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b0047 佛本行集經-隋-闍那崛多 (master)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發心供養品中


「阿難!彼普賢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
號月如來。阿難!彼月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
當作佛號分陀利如來。阿難!彼分陀利如來
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無垢如來。阿難!
彼無垢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證
我如來。


「阿難!彼證我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
號大雨如來。阿難!彼大雨如來復授一菩薩
記,次當作佛號無畏如來。阿難!彼無畏如
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自光明如來。
阿難!彼自光明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
[002-0659a]
佛號大力如來。


「阿難!彼大力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
號日如來。阿難!彼日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
當作佛號秋光如來。阿難!彼秋光如來復授
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熱光如來。阿難!彼熱
光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相如來。
阿難!彼相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
無比如來。


「阿難!彼無比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
號勝上如來。阿難!彼勝上如來復授一菩薩
記,次當作佛號相上如來。阿難!彼相上如來
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娑羅王如來。阿
難!彼娑羅王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
佛號身上如來。


「阿難!彼身上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
號無處畏如來。阿難!彼無處畏如來復授一
菩薩記,次當作佛號化如來。阿難!彼化如來
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寂定如來。阿難!
彼寂定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勝
王如來。


「阿難!彼勝王如來成佛之處,其劫名賢,有三
百佛皆同一號,號勝王如來。阿難!彼勝王如
來,最在後佛,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一
切事見如來。阿難!彼一切事見如來有三億
眾聲聞弟子,皆阿羅漢。


「阿難!彼一切事見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
作佛號無憂如來。阿難!彼無憂如來復授一
菩薩記,次當作佛號龍上如來。阿難!彼龍上
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閻浮上如
[002-0659b]
來。阿難!彼閻浮上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
當作佛號尼拘陀如來。阿難!彼尼拘陀如來
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廣信如來。阿難!
彼廣信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當作佛號救
脫如來。阿難!彼救脫如來復授一菩薩記,次
當作佛號勝上如來。


「阿難!彼諸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
陀,各各次第,轉相授記至於最後勝上如
來,我身悉皆供養承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 「彼等諸如來,
 釋迦大師子,
 以佛清淨眼,
 一切皆覩見。
 如是如來智,
 不思議佛行,
 諸天諸人等,
 悉不能得知。
 因果及佛智,
 諸法顯現相,
 唯諸佛境界,
 凡夫不能知。
 所說諸佛名,
 顯現諸佛行,
 有大威德相,
 以佛眼普見。
 若有智慧人,
 當欲求菩提,
 應讀此佛名,
 不久得作佛。」」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曾聞佛金口所說,
聞已繫心憶持不忘,所謂諸佛智,無有礙,無
等等,無障礙。世尊!如來實知如是智不?」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來智慧,具足了知,是
故知見無障無礙。如來欲作境界寬狹,念諸
佛智,分齊少多,隨意皆得。」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世尊!猶如尊者阿尼盧
豆,得淨天眼,過於人眼。如是尊者阿尼盧豆,
以淨天眼能得見於一千世界。如來說言:『我
見無邊。』此義云何?」佛時默然,如是再問,乃至
[002-0659c]
過三,然後方答。


佛告阿難:「汝莫以於聲聞智慧欲比如來。何
以故?我今以於清淨天眼過於人眼,見此東
方恒河沙數佛剎之中,諸菩薩等,初發道心,
種諸善根;或見東方恒河沙數諸佛剎中,無
量菩薩得受記別;或見東方恒河沙數佛剎
之中,諸菩薩等,行菩薩行;或見無量諸菩薩
等,於諸佛邊修行梵行,後得生於兜率天宮,
從兜率下入於母胎;或見菩薩從母右脇誕
育而生;或見菩薩行童子法;或見菩薩在於
宮內示行欲法;或見菩薩捨於轉輪聖王之
位出家修道;或見菩薩降四種魔;或見菩薩
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見
菩薩得菩提已受解脫樂;或見菩薩端坐思
惟二種分別;或見菩薩轉法輪時;或見菩薩
為諸眾生捨於壽命,欲入無餘涅槃之時;或
見菩薩般涅槃後,正法住世、像法住世,久近
多少延促之時。阿難!我如是見東方佛剎恒
河沙等諸佛成道,及滅度後,正法像法,悉皆
沒盡。如東方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
是也。」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阿難!我念往昔過於無
量無邊阿僧祇不可數不可說劫,是時有一
轉輪聖王名曰善見,降伏四方,如法治世,彼
王所統,悉皆豐樂,不行鞭杖,亦無殺害,兵
戈偃息,如法化人。阿難!彼善見王所居住城,
名閻浮檀,其城東西十二由旬,南北面各有
七由旬。


「阿難!彼閻浮城,清淨莊嚴,殊特妙好,悉用
[002-0660a]
四寶之所莊飾,黃金、白銀、頗梨、琉璃,其外
別更有七重城。彼城皆悉高於七尋,各厚三
尋,而彼城頭周匝皆有七重欄楯,彼諸欄楯
雕刻精麗殊妙少雙,亦用四寶之所成就,黃
金、白銀、琉璃、頗梨。若黃金欄,黃金鉤柱,白
銀窓臺;若白銀欄,白銀鉤柱,黃金窓臺;若
頗梨欄,頗梨鉤柱,琉璃窓臺;若琉璃欄,
琉璃鉤柱,頗梨窓臺。而彼七重,一一城內,
皆有七重寶多羅樹,行列圍繞,彼樹枝葉花
果,扶踈蓊欝敷榮,人所樂見。其樹根莖,皆
是四寶,黃金、白銀、頗梨、琉璃。金多羅樹,金
根金莖,銀枝銀葉,花果悉銀;銀多羅樹,銀
根銀莖,金枝金葉,花果悉金;若是頗梨為
多羅樹,頗梨根莖,琉璃枝葉,琉璃花果;
若是琉璃為多羅樹,琉璃根莖,頗梨枝
葉,頗梨花果。彼多羅樹,皆有羅網,其羅網
間,悉懸寶鈴,其諸鈴網,皆七寶成,所謂金、銀、
琉璃、車𤦲𤦲、馬瑙、珊瑚、頗梨。彼諸城外,有
七重壍,周匝圍繞,彼壍甚深,八功德水,湛然
盈滿。種種名花,所謂優鉢羅花、波頭摩花、拘
勿頭花、分陀利花,彌覆水上。彼諸壍底,皆是
金沙,彼壍岸邊周匝皆有七寶羅網,彌覆其
上。阿難!彼閻浮城四面各有一十六門,彼諸
城門,四寶所成,黃金、白銀、頗梨、琉璃。金門
銀扇,銀門金扇,若頗梨門琉璃為扇,若
琉璃門頗為梨扇。彼諸城門,各各皆有却
敵樓櫓,層閣飛櫩垂珠羅網,亦以七寶之所
莊嚴,微妙精奇,人所喜見。其諸城門,皆有七
重四寶門障,安住不動,發起開閉,顯曜光
[002-0660b]
明,可愛可樂,所謂金、銀、頗梨、琉璃。彼諸城
門,遠觀洞徹,門若開時,風自吹開,門欲閉
時,風自吹閉。彼七重障,風若開時,門門相
當,悉皆通見,門欲閉時,風自吹閉,七重門
障,溘然還遮。


「阿難!彼閻浮檀城之處中,有
一大池,名曰歡喜,彼池東西廣一由旬,南北
廣半由旬,其池四岸,四重塼壘。彼塼端正,微
妙可喜,四寶所成,黃金、白銀、琉璃、頗梨。彼
池四面,皆有閣道,而彼閣道端正可喜,亦為
四寶之所合成,黃金、白銀、琉璃、頗梨。黃金
閣道,白銀階級;白銀閣道,黃金階級;琉璃
閣道,頗梨階級;頗梨閣道,琉璃階級。彼
閣道上,悉有却敵,而彼却敵嚴飾可喜,七寶
所成,黃金、白銀、車𤦲𤦲、瑪瑙、珊瑚、琥珀,及以
琉璃。彼池四邊,皆有构欄,端正可喜,亦皆
四寶,所共合成,黃金、白銀、琉璃、頗梨。其池
東面,黃金构欄,其次南面,白銀构欄,其次西
面,琉璃构欄,其次北面,頗梨构欄。黃金构
欄,黃金為柱,白銀窓臺;白銀鉤欄,白銀為
柱,黃金窓臺;頗梨构欄,頗梨為柱,琉
璃窓臺;琉璃构欄,琉璃為柱,頗梨窓
臺。


「阿難!彼歡喜池周匝圍繞,有多羅樹,七重行
列,彼樹間中,悉有羅網,七寶莊嚴,其羅網
間,皆懸寶鈴。多羅樹外,有七重壍,端正可
喜。然彼池中,有種種花,所謂優鉢羅花、波
頭摩花、拘勿頭花、分陀利花。其池岸上,有陸
生花,所謂瞻婆華、阿陀目多華、婆利師花、
揵陀婆利師華。彼歡喜池,八功德水之所充
[002-0660c]
滿,諸鳥渴時,皆得平飲。彼池水底,皆布金
沙,七寶羅網,以覆池上。彼妙羅網,節節皆懸
七寶之鈴。


「阿難!彼閻浮城,街巷平整,其街兩
邊,有多羅樹,多羅樹間,悉有羅網。其羅網
間,節節皆懸七寶之鈴,其七寶鈴,微風吹動,
出妙音聲,令人樂聞,心生歡喜,譬如人作五
種音樂。阿難!彼閻浮城,所有人民,皆悉純
直,彼諸人民,欲相娛樂,更無別音,聞彼鈴
聲,即便歡喜,自然歌舞,更不憶念其餘音
樂。


「阿難!彼閻浮城,常有種種微妙音樂,所謂鐘、
鈴、蠡、鼓、琴、瑟、箜篌、篳篥、笳、簫、琵琶、箏、笛,諸如
是等種種音聲。復有無量微妙鳥音,所謂鸜
鵒、鸚鵡、孔雀、拘翅羅鳥、命命鳥等,無量無邊,
種種諸鳥,皆出微妙殊異音聲,無時暫息。
地上皆散種種妙華,所謂優鉢羅花、拘勿頭
華、波頭摩華、分陀利花,及諸陸地種種雜
花。阿難!彼城無有苦惱逼切不如意事,一切
備悉,無所減少,是物豐饒,飲食無乏,眾味具
足,悉滿家居,無有空地,人民熾盛,威德巍
巍。所住之城,譬如北方毘沙門王阿羅迦城,
等無有異。


「阿難!時彼世中,有一佛出,名曰寶
體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十號具
足。阿難!彼寶體佛未得道前,作菩薩時,常樂
清淨,彼城人民,亦樂清淨。時寶體佛居止側
近閻浮檀城,若於晨朝,欲行乞食,入於城邑
聚落之中,則有無量千萬諸天,下來供養圍
繞侍衛寶體如來。欲入城時,足按城門,時彼
城內所有人民,皆悉為於諸天護持神通力
[002-0661a]
故,供養於彼寶體佛故,掃除糞穢,香湯灑地,
香泥塗地,散雜香花,滿於地上,處處皆安妙
好香鑪,燒無價香,張懸種種幡幢蓋等。如
是無量供養之具,以用供養寶體如來。


「爾時,有一城外村人,共城內人,欲結婚娶,來
入城邑。彼人見城,端嚴殊妙,世所希有,從小
已來,眼所未覩,心大驚怪,問於城內居住人
言:『此城今者欲作何事?』彼城內人報村人言:
『此處有一如來出世,名曰寶體多陀阿伽度、
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不久欲入此城乞食,以
如是故灑掃莊嚴。』更復向於村人,廣說如來
功德無量無邊,亦讚佛德,多陀阿伽度、阿羅
訶、三藐三佛陀,十號具足。如是復歎法寶有
德,如是復稱僧寶有德。彼人聞於三寶功德,
心生歡喜,踊躍無量,作如是念:『寶體世尊、多
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希現於世,
我今可詣寶體佛所。』彼人內心作是念已,
即共城邑諸聚落人,相將往詣寶體佛所。至
佛所已,作如是念:『若是如來得一切智,見我
心者,應先共我語言慰喻。』


「時,寶體佛知彼人心,於先即共彼村人語。時,
彼村人得彼如來於先語已,心生歡喜,踊躍
無量,既滿其願,即請如來後日施食,時佛默
然受彼人請。時彼村人得於如來受己請已,
復生歡喜,速向自家,具辦飲食。時四天王,及
梵釋等諸天大眾,齎持種種天諸供具,來獻
如來。時彼村人至於自家,其夜辦具種種美
食飡噉舐𠲿可食之味。辦具已訖,起明清旦
於家地上,掃除清淨,香泥塗地,以妙香水,重
[002-0661b]
灑其上,復散種種雜妙好花,敷置床座,即遣
使人往白佛言:『如來!若知時節至者,願赴我
家。』時寶體佛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與千億眾
聲聞比丘,前後圍繞,至受請家。到彼家已,
諸比丘等,各隨大小,依次而坐。時彼村人見
寶體佛安坐已訖,即將種種妙好飲食,自手
擎持,以奉如來白言:『世尊!唯願諸佛及比
丘僧,隨意飽食,及諸大眾。』受食訖已,食不
可盡,彼人生念:『此百味食,既不可盡,必是如
來威神德力,令使充溢。餘食既多,我今可喚
所看如來白衣人眾,布施此食皆食飽滿。然
後我心得大歡喜。』復生此念:『希有希有,不思
議法,此寶體佛威德力大,令我眷屬不喚自
來佐助於我,我亦不曾借倩一人,又我亦復
不用多功,眾事一時皆得辦具。』時寶體佛飯
食訖已,為彼村人如應說法,使其歡喜生希
有心,安置彼人於正法中,及彼大眾,皆聞
說法,悉各歡喜,或得道者,乃至起還歸向
本處。


「時,彼村人聞寶體佛說法教化,聽受法已,歡
喜踊躍,心發弘誓,作如是言:『願我未來如似
寶體如來所得一切諸法,我皆具足;又願我
於大眾之中,如是說法,令一切人歡喜信受。
如今世尊寶體如來將比丘眾,安庠而行,一
種無異。』時彼村人供養如來,具足尊重,恭敬
心已,隨佛向寺,剃除鬚髮,捨俗出家,得成比
丘。時彼寶體如來住世,為諸眾生說法已訖,
入般涅槃。涅槃之後,無量無邊天人眾等,
闍維佛身,復將無量供養之具,於闍維所而
[002-0661c]
設供養。時彼比丘既聞如來入般涅槃,生大
憂惱,作如是念:『我今可往至闍維所,若至彼
處,應得異法。』是時比丘速疾往詣彼闍維所,
到彼處已,即得異寶。初得之時,謂彼珍寶不
甚清淨,少有塵垢。


「爾時,比丘細刮拭看,即知清淨真琉璃寶,價
數直於百千兩金。彼摩尼寶,安置之處,晝夜
無異,夜如日現,一切房舍,一切院落,皆悉光
明。是時天人,收彼寶體佛舍利已,起造於塔。
時彼比丘亦生心念:『我今可以此摩尼寶安
置浮圖承露盤上,作於寶瓶。』生此念已,至
於塔所。至彼所已,作如是念:『我此摩尼寶珠,
價直百千兩金,我今以是摩尼寶珠,安於塔
上,為彼如來是我之師,是故我今持此摩
尼,置於塔上。』彼摩尼寶光明,照於彼塔之
上,無量千歲,而彼比丘復然無量種種燈明,
足滿千年,供養彼塔,恭敬尊重。滿千年已,
心常不捨念佛三昧。彼比丘持清淨戒故,加
復供養如來塔故,以是因緣,命終之後,在生
死中,無量無邊,百千萬世,受於人天福樂果
報,不曾墜墮於惡道中。


「阿難!時彼比丘過於百千無量無數阿僧祇
劫,復值一佛出現於世,號曰能作光明如
來。時,彼比丘供養於佛,修持禁戒,梵行清淨。
出家如前,復發此心:『願我未來,藉此功德,生
生世世,莫生惡道。』時作光佛知彼比丘心所
願已,即與授記,語言:『仁者!汝於來世,過於
百千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當得作佛、多陀阿
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號曰然燈。』彼然燈
[002-0662a]
佛作菩薩時,於末後身,生兜率天,從兜率天,
降神來下,從右脇入,託於母胎,住居十月,滿
十月已,一心正念,欲生之時,放於光明,照彼
佛剎,皆悉遍滿。


「爾時,菩薩既將欲生,其母諮王智者主言:
『大王!當知,我意欲往園林之內遊戲觀看。』王
聞夫人如是語已,即出勅告城內大臣及諸
豪富長者居士商賈人言:『我今夫人,欲出園
林觀看遊戲,汝等當家可各莊嚴城內街衢,
悉令清淨,所有穢惡瓦礫糞堆,並宜除却,辦
具香湯灑散於道,香泥塗地,以妙香華,布散
其上,處處安置妙寶香鑪,燒眾名香。又復
安置種種寶瓶,盛諸香水,著好淨花,優鉢羅
華、波頭摩華、拘勿頭花、分陀利華,置於瓶
內。處處安置芭蕉之樹,隨芭蕉樹大小高下,
各懸雜色種種幡幢,其諸幡幢,眾色間雜,
其幢樹內,復各垂於七寶網羅,真珠瓔珞,網
羅節目,悉有寶鈴。若夜淨天,星辰出現,又於
處處,悉各施懸眾寶明鏡,猶如日月,或懸種
種雜色流蘇,或處處垂金銀寶帶。』彼城街巷,
如是種種精麗莊嚴,等彼天神揵闥婆城,一
種無異。


「時王夫人,共千左右,乘寶輦輿,伎樂
引導,種種音聲,前後圍繞,填滿街巷,從宮殿
出,四面觀看,安庠而行,威德特尊,勢力廣
大,處在眾中,無與比者。向彼園林,既到園
林,漸趣河岸,至河岸已,即上於船,遊入河
中,至中流已,忽然自有一大燈明,上下縱廣,
十二由旬。其燈明內,有莎草叢,高下四指,
其色艾白柔軟,猶如迦耶隣提,出妙香氣,又
[002-0662b]
如瞻婆波利師華。其園林內,出種種華及種
種果,種種樹木,天上人間,所有樹木,名華美
果,悉滿此園。


「時菩薩母仰觀虛空,安庠右
手攀引樹枝,枝即垂下。時,王夫人,即以右手,
捉於樹枝,從右脇間,出一童子,端正可憙,名
曰然燈,自然而合手十指掌。童子生時,放大
光明,照彼佛剎,皆悉充滿,天上即雨無量諸
花,所謂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
華、摩訶曼殊沙華、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
勿頭華、分陀利花。又雨無量旃檀散香,充
滿遍布十二由旬,復雨種種無量無邊天諸
伎樂,不鼓自鳴,又出無量歌讚音聲,音聲之
內,言辭唱云:『無量作燈明,無量作燈明。』是彼
菩薩瑞應之號,故稱然燈。


「爾時,然燈菩薩大
士,諸根具足,相好圓滿,無所乏少,日日長
大,在於樓上,受五欲樂。然彼童子受五欲時,
雖復歡樂,忽自生念:『世間愛欲,虛幻暫時,須
臾破壞,不久磨滅。』思惟此已,從家內出,剃除
鬚髮,身服袈裟,得於出家。出家之後,欲求
菩提,漸向樹下,修習正覺。證正覺後,以佛
眼觀一切世間,即生此念:『有誰最得初聞正
法?』即見世間空無化者。再觀三觀,亦見世
間無有聞法及可度人。彼佛在世,經三千年,
獨一無侶,端坐過於三千年後,彼然燈佛、多
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作如是念:『此
眾生輩,躭著五欲,放逸多時,迷荒無厭,我
今當化,令彼覺知。』作是念已,從燈炷城出住
空中,化作一城,名閻浮檀。於彼城內,化作種
種琉璃諸屋,於其城外,又復化作種種七寶
[002-0662c]
多羅之樹,七重行列,七寶莊嚴,如上所說城
莊嚴事。其城縱廣東西南北,五千由旬,又其
城內莊嚴之具,如忉利天,一種無異。彼城內
人壽三千歲。此閻浮提諸眾生等,悉遙觀彼
一切人民,受於歡樂,自恣五欲,悉見悉知,悉
聞悉羡。


「時,然燈佛如是過於三千歲後,生是念言:『我
今可作神通變化。令閻浮人生厭離想。』


「時,閻浮人見然燈佛所居之城,四壁皆出猛
火焰熾,生大恐怖,共相謂言:『嗚呼彼城,自然
燒盡,不久漸滅。』時閻浮提一切人民,諸根成
熟,應得佛化。彼等人民,見彼化城,四面火
起,熾盛燒然,怖畏驚恐求歸依處,無救護者,
欲求解脫,無能度者,發此言已:『願於彼城下
來至此,或復此城上至於彼,我等一切當滅
彼火。』是時天、龍、夜叉、乾闥婆、人非人等,出於
彼城,告我等言:『何故此城自出火然?』時彼城
前,忽爾自然出三閣道:一金所成,二銀所成,
三頗梨成。其閣道間,各有雜寶多羅樹行,
彼多羅樹,出大聲云:『汝等人輩,宜速聚集會
於一處,若汝心欲見然燈佛、多陀阿伽度、阿
羅訶、三藐三佛陀者,彼佛不久,欲下閻浮提。』
時閻浮提一切人民,皆悉往詣彼閣道所,見
然燈佛,從城內出,於閣道下。時,諸梵釋四天
王等,前後圍繞,閻浮提人見彼佛已,皆大歡
喜,各生是心:『我等前者,欲覩如來,今已得
見。』復更生念:『我各於先問佛是事,此城何故,
如是火然?如來應為我等解釋。』時然燈佛,足
蹈地已,其諸人民,悉各皆念:『我獨頭面頂禮
[002-0663a]
於佛而發是言,我得於先頂禮佛足。』


「時,然燈佛坐師子座,坐已為彼眾生說法,所
謂讚歎布施之事,持戒之事,離欲之事,得漏
盡法,說於出家功德之利,助清淨法。如來
見此閻浮提人,聞佛說法,信樂聽受,生歡喜
心,心意柔軟,心得無礙,如來更復為說諸
法,如往昔佛,知於眾生機根說法,令其歡喜,
所謂苦集滅道;世尊今復為閻浮人,具足說
此四諦之法。時然燈佛初日說法,教化度脫,
六百億人,悉皆漏盡,證阿羅漢,心得自在。第
二日化五百億人,第三日化四百億人,第四
日化三百億人,第五日化二百億人,第六日
化一百億人,第七日化五十億人,悉皆如上
得阿羅漢。至於第二一七日內,教化度脫百
一億人。最後第三一七日內,復度七十五億
眾生,悉得上利漏盡意解,成阿羅漢。彼然燈
佛住世一劫,共諸比丘聲聞弟子,為世間人
作利益故迦葉遺師作如是說


「阿難!諸佛次第相傳授記,其然燈佛初種善
根,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轉法輪,住
世一劫,化眾生故摩訶僧祇師作如是說


「阿難!其然燈佛為菩薩時,在於船上,雖受五
欲,於世間中深生厭離,作如是念:『我可坐
船渡河彼岸。』亦發此心,即生一大清淨蓮
花,然燈童子於其華上,結加趺坐,坐已蓮
華即自還合,猶如象蓮。時諸婇女求覓童
子,莫知所在,即奏大王。


「爾時,大王遣使四方推求尋覓,東西南北不
知其所,乃至四維亦不知處。然燈菩薩以天
[002-0663b]
威德神通力故,在彼船上蓮華臺中,結加趺
坐,而身不現,即得五通飛騰虛空,乃至向於
菩提樹下,得一切智,及轉法輪說法,度脫六
十八億百千人,俱皆悉共住在於世間,教化
眾生尼沙塞師作如是說。」
《佛本行集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