說十誦五種人方得心念謂獨
住蘭若遠行長病飢時依親里住人。


第三念知夏之大小法若初受戒者應云我於某年
歲次在某日月在某一尺木若干影時受具我今無
夏後若有夏隨夏多少稱西國受戒巳以木量影擬辨大小


第四念知衣鉢有無淨施法若衣鉢具受者應云我
三五衣鉢具足受持不具者隨多少稱若長衣鉢藥等
未說淨者應云念當說淨若犯長者念當捨墮。


第五念知別眾食法若有別眾食緣者應云今有某
緣得別眾食或病迦提月等若無緣者應云念不別
眾食。


第六念知病之有無法若有病念當療治若無病者
[001-0326b]
應云隨眾行道上來六念出僧祇文其中解法通會餘部


受捨護衣章第十一



此章大門一十有七一出制聽二教意二制著三衣
意三釋衣名四求財是非五財體是非六色體是非
七衣量是非八條數是非九提數是非十重數多少
十一作衣法十二受衣法十三捨衣法十四受持得
失法十五補浣法十六敬護法十七剩辨座具法。


第一出制聽二教意者所以名制教者謂三五衣六物
佛制令畜違便得罪所以言聽教者謂一切長衣及
百一供身具等隨報開聽逆順無過。


第二制著衣者薩婆多云欲現未曾法故一切九十
六種外道無此三名為異外道故智度論云佛聖弟
子住於中道故著三衣不同外道裸身無耻白衣多
貪故重著也分別功德論云為三時故制有三衣冬
則著重夏則著輕春則著中亦為障諸蟲故此律亦
為寒故制著三衣又為三世如來並著如是衣故義
云為調三毒因緣故制著三衣故華嚴云著袈裟者
捨離三毒也大悲經云但使性是沙門汙沙門行形
是沙門被著袈裟者於彌勒佛乃至樓至佛所得入
涅槃無有遺餘悲華經云如來於寶藏佛所發願成
佛時我袈裟有五功德一入我法中或犯重邪見等
四眾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二者天龍
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婆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
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者若
[001-0326c]
眾生共相違返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者若在兵陣
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若我袈裟無此五力
則欺十方諸佛僧祇云僧尼有戒德俗人索破袈裟
段欲捨災者得與小者。


第三釋衣名者律云聽刀割成沙門衣不為怨賊所
劫作安多會襯身著鬱多羅僧僧伽梨入聚落時著
而此三衣名諸部並無正翻今以義釋慧上經云五
條者名中著衣七條者名上著衣大衣者名眾集衣
義翻云大衣者名雜碎衣以條數多故若從用名入
王宮聚落衣七條者名中價衣從用名入眾衣五條
者名下著衣從用名道行作務衣。


第四求財是非者謂非四邪命及自手興生出舉販
博得財等並不如法受亦不成故律云不以邪命得
激發得相得犯捨墮衣等並不得作。


第五財體是非者要須厚重熟者若細薄生踈露體
外現乃至綾羅錦綺文繡衣等並不成受僧祇云一
切生疎毛髮樹皮草衣皮衣等不成受五百問事云
生絹不得作三衣若不現身者得。


第六色體是非者此律上色染衣不得畜當壞作袈
裟色耶舍傳云所言迦沙者諸草木中若葉若華等
不成味食者則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濁赤故梵本
中五濁內亦名迦沙濁西國比丘多用此色染衣言
不成味者謂訶梨勒等是今時經中袈裟下乃安衣
字此既梵語又是色法本非衣義何勞加衣以此推
[001-0327a]
之豈不謬耶十誦云一切青黃赤白黑五種純本大
色不得著除其納衣薩婆多云五大色衣不成受作
三衣得作餘衣著三點淨用紺黑青除三衣餘衣三
點淨得皂木蘭一切得受純青淺青碧等點淨得作
衣裏用若赤白黃不純大色者亦得若以不如法色
染訖更以如法色染覆成受持真紫蘇方地黃捺黃
花黃等色並是非法義云作淨法者用前紺黑青於
四角頭隨意作一點僧祇云極大如四指極小豌豆
善見如麻子大僧祇不得並作或一三五七九等不
得如花形作若浣裝泥汙即名為淨若新僧伽梨趣
一角作乃至一切衣新亦爾若眾多碎衣一處合補
者一處作淨別者一一作淨此律云若青若黑若木
蘭一一色中隨中意壞僧祇云青者謂銅青黑者謂
雜泥等木蘭者謂果汁等僧祇在吳地翻不見真色比為果汁依蜀地實有木
蘭樹皮未必是果汁其色赤黑然復鮮明可以為染微有香氣亦有為香者舍利弗問經

云摩訶僧祇部應著黃色衣曇無德部應著赤色衣
薩婆多部應著皂色衣迦葉維部應著木蘭色衣彌
沙塞部應著青色衣。


第七衣量是非者此律五條長四肘廣二肘大衣七
條各長五肘廣三肘薩婆多云三衣各長五肘廣三
肘若極大者長六肘廣三肘半若極小者長四肘廣
二肘半並名如法若過此分齊亦得受持以可截故
若過量外者應說淨不者犯捨說時應在受持後以法衣外為長故


第八條數是非者此律大衣從九條乃至十九條等
[001-0327b]
若復過是數亦應畜七條五條名各揩定薩婆多云
僧伽梨三品九條十一十三是下品十五十七十九
名中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條名上品。


第九堤數長短者此律不了今依薩婆多云大衣下
者兩長一短中者三長一短上者四長一短並名如
法若互增減者成受持著用得小罪。


第十重數多少者此律十誦僧祇薩婆多等並云大
衣新者兩重餘二衣一重故者准四分隨意多少作。


第十一作衣法者此律大衣七條要須割截五條得
襵葉作五分云若染縵衣作條又縫葉著衣或襵作
衣葉或半向上半向下作葉一切突吉羅若以雜色
線縫著衣上作條幅處此是外道法偷蘭遮阿難奉
教作衣左條左靡右條右靡中條葉兩向靡若得衣
不足乃至一長一短作若猶少者聽帖葉作乃至不
足聽作縵安多會僧祇云不得累作葉盡作葉對頭
縫應割截作葉極廣應四指極狹如穔麥不得橫葉
相當縫衣後宜脫應作馬齒縫衣上下破應安緣要
須却㓨十誦佛自教比丘施䩙紉法前去緣四指施
䩙後去緣八指施紉應如是作又却㓨者是佛所許
如法畜用直縫者不得是世人衣為異俗故又為防
外道故四分但云縫僧伽梨不論㓨也以文不了用
十誦者好三千威儀經云三衣令帖四角此律應安
鉤紉肩上帖障垢膩處十誦云若糞掃衣比丘以佛
制不著割截衣入聚落便補帖作鈎蘭施緣佛言即
[001-0327c]
當割截上安褋得成受持準此貧奢應開富者應禁


第十二受衣法者四分但云三衣應受持而無受文
今依十誦明其受法若大衣者隨其條數多少稱之
今且受十七條文餘者準說可知大德姉一心念我比丘
比丘尼某甲此僧伽梨十七條衣受三長一短割截衣

三說受七條文大德姊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鬱多
羅僧七條衣受兩長一短割截衣持三說受五條文大
德姉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安陀會五條衣受一長
一短割截衣持三說若縵三衣者應云大德姉一心念
比丘比丘尼某甲此縵僧伽梨受持三說餘二衣準說可
知此律五條開屈葉作者應云屈葉衣持若帖葉時
應開一邊㓨一邊令似割截衣受時應云帖葉衣餘
語同上若兩邊俱㓨者但同縵衣受法尼受祇支文
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衣厥修羅受長四肘
廣二肘半是厥脩羅衣持三說僧祇云尼祇支長佛四
搩手廣二搩手半互滅互過者提僧祇支者此云上狹下廣衣又云厥
修羅者此方言不同故翻譯有二設悞文互牒於理未乖或受詞云如法作不言肘量者此亦應成也

受覆肩衣文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覆肩衣
長四肘廣二肘半是覆肩衣持三說


第十三捨衣法者此律云三衣應受持若疑應捨巳
更受有而不受得突吉羅然無捨文今依僧祇云大
德姉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僧伽梨是我三五衣數先
受持今捨三說餘二類牒可知若一時受一時捨越毗尼尼捨
下二衣文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是衣厥修羅
[001-0328a]
如法作先受持今捨三說大姉一心念我比丘尼某甲
是覆肩衣如法作先受持今捨三說次明心念者五分
云獨住比丘三衣中須有所易應具脩威儀手執衣
心生口言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僧伽梨若干條今捨三說
然後受所長之衣云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衣僧伽梨若
干條受三說餘下衣等准說可知善見云欲易三衣無
人可對以手捉衣自說名字者成若不捉不說者不
成十誦七種衣不作淨施三衣坐具雨衣覆瘡衣及
百一供身具等薩婆多云百一物中各得畜一自外
皆是長財百一物中三衣鉢必須受持自外若受則
可不受無過僧祗云若至他處忘不持三衣去到彼
憶巳應遙捨之捨竟應權借俗人衣被作淨安鈎紉
知比近有僧尼長衣借受彌善欲還應捨到本處巳更受舊衣也十誦借衣離宿
但懺提罪不得捨衣。


第十四受持得失者五分云諸比丘不捨先受持衣
更受餘衣者成受持先三衣說淨者亦成由不捨故
但犯小罪此律若失想燒想賊奪想水㵱想則失受
持後時得者還須更受以忘失故開無捨罪若道逢
難緣不得會衣者不失受持薩婆多云三衣不受持
有壞威儀缺衣二罪若本說淨今作三衣即失本淨
又捨此衣前衣須說淨不者過十日犯長薩婆多云
若三衣破不問孔大小但緣不斷不失受持尼祗支覆肩衣
義准此斷


第十五浣染治補者十誦云以小段物補衣若却㓨
[001-0328b]
者不須說淨點淨若直縫者段段須說不者段段得
二罪善見云若衣欲破未穿壞者或一條二條應先
以物補後割却故者不失受三衣背處欲破當轉着
兩邊先相連著後以刀破開然後却㓨緣不失受持
袈裟若大減却若小物補亦不失受若浣色增色減
亦不失受此律三衣壞聽隨孔大小方圓補治尼祇支覆
肩衣義亦同然


第十六敬護法者十誦護三衣如自皮鉢如巳眼著
大衣者不得捉木石土草掃地敷具等又不得脚躡
敷坐臥上及儭身著若不持三衣入聚落俗人處犯
突吉羅此律所行之處與衣鉢俱猶如飛鳥羽翮身
俱有五因緣得留僧伽梨一若有恐怖若疑恐怖二
若雨若疑當雨三經營僧伽梨四若浣染五若深藏
舉五百問事云不能著大衣入聚落伹持著肩行無
犯三千威儀云有四事因緣不著袈裟至他國無罪
一無塔寺處二無比丘僧處三有盜賊處四國君不
樂道處僧祇云敬三衣如塔若入聚落必須帶紉行
若無者用針綴無針者下至手捉若衣無紉隨入家
家得越心悔有而不著越毗尼披衣時當通肩披著
紉齊兩角右手捉時不得手中出角頭如羊耳舍利
弗問經云脩供養時應須偏袒以作便故作福田時
應覆兩肩為現田文相故以三衣本仿福田作故言田文也律中至
佛前上座所並令偏袒經中通肩披衣五百世入鐵
甲地獄五分得四揲大衣枕之中阿含多處有文開
[001-0328c]
枕大衣臥七條中三千威儀云不著泥洹僧不得著
僧祇支如是重重乃至最上著僧伽梨故知三衣上
下得重著也五分云比丘反著衣入村人見不喜呵
言與不割截衣無異世尊呵責得突吉羅若出村為
草木鉤衣破裂塵入葉中聽為護衣故聚落外反著
衣若衣下數壞聽倒著衣上下安鈎釰及帶雨時不
應倒著此律尼不著祇支入白衣舍提覆肩衣亦應同初教
經及四分律袈裟不得簾床及脚躡也三千威儀云
三衣在下地身不得在高床處坐決正二部毗尼論
云著大衣入村不得禮拜師僧上座等五百問事云
無中衣時得著大衣上講禮拜小衣不近身淨潔無
七條者五條亦得入眾食及禮拜也不著三衣食犯
罪十誦亦然。


第十七新辦座具法者此律長佛二搩手廣一搩手
半廣長更增各半搩手五分佛一搩手長二尺計四
分座具及接頭處量者總長五尺應四尺今時多有
不截通量增文合為五尺者此未免提罪也故下七
百結集中得畜不截座具者是䟦闍子比丘非法擅
而行之今如法作者准初量截巳施緣依增量處各
一頭裨接半搩手是名如法諸律增者於緣外增之
僧祇互減互過皆提鼻柰那云新尼師壇故者緣四
邊以亂其色若作者應安緣五分須揲四角不揲則
巳此律若減量作若疊作兩重並得成受謂二重為本恐過量
故揲婆沙論令比丘用座具臥具上善見論令受持不

[001-0329a]
說淨仍不出受文今義出之大德姉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此尼師壇應量作今受持三說捨文大德姉一心念
比丘比丘尼某甲比尼師壇應量作本受持今捨三說
念受捨義出可解十誦受持座具離宿得小罪摩得
勒伽云不須捨墮亦不須離宿賢愚經云舍利弗以
尼師壇著左肩上入眾降邪道鼻柰耶亦云著肩上
入山坐禪今時多安左臂上隨方所儀想亦無過。


受捨護鉢章第十二



此章大門有七一制意二體如三色如四量如五受
法六失法七護法。


一制意者僧祇云鉢是出家人器非俗人所宜十誦
云鉢是恒沙諸佛標誌不得惡用善見云三乘聖人
皆執瓦鉢乞食資生無有因四海以為家居故名比
丘中阿含云鉢名應器薩婆多云見一肆上好鉢圓
正可愛律師云佛初出世眾僧無鉢佛勅帝釋令天
巧工作十萬鉢在世間肆上鉢者天鉢非是人造。


二體如者此律大要有二鉢一謂泥二謂鐵五分用
白銅鉢及木鉢等此是外道法若畜得偷蘭十誦云
石亦不得作鉢義云今時多有瓷鉢義判同石又畜
綊紵鉢棍瓦鉢漆鉢等並是非法毀破無罪。


三色如者此律應熏作黑色赤色僧祇熏作孔雀咽
色鴿色者如法今時多畜素白鐵鉢或先熏後剝或
用麻油塗者並不如法西國三藏亦不許此法。


四量如者此律大鉢受三斗小者斗半中品可知毗
[001-0329b]
尼母云若不滿斗半及過三斗者不成受持義云此
之斗升諸方用各不定其四分律是姚秦時譯彼時
用姬周之升此升量通西域准今唐升上鉢受一斗
下者五升中者可知然則佛初出世人身殊大所食
亦多故限三斗以為揩准今既時經象季人形漸小
若定行斯量恐招譏醜又鉢名應器須應其身既令
應身奚容定量宜可隨人隨處量身大小准食用之
故五分云若於餘方餘國雖是我教不以為清淨者
不行無過雖非我教必應行者不得不行又此律下
文令諸比丘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趣足而巳。


五受法者此律無文但云應受持今依十誦文受云
德姉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鉢多羅應量受常用
三說捨云大德姉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此鉢多羅應
量作先受持今捨三說耶舍傳云書無鉢字經中義立
舊名鉢多羅者此音訛也正翻應云波多羅隨云薄也
治磨物令薄而作此器也善見云若無人時亦得心
念受故僧祇十誦云若十日內捨故受新十日一易
似是獨住比丘法也


六失法者五百問事云若一日都不用鉢食犯墮病
重者開若出界經宿不失受持善見云雖先受持鉢
若穿如粟米即失受持若以鐵屑補塞巳更須受之
若買他鉢未還直不成受其主雖言但受持亦不成
受若過十日亦不犯長若買他鉢度價竟鉢主熏巳
報比丘知不往取過十日犯捨若餘人知熏竟傳向
[001-0329c]
比丘說聞語不往取過日無犯此律鉢盂孔[石*雩]食入
中但洗餘食不出無犯准此雖破不漏猶成受持也問但畜一鉢
不加受法過日犯捨不答不犯由是制畜事同三衣
伹犯不受吉有長說淨畜。


七護法者毗尼母云至乞食時各各自作鉢絡盛鉢
自持之因與淨人鉢行乞外道投毒藥鉢中比丘死
故便制也僧祇云若洗鉢無坐處者當膢身踞坐離
地一搩手不得用灰土洗令色脫當取樹葉汁巨摩
相傳牛糞是也問何故經律用牛糞為淨耶答耶舍傳云
西國外書云梵天婆羅門及牛等此之三種能生育
人物世以為重佛亦隨俗貴之為淨故用牛糞也毗
尼母云不得用麤澡豆洗鉢壞色當熟㨶細物篩而
用之三千威儀云洗鉢當用澡豆皂莢二種為淨十
誦云新熏鉢蘇者一心三洗是名淨又不得日中炙
令津出吉羅僧祇云不得臨危處洗應先洗師鉢後
洗巳鉢不得持巳鉢中殘水寫師鉢中乃至浣染衣
亦爾勿以師衣裹巳衣漬之毗尼母云不應鉢內洗
手敬之如目五分云護鉢如眼睛洗鐵鉢聽去地一
尺瓦鉢離地五六寸許宜著好處安置僧祇云惡心
破鉢偷蘭遮五百問事云不得覆鉢壁上應巾褁懸
著壁上。


資緣淨施章第十三



此章大門有六一制說淨意二施主差別三請之方
法四說淨方軌五淨主存亡六失法進退。
[001-0330a]


第一說淨意者薩婆多論問此淨施者是真實是假
施耶答一切九十六種外道無淨施法佛大慈悲方
便力故教令淨施是方便非真施也令諸弟子得畜
長財而無犯戒問佛何以不直令畜長財而強與
結戒設此方便答佛法以少欲為懷是故結戒制令
不畜又眾生根性不等悟道各異如昔一時涅槃中
開畜七寶房舍比丘入中便證聖道以隨根性故先
制後開復令眾生因此假法漸教入道後得道時方
得實施問何故正開十日答佛知法相緩急合宜所
以齊開十日使盧思營作施人說淨等項。


第二施主不同於中有二一展轉淨二真實淨今且
明展轉淨真實淨希故不論先簡財對施有五一衣
二藥三鉢四寶五穀米前三施主依僧祇善見云於
五眾中隨得一人作展轉施主後二施主並以俗人
為淨主涅槃云雖聽受畜要須淨施篤信檀越薩婆
多云先求一知淨法白衣為淨主五分有四種人不
得為施主一不能讚嘆人二不與人好名稱三應淨
施五眾四不得與白衣十誦云不得稱二三人作淨
應與一人若將他淨施物不還應索取不得者強奪
取語言佛有教為清淨故與汝汝今將去巳犯突吉
羅罪自今巳去說淨者應籌量與一好人薩婆多云
應想前人持戒多聞有德者而作施主後得物時於
一比丘邊稱施主名說淨僧祇十誦五分等並不得
對施主面說亦不應令前人知直別處對一比丘說
[001-0330b]
第三請法者義云若欲請者應具修威儀至一大德
名聞者前陳本淨意若許者然後請之大德姉一心念
比丘比丘尼某甲今請大德姉為衣藥鉢展轉淨施主願
德姉為我作衣藥鉢展轉淨施主慈愍故三說若有比
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此之四眾必有高德
名聞者亦得請為施主請之方法不須云大德等直
至其所語言我今請比丘比丘尼為展轉淨施主幸
願作之一說便得尼請四眾准說可知次請錢寶施主者
薩婆多云先求一知法白衣語令解知若不知法者
教令解之至白衣所語云比丘之法不得畜錢寶粟
等今以檀越為淨施主後得錢寶盡施檀越若不請施主直
令淨人知亦得


第四說淨方軌者善見云所說之物眾多散落者併
束相著然後說之薩婆多云錢寶穀米等並同長衣
十日說淨此律云應至一比丘比丘尼所具修威儀手捉
衣云大德姉一心念此是某長衣未作淨為淨故施與
德姉為展轉淨故彼受請者語云德姉一心念汝有此長衣未
作淨為淨故施與我我今受之彼受者當語云汝施與誰答云
施與某甲謂題施主名也德姉一心念汝是長衣未作淨為
淨故施與我我今受之汝與某甲是衣某甲巳有汝
為某甲故善護持著用隨因緣鉢藥准說可知善見云施與
大德捨與大德與大德等並成若言願大德受此衣
等不成五分云心念說淨者應具修威儀捉衣心生
口言我此長衣淨施某甲從彼取用得至十日復如
[001-0330c]
前威儀心生口言我此長衣從某甲取還得至十日
復如初說如是捨故受新十日一易。


次明錢寶穀
米淨法者此律云當持至可信優婆塞若守園人所
告言此是我所不應汝當知之即名說淨文中不言令淨人持
遣持者好故僧祇不信俗人使在前行至淨主所如前作

法若彼淨人得淨物來應受持之。


第五施主存亡興癈者僧祇云施主齊三由旬內知
其存亡五分云施主知在世在道以不薩婆多云施
主若死若至異國更求淨施主四分無文隨意所取


第六作法竟失不失者僧祇云沙彌邊作淨若受具
者應稱無歲比丘若死者得停十日更須說淨若不
知施主存亡便失淨法不得過十日薩婆多云若死
更求淨主除錢寶糓米等自外一切長財盡五眾邊
作淨義准錢寶等俗人淨主存亡同前十誦云若淨
施主是弟子被師呵責者不得作淨應更求餘人邊
說此律云若忘不說淨或賊奪失想等雖經多日不
犯長若失五日後時憶得更經五日說淨亦得若得
衣十日至第十日冥忘不說後時憶得即須當日說
淨不爾犯捨十誦云忘衣五日後得所忘衣更得十
日說淨薩婆多云若說淨財寶及以衣財若人貸之
後時寶更還寶錢更還錢乃至本財相當還者不須
說淨不相當者更須說之以本相同貪心微也若衣不滿尺六
八寸假令後時補大亦不犯長故薩婆多云若先不
應量捨墮物即作應量不應量衣此衣盡捨作突吉
[001-0331a]
羅懺毗尼母云惡比丘不說淨者入手即犯不須至
十日。


四藥受淨章第十四



此章大門有三一制意釋名二四藥體狀三受法不
同。


第一制意釋名者然報有增微患生不等資報支物
持勿過於藥藥乃通含要分為四一時藥者謂從旦
至中聖教聽服事須應法不生罪累名時藥也二非
時藥者謂諸雜菓漿對病因緣法在時外開服無過
名非時也三七日藥者謂約法就能盡其分齊從於
日限以得其名名七日也四盡形藥者謂勢力既微
故聽盡形畜服方能患除形有三種謂盡藥形病形
報形故明了論云有身必病雖少差損後必重發加
其口法任終而受雖緣差謝其法不失名盡形也。


第二四藥體者就中分四初明時藥體者律有十種
謂飯[麩-夫+少]乾飯魚及肉枝葉華菓細末磨食等此律辨
不盡恐人不識過時而食更約諸部逐難出之僧祇
云時食者乃至蔓菁根䓗根蘿蔔根治毒草根薺苨根是
時漿者一切米汁粉汁乳酪漿等是義云諸部律並
有魚肉為時食此前癈教不行彌善故涅槃楞伽絓
等有無量因緣不聽食肉種種呵制備在彼文二非
時漿者僧祇云一切糓豆麥煑不破者取汁而飲蘇
油蜜石蜜十四種菓漿生菓汁等要以水淨若器底
殘水被湔等亦名為淨十誦云若蒲陶不以火淨汁
[001-0331b]
中不以水淨及互不淨不應飲但淨得飲准此義通
四藥為壞味除貪故善見云舍樓伽菓漿者謂藕根
漿澄汁使清得飲毗尼母云得種種菓多食不盡聽
破取汁飲若不至夜變成苦酒者不得飲以酒勢欲
成故此律有八種漿是古昔無欲仙人所飲謂梨酸
棗甘蔗[卄/麩-夫+生]菓蒲桃舍樓伽菓等若醉人不應飲若飲
如法治義云若作漿法要須汁滓相分濟漉澄使清
其狀如水方始得飲若有濁汁與時食雜者咽咽波
逸提三七日藥者律云蘇油生蘇蜜石蜜此等五種
世人所識當食當藥如食飯乾飯不令麁現伽論沙
糖漿亦得七日受乃至未捨自性故僧祇加脂一種
此律舍利弗風病動醫教服五種脂謂熊羆猪驢魚
等僧祇云此藥清淨無時食氣一時受七日服有四
百四病風百一用油脂治火大熱病用蘇治之水病
蜜治之雜病用上三藥治之十誦云石蜜不得輙噉
除五種人得食謂遠行人病五分云聽飢渴二時以
水和飲僧祇云食上多得酪食不盡者動作生蘇七
日受若長煎作熟蘇七日受若乞食時多得蘇者貧
病比丘以細疊漉取蘇得七日受若有緣事不得中
前作者當對一比丘記識云此中淨物生我當作七
日受若忘悞不受不作淨過時是名不淨四盡形藥
者僧祇云胡椒畢鉢薑呵利勒等此諸藥無時食和
者須受病比丘盡形服之此律佛言一切苦辛醎甘
等不任為食者聽盡形服善見云一切樹木及菓根
[001-0331c]
莖枝葉不任為食者並得盡形受服義云上來列者
一切經律略辨其體而今世人多有非時分中食於
時食何者是耶謂食乾棗汁或諸生菓漿非澄清者
或食生藕根米汁等或身無重病非時食噉石蜜蘇
油杏人湯等此並非法若食咽咽波逸提故律云七
日過七日服者得提問杏人湯所以不開服者答律
伹云病比丘聽服杏人本不開作湯服又此湯力味
是味是大故不同蘇油等也大師云非時不許食噉
乾地黃茯苓末及諸美煎等今判得食何意得知故
律云蘇油蜜美食為當食當藥尚聽有病非時而食
服況此諸藥體非重味有病須治寧不聽服今更雜
明轉變相和出體者中論云如蒲桃漿持戒者應飲
若變作酒不應飲若變為苦酒還復得飲十誦云苷
蔗是時藥清汁是非時漿作石蜜是七日藥燒作灰
炙是盡形藥胡麻亦然薩婆多云四藥相和從強而
服若以時藥盡形藥助成七日藥者作七日服由七
日藥勢力多故又助成故如以餳椒用和蘇油等得
作七日藥服若以時藥七日藥助成盡形壽者作盡
形藥服如以蘇乳和葶藶子作丸者是又如附子烏
頭諸毒藥等用浸豆麥者是並得盡形服若以盡形
藥七日藥助成時藥者時中服之如以蘇油薑椒橘
等和麵作食者是若分兩俱等勢力相齊者隨以一
名標別加法。


第三手口二受中有五一制二受意二受法差別三
[001-0332a]
說淨不同四受之通塞五得重不得重初手受有五
義故制薩婆多云一為盜竊因緣故二為作證明故
三為止誹謗故四為成少欲知足故五為生他信敬
心故五分云由未制戒故各起過非自衣呵言我等
不喜見此惡人著割截壞色衣而不受食而食名不
與取次明口受者為防手受故若無口法過午便失
由有此法乃至限滿方始無也又為防非時不受殘
宿惡觸內煑內宿自煑等七罪手受但防不受惡觸
二罪。


第二受法差別者律云欲受油錯受蘇等並
不成受皆須心境相當情相領解方得名受唯除眼
闇及不喜見沙門得置地受既知如此未受巳前必
須預作並受之意然後受之初受時食法者如下隨
戒中說次明受非時漿口法者自下諸受藥法及說
淨等律但有受名而無受法今並義出依行益善應
至一比丘比丘尼所具脩威儀心生口言大德姉一心念我
比丘比丘尼某甲今為渴病因緣故此是薑蜜湯為欲夜
分巳來服故今於大德姉邊受三說若蒲桃梨菓等諸雜
菓等漿隨其病者題藥名號牒入法中伹改名便是
若頓受飲盡不須加法受七日藥口法云大德姉一心
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今為熱病因緣故此是蘇七日藥
分為欲七日共宿服故今於大德姉邊受三說如風病服
油冷病服蜜雜病服石蜜等各依病而服牒入口法
類說可知受盡形藥口法云大德姉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今為氣病因緣此是暑蕷丸盡形受藥為欲共
[001-0332b]
宿長服故今於大德姉邊受三說或薑椒桂及餘九散等
隨有何患對病稱之各依一藥為首類如口法義云
若買藥未足隨得入手即加口法而體是盡形藥者
依其本名作之若是時藥七日藥入於丸散之數者
應作盡形藥服若遇緣不得共得共盡形藥一時作
法者應對一比丘比丘尼作法云大德姉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
某甲今為某病因緣此是豉蘇等盡形藥分為欲共
宿長服故今於大德姉邊受三說餘之油蜜棗等准說可
知今不知法者隨得一片薑桂輙爾藏隱不加口法
後便噉之咽咽之間得多提罪能勝一時作法然後
服用事既得淨又無過咎若欲市藥者令淨人斷價
定巳比丘自選令多於本分竟然後遣稱稱巳受取
不得放著地即須對一比丘比丘尼加其口法如其不爾
若過須臾便成失受惡觸生若得俗人持歸擣合巳
然後受取加其口法最為彌善初受藥時忘不說淨
者不成惡觸故律下文受得生菓忘不作淨佛言應
放著地使淨人作淨巳自應洗手更受故知為受而
受不成惡觸。


第三說淨不同者七日一種作口法
竟偏心屬巳須說淨畜以藥體是貴貪畜過多又久
近多時無變動義復氣味殊越資身力強制令說淨
若不說淨越過時限具犯捨墮餘之三藥無其捨法
不具前意故不須淨文言大德姉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
甲有此長藥未作今為淨故與大德姉等大同長衣說
淨唯改名為異。


第四二受通塞者手受為防其盜
[001-0332c]
一人受竟通餘比丘得共食之論其口受亦通別人
由其口法加他二通之藥一者味通二者手受通故
捨與前人受法不失何以知之故律云至第七日藥
與諸比丘食若施人失受者藥不清淨佛則不聽勸
捨勸食以此義准故知通失。


第五得重不得重者
義云論其手受觸失本受即須更受雖重無過若論
口受法者薩婆多云五日巳還淨人來觸更餘不受
藥來雜更加七日法不依二日法受正從法論不從
藥勢六日巳去不得重加以藥將入淨故便隨藥勢
更不加法若藥眾多不知何者是本藥應更手口二
受然後服之若病重不能口受直爾得服不須作法
設看病比丘為病人手口二受亦成受法當稱病比
丘名而受。


師徒相攝章第十五



此章大門一十有七一釋師名二依止和上意三得
免依止人四合依止人五和上通行法六弟子白事
法七請經法八報恩法九依止闍梨意十無師住時
節十一簡師德十二請師法十三師攝法十四呵責
法十五呵罸法十六呵失法十七呵懺法。


第一釋師名者問云何名師和上闍梨等答此無正
翻以義推文略知途路善見云無罪見罪呵責是名
我師共於善法中教授令知是我闍梨又云和上者
西國語漢云知有罪知無罪是名和上故律下文我
犯不犯師不知也義云和上者為力生闍梨者為正
[001-0333a]
行弟子者學在我後為弟解從我生為子雜阿含中
外道亦號師為和上。


第二依止意者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云弟子事師有
五意一敬難之二當念其恩三所有言教隨之四
思念不猒五從後稱譽師教弟子亦有五意一當令
疾知二令勝他人弟子三令知巳不忘四有諸疑難
悉為解說五欲令弟子智慧勝師僧祇云師度弟子
不得為供給自巳故度人出家得罪當使彼人因我
故得度修諸善法得成道果此律云和上看弟子當
如兒意弟子看和上當如父想義云如兒意看者須
具四意一匠成訓誨二慈念三矜愛四攝以衣食義
云如父想看者還具四心一親愛二敬順三畏難四
尊重敬養如臣事君也故律云如是展轉相敬重相
瞻視令正法便得久住增益。


第三得免依止總有八人此律有六餘部有二律云
一樂靜二守護住處三病四看病五滿五歲巳上六
自有智行住處更無勝巳七飢儉無食處故十誦云
若恐飢餓死者當在日日見和上處住恐不爾者若
十五日若二由旬半若至自恣時來見和上八行道
稱意處故五分云諸比丘各懃脩道無人與作依止
當於眾中上坐依止敬如師法住摩得勒伽云初至
他處不相諳委聽二三日選擇此律亦然


第四合依止總有十人律云一和上命終二和上休
道三和上決意出界四和上捨畜眾五弟子緣離他
[001-0333b]
方六弟子不樂住處更求勝緣七未滿五夏八不諳
教綱故律云若愚癡無智慧盡形依止他此約行教
為言十誦云雖受戒多歲不知五法盡形依止他一
不知犯二不知不犯三不知輕四不知重五不廣誦
戒通利毗尼母云百臈不知法者應從十臈知法者
依止九或愚或智謂數犯眾罪十毗尼母云不誦戒
人若故不誦若先誦後忘若根鈍誦不能得此三種
人不得離依止又前七人未滿五夏故須依止若滿
不須後之三人位過五歲要須解行自立便息依止
然五歲失依止約教而論據其自行終須師誨故律
云五分法身成立方離依止更通諸教佛亦有師所
謂法也。


第五師及弟子七種通行法者律云一眾僧與師作
治罸弟子於中斷理令和上順從於僧設作令如法
不違逆求除罪令僧疾與解罪二若和上犯僧殘弟
子當如法勸化令其發露巳為集僧作覆藏六夜出
罪等三和上得病弟子當瞻視若令餘人看乃至差
若命終四和上不樂住處弟子當自移教人移五和
上有疑事弟子當以法以律如法教除六和上若惡
見生弟子教令捨惡見住善見七弟子當以二事將
護謂法及衣食僧祇云和上闍梨有非法事弟子不
得麤語如教誡法應耎語諫師云應作是不應作是
若和上不受語者弟子應捨遠去若是依止師者當
持衣鉢出界一宿當還五分云若師犯僧殘求僧乞
[001-0333c]
羯磨弟子應掃灑敷座集僧求羯磨師等。


第六弟子白事者此律中凡有所作並須白師令知
白時具脩威儀胡跪合掌云尊憶念弟子某甲為某
因緣須到某處同伴某甲白尊令知一說便得師應量宜
謂同伴好去處好營事好三事並如方始聽去若事
乖違則不應遣而同伴之人必須明解律教然後得
去五分云欲行時預前二三日白師令知唯除大小
便用楊枝不白十誦云一切所作事皆須白師唯除
禮佛法僧大小便嚼楊枝等三種不白僧祇云不白
師得取與半條線半食等若紉一條線而不白得
罪僧祇云若不能一一白師者當通白事亦得若有
剃髮師來和上不在者當白長老比丘令知師後來
時還說前緣云巳白某甲比丘訖餘之益事准此通
行若欲遠行時不得臨時白師應一月半月前預白
令師籌量善見云弟子從師行不得遠師可限七尺
沙彌威儀經云弟子隨師行不得以足蹈師影從師
行復有五事一不得過歷人家處二不得止住道與
人共語三不得左右[厂@既-旡-日+口*頁]視四當低頭隨師後五到檀
越家當住一面師教應坐。


第七請經問義者律云彼當清旦入和上房中受經
問義也沙彌威儀經云若入師房應三彈指義云凡
弟子參師應避六處一不得當前二不得當後三不
得太遠四不得太逼五不得處高六不得上風立。


第八報恩供養者律云清旦入和上房內除大小便
[001-0334a]
器白時到等日三時朝中暮問訊和上又報作二事
營苦不得辭託一脩理房舍二為補浣衣服師如法
教事盡當奉行若遣餘方不得假託因緣而住沙彌
威儀經云師與語不得報語亦不自理為師遣行有
七事不得違一當直往二當直還三當識師所語亦
當識人報語四不得忘有所噵五若所索不得止留
宿六不得調譺七出行當有法則僧祇云弟子應晨
起先右脚入和上戶巳頭面禮足問安眠不餘同四
分雖百歲比丘應依止十歲持戒比丘下至知二部
律者晨起問訊為出大小便器如弟子事師法無異
十誦云大比丘從小比丘受依止得一切供養如小
事大無異唯除禮足餘盡應作律云若弟子見和上
五種非法應懺謝而去白和上云一我如法和上不
知二我不如法和上亦不知三我犯戒和上捨不教
呵四若不犯亦不知五若犯而懺者亦不知。


第九依止闍梨意者凡新受戒者創入佛法觸事無
知冥若夜遊凡所施為動乖聖教若不假師導引心
神法身慧命將何所託故律云未滿五夏及巳滿愚
者令依止有德之人使諮承法訓匠成巳益。


第十無師住時節者律云開先洗足飲水巳然後依
止十誦云無好師者聽五六夜有好師者乃至一夜
不依止者得罪五百問事云若不依止飲水食飯坐
臥牀席日日犯盜若經十夏不誦戒者罪同不依止。


第十一簡師德者律云阿闍梨有五種一出家闍梨
[001-0334b]
謂依受十戒者是二受戒闍梨謂為受具秉羯磨者
是三教誡闍梨謂教誡威儀者是四受經闍梨謂所
從受經者是五依止闍梨謂受依止者是上四通名
闍梨今此所明唯論依止闍梨以顯和上處故必須
諳究經律圓解明白方始得也不得輙爾隨宜依止
僧祇云不得輙請依止成就五法一愛念二恭敬三
慚四愧五樂住此律下文諸比丘輙依止他不能長
益沙門道行佛令選擇取受依止摩得勒伽三凡欲
依止人者當好量宜能長善法者及問餘人云此比
丘戒德何似能教誡不眷屬復何似無有爭訟不若
都無者然後依止此律明二師德者有三種一簡少
取老年十歲巳上二夏數雖滿必須智慧三雖具上
二德要能懃教詔弟子闍梨相攝亦有七種共行法
如前和上中說。


第十二請師法者此律由和上命終無人教授故多
壞威儀佛令聽有依止闍梨互相攝訓如和上法展
轉相奉令佛法倍增益廣流布請時應具脩威儀至
彼師所云大德姉一心念我比丘比丘尼某甲今求大德姉
依止阿闍梨願大德姉與我作依止阿闍梨我依大德姉
故得如法住三說彼師當報言可爾與汝依止汝莫放
逸隨噵一事皆得五分云若依止師不報答許可者
不成依止法。


第十三攝受法者大同前和上法中說而僧祇云日
別三時教三藏教法不能廣者下至略知戒經輕重
[001-0334c]
陰界入義受經時共誦時坐禪時即名教授若不爾
者下至莫放逸也准依此文今時講下每日兩時解說此便當教誡不勞更別說也
義云請師須具四意一作請彼攝我我當請彼慈念
矜愍意二請取道法資神令教授行成智立意三自
申巳意我能依止謂愛念恭敬如父想意四彰巳能
依止而行謂慚愧二心必具此法方無過咎若不爾
者徒自修無成辦善見云和上多有弟子留一人供
給餘者隨意令讀誦五分云二師亦不得以小事留
弟子位若於白衣前出鄙拙言應令覺知僧祇云弟
子為王難師必經理若賊抄掠等覓錢救贖不者犯
罪十誦云和上有四種法弟子應量議一與法不與
食應住二與食不與法不應住三法食俱與應住四
法食俱不與者不須問師若晝若夜應捨去闍梨亦
爾僧祇亦同故彼文云言苦住藥住等四句無異五
百問事云其師無非法而誘將他沙彌去犯重。


第十四呵責過者凡弟子有過必以理呵責呵責之
來事須出過故律云師不出過輙爾呵責弟子云我
犯何過而呵責我僧祇云若師呵責弟子不受者當
語知事人斷食若前人兇惡者師自遠去一宿便還
得住無過弟子呵責有四種一上品惡者莫住此處
中品惡者云莫入我房下品惡者莫來我有處下下
惡者莫為我事之不得杖也善戒經云師不駈謫罸
弟子重於屠兒旃陀羅此等屠兒不壞正法不定墮
三惡道中若畜惡弟子必生惡道又為名聞利養故
[001-0335a]
畜徒眾是邪見人名魔弟子五百問事云有師不教
弟子弟子因破戒故便墮龍中後遇相值反來害師
廣如彼說。


第十五呵罸法者凡呵責之意先自量喜怒次量前
過輕重又依呵辭進退出其過咎使知依過令彼伏
首若過淺重呵罪深輕責此乃隨心處斷特乖法式
何成相利之道宜息此思而後行外現威肅內懷悲
濟苦言切勒令息後犯諸經律中無有杖打人法比
見僧尼每加杖楚痛徹前人於是遂引涅槃醫師三
子立喻此未達教然彼並是一子地悲心無差別得
行此罸今時杖拷眾生皆是瞋怒猛熾放暢心懷加
痛前人豈成悲子之意故地持云上過罸黜中犯折
伏下犯呵責亦無杖打之法。


第十六呵失法者律云盡形呵責或夏初犯過罷安
居巳瞋猶不息或不現前呵責或不出過呵責或設
呵責而受供給此並非法得罪。


第十七懺謝法者律云令餘比丘將順使向和上闍
梨所調伏令早受懺悔應觀其折伏柔和知時受懺
故律云應向二師所具脩威儀合掌云大德姉我今懺
悔更不復作若不聽者當日三時懺悔和上猶不許
者當下意隨順求解其所犯若下意無有違逆求解
其過二師當受不受如法治。


說戒儀式章第十六



此章大門有五一時節二緣集三儀式四雜行五略
[001-0335b]
說。


第一時節有五一十四十五日得說可知二食前後
者僧祇云食前亦得布薩而不得晨起布薩得罪以
後來比丘不聞戒故三晝夜亦得說戒四增減者此
律下文為外界鬪爭比丘來佛令增減說戒若知十
四日來十三日說若十五日來十四日說若巳入界
不可同說者當白僧言今不得說戒後十五日說戒
如是又增至十五日若不去者強和合說律中但明
二度不說不言至三此律下文拘睒彌國比丘鬪爭
六年不說戒又阿難疑高勝比丘犯盜經六布薩不
與同法僧祇相慊二十年不說戒准此多年不說法
尚不謝俗言三度不說法滅者謬也五時非時者此
律鬪爭經久不得說戒今創和合須非時而說在常
時外故名非時。


第二緣集者五分云布薩不時集妨行道佛令作時
節使知維那晨起白僧云大德姉僧聽今白月某日或
黑月某日眾僧和合在某時某處說戒白僧令知一說
便得今時僧尼輕此說戒多在夜闇致使後生威儀不

善雖文開夜說晝說彌好十誦云行籌者為檀越問
僧不知頭數佛令行籌不知沙彌數亦令行籌若人
施布薩物沙彌亦得取雖不住布薩羯磨處由受籌
故亦得分故律云為受供故行籌則通沙彌也若未
受十戒亦得受籌以同受供故故涅槃云雖未受具
及沙彌十戒亦墮僧數若僧次請人理無簡異五分
[001-0335c]
云籌極短並五指極長搼一肘極麤不過小指極細
不得減箸。


第三儀式者今此一門四分不足兼取諸部人語潤
色律云若至說戒日上坐應勑諸比丘沙彌等使掃
塔僧院高下處令泥治香水灑地辦諸香華至於冬
月無生花時綵花亦得說戒堂內遍布其席及門限
外亦鋪其席擬脫靴履若鳴槌集僧不簡沙彌並入
堂受籌以四分戒序開沙彌聽若依餘部不得者多
若沙彌大僧各別說戒者鳴鐘之時各集當處不須
同集如下沙彌法中說僧創入堂時先偏袒右肩脫
去靴履合掌作禮若恐人閙不及一一作禮伹俛身
側入比有諸寺多在蜀床禮佛未見文開良恐非法如臣拜君豈得在床人王尚自不爾況復況王
寧為此事波頗三藏云西國亦無此禮法也


兼說一偈云持戒清淨如滿月身口皎潔無瑕穢清
淨和合無違爭爾乃可得同布薩說巳各當處坐年
少比丘應起行湯水淨巾亦須辦種種名花五三槃
香湯五三銅盆今時多有用食鉢盛湯行之此非生
善之事眾若大者應令五三年少助行各須偏袒脫
去靴履具修威儀維那當取香水及湯洗手巳持水
湯至上坐前胡跪維那自浴籌今時多遣上坐浴籌
此非正儀當俗籌時僧各說偈云羅漢聖僧集凡夫
眾和合香湯浴淨籌布薩度眾生說竟令一年少比
丘將香水行先行淨水正承水時復說偈云八功德
水淨諸塵灌掌去垢心無染執持禁戒無缺犯一切
[001-0336a]
眾生亦如是正行香湯時又說偈云香水薰沐滲諸
垢法身具足五分充般若圓照解脫滿群生同會法
界融承湯水之時止得灌掌而巳不得漱口今時數
有此事故別標記維那浴籌竟應至打靜處立取槌
淨洗巳當左手執籌右手捉槌徐徐緩打打一下巳
安手放槌勿令作聲然後唱之四分但言聽行舍羅
更無別法五分云有客比丘來不知行籌収數法佛
言令一人行一人收乃至收巳數之知數巳唱言比
丘若干沙彌若干出家人和合若干人今依此文猶
自不具更以人語補𨷂大德姉僧聽今是十方眾僧說
戒日內外寂靜無諸難事堪為說戒我比丘比丘尼某甲
為說戒故行籌上中下座各如法受籌及唱并囑授
此是常行法事一說便得亦有唱云堪為布薩者此即名濫未通
說戒今以說戒代之理順無違又有諸師戒本序前
唱出沙彌眾中小者或云收護或云守戶或云守護
外清淨大沙門入此並無文不唱無過四分戒序沙
彌得聽何須即唱至作白時文自簡出不勞預遣若
言為行籌故唱收護者亦應為行籌故言行護若不
唱行護亦不得言收護若令沙彌守戶及守護者何
須令此唱若是大僧僧守護者未唱說欲何容得去
但鳴鐘一發凡聖同遵眾既齊集何須復唱外沙門
入若為聞疑眾不盡故須復唱者非共求覓何得遣
疑若先無疑僧又集者故知空唱使即虗談妄言之
過孰能受耶說竟維那來至上座前胡跪授籌與上
[001-0336b]
坐上坐即應胡跪合掌一切僧亦隨上坐儀式上坐
正取籌時當說偈云金剛無礙解脫籌難得難遇如
金果我今頂戴歡喜受一切眾生亦如是欲還籌時
復說偈云具足清淨受此籌具足清淨還此籌堅固
喜捨無缺犯一切眾生亦如是說巳即付與他還復
本坐如是展轉至大僧訖維那來至打靜處立收籌
者付與上座數維那自數亦得若沙彌別處說戒時
維那當往彼取沙彌籌合唱若沙彌至僧中坐時維
那至打靜處立當打靜云大德姉僧聽次行沙彌沙彌尼
一說說巳至沙彌沙彌尼所行之行訖收取付上坐數之上
坐數竟維那總取還至打靜處立打靜唱云大德姉
聽此一住處一說戒比丘比丘尼若干人沙彌沙彌尼式叉尼若干
人都合若干人各清淨出家和合說戒上順諸佛中
報四恩下為含識各誦經中清淨妙偈一說眾僧合掌
一時說偈云清淨如滿月清淨得布薩身口業清淨
爾乃應布薩出僧祇律彼維那舉籌巳至上坐前禮三拜
巳白上坐云眾僧和合請大德姉為眾誦戒若上坐自
欲說者語云此戒法正當我說便即唱之若不堪者
告云此說戒正當某甲但為自身老弱言辭濁惡恐
惱眾僧次請能誦者說維那更禮一拜巳當起至第
二上坐前還依前問答無異若第二上座不堪說者
直請能誦者不須至下故僧祇云若上座若次坐應
誦不能者差能誦者說若差得者當打靜唱云大德姉
僧聽僧差律師某甲為僧誦律梵音某甲律師昇高
[001-0336c]
一說某梵音維那屏請得者不唱亦得凡對僧唱
人要須雙牒其字故律下文結集中差諸羅漢並雙
唱也僧既差巳律師應起具脩威儀至僧中大鋪座
具四向禮僧巳胡跪白云我比丘比丘尼某甲稽首和南
敬白眾僧僧差誦律恐有錯悞願同誦者加慈賜垂
指授白巳更設一拜然後昇座昇座之時不得交脚
登階必須並足然後移脚比見僧尼數行此事故別
標記外禮亦云昇階涉級聚足也香水餘殘維那左
右灑之應留中間空處擬人來往香華亦散令周遍
正散華時各說偈云散華莊嚴淨光明莊嚴寶華以
為帳散眾寶華遍十方供養一切諸如來出華嚴經說巳
維那打靜令人供養梵音讚唄至行香說偈時僧應
合掌各說偈云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臺遍世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薰證寂滅出華嚴經供養巳維
那仍須立住待彼戒師誦至未受具者出時戒師應
且止誦令沙彌出沙彌應具修威儀來至眾中依行
禮三拜巳胡跪住取上坐教勅上坐當語云勅諸沙彌
沙彌尼式叉尼等汝年未充行未滿不堪進入羯磨僧數同

共說戒聽待年充行滿受具戒竟然後得預說戒汝
等各還本處靜念溫誦不得散亂然後方起更設一
禮依次而出若沙彌等別說戒者則不須此戒師唱
不來者說欲巳次唱誰遣比丘尼來請教誡尼無此問
有受囑者應起至僧中禮巳胡跪住合掌云大德某
寺尼眾和合僧差比丘尼某甲半月頂禮大德僧足
[001-0337a]
求請教誡尼人出五分律三說巳上座前長跪曲身合掌
云大德慈悲能教誡比丘尼不上坐若云某甲老年
無德不堪更請能者如是展轉至二十夏巳來並須
委問不得止問五三而巳由二夏巳上並堪教誡尼
故若無堪者還至上坐前云巳遍問下坐並辭不堪
上坐當語云諸大德等何啻堪往特由愛惜正業故
不受請若尼明日參戒師來時當語云此眾中無教
誡尼人又無善說法者雖然上坐有教勅諸尼眾當
懃精進如法脩道謹慎莫放逸此文當懃巳前出五分巳後出僧祇此人
復本座巳說戒師云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維那答云
說戒羯磨今時多有答云布薩說戒者非也戒師待維那坐巳然後作
白以未坐時則有坐立不同豈非別眾等過若說戒
竟當至明人能護戒偈中維那鳴鐘三下令未受具
者來聽若沙彌未至應待來為說若全不來直說戒
竟維那鳴槌三下令外人知了得入若說戒巳當誦
四分偈序作唄神仙五通人造設禁呪術為彼慚愧
者攝諸不慚愧如來立禁戒半月半月說巳說戒利
益稽首禮諸佛摩得勒伽云不得作半唄作半唄者
突吉羅不解前梵音作處世界唄亦得戒師下座巳至僧中禮謝云
比丘比丘尼某甲敬謝眾僧僧差誦律三業不懃多有
舛悞願眾慈悲布施歡喜眾僧即應各說自慶偈云
諸佛出世第一快聞法奉行歡喜快大眾和合寂滅
快眾生離垢安樂快俱舍論偈云諸佛出現樂說正
法亦樂大眾和合樂聚集出家樂然後唱三禮散。
[001-0337b]


第四雜行者問說戒至半不說欲得起去不答欲本
應羯磨今雖白竟然此說戒是羯磨家所為事要
須說欲得去若界外客比丘比丘尼欲得聞戒者當直至
說戒處不得更至餘處恐破他說戒若未誦序未唱
是中清淨不巳來客僧隨次入依位而坐彼戒師若
見他來即須止誦若不住者客師當呵令住待坐訖
依向所住處文次第為說若巳誦序竟乃至說戒巳
當並入僧中四向禮僧巳胡跪住一人告清淨云大
德姉僧聽比丘比丘尼某甲等若干人並清淨告巳隨次坐
戒師隨次說若不清淨者一一別告云大德姉僧聽比丘
比丘尼某甲犯某罪為逼說戒未得懺悔待後當如法

懺說巳依前住文續次誦之若客來多及人等者縱
說戒訖皆令主人從頭更誦不誦如法治故律云等
多更為說若多寺尼來請教誡隨意受之前各列寺
名人名後總結請意不得通云某甲某甲尼差某甲
某甲尼等以文不了故眾中若無能誦戒者布薩儀
式一依前法直差一人說法誦經諸餘教誡等便散
也毗尼母云若根鈍無知有難不得就餘寺說戒者
下至說一偈云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作如是巳方得散去不得全不說也若全偈不得者
應言謹慎莫放逸巳方得散也若於說戒座上憶得
罪者即須心念發露云我比丘比丘尼某甲犯某罪待說
戒竟當如法懺作如是巳便得聽戒若犯罪有疑者
應心念言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於某事生疑待說戒竟當
[001-0337c]
決了若於未說戒前憶得罪者應先懺巳便得聽戒。


第五略說者此律難有八種謂王賊水火病人非人
惡虫難等或大眾難集床座少多病天雨鬪爭說法
夜久如是等緣皆聽略說義云若有眾主綱維善能
御眾者每至盛夏盛冬恐僧疲弊者當為略說戒平
旦集僧時維那作白竟上坐又白僧云今日是說戒
日大眾並願早集當為略說勿假託緣自生猒怠若
作如此亦成善御大眾心無憂悔也說戒師當量難
緣遠近觀時進不難若遠時則為說三十九十巳餘
者略却若難近及老病寒熱等緣當為說序巳餘者
便略云何略耶說戒序竟問清淨巳應言諸大德姉
四八波羅夷法僧常聞乃至諸大德姉是七滅爭法僧
常聞巳下必須廣說迄至戒末若難卒至即說僧常
聞若全序不得說者應云今某月某日布薩說戒時
眾僧各正身口意謹慎莫放逸說巳便散五分云欲作羯
磨僧不可知者當於說戒前作以說戒是正制僧不
敢散次明別人法者一人獨住應詣說戒堂掃灑處
所具布薩調度一如前式客比丘比丘尼來若四人巳上
即須廣說若三人巳下各相向說云二大德姉一心念
今僧十五日說戒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清淨三說若有二
人亦相向說同有若有一人心念口言今眾僧十五
日說戒我某甲清淨三說若犯波羅夷者便應滅擯不
合說戒若犯僧殘巳下罪無人可對懺者應至像前
心念發露巳便說我比丘比丘尼某甲敬白十方諸佛今
[001-0338a]
日眾僧說戒日我犯某罪不應布薩一說若犯小罪不
應說戒自責心巳便說。
毗尼討要卷上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