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8 妙法蓮華經要解(選錄「要解」本文)-宋-戒環 (master)


妙法蓮華經要解卷第十二    遠三
溫陵開元蓮寺比丘 戒環 解


「安樂行品第十四」


【萬行依於三業本於智悲智以處已悲以
應物皆欲不失其正正則安而樂不正則
危而憂故此特依文殊正智示正身正語
正意大悲四法名安樂行品由前持品菩
薩敬順佛意願於惡世護持此經誓忍諸
難而大聖以謂能忍諸難未若必使之無
難故為說四安樂行四行既正則一性安
[012-0855b]
恬靜與道合動與神會其完不為物挫雖
臨危難不知其為危難也其固不為物傾
雖對欲惡不知其為欲惡也夫躬行是行
則涉惡世而持經入紛華以應物無所徃
而不安且樂矣是謂必使之無難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
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
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讚持品事也。】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
[012-0856a]
經。」
【請問云何所行乃能說是經得無諸難
此發起安樂行法也以文殊請者示依正
智發起正行。】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
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即四安樂行也一正身行二正語行三正
意行四大悲行繼三業以大悲者三業既
正則正智真淨逮得已利須起大悲廣行
利他智悲相濟乃能於惡世演說是經得
無諸難。】
[012-0856b]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
是經。」
【趣操之謂行狎習之謂近二者不違
於道是謂菩薩行處近處此身行之要也
二處各有事行理行非事無以涉俗非理
無以契真理事兼通真俗不礙然後利生
弘法觸處安樂矣。】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
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
亦不驚。」
【行處必住忍辱者六度適時為用
而涉難莫尚於忍盖趨事而動則悔吝生
[012-0857a]
焉故須忍以御之惟能忍故於剛能柔而
物不能挫於逆能順而物不能害於事能
審而所施不暴於微能察而所遇不驚由
是克成安樂行也。】


「又復於法無所行。」
【法指一切行法也雖
行是法而不住相名無所行盖有所則有
能能所角立物我成敵則患難生而安樂
喪矣。】


「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
摩訶薩行處。」
【自所行之法而觀諸法也如
[012-0857b]
實相即無所觀亦不行言亦無所行也不
分別即情識都忘是非雙泯菩薩趣操如
是而已。】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近處。」


【初事行以戒定為體。】


「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雖外護可尊恐挾勢妨道苟志於此則身
處山林心懸魏闕能暫安樂乎。】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
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陁逆路伽耶陁者
[012-0858a]
梵志即出家外道尼犍在家外道路伽耶
此云惡論議逆路伽此云惡問難不親外
道息異見也不造俗文絕異端也遠惡議
難離曲辯也。


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
種種變現之戲。」
【遺教云若種種戲論其心
則亂戲論尚亂况親近乎相扠摛擒也相
撲抵角也那羅延神勇捍多力今指騰躍
凶伎變現戲即諸幻術也。】


「又不親近旃陁羅及畜猪羊雞狗畋獵漁
[012-0858b]
捕諸惡律儀。」
【遠惡緣也旃陁羅此云嚴幟
謂以嚴厲自幟如文身惡服之類毗尼藏
有善律儀惡律儀。】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如是人等通指權勢已下雖不親狎或為
法來即清淨為說。】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
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
求。」
【小乘於法未融多起諍論妨安樂行故
[012-0859a]
不親近亦不問訊非慢之也慎媟狎耳。】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
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
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說法當忘情想接語當避嫌疑小女處女
非賔主之敵乃譏毀之端。】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


【既非法器又近於染故不應親五種猥媟
不須辯析。】


「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
[012-0859b]
念佛。」
【不獨入欲潔身也但念佛欲正心也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𦚾臆乃至為
法猶不親厚况復餘事。


容止不攝則致疑生染。】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易致擾惱妨安樂行。


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
是名初親近處。」


【即第二近處也初親近處以戒定為體第
二近處以觀智為體所以融前戒定使圓
[012-0860a]
契實相乃成妙行也。】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
顛倒不動不退不轉。」
【一切諸法當體真淨
不受一塵曰空無動無壞離諸幻妄曰實
相菩薩觀一切法空如其實相無所加損
故見不顛倒而心無動轉也見不顛倒即
頌所謂亦不分別諸法有無是非等也心
無動轉即頌所謂攝心不動如須彌山也
盖心法本寂相待成搖由見顛倒則以法
為有生有起故於心有動有轉若雲駛故
[012-0860b]
月運也能如實觀則於心不動不退而了法
不生不起若風止則波澄也然則心法一
也以倒心觀之則妄境紛拏以實相觀之
則真機自寂是故修安樂行貴如實觀。】


「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
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
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無所有性者生出起滅名相等性皆無也
名相皆無則詮示不及故語言道斷無量
無邊言如空之不可窮極也無礙無障言
[012-0861a]
如空之不可兮辯也實相如是何言說之
能及耶則凡可說者但是從緣而有顛倒
之法當知不從緣有不從倒生者竟不可
說也。】


「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
近處。」
【常如是觀乃能融前事行以成妙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初標次釋。】
[012-0861b]


「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栴陁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此戒離權勢外道兇戲等三
藏學即愚法小教。】


「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破戒言無行名字言無實戲笑言多僻
著欲言多染求現滅度謂不修梵行妄
[012-0862a]
希道果皆非正人故勿親近。】


「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為說法」



【頌清淨說法也能無所著故無所畏。】


「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戒離婦女不男惡律也。】
[012-0862b]


「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壬+工/山]女等
 𥁞勿親近」


【牒結前文也。】


「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正身之至也屏僻處里廛中也乞食之
法自伏貢高發他仁善。】


「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雙結也。
各連事行而
舉偈文各離事行而頌文義可辯。】
[012-0863a]


「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頌又復於法無所行至不
分別等不行上中下法謂於三乘法無
所行也。】


「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012-0863b]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頌觀一切法
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轉等也真空實相
擬心即妄若復分別有無是非皆顛倒也。】


「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頌如虛空無所有性至無礙無障等常
住一相謂無生出動退等異也。】


「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012-0864a]


【深造於理故無怯弱謂無怖畏心能安樂
說也。】


「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頌常樂觀如是法相而釋無怯弱之所以。】


「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初法即正身行也。】
[012-0864b]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
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


【應住等者要心住口說也心口相應則語
行正矣。】


「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
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


【經有大小乘人有大小機以乘對機隨宜
難觧故讀經之時易求其過是以戒之不
慢餘師者不依大輕小不以圓慢偏也不
說長短者內以息業外以息諍此語行之
[012-0865a]
要也。】


「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說
讚歎其羙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
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
小乘法荅但以大乘而為觧說令得一切種
智。」
【說其過則令失小讚其羙則令退大亦
不怨其妨道嫌其鄙劣非唯不出諸口又
亦不生於心可謂善修安樂心也由其善
修安樂之心無所讚毀怨嫌故能順其機
而導達之。】
[012-0865b]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常樂說法無復俗論則語行自正。】


「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淨身淨衣非好為雅潔欲稱其心淨與
說法淨耳故曰內外俱淨安處隨問者
虛已應物如鍾待叩也西方以香油為
淨飾。】
[012-0866a]


「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荅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此依正語順機導達也。】


「 除懶墯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懶墯妨於勇猛懈怠妨於精
[012-0866b]
進憂惱妨於安樂菩薩欲依語行說法
利物故除懶墯意離諸憂惱晝夜常說
者弘法之心無間斷也。】


「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所志在法不在物故不希衣
服四事供養但念說法安樂供養盖四
事供養特為小利說法供養乃為大利。】


「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012-0867a]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𢷤出
 安住忍故」



【明語行當宗於忍也說斯經者內之恚
惱憂愁外之罵怖杖𢷤諸難自無為能
安住忍故則忍不可不宗也諸難自無
所謂必使之無難。】


「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筭數譬喻
 說不能𥁞」


[012-0867b]


【如是善修者如上正語之行以修也善
修其心所謂修巳能住安樂所謂安安
修巳安安聖人之徒也為聖人之徒行
聖人之道則功與道洪德隨物廣何可
勝窮哉。】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
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謟誑之
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嫉妬謟誑下至戲論諸法皆意地微細邪
行故須正之也法欲滅時世道交喪邪暴
[012-0868a]
交作人多嫉謟則學佛者易見輕罵而求
其長短故戒持經者無懷嫉謟等事乃
因時制行所以息業也。】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
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
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
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


【四眾有求三乘者當隨機與進輙勿惱之
令失善利從語其人言下皆惱之之事。】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兢。」
[012-0868b]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名戲論諍競皆為意
業故應息之。】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
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


【悲想則愍其迷淪而思濟也父想則依其
法化而求怙也師想則景其道行而思齊也。】


「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為其愍眾行道深心利物故應深心敬之。】


「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
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012-0869a]


【平等言不黨順法言稱理雖彼深愛當量
所堪貴不失人亦不失言。】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
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
能惱亂。」
【此必使無難之効也。】


「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
行是行故樂而得朋寬而得眾。


聽巳能持持巳能誦誦巳能說說巳能書若
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因使法利展轉浸廣則法雖欲滅而未滅
[012-0869b]
故應成就是第三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謟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此意行之要也。】


「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頌不惱四眾等蔑忽也。】


「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012-0870a]


【忍為四行之宗故每言之自慈悲於一切
巳下頌當於一切起大悲想等。】


「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質直柔忍慈下恭上安行是道孰不愛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
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
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


【大乘修行初皆以智正行終皆以悲成智
故四安樂行先依正智正業而後起大悲
[012-0870b]
利生也然或生大慈或生大悲者慈能與
樂悲能愍濟四眾信觧佛法名在家菩薩
出家菩薩闡提不信名非菩薩以能信觧
故生大慈而與之法樂以闡提故生大悲
而愍其迷失也。】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
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觧其
人雖不問不信不觧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
之令得住是法中。」
[012-0871a]


【此皆愍其迷失也隨宜說法即開三顯一
之法也不聞不知不覺言昏迷自障也不
問不信不觧言顓蒙自墮也。


然彼雖不問不觧而菩薩大悲誓終濟度。】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
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


【第四行法回智運悲總僃前行故無過失。】


「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
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
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
[012-0871b]


【慈與悲大故七眾恱服行與法勝故諸天
歸向。】


「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
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
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
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難問必有折挫得其衛護則正念不失以
諸佛所護故諸天不得不護。】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
字不可得聞何况得見受持讀誦。」
[012-0872a]


【難遇如此所以愍其不信不觧為大失。】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
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
種兵而徃討伐。」


【此喻意明是經所以難聞難見者為陰魔
熾盛多怨難信不妄說故輪王譬化身佛
諸國譬五陰境小王譬五陰等魔不順其
命譬無明煩惱未調伏也以威不行而起
兵討伐譬但以如來知見力無畏法不能
攝伏諸微細惑故設三乘斷治之法是謂
[012-0872b]
起種種兵。】


「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
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
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
馬車乘奴婢人民。」


【此譬三乘之眾能伏陰魔隨功淺深獲諸
法利唯未與說一乘法也。】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
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属必大驚恠。」


【輪王髻珠用鎮寶位妄與則王属驚恠法
[012-0873a]
華上乘佛佛授手妄說則眾心驚疑。】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
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
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


【如輪王振威小王不順遂起種種兵法國
土即法界真境賢聖將指三乘眾也。】


「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
其心恱賜以禪定觧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
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012-0873b]


【如隨功賞賜而不與髻珠也無漏根力即
五根五力諸法之財通指道品利用之法
涅槃城即中道止息之權果。】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
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
人而今與之。」


【言難信珠者賜非其宜則大驚恠。】


「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
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
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
[012-0874a]
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
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
說之。」
【魔羅此云殺者謂能興苦難殺人慧
命也煩惱魔為生死因陰魔死魔為生死果
故滅之破之即出三界也多怨為眾魔未
伏難信為群機未淳。】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
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
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


【第一之說如頂上一珠末後賜與如久待
[012-0874b]
大功。】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
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
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秘密如藏髻中最上如在王頂四十餘年
於生死長夜守此待機故云長夜守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惡世說經多怨難信當以忍
辱哀愍為本。】
[012-0875a]


「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徤
 能為難事
 王觧髻中
 明珠賜之」


[012-0875b]


【諸皆喜賜獨難髻珠以待大功。】


「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觧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巳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觧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012-0876a]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結荅云何能說是經之問也。


能行四行故讀持是經易克勝果。】


「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012-0876b]


【常無憂惱顏色鮮白者轉報障滅順現
衰惱也不生貧窮卑賤醜陋轉業障滅
順生惡業也眾生樂慕刀毒不加轉煩
惱障滅順後麤報也智慧光明如日之照
轉無明障滅三際癡暗也樂慕給使言
常享妙樂口則閉塞言無由發惡如師
子王言障怖永離優遊自在。】


「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持經之人四行功成當克妙果已定於
未形之分故先於夢中見之以行純障
[012-0877a]
淨故無復雜想但見妙事下舉妙事。】


「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行純心淨無雜想故於自他
境不離法行故見佛說法見巳亦然。】


「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012-0877b]
 得陁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重諷見十方佛之事以結前起後也。】
[012-0878a]


「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塲
 在菩提𣗳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巳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𥁞燈滅」


【此歷見修進成佛始終之行
也諸皆由行得果之先見是相現前當克
是果矣然皆依夢說者欲令行人觀一切
法空無所有但以因緣從顛倒生自雖見
佛聞法乃至圓成佛道皆為夢事了不可
[012-0878b]
得無有常住亦無起滅常觀是相然後於
一切處得真安樂行也。】


「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妙法蓮華經要觧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