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138 止觀輔行助覽-宋-有嚴 (master)



止觀輔行傳弘決助覽卷第二
丹丘沙門 有嚴 注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四



醫令嗽毒
嗽。音速。吮也。吮。食允反。


亦須複推
向作覆字也。若推者。如初句中相推。云
若欲貪滅而貪欲不生者。為即為離。若即者。滅那
能生。若離者。生而無因等。


故今文中不復委書
三四句。論中不復具作句法。
但令列初句。


對餘境時
今論中且從六受一中論貪。若對餘五
論之。又名未起。


通對十界。後若別起
今文且從一界將巳未對論。
若餘界未起。乃是別論未耳。今遮此未。故云恐也。


乃至未貪欲心。非生非不生十六句
餘三句令例
初句。今為例作第四句。使前二句可作。應云為貪
欲巳。心滅。未貪欲心非生非不生。為貪欲巳。心不
滅。未貪欲心非生非生非不生。為貪欲巳。心亦滅
亦不滅。未貪欲心非生非不生。為貪欲巳。心非滅
非不滅。未貪欲心非生非不生。


何得亦具無等三句
上問巳未。只可論不生。何得
具生。故今拒之。若如問意。只可論不生者。正生中
[002-0874c]
只合論生。又何得論不生耶。


事助
如方等歷幡壇道具中修觀者是。


觀柱緣生
論云。梁柱椽棟名之為殿。上中下分和
合名之為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眾禮和合故有
片名。除三分柱因緣名字。更無柱名等云云


七識正因種
彼經云。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此七
識者非第七識之識也。此第七識乃了因種耳。今
云正種者。疏引什法師釋云。欲界為一。三禪三空
為六。合為七識住。所以然者。三惡苦多識不樂住。
第四禪識色微故。又無想天識不樂住第四無色。
以非想法微故識不樂住。隨識樂住即是法性。故
得為種。巳上止文。



音佛。恕也。


因緣一法治邪癡故
十二因緣治斷常癡。


若轉計者從此句生
四句推無記不生。若轉計者。
為無記滅巳不生。為無記不滅不生。為無記亦滅
亦不滅不生。為無記非滅非不滅不生。


起空屬空。起有屬有
搜要云。非前二收。不出前二。
或善或惡。或空或有也。


不善四句如無禁
貪欲即是道等四句。



苦沃反。五帝中第三帝也。史記云。黃帝為有熊。
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
有虞。皆同姓而異國號。



音原。
[002-0875a]


而孕
所孕之子。謂不祥而棄之。遂名曰棄。乃周之
始祖也。



初覲反。毀齒也。


獫狁
獫。本作玁。音險。狁。音允。皆畜種。故字從犬。


薰鬻
薰。本作[打-丁+薰]。鬻。音育。夷名也。



音延。此乃覆冠衣耳。應作綫。與線同。公羊傳云。
中國不絕如線。


幾盡
上巨依反。近也。謂近盡。


荒服
荒遠之國也。東曰夷。南曰蠻。西曰戎。北曰狄。
有不火食。衣以羽毛。都無禮教。



胡甘反。嗜酉酒為樂。



與啜同。


高陽之子
顓頊。姓高陽氏。


五馬
兄弟五人。



音慧。



音利。



音浸。天邊之妖氣。



音雀。


黑衣當王
江表僧多著黑衣。周武惡之。僧屬陰。慮
陰王以奪陽。



勑艶反。窺覷也。



音真。姓也。


九流
漢書九流。一名家流。二縱橫家流。三雜家流。
四農家流。五說家流。六權家流。七墨家流。八陰陽
[002-0875b]
家流。九道家流。若爾者。道士本儒流耳。



苦軌反。



苦昆反。



音牆。



音櫨。



子余反。猿屬。性多詐。



痕沒反。亦嚙也。


六牛經六年。展轉六十牛
六牛六年各生子。為三
十六子。并母成四十二也。牛子第五者。至第五年
第六年各生一子。是第五各生兩子也。第六牛只
各生一子。牛孫共生十八子。是則母兒孫共為六
十牛。經中以六牛展轉。喻比丘從戒生禪。從禪生
慧而成六神通。


伹結提吉
從諫者吉。不從諫者提。


兩夷一提
自行婬欲。又說過人法云。我知是。我見
是。謂我得煖頂乃至四果等。是名兩夷。以此教人。
又犯一提。


論。依律擯治
律有三擯。一不見擯。二不懺擯。三惡
邪不除擯。若人犯夷。人勸懺悔。答云。我不見罪。佛
令作不見擯。又若犯者。人勸懺悔。答云。我雖見罪。
不能懺悔。佛令作不懺擯。若如利吒言。婬欲不障
道佛。令作惡邪不除擯。


首生白髮
經云。如少壯人。首生白髮。愧而剪除。持
戒比丘訶責壞法之人。亦復如是。
[002-0875c]


鄰國相攻
經云。譬如有王專行暴惡。會遇重病。有
鄰國王興兵滅之。是時國王無力勢故。方乃怖畏
改心修善。如是鄰王得福無量。持戒比丘亦復如
是。驅遣訶責壞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無量。


體外之惑
疏云。體上之惑。


一聞三諦
諸法從緣生。是法緣及盡。是說苦集滅
三諦。


見舅墮負
拘絺羅初難佛云。一切法不忍。佛答云。
汝見是忍不。因而墮負門麤細中。


六神六師
第一臣名月光。所事師名富蘭那。但言
殺父母者無果報。五臣各事一師。皆外道輩。


聞說陰幻
佛告王言。何者是父。汝但於假名五陰
妄生父想。若色是父。四陰應非。若四是父。色亦應
非。色與非色性無和合。


無根信
章安釋云。本時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名
也。


述巳弘願
願云。我於佛前悔。願後更不作。願諸眾
生等。悉發菩提心。


初聞佛偈
住住央掘摩等。凡三百六十七偈。


匿王去後
匿王欲伐。且見央掘去佛不遠。王禮供
巳歎佛云。能降如是惡人。佛為說法。得羅漢果。


四事為涅槃因
一者親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
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論痺
必至反。
[002-0876a]


街衖
衖。與巷同。


𤼣踡
上呂員反。下巨員反。跛。躄病也。



魚際反。睡中語。


亦有不曉世語達遠理者。如會稽道樹寺頓悟禪師。
能悟深理而不曉近事。出涅槃疏
涅槃疏云。昔徐
僕射。理人甚善。為上虞令。犯事不閑。答問如天柱
瑜。極解深義。不曉世語。言天柱瑜者。天柱。山也。在
會稽。瑜。名也。時號頓悟禪師。不曉世語者。涅槃疏
未治定本云。瑜常身病。有尼問疾云。闍梨無所苦
巳就靈姑卜云無苦。即問靈姑是誰。答云是剡。又
問汝剡耶。答云是夜行。又問汝夜行耶。而竟不知
越俗名鼠為靈姑等。故云不曉世語也。又如昔莊
嚴門下有淨藏法師。唯能並難。答無所以。彭城正
公。能善解釋。不便論義。


俱舍以九義立一瞿聲
頌曰。方獸地光言。金剛眼
天水。於斯九種義。智者立瞿聲。九者。一方。二獸。三
地。四光。五言。六金剛。七眼。八天。九水。皆名瞿聲。


亦與四教四門四句意同
疏云。佛伹說一。具四種
意。如說有句。即具於無并雙亦雙非。但作有解不
名智臣。此與四教義合。佛說生生滅。即不生滅雙
亦雙非。但作三藏生滅之解即非智臣。此義又與
四門義合。亦有門乃至雙非門亦爾。


次第對鹽等四
鹽有器無水。雙亦馬雙非。餘四教
四門。例之亦如是。
[002-0876b]


經中先合。對無常等四
經云。如來為計常者說無
常相。令比丘修無常想。為計樂者說於苦相。欲令
比丘多修苦想。為計我者說無我相。欲令比丘修
無我想。或說空者無二十五有相。令比丘修學空
相。


次對四常
不動者是解脫。中無有苦。故是名不動
是正解脫。謂無相者。無有色聲香味觸等。故名無
相。是正解脫。常不變易。名曰常住。或復說言一切
眾生有如來性。


此四亦是四門異名
不動有門。無相空門。不變雙
亦門。佛性雙非門。不動藏。無相通。不變別。佛性圓。


十非
前論中巳說。


六宗情期大同
史記。一陰陽。二儒。三墨。四名。五法。
六道德。陰陽使人拘而多畏。儒者傳而寡要。勞而
少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名者使
人儉而善失真。法者嚴而少恩。道德者使人精神
專一。動合無形。


莊生歸於自爾
莊云。雲為雨乎。雨為雲乎。各自爾。


老氏專歎去奢
老云。聖人去奢去泰。注云。奢謂服
飾飲食。泰謂宮室臺榭。去之者。使人不過分也。


馬祀
牛羊豕。三牲之祭。常聞之矣。言馬祀者。記曰。
大夫之喪薦馬。


羊烝
烝。冬祭名也。冬以羊祭。


脯祀
儀禮。祭之以酒脯。
[002-0876c]


粟祭
禮云。求食家之粟以祭之。然則粟祭非殺生。
不是燒然之因。今恐是肉祭耳。以肉粟同音。寫者
誤矣。


前廣後略
如十乘無四三昧則後略。


神力品約教次第
經云。如來所有一切諸法自在
神力秘要之藏。甚深之事。法力藏事。次第對名用
體宗。


序品約行次第
經云。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今
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


何殊體踏
邪解禪師修體心踏心觀法下。記中云。
雖體踏如空。非體法實智。雖推踏不受。非無作捨
覺。


利鑊等
鑊字應作钁。居縛反。



與鋤同。


止亦名觀。即停止止
下論云。停止止是行善。屬觀
門攝。


觀亦名止。即貫穿觀
下論云。貫穿觀是止善。屬定
門攝。


翻識為智
翻七識為四智。謂成所作智。大圓鏡智
等。


純陀一品明涅槃施
經云。純陀者。名解妙義。白佛
言。我等最後供養。為度無量眾生故。佛言。施食者
有二種果報。一者受巳得菩提。二者受巳入涅槃
[002-0877a]
等。


例道入例
下例字應作倒。


三三為權
謂三乘各有人教。因是為三三。在昔無
果。故三三俱權。


三結
一我見。二非因計因。三疑。


斷離盡
斷煩惱。離生死盡。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



牛馬互無
外道計無因無果。若言父母是眾生因
者。男女當具二根。又眼見男女不似父母等。第三
計各異互無。如牛中無馬。馬中無牛。


隨緣方便及息二邊。俱明三止三觀
隨緣三止者。
著空心息名止息止。心住中道名停止義。中道非
邊。是不止止義。三觀可解息二邊三止者。不著空
假名止息止。心冥中道名停止止。中道非止非不
止是不止止。觀亦可解。


對斥小乘
斥云。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
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不作相。即
是無為。不應有見。


借彼知見之名。非全用義
經曰。云何為知自餓法
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五熱灸身等。云何不見菩
薩。不見一人。行如是行得正解脫。亦知亦見者。為
見眾生。行於邪法必墮地獄。是名為見。知諸眾生。
從地獄出生於人中。若能修行得入解脫。又亦知
亦見者。見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是名為見。
[002-0877b]
云何為知。知諸如來不入涅槃。經中廣解。


天親無著
金剛論。


下之二句。複疎三諦
百非中四句之二也。以無有
相貌句是三諦義。記云。無邊無中故是三也。若三
俱亡乃是絕四離百。


大論二十二云。菩薩修十善。各有五心。謂下。中。上。上
上。上中上。初發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為
百福
五心。下。中。上。上上。中上


有五差別故。所謂人天及以四教
五種布施即五
差別。淨名疏釋云。若持戒。恭敬。慈心。大福。自捨財。
亦教他修福。如是等施皆人檀也。若勝品十善。持
戒精進。恭敬聽法。慈心孝順。華香續明。皆天檀也。
此皆事施。果報不同。三藏二乘觀諦緣。菩薩觀無
常。捨身命財。如代鴿等。並藏檀也。通教體三事皆
空。愍眾生故捨身命財。別教行人種種施。圓教捨
身者。生死後際等觀。離老病死。得不壞常住命財
亦爾。檀即佛性。大品云。一切法趣檀。巳上並四教
施也。後成佛時。五種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


但云願攝。其義則通
如云菩薩為菩提故。離殺害
心。以此善根。願與一切眾生共之。願諸眾生得壽
命長。有大勢力。獲大神通。以是願故。成佛之時。國
士所有一切眾生得壽命長。有勢力。獲神通。又菩
薩離盜心。與眾生共之。願諸佛土純是七寶。故成
佛時。國土純是七寶。眾生富足。乃至遠離邪見。與
[002-0877c]
眾生共之。菩薩成佛時。世界眾生悉得受持摩訶
般若波羅蜜。言通者。無五差別異。


觀因緣智四種不同
下智觀之得聲聞乘。乃至上
上智觀之得佛乘。四智對四教準知。


論。種種行類相貌
智論七十二云。三事何異。有人
言行。是阿鞞跋致菩薩。身口意異於他人。以此表
甚深智慧也。類者。分別知諸菩薩是阿鞞䟦致非
阿鞞䟦致耶。相貌者。除行類。種種因緣得知阿鞞
䟦致相。


不決臧𠘶
下音鄙。語出毛詩盪之什。詩云。於乎小
子。未知臧𠘶臧善𠘶非。鄭玄箋云。不知善𠘶。乃是
不識是非之義耳。


慧單而智複
加一切成複。


且約前二
藏通。


若單約境。準智可知
若境是自境。名自性境。因智
故境。名他性境。境智因緣名共性境。離境離智名
無因境。


莊云。天其運乎
天運篇也。運。廣雅云。轉也。注云。不
運而自行。


地其處乎
不處而自止。


日月諍於所乎
正文所爭不爭所而自代謝。


孰主張是。孰紀綱是
皆自爾也。記作氏。誤。


孰居無事推而行是
無則無所能推。有則各自有
事。然則無事事而推行。是者誰乎哉。各自行耳。巳
[002-0878a]
上並郭象注耳。


老計守雌
道經曰。知雄守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
猶歸於嬰兒。注云。雄以喻尊。雌以喻卑。去尊就卑。
歸老於嬰兒。無所知也。


君弱臣強至二教
下文云。三藏從無明生。不由真
起。此自性邪。見通教真是不生生。一切惑苦滅。此
惑是由不生。此他性邪見。此界內惑。以惑為自。以
真為他界外。以法性為自。無明為他。別教計黎耶
生法。此執他性。圓教計法性生法。此計自性。前君
弱臣強。今君強臣弱。


生等對四教精進
若二藏相應即生生精進。乃至
圓教不生不生精進。


無言菩薩
大集第十三云。王舍城師子將軍。生一
子不啼泣。乃至七日眼不瞬。人謂之瘂。父母立字
名無言。後見佛廣現神變等。無言即契理也。


論。作四說性執久破
與下化他境意同。下記云。自
行若滿必須化他。


一一悉中皆四說
下化他境中。一一悉中。各引四
悉文證。


於一名下說無量義
涅槃三十一云。猶如涅槃。亦
名無生。亦名無出。亦名無作。亦名無為。乃至亦名
吉祥。


以蜈蚣等用喻獨頭
疏云。蜈蚣譬戲論嗔。守宮百
足兀然譬獨頭無明。今記文以蜈蚣喻獨頭。似誤。
[002-0878b]


三昧樂意成身。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動
生方便土。
須巳辨地也。今見等地而言成身者。或是超人。或
是以空三昧且攝之耳。或是果中預談因位。或以
前而例後詳之。


豈圓六根更入別位
三種意生攝別地。前斯為正
意。若攝圓者。斷通惑盡則攝入三昧樂。斷塵沙則
攝入覺法自性等位。然六根淨位非次第人。故云
豈入別耳。


是二中間即是中道
中間是指名色等五支苦果
也。苦道即法身名中道。


六因四緣
因緣名義亦欲略知。今依俱舍出之。六
因者。一能作因。謂一切無為法皆為能作因。二俱
有因。如四相望本法互相假藉。本法為因。四相為
果。四相為因。本法為果。俱時而有故名俱有因。如
心王與心所亦互為也。三同類因。如過去善五蘊
與現在善五蘊為同類因。現在善五蘊與過去善
五蘊為等流果。又如過去解脫戒為同類因。今別
脫戒與未來別脫戒為等流果。四相應因。此唯心
所法。謂心王心所起必同時。五義平等。同一所依。
同一所緣。同一行相。同一時業。更相隨順。義用相
應。故名相應也。互為果邊名為俱有。若相應邊名
相應也。五徧行因。謂苦諦下有五煩惱。即苦下五
見疑無明。集下二見疑無明。此十一俱三義。一徧
緣五部。二徧隨眠五部。三徧與五部染法為因。此
[002-0878c]
因為染污。能與五部染法為因名徧行去聲。或徧緣
五部名徧行平聲。行即滿也。六異熟因。謂能招果熟
故名異熟因。三性之中但取善不善。就善法中唯
取有漏善為異熟因。為無漏善破壞三有。不招異
熟。非因也。為無記劣。不招異熟。言四緣者。一因緣。
謂因如是緣故名因緣。緣以前六因中後之五因
為體。唯除能作因。二等無間緣。謂前念心心所法齊
等。與後心心所法為緣。或可後念心心所法齊等。
因前念心心所法為緣。故云等無間緣。言等者。徧
依及果。三所緣緣。所緣二字屬境。緣之一字屬心。
謂心所緣法性劣。執境方生。猶劣人非杖不起。四
增上緣。謂前六因中第一能作因即是增上緣體。
故一切法皆增上緣○又婆沙中因緣相攝。初六
因攝四緣。能作因攝三緣。謂等無間緣.所緣緣.增
上緣。餘五因攝因緣。緣謂俱有。同類相應。徧行異
熟。又四緣攝六因。因緣緣攝五。謂異熟.俱有.相應.
同類.徧行。若等無間緣.所緣緣。無因可攝。能作因
攝增上緣。


楞伽第四佛語心品
心品第三云。於彼演說大乘。
皆是如來地。十地則為初。初地則為八。第九則為
七。七亦復為八。第二為第三。第四為第五。第三為
第六無。所有何次。既云為次。所以互融。恐人疑今
記文寫者誤。故撿經以決之。


為漸為頓
大慧問為漸淨為頓淨。佛言。是漸淨非
[002-0879a]
頓淨。譬如陶師造器。漸成非頓。如來淨諸眾生。自
心現流。亦復如是。


現流
經謂漸頓之化。佛從法性顯現流出。


頓現一切
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而無分別。如來淨
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一切無相境界
而無分別。乃至云。報佛亦爾。於色究竟天。頓能成
熟一切眾生。令修諸行。


五種種性佛
經云。若有聞說一一法自心顯現。不
思議境。不驚不怖。此是如來乘性。既云不驚怖。則
是菩薩性也。經中不言菩薩性。


聲聞
經云。若聞說蘊處界。舉身毛竪。心樂修習。乃
至我生巳盡等。此是聲聞性。


緣覺
經云。若聞緣覺乘。舉身毛竪。悲泣流淚。捨離
憒閙。或聞神通變化。其心信受。是名緣覺。今記不
列緣覺。


不定
經云。不定性者。謂聞三種。謂佛及聲聞.緣覺。
隨生信解。而順修習。而成大慧。


無性
彼經四卷。成部文中無無性。只有各別性耳。
各別中又說聲聞。


五法
謂相.名.妄想.如如.正智。相者。形相色像等。名
者。有如是相。名為缾等。妄想者。有施設眾名。顯示
諸相缾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如如者。彼名彼相。畢
竟不可得彼如是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為眾
生如實演說。是名正智。
[002-0879b]


及三自性
妄計自性。謂計自性從相生。於種類顯
現生計著故。二緣起自性。從所依所緣起。是緣起
自性。三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二分別自性聖
智。


二無我
人無我。法無我。


論。十地為如佛
大論五十中解云。菩薩坐七寶菩
提樹下。入第十地。名為法雲。譬如大雲澍雨。連下
無間。心自然生無量無邊清淨諸佛法。乃至云降
魔放光具十力等。十方諸佛大聲唱言。某方某國
某甲菩薩坐於道場。具佛事。是名十地當如佛。


樂定樂慧。轉世現信解見得身證
此一說。未知記
主據何處文耶。蓋以樂定樂慧。自是上流般中一
位開出。又復身證不入學人之位。此說與下文俱
舍問答相違。學者辯之。


無學為九乃至不壞法
死至骨想是俱解脫之因。
故果有神通。


一間
俱舍頌云。斷惑八品一生名一間。疏釋云。間
為間隔。為有一生為間隔不證圓寂。


退護思住達
五字下各有一法字。謂退法乃至達
法。


問。何緣身證不預其數
連上文。是俱舍語也。此問
者是問學人十八中何不云身證。俱舍頌云。得滅
定不還。轉名為身證。彼釋云。若不還果修滅定。轉
名身證。滅定無身。由身證得故名身證。故答之。滅
[002-0879c]
定有漏。不是依因。故不預數。今記中於三果開為
十一。內有身證。俱舍則無。或恐是誤也。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



論。斷奠
上丁段反。下丁定反。涅槃疏云。無差也。


正量部
權衡刊定名量。無邪謬名正。西域論名也。


苦縣
上音戶。


東夏之神州
南山戒疏云。雪山巳南。三方歫海。周
九萬里。厥號大夏。此方中岳亦中華。且據軒轅局
談中表。故河圖云。崑崙東南方五千里。號曰神州。
爾雅云。河出崑崙。佛經云。四海本源。香山所出。分
流四海。俗云崑崙者。謂香山耳。


初約四句料簡
論但三句。言四者。準前義加非漸
非頓。故曰未若權實章中其名委悉。以下有非權
非實句。


漸頓復兼偏圓
漸頓指釋文中。


今回在前
經中佛如醍醐巳方云。如牛新生。血乳
未別。今論在聲聞前列之。故云也。血者。無明煩惱
也。乳者。眾生善五陰也。


二相
經云。摩訶般若波羅蜜中。我無我無有二相。
又云。一切法善不善等亦無有二相。


別教之終
地上。


愚夫禪
經云。二乘之人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鏁
相連。無常。苦。不淨相。漸次不捨增勝。至無想滅定。


觀察禪
經云。自知共相人無我巳。亦離外道自他
[002-0880a]
俱我。於法無我隨順觀察。


真如禪
經云。若分別我無我有二。是虗妄念。若如
實知彼念不起。是名真如禪。


如來禪
經云。入佛地住。自證聖智。為諸眾生作不
思議事。是如來禪。


欲入第七住
七住名不退。六住名正心。有人云。六
住退者是權耳。今為經中說退者。法財王子及八
萬人皆退。若舍利弗示作法財權退可然。豈八萬
人皆權退耶。又有人云。初住斷見。斷巳不退。今六
住退者。名伏為斷。是故退耳。此亦非矣。若十信中
立斷名者。可是名伏為斷。今十住中本是斷位。如
何名斷為伏。太顛倒也。又有人云。六心退者。非第
六正心中退也。乃是第一發心住位中橫開為十。
於此十中第六而退。此又穿鑿太過矣。經中自云。
十住之前一切凡夫法中發菩提心者。有恒河沙
眾生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若一
切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爾時從初
一住至第六住。若修般若波羅蜜止觀現前。復值
諸佛菩薩所護。出到第七住。自此巳前名為退分。
若不值善知識。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薩心。不
名習種性。若讀此文。則知非初住中橫開之六心
也。今試議之。夫見惑牽四趣生。若斷見巳不墮四
趣。思惑牽人天生。若斷思盡出人天界。良由別人
宿善不等。致令今世用觀不同。若先斷見。次斷思
[002-0880b]
者。此等行人必不言退。次第用觀故也。若用斷見
斷思二智。同在一念等觀兩惑者。記主謂之俱斷。
斷之未盡。則此人多退。然則遇惡緣則退。值善緣
則進。非謂俱斷之人一例退也。昔人以截藕為喻。
於義未明。今記引大論云。舍利弗六千劫。若優婆
塞戒經云。舍利弗六萬劫求菩提。所以退者。未得
解脫。劫數不同。不須和會。


大經數等名異
此下記中引。


論舊醫乳藥
略如玄籤。備撿。引涅槃注。


制多
塔也。


僧祇四受云云。五分五受云云。四分亦五
南山業疏云。
僧祇八受。謂善來。自然。五。十。八。二十。遣信。曾歸也。
五分十二受。一自然。二一語。三二語。四十一眾。五
破惡見實。六第一受具。十善來。八三語。九八敬。十
羯磨。十一二十僧。十二遣信也。四分各五有十。一
善來。二破結。三三語。四邊方五人。五中國十人。此
五是僧也。一八敬。二二十眾。三遣信。四小年曾歸。
五邊方十眾。此五是尼也。今文與業疏不同者。恐
誤。驗知前文。小無懺重之誤。是違記耳。


多伽見母明受不同
多論七受。謂自誓。見諦。三歸。
善來。三語。八法。羯磨。伽論十種。謂無師。自誓。見諦。
問答。三歸。五眾。十眾。二部僧。八重。遣信。見論八種。
謂教授。三歸。問答。善來。重法。遣信。八語。羯磨。毗尼
母論十種。謂善來。建立。三語。羯磨。隨師教。遣信。勑
[002-0880c]
聽。


上法
本初要期求戒。及纔破結。果與戒一時俱得。
故名上法。


白木調
有人以調作去聲呼。非也。據梁書職貢圖。
作條。


五人受中須一人持律
此別部之意耳。四分則不
然。須五皆明律。故業疏云。邊地開五。要須持律。非
假持律。焉得成遂。


百罵
八敬謂。百夏比丘尼禮初夏比丘足。不得罵
僧。不得舉僧過。依僧受戒。依僧懺殘罪。半月請教
戒。不得無僧處安居。依僧自恣。


是尼端正
十誦迦尸國有女。端正妹好。價直半國。
大臣大官求之不得。此女遂乃出家。有諸惡輩皆
習議云。若受戒時。我於路中須奪取之。諸尼聞巳。
不知云何。乃往白佛。佛言。從今聽此半迦尸尼遣
使受具足戒。


亦名十二語
三番白四名十二語。初番於尼中白
四。次番為端正尼若自往大僧中受戒。路上恐為
惡輩所奪。佛令醜尼僧中代為受戒。即遣使也。第
三是醜尼却回來騰僧羯磨。又名白四。此非尼常
行法。蓋是也正女一緣耳。若常行法。沙彌尼先於
比丘尼壇上白四羯磨受戒畢。此名本法尼也。次
須於大僧處再秉白四羯磨。但兩番也。


十利
戒戒之下皆有十利。一攝取於僧。二令僧歡
[002-0881a]
喜。三令僧安樂。四未信者令信。五巳信令增長。六
難調者調順。七慚愧者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
未來有漏。十正法久住。


一支一境
身三口四等支。殺盜婬妄等境。隨其支
境。犯者結罪輕重。


犯婬三趣
三趣者。四分謂人.畜.非人也。人則女人
三道。男子二道。若覺并睡眠。及死而未壞或少壞。
但使入毛頭許。皆波羅夷。畜則牛馬猪狗鴈鷄之
屬。莫問心懷想疑。但是正道皆結夷。非人者攝天
子.脩羅.鬼神.地獄四類也。業疏云。人畜兩趣。形現
易知。天.鬼神等幽通難識。故合天與脩羅.鬼畜為
一趣。是則開成六道合成三趣耳。


相部對內
相部即河北相州厲律師之義也。犯邊
罪者多論障。在家外眾并出家內眾。若相州厲律
師謂但障內眾。故云對內。


作白巳後入餘心者
多論云。作白之時。具上四心。
不名得戒。羯磨巳後。方有四心。皆是得限。餘心者。
謂惡.無起.睡眠。


四心三性始末恒有
無作戒者。律鈔云。無作一發
續現。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緣辨也。故雜心論
云。身動滅巳。與餘識俱。是法隨生。故名無作。言四
心者。三性之外加睡眠。


多羅樹
西域記云。其樹如此方椶欄。高七八尺。果
熟則赤大如石榴。
[002-0881b]


乃至天樂。廣如初句
廣如經中第一句說。最末句
云。若見男子隨逐女人時。或見女人隨逐男子時。
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
行。令戒雜穢。不得名為淨戒具足。乃至為生天受
五欲樂。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


式又迦羅尼
此翻名學。即眾學法也。律五篇之第
五。


若據餘部。餘心亦得
四分之外皆名餘部。成論云。
出入常有善心轉勝。故若八無作中言隨心無作
者。隨生死心恒有無作。非謂隨定慧。


十八法中
亦欲略知。今引律文注之。


一法非法
多論云。八正真軌是趣道因。名為法。彼
說為非法。五邪不能生解為非。彼說為是。彼者指
調達也。下去皆爾。


二律非律
八正真能調身口。離於七非稱為律也。
彼說為非。律五邪反前。彼說為律。


三犯不犯
多論云。不剃不剪。佛判有罪。名犯。彼謂
有命若不剃剪。說為不犯。又律中不犯。心念作惡。
未形身口。以惡微故不制有罪。說為不犯。彼說心
起三毒最是過本。說名為犯。


四若輕若重
律犯遮惡為輕。彼為一切草木皆重。
重者初篇。業思一形永障為重。彼見先作無犯。便
言婬盜俱輕。


五有殘無殘
犯下四篇。非一生障。名曰有殘。彼說
[002-0881c]
無殘。若犯初篇。永喪道芽。名曰無殘。彼說有殘。


六麤惡非麤惡
初二篇若身若口無慚心故犯濁
重偷蘭。名麤惡。非麤惡者。波逸提下及餘偷蘭也。
彼皆反說。


七常所行非常所行
八正道常所用法。彼說非常。
五法非常用法。彼說常所用。又了論云。非常行者。
非佛所作所習也。彼即說是。常所行者。是佛所作。
入定說法。受現法樂。是佛所習。彼又反說。


八制非制
五篇是佛金口所制。彼說非制。五法非
佛所吐。彼說為制。


九說非說
五篇之中。四是重禁。餘是輕約。此名正
說。彼說為非。四禁為輕。餘篇為重。是名非說。四禁
為輕。餘篇為重。是名非說。彼為是說。十八法皆多
論中文。


毗尼與律
毗尼翻律。不可並列。


對心對境
能對之心。所對境也。境即殺盜婬妄等
境。母論云。犯必託境。關心成業。


若罪若事
罪即殺盜等罪。事即五篇懺悔等事。


若雙若單
雙則雙持雙犯。單則單持單犯。言雙者。
戒疏約二以明持犯。一約心用。一切諸戒並具四
止持.作持.止犯.作犯。二約教行。此乃或具不具。言心用者。
如止殺盜先修慈悲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為作
持。望境不起名為止持。此即止中有作。此名雙持。
反此二持乃成雙犯也。言教行者。若聖教聽作制
[002-0882a]
聽作者。如二房等戒。倒作者。如半月說戒。亦具四行。如欲說戒羯磨。
先止外緣。望離麤過。名為止持。後善行成。名為作
持。名作中有止。二犯者。亦反上也。巳上名雙持雙
犯也。單持犯者。如婬盜等。約教為論。佛不許作。只
有單持單犯耳。不作名持。作者名犯也。


煑燒等輕重之相
準目連問罪報經。若比丘比丘
尼無慚愧心。輕慢佛語。犯突吉羅。眾惡戒罪。如四
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歲數九百千歲。
乃至犯波羅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壽十六千歲。墮
泥犁中。於人間歲數計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一犯既是。諸犯亦然。其餘三篇不復錄出。


隨所詮一塵一心一觀皆徧法界
六塵三心攝一
切法。且如色塵則善惡法性等色。十界互具。即空
故一切色一色。即假故一色一切色。即中故非一
非一切色。塵既爾。餘塵亦然。六塵既爾。三心亦然。
豈同篇聚。但詮輕重雙單等相而招報各別耶。


為篇
一夷。二殘。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羅。


為聚
五徧中加偷蘭。


文殊問經。彼列五夷二提一吉
五夷者。經云。若以
心分別男.女.非男非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
心分別畜生.餓鬼。男.女.非男非女。諸天神男.女.非
男非女。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
乘。若受出世間菩薩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薩犯
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他物。若小.若
[002-0882b]
大.若長.若短.若有色.若有形.若住.若動.若覆藏.若
移處.若有封印.右盛貯。若以心起盜想。犯波羅夷。
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妄語心。犯波羅夷。
二提者。佛法僧物。若華香塗香。若衣服。若珍寶。若
菩薩以踐踏。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處。及菩
提樹轉法輪處。若以脚踐蹋。犯波夜提。若不信者。
不堪得三乘。一言者。若吐舌動眼。毀諸威儀。起此
想者。犯突吉羅。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摩觸
或比丘摩觸女人身。或女人摩觸比丘。身分
不動而受樂者偷蘭。動而受樂犯殘。有因蘭.果蘭
異。


僧中行白
懺僧殘極有四法。謂別住六夜本日治
出罪。行白者。與犯殘人白四羯磨。其犯殘者具威
儀白云。大德僧聽。我某甲犯故漏失。餘罪準白。


下意
奪三十五事。是折伏法。勿得有違。執眾勞苦。
奉清淨比丘。是調伏法。彼行覆藏者。應目三時見
清淨比丘。應作者。一切如法。不應違逆。至布薩日。
應掃灑布薩處。供給調度。乃至自在小房中住。有
客來遣出者。答云。不得二人共宿。不得與清淨比
丘共住經行。不得同一林坐。並是其意卑下。


奪三十五事
七種不同。初五奪眷屬。一不得授人
大戒。二不應授人依止。三不應畜沙彌。四不應受
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應往○二五奪智能。
一不應說戒。二若僧中問毗尼義不應答。三若僧
[002-0882c]
差作羯磨不應作。四若僧中簡集智慧者共評論
眾事。不在其列。五若僧差作信命者不應作○三
五奪順從。一不得早入聚落。二不得福暮還。三親
近比丘。四不應近白衣外道。五應順從諸比丘教。
不應異語○四五奪相續後犯。一不應更犯此罪。
餘亦不應犯為殘作訶責。指下篇為餘。二若相似若從此生相似
謂同一篇罪也。徥此生者。謂為摩觸訶責而與女屏坐。三若復重於此謂犯提被
治後更犯殘等。四不應嫌羯磨。五不應訶羯磨人○五五

奪供給。一若善比丘為敷坐具供養。不應受。二不
應受他洗足。三不應受他安洗足物。四不應受他
拭革屣。五不應受他揩摩拭身○六五制其恭敬。
謂不應受善比丘禮拜。合掌。問訊。迎送。特衣鉢○
七五奪其證正化事。一不應舉善比丘為作憶念
作自言。二不應證他事。三不應遮布薩。四不應遮
自恣。五不應共善比丘諍云云。然非但殘奪三十
五事。犯夷亦然耳。


本日等名為治擯
此懺犯殘情過也。如行百夜別
住。今巳滿五十夜。若再犯者。前五十夜俱失。當再
行百夜。六夜中犯亦爾。以違僧命故前法懷。言六
夜者。梵云摩那埵。此翻意喜。謂罪淨故自喜。又眾
僧亦喜。如行滿五夜又再犯。則五夜俱失。當再治
之。謂本月治。


因蘭
梵語偷蘭。此翻大障。謂遮障善道也。因蘭有
三品。若初篇近方便是上品蘭。初篇次方便并下
[002-0883a]
二篇近方便是中品蘭。遠方便是下品蘭。因蘭亦
名從生蘭。若果蘭者亦名自性蘭。非二篇而生也。
即是破僧并盜四錢及裸形見佛之類是果蘭。


論不息世譏嫌
涅槃十一云。息世譏嫌戒者。不作
販賣輕秤小斗欺誑於人。因他形勢取人財物。害
心繫縛破壞成功。然明而臥等。又不畜象馬車乘。
奴婢金銀。糓米麥豆黍粟稻麻等。


無救之門
阿鼻翻無救也。


應引大經十二等
謂邪常等。


下四聚名破律儀
蘭.提.悔.吉。


南山此文雖則有據據唯識論。判位太高
位者。論明五
位。不離唯識。五位者。一資粮。二加行。三通達。四修
習。五究竟○一資粮者。未能修唯識觀。但修福智
資益巳身。故頌云。乃至未起識。求位唯識性。於二
取隨眠。猶未能伏斷。此中通明四行。謂十信.十住.
十行.十迴向○二加行者。即煖等四善根也。煖位
得聖道之前相。發下品四尋思觀。謂一名。二義。三
自性。四差別。此煖位。菩薩第六識於定中觀此四
法成空相分。二頂位。菩薩依明增定。作上品尋思
觀。重觀察名義等四皆自心變。三忍位。忍境識空。
伏除煩惱.所知二障。四世第一位。作無間定。發上
品如實智○三通達者。作唯識觀入見道也。至此
巳來。無數劫滿。即在初地。然此見道略有二種。一
真。二相。真見道者巳根本無分別為體。證生法二
[002-0883b]
空。實斷二障也。相見道者。即十六心等菩薩。得此
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四修習行者。出
前所說相見道也。乃至第十地終金剛心無間道
巳。並名修道也○五究竟者。從金剛心後解脫道
中。盡未來際。唯佛獨能。所作巳辨也。此五位中。資
粮四十心菩薩多在散位。伹修六度萬行耳。第二
加行位。十向後心作影像唯識觀。第三通達.第四
修習位。修道亦作真實唯識觀等云云。若佛果者。
即究竟第五位也。故曰太高。然太高之言。頗為弘
律者所非。謂律中自有初心懺罪之法故也。然則
荊溪豈不知之耶。今太高之言。亦且據論一往語
耳。


小乘中僧別兩懺
僧者如四僧巳上行白四羯磨
懺夷者是也。別者如對首懺提等是也。



口貢反。勒韁也。


肉身法身至三趣不至三趣
象壞肉身不至三趣。
惡知識壞法身至三趣。象是身怨。惡知識是法怨。


奏師子琴
阿修羅王取師子筋為琴絃。


加以醎水
涅槃經意。如渴者飲以醎水。愈增其渴
也。


四動以對一修
動修。不動修。亦動亦不動修。非動
非不動修。


十六句
餘三句者。謂動不修。不動不修。亦動亦不
動不修。非動非不動不修。又動亦修亦不修。不動
[002-0883c]
亦修亦不修。亦動亦不動亦修亦不修。非動非不
動亦修亦不修。又動非修非不修。乃至非動非不
動非修非不修。十六句中各有其義。



音俞。寫誤。經作瘡字。彼云。如人瘡病。


許畜重物
氈褥金寶。體用俱重。


合百一畜長等以為下根
百一本中根。畜長本下
根。今文一往合為一。


說淨
說淨法有二。一展轉淨。得衣巳十日滿。未見
明相前。求一比丘對首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
甲長衣。未作淨。今為淨故施與大德。為展轉淨故。
彼受淨者言長老。一心念。汝有是長衣。未作淨。為淨故
與我。我今受之。汝施誰。答曰。施與某甲。受淨者又言
老。一心念。汝有是長夜。未作淨。為淨故施與我。我
巳受之。汝與某甲是衣。某甲巳有。汝為某甲故善
護持。使取著用。隨因緣一說。二者真實淨。纔得物
須作斷心。決定捨之物。過他人邊。


受持等事
除上根忍力成者。其餘人並須說淨。并
加法巳方可受持。若新者。須作法。捨舊三衣巳方
可加法。不加法者違佛所制。猶國俗服耳。然佛制
三衣。須體量色三並須如法。方加法可然。


隨坐
隨坐乃至一坐食耳。


不作餘食。佛制足食巳。捨威儀如坐食時。前境堪足。忽低頭取。與後
分離狀之例名捨。不作餘食法而食者。咽咽墮罪。僧祇。捨

威儀有八種。謂行住坐臥長牀短牀乘般。且如狀
[002-0884a]
上坐巳。若見師僧塔象在背後者。迴身避坐。曳身
不得離牀。若離名捨威儀。若正食時。天雨於上。持
蓋。無者合牀舁著覆處。舁時倒地。及諸緣離本坐
處。更食者犯墮。作餘食法者。一。從淨人受巳。共未
足比丘互跪云。大德。我足食巳。知是看是。作餘食
法。二。授與前人。三。舒手相及處。作三法。一。彼受為
食。二。口云。我止。汝取食之。三。度與他。凡論食。是正
食也。


僧中得衣
或分亡五眾衣。或施主送衣。


略如食法
上起貪。下起瞋。中起癡。


小食
粥。


後食
過中非時。


有云加法
畜百一者是中根人。但有加法而無說
淨。若下根人。三衣六物之外。一切說淨。


而為淨施
大乘以佛菩薩為淨施主。小乘以和尚
闍梨為淨施主。即衣藥鉢也。


我物屬他
展轉淨施主。即衣藥鉢也。說淨巳。並屬
衣藥鉢所有。


禁性重之由
凡果物及飲食藥餌等。並須從淨人
邊受。不爾屬盜。


持鉢持衣
鉢須鐵瓦者。異外道故。衣須布㲲者。異
俗流故。今之人。畜木鉢。衣羅縠。非外道俗流而何。


斥三修
前巳箋注。


二邊皆有麤細
常途說覺觀者。如眼見色名覺。細
[002-0884b]
心分別形顯等異名觀。今修中觀。知生死動有邊
名覺。空亂意涅槃邊名觀。故云也。


三覺謂欲恚害
欲覺者。經云。譬如端正淨潔之人。
不受一切穢污不淨。如熱鐵丸。人無受者。恚覺者。
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篋。令人養食。若令一
蛇生嗔恚者。我當戮之。四大亦爾。若一嗔者則能
殺人。害覺者。觀察五陰如旃陀羅。常懷害心。五陰
亦爾。常懷諸結惱害之心。


一一諦上皆有見愛
執俗諦起見名寒。起愛名熱。
觀俗破見如煖。破愛如涼。中諦執破愛見。準說可
知。


中根義開通別
論中先通言。次別說。


碓磑
上丁會切。舂也。下五對切。磨也。


不受壞生
但有生性者乞食人。一切不受。


貯宿殘煑
殘宿者。今日受巳至明日。一切沙門釋
子受大戒者皆不清淨。五分云。比丘受食巳。或食
未食。經夜名殘宿。問。殘之與宿為一為異。四句答
之。一殘而非宿且受四藥不加四法過中。吉羅。二宿而非殘。亦
禾愛食或共宿犯吉。不宿不犯。三亦殘亦宿。四非殘非宿。可知。
又殘宿內宿亦作四句。一是殘宿非內宿今日受食安界
外不共宿。非內宿。得墮。二是內非殘。三四類知。○煑者。比

丘在淨地同宿同煑及自煑等。


論。淨名云。於食等者於法亦等。乃至於食等
疏約
事理以釋。事者捨貧從富捨富從貧。以食不等則
[002-0884c]
慈悲觀行皆悉不等。是為於食不等。於法不等。若
貧富俱乞。於食若等。則慈悲觀行亦等。理者大品
云。一切法趣。味味為法界。含一切法。食有故法有。
食無故法無。食不可得。故云何有趣非趣。此中道
真禪悅食。


惸獨
上巨榮切。無兄弟曰惸。老而無子曰獨。


斷金
上丁亂反。易繫辭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孔
頴達云。二人若同齊其心。鐵利能斷截於金。金是
堅剛之物。能斷而截之。言其利之甚。


朝歌
上知遙反。地名也。紂王所都。魏文帝改為朝
歌郡。周武帝又改為衛州。


莊以蔗支離乃至五管在上
文在莊子。與今文少
別。彼人間世篇云。支離疎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
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彼無燕字。支離疏者。謂形體
支離不全之貌也。遂得疎其名。頤隱於臍者。脊曲
而項縮也。會音膾。撮音最。乃項椎也。以脊曲頭低
故兩肩疎而指天也。五管在上者。管本作筦。筦者
腧也。謂五藏之腧皆在上。腧。式注反也。


若賜疾者粟乃至我則無用
非莊子之全文。乃記
主取彼之意而為語耳。彼云。上徵武士。則支離攘
臂於其間恃其無用故不自竄。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
不受功不任作役。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與十束薪役則
不與。賜則受之。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

況支離其德者乎。
[002-0885a]


有力者負而趨之
莊子曰。藏舟於壑。將謂固矣。不
知有力者負而趨之。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七



十境互發。十乘增減。一一法中皆有通塞
十境增
者。具發於十。減者。或發三四等。若發而用觀則通。
不用觀則塞。此乃境出十乘。增者具修於十。減者
或修三四等。入位名通。不入名塞。此乃乘也。


對轉兼具
如助開中對治等四。


論。六事六理
六事者。事釋中三知識。及觀心中佛
威神覆護。并脫纓著弊。又一音說法等三是也。六
理者。六度并法性各開為三。此六事六理三諦各
具。是為十八。


頻婆娑羅王以欲色故。入怨國在婬女房
論十七
中略釋。論謂歒國。獨在婬女阿梵婆羅房中。


優填王以欲色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論不說截手
足緣。


地神
即后土也。孝經緯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闍
不可以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土。今壇是也。禮記
曰。共工氏之子后土為社。共工氏之覇九州也。其
子曰后土。能平州故。祀以為社。其工者。伏羲在位
一百一十年之後。即有女媧氏。次即共工氏。


五糓之神
孝經緯曰。稷。五糓之長。糓不可以徧祭。
故立稷神以祭之。禮記曰。厲山氏之子柱及周棄
為稷。柱能植百糓。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是故二人
[002-0885b]
並為稷神。


田正
未詳。


敢發
發開也。


倮而嘇
下山咸切。口噉也。


未齓
初覲切。應作齓。謂毀齒也。男八月而齒生。八
歲而毀齒。女七月而齒生。七歲而毀齒。


既笄
音雞。禮。女十有五而笄。謂以竹而簪髮也。


周賂
音路。謂貨賂也。


八音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土曰塤
今童子吹之。


皮曰皷
應曰革。


竹曰管
篪也。長一尺四寸。圍四寸。九孔。


絲曰絃
琴瑟。
石曰磬


木曰柷
方二尺四寸。中有椎。合樂之時。投椎於中
而撞之。


論憋龍氣
憋。卑列切。怒氣也。


女第
越本作女。女應作次。


五之亂
越本作之。之應作色。


五臭亂鼻
春羶。夏焦。中央香。秋腥。冬朽。朽。許九切。
氣若有若無也。


困悛中顙
中。去聲。悛本作惾。子公切。又音悛。七金
切。恐誤。釋云。因惾猶刻賊。不通也。


喝口
經本濁亦作噣。音同。竹杖切。恐有釋音。


滑心
音骨。謂汩亂也。
[002-0885c]


老語大同
老曰。五色令人目盲。五聲令人耳聾。五
味令人口爽。


緣起觀
觀十二因緣。破三世疑。



莫孔切。



公對切。心亂也。


嚬欠
嚬呻欠㰦。


毗鉢舍那
此翻慧。


二二立一
睡眠二。掉悔二。


睡眠徧不違。若有皆增一
論中此之二句本在無
覆許十二句之後。疏釋云。睡眠徧不違者。謂於善
惡無記中徧有不違也。隨何所有皆說此增。若善
心中二十二則加至二十三。若前二十三則加至
二十四。惡及無記準說可知。


十大地
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三摩地。


十大善地
信。不放逸。輕安。捨。慚。愧。無貪。無瞋。不害。
勤。


及尋伺
即覺觀之二同也。


有時增惡作
此惡作通善惡性。於善心中有無不
定。故言有時。善心若有。於前心品更增作成二十
三也。惡作者。謂緣惡作心追悔性。問。何等惡作說
名為善。答。謂於善惡不作中心追悔性。謂於先時
於善不作。於惡而作。後生追悔。名善惡作也。與此
相違名為不善。謂先作善而作惡。後生追悔。名不
善惡作也。故此二惡作。各依善惡二處而起。
[002-0886a]


大地十
同前。


大煩惱地六
癡。放逸。懈怠。不信。昏。掉。


大不善二
身邊二見也。此二是有覆無記。


四煩惱.忿等。惡作二十一
此三類不同。一四煩惱。
謂貪。瞋。癡。慢。二忿等者。謂等取十小隨煩惱也。言
十小者。謂忿。覆。慳。嫉。惱。害。謟。誑。憍。恨。三惡作者。謂
不善心中惡作。此類各有二十一心所。


有覆有十八
謂大地十。大煩地六。及尋伺二。


無覆許十二
欲無覆心。異熟生心等也。此十二心
所俱生。謂大地十與尋伺也。言許者。依薩婆多宗。
惡作不通無記。故於無記心唯許十。有二不同。經
部惡作通無記。心中更加惡作。故得有十三也。巳
上並俱舍疏。略欲知之。



音巳。



居縛切。大猿也。


八肘
每一肘尺八寸。


下座
若多人坐禪。令最下一人。


不得拄脇
犯擊櫪戒也。佛在舍衛。六群一人擊一
人。幾令命終。故今云不得。


以拄其前
拄胸也。


三搖不動
若坐禪人困。肩下座人以杖就胷前三
搖而窹之。若搖之不動。就左邊擉之。



音翁。


廣說法門
野干為天帝釋自說因地作國王。以兵
[002-0886b]
借於小國鬪戰傷害。又受諸女躭荒奢侈。進犯惡
業。身死乃生地獄餓鬼。今生畜作野干身。又說十
善十惡四等六度諸法道品。乃至野干七日命終
之後生兜率天。


大論枝觚廣大
觚。酒爵也。論三七中作柧文。云柧
枝廣大。又云其枝及柧。柧即柧棱。


論。如點頭
以竹篙於船頭拄點之。船欲東則西拄。
欲西則東拄。


三教菩薩
教應作藏。


因果合論
欲界苦麤障。色界勝妙出。是上下六果。
更有上下六因。具如禪門。


高聲唱令聞
記脫間字。


餘八是別
八應作九。


能答問者許是五品
論云。問觀自生心。云何四不
說。離戲論諍訟。心淨如虗空。問觀自生心。云何知
自心。起十種境界。成一心三智。問觀自生心。云何
知十境。各成十法乘。遊四方快樂。凡三十六問。許
是五品者。非是口與筆答。乃是心答耳。


更以權實四章互顯
文云。對三權說一實。四種止
觀皆實不虗。又四種皆權。乃至云。強說為權。強說
為實。


且以中行破彼同居.方便二死
若云。被生死。過五
百。須至妙覺名為越野。今初住甚以中道行。破同
居方便二死耳。以實報之死未盡。故云且。
[002-0886c]


理雖無差
金剛智初地與等覺無差。但淺深異耳。


文雖各說
金剛名牢強稱。割三惑。越一死。名雖不
一。


牟子
漢靈帝崩後天下擾亂。時牟子為蒼梧太守。


伏櫪
音歷。馬舍。


髦俊
上毛音。爾雅曰。土中之俊如毛中之毛。謂最
長者也。


辭不說一夫
多夫。


雪山大士被帝釋試之
聖行品云。昔過去佛日未
出。我於爾時作婆羅門求索大乘。乃至不聞方等
名字。經無量歲求大乘故。修行苦行。時帝釋自變
其身作羅剎像。下至雪山而試之。宣過去佛所說
半偈云云。我言。大士。汝何處得是之偈。羅剎言。我
為飢渴苦惱。心悶亂語耳。大士更求餘半偈。羅剎
言。汝若捨身者。我當為說。大士敷座白言。願和尚
說餘半偈云云


搨其鼻
上都搕切。應作搨。或作㯓。手打也。


具巳第八卷
巳應作如。


初二對三止三觀
初二一對即法修也。法修皆次
第。即前次第止觀也。但前大意中是修。今是所發
為異耳。然列中云互發有十。須談十境。謂次第十。
不次第十。至釋次第但三四。次第止觀者。須境境
次第三止觀也。


不名為頓
至法名頓耳。
[002-0887a]


論後發陰入
陰境常現。言發者下。記中云。謂發陰
解也。陰解者。百界五陰咸空假中。


調伏
用三教調伏。經云。文殊有疾菩薩云何調伏
其心。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我今此病皆
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乃至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
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慰喻
用三觀慰喻。經云。文殊菩薩問居士言。菩薩
云何慰喻有疾菩薩。居士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
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乃至云以巳之疾
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
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疏云。
三教被信行。三觀被法行。


三十六問
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等。


十功德
具如備撿第二卷末略箋。


六師
富蘭那等。


十仙
一闍提首那。二婆吒。三先尼。四迦葉氏。五富
那。六淨梵志。七牘子梵志。八納衣梵志。九弘廣。十
須跋陀。


如藥塗屣堪任乘御
大經云。如良醫人以呪呪藥。
用塗革屣。觸諸毒蟲。毒為之消。此大涅槃經亦復
如是。若有眾生犯四重禁五無間。罪悉能滅。令住
菩提。如藥塗屣能消眾毒。


慢有八種
俱舍惑品伹七慢。一大慢。二過慢。三過
[002-0887b]
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慢。七邪慢。此記之末
亦略釋。今足憍慢成八。


頭數不足
如陰境伹色。不云餘四。縱列五陰。不云
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二乘不云二教。及列菩薩又
不云三菩薩。


總中欠一
伹九境而巳。


滅受想中闕此一故
第八滅受想背捨。今闕此一
但成七耳。


利中禪複
禪應作單。


相生相尅
肝生心是木生火則安。心尅肝是火然
木則病。


伹有煩惱
使易為妍習。略節於此。初三十六句者。
先立四句入涅槃。謂不斷煩惱不入涅槃。凡夫也。
斷煩惱入涅槃。無學人也。亦斷亦不斷亦入亦不
入。三學人也。非斷非不斷非入非不入。謂理是也。
一一句各四。同根本四句成二十句。又四句出涅
槃。謂不斷出。斷出。亦斷不斷亦出不出。非斷不斷
非出不出。一一句各四。又成十六。共成三十六句。


諸法
謂諸法生。般若生。諸法不生般若不生。諸法
生亦生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諸法非生非不生
般若亦非生非不生。四句各四。并根本四。亦三十
六句。


法身
法身應化一一起四身。又四身入一身。身身
亦四。共三十六句。
[002-0887c]


修發各四句
各者謂修發四句。發修四句。兩四句
中又句句各四。成三十二。


修發二四各初二句
修發二句者。謂修發。修而不
發。發修二句者。謂發修。不發修。


修發既成十六句
謂修發。修而不發。修亦發亦不
發。修非發非不發。句句各四。成十六句。


發修又成十六句
謂發修。發不修。發亦修亦不修。
發非修非不修。句句各四。成十六。根本四句乃三
十六句。


見中外外
下外字應作人。


互損互益
於十境中有觀而無止則散。有止而無
觀則昏。此互損也。止觀相資則互益。


俱損俱益
十境止觀不明則俱損。明則俱明。


登地正同
正應作證。


小煩惱地十
前文注十小是也。俱舍心所法有四
十二。今記但列三十八。更列根本四煩惱則四十
二也。四謂貪。瞋。癡。慢。


十四不相應行
謂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
盡定。命根。生。住。異。滅。名身。句身。文身。


徧行五
謂作意。觸。受。想。思。


別境五
謂欲。勝解。念。定。慧。


隨煩惱二十
謂忿。恨。覆。惱。謟。誑。憍。害。嫉。慳。無慚。無
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不定四
謂睡眠。惡作。尋。伺。若大乘心所法有五十。
[002-0888a]
今記中且列四十四。若更列根本六煩惱則五十
也。六謂貪。瞋。慢。無明。疑。不正見。


及念佛
八念中第一念佛。


屬未到
初禪前未到定。魔屬欲界。未到色界故。


根遮四句
根利遮輕。根利遮重。根鈍遮重。根鈍遮
輕。


欲六人四
六欲天并四洲人。皆善五陰攝也。


為順初禪一劫壽
初禪第三天壽六十四中劫。今
云一劫者。更加二十中劫乃一大劫也。更詳。


八劫方至二禪
初禪初天二大劫。二天四大劫。三
天八大劫。


第三天壽
三禪第三天六十四大劫。


九念處
三藏三乘三念處。三因大異故。通教三乘
共一念處。三因大同故。別教方便中三念處三觀
次第故。登地一念處。圓教一念處。


前七屬方便
藏三。通一。別三。


即後二境
二乘菩薩用七方便之法。


止觀輔行傳弘決助覽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