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0 欽定盛京通志-清-阿桂 (master)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四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御製古今各體詩卷上
[014-2a]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四
 天章
 皇上聖製
  詩乾隆四十三年戊戍/
   追復睿親王封號并復其宗嗣襲封予謚配享詩
    以誌事有序/
  稽宗盟之軼事展親兼以褒功覈方䇿之遺聞申枉因
[014-2b]
  而繼絶睿親王者屬本懿藩分居執政勤勞王室棐忱
  洵同姓之良綏定燕京偉績更諸王之冠顧以任隆見
  嫉亦或氣盛招尤履霜之釁潛積於多年戴盆之寃頓
  興於既逝折斂衣為左證理知所必不然肆羅織以深
  文獄甚於莫須有徒以衆怨之搆成貝錦而執作爰書
  尚非
親政之年矯綸綍而竟從重典繄予恭披
實録鑒王實有大勲當危疑推戴之時拒羣議而匡扶
[014-3a]
冲主迨戡亂肅清之際迎
聖駕而肇建丕基且誡比列之謟諛朂以尊
君親
上復斥同懷之愆戾加以義正詞嚴厯歴具存班班可考
  𬗟其誠藎皎如白日青天嘉乃壯猷允矣信今傳後
  使果有不軌之志未嘗無可乘之機乃貞心既矢於
  寢興豈逆跡轉萌於泉壤無端而暴其罪狀每惻於
  中如是而坐以叛名宜昭其屈念疇昔非由
[014-3b]
親决弗嫌成案之翻為國家特叙成勞惟協公評之當用
  是復其王爵仍教世襲茅封並為録彼宗支咸使列
  於
玉牒葺園寢而春秋祀享配
太室而殿廡筵班補列傳以連篇準易名之一字推
祖宗之恩意辨誣足勝金縢勉子姓以欽承守緒奚煩鐵
  劵爰成四韻并引長言
  流言恐懼似周公公則生前王已終睿親王之寃獄/與周公之被流
[014-4a]
  言相似然公之受謗在生前故恐懼可以有待王則/遭誣於身後故是非無以自明然予恭閲 實録
  為之昭雪較諸感風雷而發/金縢者似尤光明正大耳無倖位心真是睿有開
  基業孰齊忠謚増一字非私惠論定千秋付衆同配
  食襲封推
祖澤睦親惇叙朂宗功
   命仍稱禮鄭豫肅諸親王及克勤郡王原封爵號
    並予配享詩以誌事有序/
  溯維城於王室同扶有永之
[014-4b]
鴻圖考列爵於宗盟各著非常之偉閥事在本朝為極盛
  蹟皆前古所罕聞每以繹尋
實録之文因有追叙成勞之典粤稽禮邸實惟讓王四路
  分殱薩爾滸助揚
神武連營並克山海闗奮厲師貞翊
聖明而特表藎誠誅逆惡而不徇私義至鄭王屬居近派
  䝉
太祖育自宫中初定平壤之盟旋鼓寧逺之勇遵化歸化
[014-5a]
  頻建豐庸松山杏山疊施勝算剪强藩而成一統識
  裕先幾膺攝政而䟽千言監陳
前憲若夫論功之最惟豫尤超㓜統偏師荷嘉名之
肇錫獨抒長䇿舉大勢以全規洎入燕京遂專閫節破潼
  闗而追流冦狂魄尋僵平疆介以定中原游魂自滅
  又如肅武親王之百戰稱雄而秦地恢城蜀疆殪賊
  勳尤崇也他若克勤郡王之屢征奏㨗而降納朝鮮
  計圖明塞畧更優焉是為同姓之股肱名皆炳著並
[014-5b]
  昭當年之耳目人所艷稱乃日久而舊號俱更雖世
  及而遺風幾冺爰命復原封之字俾同竹帛以常新
  並教列配享之廂咸侑馨香而弗替餘凡類似悉予
  詳求念櫛風沐雨之勞使徴獻者知功宗之不朽比
  礪山帶河之永期襲次者懐祖烈以毋忘用紀長謌
  並疏小引
  貝勒讓帝如汝陽為最太祖大事禮親王於諸子中/ 長而功徳隆茂衆望皆屬
  能太宗禮親王因作議書言紹承大統必得聖君始/ 勘亂致治以成一統自顧徳薄願共推戴 四
[014-6a]
  貝勒嗣位入朝遍示諸貝勒大臣衆皆喜之/ 太宗辭讓再三王意益懇切乃 従薩爾滸
  戰我武揚薩爾滸之戰禮親王同薩爾太宗隨事/太祖土功詳見向所作 滸山書 推
  戴
冲主出丹誠叶/不私子孫徳尤彰王之世祖嗣位時禮親/ 子碩託孫阿逹禮
  曽孫謀立睿親王禮親/王發其謀並誅之云
宫中育養子姪行其名曰濟爾哈朗叶祖鄭親王為於宫/太 親姪㓜育
  中號和/碩貝勒戰功多矣難數詳同攝政亦抒謀臧滅吳三
  桂見早强鄭親王病劇恩未世祖臨問泣對曰臣受/ 三朝深 能仰答不勝感痛惟願
[014-6b]
  以取雲貴滅吳三桂統一四海為念之先世祖/為之大慟逆藩日後之謀果不出王 見也㓜領
  偏師建蹟昂褒䝉
聖嘉賜美名叶宗豫親王㓜統偏師輒有功呼爾/太 嘉之 賜號額爾克楚直入潼
  闗賊奔商旅師平定江南疆功莫大焉䇿允良王之/戰功
  甚多難以縷舉至其破潼闗逐闖賊/及平定江南尤其功之最著者也整兵直入肅親
  王陣斬巨冦張獻忠叶/悉平内地讋諸羗肅親王射/殪張獻忠
  並削除羣賊/平定陜西禮親王子智獨長克勤郡王為禮親/王長子有勇謀
  以悃愫復勇往叶/盟定朝鮮勣克襄克勤郡王嘗同/大貝勒阿敏及
[014-7a]
  鄭親王征朝鮮克四城諭朝鮮王李倧降時阿敏懷/異志欲直趨朝鮮王京倧挈孥奔遣其臣進昌君求
  和衆議許之阿敏不允克勤郡王宻與鄭親王議駐/師平山城遣使往諭倧報命願嵗貢方物遂許其降
  既盟告阿敏阿敏以未與盟仍縦兵大掠勸/之不聴復令倧弟李覺與阿敏盟乃班師恨未得
  與定北京叶/ 克勤郡王於崇徳三年以疾薨於軍/太宗聞而痛哭加以 恩禮故未
  及與入闗/定燕京也是皆巨擘輝天潢與復舊號並配享叶/
  未及者付考詳並教一一稽宗盟叶貝其餘宗室諸/王 勒等有功績
  顯著其封爵後經降奪/者並命宗人府查奏雪寃彰善示後蘉

[014-7b]
宗恩澤予衍慶本支百世奕禩昌
   恭題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
戰蹟輿圖六韻有序/
  盛京吉林處乃我
祖宗肇迹興王之所而皇輿全圖所繪向未賅備因敬稽
實録事蹟命將軍𢎞晌等詳考道理形勢按圖増補且勅
  大學士舒赫徳阿桂等董所司拓為大圖於
聖武豐功標注地名之右恭紀
[014-8a]
太祖
太宗親征及
遣諸王貝勒等征討者為地凡一百四十有四圖既成將
  以壽之棗梨垂示久逺緬維我國家自長白
發祥以至奄有遼瀋
鴻業經營規模大備而我
太祖
太宗戰勝攻取
[014-8b]
開創艱難皆有山川疆域可考迄今按圖展對益可想見
  當年
景命所貽
前勞所啟用是恭賦成什誌不敢忘即以是詩録之幀首
  我世世子孫遵覽斯圖其尚欽承敬畏以鞏億萬載
  丕丕基而于余所以述
祖徳而垂後昆者庸可忽乎哉
龍興東海佑承
[014-9a]
天創業時仔
二帝肩因以輿圖考當日注之戰蹟示千年
祖功並茂徳貽後
宗徳還兼功繼前心膂折衝同禦侮
躬親執鋭更披堅凡經一百四十處廼致九州萬國全享
  此泰平守噐者可忘
先器弛勤䖍
   東巡盛京叩謁
[014-9b]
祖陵是日啟蹕得詩八韻有序/
  山成鼎峙億萬年
天作基祥命憶巽申廿四載地暌致慤曩以
慈駕之途艱逺渉遂爾藐躬之儀闕續脩兹猶禫祭之未
  臨惟此
精禋之可舉廼涓吉日復謁
祖陵三至斯循敢曰事能繩
武長言不足遹惟志切覲
[014-10a]
光於時夏閏已過秋初甫半月明萬里&KR0770宵中對以揚輝
  露白前朝若春至履之増怵指巖闗而先度道維舊
  而路則新睠陪都以再經昔為入而今則出撫閭閻
  之繁庶恩與頻施緬
開創之艱難詠宜三復由程肇始即事成章
  憶曽甲戍别陪京迴望依依不盡情祇慮
髙年勤䟦渉泣思/因 慈聖母慈愛凡巡幸處必欲同行後/ 壽漸髙不宜逺渉凡陸程稍久者
  即不敢扶侍至今安輿故盛京之/行自甲戌後 越廿四年未舉故教逺路罷巡行
[014-10b]
  而今愴無復瞻顧爰此攄其久眷誠吉禮槩因居服
  罷尚在二十七月之内惟因追逺展摹恭謁罷之祖/陵於凡行獵閲兵及盛京筵宴等事一切
明禋惟是展䖍呈縈懷二紀瞻
神壤撰日三秋啟翠旌自是兩都孰東道幸兹萬寳閲西
  成仍宣緹騎戒蹂躪更與烟村免賦征厯厯敬看
開創蹟守成責重凛虧盈
   山海闗三依
皇祖原韻
[014-11a]
  陪京來往路底藉此為邊大將四城築接築四城皆/徐達所建
  經臣列戍連熊廷弼守此/時列戍猶存操戈室未已廷弼駐山海/闗經畧軍務
  而王化貞為巡撫廷弼主守化貞主戰朝議右化貞/者詆廷弼廷弼憤上言經撫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
  攻恃有樞部樞部佐鬬恃有閣臣臣今無望矣時事/艱危而操戈同室廣寧之棄我兵追逐化貞二百里
  如入無人之境所謂設險者安在益以信成功天心/助順師克在和我國家以同心協力開創 而明
  季門户攻訐足鑒萬世/可曉然於在徳之義矣設險地空傳
天佑開今業
祖功仰昔年庶哉孶户口久矣靖烽烟須識養而教慢論
[014-11b]
  經與權三番臨古塞一瞬逝波川惟是亹繩
武景思益惕然
   出山海闗作
  並山臨海守原固遼矣長城那守齊重鎮徒防永平
  左大軍早過順天西明設重鎮守扼山海闗以防我/兵而我大軍每従古北喜峯諸
  口入邊明兵曽莫能禦即如天聰三年我京袁太宗/親統六師征明 駐營土城闗進圍燕 崇煥
  祖大壽始自闗/外倉猝赴援也彼非設險况失徳明自神宗以後朝/臣惟門户紛争百
  姓以科斂愁怨紀綱凌替自速滅亡徳之不務雖設/險何益而我 太宗恤衆愛民 上下同心共
[014-12a]
  成能攴鴻業實為一家天之所佑固非彼失徳者之/所 今則中外 陪京且在關外山海之險不
  過僅存/闗名耳我以同心自受
禔今日兩京為坦路小哉何用説丸泥
   姜女祠
  叢祠舊築海山邊善哭偏因姜女傳金鑄應嫌范蠡
  譎墨胎可比伯夷賢五金皆可鑄像今自西藏所貢/梵銅佛像雖周時所鑄然漢明
  帝時佛法始入中國則中國之鑄像以越為最古矣/此祠中泥塑姜女俗謂之増胎又謂之墨胎若木像
  則謂之減胎又謂之香胎不獨伯夷之為墨胎氏也/向年題玉泉山呂祖洞詩有墨胎古洞閲時年之句
[014-12b]
  未注明因/並誌之蕭風枯樹哀弦冩明月清波古鏡懸路便
  一臨縁節義訂訛意已具前篇杞梁事見左傳其謂/為秦始皇時者未免
  傳疑附㑹前癸亥作已訂其譌惟/因節義可尚故經臨一再題句云
   寧逺道中作歌
  在明為闗外爾時其意欲寧逺奈其寧之不得道詎
  祗失逺且失近叶/在今亦闗外坦坦蕩蕩行往返即
  云内外已贅辭那更逺近較末本近實為本逺實末
  寧已為先寧彼晩其明先自未寧已上下否隔車轅
[014-13a]
  僨叶/
祖戎衣定天下百年教養武早偃兩都時邁此亨衢村村
  富庶耕鑿稳新疆乃更籌久安倍萬斯載慮勤懇
   寧逺祖氏石坊叠舊作韻二首
  翠華迤邐度秋朝祖氏石坊復見遥雖是貳臣背明
  國却成世族事清朝昨明國史館以明臣降附本朝/者列為貳臣傳并視其厯著勛
  績忠於我朝如洪承籌等為甲編其進退無據不齒/於人如錢謙益軰為乙編以示褒貶若祖大壽雖由
  明總兵來降有負勝國然在本朝則功績茂/著其子孫並為世臣正宜列之甲編者也
[014-13b]
  崇煥遭縲入獄朝率兵獨跳去而遥弗追弗罪仍為
  守足識陵夷笑勝朝祖大壽聞我軍進薄燕京同袁/崇煥入援及我 太宗用計
  明帝不察竟磔崇煥於市大壽驚懼率兵徑歸其叛/跡已著而明帝聞之既不追回又不加罪大壽亦仍
  為明守錦州且既已納欵我朝及縱歸復懐觀望反/覆無常直待勢窮援絶始决計來降其故仍不可解
  而明人委邊事於叛臣明/政之陵夷即此可見矣
   仍駐沙河所
  仍駐沙河所氊廬頗耐居不期逢蹢白亦欲順情輿
  連日隂雨道路泥濘八月初一日午間駐沙河所雨/尚未止雖傍晩西北風起天已暢晴而扈従人衆行
[014-14a]
  李車䭾多有未能至者因於/初二仍駐一日以順衆情暢對秋雲捲知將濘道
  除幾閒消底事四庫校全書四庫全書應行呈覧者/命隨閣章間二日逓進
  十本氊廬幾暇/頗得披校遣興
   杏山晩眺恭依
皇祖原韻
  夕陽欲與逺山平曠野風吹牧馬聲駐早人閒多靜
  趣
當年殊異此征明
[014-14b]
   經吕翁山作
  我
太宗皇帝擒洪承疇處也見
皇祖詩中而通志訛為吕洪山兹經過其處命更正之爾
  時
武烈已見於全題詩中松山杏山之作特以洪承疇被擒
  於此復以其事詠之
  衮衣經畧屢更人足識君無定見真莫怪生降背厥
[014-15a]
  義要知能養在乎
既降太宗每得降人皆厚撫之使各得其所洪承疇/ 送至盛京即授顯秩推誠待之故感而思報
  亡縁自生多議國史應為列貳臣洪承疇在明代身/膺閫寄一旦力屈
  俘降厯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故不能為之諱/然其後宣力東南頗樹勞伐雖不克終於勝國實能
  効忠於本朝豈可與錢謙益軰之進退無據不齒於/人者漫無區别因命國史館總裁於貳臣傳分為甲
  乙二編俾優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鉞凜然以示傳信而彰公道然亦其間具優劣更
  教甲乙等差陳
   錦州道上恭依
[014-15b]
皇祖詩韻
  久困城方下當年跡窈㝠天聰五年八月掘壕太宗/統兵圍大凌河 築壘
  為久困計九月明兵四萬自錦州來援乗風太宗與/諸貝勒率騎兵進擊敵却走㑹大風敵 縱火勢
  甚熾將逼我營天忽雨反風遂大破之生擒監軍道/張春等十月大凌河中糧絶明總兵祖大夀因舉城
  降夜至志與御營輸欵尋縦大壽還錦州大壽既歸/復萌叛 我兵相拒 太宗復遣鄭親王濟爾
  哈朗等統軍更番圍困錦州至崇徳七年三月明援/兵盡絶城内糧盡饑民相食祖大壽戰守計窮又聞
  松山已失乃率衆官詣軍門降遂克錦州兹百/餘年昇平户口滋息欲問其事則遺老盡矣驛鋪
  坦蕩道山展畫圖屏
[014-16a]
五字瑶編什
一時翠蹕停無非厪守器樂利驗郊坰
   過錦州詠祖大壽事
  伐大木應先去枝従征太祖親征烏拉時嘗木豈諭/ 之諸貝勒曰譬伐大 能
  遽摧必以斧斤斵而小之然後可折今以勢均力敵/之大國欲一舉而取之能盡滅乎乃率師毁其所屬
  六城逾三月而滅五拉枝伐太宗敬守諭而太祖聖/訓於征明一事亦有剪 樹之 叅政祖
  可法等以爲去其手足不如攻心遽就太宗不従盖/深知明國雖已積弱而大勢尚未 滅亡 意
  若留以有待所能大聖人卓/識誠非衆人 仰窺也燕京垂得更班師天聰/三年
[014-16b]
  䕶軍太宗親統大軍征明薄燕京縦令率諸貝勒及/ 環城闗進兵距闗廂二里者 入城乃自土
  城闗進兵距闗廂二里而營我軍既圍困燕京諸貝/勒大臣俱請攻城 太宗曰攻城固可必得倘堅
  城之下失我一二良將勁卒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弗攻尋經海子而南且獵且行隨克良鄉固安至
  房山祭金太祖世宗陵還次燕京營於城西南隅擊/破明四總兵守拒之栅斬滿桂孫祖壽及副將以下
  三十餘人生擒墨雲龍麻登雲乃/遣巴克什達海與明議和遂班師勤王巡撫旋遭絏
  同事總戎自返旗戎軍既至燕京明寧逺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赴援營於京
  城東南隅立柵堅守所獲太宗往視即還因耳語授/計副將髙鴻中等於 明兩太監前故作 云
  今日撤兵乃意袁上計頃見敵有二人來見楊太上/語良久而去 巡撫有宻約事可立就矣 監
[014-17a]
 佯臥竊開其言旋縦之歸以所聞告明帝遂磔袁崇/煥於市我 太宗行軍用計所謂兵不厭詐乃明
 帝一聞逃歸内䜿之言不加審/察遽誅勤王之人愚亦甚矣我縱用兵不厭詐彼
 誠中去/聲計太云癡守城援絶方降順意欲何為難恃
 知祖大壽因袁崇煥被誅驚懼率師而返是有叛志/也乃明竟置之不問而大壽亦仍為明拒守錦州
 其故殆不可解然大壽自降順縱歸而後猶屢懷觀/望反覆無定直至食盡援絶始誠心出降更不知其
 初意欲/何為也
  錦州道中書事
 更戍圖攻地當時剋取難昔大軍攻錦州時更番圍/困經一載餘錦州援盡糧
[014-17b]
 絶且我兵已克松山擒洪承疇等祖大壽/戰守計窮乃率衆官詣軍門降遂克錦州終焉降師
 範何有頼呼韓喀爾沁為明時朶顔三衛有桑/噶商者同祖大壽曽守此城事已
 登青史名猶籍錦官兩京久耆定一例蜀民安錦州/之名
 與蜀中錦官城相倣昨者兩金川狼狽為奸蠶食鄰/境而金川逆酋索諾木尤狡惡乆必吞併諸土司侵
 及内地則全蜀之民皆不能安枕所係甚鉅且兩酋/負恩抗命罪在不赦乃命將簡八旂勁旅并調陜甘
 滇黔緑營士卒厚集兵力五年而討平之俘渠誅磔/並以其地設鎮安營一洗逆番惡俗為蜀民永除後
 患/
  䝉古王公等來接詩以誌事
[014-18a]
 札薩屏藩列䕶邊蹕途來覲踵相連久䝉培養都知
 禮漸重耕桑亦曰賢自出山海闗以後各札薩克䝉/古部落不逺數百里來迎蹕路
 如喀喇沁科爾沁奈曼巴林阿嚕科爾沁翁牛特喀/爾喀土默特札嚕特諸王公台吉等分日迎鑾嘉其
 誠而有禮且各部落近已漸習内地耕作不復/專事畜牧亦可見國家教養之澤至為廣逺也弗宴
 弗圍胥命返獻駝獻馬各抒䖍此次幸盛京因在二/十七月之内不筵宴
 亦不行圍䝉古王公等至行在即賜茶并各賜縀匹/有差概行遣回有以駝馬獻者並却之其中或難以
 盡却者則酌量留之視其數賚/以大縀用示厚往薄來之意笑談指顧多孫行去/聲
 白髪那辭是長上/聲
[014-18b]
  觀大凌河養息牧
 唐時養馬稱最盛四十萬匹杜詩詠馬多地狹苦難
 容募民供秣勞難應我朝養馬無須多上都即元之/上都
 鹽澤䝉古語達布遜諾爾漢語譯之為/鹽澤非新定回域之古鹽澤也大凌河即此/養息
 牧/處二十餘萬孶野牧幾曽芻菽煩摧科此處牧政實稍
 異夏逐水草冬則餧供以内府之莊頭何有追呼累
 民事今來閲馬河之濵按隊分色萬錦陳華陽歸
 後無征戰易給扈蹕利衆人哈薩克馬來服皁新疆
[014-19a]
  用以資騰飽一家萬里合東西白傅那歌隂山道
   大凌河詠事
  明守大凌河盡悉其精鋭堅城與深壕步步進攻備
  明兵佔據大凌河為得尺/進尺之計將以逼瀋陽
文皇謂得此餘易取次第顧彼防禦嚴因為困圍計離城
  度五里築墻掘塹邃周立我軍營庚癸呼難逓時攻
  其外堡降者踵相繼來援截錦州戰勝常奪幟援絶
  城中窘糧盡人相食叶/大壽乃出降誑出錦州避大/軍
[014-19b]
  圍大凌河掘壕築壘為久困計明兵自錦州來援將/ 太宗率騎兵進擊敵却走㑹大風敵乗風縦火
  逼我陣天忽雨反風遂大破之既而大凌河城中糧/盡飢民相食大壽遂舉城降夜至 御營輸欵大
  壽偽獻奪錦州計遂縦大壽/還大壽既歸錦州復萌叛志方當攻堡時
聖諭實録記明示諸大臣勇者勿重勩彼其損軀效可一
  莫再試以此衆愈奮争前敵
王愾大徳曰好生仁以行勇智向者嘗用兵賞罸期明晰
  出衆巴圖魯佳名亦時賜將士太宗在軍中者每憫/ 之先登効命
  勵賜以巴圖魯之號且再令諭諸大臣以此等忘軀/ 勇之人宜加䕶惜勿 首先登城致或傷損
[014-20a]
  法仁心仁言體惜備至衆益感奮争効實萬世所宜/ 守近年平定西域及攻𠞰金川士卒中多有超衆
  得功者亦每錫巴圖魯號以旌之而被旌之人愈思/圖報凡遇攻戰仍復先往以此屢著竒勛者固多而
  傷損者亦頗不免雖加以優恤而念之常切矜憐茲/恭閲 實録倍覺 祖訓之當守而孫臣實未
  見及於此雖此後不願復有用兵之事然兵不可一/日不備則此意亦不宜忘因命軍機大臣恭述
  聖謨擬書諭㫖以誌/永久且以貽示子孫其人以被旌勇往無不至頗有
  死綏者矜憐念弗置設如我
祖諭安得有其事憬然悔失籌未習兵所致
先見邀
[014-20b]
天佑孫臣服且媿敬成長言誌且以告後嗣
   過大凌河恭依
皇祖原韻
  屈指三經此處過上
陵本異大風歌
剏成在守非不易嘗作創業守成難易説云唐岑文本以/為創撥亂之業其功既難守已成之基
  其道不易余以為不然盖創業固難矣然以守成較/之但可謂之不易而守成則實難耳創業之主其難
  可謂至矣然綱紀制度未嘗不可留俟後人守成者/茍無以光前烈啟後圖斯懔然有不終畝之憂是創
[014-21a]
  業者未竟之難亦守成者分内之事也是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鮮有不盛滿中之者以此思難則所以
  持難者可知矣故予獨以難責夫守成者非敢忘創/業者之難正以慰創業者之初心耳兹瞻言舊蹟緬
  懷括前締造艱難因/櫽 説以及之
顯曰承愧已多牧馬自來稱坰野大凌河有牧塲每嵗/字肓馬羣極為蕃盛
  魚何必備凌河百年遺老消磨盡豐京皇祖詩有云/ 老將還能説
  曽記前途自倒戈今距/即舊日兒童曽就瞻 雲皇祖臨幸時幾及百年/ 日者亦鮮有其人矣
  故事無能問鍜戈
   廣寧道中
[014-21b]
  長亭復短亭古縣此重經憑海負山處衛中扼外形
  一家非所論廣寜縣志稱其形勢負閭山憑渤海據/勝青營扼衝中外盖猶沿勝國舊聞今
  則中外一家廣寧已為陪都/屬邑又何防扼之可言乎九伐亦云停寰宇今滋
  廣胥為籌永寧
   望醫巫閭山再依
皇祖原韻
  迎輿罨秀氣不異把芙蓉得得行行近蔥蔥鬱鬱重
  猶嫌數里路原識幾層峯豈是虚摹境即當真撫松
[014-22a]
  幽州千刼鎮古廟萬年封肅拜申淵悃
 明禋遵六宗未瞻闕闢鳳已覺氣為龍一望紛吾慕繼
  繩敢懈胸
   祭
 北鎮醫巫閭山
  向因旋蹕
 祀今以進途
 禋癸亥甲戌皆由邊外至盛京歸途始經柴北鎮致祭/今年出山海闗而行先經是山因即申 望之禮
[014-22b]
 鎮地奠千刼佐
天福萬民本無為已禱饒有致心寅前度
 祈辭在甲戌祭山有歲歲顒祈風/兩調之句即勒碑其處依然如昔申
   詠醫巫閭山四景
    翠雲屏
  廟西峙立翠雲屏凝盼誰能擬色形一石丈餘大方
  廣見錦州/府志補天兩字出何經上泐明張學顔/書補天石三字
   道隱谷
[014-23a]
 聞道深山足隱淪與居木石桂松隣誰知潛志樂飢
 者原是&KR1143身逐鹿人石渠寳笈藏有/東丹逐鹿圖
   聖水盆
 列崖垂落水如簾隔斷塵氛靜且恬多有朝鮮人泐
 句箕疇文化至今漸崖間多泐朝鮮人詩盖朝鮮/為箕子所封至今猶重文教
   曠觀亭
 山堂此日已為亭眼底平陵碧海渟應是遼王貯書
 處志稱遼王托雲愛山之竒秀於極項築堂曰望海/購書數萬卷貯之今亭想即其處按遼王托雲即
[014-23b]
 東丹/王也至今秀色蓄眸青
  觀音閣即景
 鎮廟更西北禮成一問蹊縦觀連海濶直上與天齊
 不盡竒和詭誰知端與倪無煩重徴古七景閲前題
 甲戌經此曽作遊醫巫閭山遍厯諸勝五言排律三/十韻注中有聖水盆蝌蚪碑桃花洞呂公岩道隱谷
 雲巢松曠觀亭等/七景今泐石崖間
 詰屈歴雲闗精藍逈巘間漫兹悟空色較昔異容顔
 胎石松多痩依岩鶴自閒天成同入路崖口入處大/似天成寺松
[014-24a]
  石間/意三載别盤山盤山未到者/已三年矣
   命查覈盛京所屬應修城垣發帑繕治詩以誌事
  斷垣敗壘動經過州縣城闉毁亦多征伐
昔年故有是觀瞻今日可聼他葺頺興廢原闗政發帑雇
  工非起科出山海闗以來所經州縣城郭多有頺陁/者盖我朝以盛京為陪都闗外皆成内地
  故向來未議修葺然畿輔及各省城垣並官為修理/况盛京根本之地而郵程往來觀瞻所係豈宜置之
  不問因命軍機大臣會同將軍𢎞晌查議擇其最要/者發帑以次興修並簡大臣同将軍府尹董其成每
  處各派専員偕地方官經理工作以期鞏固垂久且/國家凡有興作無不發帑雇工従無加征科歛之事
[014-24b]
  是修城非但為崇墉觀美而所在丁壯皆受值/以贍身家尢得均沾實惠誠一舉而兩善也
創守由來殊主客思量及此懼如何
   駐早
  吉行五十里駐早衆情娛書史隨時有驛函緐政無
  身惟勞以逸心與靜而俱氊室支忩詠芸齋定豈殊
   疊道
  盛京以西向多沮洳其近瀋陽者自
太祖命修疊道百二十里
[014-25a]
太宗復建永安橋以便行旅至今賴之而廣寧之栁河溝
  當夏月隂雨尚患泥濘丙申嵗承徳錦縣寧逺廣寧
  四屬商民捐貲築治疊道中間多架木彴以通汙潦
  今過其地居然坦途雖時已八月且晴霽旬餘固可
  安行無阻而修道成梁王政所尚矧近市之人能知
  大義分所有以利人淳風亦足嘉也因紀以詩
  瀋陽疊道接廣寧沮洳年深或重去/聲渟畚挶成梁衆
  情切車駝遵路仲秋經攻之足識民風古除也猶慙
[014-25b]
  王政型大勝南陽諸父老不求逭賦急公聴昔漢光/武幸南
  陽賜復南頓田租一嵗父老前叩頭言願賜復十年/光武曰天下重器常恐不任安敢逺期十嵗乎吏民
  又言曰陛下實惜之何言謙也光武大笑復増一嵗/兹余三莅盛京前兩次俱已蠲租一年今嵗奉天田
  賦既輸值普蠲復將降㫖免明年正供是賜復兩歲/並不待父老之請其捐貲治道之商人並令覆實優
  奬/之
   渡句驪河
  雙流合一稱句驪向驪河亦名遼河源出邊外有二/其一自西北來者逺不可考其一
  自東來者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西北流繞鄧子/村西南折合而為一經鐵嶺縣北入雙峽口西南分
[014-26a]
  為二曰内遼河外遼河繞縣之西南合/而為一此河左右即遼東遼西所由分以河左右分
  遼之東西夏霖每致成淖泥歴經修築成坦途唐太/宗征
  髙麗軍行阻淖布土作橋乃濟盖近河百餘里内遇/雨即泥淖難行自康熈五十八年雍正六年相繼修
  築以來漸/成坦途矣當年戰伐此渡師而今上
陵仍渡茲艱難昇平各異時設無彼者安有斯造舟為梁
  翠蹕移安用布土勞衆為公孫淵司馬懿叶/往事何
  必道古提
   老邊
[014-26b]
  迤邐老邊近風情入故鄉戰征縦圖進根本亦須防
帝業非容易王民願阜康貢鮮來野鹿悲咽祗先嘗前兩/次詣
  盛京有以麅鹿獻者必先奉舉筯聖母甘㫖/今次有進鮮者惟為余充膳 不勝哽然
   盛京奉
祀諸宗室來接詩以誌事
  天潢來奉
祀制定自初年盛京奉年始祀諸宗室於/乾隆元 自京城移至
歆享脉猶近本支派永綿已看孳少壮却喜習周旋有爵
[014-27a]
  非封建元明弊總捐封建不可行於後世余每切論/之本朝宗室凡親王郡王皆在
  京襲爵承恩止予封號而不分茅土既得安享世封/且不致分藩滋事一革元明敝政 家法垂貽實
  為盡/善云
   䇿騎
  䇿騎頻經近逺郵田功歴歴驗登秋深耕易耨農無
  惰下隰高原歲有收未解閭閻辛苦况可恒輿輦逸
  安謀敬思汗馬
當年景昔我堅守太祖親統兵攻瀋陽明守將賀世賢等/乗城 我軍營城東七里明兵於城外掘濠樹
[014-27b]
  柵環列鎗礟以拒我軍繞城掩擊連敗之明兵七萬/皆潰陣斬賀世賢等明總兵陳䇿復統衆二萬渡渾
  河來援復有太祖分兵衝擊追至渾河盡溺水死而/渾河南 步兵萬餘結營列楯又明總兵李秉誠
  等亦率騎兵三萬營於白塔鋪躡襲我偵探之兵擊/ 太祖欲自往擊 太宗請行率䕶軍百騎進
  李秉誠等皆敗遁又偕大貝勒代善等追擊四十里/斬三千餘級 太祖亦盡殱渾河南步卒遂㧞瀋
  陽此實我敢因太祖之逸太宗汗馬艱卒之地兹/䇿騎經過 今日 不追念 前勞乎
  勒金鞍已自羞
   朝鮮陪臣來請安因而有作
  有㫖斯番非宴鎬朝鮮不必使臣來起居敬問實勤
[014-28a]
  矣屏翰誠攄得許哉今年至盛京以尚在二十七月/之内不舉行筵宴預勅朝鮮母
  庸遣使朝賀既而朝鮮國王具咨禮部以小邦感戴/中朝心殷葵向願遣陪臣至盛京請安情辭誠懇因
  許/之禮減於兹益為感癸亥甲戍兩次幸盛京朝鮮並/修朝貢之禮兹因免其入貢故
  欲藉請安以申感/悃恭順實可嘉尚賚頒視昔弗因裁頒賜國王及陪/臣品物並照前
  兩次之例厚/給其使齎歸為明忠即忠乎我朝鮮初奉明正朔不/肯臣㐲本朝楊鎬四
  路出兵之役朝鮮尚出兵相助忽大太宗統衆進𠞰/戰於冨察之野朝鮮競發火器 風揚沙烟塵反
  撲敵營我軍乗之大勝殱其兵二萬朝鮮元帥姜功/烈懼而來降後雖通貢禮而仍懷兩端崇徳二年
  不太宗親總六師往征國王李倧雖屢乞降猶逡巡/ 敢出及我軍克江華島獲其王妃王子官屬李倧
[014-28b]
  乃率羣臣獻明國所給勅印於漢江岸築壇其太/宗親臨厚加撫慰 諭以一心盡忠且遣 歸
  國並其妃及子遣之李倧感悦於三田渡立碑以/紀 恩徳嗣是世篤忠純永受我朝恩眷云
  葉承恩國永培
   題薩爾滸十二韻
  已撰長文識每恭讀子兄太祖實録至薩爾滸之戰/ 父 弟同心合力未嘗不流涕
  動心思我曽作祖之勤勞感紀之上/蒼之眷佑 書事長篇以仍吟近體宣重
  經
用武地深感
[014-29a]
命時天薩爾滸列陣明帝遣經畧楊鎬等統兵二十萬號/稱四十萬分四路來攻 興京我西
  南兩路偵卒馳告西來太祖曰明兵使我先見南路/者誘我而南也其 者必大兵即統衆趨撫順往
  拒時明將杜松營薩爾滸山/復引兵圍吉林崖仰攻我兵吉林崖據顛兵至太宗/ 大貝
  勒代善及扈爾漢欲駐兵隱僻地卒之大宗曰正宜/耀兵列陣明示敵人壯我夫役士 胆令併力以
  戰豈可置僻地耶額亦都以邀擊太宗之言為然乃/對明兵營列陣而待别設伏 明兵追至界藩渡
  江與築城夫役合/據界藩之吉林崖夾攻旗撥四壓擊騎纔千明兵攻/吉林崖
  者約二萬人與薩爾滸軍遥為聲勢相助太宗與衆/貝勒及諸將議增兵千人往吉林崖 俾登山馳
  下衝擊而以右四翼旗兵夾攻之太祖太祖至問破/敵䇿一 太宗具以前議對 命分右翼四
[014-29b]
  旗之二與左四旗先破薩爾滸山再令右二旗兵遥/望明兵俟我兵由吉林崖馳下衝擊時并力以戰合力衝其要
  移時破彼堅我合兵進攻薩爾滸山明兵駐營列陣/發鎗礟我兵仰射之奮力衝擊不移時
  破其營壘死/者相枕籍縦横恣馳突隴種盡劉䖍雁鶩蔽河下
  鯨鯢封陸填我遣助吉林崖之兵自山馳下衝擊右/二旗兵渡河直前夾擊明兵短刃相接
  我兵縦横馳突無不一當百遂大破其衆明總兵杜/松王宣趙夢麟等皆没於陣横屍蔽山野血流成渠
  士卒死者蔽渾河/而下如雁鶩焉斐芬斫營速尚間去/聲奪壕連明總/兵馬
  林兵營於尚間崖濬壕三重嚴斤堠鳴金鼓自衛又/潘宗顔一軍營於斐芬山 太祖集兵馳往令我
  兵之半下馬仰攻宗顔兵約萬人以楯遮蔽連發火/器我兵突入摧其楯遂破之宗顔全軍盡没 太
[014-30a]
  宗又破明兵於斡琿鄂謨游擊龔念遂李希泌皆戰/死其營尚間崖者凡四萬衆 太祖馳往趣令我
  軍先據山顛向下摶擊衆兵方欲登山而馬林營内/之兵與壕外兵合 太祖曰是將與我戰也我兵
  且勿登山宜下馬步戰我兵下馬者方四五十人明/兵已自西突至大貝勒代善即怒馬迎戰直入其陣
  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㤗與衆台吉等各鼓勇/奮進遂敗明兵我六旗兵見之不及列陣人自為戰
  前後弗相待縦馬飛馳直逼明營明兵發鳥鎗巨礟/我兵衝突縦擊飛矢利刃所向無前明兵不能支大
  敗遁走我兵乗勝追擊明副將麻岩及大小將士/皆陣没馬林僅以身免尚間崖下河水為之盡赤
  卒差為後明兵避不前成城衆志合創業
一人權以此先聲赫允惟
[014-30b]
隆佑専數朝平四路明總兵劉綎由南路出寛甸經棟鄂/所過悉遭焚掠將逼 興京 太
  宗與大貝勒三貝勒引兵往禦時綎所率精鋭二萬/分其半欲趨阿布達哩岡布陣我兵與之遇 太
  宗即率右翼兵往先引精騎三十超出衆軍前自山/馳下奮擊後軍隨至衝突而入大貝勒亦率左翼兵
  自西夾攻明兵太潰及陣太宗乃縦兵追擊殱其兩/營兵萬餘綎倉卒不 力戰死 太宗復督兵
  攻明海盖道康應乾明兵與朝鮮兵合競發火噐忽/大風揚沙烟塵反撲敵營昏冥晝晦我軍乗之飛矢
  而集其兵二萬人盡殱焉應乾遁去明遊擊喬一琦/逃於朝鮮營中懼為所擒獻自縊死朝鮮帥姜功烈
  等遂詣軍門降是役也五日之間盡破明四路兵其/宿將猛士暴骸骨於外士卒死者不啻十餘萬我兵
  以少擊衆所至克㨗僅損二百人實邀矣/ 上天佑助於是我國聲威益震逺邇
[014-31a]
大武耀千年
   薩爾滸再題
  國語薩爾滸漢語木厨謂
太祖興大東初用武之地
殊勲屢敬詠守成每勵志人和功爰定更
天時地利宇宙以來有鴻濛所位置藉兹紀
神威萬刼藏金匱
   過三闗因成長句紀事
[014-31b]
  憶昔
 興京定始基三闗層設禦明師天閶自有虎豹守第一/闗名
  雅爾哈即/漢語豹也地險還應雕鶚底第二闗名代岷/即漢語雕也札喀度
  兵衆志合第三闗名札喀/即漢語邊也界藩䕶役
聖謨竒明經畧楊鎬等分兵四路來侵勒興京領兵太祖/率貝勒大臣等統兵以禦大貝 代善 先往
  撫順迎敵過札喀闗與達爾漢侍衛扈爾漢集兵以/待 太宗以祀事後至謂大貝勒曰界藩山上我
  築城夫役在焉倘明之將帥奮力攻之䧟夫役奈何/宜急進以安夫役心大貝勒稱善即率軍士趨太蘭
  岡對明兵列陣而待餘/見前薩爾滸詩注中爾時
[014-32a]
上下同心亹剏業規模奕世垂
   恭謁
永陵
肇運
興基土
景膺
顯命初溯源一脈近
宅兆萬年餘山檿攘猶憶神榆䕃越舒寳鼎永陵内榆一/ 前生瑞
[014-32b]
  株輪困盤鬱圓覆曰/萬年景祚向曽尊 城匡實北我大清/神樹為賦敬紀之春秋閲廿
  四自甲戍瞻謁四年祖/陵距今二十 矣彈指頃相如
   謁顯佑宫
 歴歴丹梯拾遥遥碧殿深升薌由振古
錫羡匪斯今胥宇周原膴侯興
上帝臨太平兹久矣益勵守成欽
   景佑宫瞻拜六韻
  花宫向平楚松栢百餘年指月何曽悟心香且展䖍
[014-33a]
  屏營為去/聲祈歲惕息念承乾
景佑非今矣䕶呵自古然小其衣錦喻殊彼邁邦篇舊里
  緬
先澤惟懷奕葉傳
  興京疊癸亥舊作五言十韻
  閲年廿四久拜
祖仲秋時定鼎緬
初剏契龜溯始基四攻分路入我帝遣太祖已未嵗二月/明 楊鎬等統兵二十
[014-33b]
  萬號四十萬來攻左翼中路以杜松等督兵六萬由/渾河出撫順闗右翼中路以李如栢等督兵六萬由
  清河出雅鶻闗左翼北路以馬林等督兵四萬由開/原合葉赫兵出三岔口右翼南路以劉綎等督兵四
  萬合朝鮮兵出寛甸/口期並趨我 興京一戰啟
神思雄奮子兮弟志同
尊與卑搴旄多上勇决䇿自
英姿明將身膏斧敗軍血染陂薩爾滸吉林崖斐芬尚間/崖等處之㨗已見前詩注
  中時南路劉綎等之兵復近逼二興京率兵太祖命/扈爾漢率千人往禦復 命 貝勒 三千繼
  之大貝勒三貝勒亦相繼行將趨太宗請同行因亦/馳往而劉綎所率精鋭二萬 登阿布達哩岡
[014-34a]
  自太宗率右翼兵往先引精兵三十人超出衆軍前/ 山馳下奮擊戰甚酣後軍隨至並力衝突大貝勒
  亦自山之西夾攻應乾太宗縦兵奮擊殱其兩營兵/萬人劉綎戰死康 尋亦遁去經畧楊鎬聞三路
  兵敗大驚急檄總兵李如栢等回軍復為我兵擊殺/四十人明兵奪路而逃相蹂踐死者復千餘是役也
  明以傾國之兵雲集遼瀋五日之間悉為我軍誅滅/死者不啻十餘萬我軍邀 天佑助以少擊衆僅
  損二百人自古克敵制/勝未有若斯之神者也朝鮮降合栅初朝鮮兵與康/應乾合營於富
  察之野其兵被紙甲胄以栁條為之火器層列火噐/太宗既破劉綎遂督兵攻之明兵朝鮮兵競發
  忽大風驟作走石揚沙烟塵反撲敵營昏㝠晝晦我/軍乗之飛矢雨集其兵二萬人殱焉明遊擊喬一琦
  奔朝鮮營衆貝勒慗兵逐一琦遂攻朝鮮其都元帥/姜功烈懼請執一琦以降一琦自縊死姜功烈遂率
[014-34b]
  衆/降葉赫懼旋旗先是葉赫貝勒錦台什布揚古欲助/明與潘宗顔合甫至開原中固城聞
  明兵敗大/驚而遁豳野安斯固瀋陽取不遲
艱辛伊古獨
締構至今垂書事述
實録屢讀之不太祖實録於薩爾滸之戰益信之衆天命/脊佑 爽且其時地之里未盈數千兵 弗滿
  數萬而肱心親冐矢石授方畧以開同兄弟子姪之/衆率股 膂之臣用集鴻勲 萬年丕緒每披
  讀及此木嘗不起敬起慕起悲曽恭依臣庶實録叙/述書事一篇以示我大清億萬年子孫 期共勉
  以無㤀艱難祖宗/開創之 云期均薄海知
[014-35a]
   赫圖阿拉
  横甸襟
 興京赫圖阿拉在尚興京之南乃我拉即祖宗發祥地/今土城遺蹟 存國語赫圖阿 漢語横甸也
  皇澗過澗似
當年斯館豳王業實基此
 興京城郭存横甸餘荒址至於創盛京居然豐鎬矣遐
  想我朝初頗類周家始彼實獨重農我亦重耒耜而
  兼武偹修故致威無比農以養我民武以侵彼鄙後
[014-35b]
  且屢欲和而彼弗甘耳初天征太祖以七大恨告戰/ 明復讐薩爾滸之
  破明四路兵二十萬衆聲威大振明之國勢遂蹙而/ 太宗復 親統軍薄明燕京圍而弗取議和
  還繼又破明兵十三萬於松山尋復克錦州圖寧逺/明國懼而求和 太宗許之而明人書詞不實
  朝太宗乃陳述求和天道及我/ 盛徳并斥其 不實之故師稱直為壯是用邀
天諟
締搆誠艱哉敬因告孫子
   再題赫圖阿拉
  阿拉即云甸赫圖乃訓横赫圖阿拉以漢語譯之即/為横甸在 興京南我
[014-36a]
  舊四祖時/ 居也曩時似豳地其北即
 興京移瀋非走馬遷居以就城貝勒太祖既得遼陽集/ 諸臣議曰 天
  既眷我授以遼陽將遷居此城耶抑仍還我國耶衆/俱以還國對 太祖曰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
  還師則遼陽一城敵且復入據守舍已得之疆土而/還後必又煩征討非計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鮮
  䝉古接壤要區城於天既與我即宜居之衆皆曰善/遂定遷都乃築 遼陽城東五里太子河邊剏建
  宫室遷居之名曰東京居三年/復遷都瀋陽規模益大定矣儉勤與仁武
大聖善經營
   迴鑾過三闗再詠
[014-36b]
  三闗
 興京西設險
天錫久然當我
祖際言創不言守明兵傾國來迎出攻而取明經畧楊鎬/率兵二十萬
  號稱四十萬分四路來侵開興京一由渾河出撫順/一由清河出鴉鶻闗一由 原出三坌口一出寛甸
  口我西南兩路偵卒並來告其由太祖曰來者使我/先見南路有兵者乃誘我也 撫順來者必大兵
  乃兵來親率貝勒大臣統兵往禦偵卒又以清河路/有 告大貝勒代善曰清河路仄兵難驟至宜前
  往撫順以逆敵遂率衆過札喀闗集兵以待於薩太/宗亦至因畫䇿先趨界藩擊敗明兵復敗之 爾
[014-37a]
  滸尚間崖諸處五日之間殱明兵十餘萬/斬其宿將十餘人詳見薩爾滸書事篇斬將與搴
  旗紛彼敗以走乃知禦敵法貴奪不貴受如明之盛
  時其邊非不九
能入復能出彼何曽掣肘然在今言今守實在九有
   恭謁
福陵
  歩是山川内瞻如霄漢邊祕靈原自古錫
聖盖由
[014-37b]
天俎豆萬千載松楸二百年永思
開創烈守業凛仔肩
   恭謁
昭陵
  一源緬
髙祖五葉逮元孫
徳勝唐宗逺我與唐太宗文皇帝廟號及親歴昭陵尊稱/適 太宗同然唐太宗惟 戰陣尚不
  愧開創之業若其事由逆取巳逺遜我朝得天下之/正且釁起家庭致貽慙徳雖貞觀多善政其失亦不
[014-38a]
  能掩豈若我國家更非列聖相承能比燕詒裕後/ 家法之美善 唐太宗所 方萬一哉
訓垂金帝尊以其太宗嘗稱金世宗為聲名顯著之賢君/ 奮圖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孫仍效漢
  俗屢以無忘祖宗為訓衣冠語言悉遵舊制時習騎/射以修武功允宜效法因 命文臣宣金世宗夲
  紀知法申諭諸王貝勒大臣俾萬世/咸 守 聖謨垂示實深逺矣
惟懷安萬姓者撫太宗應運/ 之以徳逆 興愛育羣黎輯寧諸國順/威之以兵征服朝鮮混一
  䝉古羣臣再三請上尊號乃三萬即皇帝位於瀋陽/建國號曰大清復破明兵十 於松山尋克錦州
  定寧逺初/且天聰 規模益大然亦惟征明諭和以安百姓/ 太宗親統大軍 師薄燕京唾手
  可得慮振太宗躬莅城邊閲視以攻城恐失良將勁/卒為 旅而還盖深知 天命攸歸留以有待
[014-38b]
  非衆大聖人經畫誠/ 人所能窺測也
不屑取中原積悃申瞻拜繼繩心默存
昭陵石馬歌用舊作趙霖畫唐太宗六馬圖歌韻
當年石馬後世詔永
示艱難意深妙翁仲之間立兩龍曹霸丹青遜曲肖爾時
  西伐常興師臥榻豈容鼾睡為况有大恨不共戴凛
  然
明告千秋垂害誓太祖以乃以景祖恨告顯祖皆為明所/ 不共戴 七大 天征明
[014-39a]
  志太宗嗣統善繼議征先/ 以大恨未雪屢 討瀋陽遼陽取次第矢在弦
  上奚容置
太祖丕顯
太宗承本以仁而行以義建都稱帝徠逺人得遼太祖既/ 瀋遂
  諸定議遷都瀋陽制度畧備至羣臣太宗天聰十年/ 貝勒大臣及䝉古漢人文武 以 太宗承
  鮮混天眷佑應運而興愛育羣黎輯寧諸國征服朝/ 一䝉古更獲玉壐以昭符瑞請上尊號乃祭告
  大清天地崇徳太廟築壇恢宏即皇帝位建國號曰/ 改元 規模日漸 遂 肇萬載丕基
  矣/松山之戰仍
[014-39b]
躬親立破明兵十三萬
指揮計授諸藎臣兵貴乘機更貴斷
鼻衂力前神弗亂格攻太宗遣睿親王多爾衮肅親王豪/ 寧逺明總督洪承疇集援兵十三
  萬於松山二王以敵兵甚衆奏適患太宗聞之即衂/ 親統六師往討 啟行時 鼻衂因行急
  益甚三日方止諸王貝勒請徐行至將太宗諭曰行/軍制勝利在神速恐敵人聞朕親 潜遁若不逃
  破之如縦犬逐獸易於拾取惜無翼可飛豈宜遲緩/乃畫夜疾馳六日而扺松山 太宗環松山而營
  敵兵來犯擊敗之追至塔山而還奪其積粟濬濠斷/杏山松山路 太宗度明兵必遁 分遣諸王
  大臣設伏截擊凡十餘處睿算預授機宜明兵果皆/奔竄所出之路悉如 掩擊窮追殱殪明兵
[014-40a]
  計五萬三千餘赴海死者甚衆浮屍漂蕩多如雁鶩/我 太宗神謀勇畧制勝出竒指揮間破明兵十
  三萬如摧/枯拉朽云二馬御
聖安吉行出險曽無銜橛難唐宗六馬陵道間受傷痕迹
  想血殷豈如二馬靡少害是誠全勝得之難千秋小
  白與大白較彼唐駿増光色獨予景仰緬
昔年未能躬睹滋太息
 
 
[014-40b]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