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49 楞伽經參訂疏-明-廣莫 (master)



No. 332-A


楞伽經參訂疏序


楞伽參訂疏者。西吳沙門釋廣莫氏之編也。標玄
訂謬。將以翼經而正心學。其亦佩心印者之流歟。
夫心學之難明也久矣。吾儒。上自唐虞之君。即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虞聖
之傳大禹以為治平之常法也。先儒解曰。夫發於
形氣者人心也。發於義理者道心也。人心易私而
難公。故危。道心難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以察之。
而不雜形氣之私。一以守之。而純乎義理之正。天
下後世。治平之道必本乎此耳。今夫竺乾氏之論
心也。則曰真心妄心。其所謂寂照冥通。空有不二。
卓然而獨存者真心也。乃若根塵虗構。情想幻出
者妄心也。必使空諸妄而融諸真。然後為得其正。
則與吾儒所傳人心道心。名雖異而體實同也。大
率此心之邪正偏圓。而楞伽詳示之矣。然不獨指
其形氣之私。而又兼規乎識見之謬。則與吾儒格
致之學。意頗相符。信乎其為責善之功有補世教。
故我
[001-0001b]
太祖高皇帝。以天地高博之仁。
勅天下寺觀僧尼道俗。皆令傳習而講解此經。意使
人人得正其心輔揚
聖化。大矣哉
聖皇之心。淵乎遠矣。第此經辭氣艱澁。義埋幽玄。非
解卒莫能入。而解之者。亦未能盡達其源。吾閩三
山居士林君尚瓊。遠示此疏。并乞余序。余乃乘侍
萬機之暇。退而閉閣。閱之數過。掩卷思。所以治之之
道。與余所以用之之心。殊似㳷乎無外之體備見
於此疏也。尋流討源。刪華摭實。而條貫參析。超勝
前解。余因詳序編首而使傳之。更以此經。併吾儒
先聖所遺之典。置之座右。庶可俾余日用之操。奚翅
半部論語。


皇明萬曆癸丑夏四月浴佛日
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閩中葉向高譔

No. 332-B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叅訂疏敘


楞伽一經。我佛直語此心之妙。而決擇名數。使不混
淆於魔外也。夫此心也者。真醇融粹。虗徹靈明。超羣
[001-0001c]
數而非無。涉眾名而非有。生佛一體。物我同根。豈四
句之可擬。羣情之能測哉。由諸眾生。迷乎自心。執夫
外性。遂起勝妙。微塵。有。無。一。異。神我等見。實皆妄計
也。世尊逐一斥破。顯出自覺聖智。謂本然具足。不從
他得。此與達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同義。因囑二祖
云。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意在此歟。或謂達磨別傳心
印。不立文字。故稱直指。以教擬禪。殆非義矣。不知此
經。亦遣言說之指。明實義之月。非不立直指而何。即
如禪者。言即言非。門庭施設。曲拈情解。業巳枉矣。直
指之稱安在哉。蓋直指以明實。拈情以達權。曾不相
違耳。此經化儀。亦復如是。則禪教固異名而同體也。
先儒蔣之奇宋濂輩。以達磨之禪。為禪定。為六度之
一。此則非唯不會達磨之禪。亦復不知此經之義矣。
此經品名佛語心。心。即達磨直指之心也。達磨直指
之心。即世尊拈華示迦葉所云涅槃妙心也。尋源會
宗。有自來矣。第此經文義奇奧。讀解良難。望崖而退
者有之。所幸古遺註釋。學者因之得入。然猶不能深
詣而遠尋宗旨。緣舊註未詳故也。如經云。五法三自
性八識二無我。即八識一種。與雜華密嚴等經。唯識
瑜伽等論。相為符證。舊註往往略之。不亦惜乎。廣莫
思欲闡明大道。不揣巳愚。乃尋經論。及諸古註。并魏
唐二譯。叅訂成疏。於經之隱而難解者。會彼二譯。附
於其下。俾可意會得之。註巳明者摭之。其晦者明之。
題名曰叅訂疏。蓋不貴竄句游心。以亂人之聰明。務
[001-0002a]
令本文無滯則巳矣。疏成。壽梓以布諸方。志在就正
同業。知我罪我。所不計也。


皇明萬曆三十年八月十五日吳興後學沙門廣莫
書于西湖秦亭山院

No. 332-C


楞伽經參訂疏序


夫正心之學有常。而邪見之情不一。何則。葢心非
有也。而妙性昭昭。不可以謂無。心非無也。而幽靈
默默。不可以謂有。有亦非有。無亦非無。雙亦雙非。
極盡有無之量。而吾心之體。未始疏其涓滴也。是
故古之人。四句橫流。百非妄作。曷甞益於是心哉。
初祖有言。欲明是心。當以楞伽印之。印之為義。閑
邪之謂也。群邪既破。印何所施。榛莽巳闢。大道坦
夷。則無適而非真際也。然則。何心非法。何法非心。
心法兩空。空空亦空。始可與言楞伽矣。楞伽。歷劉
宋元魏李唐三譯。而四卷者葢宋本也。以初祖付
授之言。其傳獨顯然。是經也。辭澁而義詳。情真而
理到。解而入者難乎其人。惜古師剏有解者不存。
其名泯然而不覩其全書。次得受公集註。一往叅
[001-0002b]
詣。厥旨甚微。第疲于引據而忽于源流。又次得泐
公解。大略與受公同。今時清公。出觀楞伽經記。雖
思慮通長。然於才性偏忽。而旁采臆說。廁乎聖經。
此豈巧於用短而拙於用長也歟。及余歸自朝解。
解脫世網。晚年同仁安莫公。憇于西湖之濵。問甞
商確此經。聞其超超玄論。令人洞心駭耳。標精義。
申微旨。婉而有歸。要皆諸名賢尋味所不到者。悉
發揚之。事核而理暢。詞平而氣和。燦然出數萬言
以示余。余廼更為讐訂而壽諸梓。其庶乎正心學
于將來。空情塵于本際。劫可盡也。而功不可盡也。
余知莫公舌根不壞以此。



萬曆三十四年丙午夏四月佛誕日
賜進士出身承直郎奉
勑贊畫薊遼保定山東等處軍務從征外國加四品
服兵部職方司主事武塘袁黃撰

No. 332-D


楞伽參訂疏敘


如來出世。達磨西來。拈華示眾。面壁傳燈。皆直指心
[001-0002c]
印。為佛宗祖。夫佛即心。心即佛也。佛與心。有二乎哉。
非聖智自覺。不足以言佛。非靈鑒虗涵。不足以語心。
心得佛。以顯示第一義。佛因心。以化度人天。故佛佛
出世。唯語此心。心之外。無法可說。識此義者。可與譚
楞伽矣。昔聞西域䮚伽城。山臨大海。傍絕門戶。非神
通力。不可昇𨓏。故名阿䟦多羅。言無上也。佛以自覺
聖智境界。其究竟直離心意識妄想。非邪智可到。而
此經直指妙心。亦絕蹊徑。盖心一而巳。出此心。為外
道。為惡見。為世間法。大約有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
我。種種異論。是為謗因果見。拔善根本。壞清淨因。凡
若此者。當墮地獄。何望聖真。故大慧菩薩。通達大乘。
能以百八句大義。仰咨世尊。世尊隨問隨答。要以破
一切異見。如世界不實。破以幻夢犍闥婆城熱𦦨水
月光。如有無識三緣。不能生法。破以龜生毛沙出油。
如言說諸妄想相。破以四種言說。如妄立是非。破以
是句非句。如無始妄想二緣六因。破以泥瓶縷氎草
席種芽酪酥及燈照色等。如七種性自性。破以七種
境界第一義心。如藏識轉識不異。破以泥團微塵猛
風海水波浪。其反覆啟露。逐一斥破。眾義既破。自覺
全顯。自覺即佛。佛即一心。心體本空。本然寂靜。惟遠
離諸相。是名不取。是名牟尼。則三世性空。復其本然
之靜矣。佛豈從他得哉。此經大部。舊有十萬偈。百萬
句。三千六萬言。總一百五十一品。今經止佛語心一
品。是百五十一之初品也。言簡而理到。與達磨直指
[001-0003a]
人心。見性成佛同義。故達磨曾語二祖曰。楞伽四卷。
可以印心。意有在矣。世傳。達磨不立文字。故稱直指。
不知楞伽。巳了佛心。達磨之不立文字。抑亦述而不
作歟。余本凡愚。乍脫世網。幸遇
仁安法師。飛錫秦亭。吟咏自適。忽以參訂一疏示余。
朝夕玩誦之。見其旁引曲證。合異歸同。真能默會世
尊之密語。洞徹此經之玅諦矣。六節時周。五明中啟。
靜夜伏思。竊為佛語四卷。可以四字括之。四字者何。
悟修隨證是也。盖道非悟則不入。非修則不行。非隨
則無漸。非證則不了。何以故。三有眾生。以無明故。依
內心外境。造種種業。受種種苦。如夢未覺。如醉未醒。
若能言下大悟。認取二障。了境如幻。自心所現。則滅
妄想三有苦。及無知愛業緣。能以聖慧眼入。分別諦
理。能所既寂。境觀雙融。體用互收。寂照冥攝。不與外
道斷見性相共。而宗旨不墮矣。既悟何可不修。修行
者入禪三昧。須離群。須遠俗。須少睡眠。以專精靜業。
尤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二乘。務在策
進勝行。然修有四禪。有愚夫禪。有觀察義禪。有攀緣
如禪。有如來清淨禪。四禪中擇取聖智三相。所謂無
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惟
此當勤修學。修行得此。方能捨跛驢心。超外道見矣。
然無上正覺。豈一蹴能至哉。則當繼之以隨。隨者。佛
地不同。至無所有境。方為佛地。七地巳前。未離有作。
登第八地。始號不動。於是漸升諸地。住三昧境。了達
[001-0003b]
三昧皆惟自心。得如幻定。即經所云隨入無相處。隨
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皆
有增進次第相續。入于第一真實之義。疾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則具足其自覺聖智。而證無生法。證
出世間上上法。始是如來大涅槃。以其隨機赴感。名
為化佛。以酬其報因。名為報佛。以本覺顯照。名為智
慧佛。以理體無二。名曰如如佛。當是時。自然殊勝莊
嚴。至法雲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即有同類眷屬圍
繞。就座灌頂。顯示神力。面見諸佛如來。又乘二種無
量神力。分別諸法。利益眾生。吾事畢矣。然而總之。只
了吾靈鑒虗涵之妙心而巳。寧有他法哉。故謂此經
為佛語心可。為佛語佛可。為無佛無心亦可。夫心豈
可語哉。佛而語心。皆化佛。非法佛也。讀是經者。當自
得之。


萬曆三十七年歲次巳酉秋九月括蒼李大生和南


疏經凡例




* 按古凡釋經。大科分三。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此約全部而言也。今經大部未至。來秪一品。其中雖有序分。然無流通。由是不拘此三。但直疏而巳。
* 又古釋經。科分雜糅。義例蔓延。意使學者尋源會
[001-0003c] 宗。知有由緒。而不知末世學人。愚者眾而智者寡。尋枝摘葉。其心易疲。屢見有置之高閣。而經年不閱者。蓋苦此耳。然而今經廣破異見。唯顯一心。隨問即答。無定由緒。其中大段。關節易明。餘諸𤨏末。詳略皆可。去取由人。何勞於是。大都儒者之言。多不置此。今乃指示坦途。直造一心。別無牽制。
* 此經三譯。今疏者宋譯也。三譯中。有語異而義同者。則會彼二譯。附本文下。使知同故。
* 凡參訂諸註。有事理謬誤者。不敢極詆。而略明之。無傷大體則隱之。唯期開人頂眼識正趣故。
* 註中凡引舊註。及諸經論成言。則先標其名。無某云者。是叅訂家語。
* 經中逢梵語處。遂翻華言。附于其下。使不滯於文。通義趣故。
* 經中所出外道。別有論義。若廣引其詳。則令學者泣岐。是故今疏。不貴語備。務在義周。使經義釋然而巳。
* 疏式。經則大字一行直下。註則小字兩行並區。餘諸義例。意會通之。



所引經論目錄




* 魏譯楞伽經
* 唐譯楞伽經
* 華嚴經
* 密嚴經
* 解深密經
* 首楞嚴經
[001-0004a]
* 勝鬘瓔珞經
* 長阿含經
* 法華經
* 涅槃經
* 本行經
* 地藏經
* 梵網經
* 密迹力士經
* 維摩詰經
* 仁王般若經
* 大品般若經
* 普曜經
* 正法念經
* 瑞應經
* 金剛般若經
* 觀佛三昧海經
* 思益經
* 雜阿含經
* 譬喻經
* 興起行經
* 般泥洹經
* 第一義法勝經
* 楞伽集註
* 楞伽新說
* 楞伽古註
* 楊彥國楞伽纂註
* 泐公楞伽解
* 俱舍論
* 起信論
* 中論
* 瑜伽師地論
* 佛地論
* 成唯識論
* 攝大乘論
* 因明入正理論
* 攝大乘論
* 莊嚴論
* 僧佉論
* 華嚴論
* 大智度論
* 肇論
* 立世阿毗曇論
* 雜阿毗曇論
* 華嚴經疏鈔
* 天台四教儀
* 法華玄義
* 四教儀集註
* 八識頌註
[001-0004b]
* 宗鏡錄
* 西域記
* 後漢郊祀記
* 開皇三寶錄
* 周書異記
* 止觀輔行傳弘決
* 百法論註
* 金剛經疏
* 八識頌
* 唯識三十頌
* 大乘律
* 善見律
* 法界次第初門
* 十誦律
* 翻譯名義集
* 大明法數
* 四分戒本
* 譯經圖紀
* 黃帝算經
* 詩經
* 中庸
* 尚書
* 釋氏要覽
* 太極圖說
* 提婆論



所引經論目錄終No. 332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參訂疏卷第一


楞伽。西域記云。僧伽羅國東南隅海中。有䮚迦山。昔佛於此說䮚迦經。而云楞伽。訛也。按下經云。楞伽國。
摩羅耶山。蓋山名摩羅耶。山頂有城名楞伽耳。梵語楞伽。譯云不可往。據華嚴論。楞伽山高五百由旬。下
[001-0004c]
瞰大海。傍無門戶。非得神通。不可昇往。其所詮義。謂自覺聖智境界。離心意意識妄想。非邪智可到故。梵
語阿。譯云無。跋多羅。譯云上。合言無上。謂究竟覺際。更無有上故。寶者。尊重義。隨世所重而讚之之辭。然
世寶可壞。如來藏寶不可壞。故合云無上寶也。經者。能詮也。所詮勝。能詮亦勝。故通曰不可往無上寶經
也。諸有所表。詳如華嚴論說。今時有作觀楞伽經記者。言楞伽。寶名。楞字。去聲呼之。以山純此寶故。因此
寶名山。而云楞伽山也。此言謬甚。經首現言種種寶華以為莊嚴。魏譯亦云種種寶性所成。又楞伽王偈
云。於此楞伽城。種種寶山上。既曰種種寶。則非純此寶可知。記又謂此寶八楞。以喻八識。亦謬。楞伽是梵
語。譯云不可往。他經凡稱楞伽者。皆不可往義。豈以八楞八識牽紐。此何據哉。真齊東野人之語也。至於
他經或有。釋迦毗楞伽寶之名。自有譯義。不可以彼證此。】


「劉宋天竺沙門求那䟦陀羅譯」


譯經圖紀云。梵語求那跋陀羅。譯云功德賢。中印度人也。幼學五明四章陀論。志性明敏。度量該博。後遇
雜心論。莫測涯際。方悟佛法崇深。投㬱落𩭄。專精志業。博通三藏。宋元嘉中。譯是經為四卷。】

皇明吳興後學沙門廣莫 參訂
皇明 夏官大夫擕李袁黃 閱正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



一切佛語心者。謂三世諸佛所說第一義心也。然此經原我釋迦佛說。何言一切。謂一即一切故。蓋一經
所明。詳顯此心之義。故云佛語心也。品者。類也。義類相從。故名為品。相傳此經大部有十萬偈。百萬句。三
千六萬言。總有一百五十一品。今傳此方者。佛語心一品耳。按經初有如是我聞等句。則知今品為百五
十一之初品也。是故品下有第一字。卷雖分四。品止第一。有本。品下列二三四者。訛也。若權用第一之一。
之二等。乃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
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
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
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


華嚴經云轉論聖王。以金瓶盛四大海水。灌太子頂。授與轉輪王位。此世尊取喻上地菩薩堪紹佛位。乃以智
[001-0005a]
水而灌其頂。蓋表心與佛智相應。如佛灌頂。以顯位隣大覺也。今大慧等。位在上地。行非下賢。是故經家敘此
灌頂之說。】


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

此語倒置。天竺文體。蓋如此也。若唯此方潤色。
應云善解自心現境界義。文始順。】


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
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下經云。五法者。
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有三。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識有八。謂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賴
耶。二無我者。謂人無我。法無我。眾義解見下文。巳上經家所歎菩薩之德也。然闕聲聞歎德。所列聽眾。又闕緣
覺眾。。】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

摩帝。又云末底。譯云慧。】

遊一
切諸佛剎土。」

言諸菩薩。從遊諸佛剎土而來。】

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
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讚佛。


世間離生滅。猶如虗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
心。」
五陰合聚。成世間也。思益經云。說五陰是世。世間所依止。依止於五陰。不脫世間法。蓋以佛智。觀察
世間。如虗空華。本無所有。不起分別。生滅園離。若有若無。俱不可得。故云智不得有無也。然諸眾生。為貪
所使。妄執有無。起諸惡見。佛愍彼愚。承本願力。興大悲心。而救濟故。】

「一切法如幻。遠
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遠離於斷常。
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知人法無
我。煩惱及爾𦦨。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世尊知法如幻。
遠離心識。興如幻悲。度如幻眾。不墮有無故。上四偈。初偈依五陰讚。次偈依心識讚。第三偈依諸見讚末
偈依二無我讚。總謂世尊。離諸妄想。證法真性。自既得度。復能度他故也。梵語爾燄。譯云所知。煩惱。事障
也。所知。理障也。言佛二障永離。心常清淨。而無能所之相。】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
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
悉俱離。」
一切。指上四偈中世間心識人法煩惱等也。謂一切法。本涅槃相。若執涅槃。則涅槃
亦成法數。故復遣云無涅槃也。無有涅槃佛。道能也。無有佛涅槃。遣所也。佛。能覺也。涅槃。所覺也。遠離下。
結明涅槃佛佛涅槃二句。以有無不可得故。能所俱離也。】

「牟尼寂靜觀。是則遠
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靜。」
魏譯云。若如是觀佛寂靜離生滅彼
[001-0005b]
人今後世。離垢無染取。○梵語牟尼。譯云寂默寂默即寂靜義。牟尼寂靜者。華梵兼舉。佛之名也。觀者。言
觀佛也。按魏譯。觀從人說。謂所觀之佛。由遠離前偈所云有無能所而生。故云是則遠離生。然彼能觀之
人。亦當遠離有無能所彼我之相。是名不取。既不取者。而今而後。三世性空。復其本然之靜矣。巳上諸偈。
雖云讚佛。而全經大旨。悉蘊其中。何者。愚謂此經。直顯一心。頓袪四句。世出世間一切法數。如空中華。本
無所有。唯一自覺聖智。靈鑒虗涵。為此心之妙用也。自覺即佛。佛即一心。此今經之極致。因知此偈。經義
昭然矣。】


「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巳。自說姓名。我名為大慧。通
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世間解之士。聞
彼所說偈。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子。今
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爾時大慧菩薩
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此經
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所破之要。今大慧問語。無出此法。眾義既破。自覺全顯。一經大意。誠在此耳。讀
者毋厭其繁。可也。】


「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
唐譯云。云何起計度。云何淨計度。○今經增長。
即唐譯起義。此經先言淨。後言起。彼經先言起。後言淨也。】

「云何見癡惑。云何惑
增長。」
見。唐譯作淨。起淨先後。同上。】
「何故剎土化。相及諸外道。」
相字。
義屬上句。問如來剎土中教化之相。】

「云何無受次。何故名無受。」
魏唐
二譯。合此二句。作一句。云寂靜及次第。蓋無受。即寂靜義。次第。即入住出之次第也。】

「何故名
佛子。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何等禪境界。云何
有三乘。唯願為解說。」
巳上一十四句。末句以願說結之。】
「緣起何所
生。云何作所作。云何俱異說。」
俱異二字。俱對不俱。異對一說。此問外道
所執四句。然不及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略也。實影帶其中。】

「云何為增長。」
唐譯作云
何諸有起。】

「云何無色定。及以滅正受。」
上句問無色四定下句問第九滅定
也。九次第定名。詳如法界次第初門中說。可檢。】

「云何為想滅。何因從定覺。」
[001-0005c]


此問無想定也。是定經五百劫。最初半劫。其想始滅。最後半劫。其想復生。】
「云何所作生。
進去及持身。」
所作生。魏譯作因生果。進去及持身。魏譯作何因身去住。○今文進字。即
去義。持字。即住義。身者。五陰身也。下文佛領偈中云。五陰身徃來是也。】

「云何現分別。」


唐譯作云何見諸物。】
「云何生諸地。」
生。唐譯作入。】
「破三有者誰。何處
身云何。」
下句問。意連上句。謂何為三有處。何為三有身。】
「往生何所至。」
問既破三
有。往生何處。】

「云何最勝子。」
唐譯作云何諸佛子。】
「何因得神通。及自
在三昧。云何三昧心。最勝為我說。」
末句。唐譯作願佛為我說。○最
勝。稱佛也。佛姓瞿曇。譯云地最勝。是故稱佛為最勝也。謂於人中。此族最勝。事見釋氏要覽。又雜阿毗曇
心論第一云。我等諸佛。悉離諸漏。故名最勝。巳上二十句。末句以願說結之。】

「云何名為
藏。」
問第八識。】
「云何意及識。」
意是第七識。識是前六識。解見下文。】
「云何生與
滅。云何見巳還。」
見巳還。魏譯作斷所見。唐譯作退諸見。○還字。即斷退義。言見性覽
物。則流而不返。今不為物轉。返流全一。外用不行。謂之見巳還。】

「云何為種性。非種
及心量。」
唐譯作云何性非性。云何唯是心。○按唐譯。今種性是有性。非種是無性。】
「云何
建立相。及與非我義。云何無眾生。云何世俗說。」
無眾
生之無。上通諸佛。謂無佛無眾生。清淨本然。指真諦也。世俗說者。指俗諦也。】

「云何為斷
見。及常見不生。」
不生二字。通上句斷見。謂云何斷常二見不生。】
「云何佛外
道。其相不相違。云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
佛滅度後。大小
乘經。有二十部之異。】

「云何空何因。」
上半句。問空之相。下半句。問空之因。】
「云何剎
那壞。」
梵語剎那。毗曇論中。譯為一瞬。俱舍論云。時之極少名剎那。剎那壞。魏譯作念不住。葢此
約時言。彼約念言。壞即不住義。】

「云何胎藏生。」
胎藏者。謂胎中藏諸肝腑故。問意實該胎
卵濕化四生。今單舉胎生。影帶其餘也。】

「云何世不動。」
世以遷流為義。故問云何得不
動耶。】

「何因如幻夢。及揵闥婆城。」
梵語揵闥婆。譯云尋香。帝釋之樂神也。其
城大論云。日初出時。海中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但可眼見。而非實有。此即世人所謂
海市亦云蜃樓。今登萊海中常見者。是揵闥婆所居之城也。】

「世間熱時𦦨。及與
[001-0006a]
水月光。」
幻夢揵城熱燄水月。皆喻世間不實。世間二字。通上下句。故唐譯云。云何諸世間。如
幻亦如夢。揵城及陽燄等。】

「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云何國土
亂。」
亂。指五濁而言。】
「云何作有見。」
唐譯作云何見諸有。】
「云何不生滅。世
如虗空華。云何覺世間。云何說離字。」
唐譯作云何知世法。云何
離文字。云何如空華。不生亦不滅。】

「離妄想者誰。」
魏譯作云何無分別。】
「云何虗
空譬。如實有幾種。」
次句。魏唐二譯作真如有幾種。】
「幾波羅蜜心。何
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
末句。魏譯作真如無次第。○無所受。即真如也。魏譯
直說真如。今經在行者邊說。故云誰至。】

「何等二無我。云何爾𦦨淨。諸
智有幾種。幾戒眾生性。」
末句。問眾生性與戒品。當有幾種。】
「誰生諸
寶性。摩尼真珠等。」
梵語摩尼。譯云離垢。】
「誰生諸語言。眾生種
種性。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
明處。魏譯作五明處。○大智度論云。
五明者。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流別。二曰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三曰醫方明。禁呪閑邪。藥石針
艾。四曰因明。考定邪正。研覈真偽。五曰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

「伽陀有幾種。」
梵語
伽陀。譯云頌。】

「長頌及短句。成為有幾種。」
成。魏譯作法。唐譯作道。】
「云
何名為論。云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欲。云何名為王。
轉輪及小王。云何守護國。諸天有幾種。云何名為
地。星宿及日月。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第子有
幾種。云何阿闍黎。」
梵語阿闍黎。譯云軌範師。】
「佛復有幾種。」
下文偈云。
化佛。報生佛。如如佛。智慧佛等。葢下問名義。此問種類。】

「復有幾種生。」
問佛過去本所
生也。】

「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自性及與心。彼復各
幾種。」
自性。問意在三自性。心。問意在想心能所。故領偈中云。自性想所想。】
「云何施設
量。」
魏譯作施假名。唐譯作唯假設。】
「唯願最勝說。」
巳上七十二句。末句以願說結之。】


「云何空風雲。」
魏譯作何因有風雲。】
「云何念聰明。」
念聰明。魏譯作黠慧。○念。
即作意。言作意聰明。非無作般若。故云念聰明也。】

「云何為林樹。云何為蔓
[001-0006b]
草。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云何為卑陋。何因而
卑陋。」
上句問卑陋之相。下句問𢍉陋之因。】
「云何六節攝。」
六節。魏唐二譯作六時。○
按西域記。時有兩說。一云一年三時。謂春夏秋也。一云一年六時。謂春時熱時雨時秋時雪時寒時。今六
節即六時也。】

「云何一闡提。」
梵語一闡提。譯云信不具。】
「男女及不男。斯
皆云何生。」
不男有五種。謂生。犍。妬。變。半。】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
生。」
生。魏唐二譯作進。】
「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禪。唐譯作瑜伽。○梵
語具云禪那。譯云靜慮。又云思惟修。瑜伽。譯云相應。】

「眾生生諸趣。何相何像
類。」
相以色言。像以狀言。類以族言。】
「云何為財富。何因致財富。」
上句問財
富之相。下句問財富之因。】

「云何為釋種。」
梵語具云釋迦。譯云能仁。佛之姓也。種。猶裔也。
因緣解見下文。】

「何因有釋種。」
問立姓之因也。本行經云。甘蔗王。名善生。其第一妃。名善
賢。生一子。名長壽。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眾。四名別成。時善賢妃。欲立長壽。白王擯
遣四子出國。至雪山北。住直樹林中。其第四子別成為王。以德化人。即為強國。父王追悔。遣使往召。辭過
不還。父王歎曰。我子釋迦。釋迦之姓本此。】

「云何甘蔗種。無上尊願說。」
本行
經云。大茅草王。得成仙巳。壽命極長。老不能行。時諸弟子。出外乞食。恐有虎狼之患。遂以草籠盛之。懸於
樹上。獵人遙見。疑謂是鳥。乃射之。滴血於地。生二甘蔗。日炙開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大臣聞之。迎歸王
宮。養育長成。男名善生。女名善賢。男立為王。女立為后。後世相承。名甘蔗種。巳上二十三句。末句。以願說
結之。】

「云何長苦仙。彼云何教授。如來云何於一切時
剎現。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云何不食肉。云何
制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云何日月形。須
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剎。側住覆世界。如因陀羅網。
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或離日月
光。如是等無量。」
梵語須彌。譯云妙高。山名也。居四洲之中。大海之上。梵語因陀羅。譯
云主。又云帝。忉利天主之稱也。天帝有網。百寶所成。光光涉入。不相障礙。佛剎如之。自日月形至此。問佛
剎形相差別。詳如華嚴經說。】

「云何為化佛。云何報生佛。云何如
[001-0006c]
如佛。云何智慧佛。」
前問佛名幾種。此問佛名何義。】
「云何於欲界。不
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欲成菩提。」
成唯識論云。諸異生求佛
果者。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因生淨居天上大自在宮。得菩提故。色究竟。即淨居天之頂也。】

「善逝
般涅槃。」
善逝。佛十號之一也。涅槃經第十七云。善者名高。逝名不高。不高者。如來心也。高者。
不名如來。是故如來名善逝。如老子所云上善若水之意。又華嚴鈔第六云。善者好也。逝者去也。謂不向
餘三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即直往菩提號。梵語般涅槃。具云摩訶般涅槃那。譯云大滅度。滅者。寂滅
也。言得寂滅樂。度生死苦故。】

「誰當持正法。天師住久如。」
天師。魏唐二譯
作世尊。○天師。即天人師也。久如。猶言久近。問住世久近也。】

「正法幾時住。悉檀
及與見。各復有幾種。」
悉檀及見。解見下文。】
「毗尼比丘分。云何
何因緣。」
云何何因緣。二問辭也。承上句謂云何毗尼分。何因比丘分。梵語毗尼。譯云律。又云
滅。滅諸惡故。比丘。譯云乞士。僧之美名也。】

「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何
因百變易。云何百無受。」
百變易。唐譯作轉所依。百無受。魏譯作百寂靜。唐譯
作得無相。○最勝子。是菩薩乘。併緣覺聲聞。指三乘人也。百變易百無受。是三乘證之法。百變易。言諸
三昧意生之身。百無受。言諸三昧所得之境。境即真如。真如無所受故。】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間。」
上句問世間神通。下句問出世神通。】
「云何為七地。唯願
為演說。」
七地巳前。未離有作。登第八地。始號不動。葢問有作地相耳。巳上四十四句。末句以
願說結之。】

「僧伽有幾種。」
梵語僧伽。譯云和合眾。】
「云何為壞僧。」
問破僧事。】


「云何醫方論。是復何因緣。」
承上句問醫論因緣。】
「何故大牟尼。
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梵語具云迦葉波。譯
云飲光。拘留孫。譯云所應斷。拘那含。具云拘那含牟尼。譯云金寂。此三是過去佛也。是我者。釋迦自稱。下
經云。以四等故如來唱言。我是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大慧欲明四等。故發此問。四等者。謂字等。語
等。法等。身等。解見下文。】

「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何不一切
時。演說真實義。而復為眾生。分別說心量。」
何不下。魏譯作
何故不但說。唯有於一心。○魏譯言一心。即今真實義。而復下二句。魏譯略之。】

「何因男女
[001-0007a]
林。」
男女林。立世阿毗曇論第一云。閻浮提林外有二林。一名訶梨勒。二名阿摩勒。此二林南。復有七林。
中有人林。是人林中。果形如人。若男十六歲。女十五歲。又長阿含第十八云。金剛山不遠。有大海水。海水
北岸有叢林。名曰男女。縱廣五十由旬。集註謂男女眾多如林。必其未攷毗曇及阿含語。故失引據。今改
。】

「何梨阿摩勒。」
梵語訶梨勒。譯云天王持來。阿摩勒。譯語未詳。翻譯名義集云。樹葉
如棗。華小而白。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藥。】

「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
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
雞羅。即須彌。天竺諸國。梵語不同。或音聲相近。傳寫
之訛也。四寶所成。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迴泊。諸天之所遊舍。自海入空。高十六萬八千由旬。晝
夜因之而有。鐵圍。亦山名。環繞世界。日月光明照燭不及。故名鐵圍。金剛諸山。即七金山也。七重環繞須
彌之外。金剛所成。此七山中。或仙人。或乾闥婆。或諸賢聖所居。具載華嚴經中。巳上二十句。末句失結願
說。此下佛領所問。語雖錯綜。而不遺漏。至問不及者。佛更補之。】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
一。」
此四句。是經家序語。讚上大慧所問百八句義。是入大乘諸度之門。亦是諸佛第一義心也。蓋經以
佛語心名品。而大慧所問。一經之大意巳具。故云諸佛心第一也。又前問義。出自五法等數。而此法數。是
一經所破。自覺聖智。是一經所顯。學者於破顯處。幸毋忽焉。】

「善哉善哉問。大慧
善諦聽。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此四句。是佛誡聽許答之辭。下
文先領。次答。巳上八句。總為結前生後之意。此下正領。】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
剎那。趣至無自性。」
生及不生。涅槃及空。領問可知。剎那二字。義屬下句。趣至。唐譯
作流轉。無自性。即壞義。此領云何剎那壞之問。蓋謂剎那流轉不常故壞也。集註及古註意。皆以趣至無
自性一句。作答辭。謂大慧所問生及不生涅槃虗空剎那之法。皆想所見。初無自性也。此解誤矣。何者。答
偈別在後文。此但總領其問。豈此領中。孤置一語。為答文耶。愚故通會問語。以剎那趣至無自性句。為領
文。非答語也。】

「佛諸波羅蜜。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及
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
如是句。兼指前後事也。領辭雖錯綜。一一可尋。下文
或隱晦者。略標明之。其明顯者。不復繁指。】

「須彌巨海山。洲渚剎土地。星
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羅。解脫自在通。力禪三摩提。」
[001-0007b]


修羅。梵語具云阿修羅。譯云非天。其性多嗔。無天行故。三摩提。即三昧通名。是梵語也。譯云正心行處。又
云正定。】

「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諸禪定無量。諸陰
身往來。正受滅盡定。三昧起心說。心意及與識。無
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與現二見。」
現二見。魏譯作所見能見
。】

「乘及諸種性。金銀摩尼等。一闡提大種。荒亂及
一佛。」
荒亂。即國土亂。一佛。即拘那含等是我。】
「智爾𦦨得向。」
智爾燄可知。得向。領
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得。果義。即四果也。向。因義。即四向也。】

「眾生有無有。象馬
諸禽獸。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
譬因。即宗因喻三支之二也。悉
檀。悉是華言。檀是梵語。悉。徧也。檀。具云檀那。譯云施。謂佛以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四法。徧施眾生也。】


「及與作所作。叢林迷惑通。」
叢林。言稠林也。喻諸邪見。諸經中。多以稠林喻
邪見故。蓋謂邪見如林之稠也。唐譯作眾林。迷惑通者。領云何見癡惑。云何惑增長二句。通。即見義。】

「心
量不現有。諸地不相至。」
領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下四句。不現有。不相至。
即不真實。】

「百變百無受。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
此下佛補
大慧問不及者。】

「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眾生。身
各幾微塵。」
畜生為下。人類為中。諸天為上。末句。言諸身量。幾塵所成。】
「一一剎幾
塵。弓弓數有幾。」
四肘。為一弓。言一弓塵數有幾。】
「肘步拘樓舍。半由
延由延。」
毗曇論云。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一拘樓舍。八拘樓舍。為一由延。名義集云。一肘。人
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今四肘有七尺二寸。為一弓也。如是增上可知。梵語拘樓舍。又云拘盧舍。譯云五
百弓。又云一牛吼地。言牛鳴聲所極聞也。半由延二十里。一由延四十里。故魏譯云。肘步至十里。二十及
四十。梵語由延。又云由旬。譯云限量。】

「兔毫窻塵蟣。羊毛[麩-夫+廣]麥塵。」
雜阿毗曇
心論云。七極微為一阿耨。七阿耨為一銅上塵。七銅上塵為一水上塵。七水上塵為一兔毫上塵。七兔毫
上塵為一羊毛上塵。七羊毛上塵為一牛毛上塵。七牛毛上塵為一牕遊塵。七牕遊塵為一蟣。七蟣為一
虱。七虱為一[麩-夫+廣]麥。七[麩-夫+廣]麥為一指。二十四指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五百弓為一拘樓舍。】

「鉢他幾
[麩-夫+廣]麥。阿羅[麩-夫+廣]麥幾。獨籠那佉梨。勒叉及舉利。乃至
[001-0007c]
頻婆羅。是各有幾數。」
鉢他。唐譯作一升。阿羅作一斗。獨籠作一斛。那佉梨作十
斛。勒叉作十萬。舉利作一億。頻婆羅作一兆。謂幾[麩-夫+廣]塵成一升。乃至幾塵成一兆。故云是各有幾數。】

「為
有幾阿㝹。名舍梨沙婆。幾舍梨沙婆。名為一賴提。
幾賴提摩沙。幾摩沙陀那。復幾陀那羅。為迦梨沙
那。幾迦梨沙那。為成一波羅。此等積聚相。幾波羅
彌樓。」
阿㝹。唐譯作塵。舍梨沙婆。作芥子。賴提作草子。摩沙作豆。陀那作銖。迦梨沙那作兩。婆羅
作斤。彌樓。名義集云。有人謂彌樓。譯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准第一義法勝經云須彌樓山。則
須彌樓。是須彌山舊譯。俱舍論亦以須彌。作彌樓。是則梵音有異。若據法華云內外彌樓山。須彌及鐵圍。
是則山體有異。未知孰是。詳載於此。俟來者校焉。今文謂如是次第增上。乃至幾斤成彌樓山。末句。字義
缺略。會意可知。】

「是等所應問。何須問餘事。聲聞辟支佛。佛
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火𦦨幾阿㝹。
風阿㝹復幾。根根幾阿㝹。毛孔眉毛幾。」
應問三乘。身各幾塵。
火燄及風。六根諸毛竅等。為幾塵所成。何故不問此耶。上自諸山須彌地至此。有三十八句。佛因大慧問
不及此。佛自補之。夫此數量。唯佛能知。非下地可測。故大慧不能發問也。如華嚴阿僧祗品。諸菩薩不能
說。佛自說之。然世有筭經。列二十三數。始從一至十為十。次有十三數。從十十為百。十百為千。次萬億。兆。
京。垓。梓。壞。溝。㵎。正。載。即此世數。尚謂天地不能容載。況佛所知量乎。】

「護財自在王。轉
輪聖帝王。云何王守護。云何為解脫。廣說及句說。」


末句。領長頌及短句。】
「如汝之所問。眾生種種欲。種種諸飲食。
云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云何如幻夢。野鹿渴愛
譬。云何山天仙。犍闥婆莊嚴。解脫至何所。誰縛誰
解脫。云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云何無因作。」
此領無句。】


「云何有因作。」
此領有句。】
「有因無因作。」
此領俱句。】
「及非有無因。」


此領不俱句。】
「云何現巳滅。云何淨諸覺。云何諸覺轉。及
轉諸所作。云何斷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誰。
[001-0008a]
何處為何身。云何無眾生。而說有吾我。云何世俗
說。惟願廣分別。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云何為
胎藏。及種種異身。」
異身。唐譯作餘身分。言身四支也。】
「云何斷常見。
云何心得定。言說及諸智。戒種性佛子。云何成及
論。」
末句。領成為有幾種。云何名為論。】
「云何師弟子。種種諸眾生。斯
等復云何。云何為飲食。聰明魔施設。」
末句。蓋領三問。謂念聰明
魔幾種。施設量也。】

「云何樹葛藤。最勝子所問。」
最勝子。佛稱大慧也。】
「云
何種種剎。仙人長苦行。云何為族姓。從何師受學。
云何為醜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
成。」
梵語阿迦膩吒。譯云質礙究竟。色界頂天之名也。】
「云何俗神通。云何為
比丘。云何為化佛。云何為報佛。云何如如佛。平等
智慧佛。」
宗鏡第十六云。隨機赴感。名之為化。酬其往因。名之為報。本覺顯照。名為智慧。理體
無二。故曰如如。】

「云何為眾僧。佛子如是問。箜篌腰鼓華。剎
土離光明。心地者有七。所問皆如實。此及餘眾多。
佛子所應問。」
末二句。結領大慧所問巳竟。下八句。分二偈。生起答文也。】
「一一相
相應。遠離諸見過。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
一一相。即
大慧問中之相也。言說。即相之稱謂也。諸相本與實智相應。遠離有無等見之過。則名言亦離矣。以此離
言說道。徧施眾生。故曰悉檀離言說。】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此上
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次第建立句者。言後之答句。次第建立也。末二句。謂當如
諸佛所說。以酬前問。下文正答。】

「不生句生句。」
唐譯作生句非生句。○今文倒置。應云生
句不生句。凡答語每句中。皆上半句。拈其問相。下半句。隨破之。依心真如門。破一切相。故皆曰非。下文凡
字屬破義者。唐譯皆作非。今經或變他字。亦是破義。如無。如離。如不等字是也。又不生與生。是所詮義相。
句字。是能詮句身。下皆倣此。】

「常句無常句。相句無相句。住異句
非住異句。」
住異。是生住異滅四相之二。問中不出。答文補之。】
「剎那句非剎
[001-0008b]
那句。自性句離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斷句不斷句。
邊句非邊句。中句非中句。」
邊中句。前問不出。今補而答之。凡問出答不出。
答出問不出者。皆含於心量句中。】

「常句非常句。」
常。魏譯作變。唐譯作恒。○常句重出
者。古註云。凡有三常。一計四大性常。二計業習氣相續得果不斷故常。三如來藏體真常故常。據古註因
有三常。故經文重出。愚謂舉一常。即三常備矣。若據三常。當三出之。列而為二。將安分屬。今姑依魏譯作
變義解。乃變遷流注相續不斷。係三常中之相續常也。則前常句。屬餘二常矣。】

「緣句非緣
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
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
唐譯巧上。加一善字。】
「淨句非淨
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
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
有句無所有句。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相
句非相句。」
末句。唐譯作標相句非標相句。○相句重出者。前屬法相。今屬標義。標。即教也。
所謂如標指月者是也。】

「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緣自
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
緣自下一句。唐譯分作二句。云緣自聖智
句非緣自聖智句。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

「剎土句非剎土句。阿㝹句非
阿㝹句。」
阿㝹。唐譯作塵。】
「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
實句。」
實。魏唐二譯作四大。言四大實法也。】
「數句非數句。」
唐譯作筭數句非筭數句。】


「數句非數句。」
此數。魏唐二譯作神通。○此名數之數也。神通是名數故。又南藏本。此句
下注云。此數霜縷切。】

「明句非明句。虗空句非虗空句。雲句非
雲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風句
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
句。自性句非自性句。」
自性。唐譯作體性。】
「陰句非陰句。眾生
句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
慧句。魏譯作智句。唐譯作覺句。】
「涅槃句
非涅槃句。爾𦦨句非爾𦦨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
[001-0008c]
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𦦨句非
𦦨句。」
陽燄。】
「像句非像句。」
鏡像。】
「輪句非輪句。」
旋火。】
「犍闥婆句
非犍闥婆句。」
按大慧問中。以五喻明世間非實。則今此句。疑是揵城喻也。然三譯皆缺
城字。又與下文天句同列。則此當屬八部。蓋必雙顯喻部耳。】

「天句非天句。飲食
句非飲食句。婬欲句非婬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
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
月星宿句。諦句非諦句。」
四諦也。】
「果句非果句。」
四果也。】
「滅
起句非滅起句。」
滅起。唐譯分作二句。】
「治句非治句。」
治。唐譯作醫。】
「相
句非相句。」
集註云。所答凡有三相句。前則名相之相。次則標相之相。今則占相之相也。世
尊既以醫道冠於上文。是必以卜術綴於下句矣。】

「支句非支句。」
唐譯作支分句。】
「巧
明處句非巧明處句。」
此句三出。唐譯無今句。】
「禪句非禪句。迷
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族句非族句。仙
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
攝受。魏譯作捕取。】


「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
事句。身句非身句。覺句非覺句。」
覺。唐譯作計度。】
「動句非動
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
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
非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


雜。魏唐二譯作種種。】
「說句非說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
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
處。魏唐二譯作住持。】
「字句非字句。」
巳上
如來約心真如門總答百八句義。故皆言非也。如楞嚴經云。本妙圓心。非心非色。乃至非常樂我淨。又如
起信論云。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乃至非一異俱相。其非義與今經同。夫法相無量。而定言百八
句者。以應眾生百八煩惱。應知煩惱亦無量。此但舉其大數耳。又言百八句者。蓋取義足為句。非為言句
[001-0009a]
之句也。】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
修學。」

先佛說者。謂佛佛出世。說此心法。此心之外。無法可說。故令深信修學也。詳夫前後文義。乃知前文
百八句義。是總問總答。此下。大慧復從百八句中。抽繹為問。世尊隨問即答。是為別問別答。然皆不出百八句
義。而問答之意。要皆破一切異見。顯自覺聖智第一義心。是故標云佛語心品。】


爾時大慧菩
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
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
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
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古註云。流注者。唯目第八識。三相微隱。種現不斷。名
為流注。由無明緣。初起業識。故說為生。相續長劫。故名為住。到金剛定等覺。一念斷本無明。名流注滅。相生住
滅者。謂餘七識。心境麤顯。故名為相。雖七緣八。望六為細。具有四惑亦云為麤。依彼現識自種諸緣合生。說為
相生。長劫熏習。名為相住。從末向本。漸伏及斷。至七地滿。名為相滅。觀經記曰。此通指八識。皆有麤細二種相
也。解者謂。流注生住滅。單屬第八賴耶。相生住滅。則屬前七。今諦觀經意。諸識之言。蓋謂八箇識中。皆有麤細
相也。良以八識。皆有思量了別之用。隨見隨即分別。而此行相麤顯。故云相生住滅。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識精
應緣之業用。三相隱徹。一類相續。故云流注雖有八識分位。其實總皆一類微細流注種子現行。交相熏發。甚
深微細不可思議。故經云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故云諸識有二種生住滅。愚按古注。獨以流注屬第八。相
屬前七。則於經中諸識各有之言相違矣。記者雖順經文。然曰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識精一類相續。則流注亦
屬第八矣以愚意論之。諸識實各有二種。但前七就相中論流注。望後第八為麤。亦屬相耳。唯第八流注。乃為
甚細。故經云。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成瀑流。此實為流注耳。】


大慧。諸識有三種
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轉者。謂遷變。隨境遷變故。下文云。諸識壞相俱轉。名轉相也。業
者。謂資發。熏變相資。因緣助發。有增上力用。下偈云。業相猶波浪。波浪鼓躍。即資發義。故以資發。名業相也。真
者。謂八種識體。湛然清淨。如波濤雖動。濕性本然。又如泥團雖妄。微塵自性。一一元真。故下偈云。不壞相有八。
又云。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名真相也。成唯識論云。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又宗鏡第五云。此三
種相。通於八識。謂起心名轉。八俱起故。皆有生滅。故名轉相。動則是業。如三細中初業相故。八識皆動。盡名業
[001-0009b]
相。八之真性。盡名真相。又第五十七云。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減。名之為
。】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
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魏唐二譯云。略說有二種。謂現識。及分別事識。○真識者。約了
別云識。約無垢云真。故下文云。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又密嚴經云。如是賴耶識。是清淨佛性。故名真也。現識者。
現謂顯現。根境及自種子。是識所現故。下偈云。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此可證矣。
分別事識者。分別。察取義。事者。根塵苦樂受等也。下文云。取種種塵。名分別事識。宗鏡第五十七云。真謂第八。
餘七俱名分別事識。雖第七識。不緣外塵。緣第八故。名分別事。廣說八者。謂眼等六識。第七末那。第八賴耶。】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明鏡持像。
喻也。現識處現。法也。喻中持字。謂執持也。法中處字。指八識所依處也。下現字。是所現。所現如像。即分別事識
也。上現字。有二義。一顯現。二現前。現前者。如鏡持像。悉現前故。顯現者。唯識顯現。無外境故。因知喻義有缺。法
義無窮。此蓋分喻現前義耳。鏡無顯現義故。】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
壞不壞。相展轉因。」

唐譯云。現識與分別事識。此二無異。相互為因。○壞不壞者。如前二
種生住滅相。剎那生滅名壞。自性無垢。畢竟清〔清〕淨。名不壞也。又如六識。得塵即滅。是壞。熏入第八識為種。是
不壞。展轉因者。成唯識云。阿賴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即展轉之因也。此釋前文流注
及相生義也。蓋壞者屬相。不壞屬流注。約麤細邊。論壞不壞耳。】


大慧。不思議熏及不
思議變。是現識因。」

賢首云。謂無明能熏真如。不可熏處而能熏。故名不思議熏。又熏即
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議熏。謂真如心。受無明熏。不可變異而變異。故名不思議變。又變即不變。不變之變。名
不思議變。然此不思議。正明前文非思量所知。及釋流注住義也。】


大慧。取種種塵。及
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

塵。六塵。取。貪著。取塵是現行。無始妄想。是種子。
以此種現熏習。為分別事識因。此釋相住義也。】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
諸虗妄滅。則一切根識滅。大慧。是名相滅。」

不實諸虗妄者。即上
分別事識之因也。前文不言根。今云根識者。指六依根識也。以揀後二識。不依根故。此釋相滅義也。覆字。楊彥
國纂云。覆者。返復之義。謂迴光返照。還於真識也。】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
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

所因。唐譯作依因。○
[001-0009c]
上明相滅巳竟。此明流注滅也。相續。即流注義。相續所因下。謂相續因滅。則相續緣滅也。所從下。承上因緣意。
從。即因也。謂相續因緣滅。則相續之名滅也。】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
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此徵
明上文因緣。為相續所依。而兼出因緣之相也。依者下。顯相續所因之相也。依者之依。即前文因字。非所依之
依也蓋所依之依。兼因緣義故。緣者下。顯相續所緣之相也。無始妄想熏。即不思議熏也。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即不思議變也。此熏及變。為相續所依故。蓋緣字。約所緣緣說。謂自心所見內色。為識之境。非取外色。故云自
心見等識境也。等字。該聞嗅嘗觸思也。內色。是唯識妄想生。故末云妄想。觀所緣緣論云。內色如外現。為識所
緣緣。此可知矣。巳上釋前二種生住滅竟。】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
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

此明轉識與藏識。非異非不異也。泥團喻轉識。微塵喻藏
識。言泥團。由微塵而成。如轉識。由藏識而轉。金莊嚴具。配釋如上。故云亦復如是。】


大慧。若泥
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
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言泥團與微塵異者。如水與火。性不相循。方稱為異。
故云非彼所成。今泥團實因微塵所成。則非異矣。故云而實彼成。又言泥團與微塵不異者。應無二相。不可分
別。今二相可別。則非不異矣。不可言異。不可言不異。故云非異非不異也。上辨喻竟。下正法合。】


如是大
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
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此法合也轉識合泥團藏識合微塵。
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下。辨轉識與藏識真相。非異非不異也。而自真相實不滅者。自。指第八識自相。謂第八
自相。湛然清淨。實不滅也。亦猶泥團雖滅。而微塵自相。實不滅故。第八賴耶。稱為藏者。藏。含藏也。謂具能藏所
藏執藏義故。蓋持種義邊。名能藏。受熏義邊。名所藏。第七執以為我。名執藏。】


是故大慧。非
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

此結
上文。重辨第八真相不滅也。但業相滅者。業相。即前七識。及第八見相二分。亦即前文無始虗偽習氣耳。】



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大慧。彼諸外道。
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
者。無始流注應斷。」

攝受境界。言諸轉識也。攝受。執取義。識流注。言第八細相也。外道見
[001-0010a]
轉識攝受境界相滅。因計第八流注自種亦滅。故佛辨云。若識流注滅者。則無始及今。流注應斷。今相續故。外
計不成。】


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
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
若時。若微塵。」

眼識色明集會。魏譯作識依眼色空明和合。○首楞嚴經云。眼識生者。因空。因
明。因心。因眼。蓋以四因集會。眼識得生。色明。即彼空明也。今文但云眼。不言心。蓋眼之一字。義屬心故。心即作
意也。識之一字。是所生。此出佛之正因生義也。外道計識流注生因。謂不藉外緣。更有異因。異因者。邪因也。彼
因下。出異因之名謂以勝妙士夫。乃至極微。為生識之因。中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
說無生。今外道所計之因。是從他生耳勝妙亦云勝性。謂生梵天之天主也。士夫。亦云丈夫。即神我別名。自在。
謂大自在天也。此等實不能生。是彼妄想橫計。非真實義。】


復次大慧。有七種性自
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
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觀經記曰此七種。都是妄計離識別有自性者。
約識論義解。集性自性者。集謂集聚。此指數論師所立二十五法。論云。大等諸法。三事合成。又云。大等諸法。多
事合成。如軍林等。以彼所執五大。十一根。從初覺心五塵。三事集聚生起。故云集性自性也。性自性者。亦即立
勝性自性者是也。相性自性者。相。即質礙之色。此指勝論師所立六句。以實。德。業。大有。和合同異。及四大極微
諸質礙法。為生起之因也。大種性自性者。此指順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諸法。即前云微塵能生麤色是也。因
性自性。緣性自性者。此二。即二聲論師所立。一待緣生。即以聲為生法之因。此乃單以聲為因。故云因性自性
也。二待緣顯。即以生聲之緣為因。故云緣性自性也。成性自性者。此指計六句中和合句也。彼執諸法和合而
成。故云成性自性也。愚按魏譯云。外道有七種自性。則知此七。是外道所計。今文缺外道二字。讀者致疑。世尊
但舉其名。不出其義。下以七種第一義破之。故結云第一義心。不與外道論惡見共也。魏譯云。我有七種第一
義。我者世尊自稱也。今下文亦缺我字。當按魏譯讀之可了。】


復次大慧。有七種第
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
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七種俱稱第一義者。言一一俱從三世如
來第一義心建立故。一一俱稱本性故。心境界者。心。即真識心也。境謂相狀。界謂分齊。言七義各有相狀分齊
故。如宗鏡云。第八本識。真如一心。廣大無邊。體性微細。顯心原而無外。包性藏以該通。檀持種之名。作總報之
[001-0010b]
主。建有情之體。立涅槃之因。居初位而總號賴耶。處果位而唯稱無垢。備本後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門。是為心
境界也。慧境界者。天台云。善入佛法名慧。肇師云。造心分別謂之慧。分別。則從因立名也。大論云。道慧。道種慧。
是因中總別。一切智。一切種智。是果上總別。故知慧自因中說也。止觀輔行傳弘決云。言總別者。直語道慧一
切智故。故名為總。各加種故。故名為別。若通途說。智秪是慧。俱通權實。及以因果。今則約義稍別。故分為二。如
前文云。善解自心現境界。究竟通達五法自性識二無我義。又云。離說所說。觀所觀。隨入無所有分別義。是為
慧境界也。智境界者。肇師云。決定審理謂之智。決定。乃從果立號也。下經云。聖智有三相。謂無所有相。諸佛自
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相。下經自解。茲未具釋也。然此三相。包攝世出世智。罄無不盡。是為智境界也。見境界
者。見是見解。下則該乎三乘。上則通乎佛地。世出世見。悉含攝故。是為見境界也。超二見境界者。超一切有無。
能所。邪正。偏圓等二見。是為超二見境界也。超子地境界者。子地。是諸菩薩所證之地。超者。上極等覺。過下下
地。乃名為超。雖言於超。意通下地。以地地有超義故。謂超過本地。趨升上地也。如來自到境界者。不與三乘人
共。獨證自覺聖智境界最上灌頂位菩薩。猶不能及。呪下地乎。是為如來自到境界也。然此七種。以理。解。行。證。
四科收之。於義相應。所謂心者。心即真如。真如屬理。慧。智。見。超。四種屬解。超子地。屬行。義雖兼證。有上可超。猶
屬行故。然而行中。非全無證。證有分滿。行雖分證。未離行故。如來自到。屬證。究竟處故。巳上七種第一義。是佛
正教。非如外道七自性也。以此七正。破前七邪耳。】


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
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以性自性第
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聖慧
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

此結
如來七第一義。不與外道七自性惡見論共也。應供等正覺。是如來十號總稱。世間法者。謂四禪。四無色。滅受
想等也。出世間法者。謂三乘十地諸波羅蜜等也。出世上上法者。謂如來大涅槃常樂我淨等也。聖慧眼入者。
謂以無分別之正慧。分別諦理。能所既寂。境觀雙融。名聖慧眼入也。自共相建立者。如來自到為自相。餘義與
三乘共故。如所建立不與外道共者。謂如上所建七種第一義心。體用互收。寂照冥攝。無出一心。是故不與外
道計有計無。著外性相惡見所共也。】


大慧。云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
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

謂諸外道。於自心現
境。生諸妄想。及有無之見。而不覺不識自心所現。以不覺故。自心分齊不通。】


大慧。愚癡凡
[001-0010c]
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性無性者。謂有性無性也。諸外道愚
癡。於自性第一義中。作有無二見論。故唐譯云。於自性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


復次大慧。
妄想三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幻境。隨見。
今當說。」

唐譯云。大慧。我今當說。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現。則滅妄想三有苦。及無知愛業緣。○三有妄想。
為有生之因。無知愛業緣。為有生之緣。妄想。內心也。緣者外境也。無知即無明也。三有眾生。以無明故。依於內
心外境。起諸貪愛。以貪愛故。造種種業。受種種苦。今謂若諸眾生。於三有中。妄想心滅。則無知愛業之緣亦滅。
蓋內心滅故。外境隨滅也。然諸眾生。不知外境。由自心現。故執為實。因起種種異見分別。世尊隨他所見。方便
說法。當是其時。故云隨見今當說。】


大慧。若有沙門婆羅門。欲令無種
有種因果現。及事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巳滅。」


魏譯云。大慧。諸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本無始生。依因果現。復作是說。實有物住。依諸緣故。有陰界入生住滅
故。以生者滅故。唐譯云。大慧。有諸沙門婆羅門。妄計非有及有。於因果外。顯現諸物。依時而住。或計蘊界處緣
生住。有巳即滅。○此出眾計也。無種有種因果現者。謂彼外道。欲令無種之因。顯現有種之果。蓋計無因而生
萬物也。及事時住者。事。事物也。謂實有事物。依時而住。如春華秋實等是也。緣陰界入生住者。謂一切法。緣陰
界入。而生。而住。而滅也。或言生巳滅者。計謂諸法生巳還滅。作無常論也。魏唐二譯。義意明顯可了。】


大慧。
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
諦。破壞斷滅論。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
非分故。」

此佛判上文外道所計屬斷見也。若相續下。列法相名。破壞下。正判其見。所以下。徵明屬斷所
以。現前不可得者。現前是末。不可得是無因義。謂末無因也。及見始。非分者。始乃是本。非分。亦無因義。謂本無
因也。言相續等法。見其本末無因。故作斷滅論也。詳如楞嚴第十中說。】


大慧。譬如破瓶
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芽事。」

此譬明斷見之非器也。謂上文作本末無
因論者。如破瓶焦種。無復可用。蓋深責其非也。】


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巳滅
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

次第。唐譯作相
續。○此佛辨諸法。非斷滅也。若陰界入性。巳今當滅者。此但自心妄想見。計其本末無因。而作斷滅。既是斷滅。
應無次第生相。然從無始來。次第相生。於今不斷。是故諸法。不入斷滅。】


大慧。若復說無
[001-0011a]
種有種識。三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
壞。違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
無義。」

無種有種識。三緣合生者。指數論師所立二十五諦也。始從冥初。生覺心五塵。乃至大等諸法。乃以
神我為其主耳。今文無種。指冥初也。有種。指大等諸法也。識。即神我。彼計此三。生一切法。蓋以無能生有矣。故
今破云。若有無識三緣。能生法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何者。無而能有故也。然而龜必無毛。沙必無油。彼計三
緣合生者妄矣。所宗自壞。義墮空無也。】


大慧。彼諸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
所作方便因果自相。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從
本巳來。成事相承覺想地轉。自見過習氣。作如是說。」


此牒明上文三緣作事無實之原也。謂其所作方便因果三世諸法。若有若無等相。原其本起。悉由覺想邪教。
及自心惡見習氣所轉。遞相承襲。故作是說。】


如是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
噬。邪曲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

此結前文邪見沙門婆羅門輩。無智
妄稱智說。下文復顯正見論者。】


大慧。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見離自
性。浮雲。火輪。揵闥婆城。無生。幻𦦨。水月。及夢。」

見離自性者。謂
正見觀察諸法。本離自性。如浮雲火輪等虗妄不實。無生者。言諸法無生。如浮雲等。生即無生也。】


內外
心現妄想。無始虗偽。不離自心。」

內心外境。由妄想現。無始虗偽習氣。不離自心。】


「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
之藏識。」

因是自種。緣是假借。此妄因緣滅盡。則離能說所說。能觀所觀。及離藏識所建受用資身法等。
離之一字。直貫下句。】


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

攝受。執取義。上
攝受。是所取塵。下攝受者。是能取根。以妄想因緣滅故。能取所取根塵識境。俱不相應。】


無所有
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

承明前文妄想。因緣滅盡。證得無所
有境也。無所有。謂自性清淨。一法叵得。遠離相及流注生住滅境。於清淨自心。起無分別智。隨入一切分別。故
楊彥國云所謂真心任徧知也。】


大慧。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
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

無開發方便。唐譯作無功用行。○開發。即功用
義。方便。屬行也。彼菩薩。指前正見沙門婆羅門也。不久當得者。謂近於佛覺。得果用故。】


大慧。彼
[001-0011b]
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緣。遠離內外境界。心
外無所見。」

不勤因緣。唐譯作從緣無起。心外無所見。作離心無得。○不勤。即無起義。謂彼菩薩。
既得無功用行。知一切眾生界。皆悉如幻。於諸因緣。無起滅念。由是遠離內外境界。離心無法。故云心外無所
。】


次第隨入無相處。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
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
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捨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
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
便具足莊嚴。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
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唐譯云。漸昇諸地。住三昧境。了達三界。皆唯自
心。得如幻定。絕眾影像。成就智慧。證無生法。入金剛喻三昧。當得佛身。恒住如如。起諸變化。力通自在。大悲方
便。以為嚴飾。遊眾佛國。離諸外道及心意識。轉依次第。成如來身。○今文與唐譯。句句相對。其義明顯。等入佛
剎外道入處者。謂以離心意識故。一切平等。魔佛無二。如淨名云入魔境界。即佛境界。故云等入。餘如新說。新
說云。言漸升諸地者。謂登歡喜地。乃至第七遠行地也。證無生法者。謂無功用道。登第八不動地也。入金剛喻
三昧者。謂初地菩薩。創得無分別智。斷異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薩。如實修行。漸斷諸障。增勝功德。第十一地
等覺菩薩。金剛喻定。頓斷俱生二障種子也。轉依次第成如來身者。即等覺後念解脫道。斷二障習氣。即得如
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果也。】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
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虗偽。唯
心直進。觀察無始虗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
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到無開發行。
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隨心
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
修學。」

此文結勸正見沙門婆羅門。所應斷。所應修。當如是學。文義可知。】

爾時大慧菩
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
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
[001-0011c]
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
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魏譯云。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心意意識五法自體相等法門。
諸佛菩薩修行之處。遠離自心邪見境界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語譬喻體相故。一切諸佛所說法心。為楞伽城
摩羅耶山大海中諸菩薩。說觀察阿黎耶識大海波境界。說法身如來所說法故。○今文字句闕簡。讀者當以
魏譯合看可入也。言心意意識者。心是第八識。意是第七識。意識是第六識。義兼前五。第八言心可知。第七言
意者。成唯識云。第七名意。何異第六言第七。識即意故。彼第六。識異意故。如眼識等。然諸聖教。恐此濫彼。故於
第七。但立意名。又欲顯第七與彼第六。為近所依故。巳上自別中問答。至前應當修學。結文巳竟。今爾時下。大
慧重請前義。蓋心意識相。前雖明釋。而大慧未達其詳。〔出〕是翻前重請。以希委示源流因緣起滅。或頓生。或漸
生。乃至究竟微細本識邊際。使修行者。下中上修。得超心意識相。入真實際。是為重請之要也。讀者詳之。】



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
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虗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
自性。欲見種種色相。」

唐譯云。所謂〔小〕覺自心現而執取故。無始時來取著於色虗妄
習氣故。識本性如是故。樂見種種諸色相故。○此明眼識。託四緣生也。一謂不覺自心現量攝受故。二謂無始
見妄所生故。三謂識自性染著故。四謂根性樂見。以色為食故。因此四緣。眼識得轉。一識如是。餘識皆然。故下
結云。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也。】


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
識浪生。」

此結上文四因緣名。以示生識之由也。水喻藏識。奔逸諸根曰流。即識之行相也。處者。藏識所
依處也。成唯識云。執受及處。處。謂處所即器世間也。是諸有情所依處故。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此執
受及處。俱是所依。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為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
故。由是藏識轉識浪生也。】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
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猶如猛
風。吹大海水。」

唐譯云。如眼識。餘亦如是。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
現眾色像。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如眼識者。舉一識例餘識也。一切根塵毛孔俱生者。謂眼識徧一切
處也。隨次境界生者。承上眼識而言。謂眼識既徧。則餘識境界。次第隨徧也。故云亦復如是。明鏡現像。喻俱生
[001-0012a]
也。猛風吹水。喻漸生也。諸識俱時而現。無前後次第。故如明鏡現像。次第展生。前後不踰。如後浪不踰前浪。故
如猛風吹水。須知頓非漸外。漸在頓中。雖諸識俱生。非無展轉因故。】


外境界風。飄蕩心
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

此承上文以明識因境轉。起諸識浪
也。外境風者。境。所緣也。境能發識。故喻如風。唯識云。八識所緣。不出九種。謂空。明。根。境。作意。分別依。染淨依。根
本依。及親生種子也。又云。八識藉緣。有多有少。彼頌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謂
耳識除明緣。鼻舌身三。除空明二緣。後三者。指第六。七。八。三識也。五三四者。言第六五緣生。第七三緣生。第八
四緣生。蓋緣多而斷。緣少而恒也。今文前云四緣者。即彼九種。但彼此立名有異耳。論又云。九緣如風。今文亦
云外境界風。彼此義合。因所作相異不異者。謂此八識。相因所起。相雖差別。體非有異。故云異不異也。合業生
相深入計著等者。謂諸眾生。依和合業識。從妄入妄。無始迄今。往而不返。故云深入計著。蓋由不能了知色等
五塵。自性虗妄。故五識身。因之而轉。】


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
相知。當知是意識因。」

魏譯云。不離彼五識因。了別識相。名為意識。彼因常轉故。○言
俱因者。指明了意識之生因也。以明了意識。同緣實五塵故。同時俱起。故名俱因也。差別分段相知者。即明了
意識之體。於五識身中。能知五塵差別分段相故。成唯識以此。名五俱意識也。當知知字。與相知知字不同。相
知知字。是意識中了別之性。當知知字。是世尊告大慧語。謂於此當知也。】


彼身轉。彼不作
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
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魏譯云。大慧。五識及心識。不作
是念。我遞共為因。自心見虗妄分別取諸境界。而彼各各不異。相俱現分別境界。如是彼識微細生滅。○彼身
轉者。承上文五識及意識身轉也。彼不作是念等者。謂彼六識在迷。不了展轉生因。不悟自心妄想計著轉。我
之一字。借言六識自稱也。以不覺故。深心計著實我實法。而隨彼轉。從不作念下。顯諸識不覺之意。而彼下。言
彼六識以不覺故。各各取自分境。剎那生滅。俱時而轉。故云壞相俱轉也。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者。謂前六識自
相。分段不同。分別取自分境故。然諸眾生。不了識體本妄。轉即不轉。執相分別。故云謂彼轉也。此節。約在迷眾
生。不悟妄識流轉。下文。約修行者。覺而未悉。故不知微細習氣。而謂識滅也。】


如修行者。入
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
[001-0012b]
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
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謂修行者。於三昧中。微習流轉不覺。而謂
識滅。然後入禪。識實不滅而入禪也。以習氣種子不滅故。然以攝受境界。識不具存。故云滅耳。】


大慧。如
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

如八識頌
云。不動地前纔捨藏。故云。除住地菩薩。又云金剛道後異〔孰〕空。故云除諸如來。】


諸聲聞緣覺
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
熟。離自心現妄想虗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
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
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
境界。虗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巳
超度。」

此文總結大慧重請之義。以明藏識淵深。除住地菩薩及諸如來。餘莫能測也。餘地下。謂初地至十
地。各依自相智慧。善巧方便。分別決斷此識。若句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之時。則離自心妄想虗偽。宴坐熏
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當此之時。無量剎土諸佛。以智慧水而灌其頂。得自在力通。諸善知識等。為其眷屬。此
修行者。悉巳超度心意識境。及生死業愛等因也。】


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
親近最勝知識。」

此重結勸。令親聖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
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
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
轉生。」
前四句是喻。後四句以法合也。藏識如海。轉識如浪。境界如風。藏海常住者。謂識之自性。
即如來藏。不生不滅。故云常住。由境風所動。自性不守。和合而轉生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
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唐譯云。青赤等
諸色。鹽貝乳石蜜。華果日月光。非異非不異。意等七種識。應知亦如是。如海洪波浪。心俱和合生。○青赤
[001-0012c]
至光明。示六塵之境也。色等可知。珂。珂珮。取聲也。乳及石蜜。取味也。淡即靜味。楞嚴云。顯此舌根不動之
時淡性常在。不動。即靜義。華果取香也。眾塵現前。著之名觸。依而分別名法。即此六塵。是境界風也。非異
不異者。通乎法喻。喻中。謂波浪與海若異者。離海無波。波因海有。故非異也。波浪滅時。海水不滅。故非不
異。法中六塵。明異不異同此。故置此句於識境之中。】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
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重合前喻。以明心境和合之詳也。】
「謂
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處。藏識所依處也。義見前註。此所依處。諸識亦
依轉故。意識思惟者。謂第六意識。於八識中。行相最勝。具三種思。云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餘識所無。
故於諸識。彼獨勝也。今文以意識思惟勝故。由是表而出之。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者。不壞。即真實常
住也。八識自性皆常住故。八相即常。故不壞也。常故無相。無相之相。亦復無相。故云無相亦無相。】

「譬
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
五。」
後四句。唐譯云。心能積集業。意能廣積集。了別故名識。對境現說五。○心名採集者。採。攝取義。集。徧
持義。心是第八識。此心能攝取徧持無始種現習氣故。宗鏡第五十云。積集名心者。謂第八識中。持諸三
界五趣種子。故第八得名含藏積集。即第八自證分。能持舊種。故名積。又能集新熏。故名集。今文採義。應
採新熏也。集義。應集舊種也。意名廣採集者。意與心同名。而重言廣者。蓋第七識。恒與四惑俱故。是有覆
無記性。約有覆邊。徧計我相。乃名為廣。成唯識云。第八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別違順境相。唯與捨受想
應。故無廣名。諸識識所識者。上識字。是能緣。下所識。是所緣。前六識了別外境。故云識所識也。現等境說
五者。現等境。即現量五塵也。現。謂顯現。量。謂度量。境。謂性境。取境親明。度量刊定。顯了分別。得境自性。名
現量境也。前五識。唯通現量。明了意識。與彼同緣實法。故云現等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眾生發諸識。如浪種種法。云何唯願
說。」
此大慧躡前偈意而問也。謂青赤等塵。能發諸識。如浪相續。然則心意識等。為實有耶。為實無耶。故
下答云。青赤波浪。彼悉無有。】

[001-0013a]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採集業說心。開悟諸凡
夫。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
浪同。」
前四句可知。彼業下。彼業。指採集業。即業相也。所攝。指六塵境。謂自心本空。所攝亦離也。末二
句。承上句意。謂所攝既無。識浪亦同。唯識與境。皆無性也。】

「受用建立身。是眾生
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受用建立身者。由八識轉變。成執受
身。是眾生現識所具。故云建立。為識所依。故云受用。諸業。指前七識。現識所轉。如水之波浪耳。】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
知。」
大慧問意。謂海波鼓躍。覽而可別。此譬上易明也。藏與業識。何不覺知。此法上難解也。以難易故。宗
因有過否。】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
通。」
佛答意云。藏識淵深。凡夫昏淺。深之莫測。量之無涯。故喻之於海。佛令依譬比類而通之。是故三支
無失。】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如來照世間。為愚說真
實。巳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此大慧舉日喻。而難世尊不說實法也。言
日光照世。賢愚竝蒙其益。如來以般若光。照諸世間。亦應平等。眾生雖愚。說法自當真實。何故巳說諸法。
分部繁興。真實之義。秘而不談耶。】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
夢。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
以諸眾生。心識虗妄。不堪說實。譬如下。以
喻明其虗妄之心也。】

「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識者識所識。
[001-0013b]
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
境界不具者。言八識
無體。藉緣而興。雖展轉因生。而其體原妄。故云不具也。識所識。同前解。意謂然者。言第七識。依彼得轉而
復緣彼。執我名言。任運起故。五則顯現可知。無定次第者。通顯諸識。壞相俱轉。無所限量。不可以次第定
。】

「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子。布彩圖眾形。我說亦
如是。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為悅眾生故。綺錯
繪眾像。」
集註云。此偈言畫色本無形。隨形即畫像。以況如來本無法。隨機即說法。豈得止說
一種法也。】

「言說別施行。真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
示真實。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此為佛子說。愚
者廣分別。」
佛謂以言說故。施行相別。以真實故。文字性離。分別說者。以應初機。久修行者。
為示實實。真實之法。但可自悟。自悟之處。能所覺離。實為佛子。權因愚者。】

「種種皆如幻。
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隨事別施設。所說非所
應。於彼為非說。」
種種說法。悉皆如幻。雖現諸幻。原無真實。隨事施設。別有多門。所說
若非所應。則為非說矣。】

「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為眾
生。隨心應量說。」
法喻可解。】
「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哀
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此四句。結顯藏識海喻。非小機可解也。妄想。指外道。
聲聞非分者。以不信有此識故。後二句。總結海喻之說是佛自覺境界也。哀愍者。佛自稱也。佛具慈悲。哀
愍一切故。前三十八句。疊釋大慧日喻之難。此四句。重顯識海之深耳。】


「復次大慧。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
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羣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
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
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群聚。多憒閙故。習俗。妨靜業故。睡眠。助懶
惰故。修此道者。當離此三也。離惡見經論者。防閑心見故。離二乘相者。策進勝行故。餘文可解。】


復次大
慧。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巳。於上聖智三相。當
勤修學。」

前文令離俗習。巧示真修。是人聖智之初心也。名為助道。今文於上下。正示聖智名體。令修此
[001-0013c]
相。方名正行。】


何等為聖智三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
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
巳。能捨跛驢心智慧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於彼
上三相修生。」

自願處處字。魏唐二譯作住持字。蓋謂諸佛住持本願之中也。○此聖智三相。
即空假中三觀之智也。何者。無所有。是空。佛自願處。是假。自覺聖智。屬第一義。是中。三相皆標聖者。聖。猶正也。
正。即圓義。此屬圓融三觀智耳。然此三相圓修。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而恒三。三而恒一。非一非三。能三能一。
此為第一義心之智行也。得此圓觀。熊超權小之上。故云能捨跛驢心智慧相。跛驢。喻二乘及外道也。二乘躭
涅槃樂。無勝行故。如彼跛驢。艱於行也。外道喻跛驢。有坑陷之險。若圓得此智。無功用行。悉具足故。故云得第
八地也。】


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
習生。」

此相二乘及外道修生者。謂二乘修空。無相。無願。三解脫故。與空相應。證得此智。外道依無修習。或
得智相。亦不出此。佛並收之。然校之二乘。邪正迢然。猶天壤矣。蓋智相雖同。見解異故。二乘又與菩薩同修空
智。圓別逈隔。故佛總以跛驢。喻二乘及諸外道。不能圓修後二相故也。】


大慧。自願處相
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

謂修此智者。當住持諸佛本願之中也。佛之本願。以
慈悲為體。權實二智為用。隨機赴感。方便度生。是為諸佛本願之體也。佛佛同體。故以先佛標名耳。】


大慧。
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三
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

一切法相無所著者。謂非有非無。非非有無。非一非
異。非非一異。非因緣。非不因緣。非自然。非不自然。一切法相。俱無所著。以無著故。證得如幻三昧。起無功用行。
進趣佛地。成就慧身也。】


大慧。是名聖智三相。若成就此聖智三
相者。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

此結前義。以明所證。】

是故大慧。
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此重結勸。誡令勤學。】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參訂疏卷第一
[001-001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