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j0076 義門讀書記-清-何焯 (master)


[038-1a]
欽定四庫全書
 義門讀書記卷三十八
          翰林院侍讀學士何焯撰
  歐文
凖詔言事上書漢王尋等以百萬之兵至/少則勝之明
騐也 三事亦未審其實如王尋之事亦所謂偏敗衆
攜耳
其四曰禦戎之䇿 兵將財用皆不具雖有禦戎之䇿
[038-1b]
將安所施哉公言真紙上空譚也
自四路分帥今已半年訓練恩信兵已可用 半年安
得遂可用耶
論臺諫官言事未蒙聽允書 其意之曲折似陸相氣
之清潔似李侍郎 五代史記宦者傳論與此文畧相

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 可以裁去其半不必乃爾辭

[038-2a]
臣聞治天下者在知用人之先後而已至/而人君者亦
常全名節以養成善士 冐頭太冗
論選皇子疏 得進言之法有體有味
臣聞言天下之難言者至/其可黙而不言 工于發端
其優游宴樂也三句 陪説處婉而不迫
居外則無一人可親三句 凄婉動聽
論美人張氏恩寵宜加裁損劄子 切而不激
論賈昌朝除樞宻使劄子是則陛下雖斷自聖心至/
[038-2b]
漸稱譽之力也 透骨此英主所不免况仁柔之主乎
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劄子 辨析條暢字字皆
合情理如此論事方能開悟人主
陛下自臨御已來至/中外驚疑 張長史云從聽言有
異上起疑一層
臣雖不知臺諫所言是非至/不宜有此 張云從進言
有異上起疑一層
臣竊以謂自古人臣之進諫于其君者至/此不可不察
[038-3a]
也 若泛言當優容臺諫不别白其言之無他與剖破
人主疑臺諫挾私妄言之根未有能動聽者也 張云
論聽言者之異一層
自古人主之聽言也至/則聽言易也 張云論進言者
之異一層
伏惟陛下仁聖寛慈至/則可知其用心矣 張云明聽
言之所以有異一層
昨所罷黜臺諫五人至/固謂未可以此疑言事之臣也
[038-3b]
 張云明進言之未嘗有異一層
議者或謂言事之臣至/以作威勢 所謂左右之助者
此等是也
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 明辨懇款 慶歴五年
乙酉公時為河東轉運使
論修河第三狀 指陳利害鑿鑿
言西邊事宜第一狀 其言慶歴之失策亦後來籌邊
者之龜鑑也
[038-4a]
故吾兵雖衆至/不得不敗也 要語
表啟 歐公四六對屬流轉變化有如彈丸而矯枉已
過學之太枯不若子瞻尚多風致
蔡州乞致仕第二表 此篇更有情味
謝賜漢書表方經衡石之程 此句不類
謝襄州燕龍圖肅惠詩啟 變調佳在不作長句
謝進士及第啟 少作風逸既不如唐又未變新體槩
錄真憒憒也
[038-4b]
上范司諫書 歐公上范司諫書與王炎午生祭文丞
相文皆所謂君子愛人以徳者 文勢如雲之出岫愈
轉愈妙
故士學古懐道者至/與宰相等 議論崢嶸可以振作
諫官之氣
宰相尊行其道至/言行道亦行也 足賀字正以起責
字懼字
九卿百司郡縣之吏至/亦任天下之責 逐層逼入
[038-5a]
束上二段
夫七品之官至/非材且賢者不能為也 又作一束轉
到希文身上 長史云拖一句接下
幸而城為諫官七年至/何所取哉 又將已五年二句
翻覆説透以見有待之不然
又曰彼非我職 帶前一句
與髙司諫書而足下厠其間三句 此何庸牽綴及之
昔漢殺蕭望之與王章至/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此一
[038-5b]
段頗失之冗况王章事尤比類失當
上杜中丞書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至/中丞之舉動
也 此段申明不可隨以為非
與陳員外書 太辭費
與郭秀才書 雖勉其進而不已然未嘗示以所當進
者何業異于韓之直道也
與石推官第二書 語太煩
與荆南樂秀才書天聖中天子下詔書至/是直齊肩于
[038-6a]
兩漢之士也 長史云言昔之時文浮華而已今古文
之學既行而學之又足以致名兩得之計非特為卑論
已也
答陜西安撫使范龍圖辭辟命書 其自負既隱然有
在而求士之道亦宜然公文之最近韓者 言外多諷
切亦忠告之遺意
此一端也 拖起下意
士雖貧賤至/士不為用 長史云此是歐公本意
[038-6b]
顧用之如何爾 仍紆餘不迫
若修者恨無他才二句 兜裹前幅仍不訐露
非敢效庸人茍且樂安佚也 憤恥等語俱有照應
答祖擇之書 更鍛錬則尤髙古
夫世無師矣學者當師經 名言讀書則得古聖賢人
以為師矣
答李大臨學士書 儘曲折
今足下在滁而事陳君與居 事字張改得
[038-7a]
代人上王樞宻求先集序書 模儗而無自得此公早
嵗文爾大抵歐自夷陵蘇自黄州以後皆以謫處窮僻
有餘閒致力於經史乃彌深厚也 荆川謂架空累層
之文按須問其累層所發明者何語荆川論文亦止于
皮相也
漢之盛時有賈誼董仲舒司馬相如揚雄 歐公始稱
仲舒
正統論上 古今論正統者當以公為第一特下篇稍
[038-7b]
有冗語未盡削耳 居正者實也一統者名也二者不
可得兼以居正為治世之本一統為傳世之號分而言
之可也既冠之以正而蘇子又曰正統者猶曰有天下
云爾則又失之偏矣
傳曰君子大居正至/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 以經為
案 長史云先原正統二字來歴
由是學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 長史云發明論者
之失此二句一篇之總
[038-8a]
秦親得周而一天下至/其可疑者三也 長史云數語
櫽括後篇之㫖
正統論下天下大亂至/則大且彊者謂之正統 長史
云此段即是申明晉隋之為正統
然則有不幸而丁其時至/而正統明 不易之論亦語
有斷制 長史云以上伸已論之是以下辨諸論之非
其惡秦而黜之以為閏者誰乎至/則始皇未可廢秦也
 以下更有翦截筆力便髙㸔子厚封建論是如何
[038-8b]
春秋之説君弑而賊不討至/况欲干天下之統哉 賊
在國而不能討則謂之無臣子若東晉但不能報讐與
討賊又不同類也
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華至/而其為功何異王者之
興 魏非真能修文徳也不過以江左文物所在人艷
稱之亦改革法制以自文代北之陋爾然行之未久而
國亂非如三代王者創制立法使數百年民被其澤也
論其志亦曰彼善于此云爾功則未也
[038-9a]
今特以其不能并晉宋之一方 孝文不當晉宋之代
春秋之時齊桓晉文至/聖人有所不取也 直以其不
能一天下而黜之是也若援桓文吳楚為比則斯時之
為周者誰歟
及契丹之北也至/漢乃殺之而後入 許王者唐明宗
之子又豈可以存晉乎八句亦可削
鹿門評云統之在天下未嘗絶也按正統有時而絶歐
公千古特出之見而朱子所謂三國南北五代皆無統
[038-9b]
之時實因之也以統與蜀與晉又因南軒之例而不絶
因餘之統雖有為為之而較之歐公所論則尤宻矣鹿
門不通古今妄欲判此大公案真可笑不自量也 朱
子雖有正統之餘亦予之統一例然魏吳皆漢臣子漢
中王既承漢緒魏吳不得而抗也晉之琅琊雖不能仗
義討賊如諸葛之屢耀其武然劉石皆常伏屬于晉晉
祀不絶彼雖桀大名不容假也若宋之與金則本為敵
國畫淮為界又不得以遼事為比凖之南北並書乃為
[038-10a]
至公不知後世有朱子者作又何如耳 長史錄王子
充正統論于此篇之後亦以歐公之説為斷建炎南渡
亦不予之以統
為君難論上 能燭理則可以知人矣能知人則可以
用人矣
文遇對曰臣聞作舍道邊至/何必更問羣臣 文子曰
是而行之謂之斷非而行之謂之亂清泰帝之徙太原
所以異于憲宗之平淮西也
[038-10b]
本論上然一遇水旱如明道景祐之間 明道景祐之
水旱豈天地之氣獨鍾于人而生大賢乎
本論中 文章漸嫌皮肉太厚人言曾文㳫拖我謂曾
視歐為健也
王政修明禮義之敎充于天下 氣實
其慮民之意甚精至/又奚暇夫外慕哉 説三代法制
敎化之妙亹亹可味
然則禮義者勝佛之本也至/末 不如韓云明先王之
[038-11a]
道以道之矜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二語表裏兼備
春秋論上 勁健有家法公文之至者
春秋論中 兩意淺深反覆析理明暢
其于是非善惡難明之際聖人所盡心也 長史云難
明二字又進一層
其不為正君者幾何至/則何從而知其攝也 長史云
此言是非難明則正名尤急
其生也志不克伸至/亦何望于春秋乎 長史云此言
[038-11b]
善惡難明則求情實尤重
隱實為攝至/則隱决非攝 以公遇弑而祔于廟安得
不以公書不可以此而難非攝也
秦誓論 明辨不冗
朋黨論 自是會做文章然久讀反覺其虛誇寡味此
歐文之近蘇者 無誠意少和氣 宋仁宗資性寛厚
愛人所病者多疑爾故公可以此論進若雄察之主方
以朝士植黨為疑驟聞是説必謂其敢為黨比又巧為
[038-12a]
異説以自飾自炫言者乘之其不以誣罔不敬受禍者
鮮矣有朋而不黨乃顛撲不破之論不必新説而後可
悚聽也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能辨是本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 以下指陳君子小人
之情狀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 此轉又透上一層
翻説惟君子為有朋尤足破人主之惑 長史云孟子
[038-12b]
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此文全是摹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 以下舉自古
人主能辨不能辨之得失治亂以証之
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 跌宕
夫興亡治亂之迹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上已極透快
故只用澹澹一句收結
縱囚論然安知夫縱之去也至/所以復來乎 此段終
是刻深但言其不可為法則得之矣
[038-13a]
不然太宗施徳于天下至/此又不通之論也 此却責
備得是即使其誠亦不過意氣之相感何如禮義之化
使人不入于惡乎
唐書兵志論及其末也至/曰禁軍 禁軍自唐之盛已
有之不待末年
唐書藝文志論 四類平起方是唐書藝文志論蓋于
是始分為四也
帝王世次圖序 更簡勁尤佳
[038-13b]
以孔子之學至/宜其失之多也 數語可謂通人之論
蘇子由不知此而復為古史其亦謬矣
而舜禹皆夀百世 添毫
外制集序 用筆極有頓挫言外亦感慨無窮
學者文章見用于世鮮矣 又申歎上兩層
蓋王者之訓在焉二句 語重收煞得住
蘇氏文集序 子美固杜公之壻然當時借以起事尤
在范文正公故事甚微而斥逐不少貸前輩論此文都
[038-14a]
不甚分曉禍作于李定而張方平王拱辰之徒皆承吕
許公之風旨者歐公于序文緣有所避不曾盡情説破
而集錄之以為十卷 今作十五卷者又非歐公所編
之舊矣 豈公于子美之詩别為編故誌中首敘集錄
遺稿之事後又稱其詩也
其材雖髙而人亦不甚嫉忌至/末 不惟不加愛惜并
見廢亦非其罪及他人得路而子美獨前死此尤可悲
悼者瀠迥反覆言盡而意不止
[038-14b]
江鄰幾文集序 既銘其墓又序其文公于故交亦止
三人耳故此文以蘇梅陪説
而其間又有不幸罹憂患三句 對蘇
與夫仕宦連蹇二句 對梅江
獨其文章尚見于世者 轉入文集
故余于聖俞子美之殁至/其言尤感切而殷勤者以此
也 蘇梅二序妙處公已自發其藴
仲氏文集序 此文殊少佳處後半亦不謹嚴
[038-15a]
梅聖俞詩集序 得意之作
然則非詩之能窮人二句 跌宕
輒抑于有司 窮久
年今五十 提出將老
不求茍説于世至/樂于詩而發之 一句一折
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 跌宕
其妻之兄子謝景初 景初之詩頗工蓋其淵源有自
 魯直謂從婦翁得句法則亦本于此也 景初名師
[038-15b]

其後十五年 以下又公他日所續書
謝氏詩序 此等文韓柳不為
昔衛莊姜許穆夫人至/其不冺没矣 太大太逺南宋
後爛套實基于此
釋惟儼文集序曼卿嘗曰至/則賢者安肯顧我哉 前
後客主相酌成章
然嘗竊怪平生所交至/尚安能酣豢于富貴而無為哉
[038-16a]
 下云以此誚其坐人若無此數語則難從不交妄人
一段轉接耳
釋秘演詩集序 穆伯長尹師魯皆與演善見于師魯
文集亦謂其好論天下事衣冠而振起之必犖犖取竒
節云
予少以進士遊京師 長史云從自家起 老少盛衰
四字作關鍵
予疑所謂伏而不見者四句 長史云又入自已
[038-16b]
予亦時至其室 長史云又入自已
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二句 跌宕
章望之字序 亦學韓然太直
送徐無黨南歸序 用立徳立功立言之語而稍變之
其意蓋在言不能以徒立必附于徳與功而後能必其
不朽然轉至要處却不能説出師古聖賢之實于此見
歐之本領規橅去韓甚逺也
予欲摧其盛氣 摧字收全篇有力
[038-17a]
送楊寘序 此似學送王秀才序而不如者不獨筆力
簡古為難韓乃簡古中旨趣深逺
送梅聖俞歸河陽序 長史云歐公論梅聖俞詩詳于
書聖俞稿後一篇與此序同時所作其後序其詩集十
卷所謂詩乃窮而後工而最後作墓誌即書此數語曰
聖俞以為知言也作詩序惜無人能薦聖俞作墓誌又
悲聖俞之屢薦而終不見用也
送曾鞏秀才序况若曾生之業至/可怪也 駭其文
[038-17b]
思廣其學而堅其守 壯其志
而有司又失之 帶前
使知生者可以弔有司之失而賀余之獨得也 二句
總結所以許生者悠揚不盡
送田畫秀才寜親萬州序 長史云極似昌黎送王秀
才序本其先世立説也又云大抵歐公文從脩五代史
處極有得力 其中無味與昌黎絶逺發端語亦太冗
及建隆之際或滅或微 從萬州發端先着此句方不
[038-18a]
散漫
用兵不過萬人 欲誇功徳之盛而語非實錄文字必
歸無用乃書生之陋也未有師少于三萬人而能攻一
國者
巴峽之險至此地始平夷 即紐
皆王師嚮所用武處至/末 雙綰
傳易圖序易之傳注 以下又論傳注及師承
詩譜補亡後序 雖少深旨而文頗醇潔
[038-18b]
夫不盡見其書至/其能使之必服乎 善論
刪正黄庭經序 明白條暢
又有以謂此外物不足恃而反求諸内者 轉到黄庭
若大雅君子則豈取于此 收歸無仙本意
韻總序 發端迂逺諱其所不能而姑為大言以張之
此作者之大病
故儒者莫暇精之 非儒者之莫暇也近世小學廢矣
禮部唱和詩序 此等文未能喻其佳處
[038-19a]
蓋絶不通人者五十日 宋時試期之寛如此故校閱
宜精且有餘力唱和也
集古錄目序 使子瞻為之必不若此費力 自不逮
寶繪諸記
或譏予曰物多則其勢難聚 上既有聚多必散之語
此轉似贅
予對曰足吾所好至/末 回抱前半亦不見筆力
桑懌傳以免短使送三班 免短未詳
[038-19b]
若欲避名則善皆不可為也已 名言
仁宗御飛白記 較東坡文為深厚公事仁宗久自然
尤言之沉摰也
蓋以遭時清明至/亦朝廷一時之盛事也 長史云從
髙一層説來
余曰仁宗之徳澤至/登金門而上玉堂者乎 長史云
從低一層説來
御書閣記 晦翁以此為公文第一 開元以老子為
[038-20a]
祖且有道舉而太宗未始崇信其説特以前代帝王嘗
賜御書因而賜之此可見祖宗好尚之正而彼得之尤
為光寵絶盛之事以此立論轉到興復上亦可作一篇
文字
而道家非遭人主之好尚不能獨興 挽上開元
相州晝錦堂記 題無深意特髙一層起論施諸魏公
獨不為夸 荆川云前一段依題説起後乃歸之於正
此反題格也按反題却愈切題所以佳 閻云為時名
[038-20b]
卿謂父國華官右諌議大夫有列傳歐公為作真贊
臨大事六句宋史取以為列傳論
此一介之士得志當時 此志字淺
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提過本意
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長史云言公少時
之志便如此
其言以快恩讐矜名譽為可薄 有此証佐則前半方
不涉客氣若不量輕重只要髙處立濶處坐便成亂道
[038-21a]

有美堂記 通篇以虛景成文
峴山亭記 長史云前半篇俱是後半篇影子 言外
有規史君好名意蓋叔子是賓光祿堂却是主也 史
君非其人而尤汲汲於名公蓋心非之妙在微諷中有
引而進之之意仍歸於敦厚也
峴山臨漢上望之隠然 起句用襄陽耆舊傳見世説

[038-21b]
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石有時而磨滅也
後人針砭亦是為後人放寛
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逺歟 為後其為人與志之所
存伏脉 無自待者厚二句便義理不圓足文章亦徑
露少味矣歐公此等處尚得韓法也
因以君之官至/並傳於久逺 據事直書諷刺自見
君皆不能止也 諷
余謂君知慕叔子之風而襲其遺迹至/則君之為政於
[038-22a]
襄者又可知矣 長史云有諷有頌 立意好而文法
太卑熟
李秀才東園亭記 本不足記故但書其不能忘情于
園亭者
修友李公佐至/命修志之 下方詳敘隨之風土先㸃
出為亭作記方不散漫然亦嫌其語太煩也
隨雖陋非吾鄉 六字收束前二段
泗州先春亭記 有用文章筆亦峻健
[038-22b]
泗之民曰至/以食役者 長史云以出米助役為民之
意説得有體
且推其美于前人而志邦人之思也 長史云此却説
是張侯之意尤妙
前司封員外郎張侯夏守是州至/末 補明因其舊蓋
前政亦知所先者不欲没其人因可歸重堤上也
真州東園記園之廣百畝至/闢其後以為射賔之圃
先撮記園之大略
[038-23a]
芙渠芰荷之的歴至/鼪鼯鳥獸之嘷音也 細記園之
景物 就廢興上相形逐段裁剪文字始不平衍又得
當時即圖指㸃神貎
水光日景動搖而上下 儭筆生動
嘉時令節州人士女嘯歌而管絃 來遊不記三人但
記士女并為結處無辛苦愁怨之聲伏脉
若乃升于髙以望江山之逺近至/吾亦不能言也 補
寫圖外之景趣是文章染法彌有餘情
[038-23b]
其為我書其大概焉 落到作記此虛後實此正後反
皆有層次變換
真天下之衝也 應起處當東南之水㑹句又轉出一

然而池臺日益以新草樹日益以茂 即總收前文所

而又協于其職 從相得二字中結到園之可記而非
徒以其眷眷于是也
[038-24a]
然後休其餘閒又與四方之賢士大夫共樂于此 包
括首尾 結處故非溢美此園之所以可記也
乃為之書 記字結
海陵許氏南園記 長史云南園者許君之鄉園也故
本其居家之孝友以風示其鄉之人亦在鄉言鄉之義
也 海陵去真州宻邇以發運使還臨本州為小園于
郊居既不足鋪揚且有桑梓之敬又不可泛入與民同
樂議論故從許氏世有孝徳能化其鄉意推而論之非
[038-24b]
漫然翻案破壊記事文體
夫以制置七十六州之有餘至/亦不足書 將園字撇
開從海陵許氏四字着意
凡海陵之人至/登其臺榭 于記園仍善抱不脱
使許氏之子孫世久而愈篤 從上文世字生下
將見其園間之草木至/不擇子而哺也 張云似昌黎
董生詩 又作此一層文勢方不單薄于園上亦有餘

[038-25a]
叢翠亭記 早嵗學唐之文 似栁
蓋其名在祀典以下 此處尚少煩
見山之連者至/若鬭若倚 寫出叢字
菱溪石記刺史李濆為荇谿記 李濆荇谿新亭記見
文苑英華此句疑脫新亭二字
予感夫人物之興廢 一句結上生下
亭負城而近 荇谿新亭記云得古溪于郡之東北十

[038-25b]
桴槎山水記 前後意不相屬浮槎之水安知非前人
所未親歴而龍池或至宋而壊也乃遽發怒于又新何
哉 以吾郡言之虎邱石井唐人品為第三今不可食
天平山白雲泉發自范文正公今水味亦減矣使歐公
為文又作何語耶
游鯈亭記 翻得好
吉州學記 意思氣象俱勝 句句切慶歴吉州之學
其中照應極綿宻 長史批分三段㸔前言宋之學久
[038-26a]
而後立而歸美于天子次言吉州之學不久遂成而歸
美于李侯後言學之道又必久而後成以深致責望後
人之意尤覺神理警動
學校王政之本也至/須其久而後至于大備歟 長史
云此于立學遲久之故特作一段回䕶
事方上請而詔已下學遂以成 長史云李侯治吉在
未舉詔書之時此作者着意處見其賢于他人
吉之士率其私錢一百五十萬以助至/而來學者常三
[038-26b]
百餘人 長史云此是記事正面
進不能贊揚天子之盛美退不能與諸生揖讓乎其中
 長史云上句逺應下句近接
善敎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 公于本論下篇亦
云然
以詩頌天子太平之功 長史云收起處
刻辭于石而立諸其廡以俟 作記只一句結出
襄州穀城縣夫子廟記 長史云是廟記不是學記
[038-27a]
釋奠釋菜至/獨春秋行事而已 長史云廟以祭而設
故從祭祀説起是議論有原本處
而後之人不推所謂釋奠者至/何其謬論者歟 此層
議論徒欲駕韓之上不知乃犯駁題之病行文亦少撿
局矣
而州縣幸有社稷釋奠至/可勝歎哉 長史云有此一
段方見廟之不可不修方見修廟者之功
豐樂亭記 和平深雅 余嘗過清流關者其嶺甚卑
[038-27b]
不為絶嶮特以介南北之衝取滁之所必爭故耳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至/闢地以為亭 此一段先記亭
 曰明年則既在嵗物豐成之後矣
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虛含共樂
滁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 本其山川 以下
記豐樂之所以名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至/何可勝數 此段意思甚好
但下字亦寛緩須如東坡表忠觀碑纔得精神 必説
[038-28a]
到殺人盈野殺人盈城着在百姓身上乃見今日休養
生息朝廷功徳之深
漠然徒見山髙而水清 插入山與泉一筆
今滁介于江淮之間 道其風俗之美
舟車商賈四方賔客之所不至 地僻
民生不見外事 事簡
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 俗之安閒
而孰知上之功徳 宣上功徳
[038-28b]
乃日與滁人 共樂
風霜冰雪刻露清秀 南山逼冬轉清痩刻露圭角出
崖窽公二語從韓詩出也
樂其嵗物之豐成 破題
使民知所以安其豐年之樂者 其字從東坡書此記
 反應五代之際二句反覆以宣上恩徳意
刺史之事也 應治滁
遂書以名其亭焉 結句是記事之體
[038-29a]
醉翁亭記 長史云通篇命意在醉翁之意四句下分
兩大段摹寫 昭明太子陶淵明集序云有疑淵明詩
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迹者也公此篇
中用其語 獨孤至之瑯琊溪述云公登山樂山者爭
同無小無大乘興從公又云時時醉止與夕鳥俱明月
滿山朱轓徐驅亦採用而變化出之
環滁皆山也 起句是法陽山天下之窮處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以下 第二層又寫瑣屑事
[038-29b]
臨溪而漁至/太守醉也 還題中醉字
泉冽而酒香 泊宅編云東坡書此文改泉冽而酒香
作泉香而酒冽按倒轉則句響亦本月令水泉必香也
樹林隂翳三句 無此一層即意味索然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至/末 逐層帶轉 兼取濠上
之意
畫舫齋記 善于洗發後來如戴帥初輩專效此種
豈真樂于舟居者耶 樂字即反起下一段
[038-30a]
峽州至喜亭記江出峽始漫為平流 按漢書地理志
夷陵下注應劭云夷陵山在西北是夷陵之所以名也
歐公乃云峽口之嶮至此而始平夷無乃未之攷歟
故舟人至此者 出至字
相賀以為更生 起喜字
夷陵縣至喜堂記 前段極言始來而不樂之由皆為
下文既至而後喜之地中間因朱君待公厚而堂又為
公作也故插敘能變陋俗以致歸美之意末仍以此作
[038-30b]
收文字照應處得大體所記雖止一堂仍非獨為吾一
人之私也
夷陵者楚之西境至/而詩人亦曰蠻荆 上皆敘細碎
事着此三四語㸃染乃質而不俚
 
 
 
 義門讀書記卷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