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58 法華經疏-宋-竺道生 (master)



妙法蓮華經疏卷下
笠道生法師 撰


藥草喻品第五



四大聲聞。既悟於初譬。次自說信解。以表悟。悟必是
審。深領聖說先三後一之意。既領聖致之旨。此品佛
述可其言。以成其義。故讚言善哉。歎其希有。密牽不
[002-0010b]
逮。使行齊迦葉。藥草者。明其昔日曾受持於聖教。聖
教沾神。則煩惱病愈。故寄藥草。以目品焉。


火宅至此。是譬說法花也。誠如所言。如來智慧功德。
能說先三後一之道。而迦葉向引譬自說。說得聖旨。
故印可之。誠如所言也。


如來復有無量功德。向誠實。
盖是一方之義。斯則一方無窮。一方無窮之義。彌劫
不盡。廣成三化是一。復何以過焉。


如來觀知一切諸
法至一切智地。所釋所以至於一切智地也。一以窮
法玄趣。二以知眾生心行。既知藥病相治。服之。必逾
煩惱患滅。終得一切智也。


譬如三千。乖理為惑。惑必萬殊。反則悟理。理必無二。
如來道一。物乖謂三。三出物情。理則常一。如雲雨是
一。而藥木萬殊。萬殊在于藥木。豈雲雨然乎。今為異
同說譬。遠顯一致。而迦葉領旨。成其希有之極。三千
者。舉佛化一境也。山川谿谷。明法澤曲沾。無幽而不
至也。名色各異。緣躰不同也。密雲彌布遍覆三千。雲
為法身。雨為說法。法身周密。彌滿法音。普暢無偏也。
一時等注其澤普洽。一時。則無前後也。等注。渧無大
少。四等法雨。理亦如之也。一雲所雨。一雲之雨。明無
異味水也。彼種性雖別。皆稱使得生也。一雨昔化。發
其道牙。為地。今說扶踈其解。為雨也。


如來亦復如是。如大雲起。法身彌綸。慈蔭若雲也。以
大音聲。理廣無量為大。無不聞知為遍。遍䨱人天。令
無煩惱熱也。


於大眾中而唱是言至為聽法故。理顯
[002-0010c]
灼然。為唱。必鍾於彼。為語之。道播天下。有緣必聞。謂
皆應致此為聽聞法也。


爾時無數至聽法。理說既招。
有教無類。莫不同來。如彼大雲。引內義牽。譬上合不
自覺知。一相之法。理無異味。眾生雖同沾道澤。而莫
知所以。念何事。眾生所念不同。或戒或施。故云念何
事也。思修亦爾。云何念。為以三乘心。念檀那。為以人
天心。念檀那。思修亦爾。以何法念。以斯三乘果。念檀
那。以期人天報。念檀那。以何法得何法。總結向三番
語也。以何者。以何善為因。得何法者。為得何果報耶。
如此因果。皆趣於佛。而眾生不知。各執謂異。唯佛了
之同歸耳。靉靆垂布。喻應身接物。似若近而可階也。
是名小樹。欲明菩薩道勝。更譬以樹。樹者以蔭䨱為
義。大乘兼被。猶若此也。七住以下。謂之小樹。八住以
上。謂之大樹也。


授記品第六



夫功成則果遂。自然之曆數。四大聲聞。既殖根遐曩。
著于今記。佛向述成其說。說必當理。理當則數鍾來
果。故佛為受記。此授記法華也。然事象方成。累之所
得。聖既會理。則纖爾累亡。累亡故豈容有國土者乎。
雖曰無土。而無不土。無身無名。而身名愈有。故知國
土名號。授記之義者。應物而然。引之不足耳。


爾時大目楗連至皆悉悚慄。此諸人所以索記者。明
其內懷妙解。理應得記。故致索耳。


密牽未悟。敦其悟
解。解意既精。獲記亦爾。


二十小劫。所以國有優劣。



[002-0011a]
有修短者。聖豈然耶。機須見之。故示其參差。


化城喻品第七



所以引大通智勝者。有三意。一以大通智勝。亦說先
三後一之教。證成今說。二以五百弟子及諸大眾。昔
巳曾於智勝佛所。受化於釋迦。釋迦事須引古助成
今悟。三以生死際阻悠遠。大道玄曠。權假二乘。為化
城喻也。


彼佛滅度巳來甚大久遠。所以云佛滅度久
者。遠表釋迦鑒上古。猶念今日。以證今說理名當也。
垂得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所以言十小劫佛法
猶不現前者。明至理玄遠。難可卛尅。亦表大通志氣
貞固。心不可阻。厲物如此。生其企慕耳。


梵王雨華。所
以人天交萃。設供如林者。明至德威重。理感天。梵王
是眾生之主。尚來歸崇者。況復餘乎。


有十六子。引昔
之緣。事在此也。


爾時東方至光明照耀。所以先照無遺者。明道無不
鑒。十方梵天遠尋相者。明有感必至。何患遠乎。不知
光明相者。明理踰情外。又奉宮殿者。表罔極之心。捨
深禪樂遠覲佛者。以情存妙法。故請轉法輪也。


三轉十二行。牽昔況今。義顯于茲。大通智勝。昔為諸
梵王。說三乘教。又為十六王子。說法華經。最小王子。
釋迦文者。巳為時人。曾說此法。今既登極。還成昔化。
復說先三後一之道。三轉者。第一佛告抅隣。身者是
苦。汝當知之。則得眼智明覺四行。成未知根。第二告
五人。汝巳知苦。亦得眼智明覺四行。成巳知根。第三
[002-0011b]
告五人。汝巳知苦。不復當知。亦得眼智明覺四行。成
無知根。一告四行三轉。故有十二也。如是未知苦當
知。未知習當知。未知滅當知。未知道當知。如是一諦
中。有眼智明覺四行。一告通四諦。有十六行。三告有
卌八行法輪。言十二者。舉三告而言也。言四十八者。
逐諦而言之。十二因緣四諦者。名略而事廣。十二因
緣者。名廣而事略。其根既利。但為說十二生死。其便
自領。必有離苦法藥。謂盡道也。無明。百八煩惱。隨事
無量。實而言之。一惑而巳。無明者。惑之通稱。即是現
在愛取。愛取用廢。事謝過去。總名無明也。行。身口意
業。現在謂之有。以能有來果。果報既謝。則功成事遂。
事遂過去。謂之行。行者。遷流生死義也。識。識為今身
之始。即有來生事也。名色。識既為種。能成名色。四陰
曰名。五情為色。亦曰在胎茫昧。識苦樂微。有名而巳。
六入。六情始萌。便對六塵也。觸。情塵既著。便有身識。
身識細滑。三事和合。和合觸義也。受。情塵和合。便有適
不。次生三受也。愛樂。緣受。適意曰愛。愛則纏綿。纏綿者。
生死根深。故偏立支也。取。緣愛滯故。則廣生四取。取
者。能取生死也。有。緣四取故。則造三業者。謂之有。能
招來有也。生。緣有三業。萌牙。愛取水潤。焉得不生邪。
老死。既生安得不死。此是愛悲之宅。十二因緣。三世
並俻。但隨化迹。隱顯其名耳。何者。二在過去。八在即
時。二在未來也。若由昔無明行。招此苦器者。今思斷
之。當來方無復生死。生死是眾禍之宅。可不畏哉。故
[002-0011c]
示此兩端。庶尋言旨。然三界飄流。由十二緣。緣若滅
者。則愚癡絕命於慧刀。愛水燋乾於智火。高羅四開
於六趣。無生超逸於八極矣。


十六王子童子出家。向說二乘之教。今為王子。說法
華也。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巳。明理深道遠。要須
詳審。亦使物欽仰也。即入靜室。欲顯沙彌德也。


譬如五百由旬。近情淺識之後。取證昔說三教。以表
一。物求旨保三。為是復引曩緣。作化城喻。喻者。明二
乘非實。終歸一道。一道者。為惑所得。可謂艱難。然三
界塗岨。二乘路險。此五百是菩薩要道。實難過矣。曠
絕無人怖畏之處。五百懸遠。為曠絕。志在獨悟。無人
久受勤苦。來害無方。為怖畏之處也。


若有多眾欲過
此道至寶處。大悟分發。為欲過嶮道。欲過不少。謂之
多眾。過則無樂不得。為珍寶所也。


有一導師至欲過
此難。會理則通。乖之為塞。善知此相。一人而巳。教眾
從通。為將道之主也。所將人眾中路懈退至欲退還。
迷其趣。必佛道遠。久受勤苦。生死苦急。小乘樂交。而
便樂之。為懈退耳。雖有此惑。終不失本解。為欲退也。
退於師法。是則于師而於師無隱。義白如此也。


道師多諸方便至化作一城。既于無隱。放師為白。師
則從白。得知慈。其可愍也。即以方便。作二乘化。言得
泥洹。城本防非。唯泥洹無患。譬之名焉。權示非實。為
化作耳。


告眾人言至快得安隱。二乘化旨。假辭云爾。


若能至寶所。亦可隨意。二乘教旨。令其得佛。而不顯
[002-0012a]
之。亦假辭示也。


於是眾人至生安隱想。行進成果。自
謂泥洹之義也。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至為止息。且謂得泥洹為止。於
當進為息。既知如此。說三是一。為滅化城。而假辭云
爾耳。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夫能對揚聖教。影嚮其迹。靡不是權。此諸君子。三聞
方悟。迹非先達。故在後受記。後受記者。似真鈍器。今
既顯其權。道非鈍明矣。


聞是智慧。謂方便品。至信解也。神通之力。見大智勝
事。由若今日也。言不能宣。謂已所懷妙解。解從佛來
成。成功由佛。故云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密欲令佛顯
其行迹。明非小乘。故言唯佛能知我等深心耳。


譬如有人。五百羅漢。機悟在後。欣慨自責。自責既深。喜
亦不淺。如來著說。言雖無方。理無異歸。而五百人乖
言失旨。有過之極。故自引譬。以申斯意也。


至親友家。
友者。十六王子。家者。謂大教之舍。五百人等。原昔雖
聞。質是素糸。有分趣染義。至友家也。


酔酒而臥。友訓
辭義。本充具乏。未能忘言。更以惑意。惑意情熾。醉於
五欲生死。若醉臥也。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至與之而
去。雖曰昏惑。始寧無微解。其解誠微。大悟從起。以果
名因。謂之無價。為惑蔽之。如在內衣裏。由友而來。則
為友與。理固無失。亦友所繫。密繫無差。視莫過焉。大
乘言旨潛已。已昧言旨。為不覺知。末後可化。化感蹔
[002-0012b]
亡。為官事當行也。


起巳遊行至便以為足。昔解緣發。於惑得反。為從臥
起。起則從教。而所從非本。謂之遊行。二乘泥洹。既非
歸本。為至他國。為樂作行。行乖大道。於理有艱。所所
得之。樂比大乘則少。比世為足也。


於後親友會遇見
之。從教。是巳所攬。尚未與昔友相見。今說三為一。方
為見耳。非意欲爾。為遇會也。


而作是言咄哉丈夫至
無所乏短。我昔於大通智勝所。以無價法寶。繫汝心
裏。得一之意。假辭如此。以因易果。無樂不得。何所乏
哉。而尋廢忘。昔受化時。繫得微解。尋著化餝。或意為
忘也。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五百羅漢。德充於內。名流於外。故在前受記。此學無
學。名實俱薄。故在後授記。通是一段授記耳。


法師品第十



上來至此。凡三說。三授記。明三因為一因義相以訖。
三說者。一方便品。二譬喻品。三化城品也。信解品自
審其解。藥草品佛述其說。非別科也。三授記者。一授
舍利弗。二授四大聲聞。三授五百弟子及與學無學
也。此品大明流通茲經。法師者。無理不通。為人能宣
揚斯道。謂之法師。以獎于群情。寧不益耶。


因藥王。所以因藥王告者。其能燒身通法。故因之而
告也。一偈隨喜。以少況多。深有旨焉。夫瞋心則與物
隔。與物隔者。道無由行。故歎隨喜。喜則法華通也。



[002-0012c]
為一人說。向明自受。其功巳多。今言為一人說。則是
外益。道貴兼被。功報何極耳。則如來使。大慈之心。恒
以通法為懷。若人能行法者。便是如來使也。如來所
遣。明其所解。從佛解來。從佛解來者。盖是如來以解
資。遂其行也。如來本以通法為事。而其能爾。謂行如
來事也。


若有惡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佛是人天中勝。嫉
而罵之。是則罵人。非罵法也。受法花人。若罵之者。是
則罵人辱法。罵人辱法。則毀法身。毀法身者。其罪至
重。以敦學徒。豈不弘哉。則為如來肩所荷擔。法是佛
師。常尊法。以受法而擔義。實擔法。非擔人也。而言迹
在人亦爾。以敦學也。


巳說今說。上章以人明法。自下以法明人也。以法難
得。受持人難得。受持人難得者。亦以法難信解故也。
以衣䨱之。理深彌䨱。衣以表之。如來共宿。夫人情疑。
意密則窹。窹是同法花之人。既解參玄極。解會加心。
則為俱處。俱處者。共宿義也。


手摩其頭。持法花人。始
是佛子鍾愛之至。寄以摩頭也。


譬如有人渴乏須水。受持法花。求悟佛道。欲得之至。
如渴須水。此譬。譬持法花人。有淺深得失也。上云不
能得見聞法花經者。非曰不得卷。但未領一乘之旨。
謂之爾耳。


於彼高原穿鑿求之。一乘比三乘。為難信。
於法花求解。如求水於高原。受持讀誦。為穿鑿也。猶
見乾土至知水必近。未都玄門。如見乾土。轉得深致。
[002-0013a]
如見濁泥。巳知大悟不遠。為知水必近也。


如來室者大慈心是。慈能彌䨱。如室因蔭。室宜言入
也。如來衣者忍辱心是。忍辱和悅。如衣嚴身。衣宜言
著也。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空則容安。取譬於座。座
宜言坐。以之施物。不弘乎。


見寶塔品第十一



所以現塔者。證說法華。理必明當。一以塔證。二以所
出聲證。物因二事。信彌深至。亦遠表極果。微現常住
也。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至從地踊出住在空中。夫人情
昧理。不能不以神奇致信。欲因茲顯證。故現寶塔。以
事表義。使顯然可見。既云三乘是一。一切眾生。莫不
是佛。亦皆泥洹。泥與佛。始終之間。亦奚以異。但為結
使所䨱。如塔潛在。或下為地所隱。大明之分。不可遂
蔽。必從挺出。如塔之踊地。不能㝵出。本在於空理。如
塔住於空中。發聲讚言。善哉善哉。以寄成證也。又以
眾寶莊校者。遠表極果。無善而不有。於是其理。從事
顯然。雖難不信。其可得乎。又聞塔中所出音聲至恠
未曾有。四眾既見塔出。罔知所以。便起而立。故容肅
㒵。欽聞其旨。事在情表。不敢發言也。名大樂說。乘眾
疑而白佛。顯所以之意也。作大誓願。多寶乘昔願。而
能爾者。密引時心。皆應發願欲見此佛身。所以須覩
形者。顯證分明也。分身諸佛。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
出現耳。豈是自貴而然乎。將欲辨於真偽。故須集耳。
[002-0013b]
既云十方是化。斯則今釋迦是真。真佛所說。說必明
當。於是群情信悟彌篤。故託多寶之願。以集之焉。時
娑婆世界即變清淨。所以除諸穢惡。移于天人。乃至
施花香者。遠表樂必可亡。善必可修也。更變二百萬
億那由他國。若為欲安分身諸佛。便應預淨諸國。使
足容受。何以漸漸變耶。所以爾者。欲表理不可頓階。
必要研麤以至精。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損矣。通為
一佛國。以表萬因雖殊。終成一果也。分半座。所以分
半座共坐者。表亡不必亡。存不必存。存亡之異。出自
群品。豈聖然耶。亦示泥洹不久相也。使企法情切矣。
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虗空。所以接之者。欲明眾
生大悟之分。皆成乎佛。示此相耳。


持品第十二



向既廣引譬況。言持此經者。難今藥王等諸大士自
誓能持此經。於後惡世。流布之也。於異國土。此土人
惡。非羅漢能化。故言於他國也。不能之肯。豈實然乎。
欲鄙過此土。厲言篤席耳。


安樂行品第十三



明三因為一因義畢。此品向巳明諸大士流布斯經。
眾聲聞輩。亦於他國。班宣此法。中聞有欲傳此經者。
罔知其方。故設此品。教其方法。


若能安住四法者。則
身靜神定神。定身靜故。則外苦不干。外苦不干謂安
樂。則能說法無惓故。物蒙其益耳。四法者。一住行。二
親近處行。親近處者。能遠惡近理也。心既栖理。則身
[002-0013c]
口無過。身口無過。第二法也。三者心無嫉妬。四者大
慈心也。三業既淨。慈念又彌。以此宣法。不亦弘乎。


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前以經未難持。若深難持。
則淺識自崖。故問方法。以引學者於惡世也。


於惡世
欲通說是經。當安住四法。末世持經。雖曰多惡。若住
四法。末世則無苦矣。住之必安。故言安住。教道之法。
其方如此。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巳入於理而
履行之。為行處也。雖未入理。親而近之。為親近處。亦
是始終。合為一事也。


住忍辱地至心亦不驚。行處者。
始終以忍辱為主。此五事是始也。又復於法無所行。
向明理心之德。今弁觀行之能。四事是行處終也。



親近國王王子。親近處亦有始終。不近起亂之處。為
親近理。此下諸事是近處之始。路伽耶陀。謂破世間
論義也。逆路伽耶陀。謂苦切論義也。那羅等。謂綵書
其身。為種種變。


五種不男。一者生不能男。謂天質乃
庄直不能耳。二者黃門。器物少弱。三者半月不能男。
謂半月變為女也。四者妬故不能男。謂其先不自能。
見他行欲。即便生妬。妬故乃能也。五者精不能男。謂
他先觸已身。方能男耳。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自下十餘事。其名雖多。其實一
空而巳。此是始觀未能入理。為親近處終也。


偈言。自下偈頌。或廣或略。或亦不頌。可隨義制之。若
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第二法者。無
身口過。此雖不道身業。偈中頌也。此章或言心業者。
[002-0014a]
以成身口必無失耳。非是明心也。又文殊至無懷嫉
妬諂誑之心。第三法者。意無嫉妬也。此雖道口業。為
成心無過耳。非明口也。文殊至於在家出家人中生
大慈心。第四法。大悲心者。被物之大。故在後明。若能
安此四法者。則無怯弱。乘斯弘教。其實彌矣。譬如強
力轉輪聖王。此譬捐喻法花經。昔不與人。而今與之
也。


踊出品第十四



此品。壽量之胤序。欲明三果為一果也。前為因設序。
宜言花動地。此品為果作序。宜言大身菩薩從地踊
出。彌勒懷疑。斯處不別。彼亦顯常住之旨也。


止不須汝等。所以止者。為出六萬菩薩。菩薩出故。得
顯長壽致也。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
摩訶薩。夫聖教抑揚。莫能惻其深旨。然既廣統前後
意。亦可領上勸護法。今言不須。皆有在也。據眾生現
惑。致都佛泥洹。法欲滅盡。自應須護。故有勸言。以篤
其情耳。然眾生悉有大悟之分。莫不皆是權菩薩。無
時非護。復何假他方諸菩薩乎。假他方者。似化理不
足。故示踊出。以表斯義。六謂六道。恒沙謂多。地謂結
使。而眾生悟分。在結使之下。下方空中住者。在空理
也。地裂而出者。明眾生而悟分。不可得蔽。必破結地。
出護法矣。彌勒不識一人者。以其悟性非十住所見
故也。又踊出非佛。而是菩薩者。明此悟分必須積學
以至無學也。彌勒至心生疑。騰眾心而疑。疑於釋迦。
[002-0014b]
成佛始爾。而所為之事甚多。願決眾疑。顯其宗極。常
住微旨。漸現斯矣。


壽量品第十五



夫玄鑒虗朗。出乎像域之表。豈有殊形方汱修短之
壽哉。然無不形而不壽者。出自群惑。聖豈然乎。但惑
者謂佛實壽百齡。今祛其斯滯。假長壽遣之。故目此
品。名為壽量。壽量者。即是上品奮迅諸佛神通。即是
極果。極果既顯。非常住如何。又且近情欣生惡死。今
云長壽。敦其彌何矣。


誠諦之言。彌勒懷疑請決。佛將答之。故三告者。以理
深道妙。不可輕說也。唯願說之。其又三白者。亦表傾
渴之至也。


皆謂今釋迦氏至出釋宮。群疑在此。故稱
而斥之。今日據長壽為實。以表伽耶是虗。若悟伽耶
之不真。亦解長壽之非實。故知修短在物。聖常無為
矣。


我成佛巳來復過於此。夫色身佛者。皆應現而有。無
定實形。形苟不實。豈壽哉。然則方形同致。古今為一。
古亦今也。今亦古矣。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若有時不
有處不在者。於物然耳。聖不爾也。是以極設長壽。言
伽耶是之。若伽耶是者。非復伽耶。伽耶既非。彼長壽
豈獨是乎。長短斯非。則所以長短存焉。


如實見三界之相。夫見實者。無復不實之見。本欲津
實悟彼。故隨彼所應。而作方便。亦雖不同。而其旨不
異。但云見三界者。巳是見其外。唱既有本。庶尋言表
[002-0014c]
也。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本菩薩道時。壽巳倍上。
故知向雖譬塵數。亦未盡佛壽之一豪。今以菩薩形
佛。佛壽多耳。


譬如良醫乃至百數。此譬。譬佛實存而言滅也。眾生
昔受化。是從菩薩生為子也。二十為二乘。百數明多。
據今治病為醫也。


以有事緣遠至餘國。既以化此。復
應化彼。而無息也。


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
轉于地。解微枉惑。為飲毒藥。乖理為他。惑緣至。為藥
發。受死生識。為悶亂。生死為宛轉于地也。是時其父
還來歸家。本化理真為家。彼受化緣至。更還伽耶城。
目之為歸也。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從受化
以來。恒習正道。為不失本心。乖之為失也。


遙見其父皆大歡喜至善安隱歸。緣淺解昧。微漸近
理為遙見。然同覩應形。故皆歡喜。莫不知禮敬供養
讚嘆也。我等愚癡悞服毒藥。解緣巳發。真應訴謬。假
辭爾耳。願見救療更賜壽命。既訴求救。救則更生慧
命。亦假辭云爾。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至與令服。隨應
說法。皆有旨趣。為味。辭餝外悅。為色義。表裏董心。為
香。言教顯無相混然之致。為擣篩和合也。而作是言
至無復眾患。令服意亦假辭爾也。其諸子中不失心
者至病悉除愈。得旨為服。惑除為愈。


餘失心者至而謂不美。雖知是藥。昧旨。以為不美。即
作是言我今衰老死時巳至。如佛年具八十。形如故車。
當般泥洹爾耳。


是好良藥今留在此。六度大法。不持
[002-0015a]
之去。理不可亡。行之則存也。


作是教巳復至他國遣
使還告汝父巳死。實更餘化。為至他國。雙樹泥洹。言
迹都滅。為遣使還告汝父巳死也。


是時諸子聞父背
喪至毒病皆愈。見佛泥洹。深悟非常。始知佛語為美。
得旨為服也。


其父聞子悉巳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
之。既解玄旨。為方見佛。非形見佛。於彼人中。亦為歸
矣。虗妄罪不。本以識受為心。有濟物之實。言雖反常。
理不乖真。雖復終日說。說而無虗妄罪也。


俱出靈鷲山。佛於始感為出耳。


常在靈鷲山至眾生
見燒盡。既見佛之不在。良以眾生穢惡。以穢不在。則
無穢必在。無必在穢。故寄七珍明之。寄七珍明之者。
明無名汝之穢耳。本自不言其體非穢。於無形而論。
亦何異穢質。然則無穢之淨。乃是無土之義。寄土言
無。故言淨土。無土之淨。豈非法身之所託哉。至於穢
惡被燒。自是眾生罪報。亦何傷無不在。無不淨乎。是
以眾生見燒。而淨土不毀。且今人情欣美尚好。若聞
淨土不毀。則生企慕意深。借事通玄。所益多矣。我常
知眾生。頌合說微也。每作是念。合爾名也。


分別功德品第十六



夫因果相召。信若影響。上既聞壽命之說。則盡心求
益。藉茲尅果。其報彌矣。今辨其參差。故謂分別功德
品也。


阿逸多。宋言無勝。彌勒字也。得無生法忍。實悟之徒。
豈須言哉。所以廣引得悟者。欲美此經體蘊眾解。應
[002-0015b]
物無窮。密敦涉求之徒。使持法花耳。夫未見理時。必
須言津。既見乎理。何用言為。其猶筌蹄。以求魚菟。魚
菟既獲。筌蹄何施。若一聞經。頓至一生補處。或無生
法忍。理固無然。本苟無解。言何加乎。進退無據。而文
言爾者。良由經之所明。理護十住。彼雖不假。而在假
之位。經識無施。而有施之。能以此示得。事表經義。若
從知之。豈能自巳哉。


八生當得無上菩提者。此就八
住為語也。八住以上。既無復身。何以得知其智明昧。
故寄之以八生。知去佛久遠也。一生者。如彌勒當下。
謂之一生。如是或二或三。乃至八。八者多生。多生故知
去佛遠。知亦昧矣。所以不言十生者。十是數之一極。
是巨多之義。欲表菩薩或累缺少。故寄之八耳。又不
言六。逕其四生者。欲表經幽邃。引悟入深。超至四生。
顯斯義焉。


從四生至一。次第不越者。欲明理轉深妙。
悟者亦少。難可得速。示茲意也。聞佛壽命。如來慧命
也。今既聞說壽。即是服深般若。故言那由他劫。行五
波羅蜜功德。所不及一也。能持此經。兼行布施。上來
所說。意在乎此。內既懷妙解。外又行六度。心事俱奏。
則正覺朝夕。八方之廣。何足擬其明大。


隨喜功德品第十七



原聖人設教。豈但取益乎當時。乃愛執來葉。訓化蒼
生。上來明三果為一果義。巳粗畢。此品欲明流通之
人。人欲通法。要以欣喜為懷。若有嫉恚之心。則與物
隔。與物隔者。道何由通。故以隨喜目品也。
[002-0015c]


彌勒白佛。其昔偏以隨喜為行。今復問。向茲義也。得
幾所福。示其多少。使物求之情篤。至第五十。所以據
最後人者。皆羨其初。親聞智說。喜心必濃。若傳之餘
人。又復最後。喜心則淡。淡者功德亦薄。今就不如者。
稱福報以自無量。況初在聞之徒。發初在坐。不亦深
乎。四生眾生。欲窮其多耳。不如第五十人聞法花隨
喜。上所明四果功德。斯則有限量。法花為理。圓通無
極。人能隨喜。斯則如來道遂。道遂由乎此人者。其功
安可迮耶。故言百分千分不及其一。豈虗也哉。終不
瘖啞。法花之報。豈政爾耶乎。但就人情所樂。故言得
乘寶輦。口氣不臰。無諸可惡耳。而於大眾為人分別。
此語後品。上無廣說。向所略明者。展轉說隨喜。流通
為多哉。


法師功德品第十八



前法師品者。為通三因是一因。此品為宣三果為一
果。亦辨法功報也。若讀若誦。若說若書。名法師。□品
云。而於大眾為人分別。今廣之焉。


八百眼功德至意功德。如說修行法花報者。大明慧
是。此慧能無不見。能無不知。若任其極慧。則冥然施
物。故抑使在人。樂若可階。寄報六情。取引學者。學者
□之。即欣欲修經。及其行積乃獲。所以處矣。其寄六
情者。見色則應在眼。知法則應在意。既云學得。不可
令無不見知。故常通之。眼止見於三千。據□得言生
身。生身麤近。故言猶未得法身。考而論之。三千既然。
[002-0016a]
十方有何異哉。斯則法身體極照也。三根明功於讀
說。故示數不同。總明可一。別明無量。盖是近侍之數
耳。私尋品旨者。遠採言外也。千二百功德。據十善為
義。自行教化。讚嘆隨喜。各有十善。合四十也。一善又
能兼行十善。四十善一一皆爾。合四百善。四百善
各有上中下品。則千二百也。三根不如。得中下二品
八百善也。餘根勝故。故千二百也。變成上味。資益潤
我。得甘露味。在已。然其得報。本不苦澁。豈有變乎。而
言爾者。汲引近情。故云變耳。聲香者。若論其報。亦同
斯義。豈名惡耶。但天下聲香有好惡。菩薩聞之。亦何
傷乎。


常不輕品第十九



法花尊經者。是眾善之源。極慧之潤。逆則獲罪若山。
順則到福如海。前雖有其言。未有其人。故引古證今。
使信者增至。若毀逆之罪。如䟦陀婆等。□順之福。如
不輕菩薩。既欲證經。故設此端。示罪報者。以排其疑
謗。現六根果者。欲明其淨信。亦表罪福影嚮理不可
差。洗學之子可不慎哉。罪報如前火宅中說也。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



明因果既竟。斯則理圓事畢。道言德行。備宣□下。然
夜光多迕。玄唱逆耳。至於濁末取信。難將付囑法花。
故先現踰神力。令眾喜悅。發其奇想。遠使十方。稱南
無歸命。於後致信。無間然矣。


出廣長舌。表言無虗也。一切毛孔放光。表一極之□
[002-0016b]
□無不照也。謦咳彈指。上現舌相放光。顯言不虗妄。
慧照無遺。道既如此。明理暢黃中。理暢黃中者。寄以
謦咳。然黃中之唱。言必有旨。復託以彈指。理既宣揚
於□下。故云此二音聲遍至十方。十方眾生。感悟分
發。為六種震動也。


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此諸眾生。雖
無明於預□。然有善緣。於遙觀。以種種寶物。遙供養
者。以送□極□。此假相見者。欲明道無隔也。如一佛
土。情鍾內至。有感外發。寶帳䨱此。諸佛乃令十方為
一者。自非懸誠感至。孰能如此乎。遠明因萬雖殊。終
歸一果矣。


屬累品第二十一



前說因之時。亦並巳付囑。義既未周。不別立品。今明
因果俱竟。理說都畢。斯則如來大慧。於□□然。今持
此經。摩頂而付者。以理深事大。要□□惣。為是義故
立品耳。


藥王本事品第二十二



上明因果理一。則無異趣。宗極顯然。領會有在。自下
均三人為一人。明二乘之子。不得不同為大□也。說
經既竟。今明流通之人。前來非不有證。行經者。今者
標數人。顯其行迹。以證法華。此諸人昔巳於他國。宣
布茲典。今又於此。傳持斯經。令道化沾澤於當時。德
芳流聲於千載。使向方之徒。准而則之矣。今出其昔
燒身之行。謂本事也。燒身者。人所寶重。莫過身命。而
燒者。良由更有重身之寶矣。若能領斯意者。雖在其
[002-0016c]
形。恒是燒。理為乖其旨。雖復終日焚燎。常不燒。庶得
迹外。勿滯於事。所以聖人責□□意。義顯於茲也。復
生日月淨明德佛國。爾人因不虗殖。果不空應。以篤
洗求之子。可不深修德行。以招妙極耶。故引斯事。欲
為明證也。


妙音品第二十三



時眾聞說藥王本事。再稱美法花功德。益加信敬。咸
欲護持。宣傳流布之方。必有所因。所因之行。大莫通
現一切色身三昧。色身三昧者。即法花慧也。人能光
揚法華。則現是三昧。便殊形改狀無方。說妙音大士。
親是其人。託迹往來。以宣此經。其之為益。豈不深乎。


放眉間光照彼國者。欲令妙音來也。化作眾寶蓮花。
將欲來。故先現眾花妙瑞。使此土眾生。發傾渴之想
也。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所以今多寶為現
相者。一明多寶為法花而來。二明諸佛道同也。


觀世音品第二十四



夫聖人懸燭。權引無方。或託神奇。或寄名號。良由機
有參差。取捨不同耳。所以偏美觀音名者。欲使眾生
歸馮情一。致敬心濃。若能推敬於一者。則無一而不
然矣。勸物之爾。豈偏勝乎。曲濟無遺。謂之普。從悟通
神。謂之門。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名者皆得解
脫。聖人振初。理不拔無根。苟內無道機。聖則不應矣。
豈直稱名。便得解脫乎。而今云爾何耶。觀世音者。以
無不通為理。無不濟為懷。物有悟機扣聖。聖有遂通
[002-0017a]
之道。遂通之道既申。爾乃解脫豈虗哉。美名獎物。不
亦弘乎。應以佛身得度者。妙音菩薩現種種身者。以
得色身三昧也。今觀音亦現種種形而說法者。皆由
宣法花故。人異道同。示修必得也。


陀羅尼品第二十五



夫因緣曆數。符若影響。吉凶禍福。豈可避哉。但玄言
理說。妙絕群庶。致令近識。受持心薄。欲寄之呪術。以
敦時情。外國之人。信畏禁呪。禁呪之法。能排凶招吉。
無所不制。末世多畏。莫不懼害而修善。是以聖人愍
其愚冥。為說其方。昧理望連者。慓然信至。故借呪名。
以詺理說。理說無處。更成名實。又吉凶之來。關於鬼
神。因用其語。訓令莫害。畏累懼害者。無不修經。修經
既至。自然潛語。潛語之解既著。凶自亡矣。今以法花
宗極。寄呪而說之。人欣呪之益。樂於交利。於是傾誠。
受持彌篤。呪理雖一。制辭不同。既有左右。唯付在佛。
故復因茲。得言若于佛說。如有後逆。□必不輕。若護
持呪。謂陀羅尼也。呪是鬼神之語。不可傳譯也。


富單那。世間不祥之鬼。因病之必死。吉遮。起尸鬼也。
毗沙門。北方天王也。主領二鬼。夜叉。羅剎。東方持
國天王。領二鬼。揵闥婆。毗舍闍。南方天王領二鬼。鳩
槃荼。餓鬼。西方天王領諸龍。緊那羅也。此四天王。各
制御其所領也。羅剎女等。此十女鬼。於天下有大勢
力。是眾鬼之母。恭順佛命。亦說此呪。鬼雖凶惡。不違
其母。既順佛。子斯從也。奪一切眾生精氣。人心有七
[002-0017b]
渧甜水。以養人命。若羅剎入人身中。飲一渧。則令人
頭病。飲二三四渧。則悶絕。然故可治。過是必死。是為
奪精也。阿䟦摩羅。此鬼入人身中。令人手足筋轉。口
中吐淡。熱病鬼也。若鬼形作此諸形。來侵病者。阿梨
樹枝落地時。必作七片。故以之為喻也。[瘞-夾+猒-日+口]油殃。外道
多謂。一切草木有命。諸鬼皆信此語。故以[病-丙+猒]油罪恐
之。


妙莊嚴王品第二十六



法花妙道。既深且遠。加之藥王諸人。為宣流之者。斯
則人高理遠。冥然絕群。近識之徒。斂兮而反。雖欲通
經。不敢曆心。故引妙莊嚴王。妙莊嚴王者。昔是邪見。
邪見既反。則宣揚法花。凡識於是。發心通經。權迹敢
與。所濟實多。兼明善知識義。遠顯切磋之美也。序往
昔之緣本事也。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七



人情矇昧。皎信良難。要須曲尺無方。寄迹事證。事證
既顯。信心方濃耳。普賢菩薩本立誓願。若有讀誦法
花經處。我往勸發。示其謬誤。謂之勸發品。物欣靈瑞
之應。於是修經。必彌勤篤矣。


法華經疏卷下       竺道生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