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8 山東通志-清-岳濬 (master)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山東通志巻三
  建置志
  粤稽禹貢曰兗曰青曰徐在濟河海岱之間蓋東
  省實居九州之三云顧錫土啟宇厥典尚已即郡
  縣肇自秦漢而建置隆替亦代有不同
皇清統一寰區肇域東土為府六為州十有五為縣八
  十有九魯甸齊關衛
[005-1b]
 神京而表列服我
皇上紹基建極申畫郊圻裁酌再三至雍正十三年乃
  定升府四置縣四析縣一改衛為縣者二各増減
  井邑以屬之之綱之紀規制倍加詳焉今者十郡
  屏環百城星拱疆理聯絡次第可書而復遵
皇輿表以遡歴朝之沿革俾考古徴今益見地不易民
  而治登熙皥皆體國經野之良法有以丕冒而率
  育之也猗歟盛哉作建置志
[005-2a]
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山東疆域為禹貢青兗二州兼徐之北境與豫之東
 境周初衆建諸侯以屏藩王室分茅胙土徧於濟河
 海岱之間其遺跡另為圻封一志秦罷侯置守在山
 東為郡者凡七曰東曰齊曰郯曰瑯琊曰薛曰碭曰
 鉅鹿其分屬之縣雖不可盡考而有所建置於其地
 必遡及之漢興復行封建山東之地為國者七曰城
 陽曰東平曰泗水曰甾川曰膠東曰高密曰魯其餘
[005-2b]
 地分為郡者十五曰東曰山陽曰濟隂曰泰山𨽻於
 兗曰魏曰清河𨽻於冀曰渤海𨽻於幽曰平原曰千
 乘曰濟南曰齊曰北海曰東萊𨽻於青曰琅邪曰東
 海𨽻於徐與七王國犬牙相制參錯而治冀兗青徐
 四州部刺史巡行郡國以分察之第所謂冀兗青徐
 者非復禹貢之舊矣東漢承之畧同西京舊制而更
 置王國者五省城陽入琅邪省甾川高密膠東入北
 海分東平置任城分泰山置濟北改千乘為樂安其
[005-3a]
 餘皆刺史領郡然兗州治昌邑青州治臨淄徐州治
 郯治有常所非復巡行之制矣三國時地屬曹魏晉
 為司冀兗青徐豫六州其間廢置雖不同而以刺史
 分糾郡國如故也傳不二世青徐之間淪於石趙南
 燕苻秦間有更置要與新莽同其草竊無足表志惟
 劉宋曽經收復又復僑置不忘中原北魏曽世有其
 地為司冀滄兗青齊濟光徐膠南青西兖東徐北徐
 十四州司州領魏陽平頓邱濮陽清河五郡冀州領
[005-3b]
 渤海滄州領樂陵而又各領安德凡二郡兗州領魯
 泰山高平任城東平東陽平六郡青州領齊北海樂
 安渤海樂陵五郡齊州領東魏東平原東清河濟南
 東太原五郡濟州領濟北平原東平南清河東濟北
 五郡光州領東萊長廣東牟三郡徐州領彭城蕃蘭
 陵北濟隂四郡西兗州領濟隂一郡膠州領東武高
 密平昌三郡南青州領東安東莞二郡北徐州領東
 泰山琅邪二郡東徐州領郯郡地不加於兩漢而州
[005-4a]
 治増多蓋因仍權置以自侈輿圖之廣非體國經野
 因地制宜之古制也隋文一統開皇初廢郡為州青
 齊萊密徐沂兖豫冀曹滑鄆濟魏滄德貝凡十七州
 以統諸縣大業間廢州仍復置濟隂東東平濟北武
 陽渤海平原清河魏武安北海齊東萊高密彭城魯
 琅邪東海下邳十九郡刺史巡察復如兩漢云唐置
 郡曰彭城曰濟隂曰濟南曰東萊曰濮陽曰北海曰
 魯曰東平曰琅邪曰淄川曰高宻曰東牟曰樂安凡
[005-4b]
 十三郡屬河南道曰魏曰博平曰清河曰洺州曰廣
 平曰景城曰平原凡七郡屬河北道俱置採訪使治
 之其後藩臣跋扈據地請封乃置天平平盧泰寧淄
 青魏博五節度使而唐隨以敝五代迭更疆索靡定
 宋置濟南府青淄濰萊登密沂七州屬京東東路襲
 慶府興仁府東平府徐濟單濮四州廣濟一軍屬京
 東西路大名府開德府滄博棣德濱恩六州永靜一
 軍屬河北東路皆置安撫使領之金乃分屬五路南
[005-5a]
 京路領單州河北東路領滄景二州山東東路領益
 都濟南二府濰濱沂密莒棣淄萊登九州山東西路
 領東平一府徐濟邳滕博兖泰安德曹九州大名府
 路領大名一府恩濮開三州又有泰安渤海泰定安
 化鎮海彰信滕陽崇德寧海九軍元因金舊為直𨽻
 中書省分東西道領東昌河間東平濟南濟寧般陽
 益都七路並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寧海八州宣慰
 司治益都肅政亷訪司治濟南以交察之洪武初置
[005-5b]
 山東行中書省於益都九年移治濟南尋改置山東
 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濟南兗州東昌青州登州萊
 州六府一十五州八十九縣又置山東都指揮使司
 領諸衛所明設一十九衛熙十五所十本朝自順治/十三年以至康 十六二 七等年凡無
 益衛所悉皆裁併存襄運之衛四曰德州曰濟寧曰/東昌曰臨清所一曰東平防海之衛七曰安東曰大
 嵩曰嶅山曰靈山曰成山曰威海曰靖海所二曰浮/山曰䧺崖雍正三年裁都指揮使十二年裁沿海諸
 衛所止存安東一衛而運衛如/舊今衛所俱附各州縣不另詳
皇清定鼎疆理二東悉因明舊雍正二年分濟南府之
[005-6a]
 泰安武定濱三州兗州府之曹沂濟寧三州為直𨽻
 州各領縣八年撤濟寧州仍𨽻兗州府又分兗州府
 之東平州東昌府之髙唐州濮州青州府之莒州為
 直𨽻州各領縣十二年陞武定州為府兼轄濱州所
 屬益以濟南府屬二縣陞沂州為府兼轄莒州所屬
 撤高唐州仍𨽻東昌府州所屬縣仍歸濟南府十三
 年又陞泰安為府兼轄東平陞曹州為府兼轄濮州
 其原領之縣與兗州府就近互易通計全省為府十
[005-6b]
 為州縣一百有七酌古宜今規制盡善謹遵
皇輿圖式撰志表如左
[005-7a]


[005-8a]


[005-9a]


[005-10a]


[005-11a]


[005-12a]


[005-13a]


[005-14a]


[005-15a]


[005-16a]


[005-17a]


[005-18a]


[005-19a]


[005-20a]


[005-21a]


[005-22a]


[005-23a]


[005-24a]


[005-25a]


[005-26a]


[005-27a]


[005-28a]


[005-29a]


[005-30a]


[005-31a]


[005-32a]


[005-33a]


[005-34a]


[005-35a]


[005-36a]


[005-37a]


[005-38a]


[005-39a]


[005-40a]


[005-41a]


[005-42a]
 
 
 
 
 右表因方格有限不能備悉如一縣之内兼前代數/縣之地者其省併因革不能照建置羅列惟以所理
 之縣為主其所屬之郡有初為國後為郡初為郡後/為國及唐宋以後改置軍州凡前後不同者以改後
 所屬者為主秦漢置縣必書推所自也三國魏建置/不概見有則必書不以魏晉並列一格而從其畧也
 南北朝惟劉宋曽經收復亦多僑置而稍畧於魏以/宋客而魏久也齊周附魏隋則一統矣唐宋以下倍
[005-42b]
 加詳焉此則建/置表之凡例云
[005-43a]
 濟南府濟水合汶北折而東入於海郡治在濟/水之南春秋説曰濟齊也齊度也員也
 禹貢青兗之域周春秋齊魯譚祝鄒諸國地戰國時
 併入於齊秦屬齊郡漢為濟南郡初為國景/帝時為郡及平原
 泰山郡地東漢因之建武初亦為/國順帝時改魏晉畧同於漢按/晉
 地理志另置濟南郡治平壽而無歴城等縣及考列/傳有解系濟南著人劉兆濟南東平陵人則濟南所
 領之縣自在也北魏志註分晰甚明而晉志闕/焉今魏晉濟南郡仍載歴城蓋本魏志以正之南宋
 北魏濟南郡始治歴城詳歴/城縣隋初罷郡以州統縣大
 業時復改為齊郡其平原安德渤海濟北諸郡歴數
[005-43b]
 代不改唐復為齊州濟南郡餘地分為棣州樂安郡
 淄州淄川郡兗州魯郡屬河南道德州平原郡屬河
 北道宋始為濟南府淄州屬京東東路襲慶府屬京
 東西路濟棣德滄四州屬河北東路金因宋治改𨽻
 山東東西二路元置濟南般陽河間三路總管府而
 泰安德二州直𨽻中書行省明洪武初改濟南路為
 濟南府領州四縣二十六𨽻山東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武定濱三州為直𨽻州以
[005-44a]
 長清新泰萊蕪屬泰安州以樂陵陽信海豐屬武定
 州以利津霑化蒲臺屬濱州雍正八年又分禹城平
 原臨邑陵四縣屬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陞武定為府
 以濱州並所屬𨽻焉又割濟南府之青城商河二縣
 以益之以肥城易泰安之長清仍𨽻於府又撤高唐
 直𨽻州歸東昌府屬而以禹城平原臨邑陵四縣還
 屬濟南府今領州一縣十五
  歴城縣附郭縣在歴山之隂/春秋戰國謂之歴下
[005-44b]
 周譚國地詳圻/封志春秋時屬齊左傳荘公十年齊師滅/譚杜註在濟南平陵西
 南今縣東有/東平陵城秦屬齊郡史記韓信伐/齊至歴下漢置歴城縣屬
 濟南郡初屬齊國文帝十六年改為/濟南國景帝二年廢國為郡東漢及魏晉因
 之東漢建武初亦/為國順帝時改南宋屬濟南郡北魏齊州濟南郡
 治歴城孝建二年移治/北周省平陵入隋改濟南為齊郡開皇六年/省泰山郡
 山茌縣/入歴城唐仍屬齊州濟南郡武德二年於平陵置譚/州並置平陵縣尋廢貞
 觀十七年齊王祐反平陵人不從因復置/更名全節元和十五年省全節入歴城宋屬濟南
 府金因之元屬濟南路明屬濟南府
[005-45a]
皇清因之為行省附郭首邑編户九十八里
  章邱縣縣南有章邱山爾雅上/正章邱註云頂平也
 周春秋時齊邑郡志寗戚/采地在此秦屬齊郡漢為陽邱朝陽
 菅猇四縣地並屬濟南郡東漢省陽邱朝陽猇入東
 朝陽朝陽原/有二城屬濟南郡晉屬樂安國省菅縣入南宋
 改東朝陽曰朝陽屬齊郡又僑置東魏郡以朝陽縣/屬復置頓邱郡析朝陽地
 為衛國/縣屬之北魏朝陽屬濟南郡衛國縣屬/頓邱郡北齊廢朝陽
 置高唐縣移縣治於女郎山之南因漢黄巾故城即/今治也又省土鼓肥郷二縣入衛國縣
[005-45b]
 隋改高唐曰章邱屬齊郡開皇六年改衛國曰亭山/又析亭山地置朝陽十六
 年改朝陽曰臨濟别置朝陽又置營城縣大業/中省營城入章邱省朝陽入臨濟並屬齊郡唐屬
 濟南郡初章邱臨濟亭山並屬譚州貞觀元年州/廢改屬濟南元和末又省亭山入章邱
 屬濟南府初屬齊州咸平四年省臨濟縣入景德三/年置清平軍熙寧間軍廢即縣治置軍使
 政和六年/屬濟南府金因之元屬濟南路明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百三里
  鄒平縣古鄒國爾雅/大野曰平
 古鄒國地詳圻/封志周為齊國秦屬齊郡漢置鄒平東鄒梁鄒
[005-46a]
 三縣鄒平梁鄒屬濟南郡東鄒屬千乘郡東漢省東
 鄒入鄒平屬濟南郡晉為鄒縣屬樂安國尋廢南宋
 置東平原郡治梁鄒齊郡西有平原/郡故此加東字於鄒平地置平
 原縣北魏因之北齊移東平原郡治武/强移平原縣於梁鄒城隋改平原曰
 鄒平屬齊郡開皇三年自梁鄒城移治鄒平屬齊州/十六年改屬淄州十八年復漢舊名大
 業初廢州為郡里皇輿表引寰宇記云鄒平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五 隋改平原為鄒平即東漢省東鄒
 所入之/鄒平也唐屬淄州淄川郡武德元年置鄒州治臨濟/縣領鄒平二年又置譚州
 於平陵八年鄒州廢縣屬譚州/貞觀元年譚州廢改屬淄州宋金因之宋景德元/年移治濟
[005-46b]
 陽廢城濟陽本唐/析高苑縣地所置至正/二年改屬濟南路明屬濟南府
 洪武十二年割齊東㑹仙二郷屬/齊東縣十七年又割青城鄉屬之
皇清因之編户五十七里
  淄川縣舊名般陽在般水之陽隋改淄川按/淄水出原山即禹貢濰淄其道也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為般陽縣地又為土鼓昌/國二縣地
 濟南郡東漢屬齊國晉省入萊蕪縣南宋元嘉/五年僑置
 清河郡貝邱縣北魏東清河郡治清河縣魏書註清/河即般陽
 也人貝邱在縣東南宋魏間言戍言據言治/猶稱般陽云北齊罷清河郡以貝邱屬齊州隋改貝
[005-47a]
 邱曰淄川縣屬齊郡初屬齊州開皇十六年改置淄/州貝邱為屬十八年改貝邱為
 淄川縣大/業二年廢唐於縣置淄州淄川郡武德初析縣置州/又析置長白縣尋
 省/入宋金因之元為般陽路治至元二年割孝婦懐/德二鄉入益都縣
 屬濟南府洪武初屬般陽府九年改為淄川州治淄/川尋省縣入州屬濟南府十二年降州為
 縣屬/濟南
皇清因之編户六十里
  長山縣隋改今名以境/有長白山也
 周為齊於陵邑陳仲子所/居即此秦屬齊郡漢置於陵縣屬
[005-47b]
 濟南郡東漢因之晉改於陵為烏陵縣尋廢南宋僑
 置廣川郡及武强縣北魏因之魏書云逄陵縣治故/於陵城也是北魏改
 曰逢陵矣後北齊改廣川郡為東/平原郡並東清河平原二郡入焉隋改武强為長山
 縣屬齊郡開皇初廣川郡廢縣屬齊州六年析置濟/南縣十八年改武强曰長山大業初復省
 濟南/縣入唐屬淄州初屬鄒州武德八/年州廢改屬淄州宋金因之元屬般
 陽路初屬濟南路中統五年/改屬淄萊路尋改般陽明改屬濟陽府洪武初/屬般陽
 府九年屬淄川州/十二年改屬
皇清因之編户六十三里
[005-48a]
  新城縣本長山之驛臺鎮元太宗以人民/完聚剏置城曰新城見元地理志
 周為齊地邑志縣治驛臺即/齊桓公戲馬臺也秦屬齊郡漢為烏陵髙
 苑二縣地於陵屬濟南郡高苑屬千乗郡東漢於陵
 屬濟南國晉為髙苑縣地屬樂安國南宋北魏為武
 强長樂二縣地隋為長山高苑二縣地屬齊郡開皇/中改
 武强曰長山改長樂曰㑹城大業/初復名高苑今高苑界有㑹城泊唐宋金因之元始
 置新城縣屬般陽路至元十九年始割長山之東北/高苑之西南置城邑仍以田索
 二鎮/屬之明改屬濟南府初屬般陽府洪/武十二年改屬
[005-48b]
皇清因之編户四十五里
  齊河縣本齊地臨大清河初名耿濟/鎮耿弇討張步濟河處也
 周祝國地詳圻/封志春秋時屬齊秦屬齊郡漢為祝阿縣
 地屬平原郡東漢因之晉屬濟南郡南宋改屬太原
 郡北魏因之隋屬齊郡唐為禹城縣地天寶初改祝/阿為禹城縣
 宋於禹城縣之耿濟鎮改置齊河鎮金大定/八年陞鎮為
 齊河縣屬濟南府元改屬德州明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七里
[005-49a]
  齊東縣邑志云以地在/齊郡之東也
 周屬齊國秦屬齊郡漢為梁鄒縣地屬濟南郡東漢
 因之晉為鄒縣地屬樂安國南宋北魏為東平原郡
 之平原縣地隋為鄒平縣地屬齊郡唐屬淄州宋因
 之金阜昌/中於鄒平之趙巖口置齊東鎮宋嘗於此置/夾河巡檢司
 元太宗/七年陞鎮為齊東縣屬河間路憲宗三年改屬濟/南路至元二年復
 屬河/間路明屬濟南府洪武二年割青城縣之青城正德/嘉㑹三鄉益之十二年又割鄒平
 縣之㑹仙齊東二鄉𢎞治六年又割章邱縣之臨清/鄉十六年割章邱縣之固鈞鄉及鄒平縣之梁鄒鄉
[005-49b]
 以増/廣之
皇清因之編户五十五里
  濟陽縣縣在大清河之北本漯瀆也自大清河歸/漯瀆入海通得濟之名故曰濟陽金所置
  縣非唐析高/苑之濟陽也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為陽邱縣地屬濟南郡東漢
 為東朝陽縣地晉因之南宋為臨邑縣地本隰隂蓍/二縣地僑
 置臨/邑隋為章邱臨邑二縣地屬齊郡唐宋因之金天/㑹
 七/年始割章邱之標竿鎮及臨邑之故著縣寰宇記/作蓍縣
[005-50a]
 濟陽縣屬濟南府元屬濟南路明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五十八里
  禹城縣縣故治西南有/禹息古城故名
 周初為祝國詳圻/封志後屬齊為祝柯地春秋襄公十九/年諸侯盟於祝
 柯即/此秦屬齊郡漢置祝阿縣屬平原郡東漢因之晉
 屬濟南郡南宋屬太原郡北魏因之隋屬齊郡唐天/寶
 元/年改曰禹城縣屬齊州乾元二年史思明侵河南守/將李銑於邊家口決河縣遂
 湮没徙治於遷善/鄉即今治也宋屬濟南府金因之元屬曹州明
[005-50b]
 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屬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屬濟
 南府編户五十六里
  臨邑縣漢臨邑屬東郡在茌平縣南此則劉宋僑/置乃漯隂之故境也邑志云以城南之浥
  河得名去水/從邑自唐始
 周為齊犁邱邑地春秋哀公二十三年晉荀/瑤伐齊取轅及犁即此秦置著
 漯隂等縣屬齊郡漢書灌嬰收著漯/隂平原鬲盧等縣漢漯隂縣屬平
 原郡東漢屬平原郡晉屬濟北國南宋置臨邑縣屬
[005-51a]
 東魏郡北齊省/著縣入隋屬齊郡唐屬齊州武德二年屬譚/州貞觀元年譚
 州廢改屬齊州元和十三年析安徳/縣地置歸化縣太和四年省入臨邑宋屬濟南府建/隆
 三年河決壞城徙/治孫耿鎮即今治金因之天㑹七年析廢/著縣置濟陽縣元屬河間
 路明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屬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屬濟
 南府編户三十二里
  長清縣太平寰宇記云隋置長清縣因清水以為/名今按清水去縣十里又縣東南三十里
  即齊長城鉅防之/地蓋兼取其義云
[005-51b]
 周為齊盧邑地左傳隱公三年齊/鄭尋盧之盟即此秦屬東郡項羽封/田安為
 濟北王都/博陽即此漢置盧縣屬泰山郡初屬齊國文帝時始/分為濟北國治乃改
 屬泰/山郡東漢屬濟北國晉因之南宋北魏俱屬濟北郡
 隋析盧縣之長清鎮置長清縣盧為濟北郡治唐盧
 縣屬鄆州長清縣屬齊州武德二年復析置山茌縣/天寳元年改山茌曰豐齊
 元和十五/年復省入宋長清縣五代時省/盧縣入屬濟南府至道二年/復徙刺榆
 店即今/治也金因之元改屬泰安州明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割屬泰安直𨽻州十二年仍屬濟
[005-52a]
 南府編户四十四里
  陵縣本漢安德縣隋為德州明移陵/縣治此縣以隋將陵縣得名
 周春秋時為齊重邱地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盟於重邱即此秦屬齊郡
 漢置安德縣屬平原郡東漢改平原國北魏太和/十年
 為安德郡隋開皇/九年改為德州尋復改平原郡唐置德
 州平原郡顏真卿守平/原郡即此五代因之後晉移德州治長/河縣後周仍治安
 德/宋屬德州金因之元屬濟南路明初為德州省安/德入
 州以上皆/德州建置尋遷德州於陵縣永樂九/年遷治而以陵縣移治
[005-52b]
 德州今縣即德州故城仍割/明善崇德二鄉𨽻於州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屬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屬濟
 南府編户三十二里
  德州本隋將陵縣元為陵州明移德州治/此州以漢安德縣得名德州衛附
 周春秋時屬齊重邱邑戰國時為趙所併秦屬齊郡
 漢置安德縣地屬平原郡東漢屬安德侯國晉析安
 德地置東安陵縣屬渤海郡北魏曰安陵縣仍屬渤
 海舊志北魏為安德郡海皇/輿表同郡志皆屬渤 郡隋析安陵地置將陵縣
[005-53a]
 屬德州尋廢開皇九年置德州大/業初復改平原郡唐復置將陵安陵
 二縣屬德州平原郡五代周省安/陵入將陵縣宋屬景州景祐/元年
 將陵縣治長河鎮即今德/州治尋屬永靜軍金屬觀州大/安
 中改景州/為觀州憲宗/三年升為陵州𨽻濟南路至元二年復/為將陵縣三
 年復為陵州/𨽻河間路洪武十/三年降為縣以上皆陵/縣建置尋遷陵縣
 於德州永樂九/年遷治而以德州遷治陵縣割德州明善崇/德二鄉隨之
 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四里
[005-53b]
  德平縣本漢平昌縣北魏屬安德郡五代/唐改德平蓋合郡縣以名之也
 古鬲國地詳圻/封志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為平昌縣屬
 平原郡東漢曰西平昌屬平原郡北海郡有平昌縣/故加西以别之
 晉因之屬平原國南宋復曰平昌屬平原郡尋廢魏/志
 云東漢晉曰西平昌後罷按宋志有平昌云漢/舊縣東漢曰西平昌據此則當在南宋後廢也北魏
 復置平昌縣屬安德郡太和中復置屬渤海郡熙/平中改屬樂陵郡中興初
 屬安德郡北齊/以重平縣省入隋屬平原郡唐屬德州貞觀十四年/省般縣入太
 和中改屬齊州/尋復屬德州五代唐避諱改曰德平仍屬德州宋
[005-54a]
 金元因之宋熙寧中省入/安德元符初復明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編户四十一里
  平原縣水經註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又爾雅/廣平曰原趙封公子勝為平原君即此
 周為齊地左傳襄公十九年齊夙沙衛/奔高唐京相璠曰平原縣也秦置平原縣
 屬齊郡漢屬平原郡東漢因之以治西楊/虚縣省入晉為平原
 國治南宋屬平原郡北魏屬安德郡初省平原入鬲/縣後復置屬渤
 海郡北齊並清河郡之鄃縣入/遷治於縣北二十餘里即今治隋屬德州平原郡唐
 因之宋金元並屬德州直𨽻省部明隨州𨽻濟南府
[005-54b]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割屬高唐直𨽻州十二年仍屬濟
 南府編户四十六里
 兗州府釋名曰兗州取/沇水以為名也
 禹貢兗徐之域周封家相於曲阜是為魯國又為薛
 宋曹滕邾小邾任鄫邿郜偪陽甲父須句諸國地至
 戰國時並入齊楚秦於兗地置郡曰薛曰東曰碭漢
 置東郡泰山山陽郡及東平國濟隂郡屬兗州部東
 海郡及魯國屬徐州部東漢刺史領郡國如故而改
[005-55a]
 魯國屬豫州部又分置濟北任城二國魏晉以來大
 畧如漢南宋克復青徐置魯陽平高平等郡屬兗州
 蘭陵北濟隂等郡屬徐州北魏因之又増置任城郡
 隋初復置兗州大業初又改為魯彭城濟北濟隂東
 平等郡分治兗土唐初為兗州魯郡治瑕邱其餘地
 又為鄆州東平郡曹州濟隂郡沂州琅邪郡皆𨽻於
 河南道其後改兗州為永靜軍節度使領之五代建
 置軍州宋初亦仍其舊政和八年始置襲慶東平興
[005-55b]
 仁等府濟單沂三州屬京東西路建炎之後皆入於
 金乃改襲慶府為兗州又増置濟曹滕嶧等州俱屬
 山東西路而改沂州屬山東東路單州屬南京路元
 兗濟單三州屬濟寧路其滕嶧等州分𨽻於東平益
 都二路惟曹州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初兗州屬濟寧
 府十八年封建魯藩於兗陞兗州為府降濟寧為州
 而屬焉凡領州四領縣二十有三𨽻山東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沂濟寧三州為直𨽻州以曹
[005-56a]
 定陶二縣屬曹州以郯城費二縣屬沂州以鉅野嘉
 祥二縣屬濟寧州雍正八年又分東平為直𨽻州以
 東阿平隂陽穀壽張四縣屬之撤濟寧直𨽻州仍屬
 兗州府所領鉅野嘉祥二縣増屬曹州直𨽻州十三
 年陞泰安為府以東平州及所屬東阿平隂二縣屬
 之而以壽張陽穀還屬兗州府又陞曹州為府割郡
 屬之單城武鄆城三縣屬之而以嘉祥還屬兗州府
 今領州一縣十三
[005-56b]
  滋陽縣附郭本漢瑕邱縣宋改嵫陽以城西嵫山/為名明成化間城中多火欲以水厭之又
  改嵫/為滋
 周為魯負瑕邑秦屬薛郡漢置瑕邱縣屬山陽郡東
 漢因之晉省瑕邱入南平陽縣屬高平國南宋北魏
 因之宋皇輿表云自晉省瑕邱入南平陽縣後考南/ 志兗州刺史治瑕邱北魏志兗州亦治瑕邱
 蓋是縣省而/其名尚存也隋復置瑕邱為魯郡治大業三/年置唐為兗
 州魯郡置泰寧軍/使治瑕邱宋陞兗州為襲慶府改瑕邱曰嵫
 陽仍倚郭大中祥符元年兗州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陞州為府大觀四年避 宣聖諱改曰
[005-57a]
 瑕縣尋以字為瑕/疵之義改曰嵫陽金為泰定軍治元仍為兗州治屬
 濟寧路至元二年省/寧陽縣入洪武十/八年陞兗州為府嵫陽附
 郭兗州封建魯藩故陞為府降濟寧為州以屬之/成化七年魯藩宫中多火請改嵫為滋以厭之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四里
  曲阜縣爾雅大陸曰阜應劭曰魯城東/委曲長七八里即古曲阜也
 古神農氏自陳徙居魯見圖/經黄帝生於壽邱在魯東/門之北
 少皥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商為奄國詳圻/封志周為
 魯國秦屬薛郡漢置魯縣高后/初為魯國治東漢因之
[005-57b]
 晉為魯郡治南宋北魏因之北齊魯郡徙治瑕邱/縣魯縣改屬任城郡
 改曰曲阜屬魯郡初曰汶陽屬兗/州後改曲阜唐屬兗州貞觀元/年省八
 年復/置宋改曰仙源屬襲慶府大中祥符元年以軒轅/黄帝降於延恩殿謂曲
 阜之地有壽邱因名/治在今縣東八里天㑹/中復名曲阜屬兗州泰定
 軍元改軍仍曰兗州曲阜為屬至元初省/泗水縣入明屬兗州
 府正德七年移治闕里/即春秋時舊魯城地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六里
  寧陽縣縣北有小山即古寧山/也縣在寧山之陽故名
[005-58a]
 周為魯闡讙成三邑春秋桓公三年齊人取讙及闡/定公十二年仲由為季氏將墮
 成/秦屬薛郡漢置寧陽縣析剛蛇邱/二縣地屬泰山郡東漢
 屬東平國晉省改剛縣為剛/平省寧陽入南宋復分故寧陽地僑
 置平原縣屬陽平郡北魏屬東陽平郡北齊亦/曰平原隋改
 平原曰龔邱屬魯郡徙治縣西北十/七里即今治唐屬兗州魯郡
 宋改名龔縣屬襲慶府大觀四年避縣宣/聖諱故曰龔金復曰寧
 陽屬兗州大定二十九年/避顯宗諱也元屬兗州𨽻濟寧路至元/二年
 省入嵫陽縣/大德初復置明屬兗州府
[005-58b]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五里
  鄒縣故騶城在嶧山之陽邾穆公/改邾為騶是也今文從鄒
 周為邾國詳圻/封志後改為騶秦置騶縣屬薛郡漢屬魯
 國東漢因之晉曰鄒縣屬魯郡南宋北魏因之北齊/省陽
 平縣/入鄒隋屬魯郡唐屬兗州宋屬襲慶府熙寧五年省/入仙源縣為
 鎮元豐七/年復置金屬滕州元屬益都路明屬兗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九里
  泗水縣泗水出縣東陪尾山/四泉並發故曰泗水
[005-59a]
 古夏殷時卞國詳封/圻志周為魯國卞邑今縣境有郚姑/蔑二城皆卞邑
 也春秋隱公元年公及邾儀父盟於蔑杜註魯/郡卞縣南有姑蔑城是也又文公七年城郚秦屬
 薛郡漢置卞縣屬魯國東漢因之晉屬魯郡南宋因
 之北魏省入鄒縣隋開皇十/六年復於其地置泗水縣屬
 兗州魯郡建治於虚朾/邑即今治唐因之宋屬襲慶府金屬兗
 州元屬濟寧路初省入曲/阜尋復置明屬兗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七里
  滕縣邑志滕者取水之騰涌為義地/理志縣東北平澤出泉若輪焉
[005-59b]
 古為滕薛地黄帝之子得姓於滕薛為夏/車正奚仲封國俱詳圻封志周為滕薛
 小邾三國地詳圻/封志秦屬薛郡漢分小邾為蕃縣屬魯
 國即今縣/治是也分滕薛為戚昌慮公邱薛四縣戚昌慮屬/東海郡薛
 屬魯國公/邱屬沛郡東漢因之晉蕃縣屬魯郡薛公邱屬魯郡/昌慮戚屬東海
 郡/南宋省戚入蕃郡志兼省薛所皇輿/表薛係北齊 省北魏置蕃郡
 治蕃縣北齊廢郡/省薛縣入隋改為滕縣又省昌慮入屬彭城
 郡唐屬徐州彭城郡宋為滕陽軍金改滕州以縣為
 倚郭初為滕陽軍大定二十二年改/為滕陽州二十四年改為滕州元屬益都路明
[005-60a]
 廢滕州以滕縣屬兗州府洪武初屬濟寧/府十八年改屬
皇清因之編户八十七里
  嶧縣邑有葛嶧山因以為名即/禹貢所謂嶧陽孤桐也
 周初為鄫子國詳圻/封志春秋時屬魯春秋昭公/四年取鄫其東為
 魯次室邑南為偪陽國地詳圻/封志後皆入於楚改次室
 曰蘭陵史荀卿適楚/以為蘭陵令秦屬薛郡漢為氶蘭陵繒三縣
 地屬東海郡東漢因之改繒屬/琅邪國晉廢繒置蘭陵郡治
 氶縣南宋北魏因之隋改氶曰蘭陵縣屬彭城郡開/皇
[005-60b]
 初蘭陵郡廢分氶置繒州及蘭陵縣氶仍為/治大業初又廢鄫州及氶移蘭陵縣於氶地唐復改
 蘭陵為承屬沂州琅邪郡武德四年置繒州仍改蘭/陵為氶又别置蘭陵繒城
 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蘭陵繒城二縣入承宋因之金復改為蘭陵縣置
 嶧州治此明昌初改縣/興定中置州元省蘭陵縣入嶧州屬益都
 路至元二/年省入明改為嶧縣屬兗州府初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改屬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六里
  金鄉縣城北有金鄉山太平寰宇/記曰鑿山得金故曰金郷
 夏殷時為緡國帝相娶於有/緡氏即此又為甲父國詳圻/封志周屬
[005-61a]
 宋國為緡防梁邱三邑地春秋隱公十年鄭人伐宋/入防荘公三十二年宋公
 齊侯遇於梁邱僖公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秦置緡昌邑二縣屬薛郡周/勃
 攻緡又沛公攻/昌邑俱見史記漢為東緡昌邑二縣屬山陽郡景帝/時以
 昌邑為山陽國治武帝更為/昌邑國後國除為山陽郡治東漢析東緡置金鄉縣
 屬山陽郡昌邑為兗州刺史治晉省東緡入金鄉改
 山陽郡為高平國亦治昌邑南宋移高平郡治高平
 縣省昌邑入金鄉又置金鄉郡於此北魏廢郡以縣
 屬高平郡隋屬濟北郡開皇初復分置昌/邑大業初又並入唐金鄉縣
[005-61b]
 屬兗州武德四年以金鄉方與置金州五年州廢縣/屬戴州徙戴州來治仍析金鄉置昌邑八年
 戴州廢仍省/昌邑入金鄉五代周顯德/二年屬濟州宋金因之元屬濟
 寧路明屬兗州府初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改屬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三里
  魚臺縣縣北有觀魚臺魯/隱公矢魚處也
 周為魯棠邑重鄉郎邑兼宋之方與湖陵地左傳公/矢魚於
 棠又使臧文仲宿於重館又費伯城郎又戰國/策春申君曰魏將出而攻銍湖陵俱在縣境秦置
 方與湖陵二縣屬薛郡史記沛公取/湖陵方與漢方與湖陵屬
[005-62a]
 山陽郡王莽改湖/陵為湖陸東漢因之晉屬高平國南宋省湖
 陸入方與屬高平郡北魏因之北齊廢方與縣邑志/云入永昌郡即今城
 武/縣開皇中/復置方與縣屬彭城郡唐改名魚臺屬兗州
 武德初屬金州尋屬戴州貞觀十七年戴州廢屬兗/州寶應元年改名魚臺元和四年徙縣治於黄臺屬
 徐州十四年/仍屬兗州宋金屬單州後唐同光/中改屬元屬濟寧路至/元
 二年省入金/鄉三年復置明屬兗州府初屬徐州尋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改屬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七里
  濟寧州濟水南㑹泗北㑹汶州居其/中故以濟寧為名濟寧衛附
[005-62b]
 周為任邿二國地詳圻/封志秦屬東郡漢置任城縣屬東
 平國東漢屬任城國晉為任城國治南宋任城屬高
 平郡後廢北魏復置任城縣又於縣置任城郡北齊/廢任
 城郡移高/平郡治此隋屬魯郡廢高/平郡唐屬兗州宋屬濟州因後/周之
 舊也濟州/治鉅野縣金徙濟州治任城元𨽻濟寧路至元六年/陞濟州為
 濟寧府治鉅野任城為屬十二年復置濟州於任城/以任城縣省入屬濟寧府十五年遷府於濟州以鉅
 野行濟州事其年仍於鉅野置府濟州還治任城十/六年濟寧陞為路置總管府二十三年復置任城為
 濟州之附郭而濟/寧府仍治鉅野洪武/元年移濟寧府治任城十八/年
[005-63a]
 任城入濟寧降為州屬兗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濟寧為直𨽻州領縣二雍正八
 年仍𨽻兗州府不領縣編户五十四里
  嘉祥縣境有獲麟堆魯西/狩地也故曰嘉祥
 古大野地禹貢大野/既瀦即此周屬魯之西鄙秦屬碭郡漢為
 鉅野縣地屬山陽郡東漢因之晉南宋俱屬高平郡
 北魏屬任城郡隋唐屬東平郡宋為山口鎮金皇綂
 中始析鉅野山口鎮置嘉祥縣屬濟州正隆初圮於/水徙治横山
[005-63b]
 之南大定十五年又徙/治於萌山下即今治也元𨽻濟寧路初屬東平路至/元五年改屬濟
 州十六年/復屬濟寧明屬兗州府洪武四年屬濟寧府十八/年降濟寧為州隨州改𨽻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濟寧為直𨽻州嘉祥為屬八年
 濟寧仍𨽻兗州府以嘉祥屬曹州直𨽻州十三年仍
 屬兗州府編户一十四里
  汶上縣在魯北境上四/汶之所逕也
 古厥國詳圻封李白任城㕔/壁記北走厥國之墟周為魯中都邑後屬齊
 為平陸邑秦屬東郡漢置東平陸縣屬東平國東漢
[005-64a]
 晉因之南宋為平陸縣屬東平郡北魏因之北齊改/為樂平
 縣/隋復曰平陸屬魯郡開皇時屬兗州/大業中屬魯郡唐改曰中都
 縣屬鄆州東平郡天寶初屬魯郡貞/元十四年屬鄆州宋屬東平府金
 改為汶上縣屬東平府初改為汶陽泰/和八年改今名元屬東平路
 明初屬東平府後東平降為州隨州屬兗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改東平州為直𨽻州縣仍屬兗州
 府編户四十八里
  陽穀縣地在穀山之陽縣境有陽穀亭/春秋僖公三年㑹於陽穀是也
[005-64b]
 周春秋時為齊陽穀地秦屬東郡漢為須昌縣屬東
 郡東漢晉屬東平國南宋北魏屬東平郡隋析置陽
 穀縣屬濟北郡開皇十六年改須昌曰宿/城而别置須昌屬東平郡唐改屬鄆
 州武德初屬濟州天寶十/三年改屬鄆州東平郡宋改屬東平府開寶六年/河水湮没
 至太平興國八年徙縣治於上巡鎮即/今治也初屬鄆州宣和元年始改屬府金因之元屬
 東平路明屬兗州府初屬東平府東平/降州隨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東平直𨽻州十三年仍屬兗州
 府編户三十九里
[005-65a]
  壽張縣漢置本春秋之良邑又縣有壽聚合之曰/壽良也光武避諱改曰壽張見水經註
 周為齊良邑戰國時曰壽邑詳古/跡秦屬東郡漢置壽
 良縣屬東郡東漢改曰壽張屬東平國晉因之南宋
 改曰壽昌北魏復曰壽張俱屬東平郡隋屬濟北郡
 唐屬鄆州武德四年於縣置壽州又析置壽良縣五/年壽州廢并省入縣仍復名壽張屬東平
 宋屬東平府金因之大定七年河水壞城乃徙縣/於竹口鎮十九年復還舊治
 屬東平路明屬兗州府洪武元年移縣於梁山之東/三年省入須城陽穀二縣十
 四年復置於王陵店即今治屬東平州𨽻/濟寧府十八年濟寧降為州隨州改𨽻
[005-65b]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東平直𨽻州十三年仍屬兗州
 府編户一十五里
 東昌府秦漢之東郡也爾雅/云途出其後曰昌邱
 禹貢兗州之域周春秋時為齊西鄙又晉之東境衛
 之北境秦屬東郡又鉅鹿郡之東南地漢為東魏清
 河濟隂等郡地東漢因之惟改茌平入濟北國三國
 魏改屬平原郡又分東魏二郡地為陽平郡晉置司
 兗冀三州察九郡國曰陽平曰廣平曰魏曰頓邱曰
[005-66a]
 濮陽曰濟陽曰東平曰平原曰清河北魏以陽平頓
 邱及濮陽清河魏郡屬司州而改平原東平南清河
 屬濟州隋廢郡置博州尋廢州復為武陽清河武安
 濟北東平東郡唐置魏州魏郡濮州濮陽郡博州博
 平郡貝州清河郡洺州廣平郡分屬於河南河北二
 道宋更置京東東路領濮州河北東路領大名開德
 二府博恩二州河北西路領洺州金為大名府濮恩
 開博四州元初𨽻東平路復析為博州路中統間始
[005-66b]
 改為東昌路明為東昌府領三州十五縣𨽻山東布
 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濮州為直𨽻州以朝城觀城范
 三縣屬之又分高唐為直𨽻州而於濟南府割禹城
 平原臨邑陵四縣為屬十二年撒高唐直𨽻州仍為
 府屬禹城等四縣/仍歸濟南府今領州二縣十二
  聊城縣附郭晏子曰聊攝以東按/聊攝二水名也東昌衛附
 殷為微子國詳圻/封志周為齊聊攝地戰國時為聊城魯/仲
[005-67a]
 連射書喻/燕將處秦置聊城縣屬東郡兩漢因之晉屬平原
 國北魏屬平原郡隋屬武陽郡開皇初置博州/治此大業間改唐為
 博州博平郡治武德四年析置茌平縣又析魏州之/莘置莘亭縣貞觀元年皆省入十七
 年又省博平縣入天祐三年改曰聊邑縣為博平郡/治又以聊邑高唐博平武水之河外地入鄆州五代
 唐復為聊城後晉開運二年河決城/圮徙治巢陵後周以武水縣併入宋為博州治淳/化
 三年河決城復圮乃移治孝/武渡西亦曰孝武陵即今治金因之元為東昌路治
 至元初為博州路十/三年改為東昌路明為東昌府治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四里
[005-67b]
  堂邑縣隋置縣取縣西北古堂邑故城為名漢制/公主之食邑曰邑陳午尚館陶公主食邑
  於/此
 周為齊清邑左傳高弱叛齊侯使/國勝告晉待命於清秦屬東郡漢置發
 干清二縣屬東郡東漢改清曰樂平為侯邑仍屬東
 郡晉屬陽平郡北魏二縣仍屬陽平郡北齊/並省開皇/六年
 合二縣地置堂邑縣屬武陽郡初屬毛州/大業間改唐屬博州
 初屬毛州/貞觀時改宋金因之宋熙寧初城圯於水/徙治東十里即今治元屬東昌
 路初屬東平路尋改屬博/州路又改屬東昌路明屬東昌府
[005-68a]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七里
  博平縣本古博陵地漢更之曰/博平爾雅大野曰平
 周為齊博陵邑史記趙伐齊/至博陵即此秦屬東郡漢置博平縣
 屬東郡又置靈縣/屬清河郡東漢因之晉屬平原國北魏屬平
 原郡北齊省/靈縣入隋屬清河郡開皇初屬毛州六年復置/靈縣至大業初復省入
 唐屬博州武德三年析置靈泉縣四年又省入十/七年省博平入聊城嗣聖八年復析置
 金因之宋景祐四年徙縣治東南三十里寛河鎮/即今治也熙寧二年割靈明砦𨽻清平縣
 屬東昌路明屬東昌府
[005-68b]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八里
  茌平縣應劭曰茌山名也縣在/山之平陸故名茌平
 周為齊牡邱地春秋僖公十五年諸/侯盟於牡邱即此秦屬東郡漢置
 茌平縣屬東郡東漢屬濟北國晉屬平原國後移治/聊城縣
 界之興/利鎮北魏屬東平原郡北齊/廢開皇/初復置屬清河
 郡初屬貝州大/業時改屬唐省茌平入聊城縣宋因之金天㑹/中
 復置茌平縣屬博州元屬東昌路明屬東昌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六里
[005-69a]
  莘縣縣北有古莘亭/見京相璠註
 周為衛莘邑地後入於晉城濮之戰晉文/公觀師於莘秦屬東郡
 漢置陽平縣屬東郡東漢因之晉屬陽平郡尋省永/嘉
 後省入/樂平縣北魏復置屬陽平郡北齊改曰樂平北周於/此置武陽郡又分置莘
 亭/縣隋改莘縣屬武陽郡開皇六年郡罷仍改為陽平/縣八年又改為清邑縣十六
 年置莘州於此大業初州/廢改縣曰莘省莘亭縣入唐屬魏州武德四年析莘/縣置莘亭縣又
 置莘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屬魏州後復省莘亭縣入/五代梁屬魏州後唐屬興唐府後晉屬廣晉府後漢
 屬大/名府宋屬大名府金因之元屬東昌路明屬東昌府
[005-69b]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八里
  清平縣縣在清河之北初曰清陽/又曰清平皆取義於水也
 周為齊貝邱地秦屬鉅鹿郡漢置貝邱縣屬清河郡
 東漢為清河國晉因之北魏屬清河郡隋改貝邱為
 清陽復改曰清平屬清河郡後廢開皇六年改曰清/陽又析置貝邱縣
 十六年改清陽曰清/平尋省貝邱縣入唐清平縣屬博州五代梁唐晉/漢皆因之周
 屬大/名府宋清平縣屬大名府熙寧二年割博平之靈明/砦來屬元豐中河決移治
 靈明砦即/今治也
[005-70a]
 金因之元屬德州明屬東昌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十二里
  冠縣本冠氏邑左傳哀公十/五年齊伐晉冠氏是也
 周為晉冠氏邑秦屬東郡漢為館陶縣地屬魏郡東
 漢因之晉屬陽平郡北魏因之隋開皇/六年析館陶縣地
 置冠氏縣屬魏州尋屬武陽郡大業初州廢/改屬武陽唐屬魏
 州初屬毛州貞觀元年州廢省/清水縣入復屬魏州魏郡宋屬大名府仍五代/之舊
 金因之元至元/六年陞為冠州直𨽻省部明降為縣屬東
[005-70b]
 昌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七里
  臨清州州志云清河在治之/西北故名臨清衛附
 周為衛國地詳圻/封志後入於晉戰國時為趙之東鄙秦
 屬東郡漢置清淵縣屬魏郡東漢因之晉改屬陽平
 郡郡志石趙立建興郡/改置臨清縣屬之北魏清淵縣又析置臨清縣
 並屬陽平郡北齊省臨清/縣入清淵隋屬清河郡開皇六年復/置臨清縣又
 分清淵縣置貝邱縣分臨清地置沙邱縣/大業初省貝邱入清淵省沙邱入臨清唐屬貝州
[005-71a]
 清河郡武德時省清淵入臨清又復置沙邱屬毛州/貞觀初省沙邱入大厯七年改屬瀛州貞元
 末仍屬貝州五代唐屬興唐府後晉/改屬澶州後漢後周改屬大名府宋屬大名府建/炎
 中河決移治於/州西南十里金屬恩州元屬濮州明陞縣為州屬
 東昌府洪武二年又移治於故縣北八里七年割堂/邑㑹通鄉二里來屬景泰初建新城於㑹通
 河北衛河東移縣治焉/𢎞治二年始建為州
皇清因之編户四十一里
  館陶縣邑志云城西北七里有陶邱趙置/館於其側因名爾雅再成為陶邱
 周為晉冠氏邑詳冠/縣後屬趙秦屬東郡漢置館陶縣
[005-71b]
 屬魏郡東漢因之明帝以其地為/館陶公主食邑晉屬陽平郡北魏
 因之隋屬武陽郡開皇初廢郡誤以屯氏河為毛氏/置毛州縣為州治大業初廢毛州
 縣改/屬唐屬魏州唐初復置毛州後/廢以縣屬魏州宋屬大名府仍五/代之
 舊/金因之元屬濮州明屬東昌府初屬臨清州/隨州屬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里
  邱縣即古斥邱也其地斥鹵故名今/城中仍有長壟如邱見邑志
 周為晉乾侯邑春秋昭公如晉次於/乾侯杜註在斥邱縣後為趙之東鄙
 地秦屬東郡漢為平恩縣屬魏郡舊志俱作斥邱縣/ 皇輿表作平恩
[005-72a]
 縣今考前後兩漢書魏郡兼有斥邱平恩二縣而平/恩為侯國及考地理志斥邱在平恩境内今遵 皇
 輿/表東漢因之晉屬廣平郡北魏省天平初改曲安縣/屬廣平郡尋省入
 斥/漳隋復置平恩縣屬武安郡魏置曲安移治斥漳城/隋復移治於平恩州
 唐屬洺州廣平郡宋因之金廢縣為鎮併入曲/周縣至/正
 十六/年於故平恩縣地置邱縣屬東昌路明屬東昌府
 𢎞治二年屬臨/清州隨州𨽻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七里
  恩縣宋慶厯八年文彦博平王則之/亂表請改貝州為恩州是也
[005-72b]
 周為齊里邱地戰國時為趙平原君封邑秦屬鉅鹿
 郡漢為東武城縣地屬清河郡東漢屬清河國晉因
 之北魏屬東清河郡隋開皇十/六年析置歴亭縣屬清河
 郡唐因之初改郡曰貝州武德六年移治歴亭八年/復治清河天寶元年改貝州為清河郡縣
 仍為/屬宋改清河郡為恩州歴亭為屬金徙恩州治歴
 亭屬大名府元至正/二年省歴亭入恩州屬東平路明降
 恩州為縣屬東昌府洪武七年徙治於縣東/四十里許官鎮即今治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七里
[005-73a]
  高唐州州志高唐山在州東北國語/齊威王使盻子守高唐即此
 周為齊西鄙地秦屬東郡漢置高唐縣在禹城/縣境内屬平
 原郡東漢因之晉屬平原國南宋僑置高唐縣於鄒
 平屬平原郡北魏屬南清河郡北齊廢郡移高唐於/朝陽屬清河郡在今
 章邱縣/境内隋屬清河郡開皇十六年改高唐曰章邱復/置高唐於禹息城西古高唐縣
 地即/今治唐屬博州博平郡長壽二年改曰崇武神龍元/年復曰高唐五代梁改曰魚
 邱後唐復曰高唐後晉改曰齊/城後漢復曰高唐俱屬博州宋金因之元至元/九年
 高唐州仍領縣直𨽻省部初屬大名路尋改屬東平/路又以為駙馬湯沐邑至
[005-73b]
 元九年始/置為州明省縣入州屬東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為直𨽻州割濟南府之禹城臨
 邑陵平原四縣來屬十二年撤直𨽻州仍𨽻東昌府
 禹城等四縣/仍歸濟南府編户四十里
  夏津縣縣為黄河故道志云齊趙㑹盟之要津/也水經注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為津
 周戰國時為趙齊邊界秦屬鉅鹿郡漢置鄃縣屬清
 河郡東漢屬清河國晉因之北魏屬東清河郡初為/平原
 郡治後改/北齊廢隋鄃縣屬清河郡開皇十六年復置初屬/貝州後改屬清河郡又
[005-74a]
 析置夏津縣大業/初廢省入清河縣天寶/元年改鄃曰夏津縣屬貝州天/寶
 元年改鄃為夏津時即移/縣於新縣店金移今治宋屬大名府仍五代/之舊金因
 之元屬高唐州直𨽻初屬東昌路/至元七年改明屬東昌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一里
  武城縣隋寰宇圖云夏后啟封子武於此武城所/由名也戰國時為趙公子勝平原君封邑
 周戰國屬趙秦屬鉅鹿郡漢置東武城縣左馮翊有/武城縣故
 加東以/别之屬清河郡東漢屬清河國晉因之太康中/去東字
 魏屬東清河郡又於陽平郡並置一武城北齊於清/河郡置貝邱縣以武城省入而移清
[005-74b]
 河郡治於陽/平郡之武城隋武城縣屬清河郡開皇六年廢武城/曰清河縣仍於貝
 邱縣析東武城舊地置武城縣屬貝州/大業初州廢仍置清河郡以武城屬之唐屬貝州調/露
 元年移治/永濟渠北宋屬恩州大觀中衛河水決移/治城東十里即今治金因之元
 屬高唐州初屬東平路/至元七年改明屬東昌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一里
 青州府釋名青州在東/取物生而青也
 禹貢青州之域古爽鳩季萴逄伯薄姑莒紀諸國地
 周封太公於營邱是為齊國秦置齊郡又為琅邪郡
[005-75a]
 之東境漢為北海齊琅邪千乗四郡地又為濟南泰
 山二郡之東境及高密膠東城陽甾川四國而察以
 青徐兗三州刺史東漢青州部治臨淄領齊北海樂
 安三國其琅邪國又屬徐州三國魏置青州於益都
 晉青州部治東陽領齊樂安二國城陽一郡其琅邪
 國東莞郡亦屬徐州永嘉之末為南燕慕容超所據
 永嘉之後陷於石勒繼以段龕苻氏平燕盡有其地/慕容德據廣固是為南燕慕容超乂移青州治於東
 萊/南宋平燕以東陽齊北海樂安高密平昌五郡屬
[005-75b]
 青州東莞南濟隂二郡屬徐州元魏青州部畧同於
 宋増置南青州部領東莞東安二郡置膠州部領東
 武高密平昌三郡隋為北海齊高密三郡𨽻青州琅
 邪一郡𨽻徐州唐置青州北海郡淄州淄川郡沂州
 琅邪郡密州高密郡皆屬河南道宋初因之繼改為
 鎮海軍後復為青州其餘為淄濰沂密四州屬京東
 東路金曰益都府仍淄濰密三州屬山東東路元屬
 益都路而濰密莒博興諸州皆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
[005-76a]
 初年併密州入諸城併膠西莒縣入莒州降博興州
 為縣改益都路為青州府領州三縣十六九年又割
 膠濰二州高密即墨昌邑三縣屬萊州府領州一縣
 十三屬山東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莒州為直𨽻州以沂水䝉隂日
 照三縣屬之十二年陞沂州為府以莒州並所屬𨽻
 焉十三年又析置博山縣今領縣十一
  益都縣附郭漢武帝封甾川懿王子為益都侯縣/名所由昉也舊封在壽光境内北齊移治
[005-76b]
  於此仍/沿其名
 周為齊臨淄地秦屬齊郡漢置廣縣屬齊郡復置益
 縣為侯國詳圻/封志屬北海郡東漢益縣屬樂安國三國/魏改
 益縣為益都縣屬/齊國見 皇輿表晉改益都縣為利縣屬樂安國南
 宋復曰益都縣屬齊郡永初間為青州刺史治晉永/嘉末前趙將曹嶷於縣西堯
 山之陽築廣固城以自守劉裕/堙其城改築東陽城為刺史治北魏因之齊天保七/年移縣治
 東陽城為/齊郡治隋益都縣為北海郡治開皇初廢齊郡置/青州仍治益都大
 業初廢/州治郡唐為青州北海郡治宋因之金為益都府大/定
[005-77a]
 八年於益都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元移益都縣於南陽城為益都路
 治明改益都路為青州府縣為倚郭
皇清因之編户一百六十里
  臨淄縣水經注城臨淄/水故曰臨淄
 周為齊國詳圻/封志即營邱地史記太公始居營邱五世/胡公遷薄姑子獻公又徙
 臨淄似營邱距臨淄甚遠先皇輿表引漢志臨淄城/中有邱即營邱晏子曰吾 君太公築邑於此或五
 世胡公遷他處而獻公復徙故都如商/家之五徙厥居而盤庚復遷於殷云秦置臨淄縣
 屬齊郡項羽封田都為齊/王都臨淄即此漢為齊郡治東漢為齊國
[005-77b]
 治晉因之南宋為齊郡治北魏因之北齊省/入益都隋復置
 屬北海郡開皇十六年復置大業/初省高陽時水二縣入唐屬青州武德初/復置時
 水縣尋/省入宋因之金屬益都府元屬益都路至元三年/省入益都
 十五年/復置明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六十一里
  博興縣漢博昌縣十三州記云因境有昌水其勢/平博故名應劭曰昌水出東萊昌陽縣道
  遠不至取其嘉名五/代唐避諱改博興云
 殷為蒲姑氏國北境周為齊地史太公五世胡公/徙都薄姑即蒲姑
[005-78a]
 屬齊郡漢置博昌縣屬千乘郡東漢屬樂安國晉因
 之南宋屬樂安郡北魏因之北齊改博昌/為樂安縣隋博昌縣
 屬北海郡開皇十六年復改曰博昌十八/年改置新河縣大業初省入唐博昌移
 治樂安縣屬青州武德初復分置樂安/縣八年省樂安縣入五代唐改曰
 博興縣宋因之仍屬青州金屬益都府元初陞為州
 屬益都路明洪武/初仍降為縣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七十六里
  高苑縣郡志齊桓公置/苑於此故名
[005-78b]
 古苑牆地古文宛苑通用邑志/云殷武丁子封於宛周為齊地戰國時為
 狄邑戰國策田單攻/狄三月不下秦屬齊郡漢析置狄高苑二縣
 屬千乘郡又為被陽建信二縣/地建信乃婁敬侯邑東漢高苑屬樂安國
 永初中改狄為臨/濟後省入高苑晉初屬樂安國後省南宋於故高
 苑城西二里置長樂縣屬渤海郡北魏因之隋改長
 樂為高苑屬齊郡開皇十八年初改長樂為/㑹城縣大業初復名高苑唐屬淄
 州武德初改屬鄒州八年州廢改屬淄州/景隆初析置濟陽縣元和末復省入宋因之景/德
 二年以縣置宣化軍熙寧三/年廢復為縣即縣治置軍使金屬淄州元改屬益都
[005-79a]
 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三十一里
  樂安縣應劭曰取休令之名矣乃漢樂安縣註也/按太公下畧四民足用國乃安樂凡齊郡
  邑曰安曰樂/者多本於此
 周為齊青邱地太平寰宇記云齊景公有馬千駟/畋於青邱之上漢千乗郡名昉此
 屬齊郡漢置千乘縣為千乘郡治東漢屬樂安國晉
 改置廣饒縣屬齊國南宋復改為千乘縣為樂安郡
 治北魏因之隋屬北海郡開皇初罷郡屬青州又移/千乘縣於廣饒故城大業
[005-79b]
 二年/改屬唐屬青州武德二年於縣置乘州並置新河/縣尋省貞觀八年州廢縣屬青州
 因之金改為樂安縣屬益都府元屬益都路明屬青
 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九十五里
  壽光縣高士傳齊宣王獵於杜山閭邱先生長老/十三人相與勞王曰願得壽於王王曰死
  生有命非寡人也閭邱曰非也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漢置壽光縣又有平壽縣皆取於此隋析
  置閭邱可/並証也
 周為紀國地又為牟子國地詳圻/封志秦屬齊郡漢置壽
[005-80a]
 光縣屬北海郡東漢屬樂安國晉因之南宋省隋復
 置壽光縣屬北海郡開皇初復置又分置閭/邱縣大業初省閭邱入唐屬青
 州初屬乗州貞觀/時州廢改屬青宋因之金屬益都府元屬益都路
 明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百三十二里
  昌樂縣縣在都昌樂望之間皆/漢縣也遂合以命名歟
 周為齊縁陵地春秋僖公十四年/諸侯城縁陵即此秦屬齊郡漢置營
 陵縣為北海郡治東漢屬北海國晉屬髙密國初屬/城陽
[005-80b]
 郡太康中割屬東莞/郡後又改屬高密國南宋屬高密郡北魏屬平昌郡
 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於營陵故地置營邱縣屬北海郡
 初屬濰州大業初/州廢改屬北海唐復省武德初權置為杞州尋復/為營邱縣屬濰州八年省
 入北/海縣宋置昌樂縣屬濰州初於營邱縣地置安/仁縣尋改為昌樂金因
 之元省至元三年省入/北海縣改為鎮明復置昌樂縣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九十八里
  臨朐縣應劭曰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胊亦水名其城側川見水經注
 周為紀國郱邑詳圻/封志後屬齊春秋莊公三年齊師遷/紀郱鄑郚杜預註郱在
[005-81a]
 臨朐縣東南郚在朱虚縣東南按/郱亦作駢後為齊大夫伯氏邑秦屬齊郡漢為臨
 胊昌邑二縣屬齊郡東漢二縣並屬齊國晉臨朐屬
 東莞郡又改屬高密國昌國縣屬齊國南宋臨朐縣
 省入昌國屬齊郡北魏因之隋復置臨朐縣屬北海
 郡開皇六年改昌國曰蓬山又析置般陽縣/大業初改蓬山復曰臨朐省般陽縣入唐宋並
 屬青州金屬益都府初分置穆陵/縣尋省入元屬益都路初省/入益
 都縣尋/復置明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百一十里
[005-81b]
  安邱縣本州國即淳于國也左傳桓公六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後為杞人所有
  漢名以安邱豈/有鑒於此歟
 周為根牟州國後入於齊又為齊雍廩邑俱詳圻/封古蹟
 屬琅邪郡漢置安邱縣屬北海郡乂縣西南有昌安/平安郚城淳于四
 縣地皆/漢所置東漢屬北海國晉屬東莞郡尋改屬高密國
 南宋屬平昌郡北魏因之北齊郡廢省入昌/安縣隋復置
 安邱縣屬高密郡開皇十六年析昌安之年鄉城置/牟山縣屬密州大業二年復改曰
 安邱並省昌安/縣入屬高密郡唐改輔唐縣屬密州高密郡省郚城/縣人乾
[005-82a]
 元初移治/昌安故城宋復曰安邱縣仍屬密州按宋史五代梁/改輔唐復曰安
 邱後唐復改曰輔唐石晉以避嫌改曰膠/西後漢後周因之至宋又改膠西為安邱金因之元
 屬益都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百七十四里
  諸城縣諸古邑名春秋季孫行/父城諸即此安東衛附
 周為魯諸邑及齊琅邪邑地秦為琅邪郡治漢置東
 武諸二縣東武為琅邪郡治諸為屬東漢並屬琅邪
 國晉屬城陽郡尋屬東莞郡南宋東武屬平昌郡諸
[005-82b]
 屬東莞郡北魏諸屬東莞郡東武屬高密郡北齊省/諸縣入
 東/武隋改東武為諸城縣為高密郡治開皇三年罷高/密郡縣屬膠州
 五年改膠州為密州十八年改東武為諸/城即今治大業三年陞密州為高密郡唐屬密州
 武德三年罷高密郡為密州天寶元/年以密州為密郡乾元元年復為州宋因之開寶五/年陞州
 為安化軍節度使元祐元年改為臨海軍移/理膠西縣諸城縣為屬後軍廢仍為密州金屬密
 州元屬益都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百八十一里
  博山縣縣東南博山孝婦鄉/之博山社以此得名
[005-83a]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為萊蕪縣地屬泰山郡又為
 般陽縣地屬濟南郡東漢般陽屬齊國晉省入萊蕪
 縣南宋元嘉/五年僑置清河郡貝邱縣北魏東清河郡治
 般陽北齊罷清河郡以貝邱/屬齊州餘詳淄川縣隋改貝邱曰淄川縣屬
 齊郡初屬齊州開皇十六年改置淄川貝邱為屬十/八年改貝邱為淄川縣大業二年廢淄川縣仍
 屬齊/郡唐復析淄川置淄州武德元年析縣置州又/析置長白縣尋省入
 金因之元改為淄萊路尋改為般陽路至元二年割/孝婦懷德二
 鄉屬益/都縣明淄川縣屬濟南府縣地改屬青州府洪武/初屬
[005-83b]
 般陽府九年改為淄川州省縣入十二年降/為縣而孝婦懷德二鄉仍屬青州府益都縣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於益都淄川萊蕪三縣交界析
 置一縣
賜名博山編户二十一里
 登州府本牟子國唐置登/州取文登山立名
 禹貢青州之域嵎夷之地周春秋時為牟子國戰國
 時盡為齊地秦屬齊郡漢東萊郡膠東國屬青州其
 餘地又為琅邪東海二郡屬徐州東漢因之惟改膠
[005-84a]
 東入北海國三國魏因之晉分為東萊國長廣泰山
 二郡𨽻青州南宋並為東萊長廣二郡北魏分青州
 置光州始析東萊之牟平黄㡉觀陽四縣地置東牟
 郡與長廣郡俱屬光州北齊省東牟入長廣郡隋開
 皇初廢郡置牟州至大業二年又廢州仍置東萊郡
 唐復置牟州治牟平縣又置登州治文登縣貞觀元
 年二州俱廢如意元年復置登州治牟平神龍三年
 徙治黄縣之蓬萊鎮遂置蓬萊縣天寶初更為東牟
[005-84b]
 郡治乾元初復改登州屬河南道宋因之屬京東東
 路金析牟平文登置寧海州以登州所屬兩水陽疃
 二鎮増置福山棲霞二縣俱屬山東東路元初屬益
 都路後改分般陽路為山東東西道明洪武元年省
 蓬萊縣入州統𨽻萊州府六年改登州為直𨽻州九
 年陞為登州府復置蓬萊縣附郭又割萊之招遠萊
 陽及寧海州文登縣來屬領州一縣七𨽻山東布政
 使司
[005-85a]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析萊陽置海陽縣又析文登置
 榮成縣今領州一縣九
  蓬萊縣附郭寰宇記云漢武帝於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為名
 周春秋時為萊國地詳圻/封志秦屬齊郡漢為黄縣地漢/書
 注黄縣/有萊山屬東萊郡東漢因之晉屬東萊國南宋屬東
 萊郡北魏屬東牟郡北齊省㡉縣入/黄屬長廣郡隋仍屬東萊郡
 唐置蓬萊縣為登州東牟郡治貞觀八年初置蓬萊/鎮神龍三年於鎮南
 改置蓬/萊縣宋因之金登州治蓬萊縣阜昌中東牟移治/牟平尋改為寧海
[005-85b]
 軍/元屬般陽路明陞登州為府洪武元年省縣入州/屬萊州府九年陞登
 州為府/復置縣縣為倚郭
皇清因之編户六十六里
  黄縣春秋僖公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黄又十二/年楚滅黄傳云恃睦於齊故不設備齊桓公
  徙封二國於此故為黄子之國矣今縣界有㡉/城又邑西南有黄山東有黄水河俱見邑志
 周為萊國地秦屬齊郡漢為㡉縣及黄縣地二縣故/城在今
 縣/界屬東萊郡東漢因之省徐鄉縣入/黄㡉為侯邑晉屬東萊國南
 宋屬東萊郡北魏改屬東牟郡北齊廢東牟入長/廣郡乃省㡉入黄
[005-86a]
 屬東萊郡初屬牟州/大業初改唐别置黄縣屬登州東牟郡神/龍
 三年徙治蓬萊鎮改縣曰蓬萊為登州治先/天元年析蓬萊之黄冠村别置黄縣即今治宋金因
 之元屬般陽路明屬登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五十里
  福山縣縣北有福/山因名
 周為齊地秦為腄縣地屬齊郡史記秦北伐使天下/飛芻輓粟起於黄腄
 即/此漢腄縣屬東萊郡東漢省入牟平縣魏地形志牟/平縣有之罘
 山牟城今縣境有之或/謂省入黄縣者非也晉屬東萊國南宋屬東萊郡
[005-86b]
 北魏屬東牟郡隋復屬東萊郡唐以其地為兩水鎮
 至金阜昌/中始於兩水鎮置福山縣屬登州元屬般陽
 路明屬登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二十九里
  棲霞縣邑志云旭日將升每有霞光盤旋齊乘曰/本以山得名環縣皆山重巖疊嶂不可名
  狀/
 古牟子國地東夷之國/根牟種類春秋入齊秦屬齊郡見福/山註
 為腄縣地屬東萊郡東漢省入黄縣屬東萊郡晉屬
[005-87a]
 東萊國南宋屬東萊郡北魏改屬東牟郡隋復屬東
 萊郡唐為蓬萊縣地地名陽疃鎮蓋唐之蓬萊縣即/漢之黄縣今之黄縣又析蓬萊
 所/置宋因之金阜昌/中始於陽疃鎮置棲霞縣屬登州元
 屬般陽路明屬登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四十六里
  招遠縣本掖縣地金析置招遠/縣取招攜懷遠之義也
 周為齊地古萊子國春秋時齊侯/遷萊子於郳地始屬齊秦屬齊郡漢為曲
 成掖縣地屬東萊郡東漢因之晉屬東萊國南宋屬
[005-87b]
 東萊郡北魏屬東牟郡又分置東曲成縣北齊省/曲成縣入掖縣屬東牟郡
 因之唐屬萊州東萊郡曲成舊地/為羅鋒鎮宋因之金天㑹/中
 於羅鋒鎮置招遠縣仍屬萊州元屬般陽路初屬/益都
 屬登州府初屬萊州府洪武九年陞/登州為府割招遠屬之
皇清因之編户四十八里
  萊陽縣縣北有萊陽山邑志初名/昌陽以地在昌水之陽也
 周萊國地後屬齊秦屬齊郡漢為昌陽縣地屬東萊
 郡東漢因之東漢觀陽長廣挺三縣廢/城俱在縣境内詳古蹟晉屬長廣郡
[005-88a]
 南宋北魏因之北齊長廣郡廢縣仍屬東萊/又省盧鄉挺二縣入昌陽隋屬東
 萊郡開皇初復置盧鄉縣/大業初並屬東萊唐宋金因之貞觀初省盧/縣入水徽中
 城圮於水移今治五/代唐諱昌改萊陽元屬般陽路明屬登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一百一十里
  寧海州金於牟平縣置寧海軍/取海不揚波之義也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置牟平縣屬東萊郡東漢因
 之晉屬東萊國省東牟/縣入南宋屬東萊郡北魏屬東牟
 郡北齊移治於黄縣/東北屬長廣郡隋屬東萊郡開皇初移治於東/牟舊地屬牟州大
[005-88b]
 業初州/廢改屬唐屬登州武德四年於黄縣之中郎城置牟/州領牟平黄縣貞觀元年州縣俱
 省入文登縣麟德元年析文登仍置牟平縣如意元/年又於縣置登州神龍三年徙登州治於蓬萊縣而
 以牟平/縣屬之宋因之金阜昌/中於牟平縣置寧海軍後改軍
 為州領牟平縣元屬益都路明省牟平縣入州屬登
 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八十里
  文登縣縣有文山秦始皇東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論功頌德因名
 周為萊子國地後屬齊秦屬齊郡漢為不夜縣地屬
[005-89a]
 東萊郡東漢省入牟平縣北齊天保/七年於故不夜縣地
 置文登縣屬長廣郡隋屬東萊郡唐改屬登州武德/四年
 於縣置登州六年又析置清陽廓定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二縣入文登屬萊州如意元年復置登州以
 文登/屬焉宋因之金屬寧海州元因之屬益都路明屬登
 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五十里
  海陽縣原大嵩衛也衛設海陽/所地在海之北故名
 周為萊子國地後屬齊秦屬齊郡漢為昌陽縣地歴
[005-89b]
 隋至五代唐始改名萊陽宋金因之建置同/萊陽縣明於縣
 西南置大嵩衛並海陽所屬登州府
皇清因之順治十二年省海陽所入衛雍正十二年改
 衛為縣
賜名海陽編户三十一里
  榮成縣原成山衛也成山本/名榮成山見史記
 周為萊子國地秦屬齊郡漢為不夜縣地北齊置文
 登縣歴隋至元皆因之建置同/文登縣明始於縣東置成山
[005-90a]
 衛並尋山所縣南置靖海衛並寧津所縣北置威海
 衛俱𨽻登州府
皇清因之順治十二年省尋山所入成山衛省寧津所
 入靖海衛雍正十二年省靖海威海二衛入文登而
 改成山衛為縣
賜名榮成編户一十九里
 萊州府本東萊地齊侯遷萊子於/郳在國之東故稱東萊
 禹貢青州之域古萊夷地殷時為萊侯國周春秋為
[005-90b]
 萊子介州諸國地戰國屬齊秦為齊郡東境漢為東
 萊郡𨽻青州其餘地分屬北海膠東高密諸郡國及
 徐州之琅邪郡東漢因之惟省膠東高密入北海國
 而以琅邪之黔陬不其改屬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及
 濟南城陽長廣諸郡皆𨽻青州南宋因之北魏分青
 州置膠光二州以北海郡𨽻於青東萊長廣平昌三
 郡𨽻於光高密一郡𨽻於膠隋初罷郡改光州為萊
 州大業初廢州為郡曰北海曰東萊曰高密仍𨽻於
[005-91a]
 青州唐因之為萊州東萊郡青州北海郡密州高密
 郡總屬河南道宋為萊濰密三州屬京東東路金屬
 益都府山東東路元初屬益都路後分屬般陽益都
 二路明洪武元年陞萊州為府六年割登州直𨽻行
 省留膠水屬萊九年陞登州為府割萊陽招遠寧海
 州文登以屬登乃割青州之昌邑濰州膠州高密即
 墨以益萊降濰州為縣十九年又陞膠水為平度州
 屬萊州府𨽻山東布政使司
[005-91b]
皇清因之領州二縣五
  掖縣附郭郡志以掖水出/縣東南寒同山故名
 周春秋時為萊子國詳圻/封志後屬齊秦為齊郡漢置夜
 縣按古作夜字齊襄王封田單於/夜邑漢高帝功臣表有夜侯為東萊郡治東漢
 徙郡治於黄夜為屬晉復以夜為東萊國治南宋屬
 東萊郡北魏復為東萊郡治北齊省曲成/當利二縣入隋因之唐
 為萊州東萊郡治改夜/從掖宋金因之元屬般陽路明洪/武
 元/年陞萊州為府縣為倚郭
[005-92a]
皇清因之編户八十三里
  平度州閭邱先生告齊宣王曰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平度之名義蓋取此
 周春秋時為萊子國後為齊即墨邑秦屬齊郡漢為
 平度長廣二縣地平度屬東萊郡長廣屬琅邪郡魏/地
 形志長廣縣/注有即墨城東漢平度縣廢改置膠東縣今州西/北有平度縣廢城
 廣屬東萊郡晉屬長廣郡南宋北魏因之隋改縣曰
 膠水屬萊州尋屬東萊郡開皇初改縣屬州/大業初廢州為郡唐膠水
 縣屬萊州武德初復置膠東縣/貞觀元年復省入宋金因之元屬般陽
[005-92b]
 路明始陞為平度州屬萊州府洪武初仍名膠水屬/登州九年改屬萊二
 十一年/陞為州
皇清因之編户一百三十六里
  濰縣水經註濰水出琅邪箕縣濰山東北入/海經縣環繞三面縣蓋以水得名也
 古寒國地詳圻/封志周屬齊秦屬齊郡漢為平壽下密二
 縣下密屬膠東國平壽屬北海郡東漢二縣俱屬北
 海國晉屬濟南郡平壽/為治南宋屬北海郡北魏北海郡
 治平壽下密為屬北齊改郡曰高/陽亦治平壽開皇/初省平壽入
[005-93a]
 下密又置濰水縣十六年於下/密置濰州尋改下密曰北海改
 濰水為下密大業/初改俱屬北海郡濰州/廢唐下密縣省入
 北海屬青州武德二年於北海縣故/地置濰州貞觀時州廢宋陞北海縣為
 濰州建隆三年於縣置北海軍/乾德三年廢軍陞縣為州金北海縣為濰州治
 元屬益都路明洪武/初省北海縣入濰州屬青州府九
 年降濰州為縣改屬萊州府洪武二十一年陞膠水/為平度州縣屬之隨州
 𨽻/府
皇清因之編户八十六里
[005-93b]
  昌邑縣太平寰宇記昌邑古都昌/地齊七十二城之一也
 周春秋時為齊都昌邑及紀之鄑密二邑晏子春秋/齊景公封
 晏子以都昌辭而不受春秋莊公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杜註都昌有訾城鄑亦作訾隱公二年紀子伯
 莒子盟/於密秦屬齊郡漢為都昌縣及密鄉縣地二縣皆/在境内
 屬北海郡東漢屬北海國省密鄉縣入都昌晉初屬
 齊國尋廢北魏復置都昌縣屬北海郡按南宋志亦/有都昌寄治
 不/實隋屬北海郡開皇初屬濰州/大業初改屬郡唐省宋建隆/三年於故都
 昌縣地置昌邑縣屬濰州金因之元屬益都路明屬
[005-94a]
 萊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九十四里
  膠州以境内膠/水為名
 周春秋時介國詳圻/封志及莒之介根邑地後屬於齊漢/書
 黔陬縣注古介國也計斤/縣注左傳所謂介根也秦屬齊郡漢為黔陬縣地
 屬琅邪郡並置計斤祓祝兹/三縣今三城在境東漢屬東萊郡晉屬城
 陽郡南宋為高密郡治改屬北海郡北魏始置膠州
 領高密郡黔陬為屬隋廢膠州析置膠西縣大業/初
[005-94b]
 以黔陬省入屬高密郡唐武德/六年省膠西入高密縣以
 故黔陬地為板橋鎮宋元祐/二年於板橋鎮復置膠西縣
 屬密州金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復置膠州治膠西縣屬益
 都路明省膠西縣入膠州屬青州府洪武/九年改屬萊州
 府
皇清因之編户九十三里
  高密縣水經註應劭曰縣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今世所謂百尺水者蓋密水也按後漢郡
  國志北海郡有高密縣有下密縣知高/密者在密水上流對下密而為言耳
[005-95a]
 周為萊國夷維邑後屬齊秦屬齊郡漢置高密縣屬
 高密國東漢屬北海國晉屬城陽郡尋屬高密國南
 宋屬高密郡尋屬北海郡北魏復屬高密郡隋因之
 唐屬密州武德六年省膠西縣入移/治於故夷安城尋遷今治宋金因之元屬
 益都路明屬膠州隨州𨽻萊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八十八里
  即墨縣即近也城臨/墨水故名
 周為夷國地詳圻封志春秋隱公元年紀伐夷即此/舊志引田單守即墨者誤也在平度州
[005-95b]
 秦屬齊郡漢置即墨縣屬膠東國文帝時置境内並/有壯武不其臯虞
 三縣/地東漢屬北海國省臯/虞入晉屬濟南郡南宋屬北海
 郡廢不/其縣北魏屬長廣郡北齊縣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即
 墨縣屬東萊郡初屬萊州大業/時改州為郡唐屬萊州宋金因之
 元屬益都路明屬萊州府
皇清因之編户八十五里
 武定府本唐之棣州明避成祖諱改名樂安宣/德元年又改武定以平漢庶人故名
 禹貢兗州之域周為齊之北境管仲曰賜我先君履/南至穆陵北至無棣
[005-96a]
 今海豐縣境/即古無棣也秦為齊郡漢為平原渤海千乗郡東漢
 因之和帝時改千乗為樂安國後為郡晉為樂安樂
 陵二國南宋為樂陵郡北魏為樂安樂陵渤海平原
 諸郡隋為渤海郡唐為棣州樂安郡屬河南道滄州
 景城郡屬河北道平原諸郡/𨽻於德州五代周顯德間於渤海
 縣析置濱州宋分滄棣濱與德博恩六州並為河北
 東路置安撫使以治之金以河北東路領滄州山東
 東路領滄棣二州元分山東為東西二道屬以七路
[005-96b]
 總管而滄州改𨽻河間路濱棣二州屬濟南路明分
 濟南為府濱棣𨽻焉改河間為府分屬北直𨽻以海
 豐樂陵二縣改屬山東之棣州隨州𨽻濟南府永樂
 初改棣州為樂安州宣德初又改為武定州以陽信
 海豐樂陵三縣屬武定以利津霑化蒲臺屬濱州轄
 以濟南府統以承宣布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濱武二州為直𨽻州領縣如故
 十二年陞武定州為府設惠民縣為附郭以濱州並
[005-97a]
 所屬𨽻焉又割濟南府之青城商河二縣以益之共
 領州一縣九
  惠民縣附郭古惠民溝在/縣東南二十里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置厭次縣史記秦始皇以東南/有天子氣乃東巡以
 厭之次舍於此故名其地為厭次縣其地甚遼/濶今陵縣以東盡邑境皆古厭次縣之地也漢為
 平原渤海二郡地縣西南為平原郡/東北為渤海郡東漢屬樂安國
 獻帝建安中又/分置樂陵郡晉為樂陵國地冀州刺史治厭次其/故城在今陽信縣東
 南今縣之徒/駭河南岸也南宋屬樂陵郡北魏又為樂安國分置/樂陵
[005-97b]
 國於縣之西/北齊因之開皇十/七年改置棣州屬渤海郡治陽信/縣初屬
 滄州大業/三年改屬唐屬棣州樂安郡武德六年省入滄州貞/觀十七年復置自陽信
 移郡治/於厭次宋屬棣州大中祥符八年徙棣州及厭次縣/於西北陽信界之八方寺而移置
 陽信縣於/厭次故城金因之元改棣州屬濟南路明改名樂安
 州洪武元年省厭次縣入棣州永樂元年因/避諱改曰樂安州封其子高煦為漢王又改為
 武定州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自將平之改曰武定州𨽻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為直𨽻州十二年陞為府
 設附郭縣疆域仍/州之舊
[005-98a]
賜名惠民編户九十八里
  青城縣金所置縣蓋取唐/青城鎮之舊名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為梁鄒縣地屬濟南郡東漢
 因之晉為鄒縣地屬樂安國南宋北魏俱為平原縣
 地南宋僑置/平原縣隋為鄒平縣地唐為青城鎮宋因之金
 始置青城縣天興二/年置屬濟南府尋廢元太宗/七年復置屬
 河間路皇輿表載元太宗時始以鄒平縣之清平鎮/又分臨邑寧津二縣地置清平縣尋改為青
 城縣其說本之舊通志按臨邑去青城三百餘里中/隔濟陽齊東二縣焉能分地及此而青城四正東為
[005-98b]
 高苑西為齊東南為鄒平北為陽信其四隅則東南/為長山東北為濱州西南為章邱西北為惠民自漢
 唐以至金元亦無所謂寧津/者舊志未知何據存以備考明屬濟南府洪武二年/省入鄒平
 齊東二縣名清池店十四年復置十七年割鄒/平縣之青城鄉武定州之親仁鄉以增廣之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屬武定府編户三十三里
  陽信縣信水之陽也邑志鈎盤河經/縣境至城南十里為信河
 周為齊地秦置厭次縣屬齊郡漢置陽信縣屬渤海
 郡初改厭次為富平屬平原郡/又析置陽信縣在河曲之中東漢置屬如故王莽/時省
 信陽入富平光武復改富平/為厭次延光元年復置陽信晉厭次陽信俱屬樂陵
[005-99a]
 國南宋北魏因之隋開皇十/七年置棣州治陽信屬渤海
 郡唐棣州治厭次屬樂安郡宋屬棣州大中祥符八/年徙棣州及
 厭次於陽信界内而/移陽信於厭次故城金因之元隨州𨽻濟南路明改
 棣州為樂安又改為武定陽信隨州𨽻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為直𨽻州十二年陞為府
 陽信為屬編户七十里
  海豐縣史稱齊地負海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輳義應取此
 周為齊無棣邑左傳管子云/北至無棣秦屬齊郡漢為陽信縣
[005-99b]
 地屬渤海郡東漢因之晉屬樂陵國南宋北魏屬樂
 陵郡皆為陽/信縣地開皇/六年析陽信北鄙置無棣縣屬渤海
 郡唐屬滄州景城郡貞觀元年省太和二年復/置屬棣州尋改屬滄州宋屬
 滄州保順軍保順軍係五代周所置在無棣縣東南/二十里治平中移治於保順軍仍曰無
 棣/縣金因之元分其地屬滄棣二州滄屬河間路棣屬
 濟南路明洪武/八年改為海豐縣屬濟南府洪武初屬樂/安州宣德元
 年改樂安為武/定州隨州屬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為直𨽻州十二年陞為府
[005-100a]
 海豐為屬編户四十三里
  樂陵縣大阜曰陵樂則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邑志引漢桓帝追尊祖父名樂成縣
  為樂陵/者誤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置樂陵縣屬平原郡東漢因
 之建安中又分置/樂陵郡縣為屬晉屬樂陵國南宋屬樂陵郡治樂
 陵北魏因之永平中徙治於/縣東五十里隋樂陵郡廢屬渤海郡
 開皇十六年析置鬲/津縣大業初復省入唐屬滄州景城郡宋屬滄州熙/寧
 二年徙治/延平鎮金因之元屬河間路明屬濟南府洪武二/年徙治
[005-100b]
 富平鎮南去舊樂陵五十里即今治也屬/棣州後棣州改樂安又改武定隨州屬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武定為直𨽻州十二年陞為府
 樂陵為屬編户五十六里
  商河縣太平寰宇記云漢鴻嘉四年河隄都尉許/商鑿此河以紓水患民懷其德故曰商河
  唐書作滳字至/宋去水從商
 周為齊麥邱邑史記趙文王十九年趙奢/將兵攻齊麥邱城取之秦屬齊郡
 漢置朸隰沃二縣按隰字本音席入切古文與/漯濕□漯通用皆音託合切朸屬
 平原郡隰沃屬千乘郡東漢廢三國魏復置隰沃縣
[005-101a]
 屬樂陵郡晉屬樂陵國南宋北魏屬樂陵郡北齊/又廢
 置滳河縣屬渤海郡開皇十六年於朸故地置滳河/縣兼有隰沃縣地屬棣州大業
 初改屬/渤海郡唐屬棣州武德八年棣州廢改屬滄州貞觀/元年改屬德州十七年復置棣州
 於厭次滳/河屬焉宋金元因之明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屬武定府編户六十八里
  濱州太平寰宇記云蓋以/其在渤海之濱故云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為濕沃縣地屬千乘郡東漢
 省晉屬樂陵國南宋北魏屬樂陵郡隋為蒲臺縣地
[005-101b]
 開皇十六年/置蒲臺縣屬北海郡唐置渤海縣屬棣州垂拱四/年析蒲
 臺厭次置渤海縣天寳中遷於李邱村即/今治後唐於縣置𣙜鹽務後漢改瞻國軍後周顯德/三年
 始置濱州以渤海蒲臺二/縣為屬治渤海宋金因之元屬濟南路初/合
 棣州置濱棣路至元二/年始分濱州𨽻濟南路明省渤海縣入州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為直𨽻州仍轄所/屬三縣十二年撤直
 𨽻州改屬武定府編户七十八里
  利津縣本隋永利鎮地乂邑/有東津合以名之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為濕沃縣地屬千乗郡東漢
[005-102a]
 省晉為樂陵國地南宋北魏皆為樂陵郡地隋於廢
 縣地置永利鎮唐析蒲臺置渤海縣屬棣州以永利
 鎮𨽻焉宋改屬濱州金明昌/三年陞永利鎮為利津縣屬
 濱州元屬濟南路明隨州𨽻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屬濱州直𨽻州十二年隨州改屬
 武定府編户四十里
  霑化縣漢龔遂為渤海太守海濱之民復/霑聖化縣取此以立名也見齊乗
 周為齊地秦為齊郡漢為濕沃縣地屬千乗郡東漢
[005-102b]
 省晉為樂陵國地南宋北魏為樂陵郡地隋為渤海
 郡地唐於其地置渤海縣屬棣州宋析置招安縣屬
 濱州慶厯三年陞渤海之招安鎮為縣熙寧/六年復省縣為鎮元豐二年復置為縣明昌/六年
 改為霑化縣屬濱州元屬濟南路明隨州𨽻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屬濱州直𨽻州十二年隨州改屬
 武定府編户二十四里
  蒲臺縣水經註海側有蒲臺臺高八丈方二百步/乃古貞女蒲氏所築三臺並峙故隋以之
  名縣云/詳邑志
[005-103a]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為濕沃縣地濕沃故城/在縣東南屬千
 乘郡東漢省晉屬樂陵國南宋北魏屬樂陵郡隋開/皇
 十六/年始置蒲臺縣屬渤海郡唐屬棣州武德初屬淄/州貞觀六年
 省入高苑縣十七年復置縣屬棣州垂拱/四年又析置渤海縣五代周始改屬濱州宋省蒲臺
 入渤海縣屬濱州金復置蒲臺屬濱州元屬般陽路
 明隨州𨽻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屬濱州直𨽻州十二年隨州改屬
 武定府編户五十九里
[005-103b]
 沂州府沂水在城東二里南入於/淮禹貢所謂淮沂其乂也
 禹貢徐州之域周為齊魯莒三國地秦屬琅邪郡漢
 為東海郡治郯/縣城陽國文帝改齊/國曰城陽東漢曰琅邪國三
 國魏因之晉置東莞郡南宋屬琅邪郡又别置南琅
 邪郡北魏又置北徐州琅邪郡隋仍為琅邪郡開皇/初以
 沂州統郡沂州之名自北周宣政元年始隋因之大/業三年仍改州為郡南徐州與北徐州之名皆廢
 唐為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屬河南道宋金因之
 元屬益都路明屬兖青二府沂州屬兗州府莒州屬/青州府各縣俱隨州
[005-104a]
 𨽻山東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為直𨽻州領郯城費二縣
 八年分莒州為直𨽻州領沂水䝉隂日照三縣十二
 年陞沂州為府設蘭山縣為附郭以莒州並所屬之
 三縣𨽻焉共領州一縣六
  蘭山縣附郭蘭山在縣南八十里唐武德/四年置蘭山縣六年省入臨沂
 周為魯地春秋隱公七年城中/邱在縣北三十里秦屬琅邪郡漢為即
 邱臨沂二縣地屬東海郡東漢屬琅邪國晉因之南
[005-104b]
 宋屬琅邪郡領即邱又别置南琅邪郡領臨沂北魏
 永安/二年置北徐州琅邪郡臨沂另/屬郯郡北周宣政/元年改為沂州
 隋置臨沂縣開皇十六年置治郈/城大業二年移今治復立琅邪郡大業/三年
 立/省即邱入臨沂縣屬之唐屬沂州琅邪郡宋為沂
 州金因之元屬益都路明屬兗州府洪武初省臨沂/縣入州屬濟寧
 府五年改屬濟南/府十八年屬兗州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改沂州為直𨽻州十二年陞為府
 設附郭縣疆域仍/州之舊
[005-105a]
賜名蘭山編户一百五十里
  郯城縣古郯子國春秋襄公/七年郯子來朝是也
 周郯子國為魯附庸戰國時併於楚秦屬郯郡漢置
 郯縣為東海郡治東漢因之徐州刺/史治此晉亦為東海郡
 治南宋省北魏改東海郡為郯郡治郯縣隋屬下邳
 郡初廢東海郡郯屬泗/州大業初改屬下邳唐省入臨沂縣武德四年郯/縣屬邳州下
 邳郡貞觀元年省郯入下邳縣/屬徐州尋復置又復省入臨沂宋金俱屬沂州元屬
 益都路明洪武/元年置郯城縣屬兗州府洪武初屬濟寧/府五年改屬濟
[005-105b]
 南府十八/年復改屬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為直𨽻州十二年陞為府
 郯城為屬編户六十二里
  費縣本鄪伯國後/為魯季氏邑
 周為費國兼顓臾國詳圻/封志及魯祊武城東陽防輿諸
 邑地詳古/蹟秦屬琅邪郡漢置費縣屬東海郡又析置/南城南
 武陽/二縣東漢屬泰山郡晉改屬琅邪國改南城曰武城/與南武陽仍屬
 泰山/郡南宋為琅邪郡治北魏因之太和二十年移治/祊城復徙薛洞南
[005-106a]
 城武陽屬東泰山郡北齊廢/南城縣北周復徙治陽山口隋屬琅邪郡開皇十四/年復徙治
 故祊城又改南武陽為顓臾/縣廢東泰山郡俱屬琅邪唐屬沂州貞觀元年省/顓臾入廢縣
 宋金皆屬沂州元屬益都路明屬兗州府洪武初隨/州𨽻濟寧
 府五年改屬濟南/府十八年復改屬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沂州為直𨽻州十二年陞為府
 費為屬編户七十五里
  莒州春秋魯定公十四年城莒父後入於/齊即燕樂毅破齊未下三城之一也
 殷蒲姑國周莒向鄟諸國地俱詳/圻封戰國時屬齊秦屬
[005-106b]
 琅邪郡置莒縣漢屬齊國文帝置/城陽國東漢屬琅邪國三/國
 魏徙城陽郡於/東武莒仍屬焉太康/十年割莒縣屬東莞郡北魏因之
 北齊郡廢以東莞/莒二縣屬東安郡隋莒縣屬琅邪郡初北齊於縣置/義唐郡開皇三
 年廢郡陞莒縣為/州大業二年州廢唐屬密州高密郡武德初仍置莒/州貞觀時復廢
 宋因之金置莒州治莒縣初置城陽軍大定二十三/年陞為城陽州明年更為
 莒/州元因之屬益都路明省莒縣入州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為直𨽻州領䝉隂沂水/日照三縣十二年
 撤直𨽻州改屬沂州府編户一百七十里
[005-107a]
  䝉隂縣縣在䝉山/之隂故名
 夏為䝉山有施氏地周為魯附庸顓臾國詳圻/封志秦屬
 琅邪郡漢置䝉隂縣屬泰山郡東漢省入東莞縣屬
 琅邪郡晉復置䝉隂屬琅邪郡北魏省入新泰縣屬
 東安郡魏書孝武析沂水置新泰/縣北齊復置䝉隂尋復省隋屬琅邪郡唐宋
 因之元至元/二年省新泰入沂水縣以其地置新寨鎮皇/慶
 二/年尋復於新寨鎮置䝉隂縣屬莒州𨽻益都路按新/泰縣
 沿革志云元至元二年省新泰入萊蕪置巡檢司三/十一年復置此云至元二年省新泰入沂水置新寨
[005-107b]
 鎮以二志言之則新泰似有兩處十皇輿表亦以為/疑今按蒙隂縣境接新泰東界四 五里接萊蕪東
 南界一百里接沂水西界四十里至元二年因李璮/猖獗近萊蕪者併入萊蕪置巡檢司近沂水者省入
 沂水置新寨鎮至元三十一年復置新泰皇慶二/年復置䝉隂併省分合各從其便實非兩新泰也
 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莒州直𨽻州十二年隨州改屬
 沂州府編户五十里
  沂水縣沂水出沂山東逕蓋縣故城又/南逕東安縣故城皆縣境也
 周為魯鄆邑地此東/鄆也後入於齊秦屬琅邪郡漢置東
[005-108a]
 安縣屬城陽郡東漢屬琅邪國晉為東莞郡南宋北
 魏因之北齊改入新泰縣屬東/安郡北周又改曰莒州開皇/四年改新泰曰東
 安十六/年又改東安曰沂水屬琅邪郡别置東安於古/蓋城屬莒州
 唐屬沂州初屬莒州貞觀八/年莒州廢屬沂州宋因之金置莒州以縣
 屬之元隨州屬益都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莒州直𨽻州十二年隨州改屬
 沂州府編户一百四十三里
  日照縣漢鹽官地宋置日照鎮/蓋取海隅日出之義
[005-108b]
 古東吕鄉元和志云東吕鄉/太公望所出也周為淮夷地後入於魯
 秦為琅邪郡地漢為海曲縣置鹽官/於此屬東海郡東漢
 屬琅邪國晉廢海曲縣以其地入莒縣屬城陽郡南
 宋北魏屬東莞郡隋屬琅邪郡唐屬密州宋元祐/二年
 日照鎮屬密州金置日照縣屬莒州元因之隨州𨽻
 益都路明屬青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莒州直𨽻州十二年隨州改屬
 沂州府編户八十三里
[005-109a]
 泰安府府治在泰山之南漢人稱天下之/安如泰山而四維之名蓋取諸此
 禹貢兗州之域周為齊之南境魯之北境史記泰山/之陽則魯
 其隂/則齊又宿鄣二國秦屬東齊二郡地漢泰山郡治奉
 高東平置國治須昌東漢魏晉及南宋皆因之北魏
 於泰山郡析置東泰山郡改東平為濟北郡又析置
 東濟北郡隋改泰山為魯郡並東濟北郡入琅邪而
 濟北郡仍舊唐改為魯郡東平郡屬河南道宋為襲
 慶東平二府屬京東西路金分山東為五路東平為
[005-109b]
 府泰安兗為州俱屬山東東路元仍金舊置東平路
 以綂之而泰安一州直𨽻行省明以泰安州屬濟南
 府東平州屬兗州府𨽻山東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為直𨽻州領長清新泰萊
 蕪三縣八年分東平為直𨽻州領東阿平隂陽穀壽
 張四縣十二年以濟南府之肥城易泰安之長清十
 三年陞泰安為府設泰安附郭縣以東平州並所領
 之東阿平隂𨽻焉其原領之陽穀壽張仍歸屬兗州
[005-110a]
 府共領州一縣六
  泰安縣附郭從郡之名乃/安愈求安之義也
 周為齊地為嬴博二邑左傳哀公十一/年會呉伐齊克博及嬴是也又為魯北境
 左傳昭公八年大蒐於紅成公二年齊/圍龍皆魯邑今縣境有紅亭龍鄉是也秦屬齊郡漢
 為博嬴奉高三縣地屬泰山郡治奉/高東漢及晉南宋
 皆因之北魏改博縣曰博平為泰山郡治奉高為屬
 嬴縣廢隋改博平曰博城屬魯郡開皇三年改奉高/為岱山縣十六年
 又改博平曰汶陽尋又改曰博城縣/大業二年省岱山縣入焉屬魯郡唐改博城曰乾
[005-110b]
 封屬兗州魯郡武德五年於縣置東泰州又析置梁/父肥城嬴岱四縣貞觀元年州廢省
 四縣入博城乾封元年改博城曰乾封總/章元年復改曰博城神龍元年復曰乾封宋改乾封
 曰奉符屬襲慶府開寶四年移縣治於岱嶽鎮即今/治也大中祥符元年改縣曰奉符
 又築新城於縣東/三里為岱嶽鎮金初為泰安軍尋改為泰安州仍
 治奉符元因之直𨽻省部初屬東平路至/元五年改直𨽻明省縣入
 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改泰安為直𨽻州十三年陞為府
 設附郭縣疆域仍/州之舊
[005-111a]
賜名泰安編户九十七里
  肥城縣古肥邑以肥水得名水經註樂正子春謂/其弟子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焉即此
  也/
 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置肥城縣屬泰山郡東漢屬
 濟北國尋省入盧縣今長/清縣晉因之南宋為濟北郡治
 北魏孝昌/三年復置肥城縣為東濟北郡治北周改屬肥
 城郡隋開皇/元年廢肥城郡以縣仍屬濟北郡唐初屬東
 泰州貞觀/元年州廢省肥城入乾封縣屬兗州魯郡宋又
[005-111b]
 省乾封入平隂縣屬東平府金於平隂縣地立辛寨
 鎮元至元十/二年仍於鎮置肥城縣屬濟寧路明改屬濟
 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屬泰安直𨽻州十三年陞泰
 安為府縣仍屬之編户三十里
  新泰縣邑志西瞻泰岱北枕/新甫縣之命名以此
 周為魯平陽邑春秋宣公八年/城平陽即此秦屬泗水郡漢置東
 平陽縣因河東有平陽/縣故此加東屬泰山郡東漢省入郡之南
[005-112a]
 城縣晉太始間以東平陽縣故地置新泰縣屬泰山
 郡南宋屬東安郡北魏屬東泰山郡隋屬琅邪郡唐
 屬沂州琅邪郡武德五年以新泰屬莒州貞觀八/年州廢以新泰屬沂州之琅邪郡
 因之金屬泰安州元因之至元二年省入萊蕪縣改/巡檢司三十一年復置
 明改屬濟南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為直𨽻州十三年陞為府
 新泰為屬編户二十一里
  萊蕪縣水經註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左傳曰與之無山及萊柞是也應劭曰泰
[005-112b]
  山萊蕪縣魯之萊柞邑按此則萊蕪之名乃/合兩山而言舊志引萊氏流播此谷者誤
 周為齊平州地春秋宣公元年諸侯會於平州杜註/在泰山郡牟縣西今縣境有平州牟
 二/城秦屬泗水郡漢置萊蕪縣牟縣屬泰山郡東漢晉
 因之南宋省萊蕪縣入牟縣北魏因之仍置嬴縣於
 萊蕪故地北齊並牟縣/省入於嬴隋嬴縣屬魯郡開皇十六年/分嬴置牟城
 縣大業/初復廢唐復置萊蕪縣屬兗州貞觀元年省嬴縣入/博城長安四年以廢
 嬴縣復置萊蕪元和十五年/省入乾封太和元年復置宋屬襲慶府金屬泰安
 州元因之明屬濟南府
[005-113a]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泰安為直𨽻州十三年陞為府
 萊蕪為屬編户四十二里
  東平州蓋取禹貢東/原底平之義
 周為魯附庸須句國後屬魯春秋文公七年公/伐邾取須句即此戰國
 時屬齊今州境有無鹽城本齊邑漢置為縣又/有陽州城杜預曰陽州齊魯境上邑秦屬
 東郡置須昌縣漢為東平國治無鹽初屬東郡元鼎/初改為大河郡
 甘露二年/為東平國東漢因之晉東平國治須昌南宋為東平
 郡北魏因之北周置魯/州尋廢隋東平郡治鄆城開皇十六/年析兗州
[005-113b]
 萬安縣置鄆州大/業三年改為縣唐須昌為鄆州東平郡治貞觀八/年自鄆
 城徙須昌天寶/時始稱東平郡宋為東平府慶厯初置西路安撫使/咸平中河決城圮遷今
 治大觀九年陞為大都督/府宣和九年改為東平府金謂之東京元改為東平
 路治須城/即須昌洪武/八年降為州省須城縣入屬兗州府初/屬
 濟寧府洪武/十八年改屬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為直𨽻州領東阿平隂陽/穀壽張四縣十三
 年撤直𨽻州改屬泰安府領東阿平隂二縣屬泰安/以陽穀壽張二縣歸屬兗
 州/府編户三十三里
[005-114a]
  東阿縣爾雅大陵曰阿舊志云併穀城於東/阿自北齊始移東阿治穀城自明始
 周春秋時為齊阿邑本作/柯又為小穀邑秦屬東郡漢
 置東阿縣屬東郡東漢析置穀城縣於舊小/穀邑地與東阿
 並屬東郡晉並屬濟北國南宋北魏並屬濟北郡宋/孝
 武時東阿縣省北魏復置以榖城/屬東濟北郡北齊廢穀城入東阿隋東阿屬濟北郡
 唐屬鄆州武德四年置濟州以縣屬之天寶元/年濟州廢改屬鄆州舊志濟陽郡誤宋屬
 東平府開寶二年徙治南谷鎮太平興國二年徙治/利仁鎮宣和元年改鄆州為東平府縣仍為
 屬/金因之天㑹中徙治/於新橋鎮元屬東平路明洪武/八年徙治穀
[005-114b]
 城縣故城即今治𨽻兗州府初屬東平府東平/降州復隨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東平直𨽻州十三年隨州改屬
 泰安府編户二十四里
  平隂縣邑志禹貢東原底平/而邑乃東原之隂也
 周春秋時齊地春秋襄公十八年公㑹諸侯/伐齊齊侯禦諸平隂即此泰屬東
 郡漢為肥城縣地屬泰山郡東漢為盧縣地屬濟北
 國晉因之南宋屬濟北郡北魏因之隋開皇十/六年於其
 地置榆山縣屬濟州大/業二年改曰平隂縣屬濟北郡唐屬
[005-115a]
 鄆州武德四年屬濟州貞觀元年改屬鄆州後濟州/廢至太和六年省入盧東阿二縣開成二年復
 置/宋改屬東平府金因之元屬東平路明屬兗州府
 初屬東平府東平/降州隨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東平直𨽻州十三年隨州改屬
 泰安府編户一十九里
 曹州府周文王子振鐸封於曹漢書/云濟隂定陶詩風曹國也
 禹貢兗豫之域為古三朡韋顧昆吾之地秦為碭東
 二郡地漢置濟隂郡治定陶東郡治濮陽東漢因之
[005-115b]
 晉改濟隂為濟陽置濮陽國南宋為濟隂濮陽二郡
 隋改濮陽為東郡唐曹濮宋鄆等州皆屬河南道澶
 州屬河北道宋於曹州置廣濟軍濮州仍舊屬京東
 西路金以曹州𨽻山東西路濮州𨽻大名路元曹濮
 二州俱直𨽻行省明曹州𨽻兗州府濮州𨽻東昌府
 統𨽻山東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為直𨽻州領曹定陶二縣
 八年益以鉅野嘉祥二縣原屬兗州府雍正二年分/濟寧為直𨽻州以二縣屬之八
[005-116a]
 年撤濟寧仍𨽻兗州府而/以二縣改屬曹州直𨽻州又分濮州為直𨽻州原領
 范觀城朝城三縣十三年陞曹州為府設荷澤附郭
 縣以濮州並所領之縣𨽻焉歸嘉祥屬兗州府仍割
 兗州府之單城武鄆城以益之共領州一縣十
  荷澤縣附郭邑有荷水禹/貢導荷澤即此也
 古三朡國地書大傳湯伐/三朡即此周為曹國北境春秋時屬
 宋戰國屬齊秦屬碭郡原州志兼/東郡地漢為濟隂郡初屬/梁國
 景帝中六年分置濟隂國建元三年為濟隂郡甘露/二年為定陶國三年復為濟隂郡河平二年又為定
[005-116b]
 陶國建平二年/仍為濟隂郡東漢因之晉為濟陽郡南宋因之北
 魏置乘氏縣屬濟隂郡北周始置曹州隋乗氏縣屬
 濟隂郡又析置濟隂/縣為曹州治唐省縣五代晉天福三年改為/防禦州開運二年陞威
 勝軍節度使天福十二年降為/刺史州周廣順二年陞彰信軍宋陞為興仁府建中/靖國
 二年改為興仁軍崇寧元年改為興仁府/大觀二年陞為大都督府政和元年罷明昌/六年
 為曹州直𨽻省部大定末河決徙治於東北七十/里舊乗氏城仍置濟隂縣附郭
 因之明改屬兗州府洪武元年以水患徙治安陵鎮/二年又徙治磐石鎮四年降為
 縣屬濟寧府正統十一年乃於乗氏/縣古曹國故城復置曹州改𨽻於兗
[005-117a]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為直𨽻州十三年陞為府
 設附郭縣疆域仍/州之舊
賜名荷澤編户七十四里
  單縣即古單/父邑也
 周為魯單父邑宓不齊巫馬/期為宰處秦屬碭郡漢置單父縣
 屬山陽郡為都/尉治東漢屬濟隂郡晉屬濟陽郡後廢南
 宋置離狐縣為北濟隂郡治地形志曰治單父城蓋/改單父為離狐也 皇
 輿表曰宋魏之離/狐即從前之單父北魏因之北齊郡/縣俱廢開皇/六年復置單
[005-117b]
 父縣屬濟隂郡唐屬宋州睢陽郡初武德四年以縣/屬戴州貞觀中改
 屬宋州至光化二年朱全忠以碭山乃所生之地表/置輝州單父屬之三年又於碭山置崇德軍乃移輝
 州治於/單父宋於縣置單州五代唐所/置宋因之金屬歸德府貞祐/四年
 陞單州為/防禦所元屬濟寧路初屬濟州又改屬東平府至/元五年仍為單州治屬濟寧
 路/明改單州為單縣屬兗州府洪武元年省縣入州/二年改州為縣屬濟
 寧府十八年改屬嘉靖二年/以河決遷治城北即今治也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屬曹州府編户四十二里
  城武縣漢髙祖過魯駐縣文亭以武功告成改楚/邱曰成武明洪武初鑄印局誤增土旁遂
[005-118a]
  沿之見/邑志
 周為郜國地詳圻/封志又為楚邱地秦屬碭郡漢置成武
 縣屬山陽郡並置郜城秺二縣郜城/屬山陽郡秺屬濟隂郡東漢屬濟隂郡
 省郜城秺/入城武縣晉屬濟陽郡南宋屬北濟隂郡北魏因之
 徙治古郜城北齊/於此置永昌郡隋屬濟隂郡開皇初罷郡即於縣/置戴州大業初州廢
 改屬/濟隂唐屬曹州尋屬輝州武德四年復置戴州以縣/屬之貞觀十七年改屬曹
 州光化二年朱/全忠表𨽻輝州宋屬單州因後唐/所置也金因之元屬曹州
 明屬兗州府初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改屬兗州府
[005-118b]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屬曹州府編户二十三里
  鉅野縣縣境周大野澤故名何承天曰鉅/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
 古大野地周屬魯國爾雅十藪/魯有大野秦屬碭郡漢置鉅野
 縣屬山陽郡東漢晉因之南宋俱屬高平郡北魏屬
 任城郡北齊/廢縣隋鉅野縣屬東平郡開皇二年/復置縣唐屬鄆
 州東平郡武德四年置麟州復置乗邱縣為屬五年/州廢乗邱屬鄆州貞觀元年省乗邱入後
 𨽻戴州十七年州廢仍屬/鄆州五代周置濟州於此宋曰濟州金徙濟州治任
 城縣省鉅野入州元至元/六年復置為濟寧路治明屬兗
[005-119a]
 州府洪武初改濟寧為府治任城鉅野為/屬十八年降濟寧為州隨州𨽻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濟寧為直𨽻州鉅野為屬八年
 濟寧仍𨽻兗州府以鉅野屬曹州直𨽻州十三年陞
 曹州為府縣仍為屬編户三十五里
  鄆城縣春秋成公十六年公還待/於鄆杜預註魯西邑也
 周為魯鄆邑春秋書鄆事者六惟城鄆與公還待/於鄆乃西鄆也東鄆即今沂水縣
 屬碭郡漢為廩邱縣地屬東郡東漢屬濟隂郡晉屬
 濮陽國北魏屬濮陽郡北周分廩邱置清澤/縣又於縣置髙平郡隋改曰
[005-119b]
 鄆城屬東平郡開皇初廢高平郡改清澤曰萬安縣/於縣置鄆州以廩邱為屬十八年改
 萬安曰鄆城為鄆州治大業初省廩/邱入鄆城縣改鄆州為東平郡治唐復置鄆州鄆
 城為屬初為州治貞觀八年鄆州徙治須昌五/代唐復改為鄆城屬鄆州周割屬濟州宋屬
 濟州金因之以水患徙/盤溝村元屬濟寧路明屬兗州府初/屬
 濟寧府洪武/十八年改屬
皇清因之雍正十三年改屬曹州府編户二十四里
  曹縣邑有曹南山即春/秋盟於曹南地也
 周為曹國詳圻/封志及宋楚邱貫二邑地二城皆/在縣境戰國時
[005-120a]
 屬齊秦屬碭郡本境内有秦安陽城/邑志云即宋楚邱漢為定陶縣西
 南境地境内有/濟陽城屬濟隂郡東漢因之晉改屬濟陽郡
 南宋屬南濟隂郡北魏初置西兗州與濟隂郡同治
 定陶後皆徙左城隋開皇/六年析定陶置濟隂縣為曹州
 治唐因之武德四年又析置蒙澤縣貞觀/元年䝉澤定陶俱省入濟隂縣宋金元因
 之皆為曹州治明初省濟隂入曹州尋改為縣洪武/四年
 改州為縣/屬濟寧府後又别置曹州縣仍屬之隨州𨽻兗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為直𨽻州十三年陞為府
[005-120b]
 縣仍為屬編户四十八里
  定陶縣尚書所謂導濟東出於陶邱/北即此爾雅再成曰陶邱
 古為陶邱堯初所都/故曰陶唐周曹國地詳前/曹縣戰國屬齊秦置
 定陶縣屬碭郡史記沛公項/羽攻定陶漢為濟隂郡治初為梁/國甘露
 二年又為/定陶國東漢因之晉為濟陽郡治南宋北魏仍屬
 濟隂郡北魏置西兗州北周改西/兗州為曹州定陶屬焉隋屬曹州尋改濟
 隂郡唐貞觀/元年省入濟隂縣名定陶鎮宋復置屬廣濟
 軍乾德初東疏菏水漕轉兵食於鎮置發運務開寶/九年改轉運司太平興國二年建廣濟軍四年割
[005-121a]
 曹澶濮濟四州地復置定陶縣屬廣濟軍熙寧四/年軍廢以縣屬曹州元祐元年復為軍領定陶
 廢軍縣屬曹州元因之明隨州𨽻兗州府洪武元年/省入曹州
 四年改曹州為縣復置定陶縣屬濟寧府十八年降/濟寧為州屬兗州府正統十一年復置曹州定陶屬
 焉/
皇清因之雍正二年分曹州為直𨽻州十三年陞為府
 定陶為屬編户一十九里
  濮州漢之濮陽縣也濮水名上承濟水逕/流於州之南故曰濮陽見水經註
 周為衛地春秋荘公十四年諸侯㑹於鄄杜註鄄衛/地今東郡鄄城也又國語云衛靈公之晉
[005-121b]
 設舍於濮水之上夜聞/新聲召師涓受之即此戰國時屬齊後又屬趙秦屬
 東郡漢置濮陽縣為東郡治東漢因之晉為濮陽國
 又析置/鄄城縣北魏為濮陽郡隋屬東郡開皇初廢濮陽郡/十六年改為濮州
 又析置昆吾縣大業初州/廢省昆吾縣入屬東郡唐為濮州濮陽郡武德四/年復置
 濮州天寶元年改為濮陽/郡乾元初為濮州濮陽郡鄄城縣倚郭漢鄄城縣屬/濟隂郡濮陽
 縣屬東郡武德初始以/鄄城為濮陽郡之倚郭宋濮州仍治鄄城縣金改屬
 大名府路元為濮州直𨽻省部明初省鄄城縣入州
 屬東昌府景泰三年以河患徙/治王村即今治也
[005-122a]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分為直𨽻州領范觀城/朝城三縣十三年撤
 直𨽻州改屬曹州府編户二十八里
  范縣齊人謂水之瀦曰氾邑志范水/在縣城東大瀦潭之别氾也
 古顓頊氏之墟夏商時為顧國詳圻/封志周時屬齊左傳/哀公
 五年晉范昭子奔齊封於/此又孟子自范之齊即此秦屬東郡漢置范縣屬東
 郡東漢因之晉屬東平國南宋屬東平郡北魏為東
 平郡治北齊/廢隋屬濟北郡開皇十六/年復置唐屬濮州濮陽
 郡武德初於縣置范州五年州廢/屬濟州貞觀八年改屬濮州宋金元因之隨州
[005-122b]
 𨽻省部明屬東昌府洪武二十三年/因河決徙今治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濮州直𨽻州十三年隨州改屬
 曹州府編户一十三里
  觀城縣本古觀國應劭曰即觀/城也左傳夏有灌扈
 古為灌國亦作/觀周戰國時屬魏後屬齊秦屬東郡漢
 置畔觀縣屬東郡東漢改曰衛國縣晉及北魏皆屬
 頓邱郡初省臨黄縣入太/和中復置臨黄縣開皇十/六年改曰觀城縣屬
 武陽郡初北齊又省臨黄縣入至是又復置臨黄並/析置河上縣大業初又省河上入臨黄並屬
[005-123a]
 武/陽唐屬澶州貞觀十七年省觀城入昌樂/臨黄二縣大業七年復置宋屬開德
 府皇祐元年省入濮陽頓邱/二縣四年復置省臨黄入金屬開州元屬濮州明
 屬東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濮州直𨽻州十三年隨州改屬
 曹州府編户一十里
  朝城縣境有古朝城齊桓公㑹/諸侯朝周處也故名
 古顓頊地周為衛之東鄙秦屬東郡漢置東武陽縣
 屬東郡縣在武/水之陽東漢因之晉屬陽平郡北魏改曰武
[005-123b]
 陽縣仍屬陽平郡北齊廢北周/復置屬魏郡隋屬武陽郡開皇十/六年改
 屬莘州又屬魏州大/業初州廢屬武陽郡開元/七年改曰朝城縣屬魏州魏
 郡貞觀十七年省武陽縣入臨黄莘縣永昌元年復/置為武聖縣開元七年改曰朝城元和中屬澶州
 尋又屬魏州天祐三年又改曰武陽尋復為朝城五/代唐同光元年伐梁屯兵於朝城屬興唐府石晉屬
 廣晉府後漢後/周並屬大名府宋屬開德府明道二年以河決移/治於杜婆鎮即今治
 屬大明府元屬濮州明屬東昌府
皇清因之雍正八年屬濮州直𨽻州十三年隨州改屬
 曹州府編户二十九里
[005-124a]
 
 
 
 
 
 
 
 
[005-124b]
 
 
 
 
 
 
 
 山東通志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