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70 法華經句解-宋-聞達 (master)



妙法蓮華經句解卷第四
錢塘廣照沙門 釋 聞達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方便品云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
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以是
[004-0528a]
之故諸聲聞人願欲授記求成佛道然此品中如
來明云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五百羅漢在此
數中又第六品佛語大眾我諸弟子其數五百皆
當授於記未來世咸得成佛巳自分明何故復請
願佛授記當知前品佛普同說是通記也今此品
中請應身記是別記也方便品後身子領悟受華
光記法說周也藥草品後四大弟子領解得記譬
說周也化城品後樓那尊者受法明記陳如尊者
五百羅漢受普明記千二百人次第蒙佛亦與授
記第九品阿中難羅睺羅亦各授記二千聲聞同
名寶相因緣周也法無異味等為眾生由機不同
悟入有異。】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如序品解。】


「從佛聞是智慧方便。」
【即指前品所說化城方便智
慧。】


「隨宜說法。」
【隨機宜樂而為說法。】


「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諸大
弟子即前二周五人得授成佛記莂。】


「復聞宿世因緣之事。」
【即化城品舉昔王子覆講因
緣。】


「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
【又聞諸佛有大智
慧隨緣自在為佛乘故方便設三神力無礙一切通
達。】


「得未曾有心淨踊躍。」
【得見未有三種勝事一聞諸
[004-0528b]
佛智慧方便二聞聲聞得受道記三聞諸佛大自在
力心地清淨所以喜躍。】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
【將有所請先且避席到於佛
前。】


「頭面禮足却住一面。」
【頭面致敬接足作禮禮巳却
復住立一面。】


「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瞻視仰慕佛之尊顏眷戀之
深目睛不瞬。】


「而作是念。」
【自心作念。】


「世尊甚奇特。」
【世尊甚是希奇尊特。】


「所為希有。」
【佛之所為最是罕有。】


「隨順世間若干種性。」
【善能隨順世間眾生有若干
等種種之性。】


「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
【以方便智而為眾生說種
種法。】


「拔出眾生處處貪著。」
【眾生之性無種不貪佛慈悲
故隨病與藥拔出諸處種種毒根。】


「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
【我等於佛所有功德以
智劣故不能宣揚。】


「唯佛世尊。」
【唯有吾佛大覺世尊。】


「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善能知我及以眾等求佛深
心本時大願。】


「爾時佛告諸比丘。」
【佛語在會諸比丘眾。】


「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
【名如序品即滿
[004-0528c]
慈子汝等比丘見此人不。】


「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十大弟子唯富
樓那說法第一。】


「亦常歎其種種功德。」
【我亦常歎其人所植種種智
慧神通功德。】


「精勤護持助宣我法。」
【精勤不懈善能護持助化宣
揚佛之正法。】


「能於四眾示教利喜。」
【能於天人四眾之中開示教
導利益令喜。】


「具足解釋佛之正法。」
【盡能具足解釋佛法。】


「而大饒益同梵行者。」
【大能饒益同聞佛法修淨行
者。】


「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辨。」
【自從除了大覺如
來餘無有人能窮其辯。】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
【汝等莫謂
此滿慈子但只能護助宣釋迦所說之法。】


「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
【又於過去久劫佛所。】


「護持助宣佛之正法。」
【愛護奉持贊助宣揚諸佛之
法。】


「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
【於彼過去諸佛之所說
法人中亦為最上。】


「又於諸佛所說空法。」
【又於諸佛金口所說空寂之
法。】


「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
【於諸法性悉皆明達證得
[004-0529a]
四種無礙之智一者法無礙智二者義無礙智三者
詞無礙智四者樂說無礙智。】


「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
【以有智故常能於
法審實諦當離染清淨如法而說無有狐疑惑亂之
心。】


「具足菩薩神通之力。」
【具足大乘菩薩所證一切神
通智慧之力。】


「隨其壽命常修梵行。」
【隨其諸佛所應壽量常於佛
所修諸淨行。】


「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
【而富樓那本是菩
薩隱實揚權示聲聞相彼諸佛所世間之人見迹迷
本咸謂尊者實是聲聞。】


「而富樓那以斯方便。」
【以此示迹巧權方便。】


「饒益無量百千眾生。」
【饒潤利益無量機緣。】


「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復化導無數種人令其立志修等正覺。】


「為淨佛土故。」
【為欲清淨佛土之故。】


「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隨佛所行名作佛事以巳所
得轉化他人。】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
【於過去世七佛之所。】


「說法人中而得第一。」
【說法最妙皆推第一。】


「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
【如昔無異。】


「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
【釋迦正
當賢劫第四樓那於彼未來佛所說法人中亦為第
[004-0529b]
一。】


「而皆護持助宣佛法。」
【於佛佛所悉皆如是。】


「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
【非特賢
劫於未來世無邊佛所亦皆護持助宣正法。】


「教化饒益無量眾生。」
【教訓化誘饒益群生。】


「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令其立志求於無上
正等正覺。】


「為淨佛土故。」
【為欲清淨成佛國土。】


「常勤精進教化眾生。」
【常常勤苦修精進行化諸群
生。】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如是積劫漸漸修行具足菩
薩所行之道。】


「過無量阿僧祇劫。」
【經過無量無數劫波。】


「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土即是娑
婆世界得成無上正徧知覺。】


「號曰法明。」
【尊者因地於諸佛法明了通達故至得
果號曰法明從因得也。】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此上十號如序品解。】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
【言所
化境如是廣大。】


「七寶為地。」
【因作七支善根功德果上報土七寶莊
嚴。】


「地平如掌。」
【佛心平故地面亦平。】
[004-0529c]


「無有山陵溪㵎溝壑。」
【人心暴慢猶若高山稜層高
峻貪欲熾盛喻如溪㵎吞納眾流陰險如溝虗偽如
壑佛土平正一切無也。】


「七寶臺觀充滿其中。」
【亭臺觀宇所遊之處皆功德
成故云寶也處處皆然故云充滿。】


「諸天宮殿近處虗空。」
【上品戒善生欲界天四無量
心生色界天四種空定生無色天指上功德即是所
居天宮寶殿依空入道故云近處。】


「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約事相說如釋迦尊從忉利
天下閻浮提化現寶階接於地面人天兩處互得相
見約理而說人修上善得生天上諸天降德下生人
間事相顯然兩得相見。】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
【同居穢土有四惡道及以女
人今法明佛同居淨土故無惡道及女人也。】


「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婬欲。」
【從法化生故無淫
欲修成法身故非苦道。】


「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
【以定力故得有神
通身出光明從戒定慧三學而生飛行自在即神境
通。】


「志念堅固精進智慧。」
【建志舉念皆悉堅固常勤精
進有大智慧。】


「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國中之人身皆金
色金之色黃是中方色因修中道清淨勝行所以感
報身真金色三十二種大人相好以自嚴身。】
[004-0530a]


「其國眾生常以二食。」
【常以二種而為淨食。】


「一者法喜食。」
【聞法歡喜心地充足名法喜食。】


「二者禪悅食。」
【修習佛定得安隱樂名禪悅食。】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
【大乘菩
薩數甚眾多。】


「得大神通四無礙智。」
【如前巳解。】


「善能教化眾生之類。」
【神通無礙故能善化。】


「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
【言其多也。】


「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如前巳解。】


「其佛國土。」
【其法明佛所應之土。】


「有如是等。」
【即上所明依正二報。】


「無量功得莊嚴成就。」
【以諸功德而以莊嚴。】


「劫名寶明。」
【時多眾寶而復明耀故曰寶明。】


「國名善淨。」
【國多善人而復清淨。】


「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佛智所知本有數量人
天莫數故云無量乃是有量之無量也。】


「法住甚久。」
【正法像法住世甚久。】


「佛滅度後。」
【彼法明佛入滅之後。】


「起七寶塔徧滿其國。」
【眾多弟子以七珍寶為佛起
塔供養舍利徧滿所化善淨國中。】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比丘諦聽。」
【誡
眾諦心聽佛所說。】


「佛子所行道。」
【佛子樓那所行之道。】


「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
【善能習學方便慧故心
[004-0530b]
思口議所不能及。】


「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
【知聲聞眾樂於小法而
復怖畏菩薩大智。】


「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
【菩薩化身現作聲聞及
以緣覺。】


「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
【以諸無數萬億方便化
誘一切眾生之類。】


「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
【口自說言體是聲聞去
於佛道甚是隔遠。】


「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
【以是方便度無量眾令
得成就出世之道。】


「雖少欲懈怠漸當令作佛。」
【所化之眾雖則樂小於
一乘道而生懈惓漸以此法而誘掖之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
【內則秘藏菩薩之行外
則示現聲聞之形。】


「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
【外作聲聞行小欲法厭
離生死內心實自游戲神通淨佛國土。】


「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
【示三毒者如身子懷嗔
難陀著欲現邪見者如三迦葉及須菩提先事梵志。】


「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
【此四攝中同事行也與
之同事示行三毒現邪見相誘彼迷者易得相從。】


「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
【若佛一一具說方便示
現之事。】


「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今但略說不敢盡言恐
[004-0530c]
諸聞者生疑惑故。】


「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
【而此樓那久於過去諸
佛之所。】


「勤修所行道。」
【勤修大乘菩薩所行清淨之道。】


「宣護諸佛法。」
【宣揚護持諸佛之法。】


「為求無上慧。」
【為求如來無上智慧。】


「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
【於諸佛所說法第一現
居一切弟子之上。】


「多聞有智慧。」
【廣學多聞有大智慧。】


「所說無所畏。」
【其所說法得四無畏。】


「能令眾歡喜。」
【能令聽者生歡喜心。】


「未曾有疲倦。」
【未曾見有疲倦之相。】


「而以助佛事。」
【而以小化助揚佛事。】


「巳度大神通。」
【巳度生死得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如前。】


「知諸根利鈍。」
【知諸眾生根性利鈍。】


「常說清淨法演暢如是義。」
【常說清淨無上妙法流
通演暢如是之義。】


「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
【教諸無數千億之眾令
得住於大乘法中。】


「而自淨佛土。」
【雖現聲聞而心常自清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
【供養諸佛修福分也。】


「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
【外現劣形助宣正法內
秘真心自淨佛土。】
[004-0531a]


「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
【常以諸多善巧方便說
於妙法心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
【所度之眾不可計量皆
令成就一切智慧。】


「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
【供佛修福說法修慧。】


「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
【應身名也。】


「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
【如前。】


「劫名為寶明。」
【如前。】


「菩薩眾甚多其數無量億。」
【所度多也。】


「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充滿其國土。」
【皆巳度脫
得大神通威德具足徧滿其國。】


「聲聞亦無數。」
【聲聞之眾亦復無數。】


「二明八解脫得四無礙智。」
【如前。】


「以是等為僧。」
【以如是等小教果人無漏功德名之
為僧。】


「其國諸眾生婬欲皆巳斷純一變化生。」
【國無惡道
及以女人斷婬欲相純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身紫金色三十二相以自莊嚴。】


「法喜禪悅食。」
【法喜開慧禪悅安心即以定慧而為
法食。】


「更無餘食想。」
【更無餘外分段食想。】


「無有諸女人。」
【皆變化生。】


「亦無諸惡道。」
【尚無惡名何況有實。】


「富樓那比丘功德悉成滿。」
【一切功德成就滿足。】
[004-0531b]


「當得斯淨土。」
【當得如此同居淨土。】


「賢聖眾甚多。」
【菩薩聲聞人天之眾不可數知。】


「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
【略如上說恐聞生疑不
敢具舉。】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
【千二百人皆證無
學煩惱巳盡名自在者。】


「作是念。」
【心作是念。】


「我等歡喜得未曾有。」
【我等眾人得聞樓那受記成
佛自亦有分所以歡喜歎未曾有。】


「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若蒙
世尊各見我等深心本願亦為授記如前上首諸弟
子者豈不快也。】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
【佛他心通知此眾人作此念
言欲求授記。】


「告摩訶迦葉。」
【迦葉尊者前巳授記今佛告者是眾
首故。】


「是千二百阿羅漢。」
【此千二百即三迦葉一千弟子
目連身子所有弟子共二百人。】


「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言現前者現與授記言次第者從節次來阿耨等者
即成無上正等正覺。】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
【即鹿野中初度
五人陳如為首此大知識。】


「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
【六萬二千即是表斷六十
[004-0531c]
二億無明煩惱隨順佛言淨諸塵或名供養佛。】


「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
【因中解了達法本際果
上成佛故號普明。】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序品解。】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


【如序品解。】


「迦留陀夷。」
【此云黑光從相為名。】


「優陀夷。」
【此云出現以日出時尊者生故阿難弟子。】


「阿㝹樓䭾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
【如序品解。】


「周陀莎伽陀等。」
【亦云周利槃陀伽亦云周利特迦
此翻大小路邊母從夫遊將欲還國於差路處而生
尊者故立此名等即五百。】


「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當得成無上正
覺。】


「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五百弟子同一名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憍陳如比丘當見
無量佛。」
【於當來世見無量佛承事供養。】


「過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覺。」
【過無數劫然後乃成。】


「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
【放光表智神通表定。】


「名聞徧十方一切之所敬。」
【名字聞望徧滿十方為
一切眾之所敬仰。】


「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
【說法即是普放慧光照
燭一切故號普明。】
[004-0532a]


「其國土清淨。」
【依報勝也。】


「菩薩皆勇猛。」
【正報勝也。】


「咸陞妙樓閣。」
【一切道品名為樓閣菩薩進趣名之
為陞。】


「遊諸十方國。」
【十方即是表十界也徧遊法界修諸
功德。】


「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
【具即是器如薩埵捨身
藥王燃臂皆名上供。】


「作是供養巳心懷大歡喜。」
【如是作法修妙供巳心
懷暢悅生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力。」
【徧供十方須臾還國何
其速也蓋以心想神力之故一念既徧一塵亦徧心
徧法徧不離剎那如禮懺時運想香華徧十方界而
身隨心亦皆徧至未逾念須復本道場其理可見。】


「佛壽六萬劫。」
【應身壽量。】


「正法住倍壽。」
【十二萬劫。】


「像法復倍是。」
【二十四萬劫。】


「法滅天人憂。」
【佛法住世為人作眼其法滅時人天
皆憂。】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
【五百尊者轉次授記我
滅之後汝當作佛故云轉次。】


「同號曰普明轉次而授記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


【意亦同上。】


「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
【其補處者亦與前佛化
[004-0532b]
事是同故曰亦如我之一字五百第指今日之言亦
是將來第記之語。】


「國土之嚴淨。」
【即善淨國。】


「及諸神通力。」
【即上種種神通自在變化之力。】


「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


【五百尊者次第出世劫國名號所化之眾住世壽
量正法像法皆與最初普明如來等無有異故通指
云皆如上說。】


「迦葉汝巳知五百自在者。」
【佛告迦葉我記五百得
自在者汝巳知之。】


「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
【千二百人先記五百餘
諸聲聞亦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其有今日不預此會而
汝迦葉當為宣說。】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巳歡喜踊躍。」
【五
百尊者面於佛前得成佛記故喜躍也。】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
【將陳所解故離本坐前詣佛
所。】


「頭面禮足悔過自責。」
【頭面頂禮佛之雙足自悔前
非責巳昏鈍。】


「世尊我等常作是念。」
【說巳所見。】


「自謂巳得究竟滅度。」
【從佛聞法得成四果便自謂
言是究竟道。】


「今乃知之如無智者。」
【羅漢雖悟悟巳還迷而於大
[004-0532c]
乘不能通達今聞佛說始覺失驚如無智者。】


「所以者何。」
【何以無智。】


「我等應得如來智慧。」
【我等修行合應證得如來所
有功德智慧。】


「而便自以小智為足。」
【而即自以聲聞小智便為滿
足不求大利。】


「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
【人喻自身親
友譬佛醉喻昏迷酒喻五欲昔大通時從王子化如
詣親友得入大乘佛性種子如衣繫珠中間疲倦退
大入小貪著小利猶如飲酒長夜不覺猶如醉人。】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
【喻諸王子此土化終他方緣
熟理應往化名為官事捨此趣彼名為當行。】


「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
【佛性種子名無價珠今入
其身如繫衣下。】


「與之而去。」
【謂授法巳轉化餘方。】


「其人醉臥都不覺知。」
【根力淺故無宿命通寧知往
事猶如醉人都無所知。】


「起巳游行到於他國。」
【謂捨報巳轉生餘處。】


「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
【身無忍力乏慚愧
衣心無法滋缺甘露味厭老病死猶如牢獄辛勤萬
狀求學小乘如寒求衣如飢求食徧處乞索不能自
安。】


「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
【證得小果方便涅槃自謂
為足更不進身。】
[004-0533a]


「於後親友會遇見之。」
【喻今靈山師資相遇。】


「而作是言咄哉丈夫。」
【言咄哉者警悟之聲言丈夫
者許是大器。】


「何為衣食乃至如是。」
【何故為於求索衣食乃至枉
受如是艱難。】


「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
【我往昔世欲令汝
等得安樂故飽足衣食自恣享用。】


「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
【某
年日月合大通時八萬餘劫無價寶珠喻於佛性王
子說經為下大種如以寶珠繫於衣下今故現在謂
雖不覺善種常存。】


「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
【而汝不知有大乘
種在於身中却學小乘枉受動苦以求自活。】


「甚為癡也。」
【甚為可惜真癡迷也。】


「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
【此寶即佛性貿易即變
轉所須即忍辱之衣禪悅之食。】


「常可如意無所乏短。」
【常可富足如汝之意於一切
時無所缺少。】


「佛亦如是。」
【佛亦如彼親友之人。】


「為菩薩時。」
【昔在因地作菩薩時。】


「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
【教訓化導於我眾等令
發一切智慧之心。】


「而尋廢忘不知不覺。」
【而即於後廢弛遺忘不能了
知亦不省覺。】
[004-0533b]


「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
【及證四果自謂巳得究
竟滅度。】


「資生艱難得少為足。」
【斷惡修善辛勤萬狀資生之
具甚是艱難得證無學便以為足。】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昔發大心求一切智此願猶
在至今不失。】


「今者世尊覺悟我等。」
【今者靈山大覺世尊警覺開
悟我等之輩。】


「作如是言。」
【作是告言。】


「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
【汝等所證無學之果
乃是小乘非實滅度。】


「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
【我從久劫令汝等種佛之
善根。】


「以方便故示涅槃相。」
【為機怖大以方便力示於小
乘寂滅之相。】


「而汝謂為實得滅度。」
【而汝認作究竟實滅。】


「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
【白言世尊我等今者乃
知自身本是菩薩。】


「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得受應身成佛之
記。】


「以是因緣。」
【以是蒙記作佛因緣。】


「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心中甚覺生大歡喜得所未
有。】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
【五百羅漢。】
[004-0533c]


「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等聞無上安隱授記聲。」


【我等得聞無上菩提令心安隱授佛記聲。】


「歡喜未曾有禮無量智佛。」
【眾心歡喜得所未有頂
禮佛足無量智慧萬德世尊。】


「今於世尊前自悔諸過咎。」
【今於佛前自悔執小迷
昧大乘無量過咎。】


「於無量佛寶得少涅槃分。」
【於佛無量大智慧寶但
得少分偏空涅槃。】


「如無智愚人便自巳為足。」
【如彼無智愚癡之人便
於小法自巳為足。】


「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
【貧人喻巳親友喻佛昔
往依佛如去親家。】


「其家甚大富具設諸餚膳。」
【實報國土是佛之家功
德具足名為大富法相畢陳如諸餚膳雜食曰餚美
食曰膳。】


「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裏。」
【無價寶珠即佛種性方
便受法名為繫珠內衣即喻正報色身。】


「默與而捨去時臥不覺知。」
【親友默密繫珠衣下轉
化餘國名為捨去我時迷昧如昏醉人不自覺知。】


「是人既巳起遊行詣他國。」
【死而復生猶如醉醒發
心修行名之為起忘大習小如遊他國。】


「求衣食自濟資生甚艱難。」
【徧處求法莊嚴色心自
求涅槃不起化導如彼貧者乞食自濟資生之具甚
是艱難。】
[004-0534a]


「得少便為足更不願好者。」
【於少分法便自為足更
不發心求於實道。】


「不覺內衣裏有無價寶珠。」
【不自覺知內報色心有
無價寶藏匿其中。】


「與珠之親友後見此貧人。」
【佛出娑婆復見昔時所
化之者。】


「苦切責之巳示以所繫珠。」
【二十年中常令除糞斷
見思惑方等彈訶般若淘汰名苦切責來至法華開
顯佛性知從衣下指出明珠。】


「貧人見此珠其心大歡喜。」
【諸聲聞人得見佛性如
貧得寶歡喜叵言。】


「富有諸財物五欲而自恣。」
【功德法財無量智慧皆
悉具足故云富有色香味觸無非三昧隨緣應用廣
大自在故云五欲得以自恣。】


「我等亦如是。」
【我等聲聞退大入小回心向大亦復
如彼貧人無異。】


「世尊於長夜常愍見教化。」
【我昔在迷猶如長夜世
尊愍見常起教化。】


「令種無上願。」
【令我等種無上菩提廣大之願。】


「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
【我等智劣不知往願亦
復不能覺有佛性。】


「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
【既得少分偏空涅槃便
謂為足不求大利。】


「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
【今佛世尊覺悟我等言
[004-0534b]
所得法非究竟滅。】


「得佛無上慧是乃為真滅。」
【得成無上正徧知覺是
乃名為真實滅度。】


「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
【我等今者親從佛聞授
成佛記國土莊嚴。】


「及轉次授決。」
【及以展轉次第授記。】


「身心徧歡喜。」
【心歡喜故充徧其身。】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五百羅漢千二百人皆巳授記當來成佛大弟子
中阿難多聞羅睺密行眾中上首未蒙記莂應身
成佛又學無學共二千人心中亦願聞授記音如
來應機故說此品。】


「爾時阿難羅睺羅。」
【如序品解。】


「而作是念。」
【二大弟子同作是念。】


「我等每自思惟。」
【我等每自心內思惟。】


「設得授記不亦快乎。」
【設或得佛與之授記豈不快
乎。】


「即從座起到於佛前。」
【將有所請避席進前。】


「頭面禮足俱白佛言。」
【頭面禮敬佛之雙足俱同發
聲而白佛言。】


「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
【我等於此授記數中亦
當有分成佛菩提。】


「唯有如來我等所歸。」
【唯佛世尊是我等眾之所依
歸。】
[004-0534c]


「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見知識。」
【又復
我等是諸世間天人脩羅四眾八部之所具見眾所
知識。】


「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
【阿難常為如來侍者護
持一切法寶之藏。】


「羅睺羅是佛之子。」
【羅睺羅者是佛親子。】


「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
【若佛世尊
見授我等無上菩提成佛記者。】


「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我等願心既得圓滿眾人所
望亦皆備足。】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
【是二千人兼學無
學在千二百無學之外。】


「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
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諸人心念同二尊
者但不發言在一面立。】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於未來世當
成佛道。】


「號山海慧自在通王。」
【阿難智慧山藏海納神通廣
大卷舒自在將來成佛為法中王號山海慧自在通
王。】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序品解。】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
【隨順佛語名供養供六十
二億即表斷除六十二見。】
[004-0535a]


「護持法藏。」
【於諸佛所擁護受持一切法藏。】


「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具修諸度乃成正
覺。】


「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所化之機有如是等恒河沙數皆得
菩提。】


「國名常立勝幡。」
【其佛國名常立勝幡者西域風俗
議論高者常持勝幡表智高勝尊者多聞常勝一切
故所居國名立勝幡。】


「其土清淨琉璃為地。」
【因心清淨內外映徹果感佛
土亦復如然。】


「劫名妙音徧滿。」
【時分清平佛微妙音徧滿法界。】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
【人壽長故佛壽
亦長。】


「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
【經如許劫。】


「算數校計不能得知。」
【佛壽長遠非是凡夫心力所
知。】


「正法住世倍於壽命。」
【一倍增多。】


「像法住世復倍正法。」
【又二倍增。】


「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彼時之佛。】


「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
稱其功德。」
【十方諸佛皆同一音稱讚彼佛廣大功
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今僧中說阿難
[004-0535b]
持法者。」
【佛於眾中說是阿難持法藏者。】


「當供養諸佛然後成正覺。」
【當供無數萬億諸佛然
後得成無上正覺。】


「號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如前。】


「其國土清淨名常立勝幡。」
【如前。】


「教化諸菩薩其數如恒沙。」
【彼佛會中無聲聞眾純
諸菩薩其數無量。】


「佛有大威德名聞滿十方。」
【其佛如來威德廣大名
聲遠布徧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
【以欲愍念諸眾生故所
以應身壽量長遠不可度量。】


「正法倍壽命像法復倍是。」
【正法像法住世長久倍
於佛壽。】


「如恒河沙等無數諸眾生。」
【正像法中受化之眾。】


「於此佛法中種佛道因緣。」
【於山海慧佛法之中種
植佛道諸善因緣。】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
【初心菩薩見諸聲
聞受記作佛。】


「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
【咸皆
心疑作是念言我等昔來尚且不聞大菩薩眾得受
如是菩提道記。】


「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疑聲聞人何因得
記。】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
【世尊知是初心菩
[004-0535c]
薩生於疑念。】


「而告之曰。」
【告諸初心。】


「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
【佛與阿難及諸羅漢。】


「於空王佛所。」
【過去久長古世尊所。】


「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同時發於無上
道心。】


「阿難常樂多聞。」
【阿難處性常好多聞。】


「我常勤精進。」
【而我常勤修精進行。】


「是故我巳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如來
只一常勤先得成道。】


「而阿難護持我法。」
【釋迦佛法。】


「亦護將來諸佛法藏。」
【於未來世護持諸佛法寶之
藏。】


「教化成就諸菩薩眾。」
【教化無數億種眾生。】


「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昔空王時本願廣度今世
亦然如楞嚴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趣泥洹。】


「阿難面於佛前。」
【面於會中釋迦佛前。】


「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
【親自得聞佛為授記及以
報土清淨莊嚴。】


「所願具足心大歡喜。」
【本所願心幸得具足其心豁
然生於歡喜。】


「得未曾有。」
【今之所得昔所未有。】


「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
【憶昔過去
久遠之世於諸佛所聞諸法藏。】
[004-0536a]


「通達無礙如今所聞。」
【悉皆通達無所滯礙猶如今
日之所得聞。】


「亦識本願。」
【亦識本時所發大願。】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世尊甚希有。」
【世尊特勝甚為
罕有。】


「令我念過去無量諸佛法。」
【令我憶念過去久遠諸
佛之法。】


「如今日所聞。」
【如今日聞等無有異。】


「我今無復疑。」
【我今無復疑惑之心。】


「安住於佛道。」
【安心住於諸佛之道。】


「方便為侍者護持諸佛法。」
【以方便力為佛侍者護
持諸佛法寶之藏。】


「爾時佛告羅睺羅。」
【如前。】


「汝於來世。」
【汝於未來久遠之世。】


「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
【因時廣修七善功德果地
高蹈七寶蓮華。】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序品解。】


「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
【以十三千應
化國土抹為微塵用喻當供諸佛之數十世界者即
表十方。】


「常為諸佛而作長子。」
【未來諸佛當出於世是羅睺
羅皆為長子。】


「猶如今也。」
【如今佛世無以異也。】
[004-0536b]


「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
像法。」
【國土壽命弟子正像如是等事。】


「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
【指同阿難。】


「亦為此佛而作長子。」
【為山海慧作佛長子。】


「過是巳復。」
【過此世後。】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成無上正徧知尊。】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為太子時羅睺
為長子。」
【我未出家為太子時是羅睺羅為我長子。】


「我今成佛道受法為法子。」
【受如來法為我法子。】


「於未來世中見無量億佛。」
【於當未來見無量佛。】


「皆為其長子一心求佛道。」
【皆為彼佛而作長子一
心求於無上佛道。】


「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
【而羅睺羅微密之行唯
佛世尊乃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以示諸眾生。」
【現今垂迹為我長子以
示一切世間眾生。】


「無量億千萬功德不可數。」
【而其所積密行功德無
量萬億非數可知。】


「安住於佛法以求無上道。」
【安心住於諸佛之法以
求無上真正之道。】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


【佛授記者印其所證非同世間人情取捨見二千人
其心異常柔和善軟寂然沉靜清淨明了堪可授道。】


「一心觀佛。」
【一心不亂瞻仰於佛。】
[004-0536c]


「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
【眾在面前十
目所覩云何更問見是人否當知會眾但見其形寧
知心念所以世尊問阿難也。】


「唯然巳見。」
【答云唯然我實巳見。】


「阿難是諸人等。」
【二千聲聞。】


「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
【從今巳去常
復供養五十世界抹為微塵如是塵數諸佛如來。】


「恭敬尊重。」
【恭謙敬謹尊崇厚重。】


「護持法藏。」
【護持諸佛法寶之藏。】


「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
【於最後身各成佛
道。】


「皆同一號名曰寶相。」
【是二千人均蒙授記同一名
號曰寶相佛。】


「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
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序品解。】


「壽命一劫。」
【一小劫也。】


「國土莊嚴。」
【依報之相。】


「聲聞菩薩。」
【正報之相。】


「正法像法。」
【法住之相。】


「皆悉同等。」
【功行相類感報亦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二千聲聞今於
我前住。」
【二千之眾今於佛前住立一面。】


「悉皆與授記未來當成佛。」
【我今悉與授菩提記於
未來世當得成佛。】
[004-0537a]


「所供養諸佛如上說塵數。」
【供佛之數如上所說五
十世界抹為微塵如微塵眾無數諸佛。】


「護持其法藏後當成正覺。」
【護持如上塵數諸佛法
寶之藏後當成就佛果菩提。】


「各於十方國悉同一名號。」
【各於十方成等正覺皆
同一號名寶相佛。】


「俱時座道場以證無上慧皆名為寶相。」
【是二千人
一時成佛同坐道場以證無上甚深智慧名寶相佛。】


「國土及弟子正法與像法悉等無有異。」
【種種化事
國土弟子壽命劫數一一平等以德同故報無差別。】


「咸以諸神通度十方眾生。」
【咸以智慧神通之力度
十方界一切眾生。】


「名聞普周徧漸入於涅槃。」
【名號聞望普徧諸方漸
漸次第入於寂滅。】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
【新得記者。】


「聞佛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世尊慧燈明。」
【世尊
智慧明明無盡方燈續明普照一切。】


「我聞授記音。」
【我等得聞授記之音。】


「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其心歡喜充滿正報如
得甘露之所見灌。】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前藥草品說時雨譬言此妙經普被一切雖與授
記皆為聲聞今此品中是為大眾及以八部能於
是經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乃至得聞一句一偈一
[004-0537b]
時通記皆成佛道。】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
【佛因藥王告
諸大眾。】


「藥王汝見是大眾中。」
【現前法會大眾之中。】


「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
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如序品解。】


「求聲聞者。」
【求四諦法成阿羅漢。】


「求辟支佛者。」
【求因緣法及觀如幻緣覺獨覺名辟
支佛。】


「求佛道者。」
【求最上乘願成佛道。】


「如是等類。」
【三乘之人。】


「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
【在於佛前得聞妙法。】


「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
【下至但聞一句一偈
乃至聞經一念心中生歡喜者。】


「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記是
等皆當得道。】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
【上明佛在下顯滅後。】


「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


【聞是妙經一偈一句一念之間起隨喜者。】


「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我皆與授成
佛之記。】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


【信心受持對文披讀離文暗誦隨義解說紙素書
[004-0537c]
寫此之妙經下至一偈。】


「於此經卷敬視如佛。」
【敬重經卷視同於佛。】


「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
【繒
綵為蓋及以幢幡。】


「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
【下至但爾合掌致敬。】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
【是諸敬信供養經人。】


「巳曾供養十萬億佛。」
【宿曾供養諸佛世尊。】


「於諸佛所成就大願。」
【於佛之所巳曾成就廣大志
願。】


「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蓋欲愍念諸眾生故而生於
此世間人中。】


「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
【佛
語藥王若復有人如此問時。】


「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當示他云敬
信持誦書寫供養如是之人於當來世決定成佛。】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
讀誦解說書寫。」
【上說傳經下明供養。】


「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
衣服伎樂合掌恭敬。」
【如前。】


「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
【如是之人一切世間眾
生之類所當瞻敬。】


「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
【以無佛時是人補處代
佛宣揚應以佛供而供養之。】


「當知此人是大菩薩。」
【既於妙經生大信解則知斯
[004-0538a]
人是大菩薩。】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巳能成就阿耨菩提。】


「哀愍眾生願生此間。」
【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廣說分別妙法華經。」
【廣大敷演分別解說如是妙
經。】


「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隨分受持所護功德
尚且無量何況全部具足受持及以種種上妙香華
繒蓋幢幡而為供養。】


「藥王當知是人。」
【當知如是持供之人。】


「自捨清淨業報。」
【自當生於清淨佛土捨彼勝報生
於閻浮。】


「於我滅度後。」
【當釋迦佛滅度之後。】


「愍眾生故。」
【愍念一切眾生之故。】


「生於惡世。」
【此娑婆界多不善聚故云惡世。】


「廣演此經。」
【廣為眾生演說此經。】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
【是受持經善男善女。】


「我滅度後。」
【當佛滅後。】


「能竊為一人。」
【有能私竊為於一人。】


「說法華經乃至一句。」
【下至極少一句之義。】


「當知是人則如來使。」
【當知如是說經之人則是如
來法華之使。】


「如來所遣。」
【乃是如來之所津遣。】


「行如來事。」
【行於如來化法之事。】


「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竊為一人功德極大於
[004-0538b]
眾廣說其功莫等。】


「藥王。」
【上明持經功德甚多下顯謗毀罪報極重。】


「若有惡人以不善心。」
【有諸惡人起於毒念。】


「於一劫中。」
【經歷許時。】


「現於佛前。」
【於現在世當佛面前。】


「常毀罵佛其罪尚輕。」
【心惡時長面罵於佛罪固非
輕云尚輕者反顯謗毀持經之人罪報極重。】


「若人以一惡言。」
【下至但出一句惡語。】


「毀訾在家出家。」
【在家之人善男善女出家僧尼及
沙彌等。】


「讀誦法華經者。」
【四眾讀誦法華之者。】


「其罪甚重。」
【由謗人故退他道心教法不行所以罪重。】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
【其有若人讀是經者。】


「當知是人。」
【當知如是持經之人。】


「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經說妙行名佛莊嚴是人以
此自嚴其身。】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
【則是如來傳法之使乃為如
來肩所荷擔持佛正法轉化眾生令得正見則是荷
負諸佛如來大重擔者。】


「其所至方。」
【其持經人所至方土。】


「應隨向禮。」
【應當至心隨方向禮。】


「一心合掌。」
【一心不亂合十指掌。】


「恭敬供養。」
【恭謙敬謹志誠供養。】


「尊重讚歎。」
【尊崇貴重讚詠稱歎。】
[004-0538c]


「華香瓔珞粖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
伎樂。」
【如前具解。】


「人中上供而供養之。」
【以諸人間上妙之供而供此
人。】


「應持天寶而以散之。」
【此勤諸天散華献寶。】


「天上寶聚應以奉獻。」
【天上所有寶物積聚應當奉
献是持法者。】


「所以者何。」
【所以如此興供養者其意云何。】


「是人歡喜說法。」
【欲勤是人歡喜說法。】


「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每
一晝夜分為三十須臾蓋言聞法少時之間由信心
故精義入神便能究盡佛菩提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欲住佛道成就
自然智。」
【若欲住心於佛正道成就無作自然智慧。】


「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
【常當勤供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
【有人欲得疾成諸佛一
切種智中道正慧。】


「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
【當持此經并供持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
【若人能持是法華者。】


「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
【當知是人為佛之使愍
及眾生。】


「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
【諸有能持是經典者。】


「捨於清淨土愍眾故生此。」
【捨巳淨土生濁世中。】


「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
【當知是人非業報生乃
[004-0539a]
自在意欲生此中。】


「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
【能於惡世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


【如前巳解。】


「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
【佛滅度後濁惡世中持
此經者。】


「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
【敬持經人如佛無異。】


「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冀得須臾聞。」


【所以設供意欲須臾得聞是經究竟大事。】


「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
【若於滅後能持是經。】


「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佛遣生於人道之中代
佛行事。】


「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
【經於一劫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作嗔怒色而罵於佛。】


「獲無量重罪。」
【是罵佛人獲罪無量。】


「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
【有讀誦持是法華者。】


「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
【須臾罵是持經之人罪
復過彼經劫罵佛。】


「有人求佛道而於一劫中。」
【有人為求佛之道故經
於一劫。】


「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讚。」
【合掌住於如來之前以
無數偈讚歎於佛。】


「由是讚佛故得無量功德。」
【以讚佛故得多福德。】


「歎美持經者其福復過彼。」
【歎持經者功德過於讚
[004-0539b]
歎果佛。】


「於八十億劫以最妙色聲。」
【八十億劫表於八識妙
色即是香華等物妙音即是種種音樂以諸世間最
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妙香妙味及與觸塵。】


「供養持經者。」
【當以是等供持經人。】


「如是供養巳。」
【作如是等修供養巳。】


「若得須臾聞。」
【若於須臾得聞妙經。】


「則應自忻慶我今獲大利。」
【則當自心生大喜慶我
於今日得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
【佛召藥王我今語汝。】


「我所說諸經。」
【我成道來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而於此部法華經中更
無與等最為第一。】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
【如序品解。】


「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
【再語藥王我平日間所
說經法無量萬億。】


「巳說今說當說。」
【若巳說竟若今現說若當來說。】


「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當念成佛功
高難信說佛知見義深難解。】


「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
【此法華經是諸世尊
秘密要妙功德法藏。】


「不可分布妄授與人。」
【不可容易分布世上妄付與
人恐生輕謗翻成損惱當擇其可然後授之。】
[004-0539c]


「諸佛世尊之所守護。」
【經說諸佛所行之處一切如
來之所守護。】


「從昔巳來未曾顯說。」
【我從昔日成道巳來為機劣
故未曾顯說但以方便密為說之即經云眾生聞是
者心則懷疑惑。】


「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
【如來在世人尚不
信多懷怨怒及以憎嫉即譬喻品云將非魔作佛惱
亂我心耶。】


「況滅度後。」
【佛世尚爾況復滅後。】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
【於釋迦佛入滅之後。】


「其能書持讀誦供養。」
【其有能書持誦供養。】


「為他人說者。」
【為一切人而演說者。】


「如來則為以衣覆之。」
【若非道力豈解弘經能行忍
辱精進不解則披如來忍辱之衣。】


「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餘方諸佛咸敬是
經能持是者得佛護念。】


「是人有大信力。」
【是說經人有於廣大信心之力。】


「及志願力。」
【及以立志發願之力。】


「諸善根力。」
【過去久植善根之力。】


「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
【一切如來悉皆棲宿究竟
一乘寂滅場地今此行人安住法華功德海藏故云
共宿。】


「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手表權智頭表實理從如來
說方便之義入於佛乘究竟之道則為巳得手摩其
[004-0540a]
頭。】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之
處。」
【若人流通有是經處。】


「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
【以為供養。】


「不須復安舍利。」
【大凡起塔本為奉安佛之舍利所
以不須安舍利者意見下文。】


「所以者何此中巳有如來全身。」
【經明妙理理性清
淨即是如來清淨法身有是經處便為是塔經文即
是佛之舍利即經云如人志心求佛舍利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
恭敬尊重讚歎。」
【此之寶塔應以是等而為供養。】


「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
【若人見塔頂禮供養。】


「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敬信人
去道甚近。】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
【以見有人若在
家士女出家僧尼行菩薩道者。】


「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
【如上
四部雖則受行菩薩之道而於法華不得見聞受持
讀誦。】


「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
【當知此輩未是善能行
菩薩道。】


「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得其要
道乃曰善行。】
[004-0540b]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
【發心欲求佛之道者。】


「若見若聞法華經。」
【眼見耳聞如是妙經。】


「聞巳信解受持者。」
【見聞敬信是入道緣。】


「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根種熟故
近於佛慧。】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
【如人渴乏欲須涼水。】


「於彼高原穿鑿求之。」
【於佛境上尋求理味如向高
原鑿井求水。】


「猶見乾土知水尚遠。」
【乾土喻於方便漸教乾慧之
地乾有其慧未得理水初心菩薩遊於理外如見乾
土。】


「施功不巳轉見濕土逐漸見泥。」
【加功不巳住內凡
位如見濕土至十回向如見沍泥。】


「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修行至此位隣漸教初歡喜
地圓教菩薩登住之位心不狐疑故云決定去聖非
遙故云必近。】


「菩薩亦復如是。」
【合上喻也。】


「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
【如此之人全未
染指。】


「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
【如見乾
土。】


「若得聞解思惟修習。」
【如前喻中加功不巳。】


「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漸得見濕土
沍泥。】
[004-0540c]


「所以者何。」
【有何所以須弘法華。】


「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
【一切
菩薩修菩提法皆屬此經之所統攝不聞妙法滯在
權門。】


「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未說法華三乘隔歷方
便門閉各自修持來至法華開顯佛性點前權乘即
菩薩道認僕為子方便門開會諸漸教同入圓頓示
一切人真實之相。】


「是法華經藏。」
【是法華經一實相理人人本具未蒙
開顯而不得知猶如伏藏。】


「深固幽遠。」
【明佛至理無上菩提故名為深是決定
義不可破壞名堅固法其理微密隱而難見故名為
幽以凡望佛隔於十果故名為遠。】


「無人能到。」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六道三乘莫能䟦
及是故經曰無人能到。】


「今佛教化。」
【今佛開顯教化一切。】


「成就菩薩。」
【成就一乘大菩薩道。】


「而為開示。」
【而與開發示一乘相。】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
【乍聞說圓
其理深妙而心生疑驚恐怕怖。】


「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
【如彼八千初發心者。】


「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
【聞圓妙教反為魔說。】


「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如彼五千退席之者。】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
[004-0541a]
法華經者。」
【此一節經教善男女滅後弘經。】


「云何應說。」
【此問起也答見下文。】


「是善男子善女人。」
【教行四法。】


「入如來室。」
【令起慈悲。】


「著如來衣。」
【令行忍辱。】


「坐如來座。」
【令住法空。】


「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爾信解人入室著衣坐
座說法乃可得也。】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
【於諸一切眾
生分上以慈心故除諸憂惱與其快樂以悲心故方
便救濟拔其苦厄如是之心能容一切名慈悲室。】


「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以柔和故不惱於人以
忍辱故不思報怨有慚有愧名為著衣。】


「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了一切法悉皆空寂安然
不動名為坐座。】


「安住是中。」
【住於慈忍法空之座。】


「然後以不懈怠心。」
【雖能慈忍了法性空若還懈怠
弘經是難故經云以不懈怠心。】


「為諸菩薩及四眾。」
【所為人也。】


「廣說是法華經。」
【所說法也。】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
【謂於餘國
方便土中遣變化人為集聽眾如信解品密遣者是。】


「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
【佛
神力故密彼諸人令來聽法。】
[004-0541b]


「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
【諸化人等以佛之
力聞即信受無有違逆。】


「若說法者在空閑處。」
【約事則住空曠閑靜無人之
處約理則是攝心住定樂於空寂無生之地。】


「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脩羅等聽其說法。」


【來聽法者八部之眾皆如來力之所遣至。】


「我雖在異國。」
【佛雖應化在餘國土。】


「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
【說法之人心中了了解
法義味即見如來清淨法身住常寂光圓滿報身居
實報境千百億身應同居土若晝若夜常在目前。】


「若於此經忘失句逗。」
【若復受持讀誦講說於此妙
經句逗之中有所忘失。】


「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即於時中忽然省悟得見佛
理無所遺忘是名如來還為解說令得句義皆悉具
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欲捨諸懈怠應
當聽此經。」
【若人欲得捨諸懈怠應當至心聽受此
經。】


「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如是之經難得聽聞信
受之者亦是難得。】


「如人渴須水穿鑿於高原。」
【志誠求法如渴須水於
彼高原穿鑿為井。】


「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
【住乾慧地知去理水尚
且遠在。】
[004-0541c]


「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
【位在內凡鄰於聖位漸
漸見理自知成佛無疑名為近水。】


「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
【如是初心諸菩薩等。】


「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
【未曾得聞如是妙經去
佛智慧甚是遙遠。】


「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
【若得聞是
深妙經典是諸一切經中之王。】


「聞巳諦思惟。」
【聞是法巳諦心思審。】


「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
【聞巳能思思巳能修當
知是人近於佛慧。】


「若人說此經。」
【若復有人欲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興大慈悲。】


「著於如來衣。」
【行大忍辱。】


「而座如來坐。」
【住於法空。】


「處眾無所畏。」
【處大眾中無所畏心。】


「廣為分別說。」
【廣為一切分別演說。】


「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


【入室披衣坐座演說方名如法。】


「若說此經時。」
【若復說此妙經之時。】


「有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
【有人前來惡口穢罵加
以刀杖瓦石捶打。】


「念佛故應忍。」
【此等違惱境界現前當念佛故忍此
諸惡。】


「我千萬億土現淨堅固身。」
【云何念佛當思如來昔
[004-0542a]
於無量千萬億土示現清淨能忍諸惡毀贊不動堅
固之身。】


「於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
【如本門中常不輕是。】


「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
【若佛滅後有說經者。】


「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淨士女。」
【即前四眾。】


「供養於法師。」
【恭敬供養於說法師。】


「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
【誘引化導諸眾生等令
集一處聽說妙法然佛所遣諸化人者即前文云是
人自捨清淨業報愍眾生故生此間者。】


「若人欲加惡刀杖及瓦石。」
【人來興惡加諸毒害。】


「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
【即遣上所辯化善人為
之方便而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閑處。」
【獨自處於空閑之地。】


「寂莫無人聲讀誦此經典。」
【其處闃靜無人音聲在
彼讀誦是妙經典。】


「我是時為現清淨光明身。」
【寂寞之處無有人聲清
淨身也讀妙經典見佛智慧光明身也清淨即法身
光明即慧身修性泯合隨處現形即應身也因靜讀
誦得見如來三德法身。】


「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
【若於經文有所忘失如
來慈力密被其人自然通利憶持不失。】


「若人具是德。」
【若人具此清淨德行。】


「或為四眾說。」
【或於四眾為說妙法。】


「空處讀誦經。」
【或在空處讀誦是經。】
[004-0542b]


「皆得見我身。」
【皆得見於如來法體光明妙身。】


「若人在空閑。」
【在於閑處修攝其心靜處之人。】


「我遣天龍王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
【八部之眾
誓護佛法今此法師讀誦講說故佛遣之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分別無障礙。」
【是說法師在眾講演善
能分別樂說無礙。】


「諸佛護念故。」
【以得諸佛護念之故。】


「能令大歡喜。」
【能令聽眾生大歡喜。】


「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
【若能親近說法之師速
得成就菩薩之道。】


「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若能隨順從是師學則
於經中得見三世恒沙諸佛不離本心。】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過去久劫多寶世尊臨滅度時告諸大眾有欲供
養我全身者應當發心起一大塔十方世界說法
華處我之寶塔因聽經故踊現其前為作證明今
由此土佛說是經大耳遙聞故從地涌。】


「爾時佛前。」
【爾法師品說竟之時。】


「有七寶塔。」
【以七珍寶而為大塔即是表顯七善法
財。】


「高五百由旬。」
【塔表法身高五百者五分功德之所
修成。】


「縱廣二百五十由旬。」
【縱廣即說塔基之相豎縱橫
廣二百五十約由旬量該一萬里修成法身以戒為
[004-0542c]
體聲聞之戒二百五十今開小乘同歸作佛戒定慧
三相由而生故說塔基其量如是四威儀中皆具是
數故云縱廣二百五十。】


「從地涌出住在空中。」
【約相易見若表法者從心地
中之所涌出住於究竟大涅槃空。】


「種種寶物而莊校之。」
【萬善功德而為嚴飾。】


「五千欄楯。」
【橫者曰欄竪者曰楯即寶塔上防閑之
具五千即表遮防五道。】


「龕室千萬。」
【塔上所有龕穴寶室其數千萬即表行
人之所住處無量法門。】


「無數幢幡以為嚴飾。」
【幢表鎮靜幡表皷動靜即是
定動即是慧定慧均等名善莊嚴。】


「垂寶瓔珞。」
【以眾寶珠結為瓔珞處處垂下即表智
珠垂諸方便教化眾生。】


「寶鈴萬億而懸其上。」
【以寶為鈴懸於塔上微風吹
動出妙音聲以妙寶音發於報體隨其扣擊接物利
生。】


「四面皆出。」
【塔之方面。】


「多摩羅䟦旃檀之香。」
【多摩羅䟦此云性無垢無垢
旃檀即絕妙香實行內充淨無瑕翳如牛頭山性無
垢香。】


「充偏世界。」
【德行之人香聞十方故云充徧。】


「其諸幡蓋。」
【其諸寶幡及以寶蓋頂上莊嚴表佛功
德。】
[004-0543a]


「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七寶合成。」
【若表
法者金性堅剛表堅固智銀性潔白表清淨行琉璃
映徹表明了智硨磲圓轉表委曲心碼碯雜色表萬
行心真珠圓明表巧慧心玫瑰即玉表溫潤心眾德
莊嚴五分法塔是故名曰七寶合成。】


「高至四天王宮。」
【四天門王居須彌腹寶塔高故齊
於天宮四念護心如天。】


「三十三天。」
【須彌四峯各有八天帝釋居中成三十
三若表法者即喻菩薩五十二位住行向三名為三
十十地聖人名三十一等覺菩薩名三十二如來妙
覺名三十三。】


「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
【諸天雨華供養寶塔表
心善行莊嚴法身。】


「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
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
【在事相邊即是八部若
表法者豈外一心天龍二部即是善心餘夜叉等總
是惡心善根勝故攝諸惡念無數億萬化而為善。】


「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
【以諸供施
而供寶塔。】


「恭敬尊重讚歎。」
【覩相生善起恭敬心尊重寶塔而
興贊歎。】


「爾時寶塔中。」
【是諸天人設供之時。】


「出大音聲。」
【塔中忽然出大妙音。】


「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
【如是贊歎釋迦世尊。】
[004-0543b]


「能以平等大慧。」
【能以生佛本性平等佛之知見廣
大智慧。】


「教菩薩法。」
【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上妙之
法。】


「佛所護念。」
【此之大慧是一切佛清淨心中常所護
念。】


「妙法華經。」
【生於妙果妙法華經。】


「為大眾說。」
【與諸大眾分別演說。】


「如是如是。」
【謂釋迦尊慈悲方便如是如是為眾生
說。】


「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如釋迦尊之
所說者一一皆是真實之語。】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
【如前。】


「又聞塔中所出音聲。」
【如善哉等。】


「皆得法喜。」
【皆於如來妙法之中得大歡喜。】


「怪未曾有。」
【眾皆驚異謂未曾有。】


「從座而起。」
【將欲請問是塔因緣故從座起。】


「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先加恭敬合掌問訊然後退
身立在一面。】


「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
【眾中上首大菩薩
也智慧深故善說諸法名大樂說。】


「知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心之所疑。」
【眾見寶塔
不知何謂怪未曾見所以心疑菩薩知巳故為請問。】


「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
【因何等緣。】
[004-0543c]


「有此寶塔從地涌出。」
【欲知自來。】


「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又於塔中發出讚歎大妙之
音。】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
【因問故答。】


「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
【諸佛入滅化火焚身分布
舍利為眾結緣多寶入滅不曾化身臨終付囑令眾
起塔供養遺體為欲證經所以佛答塔有全身。】


「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
【久遠劫
前東方世界。】


「國名寶淨。」
【國中清淨多諸寶物。】


「彼中有佛號曰多寶。」
【彼寶淨國佛號多寶。】


「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
【因地之時曾發大願。】


「若我成佛滅度之後。」
【若我得成無上佛道入滅之
後。】


「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
【應十方國說是經處。】


「我之塔廟。」
【我之所有七寶塔廟。】


「為聽是經故。」
【為聽如是法華經故。】


「涌現其前。」
【即當涌現其佛之前。】


「為作證明讚言善哉。」
【因心如是。】


「彼佛成道巳。」
【既成佛巳。】


「臨滅度時。」
【化緣巳畢臨欲終時。】


「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
【語諸會眾出家弟子。】


「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
【有欲供養我之全身。】


「應起一大塔。」
【以藏佛身。】
[004-0544a]


「其佛以神通願力。」
【以大神通誓願之力任持其身。】


「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法華經者。」
【十方佛土在
處有說法華經者。】


「彼之寶塔皆涌出其前。」
【隨處應現。】


「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
【全身出現贊善哉
者酬宿願故。】


「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涌出讚
言善哉善哉。」
【說其來意令眾得知。】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
【以如來神力者
願藉佛慈非自巳力而能得見。】


「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願見古佛多寶
之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
【佛
告樂說彼佛宿有深重之願。】


「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
【塔為聽
法出現之時。】


「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
【其欲以我塔中全身示
於會上四眾之者。】


「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
【彼現在世說
經之佛分身在於十方世界廣說諸法度眾生者。】


「盡還集一處。」
【直待分身一時集巳好自一身分千
百億今此所集攝多歸一故云盡還。】


「然後我身乃出現耳。」
【然後我之塔中全身乃出現
也。】
[004-0544b]


「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
集。」
【汝欲見此多寶佛身我當應集分身諸佛。】


「大樂說白佛言。」
【樂說聞巳重白佛言。】


「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所
以欲見為修供養。】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
【如來欲集分身諸佛故放中
道白毫光明。】


「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


【因光照故眾皆得見五百萬億以表菩薩五位真因
恒沙諸佛即諸淨念。】


「彼諸國土皆以頗梨為地。」
【頗梨地者即善淨心。】


「寶樹寶衣以為莊嚴。」
【寶樹即是菩提樹王寶衣即
是柔和忍辱。】


「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
【菩薩即是念念之心。】


「徧張寶幔寶網羅上。」
【寶幔即是慈悲所覆寶網即
是戒珠所網。】


「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
【彼一一佛皆出大
音演說諸法。】


「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徧滿諸國為眾說法。」
【彼一
一土皆有菩薩充滿其中各為其眾而演說法。】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方位有十光照東方所見如
是例餘九方光所照處其相亦然。】


「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
【與東方同。】


「爾時十方諸佛。」
【十方分身釋迦文佛。】
[004-0544c]


「各告眾菩薩言。」
【各語座下諸菩薩言。】


「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
【光既
照彼知意故來。】


「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并欲供養多寶佛塔。】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
【欲集諸佛故釋迦尊以神
通力先淨其土。】


「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
【釋迦世
尊實報之土淨如此為欲化度頑惡眾生故現五濁
同居穢土今欲說實所以現起清淨國土眾寶莊嚴。】


「無諸聚落村營城邑。」
【男女混居名為聚落今實報
土純諸男子無有女人故無聚落及以村坊營塞城
郭郡邑之相一時皆無。】


「大海江河山川林藪。」
【海與江河喻諸乘人淺深之
智山靜川流即喻定慧林藪即喻諸覺枝林今現實
報同歸一實諸相皆無。】


「燒大寶香。」
【修大功德名燒寶香。】


「曼陀羅華徧布其地。」
【表修善因無遺缺處。】


「以寶網幔羅覆其上。」
【菩薩所行慈悲為首故云寶
幔之所徧覆成佛之行非戒不立故云寶網羅覆其
上。】


「懸諸寶鈴。」
【鈴有音聲以表說法。】


「唯留此會眾。」
【獨留此會聽法之眾。】


「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以佛神力移餘一切天人之
眾置他土中。】
[004-0545a]


「是時諸佛。」
【十方分身釋迦牟尼。】


「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
【各佛但帶一大菩薩以
為給侍。】


「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
【此方現土寶樹之下。】


「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
【即表五分功德法身。】


「枝葉華果次第莊嚴。」
【枝喻事相一一相中復有多
別喻如葉也開華表因成果表智如次進修用嚴法
體。】


「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
【樹是願行座
表空寂安詳其理名為坐座高五由旬即五忍位。】


「亦以大寶而校飾之。」
【坐是空法今云寶飾即表不
空如來之坐。】


「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加趺坐。」
【既到此巳各坐寶
座。】


「如是展轉徧滿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展開轉轉坐
去徧滿一化三千之界。】


「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但坐
東方所分之身徧三千界獨自未盡。】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
【為欲安座
容納諸佛。】


「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
【言八
方者此約橫徧但變四方及以四維不涉上下二百
萬億八方皆然總成一千六百萬億三千世界。】


「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
【以清淨故無四惡道。】
[004-0545b]


「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唯留會眾移餘天人。】


「所化之國。」
【所變化土。】


「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枚葉華果
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
以為莊校亦無大海江河。」
【並如上解。】


「及目真隣陀山。」
【此云石山。】


「摩訶目真鄰陀山。」
【此云大石山。】


「鐵圍山。」
【四大洲外有山圍繞名小銕圍。】


「大銕圍山。」
【大千界外有山圍繞名大銕圍。】


「須彌山等諸山王。」
【須彌此云妙高須彌之外有十
大山圍褁須彌名諸山王悉無是等。】


「通為一佛國土。」
【以諸所變恒沙大千通為一國。】


「寶地平正寶交露幔。」
【於露地上以寶為幔。】


「遍覆其上。」
【徧皆遮覆。】


「懸諸幡蓋。」
【義如前解。】


「燒大寶香諸天寶華徧布其地。」
【如前。】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座故。」
【為分身佛。】


「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


【如是三變八方淨土初則一大千界次則千六百億
更加今數通計三萬二千億那由他國方能容盡十
方世界分身諸佛。】


「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
【無四惡道。】


「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
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
[004-0545c]
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
海江河及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銕圍山大
銕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
寶交露幔徧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
徧布其地。」
【並如前解。】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
河沙等國土中諸佛。」
【東方一面自有如是恒沙國
土分身之佛。】


「各各說法。」
【各於其土而演說法。】


「來集於此。」
【是東方佛來集娑婆。】


「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
【所變之
土。】


「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徧滿
其中。」
【言分身佛徧滿八方。】


「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
【一如東方。】


「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
【皆遣所帶一大菩薩
作禮致敬問訊如來。】


「各齎寶華滿掬。」
【滿衣裓也。】


「而告之言。」
【語侍者言。】


「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
【各遣至
於靈山會上。】


「如我辭曰。」
【代佛傳言。】


「少病少惱。」
【少有疾病及以煩惱。】


「氣力安樂。」
【氣力充盛心安樂不。】
[004-0546a]


「及菩薩聲聞眾悉安穩不。」
【巳禮如來次問大眾。】


「以此寶華散佛供養。」
【先供養訖後方傳旨。】


「而作是言彼某甲佛。」
【雖是釋迦之所分身而一一
佛各有名號故云某甲。】


「與欲開此寶塔。」
【所以來者為欲開塔示此大眾。】


「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一佛既爾諸佛皆然。】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巳來集各各坐於
師子之座。」
【佛見分身安坐巳畢。】


「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
【聞諸佛語所願皆同。】


「即從座起住虗空中。」
【將欲開塔而塔高妙若非升
空云何可得所以起身住立空中。】


「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
【當時在會諸四眾
等見佛離坐故皆起立合掌一心瞻仰於佛。】


「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
【用右指者
表於權智。】


「出大音聲如却關鑰開大城門。」
【佛開塔戶作大音
聲如去關鑰開大城門。】


「即時一切眾會。」
【在會之眾。】


「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
禪定。」
【全身不動如禪定入。】


「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


【塔初現時巳甞贊歎今塔戶開重復說讚故曰又聞
所以歎佛為快說經。】


「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
【言我此來為聽經故。】
[004-0546b]


「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
言歎未曾有。」
【眾見久遠巳滅度佛發如是言昔所
未見故歎希有。】


「以天寶華聚。」
【以諸天上寶華之聚。】


「散多寶佛。」
【因見多寶散華致敬。】


「及釋迦牟尼佛上。」
【因釋迦故得見多寶所以散華
供釋迦佛。】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
【多
寶分座命釋迦坐。】


「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
【請釋迦佛就於
寶座。】


「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加趺坐。」


【因多寶請所以入塔安坐半座。】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
【釋迦多寶。】


「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
【遠見二尊坐於
寶塔。】


「各作是念佛坐高遠。」
【以在遠故雖欲親近而不可
得所以作念。】


「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虗空。」
【眾願佛
力接引住空。】


「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虗空。」


【佛慈悲故如其所願以神力接咸住空中。】


「以大音聲普告四眾。」
【釋迦佛出大妙音聲徧告四
眾。】
[004-0546c]


「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
【佛
將示滅普告大眾勸募流通正是其時。】


「如來不久當入涅槃。」
【化事將終欲歸元寂。】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所以勸召正欲以
此妙法華經付托得所免致湮況。】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聖主世尊雖久滅
度。」
【大聖法主萬德世尊雖巳久滅入於涅槃。】


「在寶塔中尚為法來。」
【在於七寶妙塔之中尚為聽
法得得遠來。】


「諸人云何不勤為法。」
【汝等諸人云何之故不能精
進勤求大法。】


「此佛滅度無央數劫。」
【言佛滅久不可計劫。】


「處處聽法以難遇故。」
【處處化往聽說妙法以法高
妙難得遇故。】


「彼佛本願我滅度後。」
【彼多寶佛本發誓願於我此
身滅度之後。】


「在在所往常為聽法。」
【處處所去曾無他事常為聽
法。】


「又我分身無量諸佛。」
【此指十方分身諸佛。】


「如恒沙等來欲聽法。」
【數如恒沙來為聽法。】


「及見滅度多寶如來。」
【及為欲見久滅多寶。】


「各捨妙土及弟子眾。」
【各各諸佛土捨及眾。】


「天人龍神諸供養事。」
【四眾供事一時捨去。】


「令法久住故來至此。」
【為住法故咸集於此。】
[004-0547a]


「為坐諸佛以神通力。」
【釋迦為欲坐十方佛故現神
通。】


「移無量眾令國清淨。」
【移天人眾置於他土嚴淨其
國。】


「諸佛各各詣寶樹下。」
【諸佛各詣此寶樹下。】


「如清淨池蓮華莊嚴。」
【以池喻國以蓮喻佛。】


「其寶樹下諸師子座。」
【諸寶樹下師子之座。】


「佛坐其上光明嚴飾。」
【諸佛坐於師子寶座光明熾
盛嚴飾妙好。】


「如夜暗中然大炬火。」
【眾生在迷如夜暗中諸佛光
耀如然炬火。】


「身出妙香徧十方國。」
【諸佛身香充徧諸處。】


「眾生蒙熏喜不自勝。」
【眾生蒙佛香氣所熏各各歡
喜不能自勝。】


「譬如大風吹小樹枝。」
【風喻佛香枝喻機見。】


「以是方便令法久住。」
【以如是等善巧方便令得正
法久住於世。】


「告諸大眾我滅度後。」
【告諸會眾如來滅後。】


「誰能護持讀說斯經。」
【誰能發心護持讀誦解說斯
經。】


「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今日自當於佛之前發深重
願。】


「其多寶佛雖久滅度。」
【其多寶佛雖則久巳入於滅
度。】
[004-0547b]


「以大誓願而師子吼。」
【以其宿世大願力故於寶塔
中作師子吼。】


「多寶如來及與我身所集化佛當知此意。」
【多寶遠
來我身現在十方分身咸集此土本為何事當知如
是深切之意。】


「諸佛子等誰能護法。」
【召諸大眾誰能為我誰持正
法。】


「當發大願令得久住。」
【事行如彩願力如膠彩色無
膠則不堅固唯膠無彩文相不彰有願無行但是虗
言有行無願則不堅久行願相資方能成事欲護法
者故佛勸令當發大願可使正法久住世間。】


「其有能護此經法者。」
【其有能佛子護此經。】


「則為供養我及多寶。」
【斯經中說佛及多寶所行之
事隨佛所行名供養佛。】


「此多寶佛處於寶塔常遊十方。」
【此佛世尊在寶塔
中常遊十方諸佛國土。】


「為是經故。」
【皆因為此法華經故。】


「亦復供養諸來化佛。」
【亦為奉供諸十方來分身化
佛。】


「莊嚴光飾世界者。」
【即指化佛為嚴飾者佛國之中
以佛菩薩而為莊嚴光飾世界能令見者發歡喜心。】


「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
【若有人
能讀說此經深解義趣見佛法身則是得見釋迦多
寶及以分身諸來化佛。】
[004-0547c]


「諸善男子各諦思惟。」
【告諸會眾善男子等各各諦
聽善自思惟。】


「此為難事宜發大願。」
【此護持經是一難事若非忍
厚勤加精進其孰能之宜當勇猛發大願誓以為基
本。】


「諸餘經典數如恒沙。」
【諸方便教三乘經典其數甚
眾如恒河沙。】


「雖說此等未足為難。」
【雖能說此方便三乘不了義
教未為難也。】


「若接須彌。」
【若以手接須彌盧山。】


「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
【此舉世中人所難
者皆不為難唯此惡世讀說斯經是則是難。】


「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
【如佛按
指大千世界咸悉震動以至擲向他方國土此乃化
現神通邊事不及弘經。】


「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
【無色界
天名為三界有為之頂若人立心於有為頂為諸大
眾演說無量三乘方便不了義經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佛滅濁
世說此法華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手把虗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
【虗空無
相不可把捉縱能手把亦不為難。】


「於我滅後若自書持若使人書是則為難。」
【若佛滅
後人根劣弱能弘此經勝把空者。】
[004-0548a]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於梵天亦未為難。」
【梵天依
空今以大地安足甲上而升於彼亦非難也。】


「佛滅度後於惡世中暫讀此經是則為難。」
【滅後惡
世暫時之間能讀此經勝持地者。】


「假使劫燒檐負乾草入中不燒亦未為難。」
【劫燒起
時負乾草入而不被焚固為難矣而亦非難。】


「我滅度後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
【末劫持
經下至但為一人而說亦勝負草入劫燒者。】


「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八萬四
千佛法藏者如來說法三百五十會一一會中皆具
六波羅蜜三六十八計千八百又五六三百總成二
十一百一一皆破四大六塵成二萬一千約貪嗔癡
及等分三毒各具二萬一千總成八萬四千十二部
經者一長行二重頌三授記四孤起五無問自說六
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
二論議佛所說法雖則無量圓攝所歸唯十二部經
若持此等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得六神通。」
【令彼聽眾獲六神通得阿羅
漢。】


「雖能如是亦未為難。」
【說雖高妙而其聽眾但得小
果未為難也。】


「於我滅後聽受此經問其義趣是則為難。」
【若聽斯
經請問義趣如說修行則能成就佛果菩提故為難
也。】
[004-0548b]


「若人說法令千萬億無量無數恒沙眾生。」
【若說法
人能度如是無數眾生。】


「得阿羅漢具六神通。」
【六通之義如藥草中。】


「雖有是益亦未為難。」
【雖有如是小乘利益亦未為
難。】


「於我滅後若能奉持如斯經典是則為難。」
【若持此
經為諸人說則令其人得無上道是則為難。】


「我為佛道於無量土從始至今廣說諸經。」
【我為眾
生得佛道故分身徧滿十方國土從始成道以至于
今廣說無量諸餘經典。】


「而於其中此經第一。」
【於餘無量諸經典中此法華
經最為第一。】


「若有能持則持佛身。」
【法華經體是佛法身能持是
典則為見佛。】


「諸善男子於我滅後。」
【告諸會眾於佛滅後。】


「誰能受持讀誦此經。」
【問諸眾等有誰勇猛能任此
責。】


「今於佛前自說誓言。」
【當於佛前自發深誓。】


「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
【此經最
難若暫持者佛及諸佛悉皆歡喜。】


「如是之人諸佛所歎。」
【如是末世持法華者常為諸
佛之所贊歎。】


「是則勇猛是則精進。」
【能為難事則名勇猛一心不
倦則名精進。】
[004-0548c]


「是名持戒行頭陀者。」
【持諸戒行即菩薩道行頭陀
行即入佛乘。】


「則為疾得無上佛道。」
【則是速得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讀持此經。」
【能於未來讀誦受持此經典
者。】


「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則為真是如來之子住於慈
悲淳善之位。】


「佛滅度後能解其義。」
【佛滅度後於此法華善解義
味。】


「是諸天人世間之眼。」
【則是世間人天眼目。】


「於恐畏世能須臾說。」
【於佛滅後恐怖惡世能須臾
間為人演說。】


「一切天人皆應供養。」
【一切世間若天若人皆應恭
敬供養是人。】


妙法蓮華經句解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