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46 性善惡論-明-傳燈 (master)



性善惡論卷之二
天台山幽谿沙門傳燈著


客曰。十界隨緣差別之事。巳聞教矣。云何名為不變
隨緣無差而差門。余曰。上文所明。十界隨緣差別門。
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此中宜確論性善性惡。與
夫修善修惡之旨。性善性惡者。真如不變之體也。修
善修惡者。隨緣差別之用也。正以真如不變體中。具
善惡二性。故隨緣時。有善惡之用。是則能隨之性。名
曰善惡。所隨之緣。名曰染淨。十界善惡之性。具足五
[002-0391b]
陰實法。名為正報。具足國土實法。名為依報。天台大
師。於此具明十界十如。一界有十如。則十界有百如。
十界各各互具。成百法界。百法界互具。則千如是具。
論實法一千。國土一千。假名一千。如是三千。於真如
性中。無不具足。惟其性本具足故。隨染淨緣時。有正
報依報三千之事。乃全真如不變之體。而為隨緣之
用。以無差別。而為差別。如是等義。具在諸大乘圓頓
經中。若顯示其相。則莫過楞嚴。彼於七大文中。而具
明性色真空等義。并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緣之義。
地水火風空五大。乃十界之依報也。見識二大。乃十
界之正報也。今為具引以發明之。使深信此宗者。有
所依憑。亦以知台宗所立。深契合乎佛旨也。


先明地大



不變隨緣義中。如來先約現前可見易明
之事。而開示之云。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
鄰虗塵。柝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柝鄰虗即
實空性。次明隨緣體虗云。阿難。若此鄰虗柝成虗空。
當知虗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
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虗塵。用幾虗空和合而有。
不應隣虗合成鄰虗。又鄰虗塵柝入空者。用幾色相。
合成虗空。若合色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
色猶可柝。空云何合。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元不
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
界。如來藏即真如不變之體也。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地大。所對一分空大
[002-0391c]
者為言。文言性者。對相而言。蓋有性色。有相色。有性
空。有相空。相色相空。乃十法界隨染淨緣造成色之
與空。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性惡之色空。而此色
空。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與所具三德之性。
體亦不二。無有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
即地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地大中解脫德。
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地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
一義諦。四明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
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之
緣。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善
惡二業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
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
真如不變佛界性善之體。能隨佛界淨心。造佛界修
善之色。約其人。則持地菩薩是也。約正報。即法身報
身應身微塵相海。八萬四千相好。八十種好之色是
也。約依報。即常寂光實報無障礙土之色是也。又真
如不變九界性惡之體。能隨九界染心。造九界修惡
之色。約正報。即三聖變易生死之色。六道分段生死
之色是也。約依報。即寔報無障礙土。方便有餘土。凡
聖同居土之色是也。至於極惡。則阿鼻地獄。依報正
報。莫非其相。是則今人道中。所有正報六尺之軀。所
稟地大之相。依報山河國土。凡有質礙之色。英非從
真如不變所具性惡之色。自無始隨無明塵沙見思
三惑染心。造人天惡業之所招報。故曰隨眾生心應
[002-0392a]
所知量循業發現。心即華嚴所謂染心之緣。業即人
天所造五戒十善之業。此之心業。比三途惡道。名為
淨心善業。若望出世間四諦十二因緣。皆染心惡業。
矧佛法界三智淨心。六度善業哉。


次明火大



不變隨緣義中。如來先約現前可見易明
之事。而開示云。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
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次明隨緣其體
本虗云。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
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
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羅迦葉波
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
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
從日來。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
木。皆應受焚。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
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若生於艾。何藉日
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
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
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猶
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
法界。如來藏即真如不變之體也。性火真空。性空真
火。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火大。所對一分空
大者為言。文言性者。亦對相而說。盖有性火。有相火。
有性空。有相空。相大相空。乃十法界隨染淨緣。造成
空之與火。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性惡火之與空。
[002-0392b]
此火即真空。此空即真火。是則性火即真空。性空即
真火。故往復言之。而曰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而此空
火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
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
火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火大中解脫德。亦
名俗諦。周遍法界。即火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
義諦。既曰清淨。則此火大。在一性中。本無汙染者也。
既曰本然。則此火大。在一性中。本非造作者也。既曰
周遍法界。則此火大。在一性中。本來絕待者也。四明
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
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
心即十法界染淨一心。業即十法界善惡二行。佛界
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
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
界性善。能隨淨心善業之緣。造佛界修善之火。約其
人則。烏芻瑟摩是也。約正報則。佛之慧日。光明圓照。
法界。日月諸天戢歛重曜。約依報。則無量香雲。為光
明臺。七寶樓閤。常有光明。皆其事也。又真如不變九
界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修惡之火。約正
報。則身中諸冷暖氣。發而為煩惱火。氣息如烟為障
熱為痟渴。約依報。則日月光明。林木烟燄。至於修惡
之極。則火龍火蛇。火麟火鼠。諸餓鬼等。受氣猛火。常
被燒然。至於八熱地獄。上火徹下。下火徹上。東西交
徹。歷劫燒然。依報則極至於劫火所燒。上至初禪。世
[002-0392c]
界所有悉為煨燼。莫非如來藏真如不變性善性惡。
能隨染淨緣所造之火。故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單
心不立。獨業難成。既有染淨心。必有善惡業。故曰循
業發現。


三明水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
而開示之云。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
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
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畫。手執方諸承
月中水。二明隨緣體虗云。阿難。此水為復從珠中出。
空中自有。為從月來。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
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
明水非從月降。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
中宵。承白月晝。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
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復有水陸空行。汝更諦觀。月從
天陟。珠因手執。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自何方流注
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三明
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
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即真如不變之
體也。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
一分水大。所對一分空大者為言。文言性者。亦對相
而說。蓋有性水相水。性空相空。相水相空。乃十法界
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水。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
性惡空水。此水乃真水。此空乃真空。是則性水即真
空。性空即真水。故往復言之。而曰性水真空。性空真
[002-0393a]
水。而此空水。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
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
界。清淨即水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水大中
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水大中法身德。亦名
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水大本無汙染者也。
既云本然。則此水大本無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
則此水大本來絕待者也。四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
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
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
心。業即十法界善惡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
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
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界性善。能隨淨心善
業之緣。造佛界修善之水。約其人。則水天如來月光
童子是也。約正報。則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咽喉津液
得味中上味。約依報。則也流入德具七寶色。皆悉柔
軟。澡浴清淨。隨意淺深。水流光明。常演妙法。鳧鴈鴛
鴦。和鳴哀雅。四院繞梁。宣暢大乘。又真如不變九界
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修惡之水。約正報。
則大小便利。膿血津液。約依報。則雨露霜雪。江河淮
海。溪㵎溝壑。一切諸水。至於極惡。則地獄中。灰河血
池。八寒凍裂。又至於極惡。則世界將壞。水灾難起。浩
浩漾漾。齊於二禪。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
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此說。但知水之
相也。未知水之性也。但知水之修惡也。而未知水之
[002-0393b]
修善也。曷為水之性。如經所謂。〔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
淨本然。周遍法界。當其水之在性也如此。則何分上
下之與東西。如目為太陰之精。當月之光明。行於太
空之時。則自西自東。自南自北。自上自下。無斯而不
在求水者。手執方諸。承月中水。一處執珠。一處水出。
遍法界執。遍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然則水之
為性。豈必流於下乎。曷為水之修善。如安養世界。七
寶池中之水。從如意珠王之所湧出。自下而上。流淚
花間。尋樹上下。分一四支。此豈孟子激而行之。可使
在山者乎。又如彌勒內院。八功德水。亦自下而上。繞
於梁間。宣說甚深妙法。亦非激之而使乎上也。要知
世間水之流下。修惡中所有水相也。既水之修相。可
以為上。而可以為下。則水之為性。清淨本然。周遍法
界。性具善惡明矣。又孟子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
氣充塞於兩間。為地耶。水耶火耶。風耶空耶。獨然耶。
雜然耶。謂之為氣。宜其為五大之餘𦦨也。然今經之
取其易見之七大。先發明者。猶是修善修惡中之事。
非所謂性善惡也。若夫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
然。周遍法界者。必非直兩間六合而巳矣。水大如此。
餘大皆然。是則依報地水火風空之性。莫不清淨本
然。周遍法界而巳。具乎性善性惡矣。況人身之六根。
與夫六識心性。而不具性善性惡乎。第性之善惡。與
修不同。修之善惡。則確然有昇沉苦樂之異。若夫性
之善惡。體具三德。皆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何昇沈苦
[002-0393c]
樂之殊哉。


四明風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易明之事。而開
示之云。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
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次明隨緣體
虗云。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虗空。生彼人面。阿難。
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揚。應離汝體
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
有藏風地。若生虗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
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虗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
若有生滅。不名虗空。名為虗空。云何風出。若風自生
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汝自整衣。云何倒拂。
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虗空寂然不參流動。
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
無從自有。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宛不知如來藏
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
真如不變之體也。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此指真如不
變體中所具一分風大。所對一分空大者為言。文言
性者。亦對相而說。蓋有性風相風。性空相空。相風相
空。乃十界真如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風。即修善修
惡也。今指性善性惡之風。此風乃真空。此空乃真風。
是則性風即真空。性空即真風。故往復言之。而曰性
風真空。性空真風。而此風空。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
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
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風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
[002-0394a]
本然即風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風大
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風大
本無汙染者也。既云本然。則此風大本無造作者也。
既云周遍法界。則此風大本來絕待者也。四明不變
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華嚴
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
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順逆二行。佛界三智
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
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界性
善。能隨淨心順行之緣。造佛界修善之風。約其人。則
然燈如來流□元法王子是也。約正報。則道風德風
周流法界。去來坐立終無疲厭。約依報。則八種清風
快悅和暢。吹諸寶網及以寶樹。出微妙音。譬如百千
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
之心。九界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修惡之
風。約正報。則觔轉脉搖。血行氣運。行住坐臥相待而
居。約依報。則春和夏熱。秋肅冬寒。倒嶽旋嵐。日往月
諸。又極惡者。地獄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飛墜乘
空。寒風凍裂。諸罪人體。成青白蓮華。又極至於大惡
者。則劫數盡時。毗藍風起。大地吹之粉碎。須彌化作
微塵。上至三禪天中。未免風灾所壞。須知。諸力之中。
風力最大。世界成住壞空。非風力而莫能主維。大地
浮幢王剎。非風輪而莫能執持。日往月來。非風力而
莫能運行。春夏秋冬。非風力而莫能生殺。行住坐臥。
[002-0394b]
非風力而莫能折旋。語言談笑。非風力而。莫能說默。
思惟擬議。非風力而莫能使然。是皆性惡之能事。修
惡之發越也。若夫性善修善之風。則常住妙明。不動
周圓。既無有生。而又何滅。既無所住。而亦何遷。正所
謂稱性而修。絕待而證者也。


五明空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
而開示之云。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
遠。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
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虗
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虗空。虗空淺
深。隨出多少。次明隨緣體虗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
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
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逈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
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虗空因土
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
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
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
人手。隨方轉運。土因地移。如是虗空。因何所出。鑿空
虗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虗空無從自出。三結
成空大。以均前之四大云。若此虗空性圓周遍。本不
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
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
當觀虗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四明真如性具之理
云。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
[002-0394c]
然。周遍法界。如來藏真如不變之體也。性覺真空。性
空真覺。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空大。與所具
一分覺大。以和會之。覺大約而言之。即根與識也。文
言性者。亦對相為言。蓋有性空相空。性覺相覺。相空
相覺。乃十界真如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覺。今指性
善性惡之空覺。此空乃真空。此覺乃真覺。是則性覺。
即真空。性空即真覺。故往復言之曰。性覺真空。性空
真覺。而此空覺。在於一性。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
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
法界清淨即空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空大
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空大中法身德。亦
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虗空本無汙染者
也。本然則此空大本無造作者也。周遍則此空大本來絕待者也。〔立〕明〔下〕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虗空。亦復如是。圓滿十

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即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
法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
法界順逆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
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
惡業。謂佛界真如不變善性。能隨淨心順行之緣。造
佛界修善之空。約其人。則空王如來虗空藏菩薩是
也。約正報。則清淨法身寶覺真空。約依報。則虗空為
座。常寂光土。此身即土。此土即身。雖曰修成。其實全
修證性。與性覺真空。性空真覺。其體冥合。又九界真
如不變性惡。能隨染心逆行之緣。造九界修惡之空。
[002-0395a]
約菩薩。則為但中之空。約二乘。則為偏真但空。約世
間禪。則非非想處之空。約外道。則為四禪無想之空。
約無為教。則為晦昧之空。約闡提。則為不信三世因
果。謂人死如燈滅。撥無罪福之空。以至外道六十二
見之空。斯人因心。雖邪執為空。死後果報。焉能得空。
三途惡道如遊園觀。駝驢猪狗是其行處也。


六明見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
而開云之云。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
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
明暗等。因見分析。次明隨緣體虗云。此見為復與明
與暗。并太虗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
非異。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虗空元一體者。
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
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
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若此見精。與暗與明
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虗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離明離暗。及離虗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虗空。
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云何或同。離三元無。
云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
性非遷改。云何非異。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密觀。
明從太陽。暗從黑月。通屬虗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
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三結成見大。以均前之四大云。若見聞知。性圓周遍。
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虗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
[002-0395b]
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性
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
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四明
真如性具之理云。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
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真如不變之體
也。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
分見大。所具一分識大。以和會之。文言性者。乃對相
為言。蓋有性見相見。性覺相覺。相見相覺。乃十界真
如之性。隨染淨緣造成見之與覺。今指性善性惡之
見覺。此見乃真見。此覺乃真覺。是則性見即覺明。覺
精即明見。故往復言之曰。性見覺明。覺精明見。而此
見覺。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
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見大中
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見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
周遍法界。即見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
云清淨。則此六根本無汙染者也。既云本然。則此六
根本非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則此六根本來絕
待者也。五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
周遍法界。圓滿十虗。寧有方所。循業發現。與華嚴能
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
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逆順二行。佛界三智之
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
善行。九界逆性之行名惡行謂佛界真如不變善性。
[002-0395c]
能隨淨心順行之緣。造佛界修善之見。約果人。則十
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又九界真如
不變。隨染心逆行之緣。造九界修惡之見。諸菩薩等。
見百千界。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阿難尊者。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眾生洞視。
不過分寸。若自其善惡極者為言。則慈眼視眾生。福
聚海無量。如怖鴿入於佛眼。安然不怖。如入三禪。初
入身子之影。猶然驚怖。戰慓不安。非以聲聞無明猶
在。殺心未盡耶。又如龍子受經。於羅漢。不令正視於
師者。以其有見毒在。一視於人。毒氣攻人肌膚。為之
銷爍故也。


七明識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
而開示之云。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
今觀見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
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
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次明隨緣體虗云。此識
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虗空。為無所因突然
而出。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虗空。
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
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
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於空。非相非見。
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
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
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002-0396a]
汝更審諦。微細詳審。見託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
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
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三結成識
大以均前之六大云。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
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虗空地水火風。
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阿難。汝心麤浮。不悟
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
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四明真如性具
之理云。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
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虗。寧有方所。如來藏真如
不變之體也。性識明知覺明真識。此指真如不變體
中。所具一分識大。對明知覺明。以和會之。文言性者。
亦對相為言。蓋有性識性覺。相識相覺。相識相覺乃
十界真如之性。隨染淨緣。造成識之與覺。今指性善
性惡之識覺。此識乃明知。此覺乃真覺。故往復言之
曰。性識明知覺明真識。而此識覺。體恒不二。性無差
別。即與所具三德之性。體恒不二。亦無差別。故曰妙
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方。寧有方所。妙覺湛然。即
識大上。兼有般若解脫。二德。亦名真俗二諦。遍周法
界。即識大上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妙覺
湛然。則此六識。本無汙染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
則此六識。本來絕待者也。五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
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即華嚴能隨染淨緣具
造十法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
[002-0396b]
即十法界。逆順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
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
行名惡業。謂佛界真如不變性善。能隨淨心善業之
緣。造佛界修善之識。即菴摩羅識。大圓鏡智。妙觀察
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是也。又九界真如不變性惡。
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眾生之識。約菩薩。未斷
無明。則尚居八識。約二乘。無明全在。正在八識。約六
道凡夫。則八識七識六識五識全在。


巳上所引。楞嚴經七大之文。皆名真如不變隨緣。無
差而差之旨。自是如來金口誠言。非是天台故為臆
說。信如來則信天台。信天台方信如來也。


客曰。不變隨緣無差而差之旨。巳聞教矣。云何名為
隨緣不變。差而無差。余曰。君果能信無差而差。豈不
能信差而無差。第膚說易曉。髓旨難明。欲深是義。先
須了向所引。真如一性之中。巳具無差而差差而無
差之旨。蓋以如來藏一性言之。尚何差別之有。然而
藏性之中。既具七大之性。各各不同。能為善不善因。
則無差而差之義見矣。雖復七大自性有異。其實同
居一性之中。此則差而無差之旨見矣。惟其一性。巳
具斯旨。是故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時。則染淨雖
異。而善惡攸分。其實從真如不變體中無差。而隨緣
差別。以此謂之無差而差。既不變而隨緣。必隨緣而
不變。是故隨緣造十界時。謂之差而無差。今具以經
中隨緣之義。重論於君。如火大中明。未食之家。欲炊
[002-0396c]
㸑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
界執。滿世開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然而六合之內。
同一日光。獨不得言火性之無差乎。遍世界執滿世
間起。獨不得言無差而差乎。然則千處萬處。均此一
火。獨不得言差而無差乎。然而火以暖為性。冬至陽
生井泉生暖者火也。春來大地萬彚生機者火也。摩
頂至踵。暖氣周遊者火也。眼見生光。鼻騰烟𦦨者火
也。第世人著相火而迷性火。自於依正。妄生差別。起
染汙意。而分別是非。或得此而失彼。守一而忘諸。彼
之性火即真空。性空即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者。
當體照明。湛然清淨。本來成規。毫無造作。即遮那體
周遍法界者。豈受汝汙染造作。而有方所哉。火大如
是。餘大可知。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盡於是矣。客
曰。妙法之義巳領旨矣。假以譬喻可得聞乎。余曰。不
變隨緣隨緣不變之喻。如來於七大文首。先總示之
矣。今君欲因喻明。余當依經氷水之喻。約九喻以行
之共為十喻。一氷水喻。二器空喻。三波水喻。四漚海
喻。五月水喻。六日火喻。七風空喻。八色空喻。九金器
喻。十陽春喻。


一氷水喻者



如來因阿難。疑佛常說和合因緣。一切
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
自然二俱排擯。佛則示以非和不和之義。初示非和
合不可云。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
猶如虗空不和諸色。古人云。此約真如隨緣。不同頑
[002-0397a]
空之性也。次示和合不可云。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
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
有休息。古人云。此約真如不變。不同變化等相也。非
不和合既不可。和合又不可。此理幽玄。卒難開示。故
示之譬喻云。如水成氷。氷還成水。此喻真如不變隨
緣。隨緣不變也。蓋水之成氷。嚴塞使之然也。氷之成
水。陽春使之然也。若非和合者。水何因而成氷。氷何
因而成水。若和合者。水何和而成氷。氷何和而成水。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如斯而巳。此喻應取濕性。喻七
大真如之性。水喻佛法界隨緣之相。氷喻九法界隨
緣之相。嚴寒喻染緣。陽春喻淨緣。隨嚴塞以成氷。而
濕既無虧。隨陽春以成水。而濕亦不改。喻隨染緣以
為九。而真如之性不減。隨淨緣以成佛。而真如之性
不增。下文廣明七大。無非發明此理。以喻合法。以法
合喻。不變隨緣。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義成矣。


二器空喻者



文亦出於本經義。稍殊於今義。經義因
阿難疑見性有舒有卷。故如來破云。一切世間。大小
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
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
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不應圓。若不
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
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
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虗空。方相所在。經義以虗
空喻見性。以器喻一切世間。大小諸塵事業。今則借
[002-0397b]
虗空。以喻真如不變無差之體。借方圓群器。喻十界
隨緣差別之用。如虗空雖無大小方圓。不妨隨器不
同以成乎。大小方圓之空。在虗空固無差也。在群器
故有差也。然而在虗空同此空也。在群器亦同此空
也。可喻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隨緣不變差而無差也。
是則終日不變無差。而不妨乎隨緣之差。終日隨緣
之差。不妨乎不變無差。不變隨差。體用而恒即。無差
而差。一異而常同。善觀喻者。性善性惡。修善修惡。無
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得矣。


三波水喻者



譬如世間無有不波之水。亦無不濕之
波。在水自分乎動靜之殊。在濕固無有波水之異。以
濕喻真如不變無差之性。以水喻隨緣差別之用。知
水處波處之濕性無殊。可以悟修善修惡之真如不
異。斯則豈惟體用之性恒同。亦以見修門之大體不
異。淨名之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之理得矣。


四漚海喻者



經中斥迷巳為物云。譬如百千澄清大
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然而漚
果非海乎。漚果異海乎。經但斥人認物為巳。以小為
大。若會萬物以為也。轉物同如來者。知全海以為漚。
漚還匝海。悟全漚以即海。海不離漚。蓋以漚相而言
之。持一浮泡而巳。方彼大海。不啻毛剎之相懸。能觀
漚體者。漚相雖小。漚體則寬。故諸如來。於一毛端。現
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蓋得乎此。是則海喻真
如之體。漚喻隨緣之用。全海以為漚。可喻全真如不
[002-0397c]
變之體以隨緣。全漚而在海。可喻全隨緣之用而在
體。千漚兢起。不妨無差處以為差。一海恬然。不妨隨
緣而不變。能了漚海之喻。則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無
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思過半矣。


五月水喻者



此下四喻出於楞嚴。本是於法。今借之
為喻。以顯乎法。蓋經文所說。乃是用修惡近淺之事。
以明性水隨緣之義。今約喻言。故無咎也。如經云。水
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
鉢頭摩訶薩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
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一處執珠。一處
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今以
空中之月。以喻真如不變之體。所取之水。以喻隨緣
差別之用。空中月色。不妨終日不變以隨緣。手中之
水。不妨終日隨緣而不變。是故於空水之喻。能了達
者。則於真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旨得矣。


六日火喻



經云。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㸑時。手執
陽燧。日前求火。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生火。遍法
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今以空中之日。
喻真如不變之體。滿世間火。喻隨緣差別之用。空中
之火。不異手中之火。手中之火。不異空中之火。以喻
真如不變之性。無差而差。隨縱變造之用。差而無差。
其旨甚明。


七風空喻者



經云。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
於大眾。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如
[002-0398a]
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
遍世界。寧有方所。今以虗空。喻真如不變之體。風喻
隨緣變造之用。空中之風。不異拂面之風。拂面之風。
不異空中之風。空中之風。以喻真如不變之體。無差
而差。拂面之風。以喻隨緣變造之用。差而無差。厥義
甚明。


八色空喻者



經云。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
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
尺。於中則有一尺虗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
得一丈虗空。虗空淺深。隨出多少。如一井空。空生一
井。十方虗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此文廣
辨空土元無異因。與前性色即直空。性空即真色同
旨。是則出土得空。空色元同一體。空中之空。即土中
之空。土中之空。即空中之空。空中之空不變。土中之
空亦不變。空中之空。既不變隨緣。能為土中之空。則
無差而差。井中之空。雖隨緣變造。其實差而無差。以
喻真如不變之體。無差而差。隨緣變造。差而無差。亦
甚分明。


九金器喻者



此取出鑛之金。不取在鑛之金。若取在
鑛之金。此則濫同別教但中佛性。煩惱異菩提。真如
隨緣猶為其變。今取出鑛之金。正如君子不器。善惡
皆能。但彰巳能。何過之有。故金之為眾器也。雖有佛
像生像。瓶盤釵釧之殊。自其金體觀之。則一而無二。
金體不二。可喻真如不變之體。眾器差別。可喻隨緣
[002-0398b]
變造之用。真金不礙眾器。眾器不失黃金。則真如不
變無差而差。隨緣變造差而無差之旨成矣。


十陽春喻者



比陽春之發生萬物巳。實寂然而不動。
遇有感而遂通。是以卉木叢林。觸之即發。如桃李梅
柳。感之即芳。陽春遍於萬彚。不妨無差以為差。物物
皆具陽春。不妨差別以無差。以喻真如不變而隨緣。
隨緣不變。無差而差之旨了然。差而無差之義不忒矣。


客曰。真如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隨緣不變。差而無差
之旨。聞前法喻巳曉然矣。云何名為因心本具。毫無
虧欠門。余曰。因心者。指今在凡夫地。慕佛果以修因
之心也。發心雖然廣大。約境猶居陰中。即以日用根
塵相對。隨起一念。或善。或惡。或無記。或世間心。出世
間心。即以此念。而為所觀之境。如此之心。屬第六識。
名為陰心。亦名人心。言本具者。正以此心。於十界中
必屬一界。若起三綱五常之心。即是人界。若此一界
現起。名為事造。則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名為理具。
而此一界具十如是。謂據外攬而可別。名為人界如
是相。據內自性不改。名為人界如是性。人界主質。名
為如是體。能修戒善功能。名為人界如是力。構造綱
常。名為人界如是作。時習成種。名為人界如是因。助
善具度。名為人界如是緣。表表威儀丈夫可敬。名為
人界如是果。招生中國富貴王侯。名為人界如是報。
初相為本。終窮為末。如此十如。促居一念。了不可得。
即是無諦。雖不可得。十法宛然。即是有諦。皆是佛性。
[002-0398c]
一一真常。即是中諦。名為如是本末究竟等。然又具
五陰十種如是。國土十種如是。假名十種如是。成三
十如是。如此一界。在一性中。與九法界。性體融通。各
各互具。是則每一界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十如
是。百界則千如是。歷假名五陰國土。成三千如是。如
此三千。但約一番互具而論。若番番互具。則萬億兆
媛。不可以頭數而枚舉也。既性是三諦三德。則此一
念三千之法。體是法身。一一周遍法界。故性是般若。
一一照明如大明在天。無幽不燭。了無煩惱。故常處
解脫。蕭然累表。了無生死繫縛。故如是人心。而與佛
性無二無別。如是解了名為見性。如是照見。名為成
佛。天台之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蓋見乎此成乎
此也。如是說者。名為即修論性。非即性成性。若即性
論性。巳如前第一真如不變十界冥伏門中說竟。雖
即修論性。與前第一門大體。無二無別。但前即性論
性。如即海論海。今此門中。即修論性。如指漚而即海
也。良由真如不變隨緣。造此一念。既無差而差。故此
隨緣一念。當體不變。差而無差。有界千如三千性相。
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如剖栴檀片片皆香。如碎白
璧分分皆真。如搗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
如人入大海浴。巳用諸河之水。又合前十喻。則如水
之為氷。氷還即水。如空之投器。器不異空。如水之為
波。波仍是水。如海之起漚。漚體全海。乃至如月水。如
日火。如風空。如空色。如金器。如陽春。悉不變隨緣。隨
[002-0399a]
緣不變。無差而差。差而無差者也。


客又問曰。前真如不變隨緣門。既具論十界依正二
報。是則身色依正。無非性具。則隨緣時無不遍造。皆
可論隨緣不變之旨。今但云因心本具。惟約心言。而
身色依正不言何也。余對曰。今天台家性具圓宗。正
約色心依正皆性具故。則隨緣時。無不遍造。所造色
心依正。無不當體隨緣不變。故四明祖師云。又應了
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
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塵。至一極微。無
非全體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舉一法。即是
圓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法不具諸法。故知
法界三德。不大。一念三德不小。剎海三德不多。一塵
三德不少。故華嚴云。心如工畵師。造種種五陰。一切
世間中。無不從心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
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今宗正約此旨。以釋法華經題
之妙法。謂法者。心佛眾生之三法也。妙者三無差別
也。然雖三皆無差。若約近要。又莫要於心。故天台大
師云。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三無差別。觀心
則易。今約世人近要者為言。故獨指心法。非身色依
正。而不具論。故知眾生色心依正。一念一塵。與真如
不變之體。毫無虧欠也。


性善惡論卷之二
[002-03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