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9 華嚴經行願品疏-唐-澄觀 (master)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九從第三十二經盡第三十七經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有七善知識半。第一賢勝優婆夷。第二堅固解脫長者。第三妙月長者。第四無勝軍長者。第五最寂靜婆
羅門。第六德生童子。第七有德童女。(上二同會)第八慈氏一半


●第四爾時善財童子漸次行詣下。賢聖優婆夷。幻
智無住善友。文亦具六。初二可知。


第三賢勝告言下。授巳法界。於中二。先標名體。後顯
相用。今初。無住處無盡輪者。無住處體也。無盡輪用
也。輪者圓滿義。大同淨名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
即實相之異名。心之體也。眾生迷真。起於妄惑。立一
切法。菩薩體真。具恒沙德。有無盡用。故無所住。則無
所不住。萬行爰增。若有所住。如人入闇。不見心體。安
有用耶。二既自開解復為人說下辨相用。於中亦二。
先略標二利。後我住於此下。廣辨用相。於中又二。先
總明。上云解脫。是諸門總名。此云三昧。即此中別稱。
前後互出。非二法也。後所謂下別顯。皆體用雙明。以
[009-0169a]
出生故。用無窮盡。不失智性。故常無住。又無盡二義。
一體無盡。如虗空故。即無住攝。二用無盡。如有虗空
必能包含出生萬物。體用無㝵。故雙辨之。


第四善男子我□下。謙巳推勝。


第五善男子於此
下。指示後友。云沃田者。是南天竺。近水沃潤。顯無念
定水能滋長故。友名堅固解脫長者。長者無著清淨。
惑不能壞故。


禮辭可知。


●第五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下。幻智無著善友。
法門名無著念清淨莊嚴者。無著約境。無念約心。心
體離念故。內外無著。障惑不生。是名清淨。顯現法身。
是為莊嚴。又無著是智。智了性空。無所著故。無念是
定。曠若虗空。無所起故。定慧二力。為莊嚴也。後我自
得下。顯其業用。既寂障惑。愛見不生。無所求中。求而
不息。餘文可知。


●第六爾時善財童子即詣下。妙月長者。幻智智光
善友。廓忘照現。若秋空滿月。故云妙月。常照慈悲及
空寂舍。故於其宅。常有光明。不離先念在前城內。文
中具六。初二可知。


第三妙月答言下。示巳法界。於中二。先示名體。後徵
證因。今初。冥智廓忘名為無垢。後智照法名曰光明。
亦無垢是斷。寂二障故。光明是智。照事理故。權實雙
照。智斷齊圓。故立斯稱。


後善財白言下徵。徵問證
因。於中二。先問。後長者告言下答。於中二。先始修十
法。多近善緣。後終修十法。多明造行。


▲前中亦二。一
[009-0169b]
正明所修。二問答顯發。今初。文有標徵釋結。釋有十
法。皆言常不捨離。顯無間故。文並可知。二善財復言
聖者下。問答顯發。有三重問答。第一問答。顯其親證。
第二問答。徵般若因。第三問答。難成上義。今初。先問。
後答。問意云。向蒙十法廣說勝緣。一切智體必能親
證。願示樞要。答意云。般若相應。則能現證。二善財復
言聖者為由聽聞下。第二番問答。徵般若因。問意云。
所證實相。由於能證觀照而得。能證觀照。豈不因於
文字般若。答意云。言說別施行。真實離文字。心冥至
理。豈文字之能詮。故龍樹云。般若波羅蜜。實法不顛
倒。念想觀巳除。言語法亦滅。無量眾罪除。清淨心常
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尚忘觀照。何況語言。三
善財白言豈不由於從聞生智下。第三番問答。難成
上義。先問後答。今初問意云。聖智所說。聞思修慧。為
現證因。今言不因。豈不違理。後答意云。聞為勝緣。智
須內發。執言求解。真智豈生。文中二。先以法總非。後
善男子我於此義下。以喻別顯。文有二喻。一砂磧求
水喻。喻證唯行境非說能到。二聞說蘇陀喻。喻於且
絕行非常能到。前中亦二。先誡聽許說。後如大砂磧
下正喻。先喻後合。前中又二。先正舉喻。後問答釋成。
前中有三。初砂磧曠絕喻。生死長遠。猶如砂磧。迷於
理智。如無井泉。二春憂熱時下。熱之求水喻。生死增
長。如春夏時。一切眾生。如有人也。從迷將悟。如西向
東。東為明故。冥機叩聖。聖必垂應。如遇丈夫。丈夫者
[009-0169c]
諸佛菩薩。依智起應。如從東來。眾惑逼惱。故稱為熱。
五欲境牽。猶如於渴。機能感法。義如問水。法能斷惑。
如除熱渴。三彼大丈夫下。諸聖示導喻。內自親證。故
名善知。如行而說。故云善說。從此東行。令其向智。有
二路者。世出世因。世逆法理。故名為左。涅槃之因隨
順理智。故稱為右。行出世道必獲果證。如得泉陰。涅
槃真味止生死渴。如彼甘泉。菩提樹立能蔭自他。如
得陰庇。二善男子於意下。問答釋成。於中三。初妙月
問。二善財答。三妙月合釋。今初。聞名喻聞慧。思惟往
趣喻思慧。問意可知。二答言不也下。善財答。答意。成
上要自親證方除惑熱。思趣近因。尚未得水。空聞名
字。得非遠乎。是知三慧。但可以因。現證真實。不屬三
慧。三慧行解猶非是證。空有言說。何涉道因。三善男
子菩薩亦爾下。妙月合釋。釋彼三慧非是親證。雖非
親證。而為證因。故云不但唯以。但猶獨也。明知非是
全棄三慧。遠成善財從聞生智得見真如。非即非離。
審之審之。二善男子言砂磧下合喻。向來合釋。總舉
大意。今方委合。亦分為二。先合正喻。後合釋成。今初。
略不合於東西左右。餘並合之。後得清淨水下。合前
問答。釋成要依示道至泉池等。第二復次善男子下。
聞說蘇陀喻。喻亦絕行境。前喻意明。由解成行。行起
解絕故。非但以多聞能得如來道。此明以行為行亦
不詣真。要無所行。方合真智。即念想觀除。何況言語。
以天蘇陀不同前水行可到故。在於天上。非見聞境。
[009-0170a]
得通方到。亦如楞伽宗通方入。文中三。一誡聽許說
二善男子假使下正說。天蘇陀者則是甘露。以況涅
槃。一真法界具足眾德。此句總明柔輭妙觸。表唯證
境。故淨名云。受諸觸如智證。色香美味。即別明四德。
謂常樂我淨。味即是常。美者為樂。香以喻我。色者喻
淨。三於意云何下。問答釋成。有二問答。第一問答。顯
言非證。文相可知。二善財復言下。第二問答。言為證
因。問有二意。答隨問別。一云言既非證。證又非言。菩
薩因何善巧宣說。答意云。菩薩親證。依證發言。不同
凡夫不證而說。第二意者。先問意云。言既非證。證亦
非言。如何善巧令物悟入。答意云。言雖非證。而是證
因。非離言說求解脫也。證雖非言。要尋言到。如前到
水。必依正言。若行左道。不可得至。若依此義。應須迴
文云。菩薩所證般若真性。要由言說。而為正因。由此
義。便能證此解脫。能為眾生。善巧宣說。則二義皆具。


▲第二復次菩薩具足十法下。明終修十法。多約造
行。有標徵釋結。文並可知。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後
三段文亦可知。


●第七爾時善財童子思惟下。無勝軍長者。幻智無
盡相善友。見佛得法皆無有盡。故無能勝眾德所聚。
從喻名軍。說稱體周。城名大立聲。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詣長者所下。見敬諮問。


第三長者答言下。受巳法界。於中二。一辨名用。二辨
證因。今初。先名依用立。即以無盡而為其相。我以證
[009-0170b]
下。以用釋名。略有二義。一外見無盡。二內蘊無盡。謂
內蘊諸德。稱體無盡。又諸心諸境無非佛法。故佛與
法皆無有盡。二善財復言菩薩云何下。辨證所因。先
問云何得者。謂修何因而證得故。後答中二。先進修
十行。後離十惡緣。前中有四。一標示。二何等為十徵
數。三一者下釋相。四若諸菩薩下結益。二復次善男
子下。明離十惡緣。文中有五。一總標。二何等為十徵
數。三一者下列釋。皆言補持伽羅者。此云數取趣。數
數取於諸趣果故。即眾生異名。十相亦顯。四若諸菩
薩常能遠離下。示其離意。謂身事須遠。心無輕厭。不
厭捨者。終可化故。不生下劣者。皆有佛智。法身等故。
但應慈念。偏愍惡故。攝受調伏。究竟化故。菩薩復念
下。正彰離意。一切眾生。等有佛智。性無常定。習以緣
成。如雲從龍。如火就燥。近惡則惡。喪失善因。故自遠
之。欲令佗遠。五善男子是為下。總結。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巳推勝。先謙巳知一。後如諸
下。推勝知多。於中有二。先對前進行推。謂前進十行。
不如菩薩進一切行。乃至悟入佛方便故。後知諸眾
生我人壽命下。對前遠惡推。前雖化生。而常遠離。不
如勝者知生法空。無惡可遠。化而無化。於中分二。先
明知者生空。後明不㝵隨化。今初。先明顯人空。後明
法空。人空有七。一眾生者。智論四十云。五蘊和合中
生故。二我者。准梵本中。此句在初。少為總故。是主宰
義。即諸蘊假者故。智論云。若五蘊中。我我所心起故。
[009-0170c]
作此總我。立餘別名。三人者。智論云。行人法故。大般
若瑜伽。皆名士夫。瑜伽釋云。能住一切士夫用故。人
與士夫。本唯是一。今分為二。三壽命者。謂命根成就
故。瑜伽云。壽命和合。現存活故。五士夫者。如前巳釋。
六養育者。智論云。乳哺衣食因緣長故。七補特伽羅。
巳如上說。蘊處界者。明其法空。即三科法皆空寂者。
約理明空寂。上人法無所執者。約智明空。云何空耶。
然迷緣生無有實性。計有即蘊異蘊之我。今了蘊等
尚從緣生。無有定性。況於法上而計有我。此是總意。
若十定品。一一別釋云。菩薩知一切法皆無我故。是
名入無命法無住法者。菩薩於一切世間。勤修行無
諍法故。是名住無我法者。菩薩見一切身皆從緣起
故。是名住無眾生法者。菩薩知一切生滅法皆因緣
生故。是名住無補特伽羅法者。餘可例知。後常能利
樂下。不㝵隨化。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及第六禮辭。文並可
知。


●第八爾時善財童子思惟下。最寂靜婆羅門。幻智
識願語善友。言行無虗。為最寂靜。寂靜即是真淨行
也。言行乃是君子樞機。苟若能誠。斯則可法故。聚落
名法。文亦具六。初二可知。


第三時婆羅門下。授巳得法。於中三。第一標名。第二
業用。第三問答顯發。


今初。識願語者。總謂無妄。別
有二義。一稱理無失故。謂若乖理。皆名虗妄。二始終
[009-0171a]
無違故。謂從初心。立弘誓言。必如言行。不違誓願。三
自行真寶故。如忍辱仙人被害。必不嗔。便立誓言。我
實不嗔。令我手足還復如故。如言便復。四利他不虗
故。如欲現化。便能起作。非如世人空願不能。具此四
義。名誠願語。推下淮勝。復有威德無盡之言。如願能
成。即是威德稱體之用。故無有盡。


第二一切菩薩
下業用。於中二。先明菩薩不退。即前二意。謂由證理。
成證不退。況理性中。無退不退。又如誓能作。不違先
言。故無妄退。後善男子我以住此下。明隨行不虗。即
後二意。隨二利皆成就故。


第三善財白言聖者下。
問答顯發。於中二。先理契法身。顯初二意。後說法無
失。顯後二意。


△前中。即正顯第一。兼顯第二。有二問
答。一問答體相。二問答因果。


[○@△]前中。先問。後答。答中。
文舉六義。法身為總。一如如者。示法身體。然有二意。
一即真如為法身體。重言如者。一如是理如。一如是
事如。事理同如。故名如如。二者理智契合。為法身體。
故金光明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為法身。則上
如是智如。下如是理如。智如於理。故曰如如。下四句
即法身之義。一者常義。云不變異。二者體不可分。非
唯染淨不殊。實亦自他平等。云無二體。故下廣說諸
佛菩薩法身無二。三者出義。非唯於諸法中最為第
一。於佛體中。亦為尊勝。故云勝義。四顯非虗妄。故云
諦義。諦即實義。即勝義諦。故無二體。體無二故便不
變異。不變異故名曰如如。如如即是法身之體。身即
[009-0171b]
體義。亦兼依義。萬德依故。


[○@△]二善財復言一切菩薩云何修習得此法身下。問
答因果。於中四。一問答修因。二問答修位。三明因果
同異。四以因招果。


[○@、]初中二。先問。後答。答中有四。體
標徵釋結。然此士身。望所修行。此十乃是當地中果。
今望佛果。十皆名因。修得十地因中十身。則得果位
佛法身矣。


[○@、]二善財復言聖者諸菩薩等住此解脫下。問答修
位。於中二。先問。後婆羅門言下答。答中。明一地一身
故。十地成十。然其十地。修十勝行。斷十種障。證十真
如。成於十身。今文正明十身。兼具餘義。准梵本中。十
身皆有體性之言。謂得平等身體性等。十身體性即
士真如。身即約果。文中各二。先明得身。後何以下。徵
釋所以。以釋對身。義甚昭著。初地釋中云。通達法性。
此是總句。初證真如。名通達位。下二句別。離諸邪曲
者。即所離障。梵云遠離一切不平等體性。即捨異生
性障也。見法平等者。即所成行。謂由證見遍行真如。
二地釋中離犯戒垢者。即所離障。謂邪行障。即所知
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悞犯三業。今巳離故。於一
切戒下。即所成行。一切戒者謂三聚戒。既無悞犯。三
聚性淨。三地釋中先明離障。約十度說。三地忍增。故
離瞋等。住諸勝定即所成行。約三學說。前戒。此定。餘
皆慧故。四地巳下。唯約別行。略無離障。此約菩提分
法相應慧故。修集道品。五地釋中。即諸諦相應慧。以
[009-0171c]
其十重觀察四諦。云證法性。六地緣起相應慧。十重
觀緣。般若現前。念想觀除。尋伺境絕。七地即一切菩
提分法相應慧。云集諸佛法。方便偏增。功用智滿。八
地以得無相無功用相應慧故。煩惱不行。以念務皆
息。云離世間戲論等事。九地由得最勝無㝵智故。具
法師德。身相無邊。一時頓應。十地巳得總緣一切法
智。斷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故。種智圓滿。


[○@、]三善財復言如來法身下。明因果同異。有兩重門
答。門答相承。直分為四。一徵問同異。二答言下。明德
異體同。故唯識云。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
立十種。十身即是十如。十如即是一如體上差別之
德故。非同非異。亦同亦異。三善財復言是義云何者。
重徵其相。四答言善男子謂佛菩薩下。廣顯同異。於
中二。第一法說。第二喻明。初中二。先標無差。此就體
說。後所以下。徵釋同異。先徵。後釋。釋中。先釋同相。後
釋異相。今初。先總明同一體故。後如是乃至下別釋。
文有六對。凡聖為總。餘五為別。凡迷聖悟。迷時不無。
悟非新有。在凡說染。體不可染。在聖名淨。非今始淨。
聖有因果。因有十階。體不曾分。果唯一味。亦不曾合。
捨生死去。體未曾移。到涅槃來。性未曾動。進至佛果。
亦是一如。退入下乘。體未曾劣。遍歷諸異。一相無違。
後所言功德下。釋其異相。諸佛總圓。菩薩各一。義則
不等。以體就德。說十不同。因果兩異。以德就體。因果
十地。不得不同。以體融德。則地地相收。因果交徹。二
[009-0172a]
由此事故下喻明。於中三。初結前生後。二正以譬明。
三總結歸法。今初可知。二善男子譬如下正顯。文有
二喻。一寶珠垢淨喻。二白月圓缺喻。初中大同十地
地影像中珠況證道轉盡堅固功德。先喻。後合。今初。
喻意。總將未磨瑩珠。以況菩薩。巳磨瑩珠。以比如來。
同是一珠。況因果一體。若准十地。別有十義。以況十
地。一從大海出。以況初地發一切智心。二者巧匠治
理。況二地持戒頭陀正行明淨。三圓滿無缺。況諸禪
圓滿。四清淨離垢。況道行清白。五內外明徹。況方便
神通。六善巧鑽穿。況緣起智慧。七貫以寶縷。況貫方
便智。八置在瑠璃高幢之上。況自在高勝。九普放一
切種種光明。況放聞持光。十能隨王意雨眾寶物。如
眾生心充滿其願。以況十地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
為眾生廣作佛事。則總具十義。便同如來。後雖諸菩
薩與如來身下合。於中二。先正合體同德異。後所以
下。徵釋異相。曠劫遍修。二利圓故。不同菩薩。二譬如
白月下。白月圓缺喻。況於教道漸圓功德。亦雙喻智
斷。闇除如斷。明增如智。若取體雖是一滿不滿異。則
與前珠。義理是同。若約珠。乃成後德時。前德猶在。月
乃後滿。前缺便無。小有不同。三是故善男子若諸菩
薩住此下。總結歸法。可知。


[○@、]第四復次菩薩由十種義下。辨因招果。前明修十
種身得佛法身。今明修行得法身也。文中分四。一總
標。二何等為十徵數。三一者下列釋。四菩薩若能下
[009-0172b]
總結。文並可知。言金剛不可壞身者。法身智身。俱名
金剛不可壞身。法性體堅。故不可壞。智符於理。亦不
可壞。理智一如故。不同法相智是無常。以體收用。無
非法身。皆不可壞。若唯約法性為法身者。則白月增
長。義不相應。是知法身即是十身無㝵身也。餘文可
知。


△第二善男子復有十種善巧正道下。明說法無失。
即第四意利他不虗。兼顯第三要由自行不虗妄故。
凡所說法。皆成善巧。稱機不虗。文中亦四。謂標徵釋
結。並顯可知。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巳推勝。推勝於中二。先謙巳
知一。後如諸下。推勝知多。於中三。初總明勝行。次別
明七淨。後結成不虗及巳不能說。今初可知。次安住
過去下。別明七淨。小乘但七。一戒淨。二心淨。二心淨。
三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淨。六行淨。七行斷淨。今
經開為十淨。謂加三世佛法為三。即是總義。下之七
淨。即三世佛法故。就後七中。而有開合。謂合見疑。俱
為一淨。偏執一理。是名為見。滯於二途。目之為疑。義
多相涉。又合行淨及與行斷。以彼小乘趣盡滅故。開
行斷淨。大乘不爾。故復合之。修進無厭故。加菩提分
法增上淨。利生為本故。加調伏眾生淨。合二加二故
別有七。難勝地初有此十淨。與今梵本。有同符契。今
開見疑。乃成十一。若約位者。七中初二。在見道前。以
創背凡過。宜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須習定。然未合理。
[009-0172c]
判屬世間。次三在見道。以見道中斷於身見疑及戒
取。戒取即是非道。知無漏慧即是正道。見道時十使
俱無。偏語三者。涅槃經說此三重故。又十使中。五見
及疑。但障見道。餘四通於見修。故略不言。就其六中。
三本三隨。偏語其本。言三隨者。邊見隨身見。邪見隨
疑。見取隨戒取。故斷三本。三隨亦斷。但立三淨。上之
五淨。大小並同。小乘行淨在於修道。起斷行故。行斷
一淨在無學道。依行證斷故。大乘後二皆在修道。斷
障成德。故有此二。行實同時。若約位分。七地巳還為
行斷淨。修道斷結故。八地巳上入法流中。順菩提故。
名菩提分法淨。今並橫修。一一圓融。是推勝意。後言
必以誠下。結成及顯巳不能說。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後友。妙意即是蘇滿那華。
亦云悅意。其城門側多有此故。亦在南天。當得求友。
勝妙之意。諸勝固故。童子表於淨智。智即萬德。由生
童女。表於淨悲。悲為眾德之本悲智相導。故同一會。
會緣之終。將見慈氏。紹佛位故。


第六時善財下。戀
德禮辭。


●第九爾時善財童子於最寂靜下。德生童子。有德
童女。幻智歸幻善友。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見德生童子下。見敬諮問。


第三時童子童女下。授巳得法。於中二。先標名體。後
辨業用。今初。謂能所境智染淨等法。悉皆從緣。無定
性故。如幻而住故。論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
[009-0173a]


後得此解脫下。辨業用。於中三。一總明。二別顯。三結
歎。


△今初可知。


△二所謂下。別有十門。皆上句標。下句緣生。釋成幻
義。准梵本晉經。皆初即世間如幻。則十句中。初總。餘
別。總句通三世間。故釋但云從因緣生。此是總相。名
為因緣。非四緣之因緣也。今依舊經。故云世界。九句
別者。謂初五眾生世間如幻。次一器世間如幻。後三
智正覺世間如幻。初眾生世間中。一約四諦說。眾生
苦果惑業生故。二約十二因緣說。世間如幻。順觀十
二即世間故。若准梵本晉經云。三界如幻。則異總句。
三界皆依十二緣故。謂有問言。果從緣生。故說如幻。
因非緣生。應不如幻。故約有支。五因七果。並皆如幻
故。中論云。譬如變化人。復變作化人。如初變化人。是
則名為業。變化人所作。是名為業果。則業與果。皆如
幻化。言無明等者。無明發業。受能潤業。故涅槃云。生
死本際凡有二種。一者無明。二者有愛。此二中間。即
有生老死等。言展轉者。略有二意。一從於惑業。招識
等五。復依識等。起愛取有。依果起因。巳是因緣。並皆
無性。二者況於十二。前後相生。為所起邊。即無自性。
三一切如幻。設有問言。上二類外為如幻不。故此總
云一切如幻。若依法相。揀去無為。五類法中。但取其
四。則少分一切。依大品云。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
說言如夢如幻。諸法緣生。涅槃緣顯。又破眾心橫計
故。而釋云我見等者。謂異熟識等。從無始惡習。內執
[009-0173b]
為我。四惑相應。及六識中。外執我所。種種妄境。感於
心等。故說如幻。謂有問言。現在如幻。過未云何。故此
說言。三世皆幻。現在對目尚皆如幻。況過去巳滅。未
來未生。安不如幻。故例同現在。亦我見等顛倒所起。
上二句。皆言我見等者。謂身見為首。攝餘煩惱。故致
等言。五顯心不相應行等如幻。謂有問言。所相法體
從緣如幻。能相生等應不如幻。故明生等悉皆如幻。
謂依有為法始起暫用轉變壞滅。立四相等。於色心
上。假立生老病死等法。故四相等皆妄分別。妄分別
生。安不如幻。准舊經。有眾生生滅生生滅生老病死
皆幻住。生滅二字。即是四相。今文闕此。二見一切剎
土皆幻住者。即器世間如幻。然通染淨。眾生染土。從
三倒所生。以不了唯心。妄取境界故。上經云。一切國
土。但想所持。既有妄想故。心見皆倒。無明所現。亦通
淨剎。登地巳上無明未盡。所見國土種種不同。既云
無明。則揀非佛土。後三智正覺世間如幻。從淨分緣
所生起故。菩薩了幻。而起大悲。楞伽云。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三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者。結歎也。言自性
者。通於性相。云何不思議。先略。後廣。略謂約事廣不
思議。約理深不思議。雙約事理。亦深亦廣為不思議。
幻法非有。體不實故。幻法非無。相不泯故。若以空門。
見幻無幻。方了幻故。若以有門。幻化非無。性相不失
故幻法非一。性相異故幻法非異。無二體故。空有相
[009-0173c]
即。一異兩立。既離二邊。亦忘中道。由斯交徹故。能一
中現多。多中現一。重重無㝵為不思議。故推勝中云。
善善入無邊諸事幻網。言廣說者。復有三門。一總明
幻法。二顯有無。三非一異。


[○@△]今初。幻一巾以成一人。
略有五義。一有所依之巾。以喻法性。二幻師術法。喻
能起因。即業惑等。三所現幻人。況所起生法。四人生
即是人死。況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五愚小。謂有況取
為人法。今以第二為因。令悟第三。成其第四。遣第五
病。歸第一理。


[○@△]二顯有無者。上之五義。各有有無。謂
巾則性有相無。為所幻人之所隱故。二術用有體無。
以依巾無體故。三人相有實無。以實無人。而現有故。
四生即是無。死即是有。以無㝵故。五情有理無。但妄
見故。又五中。各有四句。六句如巾上說。一者是有約
性說故。二即是無約相說故。三亦有亦無雙辨性相
故。四非有非無性相互奪故。又具四句是解境故。又
絕前五是行境故。餘可例知。若以諸門互相交絡。成
多四句等。並可思之。


[○@△]三明非一異者。五對之中。皆
非一異等。且約第三相有實無。明非一異者。五對之
中。皆非一異等。且約第三相有實無。明非一異。謂此
二無二故非異。亦無不二故非一。非即非異故非非
一非異。即非一故非非異。若以第一巾上二義。對於
第三幻人二義。辨非一異。略有十句。然性有即住自
位義。相無即隨緣義。相有即差別義。實無即體空義。
言十句者。一以巾上成幻義。對幻上差別義。合為一
[009-0174a]
際。名為不異。此是以本隨末。就末明不異。故經云。法
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
若滅等。二以巾上住自位義。與幻上體空義。合為一
際。名為不異。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經云。一切
眾生即如。不復更滅等。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
所從之末。此二雙融不㝵。明此是本末平等為不異。
由前二經不相離故。四以所攝歸本之末。亦與所攝
隨末之本。此二相奪。故名不異。此是本末雙泯。明不
異。以真妄平等異不可得故。次下四門非一義。謂五
以巾上住自位義。興幻上相差別義。此本末相違相
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來藏不在阿賴耶中。是故七
識有生滅。如來藏者不生不滅。此之謂也。六巾上成
幻義。與幻上體空義。此二本末相反。相反相害。故非
一。勝鬘云。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唯如來
藏。受苦樂等。七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別。故名
非一。謂相背則各相背捨。相去懸達。猶如二人背背
東西。相害則親相食害。猶如二獸互搏噬故。近達非
一。以前經文不相雜故。八以極相違害。俱泯而不泯。
與極相背捨。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義為非一。此是
成壞非一。以七識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隱而是顯
故。九上四非一與四非異。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十
然亦非以異理遍通。法無二故。若以不異門。取諸門。
極相和會。若以非一門。取諸門。極相違。而極順者是
無障㝵法也。巾幻相對既爾。術等相對交絡成句。准
[009-0174b]
此思之。皆就幻門。有多差別。故難思議。非唯事多。理
深而巳。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說諸佛為大幻師。


第四我等二人下。謙巳推勝。此初脫善男子。三經俱
有。


第五時德生童子下。指示後友。於中二。先以力冥加。
後告善財言下。以言顯示。於中三。初指處。二示人。三
教問。


△今初亦三。初舉果。次示因。後所為。今初。國名
沃田者。一生菩薩乃是眾生良福由故。近海門處者。
臨入智海。最為親故。園名大莊嚴者。圓萬行因而嚴
果故。又以生死園苑萬行樹林。嚴自果故。其中有一
廣大樓閣等者。約事則其中廣博。同虗空故。有多光
明。能遍照故。阿僧祇等寶所嚴故。蘊多樓閣。包事理
故。約法則二智相依。緣起相由。故云樓閣。智即法界。
是為廣大。名毗盧等。順成上義。二智光明。遍照事理
故。智包萬德。即莊嚴藏。華嚴萬行。不離此故。次從菩
薩種種善根下出因。善根果報。約其宿因。是彼善根
之果報故。念願力等。約其現緣。後善男子住不思識
下。現依所為。


△第二彌勒菩薩下。示人先正。亦後為欲下。顯住所
因。彌勒梵音。具云迷帝隷。此云慈氏。然有三緣。一由
本願。過去值大慈如來。因立大願。願得斯號故。二由
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懷時有慈心故。如滿慈子。然
此三緣。相成一義。此即是姓。故云慈氏。名阿逸多。此
云無勝。以生具相好德無過故。慈依智住。故曰處中。
[009-0174c]
悲智雙遊。皆為利物。故云為欲等。


△第三汝詣彼下教問。於中二。第一二聖教問。第二
善財問法。


[○@△]前中二。先正教興問。但十問者。表無盡
故。後何以故下。釋廣問所由。


[○@、]先徵。後釋。徵意云。何
須廣問。釋有二意。一所求德廣能具說故。二能求大
心法應爾故。前中亦二。先通顯慈氏德圓位滿。後善
子彼善知識下。別顯能益善財。彰有緣故。設雖德滿。
非巳有緣。亦難求故。


二善男子汝今不應修一善
根下。能求大心法應爾故者。即廣誡勸。於中二。先誡
勸求法。後誡勸事友。


[△@○]前中亦二。先標不應誡其怯
劣。後何以故下。釋所應作。令其廣修。文中二。先徵。後
釋。釋中亦二。先別明應修後結略顯廣。前中。舊經有
九十八門。今有一百五十門。分為十段。初四門上求
菩提行。二應化下六門。下救眾生行。三應斷下十五
門。斷障出離行。四應銷下十五門。淨自根欲行。五應
生無量淨信力下十門。力用自在行。六應分別下九
門。攝法治感行。七應辨下九門。供佛攝生行。八應入
無量總持門下。三十一門。悲願深廣行。九應入無量
差別心下。三十三門。證入圓滿行。十應知不思議如
來功德下。十八句。上入佛境行。二善男子舉要言之
下。結略顯廣。以別陳難具故。下第三十三經


[△@○]第二復次善男子汝因此故下。誡勸事友。於中四。
第一略明誡勸。第二廣釋所以。第三教事友方。第四
結德無盡。今初。先一句牒前起後。謂因前廣行。故須
[009-0175a]
事友。後求善知識下。正明誡勸。誡其去過。勸其承事。
文有十句。九云見隨順煩惱行勿生嫌恠者。善友二
種。一實。二權。權行非道。內外生熟。善巧難知。故不應
恠。實復有二。一行。二解。今但求解。不應觀行。故智論
五十云。有目跛人。猶能示道。如有偈云。若人戒足雖
羸劣。而能說法利多人。如佛世尊應供養。愛彼所說
故相似。什公常言。譬如淤泥中而生於蓮華。智者觀
蓮華。勿覩於淤泥。解行全具。人中之寶。復何可言。餘
九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廣釋所以。於中。先徵。後釋。先徵意
云。但自廣修。足成大道。何要事友廣誡勸耶。


後釋
意云。法假人弘。友多成益故。文中二。第一正明友能
成益。第二重復徵釋。


[△@、]今初有三。一能成勝行故。二
護令離惡故。三結益無盡。今初有三十七句。句是一
行。並顯可知。二善男子一切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
墮惡趣下。三十八句。護令離惡。然由即因義。欲分二
義。故改因為由。三善男子由依止下。結益無盡。能滿
大因。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重復徵釋。先徵意云。善惡由巳。善
友何能令我成行而離惡耶。後釋意云。成行離惡。由
友示故。於中二。先正正明德由友成。後廣顯友德。前
中二。先明能止諸惡。釋成護令離惡。謂令離惡因。因
立果衰。豈非友力。後能顯示菩提路下。明能進善。釋
上能成勝行由示能行。豈非友力。


二善男子善知
[009-0175b]
識者如軌範師下。廣顯友德。謂既攝德無盡故。決能
成益。於中二。第一別明。第二結勸。


▲前中有一百二
十門。前一百一十門。舊經所無。然門各一行。法喻間
說。且依法喻。通分為五。初八門喻明。二能斷疑網下
十八門。法說。其十四五二門。喻明。亦合就法。三猶如
羂索下三十五門。喻明。其間一兩門法。亦合為喻。四
為能覺悟下。四十九門法說。五復次善男子善知識
者猶如慈母下十門。喻明。所以法喻間說者。次明燭
類之德不可窮故。


▲二善男子汝今若能下。結勸令
依。第三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下。教其事友之方於。
中四。先教起心行。二令起勝念。三結勸令修。四徵釋
所以。今初。即務於謙恭。精勤包納。二復次善男子應
於自身下。令起勝念。即身友對辨。以彰勝益。文有十
喻。喻各四事。然其四事。即是涅槃四近因緣。初即具
四之人。二親近善友。三即聽聞正法。四即正念思惟。
如說修行。餘並文顯。三善男子汝應發如是心下。結
勸令修。四何以故下。徵釋所以。先徵。後釋。先徵意云。
何以惡起如是心耶。後釋意有二。先明若起此心淨
志願故。後復次下。重顯善友具勝德故。第四善男子
我今略說下。結德無盡。以別說難窮故結廣從略。於
中二。先寄數結多。皆言十者。以顯無盡。況阿僧祇。意
顯無數。復不可說辯說不能及。非獨大數最後數也。
後善男子我復略說下。總收結多。言一切故。既云一
切。何獨百千。彌表寄數。顯無盡耳。
[009-0175c]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白言下。善財問法。此下明十
二頭陀。舊經所無。於中二。先問。後答。今初。先牒前所
說。云何能於下正問。可知。後時德生童子下答。上問
意云。善及勝行。無量無邊。欲總圓滿住持不失。要由
阿行。故。今答云。要唯淨戒。戒如平地。萬善依生故。賢
首品云。戒能開發菩提本。學是勤修功德地。於戒及
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故。梵網經云。戒如明日
月。亦如瓔珞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若不持戒。
尚不能得疥癩野干之身。況人天身。況菩薩道。故成
萬行。先須持戒。文中二。第一總明。第二別顯。


[△@○]前中
有三。初明二戒能成友善。菩薩戒者。謂不共小乘。兼
防意地。三聚圓滿。先人為功。別解脫戒。大小通修。但
制身口。宗明止惡。防斷自身。別別離過。名別解脫。次
如佛所說下。反釋無戒。不能調伏。顯是菩薩。後若諸
菩薩下。辨於能成二戒之行。即是頭陀。


[△@○]第二善財童子下。別釋中二。先問。後答今初。唯問
能成二戒之行。後童子童女下答。亦唯答頭陀。就文
分三。初總標。二徵釋。三結酬。


[△@、]今初。言頭陀者。亦云
杜多。並是梵音。此云抖擻。抖擻煩惱故。瑜伽云。譬如
世間或毛或氎。未鞭彈等。爾時相著。不軟不輕。不任
造。若鞭彈等堪任造作。行者亦爾。由飲食貪。由衣服
貪。由敷具貪。障修梵行。故以杜多。便能淨治。進修梵
行。


[△@、]二何等十二下徵釋。先徵可知。後第一納衣下
釋。此中應先列名。依下經文。第一納衣。二但三衣。三
[009-0176a]
不隨染衣。四常乞食。五一坐食。六者一食。七住阿蘭
若。八樹下坐。九露地坐。十依止塚間。十一常坐。十二
隨坐。若瑜伽論二十五說。與此大同。此中納衣。即糞
掃衣。此不隨染衣。即彼毳衣。謂毳成故。此中一食。彼
名先止後食。於乞食中。分成二種。一隨得乞食。二次
第乞食。隨得乞食者。謂往還家。隨便獲得。而便食故。
若依乞食。不分此二。即唯十二。分成十三。隨坐名為
如常處坐。上四名異。餘皆全同。而釋相稍略。然此十
二總為三類。初三約衣。治衣服貪。次三約食。治飲食
貪。餘約敷具房舍。治房舍臥具貪。略無有藥故。此十
二望於四依。名寬體狹。然唯上行。不同四依分於三
品。此十二種。名同小乘。有五義故。菩薩行攝。一為成
於菩薩戒故。二為總成善友行故。三皆有悲心為物
軌故。四以無所得為方便故。五釋相中多約理故。義
如下說。文中十二頭陀。即為十二別。


第一納衣。治上妙衣貪。文分三別。一標名。二善男子
云何納衣者徵相。三若諸菩薩下釋相。於中四。第一
總標十法能成本行。二何等為十徵數。三一者下列
釋。四善男子是為下結示。此之四段。十二皆同。下便
牒釋。多不先列。今初二可知。三釋相中。文分為二。先
十名。後善男子此是菩薩住淨信心具足圓滿下。解
釋其相。中復二。先總指十法皆由淨信。後由此心故
下。展轉釋成。謂由前前引起後。後即為十段。一由淨
信引第一勤修堅固。二以心堅固下初第二。三心謙
[009-0176b]
下故下即二引第三。謂若有我。即恃之生慢。慢則疲
厭。今皆反此。故無疲厭。厭惡之言。合云疲厭。四亦無
貪著。即是第四。此文稍略。合言無疲厭故。則無貪著。
五俱取資身下。堅固遠離。六於此納衣下。即堅固功
德。七由此因緣下。不顯勝行。八不貢高故下。不起輕
慢。九離高嫌下。以第七八引於第九。十戒圓滿故下。
以九引十。四結示可知。


第二復次下。但三衣治多衣服貪。文中四。初標舉。二
何第下徵數。三一者下列釋。於中亦二。先列十名。後
善男子下。展轉解釋。准列梵本。皆知足在初。今少欲
居先。失於次第。巳得不貪。名為知足。未得不求。名為
少欲。應言菩薩心知足故。趣得三衣。無所揀別。成就
少欲。無所揀別。即知足行。少欲約心。不多求約事。餘
八展轉。文顯可知。善男子下結示。下之四段。更不重
舉。


第三復次下。明不隨染衣文。亦具四。初標舉中。具云
不隨貪染衣。謂不隨順能令增長貪染之衣故。瑜伽
論。名為毳衣。謂毳毛成故。治軟觸衣貪。二徵可知。三
列釋中亦二。先列十名。後釋總稱。今初。上標名中不
隨貪染。今列釋內不隨諸惑。十中初三。即離三不善
根。八即驕慢。以慢長淪生死苦故。偏復說之。此四並
是根本煩惱。餘六皆是小隨煩惱。九不隨名。十不隨
利。即是誑攝。由誑一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
性故。後善男子下。釋成總稱。略無展轉。初總牒前不
[009-0176c]
隨貪等。等取餘九。次不為下。顯其成益。後由此下。結
成總名。四結示可知。


第四復次明依常乞食。治美食貪。標徵可知。三列釋
中亦分為二。先別十名。含瑜伽論。分成二意。第二即
是次第乞故。三四與五。即隨得食意。後善男子云何
下。再牒解釋。於中三。初總牒徵相。二展轉解釋。三總
結成益。今初可知。二善男子若時下。展轉解釋。即為
十段。一明慈心。二菩薩為順平等慈心下。次第行乞。
慈心次第是菩薩心。揀惡律儀。順別解脫。則無分別
中而分別故。三若以慈心平等攝取下。明不自生惱。
此中文略。准梵本云。次第乞時心無煩惱。心亦不熱。
身無疲倦。慈愛心生。此上方有不自惱相。四設不得
食下。明知足行。不生嗔言。猶是牒前不擇精麤。方是
知足。五菩薩如是下。明普共分食。六於所食中下。明
不嗜美食。七受飲食時不令太少下。明飲食知量。故
有偈云。多食增疾病。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
無高下。八因此食故下。明疾得善法。九菩薩為欲下。
願滿善根。十又應遠離下。離和合相。故淨名云。為壞
和合相故。而取搏食。三離是相巳下。總結成益。四結
示可知。


第五復次明一坐食。治多食貪。標徵可知。三列釋中
亦二。先列十名。後善男子此一坐者下。顯行殊勝。謂
上十義。皆就法說。名同小乘。義理全別。結示可知。下第
三十四經

[009-0177a]


第六復次成就一食。亦治多食貪。瑜伽名先止後食。
謂先定指如是飲食而自支持。過此之外更不食故。
故有處說名節量食。量其分限而食之故。今言一食
者。前之一坐。不得重起。此約一日不食粥等。文四可
知。


第七復次圓滿阿蘭若法。此是梵語。或曰阿蘭那。正
云阿蘭攘。此云無誼聲。治誼雜貪。然略有二。一者約
事。謂塚間靜處。要去村落一俱盧舍。二者約法。所謂
諸法本來湛寂無起作義。觀下列中。多約法說。觀下
重釋。多約事說。故應通二。文中亦四。初標。次徵。並顯
可知。三一者下列釋。於中分二。先別十名。後善男子
云何下。次第牒釋。於中又二。先總牒徵起。後善男子
如是菩薩下。展轉解釋。即分十段。一至三輪戒印清
淨。即成就修梵行戒。三輪者。一能持人。二所修行事。
三者戒法。三無所闕名為具足。照三事空。即是清淨。
如是持戒。合於實相。名為戒印。以實相印。印萬法故。
二於諸戒中。獲得善巧至復生人天。即清淨律儀。於
中。初明文義及興出要善巧堅持。次於五犯下。犯巳
能悔。次隨所行住下。一向不犯。次於諸惡人下。明遠
惡緣。次乃至下。輕重等持。無覆藏失。次於諸學處下
善決持犯。言學處者略有二種。一即可學處。謂有罪
無罪。謂持有罪為犯。二依瑜伽。有七學處。一自利處。
二利他處。三真實義處。四威力處。五成熟有情處。六
成熟自佛法處。七無上正等菩提處。即攝善戒。次知
[009-0177b]
如是等業下。明了因果。犯戒之果。墮於三塗。犯突吉
羅。如四天王壽墮於獄。犯波逸提。如忉利天壽墮地
獄等。故云久近。持戒之果生人天中。又雖破戒墮落
三塗。以初持力。畢還復生人天處。具上諸義。為淨律
儀。三如是菩薩善調六根下。諸根不亂。四於所習誦
下。明常樂多聞。五若見大臣下。明一切處力。梵本云。
一切處具足力。謂由上多聞。上至國王下至黎庶。隨
其來者。方便說法。皆令歡喜。為一切處力。即說法力。
六菩薩成就如是多聞一切處力下。明遠離我執。此
上二句。牒四五二門。五二門以說法由於多聞無我。
由於此二。故雙牒耳。下辨所成。謂多聞自利。一切處
力即是利他。了知無我。通於自他。若說若說若行皆
無我執。七菩薩成就不計著身下。即第七行。梵本。名
為猶如野鹿。今以喻就義云不計著身。然文太略。准
梵本云。離我執巳。於阿蘭若。得無恐怖。無謇訥辯。亦
無驚懼。得無所畏。又彼菩薩。住阿蘭若。寂靜現前。大
眾往來。悉捨離猶如野鹿。成就獨行。斯則躡前而起
後行。具法喻相。八菩薩成就常樂遠離下。即第八行。
以心寂靜。為遠離相。准梵本中。名常遠離人。謂如野
鹿常遠居人。恐其斷命。菩薩亦爾。遠離一切男子女
人。恐其壞我三摩地門。九菩薩成就正法現前下。即
第九行。以捨離世間。為正法相。而梵本云。成就現前
種種功德。十菩薩成就樂於獨處。即第十行。以如野
鹿。為樂獨相。梵本野鹿。唯屬七八。第十名樂於獨處
[009-0177c]
心無疲厭。四善男子下。結示可知。


第八復次明樹下坐治屋宇貪。標徵可知。三列釋中
二。先別釋十名。後如是等下。總結成益。四善男子下
結示。


第九復次明露地坐亦治屋宇貪。標徵可知。三列釋
中二。先列十名。後菩薩應當下別釋。第十以開居房
舍故。於中四。一思露地德。二設住房舍下。不染房舍。
三應作是念下。顯居房德。四而彼菩薩雖居下。不捨
本行。四結示可知。


第十復次依止塚間。亦治屋宇及婬泆貪。一標。二徵。
三一者下列釋。於中亦二。先別十名。後重開顯。今初。
初二即同十想五六。餘八即九想。合其壞想及膿爛
想。為其第六。餘並大同。三即當於血塗。故梵本名赤
想。一知是苦。二知無我。三除潔淨貪。四除色貪。五除
形厭貪。六除華飾貪。七及第九。並除男女相貪。八知
無常。十除細滑貪。智論二十四六。廣說觀相。恐繁不
引。今經意。皆以無得而為方便。起大悲心。則異二乘。
二善男子若諸菩薩下。重復開顯。為遮過故。於中亦
二。一遮食肉。二示入寺軌儀。前中又二。先正明。後徵
釋。今初。以西域小乘雖復頭陀不斷食肉。今順大乘。
故須永斷。略有五意。一住慈心。以食肉之人斷大慈
種故。二住利益。薩之意。利益為先。六道眾生皆是親
想。食他身分。豈名利益。三堅淨戒。小乘漸制。且指重
貪。許三淨肉。今菩薩戒。永絕根源。一切須斷。四護律
[009-0178a]
儀。食肉之人。禽獸恐動。止譏嫌故。離非律儀。物見欣
悅。五潔淨其身。肉是不淨氣分所成。故不應食。後何
以故下徵釋。釋中。略舉二過。就麤相說。離譏毀者。若
不斷肉。外道謗言。在於寒林。欲噉死屍。非人便者。同
彼所食故。無慈愍故。聞穢氣故。二善男子下。示入
寺軌儀。可知。然善財問行。而多教僧。儀似小局。例同
梵行。事約比丘。觀通道俗。理亦可通。四善男子下結
示。


第十一復次明常坐行。除倚臥樂貪。標徵可知。三列
釋中。前四遮過。故云不為。後六顯德。故是所為。所為
中。前三修因。八為得果。後二通因果。顯二利行。四結
示可知。


第十二復次明隨坐行。謂隨得便坐故。除敷具貪。標
徵可知。三列釋中。前五約事。六七開緣。後三約心。四
善男子結示可知。


[△@、]第三善男子此十二種下結酬。謂前問中。云何於
善友法而得淨及不退轉。今明依上頭陀則二戒淨。
萬行皆成。


第六爾時善財童子下。戀德禮辭。可知。


[△@△]自下大文第三。爾時善財童子善知識教潤澤其
心下。慈氏一人。明攝德成因相。前既會緣。皆入一實。
堪成佛故。故辨補處成因之義。文唯五段。補處菩薩。
位極昭彰。故闕謙推。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先標念前趣後。後自憶往世下。
[009-0178b]
別生勝念。改往修來。於中三。一觀察昔非。以行對治。
二復觀此身下。觀今昔苦。策進當善。此中觀念。諸修
行者。願審放之。三作是念時下。明觀念益。於中三。初
益勝觀。次又得清淨下。益其證入。後如是一切下。結
益所屬。


第二善財童子以如是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見敬。
後諮問。


△前中亦二。先見依。後見正。各有申敬。


[○@△]前
中亦二。一入定申敬。二出定敬讚。


[○@、]前中亦二。一結
前標後。二別顯定用。今初。初十如是。正是結前。義兼
指後。以下定用。為如是故。於毗盧下正明標後。顯入
深定。為用所依。大樓閣前。是入定處。五體投地。先以
身敬。暫時𣫍念下正明入定。先辨加行。𣫍念是止。思
惟觀察此二是觀。以此二品隨順正觀。發起巳下。正
明定相。契理甚深。體周廣大。信解即是勝解。於甚理
深印持故。廣大願力。却顯定因。


二變化自身下。別
顯定用。即雙運定慧。於中二。一明即智定之妙用。二
明攝法界之深觀。


[△@⊙]前中亦二。先羅身雲於法界。後
契法性之真原。今初。即深入無障㝵法界也。初句身
遍。次句入理。入智慧身者。能證智體周法界故。令所
起用亦周法界。住平等門。是所入理。能所平等。無住
住故。以此為門。令身周遍。上一入字。雙契智理。上之
二句。若在變化身前。即是遍因。今在變化身後。顯所
遍之身皆入理智。次普現其身下。明所遍處。次遍一
切處皆如上說下。辨其所作。後如是充滿下。結橫竪
[009-0178c]
普周。後等虗空下。契法性之真原。有十一句。初四法
說體周。次四喻明體相。後三法說體妙。


[△@⊙]二又決定知下。明稱法界之深觀。又前明入事事
無障㝵法界。今入事理無㝵法界。於中三。一了法從
緣。二智契無性。三會歸中道。此之三義。說有前後。理
唯一統。觀則一心。


[△@、]今初。又決定知。即是舊經。唯此
四字。該下諸句。甚深信解。即是新經。解是勝解。於境
印持不可引轉。故云決定。如是如是。此是梵文。即是
舊經。一切諸言。有十一句。一報酬善惡。故云業起。二
果自種生。故云因起。又報唯為有。果通五果。三善惡
之業。皆由習近。是以君子令慎所習。四物有信心。佛
力出世。五決定印持。供具雲起。六從佛化佛。由物敬
心。七佛因佛果。由種善根。八萬類化身。是方便智。九
八相等事。皆願為因。十不向三處。非菩薩行。十一佛
智普周。故能無嚴嚴於法界。


[△@、]二甚深信解離於斷見下。智契無性。由了上來皆
從緣生。從緣之法。即無定性。無性故空。諸見斯寂。初
甚深信解四字。長來有十二句。各有標釋。一定無著
斷。今知迴向。則不定無。二定有著常。今生即無生。故
非定有。三無因者。邪見有二。一者無因。二者倒因。今
知正因。雙離二見。以有因故。非無因見。樂從善生。非
惡生等。故為正因。則離邪因。四離顛倒者。對上即是
倒因。亦通三倒四倒及與八倒。如實有二。一者事實。
知世定無常樂我淨。二者理實。則知涅槃常樂我淨。
[009-0179a]
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今於無常。決知無常。
常知於常。故無顛倒。又以常為常等。亦非如實。雙遮
永寂。故云如實。五自在者。謂自在天能生萬物。為自
在見。今知自業故不由他。六離自他者。自他有二。一
邪見自他。從宜性生。名之為自。梵天生等。名之為他。
今知因緣。斯二並遣。二者正見自他。自即因種。他即
業緣。單執互非。乖因緣理。了因緣合。斯見便立。七諸
邪見者。通該九十五種。斯等邪見。不出邪因及與無
因。今了因果。一切都滅。八邊執者。堅執生死有邊無
邊。今明無邊。略有二意。一理體湛然非邊無邊。二不
得對治。浩然無邊。若得對治。則非無邊。故中論云。真
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是故則生死非有邊無邊。謂
三事難得。難得則非有邊。得則非無邊矣。九往來者。
謂有眾生往來生死。故中論云。諸行往來者。常不應
往來。無常亦不應。眾生亦復然。假業因緣。妄說往來。
從緣無性。舉體皆空故。如影像故。淨名云。是身如影。
從業緣現。十離有無者。從無之有。目之曰生。自有還
無。稱之為滅。體不生滅。何得有無。十一離一切法者
若有若無。若世出世。法是軌持。皆空無性。情見都滅。
略出三因。一空無生故。二何以空無生。取不自在故。
謂緣會不得不生。緣離不得不滅。三何以不自在願
力緣生故。此展轉釋。又空無生。約理遣法。不自在者。
約緣遣法。願力生者。約因遣法。十二相即無相。名無
相際。故十地經云。相與無相無差別。入於究竟皆無
[009-0179b]
相。


[△@、]三知一切法如種生芽下。會歸中道。有十一句。前
六約喻。後五法說。云何中道。一如種生芽者。從水土
等緣所生故。此則非無。是初段意。以從緣故則無自
性。斯則非有。第二段意。非有非無。即是中道。既離有
無。則非常斷。無因倒因諸見皆滅。一句既爾。餘句例
知。二如印印文者。上種芽橫說。今印文竪明。故涅槃
云。如臘印印泥。印壞文成。此陰亦滅。彼陰續生。故云
相續起故。三知質如像。自下諸句。通於橫竪。世之鏡
像。像虗質有。今以虗像。況其有質。同彼像虗。業緣如
質。心如來藏。況之以鏡。所起果報。如鏡中像。故問明
品云。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
如是。四聲從尋等緣所發故。五夢由思等之所起故。
六業亦從緣之所生故。下法說中。結歸深觀。初句歸
唯心觀。次三歸因緣觀。果報通染淨。功德唯淨緣。末
句真如實觀。法與非法悉皆平等。然法非法。總有三
義。一善則可法。惡是非法。二有法為法。無法為非法。
皆平等一性。三相即為法。性為非法。相性交徹。故云
平等。故釋句云。增長成就真法界故。性相該融故。不
離此處。而周法界。一多無㝵。三業敬養。


[○@、]第二善財童子入如是出定敬讚。於中二。先結前
所作。巳成益故。後然安徐下。正明敬讚。三業並興。文
為三別。第一以身敬達。第二以心敬念。第三以言敬
讚。


[△@○]今初。先明起定。則顯前來正投地時即入深定。
[009-0179c]
餘文可知。


[△@○]第二作是念言下。以心敬念。舉能住者。
歎所住閣。意顯能住菩薩難思。於中二。先別明。後總
結。前中有八十九門。前四十四門。有大樓閣。餘者略
無。然皆等覺菩薩所有功德。難知深奧。且為一解。下
偈言讚。橫說勝德。今此心念竪攝諸德。謂下從初地。
終至等覺。總分十一段。初五門攝初地德。一以三空。
為方便智。二正證真如。無有分別。三能了達遍滿真
如。四化生無著。是後得智。五離分別惑。故無生滅。二
有二門。攝二地德。不著世間。不住蘊宅。故能不起悞
犯之垢。三有二門。攝三地德。修諸禪定故。不著內入
六處聚落諸境界故。四有三門。即是四地。初寄出世。
得無行無生故。離相思想。智無自性。舊經唯二門。五
有二門。攝五地德。真俗互違。心無分別。離心相故。六
是於一切不來不去下。有二門。攝六地德。離去來相。
般若現前故。七有二門。攝七地德。方便具足。息煩惱
故。八有二門。攝八地德。無功用智。名為勝慧。得無生
忍三昧等故。九有二門。攝九地德。觀十地境。近諸如
來。受法教化故。十此大樓閣是以一切下。總有十門。
攝十地德。即入劫等智神通無上故。十一此大樓閣
是雖巳出一切世間下。五十七門。攝等覺德。多明權
實雙行之行。此一段德。亦橫通諸位。然句各一義。難
為分別。二此大樓閣是住如是下。總結可知。


[△@○]第三爾時善財童子下。以言敬讚中。五十五偈分
二。前三十四偈七言。舉德歎處。後二十一偈五言。指
[009-0180a]
處明德。前中二。初二總歎。一約行位。一約名德。餘偈
別約德行。於中四。初有七偈。約自行勝。二有十偈。歎
利他利勝。三有八偈。歎功德勝。四有七偈。歎方便勝。
後五言指處明德中。雖復語依。意在歎正。於中六。初
二下化。次二上觀。三有五偈。明三昧自在。四有七偈。
明智慧廣深。五有一偈。顯其平等。六有四偈。結德申
敬。求哀請加。下第三十五經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以如是等下見正報。於中二。
一見。二敬。前中二。先翹心願覩。後乃見下正覩慈言。
別處來者。攝化就機。故還歸本。亦顯慈氏應念而至
不著處故。


第二善財見巳下。明設敬儀。於中五。一
身心敬禮。二讚德記別。三重申敬儀。四再讚再記。五
慶遇念思。今初可知。第二時彌勒菩薩下。讚德記別。
於中二。先長行指示。令眾敬學。後偈文正讚。一百一
十七偈。大分為三。初一偈示眾總歎。二有百一十五
偈。別讚勝德。後一偈略示後友。今初可知。二別讚中
分三。初二十一偈。直對善財歎。二有二十七偈。示眾
令觀歎。三有六十六偈。重對善財歎。初中三。初九偈
讚德善來。瑜伽九十四。具四圓滿。能生聖處。名曰善
來。一增上意樂圓。滿二根圓滿。三智圓滿。四有佛出
世得值圓滿。下偈並有。次二偈明來因緣。外由善友。
內德具故。後十一偈明來所為。二汝等觀此人下。對
眾令觀歎。於中五。初四總讚。二有四偈。讚即智之悲。
三有七偈。歎即悲之智。爾𦦨海者。此云所知。入大乘
[009-0180b]
論云。爾𦦨地者。是第十地。此約斷盡十種所知障故。
四有六偈。總讚諸德。五有六偈。讚妙果當成。三汝行
極調柔下。重對善財歎。於中五。初二十六偈。歎其當
果德。初二總明。餘皆別顯。二汝於下七偈。雙歎當現
德。三有八偈。歎其遇友德。四有七偈。歎速成位行德。
五有十八偈。總明諸德結歎令欣。後一偈略示後友。
可知。第三爾時彌勒菩薩下。重申敬儀。於中三。初辨
敬因。聞讚德故。次善財聞下。身心悲敬。後以文殊下。
華供展誠。言文殊心念力者。者約事可知。約所表者。
由信智力。華因德立。瓔珞行成。云盈手者。信智滿故。
散彌勒者。攝成因故。辨當果故。第四時彌勒菩薩下。
再讚再記。第五善財下。慶遇念恩。文並可知。


△第二爾時善財童子合掌下。諮問法要。於中二。先
自陳發心。後而我未知下。正問法要。於中四。一標所
問。次大聖一切如來下。歎有能答之德。即以此德。亦
為問端。初總。後別。可知。三大聖菩薩云何學菩薩行
下。正陳所問。兼顯問意。四如是等下。結請為說。該前
二段。


第三爾時彌勒菩薩下。稱讚授法。於中二。第一稱讚。
第二授法。


△前中亦二。先為大眾。稱讚善財。後為善
財讚菩提心。


[○@△]前中亦二。先指人示眾。後諸仁者今
此童子下。正讚勝德。於中四。一明求友精勤。二明所
乘廣大。三明見德無缺。四明速證超權。


[○@、]初中二。先
總顯精勤。後諸仁當知下。別示精勤之相。謂一時之
[009-0180c]
勤。猶未可歎。自始至末。無疲懈故。百一十知識。古有
多說。一云理應具有。但文脫漏。賢首云。前後諸友。總
五十四位。分出德生有德為二。則五十五。各有勝進。
故百一十。若依此解。違此巳言百一十巳方至彌勒。
彌勒等三。非一十數。有云。減數十耳。實唯百八。謂此
前除遍友。但五十一人。各具主伴。成一百二。遍友指
示眾藝。雖非主友而是伴友。為一百三。更加無厭足
王處空天瞿波處無憂德神摩耶處蓮華法德身眾
神及妙華光明守護法堂善眼羅剎。合前總有百八。
以空天等相問答故。在伴友數。非前主友稱名指示。
故非主友。若爾不動童女覺悟菩薩如來使天。何不
說之成百一十。況今又加甘露火王多知多解婆羅
門耶。故且依賢首。巳字譯人之意。晉經亦無。然更有
一意。約人唯五十四者。自分勝進。唯一百八。則同楞
伽百八問故。亦除百八重煩惱故。今百一十者。此經
圓數。法應爾故。又此及下。復云百一十城。又云過百
一十由旬。皆言百一十者。有所表故。謂除比位。取其
證位。十地等覺。一中具十。為百一十。欲顯位位皆相
融故。故前三釋。隨取皆通。且依賢首。若准梵本。云經
百一十城。求善知識巳。則城定百一十。善友不定。


[○@、]第二諸仁者此善男子甚為難有下。明所乘廣大。
於中二。先總明所乘。顯人難遇。後何以故下。徵釋所
以。先徵意云。何以難遇。後釋意云。悲濟深廣故。即廣
前總中救護眾生。於中三。初總護一切。次約類別明。
[009-0181a]
後總結所作。今初可知。次諸仁者此大丈夫下。約類
別明。四流者。即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汩者流急之
貌。言界城者。梵本晉經。皆云三界。三界即有三。約繫
縛邊。即為牢獄。約令住邊。即名為城。故上經云。三有
為城郭。言害蘊者。五蘊怨賊害法身故。言界蛇者。即
四大毒蛇。俱舍云。大種謂四界。即地水火風。六處空
聚落者。中無人故。以無我智光。引出無著。不為六塵
大賊所劫。如涅槃說。三諸仁者此大丈夫如是下。總
結所作。


[○@、]第三諸仁者此善男最極難得下。明具德無缺。始
自發心。終修種智。有十三句。有一在巳。巳為希有。況
有二三。乃至全具。又復後後難於前前。故云展轉倍
更難得。


[○@、]第四諸仁者其餘菩薩經於無量下。明速證起權
德。文中二。先指權。後此善男子下顯實。言一生者。或
解行。或身一生。一生歷事。見普賢時。便等諸佛。若朝
生之鳳。越千載之烏。一爝之燈。破積年之闇。得台輔
於磻磎之上。授黃鉞於草廬之中。況纔生王宮。位極
臣佐。豈要百戰夷項累任昇階。故發心畢竟。是二無
差。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普賢生位。皆互相融。故此一
生即無量劫。仙人執手。不離須叟。依實修皆悉能爾。
胡不勉旃。無執權文不受茲說。夫機差教別。聖旨深
玄。並未證真。同居學地。共詳聖智。誠曰才難。且以淺
為深。有符理之得。以深為淺。有謗法之𠎝。以遠為近。
[009-0181b]
則有益行人。以近為遠。法非我分。諸佛說教。貴在俯
就物機。後輩學人。若欲高推聖境。儻失大利。豈不傷
哉。文有十句。初二總明具諸行位。三入十住。四五入
十行。六入十向。次次三入十地。後一入等覺。亦可十
句橫通諸位。


[○@△]第二爾時彌勒菩薩下。為於善財歎菩提心。文分
二別。先結前生後。後告善財言下正歎。於中四。一標
歎發心。二歎器成益。三舉德釋成。四結釋所屬。


[○@、]今
初。菩提心為總。初二句下化。次一句上求。即悲智之
相。


[○@、]二善男子汝獲善利下。歎器成益。文有十句。初
句為總。二得丈夫身。根器成就故。又不成下德非善
得故。三久住為惡非善住故。次二遇善緣。餘具智德。
亦即善來。四種圓滿。


[○@、]三何以故下。舉德釋成。先徵。後釋。徵意云。何以歎
善利者。後釋意云。以能發菩提心。菩提心中具功德
故。文中二。先標發心。後善男子菩提心者下。正歎菩
提心德。德既無盡。故能發心為獲大利。又廣難者。上
來善財歎慈氏德。便為問端。今此意云。我無盡德。功
由發心。既能發心。此德便就。然所歎發心。通諸發心。
所成功德。頓攝諸位殊勝功德。即功成始簣。初後圓
融。總有二百三十三門。大分為三。初一百二十三門。
明菩提心心殊勝功德高齊佛果。二得無畏藥下一
百三門。明菩提心自在功德廣多無量。三有七門。總
歎殊勝。謂前二段。舉其同喻。意取相似。後段一向但
[009-0181c]
取勝義。雖有通別。且從別說。


[△@⊙]就初分二。先別明。後
總結。前中依賢首說。但為一段。通相而說。依光統師。
分十二住。二俱有理。今且攝於地前功德。就文分三。
初二十五門。攝十住德。如種如田及如地等儀多似
故。二如大海下二十八門。攝十行德。普生長養諸功
行故。毗笈摩者。此云普去。新去遠離。三如意珠下七
十門。攝迴向德。大願周給。離相等故。婆樓那風。舊云
迅猛風。亦云水風。其中文義皆同彼位。恐繁不配。二
善男子菩提心者下總結。即一切功德。皆由初心。於
中。初正明。次徵釋。後結示。並可知下第三十六經


[△@⊙]第二爾時彌勒菩薩復告下一百三門。明菩提心
自在功德廣多無量。攝證位德。故多云得。各有喻合。
說聽之人所見深遠。故所引喻。多非凡境。亦顯不共
菩提心故。雖通橫竪。且約竪分為十一位。初有十門。
攝初地功德。離五怖畏。能滅分別見惑毒蛇。諸煩惱
怨無勝等故。大應伽者。應伽。昔翻為身。亦名云分。珊
陀那。此云和合。或云相續。二大蓮華藥下九門。攝二
地德。淨如蓮華。不犯妄境。世無能見等故。言成就根
業者。舊云無生根。即出現品無盡根也。阿藍婆。舊云
藥汁。出香雪山。生石臼中。新翻為愛樂。三日精珠下
七門。攝三地德。發諸智光。增善根故。四譬如有寶名
淨光明下七門。攝四地德。初寄出世。證智清淨。發慧
𦦨等故。五善調龍下八門。攝五地德。巳證出世。入俗
化物。不懼業惑諸境界故。波利質多羅者。波利云遍。
[009-0182a]
亦曰周布。質多羅。云間錯莊嚴。婆師迦。此云雨時。即
當三際雨時生故。瞻博迦。此云黃色。拘鞞陀羅。即波
利質多羅樹。梵音具云利耶咀羅拘鞞陀羅。此云香
遍樹。六如海島中生椰子樹下六門。攝六地德。多入
無相。無有間息。般若現前。破闇等故。訶摘迦者。此云
金色。七他化自在天王下九門。攝七地德。自力超過
一切二乘。能摧邪執。入方便等無量事故。迦陵頻伽。
此云美音。摩訶那伽。此云大龍。力如龍故。八如人學
射下十門。攝八地德。無功發心。能滅一切相惑等故。
初云劒術一切武藝者。梵本無此。安足但是學射法
故。摩竭。此云大體。安膳那。此云細末。色如青黛。九有
人依附於王下十門。攝九地德。居法師位。將依佛智。
教化眾生。無畏等故。十王子初始生下十二門。攝十
地德。墮在佛數。即為一切之所恭敬。除惑習等。成佛
法故。十一如金剛寶非諸劣惡下十七門。攝等妙覺
一切功德。以金剛智。成菩提故。始於種姓。終金剛智。
竪攝理明。初心頓攝諸位功德。正順經宗故。上經云。
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提心中住。所攝之德。歷然不
亂。初心頓具。方顯圓融。


[△@⊙]第三如轉輪王下七門。總顯超勝。一向橫論。不同
前文。取相似義。似於諸位。此一段文。舊經所無。先陀
婆者。舊翻為鹽。令意乃是鹽之勝者。餘文可知。


[○@、]第四善男子此菩提心成就如是下。結釋所屬。謂
上來多德。為釋上文獲善利故。下第三十七經
[009-0182b]


△第二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下。正授法界。
於中六。一牒問勸證。二求證方便。三加令證入。四正
明親證。第五見所證境。第六起定問答。


[○@△]今初。樓閣
即是法界。若即事契入。何法不就。


[○@△]第二爾時善財
下。求證方便。無所求中。吾故求之。法假人弘。必希指
示。


[○@△]第三時彌勒下。加令證入。以心傳心。令其就法。
立言會旨。則佛法門。開即開理智門。示令悟入也。


[○@△]
第四善財心喜入巳還閇者。正明親證約因自證。悟
入智性。智契真原。故云心喜。從迷之悟。加行趣入。不
失能所。門理有殊。證巳契合。能所兩立。妄為真。更無
入處。故云還閇。


[○@△]第五見其樓閣下。明見所證境。所見依正無邊作
用。皆是法界悲智中境。於中二。先略明。後廣顯。


[△@○]前
中亦二。先所見境。後總辨見相。前中四。一總明分量。
同虗空者。稱法界故。即事理無㝵門。亦同時具足相
應門。以是總故。二阿僧祇寶下。見諸嚴具。即微細門。
三善財又見樓閣之中下。閣中見閣。即依中有依。是
主伴門。四善童子於一處中下。總結所見。一處見於
一切處事。即一多即入重現無盡門。二爾時善財童
子見下。總明見相。於中四。一結前所見。二生大愛敬
下。辨其成益。三所見不忘下。辨能見相。四以無㝵意
下。勝進觀修。身心遍敬故。


[△@○]第二以彌勒菩薩威神力故下。廣明。於中亦二。第
一明所見境。第二總辨見相。


[△@、]前中亦二。先總明。後
[009-0182c]
所謂下別顯。於中五。一見主友。二見伴從。三見諸佛。
四見主閣。五見嚴具作用。初中五。一見初發心時。二
或見彌勒最初證得下。見修行得法。三或時見作轉
輪聖王下。見隨類攝生。四或復見為獲世天王下。見
處會說法。於中二。先明所處會殊。後或見讚說菩薩
初地下。顯所說法異。五或見彌勒修行精進下。總見
行用。第二或見一切諸菩薩下。見伴從菩薩身雲說
法。即前所領無量眷屬。第三或復於中見諸如來下。
明見諸佛攝化之德。第四爾時善財童子又復於彼
下。明主閣別。明慈氏一生當作。於中。先見。後爾時善
財下得益。第五復聞一切諸樓閣內下。見聞嚴具作
用。於中十段。一聞網等說法。曲分為三。初總聞行法。
次又聞某處下。遠聞人法。後善財童子下。聞之得益。
二又見一切諸寶鏡下。見寶鏡作用。三又見一切下。
寶柱放光。四又復見彼閻浮下。寶像威儀。五又見於
彼真珠下。瓔珞出生。六又復見彼種種華池下。蓮華
重現。七又復見彼淨瑠璃下。寶地現像。八又於寶樹
樹下。現半身。九又見於彼下。半月現光。十又見一切
下。壁現本事。於中二。先見慈氏修行隨類攝生。後又
見彌勒曾所下。覩所事友。


[△@、]二爾時善財童子下。總辨見相。義該前略。略明見
相。文亦略故。先法後喻。今初。謂何力能見。以何眼見。
將何智見。依何位見。於何處見。如經屬之。及餘巳下
兼顯前來所不見境皆如是見。後譬如有人下喻顯。
[009-0183a]
有十喻者。以其能因緣不同。所見境相諸門別故。十
中初總。餘別。今初。總明能見所見皆如夢事。大小無
㝵。一多自在等。有法喻合。文相易了。後譬如有人將
欲命終下九喻別明。以況能見及所見境。各有九相。
約所明者。一臨終現業喻。喻所見冥應。二非人所持
喻。況所見能說。三龍宮淹久喻。況念劫圓融。四梵宮
廣現。況一多無㝵。五遍處定境。況所見明了。六乾城
依空。況事理無㝵。七同處異見。況隱顯自在。八海現
三千。況頓現遠近。九幻現眾多。況所見純雜。約能見
緣。辨有異故。一夢境喻。況自在力隨自業故。凡命將
終故。二非人所持。以況緣力自他不同。三為龍所持。
亦說緣力。而自他同體。謂是龍故。四友依報力。五是
定力。六性空力。七法界自在力。八定智無二力。大智
海印之三昧故。九幻智自在力。良以能所十相各異。
故為十喻。不見此意。乃謂文繁。然十喻中。前七有合。
八九雖無。第十幻中一時併合。其中威神及自在力。
通合羅剎海印二喻。總此三句。亦通結前所見諸境。
上來巳明見所證境。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九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
宣雕造
[009-018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