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66 華嚴經合論-唐-李通玄 (master)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七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經
唐太原方山長者李通玄造論
唐福州開元寺沙門志寧釐經合論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論】此品佛自說十定之名普賢說十定之用以明
佛根本智是體普賢差別智是用故明一切施為
不離根本智之大定體故以是義故還於根本智
普光明殿中說寂用之門。


將釋此品約作五門分別一釋會來意二釋欲說
[067-0454a]
此會重敘摩竭提國初成佛之所由三明何因緣
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說此十一品經四明次第釋
十一品之大意五明依品釋文第一釋會來意者
以從此普光明大智殿中起信以不動智為昇進
修行至十地十一地道滿行周至於佛果不離本
智是故此會須來明不移因也為時不移智不移
行不移因果一體故還教善財見慈氏慈氏還令
却見文殊及入普賢身是也第二釋欲說此會何
故重敘摩竭提國初成佛之所由者經云爾時世
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於
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者明初成佛及四十九
年中所轉法輪并從天下降總不出一剎那時不
移不遷故恐後眾生失其本意妄生遷移故須重
敘明始末無時可遷故此明三本諸佛一切眾生
總同一箇不遷之體從初信進修行經過五位總
不移初時歲月日時及佛根本智法故第三明何
因緣故在此普光明殿說此十一品經釋曰為明
初會菩提場始成正覺是佛舉自始成之果勸修
第二會普光明殿明是如來大智自果所居之報
宅說十箇智佛以不動智佛為首以為信進修行
之門令初發菩提心者從此普光明大智宅起信
進修行畢竟不離如來本智本行本時還成本佛
萬事依舊故於此十地後在於本信心處說此十
一品經用明因果依世時日歲月總依本故故於
[067-0454b]
此處說十一品經此十一品經總明成佛之際所
有境界故即是明能發菩提心者自成佛故無異
初會中毗盧遮那佛故依樣倣修一如本故為約
智無時十方一切古今諸佛總與如今始發心者
一時成佛故以智照之可見情識聞之即迷是故
表依本如是故還於本處說佛果始終之門故以
表法界體中始末同際說也此乃約實論之不順
凡情之教說多劫也第四明次第釋十一品之大
意者一明十定品是古今一切諸佛寂用徧周無
時之大體也二明十通品是古今諸佛普光明智
利生自在及報業之神通徧周三十忍品是十方
古今諸佛自體無作法身一切法無生隨行之忍
門四阿僧祇品五隨好光明功德品是明佛果所
迷二愚之法以此二品經是如來自說六如來壽
量品是一切諸佛隨眾生根性長短所現不同之
壽而自報命與虗空之齊年七菩薩住處品是佛
果攝眾生之分界明菩薩行門常不斷故八不思
議法品明一切十方古今諸佛智德難思非情識
之測度九如來十身相海品明佛報身依正二果
難量十普賢行品明十方一切古今諸佛共所行
自利利他之行周故十一如來出現品明五位修
行者昇進位滿自佛出興出世入纏二行圓滿文
殊是主出纏智慧普賢是主入俗行周於此品中
二行圓滿故令二人自相問答說此出現之門巳
[067-0454c]
上十一品經大意如是一一隨文別釋更當重明
大綱總明十一地巳後佛果位中所行法則亦是
一切菩薩一切眾生總不離此定體而無遷易此
時分故明時不遷也第五明依品釋文者將釋十
定一品約作五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
三何故此之一處三會重重四釋此處三度重敘
初成正覺摩竭提國五隨文釋義一釋品來意者
明此十一地前巳說進修行行及智用差別巳滿
此佛果普光明智明五位法界自體寂用重重無
礙又明昇進因果修行終始明時法不遷故此品
須來又明一多純雜同別自在故此品須來又明
十地菩薩自知未具普賢行不見普賢身故此品
須來如此品自具明也二釋品名目者明此品如
來自說十種定名故因說法而立其名此定乃是
古今一切諸佛恒常之法令諸五位菩薩皆同得
之一切眾生亦同此體普賢說用明佛是體普賢
是用三何故此處三會重重者明信心及定體并
離世間品普賢常行此等三事總是如來普光明
智一體因果并普賢菩薩佛果後恒行總是普光
明一箇智用始終因果時日歲月總無時體以此
三會重重總一時有也非是如世情所見去巳更
來故如是三會重重一時一會有此三種之法事
故或以三世遠近劫作九世相入重重不礙故為
不離普光明之智無始無終無不印故無終不徹
[067-0455a]
故三世劫海總一時故五位因果亦不出此之定
體也四明釋此一處三度重敘初成正覺在摩竭
提國者明此一部經有五重因果其五者何一如
佛初成道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所集神天等眾
是一重佛因果也二於普光明殿中說佛自成因
果令諸後學信進修行即出毫中之光及眾是也
三說此十定品等十一品經明諸菩薩信進修行
經過信住行迴向十地十一地等六位自行滿周
所成之佛果此十一品經是四離世間品是一切
諸佛皆自成佛果後恒以自巳果行常行利生亦
名為利世間品不可作遠離之離此品名目恐將
悞矣譯經之士或可妄詳佛意於中取意亦有義
通如此四段經文品初皆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
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者明說一部之
經以菩提智無前後際一時說故非如情量有前
後古人云重會三會普光明殿者意非然也非但
不移剎那際說此一部之經亦乃從兜率天降神
乃至入涅槃亦如之也乃至三世無盡劫佛亦一
時不出此一剎那際齊成佛故一切眾生於本無
時之內妄生多劫延促之相覺巳元無故今此段
經文意明菩提智上無延促時日往來之相故總
云在摩竭提國始戒正覺以智照之可見凡情思
之即迷乃至昇天諸會皆云不離菩提樹下普光
明殿而昇忉利夜摩等故以菩提根本智體性自
[067-0455b]
徧周無表裏中間長短延促大小去來等見故五
法界品是一切諸佛之所共果凡聖共同不離法
界大智慧無限德用圓滿之果一切諸佛以此法
界大智慧而成正覺亦名普光明大智慧殿故以
此五段經總明一真無礙大智無始終之無限經
卷量等十方一切境界於一剎那際誦持悉徧亦
名普眼經也意明說此一部經及出世涅槃總不
出此一剎那際法界之果此法界品是菩提智境
究竟之果此乃都該一部也第五隨品釋義者約
分二義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
於此品中長科為十一段。】


「【經】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
正覺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諸佛三昧以一切智自
在神通力現如來身清淨無礙無所依止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具大威德無所染著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隨宜出興不失於時恒住一相所謂無相。」


【【論】第一爾時世尊巳下至所謂無相有五行半經
明當十一品經之序分第二隨文釋義從爾時世
尊在摩竭提國者此云不害國亦名聰慧為依此
國人聰慧故以人得名又摩者云不竭提者云至
為此國將謀兵勇隣國敵不至以主將立名又云
摩者大也竭提體也云此國最大為五印度之大
體故以此國是閻浮提之處中以是如來示成正
覺明處中道義故又明大悲無害義故又表大悲
[067-0455c]
普利不偏化故皆如初會中說阿蘭若法如初會
巳釋始成正覺者明於兜率天下降神受生說法
入涅槃總不離始成正覺剎那際三昧之時故此
經四品之內皆共同有此言明普光明大智體無
時分明其殿體是智報境以智成名以境智無二
所居之殿體皆含三世多劫不屬時收無古今去
來之體所有眾生自業現量三世之事皆現其中
不屬遷變移時之相如來所見一切眾生三世無
限業報及心所緣以此普光明智恒現在前十方
世界纖毫之事無不知見為普光明大智與一切
眾生及等虗空無限境界同一體性故能一切無
不知也以智淨無障故又剎那際諸佛三昧者明
三世古今同一時故一剎那者會無三世生滅時
也此剎那之時為教化眾生說法會古今之名言
以智實論猶無此體故以無此剎那之時能含三
世古今一切劫時總同一故以六相門觀之可見
諸佛三昧者明一切如來久巳情塵見亡恒與智
俱以一切智自在神通力現如來身清淨無礙無
所依止者以一切智是根本智無功用也自在神
通者明根本智恒無體性而能普現隨根之身設
一切法而無失時名為神通力也亦名現如來清
淨之身一時總釋總明從根本智隨一切眾生起
無礙廣大用故無所依止者明根本智無體性故
為根本智無體性故方能圓照十方成廣大功用
[067-0456a]
故無有攀緣者明以智境寂用非是虗妄緣故住
奢摩他最極寂靜者明根本智寂用自在境智俱
真功用俱寂起唯法起寂唯法寂十方萬法無事
不真故云最極寂靜奢摩他者此云定也明此定
是佛根本智無作大體應根大用之寂用故是諸
佛根本智體用大自在定故明此會總是諸佛果
中根本智作用也具大威德者明佛十力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悉自在若有見聞如來皆念敬發心
悉歸伏故餘如文自具隨宜出興不失於時者宜
堪見聞應時不失故至恒住一相所謂無相者此
巳上五行半經明歎佛成道智德竟巳下列眾如
下更明。】


「【經】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靡不皆入灌頂
之位具菩薩行等于法界無量無邊獲諸菩薩普見
三昧大悲安隱一切眾生神通自在同於如來智慧
深入演真實義具一切智降伏眾魔雖入世間心恒
寂靜住於菩薩無住解脫其名曰金剛慧菩薩無等
慧菩薩義語慧菩薩最勝慧菩薩常捨慧菩薩那伽
慧菩薩成就慧菩薩調順慧菩薩大力慧菩薩難思
慧菩薩無礙慧菩薩增上慧菩薩普供慧菩薩如理
慧菩薩善巧慧菩薩法自在慧菩薩法慧菩薩寂靜
慧菩薩虗空慧菩薩一相慧菩薩善慧菩薩如幻慧
菩薩廣大慧菩薩勢力慧菩薩世間慧菩薩佛地慧
菩薩真實慧菩薩尊勝慧菩薩智光慧菩薩無邊慧
[067-0456b]
菩薩念莊嚴菩薩達空際菩薩性莊嚴菩薩甚深境
菩薩善解處非處菩薩大光明菩薩常光明菩薩了
佛種菩薩心王菩薩一行菩薩常現神通菩薩智慧
芽菩薩功德處菩薩法燈菩薩照世菩薩持世菩薩
最安隱菩薩最上菩薩無上菩薩無比菩薩超倫菩
薩無礙行菩薩光明𦦨菩薩月光菩薩一塵菩薩堅
固行菩薩霔法雨菩薩最勝幢菩薩普莊嚴菩薩智
眼菩薩法眼菩薩慧雲菩薩總持王菩薩無住願菩
薩智藏菩薩心王菩薩內覺慧菩薩住佛智菩薩陀
羅尼勇健力菩薩持地力菩薩妙月菩薩須彌頂菩
薩寶頂菩薩普光照菩薩威德王菩薩智慧輪菩薩
大威德菩薩大龍相菩薩質直行菩薩不退轉菩薩
持法幢菩薩無忘失菩薩攝諸趣菩薩不思議決定
慧菩薩遊戲無邊智菩薩無盡妙法藏菩薩智日菩
薩法日菩薩智藏菩薩智澤菩薩普見菩薩不空見
菩薩金剛踊菩薩金剛智菩薩金剛𦦨菩薩金剛慧
菩薩普眼菩薩佛日菩薩持佛金剛祕密藏菩薩普
眼境界智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十佛剎微
塵數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同修菩薩諸善根行。」


【【論】第二與十佛剎微塵數巳下至諸善根行有三
十六行半經明列菩薩大眾分釋義中約分三段
一從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巳下至無住解脫有
五行經明歎諸菩薩志德分二其名曰巳下至無
邊慧菩薩有九行經有三十箇菩薩同名為慧明
[067-0456c]
三空禪定解脫門中所生智慧同名為慧分此巳
上明三空解脫禪定中一解脫門中具生十種慧
三空中有三十種慧知見差別三空者無相無願
無作空也如是三空門任運發生此三十種慧以
表無盡故今三十箇菩薩同名為慧者是三念莊
嚴菩薩巳下至同修菩薩諸善根有二十二行半
經有七十箇菩薩各各隨行別名列眾分巳上七
十箇菩薩明前三空解脫巳終以七覺行華常處
生死善覺悟一切眾生行故此明十地道終常入
生死方便行周今欲成普賢門故故以十佛剎微
塵為數量者一一菩薩皆具如是十徧周行是故
則歎德中無不皆灌頂位即十地位也又云獲諸
菩薩普見三昧明以其十地智眼普見眾生根欲
差別故大悲安隱一切眾生者以自十地道滿不
離方便三空七覺方便行華引接含識是入普賢
行故故於此品以三昧力三求推覓覓普賢者明
三昧雖有慈悲是出世心多以此不見十一地之
位普賢入俗利生之門三求推覓方見普賢者明
從十地昇進入普賢行果之位成普賢寂用自在
門故是故下文以如意摩尼珠王能隨所求及與
物同色不失自珠之德明常以如來自果一切智
王不壞菩薩種種方便之行隨諸眾生種種樂欲
皆隨引之使令得樂又明雖成八地巳後乃至十
地十一地及佛位而常不壞七地巳前三空七覺
[067-0457a]
諸方便行故是故列眾之內以菩薩名數表之使
易解故都舉十佛剎塵為數量者明一一菩薩總
具如是行徧周故是故淨名經云雖成正覺轉於
法輪而不捨菩薩之道是菩薩行此之十定列眾
之位總是巳成十地出世智悲之眾不捨七地巳
前諸助道門以利眾生故亦是一切菩薩從初發
心不離此定體信進修行至於果滿不遷時故此
品之初以敘如來初成正覺之意明說此四十品
經及出生滅度時日總不遷始終一際故法本如
是故非是如來神通使然約智境實論不隨妄情
所說多劫以智照之可見所列前後五位之法及
眾各以隨位菩薩一時頓彰明智法界無始末也
總以此十定為體此品初一段敘分及列眾歎德
略舉大意和會始終於中文義隨行隨法立菩薩
名約此法行之名如前略舉十佛剎塵所表以實
而論無有盡極但以根本智為佛自果餘差別智
中一切法總是菩薩行故故以十佛剎微塵為數
量。】


「【經】爾時普眼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如來應正等
覺欲有所問願垂哀許佛言普眼恣汝所問當為汝
說令汝心喜普眼菩薩言世尊普賢菩薩及住普賢
所有行願諸菩薩眾成就幾何三昧解脫而於菩薩
諸大三昧或入或出或時安住以於菩薩不可思議
[067-0457b]
廣大三昧善入出故能於一切三昧自在神通變化
無有休息佛言善哉普眼汝為利益去來現在諸菩
薩眾而問斯義普眼普賢菩薩今現在此巳能成就
不可思議自在神通出過一切諸菩薩上難可值遇
從於無量菩薩行生菩薩大願悉巳清淨所行之行
皆無退轉無量波羅蜜門無礙陀羅尼門無盡辯才
門皆悉巳得清淨無礙大悲利益一切眾生以本願
力盡未來際而無厭倦汝應請彼彼當為汝說其三
昧自在解脫。」


【【論】第三爾時普眼巳下至自在解脫有十六行半
經明普眼菩薩白佛問普賢道德諸菩薩修幾三
昧神通變化而得自在及如來教令請普賢菩薩
演說三昧自在分釋義中約分四段一爾時普眼
巳下至願垂哀許有三行經明普眼菩薩起問普
賢菩薩道德所行法門分二佛言普眼巳下至令
汝心喜有一行經明佛許問分三普眼言巳下至
無有休息有四行半經明正問普賢及大眾三昧
行門多少分四佛言善哉巳下至自在解脫有八
行經明如來歎普眼所問及示普賢所在并歎普
賢之行及勸普眼令請普賢說十三昧分餘如文
自具。】


「【經】爾時會中諸菩薩眾聞普賢名即時獲得不可思
議無量三昧其心無礙寂然不動智慧廣大難可測
量境界甚深無能與等現前悉見無數諸佛得如來
[067-0457c]
力同如來性去來現在靡不明照所有福德不可窮
盡一切神通皆巳具足其諸菩薩於普賢所心生尊
重渴仰欲見悉於眾會周徧觀察而竟不覩亦不見
其所坐之座此由如來威力所持亦是普賢神通自
在使其然耳。」


【【論】第四爾時會中諸菩薩眾巳下至使其然耳有
八行半經明諸菩薩眾聞普賢菩薩名得不可思
議無量三昧分釋義中約有十法一大眾得聞普
賢菩薩名便獲無量三昧二大眾得三昧巳現前
得見無數諸佛三大眾得如來十力同如來性四
大眾獲福五大眾神通具足六大眾尊重普賢渴
仰欲見七大眾悉皆周徧觀察八大眾竟不覩見
普賢身座九推佛威所持十推普賢自力然也大
意明十信巳後十地巳前以普賢行成法身及根
本智得出世中差別智巳成十一地中以法身根
本智純成處生死中無限大用普賢行與一切眾
生妄念齊等故同想用隨彼解脫故以是如來令
想念普賢經云諸菩薩得如來力者即十力也同
如來性者即法性身也大意明從十地十一地昇
進佛果位至此方終尊重普賢渴仰欲見者明昇
進普賢行故將十地智成普賢差別智直至出現
品始齊故如彼品自有所表如善財見彌勒菩薩
同一生之佛果却令見文殊憶念文殊便聞普賢
名及入無量三昧自見其身入普賢身是其樣式
[067-0458a]
一同此普光明殿中說十信心今至佛果不移因
位及具佛果後普賢行位滿離世間品是佛果後
普賢行云周徧觀察不見普賢及所坐之座者明
從初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自巳乘普賢行
昇進多求如來解脫悲智出世間心兼修以成佛
自在無作道圓滿巳自見徧周故如十地佛果後
普賢行及所有三昧純是善入世間無求出世佛
果故以將兼修悲智出世佛果三昧三求不見純
是大悲無有自利之行即不相見故以十地佛果
巳前行普賢行有自利利他之心以求世出解脫
故以十一地行普賢之行不求自巳解脫純是利
生之行故以十一地巳前助顯根本智明於自解
脫道巳滿足無所希求故於十一地但為饒益一
切眾生無蘊積巳自功故是故以將十地巳前自
利利他普賢行求十一地中普賢行未及見故以
此是故大眾周徧觀察竟不得見普賢身及座故
審諦觀察以智思惟可見餘如文自具。】


「【經】爾時普眼菩薩白佛言世尊普賢菩薩今何所在
佛言普眼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眾會親近我住
初無動移是時普眼及諸菩薩復更觀察道場眾會
周徧求覓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猶未得見普賢菩
薩其身及座佛言如是善男子汝等何故而不得見
善男子普賢菩薩住處甚深不可說故普賢菩薩獲
無邊智慧門入師子奮迅定得無上自在用入清淨
[067-0458b]
無礙際生如來十種力以法界藏為身一切如來共
所護念於一念頃悉能證入三世諸佛無差別智是
故汝等不能見耳。」


【【論】第五爾時普眼巳下至是故汝等不能見耳有
十一行經明諸菩薩入三昧力欲見普賢徧求不
見如來為說普賢志德甚深汝等不能得見分何
故不見普賢為明十地菩薩得出世智慈增上所
有三昧皆出世智慈以是不見普賢是十一地行
門常在世間出世心亡寂用自在以出世三昧不
相應故以是不見釋義中分為四段一爾時普眼
菩薩巳下至今何所在有一行餘經明普眼間普
賢菩薩所在分二佛言巳下至初無動移有一行
半經明如來示普賢所在分三是時普眼及諸菩
薩巳下至其身及座有兩行半經明普眼及諸菩
薩重更觀普賢菩薩猶未能見分四佛言如是巳
下至不能見耳有六行經明如來為普眼等歎普
賢菩薩志德甚深入師子奮迅定汝等不能得見
分經云入師子奮迅定者明入十地果後普賢行
總是無畏自在定故明以無邊想念同眾生行故
明大用自真不待念故師子明無畏自在也奮迅
者明普賢菩薩恒徧十方普作用定而常行等十
方世界無有一眾生而不徧濟根堪可利而不失
時故名奮迅定猶如師子一時奮迅全分身毛一
時普震明普賢菩薩常居大用定海任智徧周一
[067-0458c]
時普用等眾生行無失時故不待念故普徧大用
利眾生無休息故無始及今同一念故無古今故
法如是行故意明大用而常寂是奮迅義得無上
自在用者於大用中恒徧用利眾生全是定無別
止息不同十地巳前昇進有出世心故入清淨無
礙際者明普賢智量等虗空無根不悉知故無行
不同利故生如來十種力者明如來十種智力是
普賢行生又教化眾生成佛十力皆由普賢願力
起故以法界藏為身者以根本智身及差別智身
性自徧周量等一切眾生心行無不含容皆為佛
事故於一毛孔徧容十方凡聖國土無不總含以
智無表裏中間之際量故本如是故一切如來共
所護念者為與如來同根本智為大作用故於一
念頃悉能證入無差別智者明普賢菩薩於十方
眾生界示成正覺度眾生方便之行示現一念成
佛等事亦明始終以無差別智體論之無盡劫總
是一念一切眾生於一念中自作無盡劫生死之
見若以達理智明觀以無盡劫便為一念無差別
智故如是相應便與古今三世一切諸佛一時成
佛故以無分別智印印三世時體本齊無先後際
故明十地菩薩猶有出世心在猶迷十一地入纏
之行故不能得見者使昇進菩薩存自力能不滯
前十地位故餘如文自具如師子奮迅三昧者於
十方世界普同一切眾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
[067-0459a]
用而無作是奮迅義是三昧義就大用而論無別
止息故。】


「【經】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說普賢菩薩清淨功德得
十千阿僧祇三昧以三昧力復徧觀察渴仰欲見普
賢菩薩亦不能覩其餘一切諸菩薩眾俱亦不見時
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言世尊我巳入十千阿僧
祇三昧求見普賢而竟不得不見其身及身業語及
語業意及意業座及住處悉皆不見佛言如是如是
善男子當知皆以普賢菩薩住不思議解脫之力普
眼於汝意云何頗有人能說幻術文字中種種幻相
所住處不答言不也佛言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說
何況普賢菩薩祕密身境界祕密語境界祕密意境
界而於其中能入能見何以故普賢菩薩境界甚深
不可思議無有量巳過量舉要言之普賢菩薩以金
剛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
眾生身皆即非身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
神通無依無作無有動轉至於法界究竟邊際善男
子若有得見普賢菩薩若得承事若得聞名若有思
惟若有憶念若生信解若勤觀察若始趣向若正求
覓若興誓願相續不絕皆獲利益無空過者爾時普
眼及一切菩薩眾於普賢菩薩心生渴仰願得瞻覲
作如是言南無一切諸佛南無普賢菩薩如是三稱
頭頂禮敬爾時佛告普眼菩薩及諸眾會言諸佛子
汝等宜更禮敬普賢殷勤求請又應專至觀察十方
[067-0459b]
想普賢身現在其前如是思惟周徧法界深心信解
厭離一切誓與普賢同一行願入於不二真實之法
其身普現一切世間悉知眾生諸根差別徧一切處
集普賢道若能發起如是大願則當得見普賢菩薩
是時普眼聞佛此語與諸菩薩俱時頂禮求請得見
普賢菩薩。」


【【論】第六爾時普眼菩薩巳下至求請得見普賢菩
薩有三十二行經明菩薩大眾三稱普賢菩薩名
殷勤求請欲得見普賢菩薩分釋義於此段中復
分為七段一爾時普眼菩薩巳下至俱亦不見有
三行半經明普眼菩薩以十千不可說三昧求覓
普賢亦不能見分二時普眼菩薩巳下至悉皆不
見有三行經明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不見普
賢菩薩身語意業及座分三佛言如是巳下至究
竟邊際有十一行經明佛為普眼稱歎普賢三業
甚深不可以能出能入三昧能見分四善男子巳
下至無空過者有三行半經明佛為歎見聞親近
承事普賢菩薩利益無空過分五爾時普眼巳下
至頭頂禮敬可三行巳下經明普眼等及諸菩薩
皆渴仰普賢三稱南無頭頂禮敬分六爾時佛告
普眼巳下至即當得見普賢菩薩有六行半經明
佛更勸普眼等大眾更致禮敬徧想法界推求普
賢菩薩如對現前分七是時巳下至得見普賢菩
薩有一行半經明普眼及諸菩薩大眾依勸敕更
[067-0459c]
加禮敬普賢知時欲為現身分巳上三十二行中
七段經不見普賢菩薩意明普眼等諸菩薩以出
入三昧不得見普賢三業及座境界故舉幻術文
字中種種幻相所住處喻明幻術文字之體了無
處所如何所求不可將出入三昧處所之求去彼
沈寂生滅却令生想明想念動用自體徧周用而
常寂非更滅也以是普賢以金剛慧普入法界於
一切世界無所行無所住知一切眾生身皆非身
無去無來得無斷盡無差別自在神通此明任物
目真稱之為神不為不思不定不亂不來不去任
智徧周利生自在知根應現名之為通萬法如是
無出入定亂方稱普賢所行三業作用及座如十
地菩薩座體但言滿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此普賢
座量量等虗空一切法界大蓮華藏故明知十地
菩薩智量猶隔以此來昇此位如許乖宜入出如
許不可說三昧之門猶有寂用有限障未得十地
果位後普賢菩薩大自在故故三求普賢三重昇
進却生想念方始現身及說十三昧境界之事意
責彼十地猶有求於出世習在於世間生死境界
未得等於十方任用自在以此如來教令却生想
念去彼十地中染習出世淨心故此明十地緣真
俗出世餘習氣惑故巳上意明治十地菩薩緣真
俗二習未亡寂亂二習未盡於諸三昧有出入習
故未得常入生死猶如虗空性無作者而常普徧
[067-0460a]
非限量所收一切眾生及以境界以之為體普賢
之智猶如虗空一切眾生以為生體有諸眾生自
迷智者名為無明普賢菩薩隨彼迷事十方世界
對現色身以智無體猶如虗空非造作性無有去
來非生非滅但以等虗空之智海於一切處啟迷
智無體相能隨等法界虗空界之大用故豈將十
地之位諸菩薩以出入三昧有所推求云何得見
是故如來為諸菩薩說幻術文字求其體相有可
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是
故將出入三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賢大用無依善
巧智身了無可得是故如來教諸菩薩却生想念
殷勤三禮普賢菩薩方以神通力如應現身明智
身不可以三昧處所求為智體無所住無所依故
若想念願樂即如應現化無有處所依止故猶如
谷響但有應物之音若有欲求即無有處所可得
佛言普賢菩薩今現在此道場眾會親近我住初
無動移者明以根本智性自無依名為現在此道
場故為能治有所得諸見蘊故以無礙總別同異
普光明智與十方一切諸佛大用體同名為眾會
故無邊差別智海一時等用不移根本智體無依
住智名為親近我住初無動移故云稱南無者明
歸命信順故約法以南為離為離中虗以虗無故
即明離為日離主心以心達虗無之理即心智明
故云南無表歸命信順虗無之理智故是故善財
[067-0460b]
南方詢友者義亦如然龍女南方成佛義亦如之
但達虗無之理智十方總南無若執諸法作實有
者十方總北故餘如文自具。】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十七


音切





渠列切


力真切


莫敵切


方問切


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