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k0110 優婆塞戒經-北涼-曇無讖 (master)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譯


六波羅蜜品第十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供養六方,六方即是
六波羅蜜,是人則能增長財、命,如是之人有
何等相?」


佛言:「善男子!若能不惜一切財物,常
於他人作利益事,念於布施,樂行布施,隨有
隨施,不問多少。當行施時,於身財物不生輕
想;淨施不擇持戒、毀戒;讚歎布施,見行布施
[004-1052c]
歡喜不妬;見有求者心則悅樂,起迎禮拜,施
床命坐;前人諮問若不諮問,輒為讚歎布施
之果。見恐怖者,能為救護,處飢饉世,樂施飲
食,雖作是施,不為果報,不求恩報施。不誑
眾生,能讚三寶所有功德。不以斗稱雜餘異
賤欺誑於人,不樂酒博貪欲之心,常修慚羞愧恥之德,雖復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
生憍慢。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
養施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
常修軟心,不作罪過,設誤作者,常生愧悔,信
是罪業,得惡果報,所修善事,心生歡喜;於小
罪中生極重想,設其作已,恐怖憂悔。終不
打罵瞋惱眾生。先意語言,言輒柔軟。見眾
生已,生愛念心,知恩報恩,心不慳悋,不誑
眾生。如法求財,樂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
化人。見窮苦者,身代受之,常修慈心,憐愍一
切。見作惡者,能為遮護;見作善者,讚德說果,
復以身力往營佐之。身不自由,令他自在。常
修遠離瞋恚之心,或時暫起,覺生愧悔。實語、
軟語,遠離兩舌及無義語。善男子!有是相
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戒波羅蜜。


「善男子!
若人能淨身、口、意業,眾生設以大惡事加,乃
至不生一念瞋心,終不惡報;若來悔謝,即時
受之。見眾生時,心常歡喜,見作惡者,生憐愍
心。讚歎忍果,呵責瞋恚,說瞋果報多有苦毒。
修施忍時,先及怨家。正觀五陰眾緣合和,若
和合成,何故生瞋?深觀瞋恚乃是未來無量
惡道受苦因緣,若暫生瞋,則生慚愧恐怖悔
心。見他忍勝,不生妬嫉。善男子!有是相者,
[004-1053a]
當知是人則能供養忍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
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貪坐臥等樂,如作大
事功德力時,及營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業,
要令畢竟。作時不觀飢渴、寒熱、時與非時。不
輕自身。大事未訖,不生悔心;作既終訖,自慶
能辦。讚歎精進所得果報。如法得財,用皆以
理。見邪進者,為說惡果。善教眾生令修精進,
所作未竟,不中休息。修善法時,不隨他語。善
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進波羅
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樂處空閑若
窟、若山、樹林、空舍,不樂憒鬧、貪著臥具,不樂
聽說世間之事,不樂貪欲、瞋恚、愚癡。先語、軟
語,常樂出家教化眾生,所有煩惱輕微軟薄,
離惡覺觀,見怨修慈,樂說定報,心若逸亂,生
怖愧悔,見邪定者,為說罪過,善化眾生置正
定中。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
養禪波羅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
悉學一切世間之事,於貪、瞋、癡心不貪樂,不
狂、不亂。憐愍眾生,善能供養父母、師長、和上、
長老、耆舊有德,修不放逸。先語、軟語,不誑眾
生,能分別說邪道、正道及善惡報,常樂寂靜
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眾生,見學勝已,不
生妬心,自勝他人,不生憍慢。受苦不憂,受樂
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
養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
施方四者:一者:調伏眾生,二者、離對,三者、
自利,四者、利他。若人於財不生慳惜,亦不分
別怨親之相、時與非時,是人則能調伏眾生。
於財不惜,故能行施,是故得離慳悋之惡,是
[004-1053b]
名離對。欲施、施時、施已、歡喜,不生悔心,是故
未來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能令他
人離於飢渴苦切之惱,故名利他。


「戒方四者:
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
他。莊嚴菩提者,優婆塞戒至菩薩戒,能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莊嚴。
既受戒已,復得遠離惡戒、無戒,是名離對。受
持戒已,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既受
戒已,施諸眾生無恐無畏,咸令一切離苦獲
安,是名利他。


「忍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
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
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既修忍已,能離瞋
惡,是名離對。忍因緣故,得人天樂至無上樂,
是名自利。忍因緣故,人生喜心、善心、調心,是
名利他。


「進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
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精進
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善法時,離惡懈怠,
是名離對。因是善法,得人天樂至無上樂,是
名自利。教眾生修善,令離惡法,是名利他。


「禪方四者:一者、莊嚴菩提,二者、離對,三者、
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提者,因修如是禪定
力故,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莊嚴。因是禪定修無量善,離惡覺觀,是
名離對。修舍摩他因緣力故,常樂寂靜,得人
天樂至無上樂,是名自利。斷諸眾生貪欲、瞋
恚、狂癡之心,是名利他。


「智方四者:一者、莊嚴
菩提,二者、離對,三者、自利,四者、利他。莊嚴菩
[004-1053c]
提者,因修智慧獲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是名莊嚴。修智慧故,遠離無明,令
諸煩惱不得自在,是名離對。除煩惱障及智
慧障,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得調伏,是名利
他。


「善男子!或有說言:離戒無忍,離智無定,
是故說有四波羅蜜。若能忍惡不還報者,即
名為戒;若修禪定心不放逸,即是智慧;是
故戒即是忍,慧即是定。離慧無定,離定無慧,
是故慧即是定,定即是慧。離戒無進,離進無
戒,是故戒即精進,精進即戒。離施無進,離進
無施,是故施即精進,精進即施。故知無有
六波羅蜜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智慧是因,
布施是果;精進是因,持戒是果;三昧是因,
忍辱是果。然因與果,不得為一,是故應有六
波羅蜜。若有說言:戒即是忍,忍即是戒。是義
不然!何以故?戒從他得,忍不如是;有不受
戒而能忍惡,為眾修善忍無數苦,無量世中
代諸眾生受大苦惱,心不悔退,是故離戒應
有忍辱。善男子!三昧即是舍摩他也,智慧即
是毘婆舍那;舍摩他名緣一不亂,毘婆舍那
名能分別;是故我於十二部經說定、慧異,當
知定有六波羅蜜。如來所以最初先說檀波
羅蜜,為調眾生。施時離貪,是故次說尸波羅
蜜。施時能忍捨離之心,是故次說忍波羅蜜。
施時心樂,不觀時節,是故次說進波羅蜜。施
時心一,無有亂相,是故次說定波羅蜜。施
時不為受生死樂,是故次說智波羅蜜。


「善男
子!云何名為波羅蜜耶?施時不求內外果報,
不觀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財,心不悋惜,不
[004-1054a]
擇時節,是故名為施波羅蜜。乃至小罪,雖為身
命尚不毀犯,是故名為戒波羅蜜。乃至惡人
來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為忍波羅蜜。三
月之中一偈讚佛,不休不息,是故名為進波
羅蜜。具足獲得金剛三昧,是故名為禪波羅
蜜。善男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具足
成就六波羅蜜,是故名為智波羅蜜。


「善男子!
菩薩有二: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能淨六
波羅蜜,是不為難;在家能淨,是乃為難。何以
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雜品第十九



善生言:「世尊!菩薩已修六波羅蜜,能為眾生
作何等事?」


「善男子!如是菩薩能拔沈沒苦海
眾生。善男子!若有於財法食生慳,當知是人
於無量世得癡貧報,是故菩薩修行布施波
羅蜜時,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樂
施,一切怨讎悉生親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
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則得成就施果。善
男子!有人說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
根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陰。所以者
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為自利他利
及自他利,則具五陰,如是布施,即能莊嚴菩
提之道。遠離煩惱,多財巨富,名施正果;壽
命、色、力、安樂、辯才,名施餘果。施果三種:有
勝財故獲得勝果,有田勝故獲得勝果,施主
勝故獲得勝果。向須陀洹至後身菩薩乃至
成佛,是名勝田,施如是田,故得勝果。若有施
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觸,是名財勝,以是物施,
故得勝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濃,施、戒、聞、慧,則
[004-1054b]
得勝果。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
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
五者、如法求物施。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
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則得多財饒寶,金銀、
琉璃、車渠、馬瑙、真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
奴、婢,多饒眷屬,至心施者,得如是果。自手施
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
說,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報。信心施
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
說,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一切眾生之所愛念,
信心施者,加如是報。時節施者得何等果?時
節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所須之物隨時
而得,時節施者,兼如是果。如法財施,得何等
果?如法財施所得果報,如先所說,得是財
已,王、賊、水、火所不能侵。


「若好色施,以是因緣,
是人獲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
稱遠聞。若以味施,是人因是眾樂見聞,既見
聞已生愛重心。若好觸施,是人因是得上妙
觸;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
善男子!有人說言:施於塔、像,不得壽命、色、
力、安、辯,無受者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
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應得如
是五報。善男子!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
慈心實無受者,而亦獲得無量果報。施塔、像
等亦應如是,得五果報。善男子!如人種穀,終
不生苽,施於塔、像,亦復如是;以福田故,得種
種果。是故我說田得果報,物得果報,主得果報。


「善男子!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
法施則得財、法二報,財施唯還得財寶報。菩
[004-1054c]
薩修行如是二施,為二事故:一、令眾生遠離
苦惱,二、令眾生心得調伏。善男子!復有三
施:一、以法施,二、無畏施,三、財物施。以法施
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為壞邪見
說於正法,能分別說實非實等,宣說四倒及
不放逸,是名法施。若有眾生怖畏王者、師子、
虎、狼、水、火、盜賊,菩薩見已,能為救濟,名無畏
施。自於財寶破慳不悋,若好若醜,若多若少,
牛、羊、象、馬,房舍、臥具、樹林、泉井,奴婢、僕使,水
牛、駝驢,車乘、輦輿,瓶瓮、釜鑊,繩床、坐具,銅鐵、
瓦器,衣服、瓔珞,燈明、香、花,扇、蓋、帽、履,机杖、繩
索,犁、鎒、斧、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稱求者
意,隨所須與,是名財施。若起僧坊及起別房,
如上施與出家之人,唯除象、馬。


「善男子!施
有四累:一、慳貪心,二、不修施,三、輕小物,四、求
世報。如是四累,二法能壞:一、修無我,二、修
無常。善男子!若欲樂施,當破五事:一者、瞋心,
二者、慳心,三者、妬心,四者、惜身命,五者、
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樂布施。樂施之人,獲
得五事:一者、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二者、一切
眾生樂見、樂聞,三者、入大眾時不生怖畏,四
者、得好名稱,五者、莊嚴菩提。


「善男子!菩薩
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為一切施也?善男
子!菩薩摩訶薩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
施;恒以淨心施於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
施,名一切施;所愛之物,破慳能捨,名一切施;
施不求報,名一切施;施時不觀田以非田,名
一切施;怨親等施,名一切施。菩薩施財,凡有
二種:一者、眾生,二者、非眾生,於是二中乃
[004-1055a]
至自身都不悋惜,名一切施;菩薩布施,由憐
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時、施已不悔,名一
切施。或時設以不淨物施,為令前人生喜心
故。酒、毒、刀、杖、枷鎖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
在,終不以施;不施病人不淨食藥;不劫他
物乃至一錢持以布施。菩薩施時雖得自在,
終不罵打令諸僕使生瞋苦惱。如法財施,不
求現在後世果報。施已常觀煩惱罪過,深觀
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無所求。施貧窮
時,起悲愍心;施福田時,生喜敬心;施親友時,
不生放捨心。若見乞者,則知所須隨相給
與,不令發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無量果。


「善男子!施主有三:謂下、中、上。不信業果,
深著慳悋,恐財有盡,見來求者生瞋礙想,是
名為下。雖信業果,於財生慳,恐有空竭,見
來求者生於捨心,是名為中。深信業果,於財
物所不生慳悋,觀諸財物是無常想,見來
求者,有與則喜、無與則惱,以身䞃物而用與
之,是名為上。復有下者,見來求者,䫌面不
看,惡罵毀辱。復有中者,雖復施與,輕賤不
敬。復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與。復有下
者,為現報施;復有中者,為後報施;復有上者,
憐愍故施。復有下者,為報恩施;復有中者,為
業故施;復有上者,為法藏施。復有下者,畏勝
故施;復有中者,等己故施;復有上者,不擇怨
親。又復下者,有財言無;又復中者,多財言
少;又復上者,少索多與。施者無財,亦復三種:
最下之人,見來求者,惡心瞋責;中品之人,見
來求者,直言無物;上品之人,見來求者,自鄙無物
[004-1055b] ,心生愁惱。善男子!又復下者,常為聖賢之所呵責;又復中者,常為賢聖之所憐愍;
又復上者,賢聖見已心生歡喜。


「善男子!智人
行施,為自他利,知財寶物是無常故,為令眾
生生喜心故,為憐愍故,為壞慳故,為不求
索後果報故,為欲莊嚴菩提道故。是故菩薩
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慮財盡,不輕財物,不
輕自身,不觀時節,不觀求者,常念乞者如飢
思食。親近善友,諮受正教,見來求者,心生歡
喜,如失火家得出財物,歡喜讚歎,說財多過。
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復語乞者:『汝今真是我
功德因!我今遠離慳貪之心,皆由於汝來乞
因緣。』即於求者生親愛心。既施與已,復教乞
者如法守護,勤修供養佛、法、僧寶。菩薩如是
樂行施已,則得遠離一切放逸,雖以身分施
於乞者,終不生於一念惡心,因是更增慈、
悲、喜、捨。不輕受者,亦不自高,自慶有財稱求
者意,增長信心,不疑業果。善男子!若能觀
財是無常相,觀諸眾生作一子想,是人乃
能施於乞者。善男子!是人不為慳結所動,如
須彌山風不能動。如是之人,能為眾生而作
歸依,是人能具檀波羅蜜。


「善男子!有智之
人,為四事故,樂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煩惱,
二者、因施發種種願,三者、因施得受安樂,四
者、因施多饒財寶。善男子!無貪之心,名之為
施。云何無貪?施即是業,物即是作,為業、為
作具足布施,名為無貪。因於布施破煩惱者,
既行惠施,破慳貪、嫉妬、瞋恚、愚癡。云何因施
發種種願?因是施已,能發種種善惡等願,因
[004-1055c]
善惡願得善惡果。何以故?誓願力故。云何
因施得受安樂?因是施故受人天樂,至無
上樂。云何因施多饒財寶?因是施故,所求金、
銀乃至畜生,如意即得。善男子!若人樂施,
是人即壞五弊惡法:一者、邪見,二者、無信,三
者、放逸,四者、慳悋,五者、瞋礙。離是惡已,心
生歡喜,因歡喜故,乃至獲得真正解脫。是人
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二
者、善名流布遍於四方,三者、入大眾時心無
怖畏,四者、一切善人樂來親附。善男子!修
行施已,其心無悔。是人若以客塵煩惱故墮
於地獄,雖處惡處,不飢不渴,以是因緣離二
種苦:一、鐵丸苦,二、鐵漿苦。若畜生身,所須易
得,無所匱乏。若餓鬼身,不受飢渴,常得飽滿。
若得人身,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及信、戒、施、多
聞、智慧,勝於一切;雖處惡世,不為惡事,惡法
生時,終不隨受,於怖畏處不生恐怖。若受
天身,十事殊勝。


「善男子!有智之人,為二事故,
能行布施:一者、調伏自心,二者、壞怨瞋心;如
來因是名無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求受
者愛念之心,不求名稱免於怖畏,不求善人
來見親附,亦不求望天人果報。觀於二事:
一者、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二者、終不隨順慳
悋之心。何以故?如是財物,我若終沒,不隨
我去,是故應當自手施與,我今不應隨失生
惱,應當隨施生於歡喜。善男子!施者先當
自試其心,以外物施;知心調已,次施內物。
因是二施,獲得二法:一者、永離諸有,二者、得
正解脫。善男子!如人遠行,身荷重擔,疲苦勞
[004-1056a]
極,捨之則樂。行施之人,見來求者,捨財與之,
心生喜樂,亦復如是。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
是思惟:『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
先於施。』復當深觀貧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
繫心常樂行施。善男子!若人有財,見有求者,
言無言懅,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
如是之人名為放逸。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
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
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
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
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麩-夫+少]施於蟻
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
塵許[麩-夫+少]也?誰有一日食三揣[麩-夫+少],命不全者?
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
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
一綖施人繫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
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
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
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
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呪願王及貧
窮人所得福德等無差別。善男子!如人買香,
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
者、量者等聞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釐。修施
之德,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麁若細,若隨喜
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
所得果報無有差別。


「善男子!若無財物,見他
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
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
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隨有多少,任力施與,
[004-1056b]
除布施已,無有能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是
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自觀餘一揣食,自
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善
男子!智者當觀財是無常,是無常故,於無量
世失壞秏減,不得利益;雖是無常,而能施作
無量利益,云何慳惜不布施也?智者復觀
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
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飢渴
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
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
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善
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
解脫。若持戒人,雖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
食,微妙瓔珞。若人欲求世間之樂及無上樂,
應當樂施。智者當觀生死無邊,受樂亦爾,是
故應為斷生死施,不求受樂。復作是觀:雖復
富有四天下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
應為無上樂而行布施,不為人天。何以故?
無常故,有邊故。


「善男子!若有說言:施主、受
者及受樂者皆是五陰,如是五陰即是無常,
捨施五陰,誰於彼受?雖無受者,善果不滅,是
故無有施者、受者。應反問言:有施、受不?若言
施即是施,受即我者。復應語言:我亦如是,施
即是施,我即五陰。若言:施陰,此處無常,誰於
彼受?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種子常耶?是無常
乎?若言常者,云何子滅而生於芽?若見是
過,復言無常,復當語言:若無常者,子時與
糞、水、土等功,云何而令芽得增長?若言子雖
無常,以功業故而得芽果,應言五陰亦復如
[004-1056c]
是。若言子中先已有芽,人、功、水、糞為作了
因。是義不然!何以故?了因所了,物無增減,
多則多住,少則少住。而今水、糞芽則增長,是
故本無今有。若言了因二種:一、多,二、少。多則
見大,少則見小;猶如然燈,明多見大,明少見
小。是義不然,何以故?猶如一種,多與水糞,
不能一時一日增長人等過人。若言了因雖
有二種,要待時節,物少了少,物多了多,是故
我言了因不增。是義不然!何以故?汝法時
常,是故不應作如是說。


「善男子!子異、芽異,雖
作得異,相似不斷,五陰亦爾。善男子!如子業
增芽,芽業增莖,莖業增葉,葉業增花,花業增
果;一道五陰,增五道陰,亦復如是。若言如是
異作異受,是義汝有,非我所說。何以故?如汝
法中,作者是我,受者是身,而復不說異作異
受;受不殺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緣身得妙色,
是故汝法受者無因,作者無果,有如是過。若
言我作身受,我亦如是,此作彼受。復應問言:
汝身、我異,身受飲食,被服、瓔珞、妙食因緣得
好色力,惡食因緣得弊色力,是好、惡色若
屬因緣,我何所得?若言我得憂愁歡喜,云
何不是異作、異受?譬如有人,為力服酥,是
人久服身得大力、上妙好色;有人羸瘦,見之
心喜,是人即得大色力不?若言不得,我亦如
是;身所作事,我云何得?何以故?不相似故。我
法不爾,陰作、陰受,相似不斷。


「善男子!若言五
陰無常,此不至彼而得受報。是義不然!何
以故?我法或有即作即受,或有異作異受,無
作無受。即作即受者,陰作陰受;異作異受
[004-1057a]
者,人作天受;無作無受者,作業因緣和合而
有,本無自性,何有作受?汝意若謂:異作異受,
云何復言相續不斷?是義不然!何以故?譬
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乳時異故,
醍醐亦異,雖復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故
能害人。五陰亦爾,雖復有異,次第而生,相似
不斷,是故可言異作異受,即作即受、無作無
受者,若離五陰者,無我我所。一切眾生顛
倒覆心,或說色即是我,乃至識即是我。或有
說言:色即是我,其餘四陰即是我所,乃至識
亦如是。若有說言:離五陰已別有我者,無有
是處。何以故?我佛法中色非我也。所以者何?
無常、無作、不自在故,是故四陰,不名我所;乃
至識亦如是。眾緣和合,異法出生,故名為作,
實無異作;眾緣和合,異法出生,名為受者,實
無異受;是故名為無作無受。若汝意謂:異作
異受,何故此人作業不彼人受?俱有五陰!是
義不然。何以故?異有二種:一者、身異,二者、名
異。一者、佛得,二者、天得。佛得、天得身名各
異,是因緣故身口應異;身口異故造業亦異;
造業異故壽命、色力、安、辯、亦異,是故不得佛
得作業,天得受果。雖俱五陰,色名是一,受、想、
行異。何以故?佛得受樂,天得受苦,佛得生貪,
天得生瞋,是故不得名為相似。色名雖一,其
實有異,或有佛得白色,天得黑色。若以名同
為一義者,一人生時應一切生,一人死時
應一切死!汝若不欲然此義者,是故不得異
作異受。汝意若謂:汝亦異作異受,我亦如是
異作異受;若異作異受,應同我過,何故不見
[004-1057b]
自過而責我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我異二
種:一、次第生亦次第滅,二者、次第生不次第
滅。是生異故,滅亦復異,是故我言:異作異受,
此作此受,不同汝過。


「譬如有人欲燒聚落,於
乾草中放一粒火,是火次第生因緣故,能燒
百里至二百里。村主求得,即便問之:『汝弊惡
人,何因緣故燒是大村?』彼人答言:『實非我
燒。何以故?我所放火,尋已滅盡,所燒之處一
把草耳,我今當還償汝二把,其餘之物我不
應償。』是時村主,復作是言:『癡人!因汝小火,次
第生火,遂燒百里至二百里。辜由於汝,云
何不償?』雖知是火異作異燒,相續不斷,故彼
得罪。善惡五陰亦復如是,受報時陰雖言不
作,以其次第相續而生,是故受報。


「譬如有人
與他共䞈,執炬遠行至百里外,若不至者
當輸罰負,如其到者汝當輸我。執炬之人
至百里已,即從責物。他言:『汝炬發跡已滅,
云何於此從我索物?』執炬者言:『彼火雖滅,次
第相續生來至此。』如是二人,說俱得理。何以
故?如是義者,亦即亦異,是故二人俱無過失。
若有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異作異受,俱
無過失。譬如此彼二岸、中流,總名恒河,夏時
二岸相去甚遠,秋時二岸相去則近,無常定
相,或大或小,雖復增減,人皆謂河。或有說言:
此不是河,智人亦說有異、不異。五陰亦爾,智
人亦說即作即受,異作異受。汝意若謂:二岸
是土,中流是水,河神是河。是義不然!何以
故?若神是河,何故復言河清、河濁,有此岸、
彼岸、中流深淺,到於大海,可度、不度!譬如
[004-1057c]
有樹,則有神居,若無樹者,神何所居?河之與
神,亦應如是。是故彼此二岸、中流,次第不斷,
總名為河。是故可言即之與異,五陰亦爾。


「譬如有人罵辱貴勝,因惡口故,脚被鎖械,是
脚實無惡口之罪而被鎖械,是故不得決定
說言:異作異受,即作即受。唯有智者可得說
言:即作即受,異作異受。譬如器、油、炷火、人
護,眾緣和合乃名燈明。汝意若謂燈明增
減。是義不然!何以故?滅故不增,來故無減,
以次第生故言燈增減。汝意若謂:燈是無常,
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義不然!
何以故?油無常故,有盡、有燒,如其常者,應二
念住;若二念住,誰能燒盡?是故智人亦復說
言:燈明即異,五陰亦爾。明即六入,油即是
業,油業因緣故令五陰有增有減,有彼有此。如有人說阿坻耶語,是阿坻耶久已過去,
不在今日,世人相傳,次第不滅,故得稱為阿
坻耶語。智者亦說是阿坻耶語,非阿坻耶語,
雖復是非,俱不失理。五陰亦爾,亦可說言即
作即受,異作異受。


「有人巨富,繼嗣中斷,身復
喪沒,財當入官。有人言曰:『如是財物,應當屬
我。』官人語言:『是財云何異作異屬?』是人復言:
『我是亡者第七世孫,次第不斷,云何是財不
屬我耶?』官人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智者
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異作異受。


「汝意若
謂:五陰作業,成已便過,是身猶在,業無所依,
業若無依,便是無業,捨是身已,云何得報?是
義不然。何以故?一切過業,待體待時。譬如橘
子因橘而生,從酢而甜。人為橘故種殖是子,
[004-1058a]
是子、根、莖、葉、花、生果,皆悉不酢,時到果熱
酢味則發;如是酢味非本無今有,亦非無
緣,乃是過去本果因緣。身、口、意業,亦復如是。
若言是業住何處者,是業住於過去世中,待
時、待器、得受果報。如人服藥,經於時節,藥雖
銷滅,時到則發好力、好色;身、口、意業,亦復
如是,雖復過滅,時到則受。譬如小兒初所學
事,雖念念滅,無有住處,然至百年亦不亡
失;是過去業亦復如是,雖無住處,時到自受。
是故言:非陰作陰受,亦復不得非陰受也。若
能了了通達是事,是人則能獲無上果。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