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0 欽定盛京通志-清-阿桂 (master)


[100-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
   古蹟一/
  奉天府境内郡縣古蹟
 興京
   承徳縣
   遼陽州
   海城縣
[100-1b]
   葢平縣
   開原縣
   鐵嶺縣
   復州
   寧海縣
   岫巖城
   鳯凰城
[100-2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
   古蹟一/
   臣/等謹案遼為有虞營州之域今錦州徒河故
   城相傳舜時已有之劉恕外紀周恵王三十三
   年齊桓公救燕破屠河即徒河也迨秦北築長
   城屬之遼東今寧逺有長城故址自漢以來置
   遼東西樂浪元菟諸郡則挹婁扶餘沃沮遼隊
[100-2b]
   安市襄平無慮徒河諸蹟今皆可考唐太宗征
   髙麗遼金建都宫室官署之傳益彰簡冊甄而
   録之謹志古蹟第三十四
[100-3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
   古蹟一/
  奉天府境内郡縣古蹟
 興京
  定理府在城西北舊址無考唐時渤海大氏建新/唐書挹婁故地為定理府領定瀋二州金
   史地理志東京定理府刺史故挹婁國地遼史/地理志瀋州挹婁縣遼嘗置定理府刺史于此
   本挹婁故地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范河清河/ 按范河清河俱在今鐵嶺縣南遼定理府刺
[100-3b]
   史之置及定州之廢史文闕畧不詳以金史參/考之金之挹婁縣即唐時渤海之定理府遼為
 興京興遼軍則定理府舊址為地無疑/ 界西北鐵嶺縣迤東南之 又按瀋州/
   新唐書誤瀋/為潘今改正
  建州在城東舊址無考元一統志金上京之南曰/建州明實録永樂二年置建州衛十年置建
   州在衛宣徳七年置建州右衛今按建州考之/遼金地志在淶州定理之間為 開原之南
 興京界内地乃我圖阿拉實明右衛也/朝岐邠故壌而赫 又按建州/
   有二一在錦州邊外五代史遼徙晉帝太后於/建州自遼陽更南行一千二百里始至元史托
   爾楚傳納顔叛托爾楚棄妻子與麾下十二騎/直抵建州拒咸平一千五百里是也遼置建州
[100-4a]
   保静軍於此元時未□即唐之崇州今為喀喇/沁及土黙特右翼境非渤海時所置之舊建州
   也語䝉古語托爾楚絆住也原作塔出納顔䝉/古 解見黑龍江城池卷原作乃顔今俱譯改
  南蘇州在城西高句麗置舊址無考晉書永和元/年燕王皝使慕容恪攻高句麗抜南蘇置
   戍而還隆安二年慕容盛襲高句麗抜新城南/蘇二城開境七百餘里隋書大業七年伐高麗
   分遣段文振出南蘇道新唐書乾封二年薛仁/貴破高麗抜其南蘇木底蒼巖諸城顯慶中置
   南蘇州於此後廢即按遼志以蘇州安復軍為/高麗南蘇州蘇州 今金州也今考漢志高句
   麗縣有蘇水高麗置城葢因此水為名晉載記/慕容皝自南陜以伐高句麗胡三省通鑑注謂
   南陜在遼東之東南蘇木㡳賈耽謂新城在遼/東東北則南蘇木底當在新城東南為今
[100-4b]
 興京界不在金州境可知舊志但據遼史/ 載南蘇木底二城入金州古蹟誤
  木底州在城西舊址無考晉書咸康八年慕容皝/擊高句麗高句麗有二道其北道平濶南
   道險狹慕容翰曰虜以常情料之必謂大軍從/北道當重北而輕南今以鋭兵從南道擊之出
   其不意丸都不足取也别遣偏師從北道縱有/蹉跌其腹心已潰四支無能為矣皝從之遂克
   高句麗葢從北豐而進者為北道從南陜入木/底城而進者即南道新唐書乾封二年薛仁貴
   攻抜之尋置木底州於此後廢又有新城亦在/界内晉咸康五年慕容皝擊高句麗兵及新城
   高句麗乞盟乃還隋大業九年復破高麗遣王/仁恭出扶餘道仁恭進至新城攻之不拔唐乾
   封二年李世勣伐高麗度遼謂諸將曰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遂壁西
[100-5a]
   南山臨城下進擊一十六城皆抜之胡三省通/鑑注新城西南傍山東北接南蘇木底等城
   按遼史以遼州為新/城誤詳後遼州注
  高句麗故縣在城北前漢書武帝元封四年開朝/鮮地置元菟郡又置高句麗縣為郡
   冶應劭曰故句麗國三國魏志漢武初以沃沮/城為元菟郡後為夷貊所侵徙郡句麗西北後
   漢公孫度時皆治高句麗縣呉書元菟郡在遼/東北相去二百里是也後廢 按漢志縣為小
 興京遼水所發源今葢即漢高句麗縣地高句麗國/ 北近渾河之源
   本在縣東去遼東千里漢置縣取其名耳元菟/郡雖初治沃沮尋徙句麗漢志可考方輿紀要
   謂公孫度始改置於遼東之北治高句麗縣非/是又呉書謂郡去遼東二百里而郡國志遼東
[100-5b]
   郡下云雒陽東北三千六百里元莬郡則云四/千里其實相去四百里也又按漢書元莬郡祇
   領三縣高句麗/上殷台西葢馬
   承徳縣
  瀋州今奉天府冶漢遼東郡渤海置瀋州故縣九/皆廢遼置興遼軍後改瀋州昭徳軍元曰瀋
   陽路遼史本紀太祖神冊六年詔徙檀順民於/東平瀋州地理志太宗置興遼軍後更名金史
   收國二年斡魯與遼軍遇於瀋州進抜其城後/更為顯徳軍又承徳縣治東北隅即古樂郊縣
   遼初俘薊州三河之民置三河縣於此後改曰/樂郊為瀋州治金因之又有章義遼濱挹婁雙
   城四縣後俱廢元初統名瀋州後曰瀋陽路尋/治遼陽明洪武二十一年修築故城周十里有
[100-6a]
   奇南有南闗曰定遼都衛許亢宗奉使行程録/自顯州一百五十里至梁漁務又一百三里至
   摩綽寨又八十里至瀋州宗按遼史志云瀋州/本挹婁國地又按唐書睿 時渤海大氏置瀋
   州轄定理府遼初廢州置三河縣後改樂郊縣/為瀋州治則知今承徳縣實古挹婁地而瀋州
   之名自渤海始樂郊之名自遼始也又考承徳/縣北至鐵嶺界七十里挹婁故城在鐵嶺縣南
   六十里承徳鐵嶺漢晉間同為挹婁國地此明/徵矣或據後漢書挹婁在夫餘東千餘里云其
   去遼東尚逺誤也今國語摩/綽拙也原作沒咄 譯改
  蒲州在承徳縣北四十里渤海置松漠紀聞興州/四十里至蒲河四十里至瀋州元一統志蒲
   河在瀋陽路源出鐵利國蒲谷流經蒲水田過/故名 按蒲州遼初已廢本鐵利國地自應以
[100-6b]
   蒲河得名以宋洪皓所記考之距瀋州四十里/今承徳縣城西北四十里香壚山蒲河源在焉
   蒲州之設/亦應在此
  集州在承徳縣東南渤海置奉集縣又置集州遼/史地理志集州懐衆軍古陴離郡地金史地
   理志貴徳州奉集縣遼集州奉集縣本渤海舊/縣元時廢明為奉集堡置鐵場百戸所屬鐵嶺
   衛明一統志在撫順千戸所南八十里今承徳/縣東南四十五里東去鐵嶺衛二百十里有土
   城周四里正南一門名奉集堡外有鳯集堡橋/即其遺址也並詳城池卷 按舊志集州古險
   瀆縣漢時險瀆縣高麗為霜巖縣渤海置州今/考險凟縣前漢屬遼東郡後漢設遼東屬國都
   尉險瀆應為遼東之西境又考綱目釋地險瀆/在樂浪浿水之東浿水又在高麗平壌城東則
[100-7a]
   險凟應在鴨渌江及高麗境舊志載入承徳縣/境今從刪又廣寧縣境舊志亦載有險瀆故縣
   或異地同名或建置不一姑存之以/志闗疑又按懐衆軍金史作懐逺軍
  崇信故縣在承徳縣東遼史地理志崇州隆安軍/本漢長岑縣地渤海置州故縣三崇山
   溈水綵城皆廢在京東北一百五十里冶崇信/縣金時廢 按長岑縣漢屬樂浪郡在今朝鮮
   界内遼崇州即其地也又按渤海州名有榮州/無崇州榮為中京所屬與湯興二州相次今遼
   史以崇州次於湯興後而東京所屬别有榮州/又不載其沿革疑崇字即榮字之訛而榮州又
   複出/也
  章義故縣在承徳縣西南漢㐮平地遼置昌義縣/為廣州治金改為章義元廢遼史地理
[100-7b]
   志廣州漢屬襄平縣高麗為當山縣渤海為鐵/利郡太祖遷渤海人居之建鐵利州統和八年
   省開㤗七年以漢戸置治昌義縣金史地理志/章義縣遼舊廣州皇統三年降為縣屬瀋州元
   廢明為章義站松漠紀閒瀋州六十里至廣州/七十里至大口明一統志章義廢縣在瀋陽衛
   西南六十里舊志今縣西南七十里有章義站/城周二里又西南七十八里有舊章義站城周
   四里故址並存焉詳見城池卷義按新唐書鐵/利故地為鐵利府領廣汾蒲海 歸六州海州
   非今海/城縣地
  靈源故縣舊址無考遼初建漁/陽縣後更名屬瀋州
   謹案前漢書遼東郡統縣十八襄平新昌無慮
[100-8a]
   望平房候城遼隊遼陽險瀆居就高顯安市武
   次平郭西安平文畨汗㳫氏後漢書遼東統縣
   十一而以高顯候城遼陽屬元菟郡安帝又増
   置六城領以邯鄉西部都尉核其方隅半在遼
   西今考之遼金元諸史其自渤海時已廢及更
   置者皆不可考惟遼金尚沿其舊雖有裁併猶
   可稽考爰備録如右
   遼陽州
[100-8b]
  渤海國在遼陽州東北唐時渤海大氏建遼改擴/東京遂廢 按渤海之地有三其曰郡者
   則兩漢晉魏隋也郡治遷徙不一或在幽兾兖/三州之地縣則金元有之惟屬山東濱州之一
   其曰國者則自唐始即大氏所都也地直營州/東二千里南北扺新羅東窮海西扺契丹地方
   五千里營州今錦州府境渤海去錦州東二千/里應不在遼陽境内則以遼陽境内舊址為渤
   海國/者誤
  遼陽郡其地即今遼陽州治遼曰東京遼史地理/志神冊四年葺遼陽故城以渤海漢戸建
   東平郡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升為南京/城名天福幅員三十里八門宫城在東北隅南
   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里外/城謂之漢城天顯十三年改為東京府曰遼陽
[100-9a]
   冶遼陽縣又金史遼時遼陽縣渤海為金徳縣/金因之元至元二十五年改為遼陽路明洪武
   五年改建定遼城廢遼陽縣屬按遼陽本漢縣/名屬遼東郡後漢安帝初改 元菟即晉廢其
   舊址久堙以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考之其地/當在州西北界承徳遼陽之間梁水渾河交會
   之處今州乃遼金之遼陽也遼志云本漢浿水/縣高麗改為句麗縣渤海為常樂縣浿水在漢
   樂浪郡今朝鮮界内金徳常樂乃渤海中京顯/徳府縣名皆不在此又按新唐書渤海所建府
   州無遼陽之名而遼史志即謂之遼陽故城金/志直云渤海遼陽故城疑唐中葉安東都䕶府
   廢後渤海置城於此謂之遼陽事或有之然考/遼史本紀太祖三年幸遼東神冊三年幸遼陽
   故城四年建東平郡天顯元年始攻抜渤海扶/餘城進圍忽汗城降大諲譔置東丹國太宗三
[100-9b]
   年遷民於東平郡是渤海未平之先遼陽之地/早入契丹初名遼東復名遼陽或即遼時命名
   非由渤海也遼志不考地理遂謂東京即平壤/城亦即忽汗州又即中京顯徳府以相去各千
   餘里之地合而為一誤甚又按唐置遼州即/今郡治與遼時所置在廣寧者並非一地
  平州在遼陽城東四十五里其廢址今為土堡俗/猶呼州晉書漢公孫度自稱平州牧魏克公
   孫淵遂置平州/晉因之後魏廢
  湯州在遼陽州西北遼史地理志本漢襄平縣地/渤海置州故縣五靈峯常豐白石均谷嘉利
   皆廢在東京西/北一百里金廢
  西安平故縣在遼陽州城東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三國呉志孫權遣謝宏陸恂
[100-10a]
   拜句麗王宫為單于恂等到安平口即安平縣/海口也晉書安平縣𨽻遼東郡咸康七年石虎
   將王華帥丹師自海襲燕安平破之後入高麗/為泊汋城唐書地理志安東府南至鴨緑江北
   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今遼/陽城東六十里有屯名安平即此
  紫蒙故縣在遼陽州東遼置屬遼陽府金廢遼史/地理志紫䝉縣本漢鏤芳縣地後拂湼
   置東平府領䝉州紫蒙縣後徙遼城并入黄嶺/縣渤海復為紫蒙縣今按其地皆不在今州境
  石城故縣在遼陽州東金置屬遼陽府金史地理/志興定三年以縣之靈巖寺為巖州名
   其倚郭縣曰東安置行省元省州按金初分巖/州地為石城縣今其地在遼陽 城東石城山
   並詳白/巖縣注
[100-10b]
  鶴野故縣在遼陽州西遼史地理志本漢居就縣/地渤海為雞山縣遼改鶴野縣屬遼陽
   府金因之仍屬遼陽元至元六年省入遼陽/縣明一統志鶴野廢縣在都司城西八十里
  襄平故縣在遼陽州北漢置縣為遼東郡治髙帝/八年封紀通為侯國後漢晉皆為郡治
   永嘉後屬慕容氏亦謂之遼東城慕容廆使其/子翰鎮遼東即是城也後入高句麗隋書大業
   八年度遼水圍遼東城新唐書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高麗抜遼東城以其城為遼州儀鳯初
   移安東都䕶府於遼東故城後後移新城賈耽/曰自營州東一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經汝羅
   守捉渡遼水至安東都䕶府五百里府故漢㐮/平地也方輿紀要在都司北七十里土人相傳
   今遼陽城西北隅故明定/遼左右後三衛治即其地
[100-11a]
  白巖故縣在遼陽州東北本高麗白崖城唐太宗/抜之以其地為巖州後廢遼復置治白
   巖縣屬瀋州遼史地理志巖州白巖軍本渤海/白巖城統縣一白巖縣金省改屬東京石城縣
   今巖州城在遼陽州東北五十七里石城山上/周四里一門詳見城池卷 按白巖𨽻瀋州故
   舊志於承徳遼陽均載今以地考之既/在遼陽境内承徳縣下應刪以免重衍
  居就故縣在遼陽州西南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省晉復置晉書咸和九年慕容皝擊其
   弟仁於遼東克㐮平居/就尺新昌皆降於皝
  興遼故縣在遼陽州西南遼史地理志本漢平郭/縣地渤海改為長寧縣遼曰興遼縣屬
   遼陽府/金廢
[100-11b]
  宜豐故縣在遼陽州西南遼史地理志置行州安/廣軍領宜豐縣為州治金史地理志皇
   統三年廢州以縣屬遼陽府元初縣廢明一統/志宜豐廢縣在都司城西南一百里 按金史
   近東梁河應在/州城太子河傍
  㳫氏故縣在遼陽州界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晉省三國呉志嘉禾初孫權欲征公
   孫淵陸瑁諫曰㳫渚去淵道里尚逺孫按㳫渚/在遼陽漢書遼東郡有㳫氏也時公 淵居襄
   平呉師航海遼東登自㳫渚考襄平實鐵嶺故/地遼陽西北至承徳承徳西北至鐵嶺道里數
   百故云/逺耳
   海城縣
[100-12a]
  沃沮國今縣城以東皆其故壌後漢書東沃沮北/與邑婁南與濊貊接在葢馬大山之東今
   按明一統志以葢馬大山地在朝鮮則其國都/在今縣界之外海州其外邑也但漢之葢馬即
   唐之葢牟則海城之為㓇沮地無疑後漢書又/有北㓇沮去南沃沮八百餘里特其舊址皆無
   可考東按三國魏志東東沮在高句麗葢馬大/山之 濱大海而居北與挹婁扶餘南與濊貊
   接初衛滿王朝鮮時㓇沮皆屬焉前漢書武帝/元封二年殺滿孫右渠分其地為四郡以㓇沮
   城為元菟郡後徙高句麗西北沃沮還屬樂浪/漢末臣於句麗其土地肥美背山向海宜五榖
   善田種人性盾直彊勇飲食居處衣服禮節有/似句麗北㓇沮去南沃沮八百餘里亦與挹婁
   接人抵其境壌廣潤長/白山迤西一帶皆是
[100-12b]
  海州今海城縣冶遼史地理志海州南海軍本㓇/沮國地高麗為沙卑城亦曰卑沙城或訛為
   卑奢城自登萊海道趨高麗之平壌必先出此/隋書大業十年來䕶兒出海道至卑奢城敗高
   麗將趨平壤高麗惧而請降新唐書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張亮程名振帥舟師自東萊度海襲
   沙卑城其城四面懸絶惟西門可上唐兵攻抜/之耀兵鴨緑江上渤海號南京南海府疊石為
   城幅員九里都督沃晴椒三州遼置海州南海/軍領耀濱二州縣一臨溟縣金天徳三年改名
   澄州元州縣皆廢明置海州衛於此漢按遼志/州本沃沮國地高麗為沙卑城考後 書東沃
   沮在高句麗葢馬大山之東漢之葢馬唐為葢/牟即今葢平縣也今海城西南至葢平界八十
   里是海城正在葢平矣自此説明則知在漢為/㓇沮在高麗為沙卑在渤海為南海府在遼為
[100-13a]
   海州更無疑也又按明一統志臨/溟廢縣在海州衛東一百八十里
  耀州在海城縣西南六十里本渤海椒州遼置耀/州領巖淵縣𨽻海州金廢今有耀州城周二
   里餘即其故址並詳城池卷縣按遼史地理志/耀州本渤海椒州𨽻海州故 五椒山貂嶺斯
   泉尖山巖淵皆廢東北至海州二百里嚴淵縣/東界新羅故平壌城在縣西南東北至海州一
   百二十里明一統志廢耀州在海州衛西南二/百里 考海城唐初置葢州入渤海為南京南
   海府統沃晴椒三州六縣遼時耀州即南海所/統之椒州也又漢書稱高句□葢馬大山在平
   壤今海城西南/實葢平界矣
  嬪州舊址無考遼史地理志在海州西北一百二/十里本渤海晴州領天晴神陽蓮池狠山仙
[100-13b]
   巖五縣遼盡廢改置嬪州柔逺軍屬海州/金又廢按之應在海城廣寧交界之地
  新昌故縣在海城縣東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永寧二年高句麗與鮮卑冦遼東太
   守蔡諷追擊之於新昌戰没晉亦為新昌縣咸/和九年慕容仁自平郭趨新昌都䕶王寓擊走
   之遂徙新昌入襄平時仁與慕容皝相攻也金/史地理志臨溟縣有鎮曰新昌疑即漢時舊縣
   地/
  遼隊故縣在海城縣西漢置縣屬遼東郡顔師古/曰隊音遂亦作隧後漢省公孫度復置
   三國魏志景初元年幽州刺史毌邱儉擊公孫/淵屯遼東南界淵逆儉於遼隊㑹天雨十餘日
   遼水大漲儉戰不利引軍遂明年司馬懿征淵/淵遣將軍卑衍楊祚屯遼隊□塹二十餘里懿
[100-14a]
   佯出其南而潛軍濟水出其北徑指㐮平晉廢/水經注大遼水東逕遼隊縣故城西遼史地理
   志仙鄉本漢遼隊縣渤海為永豐縣遼改名屬/東京遼陽府以仙人帛仲理得名也金廢明一
   統志遼隧廢縣在海州衛西六十里又順州遼/置本遼隊縣地在顯州東北一百二十里 按
   遼隊應在今三/汊河牛莊之地
  析木故縣在海城縣東南四十里遼史地理志渤/海為花山縣遼置縣改名屬遼陽府尋
   𨽻銅州廣利軍金皇統三年廢州以縣屬澄州/元省今有土堡周二里有奇土人猶稱析木城
   即其遺址今按遼志以析木本漢望平縣地而/諸志從之 考水經注大遼水自塞外東流至
   遼東之望平縣西屈而西南流逕㐮平縣故城/西是漢之望平居㐮平之北其地當在今遼陽
[100-14b]
   以北近遼河之上流析木在海城東南相去轉/逺遼志之言非是且遼志既以顯州之山東縣
   為漢望平縣而又以此為/望平縣亦自相矛盾矣
   葢平縣
  葢州今葢平縣治遼史地理志本高麗葢牟渤海/改為葢州又改辰州以辰韓得名井邑駢列
   最為衝㑹遼徙其民于祖州初曰長平軍尋改/辰州奉國軍統縣一建安金史地理志明昌四
   年罷哈斯罕建辰州遼海軍六年以與陳同音/仍名葢州領湯池建安岫巖熊岳四縣元史地
   理志初為葢州路至元六年并為東京支郡八/年省建安縣入州屬遼陽路元一統志葢州地
   最要衝稱為繁富契丹移其氏於上京西祖州/後陞為長平軍明初改置衛 按遼志辰州本
[100-15a]
   高麗葢牟城唐太宗㑹李世勣攻破葢牟城以/為葢州即此渤海初為葢州後又改辰州熊岳
   城亦高麗城叠石周二十里唐薛仁貴與高麗/大將温沙門戰熊山擒善射者于石城是已二
   城實同為高麗之門户考熊岳城在今葢平縣/西南六十里可知葢平之為唐時葢牟决然無
   疑若據朝鮮古志云辰韓反在朝鮮之東以為/甚逺不知海城周秦時實屬朝鮮今海城東南
   至葢平界六十里則古葢/州自在朝鮮之東明矣
  盧州在葢平縣西南六十里遼史地理志盧州元/徳軍本渤海杉盧郡故縣五山陽杉盧漢陽
   白巖霜巖皆廢在京東一百三十里治熊岳縣/西至海十五里旁有熊岳山金廢州併入縣隸
   葢州元省入建安至元三年又併建安縣入葢/州今縣城南六十里熊岳城即其址也詳見城
[100-15b]
   池/卷
  歸州在葢平縣西南九十里遼史地理志太祖平/渤海以降戸置州後廢統和二十九年復置
   治歸勝縣金廢州降縣為鎮隷復州今有土堡/曰歸州城周一里有奇即其故址詳見城池卷
  平郭故縣在葢平縣南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因/之晉省縣而城存晉書大興四年慕容
   廆以其子翰鎮遼東仁鎮平郭咸和八年仁據/平郭以叛慕容皝咸康二年皝襲仁於平郭自
   昌黎東踐氷而進凡三百餘里至厯林口捨輜/重輕兵趨平郭遂克之七年皝又使其子恪鎮
   平郭魏書太延二年北燕主馮宏奔高麗高麗/處之於平郭尋徙北豐後高麗改置建安城新
   唐書貞觀十九年伐高麗張儉進度遼水趨建/安城又李世勣言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安市先
[100-16a]
   下然後向建安二城葢相近也儀鳯初徙熊冿/都督府於建安故城賈耽曰自安東都䕶府西
   南至建安城三百/里故平郭縣也
  安市故縣在葢平縣東北漢置縣屬遼東郡後漢/及晉初因之後高句麗為安市新唐書
   貞觀十九年征高麗攻安市不克引還咸亨三/年高麗餘衆復叛遣將高侃擊之敗之於安市
   城渤海置鐵州遼史地理志鐵州建武軍本漢/安市縣高麗為安市城渤海置州故縣四位城
   河端蒼山龍珍皆廢冶湯池縣在東京西南六/十里金州廢以縣屬葢州元省入葢州鴨江行
   部誌湯也縣本遼時鐵州明一統志安市廢縣/在葢州衛東北九十里鐵場堡即其地又湯池
   堡在縣東北六十里即故湯池縣也置按遼志/鐵州本渤海置也其曰安市城者漢 安市未
[100-16b]
   有城高麗乃置城唐薛仁貴征高麗白衣登城/即此金時葢州所統有湯池縣即遼鐵州高麗
   安市城漢故縣也考今湯池堡去安市廢縣僅/十里耳良是又按安市唐書薛仁貴傳作安地
   開原縣
  開元府今開原縣治西元初設開元府後改開元/路明洪武中改元為原以其地為三萬衛
   史按明一統志古開原城在三萬衛西門外元/ 地理志金末其將布希萬努據遼東元出師
   伐之禽布希萬努至開元東土悉平開元之名/始此元時於此置萬戸府明因之設三萬衛耳
   又考舊志扶餘府黄龍府黄龍塞並在今開原/縣境此可據矣 布希萬努原作蒲鮮萬奴今
   譯/改
[100-17a]
  扶餘府後漢書在元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接土平敞宜五穀出名馬赤玉貂豽
   三國魏志扶餘去漢元菟郡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朝鮮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十里
   其民土著有宫室倉庫牢獄多山陵廣澤上宜/五榖其人彊勇謹厚飲食皆用爼豆會同拜爵
   冼爵揖讓升降以殷正祭天其國善養牲出名/馬赤玉貂□美珠珠大者如酸棗有軍事祭天
   殺牛觀蹄以占吉凶蹄解者為凶合者為吉其/居喪男女皆純白著布面衣去環珮大體與中
   國相彷彿新唐書夫餘契丹道也扶餘故地為/扶餘府常屯勁兵捍契丹領扶仙二州 按扶
   餘去漢遼東郡尚一千四五百里今之開原去/遼陽城僅三百餘里而赤玉美珠相傳出今黑
   龍江境内則扶餘之境乃盡寧古塔黒龍江諸/地非開原一縣也且史文明言方可二千里則
[100-17b]
   其廣逺可知開原特其南境若必拘泥/以開原非扶餘地此真鑿枘之見矣
  黃龍府自開原縣境東至吉林皆黄龍府地本渤/海扶餘府遼史本紀東京龍州黄龍府太
   祖平渤海次扶餘城有黄龍見於城上更名黄/龍府保寧七年軍將燕頗叛府廢開秦九年遷
   城於東北統安逺益威清雍凡州五黄龍遷民/永平凡縣三金史本紀收國元年正月太祖自
   將親攻黄龍府進臨益州州人走保黄龍取其/餘民以歸留羅索尼楚赫守黄龍上自率兵趨
   達嚕噶城八月次混同江無舟乗馬徑涉遂克/黄龍天眷二年改濟州利涉軍以太祖涉濟故
   也天徳二年置上京路轉運司四年改為濟州/路轉運司大定二十九年改隆州利涉軍貞祐
   初陞為隆安府元初屬開元路羅按今吉林城/西北二百餘里博屯山上有金 索墓碑末云
[100-18a]
   歸葬濟州之東南隩濟州即黄龍府據此則似/濟州在今吉林地矣不知山在西北二百餘里
   已明不即是吉林地且碑云濟州東南隩又不/知其在濟州幾百里也於吉林云在西北於濟
   州云在東南則是博屯正在二地犬牙相錯之/界將謂此山古屬濟州今屬吉林或未可定然
   即此知吉林濟州之相去數百里而不得合一/明矣考今開原正在吉林西北而古開元城實
   在縣境便知自此而東皆黄龍故地也縣又按/扶餘府地隣契丹遼改黄龍府今開原 及開
   原邊外之境扶仙二州遼時俱廢扶州即因夫/餘得名當為附郭所屬縣名見於遼史屬龍州
   者八屬通州者六當即扶仙二州所隷苐遼史/既言改夫餘府為龍州又言改龍州為通州而
   所置諸縣或沿或併尚仍其舊史有訛誤疑遼/之龍州其地本廣因□燕之役舊治已廢開泰
[100-18b]
   中移黄龍府于東北又分置通州也黄龍府所/屬長平等縣為扶州屬邑通州所属夫餘等縣
   即為仙州属縣也又按渤海夫餘府與契丹為/隣奉能過開原以北遼之黄龍府境則又加廣
   逺矣舊五代史言北至混同江僅百里是又遼/史遷府於東北之明證也若必專指開原未免
   拘壚爰悉引諸書附識於後以備叅考云許亢/宗奉使行程録自信州九十里至富魯貝勒寨
   又四十里至黄龍府契丹太祖初攻渤海射黄/龍於此即建為府自黄龍府東行六十里至托
   色貝勒寨為契丹東寨當強盛時俘獲異國人/遷徙襍處於此南有渤海北有鐵驪托歡東南
   有高麗東有女真室韋北有烏舍西北有輝和/爾黨項西南有奚故此地襍諸國風俗自托色
   貝勒寨九十里至曼濟勒噶貝勒寨道傍有契/丹舊益州賓州空城又六十里即古烏舍寨枕
[100-19a]
   混同江過江四十里至呼勒希寨松漠紀開自/上京一百五十里至拉林河一百十里至賓州
   渡混同江七十里至北易州五十里至濟州東/舖二十里至濟州一百八十里至信州北元一
   統志賓州之西曰黄龍府即石晉少帝初安置/之地 又按永平渤海置黄龍本渤海長平縣
   遷民本渤海永寧縣見羅索國語解見選舉卷/原作婁室尼楚赫解 人物卷原作銀术可達
   嚕噶解見人物卷原作達魯舌富魯解見黒龍/江城池卷原作蒲魯托色國語解見人物卷原
   作托撤托歡䝉古語解見名宦卷原作□渾蒙/古語曼濟勒噶纓絡也原作謾七離國語呼勒
   希愚蒙也原作和/里開今俱譯改
  銅山故縣在開原縣南遼史地理志同州鎮逺軍/本漢㐮平縣地渤海為東平寨太祖置
[100-19b]
   州軍曰鎮東後更名治東平縣兼領永昌縣金/州廢縣属咸平府大定二十九年改曰銅山元
   廢北盟㑹編二十八程至咸州二十九程至同/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耕種殆遍地宜穄
   黍全遼志銅山縣在開原城南三十里俗傳銅/驛即古縣址 按遼史誤銅州為尚州今從金
   史改/正
  清安故縣在開原縣東北遼史地理志肅州信陵/軍冶清安縣金皇統三年廢州以縣属
   咸平府元廢許亢宗奉使行程録自咸州四十/里至肅州又五十里至同州又四十里至信州
   金王寂遼東行部誌清安縣世傳遼太祖始置/為肅州金為縣元一統志清安縣故城在咸平
   府西北舊肅州金皇統三年改為縣後廢城址/猶存全遼志清安縣在開原縣東北三十里又
[100-20a]
   有榮安廢縣在縣西遼河西/岸亦金置属咸平府元廢
  慶雲故縣在開原縣西南本渤海䝉州地遼史地/理志太祖俘檀州民置檀州俘密雲民
   置密雲縣於此後改州為祺州祐聖軍縣曰慶/雲縣金州廢縣屬咸平府元廢縣為慶雲驛元
   史地理志至元三十年置遼陽路自慶雲北至/海蘭率賓凡三十八驛金王寂遼東行部誌慶
   雲縣本遼祺州歸仁縣遼安州桞河縣舊韓州/也先徙州于奚營後改為縣以地近柳河故名
   之乙亥次韓州州故城在遼水側常苦風沙移/于白塔寨又為遼水所侵移于今柳河縣又以
   地非衝途徙于舊九百奚營即今所治是也丁/巳次哈達千戸寨哈達漢言峯也以寨居山下
   故名戊午次達巴罕千戸塞達巴罕漢言嶺也/以其通分水嶺故名己未㓇桑阿千戸寨桑阿
[100-20b]
   者孔也寨近高麗舊城故名辛酉次布拉克寨/布拉克漢語煖泉也以山間流水一股經冬不
   氷故名壬戌次奎千戸寨漢言村庄也宿雅塔/拉庫寨漢言火䥥火石也癸亥次和勒敦千戸
   寨和勒敦漢言松山也宿茂摩囉寨漢語木盂/子也庚子次博囉和屯千戸寨博羅和屯漢言
   青城也辛丑次咸平府宿府治之安忠堂遼為/咸州本朝初置咸州詳□司後陞咸平府己酉
   宿清安縣治之生明堂世傳遼時為宿州本朝/為縣甲寅宿銅山縣遼之同州也本朝為東平
   縣焉全遼志慶雲縣在開原城西八十里有塔/存焉方輿紀要在鐵嶺衛西北五十里 按今
   開原城西南四十里慶雲屯即其故址也又按/祺州遼史誤棋州今從金史改正 哈達解見
   京城卷原作胡㡳峯誤解作山國語達巴罕嶺/也原作南謀懶桑阿孔也原作松瓦孔誤解作
[100-21a]
   城布拉克蒙古語解見黑龍江山川卷原作闗/羅村莊誤解作清河雅塔拉庫原作耶塔刺虎
   和勒敦菓松也原作和魯奪茂摩囉木椀也原/作蒙古魯博羅和屯博羅䝉古語解見奉天府
   山川卷和屯國語解見人物卷原作鼻/里合土青城誤解作范河今俱譯改
   鐵嶺縣
  銀州今鐵嶺縣治唐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遼史地理志銀州富國軍太祖以銀治更名
   領延津新興永平三縣金史地理志皇統三年/廢州省延冿永平二縣入新興徙新興治故富
   州隸咸平府元廢縣仍隷咸平許亢宗奉使行/程録離興州五十里至銀州又四十里至咸州
   明洪武二十一年在今縣東南五百里故鐵嶺/城置衛二十六年徙冶於此 按瀋州銀州秦
[100-21b]
   漢時同為挹婁國地六朝及隋銀州属越喜耳/下文興州注云在鐵嶺縣南六十里興州即挹
   婁今考承徳縣有古奥婁河奥婁即挹婁也鐵/嶺南至承徳六十里此可驗矣又唐書渤海傳
   以越喜故地為懐逺府舊志亦云改富州属懐/逺府遼之銀州富國軍竇因渤海富州而改名
   也瀋州今為承徳銀州今為鐵嶺挹婁越喜又/何疑乎又按富州屬縣渤海曰富夀優富遼更
   富夀為延津更優富為新興金又改延津為新/興以隷咸平今鐵嶺縣則渤海之富夀遼之延
   津金之新興也又有故新興城在鐵嶺治東則/渤海之優富遼所置新興縣也又永平廢縣在
   鐵嶺東北又按鐵嶺一縣近南者為/定理府所統近西者為雙州所統
  咸州在鐵嶺縣境漢属樂浪郡唐安東都䕶天寳/中治營平二州之間即此遼使地理志咸州
[100-22a]
   安東軍本高麗銅山縣地渤海置銅山郡地多/山險㓂盜以為淵藪乃招常平等州客戸數百
   建城居之初號浩里太保城開泰八年置州治/咸平縣金史地理志初為咸州路天徳二年陞
   為咸平府縣八平郭銅山新興慶雲榮安玉山/清安歸仁悉隸焉元仍置咸平府初隸開元路
   復隸遼東元一統志銅山郡故城在咸平府南/咸平秦築障寨以限要荒漢唐嘗置都督府負
   山阻河控制東土明改咸平属鐵嶺衛今按明/一統志云開原路渤海為上京龍泉府 遼史
   云咸州在渤海龍泉府南則知非即開元也大/金國志許亢宗奉使行程録云自銀州四十里
   至咸州則知咸平在今開原之南鐵嶺之東北/也惟全遼志古蹟所載獨云咸平縣在開原縣
   城東北隅考開元自是古扶餘地舊志所謂渤/海氏取扶餘地改扶餘府又為龍泉府是也今
[100-22b]
   遼史既謂咸州本高麗銅山地渤海置銅山郡/地在龍泉府南夫云渤海銅山已不得厠入扶
   餘况云龍泉府南而全遼志乃云開原城北可/乎即如松漠紀聞云咸州南至瀋州二百十里
   御寨行程録云瀋州樂郊館北至咸州咸平館/二百二十里今自
 盛京北至開原竇二百餘里明言從餘也若謂咸平/盛京北行抵開原南界其里得二百
   必越過開原而在其隅之東北當又不知其相/去幾里乃僅云二百耶且於文亦不得云北至
   開原而止也據遼史銅山之説咸平於古當在/扶餘越喜二國之交渤海龍泉府南今鐵嶺地
   為似作䝉古語浩里例/也原 郝里今譯改
  興州在鐵嶺縣南六十里遼史地理志興州中興/軍渤海置州治常安縣金史地理志大定二
[100-23a]
   十九年改為挹婁縣属瀋州北盟㑹編第二十/四程至梁魚務過遼河二十七程至興州許亢
   宗奉使行程録自瀋州七十里至興州遼太祖/破渤海建為東京路自此所至居民稍盛元時
   廢明時改為懿路城周三里有奇永樂五年修/築置左中二千戸所於此今為懿路站並詳城
   池卷吉按遼志興州本漢海宜縣地渤海置州/領盛 蒜山鐵山三縣皆廢在東京西南三百
   里金志挹婁縣遼舊興州常安縣遼嘗置定理/府於此本挹婁故地遼金二志互異當從金志
   又遼史中興軍金/史作興中軍亦異
  貴徳州在鐵嶺縣東南遼史地理志貴徳州寧逺/軍本漢囊平縣地漢公孫度所據太宗時
   以所俘漢民置聖宗建貴徳軍又置貴徳縣為/州治金廢軍存州治縣元一統志貴徳州今廢
[100-23b]
   為巡檢司公孫廢城在貴徳州漢末公孫度為/遼東太守治㐮平傳子至孫據有其地遺址尚
   存又大寳城亦在貴徳州方輿紀要貴徳在瀋/陽衛東八十里又奉徳廢縣在貴徳州東遼志
   属貴徳/州金廢
  信州在鐵嶺縣東北界遼史地理志本越喜故地/渤海置懷逺府治懐福縣聖宗開泰七年以
   地鄰高麗置信州彰聖軍又改置武昌縣為州/治金為信州彰信軍元時州縣俱廢元一統志
   信州在黄龍府西治武昌縣金皇統三年置志/按信州自是古越喜地在今開原縣南全遼
   云在開原東北三百十里非是又按科爾沁左/翼東南三百八十里有故城土人呼為信州城
   但以地里考之鐵嶺東北遼/時信州境也故仍附誌焉
[100-24a]
  雙城故縣在鐵嶺縣西遼史地理志雙州保安軍/本挹婁故地渤海置安定軍久廢烏魯
   斯王從太宗南征以所俘鎮定二州之民建城/置州冶雙城縣全遼志雙城縣在鐵嶺城西六
   十里考鐵嶺實為挹婁國地今挹婁城在其南/境雙州在鐵嶺城西知亦挹婁故地也 烏魯
   斯䝉古語解見人物卷/原作漚里僧今譯改
   復州
  永康故縣今復州治遼史地理志復州懷徳軍興/宗置統縣二永寧徳勝金大定七年更
   名永康元廢明置衛於此元一統志廢復州本/遼遷民縣属黄龍府後置復州號永寧軍節度
   改縣曰永寧復又更為永康省豐水扶羅入焉/金因之地肥沃有耕稼之利明一統志復州衛
[100-24b]
   在都司城南二百四十里又舊志云永寧監城/在復州城北五十里明初𨽻苑馬寺嘉靖十四
   年苑馬寺卿楊最以石甃之/神宗五年重修並詳城池卷
  歸勝故縣在復州城北六十里有土堡遼史地理/志歸州太祖平渤海以降戸置後廢統
   和二十九年伐高麗以所俘渤海戸復置又/按復州城南六十里有横山縣建置無考
   寧海縣
  化成故縣今寧海縣治遼史地理志蘇州安復軍/本高麗南蘇地興宗置兼置來蘇縣為
   州治金廢州皇統三年改置化成縣𨽻復州貞/祐四年復陞為金州元廢明一統志唐置金州
   至元廢今置金州衛於此又有懐化廢縣在縣/東遼置属金州金廢松漠紀聞東京有蘇扶等
[100-25a]
   州與中國登州青州相直東丹王封于此謂之/人皇王不得立自蘇乘筏浮海歸唐鴨江行部
   誌自永康次順化營中途望西南兩山巍然浮/于海上訪諸野老云此蘇州闗也遼之蘇州今
   為化成縣闗禁設自有遼以其南來舟楫亦出/此途不能登岸想隋唐之伐高麗兵糧戰艦亦
   自此來南去百里有山曰鐵山常屯甲士七千/人以防海路 按元史有金復屯田萬戸府是
   元亦未嘗廢也又按遼志謂蘇州本高麗南蘇/地漢志高句麗縣有南蘇水或城因此得名今
   以地里考之南蘇州不應/在寧海界内恐不免附㑹
  哈斯罕路金史本紀太宗天㑹二年命南路軍帥/楝摩以甲士千人益哈斯罕路以備高
   麗七年徙哈斯罕路節度使治寧州置都統司/明昌四年廢有化成闗國言曰哈斯哈雅通考
[100-25b]
   遼遷女真大姓于遼陽之南而著籍焉使不得/與本國往來謂之哈斯罕又金史呼錫黙傳以
   哈斯罕歸太祖自言為始祖兄阿庫納之後北/盟㑹編遼太祖遷女真大姓數千戸置遼陽之
   南使不得與本國相通名曰哈斯罕謂之熟女/真自咸州東北分界入山谷至於粟末江中間
   所居𨽻咸州兵馬司許與本國往來非熟女真/亦非生女真也自粟末之北寧江之東北處界
   外者則謂之生女真遼國沿邊置東京黄龍府/兵馬都部署司咸州湯河兵馬司東北路統軍
   司分𨽻之謂之羈縻道隅按寧州遼属東京道/縣一新安史雖不言方 而闗曰化成則即為
   寧海境無疑曷哈斯罕國語解見闗郵卷原作/合蘇欵又作 蘇館哈斯哈雅䝉古語哈斯玉
   也哈雅牆也原作曷撒罕酉棟摩國語解見名/宦卷原作誾母呼錫罕裙也原作胡十門阿庫
[100-26a]
   納窮盡之盡也原作/阿古迺今俱譯改
   岫巖城
  秀巖故縣在岫巗城東本名大寧鎮金明昌四年/升為秀巖縣秦和四年廢為鎮貞祐四
   年復為縣元廢明設撫民通判駐此今為岫巖/明一統志在都司東南三百里今葢平縣東二
   百四十里有新秀巖城其東十里又有舊秀巖/城舊志新秀巖城在縣東一百六十八里舊秀
   巖城在新城東四里/皆非今秀巖城地
   鳯凰城
  開州即今鳯凰城遼史地理志開州鎮國軍本濊/貊地屬東京高麗為慶州渤海為東京龍原
[100-26b]
   府都督慶鹽穆賀四州事故縣六曰龍原永安/烏山壁谷熊山白楊皆廢叠石為城周圍二十
   里唐薛仁貴征高麗與其大將温沙門戰熊山/擒善射者於石城即此遼太祖平渤海徙其民
   于大部落城遂廢聖宗伐新羅還周覽城基復/加完葺開泰三年遷雙韓二州千餘戸實之號
   開封府開逺軍節度更名鎮國軍治開逺縣兼/領鹽穆賀三州金廢全遼志開州城在遼陽城
   東三百六十里即今鳯凰山堡四面石崖峭壁/東北二門城隨山鋪砌可容十萬衆唐太宗駐
   驆於此城今廢東按後漢書濊貊與高句麗沃/沮南與辰韓接 窮大海西至樂浪新唐書渤
   海以濊貊故地為東京曰龍原府亦曰柵城府/領慶鹽穆賀四州又云龍原東南瀕海日本道
   也其地在今朝鮮東界考明成化中朝鮮使還/遇掠鳯凰山下奏乞更開貢道於舊路南因築
[100-27a]
   此城則今鳯凰城已非遼為開州渤海為龍原/之舊矣古今建置不同特存其名耳不必膠柱
   而論也又舊志云鳯凰城在府東南四百二十/里遼陽一百二十里四百二十减一百二十知
   城去遼陽果三百餘/里也全遼志説合
  博索府在鳯凰城東金史地理志博索府路國初/置統軍司天徳二年置總管府貞元元年
   與海蘭路總管並為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此/路皆明安戸元史地理志元初以博索府廣寧
   府等作四路至元十七年以博索府属遼陽行/省後廢博索府為巡檢司唐賈耽道里紀登州
   東北海行入鴨緑江口舟行百餘里又小航沂/流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渡遼水五百
   里至安東都䕶府府故㐮平城也東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建安城三百里故平郭縣也
[100-27b]
   南至鴨緑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明/一統志博索府在遼東都司東四百七十里金
   置總管府元省汋按此為自營州陸行之路安/平係西安平泊 口泊汋城當即博索二字之
   轉音也唐貞觀二十二年薛萬徹伐高麗圍泊/汋城而還即此据賈躭所紀城在鴨緑江北西
   南去鴨緑江入海處僅一百三十餘里元時所/以割高麗之義州來属也漢志稱馬訾水由西
   安平入海焉訾即鴨緑江元一統志亦稱鴨緑/江由博索府東南入海則博索之本于泊汋明
   矣九又按自遼陽城守東南至鳯凰城守界一/百 十里鳯凰城東南至義州界一百二十里
   為朝鮮界凡三百十里明志稱鳯凰城在遼東/都司東南三百五十里博索府應在鳯凰城東
   一百餘里今博索/原作婆速 譯改
[100-28a]
  來逺州在鳯凰城及岫巖東南界遼史地理志來/逺城本熟女真地統和中伐高麗以燕軍
   驍猛置兩指揮建城防戌兵事属東京統軍司/金史地理志來逺州舊來逺城本遼熟女真地
   大定二十二年升為軍後為州元一統志來逺/城本熟女真地遼伐高麗於此建城先是高麗
   軍敗值冬雪彌旬不止人馬多斃軍會鴨緑江/餘軍漂溺遼主隆緒次來逺界有防邊猛軍數
   十人遇而刼之逮間所從來開襟示其金製環/甲衆軍驚散遼主至遼城收不在營中者誅之
   金升來/逺軍
 
 
[100-28b]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