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85 法華經大成-清-大義 (master)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五
金臺即山居後學 大義 集


「妙法蓮華經藥艸喻品第五」


【此品為中根人述成領解也。由前品四子雖領隨
宜之權。會歸之實。而未明一音密闡。真知冥化之
功。如彼大雲。雨於一切。艸木叢林。隨分受潤。故說
此喻。顯大聖平等之慈。若天地之無私。萬物之自
私也。文中具有山川雲雨艸木叢林。獨以藥艸立
名者。以土地是能生。雲雨是能潤。藥艸等是所生
所潤也。所生所潤通皆有用。而藥艸用強。喻有漏
善能除惡。而無漏善為最也。四子以窮子喻領火
宅喻。深契聖心。故歎善哉。述其得解以喻其人。故
稱藥艸。是世界益。藥艸叢育既久。一蒙雲雨。力用
充潤於內。抽枝發榦於外。如槁苗得雨。浡然而興。
喻諸聲聞。住最後身有餘涅槃。更不志求佛道。今
得聞經。兼以運人。前云是真聲聞令一切聞。內外
自他。具勝利用。故名藥艸。是為人益。藥艸能除四
大諸病。補養五臟。還色駐年。喻諸聲聞今得聞經。
破無明惑。是對治益。藥艸樹木。一蒙雲雨。皆得鮮
[005-0443c]
澤。而各滋茂。喻諸聲聞今得聞經。識心作佛。歡喜
踊躍。前云我等今日真是佛子。無上寶聚不求自
至。是第一義益。又藥艸二字。言通意別。別但藥艸。
通於三艸二木故。又言別意通。通七方便。別但聲
聞故。
△三如來述成。分二。初略述成。二廣述成。初
又二。初雙歎善哉。】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誠如所言。」


【雙稱善者。美其領權領實不謬也。善說者。辭致曲
巧故。以序事有條。序理按時。如序窮子。始而捨父。
繼而向父。以國王疑父。懼豪貴去父。就父客作。得
父家業。非異人。非異財。然經無限勤苦。寫自巳愚
癡之情態。如序父。始而失子。繼而求子。門外遙見
子。知下劣放子。設方便得子。及付子家業。無異心。
無異地。然用許多慈悲。明如來善誘之深恩。只此
一喻。序盡五時教理。一化始終。言辭微婉。義理精
詳。非大飲光錦心繡膓。波舌海口。則不能也。誠如
一句。印定不謬。
△二領所不及。】


「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說不能盡。」


【雙歎一揚。此科一抑。謂引喻雖善。陳義未周。以窮
子一喻。止齊二乘得益。先三後一之旨。退不及人
天。進不及菩薩。橫不及八法界。豎不及七方便。是
領不及也。如來復有等者。假汝一身有無量口。一
口有無量舌。一舌演無量音。塵說剎說。至無量億
劫。說不能盡。所謂虗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
[005-0444a]
功德也。當知如來說法。一音演唱。平等不可思議。
實不先頓後漸。初三後一。五乘隨類得解。無有差
別。如龍興雲。一味之雨。普潤一切。遍荷清涼。不隔
枯榮。豈一窮子喻而盡如來功德哉。下文佛說尚
不能盡。況迦葉等。
△二廣述成。有長行偈頌。長行
有二。先述成開三顯一。次復宗稱歎。初又分二。先
法說。次喻說。法說又二。初舉不虗以勸信。】


「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虗也。」


【佛法雖多。不出權實。權實之外。更無別法。上言無
量無邊者。此意難信。故舉法王發言誠諦以勸信
也。
△二正述開三顯一。分二。先約教明開顯。】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於一切下。開權也。一切法謂七方便法也。此法雖
多。以方便波羅蜜。隨類演說。無不逗會。為人天說
戒善。為二乘說諦緣。為小教說事度。為始教說理
度等。其所說下。顯實也。地實相也。究竟非二。故名
一。其性廣博。故名切。寂而常照。故名智。無住之本
立一切法。故名為地。
△次約智明開顯。】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如來下。明開三。觀一切所歸趣者。是權智能照權
也。知一切所歸趣者。是權智能識藥也。知深心所
行。是權智能知病也。藥病俱是權法。權法各有歸
趣。戒善等近趣人天。若作遠緣。低頭舉手皆趣佛
果。道品等近趣涅槃。若作福嚴。所行是菩薩道。遠
[005-0444b]
趣寶所。六度理事等法。近遠歸趣。途轍不同。深心
所行有二。若深心著於依正者。起深重十惡。障人
天乘。若深心著於所執法者。起四倒三道六蔽五
住。障四聖乘。當知深心病相不同。如來以權智照
之通達無碍也。又於下。明顯一。諸法究盡明了者。
是實智能照實也。一切權法無不入實。故云究盡。
佛眼所見為明。實智所知為了。若此智照此藥此
病。不照彼藥彼病。彼智照彼。不能照此。是權智照
也。一智遍照一切藥一切病。是實智照也。能示眾
生如此圓融境智。故言一切智慧也。又上云通達
無礙。是約權論實也。此於諸法明了者。約實論權
也。二文互現。正明實是權實。權是實權。當知究竟
非權非實。非差別非不差別。以智方便權有差別。
悉到智地則無差別。上法說竟。
△二喻說。分二。初
喻說。二法合。初中又二。初有差別喻。喻上權教權
智。二無差別喻。喻上實教實智。且初分六。初土地
喻。】


「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


【大千世界。喻眾生世界。山川等。喻五陰世間。世界
無別法。為山川等所成。眾生無別法。為五陰所成。
山喻色陰。顯而可見。川喻受陰。水流盈涸。谿喻想
陰。屈曲晦明。谷喻行陰。幽隱難見。土地喻識陰。通
為所依。又即堅固虗明融通幽隱顛倒。五種妄想
所成故。又山喻菩薩五陰。川喻支佛。谿喻聲聞。谷
[005-0444c]
喻天。土地喻人五陰。一一五陰。皆有習因習果所
依。猶山川等為艸木種子質幹所依也。
△二卉木
喻。】


「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艸種類若干名色各異。」


【卉是艸之都名。木是樹之總稱。眾艸成叢。眾樹成
林。治病力用勝者為藥艸。如善法治惡。無漏善治
惡義勝。故喻藥艸。五乘七方便。因果種子不一。故
云種類若干。如是種類。各有稱謂。即是名。各有體
相。即是色。
△三密雲喻。】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喻佛三密也。雲有形色。喻佛應世。身密也。雲能覆
陰。喻佛慈悲。即意密。下佛說教。即口密。以慈悲熏。
應身說法。遍十法界。故言密布。
△四澍雨喻。】


「一時等澍。」


【喻佛口密。八音四辯。宣澍法雨。雲不密不能等澍。
慈不密不能廣利。一雲所雨。大千普洽。喻一音密
闡。群生均被也。
△五受潤喻。】


「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大根大莖大枝大葉。」


【法雨普潤七種眾生心地。所有習因種子即生。名
為普洽。根莖枝葉者。喻信戒定慧。次第相資。小根
等喻人天信戒定慧。中根等喻二乘信戒定慧。大
根等。喻菩薩信戒定慧也。
△六增長喻。】


「諸樹大小隨上中下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此明艸木隨分受潤也。七種眾生習報兩因善法。
[005-0445a]
既蒙法雨所潤。則習報兩果各得增長也。稱其種
性者。明施權稱機。小不過分。大不減少。即七種習
報兩因也。華果敷實。即七種習報二果也。華如習
果。果如報果。此隔字為對。應言華敷果實。
△二無
差別喻。喻上實教實智。分三。初一地所生喻。】


「雖一地所生。」


【五乘心地。地體無別。然皆能生。即一實相地而分
五乘七方便也。
△二一雨所潤喻。】


「一雨所潤。」


【一音所宣。一乘法門。開發五乘善根。終是一音平
等之教。以被物雖五。化意唯一故。
△三三艸二木
喻。】


「而諸艸木各有差別。」


【小艸力弱。喻人天。中艸小勝。喻二乘。上艸又勝。喻
小教菩薩。小樹大樹。勝於三艸。喻始分二教菩薩。
三艸二木。稟益差別。不自覺知。五乘善根。蒙佛法
雨。隨分增長。亦不自知。五種之因皆依一佛性。亦
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大乘。亦不自知同歸佛慧。
唯有如來乃能知之。總之羣機唯是一理。所說唯
是一乘。五性眾生。習種有異。立志不同。進修有勤
怠之別。領會有淺深之異。如地無私生。雨無偏潤。
但艸木隨分受潤。華實自別。此則造物無私。物之
自私。聖心無比。機之自比也。上喻說竟。
△二法合。
分二。初合有差別喻。二合無差別喻。初中又二。先
[005-0445b]
正合六喻。次提喻帖合。初正合中分六。初合密雲
喻。】


「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遍覆三千大千國土。」


【合喻不次。上喻先明五乘根性差別。就機說故五
乘居先。此中就佛邊說。先合密雲。順序故也。由如
來出世。然後說法。法必被機。機則受解緣別也。出
現於世者。出現對入隱言。以證窮法身。常處寂光。
隱而入也。為諸眾生。倒駕慈航。逆流而出。應身世
間。出而現也。如大雲起。提喻帖合。雲者無私成事。
住止不定。喻如來不生不滅。又覆陰義。大慈現身。
覆育一切眾生。又法身如空。應身如雲。此合身意
二密。以大音聲者。舉佛口密。合雲有聲。普遍天人
等。別舉三善道稟口密之益。即三乘根性。三十子
別稟聲益。如彼一句。合雲有聲。遍覆一句。通舉皆
是佛子。俱稟口密之益也。
△二合澍雨喻。分三。先
唱號令知。】


「於大眾中而唱是言天人師佛世尊。」


【先唱十號。令眾知歸。我是之言。非自伐也。以佛出
世。九十六種各興異端。今於眾中唱名。令人知所
崇重故也。
△二弘誓知見。】


「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開道者說道者。」


【此四弘度生知見不謬也。弘誓本成慈悲。慈悲既
緣苦樂。弘誓亦約四諦而論。若見苦諦。逼迫悽慘。
楚毒辛酸。緣此起誓。故云未度苦者令度苦。即眾
[005-0445c]
生無邊誓願度也。若見集諦。顛倒流轉。迷惑繫縛
生死無涯。甚可哀傷。緣此起誓。故云未解集者令
解集。即煩惱無邊誓願斷也。清淨之道。眾生不識。
行此道者。能出生死至安樂地。欲示眾生安立此
道。故云未安道品者令安道品。即法門無量誓願
學也。滅煩惱處名為涅槃。子果縛斷。獲二涅槃。緣
此起誓。故云未證滅諦者令證滅諦涅槃。即佛道
無上誓願成也。今世二句。三達洞照也。宿命達過
去。天眼達未來。漏盡達現在。亦名三明。一切知者。
具足三智也。一切見者。具足五眼也。知道三句。三
業隨智慧行也。知道謂意不護。開道謂身不護。說
道謂口不護。良以如來三業常與智俱。則無有失。
故不須護也。道指一乘。由意證知此道。故能現形
開顯。語言宣說也。
△三召機來聽。】


「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


【六道眾生。均在悲化之內。勸三善道應來聽者。聞
法易故。又成道音聲。遍聞三界。大通光明。遠照十
方。皆召機來聽意也。
△三合土地喻。】


「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


【眾生來者。感應道交故。他方大士不遠而來。此土
天人隨緣而至。如雲龍風虎之狀。
△四合卉木喻。】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


【上喻中有卉木差別大小不同。今合中明五乘根
有利鈍。行有勤怠。正是習因淺深。與卉木義同也。
[005-0446a]
於時者觀機時也。若論最初。即鹿苑說小之時。若
論中間。處處得論於時。利鈍者。三途因惡果苦。不
能受道。為鈍。七方便人聞教得益。為利。別譯三途
受報窮劫。鈍也。人天聰明睿智。利也。人天但受果
報。不肎受道為鈍。三乘根性。斷惑出界為利。精進
懈怠者。三途放逸為怠。人天五戒十善為進。人天
不厭苦為怠。二乘怖畏無常為進。二乘貪證不求
佛果為怠。菩薩志求佛道為精進也。
△五合受潤
喻。】


「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隨堪為說者。即是稱會五乘機宜而說也。如堪以
人天為說戒善。堪以三乘為說諦緣六度等。歡喜
善利者。即五乘各蒙法潤得益也。
△六合增長
喻。】


「是諸眾生聞是法巳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五乘眾生。各得聞法。各得增長。現世至受樂者。如
三途聞法息苦停酸。即現世安隱也。或生人天中。
即後生善處也。於人天中修道。即以道受樂也。人
天聞法持戒。福德扶身。現世安隱也。天生天上。人
生人間。或天人互生者。即後生善處也。生能悟解。
即以道受樂也。二乘聞法得有餘涅槃。即現世安
隱。生方便土。即後生善處。於彼聞經。即以道受樂。
生身菩薩。聞盧舍那說法。得無生忍。即現世安隱。
生實報土。即生善受樂。又現世至受樂者。習因感
[005-0446b]
習果也。離諸障礙。即現世安隱。任力入道者。即後
世以道受樂。亦是報因感報果也。又受樂釋安隱。
聞法釋生善處。又既聞下結。二乘離煩惱障。菩薩
離二障。人天離三惡障。五人於各法中。各入其道
也。正合六喻竟。
△二提喻帖合。】


「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具足蒙潤各得生長。」


【大雲帖合形聲兩益。雨於一切。帖合澍雨。卉木藥
艸。帖合受化眾生利鈍怠進。加其二句。帖合受潤
得益。各得生長。帖合現世安隱等。土地義含。
△二
合無差別喻。分五。初無差別法。眾生蒙潤不知。】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一相者。眾生之心同一真如。是一地也。一味者。一
乘之法。同詮一理。是一雨也。昔於一實相方便開
為七相。一乘法方便說為七教。佛知究竟終歸一
相一味也。所謂下雙釋。解脫相者。無生死相也。離
相者。無涅槃相也。滅相者。無相亦無相也。此是一
相中三相。又解脫相者。無分段變易二邊業縛之
相。離相者。得中道智慧。遠離二邊無所取著。滅相
者。二邊因滅得有餘涅槃。二邊果滅得無餘涅槃。
此是一味中三相。又法法皆如。同一相也。物物皆
洽。同一味也。眾生沾法雨而超纏縛。即此一相一
味之法名解脫相。沾法雨而離因緣。即此一相一
味之法名離相。沾法雨而得寂滅。即此一相一味
之法名滅相。名雖有三。究竟皆至一切種智。所謂
[005-0446c]
終則得為一切智果也。大經云。譬如眾水皆是一
味。隨器異故。水有差別。如來說法唯是一味。隨眾
生心地器異。故有無量差別。此如來觀知一切諸
法之所歸趣者此也。其有下。明眾生不知。正合上
艸木差別。眾生舉不知之人也。法乃一音之法也。
若持誦等。正明不知。葢持誦不同。修行亦異。人天
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諦緣六度之解。解既不同。即
是差別。所得功德不自覺知者。明五人各稟教益。
不知佛是一音無差別教。是不知實。亦不知七方
便人各執巳解為實。是不知權。故云不自覺知。

二唯有如來如實知之。】


「所以者何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唯有下。約四法知。過去因為種。現在形貌為相。主
質名體。自分不改名性。種相體性。五乘各論。五乘
各異。即是差別。如來能知。同是一種一相一體一
性。即無差別。如來亦能知。差即無差。無差即差。如
來亦能知。念何事下。約三法知。念思修。即三慧。明
記不忘曰念。意沉默想曰思。篤行無怠曰修。何事
者。是所稟之教。如小根念人天之事。中根念二乘
之事。上根念菩薩之事。思修亦然。云何者。有操修
之功。如小根以五戒十善法而念。中根以四諦因
緣法而念。上根以六度法而念。思修亦然。以何法
者。謂用何因緣也。如念人天者。以福報因緣而念。
念二乘者。以懼苦求樂之因緣而念。念菩薩者。以
[005-0447a]
自利利他之因緣而念也。思修亦然。三根三慧即
差別。若入圓妙三慧。即無差別。以何法得下。約二
法知。以何法即是因。得何法即是果。如戒善因人
天果。諦緣度因三乘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
差別。眾生諸佛。一如無二如。即無差別。眾法住下。
約一法知。七方便住於七位。故言種種之地。此即
差別。如來如實佛眼見之。明了無礙。如眾流入海。
失於本味。則無差別。隨他意語。以智方便而演說
之。則如來能知差別。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
地。則如來能知無差別。
△三舉喻帖合眾生不知。】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艸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所謂眾生聞法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也。如天
地之產百嘉。雨露之滋眾卉。自生自遂。孰能知之。


△四牒前結釋如來能知。】


「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終歸於空。」


【一相一味之法。為緣分別。解離滅等。一為無量也。
究竟等歸空。無量為一也。此是牒前重釋無差別
之義。一相一味。解脫離滅。若是二乘法體。猶是差
別言宣。今作大乘究竟涅槃。終歸於空。即無差別。
究竟一句。結上諸句。非是二乘有餘。乃是究竟大
涅槃也。常寂一句。結上諸句。非是小乘寂滅。乃是
常住寂滅。前云常自寂滅相。即此義也。終歸一句。
顯非灰斷之空。乃中道了義第一義空也。
△五釋
疑。】
[005-0447b]


「佛知是巳觀眾生心欲不即為說一切種智。」


【恐疑云。佛既知始末是一。何不鹿苑即為說實。釋
云。佛知是實。因觀眾生心欲。隨三悉檀而將之護
之。將護二字。正是如來抑之在懷。捨巳從人。恐其
誹謗。將導護惜。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也。上述成
開三顯一巳竟。
△次復宗稱歎。】


「汝等迦葉甚為希有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前明如來無量功德。億劫說不能盡。恐人疑四子
領解。何必是實。當知前約佛恩普被。猶如雲雨。靡
不覆潤。佛恩普載。猶如大地。靡不生成。豈但為一
方一機而巳哉。故云說不能盡。上來廣明一音冥
化。澤被無疆巳竟。到此故佛歎述。雖未及究竟佛
地。且領五時權實。開佛知見。分證佛果。亦誠不虗
兼欲引發下根。令同得悟。故云汝等希有。二乘以
無為正位。捨證入實。故云甚為希有。能知隨宜說
法。述其能領開三。能信能受。述其能領顯實。所以
下釋成佛。於一道隨宜說三。深玄難解難知。而汝
等能信能受。故歎希有也。長行竟。
△二偈頌。有五
十四行半。分二。先四行頌上法說。次五十行半。頌
喻說。初又二。先半行。頌法王不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出現世間。」


【因果不亡為有。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如來
巳破此有。為法中王。故云破有法王。
△次三行半。
[005-0447c]
頌開權實。】


「隨眾生欲種種說法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隨眾生二句。開權也。隨其欲樂方便說三。如來下
顯實。功高十地。德邁三賢。非尊重而何。甚深無量。
橫竪莫窮。非深遠而何。深鑑小機。知其未堪。不輕
所說。是故四十餘年。默而不說。今大機既發。方為
說之。何故久默而不說耶。當知有智若聞。能信能
解。其柰無智疑悔。悔則謗。謗則墮苦而永失矣。是
故下。頌上到一切智地。如來隨種種緣。說種種教。
悉為令得大乘知見也。此中破有對治。隨欲世界。
久默為人。正見第一義也。
△次五十行半。頌喻說。
分二。初十行半。頌上喻說。二四十行。頌法合。初又
二。初九行半頌有差別。二一行頌無差別。初九行
半分六。初三行。頌密雲喻。】


「迦葉當知譬如大雲靉靆垂布如可承攬。」


【雲喻應身。應身隨智慧行。故為慧雲。能具十二部
經法。故云含潤。身放大光如電躍。口震四辯如雷
聲。聞法歡喜。故言悅豫。九十五種邪見不現。故言
揜蔽。除心地九十八種見思熱惱。如地清涼。應身
現世。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實不可得。故云如可承
攬。
△二一行頌澍雨喻。】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無量率土充洽。」


【八音四辯。宣澍法雨。一時俱聞。故云四方俱下。凡
有心者皆蒙利益。故曰率土充洽。
△三一句頌土
[005-0448a]
地喻。】


「山川險谷。」


【即七方便眾生五陰。今蒙法雨。身意柔軟。如山川
土地得雨潤澤也。
△四二句頌卉木喻。】


「幽邃所生卉木藥艸。」


【頌上眾生習因差別。喻眾生久遠習因。隱在陰界
入內。故言幽䆳。今蒙法雨。悉得開發。故言所生。

五二行三句頌受潤喻。】


「大小諸樹百穀苗稼艸木叢林隨分受潤。」


【理物論云。糧者黍稷之總名。稻者粳糯之總名。菽
者眾豆之總名。三各二十。共六十。蔬果之實。各二
十。合為百穀。百穀總名曰五穀。謂麻黍稷麥豆也。
取喻五乘能生百善。其實百善能生五乘也。甘蔗
喻定。葡萄喻慧。乾地一句。喻未信者亦信也。其雲
下。喻佛所說一相一味之法。三乘五性隨分受益
也。
△六二行頌增長喻。】


「一切諸樹上中下等一雨所及皆得鮮澤。」


【小不過分。大不減少。五乘各得增長。故云皆得鮮
澤。
△二一行頌無差別喻。】


「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一而各滋茂。」


【五乘體相。根性不同。如來法雨所潤是一。初二句
頌所生所潤。次一句頌能潤。則是無差別也。各滋
茂者。差別不自覺知也。
△二四十行頌法合。分二。
初三十五行。頌合有差別。二五行。頌合無差別。初
[005-0448b]
有六。初一行。頌合密雲。】


「佛亦如是出現於世譬如大雲普覆一切。」


【初二句正合。次二句提喻帖合。
△二八行半。頌合
澍雨。又三。初三行。頌唱號令歸。】


「既出於世為諸眾生出於世間猶如大雲。」


【諸法之實。長行所無。即一乘實相。方便權巧。分別
演說。皆為此也。
△二一行半。頌四弘度生。】


「充潤一切枯槁眾生世間之樂及涅槃樂。」


【法雨滋潤枯槁眾生。皆令離苦。如五戒離三途苦。
十善離人道苦。聲聞離三界無常苦。緣覺離從他
聞法苦。菩薩離內無利智外無相好苦。既離苦巳。
皆得世出世間安隱快樂也。世間樂。人天也。出世
間涅槃樂。三乘也。又五乘咸有世間之樂。皆令得
涅槃第一之樂也。充潤二句。即度眾生。皆令一句。
即斷煩惱。安隱一句。即學法門。及涅一句。即成佛
道。
△三四行。頌召機來聽。】


「諸天人眾一心善聽常為大乘而作因緣。」


【初二行。召集人天等聽法也。身無上。相好莊嚴。口
無上。具四無礙。意無上。俯察群機。故云無上尊。次
為大眾下。能說人尊。故所說法妙。甘露乃不死之
藥。妙法是真常之體。稱之為淨。以不染故也。甘露
淨法。止得一味。乃解脫涅槃之味也。一味之法。以
一妙音演暢。隨類得解。斯義即上解脫涅槃也。常
為二句。申明非但。一時演暢斯義而巳。乃於四十
[005-0448c]
年中。雖說九部之法。常為大乘解脫涅槃而作因
緣也。
△三四行頌合土地。】


「我觀一切普皆平等充足世間如雨普潤。」


【我觀二句。一性平等。無有四句。冤親平等。恒為二
句。說法平等。如為二句。一多平等。常演下。久近平
等。說法乃如來之能事。除此之外。皆為他事。去來
坐立。即四威儀中。凡有機感。皆為說法。終不疲厭。
若有彼此等。則有限礙疲厭。世尊視四生如一子。
等三界以同仁。為七種眾生說法。如雨澍山川谿
谷。平等普潤也。
△四二行頌合卉木。】


「貴賤上下持戒毀戒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文具六對。貴為天子。賤為庶民。王民一對。上而諸
天。下而人道。天人一對。持戒出家。毀戒在家。僧俗
一對。菩薩纓絡嚴身。具足威儀。聲聞福德淺薄。不
具威儀。三乘一對。正見內教。邪見外道。內外一對。
根利者大乘。根鈍者小乘。大小一對。等雨者。其教
無私。無懈者。誨人不倦。自貴賤至利鈍。五乘展轉
論之。
△五十一行頌合受潤。分三。初一行總明受
潤。】


「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於諸地。」


【五乘受解緣別。所證各異。故曰諸地。即下人天等。


△二七行別明受潤。】


「或處人天轉輪聖王如是菩薩名為大樹。」


【或處下一行。明小艸受潤。五戒處人道。加勝施處
[005-0449a]
輪王。加十善處釋提。四禪處梵王。人天修戒善四
禪八定等法。暫治三惡八苦之病。故喻小艸。治時
疾而巳。知無下二行。明中艸受潤。二乘俱有智斷。
無漏即道品等法。修之能得小乘。但二乘諦緣之
法。破人執之病。免三界苦。不能化他。乃喻中艸。求
世下一行。明上艸受潤。權教菩薩。自信作佛。修六
度行。自利利他。然皆住相。不稱性理。縱破法執。不
能忘相。終不能治無明之病。但志求精進。勝於二
乘。故喻上艸。六度中精進為最。大論云。施戒忍乃
世間常法。欲修定慧。必須精進。今舉精進攝餘度
也。又諸下一行半。明小樹受潤。佛所鍾愛。故稱佛
子。有三賢四加之別。故云諸。位雖涉乎地前。心則
專乎佛道。佛道雖多。不出四無量心為本。故曰常
行慈悲。佛雖未記作佛。自知作佛無疑。此菩薩雖
順性而修。二執齊破。未見法身。道用猶劣。廕化不
廣。故喻小樹。安住下一行半。明大樹受潤。此菩薩
分證實相。具不思議德用。住於神通。轉不退輪。於
一念頃。能於十方開導利益一切眾生。故喻大樹。


△三三行總結能潤所潤。】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於佛智慧如海一滴。」


【佛平等說。能潤也。所稟各異。所潤也。佛以下。顯功
德智慧。如大海無際。以此喻種種演說。如海一滴
耳。正是前文說不能盡之意。
△六八行半。頌合增
長喻。分二。先二行。總頌增長。】
[005-0449b]


「我雨法雨充滿世間隨其大小漸增茂好。」


【法本一味。修之不同。故有差別。如彼下。舉喻帖釋。


△次六行半。別頌增長。】


「諸佛之法常以一味是名大樹而得增長。」


【先明法一機異。普得具足。即現世安隱。修行得果。
即後生受樂也。聲聞若不值佛。此身未必無後。由
見佛故。成最後身。果縛尚存。聞法得果。是中上增
長。菩薩智慧堅固。了三界如幻。求最上佛果。是小
樹增長。住禪得通。聞法歡喜。是大樹增長。此文似
有缺略。缺少小艸增長。略則無權進實。理應人天
漸進三乘。三乘漸入一乘。由實至究竟。三艸二木。
各有勝進。方盡會權歸實之旨。上頌合有差別竟。


△二五行頌合無差別。】


「如是迦葉佛所說法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大雲一味。無差別也。各得成實。有差別也。以華喻
人。故云人華。當知下。明開權顯實。非滅度者。未度
變易也。獨言二乘者。為保證心強故。人天不計果
為涅槃。菩薩不於中間取證。故但言二乘耳。道因
也。菩薩之道。須斷通惑。二乘亦斷此惑。故云是菩
薩道。二乘智斷。既是菩薩之因。豈宜執為果耶。故
斥之是菩薩道。更令修習。方得成佛。大二乘行業。
不異菩薩。但發心有異。如不龜之藥。浣者用之。但
充衣食。士者用之。則食封邑。豈藥有差別哉。的實
而論。不但二乘之行。不異菩薩。一切人天善業。皆
[005-0449c]
菩薩行。豈必高巖入定。虎口亡身者乎。修學者。勸
修實相之因。成佛者。授其實相之果也。上如來述
成巳竟。】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梵語和伽羅。此云授記。即讖語也。讖騐也。今生授
記。取騐於當來故。聖言說與曰授。果與心期曰記。
以諸子雖信作佛。不蒙一言印許。終滯猶豫。既授
之後。則全身擔荷。銘心自辦也。又諸經或破授記
如淨名云。汝彌勒。為從如生得記。為從如滅得記。
如無生滅。則知無記。思益云。願不聞記名。大品云。
授記是戲論法。今經云何。答。若見有記記人。此見
須破。若菩薩誓記。此須與記。若世諦故記。第一義
中無有是事。今經記有多種。若通記。如法師品。聞
此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等。
若別記。如三周授三根等。若正因記。如不輕云。我
不敢輕於汝等。若緣因記。如法師品。以華香十種
供養。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菩提。若了因記。如
三周授記。若遲記如聲聞。速記如龍女。佛記如此
文。菩薩記如不輕。又他經但記菩薩。不記二乘。但
記善不記惡。但記男不記女。但記人不記畜。今經
皆記。亦云受記。今從佛授與得名。故云授記。又當
知開佛知見。成自性佛。以心印心。名為授記。授為
授道。記為記事。道無涯際。非師無由發生。事雖夢
幻。非記無由起信。是則由道而祿生。由祿而顯道
[005-0450a]
也。
△四授四子記。分二。初正與中根授劫國莊嚴
記。二許為下根作宿世因緣說。初又二。初授迦葉
記。二授三子記。初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五。初行因。】


「爾時世尊說是偈巳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諸授記中。奉佛多少不同。隨其願力也。事佛功行
不同。隨其才力也。成佛果號不同。隨其因行也。告
大眾者。取證也。奉覲等。外託勝緣。具足諸佛無量
福德也。廣宣等。內積勝因。成就諸佛甚深智慧也。
因緣雙勝。福慧二嚴。方得成佛。宣大法者。法師行
菩薩道也。
△二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天人師佛世尊。」


【最後身二義。一聲聞此身巳盡。不受後有。名最後
身。二等覺後心。金剛喻定。無明斷盡。異熟識空。名
最後身。今是後義。別號光明者。因中然燈續明。紫
金塗佛。世世生生。身常金色。故為羅漢時名飲光。
成佛時號光明。由說法化生。自利利他。如日光明
破一切暗也。
△三劫國。】


「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


【國屬地理。劫屬天時。皆類其因行。依正不出二儀
也。光德者。所出皆智人故。莊嚴者。依正皆美勝故。


△四壽命正像。】


「佛壽十二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淨法界身。本無出沒。然住十二劫者。隨大悲願力
而示現耳。正像之法。二十劫而滅者。隨眾生機感
[005-0450b]
而隆替耳。法性佛身。固無加損於其間也。
△五國
淨眷屬。】


「國界嚴飾無諸穢惡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國土淨者。皆由平等淨心之所感也。瓦礫荊棘。雜
心感也。便利不淨。染心感也。坑坎堆阜。諂曲心感
也。諸佛無雜染諂曲。故國界嚴飾無諸穢惡。唯修
清淨妙行。故其土平正寶華周遍。淨名曰。隨其心
淨則佛土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此其證也。
其國下。眷屬眾多。魔護佛法。大權示現。行於非道。
通達佛道。皆為外護眷屬。又因行抖擻。故果不惹
魔事也。此飲光未來成佛一大事因緣。佛一一授
之。尊者一一記之矣。
△二偈頌。有十二行半。分五。
初四行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我以佛眼修習一切無上之慧。」


【告諸下。明劫數。而於下頌覲佛植福。為佛下。頌宣
法修慧。梵行全攝六度。
△二半行頌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


【△三六行頌國淨眷屬。】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劫國不頌。文中先國淨。次眷屬。其心一句。言慈悲
之至也。逮大一句。言應化不測也。不為而應。不慮
而遍。異於小聖。故云大神通也。無漏後身。即聲聞
果體。法王之子。即大心聲聞。亦得授記紹隆佛種
[005-0450c]
故。乃以二句。極言眾多。
△四一行半頌壽命正像。】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五半行總結。】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二授三子記。分二。初三子請記。二如來與記。初
又四。初請記。】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除熱得清涼。」


【悚慄者。驚懼不安之貌。摹三聖希記之狀。意謂我
等同陳窮子一喻。何故授彼記而未及於我。故皆
悚慄不安也。若知我下。意謂法喻二說。皆賜我等
聲聞作佛之語。今授記中而不唱我名。莫不心懷
熱惱。若如來證知我等深心。見為稱名授記。何異
甘露灑心。頓合肺腑清涼也。
△二說喻。】


「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然後乃敢食。」


【此喻出自疑懼也。正如有人從饑國來。忽值大王
賜宴之時。雖珍羞盈席。寶饌滿前。不得王命。稱名
宣召。不敢受食。若得綸音宣召。乃敢受耳。
△三法
合。】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爾乃快安樂。」


【不知二句。合饑人思食也。雖聞下。未得唱名授記。
不知名號劫國何等。心中憂懼。未敢擔荷。如逢王
膳不名不召。故不敢食也。若蒙二句。合上若復二
句。
△四總結。】
[005-0451a]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間願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


【世尊說法。安隱世間一切眾生。況我等心懷悚慄。
安有不安隱者乎。三聖說喻懇切。希記之誠如是。


△二如來與記。分三。初授須菩提記。有長行偈頌。
長行分四。初行因。】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當修梵行具菩薩道。」


【那由他。萬億也。即十大數中姟數。供養二句。植福
之廣也。常修二句。修慧之深也。梵行舉一攝五。聖
天嬰病。稱性無染總名梵行。修證圓滿。故云具菩
薩道。
△二得果。】


「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天人師佛世尊。」


【因中心得無礙。憶念受生。如恒河沙。在母胎中。即
知空寂。因修空行。而果號名相者。因遣名相。果即
名相。相即德相。證無名之名。非相之相。名實不乖
也。
△三劫國嚴淨。】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無數千萬億那由他。」


【有寶寶生者。以初生時寶藏皆空。七日又現。今證
果時。劫國亦其義也。華樹臺閣。皆寶成者。應劫國
之名也。所化人民。亦處寶臺者。享化主之福也。聲
聞下。眷屬多也。
△四壽命正像。】


「佛壽十二小劫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處空者。第一義空也。因空悟解。不離本行。故行道
說法。常處虗空。所度之眾。亦使由空而證實也。

二偈頌。有十二行分。分四。初一行誡聽。】
[005-0451b]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今告汝等皆當一心聽我所說。」


【△二三行頌行因得果。】


「我大弟子須菩提者端正姝妙猶如寶山。」


【空生道德功行。疑若亞聖。而記果猶當供若干佛
等者。為小乘但念無相不修大行。雖經多劫不成
正覺故。須發大心。具大道。然後成佛也。
△三六行
半頌劫國嚴淨。】


「其佛國土嚴淨第一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其佛下。依報嚴淨。無不愛樂也。其佛法中等。眷屬
利根。各具威德也。國以菩薩為莊嚴者。菩薩說法
度生。移風易俗。足為國家觀光。非莊嚴何哉。縱任
無礙。塵累不拘。曰解脫。一內有色觀外有色解脫。
二內無色觀外有色解脫。三淨解脫。四空無邊解
脫。五識無邊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非想處
解脫。八滅受想處解脫。其佛下。由神通力處空說
法也。諸天下。皆篤信樂善。無薄惡俗也。
△四一行
半頌壽命正像。】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二授迦旃延記。有長行偈頌。長行分四。初行因。】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具菩薩道。」


【由旬亦云踰繕那。此云限量。大論云。由旬有三。大
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文中先供八
千億佛。各起塔供養。後復供二萬億佛。亦起塔供
[005-0451c]
養。具菩薩道。因行圓滿也。要知文飾談鋒似箭。辯
口如河。供如是之多佛。起如是之塔廟。種種供養
舍利肖像。方得福慧並隆。今之具縛凡夫。纔得一
知半解。一行未修。一佛未事。端居無事。欲續佛道。
難矣哉。
△二得果。】


「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天人師佛世尊。」


【因中別行。勤掃佛殿。為羅漢時名曰文飾。成佛時
號閻浮等。此云勝金。取其破盡妄惑。深證法身。其
猶出鑛精金。光色不變故。又金乃眾寶之首。喻佛
為群聖之尊故。
△三國淨眷屬。】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無量萬億莊嚴其國。」


【文中先明依報嚴淨。次明眷屬純善。此中無劫國
名者。或譯人遺失也。
△四壽命正像。】


「佛壽十二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二偈頌。有七行。分三。初一行誡聽。】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皆一心聽如我所說真實無異。」


【△二二行三句。頌行因得果。】


「是迦旃延當以種種得佛智慧成等正覺。」


【△三三行一句。頌國淨眷屬。】


「國土清淨度脫無量無量無數莊嚴其國。」


【斷一切有者。謂其佛所化。雖有三乘五性。究竟皆
歸一切種智。至於理極情忘。纖塵不立也。亦即二
十五有也。壽命正像。略而不頌。
△三授目連記。有
[005-0452a]
長行偈頌。長行分五。初行因。】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


【文中先供八千佛滅後起塔供養。後復供二百萬
億佛。亦復起塔供養。
△二得果。】


「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䟦天人師佛世尊。」


【因中神通第一。果時號多摩等者。此云性無垢香
也。以香不離此而至彼。通不捨因而成緣。諸聖成
佛別號。皆果不違因也。
△三劫國。】


「劫名喜滿國名意樂。」


【此佛以神通攝世。教化眾生。心悅誠服。故劫名喜
滿。國名意樂也。
△四國淨眷屬。】


「其土平正玻瓈為地菩薩聲聞其數無量。」


【其土下。先明國淨。皆從正報之所感。多諸下。次明
眷屬。皆是三乘五性之機。
△五壽命正像。】


「佛壽二十四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二偈頌。有十二行半。前十行頌上長行。分四。初
四行半頌行因。】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法苑云。阿育王取金旛金華。懸諸剎上。又僧寺號
剎者。以柱表剎。示所居處也。此中長表金剎者。謂
塔上覆鉢柱。為塔之表。以金為之。其塔高千由旬。
則表之長可知也。
△二二行頌得果壽命。】


「漸漸具足菩薩道巳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005-0452b]


【△三二行半頌屬眾多。】


「常為天人演說佛道於佛智慧皆不退轉。」


【△四一行頌正像。】


「佛滅度後正法當住四十小劫像法亦爾。」


【若夫國土大小。劫之修短。法住久近。眷屬多少。各
隨本願功德所致也。上正與中根授劫國莊嚴記
竟。
△二二行半頌。許為下根作宿世因緣說。】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下根之人。巳聞法喻二周開三顯一。復見五人受
記作佛。而猶疑慮不了。深生愧恥。今欲增進。故先
許總記。更許說宿世因緣也。上喻說一周被中根
巳竟。】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由前五人得記。會中有一類下根聲聞。以佛果非
巳智分。不發大心。意謂彼為唱導之首。宜乎得記。
又聞藥艸法一機異。猶恐終不可及。懷絕分之心。
故不敢請。世尊知其意。即說宿因。遠引塵劫大通
時。覆講教化。曾下一乘緣種。今緣巳熟。正當印許
之時也。然謂之化城者。以神力故。無而忽有。名之
為化。防非禦敵。稱之為城。法中以權智力。無而說
有為化。防思禦見為城。化城本無權設。以止疲勞
怠進之人令至寶所。喻小乘涅槃非實權設。以濟
樂小求證之人引入佛慧。問。三周說法。上根疑薄。
但取道樹以明機緣。中根疑厚。以譬喻明機緣。下
[005-0452c]
根疑更厚。故明宿世久遠機緣。此品說因緣事。下
根得悟。應名宿世品。何名化城。答。若從久遠之始
則名宿世。若從中間。則名化城。若從究竟。則名寶
所。今從中故。又因緣過去。寶所未來。化城現在。舉
現在以攝前後故。問。化城是權。寶所是實。何棄實
從權。答。由知城是化。則知寶所是實。標化城不失
實也。又此品雖與弟子說宿世因緣。實發譬喻藥
艸之餘蘊。喻品意在火宅白牛。此品意在化城寶
所。出火宅入化城。駕白牛至寶所。兩相合而意始
圓也。此品雖說大通時覆講。巳為汝等作今日得
度之緣。實發藥艸法雨等澍。於諸法中任力所能。
漸入佛道之意。所謂無量功德說不能盡者。此也。
諸子因緣遠近不同。身子二萬億佛所。千二百塵
劫覆講教化。各自言之。交相發而互相明。以此開
發。䇿進下根。大眾聞說。頓領昔因。自信成佛。乃得
受記也。


△大章第三因緣一周被下根。文有三品。分二。初
此品正說因緣。二後二品正明授記。例法說應有
五段。今少領解述成慶讚者。攝在授記二品之中。
以文少不復分故。初又二。初明知見久遠。二明宿
世因緣。初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三。初明所見事。】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彼佛滅度巳來甚大久遠。」


【此中欲明宿世因緣。先舉過去佛為結緣之所也。
無量等。表所證超出群數之外。首於有物之初。不
[005-0453a]
唯顯大通成道之久。正明諸子受化之深也。別號
大通智勝者。乃一乘實相之果佛也。此智之體。囊
括十虗為大。洞照塵劫曰通。物無與等名勝。以迹
言之。乃釋迦本地之宗師。以理推之。是眾生本源
之覺體。眾生自迷色心之後。故小而不大。封滯無
明之殻。故礙而不通。潛伏藏識之內。故劣而不勝。
若能了色心之迷滯。破無明之封殻。則智勝現前。
生佛無異矣。時則六合雍熈名好城。人材茂異名
大相。諸比丘下。明佛滅度久遠。
△二喻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地種者。地大種也。婆沙論問。云何名大種答。大而
是種。能減能增。能損能益。是為種義。千國土一佛
化境也。此中以非喻為喻。只要釋成上甚大久遠
一句。以大千世界地種。盡磨為墨。則墨之數無量
也。又不隨地下點。乃過千國土纔下一點。其點又
不甚大。但如微塵。至下盡地種墨。其國土之數無
邊也。故算師等不得其邊。不知其數也。復將點墨
不點墨之國土。盡抹為塵。以塵較劫。復過是數。無
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故前云不可思議。所
謂塵點劫前更塵點。點塵盡點劫未休。無始之始。
始於無始者。此也。
△三見昔如今。】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此先明如來三達遠照。顯所引往事。分明不謬。然
後說宿世因緣也。當知十世古今。的確不離於當
[005-0453b]
念。離此當念心性之外。別無去來實法可得。如人
追思十年二十年事。宛在目前。便可例知。心性本
來竪窮三世。三世不出現前一念。但由無明不能
遠見。佛既無明斷盡。心性洞徹。故竪極三際之始
終。橫極法界之邊畔也。
△二偈頌。有七行。分三。初
一行頌所見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二四行頌喻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如是無量劫。」


【△三二行頌見昔如今。】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通達無量劫。」


【當知下。乃警省之語。謂人人本有之大通。何不審
察一番。無漏者大也。通達者通也。淨微妙者智也。
無所礙者勝也。又三智一心故淨。一心三智故微。
非三非一而一而三故妙。體圓滿故無漏。用周遍
故無礙。如來觀昔如今。大通智勝現也。大眾不知
久遠事者。大通智勝未現故也。
△二明宿世因緣。
有長行偈頌。長行分二。初明結緣之由。二正明結
緣。結緣之由。有遠有近。先明結緣遠由。又二。先明
大通智佛成道。次明十方梵王請法。初中分五。初
佛壽長遠。二成道前事。三正明成道。四眷屬供養。
五請轉法輪。且初佛壽長遠。】


「佛告諸比丘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005-0453c]


【那由他。亦名阿庾多。此云萬億。
△二成道前事。又
二。初明所經時節。】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巳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本坐道場者。即我始坐道場也。魔即煩惱五陰等
魔也。又因果經云。諸佛成正覺時。魔王廣集軍眾。
興戈舞刃。為佛所摧。莫不降伏也。垂及也。又示也。
得菩提者。到實智之彼岸。巳證諸佛智慧之體。即
今覩明星時也。佛法不現前者。未得其智慧門之
用也。如是下。大通佛起悲思惟。欲度眾生不得其
方。即今三七思惟。欲度一切不得其法也。趺坐不
動。即不離菩提樹演大華嚴也。問。釋迦得道。三七
思惟。大通成佛。十劫思惟。佛法不現前者。何也。答
諸佛道同。為緣事異。釋迦六年苦行。艸生攢䏶。至
肘不覺。諸天哭喚。動地不聞。彌勒即日出家得道。
彼佛十劫不現在前者。非根有利鈍。道有難易。緣
宜賖促。應示長短耳。又釋迦住世八十年。三七不
為少。大通住世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之長。十劫
不為多也。當知諸佛說法。意會一同。序中文殊引
自往昔。傳燈明之道。所化弟子。今皆成佛。此中是
釋迦引自往昔。續智勝之道。所化弟子。有千二百。
當得成佛。所謂佛佛道同。為緣事異。師弟名號。遠
近有別。化道因緣。今古事同也。
△二明諸天供養。】


「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先為彼等者。乃於未坐道場之前。先於菩提樹下
[005-0454a]
敷設也。佛於此座者。謂既敷座巳。復況願曰。佛當
於此座而成道也。凡佛成道。皆欲界主設座。此常
例也。適坐此座等者。謂欲界諸天。既唯設座。色界
諸天。自佛坐道場之始。雨華供養。乃至滅度。四王
夜摩等天。天樂供養。亦至滅度也。面百者。四面各
百由旬也。
△三正明成道。】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法現前。乃權法也。即今尋念等。權智現前也。

四眷屬供養。有長行偈頌。先長行。明親近供養。】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一心合掌瞻仰世尊。」


【燈明八子。大通十六。皆表在纏八識。對上根正而
不邪。故唯八。此對下根邪正兼混。故云十六。大通
表本覺。諸子表始覺。所為父子。依本理而起始智
也。子又出家者。依始覺而契本覺也。十六舉第一
者。舉長以該幼也。智積者。實智具恒沙功德。故云
積。又父名智勝。子名智積者。亦因地心與果地覺。
名目相應也。種種珍玩者。龍鳳之胄。窮奢極欲。定
非世人所及。極耳目之娛。充口體之歡。宮室之美
麗。姬妾之媚曼。無往而非珍玩之物也。聞父成道
捨珍而往者。輕榮重道也。富貴人之所欲。天下之
情。視若浮雲。騷人之志。諸子抗情世表。逸志大方。
若非外形骸如弢袠。小天下如敝蹝者。孰能如是
又以世愛非常。天年有限。頓捨有為之道。欲求無
為之理。以世道報親。唯資於一世。以佛法報親。有
[005-0454b]
益於萬劫。故捨世間恩愛而去之。非無返復也。所
謂善繼其志。善述其事。其達孝矣乎。諸母泣送者。
十六非一母生。故曰諸。以骨肉恩愛。難割難捨。眷
戀之情。痛崩於肺腑。慘然之迹。著散於諸竅。故涕
泣而送。愛其子。兼近其夫君以成道也。祖王隨至
者。有道之人。父不得而子也。大臣人民亦至者。上
行而下效也。有據此父王頭面禮足。為父母返拜
者。蓮大師問云。汝號甚麼佛。云不敢。汝垂成正覺
否。云不敢。且待汝成正覺坐十劫。受大通佛位。納
父母拜未為晚也。當知返者還也。謂在家父母。不
受出家子禮。而還其禮也。在子曰。是父母。當禮也。
在父母曰。是佛子。當還禮也。又此文不明大通不
受父禮。準今佛成道。八年後回國。為父王說法。淨
飯王領合國臣民遠迎見佛。不覺禮拜。佛踊身虗
空。隱身不現。禮巳。然後現身。方問父王安樂否。

二偈頌歎慶。有八行。分三。初三行半。歎佛因果。】


「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故安住無漏法。」


【不怒而威曰大威。化洽廣深曰大德。折伏攝受。為
物所依。曰世尊。為度下。因行之德。具足即因行圓
滿之意。善哉下。果滿之德。萬德純淨。故云善哉。見
者無不獲益。故云吉無上。一坐下。釋上希有。五根
不緣外塵。故身手不動。八識巳離內染。故心常憺
怕。即安靜義。其猶月爽天秋。寒光無際也。理至情
[005-0454c]
竭。學無所施。曰究竟。二障種現俱亡。曰寂。二死果
報巳盡。曰滅。一證此道。盡未來際。故云永。轉有為
之染法。全是性淨功德。故云安住無漏法也。
△二
三行慶巳所遇。】


「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永不聞佛名。」


【見佛聞法。故曰得善利。善之一字。即教理行果無
漏之法。聞教悟理。依理修行。依行證果。此等善利。
必能克就。故云得也。沉輪六道。恒為三障所煎。故
常苦惱。自無智眼曰盲。妄境如夜曰瞑。一切眾生
迷法迷人。心境俱昏。故曰盲瞑。不遇知識開示。故
無導師。由此滿腔迷晦。雖厭苦。不識盡苦之道。忍
受生死。不求解脫。三界長夜。如夢如醉也。六道唯
人天屬善。眾生造業。墜惡趣者多。故增。生善道者
少。故損。捨生受生。不離惡趣。故云從冥入冥。恒為
八難所障。故不聞佛名。將遇佛而未及見佛。如飛
狸之先陰。巳遇佛而不欲聞佛。如快見之後身。既
見佛而不識佛。如六師之徒黨。此等迷人。豈性之
使然。乃盲瞑之習。所使然也。
△三一行半總結。】


「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歸命無上尊。」


【初二句。結佛證果。次二句。慶巳慶他。末二句。總結
歸誠。
△五請轉法輪。】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巳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百福自莊嚴當轉無上輪。」


【前來誦德慶巳。必欲聞法。以取聖果。故勸請也。法
[005-0455a]
輪者。法喻雙陳。輪乃車輪。有運載摧碾義。如來教
法。能載眾生從凡至聖。摧伏眾生一切惑障故。又
車行處。螳螂不能拒轍。喻大教宣時。魔邪不能搪
揬也。又三十輻為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佛之說
法。如空中風畵。說而無說。故有利物之用也。秀拔
六合之表。故曰世雄。無等者。四天無以齊其福。無
倫者。十聖無以及其智。百福。約化身即三十二相。
約報身即九十六種大人相也。度我及諸者。自他
同證意也。為分別等者。願四悉隨機。開顯指示。令
我等聞解思修。亦得是智慧也。智慧即智度。修福
含五度。世尊二句。請應機說法也。以所念所行。向
道之機。智力福力。受道之質。宿命行業。得道之因。
各有大小淺深。佛悉知之。當說法以應機也。大通
智佛成道巳竟。
△次明十方梵王請法。分二。初威
光照動。】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今言得者。無得之得耳。世界
是眾生共相所感。礙而不通。堅而難動。障却自巳
本源之智。故諸佛成道。先動眾生難動之地。以表
破無明顯智光也。中間者。銕圍山間也。日月不能
照者。惡業所障蔽也。皆大明者。因佛成道而明也。
眾生久處幽冥。彼彼不知。一蒙佛光。各得相見。故
驚恠云。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因果經云。悉達處胎
時。三千國土。朗然大光。日月不照。而皆大明。其中
[005-0455b]
眾生。各得相見。初成道時亦然。此光橫則五百萬
億國土。竪則各國上至有頂。下至阿鼻。與今一光
東照同也。彼佛是始。今佛是終。彼此互顯本有之
大通智勝也。又眾生既蒙佛光。無不獲益。華嚴云。
菩薩足底放光。照於地獄。眾生蒙光。皆生忉利。復
聞天鼓說法。立證十地。今經亦然。佛光照處。必是
宿種有緣。一蒙此光。未離苦者必離苦。未脫難者
必脫難。應知此光所照。必不徒施也。又其下。明梵
宮震動。光勝天光。
△二十方梵請。分二。先明九方
次明上方。此十方梵請。即廣前方便品。諸天請法
也。又十方次第而至者。言不頓彰也。究實而論。十
方一時光照。同時相見。同時相議。同時尋光。同時
謁佛。無有前後也。且初九方中。分四。初東方雲集。
又分七。初智佛現瑞。】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光明照曜倍於常明。」


【常明者即天光也。言倍者。佛光乃無漏之用。倍於
有漏之身光也。
△二梵眾驚駭。】


「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三互相問決。】


「是時諸梵天王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遍照於十方。」


【云大德天生者。即補處大士。將欲住世。先生兜率。
放大光明。有此異瑞。必有異人出焉。
△四尋光見
佛。】
[005-0455c]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見佛處於道場。始知向光非大德天生。是佛出世
之光。梵天作念。相議推尋。見佛請法。與前幽冥眾
生。驚恠忽生。真雲泥之隔也。
△五廣陳供養。】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難可得值遇惟願哀納受。」


【供佛亦供樹者。樹乃佛之所依。敬其樹。實敬其人
也。如甘棠民不忍伐之意。樹十由旬。座一由旬。華
如須彌。其相云何。當知不思議事。彼此不礙。又如
山者。顯最多也。非實如之。如形深取海。形高取山。
皆極顯之辭。納處者留也。偈初四句。讚悲心。道成
曰德。兩利曰功。數不可知曰無量。稱法界理。無[飢-几+爰]
無歉。曰具。悲救弘遠。無物不受其化。曰救一切。天
人下四句。讚慈心。範圍五乘而不失幾。曲成六道
而無所遺。言有法。行有則。曰天人師。三惡業苦。因
光攝而即息。五性沉流。借慧棹而登岸。故曰普饒
益。所從來下。明來意之誠。自遠趨風。不惜一巳之
勞。天福非常。故捨四禪之樂。屈巳而來。為供佛故。
先世下。求鑑其誠。以納其供也。宮殿乃宿福所致
出巳所享。上享於佛者。借有漏之果。作無漏之因
也。
△六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惟願演說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


【△七默然允許。】
[005-0456a]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默然許者。諸佛受請之儀。法爾如是。有四意。一隨
先佛規則故。二生人尊重渴仰故。三不同凡夫外
道故。四能令目擊道存故。即四悉檀益。
△二東南
方雲集。又七。初智佛現瑞。】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宮殿光明照曜。」


【△二梵眾驚駭。】


「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準前當有諸梵各作念等。下皆準之。
△三互相問
決。】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度脫苦眾生。」


【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瑞。以此裁之。必非
天生。多是佛出也。過千萬億等。言此光不在此土。
當過千萬億土求之。要知雖過千萬土。元不離當
處也。
△四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請佛轉法輪。」


【△五廣陳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迦陵頻伽聲今得值世尊。」


【群賢所尊曰聖主。四天所宗曰王。以極果聖人。統
王十界故。梵音鏗鏘。故喻迦陵頻伽。此云妙聲鳥
也。大論云。迦陵鳥在殻未出。發聲微妙。勝於餘鳥。
正法念云。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無能及者。唯除如
[005-0456b]
來音聲。三惡道等。惡人多而善人少。隨因感果也。
眾生盲瞑。失於正見。不知出要。佛為指示。引之令
出。故云為眾生作眼。不創聖業。子育生靈。巳入惡
道者救之令出。未入惡道者護之不入。故日哀愍
饒益也。
△六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一心同聲而說偈曰。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忍善者增益。」


【大聖乃說法之人。法輪乃所說之法。法有頓漸性
相。隨機演說。度苦眾生。離苦得樂也。得道者三乘
賢聖。受福者三界諸天。故惡道少而善者多。云忍
善者。得聞佛法。勉力為善也。
△七默然允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三南方雲集。又七。初智佛現瑞。】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二梵眾驚駭。】


「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三互相問決。】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為佛出世間。」


【△四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請佛轉法輪。」


【△五廣陳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惟願垂納受。」
[005-0456c]


【說法破眾生惑障。令得無上之果。又以三昧破煩
惱故。百三十劫乃一見。故云甚難見。言曠世久矣。
今乃得一見耳。眾生不食法味。如饑渴。如來說法。
有情聞之。如饑得食。渴得飲。頓除曠劫之饑虗也。
眾生不沾聖澤。如艸木枯槁。一聞妙法。便能發心。
修因克果。如艸木得雨。枯而秀。華而實。不期而致
也。上句有機無教。下句有教無機。昔所下。歎佛難
遇。祈垂納受。
△六請轉法輪。】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巳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當演深遠音。」


【惟願二句。請法。擊於三句。喻也。鼓取䇿發義。螺取
號令義。雨取潤澤義。教法能令眾生破惑拒魔。力
破重圍。如鼓催發戰士也。法音宣暢。能令遠者悅。
近者集。濟濟受道。如聞螺聚聽號令也。一音說法。
隨類得解。無不入道。如婆伽一雨。隨地各別。各得
受潤也。如來說法。有形聲二益。如如意珠。如藥樹
王。所益弘多。故云度無量眾生。聖人談吐。貴在投
機。言近指遠。淡中有味。故云深遠音也。
△七默然
允許。】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四總明六方雲集。】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西南。西方。西北。北方。東北。下方。六方例上。七段皆
同。
△次明上方雲集。分六。初智佛現瑞。】
[005-0457a]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所止宮殿光明威曜。」


【△二梵眾驚駭。】


「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三互相問決。】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為佛出世間。」


【△四尋光見佛。】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請佛轉法輪。」


【△五廣陳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皆共成佛道。」


【善哉下二行。歎佛恩德。善哉乃自幸之辭。無邊法
門。拯濟有情。故云救世。眾生沉於生死。宛轉無出。
故喻牢獄。獄中不強無罪之人。三界總是自迷之
輩。以勸誡二門。令出三界。故云勉出。二智照法無
遺。曰普智。羣萌者。眾生雖惡。不斷性善。喻艸木有
萌芽。雖殘害非無萌蘖生焉。甘露乃長生之藥。喻
佛法必證真常之果也。宗鏡云。有甘露樹。中秋露
滴於葉上。人取之為長生藥。若入地中化成珠。如
人聞法入識。化為菩提種子也。於昔下四行半。明
三界苦果。諸天頌中。有云一百八十劫。一百三十
劫。又云無量劫者。信知佛身無所不在。無時不現。
但隨緣所感。故有延促生滅之見耳。色力少。則形
劣惡陋。無復貴相。智慧減。則心染邪法。無有正慧。
[005-0457b]
皆罪業所致也。不得人天之福。失樂也。以苦為樂。
不知期福修因。故失樂想也。住於外道邪法。不識
聖人儀則。不蒙諸佛教化。所以生死往返。常墮惡
道。佛為下三行。慶其嘉遇。願以下。回施有情。諸梵
準此。皆有回施之文。
△六請轉法輪。】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無量劫習法。」


【甘露法鼓。使將死者聞其聲不死。巳死者復甦。將
死者凡夫也。巳死者闡提也。無量劫習法者。即佛
長劫修行自證之法。願如所證而說也。十方梵王。
種種佛事。其意專在尋光見佛。以人人有此光。個
個有此佛。但不知光之所自。故不得見佛耳。若知
光之從來。則見佛不遠。故諸天作念。皆云以何因
緣。而現此相。東方向西尋。南方向北尋。皆是描寫
此一段光。無在不在。無有定處。西看則東。北看則
南。瞻之在前。忽然在後。其實不離大通佛邊。其實
不離當人一念。所以諸梵王一見佛。即歡喜讚歎
也。上結緣遠由巳竟。
△二明結緣近由。分二。初轉
半字教。二轉滿字教。初又三。初智佛受請。】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及十六王子請。」


【此結緣之近由也。由佛受請說法。王子後得覆講。
正作結緣。
△二正轉教法。又二。先說四諦法。】


「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是苦滅是苦滅道。」


【此先轉半字法輪也。三轉者。示勸證也。示者示其
[005-0457c]
相狀。謂此是苦逼迫性等。勸者勸其令修。謂此是
苦汝應知等。證者引巳證彼。謂此是苦我巳知不
復更知等。聲聞鈍為三轉。緣覺次之為再轉。菩薩
利為一轉。三轉十二行者。一約教。謂四諦各有示
相勸修作證。即十二教法輪。二約行。謂四諦三轉。
皆生眼智明覺。即十二行法輪。苦法忍。苦法智。苦
類忍。苦類智。一諦有四。四四十六。三人各得十六
心。成四十八行。今約一諦論十二行也。愚謂三轉
即四諦。十二行即十二因緣。此中先標。下先說四
諦法。次說十二因緣法。智者詳之。教行相循。共摧
惑障。名之為轉。轉此法度入他心。令彼得悟。名轉
法輪。若沙門等不能者。沙門不聞。尚不能知。何況
能轉。婆羅門雖聞。不解其理。亦不能轉。天著樂。魔
破法。梵味禪。故皆不能轉。唯佛能轉者。如禮樂征
伐自天子出。餘人皆不得擅專也。謂是苦下。為聲
聞先轉四諦法輪也。四諦通大小偏圓。謂生滅不
生滅無量無作等。今是生滅四諦。苦者逼迫為義。
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
苦。即三苦八苦等。集者招感為義。即見思惑。惑與
業俱。能招生死。故名為集。集為因。苦為果。果必有
因。故云是苦集。此世間因果也。滅者滅無為義。惑
業既盡。則無生死之累。故云是苦滅。滅諦之體。是
二涅槃。道者能通為義。正道助道。是二相扶。能通
至涅槃。故名為道。道能滅苦。故云是苦滅道。略即
[005-0458a]
戒定慧。廣即七科道法。道為因。滅為果。此出世間
因果也。生苦之集名苦集。盡苦之滅名苦滅。苦滅
之道名苦滅道。不得單言苦道。以道非生苦。不同
集故。又非滅苦。不同滅故。能證苦滅。故名苦滅道。


△次說因緣法。】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此為支佛。轉十二因緣法也。廣前苦集為流轉門。
廣前滅道為還滅門。十二因緣。經論名義不一。或
名有支。重城。棘圍。牽連。苦事。有云三世二世一念
等。說三世者。破斷常故。二世者。破著我故。一念者。
重性實故。今以三世二重因果釋之。展轉感果為
因。互相由藉為緣。無明者。過去一切煩惱。皆是無
明。體即是癡。以愚癡故。迷暗不了。故名無明。即是
惑也。行者。遍去世造作諸業。名之為行。由惑造業。
故云無明緣行。此二屬過去因。識以了別為義。以
業成故。牽生三界。意識妄念。投托父母。故云行緣
識。既托母胎。七日一轉。而成心色。名即心。色即質。
故云識緣名色。六入者。五七之後。六根成此胎中。
六七名髮毛爪齒位。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故。
根有入塵義。名入。色心成就六根。故云名色緣六。
入。觸者。出胎以後。三四歲時。由根對塵。未能了知。
是為觸。故云六入緣觸。受者。領納義。從五六歲。至
十二三。因六塵觸對六根。即領納前境。好惡等事。
雖能分別。未能起貪欲心。故云觸緣受。此五屬現
[005-0458b]
在果。愛者貪戀為義。從十四至二十。貪於種種勝
妙資具。及色欲等境。未能廣遍追求。由領納故。即
起貪愛。故云受緣愛。取者。追著義。從二十後。凡見
一切境。皆生取著之心。由愛生著。故云愛緣取。此
二即煩惱。與過去無明同。有者。因果不亡。既著諸
境。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當生三界。故云取緣有。此
一即業。與過去行同。上三屬現在因。生者。四生六
道受生也。從有還受後世五眾之生。故云有緣生。
老死者。受生之身熟壞故。此二屬未來果。憂悲等
老死皆有故。上流轉門也。無明滅下。還滅門。約苦
集即有無明。乃至老死。約道滅即有無明滅。乃至
老死等滅。逆順觀察。並由無明為本。故無明一滅。
則行滅。乃至生滅老死滅也。其實先老死。逆次觀
察故。緣起經云。由誰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復
由何緣。初句是推因智。二句是審因智。此十二法。
除無明一支。各有七智。以無明無因可推審故。先
推老死。從何因生。知從生因。即推因智。次如是老
死。復由何緣。此是審因智。細於推故。三世各有二
智為六。第七住法智。一支有七智。十一支共七十
七智也。問。諸佛皆說三乘。此何不言六度。答。今為
下根論結緣事由。故不及菩薩耳。
△三聞法得道。】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不受一切法者。悟諦緣空。盡諸有結。意識滅盡。了
無所著也。葢心本解脫。有受故累。性本明淨有著
[005-0458c]
故昏。一切法不受不著。故得解脫之果。又不受一
切法者。斷八十八使。證初果見道位也。諸漏即見
思惑。心解脫者。脫子果兩縛。斷盡思惑。得無學果
位。以盡智斷惑。無生智證理。因亡果喪。證人空理。
心得自在。故名解脫。深妙禪定者。二乘觀練熏修。
九次第定。名為深妙。初說諦緣法時。六百萬億那
由他得道。二三四會。說是法時。得悟之人。轉多於
前。轉半字教竟。
△二轉滿字教。分七。初王子出家。】


「爾時十六王子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沙彌此云息慈。自七歲至十三為驅烏。因行彰故。
十四至十九為應法。近受圓故。二十上為名字。未
具戒故。又具戒沙彌。遵守二十四門儀故。今是菩
薩沙彌。發大心故。諸根二句。即六根清淨。通則不
泥小道。利則不樂權乘。明則不居陰界。了則不滯
中途。皆內因也。供佛下外緣。植福巳廣。種德巳深。
志求佛果也。
△二請轉法輪。】


「俱白佛言世尊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皆巳成就者。明濁障巳除。大乘機動也。諸子大乘
功德。悉皆具足。復愍諸聲聞未為究竟。故重請開
顯。廢半明滿。與今法華同也。深心所念者。深心樂
集一切諸善法故。直心正念真如。即求菩提。大悲
心度一切眾生。攝在志願之中。上求下化之心。佛
自證知也。
△三所將人眾出家。】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005-0459a]


【八萬億人。是輪王率領之眾。見王子出家。頓發思
齊之心。故深慕聖道。出世纏家。入法性家也。聖王
十善化世。所以從人出家而即許之。問。僕從出家。
序此何意。答。正為下王子覆講之機。因為智佛疑
惑之眾。故為王子結緣之眾也。
△四受請說經。】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二萬劫者。上既為二乘說諦緣等法。後受諸子請。
又說法華。故知中間不容默然。必說方等般若也。
下偈云。說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方等教中。多明
不思議神通事。故知說方等。六度即菩薩事。故知
說般若。受持等。即拳拳不失意。應上皆共修學。

五時眾有解不解。】


「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云菩薩沙彌者。由聞方等般若。二萬劫中。修六度
行故。沙彌二乘。即信解眾。千萬億生疑。即不解眾。
此等即於十六王子所聽經結緣也。上士聞道。勤
而行之。王子是也。中士聞道。若存若亡。聲聞中有
信不信也。下士聞道大咲而巳。不解之眾而生疑
惑也。
△六說經時節。】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顯說經時節之長。如燈明六十小劫。不起於座也。


△七說巳入定。】


「說此經巳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靜室入定之處所。八萬等住定之時節。智佛入定。
[005-0459b]
是結緣之近由。由入定不出。千萬億疑惑之眾。無
所咨問。故十六沙彌為其覆講法華也。上結緣之
由竟。
△二正明結緣。分二。初法說結緣。二喻說結
緣。初又三。初明昔共結緣。二明中間值遇。三明今
還為說。初又三。初王子覆講。】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廣說分別妙法華經。」


【知字最重。智佛入定。非無故而然也。我釋迦一化
始終。皆以智佛入定而為由致。以今所化之機。皆
智佛時覆講之緣種。由彼佛說法之後入定。而眾
疑無所咨問。故王子為其覆講。自爾巳來。恒為受
化之機。若不知智佛入定之旨。則昔緣不結。今日
何所成熟。所謂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也。智
佛入定。巳知疑惑之眾。是王子之機。必由王子究
竟得度。故住定八萬四千劫。王子覆講。善繼善述
也。玄宗既唱。暫示忘言。故寂然禪定。繼述其事。欲
布所聞。故各升法座。下繫珠喻。正指此也。
△二眾
得利益。】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三藐三菩提心。」


【發菩提心。故云得度。六百等眾生。即上不解之眾。
示者指示。教者教詔。令彼得益為利。喜他得益為
喜。即開示眾生佛之知見。使其悟入。而得利益也。


△三出定稱歎。又二。初正歎希有。】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具內因外緣。自利利他之德。故甚為希有也。令入
[005-0459c]
其中者。即度一切眾生。皆令入佛慧也。
△二勸物
親近。】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能信不毀者。恐得度有不信而毀者。故先歎其德。
後勸親近。所以下。徵釋勸近之意。三乘能信所說。
受持不毀。當得同歸一乘。入如來慧也。
△二明中
間值遇。】


「佛告諸比丘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世世所生與菩薩俱者。無緣必不相聚。有緣必不
相離也。四萬億諸佛得值不盡者。身子利根值二
萬億佛。下根者值四萬億佛。即數數現生滅等佛
也。先成熟者先得度之。後成熟者後得度之。如漁
人前網前獲。後網後獲也。若中間值遇。常受大乘。
此輩中間皆巳成就。不至於今也。若中間值遇。遇
其退大。仍接以小。此輩中間猶故未盡。今得還聞
大乘之教。三但論遇小。不論遇大。則中間未度。於
今亦未盡。今日始受大。乃至滅度後得道是也。問。
如上經歷多佛。多許時節。今始得羅漢。如此無生
法忍。何易可階。答。大聖善巧隨機說法。為厭佛道
長遠者說短。於佛道生輕易想者說長言如許劫
得羅漢者。此是權行。引諸實行。合入道耳。
△三明
今還為說。分二。初會結古今。二正說法華。初又二。
初會師古今。】


「諸比丘我今語汝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05-0460a]


【先標成道說法。其二下。列八方佛號。阿閦此云不
動。東方為群動之首。歡喜即動義。表即動而證不
動之理也。佛具萬德。高出物表。故喻須彌頂。音相
乃形聲二益。其聲所說無畏。其形不怒而威。故喻
師子。所證之理。包遍群有。其性真常。如虗空住。其
體過去不生。未來不動。現在不起。無生無滅。故云
常滅。佛為教主。撫育群生。如世帝王。化洽萬方。故
以帝名之。梵行清淨。涉有不染。故云梵相。無量壽。
法身常住。教化無盡故。度世苦者。以智自度。以悲
度他。自他俱出有漏苦故。多摩等云性無垢。如來
神通。能救眾生離煩惱垢得清淨智故。須彌群峯
之王。喻佛為諸法王故。雲者舒卷自如。無心普廕。
喻聖心無私。體用無礙故。王者仁德浩大。匡正四
海。喻聖德流行。潤澤十方故。德用難思。摧魔制邪。
有情離怖畏。得安樂故。釋迦云能仁。牟尼云寂默
實智證理曰寂默。權智利生曰能仁。有二義。一對
待義。能者善權方便。曲就機宜。仁者至德洪恩。普
洽萬類。是大悲利物義。寂則澄然不動。頓息萬緣。
默則漠爾忘言。永離戲論。是大智冥理義。二圓融
義。以悲即智故。終日度生無生可度。動一靜也。智
即悲故。不起一念常度眾生。靜一動也。悲智二字。
佛之全德攝盡無遺矣。堪忍國土。乃大千世界。一
佛化境。悲華經云。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
能忍斯惡。故名忍土也。
△二會弟子古今。分二。初
[005-0460b]
正會。二釋疑。初又二。初受大後退。】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我等為沙彌下。明受大不退。住無上道。於今下。種
大之後。中間退大向小。住聲聞位。佛常教化大乘。
諸人應以大乘之法。漸入佛道。所以下。徵釋退住
之意。雖下大種。緣佛慧難解。所以退大而向小也。
以今觀之。幸聞大法。不無宿因。安知吾徒非智勝
之遺塵。若能勤進。其庶幾乎。
△二正會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聲聞弟子是也。」


【大通時覆講結緣。所化眾生。今汝等諸比丘是也。
此結現前。及我下。結未來弟子。
△二釋疑。】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恐疑云。現在得聞法華。得入一乘。可是結緣之眾。
若未來世。不聞法華。而入滅度。此等豈能捨小得
入一乘耶。答。我滅度後。此土弟子。雖不聞經。不自
覺知所行是菩薩道。於自所證生滅度想入涅槃
者。我於餘國作佛。終當得聞是經。餘國者。此方機
盡。別土緣熟。此土雖滅。餘國又現又聞也。大經云。
如來名號。應眾生心。各各不同。一四天下。乃至十
方。各各十千異名是也。如來出世。無有餘乘滅度。
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二正說法華。又三。初時眾
清淨。】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了達空法深入禪定。」


【涅槃時到者。諸佛出世化道將畢。即說法華時也。
[005-0460c]
如迦葉燈明。出於淨土。說法華竟。即入涅槃。釋迦
出於穢土。說法華即唱當滅。更說涅槃也。眾清淨
者。既得四諦小教之益。免於五濁八苦之難也。信
解堅固者。聞方等大乘始教。心相體信也。了達空
法者。聞般若終實之教。於空法中心得了達。即轉
教意也。深入禪定者。即楞嚴定也。此科攝窮子喻。
五段經文。
△二正說法華。】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集諸菩薩。是聚會親族也。及聲聞一句。乃命其子
也。為說是經。正付家業也。世間下。以二乘不可云
滅度。得滅度者唯一佛乘耳。正開權顯實之意。

三釋疑。】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若無二乘得滅度者。如來何故施三。釋云。比丘當
知。如來以方便權智。深知眾生有小性欲。著於五
塵。弊於五濁。故先說二涅槃。聞必信受。令其破弊
免難。後必會歸於大也。法說結緣竟。
△二喻說結
緣。分二。先喻說。次法合。初又二。先明導師喻。次明
將導喻。初又分五。初五百由旬喻。】


「譬如五百由旬。」


【此喻上未度之眾。樂著諸有。輪迴處所也。即擬火
宅總喻。其家廣大三界無安。方便略頌。安隱對不
安隱之意。約土。凡聖同居為三百。方便有餘為四
百。實報莊嚴為五百。約惑見惑為一百。五下分為
[005-0461a]
二百。五上分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約
觀空觀能過三百。假觀能過四百。中觀能過五百。


△二險難惡道喻。】


「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此喻上未度之眾。煩惱垢重也。即擬火宅中火起。
方便中不安隱五濁八苦之法。分段變易二種生
死。即果險難。見思塵沙無明。即因險難。由此因果。
故言惡道。三界乃怖畏之處。由險難故言怖畏。三
界無涯。茫茫蕩蕩。故言曠絕。若生死煩惱中有涅
槃菩提。此道雖復曠絕。則有人可依也。若生死煩
惱中無涅槃菩提。如病中無藥。則此道曠絕。是無
人可依也。
△三多眾人喻。】


「若有多眾。」


【喻上王子所化百千萬億皆生疑惑。不解之眾也。
即擬火宅中。三十子五百人。方便中。知眾生性欲
意。
△四欲過惡道喻。】


「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二乘斷見思出三界。故言欲過此道。更斷塵沙無
明。求至佛果。故云至珍寶處。此處即藥艸喻一味
之雨。火宅中唯有一門。方便中宣示佛道意。
△五
有一導師喻。】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此導師即十六王子也。即擬火宅中長者。方便中
我字。藥艸中密雲。在耳曰聰。在意曰達。一心三智
[005-0461b]
曰慧。具足五眼曰明。總言六根清淨也。通塞者。苦
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道滅滅因緣智
六度一心。三觀為通。問。何不作父子相失。驚入火
宅。不虗等義耶。答。凡喻各逐意便。上取機應有無。
故言相失相見。若取應始赴機。故言驚入火宅。此
中正明將導眾生。世世相值。那言相失。久久結緣。
那言始應。為此義故不作相失驚入義也。上來三
周二十二番開權顯實。其意巳彰。不虗本欲勸信。
下根信在不久。故不須不虗耳。導師喻竟。
△二將
導喻。分三。初所將人眾喻。二中路懈退喻。三滅化
城至寶所喻。且初所將人眾喻。】


「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喻本初結緣未得度者。本緣不失。而為導師所將。
故云將導眾人。即擬火宅見火驚怖。方便見五濁
起悲。
△二中路懈退喻。分二。初退大。二接小。即火
宅中不用身手。而歎三車希有。方便中暫息大化。
念用三乘也。旦初退大。又三。初中路懈退。】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


【將人眾者。喻中間相值退大取小之人。中路者。非
是半途。但以發心為始。至佛為終。於此兩楹。而起
退大之意。故名中路。即擬上無大機也。
△二白導
師言。】


「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


【導師有四。自有通途慈悲導師。通他人故。文中有
[005-0461c]
一導師將導眾人是也。自有結緣導師。局我師故
文中所將人眾白導師言是也。自有權智導師。取
施小故。文中導師多諸方便是也。自有實智導師。
取開權故。文中導師知此人眾是也。四從時異。人
只是一。並是王子也。今白者。正白結緣之導師也。
以其退大則大滅。接小則小生。一生一滅。感於法
身。呼此為白。王子知其退大。即是聞其所白。善根
微弱。無明所翳。故言疲極。厭生死為怖畏。由怖畏
故正宜小接。即擬上不受大教也。
△三不復前進。】


「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不復前路猶遠者。見思塵沙無明。難可卒斷也。然
用小接之。不令頓還本處。亦有進義。即擬上息化
也。
△二接小。又四。初多諸方便。】


「導師多諸方便。」


【擬火宅中三車。方便中開三。四意具足。故多方便
也。
△二傷其失寶。】


「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


【傷其捨寶。喻知有小機而無大機也。
△三化作一
城。】


「作是念巳以方便力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作是念下。化作一城。即權說小果也。此用方便之
教。教化二乘。斷見思惑。出三界苦。故云於險道過
三百由旬。令其權證小果。故云化作一城。告眾人
下。引入化城。即三轉法輪也。汝等二句勸轉。勸令
[005-0462a]
前進入城也。今此三句示轉。示城可住也。可者謂
僅可止息。暫歇之意。隨意作者。即六通縱任等。若
入二句證轉。證城安隱也。若能二句。但令入城。更
說前進。於未開之前。不得明彰此語。今三周將盡。
開顯巳竟。即可說之。
△四歡喜入城。】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生巳度想生安隱想。」


【即擬火宅適子所願。方便受行悟入也。投其樂小
之心。故歡喜歎之。我等二句。釋未曾有。免惡道離
苦也。安隱得樂也。前入一句。受行悟入也。巳度想
得盡智也。安隱想得無生智也。即具智斷二德故。
此中歡喜即聞慧。未有即煖位。免惡即頂位。安隱
即忍位。入城即見道位。巳度即無學位。上中路懈
退竟。
△三滅化城至寶所喻。】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此正說法華也。即火宅等賜。方便中說無上道。既
止息無疲倦者。喻上涅槃時至。眾又清淨。而得免
難。大機當發也。即滅下。引向寶所。即滅化城者。廢
權也。去來方語也。來字帶言。以理而論。眾生來不
去。小聖去不來。皆不合佛意。今即去即來。回身三
界。利生接物。莫學下劣住止而獨善也。寶處下。顯
實以廢權也。問前諸品開三顯一。為有何異。答。通
論無異。別論不同。方便約教。文云。但以一佛乘為
眾生說法。無二亦無三也。火宅約行。文云。各乘大
車遊於四方。嬉戲快樂。信解約人。文中結會傭作
[005-0462b]
是長者子也。藥艸約差別無差別。明權實。七種差
別是權。同依一理無差即實。約自行權實。隨自意
語。故佛能知而眾生不知也。今化城約理。寶所化
城。即大小兩理。除破二乘化理。顯於寶所一理。文
中即滅化城寶處在近等。上喻說竟。
△二法合。分
二。初正合。二舉喻帖合。初又二。初合導師喻。】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險難長遠應去應度。」


【上喻有五。今合三。如來合上導師。今為一句。合多
諸人眾。以能將導師。顯所將人眾也。知諸下。合險
難惡道。二種生死。五住煩惱。佛悉知之。故云知諸
等。長遠者五百由旬故。應去應度。即合善知險道
之相。兼過險道至寶所也。應去者。巳入化城。不復
前進。故應去。應度者。未入化城。多劫沉溺。應以化
城而濟度之。
△二合將導喻。分二。先合退大接小。】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為止息故說二涅槃。」


【眾生即所將人眾也。一乘原被大機。今樂小之人。
聞此不欲見不親近者。乖其所好。合上中路懈退。
無大機義也。根機淺劣。若除糞得價。安於客作。以
求工食。則欲見之近之。若一乘大法。如匹馬單刀。
孤身萬里。說不投機。謂是閑言。故不欲見之近之
耳。佛道下。合上不能前進息化之意。長遠者。三祇
練行。百劫修因。如大海非一勺而竭。重樓豈一日
而就。故云久受等。佛知下。合上中間退大。復以小
接。下劣者有小機也。方便者多諸方便也。二涅槃
[005-0462c]
合上化作一城也。中道說二者。三界惑盡。塵沙未
破。於此兩楹。判有餘無餘二果。又分段巳盡。變易
未除。二死之間。判有無二果。故云中道。
△次合滅
城至寶所。】


「若眾生住於二地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二地即上二果。未辦者。以修言之。四住巳盡。五住
猶存。人執既遣。法執猶在。以證言之。則有餘雖證。
尚有無餘依大涅槃。分段雖超。未超變易故。近者
巳過三百由旬故。當觀下。令其自審。但是下。為實
施權。
△二舉喻帖合。】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寶處在近一句。當著眼看。言化城者。不但二乘。十
地等妙。皆是權立接引。並為化城。寶所者。乃真心
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量。不可建立。無佛無
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城。若問此既為化城。何處
是寶所。答。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
故只云在近而巳。不可定量言之。但忘言默證。當
體即是。
△二偈頌。有四十九行半。分二。先二十二
行半。頌結緣之由。次二十七行。正頌結緣。初又二。
初十二行。頌遠由。二十行半。頌近由。初又二。初六
行。頌大通成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充我一切。」


【大通下三行。頌成道前事。過十下一行。頌正成道。
[005-0463a]
彼佛下二行。頌請轉法輪。兼眷屬供養。
△二六行
頌十方梵請。】


「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轉無上法輪。」


【世尊下一行。頌威光照動。東方下三行。頌東方梵
王尋光雲集。三方下。頌餘九方。
△二十行半。頌近
由。分二。初五行。頌轉半字教。】


「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不能得其邊。」


【無量二句。頌受請。為宣下一行半。頌正轉教法。宣
暢下三行。頌聞法得道。十萬為億。十億為兆。百億
為京。千億為秭。萬億為姟。諸法不受者。能伏斷見
思也。
△二五行半。頌轉滿字教。】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八萬四千劫。」


【初二句。頌王子出家。皆共下一行半。頌請轉法輪。
佛知下二行。頌二萬劫中間。說方等般若也。般若
行也。神通事也。方等多明不思議神通事。說是二
句。頌受請說法華也。彼佛法華有恒河沙偈。今佛
七卷。當知一字法門。海墨不盡也。彼佛下一行。頌
說經巳靜室入定。以俟王子覆講結緣。頌結緣之
由竟。
△次二十七行。頌正結緣。分二。初八行。頌法
說結緣。二十九行。頌喻說結緣。初又三。初三行。頌
昔日結緣。】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恒河沙等眾。」


【是諸二句。知佛入定。為無下一行半。覆講結緣。一
一下一行。眾得利益。
△二一行頌中間值遇。】
[005-0463b]


「彼佛滅度後是諸聞法者在在諸佛土常與師俱生。」


【△三四行頌今還為說。】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慎勿懷驚懼。」


【是十六下。頌結會現在師弟。前言八方。今言十方。
以總該別。彼此隱顯也。以是下。頌正為說法華經。
結大通時之本因緣。故戒勿驚懼也。頌法說結緣
竟。
△二十九行。頌喻說結緣。又二。初十一行半。頌
喻說。二七行半。頌法合。初又二。初三行。頌導師喻。】


「譬如險惡道逈絕多毒獸在險濟眾難。」


【譬如下。頌險難惡道。毒獸。喻生死煩惱也。無水艸
者。喻不修習菩提道也。無數二句。多諸人眾也。其
路二句。五百由旬也。時有一句。有一導師也。強識
下。聰慧明達也。
△二八行半。頌將導喻。又二。初六
行。頌中路權立化城。】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自謂巳得度。」


【眾人下。頌懈退也。導師下。傷其失寶也。尋時下。化
作一城也。諸舍宅者。諸空觀境也。園林者。二乘總
持無漏法林也。九次第定為渠流。八解脫為浴池。
重門三空門也。盡智無生智為樓閣。男女為定慧。
諸人下。頌歡喜入城也。
△二二行半。頌滅城引至
寶所。】


「導師知息巳集眾而告言當共至寶所。」


【廢昔日之權。立今日之實。使發大心。求成佛果也。


△二七行半。頌法合。分二。初六行半。正頌法合。二
[005-0463c]
一行。頌舉喻帖合。初又二。初二句。頌合導師喻。】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


【△二六行。頌合將導喻。分二。初二行。頌合懈退。】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所作皆巳辦。」


【見諸下。頌合中路懈退。故以下。接小也。云巳辦者。
證無學羅漢。乃權教極果也。
△二四行。頌合滅城
至寶所。】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乃是真實滅。」


【既知二句。合知止息巳。爾乃下。頌合滅化至寶所
也。故說二者。即上為止息故說二涅槃也。汝證下。
具三德秘藏。一切智即般若。三十二即法身。真滅
即解脫。三德不縱不橫。即見佛性。當發精進。勉而
求之可也。
△二一行。頌舉喻帖合。】


「諸佛之導師為息說涅槃既知是息巳引入於佛慧。」


【初二句。即止息化作大城也。次二句。即寶處在近
也。此品正說因緣巳竟。】


妙法蓮華經大成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