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21 華嚴經文義要決問答-新羅-表員 (master)



華嚴經文義要決問答卷第三二科入
皇龍寺釋 表員集


○法界義



三門同前。


第一釋名者。法藏師云。法有三義。一是持自性義。二
是軌則義。三對意義。界亦三義。一是因義。依生聖道
故。二是性義。三是分齊義。懍云。自體如實。名之為法。
[003-0430a]
該羅都城。名之為界。


第二出體者。懍云。以如如為體。慧苑師云。權小二教
中。事法以心法及心。并不相應。能所造色。以為其性。
小乘教。理法界。以生空所顯無為性。權教大乘。理法
界。以二空所顯不變真如而為其性。實教大乘。理事
無礙法界。以為無為無二。鎔融法界。而為其性。事事
無礙法界。以為無為無二。常蘊為性。若兼顯辨用所依則通有漏五
蘊為性元曉師云。通論法界。不出四句。一有為法界。二

者無為法界。三者有為無為法界。四者非有為非無
為法界。法藏師云。法界有二。先所入法界義有五門。
初四法界。同曉所列。釋義不同有耳五無障礙法界。二明能
入。亦有五門。一淨信。二正解。三修行。四證得。五圓滿
云云


第三問答分別。


問懍云。凡論體異。濫於虗實。何耶。



以四種簡體。一者隨緣法界。二對緣法界。三忘緣法
界。四緣起法界。前三門中。法界體者。法界非境智。隨
緣說境智。法界非色心。隨緣說色心。此隨流處有種
種味。然種種味。皆非本味。隨緣有差別。差別非法界。
但有名字下無法。隨情而說。情非法界故。第一隨緣
法界中。無法界體。二對緣者。夫著有之病。說無以治。
著無之病。說有以治。著無之病說有以治常無常等一切例此
所對病。非是法界。能治之藥。假名為法。若復執此法。
還復成病。病治藥去。俱時說淨。非但遣治。亦復遣遣。
故對緣中。無法界體。三忘緣者。忘緣忘對故。曰忘緣
[003-0430b]
法界也。忘有所得。忘無所得。忘二。忘不二。亦復忘於
忘。非但忘名。亦忘法界體。忘法界用。故不立法界體
也。夫不立者。亦法界中一故。四緣起法界者。前忘緣
既無所依著。今復忘此緣。謂之忘緣。忘緣也然後乃
立緣起法界義耳。一切法如如。實相本不生。今亦無
滅。無增無滅。無有無無。而有而無也。有是無有也。無
是有無也。無有無二。是不二二也。無有無無。是二不
二也。亦二亦不二也。無二不二也。常無常等一切例也今緣起
法界中。無體而體。以如如為法界體也。緣起無礙。為
法界用也。無體無用。用體體用。如如緣起。緣起如如。


問境智節中。何故非法界。


答境之與智。亦出妄語之
情。病情無法。


問斷得及遣得節中。亦究竟被除。何名
法界。


答帶病須破之。除病不除法。


問中道節中。忘緣
既無病。何故非法界體。


答若離虗妄。未明緣起法者。
非法界體。體必有用。既未論用。亦未明體。


問既非緣
起。不應入緣起法界中。


答經云。汝應知一切法界。莫
捨此無分別法。此中五節更准鏡論也


又緣法界中。開為四種。一者有為緣集法界。二者無
為緣起法界。三者自體緣集法界。四者平等緣集法
界。若明有則一切有。所謂有生有滅。有因有果。有生
死。有涅槃。有中非中。有一相無相。有無所有。夫有待
有對。有謂有為法也。不生而生。不滅而滅。滅而非生。
生義不成。今只生滅成。故為集也。因果相成。乃至待
對相成。為有為緣集無集之集也。若明無則一切無。
[003-0430c]
所謂無生無滅。無因無果。無生死無涅槃。無中無非
中。無一相無相。乃至無無所有待無對者。謂無為法
也。夫無礙無所有。而歷法明無。故多體無。即為無為
法也。無無互相成。皆入無二法數。為無為緣集也。若
非有為非無為。為不二者。謂之自體。經云。法名自體。
又云。自體本來空有不二不盡。若歷法明不二。則有
眾多不二而集。為自體緣起也。有為無為為二用。非
有非無。即為有無之本體也。體不從緣造。名為自法。
自法本來空也。若見自體無二。不見有為。不見無為。
不無無二。謂平等法界。只二成無二。只無二成二。只
平等成不平等。只不平等成為平等。緣集法界中。又
就平等緣集法界中。復開為三種。一者法界緣集。二
者法界無障礙。三者法界解脫。若此平等。無理無教。
而理而教。教理故理集也。理教故教集也。理教不二
故。法集也。無法無人。而法而人。人法故。法集也。法人
故。人集也。人法不二。故行集也。無行異人法。無人法
異行。故大乘也。是為大法界緣集也。若無集無散。而
集而散。散集集散。乃至生死涅槃。涅槃生死。有無無
有。一切無障無礙者。法界無障礙也。若集不可得。散
不可得。乃至生死不可得。涅槃不可得。有不可得。二
不二。亦二亦無二。無二無無二。亦亦不可得。無障礙
不可得。解脫不解脫。亦不可得。如此絕言。只言絕亦
不可得。不可得謂法界解脫也。


問夫法有四種。謂理
法。實相法。行法。教法。今云法異者。為是何法。


答夫法
[003-0431a]
異者。覩總之名。該羅四法也。謂理法者。無相之空。實相者。諸法皆如。是即諸
法相也


問經云。虗空無相出謂界外法界所不攝。以此而言
界。得云無有一法出於法界。


答蓋是以相相法為法
界以虗空非法相故。言出法界外。亦非體離法界。此總
問答


問有為緣集攝幾種法。


答攝四種。一色法。二心法。
三無作法。四空法。


問大虗空及三無為。既非生苦。何
故攝屬有為法。


答三無為者。正是事無。無必得有。相
待之假。斯名世諦。故屬有為攝也。


問若以假故。屬有
為法。不必有生有滅是有為緣集。


答若有若無。二邊
不實。若體常住。有無理滅。離生死滅。而是可盡。又亦
可離故。終屬生滅法攝也。


問性空相空。屬何法。


答亦
有為緣集攝。


問此二是理空中無生滅。又非相待假。
何故。屬有為攝。


答此是無常苦空之空。非常住空。若
有無常法。則有此空。無常法滅盡。空亦隨盡。金剛心
謝。空有俱忘。經然空得空。此空可斷。是以終歸有滅。
故屬有為法攝也。


問正取此可斷之法。作有為緣集
者。此法終歸散滅。無集為有義。


答但除其病。而不除
法故。即攝成有為緣集也。


問有為法皆如之。而此人
無我空。為屬有為。為屬無為。


答屬有為之無為。


問應
身生滅。為屬有為。為屬無為。


答此是無生之生。無滅
之滅。屬無為之有為。有為八問答例一切竟


問何故名無為。


答不為三相之所為。故名無為。


問常
樂我淨。法身般若。皆是妙有。何以故。不為為有乃名
[003-0431b]
為無。


答體無三相故。名無為。眾德而成故。緣集也。



既有眾義緣集。何謂得稱為無相。


答皆是不生滅相
故。名無相故。


問若攬眾法集成。便是假名。若是假名。
即是有為。


答不生之體。體備眾義。非假合共成。故非
假名也。


問若體備眾義。復以誰為而言緣集。


答正以
眾義非一。即是眾緣而集也。無為五問答竟


問自體者。若為有為無為作體。即是為他作體。何故
名自體。


答雖是有為無為依持之本。然本有自實。故
名自體。


問實之體。既非有為。復非無為。為是何法。



是中道一實自性清淨心。


問染是有為攝。淨是無為
攝。今何故非無為而為淨耶。若非無為而得名淨。亦
得名染不。


答染淨不攝故。得名自性。不得名染也。



體非染淨。不得名染。名染者。體非有無。而得名妙有。
亦應不得名妙無耶。


答非有非無。不可都無。故名妙
有。非有非無。不同無無。故名妙無。夫染即是著。不得
名染。


問有為無為為二。自體為一。今癈二以顯一為
二自亦一自一耶。


答二而不二不一一是乃名一非
形二以論一。


問此一而無二。更有何義。得名緣集。



一切諸法。皆是不二故。得名自體緣集。經云。凡夫謂
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如此眾
多。皆歸不二法門也。自體中六問答竟


問法界緣集者。為總前三法即是法界。為三法之外
更有法名法界耶。


答正總前三法。名為法界。然總別
之殊。得言更有法界法起也。


問據法界而言。為猶有
[003-0431c]
前三之別。為平等沒三之名。


答三而常一。一而常三。
亦不存三。亦不沒三。一三所不易者。法界之法也。



何故名法。


答實相故名如。論云。法名自體。


問何故名
界。


答有二種。一總。二別。總者。該羅都城。名之為界。如前
所說別者。諸法各有自相分齊。不相和雜。如色之與心

法。自有分齊。常無常等亦爾


問法界若是總者。何故地論云。
眾生界是總。法界等是別耶。


答眾生與法界。各有總
別義。


問何者。是眾生總別。


答攬一切法。成大眾生。名
之為總。若言眾生是有情。石木等是無情之法。此眾
生攝法不盡。故別也。


問何者是法界總別。


答不聞有
情無情一切法皆是法界攝。名之為總。若言法寶非
佛僧義。此法則別也。


問十八界攝法界盡不。


答小乘
十八。攝分段法界盡。攝大乘法界不盡。唯有六識界。
無七八識。大乘十八。攝法界盡也。


問諸法界別。各不
相成。何故名緣集。


答攬諸法。總成一大法界。故名緣
集。


問緣集與緣起。若為取異。


答集成是緣集義。殊能
是緣起義。


問何等人。能入法界。


答入道種入十地證
入等覺果入妙覺入體入法界。此隨分半等入也別入者。十
信入始顯於先際。未有修入。名為等入位也。習種入
有為界。性種入無為界。道種入自體界。初地巳上。入
平等法界。滿足即是佛。


問何故名入。


答入者證也。得
證法相應。名之為入。


問七識緣智能入。八識真智能
入。


答緣智起不能入。真智乃能入。


問真智心境不二。
若為云入。


答法是本有。智是今照。照法相應。名之為
[003-0432a]
入。


問若爾。境智有二。


答即法之照義是智與法相應
照。


問若爾。只應得道顯於法界。不得言入於法界。



據觀智。言入法界。實亦無入相。經云。一切眾生入真
實無所入也。據自體。正得言顯法界。


問入義可爾。從
佛智慧出。其義云何。


答緣起而寂名入。寂而緣起名
出。據法界圓通。無出入之異也。平等法界緣集十七問答竟上來法鏡論
師述之


問曉與藏二師。四乃五法界。同異云何。


答初有為法
界。二師同云有二門。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名為法界。如
論云。無始時來界等。此約同義二三世諸法差別邊際。名
為法界。經云。一切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悉無有餘。
知未來一切法界。悉無有餘。知現在一切法界。悉無
有餘故。二無為法界。二師同云亦有二。問一性淨門。謂在
几位。性恒淨故。真空一味。無差別故。此義出智度論等二離
垢門。謂由對治。方顯淨故。隨行淺深。分十種故。如遍
滿等十種法界。此義出中邊論等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者。
法藏云師亦有二門。一隨相門。謂受想行蘊。及五種色。并
八無為。此十六法。唯意識所知故。十八界中名法界
也。十二處門。亦名法處。此義出對法論也曉公此為第三門二無礙門。
謂一心法界。含有真如生滅二。通作有為無為所依。
於真俗法。無所偏黨。於一切門。無所不通。是故。說名
無礙。其猶攝水之波非靜攝波之水非動。故經云。於
無為界。出有為界。而亦不壞無為之性。於有為界。出
無為界。而亦不壞有為之性。起信論云。不達一法界。
[003-0432b]
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曉公此為第四門。此經宗正在此中。
兼有三前不出此故四非有為非無為者。亦有二門。自此以後共法藏師
述之一形奪門。謂緣無不理之緣故。非有為。理無不緣

之理故。非無為。法體平等。形奪雙泯。大品三十九云。
須菩提白佛言。是法平等。為是有為。是無為法。佛言。
非有為法。非無為法。何以故。離有為法無為法不可。
離無為法有為法不可得。須菩提。是有為性無為性。
是二法。不合不散。此之謂也二無寄門。謂此法界。離相離
性故非。此二由離相故非有為。離性故非無為。又由
是真諦故非有為。由非安立故非無為。又非二名言
所能至故。是故俱非。解深密經第一云。一切法者。略
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非
無為。非有為。乃至廣說五無障礙法界者。亦有二門。一普
攝門。謂於上四門。隨一即攝餘一切故。是故。善財。或
覩山海。或見堂宇。皆名入法界。二者圓融門。謂以理
融事故。全事無分齊。謂微塵非少。能容十剎。剎海非
大。潛入塵也。以事融理故。全理非無分。謂一多無礙。
或云一法界。或云諸法界。性起品云。譬如諸法界。分
齊不可得。一切非一切。非見不可取。此明諸也。舍那
品云。於此蓮華藏世界之內。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
界。此明一即非一也。是故。善財或暫時執手。遂經多
劫。或入樓觀。普見三千。皆此類也。上來五門十義。總
明所入法界。應以總別圓融六相准之。二能入五門。
如前巳列此五。於前所入法界五門之內。有其二門。一隨
[003-0432c]
一能入。通五所入。隨一所入。遍五能入。二此五能入。
如其次第。各入所入。五中之一。此上心境。二義十門。
無礙圓融。總為一圓無障礙法界。亦以六相。准思之。餘門云云
慧苑師云。廣列眾名云云


問前門眾名為為假為實耶。


答一
切皆假法。異自體。離名言故。或此眾名。無非是實。能
成解行。有實用故。


問前明事事無礙法界中。何故但
依法性融通及三昧等業用以辨。而不得緣起相由
顯耶。


答法性融通。以理會事。事是理事。緣起相由。從
事會理。理是事理。理事事理。唯是一門。若離法性融
通。別說緣起相由。當知。彼是權小等說。何以故。無有
緣起離法性故。


問若不許法性融通分別說緣起相
由者。何故。舊云有力無力故有相入義。由有體故有
相即義耶。


答此說正是會歸法性。謂因緣生法。有能
所生互望推徵。彼此相待。力互有無。舉體空有。云云准之


問依異體相即等者。色心相望。色應緣慮。心應質礙。
以相即故。乃至餘法望相皆爾


答皆從無生智起。淨法界生。是
故自在。還同真性。謂全即他而不失自。


問一即多者。
其一在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一若在。不得有多。
互相違故。一若不在。誰即多耶。


答在。何以故。一是多。
一多法體鎔融。言即不並。故單云一即多。當知巳說
多即一也。不爾不是法多一故。是故。一是多一故。即
多之時。不失一故。云在也。一是多一。更無別一故。云
不也。


問相在義中。此在彼時。此猶在不。設爾何失。二
俱有過。謂若不在相義不成彼無此法所以在故。若
[003-0433a]
猶在者。應有二體。在自他故。此在彼既爾。彼在此亦
然。


答在不。所以者何。此一切法。一恒在一。一切恒在
一。同時互遍而不失本位。是故。正在他時。不失自故。
在也。不失自時。自在他故。不在也。兩義同時俱成故。
亦在亦不在也。互望在不。各全收盡。翻第三句故。非
在非不在也。


問理事無礙中。無分限理。全在一塵時。
隨塵少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謂理若同塵少。則理
有分限。若不同塵少。應不全在。


答理事相望。非一非
異。非一故理在限。事全理而非理。非異故無限理而
全在限。有限事而遍無限。


問無限理性。全在一塵時。
餘塵之內。亦在此理不。設爾何失。二俱有過。若餘塵
亦有。則有多箇理性。若言非多總共一理者。顯此一
中理。應非是全。若一不全。則理可分割。若餘塵中無
者。則理性應不遍。彼塵應在法性之外。


答理性自體。
非合非散。此塵彼塵。各無自性。即體同理隨而融。融
相如何。謂一塵即是一切塵故。理全在一塵時。即是
全在一切塵中。以一切塵即是一塵故。理在一切時。
即是全在一塵之中。是故。在一在多。非合非散。一全
多全。皆無障礙。


上來八問答顯一義後二法界義也


○一乘義



三門同前。


第一釋名者。一者無他之義。因無異趣。果無別酬。因
果相成。其體不成。名之為一。乘者運載之義。行能運
人。所乘故名為乘。又一道一切聖人所遊之路。更無
別岐。故名一道。道以能通為義。乘以能運為功。乘動
[003-0433b]
而出。出到菩提。道靜而通。通入涅槃。若依此義。理非
遷動。但道無乘。行有進趣。唯乘乖道。又如經說。即此
法界。流轉五道。名為眾生。返流盡源。說名為佛。若依
此意。理非生滅。故能隨緣而有運動。正當乘義。行是
生滅。無去無來。故無遷動。直當道名。通而言之。理中
具有道乘之義。就離相門。本來靜故。約離性門。隨緣
動故。行中亦具道乘二義。依生滅門。無遷動故。依相
續門。有遷動故。若依是名。如言取義。是謂智障。諸有
所得非乘。是即若理若行。皆無所得。方為聖人所遊
所乘。聖人所乘。無行非理。聖人所遊。無理非行。所以
無理無行。方為理行。無道無乘。乃為道乘。當知非釋
名之為難。得意之不易耳。設使直爾依名辨義。不還
破折其名義者。是謂結名。非釋名也。上來元曉師言宜審記知之


第二出體。略說有三。謂性行行果。性有二義。謂常無
常性。言性者。如來藏理。具恒沙性德。能與行果而作
正因。如佛性論說無常常者。有二義。謂性種性及習種性。
如瑜伽論說行體者。發心巳去。等覺以還。所修萬行。以為
其體。果體者。妙覺地中。三身菩提。以為其體。曉云。且
依法門。應作是說。盡理而說。未必然也。何者。若理若
事。若染若淨。一切諸法。皆是乘體。何處有法而非乘
耶。


第三問答。


問以何得知一切諸法皆是乘體。


答曉公
云。如耆婆醫。常作是說。天下所有莫非是藥。菩薩亦
爾。說一切法莫非菩提。又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
[003-0433c]
復然。如是三事中。無量諸佛道。若有人分別婬怒癡
及道。是人去佛遠。猶如天與地。依此等文。故知諸法
莫不是道。然此等文。略有數意。一者自性淨心。名道
諦。一切諸法。無不性空。性空亦是性淨菩提。故說諸
法莫非菩提。二者戒定慧等。是名為道。戒定慧如。婬
怒癡如。唯一如無二無別。故說婬等即是道也。三者
無分別智是道。正體無分別智。證真如時。三世諸法。
並現一心。無有一法離覺心。故說生死與道合也。四
者法界法爾一切諸法更相涉入。如十方三世皆入
一塵。一塵亦入十方世界。一念入無量。無量入一念。
如是諸佛智慧入貪心。一念貪心入諸佛慧。故說生
死與道合。五者依無障礙法界法門。非但一與一切
更相涉入。亦乃一法是一切。諸法即是一。故說婬等
即是道也。六者至入無自心。一切以心為心。如來無
自身。一切身為身。所以然者。長時無間。修無我觀。故
能得至無自身心。三無數劫集無量福。故能感得一
切自心。若存一相為自體者。我執不除。非謂聖人。設
有一相不自備者。即藥不具。不作醫王。良由無所得
故。無所不得。乃名圓滿無上正等菩提。依此義故。說
一切法莫非菩提。如耆婆說。由此聖教及諸道理。當
知諸法皆是乘體。


法藏師云。一乘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亦二。一
是性海果分。是當不可說義。不與教相應。即十佛境
界。二緣起因分。即普賢境界也。此二無二。全體遍收。
[003-0434a]
猶水波。思之。普賢門中復作二門。一分相門。二該攝
門。初中是別教一乘。別於三乘。如法藏師云。門與三
車引子得出。是三乘教。界外露地牛車是一乘也。然
此一三差別。略有十說。一權實差別。二權一實。如常說也


問臨門三車。為實為不實耶。


答實不實。是方便引故
非是實。由是方便引子得出。非不實耶。


△二教義別。
臨門三車。但有其名。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故。


△三所期別。以彼一乘非是界內。先許三。諸子皆
云非本所望故。云云


△四德量別。三中牛車但云牛。
不言餘德。露地牛車。鈴網眾寶而莊嚴等。白牛肥壯
大力。其疾如風。儐從侍衛其數無量。非適一。准之



五寄位別。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
世間。八地巳上。寄出出世間。於出世中。四五寄聲聞。
第六寄緣覺。七地寄菩薩。八地以上寄一乘。


問若爾。
何故梁攝論云。二乘善名出世。不言三乘是出世耶。


答四五六地。是聲聞緣覺。八地以去。為出出世。彼第
七是何人也。是故當知。彼云二乘。即大小二乘也。
以聲聞緣覺俱名小故。二乘名通大。


△六付屬別。如
法華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為令得佛
慧。若不信受者。當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謂餘深法者。
即是大乘。非即一乘稱之為餘。然非小乘。是故稱深。
亦不可說以彼小乘為餘法。法華破小乘。豈可歎深
耶。


△七根緣受別者。如此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無
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
[003-0434b]
經。雖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解云。此
明三乘菩薩根未熟故。雖如是經爾許劫修行。不聞
不信此一乘經者。新經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
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不思議大威德法。或時聞巳。不信不解。不順不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



瓔珞經等。十千劫修十信滿。何故。此中無量億等不
信此經。


答以彼但於行布位中修行等。於此圓融普
賢十信攝一切。猶未聞信。由此故知二宗差別。若不
爾者。修行既經爾許時劫。不信此經。何名菩薩摩訶
薩也。


問此等不信。是何位菩薩。


答文無正斷。准其劫
數。十千巳過。僧祇未滿。應是三賢位也。


問更至何位。
能信此法。


答極至此位。必定位信入此一乘法。終無
證地而不信此。


問何故二乘。縱得羅漢。亦未信入。三
乘菩薩。不至地上而能信也。


答以三乘勝故。是近方
便故。不同二乘故也。


問爾許劫行。猶未能信。今諸凡
夫云何得信。


答宿有種性。聞便信受。若不爾者。多劫
難入。今時有人多不信者。不足恠也。


問若彼地前。過
彼劫數必信受者。則知地上二宗不別。豈無所信十
地耶。


答於彼教中。具有行布。十地漸次。乃至佛果。養
彼根器。務令成就。極遲之者。至此劫數當得信入。如
其疾者則不定。可准


△八難信易信別。如賢首品云。
一切世界群生類。尠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
小。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是法甚
為難。解云。以此品正明信位終心。則攝一切位及成
佛等事。既超三乘。恐難信受。故對以決之。


△九約機
[003-0434c]
顯理別。如此經第九地初偈云。若有眾生下劣。其心
厭沒者。亦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若復有眾生。諸根
小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
慈悲心。饒益於眾生。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
樂大事。為示於佛身。說無盡佛法。引晉經文。新經准之。解云。此
明一乘法門。主伴具故。云無盡佛法。不同三乘。一相
一寂等法也。是故。若入此法。則於信滿心。具一切位。
同時而得也。


問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滿心即得
佛者。何須更說後諸位耶。


答後說諸位。即是初中一
切位也。如初後亦爾。


問若初即具後。得初即得後。亦
可後亦具初故。既不得後不得初。


答實爾。但以得初
時無不得後故。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


問若
等是初門即一切者。何不信位心即得而說滿心等
耶。


答若自別教。則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終教位相說。
以彼教中信滿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得位之處。
一時得此一切前後諸位相。是故。不於信初心說。以
未得不退故。不成位相。但是行故。


問若爾。應云住位
成佛。何名信滿。


答由信成故。是行佛非位佛也。


問若
爾。豈說諸位階降次第相耶。


答以此經中。安立諸位。
有二善巧。一約相。就分位前後。寄同三乘。引彼便故。
是同教也。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圓融自在。異彼三
乘。是別教故。以不移門而恒相即。不壞即為恒前後
也。是故。二義融通不相違也。如後緣攝門說上來約行作如
是說。若約位說。十住以去。云云斷得亦爾若約實。一切眾生
[003-0435a]
無不成佛。如性起品菩提章說


問此中所現眾生成佛。為是約
理。為是約事。若是約事。何故下云。皆悉一性以無性
故等。若是約理。何故云有發心修行等。


答此是別教
中義。若不約諸宗分別。無由得解。何者。然諸眾生。若
於人天位看。具足人法二我實物。若小乘教中看此
眾生。唯是一聚五蘊實法。本來無人。若大乘初教。唯
識所現。如幻以有。當相即空。無人無法。若約終教。亦
是如來藏緣起。舉體即如。具恒沙德。乃是眾生。故不
增不減經云。眾生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眾生法身義
一名異。解云。此宗約眾生即是佛。若約頓教。眾生相
本來盡理。性本來顯迸然自露。更無所得。故不可說
即佛等。如淨名杜嘿之意等若圓教。即一切眾生。並悉舊來發
心亦竟。修行亦竟。成佛亦竟。更無新成。具足理事因
果等十對。如此經文


問若爾。何故理有眾生不即佛耶。



汝今就初人天位中人。見彼眾生。當相即空。猶亦不
得。況復得見圓教中事。是汝見現有眾生我不。約彼
說此成佛。但今情見。若彼法界圓現。一切眾生無不
成佛。


問若爾。何故諸佛更化眾生。


答教化眾生。亦有
淺深。今即此菩提身中。現眾生成佛者。名究竟教化。
不同餘宗。故下云。如來無極大悲。度脫眾生也。


問既
總成佛。何故亦有發心等耶。


答若成佛門中總成。若
修行門總修行。若發心門總發心。


問佛地果德菩提。
遍在菩薩及諸眾生身心中。非是菩薩有菩提果耶。


答以菩薩心既無自性。無自性法即佛菩提。故云離
[003-0435b]
等。


問若爾。無自性理。即性淨菩提。何必要是佛果位
法。


答以佛果大智。內契真源。融同一性。是故。如理普
遍眾生。眾生心中。菩提性與果法。無有差別。則眾生
身中。有果德菩提。非唯因性。亦諸教不同。若小乘宗。
總不辨佛性。若三乘宗。一切眾生位中。俱有因性。如
涅槃云。佛性是因而非果。若一乘宗。亦具果法。如此經文


問此菩薩心。不離如來菩提者。似是發菩提心緣菩
提為境故云不離。何必即是心之自性。


答若爾。眾生
既未發心。未緣菩提為境。不應例觀。彼亦有菩提故。
不約所緣也。


△十本末開合別。如大乘同性經云。所
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如是一切諸法。悉
皆流入毗盧舍那智藏大海。此文約本末分異。仍會末歸本。明一乘三乘差
別耳。此上十證。足為龜鏡。其別教所明。行位因果等相。

與彼三乘施設分齊。全別不同。縱無教證。依彼義異。
當須分宗。況聖教雲披。像蘭滿目矣。


二該攝門者。一切三乘等。本來悉是彼一乘法。何以
故。三乘望一乘。有二門故。謂不異不一。初不異中亦
二。一以三即一故不異。二以一乘則三乘故不異。



若初門三則一者。未知彼三若存若壞。若存。云何唯
一。若壞。彼三乘機。更依何法而得進修。


答有四句。一
由即一故不待壞。二由即一故不礙存。三由即一故
無不壞。四由即一故無可存。由初二義。三乘機得在
所依。由後三義。三乘機得入一乘。由四句俱即一故。
是故唯一乘。更無餘故。二以一乘即三明不異者。隱
[003-0435c]
顯四句。反上思之。是故。唯有三乘。更無一。此如同教中辨
不一者。此即一之三。與即三之一。是非一門也。是即
不壞不一而明不異。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此中
不異是此該攝門也。


三同教者。於中二。初分諸乘。後融本末。初中有六重。
一明一乘中曲有七。初約法相交參。以明一乘。謂如
三乘中。亦有說因陀羅等。而主伴不具。亦說華藏而
不說十等。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謂如十眼中有
五眼。十通中有六通等。而義理皆別。此即一乘垂於
三乘。三乘參於一。二約攝方便。經云。諸有所住皆為
一大事故等。三約所歸辨。謂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
四就勝界門。則以三中大乘為一乘。以望別教。雖權
實有異。同是菩薩所乘。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
真。又云。止息故說二等。此文有二意。一若望上別教。
餘二者。即大小二乘也。如前引也若望同教。即聲聞等為
二也。五約教事深細。如經云。我在靈山等。六約八義
意趣。依攝論如問答中辨七約十義方便。如孔目中說依諸義即三
乘等。並名一乘。以隨本宗定故。主伴不具故。是同非
別也。二明二乘有三種。一者一乘二乘。名為二乘。云云
二者大乘小乘。名為二乘。三者聲聞緣覺為二。初約一乘。
次約三乘。後約小乘三者明三乘。亦有三種。一者一乘三乘小

乘名而三乘。二者大乘中乘小乘為三乘。三者大乘
小乘中。各有三乘。准之四或為四乘。一一乘三乘為四。二一乘三乘
小乘人天為四五或為五乘。六無量乘。云云

[003-0436a]


二融本末者。有其二門。一泯權歸實門。即一乘也二攬實
成權門。即三乘也初即不壞權而即泯故。三乘即一。而不
礙三。後即不異實而即權故。一乘即三。而無礙一。是
故。一三融攝。體無二也。


問若爾。二共齊。如何復說有
權實耶。


答義門別故。權實恒在殊。理遍通故。全體無
二何。者謂權起必一向賴於實。是故。攬實不失實實
顯未必一向藉於權故。泯權權不立。是故。三乘即一。
雖具存壞。竟必有盡。一乘即三。雖具隱顯。終恒無盡。
由此鎔融。有其四句。一或唯一乘。謂別教也或唯一或唯
三乘。如三乘等。以不知一故亦一亦三。如同教或非一非三。如果
海。又別說者。三乘一乘各有二種三乘者。一異時三
乘。如深密經。初時唯小。第二時大乘。二同時三乘。如
第三時。一乘二者。一破異明一。如法華經。二始同終
別。如般若說。三近異遠同。如法華說。一乘三者。一存
三之一。如深密說。二遮三之一。如法華等。三表體之
一。如華嚴等。上來法藏師述。懍師說如法鏡論。云云


元曉師云。所言乘者。略說有二。謂能乘人及所乘法。
謂三乘行人。四種聲聞。乃至元性有情。並是能乘人。
以皆有佛性故。教理因果。是所乘法。


問理教及因。共
運眾生。到薩般若。此事可爾。果理既到究竟之處。云
何與共運眾生耶。


答此有數義。一者未來世。有佛
果身。冥資眾生。令生善心。如是展轉。重至佛地。如涅
槃經云以。現在世煩惱因緣。能斷善根。未來佛性力
因緣故。還生善根故。二者當果報佛。現諸應化。化今
[003-0436b]
眾生令得增進。如本業經云。自見巳身當果。諸佛
摩頂說法故。說眾生乘於果乘。果乘能運因地眾生
也。


問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其義云何。


答一開示中。含有
四種義。一者用三為一前三乘之教。即為一乘教故。
二者將三致一。將彼三乘之人。同致一乘果故。三者
會三歸一。會昔所說三乘因果。還歸於本一乘理故。
四者破三立一。破彼所執三乘別趣。以立同歸一乘
義故。


問用三為一。將三致一。是二未聞。以何為證。



法華方便品。佛以無數方便。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
佛乘故。此義正是用三為一之證也。又言。是諸眾生
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此言正是將三致一
之證也。


問會三因果歸本一者。為當三皆非異故歸
於一實耶。為當唯二非實以歸於一實耶。若如後者。
何故。經云。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若如前者。云何
復言唯是事實。餘二即非真。


答或有說者。三皆非實。
如前文說。而言一實二非真實者。三中之一。與無三
之一。俱是佛乘通說。是實餘二不開別言非實。由是
義故。二文不違。或有說者。唯二非實。如後文故。說三
乘皆方便者。於一實中如非實。合說為三是非實。如
人手內實有一菓。方便言三。三非是實。無三菓故。考
而論之。一菓是實。二是方便。有一菓故。如智度論云。
於一佛乘。開為三分。如人分一斗米。以為三聚。亦得
言合三聚歸一。亦得言會三聚有異。意不可一會。所
[003-0436c]
以然者。三乘之教。有其二種。一者別教。二者通教。別
教三乘三皆非實。皆是方便。以彼教說。三僧祇劫唯
修四度。百劫之中修相好業。最後身中修於定慧。菩
提樹下成無上覺。如是因果。以為佛乘。是故佛乘亦
是方便。若論通教所說三乘。佛乘是實。餘二非真。以
彼教說。於十地中具修六度。萬行圓滿。到薩波若果。
不與三世合。如是因果究竟真實。此為佛乘。豈是方
便。是故當知。二文意異。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者。
是顯別教所說三乘也。唯是一事實餘二即非真者。
是對通教所說三乘。其餘諸文。皆作是通。


問若說別
教三乘因果。皆是方便故歸一者。為歸一果。


答二並
亦得。經云。聲聞緣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皆歸一。一因故終到一果。彼中說佛乘因果分別佛
地。化身小分。望樹下佛。教發心修行故。通而言之。應
作四句。一以方便因。歸真實因。謂菩薩因及二乘因。
二以方便果。歸真實果。謂於樹下成無上覺。三以方
便因。歸真實果。謂樹下佛前菩薩行。四以方便果。歸
真實因。謂二乘人之無學果。准之


問會三歸一。其義
巳顯。破三立一。云何可知。


答略而言之。破四種三。一
執三教定非方便。二執三人定是別趣。三執三因別
感。四執三果別趣。極破此四種所執之相。遣其四種
能執之見。立一真實。謂立一教。破三教。立一人故。別
破三人。立一因故。別破三因。立一果故。別破三果。立
一理性。通破四三。以四一皆同一乘理故。凡如前說
[003-0437a]
一乘人法。法相常住。道理究竟。天魔及外道。所不能
破。三世諸佛。所不能易。以是義故。名真實相。


問非三非一。無人無法。都無所得。如是正觀。乃為真
實究竟一乘。所以然者。諸有所得。無道無果。無動不
出故。故知前非三是一。能乘所乘人法之相。不出四
句。是有所得。云何說此為真實相。


答此說不然。所以
然者。若言非三是一不一不出四句故。是所得非究
竟者。是則有所得。為非無得。為是亦入四句故。是有
所得。亦非正觀。若言寄言說無所得。而非如言取於
無得。是故無得不入四句者。他亦寄言。假說一乘。而
非如言取於一乘。所以一乘亦出四句。是故當知遂
言俱非。不亦應是實。


問若不取言皆為實者。彼三乘
教。亦應是實。


答通義皆許。而有別義。以三言下都無
三理。一乘教下不無一理。故三是權。一乘是實。雖不
無一。而非有一。是故。亦非有所得也。上來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其如是。


華嚴經文義要決問答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