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03 大般涅槃經-宋-慧嚴 (master)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


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
迦葉菩薩品第二十四之三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
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
癡、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即
應為說不淨觀法;瞋恚多者,為說慈悲;思
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
八界等。是人聞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
修行;如法行已,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
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
觀已,次得煖法。」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悉有煖
法。何以故?如佛所說:三法和合名為眾生:
一、壽,二、煖,三、識。若從是義,一切眾生應先
有煖。云何如來說言煖法因善友生?」



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有煖法者,一切眾
生至一闡提皆悉有之。如我今者所說煖
法,要因方便然後乃得,本無今有。以是義
[033-0824b]
故,非諸眾生一切先有。是故,汝今不應難
言一切眾生皆有煖法。


「善男子!如是煖
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眾生有者,
欲界眾生亦皆應有;欲界無故,當知一切不必悉有。善男子!色界雖有,非一切
有。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則無。以是義故,
一切眾生不必悉有。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觀
六行,我諸弟子具足十六行,是十六行,一
切眾生不必悉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
所言煖法,云何名煖?為自性煖?為他故
煖?」


佛言:「善男子!如是煖法自性是煖,非
他故煖。」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先說馬師
滿宿無有煖法。何以故?於三寶所無信心
故,是故無煖,當知信心即是煖法。」


「善男
子!信非煖法。何以故?因於信心後得煖
故。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觀
四諦故,是故名之為十六行,行即是智。善
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為煖?』者,善男
子!夫煖法者即是八聖道之火相,故名為
煖。善男子!譬如攢火,先有煖氣,次有
火生,後則煙出。是無漏道亦復如是,煖者
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須陀洹果,煙者即
是修道斷結。」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
是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為。是法報得色
界五陰,是故名有;是因緣故,復名有為。若
是有為,云何能為無漏道相?」


佛言:「善男子!如
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如是煖法雖是
有為、有法,還能破壞有為、有法,是故能為無
漏道相。善男子!如人乘馬,亦愛、亦策。煖心
亦爾,愛故受生、厭故觀行。是故雖復有法、
[033-0824c]
有為,而能與彼正道作相。得煖法人七十
三種、欲界十種。是人具足一切煩惱,從斷
一分至于九分,如欲界初禪,乃至無所有
處亦復如是,是名七十三種。如是等人得
煖法已,則不復能斷於善根、作五逆罪、
犯四重禁。是人二種:一、遇善友,二、遇惡友。
遇惡友者,暫出還沒;遇善友者,遍觀四方。
觀四方者即是頂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
亦緣四諦,是故得名遍觀四方。得頂法已,
次得忍法。是忍亦爾,性亦五陰、亦緣四諦。是
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
緣四諦。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緣
於一諦。如是忍法緣一諦已,乃至見斷煩
惱、得須陀洹果,是名第四遍觀四方,四方
者即是四諦。」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須陀洹
人所斷煩惱猶如縱廣四十里水,其餘在
者如一毛渧。』此中云何說斷三結名須陀
洹:一者、我見,二者、非因見因,三者、疑網?世
尊!何因緣故名須陀洹遍觀四方?復何因緣
名須陀洹?復何因緣說須陀洹喻以䱜魚?」


佛言:「善男子!須陀洹人雖復能斷無量煩
惱,此三重故,亦攝一切須陀洹人所斷結故。
善男子!譬如大王出遊巡時,雖有四兵,世
人俱言王來、王去。何以故?世間重故。是三
煩惱亦復如是。何因緣故名之為重?一切
眾生常所起故、微難識故,故名為重。如
是三結難可斷故、能為一切煩惱因故、是
三對治之怨敵故,謂戒、定、慧。善男子!有諸眾
[033-0825a]
生聞須陀洹能斷如是無量煩惱則生退
心,便作是言:『眾生云何能斷如是無量煩
惱?』是故,如來方便說三。


「如汝所問:『何因緣
故須陀洹人喻觀四方?』善男子!須陀洹人
觀於四諦獲得四事:一者、住堅固道,二者、
能遍觀察,三者、能如實見,四者、能壞大怨。
堅固道者,是須陀洹所有五根無能動者,是
故名為住堅固道;能遍觀者,悉能呵責內外
煩惱;如實見者即是忍智;壞大怨者,謂四顛
倒。


「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須陀洹?』者,善男
子!須名無漏,陀洹名修習,修習無漏故
名須陀洹。善男子!復有須者名流。流有二
種:一者、順流,二者、逆流。以逆流故,名須陀
洹。」


迦葉菩薩言:「世尊!若從是義,何因緣
故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不得名
為須陀洹耶?」


「善男子!從須陀洹乃至諸佛,
亦得名為須陀洹;若斯陀含乃至諸佛無須
陀洹,云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一切眾生名
有二種:一者、舊,二者、客。凡夫之時有世名
字,既得道已更為立名,名須陀洹。以先得
故,名須陀洹;以後得故,名斯陀含。是人亦
名須陀洹、亦名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


「善男子!流有二種:一者、解脫,二者、涅槃。一
切聖人皆有是二,亦可得名須陀洹、亦名
斯陀含;乃至佛亦復如是。


「善男子!須陀洹者,
亦名菩薩。何以故?菩薩者,即是盡智及無
生智。須陀洹人亦復求索如是二智,是故當
知須陀洹人得名菩薩。


「須陀洹人亦得名
覺。何以故?正覺見道斷煩惱故、正覺因果
故、正覺共道及不共道故;斯陀含乃至阿羅
[033-0825b]
漢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須陀洹凡有二種:
一者、利根,二者、鈍根。鈍根之人人天七返。
是鈍根人復有五種:或有六返、五、四、三、二。
利根之人現在獲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
果。


「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須陀洹
人喻以䱜魚?』善男子!䱜魚有四事:一
者、骨細故輕,二者、有翅故輕,三者、樂見光
明,四者、銜物堅持。須陀洹人亦有四事:言
骨細者,喻煩惱微;言有翅者,喻奢摩他、
毘婆舍那;樂見光明,喻於見道;銜物堅持,喻
聞如來說無常、苦、無我、不淨,堅持不捨。猶
如魔王化作佛像,首羅長者見已心驚。魔
見長者其心動已,即語長者:『我先所說四
真諦者,是說不真,今當為汝更說五諦、六
陰、十三入、十九界。』長者聞已,尋觀法相都無
此理,是故堅持其心不動。」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是須陀洹先得道故,名須陀洹?以初
果故,名須陀洹?若先得道名須陀洹者,得
苦法忍時,何故不得名須陀洹,乃名為向?
若以初果名須陀洹,外道之人先斷煩惱
至無所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果,何故
不名為須陀洹?」


「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
洹。如汝所問:『外道之人先斷煩惱至無所
有處,修無漏道得阿那含,何故不名須陀
洹?』者,善男子!以初果故,名須陀洹,是人爾
時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迦葉言:「世尊!得阿
那含人亦復如是,亦得八智、具十六行。何
故不得名須陀洹?」


「善男子!有漏十六行有
二種:一者、共,二者、不共。無漏十六行亦有二
[033-0825c]
種:一者、向果,二者、得果。八智亦二:一者、向
果,二者、得果。須陀洹人捨共十六行、得不
共十六行,捨向果八智、得果八智,阿那
含人即不如是,是故初果名須陀洹。


「善男
子!須陀洹人緣於四諦,阿那含人唯緣一
諦,是故初果名須陀洹。以是因緣,喻以䱜
魚。


「遍觀已行者,即是斯陀含繫心修道,為
斷貪欲、瞋、癡、憍慢,如彼䱜魚遍觀方已,為
食故行。


「行已復住,喻阿那含得食已住。是阿那含凡
有二種:一者、現在得阿那含,進修即得阿
羅漢果,二者、貪著色界、無色界中寂靜三
昧,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是阿那
含復有五種: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
槃,三者、行般涅槃,四者、無行般涅槃,五者、上
流般涅槃。復有六種:五種如上,六、現在般
涅槃。復有七種:六種如上,七、無色界般涅
槃。


「行般涅槃復有二種:或受二身、或受四
身。若受二身,是名利根;若受四身,是名鈍
根。復有二種:一者、精進無自在定,二者、懈
怠有自在定。復有二種:一者、具精進定,二
者、不具是二。


「善男子!欲色眾生有二種業:
一者、作業,二、受生業。中涅槃者唯有作業,
無受生業,是故於中而般涅槃。捨欲界身,
未至色界,以利根故於中涅槃,是中涅槃。


「阿那含人有四種心: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
學,三者、無學,四者、非學非無學入於涅槃。


「云何復名中般涅槃?善男子!是阿那含四
種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是故名為中
[033-0826a]
般涅槃。


「受身涅槃復有二種:一者、作業。二者、
生業。是人捨欲界身、受色界身,精勤修道,
盡其壽命,入於涅槃。」


迦葉菩薩言:「世尊!
若言盡命入涅槃者,云何而言受身涅槃?」


佛言:「善男子!是人受身然後乃斷三界煩
惱,是故名為受身涅槃。


「善男子!行般涅槃
者常修行道,以有為三昧力故,能斷煩惱,
入於涅槃,是名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者,
是人定知當得涅槃,是故懈怠,亦以有為
三昧力故,壽盡則得入於涅槃,是名無行
般涅槃。


「上流般涅槃者,若有人得第四禪
已,是人生於初禪愛心,以是因緣退生初
禪。是有二流:一、煩惱流,二者、道流。以道流
故,是人壽盡生二禪愛,以愛因緣生於二
禪;至第四禪亦復如是。是四禪中復有二
種:一者、入無色界,二者、入五淨居。如是二
人,一、樂三昧,二、樂智慧。樂智慧者,入五淨
居;樂三昧者,入無色界。


「如是二人,一者、修
第四禪,有五階差,二者、不修。云何為五?下、
中、上、上中、上上。修上上者,處無小天;修上
中者,處善見天;修上品者,處善可見天;修
中品者,處無熱天;修下品者,處少廣天。


「如是二人,一、樂論議,二、樂寂靜。樂寂靜者,
入無色界;樂論議者,處五淨居。


「復有二種:
一者、修熏禪,二者、不修熏禪。修熏禪者,入
五淨居;不修熏禪者,生無色界,盡其壽
命而般涅槃,是名上流般涅槃。若欲入於
無色界者,即不能修四禪、五差;若修五
差,則能呵責無色界定。」


迦葉菩薩白佛言:
[033-0826b]
「世尊!中涅槃者則是利根,若利根者,何不現
在入涅槃耶?何故欲界有中涅槃,色界則
無?」


佛言:「善男子!是人現在四大羸劣,不能
修道。雖有比丘四大康健,無有房舍、飲食、
衣服、臥具、醫藥,眾緣不具,是故不得現在
涅槃。


「善男子!我昔一時在舍衛國阿那邠低
精舍,有一比丘來至我所,作如是言:『世
尊!我常修道而不能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
果。』我時即告阿難言:『汝今當為是比丘
具諸所須。』爾時,阿難將是比丘至祇陀林,
與好房舍。是時比丘語阿難言:『大德!唯願
為我莊嚴房舍,淨潔修治,七寶嚴麗,懸繒
幡蓋。』阿難言:『世間貧者乃名沙門,我當云何
能辦是事?』是比丘言:『大德!若能為我作者,
善;若不能者,我當還往至世尊所。』爾時,阿難
即往佛所作如是言:『世尊!向者比丘從我
求索種種莊嚴、七寶幡蓋,不審是事當云何
耶?』我於爾時復告阿難:『汝今還去隨比丘
意,所須之物為辦具之。』爾時,阿難即還房中,
為是比丘事事具辦。比丘得已,繫念修道,
不久即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善男子!
無量眾生應入涅槃,以所乏故,妨亂其心,
是故不得。


「善男子!復有眾生多憙教化,其
心怱務不能得定,是故不得現在涅槃。


「善
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捨欲界身有中
涅槃,色界無。』者,善男子!是人觀於欲界煩惱
因緣有二:一者、內,二者、外,而色界中無外
因緣。欲界復有二種愛心:一者、欲愛,二者、
食愛。觀是二愛,至心呵責;既呵責已,得入
[033-0826c]
涅槃。是欲界中能得呵責諸麁煩惱——所謂慳
貪、瞋、妬、無慚、無愧——以是因緣能得涅槃。又,
欲界道其性勇健。何以故?得四果故。是故,
欲界有中涅槃,色界中無。


「善男子!中涅槃者
凡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捨身未離欲界
便得涅槃;中者,始離欲界,未至色界便得
涅槃;下者,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槃。
喻以䱜魚得食已住,是人亦爾。云何名住?
處在色界及無色界得受身故,是故名住;
不受欲界、人、天、地獄、畜生、餓鬼,是故名住;
已斷無量諸煩惱結,餘少在故,是故名住。
復何因緣名之為住?終不造作共凡夫事,
是故名住;自無所畏,不令他畏,是故名
住;遠離二愛、慳貪、瞋恚,是故名住。


「善男子!到彼岸者,喻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
猶如神龜,水陸俱行。何因緣故喻之以龜?
善藏五故。是阿羅漢乃至諸佛亦復如是,善
覆五根,是故喻龜。言水陸者,水喻世間、
陸喻出世。是諸聖等亦復如是,能觀一切
惡煩惱故,到於彼岸,是故喻以水陸俱行。


「善男子!如恒河中七種眾生,雖有魚龜之
名,不離於水。如是微妙大涅槃中,從一闡
提上至諸佛,雖有異名,然亦不離於佛性
水。善男子!是七眾生,若善法、若不善法,若
方便道、若解脫道、若次第道,若因、若果,悉是
佛性。是名如來隨自意語。」


迦葉菩薩言:「世尊!
若有因則有果,若無因則無果。涅槃名果,
常故無因。若無因者,云何名果?而是涅槃
亦名沙門、名沙門果。云何沙門?云何沙門果?」
[033-0827a]


「善男子!一切世間有七種果:一者、方便果,二
者、報恩果,三者、親近果,四者、餘殘果,五者、平
等果,六者、果報果,七者、遠離果。


「方便果者,如
世間人秋多收穀,咸相謂言:『得方便果。』方便
果者,名業行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一者、近
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謂種子;遠因者,謂水、
糞、人功。是名方便果。


「報恩果者,如世間人供
養父母,父母咸言:『我今已得恩養之果。』子
能報恩,名之為果。如是果者因亦二種:一
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即是父母過去純善
之業;遠者,即是所生孝子。是名報恩果。


「親近
果者,譬如有人親近善友,或得須陀洹果
至阿羅漢果,是人唱言:『我今已得親近果
報。』如是果者因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
因。近者,信心;遠者,善友。是名親近果。


「餘殘
果者,如因不殺得第三身,延年益壽,是名
殘果。如是果者有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
遠因。近者,即是身、口、意淨;遠者,即是延年益
壽。是名殘果。


「平等果者,謂世界器。如是果
者亦二種因: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因者,所
謂眾生修十善業;遠因者,所謂三災。是名平
等果。


「果報果者,如人獲得清淨身已,修身、
口、意清淨之業,是人便說:『我得果報果。』如
是果者因有二種: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
因者,所謂現在身、口、意淨;遠因者,所謂過去
身、口、意淨。是名果報果。


「遠離果者,即是涅槃,
離諸煩惱。一切善業是涅槃因,復有二種:
一者、近因,二者、遠因。近者,即是三解脫門;
遠因者,即無量世所修善法。


「善男子!如世
[033-0827b]
間法,或說生因、或說了因;出世之法亦復如
是,亦說生因、亦說了因。善男子!三解脫門、
三十七品能為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亦
為涅槃而作了因。善男子!遠離煩惱則得
了了見於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
生因。


「善男子!如汝所問:『云何沙門那?云何
沙門果?』者,善男子!沙門那者,即八正道;沙門
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瞋、癡等。是名沙
門那、沙門果。」


迦葉菩薩言:「世尊!何因緣故八
正道者名沙門那?」


「善男子!世言沙門名乏,
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
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從是道中
獲得果故,名沙門果。


「善男子!又,沙門那者,
如世間人有樂靜者亦名沙門。如是道者
亦復如是,能令行者離身、口、意惡、邪命等,
得樂寂靜,是故名之為沙門那。


「善男子!如
世下人能作上人,是名沙門。如是道者亦
復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是故得名為
沙門那。


「善男子!阿羅漢人修是道者得沙門
果,是故得名到於彼岸。阿羅漢果者即是
無學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因是
五分得到彼岸,是故名為到於彼岸。到彼
岸故而自說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
辦,更不受有。』


「善男子!是阿羅漢永斷三世生
因緣故,是故自說我生已盡;亦斷三界五
陰身故,是故復言我生已盡;所修梵行已
畢竟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又捨學道,亦
名已立,如本所求今日已得,是故唱言所
作已辦。修道得果亦言已辦,獲得盡智
[033-0827c]
無生智故,唱言:『我生已盡,盡諸有結。』以
是義故,名阿羅漢,得到彼岸。如阿羅漢,辟
支佛亦復如是。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羅
蜜,名到彼岸。是佛、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已,名為具足六波羅蜜。何以故?得六
波羅蜜果故。以得果故,名為具足。


「善男子!是七眾生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
不修慧,不能修習如是四事,則能造作
五逆重罪、能斷善根、犯四重禁、謗佛、法、僧,
是故得名為常沈沒。


「善男子!是七人中有
能親近善知識者,至心聽受如來正法,內善
思惟,如法而住,精勤修習身、戒、心、慧,是故得
名渡生死河到於彼岸。若有說言一闡
提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名染
著;若言不得,是名虛妄。


「善男子!是七種人,
或有一人具七、或有七人各一。善男子!若
有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人
心口異想異說,言一闡提不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善男子!
若有說言八聖道分凡夫所得,是人亦名
謗佛、法、僧;若有說言八聖道分非凡夫得,
是人亦名謗佛、法、僧。善男子!若有說言一
切眾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人亦名謗
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有二
種人謗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雖
信,不解義故。


「善男子!若人信心無有智慧,
是人則能增長無明;若有智慧、無有信心,
是人則能增長邪見。善男子!不信之人,瞋恚
[033-0828a]
心故,說言無有佛、法、僧寶;信者無慧,顛倒
解義,令聞法者謗佛、法、僧。善男子!是故我
說:『不信之人瞋恚心故、有信之人無智慧
故,是人能謗佛、法、僧寶。』


「善男子!若有說言
『一闡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復有言:『一闡
提人捨一闡提,於異身中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謗佛、法、僧。若復說言:『一
闡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續不斷,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闡提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是人不謗三寶。


「善男
子!若有人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常、樂、我、
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
謗佛、法、僧。若有說言:『一切眾生都無佛性,
猶如兔角,從方便生,本無今有,已有還無。』
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說言:『眾生佛性
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虛空
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
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三
寶。


「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
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萬法。未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
名佛性。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
名如來隨自意語。隨意語故,名為如來;隨意
語故,名阿羅呵;隨意語故,名三藐三佛陀。」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佛所說,眾生佛性猶
如虛空。云何名為如虛空耶?」


「善男子!虛空
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佛性亦爾。善
男子!虛空非過去。何以故?無現在故。法若
[033-0828b]
現在,可說過去;以無現在,故無過去。亦
無現在。何以故?無未來故。法若未來,可說
現在;以無未來,故無現在。亦無未來。何以
故?無現在、過去故。若有現在、過去,則有未
來;以無現在、過去故,則無未來。以是義
故,虛空之性非三世攝。


「善男子!以虛空無
故無有三世,不以有故無三世也。如虛空
花非是有故,無有三世;虛空亦爾,非是有
故,無有三世。善男子!無物者即是虛空;佛
性亦爾。


「善男子!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佛性常
故,非三世攝。善男子!如來已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無變易。以
是義故,無有三世,猶如虛空。善男子!虛空
無故,非內、非外;佛性常故,非內、非外。故說
佛性猶如虛空。善男子!如世間中,無罣礙
處名為虛空。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於一切佛法無有罣礙,故言佛性猶
如虛空。以是因緣,我說佛性猶如虛空。」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佛性、涅槃,非
三世攝而名為有。虛空亦非三世所攝,何
故不得名為有耶?」


佛言:「善男子!為非涅
槃名為涅槃,為非如來名為如來,為非
佛性名為佛性。云何名為非涅槃耶?所
謂一切煩惱有為之法。為破如是有為煩
惱,是名涅槃。非如來者,謂一闡提至辟支
佛。為破如是一闡提等至辟支佛,是名
如來。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
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善男子!
一切世間無非虛空對於虛空。」


迦葉菩薩白
佛言:「世尊!世間亦無非四大對而猶得名
[033-0828c]
四大是有。虛空無對,何故不得名之為
有?」


佛言:「善男子!若言:『涅槃非三世攝,虛空
亦爾。』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涅槃是有,可見、
可證,是色、足跡、章句,是有、是相、是緣、是歸依
處,寂靜光明,安隱彼岸,是故得名非三世
攝。虛空之性無如是法,是故名無。若有離
於如是等法更有法者,應三世攝。虛空若
同是有法者,不得非是三世所攝。


「善男子!
如世人說虛空名為無色、無對、不可覩見。
若無色、無對、不可見者,即心數法;虛空若同
心數法者,不得、不是三世所攝。若三世攝,
即是四陰。是故,離四陰已,無有虛空。


「復次,
善男子!諸外道言:『夫虛空者即是光明。』若是
光明,即是色法。虛空若爾,是色法者,即是無
常。是無常故,三世所攝。云何外道說非三
世?若三世攝則非虛空,亦可說言虛空是
常。


「善男子!復有人言虛空者即是住處。若
有住處即是色法,而一切處皆是無常、三世
所攝,虛空亦常、非三世攝。若說處者,知無
虛空。復有說言虛空者即是次第。若是次第,
即是數法;若是可數,即三世攝;若三世攝,云
何言常?善男子!若復說言:『夫虛空者,不離
三法:一者、空,二者、實,三者、空實。』若言空是,當
知虛空是無常法。何以故?實處無故。若言
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何以故?空處無
故。若空實是,當知虛空亦是無常。何以故?
二處無故。是故,虛空名之為無。


「善男子!如
說虛空是可作法,如說去樹、去舍而作虛
空,平作虛空覆於虛空、上於虛空畫虛空
[033-0829a]
色,如大海水。是故,虛空是可作法。一切作法
皆是無常,猶如瓦瓶;虛空若爾,應是無常。


「善
男子!世間人說一切法中無罣礙處名虛
空者,是無礙處於一法所為具足有?為
分有耶?若具足有,當知餘處則無虛空。若
分有者,則是彼此可數之法;若是可數,當知
無常。


「善男子!若有人說:『虛空無礙,與有並
合。』又復說言:『虛空在物,如器中果。』二俱不
然。何以故?若言並合則有三種:一、異業合,
如飛鳥集樹;二、共業合,如兩羊相觸;三、已
合共合,如二雙指合在一處。若言異業共
合,異則有二:一、是物業,二、虛空業。若空業
合物,空則無常;若物業合空,物則不遍,如其
不遍,是亦無常。若言:『虛空是常,其性不動,與
動物合。』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虛空若常,物
亦應常;物若無常,空亦無常。若言虛空亦常、
無常,無有是處。若共業合,是義不然。何以
故?虛空名遍,若與業合,業亦應遍;若是遍
者,應一切遍;若一切遍,應一切合,不應說
有合與不合。若言:『已合共合,如二雙指合。』
是義不然。何以故?先無有合,後方合故。先
無後有是無常法,是故不得說言虛空已合
共合。如世間法先無後有,是物無常;虛空若
爾,亦應無常。若言:『虛空在物,如器中果。』是
義不然。何以故?如是虛空,先無器時在何
處住?若有住處,虛空則多。如其多者,云何
言常?言一?言遍?若使虛空離空有住,有物
亦應離虛空住,是故當知無有虛空。


「善男
子!若有說言指住之處名為虛空,當知虛
[033-0829b]
空是無常法。何以故?指有四方。若有四方,
當知虛空亦有四方。一切常法都無方所,
以有方故,虛空無常。若是無常,不離五陰,
要離五陰,是無所有。


「善男子!有法若從因
緣住者,當知是法名為無常。善男子!譬如
一切眾生樹木因地而住,地無常故,因地之
物次第無常。善男子!如地因水,水無常故,
地亦無常。如水因風,風無常故,水亦無常。
風依虛空,虛空無常,故風亦無常。若無常
者,云何說言虛空是常,遍一切處?虛空無故,
非是過去、未來、現在;亦如兔角是無物故,
非是過去、未來、現在。是故我說佛性常故,非
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


「善男子!我終
不與世間共諍。何以故?世智說有,我亦說
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迦葉菩薩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
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佛言:「善
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十法不與世諍,不
為世法之所沾污。何等為十?一者、信心,
二者、有戒,三者、親近善友,四者、內善思惟,五
者、具足精進,六者、具足正念,七者、具足智
慧,八者、具足正語,九者、樂於正法,十者、憐
愍眾生。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十法不與
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如優鉢羅花。」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世智
說有,我亦說有;世智說無,我亦說無。』何等
名為世智有、無?」


佛言:「善男子!世智若說色
是無常、苦、空、無我,乃至識亦如是。善男子!是
名世智說有,我亦說有。善男子!世智說
[033-0829c]
色無有常、樂、我、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善
男子!是名世智說無,我亦說無。」


迦葉菩薩
白佛言:「世尊!世間智者,即佛、菩薩、一切聖
人。若諸聖人色是無常、苦、空、無我,云何如來
說佛色身常、恒、無變?世間智者所說無法,云
何如來說言是有?如來世尊作如是說,云
何復言不與世諍,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如來已離三種顛倒,所謂想倒、心倒、見倒,
應說佛色實是無常,今乃說常,云何得名
遠離顛倒,不與世諍?」


佛言:「善男子!凡夫
之色從煩惱生,是故智說色是無常、苦、空、無
我;如來色者遠離煩惱,是故說是常、恒、無
變。」


迦葉菩薩言:「世尊!云何為色從煩惱生?」


「善
男子!煩惱三種,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智者
應當觀是三漏所有罪過。所以者何?知罪
過已,則能遠離。譬如醫師先診病脈,知病
所在,然後授藥。


「善男子!如人將盲,至蕀
林中,捨之而還;盲人於後甚難得出,設得
出者,身體壞盡。世間凡夫亦復如是,不能
知見三漏過患則隨逐行;如其見者,則能遠
離。知罪過已,雖受果報,果報輕微。


「善男子!
有四種人:一、作業時重,受報時輕;二、作業時
輕,受報時重;三、作業時重,受報亦重;四、作業
時輕,受報亦輕。善男子!若人能觀煩惱罪過,
是人作業、受果俱輕。


「善男子!有智之人作
如是念:『我應遠離如是等漏,又復不應作
如是等鄙惡之事。何以故?我今未得脫於
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報故。我若修道,當因
[033-0830a]
是力破壞諸苦。』是人觀已,貪欲、瞋恚、愚癡微
弱。既見貪欲、瞋、癡輕已,其心歡喜,復作是
念:『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緣力故,令我得
離不善之法,親近善法。是故現在得見正
道,應當勤加而修習之。』是人因是勤修道
力,遠離無量諸惡煩惱及離地獄、餓鬼、畜生、
人、天果報。是故,我於契經中說當觀一切
有漏煩惱及有漏因。何以故?有智之人若但
觀漏、不觀漏因,則不能斷諸煩惱也。何
以故?智者觀漏從是因生,我今斷因,漏則
不生。


「善男子!如彼醫師先斷病因,病則不
生;智者先斷煩惱因者亦復如是。有智之
人先當觀因,次觀果報,知從善因生於善
果、知從惡因生於惡果,觀果報已,遠離
惡因。觀果報已,復當次觀煩惱輕重;觀輕
重已,先離重者;既離重已,輕者自去。善男
子!智者若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
重,是人爾時精勤修道,不息、不悔,親近善
友,至心聽法,為滅如是諸煩惱故。


「善男
子!譬如病者,自知病輕必可除差,雖得苦
藥,服之不悔。有智之人亦復如是,勤修聖
道,歡喜不愁、不息、不悔。善男子!若人能知
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為除煩惱
故勤修聖道,是人不從煩惱生色,受、想、
行、識亦復如是。若不能知煩惱、煩惱因、煩
惱果報、煩惱輕重,不勤修習,是人則從煩惱
生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善男子!知煩惱、煩
惱因、煩惱果報、煩惱輕重,為斷煩惱修行
道者,即是如來。以是因緣,如來色常乃至
[033-0830b]
識常。善男子!不知煩惱、煩惱因、煩惱果報、煩
惱輕重,不能修道,即是凡夫。是故,凡夫色
是無常,受、想、行、識悉是無常。


「善男子!世間智
者,一切聖人、菩薩、諸佛說是二義,我亦如是
說是二義。是故,我說不與世間智者共諍,
不為世法之所沾污。」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三有
漏者,云何名為欲漏、有漏、無明漏耶?」


佛言:
「善男子!欲漏者,內惡覺觀因於外緣生於
欲漏。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難言:『阿難!
汝今受此女人所說偈頌,是偈乃是過去諸
佛之所宣說。』是故,一切內惡覺觀外諸因緣
名之為欲,是名欲漏。


「有漏者,色、無色界內
諸惡法外諸因緣——除欲界中外諸因緣、內諸
覺觀——是名有漏。


「無明漏者,不能了知我及
我所,不別內、外,名無明漏。


「善男子!無明即
是一切諸漏根本。何以故?一切眾生無明因
緣於陰入界憶想作相,名為眾生,是名想
倒、心倒、見倒。以是因緣,生一切漏。是故,我
於十二部經說無明者即是貪因、瞋因、癡因。」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來昔於十二部經說
言不善思惟因緣生於貪欲、瞋、癡,今何因緣
乃說無明?」


「善男子!如是二法互為因果,
互相增長,不善思惟生於無明,無明因緣
生不善思惟。善男子!其能生長諸煩惱者,
皆悉名為煩惱因緣;親近如是煩惱因緣,
名為無明不善思惟。如子生牙,子是近
因,四大遠因;煩惱亦爾。」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無明即漏。云何復言因無
[033-0830c]
明故生於諸漏?」


佛言:「善男子!如我所說無
明漏者,是內無明。因於無明生諸漏者,是
內外因。若說無明漏,是名內倒,不識無常、
苦、空、無我;若說一切煩惱因緣,是名不知
外我、我所;若說無明漏,是名無始無終,從
無明生陰入界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有智之
人知於漏因。云何名為知於漏因?」


「善男子!
智者當觀:何因緣故生是煩惱?造作何行
生此煩惱?於何時中生此煩惱?共誰住
時生此煩惱?何處止住生此煩惱?觀何事
已生於煩惱?受誰房舍、臥具、飲食、衣服、湯藥
而生煩惱?何因緣故轉下作中、轉中作上、
下業作中、中業作上?菩薩摩訶薩作是觀
時,則得遠離生漏因緣。如是觀時,未生煩
惱遮令不生,已生煩惱便得除滅。是故,我
於契經中說智者當觀生煩惱因。」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眾生一身,云何能起
種種煩惱?」


佛言:「善男子!如一器中有種種
子,得水雨已,各各自生。眾生亦爾,器雖是
一,愛因緣故而能生長種種煩惱。」


迦葉菩薩言:「世尊!智者云何觀於果報?」


「善男
子!智者當觀:諸漏因緣能生地獄、餓鬼、畜
生;是漏因緣得人天身,即是無常、苦、空、無我;
是身器中得三種苦、三種無常;是漏因緣能
令眾生作五逆罪、受諸惡報、能斷善根、犯
四重禁、誹謗三寶。智者當觀:『我既受得如
是之身,不應生起如是煩惱,受諸惡果。』」


迦葉菩薩言:「世尊!有無漏果,復言智者斷
[033-0831a]
諸果報。無漏果報在斷中不?諸得道人有
無漏果,如其智者求無漏果,云何佛說一切
智者應斷果報?若其斷者,今諸聖人云何
得有?」


「善男子!如來或時因中說果、果中說
因。如世間人說泥即瓶、縷即是衣,是名因
中說果;果中說因者,牛即水草、人即是食。
我亦如是因中說果,先於經中作是說言:
『我從心身因心運身,故名心身至梵天邊。』是名因中
說果。果中說因,此六入者名過去業,是名
果中說因。善男子!一切聖人真實無有無漏
果報,一切聖人修道果報更不生漏,是故名
為無漏果報。善男子!有智之人如是觀時,
即得永滅煩惱果報。善男子!智者觀已,為
斷如是煩惱果報修習聖道——聖道者,即空
無相願——修是道已,能滅一切煩惱果報。」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