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069 文殊師利問經-梁-僧伽婆羅 (master)




No. 468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梁扶南〔國〕-【元】【明】*國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大比丘眾一千三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身心自在,心善解脫、慧
善解脫,調伏諸根,摩訶那伽所作已辦、可作
已辦,捨於重擔已,到自事義,有使已盡,正
[001-0492c]
智善解脫到,一切心自在。


其名曰:長老阿若憍陳如此言已知,陳如姓也、舍利弗、大
目揵連此言羅茯根,其父好噉此物因以為名、摩訶迦葉、離婆多此言常作
、須婆吼此言善脾、阿難陀此言大歡喜,如是等一千三

百五十阿羅漢。


復有一千三百凡夫比丘眾,
復有金剛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大
德勇猛菩薩、無盡意菩薩、大意菩薩、文殊師
利童子菩薩,如是等無數菩薩摩訶薩。


菩薩戒品第二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問世尊勝語
世間菩薩戒,願為我說,我當諦聽。」


佛告文殊
師利:「我今當說,汝善諦聽。不殺眾生、不盜他
財物、不非梵行、不起妄語、不飲酒,如是當
憶。不歌舞倡伎、不著花香持天冠等、不坐
臥高廣大床、不過中食。若行此事,不成就三
乘。何以故?以有犯故。髮長二指當剃,或二月
日若短而剃,是無學菩薩:若過二指,亦是無
學菩薩。爪不得長得如一[麩-夫+黃]麥。何以故?為
搔癢故。若如此者,是分別菩薩。


「為供養佛、法、
僧,并般若波羅蜜及父母兄弟,得畜財物。為
起寺舍、為造像、為布施,若有此因緣,得受金
銀財物,無有罪過。若食摶當如鷄卵大,正
食時,無因緣不得看他,是分別菩薩。


「不得賣、
買,受他施物不得貨賣,若施至億萬,亦皆應
受。何以故?有因緣故。


「不以自身作惡,亦不
教他。不得為利養故,讚歎他人。若為己殺,不
得噉。若肉如材木、已自腐爛,欲食得食。文殊
師利!若欲噉肉者,諸說此呪:


「『多姪咃此言如是 阿捺摩阿捺摩此言無我無我 阿視婆多
[001-0493a]
阿視婆多此言無壽命無壽命 那舍那舍此言失失 陀呵陀呵此言燒燒
 婆弗婆弗此言破破 僧柯慄多弭此言有為 莎呵此言除殺去


「此呪三說乃得噉肉。飯亦不應食。何以故?若
無思惟,飯不應食。故何況當噉肉?」


爾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若得食肉者,
《象龜經》、《大雲經》、《指鬘經》、《楞伽經》等諸經,何故
悉斷?」


佛告文殊師利:「如深廣江,不見彼岸,若
無因緣,則不得渡。若有因緣,汝當渡不?」


文殊
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當渡,我當渡,或以船、或
以筏、或以餘物。」


佛復告文殊師利:「以眾生無
慈悲力,懷殺害意,為此因緣故斷食肉。文殊
師利!有眾生樂糞掃衣,我說糞掃衣;如是乞
食,樹下坐、露地坐、阿蘭若塚間,一食過時不
食,遇得住處三衣等,為教化彼,我說頭陀。
如是,文殊師利!若眾生有殺害心,為彼心故,
當生無數罪過,是故我斷肉。若能不懷害心、
大慈悲心,為教化一切眾生故,無有過罪。


「不
得噉蒜。若有因緣得噉,若合藥治病則得用。


「不得飲酒。若合藥醫師所說多藥相和,少酒
多藥得用。


「不得服油及塗身等,若有因緣得
用,得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我先噉乳糜,為
風痰冷故。」


佛說此祇夜:


「 「若身覆是善,
 心口覆亦然,
 一切處所覆,
 菩薩所應行。」」



佛告文殊師利:「有三十五大供養,是菩薩摩
訶薩應知。然燈、燒香、塗身,塗地香、末香、袈裟
及繖;若龍子幡并諸餘幡,螺鼓、大鼓、鈴盤,舞
歌以臥具,或三節鼓、腰鼓、節鼓并及截鼓;曼
陀羅花持地灑地,貫花懸繒:飯、水、漿飲可食、
[001-0493b]
可噉,及以可味香和檳榔、楊枝、浴香,并及澡
豆,此謂大供養。」


佛告文殊師利:「有二十六邪見,是菩薩摩訶
薩應離。殺馬祠火、殺人祠火;一時射四方,殺
馬四千頭,去除五藏,內以七寶施婆羅門;殺
人內寶亦如是。箭射四方,齊箭至處,布滿七
寶施婆羅門;走馬四方,窮其所至,布以七寶
施婆羅門;隨此箭馬所極之處,滿中眾生皆
悉殺害,聚積雜物一切燒盡,一切天神悉皆
當禮,一切林樹悉皆當禮,一切山神悉皆當
禮,古昔居處悉皆當禮,諸有大樹悉皆當禮,
諸雜神像悉皆當禮。摩醯首羅、毘紐拘摩勒、
梵天、閻羅王、龍毘沙門、因陀羅酒、天女割多、
耶尼獨伽、舌陀遮文持、優摩羅,與邪見相似,
是等可捨,不應禮拜。文殊師利!我不說此以
為功德。」


佛說此祇夜:


「 「如上二十六,
 悉是邪歸依,
 非勝非安隱,
 不得脫眾苦。
 若依佛法僧,
 及以四聖諦,
 勝安隱歸依,
 一切苦解脫。」



「彼先邪見相傳,說此功德:殺馬功德、殺人功
德、射方功德、走馬功德、殺一切眾生功德,實
非功德。若生一念悲悲心,功德廣大不可思
議。文殊師利!此是菩薩所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欲問如來、應
供、正遍知,未來諸菩薩諸行。如來若許我,今
當問。」


佛告文殊師利:「隨意所問。」


文殊師利白
佛言:「四眾於何時中不得作聲?或身、口、木、石
及諸餘聲。」


佛告文殊師利:「於六時不得,禮
[001-0493c]
佛時、聽法時、眾和合時、乞食時、正食時、大
小便時。」


文殊師利白佛:「何故於是時不得
作聲?」


佛告文殊師利:「於是時有諸天來,彼諸
天常清淨心、無染心、空心、隨波羅蜜心、觀佛
法心,以彼聲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還
去。以諸天去故,諸惡鬼來,作不饒益、不安隱
事。彼人於此,生諸災患,人民飢餓,更相侵
犯。是故文殊師利!應寂靜禮佛、應供、正遍知。」


佛說此祇夜:


「 「不作身口聲,
 木石餘音聲,
 寂靜禮佛者,
 如來所讚歎。」」



不可思議品第三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當更問,願佛
解說。」


佛告文殊:「隨意所問。」


文殊師利白佛
言:「世尊!如來何故入於涅槃?」


佛告文殊師利:
「我不入涅槃。何以故?由眾生故。文殊師利!如
琉璃珠,清淨無垢,若值白物,青、黃、赤物,此琉
璃珠則隨物色,琉璃無心令見異色。文殊師
利!如來亦爾。或有眾生,見佛涅槃、轉法輪,見
降眾魔、見並現神通、大小便利,或食或眠,
或行或笑,如眾生意悉見,如來如是。文殊師
利!如虛空無色,而色於中現;虛空無取,亦取
諸色;虛空無意,而生憶想;虛空無處,為眾生
處;虛空無墮,而墮依虛空。如來法身非是穢
身、非血肉身,是金剛身,是不破身、不可破
身、無譬喻身,而能示現一切諸色;以智慧
金剛身,現為碎身。文殊師利!若佛不涅槃,世
間不知佛是法身!非金剛是碎,是金剛不碎。
何以故?如來慧身示現涅槃,非真涅槃,以方
[001-0494a]
便故說入涅槃。文殊師利!涅槃者多義:大者
非涅槃,名涅槃者無識。大乘涅槃,是說大
般涅槃;小涅槃者,如緣覺、聲聞涅槃。大者非
涅槃,涅槃如虛空故;小者是自業,非他業,是
故說小涅槃。涅槃者下義,我說死名涅槃。如
來不死。何以故?聲聞尚不生老死,不憂悲苦
惱,何況如來法身、不可思議身、不生身、不滅
身、不燒身!彼長壽諸天,見如來入涅槃,悲傷
戀慕,堪種般若波羅蜜,亦堪種聲聞、緣覺、菩
薩因緣。」


佛說此祇夜:


「 「如來金剛身,
 今日已破壞,
 此身尚破碎,
 何況羸力者;
 以此生悲戀,
 疾當得法身,
 以是故如來,
 示現涅槃相;
 如來妙法身,
 非可見聞法,
 不生亦不滅,
 不可得思議。」」



於此眾中大意菩薩,說此祇夜:


「 「如來不涅槃,
 涅槃非如來,
 亦非心意識,
 離有無相故;
 若人見牟尼,
 永離於生死,
 得成無所執,
 不著彼此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無心意識,
云何當作眾生事?未來眾生當有此疑。」



告文殊師利:「如虛空無心意識,亦為一切眾
生處;四大無心意識,為一切眾生所依。日月
無心意識,光照一切眾生;樹木無心意識,能
與眾生花果。如是,文殊師利!有摩尼珠,名隨
一切眾生意,生於海中,安置幢上,隨人所樂,
金銀、琉璃、真珠等物,從摩尼珠出,能長養壽
[001-0494b]
命。摩尼珠者,無心意識,隨眾生意,而無損減。
若此世間一切消盡,當往餘方。珠若未墮,大
海不乾。文殊師利!如來如是,作一切眾生事,
如來不滅。何以故?如來無心意識故。」


佛說此
祇夜:


「 「佛無心意識,
 作一切眾事,
 如來不思議,
 能信者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讚嘆如來,說此祇夜:


「 「我禮一切佛,
 調御無等雙,
 丈六身法身,
 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
 法輪涅槃處,
 行住坐臥處,
 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報,
 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
 讚歎如來者,
 於千萬億劫,
 不墮諸惡趣。」」



佛言:「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來不可量、不可
思議!」即說祇夜言:


「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佛,
 不畏地獄苦。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佛,
 不畏餓鬼苦。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佛,
 不畏畜生苦。」」



無我品第四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眾生當說有我
遍一切處。何以故?一切行故。出過三世,苦、樂、
瞋、愛悉是我相。世尊!外道計我,其意如是。」



告文殊師利:「譬如磁石,吸一切鐵屑,為鐵
[001-0494c]
屑是我?磁石是我?若汝當說:『鐵屑非我、磁
石非我。』是則非遍。若磁石、鐵屑悉是我者,云
何以我而自吸我,又亦不遍。何以故?自吸其
身故。所有色一切是四大,一切無常,若無常
不真實。若不真實、不諦。若不諦無處,無處故
無我。文殊師利!猶如老人於夜中坐,自捉兩
膝說如是言:『那得有此兩小兒耶?』若此老人
身中有我,云何不識自膝,謂是小兒?以是事
故,實無有我;是邪見人,於無處橫執。譬如見
焰而生水想,實無有水,以眼亂故。如是非我,
橫生我想,是闇惑邪見,非正見也。


「若我遍一切處,則遍行五道。人、天是樂,地
獄、餓鬼、畜生是苦。若我遍一切處,我受地獄
苦,則人、天亦應苦。樂者由善業得,苦者由惡
業得。樂者生染,苦者生瞋。或有勇健,或有怖
畏,如是異相,故知不遍。我不說此是真實思
惟。若我過三世者,過去已沒,如燈已滅;未來
未到,如未來燈;現在不停,猶如流水。我非過
去、非未來、非現在,無時節。何以故?過時節故。


「若無時,則無數,以無數故,亦無有我。何以故?
以可分故。


「阿者,離我聲,多者不破,麼者滅
憍慢。又阿者,真實離我。真實離我,故兩過
說阿。是故,文殊師利!分別字故,定無有我。」



說此祇夜:


「 「磁石吸鐵屑,
 二種誰是我?
 不遍及自吸,
 決定無我故,
 如渴人見焰,
 非水生水想,
 邪見橫執我,
 其事亦復然,
 分別於阿字,
 定知無有我。」」


[001-0495a]


涅槃品第五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涅槃者,聲聞、
緣覺、凡夫不能分別,唯如來、正遍知之所能
說。」


佛言:「文殊師利!涅槃不滅。何以故?無斷
煩惱故,無所到處。何以故?以無處故,到者得
義,無到故無得。何以故?無苦樂故,無斷不斷,
無常不常。」


佛說此祇夜:


「 「不斷不滅,
 不生不起,
 不墮不落,
 不行不住。」



「常住涅槃,不斷不常相。何以故?無生死故。文
殊師利!我尚不見生死,何況當見生死過患?
文殊師利!我尚不見涅槃,何況見涅槃功德?」


佛說此祇夜:


「 「若見有一法,
 餘法悉應見,
 以一法空故,
 一切法亦空。」



「文殊師利!當知諸法空,若不滅則不生,若不
斷則不滅,若不常則不生。無煩惱可斷故,是
故不滅;無煩惱處故,是故不生。」


佛復告文殊師利:「無障礙故不滅,不滅故無
障礙。生善、不善、無記,故不障礙。文殊師利!是
說涅槃。」


佛說此祇夜:


「 「不滅不到,
 不斷不常,
 不障不礙,
 是說涅槃。」」



佛告文殊師利:「常住涅槃,無日月、星宿、地、水、
火、風,無晝夜、數量,無色、無形、無老病死,無年
歲、無所作,是常、是恒,離眾苦業,如是涅槃善
人所說。」


佛說此祇夜:


「 「彼無有日月,
 星宿及四大,
 晝夜與量數,
 形色及虛空;
[001-0495b]
 亦無老病死,
 年歲諸所作,
 已斷生死本,
 是常亦是恒,
 如是涅槃相,
 善人之所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有諸外道,說世間空,
又說不空,此是外道邪意分別?」


佛告文殊師
利:「此外道意,不真實思惟。若世間空,則無生
死。何以故?以空故。生死若空,涅槃亦空;若
涅槃無,則無神通;若世間不空,生死亦無。何
以故?以不空故。以生死不空,涅槃亦無;若無
涅槃,亦無神通。文殊師利!若世間不生、不壞,
何用涅槃?若生死無失壞,不名生死。何以故?
以無失故。若生死無失,即生死為涅槃。是故
文殊師利,不應說世間空與不空,亦不應說
世間應斷及以不斷。何以故?以無有故。斷者
是斷煩惱,不斷者非斷煩惱;亦無煩惱,及非
煩惱,亦無解脫。若無解脫,則無涅槃。文殊師
利!滅亦無。何以故?生死空不空故。是故,無
滅。若生死如此,誰樂得涅槃?」


佛說此祇夜:


「 「若諸世間空,
 則無有生死,
 以生死無故,
 涅槃亦不有;
 世間若不空,
 亦無有生死,
 生死若無者,
 涅槃亦非有;
 生死若如是,
 誰當樂涅槃。」」



般若波羅蜜品第六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一
切聲聞、緣覺,從般若波羅蜜出不?一切佛、一
切法,從般若波羅蜜出不?」


佛告文殊師利:「如
是!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一切佛、一切法,從般
若波羅蜜出。菩薩於色行,行於相;於色壞行,
[001-0495c]
行於相。若於色滅行,行於相,若行色空,行於
相,如是菩薩無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文殊
師利!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


「世尊!
若般若波羅蜜不可取,云何修行般若波羅
蜜?」


佛告文殊師利:「是修行、非修行,不以心意
識故。文殊師利!心者聚義,意者憶義,識者現
知義,不以此心意識,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以
此修行,是修行;以無處,是修行。修行者,不依
欲界、色界、無色界,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
內外、非中間,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
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非地水火風,是修行
般若。非有、非無,非聲聞、緣覺,非善、不善、無記,
非十二因緣,非男、非女、非非男、非非女,非常、
非智,非滅、非生,非可數,不可思議,不可言說。
無可依、無名字、無相、無異相,無增、無減,自性
清淨,真實不可覺,普遍等虛空;無色、無作,出
過三世,不苦、不樂,無日月星宿,如此修行,是
修行般若波羅蜜。真實非般若波羅蜜。般若
波羅蜜非真實。文殊師利!如此修行,名修行
般若波羅蜜。」


佛說此祇夜:


「 「此法不思議,
 離於心意識,
 一切言語斷,
 是修行般若。」」



有餘氣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聲聞、緣覺
有起煩惱不?起幾種煩惱?」


佛告文殊師利:「有
餘故名起者,譬如香氣。所言氣者,有二十四
種業氣:見處氣、染氣、色染氣、有染氣、無明染
氣,行氣、識處氣,名色氣、六入氣、觸氣、受氣、愛氣、
取氣、有氣、生氣、老氣、病氣、死氣、憂氣、悲氣、苦氣、
[001-0496a]
惱氣、疲極氣、依氣,此謂二十四氣。身、口、意餘,
此謂業氣。斷見、常見此謂見處氣;著衣鉢等
此謂染氣;十種色意此謂色染氣;無色界此
謂有染氣;不清淨智、有障礙智、不遍知智,此
謂無明氣;若身、口、意種種覺,此謂行氣;憶一
切色有苦、樂、不苦不樂想如是分別,此謂識
處氣;堅、濕、熱、輕、動一切悉有,此謂名色氣;眼
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此謂六入氣;冷
熱、堅濕、飢渴、暖滑,此謂觸氣;苦、樂、不苦不樂
受,此謂受氣;姓名、國土、欲界、色界、無色界,苦
惱、飢渴等,於彼不知足,此謂愛氣;欲取、見取、
戒取,此謂取氣;欲有、色有、無色有,此謂有氣;
於後苦地必當生,此謂生氣;諸根衰壞,此謂
老氣;種種疾患,此謂病氣;涅槃想、死想,此謂
死氣;身體枯燥,此謂憂氣;號叫、啼泣,此謂
悲氣;體煩熱故,此謂苦氣;過苦故,此謂惱氣;
身心困弊,此謂疲極氣;有怖畏、無所歸,此謂
依氣。文殊師利!此謂二十四氣。文殊師利!諸
佛世尊無歸依,氣是歸依處。何以故?唯有如
來為眾生所依,一切眾生非歸依處。世尊非
有相,無思量、無積因,聲聞聞法,佛不聞法。何
以故?無所不知故。」


佛說此祇夜:


「 「阿羅漢有氣,
 以有過患故;
 唯佛獨能度,
 為眾生歸依。」」



來去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來者何義?去者
何義?」


佛告文殊師利:「來者向義,去者背義;若
無向背,不來不去,是聖行處。來者癡義,去者
不癡義;非癡非不癡,是聖行處。來者有為,去
[001-0496b]
者無為;無有為、無無為,是聖行處。來者識義,
去者非識義;非識非非識,是聖行處。來者名
色義,去者非名色義;非名色非不名色,是聖
行處。來者六入義,去者非六入義;非入非
非入,是聖行處。乃至憂悲疲極亦如是。


「文殊師利!來者我義,去者無我義;非我、非無
我,無來無去,是聖行處。來者常義,去者非常
義;非常非不常,是聖行處。來者斷義,去者非
斷義;非斷非不斷,是聖行處。來者有義,去者
無義;非有非無,是聖行處。文殊師利!來去義
如是。」


佛說此祇夜:


「 「來去義無相,
 諸法亦如是,
 非知非可說,
 是名來去義。」」



中道品第九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說無二法故,
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並無疑惑,悉知中道,乃
至凡夫,亦能生信。」


佛告文殊師利:「明、無明無
二,以無二故成無三智。文殊師利!此謂中道
具足。真實觀諸法,行無行無二,以無二故,成
無三智。文殊師利!此謂中道具足。真實觀諸
法,識、非識乃至老死、非老死,無二亦如是。文
殊師利!若無明有者,是一邊,若無明無者,是
一邊,此二邊中間,無有色、不可見、無有處、無
相、無相待、無標相。文殊師利!此謂中道。行、識,
乃至老死亦如是。文殊師利!此中道具足,
真實觀諸法,諸法無二,無二有何義?謂末陀
末者莫義,陀摩者中義,莫著中此謂末陀摩。何以故?不取常見、有見
故,是故名末陀摩。」


佛說此祇夜:


「 「諸法無有二,
 亦復無有三,
[001-0496c]
 此中道具足,
 名為真實道。」」



世間戒品第十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有幾種色
衣?云何歸依?願為廣說,為饒益諸菩薩故。」



告文殊師利:「不大赤色、不大黃、不大黑、不大
白,清淨如法色,三法服及以餘衣,皆如是色。
若自染、若令他染,如法擣成,隨時浣濯,常使
淨潔。如是臥具,得用青、黃、雜色。文殊師利菩
薩!衣色如是,菩薩內心寂靜,如法被著,與大
乘相應,著涅槃僧,離踝二指。若諸菩薩欲與
國王、大臣共語,隨彼一問,此亦一答,勿令差
異,當如實說。若彼多問,此亦多答。如是餘婆
羅門、剎利、毘舍首陀、沙門、闍梨和上,及父母、
妻子、僕使,及餘卑族貧窮、乞人,隨其尊卑
各隨問答,或餘天、龍、夜叉、羅剎、毘舍闍、阿
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若人、若鬼,
佛及緣覺、聲聞、菩薩、凡夫,隨有所問當如法
答。不為利養、不為自身,不邪命、不戲笑,如
是應念。」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歸
依?」


佛告文殊師利:「歸依者應如是言:『大德!
我某甲,乃至菩提歸依佛,乃至菩提歸依法,
乃至菩提歸依僧。』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復言:
『我某甲,已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僧竟。』如
是三說。次言:『大德!我持菩薩戒,我某甲,乃至
菩提,不殺眾生,離殺生想;乃至菩提,不
盜,亦離盜想;乃至菩提,不非梵行,離非梵行
想;乃至菩提,不妄語,離妄語想;乃至菩提,
不飲諸酒,離飲酒想;乃至菩提,不著香花,
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樂,離歌舞
[001-0497a]
想;乃至菩提,不坐臥高廣大床,離大床想;乃
至菩提,不過中食,離過中食想;乃至菩提,不
捉金銀生像,離捉金銀想;乃至當具六波羅
蜜,大慈大悲。』」


佛說此祇夜:


「 「發誓至菩提,
 歸依於三寶,
 受持十種戒,
 亦誓至菩提;
 六度及四等,
 皆當令具足,
 如是修行者,
 與大乘相應。」」



出世間戒品第十一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出世間戒
有幾種?」


佛告文殊師利:「若以心分別男女、非
男非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心分別
畜生、餓鬼、男女、非男非女,諸天神男女、非男
非女,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
得三乘。


「若受出世間菩薩戒而不起慈悲心,
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他物——若小若大、若長若短、若有色若有形、
若住若動——若覆藏、若移處,若有封印、若盛貯,
若以心起盜想,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
得三乘。


「若起妄語心,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
不堪得三乘。


「若樹葉、若皮、若汁,若以心欲取,
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取,不堪得三
乘。


「若起歌舞、作樂、華香、瓔珞想,是犯菩薩僧
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
廣大床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
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過中食想,是犯菩
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
起捉金銀珍寶想,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
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剃身毛、若剪爪,如
[001-0497b]
初月形,若起此想,是菩薩偷蘭遮;若以身口
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斬斫草木想,犯偷蘭遮;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毀他名譽,若
色、若姓、若財物、若技術、若車乘、若身力等想,
是犯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佛法僧物——若花香、塗香,若衣服、若珍寶——若菩
薩以脚踐蹹,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處,
及菩提樹轉法輪處,若以脚踐蹹,犯波夜提;
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


「若吐舌、動眼,毀諸威儀,起此想者犯突吉羅;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見他物、他樂種種服翫,詐現求利及說人
罪過,若起此想犯波羅提舍;若以身口行,不
堪得三乘。


「若未犯前罪逆,守護令不生,是菩薩僧炎伽
陀尼僧炎是逆守義,加陀尼是令不生義。眼耳鼻舌身意,令無
異,是菩薩應當學,此謂具出世間菩薩戒。」


上出世間戒品第十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上出世間
戒,無漏不可思議,無處無所著?」


「文殊師利!
戒者於彼眾生,無我、非無我,無事、無因、無教
化人,無行、無不行、無行處,無名、無色,無色相、
無無色相,無寂、無不寂,無可取、無不可取,無
真實、無不真實,無身、無言、無說、無心,無世間、
無非世間,非世法、非不世法,不自歎戒、不毀
他戒,不求他過,不以持戒輕慢他人,不覺戒、
不思惟戒,無所思惟、無所覺故。文殊師利!此
謂上出世間聖戒,無漏、無生、無所著,出三界
離一切依。」


佛說此祇夜:
[001-0497c]


「 「有出世戒人,
 無垢無所有。
 憍慢及所依,
 無明與繫縛,
 如是諸過患,
 一切皆無有。
 無內寂外寂,
 亦無內外寂;
 內外覺亦無,
 知者得解脫。」



「文殊師利!是有戒人於佛法,不自觀身不著
壽命,不著一切生得正行,是正住。文殊師利!
是謂有戒於佛法,不著世間、不依世間得光
明,無明闇、無所有,無自想、無他想、不著想,清
淨戒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無所著、無所縛,
無罪過、無漏。文殊師利!此有戒人於佛法及
名色,心不執著,常平等饒益,常寂靜,心無我、
無我所。是人如所說戒,住無所學,無解脫、無
所作,是得上道,是清淨戒相。無勝戒、無定戒、
無智慧戒,是聖人性不可得,是佛所歎戒,是
空無與我等戒,能安聖定。若清淨定,成修行
慧;以慧得智,以智得解脫。」


菩薩受戒品第十三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
人受菩薩所受戒法,當云何?」


佛告文殊師利:
「應於佛前至誠禮拜,作如是言:『我某甲,願
諸佛憶念我,如諸佛、世尊、正知以佛智慧無
所著,我當發菩薩心,為利益一切眾生令
得安樂,發無上道心,如過去未來現在諸菩
薩,發無上菩提心,於一切眾生,如父母、兄弟、
姊妹、男女、親友等,為彼解脫得出生死,乃至
令發三菩提心,勤起精進,隨諸眾生所須財
法一切施與。以此財法,攝受一切眾生,漸漸
隨宜。為解脫眾生出生死故,乃至令安住無
[001-0498a]
上菩提,我當起精進,我當不放逸。』如是再三,
是名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心。文殊師利!此
諸菩薩所受所行,為化菩薩,不為聲聞、緣覺,
不為凡夫諸不善者。」


字母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字母,云
何說一切諸法入於此及陀羅尼字?」


佛告
文殊師利:「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
文殊師利!如說阿字,是出無常聲;說長阿字,
是出離我聲;說伊字,出諸根聲;說長伊字,出
疾疫聲;說憂字,出荒亂聲;說長憂字,出下眾
生聲;說釐字,出直軟相續聲;說長釐字,出斷
染遊戲聲;說梨字,出相生法聲;說長梨字,出
三有染相聲;說㙠字,出所起過患聲;說翳
字,出聖道勝聲;說烏字,出取聲;說燠字,出化
生等聲;說菴字,出無我所聲;說阿字,出沒滅
盡聲;說迦字,出度業果報聲;說佉字,出虛
空等一切諸法聲;說伽字,出深法聲;說恒
字,出除堅重、無明、癡、闇、冥聲;說誐字,出預知
行聲;說遮字,出四聖諦聲;說車字,出斷欲
染聲;說闍字,出度老死聲;說禪字,出攝伏惡
語言聲;說若字,出說安住聲;說多字,出斷結
聲;說他字,出置答聲;說陀字,出攝伏魔賊
聲;說檀字,出滅諸境界聲;說那字,出除諸煩
惱聲;說輕多字,出如是無異不破聲;說輕他
字,出勇猛力、速無畏聲;說輕陀字,出施寂靜,
守護安隱聲;說輕檀字,出聖七財聲;說輕那
字,出分別名色聲;說波字,出第一義聲;說頗
字,出作證得果聲;說婆字,出解脫縛聲;說梵
[001-0498b]
字,出生三有聲;說磨字,出斷憍慢聲;說耶字,
出如法分別聲;說囉字,出樂、不樂第一義聲;
說邏字,出斷愛聲;說婆字,出勝乘聲;說捨字,
出信精進念、定意慧聲;說屣字,出攝伏六入、
不得不知六通聲;說娑字,出覺一切智聲;說
訶字,出正殺煩惱聲;說攞字,出最後字,過此
諸法不可說聲。文殊師利,此謂字母義,一
切諸字入於此中。」


佛告文殊師利:「我當說八字。云何八字?跛
字,第一義,一切諸法無我悉入此中。羅字,以
此相好、無相好,入如來法身義。婆字,愚人法、
慧人法如法度,無愚、無慧義。闍字,度生老病
死,令入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義。伽字,度業
果報,令人無業果報義。他字,總持諸法,眾
語言空無相、無作,令入法界義。捨字,奢摩
他、毘婆舍那,令如實觀諸法義。沙字,一切
諸法念念生滅,亦無滅不滅,本來寂靜,一切
諸法悉入涅槃。文殊師利!此謂八字。是可
受持,入一切諸法。」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說無常聲?」


佛告文殊師利:「無常聲者,一切有為法無常。
如眼入無常,耳鼻舌身意入亦無常;色入無
常,聲香味觸法入亦無常。如眼界、色界、眼識
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亦無常;色陰無常,
乃至識陰亦如是,此謂無常聲。


「無我聲者,一切諸法無我。有說我、人、作者、使
作者等,或斷、或常,此謂我想、我覺,是外道
語言。若過去已滅,若未來未至,若現在不停,
十二入、十八界、五陰,悉無有我,是長阿義。
[001-0498c]


「諸根聲者,謂大聲。如眼根名大聲,耳根乃
至意根名大聲,此謂伊字,是名大聲。


「多疾疫聲者,眼多疾疫,乃至意亦如是。眾生
身心種種病苦,此謂多疾疫聲。


「荒亂聲者,國土不安、人民相逼,賊抄競起、米
穀不登,此謂荒亂聲。


「下眾生聲者,下劣眾生貧窮、困苦、無善根,諸
禽獸、蟲蚋等,此謂下眾生聲。


「直軟相續聲者,直者不諂,不諂者不曲,不曲
者真實,真實者如說行。如說行者,如佛語行,
此謂為直。軟者有六種,眼軟乃至意軟,此
謂為軟。相續者不離一切諸善法。是謂直軟
相續聲。


「斷染遊戲聲者,斷欲界染三十六
使,思惟所斷四使。斷者除滅義,遊戲者五
欲眾具。眾生於此遊戲如是應斷,此謂斷染
遊戲聲。


「出相生法聲者,一切諸法無我為相,念念生
滅、寂靜相。無我為相者,色陰無常乃至識亦
如是,此謂無我為相。念念生滅者,一切諸
行念念生,生者必滅,此謂一切諸法念念
生滅。寂靜者,空無處所,無色、無體與虛空
等,此謂寂靜相者。過去、未來、現在無常,此謂
相生法聲。


「出三有染相聲者,相者五欲眾具欲界相,色
染色界相,無色染無色界相,此謂相。三有者,
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欲有?地獄乃至他化
自在天。云何色有?梵身乃至色究竟。云何無
色有?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著三界
九十八使,此謂出三有染相聲。
[001-0499a]


「所起過患聲者,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欲求
者,求色聲香味觸。云何色求?色有二種,一謂
色,二謂形色。色有十二種,謂青、黃、赤、白、煙、雲、
塵、霧、光、影、明、闇。形色有八種,謂長、短、方、圓、高
下、平、不平,此謂欲色。云何欲聲?聲有七種,謂
螺聲、鼓聲、小鼓聲、大鼓聲、歌聲、男聲、女聲,此
謂欲聲。云何欲香?香有七種,根香、心香、皮香、
糖香、葉香、花香、果香,或男香、女香,此謂欲香。
云何欲味?味有七種,甜味、酢味、醎味、苦味、
澁味、淡味、辛味,或男味或女味,此謂欲味。
云何欲觸?觸有八種,冷、熱、輕、重、澁、滑、飢、渴,或
男觸或女觸,此謂欲觸,此謂欲求。云何有
求?欲有色有、無色有,此謂有求。云何梵行求?
出家苦行,欲求天堂、欲求涅槃,此謂梵行求。
求者何義?謂樂著義。


「云何所起過患聲?眾生諸有,悉名過患,除天
堂及涅槃,餘處求一切有過患,此謂所起過
患聲。


「聖道勝聲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無
過患、無所著,故謂聖道。此謂聖道勝聲。


「取聲者,執捉諸法,此謂取聲。


「化生聲者,四陰受想行識,此謂化生。復說胎
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四種,東弗于逮,南閻
浮提,西拘耶尼,北欝單越。卵生一切眾鳥。濕
生蚊、虻、虱等。化生諸天也,此謂化生聲。


「無我所聲者,一切諸法非是我所,無我起故。
無我所者,無我所慢,此謂無我所聲。


「沒滅盡聲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憂
悲苦惱滅;沒盡者,泥洹寂靜不復更生,此謂
[001-0499b]
沒滅盡聲。


「度業果報聲者,業者三業,謂身三、口四及意
三。業果報者三業清淨,此謂度業果報聲。


「虛
空等諸法聲者,諸法與虛空等。云何與虛空
等?一切法唯有名、唯有想,無有相、無分別,無
禮、不動、不搖,不可思議、不起不滅,無所作隨
無相,無所造無相貌,無形色、無行處,等虛空
住平等。不老、不死,無憂悲苦惱。色者虛空等,
受想行識亦如是。過去已沒,未來未至,現在
不停,此謂虛空等諸法聲。


「深法聲者,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
惱。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憂悲苦惱滅。
彼理真實,是名為深。深者,是十二因緣一
切語言道斷,無邊、無處、無時節,斷丈夫、斷世
性,入平等、破自他執,此謂深法聲。


「除堅、重、無明、癡、闇、冥聲者。堅者,身見等五見;
重者五陰;無明者,不知前、後際,及有罪、無罪,
不識佛、法、僧,不知施戒天,不知陰界入,此
謂無明。癡者,忘失覺念,此謂癡。闇者,入胎
苦惱一切不淨,而生樂受迷惑去來,此謂
闇。冥者,於三世無知,無方便、不明了,此
謂冥。除者,真實諦開示光明,除自果、除
煩惱,除非煩惱、除餘習,入平等不可思議
為主,此謂除義。此謂除堅、重、無明、癡、闇、冥
聲。


「豫知行聲者,八種豫知行,謂正見乃至正定,
此謂菩薩豫知行。除斷五見謂正見;不思惟
貪瞋癡謂正思惟;身意業清淨此謂正業;口
業清淨此謂正語;欺誑、諂諛、詐現少欲、以利
[001-0499c]
求利,五種販賣:酤酒、賣肉、賣毒藥、賣刀劍、賣
女色,除此惡業此謂正命;善身行、善意行
謂正精進;念四念處此謂正念;以定心無染
著,寂靜相滅相空相,此謂正定;此謂預知
行聲。


「四聖諦聲者,謂苦、集、滅、道諦。云何苦諦?
能斷十使。云何集諦?能斷七使。云何滅諦?
能斷七使。云何道諦?能斷八使四思惟斷,乃
至斷色無色結。此謂四聖諦聲。


「斷欲染聲者,欲者染樂不厭,欲莊嚴、著姿態,
思惟欲,思惟觸,待習近。染者繫縛,樂者樂彼
六塵,不厭者專心著緣無有異想,欲者歡喜,
莊嚴者為染意,著者遊戲,姿態者作種種容
儀,思惟欲者著五欲,思惟觸者欲相習近。待
者以香花相引,習近者欲染心遂。斷者悉
除前不善法,此謂斷欲染聲。


「度老死聲者,老者,身體消減,柱杖羸步,諸
根衰耗,此謂老;死者,諸根敗壞。何故名死?更
覓受生處,彼行業熟,此謂為死。云何老死
差別?諸根熟名老,諸根壞名死,先老後死此
謂老死。度此老、死,此謂為度。度有何義?過
度義,到彼岸、自在、不更生義,此謂度老死聲。


「攝伏惡語言聲者,攝伏者,攝伏語言、攝伏身
體。云何攝伏語言?以同類語破異類語,以
異類語破同類語;以真實語伏不真實語,以
不真實語伏真實語;以非語言伏語言,以語
言伏非語言;以第一義伏非第一義,以非
第一義伏第一義:以決定語伏不決定語,以
不決定語伏決定語;以一伏多,以多伏一;以
無犯伏有犯,以有犯伏無犯;以現證伏不
[001-0500a]
現證,以不現證伏現證;以失伏不失,以不失
伏失;以種類不得伏種類,以非種類不得伏
非種類。惡者,說不實、不諦、不分別。伏者,斷
義、遮義、陰義,此謂攝伏惡語言聲。


「說安住聲者,說令分明開示分別說,不覆障
道隨法說,此謂說;安住者置在一處,說泥洹、
說出世間,述成所說,無相語言、無貌語言、無
異語言、無作語言、覺語言、空語言、寂靜語
言,此謂說安住聲。


「說斷結聲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滅一切陰。
滅者,失、沒、斷、無有生,此謂滅。斷者,斷一切諸
使、斷煩惱根無有遺餘,此謂斷結聲。


「置答聲者,隨問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云何
隨問答?如問即答。云何分別答?隨彼所問,廣
為分別。云何反問答?若人有問,反問令答。云
何置答?如問我斷、我常,置而不答,以分別
問問,隨問答;以反質問問,分別答;以置答問
問,反質答;以隨問答問問,置答;此謂置答聲。


「攝伏魔賊聲者,魔者四魔,色、受、想、行、識,此謂
陰魔賊。從此有、度彼有、息一切事,此謂死魔
賊。無明、愛、取,此謂煩惱魔賊。五欲眾具為
天魔體,此謂天魔賊。此謂攝伏魔賊聲。


「滅
諸境界聲者,滅色乃至滅觸。境界者,色、聲、香、
味、觸,此謂滅諸境界聲。


「除諸煩惱聲者,斷滅煩惱。除煩惱者,染欲大
毒,不淨觀為藥;瞋恚大毒,慈悲為藥;無明
大毒,十二因緣觀為其藥,此謂除諸煩惱聲。


「無異不破聲者,無異者,無破、無異、第一義、
實、諦、空、無相、無形、平等,不動、不可思議,此
[001-0500b]
謂無異。不破者,無異形、平等、無相、不動、不破、
不斷,純一、無過患、無心、無前後,此謂無異
不破聲。


「勇猛力速無畏聲者,勇猛者精進,
力者十力,速者駃也,無畏者一切處不怖
畏,此謂勇猛力速無畏聲。


「施寂靜、守護安隱聲者。施者二種:內施、外施。
云何內施?說真四諦。云何外施?施肌肉、
皮血、國城、妻子、男女、財物、穀米等。寂靜三種,
謂身、口、意。云何身寂靜?不作三過;口寂靜
者,無口四過;意寂靜者,不貪、不瞋、不癡。守護
者,守護六根。安隱者,同止、和合、不覓彼過,知
足、少欲、不求長短。不覓他過者,不相覓過,不
以此語彼,此謂施寂靜守護安隱聲。


「七聖財聲者,一信、二慚、三愧、四施、五戒、六聞、
七慧,此謂七聖財聲。


「分別名色聲者,名者四陰,色者四大。分別者,
分別名、色,此謂分別名色聲。


「第一義聲者,分別五陰,此謂第一義聲。


「作證得果聲者,果者四果,須陀洹乃至羅漢
及緣覺果,得者入義也,證者現證也,作
者造作也,此謂作證得果聲。


「解脫縛聲者,縛者三縛:貪、瞋、癡縛。解脫者離
此三縛,此謂解脫縛聲。


「生三有聲者,所謂生有、現有、後有,此謂出生
三有聲。


「斷憍慢聲者,憍者,色憍、盛壯憍、富憍、自在憍、
姓憍、行善憍、壽命憍、聰明憍,此謂八憍。慢者,
慢慢、大慢、增上慢、我慢、不如慢、勝慢、邪慢,此
謂七慢。斷者,斷憍慢,此謂斷憍慢聲。
[001-0500c]


「通達諸法聲者,通達者,如境而知。諸法者,善
不善法。五欲眾具謂不善法,除斷五欲此謂
善法,此謂通達諸法聲。


「如法分別聲者,如者等義,法者,善法、不善法。
不善法者,不斷五欲眾具;善法者,斷五欲眾
具。斷者,破滅義,此謂如法分別聲。


「樂不樂第一義聲者,樂者,五欲境界;不樂者,
不著五欲;第一義者,空無相;此謂樂不樂
第一義聲。


「斷愛聲者,愛者,色愛乃至觸愛;斷者,滅除;此
謂斷愛聲。


「勝乘聲者,所謂三乘:佛乘、緣覺乘、聲聞乘;般
若波羅蜜十地,此謂佛乘。調伏自身、寂靜自
身,令自身入涅槃,此謂緣覺乘。軟根眾生、怖
畏眾生,欲出生死,此謂聲聞乘。此謂勝乘聲。


「信、精進、念、定意、慧聲者,隨逐不異思惟觀,此
謂信;勇猛勤策、行事持事,此謂精進;專攝一
心此謂念;諸事不動此謂定意;般若純一平
等此謂慧;此謂信精進念定意慧聲。


「攝伏
六入,不得不知六通聲者,六入者,眼入乃至
意入;攝伏者,攝伏色乃至攝伏法;六通者,天
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身通、漏盡通。不知者
無明,不得不知者,除彼無明。此謂攝伏六入,
不得不知六通聲。


「覺一切智聲者,一切智者,一切世法皆悉知。
世者,念念生滅。復次世者,諸陰界入。復次
世者二種:一眾生世、二者行世。眾生世者,一
切諸眾生:行世者,眾生住處,一切世界可知、
悉知。智者二種:聲聞智、一切智,此謂智覺者。
[001-0501a]
覺自身、覺他身,此謂覺一切智聲。


「正殺煩惱聲者,殺者,除斷義;煩惱者,九十八
使。欲界苦所斷十使,習滅七使,道諦八使,
思惟四使;色界苦所斷九使,習滅六使,道
七使,思惟三使;無色亦如是。正者,分明除
斷無餘垢。此謂正殺煩惱聲。


「是最後字,過此法不可說聲者,若無有字,此
謂涅槃;若有字者,則是生死。最後者,更無
有字,唯除羅字。不可說者,不可得、不可分別,
無色故不可說。諸法者,謂陰界入三十七品。
此謂最後字過此不可說聲。」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