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22 新華嚴經論-唐-李通玄 (master)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七


長者李通玄撰


第二菩薩名一切慧世界名波頭摩華。佛號
無盡月。於此義中義分為五。一釋菩薩名。二
釋世界名。三釋隨位進修佛果之號。四釋其
座體。五定其所來方面。一釋菩薩名者所以
名一切慧。以隨位進修中達一切法無體無
性非迷執故。此當第二治地住。修戒波羅蜜
中十波羅蜜。以一切法無體無性非染非淨。
以為戒體故。如此十住位淨行品是。其戒體。
二釋世界名者。所以世界名波頭摩華。此云
赤蓮華也。為表戒相無染處世赫奕開敷莊
嚴萬行感果可觀義也。三釋隨位進修佛果
之號者。佛號無盡月。為菩薩名一切慧。佛果
還號無盡月。明因果相似故。即明一切慧是
修行得一切佛智慧之人世界是所修之法佛
果是治地住中所得之果。明能清涼一切煩
惱故。四座體如前已釋。五定其所來方面者。
是南方之眾也。為表南方是离位。是虛無義。
是文章義。是赤色赫奕義。如日正南照萬像
面圓明義。是故菩薩名一切慧。世界名赤蓮
華。佛號無盡月。此是善財童子見海雲比丘。
見佛說普眼經。以義思之。自當明矣。


第三勝慧菩薩義分為四。一明菩薩名。二明
[017-0830b]
所居國土。三明隨位佛果之號。四明從所來
方。一明菩薩名者。所以名勝慧。為明隨位進
修更明淨故。不移一法。勝前位故。二明世界
名者。所以名寶華世界。此明忍波羅蜜以得
一切諸佛之智慧以道體而能行忍行。華者行
也。明以忍行莊嚴智慧法身。三明佛果之號。
所以佛號不動月者。以得理成行達心境而無
可動故。明能堪忍也。月者清涼義。四明從
所來方者。是西方之眾。以西方為秋為殺。為
苦諦。以慈悲位在中。如十迴向中善財見觀
音在金剛山之西。為明金為殺位以表眾苦之
處以修其慈忍。以是義故。菩薩名勝慧。世界
名寶華。佛號不動月總明得法成忍之力用勝
故。此是寶華義。此是修行住對治法也。此是
善財見善住比丘得無礙法門。以能忍故。


第四菩薩名功德慧。於此義中分之為四。一
明菩薩名。二明世界名。三明佛果之號。四
明從所來方。一明菩薩名者。云何名功德慧。
此位修精進波羅蜜。勤行利物廣。益眾生
故。招多功德。以立其名。二明世界名者。所
以名優鉢羅華。此云青蓮華。諸色蓮華此華
最勝。為明諸行之中精進最勝故。以此華
為所居法體故。一切萬行以此為功。三明佛
果之號。所以名為風月者。為明精進波羅蜜
離慢無懈一念成佛速疾如風。又明精勤觀
照定慧如風。能消染淨無明塵垢。香臭悉吹
如風。能清淨故。四明所從來方者。是北方之
眾。北方者是坎位。是黑是愚。是世間嶮盜之
義。又為師為君之位。以是義故。以精進波羅
[017-0830c]
蜜勤修利益之行。破迷離闇速令成佛。是故
菩薩號功德慧。世界名青蓮華。佛果號之為
風月也。以風能淨諸垢故。此已上生貴住中
對治法門故。此當善財第四善知識彌伽長
者說輪字法門。了俗諦法而令愚黑者得出
世樂故。


第五菩薩名精進慧。於此義中四義如前。一
所以名精進慧者。明此位是具足方便住精
進勤修習方便定門。以彰深智慧故。以立其
名。有一行之中具無量行故。於定位起精進
之名。精進之上起功德之名。以明諸行參用
一行具無量行故。二世界名金剛華者。以法
性為禪體起妙慧簡擇正邪。無不壞是金剛
義故。華者行也。以明定慧能簡擇之妙用故。
三佛果名水月者。為定體能淨能清涼能現
萬像如水故。四明所從來方者。是東北方之
眾。東北方者是艮位也。為山為石。為門闕。為
童蒙。為初明。為高顯。為寂靜。為止。以明定
體遍與諸位諸行修進啟蒙發明清涼惑熱進
修始終之本末故為艮。為歲始年終之本末
故。為初明。為止。菩薩名精進慧。世界名金剛
華。佛號為水月。此是善財第五善知識解脫
長者主禪門。於其身中現十佛剎微塵數佛
國土。總在身中。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佛國
土。總在身中。明禪體用遍故。


第六善慧菩薩。四義如前。一明菩薩名者。明
此正心住修般若波羅蜜智慧門故。菩薩名
善慧。二妙香華世界者。以明妙用智慧之香
華開敷自他佛果。明智慧說教是香華義故。
[017-0831a]
三佛號解脫月者。明妙慧分別心境解脫故。
四明所從來方者。此是東南方之眾。東南方
是巽位。巽為風教。為言說。以像此位以智慧
善說妙法教化眾生令解脫故。是故菩薩名
善慧。世界名妙香華。佛號解脫月。此當善財
第六海幢比丘。身心寂然離出入息。身出化
身遍法界故。明寂用自在得寂滅神通。


第七菩薩名智慧。四義如前。一明菩薩名智
慧者。此第七不退住是成大慈悲門。以智慧
成滿方能隨俗善入生死。以此為名。二世界
名悅意華者。以有智慧在於生死隨順六道
同事利生知根悅俗皆令得入法悅無憂故。
名悅意華。三佛號無上月者。明諸行之中慈
悲為首。為濟利眾生為最勝故。故號之名無
上月。四所從來方者。西南方也。是坤位。為信
順。為母為地為眾。明方便波羅蜜以大悲為
母。入於一切眾生生死之地。同一切眾生之
利而教化之令信順入正法故。是故菩薩名
智慧。世界名悅意華。佛號為無上月。此當善
財第七善知識休舍優婆夷。此云滿願。以大
慈悲行滿眾生願故。像此方西南為母義。表
悲位故。


第八真實慧菩薩。四義如前。一明菩薩名者。
以此第八童真住中行願波羅蜜以真實智慧
不謬誤眾生故。二明世界名者。世界名阿盧
那華。此云紅蓮華。此華赤白分明。是其紅色
為此位。是第八住智增位。明以大智隨願行
悲令智悲圓滿如紅蓮華赤白分明。白表智
赤表悲故。世界名紅蓮華。表隨真智處生死
[017-0831b]
而無染。如蓮華處水赤白開敷而可觀故。三
明佛號星宿月者。為此位真智朗明知根器
而了差別故。佛號為星宿月。表了眾生差別
根性分明也。四明所從來方者。是西北方為
乾為父。為堅剛。為天為圓。白淨能現眾色。咸
處其中。以是義故。菩薩名真實慧。世界名紅
蓮華。佛號星宿月。總明大智圓明能現眾生
根器差別如天現像品物分明。此當善財第
八善知識仙人毘目瞿沙。此云出聲可畏。明
真智圓明出語眾邪可畏。仙人者。為表此位
智增無染故。又表得智同邪見故。


第九無上慧菩薩。四義如前。一明菩薩名
者。以此位是力波羅蜜法王子住處善說法
故。名無上慧。二明世界名者。所以世界名那
羅陀華。那羅者此云人也。陀云為持。為此華
香潔殊妙人持帶佩。表此位菩薩以善說妙
法殊妙聞之者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
法身之香人皆持頌帶佩故。世界名那羅陀
華。三明佛號清淨月者。為此位菩薩善說法
故。為大法師能淨自他煩惱故。佛號清淨月。
四所從來方者。是下方之眾。明下方是金剛
是水是風輪能持世間故。表此位菩薩善說
妙法能持世間軌度法則令人倣學。是故菩
薩名無上慧。世界名那羅陀華。佛號清淨月。
此位同善財見勝熱婆羅門。昇刀山入火聚。
隨諸天人所來見者。皆得道而去。此明菩薩
智滿同邪攝諸異道令入正見。


第十堅固慧菩薩。四義如前。一明所以菩薩
名堅固慧者。以此位是灌頂住行智波羅蜜。
[017-0831c]
能堅固利益一切眾生。以為其名。二世界名
虛空華者。以智慧日照明世間及出世間總
無依住。以此為名。三明所以佛號明了月者。
以此位大智圓明普照世間無不明了。以此
為名。四所從來方者。是上方之眾。上方者為
虛空。為日月星辰。表大智無依不依空有明
鑒萬像如日月星辰。此位是善財童子見師
子幢王女名慈行童女。師子幢王女者。明智
悲圓滿。以此十住一終已生在佛家會融十
法悲智一終圓滿也。以從初住創生佛家。修
智行悲。即王女慈行。十地修悲已滿。於十一
地初以悲行智。即佛母摩耶。幻生諸佛。是大
智。母是大悲。廣意至文方悉明。如下十段頌
文。隨文可知。一依如前科文釋過。已上菩薩
名。世界名。十箇佛果。總是此十住之中隨位
進修因果之號。約隨方而表法。約入法而成
名。如上配之可知。


十住品第十五



將釋此品約作五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明品之宗趣。四都會斷惑次第。五
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說十種住門名為十住
品。


二釋品來意者。為前品是偈讚勸修之門。此
品明正舉修行十住之行。是故此品須來。十
住者。生諸佛大智慧中住。入此住永不退還
故。名之為住。


三明品之宗趣者。明此品說十種住二十種
進修因果為正宗。又住佛所住以為正宗。明
[017-0832a]
此十住位中各有兩種因果。各各當住之中。
初舉十法。是欣趣增上之緣。後舉十法。是當
住之內修學之果。如文具明。


四都會斷惑次第者。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
行住。此三種住中。明總修出世間心破諸世
間煩惱纏縛。其世間煩惱如善財所頌。根本
煩惱有十。隨煩惱總有六。其十種根本煩惱
者。一欲。二色。三無色。此是三界根本所縛
處。四憍慢。五諸趣。六愛。七愚癡。八貪。九恚。
十心魔王。為十。又隨煩惱總有六者。一諂。二
誑。三疑惑。四慳。五嫉。六憍盈。善財頌曰。三
有為城郭。憍慢為垣牆。諸趣為門戶。愛水為
池塹。愚癡為闇覆。貪恚火熾然。魔王作君主
童蒙依止住。貪愛為徽纏。諂誑為轡勒。疑惑
蔽其眼。趣入諸邪道。慳嫉憍盈故。入於三惡
道。此約內心所趣。不約身見邊見見取戒取
邪見。內心成智。諸見自是解脫。以一乘教體
但約悟無明而成大智用諸見而作自在。以
此不論五見。如十信位。文殊師利問法首菩
薩有十一種煩惱。云何為十一。一貪。二瞋。三
愚癡。四慢。五覆。六忿。七恨。八嫉。九慳。十誑。
十一諂。如般若經中五蘊十二緣等。如上煩
惱以十住中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此三
住。一時頓成根本智慧。即如善財於妙峯山
上見德雲比丘。得諸佛智慧光明門。即除已
上世間諸煩惱障。以成佛智慧光明故。如善
財妙峯山上信眼明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
一切障。此是初發心住。第二海門國見海雲
比丘。除心境迷真作十二緣生。障令無障。故
[017-0832b]
即見海中有佛出現說普眼經。明見自他十
二緣生成大智海。是佛義故心境。總是經故。
明前得佛智慧觀十二緣生成大智海心境普
周自在遍故。此是治地住。以十二緣生治令
成如來智地故。第三海岸國見善住比丘。除
心境不明淨障。得菩薩無礙解脫門。能見一
切眾生根器業行死此生彼。悉皆明見。此是
修行住。於此三種住中。明得出纏心自在故。
總以十信心。自信一切三界分別無明是根
本不動智佛。於初發心住中。以自在決定解
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
契會悟入十住初心。以隨位進修中安立五
十箇佛果次第法門方便。皆不動智以為根
本。已上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明得十住
中出纏心勝。是故善財三善知識。皆是比
丘。明離纏解脫。表此三住位中行相故。第
四生貴住。明對治世間法則及生死煩闠不
自在障令自在故。即如善財於市肆之上見
彌伽長者說輪字經。即表生死市廛閙而常
寂。於一一字猶如車輪。一多圓滿互體相
成。又如帝釋寶網互為緣起。映徹重重。一
字之中有無盡字句。為世間名句文身。引諸
未學以成教軌。即俗士彌伽以成其行。為令
得出世心。後須明世間靜亂緣起生死之性
萬法無生無滅。及世間名字義理一切眾生
語言互相成就。如古者伏義之類是也。第五
具足方便住。對治真俗身邊二見。令大智境
界不自在障故。如善財見解脫長者入三昧。
名普攝一切佛剎無邊陀羅尼。十方各現十
[017-0832c]
佛剎微塵數佛國土海。清淨莊嚴總在身中。
即明一切眾生身總含無邊佛剎體相無礙。
為明真俗色相皆如光影互相容故。無中邊
故。欲令六十二見無邊諸見性解脫故。第六
正心住。對治智慧寂用不自在障。即如善財
見海幢比丘。於經行地側結跏趺坐。離出入
息無別思覺。於其身上各隨身分。皆出化身
如雲廣覆。周遍十方隨應所見。此明寂用無
礙故。已上總明世間出世間和會皆解脫故。
如是已後四波羅蜜。入俗行悲令自在故。第
七不退住。治大慈大悲同行攝生不圓滿自在
障。令圓滿故。即如善財於普莊嚴園見休捨
優婆夷。謂善財言。我有八萬四千那由他同
行眷屬。常居此園。明大悲位中行方便波羅
蜜。同於八萬四千。不可說一切眾生煩惱。總
共同事教化利益。經云。其餘眾生住此園者。
亦皆普得不退轉位。明能行悲智行者悉同
此也。第八童真住。對治處纏同事世間餘習
智不清淨障。令清淨故。即如善財見毘目瞿
沙仙人。表大智清潔無所染故。休捨優婆夷
與仙人住處名同。俱是海潮處者。明此悲智
一體染而不污。若隨悲修智。猶有習氣染境
之心。即此第七第八兩位和會一終是也。若
也隨智行慈無有染習。即師子幢王女慈行
童女是。可以思之得見其意。第九法王子住。
對治說法不自在障。令自在故。即如善財見
勝熱婆羅門。以蹬刀山。入於火聚。行苦行
時。隨天龍神人及非人來者無不獲益而已。
十灌頂住。對治悲智不自在清淨障。令得清
[017-0833a]
淨故。即如善財見師子幢王女慈行童女。王
者智自在故。女者表隨悲同事無染習故。明
智滿從悲處世間故。即同事而無習氣故。已
上十種對治。皆一念心上初發心時一行之
中一時之內無前後際。對治十種障法成一
法心一智慧。一行之中十十無盡法門。皆以
自心不動智佛為體。以法事之中。具此十種
無盡法門同別一多自在故。以此十種對治
一時令慣習自在故。不同三乘權教約劣解
眾生存世間三世之性說佛果在三僧祇之外。
以自心根本無明分別之種。便成不動智佛。
以法界體用。以為信進悟入之門。從信及入
位進修。乃至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
地。總不離本不動智佛。不離一時一念一法
一行上。而有無邊無量不可說不可說法界
虛空界微塵數法門。何以故。為從法界及根
本不動智上為信進悟入故。法合如然故。如
龍女剎那成佛。善財一生以取佛果。法界無
性。生為一生。非延促生故。為法界體無情
量延促長短去來今故。請有信者。應如是知。
如今成佛與過去未來一切諸佛一時成佛。
以法界智體無別時故。如一渧之水入大海
中便同大海無新舊水故。故去情方見。非
識心知。如三乘中。十住菩薩。猶受三界分
段生死分。學生空觀對治闡提不信障。十
行菩薩。分作法空觀修自利利他行。對治聲
聞自利障。十迴向菩薩。作法空觀。成起大
悲願力垂形六道教化眾生。對治獨覺自度
障。此明三乘中三十心菩薩對治地前三種
[017-0833b]
障。但除正使未除習氣。十地菩薩斷其餘習。
如初地菩薩。見自身真如佛性故。名見道位。
從二地至七地。是修道位。猶有功用而修其
行。從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不假功用任
運至佛果故。又如三乘中。十二住地。一種
性住。十解行是。二解行住。十迴向是。三歡
喜住。初地是。四增上戒住。二地是。五增上
意住。三地是。六道品相應增上慧住。四地是。
七諦相應增上慧住。五地是。八緣起相應增
上慧住。六地是。九有行有開發無相住。七地
是。十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八地是。十一無礙
慧住。九地是。十二最上菩薩住。十地是。又如
三乘中地前三賢菩薩。得伏忍。十地與佛地
得寂滅忍。又望勝鬘經。羅漢辟支佛淨土菩
薩總是伏忍。以空觀現行十使不起。為不識
無明住地煩惱。故名不識。云何名斷煩惱。
但伏現行不起。得三種意生身。受三界外
變易生死。如是菩薩為行六波羅蜜得六神
通。福德神通並服人天唯非修佛果法界門
故。是門外三車仍在草菴聲聞辟支佛三乘
菩薩。不同其德出三界行六神通。名相似。六
波羅蜜功德果報不同故。如是三乘六通菩
薩等。於大方廣佛華嚴經不聞不信。如此經
云。設有菩薩經無量億那由他劫修六波羅
蜜得六神通。猶不聞此華嚴經典。猶名假名
菩薩。不真菩薩。設復聞時不入。如法華亦然。
如三乘中三種意生身者。一初二三地名三
摩跋提樂法意生身。二四五六地名覺法自
性意生身。三七八九十地名種類俱生無行
[017-0833c]
作意生身。欲廣引云云自有三乘教自明。約
會對治如是。如此一乘教。都無如上三乘之
趣。以為根本無明住地煩惱。便為一切諸佛
不動智一切眾生皆自有之。只為智體無性
無依。不能自了會緣方了。云何為會緣。有三
種緣。一會苦緣。遇苦方能發心。二會樂緣。久
處人天內心明慧達世樂果生死無常方始求
真。三見佛及一乘菩薩而求能發心。求佛種
智。以會三緣。近正善知友。而能自覺無明本
是佛智。三乘同然。為意樂淺深各別。以因本
智上而生信心。約本智而為悟入。以不離本
智故。於初發心住即五位齊周。雖列十住十
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行位法門進修軌度。
如王寶印一印無差。以一心大智之印。印無
始三世。總在一時。無邊諸法智印咸遍。以智
等諸佛故。以智等眾生心故。以智等諸法故。
以智無中邊表裏三世長短近遠故。為智過
虛空量故。如世虛空無所了知。如無分別智
虛空。一念而能分別過虛空法門。是故經言。
一切虛空猶可量。諸佛境界不可說。以是義
故。以自心根本無明體用。而見不動智與一
切諸佛。及以一切眾生同一體性同一境界
同一智海。以是發心之初住佛種智家故。纔
發心時即於十方現身成佛。如初發心功德
品自明。以是義故。於此十住位中入初發心
住者。住一切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即
五位通修。以初住及十地不離一佛智慧境
界故。但明生熟慣習勝劣。安立住地之名。為
智體之中非三世情攝故。一如龍女一剎那
[017-0834a]
之際已具三生普賢行滿佛果亦就。如文殊
師利菩薩頌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
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明知三乘三祇出世成佛是權方便教。此教
約實法。不說以願力成佛等事。設以願力成
行。還以約實成佛。不說以願力暫成故。是故
當知從十住中初入位菩薩即五位通修。為
十住行相通有十行十迴向十地等法門故
如十住中七八兩住。還修悲智。九住中是法
師位。中悲智圓滿。如是五位行相相似故。如
善財十住中善知識。一一智慧境界皆悉無
極。但為約法身大智大悲之上法具無盡。須
當安立五位行門。總是一心一智一時智等
遍滿所行之道。是故起信進修行者。於大
智境界。莫作三世遠近延促之見。違智境界
故。失本大智之境。逐情識故。隨相轉故。此會
第四斷惑次第竟。如此五位斷惑次第。如空
無時。如圓鏡頓照。如摩尼寶能同眾色。如一
渧之水入大海中等同無二。以大智慧之圓
鏡普印諸作。莫不皆成無作用之大用故。無
三世之一時故。


五隨文釋義者。長科為六段。第一從爾時法
慧菩薩已下至彼菩薩住我今當說。此一段
經有十九行半經。明法慧菩薩入定諸佛加
持分。第二從出定後。明正說十種住名目分。
第三有十法。明正說發心之因分。第四有十
法。明初發心所緣如來十種勝智分。第五明
說教威感大地震動分。第六明以偈歎法分。
第一從法慧菩薩入定諸佛加持分中於中大
[017-0834b]
意有十。一釋菩薩名。二明入三昧之意。三明
三昧之力。四明十方佛來現其前與法慧同
號。五明十方佛與力共加。六明毘盧遮那如
來往昔願力使然。七明法慧菩薩自善根力
能入三昧。八明入定因緣。九明十方諸佛與
智。十明法慧出定演說十種住門。一釋菩薩
名者。如十信位中菩薩名者下名悉同。名之
為首。為明信心以信為首。此十住位中。已生
諸佛智慧家故。下名悉同。名之為慧。明入聖
法流中得佛智慧同佛知見善簡正邪契會正
法。名之法慧也。自己不能同諸佛智慧知見
者。自邪未明焉能簡他邪見也。是故此位能
同一切諸佛知見故。得一切同名法慧佛而
現其前。以為印信定其詮表也。以與十方諸
佛智慧同故。二明入三昧之意者。如十信位
中。且以生滅心。信自心所有無始無明能分
別心。便即信為自心根本不動智佛。未有方
便三昧合其體用故。是故十信位中十箇世
界。皆名為色。為十信未入法性之流以生滅
心而信解故。故十箇世界名之為色。如此十
住位中。以方便三昧無沈掉心能現自體無
生滅智慧故。是故一切修道者。初以聞解信
入。次以無思契同。依本無作用之本智慧故。
須入三昧。以淨攀緣染習力故無作真智方
明現故。以是義故須入三昧。三者云正。昧云
定也。總云正定。正定者無沈掉也。無思所覺
境也。亦無攝持伏滅心也。無欣無厭。任性無
思。任理不作。智自明矣。是名方便。是名無
量。以淨無量妄想故。不可以情量思度所知
[017-0834c]
故。故名無量方便三昧。三者正也。昧之云定。
明情識昧正智自明。如色無色界三昧。皆以
息想慮而得之。聲聞緣覺三昧。修厭患觀而
對治。樂觀空而滅悲智。以寂滅為樂。權教菩
薩樂觀空而行六度。離苦本而生淨國。設有
住此界者。言留惑而化眾生。皆非法爾合然
無出沒故。以此義故。此方便三昧者。為一切
眾生迷法界體用。五欲情生。以不造作心現
本智故。便將根本定體淨所妄情。名為方便。
非是別於真外別有假安立之定名為方便。
譬如以水精寶能清濁水。為珠淨緣現本淨
水。非是珠能作得淨水。方便三昧亦復如是。
為以萬法無作本自淨緣現得本自無作智慧
力故。故名方便。但人天外道三乘所有因果。
皆有所作。以此所生皆有處所。皆有果報廣
狹淨穢差別等事。於此華嚴一乘法門。以無
住無作任性法門。所有其生無依智無依止
心。約智生身稱真法界。於一切眾生前對現
色身。然其體相無有去來。然亦不作神通變
化之事。雖然普現三世一切業果。在剎那之
中。然亦不住三世遠近及剎那之見。於此經
所作三昧智慧一切願行。總是任理智之運。
為非有修欣厭之法也。三明三昧之力者。其
力有五。一定體能淨欲遍周力。二定能顯智
慧同佛力。三定能同佛身相名號現前力。四
定能契佛所知見得諸佛共所加持力。五定
能生在如來家為真佛子住佛智慧家力。一
定體能淨欲遍周力者。為以此無作定體而
能淨諸欲。忘心身同於虛空無表裏。遍周虛
[017-0835a]
空法界故。二定能顯智慧同佛力者。為無作
用定能現無作用自然慧故。為一切眾生皆
具足如來自然智慧。為迷境情起緣五欲心
障故。以修無作定為方便。佛智自然智便現
故。三定能同佛身相名號現前力者。為以無
作定顯得自法身智身無作白淨無垢與一切
諸佛法身智慧合故。是故十方各千佛剎微
塵數諸佛。同名法慧。而現其前。以智慧契會
同佛知見故。是故皆佛號與自己同名為法
慧。云十方各千佛剎微塵為數量者。為明隨
位進修智慧遍周昇降之數。十行之中云萬
佛剎塵。十迴向位中云百萬佛剎微塵。以彰
智慧昇進。為對迷時即不可說剎塵煩惱。為
對悟時即不可說剎塵佛國及佛智慧也。四
定能契佛所知見得諸佛共所加持力者。諸
佛加持有七。一同名號加持。令不疑故。二言
讚加持。令入位者心安隱故。三毘盧遮那師
弟加持。彰本願故。四神力加持。與本師會同
本神智慧故。五自善根力加持。以自修方便
定顯本智慧故。六得十方同號佛皆與十種
智力加持。以說法同諸如來辯無礙故。七得
十方同號諸佛手摩其頂加持。明至佛知見
之頂許可不謬故。有是七種加持也。五定能
生在如來家為真佛子住佛智慧家力者。為
以無作定體顯本智慧同諸如來解脫智慧
故。第二從出定後。明正說十種住名目分者。
於此分中義分。為三段。第一有十法明正說
發心因。即是見佛身色端嚴。或聞教誡等是。
第二有十法。明初發心住所緣如來十種勝
[017-0835b]
智。并取此位十法。至下十住之終。總有二百
箇法門。共成十住之位。一一住內皆有二十
箇法門。十法以成當位之門。十法以為昇進
之行。經文自具不煩更釋。第三約知分劑以
行行之。第五明說教威感大地震動。從此段
中科為七段。一明大地六種十八相動。二明
天雨十種供養。三明總結十方同說。四明十
方威感遠近。五明十方同號菩薩咸來作證。
六明十方佛果名妙法。此明從妙慧而說此
法。七明法慧承威說頌。第七明承威說頌者。
於此段中總有二百行頌。以歎十住位中二
百箇法門。文自具足。不煩更釋也。如灌頂住
者。如將淨水從頂而灌遍身而下如此位菩
薩。以法界智無中邊體等虛空界。以對現一
切眾生宜應現前身一時等雨法雨無不灌注
故。故名灌頂住。亦為登此位時。十方諸佛手
灌其頂。亦名灌頂住。


梵行品第十六



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
品來意。三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云梵行品。梵者此云淨
也。以其淨行利眾生故。常居世間行一切行。
化利眾生。無行可得。則無行不淨。是故名為
梵行也。又約能問之主。名曰正念。無念之
念。名為正念。隨行無念。名為正念。行念總
無。以斯益物名第一義天。以天有慈名為天
子。又約能說之人。名為法慧。隨行無念名之
為法。以法簡情名之為慧。起情乖理名無法
慧。達理情亡名為法慧。今約能問之主所說
[017-0835c]
法人及所說法。總名淨行品者。均分理教
義。


二釋品來意者。前品明住佛無所住之門故。
還行無行之行。是故此品須來。無住之住名
為佛住。無行之行利益無眾生之眾生。名為
淨行。是故此品須來。


三隨文釋義者。科此一品經。約作七門分別。
第一爾時已下三行。是正念天子所請分。第
二法慧菩薩已下。至佛法僧戒可兩行半經
正舉十法。以為所觀之緣。第三應如是觀已
下。至如是觀已。有二十六行半經。是正行觀
法。第四從於身無所取已下。至名為清淨梵
行。於中可有十行經。通觀三世及身受想行
識佛法悉平等具足一切佛法分。第五復應
修習十種法已下。至永斷習氣智。於中可三
行半經。正舉如來十種智力令修習分。第六
於如來十力已下。至不求果報。於中可三行
經。勸修十力有迷諮問并起大悲分。第七了
知境界已下。可四行半經。明了法如幻觀終
獲益成佛分。如是依如上觀行令身口意業
佛法僧戒色受想行識身邊二見三世遠近總
無。又令能觀所觀心。總無不沈不掉。不生不
滅。任理無思。如來十種智力因斯而現。夫佛
智非沈。只為迷心逐相情虧也。智現一體非
遙也。智現報障。都亡十方廓然自在。處塵不
為小周空不為廣窮其跡也。十方無纖毫之
蹤興其用也。不出剎那之際。法身遍周等虛
空而無盡。若存其有即一切剎海現色像重
重。若致其無萬境不可窺。其體以不思不為
[017-0836a]
而知。眾法。將不造不作而辦。大功。非生死變
其志。非苦樂移其性。若非神之稱理者。不可
以情想。知不可以滅心得。以此如來設淨行
之教。觀法盡也。正法當興。諸見亡也。佛智方
起。是知見亡智應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
就慧身不由他悟。是故後學之士應法修行。
不可以逐境沈淪迷流永劫。更欲解其上義
慮將言豐障理以亂後學之心。但如上所說
之經多小自然恰中。如一百四十願名淨行
者十信位願中以成世間。知見萬法以為淨
行。此十住位中。以行體無為。名為淨行。以
此淨行用成智用。自在。此淨行品成十住中
初發心之佛果然。亦為已後十行十迴向十
地等。作佛果故。從此無性之行行清淨故。一
切諸行皆清淨故。諸行淨即智慧淨。智慧淨
故其心淨。心淨即諸法淨。諸法淨故名法界
淨。法界淨即其眾生淨。眾生淨即佛國土淨。
行此法平等者。名為淨行也。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夫以初發心之士功德難量。舉等虛空無以
比其類。磨盡剎塵無以酬其匹。虛空但明無
相之大。一切剎塵但明形礙之廣焉。能對其
菩提心之福智之境。其智也。於剎那之際滿
十方。現身如雲狀。因陀羅網妙像相入光影
重重。各各以一言音普周法界。說等眾生。教
門如雨。灑眾生心得清淨樂。爾其福也。妙相
莊嚴與華藏而同其體。為初發心之際與十
方諸佛等住無盡劫海。在剎那之中延促相
似。如一小流入大海中與大海等。以水體不
[017-0836b]
別故。如初發心菩薩纔入諸佛大智慧流中
等佛功德故。為初入與究竟時無延促。又智
慧一故為誓度眾生悉令成佛。志願等故。又
如十方世界盡末為塵。一一塵中。有無量佛
剎無量眾生。如菩提心大智慧身。於一剎那
際等一切剎塵。供養諸佛教化眾生。一時等
遍。但以智慧力故。法如是故。智遍周故。亦不
作神通變化之想。初發心菩薩志樂廣大。與
佛界眾生界等無限量故。故今此品所歎初
發菩提心。以十種功德廣大難量無比不可
喻。於此佛果根本不動大智不思議法界乘
而發心者。如輪王大子初生之時具足王相。
如師子王之子威勢與父相似體不異故。如
初發菩提心菩薩。初生如來智慧種性家時。
智慧所知不異佛故。三世時劫無延促見不
異佛故。志樂廣大教化眾生不異佛故。從初
發心乘如來一切智乘。不出剎那際成等正
覺。教化眾生不異佛故。設於三乘順世情教
說三祇劫而成佛者。畢竟迴心入此一切智
境界乘。方得成佛。如法華經。即是所迴三乘
入一切智境界之教。如龍女一剎那際三生
成佛者是也。一切眾生總須悟此法方得成
佛。不可取如來三乘中順世方便之言。以法
如是故。如此品下文云。初發心菩薩纔發心
時。即為十方一切諸佛所共稱歎。即能說法
教化調伏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乃至示現成
佛等。廣如此品下文所說。此品之內長行總
有四十段經意也。頌有二百四十二行。以歎
初發心菩薩之功德。其文如下。將釋此品。約
[017-0836c]
作三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三隨
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初發心功德品者。創始
發心見無古今。名之為初。無心智應。名之為
發。身邊見盡。名之為心。不為而成大果。名之
為功。但化利一切不欣來報。自獲無邊妙相
莊嚴故。名之為德。又福智遍周。名之為功。事
無不達。名之為德。品者均分義。二釋品來意
者。前品說有淨行之功。此品所明淨行之中
無邊功德。是故此品須來。三隨文釋義者。復
分二門。第一長科經意。第二隨文解說。第一
長科經意者。從初爾時已下至品末已來。長
科為四十段。一爾時已下。至其量幾何有一
行半經。是天帝請說發心功德分。二法慧菩
薩言已下。至而為汝說可三行半經。明初發
心功德甚深十種難知許說分。三佛子已下。
至無能量者可有五行經。明一人所供十方
各一阿僧祇世界眾生。并令淨持五戒且舉
功德廣大難量分。四法慧菩薩已下。至亦不
及一有五行經。明將前所有廣多供養功德
不可比對初發心功德無比喻分。五佛子已
下。至唯佛能知有十行經。且舉如上功德廣
大分。六法慧菩薩言已下。至亦不及一。可兩
行半經。明前功德不可比對。初發心功德喻
分。七何以故已下。至無上菩提之心。於中有
十五行經。明初心菩薩為起無限心教化一
切眾生不斷佛種性分。八佛子復置此喻已
下。至可知邊際。可有七行經。且舉速行邊際
可知分。九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
[017-0837a]
心。可有十五行經。明初心菩薩所知世界境
界無限難知分。十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
知邊際。可有六行半經。且舉速知劫數成壞
廣多可知分。十一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了知
一切劫神通智。可有十六行經。明初發心菩
薩了劫成壞難知分。十二復置此喻已下。至
可知邊際。可有六行經。且舉所解廣大猶可
能知分。十三菩薩初發心至三藐三菩提心。
可有二十二行經。明初發心菩薩知解廣大
難知分。十四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
際。可有六行經。且舉知眾生根廣多猶能可
知分。十五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
心。可有五行半經。明初發心菩薩善知眾生
根性廣大難量分。十六佛子復置此喻已下。
至可知邊際。可有四行經。且舉所欲樂廣大
猶能可知分。十七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
三菩提心。可有六行經。明初心菩薩所知
一切眾生欲樂廣大難知分。十八佛子復置
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四行經。明且舉
所知眾生方便廣大猶可知分。十九菩薩初
發心已下。至菩提心。可有六行經。明初心菩
薩善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廣大難知分。二
十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可有三
行經。且舉所有一切眾生心廣大猶可知分。
二十一菩薩初發心已下。有五行半經。明初
發心菩薩知一切眾生差別心廣大難知分。
二十二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不可得知。有
四行經。且舉所有眾生業廣大猶可知分。二
十三何以故已下。至三藐三菩提心。可有三
[017-0837b]
行經。明初心菩薩知眾生差別業廣大難知
分。二十四佛子復置此喻已下。至可知邊際。
有七行經。且舉知眾生煩惱廣大猶可能知
分。二十五菩薩初發心已下。至三藐三菩提
心。有十六行經。明初心菩薩所行一切眾生
煩惱廣大難知分。二十六佛子復置此喻已
下。至亦復如是。可有九行半經。且明供養廣
大難知猶知分。二十七佛子於汝意云何已
下。至亦不及一。可有三行經。明初發心功德
廣大難知分。二十八佛子復置是喻。至亦復
如是。有十行半經。明且舉供養及起塔高廣
猶知分。二十九佛子此前功德已下。至發是
心已。有六行半經。明初心菩薩供養廣大難
量分。次直就法說分。三十能知前際一切諸
佛已下。至能與諸佛平等一性。可有四行經。
是明初發心已能知三世諸佛。成佛及涅槃
智慧平等分。攝功德分。三十一何以故已下。
至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心。可有九行經。
明菩薩初發心志意所求甚深深廣分。三十
二以發心故已下。至得法界一切諸佛說法
智慧。可有六行經。明菩薩發心已得三世一
切諸佛憶念與法及自力昇進分。得果佛因
佛。三十三何以故已下。至即得一切佛智慧
光明。有十行半經。明纔初發心菩薩成佛利
生同三世諸佛分。化用分。三十四此初發心
菩薩已下。至於諸法界心無所著。有四行半
經。明初發心菩薩志樂所知世間出世間法
無著分。三十五爾時佛神力故已下。有三行
半經。明大地動分。三十六天雨眾華已下。有
[017-0837c]
兩行經。明諸天興供分。三十七是時已下。有
四行半經。明十方同號佛來現其前歎譽許
可法同分。三十八汝說此法時已下。有五行
經。明說此法時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菩
薩發心受記分。三十九如此世界已下。有九
行半經。明十方所說法人及法一時同說分。
四十爾時法慧菩薩已下。有六行半經。明法
慧菩薩觀欲所緣之法說頌稱歎分。已下頌
文有二百四十二行。四行一頌。其頌有六十
段頌都計有二百四十行。末後兩行頌。總結
頌意。歎勸發心。有一百六十八行。是總都歎
佛果以來。五位及信等諸法。明初發心者志
樂智德總含一切諸佛智德。體用始成。一念
初發心菩薩位也。方明初發心境與心不二。
若志樂毫氂不似如來所修法身悲智願行
者。不名初發心菩薩故。以此初頌有一百六
十八行。且總歎信等六位因果及如來智德。
總歎令初發心者法之相似。然後七十四行。
頌始重頌前四十段中。校量發心功德廣大
之量。
新華嚴經論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