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42 台宗精英集-宋-普容 (master)


No. 966
台宗精英集卷第二
仙都門人 普容 錄



* 聲聞正義
* 楞伽三記
* 方等記相
* 分身會異
* 龍女成佛
* 祕密教義
* 不定教義
* 提謂攝屬
* 三疑權實
* 阿難乞乳


聲聞正義



聖人出世普為法界群機施設五時正被二乘之眾
以由大通佛所納其種子在懷中間退大菩提久流
五道生死如來悲愍起應同居先以四時弄引調停
次以法華會歸佛道三周得記根分利鈍之殊四種
聲聞名有開合之異經論義博疏記詞豐淺學莫究
其源下智曷窮其旨余因講次考覈諸文定元小而
有指歸判定性而論大種依經準疏非敢臆談有異
古今輙陳短見分四初辯傍正根性二究大種有無
三明藏通八門四示文旨疑妨。


初辯傍正根性者



文句曰化城正意為退大取小人
傍為發軫學小人上二周正意為發軫學小人傍為
退大人且上二周傍為退大人置而未論正為發軫
[002-0236b]
學小人以論中四種如何收之若是定性不至法華
上慢略開拂席起去應化權行故則不論 曰退大
傍正不成進退俱妨如何判之或曰發軫學小乃當
應化所收以由三周開顯不出應化退大二種聲聞
如論云前二未熟不與記後二與記斯之謂矣或曰
退大所收即待時不待時兩種根性上之二周待時
之人故名發軫學小其不待時者故言傍為退大人
或曰上二周傍為退大者乃是第三宿世因緣周根
性雖聞法譬未能悟入伹破小品無明未入圓家初
住無妨在座故云傍為退大也化城傍為發軫學小
者此人巳於法譬二周得悟入圓初住至因緣周聞
大通事增道損生無妨在座故云傍為發軫學小也
然此之三說義意皆非初師若將發軫元小判歸應
化返顯今經開顯正為權行之人次師若以待時不
待時而分傍正者上二周正為發軫學小人聞法譬
益傍為退大聞因緣益化城正為退大聞因緣益此
則可爾且傍為發軫學小未審聞何法得何益耶秪
此一問便見他非第三師說一往似爾再研則非今
且問曰上二周傍為既是因緣周人伹破小品無明
未能悟入無妨在座應是鈍根荊溪那云退大者利
通上二周且因緣周傍為發軫既在上二周得悟入
圓初住到因緣周增道損生應是利根荊溪那云元
小者鈍應在第三遭此一問應須結舌其間亦有將
九周通別以消傍正之文無稽之談不足評論今意
[002-0236c]
出之使無疑滯當知發軫學小以論中四種判之乃
當退大所攝此附三周得名不同所以分其傍正之
別若上二周由根利故不假指昔便能信解故名發
軫學小若因緣周根性既鈍須假指昔聞大通事方
能悟入故曰退大如玅樂云以法說時未論往古且
據現文今名發軫學小且據現文爾文句云化城正
意為退大等玅樂釋云化城正意為退大等者更與
上二周對論同異故今文云前路猶遠今欲退還上
兩周未有此語但云沒苦及以所燒此亦一往亦可
退大者利通上二周元小者鈍應在第三所言同異
者同則同在三周得記竝是退大之人故釋籤云法
譬二周得記之徒莫非往日結緣之輩異者法譬二
周謂之發軫學小因緣方云退大由根利鈍故立二
名以明同異祖意泠然學者自昧於此不曉如何定
判三周開顯所被機緣是何根性今為點之方彰傍
正義無所濫然則三周雖以元小退大而分傍正並
皆不出退大之人若天台謂之發軫學小從喻立名
荊溪謂之元住小從法受稱雖則利鈍得名不同人
秪是一若爾既謂元小退大是一但得名不同者未
審法譬二周傍為退大之人為聞何法得入若聞法
譬何不名為發軫若聞因緣與不待時何簡應知上
之二周傍為退大還是聞其法譬得入今不受發軫
學小之名者斯約傍為退大之人本是第三周宿世
因緣鈍根之者因遇善緣故轉鈍為利在法譬二周
[002-0237a]
同上中二根聞法譬得入雖聞上二周得入不名發
軫學小者附他本是宿世因緣周人從本受稱故云
上二周傍為退大也若化城傍為發軫學小者此人
本是法譬二周利根之者因遇惡緣轉利為鈍同第
三周聞宿世因緣方能悟入雖聞因緣悟入不受退
大之名者附他本是法譬二周根性從本受稱故云
傍為發軫學小也故知機緣差別回轉不同如法華
文句因明三周根轉不同文云眾生心神不定遇惡
緣轉利為鈍遇善緣轉鈍為利今此傍為之人正同
此意其義泯齊若爾既發軫元小與退大是同玅樂
那云此中具有應化退大及元住小得記之後並堪
為同聞眾既云退大及元住小熟云同耶良由正順
三周列同聞眾得名不同故有退大元小二名之別
究其根性其實是一發軫元小作此收攝文義顯矣。


二究大種有無者



決定性人大通佛所還有大種否
若謂無者論云前二未熟不與記既云未熟必先有
種若言有者三種逢值疏中乃云第三但論遇小不
論遇大妙樂釋云第三類人未曾聞大便即流轉此
人即以初聞小時為初結緣據此之文應無大種如
何判決舊人判云定性聲聞決無大種天台顯云第
三但論遇小不論遇大妙樂云未曾聞大便即流轉
驗無大種明矣論云未熟者非先有種謂之未熟即
是未脫故云未熟由定性人不至法華開顯得脫若
有大種與退大人如何揀之此師之說經疏全迷天
[002-0237b]
台節經既有三段初明昔日共結緣二明中間更相
逢值三明今日還說法華定性之人若無大種何云
昔日共結緣非其定性退大共結大緣與誰共耶自
非有種何由中間更相逢值自非有種何由今日還
說法華況復改論未熟謂之未脫其謬由甚且種熟
脫三始終無廢若作此說返顯伹有其脫而無種熟
不源經疏致茲錯說今所定者須知定性之人論文
既云前二未熟驗有大種其旨洞然但由此人根鈍
障重下種之後便即流轉直至今日猶尚未熟而於
彼土方聞是經故化城喻品經有三科第三還說法
華科中又二初會古今次正明還說法華初科又二
初會師古今次會弟子古今於未來弟子中初正會
經文云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二釋疑
經云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
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
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
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斯則天台作釋復疑科此
之文自非大通有種何由今日結會古今於未來世
方便土中得聞是經葢緣退大定性雖同大通結緣
下種若退大人下種之後復聞圓法依教起行中間
疲倦退大取小若定性人下種之後更不復聞圓常
之法一向樂小故文句云但論遇小不論遇大荊溪
又云此人即以初聞小時為初結緣乃至云中間之
言自望元初結小緣者爾此等並是中間之元初非
[002-0237c]
指大通為元初矣先達不曉專執此文謂定性無大
種者謬矣。


三明藏通八門者



且一家所明定性聲聞不至方等
何以玅樂中云藏通八門門門四種通教既有四種
聲聞莫也定性來至方等若至方等必到法華舊人
或云定性之人不至方等今云藏通八門門門四種
者非論文四種乃是初地應化初住應化次第佛道
不次第佛道四種人爾如玅樂云藏通八門門門四
種門門各有佛道應化迹在前教復同前數其文顯
矣或曰此文正點文句四釋消經約教釋義以說葢
由藏通二教同詮真諦修證義同故云藏通八門門
門四種非是通教有定性人來至方等然此二說雖
各有意尋文所以義皆不然世寡全才八難具美斯
之謂矣今準疏記究其指歸非但有異先見亦則契
合祖文以由妙樂之文謂之藏通各有四種者斯乃
正點疏文破古釋義列同聞眾故何者葢緣此經列
眾先列聲聞次列菩薩後列雜眾古師判云聲聞欣
涅槃人天著生死各有所偏菩薩不欣不著居中天
台破云本迹解者聲聞內祕外現何甞保證涅槃天
人皆大薩埵豈復躭染生死皆是迹引二邊而本常
中道也乃至復引法華論四種聲聞約住果應化佛
道破之文云今開住果為兩㭊法住果是三藏聲聞
體法住果是通教聲聞開應化為兩登地應化別教
聲聞登住應化是圓教聲聞開佛道聲聞亦為兩令
[002-0238a]
他次第聞佛道是別教聲聞令他不次第聞佛道即
圓教聲聞聲聞義浩然云何以證涅槃者判之玅樂
即便釋云聲聞浩然者責人非論然用教者云大乘
聲聞未為通曉今云應化從本以說據眾全在小乘
中也言浩然者藏通八門門門四種是何四種良由
非論中四種即是住果應化佛道上慢四種記即判
云門門各有佛道應化迹在前教復同前數據本復
應地住地住及行向地上慢所濫復同前數此則住
果以為所同若應化佛道上慢以為能同古人但云
聲聞欣涅槃與而言之秪得今家住果一義雖得其
一他無教眼任情解釋記復破云他無約教今昔本
迹權實開合等釋伹云住果及方便等是故責云云
何以證涅槃者判之文旨顯然何須穿鑿若爾上慢
之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可云濫同住果之數應化
之人因祕外現亦則可爾且佛道聲聞今經開顯以
佛道聲令一切聞據新入者方有佛道如何得云復
同前數當知今且附名釋義以破古人不可執文拒
爭文義炳耀猶同日月瞽者不見自生異端昔人便
謂藏通四種指為論中四種而妨定性至方等者一
何麤弊。


四示文旨疑妨



問上二周傍為之人本是第三周
極鈍根性遇善緣故轉鈍為利且化城傍為發軫學
小者雖本是上二周人遇惡緣故轉利為鈍若爾法
華座席安有惡緣耶。


答近約法華巳前遠約大通結
[002-0238b]
緣巳後豈到法華方遇惡緣耶。


問若謂定性不至
法華何以楞嚴經云爾時佛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
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
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乃至云皆獲一乘寂滅
場地且楞嚴經乃法華後說尚有定性聲聞何云定
性不至法華耶。


答若決定性人鹿苑出宅巳後便歸
山間尚不至方等況楞嚴會經云定性者乃不定性
即是退大聲聞雖經法華三周開顯根鈍不入故至
楞嚴會中不妨化意若見經中定性之言便謂決定
性者謬矣若爾涅槃玄那云般若巳後付財定性與
記作佛耶此乃退大之人至法華中定天性父子授
記作佛何關決定性耶。


問別異善根聲聞退大定
性如何收攝若是定性文句乃云本是菩薩積劫修
行中間疲猒生死退大取小大品稱為別異善根若
云退大妙玄云決定性聲聞者久習別異善根。


答別
異善根通此二種但別異名通久習小別以分二種
若退大人退大未久習小時近若定性人未曾聞大
便即流轉久習於小雖久近不同並是別異大乘善
根。


問玅樂云在昔則無應化佛道之稱在今則無
住果決定之名何以本行經云內祕一乘菩薩行外
現聲聞及緣覺。


答二文化意不同被機有異若本行
經雖在昔教有應化名者乃對菩薩不對二乘此則
無妨至法華經始有應化名者顯對二乘說其本迹
昔經即無。


問輔行云如諸聲聞位登極果方等彈
[002-0238c]
斥般若被加來至法華三請四止猶須廣略五佛開
權法譬因緣慇懃鄭重仍有未了來至涅槃此之一
文若以論文四種聲聞如何收攝。


答既歷五時退大
所攝雖經開顯由根鈍故直至涅槃三周之人雖分
利鈍今望此人一槩為利莫謂纔言退大便即三周
得入其鈍根者還至涅槃。


問上慢聲聞還有生至
方便土中而得脫否有則既未斷惑如何得生無則
釋籤乃云若五千起去並付待後會及彼土得聞。



究文來意雙結二種因明定性及上慢人文中乃云
事不獲巳一音異解既調熟竟道味無殊餘生滅度
想若五千起去並付待後會及彼土得聞云生滅度
想者即是定性彼土得聞若五千起去即是上慢付
待後會不觀文意標結之殊誠難判矣。


問輔行云
徧尋法華巳前諸教實無授記二乘作佛之文何以
寶積經云爾時寶月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何故
授聲聞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世尊答言聲聞
有佛性故記若爾莫昔經亦記聲聞耶。


答此乃寶積
經中如來密對菩薩授記聲聞例同楞伽密對菩薩
之義既對菩薩化意無妨。


楞伽三記



楞伽三記辤隱義深吾祖無文荊溪意略人師寡識
學者鮮知余究斯經誠難洞曉自非師授曷得其方
今隨所傳用須抄錄庶貽厥孫謀俾虗室生白者矣
分四初示文二疑難三伸釋四餘妨。
[002-0239a]


初示文者



輔行云徧尋法華巳前諸教實無二乘作
佛之文及明如來久成之說故知並由帶方便故若
不爾者豈部圓妙獨隔二乘問若言方等不記二乘
何故楞伽第二變化品中大慧問佛如來何故授聲
聞記佛言三意故記一為入無餘界者密勸修菩薩
行故二為此界他土菩薩樂求聲聞涅槃者勸捨此
心修大行故三變化佛授聲聞記非法性佛云云


二疑難者



楞伽經中變化品前並無授記聲聞之語
何以大慧孤然問佛授聲聞記不知何處授記聲聞
而作此問又復密對菩薩授記聲聞之相其相若何
又輔行云一為入無餘界者密勸修菩薩行故此為
在同居土中勸修為方便土中勸耶若言方便正在
同居方等會上楞伽經中變化品初如來策進鈍根
菩薩勸修菩薩之行若曰同居何謂入無餘界者究
而詰之良難曉了如何伸通。


三伸釋者



不出兩意一者正記成密彰策進故以由
變化品前如來密對大慧菩薩授聲聞記雖曰授記
而聲聞人亦不在座竝不聞知眾既不知故無結集
經文不載大慧菩薩為欲發起密記之事故於變化
品初而以問之故輔行云當知大慧發起密說是故
發問授記之事當初如來若不密對大慧授記聲聞
變化品初無由發問但是密對菩薩授聲聞記為欲
策進鈍根菩薩修菩薩行其聲聞人不知明矣故輔
行云但為斥於鈍根菩薩對彼說記何關二乘秪一
[002-0239b]
策進之言於今便成兩向若在菩薩即當策進令發
大心莫退菩提之行乃是勸進若於二乘正當授記
之相是故然爾所言入無餘界修菩薩行者此則同
居土中密對此土菩薩說方便土二乘之事非謂灼
然在於彼土勸二乘人發大心爾二者敘記成顯彰
彈斥故以由正記之時專為方等敘記作彰彈斥之
本方等會上彈斥聲聞欲令恥小慕大以為法華開
權顯實之由漸故若爾楞伽經中大慧問佛何故授
聲聞記佛以三意答之且此三意以答大慧如何便
斷此是彈呵今出其意非無所以如第一意云為入
無餘界者密勸修菩薩行故如來既對鈍根菩薩勸
方便土二乘修菩薩行因此懷疑我之所證得非真
實何者若是究竟如來不應勸進方便土中二乘之
人修大乘行是以恥小慕大正當彈斥二為此界他
土菩薩樂求聲聞涅槃者勸捨此心修大行故如來
既對鈍根菩薩勸進此土他界菩薩退菩提心樂聲
聞行者令其莫起此心進修大行其二乘法非謂究
竟諸聲聞人既聞此說便即狐疑我所證法自謂究
竟今此菩薩樂求涅槃如來勸之莫起此心修菩薩
行想我所證未為至極遂乃恥小慕大雖曰勸進菩
薩即是斥奪聲聞三變化佛授聲聞記非法性佛者
變化之佛授記聲聞須假金剛力士護持若法性佛
不假金剛力士護持所以聲聞而生疑惑能記之佛
尚非真實須假護持況所記人安得是實進退於懷
[002-0239c]
義當彈斥作此明之非但契合佛經亦乃深符祖意
楞伽記相如觀掌果。


四餘妨



問三意並是斥奪聲聞玅樂那云楞伽乃
密對菩薩耶。


答正記以明乃當密勸鈍根菩薩莫退
大心進修大行故云密對菩薩敘記以說正是彈斥
聲聞。


問佛對人天大眾乃云一為入無餘界者密
勸修菩薩行故莫二乘於法華前知有方便土生。



雖云入無餘界者二乘自謂灰身滅智隣身太虗今
約大教以判故云入無餘界者爾。


問變化佛授聲
聞記鹿苑方等何時所收。


答變化之佛即是三藏劣
應之身義當鹿苑密對菩薩授記聲聞故至方等而
敘出之。


方等記相



法華之後方等經中授記五百聲聞機緣橫豎莫辯
如彼經云五百聲聞同聲說偈稱讚如來佛即授記
告云汝等亦當各各作佛俱同一號號寶月王如來
無所著至真等正覺於是文殊懷疑即起白佛如前
所說先於王舍大城授諸聲聞記今復於舍衛國祇
洹林中授聲聞記昔於波羅奈授諸聲聞記我今少
有疑惑欲請問如來唯佛聽許爾時舍利弗問文殊
言世尊弘慈無量授我等記世尊不虗所言真實故
於第二第三授我等記於是心生歡喜遂問文殊得
記之相文殊斥云猶如枯樹更生枝否猶如山川還
本處否猶如㭊石還可合否如焦穀敗種更生芽否
[002-0240a]
舍利弗答言不也於是文殊復便斥云若不可得云
何問我得記生喜授記無形無相無我無有言語無
去來今猶如野馬如是觀者乃名得記此文是文殊
破舍利弗得記之相亦同彈斥若其然者法華之後
方等經中如來記此五百聲聞皆同一號號寶月王
如來此為是橫來之機為是豎來者若曰橫來彼經
既云先於王城授聲聞記今復於舍衛國授諸聲聞
記昔於波羅奈授聲聞記今舍利弗云故能第二第
三授我等記既歷五時應是次第豎來根性若是豎
來既經法華開顯王城授記巳畢豈可法華之後方
等經中又與授記橫豎兩途誠難區別良由此經佛
記此等五百聲聞須存兩向若舍利弗者乃是豎來
之人為欲發起授記聲聞之事若五百等還是橫來
至於此會得授記別若是橫來何以身子敘云第二
第三授我等記既言我等正是等其五百聲聞何謂
五百是橫來機當知我等二字非是等其法華三周
授記五百聲聞等所言等者此有二義一者文殊通
問三處授記聲聞是以身子通途答云授我等記對
文殊說故云我等二者由三處授記皆記聲聞是以
乃云授我等記葢緣此之三處竝是授記我等聲聞
故云我等有此兩義是故然耳非是等其法華座席
巳蒙授記五百聲聞次第豎歷一代五時者若爾既
有別號應破無明巳入圓住何得執記而生歡喜卻
被文殊之所呵斥當知雖曰得記有別號等伹是權
[002-0240b]
記未破無明由有所執身子古聖發起為問文殊記
相心生歡喜故被彈斥令捨二乘之執進修菩提之
行又復文殊通問三處授記聲聞若爾且鹿苑中授
聲聞記其相云何今為出之顯露雖無約祕密說巳
記二乘故輔行云昔日授記佛意不壅小乘情隔自
無希取況約祕密巳記二乘據斯巳論通至鹿苑若
爾既約密論四時備有何以文殊唯問鹿苑及以法
華然約密記雖通四時鹿苑唯小密記聲聞故問鹿
苑若方等般若部通大小非但密記二乘亦乃顯記
菩薩由此之故是以不問況復鹿苑居於漸初但問
其初以攝其後然今所明方等授記正在法華之後
經明彈斥所以天台判為方等通後之義若爾何故
荊溪却云此文是文殊破舍利弗得記之相亦同彈
呵仍似般若亦可云般若在前意耶應知正是方等
徧法華後今云仍似般若在前者由此經中文殊破
其身子得記生喜之相有其無相破執之語似於般
若雖在法華之後經既談空蕩著是即判云仍似般
若在前葢緣在方等經中明其空法是故得云般若
在前。


分身會異



然分身者出自今經玅部非昔教之所談也葢由迹
門三周開顯化事巳畢本門拂迹顯本將興所以於
迹門流通之中寶塔涌現者證前迹門開權顯實發
後本門顯本遠由先集分身後方開塔欲彰如來久
[002-0240c]
成化用若今始成分身何有分身既集空中菩薩涌
現其前由此動彌勒生其近疑然後感如來談其遠
本故荊溪云集分身召本屬乃顯舍那非始成也然
此之旨今昔通局意稍難知今欲伸明分為四意初
示難次敘斥三今意四料揀。


初示難者



分身唯局今經亦通昔教否若通昔者籤
云華嚴但云主伴眷屬大集亦無分身之言般若但
云千佛同名釋迦並不云分身故知今經方曰分身
以迹覆本是故不說若不通昔經者何故瓔珞經
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樹下釋迦文佛分身百億
悉徧其中又首楞嚴經云堅首菩薩白佛乃至上方
有土名一燈明等並釋迦分身據此昔經亦說分身
何云唯局今經耶。


次敘斥者



或云昔經乃迹門分身今經乃是本門分
身或云昔經是密說分身今經是顯說分身如荊溪
云顯密意別思之可知或有約四句收乃云集而不
說如大集經集二界中間雖集不說自有說而不集
如華嚴瓔珞首楞嚴經等雖說不集自有不說不集
如法華巳前諸經自有亦說亦集如今經是也然此
三說義皆不然若云昔經是迹門分身者為即生論
耶隔生論耶若即生者分段生死穢漏四大之質如
何便能分身若隔生者今日寂場方始成道那云隔
生耶次云昔經是密說分身者華嚴瓔珞等經顯然
經部結集有分身之言何密之有哉三云約四句收
[002-0241a]
者且次句云說而不集如華嚴瓔珞等經者瓔珞顯
云釋迦文佛分身百億悉徧其中皆來集此金剛寂
滅道場眾會何云說而不集且分身既集莫也濫同
法華耶然此三說皆未究分身之義若得今意諸論
自釋耳。


三今意者



然分身之義有二意焉一者昔經帶方便
故不得說分身今經純圓獨妙故方說分身如文句
云大集名若干佛與欲華嚴亦說十方若干佛同說
華嚴大品亦云千佛同說般若皆不云是釋迦分身
準今經意應是分身彼帶方便故時中不顯說耳又
籤云以迹覆本是故不說得此文旨由昔經帶方便
以迹覆本不得顯說分身今經獨一圓玅故顯說分
身耳二者昔經約圓自論亦可說其分身如華嚴瓔
珞首楞嚴等經皆說分身者此乃如來對昔圓人自
說不妨化意前之三教乃是方便故不對說而有分
身昔人伹知分身通昔之難不知分身通昔之義也。


四料揀



問華嚴經顯云故能分身徧十方悉徧菩
提樹王下釋籤何云華嚴但云眷屬皆不說分身耶。


答經說分身者對圓菩薩說籤云不說者約對偏菩
薩及後分二乘故不顯說如云彼帶方便故時中不
顯說耳。


問若昔經但對圓菩薩說分身不通方便
教者何故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汝承佛力乃知是
事乃至云上方有土名一燈明等並釋迦分身若爾
既對阿難所說莫小教知有分身耶。


答佛力加被非
[002-0241b]
自力能知如經云汝承佛力乃知是事既是佛力加
被知亦無妨也若感應傳云如來成道二十一年後
佛告大目連汝往祗洹戒壇北鳴鍾召十方僧如觀
音普賢菩薩等並集我分身百億釋迦各乘樓觀至
戒壇所若爾莫對目連小乘說分身耶然此之義例
前亦是神力加被不妨化用也。


問昔經對圓菩薩
顯說分身偏人知否知則有妨化意不知者既是顯
說安得不知耶。


答雖云顯說還是不知以由如來三
輪不思議力隱覆偏機故不令知以由彼帶方便雖
顯而密故荊溪云顯密意別思之可知不同昔人不
分偏圓並是密說今則於圓成顯於偏成密耳。



昔經為久成分身為今寂場始成分身若是始成華
嚴瓔珞何不顯說又復始成是今日即生穢濁四大
如何說分身耶若是久成莫妨本門化事耶。


答還是
久成非始成也文句顯云大集明若干佛與欲乃至
云準今經意應是分身既與今經會同久成分身明
矣但昔帶方便故不顯說若對圓說有何所妨若不
爾者今經迹門流通之中既未拂迹顯本如何寶塔
品中便說久成分身莫也亦妨本門化事耶。


問法
華迹門正宗尚不可說久成之事如何昔經說久成
分身耶。


答對昔圓破無明菩薩說則不妨如今經迹
門三周之後流通之中雖未拂迹顯本便對三周破
無明人說久成分身既其不妨對昔圓教破無明菩
薩說有分身不妨化用若爾在昔初心圓人知有分
[002-0241c]
身否答昔圓初心既未入實為圓隔偏不了化用不
知分身如昔圓人曾入實者來至今經但論增進未
入實者須聞開顯分身亦爾如三周人雖入實竟至
實塔品中方集分身是知昔圓初心不得知有分身
明矣。


問昔經既是久成分身與今經同異云何若
異則彼此久成若同者今經寶塔涌現方集分身欲
彰拂迹顯本遠由安得同耶。


答今昔分身是同但顯
密多少有異如文句云今經非但數多亦顯說是分
身耳。


問今經三變土田方安分身得盡淨名方丈
之室自然能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莫也今經不及
昔經力用耶。


答兩處化意不同淨名彈斥二乘顯不
思議事即狹而徧法華開權顯實表破三惑廢下三
土方顯如來開權化事寬廣而徧當知兩處化意不
同安可攀齊為妨耶。


龍女成佛



龍女成佛出自今經彰玅部之功能顯開權之力用
經文但云即此女身成佛疏中乃有八相成道之言
遂令報習二果難明致使權實兩途莫曉自來學者
皆患斯文今欲伸通聊分三意初示難次伸通三料
揀。


且初示難者



今經授記龍女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
佛為報果習果耶若是報果當時眾會皆見此女忽
然之間變成男子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說
法度人何捨報哉若是習果天台何云南方緣熟宜
[002-0242a]
以八相成道既有八相安不捨報耶。


次伸通者



或云龍女是習果成佛顯經力用如經云
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
成等正覺豈非習果或云乃是報果成佛如天台云
南方緣熟宜以八相成道既有八相豈非報果然此
兩說但各得一邊未為盡善鷸蚌相厄我承其弊耳
今來須知秪一龍女成等正覺故使兩土機見不同
此土法華座席人天大眾而見此女即此女身成等
正覺南方機緣還是所見捨此報身八相成道葢由
機見不同故天台云此方緣薄秪此龍女教化南方
緣熟宜以八相成道文旨昭然何勞苦諍耶。


三料揀



問龍女成佛為權為實若權則不顯今經
之力用若實玅樂那云今龍女文從權而說耶。


答荊
溪既云今龍女文從權而說是權非實龍女雖權權
必引實故妙樂云實行不疾權行徒引斯之謂矣又
云南方緣熟宜以八相成道若是實行乃是龍畜何
云南方緣熟耶。


問龍女南方成佛還施五時否若
施五時此座大眾而見此女往於彼土普為十方一
切眾生演說妙法若不施五時者既有八相安無五
時耶。


答此亦兩土機見不同今此法華座席人天大
眾見女生彼即說法華故云演說妙法若彼土機見
既有八相還是所見施五時也。


問無垢世界為淨
土穢土淨土不應八相成道穢土何無垢之稱耶。



既施五時驗非淨土今來且附龍女即此五障之身
[002-0242b]
便成正覺故云無垢。


問龍女成佛何無別號耶。



非無別號譯家略爾或者云龍女別號名曰華仙如
來未撿經論。


問龍女說偈為讚佛讚自若讚自者
道理不然若讚佛者經疏不顯。


答究經疏意非是讚
佛以由龍女聞開顯後深達自巳及十方界罪福之
相自行所證真應二身具足相好是以說偈即讚此
相天台判云前二句明持經得解後二行明成就二
身準此文意龍女自讚所證之相其義昭然。


問胎
經魔梵釋女在昔即此女身成佛今經是玅何故變
女成男莫也今不及昔耶。


答不出三意一者且附十
號中調御丈夫一號故須變二者龍女是畜身故須
變胎經是人天身故不變三者圓證三身得普現色
身三昧彰變現自在故有此三義故變女為男彰經
力用耳。


問昔經記男不記女今經男女俱記何故
胎經記女成佛耶。


答胎經雖昔乃述過去之事非今
日也如胎經云過去五十四億恒河沙劫有世界名
曰火光焰佛名無欲如來十號具足乃至云時有七
十萬二千億女在大曠非人行處乃至云是謂不捨
身不受身而成佛道然說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說有
是非等經文顯云過去非今日法華巳前記女成佛
也。


問胎經是過去者古佛必有五時於前四時記
女成佛莫妨彼佛化用耶。


答古佛雖亦記女成佛乃
是法華授記非昔教也何以見得古佛亦是法華記
女良由妙樂既引同今日法華龍女成佛若是昔教
[002-0242c]
不應引同也人不見之妄生穿鑿者多矣。


問身子
智積巳經開顯何故挾藏別而難圓耶。


答若身子智
積巳經開顯不應有疑今為發起未了之者雖經開
顯或有未破無明者恐生此疑是故發起此問而破
彼執。


問龍女為海中破無明靈山座席耶在靈山
者經疏並無一文在海則不顯今經之力用耶。


答有
兩解一云龍女來至此會獻如來珠世尊納受始破
無明而得成佛葢顯如來神力彰經力用又復天台
釋此經文乃云獻珠表得圓解圓珠表其修得圓因
奉佛是將因尅果佛受疾者獲果速也得此之意靈
山破無明顯矣一云龍女乃定是海內破無明非此
座耳由智積發問文殊對答由此智積生疑言猶未
竟龍女忽現於前禮竟說偈圓讚二身若在此座方
破無明不應海出便能說偈然雖如是破無明於海
內彰其力用彼此法華然此兩說雖言破無明靈山
海內之不同彼此無非皆是法華經之力用說處雖
異理亦無他明識之人幸宜詳鑑。


祕密教義



祕密教彰肇興於龍樹敷弘義理起自於天台上聖
權謀下凡莫測實三輪之浚奧乃七教之通津逗會
適時法門自在尚非等覺能受豈為淺行所量余因
講唱斯文遂乃研詳其旨不唯傳述義隱亦則文相
交羅今辯大綱略分為四初示本文二明傳述三會
大經四釋餘妨。
[002-0243a]


初示本文者



大品經諸天子住在空中而讚歎曰我
見閻浮提第二法輪轉今轉似初轉大論釋云初轉
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忍陳如得初果今轉法輪無
量諸天得無生忍今轉似初轉問初轉少今轉多云
何以大喻小而言似耶答諸佛有二種法輪一者顯
二者密初轉聲聞見八萬及一人諸菩薩見無量阿
僧祇人得無生忍等故名祕密教故知初見八萬一
人屬顯露攝。


二明傳述者



八教之中祕密一教還可傳否若云可
傳妙樂云降佛巳還非所述故尚非阿難能受豈弘
教者所量若不可傳且祕密一教自何而立精微云
赴機之密祕在大聖非所傳也其由將師兵機非軍
旅所測若祕密所用全是顯教是故傳祕秪明傳顯
此則可傳其由兵法用了通傳車溪云須約四句六
即分別以辨傳不傳具如彼章然此兩說各立義章
究其旨歸誠為妄矣於兩說中精微似爾車溪全非
精微若謂能用不傳所用可傳者且顯露之教如來
能用孰能知之既莫能知顯露能用亦不可傳何但
祕密秪此一義以見其謬矣車溪之非全成鹵莾更
不評之待出正義前滯頓明 今謂祕密一教乃聖
人善巧赴機三密四門實如來隨機益物雖八音四
辯以說且神光覆蔽莫知雖然互不相知不妨彼此
獲益然此教者人不相見法不共聞不見不聞安可
傳受若不爾者祖不應云降佛巳還非所述故尚非
[002-0243b]
阿難能受豈弘教者所量若爾既不可傳今何得言
祕密一教斯由諸天子等先在鹿苑虗空之中巳聞
般若今復至此第四時中重聞般若便即敘云我見
閻浮提第二法輪轉今轉似初轉既諸天子敘出其
事大眾方知如來先於鹿苑虗空巳為諸天密說般
若眾雖得知有祕密教阿難與眾不見不聞既不見
聞實難傳受自非諸天親自敘出人天大眾亦莫能
知雖然知有祕密教名則不可傳祕密教旨不傳之
相明而又明與舊不同幸宜詳鑑。


三會大經者



大經云爾時佛讚迦葉菩薩善哉善哉
乃至云善男子我坐道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爾時
無量阿僧祇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有諸菩薩亦曾問
我是甚深義然其所問句義功德亦皆如是等無有
異章安釋云舊解坐道場亦曾問我者或言是華嚴
中問翻經不盡其文未來或言是偏方不定教文亦
未來或言是祕密教非顯露攝義皆不然今明道場
乃是元初圓滿始坐非方便道場第二卷云我巳久
於無量劫來久巳成佛等所以大師玅玄因明鹿苑
亦有頓義引大經云我坐道場初成正覺恒沙菩薩
亦曾問我是甚深義句義功德等無有異釋籤點云
又引初成道者且借祕密助入此中明鹿苑初成亦
有頓義況諸經耶若爾此大經文古師亦作祕密教
釋章安不許義皆不然何故天台引此經證今日鹿
苑密有頓義且古師亦約祕密教釋與今宗同何得
[002-0243c]
不許耶應知章安緣見古師不曉經旨謬判久遠初
成却為今日華嚴鹿苑迹中方便道場是故章安破
云義皆不然章安意者今明道場乃是元初圓滿始
坐非方便道場也若爾既是元初久成道場玅玄何
故引證今日鹿苑密有頓義莫也釋義濫同古師耶
當知荊溪之文非不分明人自不曉玅玄引證今日
鹿苑密有頓者乃借久成之事證今日近成故釋籤
云又引初成道者且借祕密助入此中明鹿苑初成
亦有頓義若曉荊溪且借祕密之語方見天台鹿苑
明頓與古不同。


四釋餘妨



問若謂祕密不可傳者止觀那云六根
淨位能以一玅音徧滿三千界隨意悉能至則能傳
祕教。


答極聖赴機祕密之法決不可傳今云傳祕者
不出二意一者六根淨人未破無明無祕密用則無
三輪口密之益約相似位功德力用能傳如來玅音
徧三千界利益眾生非相似人傳佛祕教輔行點云
六根淨位雖無三輪口密之益能傳玅音徧大千界
不同佛化故云能傳稟教之人仍無密益觀荊溪意
約稟教人密得益邊故云傳祕二者相似位中既亦
能顯相似三諦亦得少分祕密之用令稟教人而得
密益故云傳祕非六根位傳佛祕密故輔行十云入
假菩薩雖未能作真祕密化相似位中亦有分似祕
密之義止觀約此故云則能傳祕荊溪指云如止觀
第一或得不得文是即指大師則能傳祕文也。



[002-0244a]
籤云不定與祕並皆不出同聽異聞且祕密教是人
不相見法不共聞那云同聽且不定教是人相見法
共聞何謂異聞耶。


答不定與祕雖則人有相見與不
相見法有共聞與不共聞不出皆是同聞如來清淨
梵音故云同聽言異聞者梵音雖一虗空之中無量
諸天自聞般若鹿苑之中八萬五人自聞生滅故曰
異聞梵音是一聞法各異故得判云同聽異聞。



鹿苑空中密為諸天所說般若正是鹿苑密有頓義
若爾妙玄明頓何故不引大論誠證卻借大經初坐
道場久成之事證今鹿苑有頓義者何耶。


答借本證
迹乃有二義一引本證迹要見久近兩處鹿苑皆說
頓故二者大經之中是佛親答恒妙菩薩佛語為要
彼大論文是諸天子敘出祕密非佛口宣故不引用。


問經文秪云我坐道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章安
得經何意便即判為久遠初成。


答經文顯云我巳久
於無量劫來久巳成佛亦如法華成佛巳來甚大久
遠驗是久成非近成爾。


不定教義



佛智高明鑑機不忒知因說小悟大示以說淺說深
或過去巳下毒因今生重聞方發或往世先曾修習
再聞即證無生彼彼相知故成不定發習之義其旨
易明置毒五味通局之文自古至今實難通曉欲伸
此義聊分四章初引文立難次敘舊伸通三今示正
途四料揀釋妨。
[002-0244b]


初引文立難者



如妙玄云不定教者此無別法但約
頓漸其義自明今依大經二十七云置毒乳中乳即
殺人酪酥醍醐亦能殺人此謂過去佛所甞聞大乘
實相之教譬之以毒今值釋迦聲教其毒即發結惑
人死然立難者今明置毒約行五味中為通五味為
局眾生心乳中若通五味妙玄那云久遠劫來說實
相毒置於眾生心乳又大經云實不置毒於醍醐中
若局乳味止觀那云置毒乳中乳即殺人乃至置毒
醍醐亦能殺人於此二途如何判決。


次敘舊伸通者



或曰置毒唯局乳味止觀置毒醍醐
者以發驗置而說其實置時秪在眾生心乳中於心
乳中便為機緣或作乳酪醍醐置之若當時置此毒
深今日毒發秪在乳酪淺位若當時置此毒淺今日
毒發入後熟酥醍醐是知置淺發深置深發淺以發
驗置故云置毒醍醐或曰置毒唯局心乳如止觀中
置毒醍醐通五味者此約如來懸鑑邊說鑑此機緣
將來宜在醍醐中發如來今日便為作醍醐中置前
四味中例此可知止觀云置毒醍醐者約懸鑑說然
此二師語異意同雖約懸鑑及以發驗置疎通止觀
不究置毒通後四味有所妨害其旨未明是故不取。


三今示正途



且止觀云置毒醍醐者取約教五昧圓
對醍醐說也妙玄置毒眾生心乳者取約行五味說
也故知須約教行兩種五味以辯置毒之相妙玄釋
籤明其置毒具約教行兩種明之文旨顯然明如白
[002-0244c]
日人自不曉如玄文引大經二十七云譬如有人置
毒乳中乃至醍醐亦能殺人大師釋云此譬兩用一
通約漸頓明不定教處處皆得見佛性也二約行不
定行人心行譬之如乳實相之智譬之以毒釋籤點
云次釋教中教行兩意相修而釋歷頓漸教故義之
如教一一教中隨行淺深毒發不定復名約行今明
置毒若不用約教五味則不識置毒之緣若不用約
行五味則不識置毒之處應知置毒須約法譬各辯
因緣處三方見其相法中三者實相之智以為其因
如來用實相智作人天及生滅等五教而說以為其
緣眾生聞法在心乳中以為其處且置毒因指實相
智此義可見置毒之緣指人天等五教者用實相智
作戒善說即置毒乳中作三藏說即置毒酪中乃至
作圓說即置毒醍醐中若不用約教五味則不識置
毒之緣也且置毒之處須指眾生心乳不通後四味
者如三藏教指七賢位是其乳味凡夫眾生始稟三
藏初聞教時便須置毒若至內凡聞法巳畢起行造
修則無毒緣尚不可置況復初果酪味置耶三藏既
爾後之三教準此可知應知若不用約行五味則不
識置毒之處約法因緣處三其義顯矣約譬中三者
如世毒藥以為其因須假羮飰荼酒以為其緣眾生
食之於心腹以為其處如下毒藥須假羮飰等緣食
羮飰畢下毒不得則無毒緣大經置毒亦復如是凡
夫眾生未曾聞法譬之如乳初聞其法即是置毒於
[002-0245a]
心乳中若至酪味起行造修則無毒緣不論置毒以
譬譬法其義泯齊得此之意雖通教行兩種五味篤
論置毒並在眾生心乳之中不通後之四味故也玅
玄止觀通局相違作此伸通頓然冰釋。


四料揀釋妨



問大經置毒乃因如來談常顯性眾
生佛性猶如虗空更無有異獅子吼難佛云眾生五
道差別不同云何而言佛性是一佛即答云譬如有
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名字雖變毒味不
失若據大經佛答獅子乃是毒譬正因佛性止觀何
云聞了因法名為置毒耶。


答佛將置毒答獅子吼非
是毒譬正因還是毒譬了因佛性如玄文引大經二
十七云置毒乳中乳即殺人乃至醍醐皆悉有毒此
謂過去佛所甞聞大乘之教譬之以毒文中既云甞
問大乘豈非了因佛之答意雖五味轉變不同實相
之毒不失例如五道眾生雖然差別不同正因佛性
是一佛將置毒實相之智例同眾生正因佛性答獅
子吼毒譬了因非正因矣。


問置毒雖通教行兩種
五味並置眾生心乳之中且不通後之四味有甚妨
礙耶。


答一者聞法巳畢無置毒緣如向所說二者且
三藏教初果是酪四果醍醐斷見思畢遇緣命終自
生界外何須置毒不通四味唯局心乳其義顯矣。


問不定一教為機不定教不定若言教不定者且於
頓漸中得益不同正是於機若謂是機何云不定教
耶。


答如來悉檀赴物佛智鑑機知此眾生宜聞生滅
[002-0245b]
而證無生所以如來對不定機說不定教如玅玄云
說頓說漸說不定又如輔行云問聞佛說生法於無
生而得度者乃是自度何關於佛答正由說生悟無
生法乃是鑑機知因說生而悟無生功在於佛何名
自度是知對不定機說不定教也。


問約行五味四
教乳味皆通置毒前之三教此則可爾圓教既是實
相若通置毒莫也以毒置毒。


答圓教雖是實相今言
置毒者乃以妙覺極聖所證之智置於眾生心乳之
中是故得論並通置毒。


問置毒下種如何分別。



通局不同知不知異若通局不同者下種通乎三因
置毒局乎了智知不知異者且下種則知聞法起行
置毒不知雖聞不覺。


問置毒既其不知輔行那云
宿習了因開發名為置毒既云宿習莫也知而修習。


答一言習者有染習修習不同今云宿習了因開發
者即染習爾。


問發毒發習同異云何。


答當知不同
若發習人過去修習唯在教行位中至於今生重聞
習發但破見思若發毒人即破無明證地住果故玅
玄云毒有殞命之功能此智有破無明之力。


提謂攝屬



佛成道竟未施漸教之前先謂波提說其人天小道
五時八教判攝為難講說之者每患斯文晚學初心
首疑此義今除後諍示出大猷義有所歸於文無壅
分四初由致二敘疑三伸通四餘妨。


初由致者



如來成道竟思惟欲度二仙淨居天子空
[002-0245c]
中告云二仙巳死於是欲趣波羅柰波利提謂二大
長者奉獻如來最初供養符其本習為說五行六甲
五戒小善是二長者宿習開發即證初果座間大眾
因聞小法亦各取證大小不同或破無明或除見愛
所以古師立為人天一教是故天台不許玅玄委破
茲不備騰。


二敘疑者



吾祖天台以五時八教判釋群經罄無不
盡且此提謂一經未施漸教之前為其提謂所說此
經未審五時八教為屬何攝若欲收歸五時既是未
施漸教之前巳說安可收耶若將收歸八教經既不
說頓等如何收之。


三伸通者



或曰此經但明戒善須當收歸鹿苑一時
評曰此說非也玅玄顯云柰苑之前不預小攝如何
判歸鹿苑時耶若將判歸鹿苑未審以何而為教相
且說此提謂經時得為轉法輪相否若是轉法輪者
淨名疏云恐是如來初成道竟未轉法輪乃為提謂
長者說五戒法若未是轉法輪相者何得收歸鹿苑
況妙玄云爾時未有僧寶不應以提謂為初教然後
如來即趣波羅柰轉四諦法輪僧寶現前人天得道
方名轉法輪提謂既非轉法輪相何輙判歸鹿苑自
來共許此之一說今覈其旨未為善矣或曰判歸方
等以由此經結四教益故評曰所言方等者四教並
談曰方四機普益曰等今此經中但說戒善小法豈
是方等所收若謂經中結四教益收歸方等者斯葢
[002-0246a]
不識化意致茲謬說經結四益乃是不定今明判教
須約說法定教以判一家規矩何得不遵今判此經
頓與舊異應知提謂一經非其五時所收乃是八教
所攝且非五時收者此經既是未施漸教之前所說
安可以五時收之何者始欲收歸華嚴經中不說別
圓二教若以鹿苑收之提謂不說三藏小法若收歸
方等不曾四教竝談非五時收其義明矣是八教攝
者以不定教判以三藏教攝且不定判者葢由如來
為提謂長者說其戒善小法其有四機因聞戒善宿
習聞發得四教益故玅玄云住於戒中見諸佛母即
是乳中殺人籤云不定教者今世發習且以提謂為
首豈非此經是不定教判復以三藏教攝者此經說
其戒善當須攝歸三藏菩薩事六度中戒善一度以
戒善對戒善以戒善攝戒善如四教義中問曰若不
開人天善何得法華明三草二木稟澤耶答三藏教
明世間布施持戒禪定即是人天之教並是正因緣
所生善法此以為三藏所攝故不須為五也準此文
旨提謂攝歸三藏教事六度中戒善一度者其義明
矣。


四餘妨



問所判提謂一經非五時收是八教攝既
是八教安非五時既非五時豈是八教若爾莫五時
外別有八教耶。


答然此疑者但由不曉五時經部化
用聞此之說惑耳驚心當知此經未施漸化巳有四
機而得四益如玅玄引經三百人得信忍等豈非五
[002-0246b]
時之外四教泠然化意淵遠宜善思詳儻其不然願
從良導。


問既判歸不定一教其義巳畢復以三藏戒
善攝者其意云何。


答若約機得益大小不同故須不
定教判復以三藏攝者此約如來當初所說戒善乃
屬定教今判經部約定教判攝歸三藏故知秪一戒
善義有二途應須兩存。


問玅樂云教若唯小顯露終
無結得大益且提謂經中秪說人天小善之法何故
經中顯結四教益耶。


答妙樂提謂兩處文旨化意不
同玅樂因明鹿苑顯露為五人說生滅小法於當座
間八萬諸天因聞生滅而悟無生雖得大益鹿苑小
經恐妨部旨及以化用但結三藏法眼淨益不敢結
大故云教若唯小顯露終無結得大益玅樂又云密
得大益教不可傳者此約空中無量諸天密聞般若
則不可傳非此中意今提謂經結四益者此經既非
五時収攝顯結四益是不定教不妨部旨及以化用。


三疑權實



原夫三疑說者斯葢如來滅度之後結集法藏將興
迦葉擊其楗槌大眾畢集窟中唯有阿難一人結惑
煩惱未盡於是迦葉遣出遂乃涕淚悲哀頭枕石間
朗然大悟然後歸窟內眾請結集群經纔至座間言
猶未啟感得相好與佛無殊因此一千無疑羅漢並
皆競起三疑自來講學之家每以斯文為患既曰無
疑却有疑抑亦權實意難說雖多異論熟為是非今
示大綱略分為四初昔疑二異解三正義四料揀。
[002-0246c]


初昔疑者



文句云眾疑阿難身與佛相似短佛三指
眾疑釋尊重出或他方佛來或阿難成佛若唱我聞
三疑即遣若爾既曰無疑羅漢那忽有此三疑且小
乘灰斷不談後報何疑釋尊重出小無他佛之談何
疑他方佛來小教不談二乘作佛何疑阿難成佛有
此諸義云何遣之。


二異解者



一曰準大論云但於四諦無疑於一切法
有疑唯佛無疑或曰於大不疑於小有疑葢由若是
大乘根性是故無疑小無他佛之談因見阿難成佛
是以生疑或曰阿難潛登法座眾共不知所以生疑
或曰此是權疑非實有疑今評四說義皆不然雖各
有據未合其旨若謂四諦無疑諸法有疑以大論為
據者全無所以此文自判聲聞雖證四諦無疑由塵
沙未斷法門不了猶尚有疑安得以證三疑為例齊
耶若謂疑小不疑大者既是大乘根性應了小乘之
法那云於小尚復生疑若謂權疑非實者既是權疑
何往不通既無的據何得自欺若謂潛登法座人所
不知故有疑者此乃戲劇之談非教門講論之者但
由不讀祖文自任胸臆而說徒增爭競安合聖心。


三正義者



今云無疑解脫羅漢者以由能了四韋陀
典籍於內外皆悉無疑故曰無疑葢緣如來滅度之
後結集法藏之時恐其外道而來作難故用此人以
為外護無疑之名從此而得人不見之自為質礙今
於結集之場忽有三疑起者但以阿難相好異常是
[002-0247a]
則於事而有此疑故合論云阿難高昇法座結集法
藏之時其身如佛具足相好眾見此瑞遂生三疑但
短佛三指而矣纔唱我聞三疑頓遣下法座巳復還
本形準此知之於事有疑其義明顯請其達者自宜
詳鑑。


四料揀



問一千無疑羅漢巳經開顯那得有此三
疑。


答雖經開顯巳是圓人今明結集且附小教於事
有疑爾。


問阿難法華開顯佛記號曰山海慧自在
通王如來準此巳破無明登圓初住至於滅後結集
法藏何得未證四果而被迦葉所呵。


答秪緣附其三
藏教旨以論由給侍故未證四果不可以開顯而為
妨也。


問今此三疑於三惑中為是何惑若云見思
羅漢巳斷若是別惑教旨不詮。


答約小則是見思習
氣於大則是塵沙無明義有二途不可一準。


阿難乞乳



如來鹿苑現病即遣阿難乞乳方至婆羅門家便被
維摩詰斥是則二聖共熟眾生權示砧槌器諸淳朴
化意幽隱自古為疑阿難既成道夜方生鹿苑何以
便能乞乳云云異論未有指歸今覈根源粗分四意
初所出二敘疑三伸釋四料揀。


初所出者



淨名經云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往彼問疾所以者何憶
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鉢詣大婆
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
[002-0247b]
朝持鉢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
來至此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
剛之體諸惡巳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
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麤言云云


二敘疑者



如來鹿苑之中示患風疾當用牛乳即遣
阿難求之且以阿難尊者乃佛成道夜生年滿二十
方為侍者阿含十二方等八據理應在方等之後般
若之前豈在鹿苑便能乞乳耶。


三伸釋者



一曰機見不同不須和會如佛成道所見
不同或云七歲或云三十或曰二十九出家或見三
十五成道究而言之秖是三十成道餘並機見不同
乞乳亦爾或見鹿苑出家便為給侍或見方等之末
始為侍者次曰鹿苑雖未出家阿難是佛堂弟是故
便能乞乳或曰阿難乞乳非次第五時是互徧攝實
而言之但在方等出家今云鹿苑者是方等徧前耳
或曰出家名通侍者名局通在鹿苑出家乞乳局在
二十方為給侍然此四說義皆不然若為機見不同
引佛為例義則未齊若云是佛堂弟未出家既未得
果安可彈斥若是互徧五時全迷逗機用與若以通
局伸之說義未為盡理此亦非要兼避繁文略點其
非故不委斥若知今意始見前非然今意者良以阿
難雖是佛成道夜生小始便施鹿苑之化於十二年
說小乘法今明阿難乞乳之事乃在鹿苑七年之後
葢由阿難根利七歲便即出家受具足戒乃行乞乳
[002-0247c]
何以知之如禪門中明十種戒一自然得戒乃至第
十中國人多十人受具足戒於十種中第六論義得
戒即須陀耶沙彌與佛論義佛問其無常等義事事
能答後佛問汝家在何處答佛言三界皆空世尊云
何乃問我家佛語阿難將還僧中為受具戒于時年
始七歲第七善來得戒道機時熟佛呼善來即便得
戒以此例之何妨阿難根利機熟七歲之年即受具
戒如沙彌七歲論義得戒及呼善來而得戒法耶又
復侍者不局二十如大論阿難是佛成道夜生涅槃
明佛成道過十二年方為給侍自爾之前說經阿難
不聞準此之意鹿苑出家即受具戒為僧之後便行
乞乳未為侍者此亦無妨不了斯旨徒諍何為今既
明之頓袪滯塞。


四料揀



問戒經云年滿二十方得受戒何云阿難
七歲出家便得受戒。


答佛初成道不以二十為拘後
為比丘破戒隨犯而制不可以後而妨於前。


問阿
難乞乳正為維摩所彈釋籤那云淨名安慰阿難云
伹為佛出五濁惡世為眾生故現行斯事一彈一慰
者何。


答還是但明彈斥非謂一彈一慰今云慰喻乃
是空中之聲慰喻非淨名爾。


問文句云昔經記人不
記畜何以乳光經中授記犢子作佛號乳光如來。



此是權記非其實記既是權記化意無妨。


台宗精英集卷第二
[002-024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