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d0016 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唐-道暹 (master)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九輔妙樂記
吳興永定寺 釋沙門 道暹 述


釋涌出品



四悉通釋者用下品意共成四悉故。


疏師嚴道尊者謂化道在師云道也故化道尊高也
疏四方奔踊者只是三千大千內四方也。


此命猶通者命深位菩薩此土弘經新入聲聞他土
弘經及遠表壽量故云通也。


下三共成初感應者今品正是感應道交生物歡喜
故引下三悉助成世界意也又此感應具足其二
義一地涌為感如來為應二師弟俱為應機緣為
感也。


疏惠利無疆者謂猶師久證實故故化道無疆也。


三世益物者皆為眾生作種熟脫也。


冥顯如來至量者此但是密顯本不可量耳。
[009-0779c]


理無早晚者謂理雖無早晚約事非無之本師弟居
下虗空為早今日師弟住於虗空為晚也師弟皆
得早晚名也。


本迹尚迷者今日弟子之本迹尚迷況復能知如未
久成之理也。


今空者始從寶塔踊空者皆是今之師弟所住也。


疏咸令得知者謂示眾令知釋迦及以涌出俱有遠
本耳。


舍那始成者不云鹿苑者此取大機始終所見也。


第二意兼後品者謂召過以示現成今世界弘經以
益當屬於後品聞壽量巳方弘經故。


世界即是三悉之由者由涌出現後方善生疑破入
理是故世界為三悉由也。


十六品半者此舉迹本二門流通總有一十六品半
經明流通力大也。


舉法舉人者即法師舉人舉法以勸流通也。


引今引往者達多品仙人弘經釋迦獲益等東方妙
音西方觀音若顯四聖若秘謂八部六道身又解
現作聲聞為顯四秘菩薩行為秘亦是顯益亦是
密益也總身即初住八相佛化也別身謂現三十
三身等或逆如調達嚴王等順如餘弟子往佛如
威音王佛日月淨明德多寶佛等今佛謂淨華宿
王智佛寶威德上王佛等自微自著如不輕中但
宣二十四字皆當作佛等為微現獲六根清淨及
[009-0780a]
現生後報等為著也又輔佛行化有始有終故云
自微自著也。


現益者如諸品結得道人並當益者如五千及不輕
品經云彼時四眾乃至二百億劫常不值佛千劫
墮獄後方得菩提等八部中有龍有鳥即畜益。


女益者如藥王品中云若有女人聞是法華經後不
復受女身及生阿彌陀佛國等。


親益者謂一云波闍比丘尼等。


疎益者自眷屬外俱為疎也。


事益者得三悉益名緣因益及住前五品六根也。


理益者謂了因劫國記及正因記也。


稱之不巳者以流通功德深故稱歎無巳。


又半品四信至不定者南岳及天台大師判下四信
文屬流通北地師分為正說故云不定。


二處流通意別者本門雙流通迹門單流通也。


無二世利者由無過去善根並無現未益矣。


無始法爾者只是從發心巳來至於今日皆隨有緣
故耳。


平等意趣如前者如信解中破他云不可用平等意
趣釋文是。


但在世界為人者此文三意但當前釋品文四悉中
二悉意耳何者至正說中迹疑方除久本方顯是
故今文但得二悉之益。


經先盡者若爾今古相望應去聲呼若前後相望即
[009-0780b]
平聲呼今從去聲。


經虗空者華嚴云佛子如依虗空起四風輪水輪一
名安住二名常住三名空竟四名堅固此四能風
輪持大地令不散壞是故說地依水水依風風依
虗空空無所依能令世界而安也。


下方者生公云住在理也注云眾生佛不以結成為
礙故曰空中住也。


重重事等者於華臺上八相成佛華葉上千釋迹一
時成佛身土示現重重無盡為事也。


為未了者者謂身土互融作用無礙。


重重相入者施此化儀為未了者令視事用即見其
理方能稱理而有事用也。


約一論遍者謂一塵一剎一身多身等皆不出法性
故。


亦曾有迹者謂中間亦曾垂迹耳。


於理未彰者以時機未堪彰灼不顯久本也。


以彼表無者意云夫色法者眼見之處云名為有下
方眼既不見故可表無也。


非上界者在空中但齊四天空故上屬界也。


疏四即四諦者合戒定慧只是道諦道諦所治四諦
義是。


六全是萬者約剎那心論六度故使爾耳。


不通迷故者此初住巳上所用之法不通住前迷故。


疏五十小劫者慈恩云此經所說劫者或晝夜月時
[009-0780c]
年此以晝夜合數不癈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或
復五十日五十月及以時年讚德逾深時長可悉
受讚神力亦等讚時神力變其本心聖通延促光
景眾生愛法以是忘疲況聖冥加輙生勞厭故諸
四眾謂如食頃法食資持神通制御故經多劫年
命不虧今家意者若爾經何不只云五十晝夜或
時年等謂如食頃有何不可何須云劫以亂大劫
又何不直云經五十劫而云小耶是則應云小夜
時月年等若爾者何以為大晝大夜時年月耶小
本對大大即八十小一增減故知定經五十增減
謂如食頃矣。


即八自在中一者四能自在謂大小長短等。


今昔之力者久證菩薩即狹而見廣即短而見長謂
昔也今日三周菩薩但於即長而見短焉又由昔
有善根今日成熟不如前釋。


故且抑其一分者文但云借其力令狹見廣不云借
其力令於短見長但云隱長而見短且舉一邊故
云抑也。


經有四導師者亦表四德上行表我無邊表常淨行
表淨安立表樂有時一人具此四義出二死之表
名上行踰斷常之際稱無邊行超五住之垢累故
名淨行道樹德圓故曰安立行也。


經世尊少病等者應知今日佛身勝故無病惱等者
昔日佛身既劣應有小病等又大論云身病為病
[009-0781a]
心病為惱眾生病故諸佛則病眾生病癒諸佛乃
癒將問眾生受化之難易故先問諸佛病惱之多
少也生疲勞者明鏡尚不以頻照為疲如來豈以
數應為勞斯乃附世相之儀寄勞疲之言伸令問
之致耳。


以酪等三至薄者彼大經中先用無常無我等治於
邪常等四名之為塗邪常等四病除得無常等益
得此益巳即於方等彈斥般若淘汰名之為熨至
法華涅槃開漸即頓名洗乳令服今文亦以三藏
為塗乳也。


二蘇時異佛慧必同者意云二蘇佛慧尚同何況華
嚴法華佛慧有二耶。


開亦不偏者彼但開出一別菩薩合亦只合一大機。


尚存權迹者縱合別教亦不同寂場始成故權迹也。


不用六方便者七方便中但用於別教也。


身土四句者謂一一身中一切土一一土中一切身
一一土中一切土也。


處處得入名竪廣者此約開權而說自此以前若顯
若密無非法華之力顯密在機若據佛意無非實
本迹二門專約今經以論橫廣竪廣也。


若本若迹皆論久遠者迹門以大通為久遠本門則
以久成為久遠也。


三節等者是三周各有正說述成與記而巳。


義含橫廣者彼經顯雖橫挍密無不同故云義含也。
[009-0781b]


除序文殊釋疑者應知序中彌勒但是隨見而問不
名為說文殊答問即當於說雖即是說不由佛加
故不同彼。


寂光所對等者此經是即穢而淨同居即寂光故華
嚴是即淨而穢華藏世界同居宛然故。


此中橫對四土者如下分別功德品中見此娑婆純
諸聲聞共為僧等四土具足。


還以彼多者還以彼實報土處對此法華寂光寂光
理通多即一故。


仍須委明至之意者以機未堪故未顯說耳。


一約權教者三教為權。


二約實道者始終稟圓教補所人也由是後番入實
補處所以不知前番等覺菩薩矣。


用前二義通者以向一約權教巳下文是。


即不識病者以地涌菩薩本時橫徧法界識病逗藥
竪窮三世重重不絕是故彌勒不識故無對治益。


非十住所見者生公意云十住住是所依應是十地
也。


佛答其由者如下經云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
宣告汝等文是。


故遠近二由者佛召淨出現為遠由疑念為近由也。


此難彼易者自法華前未曾說過去常唯今經說故
云難也。


經誰為其說法等者問其中間從誰教等流。
[009-0781c]


疏初兩句結歎者如是諸菩薩結也神通大智力歎
也謂歎其福智也。


經本末之因緣者以發心為本今目涌出身相福慧
為末也。


釋出請意者上巳述眾多疑疑於地涌菩薩悉皆不
測必有勝師故請為決。


經佛今答之者答在不久壽量方顯也。


疏抑待彌勒者意云我為開塔故來非為證壽量故
集故不答耳。


事迹不輕者彌勒本問諸菩薩從何所來何因緣涌
出從誰發心從誰教化修行何法如來成道久近
若何等故云不輕也。


疏先述讚者善哉善哉即述也乃能問佛等讚也。


奮迅者奮振也揚也迅疾也。


四德非前非後者過去為前未來為後謂四德不當
三世也。


不別而別者不別只是不思議四德故而別從義對
三世故。


一切萬德者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也。


況四既非四者只是常住法身耳。


三亦非三者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現在無住故。


三四名相者一德皆具四德一一並有三世之相今
離於四以對三世且從別耳。


疏云以深勝者深故釋底勝故非非相最勝也。
[009-0782a]


疏不答何因緣集者若答集之因緣即是顯久遠本
彌勒豈更疑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耶。


經以佛功德者只指伽耶始成為功德耳。


仍以勝表本者仍用地涌勝身表知是本成眷屬也。


假即空故者謂自行化他皆具三意空假約觀權實
約教自行契理故云冥也化他三意如文。


空即假故者以慈悲垂應故如是初心下明中道藥
也以由證不二之理能施橫竪之藥也。


以治病故者明諸菩薩自行也。


以延壽故者中道常壽故。


經云為佛道故勤行精進者明諸菩薩具足福慧也
精進是智三昧是福。


疏入重玄門者等覺證極玄理究竟名為一玄從等
覺位劫漸次向於下位次第修集藥法廣逗眾病
又名一玄欲受妙覺佛職理非容易令觀智深細
故須却入倒修於凡事廣如瓔珞中明此順仁王
不立等覺故云十地也。


疏今日世尊下請答者若準前白佛下分文從今日
下請答是故記文云從白佛下應更分為二前但
名騰疑從此下名致請也。


經然諸新發意菩薩者賢位中菩薩也。


釋壽量品



初文所以不明四悉者前品初巳說竟故今不明也。


縱諸師以破光宅者諸師由有一分同今故云縱諸
[009-0782b]
師光宅全失故云以破光宅。


疏云不足以異其體者意云雖分身無數法身本來
不動矣。


而以理況事者意云法身之理非壽量及以分身能
顯故也。


常壽作壽者他意云今壽量是法身壽量也。


疏普賢顯其無成者謂普賢入於初住時巳是於聖
今由居於賢位驗知聖亦不名為聖故可表於伽
耶成亦非成矣。


但似不答所問者只緣直以法身非壽而答彌勒則
與今家不同今家直云報身長壽以答彌勒則知
地涌菩薩所化巳文結後方可以理融之彌勒本
不疑於法身故不可專約理釋。


長壽之由其唯法報者謂由契法身故有報應之用
矣。


法華論意者示現三種佛菩提故一者應化佛菩提
隨所應現而為示現故如經皆謂如來出釋氏宮
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故二者報佛菩提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
如經善男子我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
由他劫故三者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常
恒清淨不變故如經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乃
至不如三界見於三界等故彼此雖俱約三身以
釋皆指過去報壽為長題今壽量品目也。
[009-0782c]


等是至為乘始者且以在初為始折之若據部中融
通復何始之有。


說大經時者如大經三十六四十文廣明也。


乘妙中說者即位妙所乘也乘有教行證五品乘教
至十信十信乘行至十住十住乘證至妙覺妙覺
即乘終十住真位謂乘始五品六根似位亦乘始
也。


此違論文者論具明三身以釋今品也。


疏竺道生者圓鏡引云夫色身佛者皆應現而有無
定實形形尚不實豈有壽哉此約化身明壽不實
也然則萬形同致古今為一古亦今今亦古矣無
時不有。
○三世時也。
○無所不在。
○十方處也。

若有時不有有處不在者於物然爾聖不爾也△
此法身無生滅眾生見生滅也。
○是以極談長壽
言伽耶是也△此牒長短也。
○伽耶是者非復伽
耶△此用長壽破伽耶伽耶四十年長壽無量劫
不離伽耶有長壽伽耶亦是無量劫也△伽耶既
非彼長何獨是乎△此用伽耶破長壽不離伽耶
之短別有無量劫長伽耶既非長遠壽量豈獨劫
也△意云法身非長短矣長短斯非△以伽耶之
短為久遠之長則非遠指久遠之長即伽耶之短
則非短故言長短斯非此雙忘△長短存焉△即
短是長化諸菩薩即長是短為化凡夫體非存忘
而修短兼故云長短存焉此雙照也△雖此註釋
[009-0783a]
不及記家一一對消故今不用此釋但述令知同
異耳。


故說佛慧彼此悉同者華嚴方等般若圓與今同也
此亦未暇簡於兼帶也。


引春秋事者在六國時謂韓齊楚魏燕趙並秦以為
七雄趙將伐燕蘇代為燕語趙王曰臣從外來小
蜯出曝而鷸啄之蜯合狡其[口*隹/乃]鷸曰今日不雨明
日不雨必得蜯晡蜯亦云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
見死鷸乃併為漁父所得今趙代燕久以相蔽臣
恐強秦為魚父也願王熟計之趙王乃止彼以暗
散與止觀相扼如趙伐燕任之無益須更別教破
其暗散如蘇說趙故云但借相扼之言耳。


使常無常家者前三師明常後二家明無常也。


疏云彌陀是也者阿彌陀此云無量壽彼是勝應之
身機息應謝以觀音為補所耳即是實有量言無
量也。


乃感四佛者四方佛也。


水山斤者能知水計解數山知起斤數知地塵數空
界知其大尺數量也。


還攬此三分為四句者於一身上皆具四句只更加
一亦常亦無常句耳。


曉長本巳者長本是事了此事巳則識遠本法性之
理平等無二故無復長短。


疏云法華略明常者且約迹門開權為正故言略耳。
[009-0783b]


名異義同而為多並者涅槃明佛性佛性得稱常法
華明一乘一乘豈非常涅槃明三德三德故是常
法華衣坐室三法豈非常。


疏云為一明一者為一圓機明三外一圓乘耳。


一乘共別者勝鬘一乘共部屬方等故法華一乘別
部屬醍醐故餘味亦爾。


疏云華嚴寂滅道場者經云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
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舊經稱菩提場為寂滅道場
大經云佛告迦葉菩薩我於往昔作婆羅門修菩
薩行住在雪山唯食諸果食巳繫心思惟坐禪時
有一仙天子謂帝世有大士為眾生故修諸苦行
設見珍寶滿此大地不生貪著亦不願求生於天
上唯願一切得受快樂清淨無染志求佛道釋提
桓因語言大仙菩提之心難發易壞我今要當自
往試之即自往身作羅剎像去其不遠而便立住
所現形人甚可怖畏宣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
無常是生滅法我聞是巳心生歡喜如渴乏人遇
清冷水即便前至是羅剎所作如是言善哉大士
汝於何所得是半偈是半偈義乃是三世諸佛之
正道也然汝所說名字不終義亦未盡汝今為我
說此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答言我今定
為飢苦所逼實定不能說我即問言汝所食者為
是何物羅剎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我所飲者
唯人熱血我復語言汝但為我說是半偈當以此
[009-0783c]
身奉施供養羅剎答言誰當信汝我即答言梵釋
四王諸佛菩薩能證是事羅剎復言汝若如是當
為汝說我時即脫所著塵皮為此羅剎敷置法座
白言願坐此坐乃於其前叉手長跪而作是言唯
願和上善為我說羅剎說言生滅滅巳寂滅為樂
我於爾時深思此義然後所所若石若壁若樹若
道書寫此偈即上高樹自投樹下爾時羅剎還復
釋形頂禮我足懺悔罪咎善男子我於往昔為半
偈故捨棄此身以是因緣便得超越是十二劫在
彌勒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疏云大經超
九劫者應悞超九劫如婆娑所敘釋迦為菩薩時
遇底沙入火光三昧翹一足忘下說。


「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偏無等」



說偈讚歎經七日七夜由是得超彌勒九劫。


更令短促者亦應更云巳聞開權顯實竟縱更有一
機宜聞說於三豈可令前會不成耶顯遠亦爾雖
不輕說迹但敘往昔通經不可更令釋迦遠壽而
同於短此答無方之問應知迹本二門無有不會
也。


故云前諸義壞者亦應更云非但道同義壞亦乃會
三顯遠其義不成何者亦應猶佛道不同置令二
義不立故云諸義壞也。


疏云是我方便者意云會三歸一開近顯遠皆是方
[009-0784a]
便以為物機諸佛咸爾非獨釋迦故云也。


不必長短悉齋者如玄文云一切諸佛不必要如釋
迦過五百塵點明其壽量或過或減或有全無者
但云近成只指開權顯實為本顯本是同壽不必
要須齊等。


約近迹應等者只是本時初一番體用俱名遠迹中
間體用俱名近迹長短隨機不可一例。


亦有本近迹遠者此約體用說者也何者說證法身
其義未久名為本近說應經歷則是迹遠。


詮教也者謂能詮教也宗謂所詮宗旨也。


問橋者方等陀羅尼經云我於往昔作一比丘時有
居士設大施會施於一切所須珍寶衣服飲食我
時貧窮故詣會所而於中路見有大橋於其橋上
見眾多人忩忩來往時諸人中有智者我以愚意
問彼人言是橋何人之所造作此木何林所生何
人所斫何象所載此木為是青松白松如是次第
設於八千八百問巳爾時智者便語我言咄癡沙
門居士請汝但涉路去至於會所可得悅意汝今
徒問如是等事於身無益今且速去還當語汝我
時聞此便往會中食巳蕩盡財物無餘見巳懊惱
結恨喚呌是何苦哉是何苦哉無獲如失旨執教
如問橋故云無益也。


疏云不以過去久成至其文則少者彼經云如來正
覺久巳成佛今方示現成佛道者為欲度脫諸眾
[009-0784b]
生故作是示現又云眾人皆謂我始於道場菩提
樹下降伏魔宮然巳非無量劫中久降伏也斯例
則多故云其文則少。


疏云普賢觀者彼經云釋迦牟尼名毗盧舍那徧一
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淨波羅蜜滅有相所樂
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四德皆常常即究竟故云
波羅蜜。
○常我一德如疏引。


疏本佛迹佛功德者功德謂報應也又詮量者平量
也。


法報非迹者以未開迹法報乃是應化家體用本若
開顯巳此之法報方知是迹故云也。


本迹各三者本地三佛俱本迹中三佛俱迹也。


四身者謂法報應化也。


十身者如華嚴中明十身盧舍那謂於眾生身作巳
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支佛身六菩
薩身七佛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虗空身。


三十三身者如下妙音觀音所現也。


化應一往者從兜率天下至八十入滅有始有終名
應無而歘有為化從應有化名為體用。


故不應云業報等者明華嚴十身但得名身不得云
如來故不可云業報如來也。


又言法身者即十力四無所畏等法為法身以虗空
身為平等法身也。


化身接於業報者業報之身無而欻有故屬化接。
[009-0784c]


或巳或他者現勝應身為巳現劣應為他示正報為
巳示依報為他說法亦爾如下釋真即法報二身。


二身合者即自受用報也。


疏云乘是法如如智者此即舉所如如於能如也。


疏云實是法如如境者此即舉能如如於所如也。


疏云盡源為果者盡無明源窮法性源也。


此用金光明意者彼經一時列四如字謂二如屬智
三如屬境今文離彼四如故也。


疏云相解者解字上聲呼。


論文一句者謂如法相說也。


不動而至者凡其法身如來者理體始終無動無動
而至還由智照自因之果境體滿足得如來名。


云以如者以由用也故下云用此境智也。


亦得名報者有說名應酬因曰報疏云水銀譬報真
金譬法能塗諸色譬聲聞應也次功德和下令功
德即報身亦是緣了莊嚴法身故能起種種應。


疏此飜淨滿者淨名在因滿即果也。


三二莫辨者華嚴新經中但明二身以法為報故不
可辨其三二之別也。


報通二義者自受用報他受用報二也。


若其相即俱說者法即報應故報應即法故俱不說
應身不說者如云本為眾生求菩提若得菩提果
時豁然無所有即其相也。


情通妙契者情通於智妙契於境也。
[009-0785a]


義意撮要者經意顯現可經本結本經耳。


臺葉互為主伴者應敘世界海世界種族等消此語。


華臺華業本迹之殊者應知梵網中雖云別為一緣
但云華臺為本華業為迹本迹彼此恒同則以千
釋迦為迹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為迹中迹復
須與彼重重無盡相即也。


疏三佛非一異者一只是一異也。


還分遠近者昔修得為遠今始得為近也。


疏應如來同緣理為命者應身緣理本隨物機機盡
歸寂能緣亦絕即命斷。


迹能雙用者只勝劣為迹中用也。


有含藏用者謂有含應化之用也。


所藏之物者以應化為所藏由有所藏方能垂於十
界之化故云外資也。


疏云云自彼者即指眾生虗妄名為云云長短由機
故云自彼應體本常有何長短故云應即體也。


金剛前未名報者且置因位耳。


其實更須分別者始從初住巳上惑分分滅智分分
生名為無常不同凡夫故云也。


凡夫得為三身之本者因凡夫三身修得極果故云
也。


兩謗者光宅義也。


疏但取正智圓滿至為報身者不取智與境合為常
者以法身理與眾生共故不取也。
[009-0785b]


疏三佛各一句者法身雙非句與報身常句應身兩
句凡夫及金剛前共為無常句。


須簡八倒體者凡夫以橫計常樂我淨為體二乘以
無常等四為體若對雙非出假菩薩以愛見大悲
即常樂我淨為倒也。


疏出過二乘者且約偏理以對實理云過二乘具足
應過三教也。


相照四句者謂智照境境照智境照於境智照於智
也。


疏兩存者但是約機說常即同常宜說無常即同無
常也。


疏凡夫通途四句者以理性三佛為三句凡夫體是
無常為一句也。


名通者通偏圓四句故。


義通者三身之義通於偏圓故。


理通者始從凡夫二乘乃至極果體無二故。


法通者謂修行法故云修途必詑於初步是知發足
即踐寶所之路矣。


方釋妨者不同古人三身定計先識通巳方顯今別
三身互融。


疏大經舉三譬等者彼經長壽品云譬如一切諸常
法中虗空第一如來亦爾於諸常中最為第一二
譬如四河者彼品又云如八大河一名恒河△流
入東海。
○二名閻摩羅二名薩羅四名阿夷羅五
[009-0785c]
名跛提△巳上四河雖亦稱大望餘四河但成小
河並是恒河眷屬俱入東海疏中具四河不云八
者意以四正河接眷屬。
○六名辛頭△流入南海。


○七名博叉△流入西海。
○八名悉陀△流入北
海巳上注解並舊婆娑論。
○是八大河及諸小河
悉入大海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虗空壽命大河悉
入如來壽命海中是故如來壽命無量。


三阿耨達池者彼品又云譬如阿耨達池出四大河
如來亦爾出一切命。
○四河如前列四正河是。


疏迹本深廣者謂俗諦理極名為深具恒河沙三昧
為廣也。


且約次不次者即總而別故有前文寄次第三諦以
明本迹即別而總故有後文一心雙非雙照不次
以明本迹。


即總而別者由於最初證得三身為總從實成後垂
三身化故云即總而別來至今經開迹顯本復云
即別而總也言總者只是一心中具三身耳。


勝飜成劣者他人但以法身為今釋迦本者則今釋
迦久成之勝同眾經之劣何者以眾經皆說法身
故也。


指注雨譬者示現種子無上說雨譬喻汝等所行是
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巳還發前所修行善根
不滅同後得果無上豈過此也。


指大通事者論云說大通智勝如來本事等釋曰由
[009-0786a]
大通佛所聞法發弘誓願行一乘行由此行故今
日得至寶所矣。


指化城譬者論云三者增長力無上故說商主譬喻
釋曰由於化城接引至寶所增長力無上豈過此
也。


指繫珠譬者論云令解無上說繫寶珠譬喻釋曰親
友今日還示昔珠故云無上。


指多寶現者論云示現諸佛實境界種種寶間錯莊
嚴塔者示現如來舍利住持故無量者方便示現
一切諸佛國土清淨出世間無上善根所生等。


指髻珠譬者論云示現無上故說髻中明珠譬喻釋
曰如經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先所未說
而今說之等無上豈過此也。


七者示現教化眾生無上故地中踊出無量菩薩摩
訶薩故釋曰如經阿逸汝當知是諸大菩薩乃至
悉是我所化等。


八成道無上者三菩提如前引論。


九涅槃無上者謂父去還來表滅非滅即是涅槃無
上。


十勝妙力無上者以經力大能令眾生皆得入實故。


即正經之殘者慈恩至此或將壽量為流通或不屬
流通即名為義殘分別去為文殘廣破之。


疏佛旨論誡者說章意也旨謂意旨也。


疏奇特大事者大論云為尊重法故慇懃至三今佛
[009-0786b]
誡有五請者至七若非奇特之事豈能慇重頓越
常儀。


疏非告誠實者佛昔於七方便人言虗意實且從言
虗邊云非告耳。


若對果門者此中應具辨三語以本實為自意今迹
門為隨他本迹相望為自他若約迹門為自三教
為他相望為自他也。


疏不知過去無央者應云不知過去益物久久遠遠
不絕現在徧滿法界未來永永不窮等。


疏秘密者注家云無始之壽晦而未彰故曰秘密也
云云藏法師云實長現短目為神通亦反本還源
稱之為力也。


疏一身即三身者即一身即三身法華之前未曾說
故名為秘三身即一身以本證得眾所不知故名
為密也。


疏三身之用者以本地三身為體迹門三身是用也。


疏通是無壅者由中道實慧稱法界之境故無壅也。


疏於諸教中者諸教通前四味也。


更約今昔簡者昔謂本地三身今則迹中三身也。


及以漸教者方等般若也今正明本地三身故不得
用此三釋漸教中三身也。


法忍菩薩尚自須聞者疏中云他方菩薩巳得無生
忍者自應得聞記意云今經明常與餘經異於此
菩薩亦有此謂此土歷五味來者亦有此謂也唯
[009-0786c]
除地涌菩薩。


後果得之者後於一部法華經中有此四字也。


非寂光外別有娑婆者問娑婆世界即是寂光何不
直云常在寂光而云常在娑婆耶答娑婆者以因
時於此所行因成果只於處垂應眾生但始終不
離娑婆故示眾生迹垂之所不云寂光耳。


疏知其始末者謂發心為始得一切種智果為末。


非無近果者謂七方便人俱有果報故今望圓佛始
從人天乃至圓人等覺巳還俱名華報唯妙覺佛
為果報也。


其土既爾者除寂光法身之外餘三土等皆名業報。


人天乘通名緣因者人天中雖有通大地中慧數未
能破惑但屬緣因耳。


疏二佛現壽者劣應有量勝應無量也。


釋籤者彼明發菩提心名為佛界破戒墮獄於彼感
佛則是地獄有佛界機良由近發佛心強故又如
地獄強名地獄界乘宿稱一句了因感於聖應即
地獄界有佛界機互有餘八廣如玄文第六卷初
明之。


則可引類而巳者意云若指往昔燃燈亦有生法名
字不同今日釋迦亦有生法名字不同可相類而
論於竪不得即指燃燈為釋迦身也。


種種食者資身具也。


種種形者十法界不同也。
[009-0787a]


種種相者端醜不同也。


種種修短者如為瞿師羅長者現三身等。


種種根者利鈍不同也。


種種生者果報不同也。


種種業者因不同也。


大經佛性有五名者師子吼亦名般若此二屬慧亦
名首楞嚴金剛三昧此二屬定佛性通定慧。


望自身壽即橫者以分身在十方皆現壽命不同如
應持菩薩往東方問彼佛壽彼佛令還問釋迦阿
難解云如我解佛所說彼佛即是釋迦文是也。


彼玄文壽命妙中者彼文云迹不同者三藏佛父母
生身八十二盡身灰智滅畢竟不生通教佛弘誓
之身化緣若訖亦歸灰斷滅巳不生此兩佛但齊
業齊緣不得非長非短之慧命不能作長短大小
之壽命也別教登地破無明得如來一身無量身
一身湛然安住無量身百界作佛亦示九界身得
論年紀大小大即大乘常壽小即小乘無常之壽
也圓教登住亦如是此等皆因中菩薩非常非無
常能作常無常大小之壽況後心乎況妙覺乎。


自以三身而優劣者法身為大般若為次小解脫為
最小以隨機所現也。


今師三釋者一約理藏釋二約行因釋三約真伊字
義釋也。


以今准昔亦復如是者中間皆巳開迹竟方得云雙
[009-0787b]
林是示現滅度為益物故爾。


疏清淨等者謂根熟者為清淨未熟者為不清淨也。


疏悉入法律者謂大乘教法詮量輕童令眾生入依
而行之。


疏轉無上輪者即醍醐法輪也。


疏性行合空者合於畢竟空也。


疏令他得入至要者唯圓實道為至要也。


疏彼將墜惡道者一退墮凡夫三界為惡道二墮二
乘地為惡道又但是未破無明俱名惡道也。


但引因類本者此由疏中只是引彼地前樂小久行
因位類今本門樂小非即是今本門樂小之人。


疏下文云諸子幼稚者恐悞此是上迹門譬說之文
或當指於不肯服藥之人為幼稚耳。


圓人賢位者從五品巳上俱名賢位也。


經云我少者少字去聲呼但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
等不說爾前故云我少。


疏如迦旃延子者大論云彼迦旃延子所說菩薩觀
知淨飯王后能懷菩薩從兜率下不失正慧入於
母胎△從於中陰將入胎時知是父母不生嗔恚
愛知依父母生身得道位之正慧也。
○及出胎巳
行於七步口言是我末後之身相師占之曰太子
具足之三十二相在家當得轉輪聖王出家當得
成佛漸漸長大見老病死苦厭患心生夜半出家
六年苦行。
[009-0787c]


疏如華嚴大經等者華嚴云在母胎中常演說法十
方世界諸大菩薩釋梵四王皆來集會悉令獲得
無量神通無邊智慧菩薩處胎成就如是辯等勝
用大經云閻浮提林微尼園示現從母摩耶而生
生巳即能東行七步唱如是言我於人天阿脩羅
中最尊最上南行七步示現欲為眾生作上福田
西行七步示現生盡是最後身北行七步示現巳
度諸有生死四維七步示現滅四魔而成正覺上
行七步示現不為不淨物之所染汙猶如虗空下
行七步示現法雨滅地獄苦令彼眾生得安樂然
華嚴亦行七步大經亦爾入胎恐繁不錄。


疏萬德種智圓明者萬德緣因滿種智了因滿也。


大小仍存者如方等中一邊斥奪於小一邊復有新
得小益者俱得大小之益故云大小仍存。


五分法身義同生身者以五分身者生滅身上同生
身滅也勝應則生身同法身不滅也。


如今之說彌陀等者由釋迦說有彌陀眾生則念故
成釋迦之事。


及彌陀事者由生念故即是顯彌陀之弘誓念念者
生彼故成彌陀事也故云說兼自他矣。


如一眾會者或集十方佛共熟一機或一佛熟多機
等往十方等亦爾。


非直現土者謂一一土中一切身一一身中一切土
一一土中一切土一一身中一切身重重互具而
[009-0788a]
相融入所謂剎說塵說大小無礙云云


疏示巳他者文中闕釋示巳他身應云現勝劣應是
示巳身現餘九界之像名示他身。


通別二人至一實者通別俱堪接入後教中道故云
一實。


當機為實者在法華為當機也法華前未名當機也。


於踊出眾非虗非實者久巳證故不同今日之虗實
也。


自欲得故者如神力品初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
法受持讀誦而供養之等。


此虗彼實者我於餘國作佛得聞是經即是彼實也。


於有退者如法師品聞一句一偈皆與授記當得菩
提是。


影嚮至有實者只是影嚮前機同虗同實耳。


於迷教者者斥弘經法華人也若迷今迹本二門大
旨作餘解釋故無前品重之益矣。


以橫例竪者以藏通二人俱入真諦為橫舉此二教
入真例於初入次入等只成橫例於竪。


疏六句顯應身至法身者從如來如實知見至如來
明見等此是應身如來即是久成法身故此六句
皆云如實知見等即是於應不離法也。


非實等四者從非虗非實非如非異至如斯之事四
句其義則同下二句論云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者
如來能見能證真如法身凡夫不見故經云如來
[009-0788b]
明見無有錯謬故。


無非法界者寂光土也。


法身常住者常身所依故云如實也。


中境不出三界者應云不出二種三界且從重說。


別指二土者同居方便也變易且在方便實報巳破
無明為五住退出故且論。


故一切見唯結成有者諸外計四句等俱屬有句。


但成別俗者今此有無成別出假俗諦之句故云幻
有幻有即空皆名俗也。


空無所起者即色是空故無所起也。


況復單複具足者單四見者謂有見無見亦有亦無
見非有非無見複四見者謂有有有無見無有無
無見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見非有非無有非
有非無無見具足四見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
有非有非無見無有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
見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見非有非
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見其單四見中兩亦雙非二見准上諸
教句中結入二邊兩亦雙非尚墮二邊餘二單句
任運自墮其複四見與具足四見凡屬有見及兩
亦句悉入有邊凡屬無見及雙非句悉入空邊此
三種四見既俱墮二邊今皆非之。


四教四門者此示單四句相門門四門此示具足四
句相也。
[009-0788c]


一一悉中復有四悉者如世界具四者釋論云陰入
隔別是世界因緣和合故有人是為人正世界破
邪界即對治聞正世界得悟於理即第一義為人
中四者雜業因緣得雜觸雜受即世界於一事中
或聽即為人或不聽即對治無人得觸無人得受
即第一義。


對治中四者藥病異故即世界所治之人即為人能
治人藥是對治實性則無能所治即第一義。


第一義中四者四句皆實不同即世界佛得理善即
為人第一義能通即對治言語道斷即第一義三
教各四並皆是權。


故別具足更須非之圓門等者一切諸見總結成有
故云圓等況別教存複具耶。


初明機相等者以四悉檀接八萬四千法藏今文明
久遠四悉接本迹二門八萬四千法藏也。


一一悉中能所皆足者只是感應具足耳。


疏各得增諸善根者如藥草喻中二乘增長有二今
亦准彼一當位增諸善根二遠趣佛果增長也。


疏因緣譬喻者前三後一因緣也。


消經而巳者今依圓教四悉消今經而巳。


要因煩惱而得有身者且約由煩惱感得此身以答
究而言之亦由於身而有煩惱但是隨前機宜作
此說即是無前後之前後也。


廣如玄文料簡者為人對治各具二悉傍正之殊故
[009-0789a]
分兩別何者以生善中生善為正治惡為傍對治
中破現惡為正生宿善為傍云云


疏憶想者謂有觀慧依理名為憶未見中理但名為
想四悉皆云種種者權實雙明故云種種。


第一義通初者以第一義治惑落邊而生於解訖至
等覺猶名憶想若別而言之入真巳去任運流入
不復更受憶想之名今文須具通別二意也。


且約大同者證真同故觀苦忍故故云且約也。


疏我坐道場等者大論云我為眾生求菩提時了無
一法實意正云不得一法。


而皆入實者以實外無法故云不虗也大論云如佛
所說我坐道場時智慧不可得空拳誑小兒誘度
於一切云云


經我本行菩薩道者法華論云以本願故眾生界未
盡願非究竟故云未滿非謂菩提不滿足故。


復倍上數者論云示現如來常命方便顯多數過上
數量不可數知故亦不云是因以況果故須用今
意以消經也。


名藏義通者旃延所說本在於藏彼大士結滿於通
故云義通也。


是滅生之滅者意云唱此寂滅令眾生滅於煩惱方
稱寂滅故云也。


即生之滅者意云若云即簡生滅。


還指於生者若巳了者即生是寂滅眾生聞此即不
[009-0789b]
修道故須唱滅此簡異前也不須唱言滅也。


以寂照為妙覺者彼經云如來無色無心而寂照一
切法自佛巳下一切菩薩照寂。


以通初後者今借照寂寂照之名通於六即位也。


此約事理者離非生非滅是理也亦有生滅及迷解
等約事也。


大經師子吼難等者難言至他耶者問意云慧能斷
惑何須用定舉偏別之難以研圓融之說何者惑
者咸謂煩惱與智慧其猶水火怨賊須修智慧故
破煩惱自別教巳還莫不如此故師子吼狹此設
難研於異聞即消疏中智慧能破佛巳圓破何者
智慧何者煩惱蓋是法界之解惑解惑同體無二
無別若惑時舉體是惑惑外無智慧何所論破故
云誰有智慧若解時舉體是解解外無煩惱復何
所破故云誰有煩惱經言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
惱出法界外更無有法出外有非法界故舉明時
無暗暗時無明喻此圓法此即消疏中為到故破
巳下文也。


凡夫能破者佛意正言凡夫智慧全與惑俱即是常
倒煩惱也。


若不倒破初念應破者起修之始智名未到等。


定慧共別者謂定慧共能破為共定慧各能破為別
此中不須立無因句又四句皆約定慧以明不到
耳。
[009-0789c]


應法恒爾者以法報為應體也以法報偏故應體亦
偏故云恒爾故舉喻云如刀有能研之切刀與研
法常存無改。


具身多少者約四教五味明三身有滅不滅多少不
同且如別教次第具三身餘則准知。


具如止觀等者若從益物約行四益圓融非無次第
必巳生善惡居先未生善惡居次皆先滅惡次明
生善故於四念勒而觀之麤惑浮疎細惑沈隱故
分巳生未生之別先以三觀勒觀巳生令速不生
又更勒令未生不生是以麤惑任運先除且得名
為巳生不生入六根淨進修三觀復伏細惑名為
除斷麤惑前去真諦先成即名真諦為巳生善未
得假中名未生故勒精進竭力盡誠令未生善速
得開發云云


但除現計者陰是現生除計名滅故云可知。


中滅變易者中道滅變易二土煩惱假觀接在此中
也。


常無常等者謂用常治無常無常治常令於常及以
無常皆達非常非無常之正理故云不近餘樂等
句准此可知。


疏應身非滅現滅易解者應依於法故非滅不生難
遭故現滅即是其相。


疏是故如來至唱滅有益者應云先歎佛難值次從
斯眾生下正明有益初又二初歎難值次釋難值。
[009-0790a]


疏滅於見思者此應具明五住之惑而但云見思者
略耳。


疏種善根者具含真中二種善根方得見於三佛也。


經云皆實不虗者一三世益物不虗二非生現生非
滅現滅益物不虗故云皆。


疏上未來文少者以未來文少將常住不滅四字釋
現在文故不別出第三段上分文則云三世益物
釋中但釋過現二世未來四字則在現在非滅現
滅段中耳。


疏云過去文為二者上本為二初出執近之情二廢
近顯遠今不譬執近情上廢近顯遠又二如疏引。


疏今具譬之者上機感又二先機次應今如有良醫
下先譬應也。


前之三種者前一屬斷見外道後二屬常見外道也。


若釋大經曉八術者彼經云復有明醫曉八種術善
療眾病知諸藥從遠方來△此譬佛應世也法身
地起應義同遠方而來佛非三界之徒所以稱容
也。
○是時舊醫不知諮受及生貢高輕慢之心八
術者只是先用無常等四治於凡夫外道邪常等
四次用常樂等四治二乘無常等四之病耳廣如
大經中明。


無明本有等者此是即法性之無明損於三身由被
損故名為不復今還令見即無明之法性方名復
本也。
[009-0790b]


三明居極者宿命天眼漏盡究竟之三故云居極。


疏深知二諦者雙遮雙照故云深也。


疏聰達者歎良醫德智慧在耳曰聰在心曰達喻佛
一心三智天耳佛眼也。


疏如明練方藥者更助一釋方謂佛教藥喻諦理識
教達理稱為明練應機設教皆令悟理如善治眾
病也。


惡復別屬者意云惡屬底下惡眾生不通於善所以
專惡不得入於正因若語十通心所即接惡也。


為讓前後者只是緣因居中讓於正了是故十信具
足三因但名緣耳。


以正從傍者性中三因緣了為傍緣中正了為傍了
中正緣為傍也。


為欲望昔等者謂由昔聞一句法以為了因由此之
力得至今日此因開發名為了因也。


修性不二者以修了性以性發修修無所移性常寂
爾等云云


聞眾恠說者謂聞他說二乘不作佛無情無佛性等
如此說者皆不當理故名為恠也。


法數增減等者應一切法上論其增減具如玄文十
妙及以境智離合不同以論增減今文且約三因
在性在修顯在以論也。


與奪他釋者與而而言之則前三教名同體異奪而
言之但有其名無二因之體也。
[009-0790c]


疏入十善法者仁王經意也。


疏以有事緣至應化等者第二譬施化所宜上所宜
本又二初施化所宜二得益歡喜今但譬所宜不
譬歡喜上所宜又二初非生現生二非滅現滅今
但譬非滅現滅以有事緣遠至他國即非滅現滅。


疏諸子於後至現在益物又二者譬上第二現在益
物上本二初明機感二明應化今此亦二初諸子
飲毒譬譬上機感上本二初應次機今飲毒等即
但譬上機飲毒譬上德薄垢重。


宛轉于地者退大輪迴如宛轉墮在三界名于地也
又准譬喻品中亦應宛轉見思無明二地今且宛
轉見思地也。


疏是時其父下第二譬上第二應化上又二初非生
現生二非滅現滅今具譬之今初譬非生現生上
本二初現生二得益今具譬之諸子飲毒下第二
譬現生得益即是從如來所演經典下是也上本
二初現形聲二得益不虗今此亦二初飲毒下譬
形聲二得益不失心下譬得益不虗今初飲毒下
譬形聲二得益為二初譬上形益。


大小二初者從大通佛所本結大後退取小以小接
之為一初中間唯為結小緣為一初成熟咸在法
華故云一也。


疏云為是人非滅唱滅者過去唱滅也。


疏云見聞佛出皆有喜敬者如大集經云首陀婆天
[009-0791a]
唱如是言是劫當有六萬佛出眾生聞者心皆歡
喜及此經明大通佛出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
皆是喜敬事也。


經善安穩歸者大論云佛從安穩道來名如來今云
善安穩歸歸即來也。


二通三別者如七重二諦通於四教五重三諦唯在
別圓不論藏通故成通別。


疏父見子等下二譬聲益為二初依諸經方譬受請
而作是言下一譬說法此有勸誡初而作是言下
勸門。


從人從時者明今師判五味教一從聲聞人漸次經
歷而得五味之名在華嚴時全生如乳等從時可
知。


香不可見者非眼所得故又定屬福故云功德即是
道香德風薰一切也。


疏中觀如合者證中時三觀具足如合也。


故舉共別者共謂共二乘為漸別謂不共獨在菩薩
及以佛乘即頓速除苦惱下二是誡門也。


疏其諸子至不失心下第三譬上得益不虗本有三
初標不虗二釋不虗及結今但譬不虗。


疏上現滅中有二者今初譬非滅現滅上本二初明
本實不滅二明非滅唱滅無有唱滅之由由但在
第二唱滅利益章中今譬先明唱滅之由不譬第
一本實不滅今初從餘失心下譬唱滅之由即第
[009-0791b]
二章中廣釋有便起憍恣。


如付法藏者只是四依展轉付屬流通未來也。


或取大聲者彼經云以佛神力出大音聲其聲徧滿
乃至有頂隨其類音普告眾生大覺世尊將欲涅
槃等。


或用神通者亦如大經中明金棺乘空徐徐而行於
俱尸那城出入四門遶城七迊普示一切令增哀
慕等。


疏明合譬者上開譬有二初良醫治子譬譬上三世
應化二治子實益譬譬三世利益不虗今具合上
二譬今初合三世應化上文有三今但合過現從
亦無有能下二合上第二治子實益譬不虗巳上
並是依左溪科文具錄也。


疏如優婆笈多者笈多即毱多是付法藏傳云佛在
舍衛給孤獨園時有尼乾名曰薩遮。
○此毱多前
身也。
○佛記之曰我滅度後滿一百年此人爾時
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慧燈獨照廣化眾
生及佛滅後其反生長者家在俗得三界出家進
具羯磨竟得第四果商那和修臨涅槃時告毱多
言佛以正法付大迦葉大迦葉付吾師阿難阿難
以法付累於我我當滅度以法付汝汝可精勤擁
護世眼毱多受教於摩[穴/友]羅國雲集眾會而為說
法波旬念言毱多教人出吾境界我今當往壞其
眾意乃雨金寶及以華瓔又作白像七寶嚴飾及
[009-0791c]
為女人端正奇特舉眾觀視無聽法心三七日之
中乃至無有一人得道毱多入定觀魔便以真珠
華瓔著其頂上毱多觀知是魔所作及知佛心令
其調伏化三屍謂人蛇豿而為華鬘謂波旬曰汝
與我鬘深成原施今還以用相酬報魔大歡喜舒
頸而受至其頸上乃是死屍臰爛難近魔盡神力
莫能去之乃上求諸天及以梵王梵王謂曰十力
弟子所作神變吾今凡陋何能解之汝應却還求
彼尊者方遂脫免爾時波旬至毱多所五體投地
白言大德我嬈世間不可稱數然佛未會以惡言
輕辱於我汝今云何於天人前而見陸毀尊者語
言汝大愚癡而將聲聞用比於佛何殊芥子以等
須彌魔言今我由汝故起信心作大饒益今可為
我解是三屍尊者答言汝於正法更莫嬈害當為
汝解魔言依教即為解之魔還天宮明日復下以
大音聲普告一切汝諸仁者欲得富樂生人天中
及求涅槃第一安穩當詣毱多聽受妙法時突羅
城男女大小聞尊者摧伏惡魔百千萬人皆共雲
集優婆毱多上師子座隨其所應說種種法百千
眾生得須陀洹萬千人得阿羅漢從是巳後所化
無量。


如遺教者彼經云汝等比丘莫壞憂惱若我久住更
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巳度其未度
者皆亦巳作得度因緣因緣即當來成佛機也。
[009-0792a]


經云億載阿僧祇者准此土算經黃帝為法數有十
等謂億兆京垓梓壤溝㵎正載此十各各立上中
下下數十萬為億中數百萬為億上數萬萬為億
下數十億為兆中數百億為兆上數億億為兆餘
八例知今經略舉十中初後耳。


經餘國有眾生者橫通十方為餘國也。


疏上但寄常住不滅者上四字在現在文後故云寄
也即本時他者即本時他受用土也。


疏天人充滿者且寄別教位以明今須在圓。


疏賢聖位者具如序中天雨四華表四十二位真因
極果破惑證真故云而散佛上及諸大眾等名雖
借別義必在圓。


若淨若穢者非謂但唯在方便土亦乃通於淨穢故
云也。


經我智力如是者明智體也慧光照無量者顯智用
也。


經云如醫善方便者方便語通通三世故今且讓為
治狂子為現在故對過去也。


釋分別功德品



餘二傍來者法力在隨喜品巳下故云也。


疏四聞法如隨喜品者論云如隨喜品說應知一切
法門。


疏五讀誦等者論云讀誦持說書寫等得六根清淨
故即偏引六根經證云云
[009-0792b]


疏持者追指法師等者論云持者有三門示現如法
師安樂行勸持品等廣說法力應力應知其心決
定知水必近者受持此經得佛性水成阿耨菩提
故。


說者論云說力者有三種法門神力品中示現一者
廣長舌令憶念故二者謦欬聲者說偈令聞聲巳
如實修行不放逸故三彈指令覺悟者修行覺悟
故。


疏苦行如藥王者論云行苦行力者藥王菩薩品。


疏教化如妙音者論云示現教化眾生行苦者妙音
菩薩品。


疏讙難如觀音等者論云示現教化眾生護眾諸難
者觀世音陀羅尼品。


疏示功德如妙莊嚴者論云示現功德勝力者妙莊
嚴品示現依過去功德彼童子有如是力故護法
可知。


一證者如經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
億那由他乃至得無生法忍餘如疏及記。


婆娑一十六字者俱舍疏云見道巳前此世俗智常
有非得名法前非得三類智後常有得起更無非
得也及入無餘最後心者謂未來有一類異熟威
儀心作入涅槃心此心未起常有非得非得此心
名法前非得此心起巳必入涅槃便同非情故無
法後非得無所依故又無生智未起巳前常有非
[009-0792c]
得名法前非得此智起巳必定不退故無法後非
得也非無始來恒成熟彼未捨必起彼類盡故者
此十六字為遮非想見惑難故謂唐三藏譯婆娑
了有人頌疏以非想見惑難三藏言合唯有法後
非得其難意者非想見惑無始來無法前非得見
道斷巳畢竟不退於過去見惑理應合有唯法後
非得何故無耶故三藏於婆娑加一十六字為通
此難其十六字意者謂非想見惑未斷巳前名為
未捨於未捨位必無有人起未來悲想見惑入過
去盡以未來見惑種類無邊起不盡故及入見道
斷見惑時於未來悲想見惑即有法前非得故過
去悲想見惑約種類說不可唯有法後非得也。


疏若智若斷者出大品經如前釋瓔珞經云初地菩
薩入無生中道第一義諦觀乃得無生忍也。


地前至初地成別者謂外凡聞經入內凡內凡聞經
入初地為無生忍故當別義也。


許屬別接者此且與而言之故云許也。


況復無文至上下者一等分於上下何不依仁王經
一位分為三品耶。


只是外凡作初地者應云外凡聞經作內凡內凡聞
經作初地耳。


不殺盜者專不殺等但是人天因不可與十信同矣。


不可將判住行向者圓住巳上皆斷別惑故不可以
十信判住上等位別地前三十心又無斷惑之義
[009-0793a]
別住前十信又未斷故不可也。


語因而失果者但云損生不云增道故失果也。


疏約法身論生者皆以法身一番增損為一生。


得一生實相者得入住故也。


扶律明一乘常住者彼正是扶今經中常住也。


起平等見者依今經起觀常照一切教法若大若小
無非平等法界為觀境也。


而常分別諸佛化儀者於平等見中而復常了諸佛
化儀一一無非先頓後漸會漸歸頓等。


前分別門者意云從佛說是諸菩薩前名授記段從
此下名領解段何者若約聞說得益酬思義邊應
在授記段接故為授記段內第三文若從所表義
邊則屬領解既涉二途故云亦是。


薄修行願者明諸聲聞三周及聞本門巳亦修淨土
之行故云薄也。


別立品目者始從無生忍乃至八世界諸位不同故
以次第及番番等而以喻之故云分別功德品也。


疏初二行頌時眾得解者此是諷頌之偈非重頌於
上文但是通述領解耳次九行亦是頌上分別耳
後八行亦爾。


經昔所未曾聞者只今迹門亦未曾聞何況巳前也。


無領記後猶屬正者者意云若准迹門三周正說及
授記巳前所有聞經無不皆屬流通故也今品亦
爾所以彌勒領解偈後盡屬流通也。
[009-0793b]


疏因功得微密者隨喜但在內解互用未彰於外故
云微密也。


疏復須外護者嚴王為二子為外護普賢專自為外
護三七日行法華三昧人也。


疏一念信解者謂信即實而權即權而實即非權非
實又信內心外色若依若正心佛眾生皆無差別
無非法界故名一念信解也。


疏又信佛法等者初是俗諦不得下真諦而見一切
法下中諦即一下融通疏亦是行於非道下亦先
明三諦次無所有下結意融通。


言行於非道通達佛道者謂觀九界令趣佛法界也。


行於佛道通達一切道者只於佛界通達一切界佛
外無法故達即妙用也。


疏不得佛道等者法界無名故。


疏凡有所對悉亦如是者大體只令達今不異昔昔
不異今權不異實實不異權何以故不出一念故。


實位彌下者以易得故爾以第七信鐵輪正位。


此中則局者知遠本故顯實理故故得為能狹之本。


中證不殊者明別教竪論般若向後方修登地乃證
巳同圓故非所狹之限故今除耳。


具在玄文等者玄文云若實過釋迦壽者即過釋迦
塵點為喻若實成者即以四百三百二百一百塵
點為喻廣說如彼說。


直謂始終一揆者謂因果無二故云一揆也經解其
[009-0793c]
言趣者言謂言教趣謂三身三諦之理也。


疏今品具之者經文既互解其趣即是善其方言若
通即能敷說故云具之。


縱有氣分者別人至迴向時方有中觀氣分故云不
順中理也。


方便觀成者別人空假二觀為入中方便至迴向時
二觀方成也。


後心能見帝網之土者別人迴向後心中觀成時方
能見耳。


是則一心一切心等者具足應云於一心中見一切
土一切土中見一切心全心是土全土是心心土
不二心土宛然又於一身中見一切心於一切心
見一切身身全是心心全是身身心不二身心宛
然常空假中又一心即法界一土即寂光由得理
諦故能互具。


十方諸佛身中現者此屬於自徧見屬他即是自身
佛現故也。


不了此境自尚成他者若稱今所立不思議始終唯
一佛法界以違真如故只成六道之心故成他也。


復了宗旨者今文以圓融三諦為所觀境一乘妙觀
觀於久成身土不二為宗也。


眾別兩行者謂四重十三篇也眾行從三十下在是
眾行法也前云下篇三品者是五篇中三十波逸
提下三篇耳。
[009-0794a]


尚事理雙美者十種戒中前四屬事後六屬理也。


但此土器劣者如梵網經本有六十品什公盡將來
此土大乘機劣將置舫上舫漸重欲沒上除即輕
唯誦得心地一品而巳。


開遮輕重者如十重四不同若大乘妄犯濟物一向
則開又如大開壞生等於小則遮兩舌讚毀小輕
大重。


緣體者小乘受戒須具十六緣方得受戒如年滿二
十結界如法等大乘只以有心者為緣體者小乘
以非色非心為戒體大乘以心為戒體心無盡故
戒亦無盡。


制緣者小乘因事漸制初如須提那子等大乘護心
頓制也。


捨義有無者小乘行許七遍大乘唯有受法無捨法
也。


坐次分者在大乘小乘各有坐次如在大布薩坐依
菩薩律儀在小依小法事等及開小憂小等。


懺法天隔者小乘犯四重但許孚悔罪仍彰果小懺
五篇不等大乘許悔重見光見華罪便得滅又大
乘四十八輕對首一同。


七眾同否者如大師菩薩戒疏每一條皆云大小乘
俱制七眾同犯亦有不共制有不同犯等云云


而迷觀道者意云執小教人而迷大乘觀道也。


次以位行驗者為是實得為是上慢等。
[009-0794b]


鳥鼠者出百喻緣經即蝙蝠是謂鼠又能飛空言鳥
復能潛穴彼譬毀禁之者身挂方外之服如道心
遊四趣之穴如俗道俗俱非類如鳥鼠今借比丘
稱大乘者趣無歸執小教者暗於大小觀相。


疏都是十信位前者此依今經現文以判若據對三
慧則五品兼於十信以諸文中五品對聞慧屬外
凡今應存於進退兩釋。


經多羅樹者聲論云梵音多羅馥力多羅此云重馥
力此云樹樹高七尺葉似芭蕉正法華中亦云七
多羅樹皆云四十九尺此聲論古人相傳云高七
仞其實高者七八丈形似椶櫚華如黃米子大如
針人取食之應依論文有據為勝。


經云須曼者具存梵音名蘇末那此云善稱意華。


經云瞻蔔者具存梵音名瞻博迦此云黃華西域多
林華小而香。


龍䑛者因龍舐而得華故名龍舐在香山無熱池側。


經云薰油者薰謂香草然彼土多取諸雜香華及諸
香草和苣藤為油名為薰油苣藤為麻也。


法華天台文句輔正記卷第九
[009-079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