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242 台宗精英集-宋-普容 (master)



台宗精英集卷第四
仙都門人 普容 錄



* 焦炷辯惑
* 借別名通
* 二即習氣
* 合身尊特
* 事理二定
* 信相得益
* 光明定題
* 評經王說
* 六能辯惑
* 接正如佛


焦炷辯惑



通教乾慧焦炷根性判攝誠難今昔人師互相拒執
今憑經論考究諸文用判指歸啟發蒙學分四初示
文二疑難三伸釋四料揀。
[004-0259c]


初示文者



經出大品論出智論如常所引玅玄問云
大論三處明初焰約別圓皆取發真為初焰通教何
意取乾慧為初焰答別圓各逗一種根性故用發真
為初焰通教為逗多種根性所謂別圓入通含容取
乾慧爾若鈍者八人見地是初焰利者於乾慧即能
斷結故是初焰問利人應無十地答備有以根利故
不制位爾。


二疑難者



通教乾慧焦炷若以三通根性如何判之
若是因果俱通當教之人應在八人見地斷惑不應
乾慧地中斷結始曰因通果不通被接之者上根三
地四地方論被接竝無一人在於初地若是因果俱
不通者亦不應在通教焦炷進退無從如何判攝。


三伸釋者



初師云若明通教以名摩訶衍故須曉含容
之旨此有於二一者名含容二者義含容名含容者
摩訶衍梵語也含大多勝語既含三一言摩訶衍者。


實通別圓三教之都名也二義含容者於中又有二
義一者機教含容二者經論含容乃非被接及藉通
人直是衍門三教故云通別通圓專據玅玄及四念
處含容之文評曰精義無二至當歸一若但云含容
則義無所歸且通教焦炷於三通中必竟是何根性
進退無從規矩咸失次師□□□□文乃有標釋結
三標云通別通圓□□□別圓因果皆與通異等凡
涉一板許也文末結云此是通教通別圓之義於釋
文中引三文為證第三乃引焦炷文也此藉通人明
[004-0260a]
如日矣玅玄中通教為逗多種根性所謂別圓入通
等秪由直爾別圓各逗一種根性唯此通教兼含別
圓二根性並本一人故云含容爾評曰既在乾慧斷
惑如何得是因果俱不通人況焦炷者具歷十地豈
得判云是藉通者不曉文理強生穿鑿爾或有判為
借別名通若是借別名通三借之中為屬何借不假
委斥是非可見 今正意者且通教乾慧明焦炷三
根通性如何收攝當知須通被接及通當教兩種根
性葢緣大師玅玄位玅中釋通教竟後料簡中先問
通教八地破無明將別接通答之次即問云別圓皆
取發真為初焰通教何意取乾慧為初焰便即答云
別圓為逗一種根性故以發真為初焰通教為逗多
種根性所謂別圓入通故含容取乾慧大師問答之
意焦炷須通被接及當教者據通教斷見正在八人
見地由通教根性之多有利根菩薩於乾慧伏道位
中便能斷見所以大師判云通教為逗多種根性所
謂別圓入通故含容取乾慧既云多種根性又云別
圓入通驗知須通被接根性明矣若爾且玄文中秪
云所謂別圓入通故含容取乾慧如何秪通被接不
通藉通開導人耶答既云乾慧焦炷秪可通乎被接
不可通乎藉通開導何者葢緣藉通開導人在前教
中不曾斷惑便歸後教如輔行云若從乾慧性地來
者別教十信圓教五品驗知藉通開導人於前教中
不曾斷惑所以不通藉通開導人也若然者被接之
[004-0260b]
人最極利者上根秪應三地四地如何乾慧焦炷亦
是被接耶答玅玄既云利者乾慧斷結鈍者八人見
地且八人見地尚得云是上根被接況在乾慧伏道
斷結豈不得是被接根性耶不可將通教正斷惑位
而妨乾慧利根被接也 次乾慧焦炷亦通當教因
果俱通人者因妙玄位妙云利者乾慧斷結鈍者八
人見地因此遂即問云利人應無十地耶答備有巳
根利故不制位耳荊溪點云問利人應無十地等者
利人既於初地斷見應二地至四地斷思六七地成
佛豈無十地耶準此玄籤問答之文利人既具歷乾
慧等十地成佛驗知乾慧焦炷須是亦通通當教中
因果俱通人也得此之意乾慧焦炷須通被接及以
當教義有二途應須兩存。


四料揀



問乾慧焦炷須通被接當教兩種根性者且
秪一乾慧斷結如何見得須通被接當教兩種根性
耶。


答斷惑位次雖同不妨自有利鈍接不接異且如
通教秪一八人見地斷見上根至此三地四地受接
當教至此不受接名如荊溪云利者爾前接入中道
鈍者直至法華方乃被會驗知乾慧斷惑雖同不妨
利鈍接不接異。


問乾慧焦炷既通被接當教兩種
根性且當教乾慧不受接人與八人上根受接何者
為利若云八人受接利者大師自云利者乾慧斷結
鈍者八人見地若云八人受接者鈍荊溪那云利者
爾前接入中道鈍者直至法華方乃被會。


答自有接
[004-0260c]
不接分利鈍自有斷惑前後分利鈍。


問若不許焦
炷是借別名通者何故止觀破思假中先明通當教
次明借別名通於借別名通中別為菩薩立忍名天
台問云三乘共斷其義巳顯用何為據更獨開菩薩
地耶。


答大論三處判焦炷有三種菩薩斷惑乾慧是
伏道尚得為初焰今取八人真斷為初焰有何不可
若據問意自問通教巳有三乘共位其義巳顯何故
更獨開菩薩立忍答中却引大論三處焦炷之文為
答莫也。


乾慧焦炷是借別名通耶。


答文顯義顯人猶
不知焦炷之人自於乾慧斷結若借別名通八人地
方斷見位次進否不同那云焦炷是借別名通今止
觀乃是況釋之文問意者葢由通教巳有十地何故
復借別位以名通教獨開菩薩之位是以天台即引
焦炷況云大論三處焦炷亦皆是菩薩之位乾慧伏
道尚得為初焰今取八人真斷為菩薩斷惑位有何
不可此是大師將大論焦炷況釋借別皆是菩薩之
位如何便謂乾慧焦炷即是借別名通。


借別名通



通教三借經論所出不同疏記伸明伏斷位次進否
佛世滅後化意幽玄文相該羅古今莫辯今試明之
科分四意初究所出二辯佛世三明滅後四釋疑妨。


初究所出者



經出大品論出大論祖文所出在止觀
第六破思假中妙玄第四位玅之中備引經論之文
以明三借之旨茲不委出至下伸明。
[004-0261a]


二辯佛世者



然佛世中須明借別名通此為何意況
通教中自有十地何須借別舊云通教須借別者以
由大品之中佛為別機正說別法通機忽起如來即
將別法以對通機說之斯葢佛世借別名通其意如
此爾評曰若將別法對通機說者莫也如來差機說
法不善鑑機作此說之誠難取信今謂通教雖有十
地須借別位者皆是如來悉檀赴物俯順物機其由
機緣宜將別法作通說之佛智鑑知為機故說借別
名通良在茲矣。


三明滅後



二初明止觀借意二明玅玄借意初明止
觀借意者止觀因明四教破思假有四一三藏家破
思位二通家破思位三別名名通家共位四別名名
通家菩薩位然止觀借意正為伸通經論故如輔行
云此是大師伸通經論有此判者屬借別名名通位
也何者若定屬通不應地前而立伏位若定屬別不
應行向屬四善根乃至四地共斷見惑亦復如是故
立此式示後學者使古今異說泠然可見以此究之
佛世悉檀被物故借止觀為伸通經論故借然止觀
明借究其開章二三莫辨如何明之舊云止觀具有
三借初借一教始終五十二位三乘共乾慧外凡為
十信性地內凡為三十心八人見地是別初地等次
單借十地亦是三乘共如止觀云若借此別名判三
人通位者則初地斷見惑等輔行點云若借下單借
別十地名通十地三借一教始終別為菩薩立忍具
[004-0261b]
有三借其文顯矣復自疑云既有三借何故止觀前
開章中共有四科初二科明藏通當教破思假未論
借別於第三第四二科秪明兩借者何即自答云據
止觀文須論三借葢緣前之二借雖借一教始終及
單借十地並是三乘位故同為一科不開為兩評曰
天台開科秪有兩借何云三借不究開章致茲錯說
初借既借一教始終三乘人共何須又借十地三乘
共耶此有兩失待下正意自見其非 今明正意者
究其止觀開章乃有四科初三藏次通教三借別名
通家共位四借別名名通家菩薩於第三借別科中
乃云三借別名名通家共位四借別名名通家菩薩
位止觀明文秪是兩借初借一教始終三乘共次借
一教始終別為菩薩中間一節既不別標大科驗非
一借所止觀云若借此別名之文但是判上借一教
始終斷惑位次故止觀云若借此別名判三人通位
者初地斷見惑二地斷欲界一兩品思三地斷六品
思乃至結云例前可知既是判一教始終斷惑位次
秪在前第一借別名通共位中攝文旨泠然開章顯
著何得謬言須明三借今為點出其義照然 二明
玅玄借意者妙玄因明位妙引妙經三草二木以明
六位正明小樹位即是通教三乘之位先明三乘共
十地位次簡名別義通故有借別名通文也且妙玄
明借究其開章一借二借意稍難知舊人判云妙玄
乃有二借文中顯云初就三乘共位中菩薩別立忍
[004-0261c]
名而義通此是初一借二用別教名名別義通是第
二借初乃單借十地就三乘共位中別為菩薩立忍
名次借一教始終單為菩薩立忍名兩借明矣評曰
若其兩借皆為菩薩立忍莫也繁重不原文旨自任
臆談今為出之使無疑壅究其開章秪有一借何者
初就三乘共位中別為菩薩立忍名而義通此之一
科即是當教三乘共位別為菩薩立忍則非一借次
科用別教名名別義通方是借義如文云二用別名
名通者即是十信三十心十地之名也鐵輪位於通
義即是乾慧地伏忍也三十心即望性地柔順忍等
此則方是正明借別名通以此究之秪有一借不可
固違。


四釋疑妨



問止觀中借別名通家共位乃借一教
始終三乘人共及乎妙玄用別教名名別義通亦借
一教始終何故別為菩薩不通二乘者何。


答兩處化
意不同若止觀借一教始終通三乘共者斯葢佛世
法輪之下被機而說由通教三乘中自有此一種根
性宜聞別教始終之法佛即為說俯順機緣若玅玄
正為菩薩立忍故借是以唯在菩薩不通二乘況通
二乘不立忍名當知忍名從菩薩立一教始終別為
菩薩也。


問妙玄借一教始終但歷一地斷見如文
云八人見地即是初歡喜地何故止觀借別始終而
經三地四地斷見者何如文云八人為初地十五心
為二地十六心為三地此三地皆不出觀而斷見惑
[004-0262a]
四忍為初地四智為二地比忍為三地比智為四地
此四地皆不出觀而斷見惑彼此皆借一教始終所
明斷見歷位不同者何。


答所出不同根性有異若妙
玄但歷一地斷見者出大品經如玅玄引經證先示
其意八人見地即是初歡喜地得無生忍故大品云
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若止觀具歷三
地四地亦出大品根性有定不定異妙玄一地斷見
者是定根性止觀歷三四地者是不定人如輔行云
四別名名通菩薩位者此單約菩薩故修觀斷見不
定也。


問止觀明借別名通正用三地或以四地而
斷見惑古師亦用三地或四地斷見何故妙玄破古
師云通教見地本是無間之道不出觀證須陀洹豈
得初地斷見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古師斷見亦用
三地或四地與今宗同大師何意全不許耶。


答今家
借別名通雖然具歷三地四地斷見乃是別教歡喜
等三地四地具如止觀單為菩薩借中說古人不曉
乃謂通當教中乾慧等三地四地斷見所說之義既
乃教旨位次不同有此不便妙玄故即破云但通教
見地本是無間之道不出觀證須陀洹豈得初地斷
見乃至三地或云四地耶古人既不合將通當教乾
慧等三地四地斷見又是出觀有此二失故為所破
豈與今同。


問三地四地斷見正是通當教止觀何
以判作借別名通而斥古曰此師不解經意今言經
借別義顯通耳若爾既不許古師通教用兩地斷見
[004-0262b]
者且今家明通教斷見復用三四兩地又與古師斷
惑何異耶。


答今家若就通當教論正是三四兩地斷
見止觀破古判作借別名通者即不是通當教八人
見地兩位乃是大品經中借別名通經文從歡喜地
至第三四地古人不曉此經是借別名通謬判為通
當教故止觀遂即破云此師不解經意何以得知是
借別名通經文故輔行點云若定屬通不應地前而
立伏位若定屬別不應行向屬四善根乃至四地共
斷見惑經說如此是借別名通古師判作當教是以
為今所破。


二即習氣



原夫習氣言者乃是正使餘殘名義體相所出經論
委說巳明雖以諸家章藻紛然盡以三家之習為要
其如二即之義未能造其淵源今陳短見略分為三
初辯塵沙即習次辯無明即習三料揀釋疑。


初辯塵沙即習



三初徵問次敘斥三今意初徵問者
三惑習氣其義巳定復明塵沙即習者何然塵沙既
不牽生又非障理何須論其即習之義又復塵沙即
習當時如來法輪之下被機之相其相云何耶 次
敘斥者玅宗云淨名中斥身子云結習未盡華則著
身畏生死故五欲得便既畏生死乃指塵沙為結習
耳評曰淨名疏顯云天女呵云若於佛法有分別者
為不如法既有分別則是見惑又云結習未盡華則
著身故有思惑文旨泠然身子去華是別見別思何
[004-0262c]
云是塵沙耶 三今意者所明塵沙即習此約菩薩
對二乘說若在菩薩邊說是塵沙在二乘邊將塵沙
作習氣說正是覆相耳如羅漢不識赤鹽之事羅漢
不識乃是塵沙覆相乃云習氣未盡是故不識由是
知之於聲聞人說為習氣大乘實說習即塵沙如大
論云聲聞經中說為習氣大乘實說習即別惑斯之
謂矣。


次辯無明即習



四初來意次立疑三異解四正途初
來意者一家所辯無明即習者何葢由大論中云聲
聞經中說為習氣大乘實說習即別惑又止觀云於
小乘中習非正使大乘實說習即別惑然大論因見
淨名經云結習未盡華則著身之文是故乃云大乘
實說習即別惑緣為二乘之人但斷正使不斷習氣
所以論文得其大小兩乘化意故作此說致使今宗
學者故有無明即習之說良在茲焉 次立疑者身
子去華迦葉聞琴起舞然此二人皆是無明別惑所
動何故迦葉知是菩薩淨妙五欲身子不知者何又
復迦葉既聞琴好樂起舞何以身子嫌惡去華如此
好惡不同者何 三畢解者或曰知不知者以由聲
色不同有詮辯無詮辯異故迦葉起舞是聲塵有詮
辯故知身子去華是色塵無詮辯故不知若二人好
惡不同附其宿習以說迦葉前世甞為樂官今生故
聞琴起舞身子過去曾作毒蛇故惡華嗔毒猶在次
曰二人行力有淺深故迦葉頭陀既久行力功深故
[004-0263a]
知是事身子但樂多聞行力猶弱是故不知若以好
惡不同者身子乃是分別生死涅槃則屬別見迦葉
聞琴起舞乃屬別思既然見思不同是則好惡有異
此之二說自昔先達皆作此見若知今意義則不然
至下點之諸滯自遣 四正途者究其二人大旨非
謂二人好惡不同知不知異若迦葉聞琴起舞豈唯
一人迦葉十二頭陀苦行尚乃起舞況諸聲聞迦葉
起舞諸聲聞亦然今但舉迦葉者且以迦葉為言端
耳如大樹緊那羅經云弦歌一動聲振大千須彌山
王涌沒低昂一切聲聞皆從座起猶如舞戲既云一
切聲聞豈秪迦葉若身子去華者何獨身子一人身
子智慧第一尚乃去華況諸聲聞身子去華者諸聲
聞亦爾今但舉身子者且以身子為其言端如淨名
經云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既云一切弟子
豈秪身子得此文意知則俱知不知則俱不知好則
俱好惡則俱惡以由皆是別惑所動故今且舉迦葉
身子二人頭角之者以為言端耳。


三料揀釋疑



問大論云聲聞經中說為習氣大乘實
說習即別惑此約大教覆相二乘人說故有無明即
習若爾俱舍那云塵沙即是習氣又正理論云故不
染汙無知亦名習氣且此二論皆是小乘秪應談其
習氣如何却談即習莫違大論文耶。


答此之二論雖
是小乘既是法華開顯之後說則不妨若在佛世被
機故則不可云其即習有妨方等覆相化意故。



[004-0263b]
身子為華所著如來覆云結習未盡華則著身迦葉
聞琴起舞而不覆相作習氣說者何耶。


答雖皆別惑
好惡不同故有覆相不覆相之別若迦葉聞琴既好
樂起舞故不覆相若身子為華所著嫌惡其華謂不
如法故盡神力不能去之所以如來覆云結習未盡
華則著身。


問塵沙既不牽生障理何須覆相明其
即習耶。


答雖不牽生障理而須覆相者以由塵沙是
其別惑二乘若知見思之外更有塵沙別惑則憚教
不受有妨鹿苑化事故須覆相。


問方等迦葉聞琴
起舞大海揚波須彌低昂還實動否若不動者文旨
顯然若其實動須彌山入水八萬四千餘繕那出水
亦爾安得動耶。


答或曰實動以由一切山河大地冥
暗色空皆是八識心之所造如華嚴經云心如工𦘕
師造種種五陰𦘕師即無明心也如此之說義恐不
然今謂還是不動緣二乘人至方等會事識巳亡業
識當情坐無明頭自見其動若諸菩薩及凡夫等所
見山河還是不動例如世人怯弱氣運見屋倒轉佗
人見之實不曾動其例宛爾。


問身子去華既有分
別正是別見淨名那云結習未盡華則著身故有思
惑耶。


答雖有別見別思二名其體是一心有分別謂
之別見華所著身故曰思惑是故疏云若於佛法有
分別者為不如法既有分別則是見惑又云結習未
盡華則著身故有思惑一往分之故有二名其實別
見別思其體是同皆無明耳。
[004-0263c]


合身尊特



光明文句因釋經中佛住廣約四教伸之至通教佛
乃云丈六尊特合身雙住真中由此一文古今異論
非伹部教化用幽微抑亦合身之相難辯先達說者
雖多盡是逐文生解今欲抉其眾滯科分四意伸之
初部教偏局次敘斥舊解三正示合身四料揀釋妨。


初部教偏局者



大師光明疏云丈六身佛住真諦也
丈六尊特合身雙住真中尊特身佛雙住俗中法身
佛住中道也應先疑云若據天台七疏通經唯光明
文句說合身尊特不於諸部中明者何且四教中唯
通教中明合身義其餘三教不明者何須知大師釋
諸經部化用不同且如法華及十六觀經獨一圓教
涅槃雖四非但四教俱知常住前之三教即施即廢
淨名雖四以大斥小且無序分請觀音疏但明菩薩
因行別行玄疏純一圓實驗知大師雖釋諸經皆不
可明合身之義唯此光明四教並談故釋此部明佛
住理以辯合身然四教中唯通教說者葢緣此教大
乘初門正通實相傍通化城是以通佛所住之理雙
住真中能住之佛是故須明合身之義餘之三教既
無此意合身之義是則不論。


次敘斥舊解者



且徵問云今來通教大師謂之丈六
尊特合身佛未審合身之相其相云何耶初師云通
教合身之義見但空者唯覩丈六見不伹空者乃覩
尊特此約利鈍兩機所見不同是故須明合身之義
[004-0264a]
評曰且鈍根見但空者唯覩丈六還見尊特否若見
尊特那云唯覩丈六若云不見那云合身利根見不
空者例此可見次師云若通教合身正當衍門被接
之者因聞中道法性之理是故如來於劣應上為現
勝相令尋此相而得法身故法華疏云帶老比丘像
現尊特身即通教佛相又曰若尊特佛與丈六佛共
放光者通義也所言合者葢言一身雙現兩相非謂
即劣是勝評曰若謂劣身之上現起尊特身謂之合
者且未現時唯見劣身不見尊特若現起了唯見尊
特不見劣身還是單見合義何在三師云應知合身
所見者在正接時耳如通教八地聞中九地修中既
未證中歸於後教是以由存當教所證真諦之解故
見生身復能聞修中道有業識解故見尊特秪一佛
身真中兩解交際在懷是故佛身雙含兩相故名合
身評曰既聞中點示巳屬後教之人何故復存通教
之解尚見生身況復灼然要見合身尊特之相宛同
戲劇之談安足議耶。


三正示合身者



當知通教伹有合身之名義不可求
其合身之相狀也此由吾祖光明疏中因釋經中佛
住兩字約四教釋至通教佛乃云丈六尊特合身雙
住真中由此通教乃大乘初門此教有其近遠兩通
正通實相傍通化城正為菩薩傍為二乘餘六是摩
訶衍故此教利根菩薩受別圓接於空見不空有此
諸義所以教主雙住真中故曰合身吾祖天台得此
[004-0264b]
通教教旨之義是故須明合身尊特人不曉之欲求
其相者遠矣但由教旨化意不明致生錯解若得此
意其義皎然。


四料揀釋妨



問今明合身尊特正約通教是大乘
初門有利根菩薩受別圓接故明合身尊特何故文
句明四佛成道至通教乃云帶老比丘像現尊特身
若爾通教佛祇斷習氣如何能現尊特身耶。


答雖約
四教增勝以說異於三藏八十老比丘身還取通後
別圓義說故云帶老比丘像現尊特身非實有也。


問通教凡明尊特為約四正說耶三接說耶若是四
正通當教中不詮中道並無尊特之名若是三接四
教儀中明通當教始終十地至第十地那云機緣若
熟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坐七寶菩提樹下以天
衣為座現帶劣勝應身成佛耶。


答此文雖約四證今
云帶劣勝應者此約通教大乘初門取通後義教旨
說耳。


問文句云帶老比丘像現尊特身四教儀帶
劣勝應身此之二文與合身尊特同異云何耶。


答文
句等文釋佛成道乃有四教增勝不同故有帶老比
丘現尊特身別光明合身釋佛住理通佛既乃雙住
真中能住之佛須約丈六尊特合身而釋兩處文旨
生起不同用與有異。


問別佛雙住俗中此俗為建
立俗生死俗耶生死俗乃為所破建立俗菩薩所住
出假化物皆非佛住此義云何耶。


答別佛所住俗諦
此非生死之俗亦非建立之俗乃三諦中俗諦耳以
[004-0264c]
別教中有其教證二道地前是俗登地是中是以別
佛雙住俗中。


事理二定



經云如來遊於法性疏中乃曰出敘經王由是定有
事理之疑說有入出之妨今輙考論梗槩科分四意
伸之初經疏相違次敘疑異解三正判事理四料揀
釋妨。


初經疏相違者



然金光明一經為是定中說出定說
若謂出定者經云遊於法性正是入定說經若是入
定疏云入遊法性出敘經王於此二途如何判耶當
知此經還是在定而說經中既云爾時如來遊於無
量甚深法性豈非是定中說若無量義經乃說後入
定如云佛說此經巳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若法華乃
先定後說經云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唯此光
明與諸經異一經始終在定而說如疏云一經首尾
出定中說又此經末菩提樹神方請出定唯願世尊
為我現身爾時世尊從三昧起而讚歎言善哉善哉
等自非在定不應經末請佛現身若爾新譯經中序
品何云爾時薄伽梵於日晡時從三昧起莫是出定
而說是經須知此經在定中說今新譯經云出定者
附前三教偏機所見若圓人所見始終在定。


次敘疑異解者



此經所入之定事理言之如何分判
事定應須身心俱寂閉目藏睛儼然不動豈可復起
禮塔理定則無出入之相上至諸佛下至蠕動無不
[004-0265a]
理定豈得是耶或曰此經乃是理定如經中云爾時
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既言法性豈非理定耶或
曰一言定者乃有三種不同一者理定佛及一切眾
生皆住此定二者身儀定身不動搖口無言說端坐
默然三者照理定則始終住定照理而說以由照即
是說乃是照不妨寂寂不妨照今此光明一經以此
三定言之乃照理定也是故樹神經末請佛為我現
身此是如來所入照理定也然此兩說義則不然始
欲評之恐繁文旨若得下文正意其義自見否臧。


三正判事理



分三初法體總論次修性別辯三的示
體相初法體總論者然此一經所遊法性以法體言
之不當分其事理既言法性亦不可分迷悟縛脫因
果之殊如云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
自他之形相若不分而分不妨分乎事理以由所遊
法性不出事理兩種三千所以言者眾生有迷中之
事理諸佛有悟中之事理若分而不分乃非事非理
也 次修性別辯者金光明所遊之定若以性德言
之不分而分是乎理定若分而不分則不當事理迷
悟因果之殊上至諸佛下至蜎飛無不皆遊此定但
眾生在迷日用不知故屬理定若以修德言之是乎
事定此取如來能入邊說不取所入法性邊論如云
修德三如來為能遊性德三如來為所遊以此而知
修能尅果今取能入判屬事定若以自行化他判之
如來自行所證至理寂絕則無出入亦無前後能所
[004-0265b]
泯然彼此何有約化他說乃屬於事由其如來慈悲
導物俯順機緣示遊法性欲使眾生上行下効依而
修之故天台云佛常在定而群機扣佛佛欲應之故
示軌儀三的示體相分二初辯體次辯相初辯體者
然此一經所入之定體是於何此定體者諸法實相
是也今此定體何指實相此如荊溪云此十如是權
實正體亦大車體亦寶所體今境是體以由實相即
法性異名如云華嚴法界方等實相等皆法性異名
通為諸經作體今所入定乃指實相為體於五章中
即是辯體一章法性既即實相亦指實相得為定體
耳 次辯相者此經所入之相其相云何所言相者
乃覽而可別曰相所言定者定主其靜慧主其明又
定則是止慧即是觀如來入此定相者如文句云身
之本源湛若虗空心之理性究竟常寂又如經云靜
然安不動等然此之定非七方便人之所能入是以
經云過諸菩薩也然此之定以定慧兩門言之乃定
門所攝以事理為言則屬於事六度中乃是禪定一
度地持九種大禪中則是第九清淨大禪諸波羅蜜
中是禪波羅蜜攝五章中是宗一章。


四料揀釋妨



問既是事定應須閉目藏晴儼然不
動捨身品中何起禮塔耶。


答尚在定中說此一經何
妨禮塔既約圓論住定說不妨默寂不妨照寂照二
法兩不相妨。


問今約能遊判為事定何不就所遊
邊判為理定耶。


答此義不可若約所遊理定一切眾
[004-0265c]
生皆然何往不通今此經中既云爾時如來遊於無
量甚深法性又云過諸菩薩所行清淨豈與眾生是
同耶。


問諸經或先入定後說或先說後入定唯此
一經始終在定說者何耶。


答若準如來常樂住定何
前後也但由機緣宜樂不同悉檀被物故示軌儀也。


問樹神明見如來始終在定說經何故經末復請
出定為我現身耶。


答化儀當然經初既云遊於法性
是故經末須當請出非謂樹神定中不見佛也。



辯體中既指實相為體於五章中乃是辯體一章何
故辯相中又判為宗一章攝者何耶。


答辯體之中約
所遊邊說是性三如來乃屬辯體章攝辯相中判為
宗者取能遊邊論是修德三如來宗以因果為義是
故相屬宗攝耳。


信相得益



大權菩薩迹示多途或作聲聞緣覺之身或現長者
居士之相凡聖難測位次叵知信相發起光明為揚
懺摩壽量疏文解釋義旨幽微壽量疑決巳破無明
懺悔釋似云非真擊前深後淺真似莫分今因講至
斯文略點大猷可了何者葢由信相壽量品中因疑
如來八十之短壽即感四佛降室舉山斤海滴之長
量決其信相之短疑迹疑既除深達報法圓解三身
即破無明顯法性理位次判之正當圓住及至懺悔
品中信相夢見金鼓見有一人似婆羅門天台釋云
似位機興知非真擊若其然者壽量品中巳入圓住
[004-0266a]
何故懺品乃云知非真擊耶前深後淺如何判之舊
人或云事之在前夢之在後良由壽量品中疑如來
應身短量此則似機而扣於佛然後感其四佛舉長
決短破惑入真至懺悔中夢金鼓者乃是夢前懷疑
之事故云似位機興知非真擊斥曰決疑巳竟何須
復夢金鼓者何或云一言似者三種不同一曰相似
次曰真似三曰隣極之似今信相稱似者乃當真似
之似非是前深後淺還成次第斥曰真似之似從初
住巳去疏文顯云似位機興知非真擊既非真擊應
在住前何謂是真似之似耶或曰信相懷疑之後四
佛未決之前夢見金鼓然後四佛為決方破無明經
家取其三周法譬之便故敘在壽量品後其實夢事
在前今為發其懺悔生起是故然爾斥曰天台解釋
乃是讖本並無三周之語新譯雖有非今所用安得
妄指今謂判之應知信相得益次第泠然非顛倒爾
以由未破無明之前在於室中因懷疑故感得其夢
斯乃似機將當破惑天台故云似位機興知非真擊
因疑之故即感四佛降其室內舉其長量以決短疑
疑除惑落圓顯三身入圓初住非至懺品方得其夢
今至懺品始云夢見金鼓者夢雖在前述之在後據
其正夢在懷疑後未決答前決疑之後方破無明次
出王城述前之夢今於未決答前信相須夢者此有
兩義一者懷疑發起四佛往答以顯經宗二者得夢
生後懺悔滅惡生善以為經用信相示夢非無旨哉
[004-0266b]
以此究之夢在於前述在於後其義明矣若不知者
如何遣之達者細詳深有所以若爾信相王城感夢
次日即往耆山對說夢事如經云昨夜所夢至心憶
持又云過夜至且出王舍城即不曾見四佛決答何
謂夢之在前述之在後須知還是疑猶未決之前感
得其夢後方四佛降室決之今懺悔品云昨夜所夢
者為欲顯其得夢之後次即述夢生起次第義便是
故懺品不述四佛決答之意所云夢之在前述之在
後不無意焉此義難曉學者當須思之究之。


光明定題



金光明三字題名由法譬二途難定雖明之者眾而
精之者寡但由不曉料揀之文致以互相執諍無巳
今欲抉明粗分四意初通示本文次立疑敘斥三今
意扶宗四料揀釋妨。


初通示本文者



光明玄中釋名章乃有五科一通別
二翻譯三譬喻四附文釋五當體釋於譬喻釋中引
舊師約譬釋題隨名局解斥云蹙靈鳳於鳩巢回神
龍於兔窟等第四依文立名者上來舉譬多是義推
依文立名顯然可解何者義推疎遠依文親近以巳
情推度是故言疎彼義例此是故言遠用佛口說是
故言親即此經文是故言近豈可弃親近而從疎遠
云云又云而不用此標名義推譬喻無有一文無
而強用有而不遵第五當體釋云俗本無名隨真立
名何者劫初廓然萬物無字聖人仰則真法俯立俗
[004-0266c]
云云問舊云此經從譬得名云何矯異而依文耶
答非今就文而害於譬若苟執譬復害於文義有二
途應須兩存故前云義推疎遠依文親近若鈍根人
以譬擬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云云


次立疑敘斥者



金光明三字為題是法耶法譬耶若
是法譬者且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定中即便唱
云是金光明何得有譬若是法者玄文料揀何云若
鈍根人以譬擬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耶然敘斥淨
覺云此金光明一往須云單譬為題以七種分利且
據現名若從所解則法譬俱全神智云金光明者從
譬立名也以經文云是金光明此金光明玄義中云
即法作譬以譬擬法應知經云是此二字乃專指召
金光明爾乃至云利根親近鈍根疎遠雖有親疎一
不可廢雖則兩存秪一譬喻評此二說語異意同竝
皆判云題從譬喻作此定之略有二失一者違文二
者背義初違文者玄文顯云上來舉譬多是義推依
文立名顯然可解何得固違判為單譬二背義者葢
由古師單約譬喻以釋經題隨名局解不知法相圓
融自在譬法不周是故斥云蹙靈鳳於鳩巢回神龍
於兔窟豈非弃親近而從疎遠耶。


三今意扶宗者



四明云金光明題乃是單法良以如
來入遊法性即便唱云是金光明不云法性如金光
明豈非直指法性為名下料揀云法譬兩存者佛說
茲典既被二根故通經者釋三字題亦須兩說赴其
[004-0267a]
利鈍四明此意其義幽遠人多迷之遂乃破云前云
單法為題後乃復存兩說斯乃不顧前後自語相違
作此破者今返詰云天台玄文上文既云上來舉譬
多是義推依文立名顯然可解下料揀文復云兩存
莫也亦是自語相違如此釋義意欲評斥四明不意
返斥天台爾今謂應知四明之說即天台之意非有
異爾單法題名彌為可信如玄文云今言法性之法
可尊可貴名去聲法性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為光
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為明即金光明之法門也
菩薩入此法門從法為名即是金光明菩薩佛究竟
此法門即有金燄光明如來等文旨若此豈非經題
從單法立若下大師料揀文云義有二途應須兩存
者以由大師因約當體釋後而對古師有此問答葢
緣古師判此經題謂之單譬天台釋之定為單法是
以問云舊云此經從譬立名云何矯異而依文耶答
非今就文而害於譬若苟執譬復害於文義有二途
應須兩存然此答文不出兩意一者依文定題二者
約義收機且依文安題者即是玄文利根之人即法
作譬言依文者即玄文云始從序品終乎讚佛品品
之中若不說金光明名即說金光明事或一品說名
不說事或一品說事不說名或一品名事兼明或一
品名事獨說或一品重說名重說事故知品品不空
篇篇悉有準此文意依文立名單法明矣二約義收
機者即是玄文鈍根之人以譬擬法由鈍根人雖聞
[004-0267b]
如來唱金光明三字之法不能直作法性而解自作
世金譬喻解之即非佛作譬喻而唱若利根人直作
法解安有譬喻其鈍根者自作譬解是故文云鈍根
之人以譬擬法雖云以譬擬法即非經題通於譬喻
大師所云義有二途應須兩存四明乃云佛說茲典
既被二根故通經者釋三字題須存兩說赴其利鈍
故四明意與天台同今云約義收機者斯言有在。


四料揀釋妨



問若云金光明是法非譬者經中那
云譬如寶樹在人家中耶。


答能所不同金光明三字
是所譬之法以寶樹為能譬之譬經中即便結云是
金光明亦復如是此乃提法合譬耳。


問此經是法
非譬者玄文那云以金為名名葢眾寶之上既在眾
寶之上豈非世金為譬耶。


答此文正敘五章中釋名
故云以金為名秪緣世金亦本無名隨真立號且如
劫初廓然萬物皆無名字聖人仰則真法俯立俗號
是知世金從真而立在眾寶上此三字題定是單法
即非譬喻葢緣法性可尊可貴無可為名強指法性
去聲之為金豈見文云在眾寶上便謂世金況玄文
云此法性可尊可貴名法性為金既云名法性為金
豈非單法也。


問三字之題既是單法何故玄文復
存譬喻耶。


答天台用譬對古而立與古不同古師立
譬譬法不周為今所破蹙靈鳳於鳩巢等今宗用譬
譬法周廣略則十種三法廣則無量是故今家對古
而立譬喻釋也。


問此經三字既是單法何故附文
[004-0267c]
釋後却云如稻稈斧柯象步城經等為例者何耶。



此是以事例事稻稈經等明稻稈等譬喻之事金光
明乃明法性之事如玄文云或說金光明事指所說
事仍即為名要見立題附文而立。


問若謂是單法
者真諦所譯七卷之文却有三周既有譬喻一周何
云局單法耶。


答天台所釋乃是讖文即無此義真諦
所譯雖有三周非今所用況彼雖有譬喻乃是別文
非干總題也。


評經王說



大覺世尊方等會上住法性定唱出經王三德之理
玄微一經之義深遠始則真諦製疏解釋次乃天台
造疏伸通此經稱王難辯其旨故光明疏云三藏云
三德攝三涅槃正斷二乘斷見般若正遣凡夫有著
華嚴正化始行菩薩今經通為八位人故稱王也乃
至破云作此偏說無智之人於諸經起慢此義不可
今言經王者若取文為經即是三種俗諦若取理為
經即是三種真諦若取文理合為經即是三種中道
若說餘諦是經而非王若說中道是經復是王於九
種經中而得自在因此之文乃有九種之經以明經
王之旨其文雖顯人尚莫知故孤山四明角立於先
神智霅川翼張於後究其文意義皆未然四明乃將
七種二諦以明經王孤山專據取字以為義本霅川
直以五種三諦消釋疏文神智以理內理外三諦而
辨其旨互相貶駮皆是臆談未合經旨評品是非諸
[004-0268a]
家委出茲不復辯但直扶宗而巳自古迄今辯其經
王符合文意者唯天竺慈雲法師判作破古消王是
文之意耳以由真諦三藏謂唯光明得稱經王餘經
不可葢諸大乘經三德不具被機不足各談一德各
被一機如華嚴但有法身一德般若但有般若一德
涅槃但有解脫一德不得為王唯光明中三德具足
通被八位人故被機義足得稱經王因作此解是以
天台破云作此偏說無智之人於諸經起慢此義不
可然後乃云今言經王者若取文為經即是三種俗
諦若取理為經即是三種真諦若取文理合為經即
是三種中道乃至云於九種經中而得自在然三真
三俗三中者乃是華嚴般若涅槃三部之中三種三
諦故云九種經中而得自在不同真諦直將三德配
對三部其義則偏故為所破今則不爾三部之中部
部各三皆得為王作此究之破古消王文義顯矣若
爾今此正明經王何故但明三部經王不說光明本
部此有三意一者古師巳許光明得為經王故不須
說二者玄文巳辯故至疏中更不重說即便指云經
王上巳說三者疏中約三部消王竟然後例云法性
為金光明之王亦復如是例顯三部皆得稱王故不
復辯若爾既以三中為王秪應於六種經中自在何
云於九種經中而得自在良由能所合論是故云爾
三中為王是能自在三真三俗是所自在亦是中道
之體遮照統攝非但於真俗自在亦於中經而得自
[004-0268b]
在如今大國之王非唯於他國自在亦於本國自在
若爾經王經體同異云何此須揀判然王之與體大
同小異同則皆取中道一性為王為體異則王取自
在為義須攝真俗中邊無礙也體取主質之義但指
二諦所依極理而說若爾且光明經顯云是金光明
諸經之王得稱為王其義可見華嚴般若涅槃並無
經王之語那云三部皆得稱王此則非妨疏中顯自
判云但經王是一隨緣設教名字不同華嚴云法身
方等為實相乃至云法性亦爾宜聞大品佛母為王
餘名廢息宜聞法華寶所為王餘名廢息但是隨機
唱名不同無非皆是經王一法作此判之可謂上不
違佛經之旨下不增長眾生我慢非天台莫能窮其
旨非慈雲莫能究其意錄示後昆為規鑑耳。


六能辯惑



一家所明壽量六能之義最幽由是兩記各立不同
致使後學評量無巳或取孤山而非法智或是法智
而斥孤山及於言下探頤旨歸猶尚遲疑殊無所措
余因講次研詳兩記之言欲合疏文實乃難偏扶樹
今陳短見錄記未來故使臨文以無疑壅欲伸斯義
大分為六初正示文旨立難次略辯三身單複三通
約三身對部四修性體用伸釋五的辯應用六能六
料揀諸文疑妨。


初正示文旨立難者



光明疏明三身壽量至應身中
乃云應身者應同物身為身也應同連持為壽也應
[004-0268c]
同長短為量也智與體冥能起大用如水銀和真金
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能為身為非
身能為常壽為無常壽能為無量能為有量有量有
二義一為無量之量二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
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山斤海滴實有齊限凡夫
所不知阿彌陀實有期限人天莫數此是有量之無
量應佛皆為兩量逐物隨緣參差長短觀經疏文亦
爾然立難者天台七疏通經三明壽量何故秪於光
明觀經以辯六能法華亦明三身壽量而不明者何
耶。


次略辯三身單複者



一家所明三身有單有複若法
報單而應身複者是修性義以由理體法身在迷報
身未曾起行造修是故言單應身未能解脫隨機起
其勝劣兩應長短兩量是故言複若法身複報應單
者是體用義自報之智起行造修破惑顯理智與境
冥故乃言複報應二身解脫隨機是故言單若爾報
身複法應單為是何義若是體用不應法身單若是
修性不合報身複須知此意不可以修性體用收之
非但氣類而不相當抑亦教門亦無此義。


三通約三身對部者



光明是釋迦應身壽量因信相
疑釋迦如來八十短量四佛舉山斤海滴以決短疑
雖長短不同並是釋迦應身壽量十六觀經是彌陀
應身壽量經題云觀無量壽佛應身明矣法華是釋
迦自報壽量如經文云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光
[004-0269a]
明疏文特引此經證自報壽量涅槃是釋迦法身壽
量如法華文句云實無量而言無量如涅槃云唯佛
與佛其壽無量是也釋迦法身壽量明矣。


四修性體用伸釋者



葢由光明觀經是體用義故明
六能法華乃屬修性是故不明何以知之法華是修
性義如經云我成佛巳來甚大久遠又云久修業所
得慧光照無量報智既未冥境法報則單應身雖有
長短兩量二應猶複是以不明六能若光明因信相
疑應身之短量四佛舉應身之長量決信相之短疑
觀經因韋提希樂生淨土如來為說十六妙觀經題
無量必對有量此之二經是體用義智與境冥能起
大用應用之上有長有短故辯六能耳。


五應用的辯



六能分三初二家建立次評品是非三
正途伸釋初二家建立者初四明以非身常壽無量
對上三能以能為身無常壽有量對下三能身即生
身有分齊相故名為身非身是報無分齊相故曰非
身小般若云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乃他受用身也此
二應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機依事業二識而見若
別圓兩教是上三能藏通兩教是下三能故知常身
徧應三土若無常身唯應同居若能為下明應徧三
土初雙明報應二有量下單示應身次孤山以淨穢
兩土分對六能以能為身常壽無量為上三能以非
身無常壽有量為下三能二有下約伏疑釋成應疑
云夫應之為義機熟則生機盡則滅乃是有量何得
[004-0269b]
向云能為無量耶故此釋云實如所問但有量有長
短二義長者人天莫數故云能為無量故請觀音疏
云一生身無量此則有量之無量也二法身無量此
是無量之無量也 次評品是非者然四明若以真
中分對六能者且信相既是圓人理合見上三能常
壽何得却疑八十無常壽耶又復涅槃會上別圓二
佛為入滅否若言入滅別圓正是常壽那忽入滅若
不入滅別圓乃留舍利誰云不滅況復山斤海滴之
壽判作無常此深不可以非身對上三能者義亦不
然無著論釋小般經非身作法身以釋安可以法身
為上三能耶其失甚眾且略而評之孤山之說以釋
伏疑消文美則美矣善則未善何者以淨土彌陀為
上三能以淨土釋迦為下三能如此說義則兩佛合
論六能是則釋迦有缺上三能之過彌陀有欠下三
能之失然此二師乃皆哲匠安輙評之但佛法公論
不偏朋黨是故然耳 三正途伸釋者六能對句釋
伏疑消文盡依孤山伹淨穢對論此則不爾今以彌
陀釋迦二佛皆有上下三能故以彌陀淨土無量之
壽為上三能以彌陀不嚴淨國為下三能釋迦則以
山斤海滴淨土之壽為上三能以無常八十穢土之
壽為下三能故大論三十六云當知釋迦文佛更有
清淨國土如阿彌陀佛國土阿彌陀佛亦有不嚴淨
國土如釋迦文佛國土準此文意兩土聖人各有淨
穢二國並有上下三能。
[004-0269c]


六料揀諸文疑妨



問六能三對初之兩句既曰能
為身非身正約身相何不許四明真中之義約身相
辯六能耶。


答此則以身從壽而說與四明真中義則
不同以由文云能為身者即能為常身云非身者即
非常之身非謂即是勝劣兩應之身也。


問若謂六
能唯就同居而說不許應徧三土之言者莫也大用
不周耶。


答若論從體起用以寂光理土為體下之三
土屬用今辯六能唯就同居者以同居明其長短兩
量故須辯之若法性土中不明壽量故不辯也。



若謂法華是修性義非體用義不辯六能者經中既
云我實成佛巳來正是從體起用那云法華非體用
義不明六能耶。


答今云約修性義不明六能者此約
最初起修而說若經文云成佛巳來者能成是智所
成是理還屬自報是修性攝但今日法華座席果上
說因非體用也。


問法華是修性義既無長短兩量
是故不明六能若爾文句那云應身同緣緣長同長
緣促同促云云自彼於我何為此文亦明長短兩量
何不明六能耶。


答此是通途釋應身義何謂應身故
即釋云應身同緣緣長同長緣促同促非是法華明
其穢土短量淨土長量故云長短。


問若不許四明真
中義者妙玄那云大即大乘常壽小即小乘無常之
壽此文正是真中分大小何不許四明之說耶。


答此
約教旨以說藏通兩教灰斷無常齊業緣不談後報
故曰無常別圓二教有本之應能化復作化化化無
[004-0270a]
窮故曰常壽此約教旨釋義此文非辯六能與四明
事業二識以見勝劣不同耳。


接正如佛



玅玄明通教別為菩薩立忍名至第十地引大品云
是則十地菩薩當知為如佛地籤即釋云十地猶受
菩薩之名復名為佛地者以佛地邊有菩薩地名故
知始終皆有菩薩位以此之故通教乃有如佛之談
非唯當教立忍如佛及借別名通亦然若被接者既
破無明能起八相亦名如佛文義散廣化意幽深講
者為難學者叵曉今欲評之略分四意初究教旨次
辯當教三明被接四釋疑妨。


初究教旨者



四教之中唯於通教而辯如佛其意若
何舊人判云藏教三祇百劫歷劫時長別教所明恒
沙劫數圓實教中雖云不歷僧祇獲法身於等覺位
入重玄門經百千劫此三教者歷劫時長不明如佛
唯通教十地即生可到故明如佛評曰若謂通教不
明劫數故有如佛者如此之說出何經論及以祖文
且如佛之文本出大品及以大論天台釋此祇云大
品明十地菩薩為如佛荊溪釋此亦祇云十地邊有
菩薩地名為如佛即不曾云通教不明劫數明如佛
當知此說一任胸臆之談既無經論祖文為據安可
承信今謂所明如佛者須存通別二義通則四教俱
可立其如佛別則唯在通教可論且通四教者如大
品明三種初發至圓教中云有菩薩初發心即坐道
[004-0270b]
場為如佛籤文釋云若入圓教借使住前亦得通名
坐道場也即是相似觀行為如佛也為異別教故在
初住圓教尚爾藏別例然別為通教者以由通教三
乘共行十地別為菩薩立其忍名故明如佛餘教無
此故不明之以此伸通實無難事古人何僻將此為
疑今略指之煥然可了。


次辯當教者



若據通教中第十正當佛地却云如佛
者何耶舊人或云如者似也以此菩薩有前五相似
於果佛故云如佛評曰四教菩薩亦應皆有前之五
相其餘三教何不明如佛耶或曰如者同也以此菩
薩至於佛地習氣將盡自謂成佛既未開顯恐妨化
意是以教主以如佛之名覆相說之由此通教果上
無人是故然爾評曰圓教亦明如佛莫覆相說耶若
言覆相圓實之教何須覆之若不覆相何明如佛不
原化意致茲錯說今意言通教至第十地名如佛者
葢通教始終十地既別為菩薩立忍至第十地猶受
忍名當知忍名從因受稱況復菩薩既是因人於生
死中教化眾生能忍勞苦從忍立名雖至十地猶名
菩薩復名如佛若三乘共行十地菩薩秪在九地不
至十地若至十地從果受名自名佛地不名如佛今
此十地既不通三乘別在菩薩立忍名故第十地以
因對果從因受名猶名菩薩復云如佛故釋籤云十
地猶受菩薩之名復名為佛地者以佛地邊有菩薩
地又輔行云十佛地邊有菩薩位故云如佛特下邊
[004-0270c]
之一字者由第十地正當佛地今既別為菩薩立忍
此第十地秪名菩薩雖同一位而分兩途是以菩薩
受如佛稱得此根性教旨化意如佛之名如觀掌果
驗舊之說謬妄可知。


三明被接者



輔行云若被接者至此既破一品無明
亦能八相如彼八相故云如佛然破接者雖通三根
今論如佛既在十地故今且從下根判之以由此人
受別圓接巳破無明得八相果此則以圓初住為其
能如通教果佛反為所如葢止觀中將破一品無明
者得稱佛果而接於通別圓地住雖有八相不受果
名通中九地二觀為因至第十地八相為果若被接
者破一品無明亦得八相仍從舊說故亦名果果名
既從舊說八相亦乃反如故云如彼八相得如佛名
此之一義一往似乎難明細詳實無淵旨。


四釋疑妨



問今明如佛唯出大品餘經不說者何。



通別之異通而言之非局大品諸經之中凡明通教
十地皆明如佛如瓔珞經亦有此義別而言之通教
十地文出大品天台大師凡明通教多引大品是故
然爾。


問大品經中秪明通教如佛荊溪得經何意
而立被接如佛。


答葢由通教有利根菩薩受別圓接
準其教旨及以根性故立接證二種如佛。


台宗精英集卷第四
[004-027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