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f0008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宋-法護 (mas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
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
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
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034-0870a]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
多行時!於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清淨樂欲,
而於受持讀誦正法者應當發起善知識想,
勇猛精進正攝受心,為欲發彼正願及四正
斷,於一切法相應得無障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 「尊重善知識,
 得為說法師,
 作彼聽法眾,
 常住於正行。
 不惜其身命,
 精勤而最上,
 安住實智中,
 得勝慧清淨。
 自了知正法,
 淨信無不達,
 由覺出離故,
 如佛廣開示。
 亦如諸智者,
 善達文句義。
 常修清淨行,
 得預諸學位,
 所有染淨分,
 皆悉無所著,
 以無所著故,
 於法而無減,
 由精進樂欲,
 身速獲輕安。
 聽聞是法已,
 智增無失念,
 常住於智念,
 了善不善法。
 由學最上乘,
 通達念慧力,
 知彼有情意,
 如我於長夜。
 以學是法故,
 得勝慧清淨,
 了有情意已,
 為開示正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
微妙清淨光明法門及諸聖者發起正見,如
佛所說而修行之。以二因緣,當如是學。何等
為二?一者獲他言音,二者謂自作意。若諸菩
薩於相應行菩薩藏正法不能聽聞,聽已於
深法律三摩地門而得少分歡喜知足者,應
[034-0870b]
知彼是懷增上慢墮魔網中,於生老病死憂
悲苦惱及隨煩惱。著五欲樂輪回相續。如來
以是說彼有情隨順有漏無能解脫。舍利
子!若有親近法師於此正法聽已了知,而
不作罪遠非義利,增長聞慧見妙涅盤,清淨
勇猛得勝妙樂。如是菩薩摩訶薩當知是為
於此菩薩藏正法希有法律殊勝義利,受持
讀誦乃至聽聞、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得相應
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此菩薩藏正
法若不聽聞,無能獲得彼相應意,而與聖道
極相違故。如來以是說彼有情於老死解脫
而常作意。云何是相應意?謂此菩薩摩訶薩
遠離相應及不相應是相應意,於相應意得
無增語。又菩薩相應意,謂於音響無能發起,
諸阿羅漢亦無能發,然彼所出音響了不可
得,於前際後際隨所伺察,當云何生?至何所
滅?若通達過去所說音響則過去已滅,若
通達未來所說音響則未來未至,若通達現
在所說音響則現在不住。如是已說未說當
說,遍一切處尋求俱不可得。於相應意當如
是學。


「舍利子!若菩薩相應意如是學者,云何觀察?
謂此菩薩觀一切法自性本滅,觀一切法自
體本寂,觀一切法自性平等,觀一切法畢竟
不生,觀一切法畢竟不起,觀一切法畢竟不
集,觀一切法畢竟無滅。於此時分說如實觀
亦非所觀,如是非所觀非不所觀,說此是名
為觀察意,當如是學。若有菩薩於此正法,疑
[034-0870c]
惑癡瞑無能入解,謂言是法非解脫門,斷諸
勤勇不起通達,而於彼意悉不相應。又復於
此諸法正見即如如見。云何諸法即如如見?
所謂無見。如是無見即不生增語,不生增語
則不積集。云何不積集?謂於增語而無有對。
如來以是所說,觀察諸行無生無作,於正見
中由是獲得正出離行。又復正出離行以何
為因?謂一切法即為佛法。是故欲求正出離
行,應當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受持讀
誦聽聞為他人說,乃至於此正法得相應意。
是名正出離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
於此微妙清淨光明法門正善覺悟,於意處
觀察生入解意。何等意處?云何入解?謂此菩
薩於三摩地加持處,毘鉢舍那尋伺處,最上
希望處,心樂欲處,相續不斷處,無常處,因
緣處,緣生處,無我無人無壽者處,無住無不
住無去無不去處,不集不壞因果處,空無相
無願慣習處,非空無相無願所取處,三摩地
三摩鉢底所取處,非依三摩地三摩鉢底發
生處,神通智所取處,非漏盡處,觀察無生處,
非出離行處,觀察一切有情無我處,不捨大
悲處,見一切生恐怖處,有執心處,出離貪處,
不離現行貪法處,捨五欲樂處,不捨法樂處,
離一切戲論處,不捨善巧方便處,如是諸法
皆生入解。舍利子!說此是為意處入解。


「復次舍利子!於彼意處,云何說為正理道?所
謂以意是道、以門是道、以面門是道、以因是
道、以合集是道、以不相違是道、以無諍論是
[034-0871a]
道、以捨是道、無入無不入是道、無戲論是道、
無毀呰是道、不增是道、不減是道、不生是道、
無所轉易是道、無所對治是道、真如是道、實
際是道、如來是道、無別異是道、如如是道、三
世平等是道、分別不住色受想行識是道、不
住眼界色界眼識界是道、不住耳界聲界耳
識界是道、不住鼻界香界鼻識界是道、不住
舌界味界舌識界是道、不住身界觸界身識
界是道、不住意界法界意識界是道、隨順勝
義是道、隨順正智是道、隨順了義契經是
道、隨順正法是道。舍利子!說此是名為正理
道。又菩薩摩訶薩以入解意於正理道,由是
觀察即無所觀,如是非觀察非不觀察。說此
是名為觀察意。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相應意於此正法
而有癡瞑,謂言是法非解脫門,斷諸勤勇不
起增勝無所通達,而於彼意悉不相應。又諸
有情,如是正見即如如見。又復云何為如如
見?所謂無見。無見則不生增語,乃至無所對
名,如前廣說。於此菩薩藏勝慧波羅蜜多之
行,當如是學。


「又復於意無我,於一切法無我亦然。若一切
法無我,則於諸有情無我亦然。如是觀察,是
觀察意。又輪回界與涅槃界平等相應,如是
煩惱體性與一切法體性相應,彼相應與不
相應都無所著,於觀察意而得勝解。乃至菩
薩所有相應無餘,加持一切有情而不棄捨,
加持正法而無相違。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
摩訶薩獲相應意所聞之相。於意入解、如是
[034-0871b]
觀察,彼如如見勝慧不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
行時得勝慧住,於一切有為法而不共故。所
謂無明乃至老死,悉不共住。又於薩迦耶
見乃至本末六十二見,悉不共住。世間八法
若毀若譽,悉不共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
至一切攀緣,悉不共住。又於慢增上慢邪慢
乃至二十隨煩惱,悉不共住。又於上中下品
若麁若細乃至一切煩惱,悉不共住。又於癡
闇盲瞑翳障繫縶等處,乃至一切下劣分法,
悉不共住。又於煩惱魔、蘊魔、天魔、死魔,乃至
一切魔業,悉不共住。又於我、人、眾生、壽者、養
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乃至一切我見,
悉不共住。又於業障、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
智障,乃至一切相續習氣,悉不共住。又於相
障思惟分別、見聞覺知諸所纏縛,悉不共住。
又於慳貪布施、毀戒持戒、瞋恚忍辱、懈怠精
進、散亂禪定、惡慧勝慧,乃至一切波羅蜜多
有無對治、是智非智,悉不共住。又於一切僻
報,常與無常、善與不善、有罪無罪、輪回涅
盤,乃至一切邪對治法,悉不共住。又於種種
佛法、種種剎土、種種有情,悉不共住。又於世
俗勝義、有智無智,乃至一切有情作意相等,
悉不共住。又於勝慧勝行、有為體相,乃至一
切住心意識所造作者,悉不共住。舍利子,是
為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於如是
無量有為行法,悉不共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
行時,於菩薩藏而能安住,於一切法以勝慧
[034-0871c]
決擇,而能獲得十種善巧。何等為十?一者蘊
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諦善巧,
五者正知善巧,六者隨順善巧,七者智識善
巧,八者菩提分善巧,九者聖道善巧,十者緣
生善巧。云何名蘊善巧?謂此五蘊,如聚沫、如
水上泡、如陽焰、如芭蕉、如幻、如夢、如空谷
響、如影、如浮雲、如鏡中像。謂色蘊者猶如聚
沫,彼聚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士
夫、無意生、無儒童。若世間體性如是,則色蘊
體性亦復如是。說此是為色蘊善巧。謂受蘊
者如水上泡,彼水泡中無有我、人、眾者、壽者、
士夫、意生、儒童。若世間體性如是,則受蘊體
性亦復如是。說此是為受蘊善巧。謂想蘊者
猶如陽焰,彼陽焰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
乃至說此是為想蘊善巧。謂行蘊者猶如芭
蕉,彼芭蕉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
是為行蘊善巧。謂識蘊者如幻,於彼幻中無
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是為識蘊善巧。


「又復說此五蘊,是彼世間剎那變異壞滅之
相。若此世間體性如是,則彼世間體性亦然。
云何體性?所謂苦無常性。彼蘊體性亦復如
是。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
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蘊善巧。


「又復云何名界善巧?所謂地界即法界,法界
無麁澁相。水界即法界,法界無柔軟相。火界
即法界,法界無溫熱相。風界即法界,法界無
動轉相。眼識界即法界,法界無瞻視相。耳識
界即法界,法界無對表聲相。鼻識界即法界,
法界無能嗅香相。舌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
[034-0872a]
了味相。身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覺觸相。意
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觀察相。如是自體界
與法界無二無別。又復欲界、色界、無色界無
二無別。輪回界、涅盤界無二無別,此空界、一
切法界無二無別,由性空故、離分別故,無二
無別。以入解有為界,則入解無為界,乃至說
無量界如是決擇入解。舍利子!說此是為菩
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
諸界善巧。


「又復云何名處善巧?謂此眼處本空,及耳鼻
舌身意處本空,彼無有我亦無我所。彼菩薩
如是於眼體性乃至於意體性如實了知,則
無處決擇、無種種決擇、無善決擇,於善不善
法無二相轉。說此是名為處善巧。


「又此處善巧,謂眼處、色處。如是眼見於色而
生厭離,如是厭離則非正行。又彼耳處聲處、
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如
是乃至意識而生厭離,如是厭離則非正行。
又復菩薩於聖道處、非聖道處,皆應積集成
證大悲,於諸險難非聖道處諸有情類令住
正道,於其道處亦不棄捨。舍利子!說此是為
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
諸處善巧。


「又復云何名入解諦善巧?此諦善巧復有四
種,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云何苦智?謂不
起蘊故,是為苦智。云何集智?謂離愛集故,是
為集智。云何滅智?謂滅已不生故,是為滅智。
云何道智?謂於平等法無平等可得故,是名
道智。若菩薩於此四諦如是智慧而不作證
[034-0872b]
成熟有情,說此是為諦善巧。


「又諦善巧復有三種,所謂世俗諦、勝義諦、相
諦。云何世俗諦?謂諸想像音聲、語言文字,乃
至世間所行,是為世俗諦。云何勝義諦?謂心
無所緣,況復文字,是為勝義諦。云何相諦?謂
諸相一相,一相無相,是為相諦。彼菩薩於世
俗諦說無疲倦,於勝義諦不失正行,於相諦
中隨順無相,是真實相。說此是為菩薩於諦
善巧。又復一諦此無二種,所謂寂諦,此實一
諦。於諸平等及不平等,而能隨轉真妙作用,
而能獲得於諦善巧。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