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62 法華經三大部讀教記-宋-法照 (master)



讀教記卷第十三
天台沙門 法照


文句



齊探



「玅經信解品。


文句十四譬為五一從捨父逃逝下名父子相失譬
近領火宅總譬遠領方便略頌二從窮子傭賃下名
父子相見譬近領火宅見火遠領方便我以佛眼觀
見三從即遣傍人急追將還下名追誘譬近領火宅
捨几用車遠領方便寢大施小四從過是巳後心相
體信下委知家業譬此非領上近遠乃追取方等彈
訶大品轉教意耳五從復經少時父知子意下名付
家業譬近領火宅賜一大車遠領法說正直捨方便
又合第四第五共為一領付譬在下更明其意也。


近領火宅等者聞譬解巳必解於法豈有悟後
而更迷前是故皆須法譬雙領云云譬文為五始自
相失即結緣巳後終至等賜即聞譬之時若合四五
秪成四段。


十四非結緣巳界故言久住他國云云初譬如有
人領二十子譬二乘人菩薩位行難知且齊巳領耳
[013-0071a]
非結緣巳界等者本結大緣寂光為土期心所
契法界為機退大巳來機土全失今流五道望本為
他方便有餘尚非巳界況復五道流轉者耶云云
譬如至領耳者第三經初述領不及意在此也十界
七善進退等中菩薩最難以兼三故故別語之菩薩
尚然佛果永絕。


二十三將欲誘引下是密遣二人誘引此為二一
齊教近領三車捄子遠領波羅柰施權次從又以他
日下取意領法身地久照方便非道樹始知用小早
鑑眾生致難尊特親狎垢衣故追領往前以成今解
問四大弟子何因能知法身久照答推近知遠若始
道樹知無大機不應兜率降神正慧託胎乃至現有
煩惱納妃生子三十四心後身斷結驗知脫大小相
海微玅瓔珞更著麤弊丈六垢衣其巳久矣。


十四又以他日下取意領法身地者言中且云在
道樹前意則俱指漸頓教前以云致難尊特故知通
至頓前問四大弟子等者答中意者既聞譬巳具領
二周入大不虗故自推云若始等也納法既重必有
此知約化儀說從容進退故先齊後探耳豈有自獲
小來方五十載具覩菩薩難思境界徧聞諸法一切
融通非全不知然未測本源省巳絕分今蒙法譬分
染圓常推知如來往日先照故下佛嘆甚為希有故
以二味所覩驗先見非真云云


十二即遣傍人等者從此方領施頓漸化故知爾
[013-0071b]
前譬頓漸前若大若小。


二十二初將欲誘引者既息大化不容孤棄欲設
方便故言將欲密遣二人者四大弟子齊巳分領不
涉菩薩故言二人云云齊此領法譬中意其文竟從
又以他日下第二是取意領靈智先照久設權謀崎
嶇隨逐非止樹下始見因緣巳如上說。


十五齊此是領法譬至其文竟者此是寢大施小
二處竝有前段文竟自此文後法說但有開權譬說
唯有等賜竝缺中間二味若論探領法譬二處雖無
正文但指法譬能見之眼即法身也故齊教領且領
漸初以所稟小名為齊教別有探領故云又以。


二十四將欲取意領法身之地久知大小之機一
三施化重述佛意故標章稱又也他日者二乘自謂
方便為巳非二乘法為他即擬法身也日者時也亦
智也依法身之時用智照機故言他日若從此義實
智照實為自權智照方便為他齊教領領化身用事
為巳日非化身用事為佗日若就如來自行權實之
智皆名為巳如來化佗權實之照皆名為佗如來自
佗權實之照照實為巳照權為佗此之探領法身之
時用化佗之權智照於權機若有若無照用權事若
可若否皆是權智所照故言佗日若從此義齊教領
領化佗之權事故二乘稱巳事探領領自佗之權此
權非二乘事故稱為佗雖有兩意佗日俱成今依二
乘所領又逐佗日之文以探領領法身中照機也。
[013-0071c]


十六初文釋佗為二先釋次判先釋者約二乘人
以小望大為佗次判者向約二乘雖以大為佗未知
此大元用何身故今判之即法身也次釋日者於法
身地以用權實實自權佗二乘法中無法身之智故
名為佗若從下判若從法身用於權智望二乘人亦
名為佗此佗須指佛之權智次合字釋者於中三釋
即依大經隨他語等及化佗等三以為法式仍對齊
教探領二時文為三初釋三相次若從下判今所屬
三今依下用今意結初又二初約化佗即指齊教次
約自行及以自佗即指探領言齊教者即法譬二文
但至鹿苑依教所有故云齊教所言探者謂過探也
探向道樹寂場之前初齊教者既屬初義先約機說
是故齊教但領化身即非化身時為他日次從若就
去探領者又為二初正明二義次此之下結也初文
者雖是法身既以自行對佗故以化佗權實俱佗所
以二乘昔亦不測其旨此中自行之語似於自佗以
對自辨他俱有權實故雙言之次自他中自之與他
各單語權實者準理合雙此中語似自行為對化佗
成自佗也所以自行亦指化他為佗自佗亦指化佗
為佗故知探中皆指法身時權二乘於彼雖稟小化
同體之權二乘不曉於佛二自皆指同體法身時權
雖有兩意佗日皆成次結中云若有若無等者結於
法身權智所照若有機若無機也言可否者明法身
用智逗物稱機為可不稱機為否時至為可待時為
[013-0072a]
否雖有有無可否皆是權智權機得他日名次判中
云若從等者判向齊探探領自佗者自是第二自行
佗是第三自佗應重云自方顯第三義也竝是對法
身為佗故非二乘事也雖有兩意者齊探兩中俱有
佗義故云俱成齊中則以法身照機為佗探中二義
則以如來自行之中皆權為佗佗即二乘所用雖有
二乘所用及非二乘所用兩意不同皆得佗名今依
下屬對文意今依二乘所領即齊教探領也又逐佗
日者探及齊教二處三佗故二乘領巳望佛又領如
來用他言探領者亦應云齊教但是文略是故二領
皆指法身之取機也但從義別二佗不同。


二十八又前誘引譬中有齊教領始自道樹終訖
出宅又有探領始自法身終訖思盡今領亦二始探
領慈悲四味調熟終領付財究竟一味遠近始終合
論五味何者即遣傍人等即初味也云云四大弟子
深得佛意探領一化五味之教始終次第其文出此
也。


七八又前誘引譬至思盡中言誘引者密遣二人
也言出宅等者出宅與思盡兩終義同法身與道樹
遠近不等今領亦二者今至領等賜中總合前文兩
箇始終為一始終故云遠近始終是則齊教為近始
探領為遠始二終但共為一望誘引等中終則極於
等賜故云始四味終付財既以四味為始驗知探領
至寂場前次何者下釋也釋出共為一始終相即五
[013-0072b]
味也。


三十四初三行頌顧作譬次四行半頌教作譬。


二十三雇作至教作譬者雇作即上齊教教作即
上探領齊教文意自道樹來以取小機義為雇作探
領文意法身地時無時不愍何嘗不教豈待顧耶故
云教作。


師云不應偏爾經稱善說如來真實功德備述
其領權領實明文在此云云今言都述其周徧領解
始天性結緣中間追誘終於付財自微自著無量無
邊諸恩德也云云一雙述善哉二領所不及雙述者
一善哉述其兩處領實一善哉述其兩處領權善說
如來真實功德者真實是述實功德是述權又華嚴
之擬宜領實也三藏之誘引領權也方等之體信般
若之領教俱領權實也法華之付財專論實也云云
又從如來復有下述其領所不及云何不及謂進退
橫竪亦橫亦竪非橫非竪皆不及也云云不及之旨
非都頓奪特以初心望後心未窮極地故云不盡耳
二十六師云者即指南嶽三乘雖復自領巳界既
云善說即是具領一代權實今佛委悉述其所領
始天性等者天性即指大通佛所云云天性猶通

結緣從別云云雙述等者兩處謂方便火宅也以信
解中雙領兩處今亦雙述二處所領若不爾者徒述
何益善說下述其具領如來權實教法止約因緣釋
云云又華嚴云去徧述所領即約教也云云次不
[013-0072c]
及下明佛斥不及意二乘初聞始入初住且自述巳
所入之法佛欲委述所不領者其法尚多二乘若聞
亦成徧領具如前說。


十二汝等迦葉下復宗稱述欲釋疑疑者聞佛無
量功德謂四弟子齊教領解何必是實故佛稱述雖
未及佛地齊教不虗也。


三十六次復宗釋疑者雖未之言許為儔類得授
記巳即分真佛自鹿苑復具領權實至醍醐時領業
不虗當知前嘆釋迦本欲稱嘆迦葉所領言釋疑者
恐此時眾聞佛述其領所不及不曉佛旨而謂迦葉
所領不當故述巳權實以嘆迦葉能知如來隨宜說
法雖自領巳實兼一切問何不釋探疑耶答齊教顯
露虗實易辨故佛且結齊教述嘆若爾探最可疑何
獨齊教答雖難而易時眾聞說如來二智知佛法身
恒思大小秪恐領教未必盡善故佛以二教二智述
其齊教無差謬也又齊教領尚自不虗驗知探領亦
應非謬。


三十三知佛在法身之地以常寂佛眼圓照群機
若根利濁輕則以盧舍那像說一乘法若根鈍濁重
則脫瓔珞以老比丘像驚入火宅方便開三秪是于
時鑑機故言我以佛眼觀見也若觀色法應用天眼
若分別根機應用法眼云何言以佛眼見耶佛眼圓
通舉勝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


玅玄大勢威猛三世益物具如信解品中說。
[013-0073a]


二十四故更引踊出助顯迹文故云大勢威猛等
云云次指信解者即信解中云又以佗日於窻牖
中即指法身地鑑機久矣故此一語即兼三世益物
之相又信解具領一代五味則知三世五味竝然。」


【夫齊探之文不出二義一則能領乃二乘之人二
則所領乃權實之法何者四大弟子既登初住領
一實巳齊教之始復領化身之權事而至鹿苑探
領之始復領法身之權過寂場前也既分化身法
身方便之別遂成近始遠始齊探之殊故文句云
齊教領領化佗之權事探領領自佗之權夫齊領
中言齊巳界齊教者巳謂自巳界謂界分教謂教
法蓋四大弟子領齊巳界之教始道樹終出宅也
故荊溪云齊教領但領漸初以所稟小名為齊教
又言齊教者即法譬二文但至鹿苑齊教所有又
云齊教文意自道樹來以取小機名為雇作又云
二乘雖領巳界此四文則齊領之說也探領中言
取意領法身地者蓋取自得之意探領佛意始法
身終思盡也故荊溪云言中且云在道樹前意則
俱指漸頓教前又云故知探領至寂場前又云知
佛法身恒思大小此三文則探領之說也夫領付
科中先牒前誘引文云齊教始道樹終出宅探領
始法身終思盡次正釋領付云今領亦二者謂齊
探也對誘引齊探故著亦字故云始探領慈悲四
味調熟終領付財究竟一味遠近始終合論五味
[013-0073b]
是知合前誘引兩箇始終為一始終論五味矣細
看荊溪釋云出宅等者出宅與思盡兩終義同法
身與道樹遠近不等此一節記釋牒前誘引文兩
始終也從今領亦二下自釋領付中遠近始終合
論五味兩句文耳故云望誘引等中又下文云釋
出共為一始終相然則領付何以不言齊而言探
曰大師云合論也且何以知其合曰得其探領之
意則齊教在其中矣夫領所不及之文雖是齊巳
其如佛述成云善說如來真實功德佛結歎云能
知如來隨宜說法兩文皆云如來荊溪云善說下
述其具領權實教法又云只恐齊教未必盡善故
佛以二教二智述其齊教細看經疏與記斯乃世
尊述嘆齊教示徧領意也只看徧之一字便與領
所不及文別然齊教中尚能徧領況其探領者乎
北峯師敘難有四一問疏明信解五段經文且父
子相失并父子相見皆云近領遠領者為齊為探
若云探領則疏判二誘科方明齊探云齊之妨亦
然應二領外別有領耶二問齊探經文有四一小
擬宜二知先心三嘆三車四適所願竝皆在小何
故疏釋又字云法身之地久知大小之機一三施
化耶三問探領法身為是何處法身四問遠近始
終合論五味為四大弟子經合耶為天台疏合耶
釋其一曰今依虎溪云齊領亦名齊教領亦名教
領齊字謂齊巳分亦是齊巳界乃召能稟人也教
[013-0073c]
字謂所稟教語所領法也故知齊該巳分巳界不
可分為二種矣而所稟教者鹿苑是稟教之始法
華是稟教之終若鹿苑以前至大通來雖未稟教
得益巳成能稟根性是故二十子中亦名齊領但
領根性非領稟教只可名齊領不可名教領也次
探領者探謂過探即過探鹿苑寂場之前法身地
中懸鑑今日五時宜大宜小非始道樹三七思惟
也慎不可見過探之語便認父子相失相見之文
亦在其間應知探領乃說齊領中意耳所以謂之
推近知遠也若以義定泛論六義一日之巳佗二
身之法化三時之過現四土之內外五思機說法
六始之近遠若局而別定只是領法身名探領領
化身名齊領也北峯疑曰文句十三偈只是齊教
荷恩始天性結緣記云天性即指大通佛所疏記
天性結緣皆名齊教安局鹿苑曰齊教之名須指
稟教故記云且領漸初以所稟教名為齊教定局
鹿苑也且相失相見四大弟子依法譬而領天性
結緣之事亦是齊教者實以後顯前也釋其二曰
虎溪云以大小權實揀判不出二義一者二領俱
權竝小文云一齊教近領三車捄子遠領波羅柰
施權次又以他日下取意領法身地久照方便此
齊探俱權小也二者二領通大小權實文云四大
弟子深得佛意探領一化五時之教玄文云如是
等意皆法身地寂而常照非始道樹逗大逗小佛
[013-0074a]
智鑑機其來久矣此探領通大小又云華嚴擬宜
領實也三藏之誘引領權也此齊領通大小權實
也應知二領俱權竝小者順密誘科始終俱短義
二領通大小權實者順領付科始終俱長義也北
峯曰四大弟子陳領解時具知法身久照大小中
間退大取小今日寢大施小法華會小歸大悉包
并在胸次間豈領小不領大領權不領實耶所以
祖師或說但領小或通領大小者皆隨科意不同
耳釋其三曰虎溪云探領法身以四土言之既云
久鑑大小須指寂光法身明鏡之體北峯疑曰此
方未施化前正是中止一城方便土勝應名為法
身有何不可曰須知如來三身四土能依之身所
依之土體常相即未嘗暫離言法身則時時鑑機
言應身則時時利物若論未施化前鑑機即是法
身居常寂光所以大師釋我以佛眼觀見作常寂
法身鑑機而釋若論未施化前伺機即中止方便
是勝應身所以大師釋中止一城作方便土而解
釋其四曰四大弟子領解鹿苑二誘則委開齊探
兩箇始終至領付科則不復出兩方等兩般若兩
法華則合前二誘兩箇始終共為一箇五味始終
既齊探遠近兩始終為一始終乃稱此是遠近始
終疏記釋云共為一始終相即五味也是知領付
科合非疏文自合乃四大弟子經文論合也所以
合者四大弟子若不於二誘開兩番領則不顯齊
[013-0074b]
探兩箇五味不於等賜合一番領則不顯兩箇五
時只一五時北峯疑曰密誘齊領為該華嚴否若
該則違文大師自云始道樹不云寂場又背義既
稱二誘安該華嚴追耶若不該亦違文記主云即
遣傍人等者從此方領施頓漸化故知爾前譬頓
漸前若大若小漸頓豈非該五時俱化身用事
若華嚴非化身釋迦但四時耶亦背義記主既云
探領至寂場前安得華嚴非齊領耶曰二誘正言
鹿苑從科意而言之若從時節亦該華嚴良以道
樹同名場故只是一處從其大小而得二名約小
機所見在此樹下得道經三七日詣鹿苑說法約
大機所見亦在此樹下得道證寂滅理得名寂場
不用經三七便說大法故云大覩始終無改小見
三七停留是知齊領始道樹且順科意約時節即
是寂場該華嚴也又疑齊領則始終俱近探領則
始終俱長何云二終義同又二終但共為一曰齊
領是今日五時探領是法身地能鑑法身雖遠所
鑑今日五時非遠也精微謂齊領唯鹿苑假名云
付財二領與二誘科二領不同付財齊領以今五
時俱名為齊與二誘唯鹿苑異探指佗日懸鑑五
時與二誘科兼今日華嚴亦屬探異艸菴云齊領
領今日事探領領久照今日事雖曰二領皆領五
時逸堂曰齊領者即是四大弟子聞法譬開顯領
解如來今日道樹鑑機應鹿苑小化探領者亦蒙
[013-0074c]
開顯後探領如來法身地上遠鑑今日鹿苑施小
此乃領法身用事也須知齊探既是誘引科中對
於鹿苑則不可領大須二領皆小也大師雖云一
三施化蓋取能鑑佛意邊說耳領付科中齊探俱
通大小於齊領中須曉二義一者所領所說法二
者所領所入法所說法則領大小一化權實之教
亦謂之齊領者齊今日之義以由對却頓漸之前
鑑機今日一化皆名齊領疏云始四味終付財二
者所入法則二乘領自巳徧歷諸味所得亦通大
小但領我之所得故云齊巳界領但不得云齊巳
教也鏡庵曰通局者推原得益因由文則備在二
誘具領受化始末義則徧通四科然雖通四探約
佗日法身久鑑五時齊約今日應身施化五時。】


上下五分結



「玅樂十七五上分者謂掉舉慢無明色染無色染五
下分者謂身見戒取疑貪瞋五上分中色染無色染
一向唯上掉慢等三雖復通下不能牽下故云上分
言下分者貪雖通上不是唯上瞋一唯下不通於上
餘三徧攝一切見惑雖復通上而能牽下故名為下
故俱舍由二不超欲由三復還下縱斷貪等至無所
有由身見等還來欲界廣如俱舍。


十八俱舍云由二不超欲謂貪瞋由三復還下謂
身見戒取疑。」


【鑑堂曰或問思惑牽生見惑障理何故縱斷貪等
[013-0075a]
至無所有由身見等還來欲界將非見惑亦牽生
耶曰見惑本是障理由未見理縱能斷思未出有
漏故見惑亦牽生也。】


無住本



「維摩詰經觀眾生品。


十八 垂裕二十四 玅玄 籤 類集節
玅經藥艸喻品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
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所謂下雙釋一相一味眾生心性即是性德解
脫遠離寂滅三種之相如來一音說此三法即是三
味此三相則以為境界緣生中道之行終則得為一
切智果故言究竟至於一切種智也云云解脫相者
無生死相離相者無涅槃相滅相者無相亦無相唯
有實相故名一相一相即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無
相即無差別也立一切法即有差別差別如卉木無
差別如一地地雖無差別而能生桃梅卉木差別等
異桃梅卉木雖差而同是一堅相若知地具桃李即
識實中有權解無差別即是差別若知桃李堅相即
識權中有實解差別即是無差別。


止觀二十九輔行八下今明圓教地體生性一切具
足況復牙堅全是地堅能生所生無非法界。


三十三所謂下雙釋者初雙標理教也次眾生下
先釋性對理德之相初總舉解脫下列結此性三德
雖有三相秪是一相如來下釋一味由佛說故此性
[013-0075b]
可修性本無名具足諸名故無說而說說即成教依
教修習方名修三云云此三相下重指性三以為修
境緣生下重舉修相故名為行行即因也終則下舉
果地三三智滿故從智為名即是智三行三性三開
合多少準望可知云云初釋相中性德即是本有三
道解脫相者即於業道是解脫德離相者即於煩惱
是般若德寂滅相者即於苦道是法身德無生死等
寄修以釋唯有下結故云實相一相下轉釋一相即
無住本立一切法理則性德緣了事則修德三因迷
則三道流轉悟則果中勝用如是四重竝由迷中實
相而立此無住本具如釋籤第七巳釋故無明實相
俱名無住今以無相對於差別專指實相名無住本
無住即本名無住本隨緣不變理在於斯起信二門
義準可識染淨二類具在十門。


光明玄初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始三德終三道若從無明
為本立一切法者始三道終三德


十六初約施教逆推理顯由事二約立行順修即
妄歸真此二生起初從法性無住本立一切教法二
從無明無住本立一切行法云云然若具論從無住
本立一切法不出四重如玅樂云云今之初番是彼
第四果中勝用今之後番是彼第二修德三因問初
番生起始從祕藏終至三道合當迷故三道流轉何
以却對果中勝用立教法耶答今云祕密藏顯由三
寶等豈可迷理而由三寶及諸三法耶故知須作依
[013-0075c]
理起教釋之方允。


指要云第一重既以性德緣了為一切法須以正因
為無住本餘之三重既將逆順二修為一切法必以
性德三因為無住本。」


【大乘直說真妄體一淨名雖因窮妄以無明為本
其實體全法性是故祖師隨文用與或以法性或
以無明義皆無在須知無住本法具論須四克論
唯二也初重是理餘三是事理彰圓教性具諸法
事顯圓教全性起修故指要云應知若事若理皆
有此義等然經中性德一相本具三相謂解脫離
滅疏記委明故知理中本法性德緣了即經疏性
三事中本法修德三因即經疏修三迷則三道流
轉即眾生本有三道全三德而是也悟則果中勝
用即經疏果智之三也然此三重立法文中顯云
重指性三以為修境由佛說故此三可修豈非全
性起修性三為本逆順二修皆所立也亦合地具
桃李則識實中有權解無差即差理中具緣了若知桃
李堅相即識權中有實解差即無差事中具正因經中
一相疏指為眾生心性而記文迷中實相蓋本於
此然此四句但作修性迷悟而說不必如虎溪始
天性結緣中退大流轉今悟大果以求生起也或
疑初重立法但舉緣了則有二修二因次重何指
三因與逆順二修又有果中勝用者何逸堂曰玅
宗云良由眾生性具染惡不可變異其性圓明
[013-0076a]
所以性中但舉緣了者即性善惡也善緣了即是
性具佛界惡緣了即性具九界只由性善性惡融
通寂滅其體不二故但舉緣了即具二種也又復
性中緣了既未起修三法圓融皆得為本是則修
性對論故本中既三立法亦三就性自論立法唯
二也又修中善惡既異故逆順恒殊果中勝用既
全在因心則知因不離果所以修中具明三句也
若起信二門中不變與體空即無住本也隨緣與
成事即所立法也其不二門法性無明共造雖通
真妄亦與四句會同之染淨二用即事造三千即
玅樂下之三句染用三道流轉也淨用果中勝用
亦修德三因也且從用說故缺初句應知四句亦
通別教但以初句三皆在性而不互融乃至第四
從本起用只是相關不相即也淨名中既唯有第
二重本法通別無疑矣。


雜編云無住差乎一性立法謬於二修本末相紛
源流一混意謂本只一性却以性德三因皆為無
住則差失一性矣所立只是緣了却以逆順三皆
為法則謬亂二修矣則緣了為修本正因為立法
故有本末一混也然記文明將三因三道為所立
法必以性三為本何破四明又引玄籤無明法性
和合生法者且籤中委釋無住本義竝無真妄和
合之說不知所據何文又謂約性雖離對彼須合
乃至記云事則修德三因者對本兼舉也以例四
[013-0076b]
佛立義且性三為本修三為末出疏當文何不尋
之而背文立義又復三因既是兼舉三道亦是兼
舉只有二道為所立法耶又況引例不當豈可以
徧圓對論以例圓中理事耶。】


「續遺十七都由三德祕密法性無堅住性是故大聖
以此法性無住為本。


指要性雖是一而無定一之性。」


【編云有云無住本者謂性不定住也真如非寂非
照而寂而照是性不定住無明體空立一切法亦
是性不定住此釋無據蓋不看本疏疏云無明依
法性法性即無明無二無別豈得性還依性當知
無明無本以此明之無住是無依義也今謂玅樂
云此無住本具如釋籤第七巳釋即無明即法性
等文是也當據此文釋無住本豈非無明法性俱
無堅住性耶俱無定一之性耶欲成巳義却改名
性不定住縱茲巧說於義何妨疏文云既無有本
不得自住依佗而住如何以無依釋無住耶。】


性類二種



「文句種者三道是三德種淨名云一切煩惱之儔
為如來種此明由煩惱道即有般若也又云五無間
皆生解脫相此由不善即有善法解脫也一切眾生
即涅槃相不可復滅此即生死為法身也此就相對
論種若就類論種一切低頭舉手悉是解脫種一切
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種夫有心者皆當作佛即法
[013-0076c]
身種。


玅樂三十四三道是三德種者即性種也有生性故
故名為種生時此種純變為修修性一如無復別體
言相對者且從當體敵對相翻即事理因果迷悟縛
脫等始終理一故名為性波水之義準望可知波是
水種豈可不信若就類者類謂類例即修德也眾生
無始恒居三道於中誰無一毫種類夫有心者法身
種者合彼性三為一法身對修方合約性恒開此三
從別一一各異問若爾般若解脫有於種類及以對
論法身種類與對論種為同為異答理一義異言理
一者秪緣理一是故性修相對離合言義異者對生
死邊名為相對理體本淨名為種類又聞能觀智名
為了種聞所緣理名為正種即是理淨與事淨為類
別行玄記十五問文中緣了竝云種者其義何耶答
夫言種者凡有二義一敵對論種如三道是三德種
二類例論種如緣了是智斷種性德法身為修得法
身種此二皆取能生之義也若以二空為種即類例
義若以二執為種即敵對義今文既云觀人法空即
緣了種是類非對若就覺智觀於二空為二因種則
取修二類於果二若就性德本自二空為二因種則
取理淨類於巳淨故圓論性種有對有類別無對種
學者審思圓教反是學者思之。


十義書第二義又執心造諸如來是非染非淨心者此
更不可且如止觀引彼經偈本證陰心能造一切此
[013-0077a]
有二意一明陰心本具如來性故理造二明煩惱之儔
是如來種事造故云心造如來若敻指真心能造如來
正當金錍旁遮偏指清淨真如為佛性也又只知類
種全不識敵對種也。


文句二十九中道無性即是佛種。


二十三立本無性為本性德故知今種即性家之
種是故還立無性為本為欲更明性家緣起以種言
之種者生義即前十界界如理性俱性竝種具如前
釋。


玅玄二十若取性德為初因者彈指散華是緣因種
隨聞一句是了因種凡有心者是正因種此乃遠論
性德三因種子。」


【北峯師曰眾生三道體性本來全是三德迷故不
知枉受輪迴失佛神用今示迷體全是佛性令其
改迷發智修行同佛受用然性體雖爾非聞教開
解而不知非加修聖行而不證故金錍云汝無始
來唯有煩惱業苦而巳即此全是理性三因由未
發心未曾加行故性緣了同名正因而茲性類佛
菩提種非圓頓教莫能詮示昔圓自玅偏性尚迷
今既開權偏圓俱得是知以圓教解了迷即玅一
毫一句稱性互融法界徧含何所不具所謂三千
果成咸稱常樂若不圓修何能頓證也須知性以
三道為能生三德為所生類以三因為能生三身
為所生又復性種生時純變為修與果上三佛同
[013-0077b]
類何者能生之心是修中正因與果上法身同類
所發智是了因與果般若同類所修福是緣因與
果應身同類修性一如無復別體既從圓詮善惡
皆成佛道故於九界而分性類三道惡法即性名
性種三因善法即佛名類種用上九界中取所作
惡為性所修善為類也性以三道為當體即修惡
類以三因為當體即修善竝屬事造三千故云變
造三千即修善修惡也煩惱之儔是如來種事造
也若玅樂四句中性屬三道流轉類屬修得三因
若論所依即理造三千迷中實相亦性德緣了也
然約修性乍分若究三道得為佛種正由性全是
佛三因竝全性起修豈有兩體之別三千體一事
理不二也若爾三千屬所顯修惡屬所破如何以
修惡為事造耶曰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此乃就
迷示性故以三道為性種若文句中直示性德明
佛用由性故以中道無性為佛種記云性家之種
還立無性為本或疑文句中兩釋初以中道為佛
種說教為緣起次以正因為佛種緣了為緣起竝
不涉二修者何曰既以中道無性為種故藉師教
與緣了而發起此佛種也若爾波水之喻應水為
種耶曰中道正因其體全是眾生三道亦得波為
水種若如法身類種理淨與事淨為類豈可求其
別體亦是水為水種若取修性之義今中道之種
能生即修亦是水為波種義無不可或疑玅玄云
[013-0077c]
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即是正因種
且正因本具何須論作曰須知本具迷故不知玅
樂云聞所緣理名為正種聞所說智名為了種
又疑玅玄若取性德為種者一句一偈為了因種
彈指散華為緣因種夫有心者即正因種此以
修德三因為性德種者何曰乃體性之性也又疑
玅樂云敵對相翻指要謂不須斷除及翻轉者何
也曰初名轉體不轉次名體俱不轉也又疑經云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以性
類言之何種耶止庵曰此正明類種如句云今經
明小善成佛此取緣因性為種若不信小善成佛
則斷一切世間佛種十一記釋云言斷佛種者正
當緣了二因此經徧開六道若謗此經義當斷也
或法身有對有類。


私謂記文生時此種純變為修修性一如等文此
乃釋性種三道之修非謂類種之修也若就類者
下方釋類種。】


讀教記卷第十三
[013-007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