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g0059 粵閩巡視紀略-清-杜臻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粤閩巡視紀畧卷一
            工部尙書杜臻撰
皇帝旣平三逆復命將討定海外威德所届與天同際
爰念海壖之民遷移未復分遣廷臣馳往安集之臣臻/
與焉先是海宼鄭成功盤踞金門厦門諸島遊䑸入犯
飄忽靡定並海諸省咸罹其患而粤閩為尤甚
皇上嗣服之歲廷臣建議以為當令瀕海之民移居内
[001-1b]
地民免鋒鏑之虞而宼無所掠勢將自困于是粤閩江
浙諸鎮戍以次更置賊勢果絀降者接踵疆臣率衆討
逐賊遂棄金門厦門迸竄逺島所謂臺灣者居亡何成
功死子錦代領其衆勢益弱迨耿逆變叛始勾之入居
漳泉
王師收閩宼衆仍遁疆臣再修海備盡掃游氛而海壇
金厦復寘戍兵矣于是降者又多無以處之康熙十九
年六月福督姚啓聖上疏言投誠之衆率皆前日遷徙
[001-2a]
之民也若不給與俸餉無以安其身心欲給之則有限金
錢不可為繼若令歸農又多無農可歸勢必復去而為
盗以臣愚慮莫若將界外田地盡行給還方今海外要
地已設提督總兵大臣重兵屯守是官兵在外投誠在
内夫復何慮且彼等樂得故土人人有安土重遷之思
即迫之為盗亦不可得矣故臣以為界外田土查有主
還民之外應悉給投誠開墾疏上部議駁覆再三奉
㫖會議應俟設兵完畢之日請行
[001-2b]
上可之啓聖又會同撫臣吳興祚提臣萬正色合詞保
題其言曰星羅棊布漸見海波不揚正臣等遵
㫖請開邊界之日也一開界則上可以增國賦下可以
遂民生併可收魚鹽之利以餉新兵安投誠之心永無
反側又可使臺灣之衆望風來歸疏上再議得奉炤舊
展界之
㫖于是閩界稍稍開二十年二月科臣傅感丁奏曰伏
見福督臣姚啓聖請開邊界業奉
[001-3a]
允行夫近宼之省莫若閩閩且得開他省逺宼者何不
可開乞
勑各督撫將界外田地招徠舊遷之民及情愿墾荒者
令其耕種三年之後起科部議下所司詳酌保題乆之
皆鰓鰓過慮無敢直任者二十二年五月將軍施烺進
勦海宼克取澎湖島馳檄臺灣諭以順逆之理時鄭錦
已死其子克塽率衆來歸請納土為郡縣而粤東督撫
將軍保題疏適至于是兵部議請開界十月二十二日
[001-3b]

㫖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田地應給民耕種其𦂳要
地方仍應作何防守等項事宜着差部院堂官前往會
同該督撫詳察確議具奏戸部列諸臣名以上工部侍
臣/金世鑑副都御史臣/呀思哈奉
命往江浙而臣臻/及内閣學士臣/柱/亦拜閩粤之
命是役也有當行之事四焉察瀕海之地以還民一也
緣邊寨營烽堠向移内地者宜仍徒于外二也海壖之
[001-4a]
民以捕鮮煑鹽為業宜并弛其禁三也故事直𨽻天津
衛山東登州府江南雲臺山浙江寧波府福建漳州府
廣東嶴門各通市舶行賈外洋以禁海暫阻應酌其可
行與否四也臣臻/受命悚惕卽日俶裝戒行心竊自念
皇上如天至仁迫欲見海壖之民及時耕耨今疾馳度
嶺已將改歲待論定奏報得
㫖而後行則農時已逾非所以奉宣
德意也幸偕行諸臣亦同此懐遂用綠頭牌啓奏請于
[001-4b]
會勘之日將勘眀地畝隨時責令有司招民佃種其應
設防守卽時分設俟一省事竣驛疏奏聞
上許之十一日戊寅陛辭臣臻/柱/跽請
訓命
皇上熟思乆之曰開界地畝務求原主授之宣諭督撫
務俾得所臣等謹受命
皇上問勘視將先何省臣臻/對曰將始廣東
皇上問何以不先福建臣臻/對曰臣等先至廣東令彼
[001-5a]
處百姓及時承墾庶不悞春耕之時
皇上曰獨不悞福建開墾耶臣臻/對曰福建督撫方安
插投誠未暇協理開墾臣等以其間先竣粤事次至閩
省諸臣已暇可以會商且閩土節候比粤稍近
皇上頷之又
諭曰將軍施烺諳悉海島凡事必與共議臣等拜受命
皇上又召致榻前諄諄誡諭曰汝二人朕所親簡當善
體朕意臣等又再拜受命而出
[001-5b]
己卯啓行宿良鄉偕行者石學士柱/主政殷特/正郎張
建績/中翰尹逹理筆帖式賴都/暨嚴子侗/丘子民表/
壬午至河間府
甲申至德州
己丑至兖州府
辛邜至利國驛葢已入江南界矣計行十有二日皆鷄
鳴首途漏再下而止馬上口占有努力前驅頻計日只
因海畔蚤春耕之句
[001-6a]
壬辰渡大河止徐州
丙申渡淮
丁酉晦過紅心驛行亂山中四十里
十二月戊戍朔發定逺
己亥至廬州府
辛丑過七里河止桐城蒼山萬叠松檜蕭森風景大異
北地
壬寅過岡嶺二十餘渉溪澗亦十餘止潛山
[001-6b]
甲辰至黄梅始入湖廣境
乙巳由孔壠驛渡江止九江府
丙午過五石門止德安縣峻阪斗絶登頓殊艱方卽次
而雷雨作幸免霑塗之苦
丁未止德興宿徐中書宅
戊申至章江安撫軍世鼎/陳總戎平/張藩伯所志/署臬
查君培繼/督學髙君璜/督糧鮑君畋/率府屬共迎且具
舟以待
[001-7a]
己酉楊帆早發乍釋覊靮之勞而遇此差足快意
庚戍止樟樹
辛亥止峽江山水迴瀠頗似浙東嚴陵瀨是夕㣲雪
壬子止吉安府
癸丑止鹽溪凡四日皆順風
乙卯至萬安將上灘覔灘夫以行是地水勢湍急必用
健夫習水道者二人一持篙一捩舵宛轉石罅中方免
傾欹撞擊之患是日幸假風力不覺其難行六十里止
[001-7b]
大王廟
丙辰亦行六十里上四灘止攸鎮
丁巳連上十灘䖍郡諸君共迎于除灘廟張燈時次贑
州自萬安抵贑二百四十里名灘十八餘小灘不可勝
數懸水斗瀉亂石鋒矗舟尺寸失便利卽不可知然勢
益險而境益竒行人方以洞心駭目為快不暇震怖也
城北卽章貢合流處章自粤來貢自閩來交會于此郡
名所自得也
[001-8a]
戊午易茅蓬船止新塘
己未止南康山光秀潤村壠時有菜花如江南二月時
庚申早發兩岸峭壁千仞江流百折將至南安距城五
里許已二鼓矣有虎自山巓下直摶挽船卒挽船卒惶
遽疾呼舟中人羣起和之僅乃獲免少頃張正郎至言
虎又挈其儕偶狙伺山麓冀攫後曹挽卒舟人覺之連
發四鳥鎗乃去
辛酉舎舟度嶺過所謂南越雄闗者夾道皆短垣葢少
[001-8b]
宗伯楊公爾茂/祭告時所築也蒼松列嶂間以平疇約
九十里村民以竹籠盛大蝴蝶兩翅廣可尺餘五色絢
爛腹垂繡囊遺子大如鳬卵或言此蝶產于羅浮麻姑
仙去時蛻裙所化云薄暮抵南雄登舟年友朱君介/
二簋飲舟中宵分而别
癸亥泊蘇渡江
甲子過韶州府泊白兎
乙丑掛帆行三百里過英德泊江岸㢘石諸峰玲瓏錯
[001-9a]
峙竒秀壁立
丙寅除夕抵迎恩亭泊舟分歲
二十三年正月丁夘元旦即迎恩率諸臣行慶賀禮泊
三水周儀部燦至自安南見于舟中
戊辰吳總制興祚/李撫軍士楨/郎藩伯廷樞/胡臬憲戴/
仁/督糧蔣君伊/提舉汪君兆璋/率諸屬先後至先行請
 安禮乃敢具賔主會議諸務是日出示招民先是
陛辭之日卽已移咨兩省督撫述
[001-9b]
皇上急欲小民歸業之意至是復刋示曉諭畧曰先因
海宼陸梁遊䑸出没不時抄掠爾等
皇上為爾等身家計權移内地以避賊鋒今邀
皇上威靈蕩平海外兇孽永除允科臣奏請特遣大臣
勘眀地界給還原主或有原主已亡無從查覔者聽情
愿墾荒之人量力承種總俟三年起科
皇上愛民至仁爾等固當曲體卽爾等自今承佃之後
子孫世世享有先業闗係亦復非輕爾等當聞命嚮應
[001-10a]
勿有瞻顧示下萬衆驩呼繼以泣下因命飛逓各屬務
使周知次與諸臣定議勘界程途當始于欽州之防城
 按粤省介在荒服控帶峒獠而防海為尤要秦命南
 海尉任囂築城瀧口此置戍之始也漢設交州刺史
 治南海唐置嶺南五管經畧招討使宋以京官充嶺
 南道經畧安撫使元置廣東道宣慰使司兵制損益
 代有不同眀太祖洪武二年命平章廖永忠參政朱
 亮祖取廣東遂命亮祖鎮守建置衛所分布要害其
[001-10b]
 沿海者曰潮州衞轄大城蓬州海門靖海四所曰碣
 石衛轄甲子門㨗勝海豐平海四所曰南海衞轄大
 鵬東筦二所曰廣海衞轄香山新會海朗三所曰肇
 慶衞轄陽江所曰神電衞轄陽春雙魚寧川三所曰
 雷州衞轄石城錦囊海安海康樂民五所曰廉州衞
 轄永安欽州二所衞設指揮等官所設鎮撫千戸等
 官分領旗軍設屯田以贍之星羅戍守又多建墩烽
 一傳百應為常山率然之勢頗稱嚴整正統間因黄
[001-11a]
 蕭養宼亂設總兵于蒼梧制兩省嘉靖間倭宼犯邊
 始專鎮于東粤又設雷亷叅將一駐雷州水營叅將
 駐南頭萬暦初又設惠潮叅將各一白鴿水營叅將
 一潿洲水營遊擊一柘林碣石虎頭門廣海北津白
 鴿六水營守備各一于是旗軍而外復有城守之民
 壯斥堠之表加以水哨之遊巡大將居中操臂指之
 權守綦密矣其防汛之境畧分三路髙雷㢘三郡斗
 入海中西界欽州控連交趾雜處羅旁南面巨海綰
[001-11b]
 轂瓊山而占城暹羅滿剌諸畨環匝于外葢省會之
 西蔽也其地以神電雷州廉州三衞十一所為邊白
 鴿潿洲兩水營游徼于外是為西路廣州帶三江阻
 重海崖門虎門夾峙左右屹為筦鑰前山嶴門番舶
 所集南頭控其東陽江界其西實全省之中權也其
 地以肇慶廣海南海三衞六所為邊虎頭門廣海北
 津三營游徼于外而南頭一鎮總挈之是為中路惠
 潮二郡界連閩省漳舶通畨道所必經南澳介處兩
[001-12a]
 省之間伏莽蟠互全恃兩府之彈壓又省會東偏一
 要阸也其地以潮州碣石兩衞八所為邊柘林碣石
 兩水營游徼于外是為東路三路各統于本管之叅
 將而兼轄于兩總戎瓊州孤懸海外自為一鎮此眀
 代設兵之大較也 國初山海未靖順治七年特置
 兩藩重兵駐守防海之籌視前加毖省會設提督潮
 州碣石髙州各設總兵惠州雷州各設副將㢘州設
 叅將各縣衞所要地並設游守分防盡罷衞所旗軍
[001-12b]
 屯租領于縣官兵皆𨽻于各協制度一變康熙元年
 副都統覺羅科爾坤奉
㫖行定海疆自閩界之分水闗西抵防城接于西粤畫
 界三千七百里界外戍兵移之内地于是大城甲子
 㨗勝海朗海安海康永安樂民諸所柘林黄岡潿洲
 諸游汛皆棄不守更于内隘分設汛防兵餘邊界五
 里一墩十里一臺墩置五兵臺置六兵禁民外出情
 勢又復一變八年展界議以海邊為界修復廢毁諸
[001-13a]
 營聽民出田界外邊境稍拓然亦未能如舊至邊民
 之復業者尤寥寥僅見也今所守諸汛視八年所展
 之界又復不侔事經變亂文書散失不能詳定焉現
 設
 欽州營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三把總六國初/額員兵一千
 十三名
 乾體營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兵一千三百
 六十六名國初無/續設
[001-13b]
 亷州府總兵一遊擊二守備二千總四把總八兵一
 千八百八十八名舊係參將康熙元年改總兵領本/鎮兵一千潿洲兵一千加募兵一
 千共三千/名今減
 髙州府石城營守備一千總三把總五國初/額員兵四百
 名
 雷州府副將一都司二守備二千總五把總八國初/額員
 兵一千四百名
 徐聞營守備一千總一把總二國初/額員兵三百名
[001-14a]
 海安營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國初/額員兵一千
 名
 白鴿寨守備一千總一把總二續/設兵五百名
 吳川營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國初/額員兵八百
 四十名
 髙雷總兵一遊擊二守備二千總四把總八國初額/員駐髙
 州/府兵一千八百九十一名
 電白營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國初/額員兵八百
[001-14b]
 四十名
 肇慶府春江營副將一都司一守備二千總四把總
 八兵一千六百名國初無順治九年設陽髙遊擊一/員十一年西宼侵軼兵散十三年
 委官招復十七年即改為春江遊擊領兵一千康熙/三年加兵五百改參將八年又加五百改副將
 那扶營守備一千總一把總二國初/額員兵四百名
 廣海寨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兵九百六名
 舊設參將一員兵一千名加提標四百名康熙元年/又加撫標六百名共二千名今改減
 新會營遊擊一守備一千總四把總六國初設兼/防會寧
[001-15a]
 一千三百名
 香山營副將一都司二守備二千總五把總十兵二
 千名順治四年設前山寨官兵五百員名康熙元年/加兵五百改設參將駐防縣城三年又加兵一
 千共二千名/改設副將
 順德營總兵一遊擊三守備三千總六把總十二兵
 三千名順德舊不設兵康熙二年因周李二寇犯城/而設十二年題定雖駐縣城兼轄南畨香山
 各縣巡/緝沿海
 虎門寨副將一都司二守備二千總四把總十兵二
[001-15b]
 千名原設參將一員兵/一千名今改增
 新安營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兵七百八名
 舊設守備一兵五百名康熙三年加五百名四年廣/州左路總兵移鎮七年罷今改減
 惠州府副將一都司二守備二千總四把總八國初/額員
 兵一千五百名
 碣石衞總兵一遊擊三守備三千總七把總十四國/初
 額/員兵三千名
 惠來營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三把總六國初/額員兵八百
[001-16a]
 名
 海門營守備一千總一把總二舊撥都/司今改兵四百名
 潮陽營遊擊一守備一千總二把總四舊設副將一/都司二今改
 兵一千名
 逹濠營副將一都司三守備三千總六把總十二兵
 三千名舊無因秋風角海宼丘鳯據達/壕埠康熙十九年討平之添設
 潮州府總兵一遊擊三守備三千總六把總十二國/初
 額/員兵二千四百九十五名
[001-16b]
 澄海營副將一都司二守備二千總四把總八國初/額員
 兵一千六百名
 黄岡營副將一都司二守備二千總四把總八國初/額員
 兵一千三百三十四名
 凡為營二十八兵若干名于中抽調一萬四百七十
 六名分布緣邊諸汛候閱定因奉
旨查閱先粤後閩故自西界防城始迤邐而東焉
庚午至肇慶之崧臺驛督標副將張銳史孔筆都司薛
[001-17a]
銓率叅遊等將甲士五千迎于道軍容甚盛崧臺危石
孤聳髙二百餘仭廣六十餘丈下有石室髙可五丈容
百人北向通明南有門可入左一竇持火入數十丈有
龍井龍牀龍磨角石右一竇亦用火入數十歩石窗穿
漏光熒熒下射前有浦名髙星旁連七星巖曲折列峙
如北斗中為石室巖東逾瀝湖半里為屏風巖又一里
為閬風巖石室西半里為天柱巖一里為蟾蜍巖又一
里為仙掌巖西北二里為阿坡巖延袤數十里瀝水環
[001-17b]
其下讀唐李邕記有云疊花仰空的皪瓊脂宋陶翼記
有云滳乳成柱凝藍作葢寫石室之勝最眞自此舎舟
甲戍偕同事諸公俱西
乙亥至新興
丙子過佛子嶺奇峰嵂兀登降頗煩止天堂
丁丑至陽春
戊寅渡潭瀝那思二河
己卯至太平
[001-18a]
庚辰至電白
辛巳行三十里至温泉菴有兩池廣輪數尺冬夏常熱
居民用以給浣濯止三橋
壬午㴝旦拜福建開墾疏并移咨閩省將軍督撫申陛
辭時
天語也次高州戍卒士民迎候不絶于道訴訟如雲有
言兵丁佔民産者下所司亷問餘皆斥去 國初髙郡
受兵最酷總戎官廨即偽秦王藩府也堂形如殿覆瓦
[001-18b]
悉用琉璃近始撤易加以祖逆&KR0777踞井里蕭條極矣
癸未髙民失火燔燬廬舎六十餘區捐槖金十兩助之
過冼夫人祠
 冼夫人祠在郡東門外史稱冼氏髙凉人世為南越
 首領冼氏㓜賢明曉兵略能拊循部衆每勸親族行
 善義結于本鄉海南歸附者十餘峒羅州刺史馮融
 聞其名聘為其子髙凉太守寳妻侯景叛梁廣州都
 督蕭勃徴兵援臺髙州刺史李遷仕據大臯口遣使
[001-19a]
 召寳冼氏曰刺史被召援臺乃稱有疾鑄兵聚衆而
 後喚君此必反也且無往寳從之已而遷仕果反冼
 氏詐為輸賧伏甲攻遷仕敗之懐集百越數州晏然
 亡何寳卒陳永定二年其子僕年九歲遣首領朝于
 丹陽拜陽春郡守廣州刺史歐陽紇叛陳誘僕與俱
 冼氏曰吾矢忠貞迄今兩代豈敢輒負國家發兵拒
 紇紇衆遂潰僕以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石龍
 太守册冼氏為太夫人至德中僕卒陳亡嶺南人奉
[001-19b]
 冼氏為主隋髙祖遣摠管韋洸安撫嶺外并遣人遺
 冼氏書以冼氏故獻陳主扶南犀杖為信冼氏見杖
 集首領痛哭遂迎洸未㡬畨禺人王仲宣反冼氏遣
 其孫盎討平之髙祖拜盎髙州刺史贈寳為譙國公
 冼氏册譙國夫人開幕府置官屬皇后輟首飾賜之
 冼氏盛以金篋歲陳之以示子孫曰此忠孝之報也
 仁壽初卒贈誠敬夫人隋末盎保嶺南其下請正南
 越王號不許武德五年歸唐授上柱國髙州總管封
[001-20a]
 吳國公子智戴仕至左武衞將軍惟嶺南介在荒服
 不能北向而從兵車之會但謹守疆索為天子保境
 土斯為良牧矣冼氏系出峒族歸于將門當羣雄角
 逐之時處僻逺孤危之境乃能尊朝廷惇信義見無
 禮于共主者則擊去之和其人民以待有德雖竇融
 錢俶何以加焉卒令馮氏安全延及五世一方蒙庇
 㡬及百年以視夫沐猴冠帶妄覬非分殃民而卒以
 自亡者其得失豈可同日語哉南人德之飾祠表墓
[001-20b]
 至今不絶有以也冼氏墓在舊縣盎墓或云在陽江
 東山下或云在電白馮家村馮家村又有盎宅手植
 枯椰子二株尙存
甲申止化州州署有兩橘實大如櫞可以療疾庭有龍
首石又有石在州後潛江中曰龍尾相傳龍首時有吼
聲如鵞隋置石龍縣以此
乙酉過菉竹堂琉璃菴止石城縣夾道灌栵叢生蟲鳴
似秋而行旅揮汗
[001-21a]
丙戍渡龍灣河宿清平營
戊子至亷州
己丑閱乾體營登八字山望海復返亷州而西地多濘
淖昬黒不可舁輿騎行二十五里用土人為導躑躅林
箐中時時恍見獸鬼來攫人抵那暮塘宿
 亷州至乾體十五里乾體至海四十里乾體村名屬
 合浦明地圖有乾體營兵防條不載葢嘗有之而乆
 廢矣元年界外八年疏中稱有乾體營不知何時設
[001-21b]
庚寅行六十里渡平銀河止一小艓而渡者甚衆争先
過重方半渡而舟沉溺者十餘人僕髙大與焉鉤得已
僵舁行三十里至欽州而復蘇吐白沫斗餘是日死者
四人兩人屍不可得葢為蛟蜃所噬矣止欽州登天涯
亭閲州治
辛卯石學士吳制院分閲龍門先别去予與李撫軍同
詣防城登舟于鴻飛亭
 欽州之水曰欽江在州治東源出洪牙山流經城東
[001-22a]
 南以入于海州西二十里有漁洪江又十里鳯凰山
 州東三十里平銀江出博峩山南一百餘里防城江
 出仙隆山
 天涯亭在州東門月城上
 鴻飛亭在州東門遊魚洲上前知州林希元改東嶽
 廟為之取子瞻鴻飛那復辨東西之句以為名羣山
 逺拱頗稱勝槩
辛卯舟行十里至尖山嶺又十里至石灘又三十里出
[001-22b]
猫尾灣海口望亞公山黄陂門龍門七十二逕皆在巨
浸中歴歴可辨其東則牙山斗出海外循海而西十五
里至青鳩口戍臺也故有守臺五卒虎噬其三二亦棄
去臺隨圯矣又五里至長墩河口夾岸置砲臺無守者
又行五十里至埇讀如/崇淪塘自青鳩至此夾㟁皆林木
在山趾者多海欖潮至半浸水中在山顚者多鐡櫪色
白而葉細
壬辰曉起陸行萬木隂森猿啼不絶其音凄斷必以三
[001-23a]
聲為度憶唐張説欽州詩有饑狖啼相聚哀猿喘更飛
之句為低徊乆之十五里至防城守備郝炳麟擁馬首
流涕不已相與愴然聞昔逃虛者見似人而喜兹以絶
域而覩使華其悲喜失序無足怪也然窮邊逺戍之苦
益可念矣河西山麓廢壘巋然舊防城也尙有民居五
家以隔水難于䇿應遂徙今砦樹棘為栅取具一時非
乆逺之規也舊城控制迤西必宜修復葢昔以畫界故
人踪希濶今流亡盡歸魚鹽稠㳫乆之當成雄鎮也正
[001-23b]
南十里為水營又南九十里為蓬羅臺西南四十里為
漁洲坪正西四十里為三囊臺又西五十里為如昔峝
又西九十里為澌凜峝又西一百八十里為古森峝即
分茅嶺也更西即交阯矣西北為王光十萬大山口正
北接廣西上思州界上思之西即交趾岐那隘防城正
南江口有洲名曰三口浪土人謂浪一湧為一口相傳
馬伏波下營于此浪三湧連發三矢射之皆平遂成此
洲已刻復登舟由長墩内河行六十里至埇口有戍兵
[001-24a]
向在長墩因楊二亂徙此
 欽州屬靈山一縣在州北内地止州治附海元年畫
 界自防城歴大鹿山等境石梅山那狼山三中山平/壁山空朗山𣲖暮嶺西丫
 山石家山那鹿山過河埇口嶺魚洪嶺方家村洪屋/嶺望海嶺茶山嶺大木嶺十二嶺望州峰版橋峰江
 標嶺三草嶺鷄背嶺小路林邏嶺尖山嶺/瓦竈嶺佛子嶺馬留山織籬圍山封田山至髙嶺盡
 大觀港為欽州邊邊界以外距海四十里者為織籬
 圍村魚洪村三十里者為黄屋屯孔明村大值村二
 十五里者瓦□村鷄窩村二十里者根竹村墟埠村
[001-24b]
 舊闗村胎暮村洞晚村十里者長山村有貴坑村埠
 頭村那畔村料連村及近海六七里以下至一二里
 若嶺脚村等西寮村南沙村竹根海尾村犀牛角村/大絲蘿村小竈村烏雷塘村平山村大
 竈村小榕涌村孔雀環村牧牛嶺村鷄墩村金鼓嘴/石頭港鹿兒潭長墩闗涌村白鷺村閒落村青鳩埠
 大頭村大小鄧村大□村開元村西蜆村那落村江/那村佛子村小頭村埇茶村萡寮村南港村芉䝉村
 白沙&KR1760村硃砂港欄埇村欖埠村蓬羅村冬𤓰墩牛/路村山心村魚洲坪白沙灣赤沙頭墰頭村
 皆移并三年續遷共豁田地四百七十一頃有奇于
 埇口諸處因界設守八年展界稍復舊邊今從欽州
[001-25a]
 營撥守防城各汛防城守備一兵一百八十名王光/十萬山口二十名小董汛把總一
 兵八十名三十六村汛把總一兵四十名澌凛峝二/十名如昔峝把總一兵四十名三囊山口二十名漁
 洲坪五十名水營二十名南港臺十名青鳩臺十名/長墩河口千總一兵四十名烏雷臺十名牙山臺十
 名牙山港十名大觀/港把總一兵四十名候閱定
 按舊志地圖有防城而不列于鎭戍之數然疆域條
 云南支地脉起于徼外入粤西思明上思二州叢起
 為分茅嶺盡防城之曲折而南入靈山轉髙凉至恩
 平發為髙雷亷瓊四府一州之境則防城一地實粤
[001-25b]
 南之維首山川條有防城江注云其水自防城入于
 交阯永安河安南志載嘉靖二十年安南臣鄭松攻
 殺其主莫茂洽其族人莫敦讓來奔于防城葢其來
 乆矣兵衞條有黄土營注云舊防城營也在時羅都
 交阯界乆廢萬暦間知州董延欽復建改名由是防
 城之名遂没再考欽州之西控連交趾故有七峝曰
 時羅曰貼浪曰如昔曰澌凛曰羅浮一稱鑑山/一稱金勒曰古
 森曰葛源一稱博是/一稱丫葛今防城舊建時羅而如昔澌凛
[001-26a]
 並在鎭守之列羅浮舊亦設營去防城百里則防城
 為七峝故址無疑也峝主多黄姓相傳有青州人黄
 萬定者從馬新息征南有功留守邊境子孫世守七
 峝唐德宗貞元十年峝賊黄少卿叛䧟欽州元和間
 又有黄承慶黄少度黄昌瓘繼起裴行立陽旻討之
 不能定韓愈為祭酒上黄家賊事宜狀卽其子孫也
 元世祖時以峝主黄世華討賊有功授為七峝長官
 至正二十二年峝主黄聖許反宼欽州時羅貼浪七
[001-26b]
 峝人民亡散殆盡眀初參政朱亮祖定廣東以七峝
 人民不多革其長官諸峝長以此懷怨宣德二年澌
 凛峝長黄金廣糾合時羅峝長黄子嬌丫葛峝長黄
 建古森峝長黄寛舉四峝一十九村二百七十戸叛
 附安南黎氏官之為經略使等官世襲以七峝地屬
 彼國之萬寧州正統五年巡按御史朱鑑㦯云/何善奉璽
 書至時羅都之灘凌山揭榜招金廣等不至至今其
 地名曰招逺山金廣死子進襲進死子無害襲無害
[001-27a]
 死子伯銀襲為奮略將軍經略僉事嘉靖十九年安
 南國主莫登庸納欵獻還四峝之地丫葛羅浮收入
 如昔都澌凛古森收入貼浪都由是七峝并為三都
 焉時羅峝主獨禢姓相傳有禢純旺者從馬新息南
 征有功留守欽邕二州為時休峝長永樂時失其世
 官其孫禢貴成移守時羅明末交人猶喋喋以故土
 為言
天朝威德逺届方外順軌然峝界之民猶有輸地賦于
[001-27b]
 安南納丁銀于本管者葢覊縻不絶所由來也永樂
 初平交阯收其地為郡縣尙書黄福議曰交阯萬寧
 縣接雲屯海口并連欽州最為險要宜于欽州千戸
 所添軍立衛以備之英國公張輔復請設防城佛埇
 二水驛寧越埇淪二逓運所以通交阯之路因交南
 旋棄其議遂止嘉靖間亷州知府張岳言粤東入交
 之路自雷州冠頭嶺發舟順風一二日可抵交之海
 東府自欽州天涯亭猫尾港歴烏雷海白龍尾玉門
[001-28a]
 山抵交之萬寧州度可七站葢時方用兵于交故議
 者復及此也然則防城一戍不惟控制海島抑且筦
 鑰屬國備書之以為疆吏告焉
 龍門江源出合浦之龍門嶺五十里有仙人橋溪中
 突起一石儼若巨舟長四丈濶半之南岸數石相連
 北岸石條横架于上有巨人跡纍纍然橋南兩石人
 夾侍稍東又一石橋旁有石佛石船俗傳仙人撑石
 船引大亷小港北通石康至此聞鷄聲乃止一名石
[001-28b]
 鷄橋又五十里為大㢘山經欽州六十里兩崖夾峙
 形勢若門而水深百㝷大魚登此卽化成龍不得過
 者曝腮㸃額血流入水恒如丹池流經埇淪周墩而
 達交阯龍門之前有鷄籠嶺又有巨石淡水出焉名
 淡水灣門外羣山錯列海中所謂七十二逕也自欽
 州鴻飛亭十五里至佛子墩出海口又十里至黄陂
 門又十里過亞公山至龍門島中央平曠可立營砦
 為泊船操兵之地周圍七十二小山鱗次環繞每兩
[001-29a]
 山中一沙逕水淺可通人行潮湧則舟入之故有七
 十二逕之名明世設蛋總一兵一百八名戰艦六常
 駐于此統于潿洲遊擊又于龍門江口之煙通嶺設
 營以相䇿應祖澤清叛時羣盗蜂起土人謝昌者據
 之為暴欽廉之境昌敗其部下楊二代領其衆阻險
 為窟官兵莫敢誰何協鎮蔡璋勒兵勦捕二力戰自
 午迄日中不退璋勢頗窘跽伏艅艎中禱于天曰賊
 惡已稔天倘欲殱之以除民患願假我東風一帆拜
[001-29b]
 未起東風驟作一軍驩呼因縱火焚賊舟俱盡二乘
 走舸逸入交阯龍門遂虛兹與吳公議復守之
 蛋戸或作/蜑戸廣南惠潮皆有之編蓬瀕水而居謂之水
 欄見水色則知有龍故又曰龍戸晉陶璜疏廣州南
 岸蠻蛋雜居昌黎詩馬人龍戸子瞻詩蠻煙蛋雨皆
 指此自唐以來計丁輸官明初𨽻河泊所歲收漁課
 其人多姓麥濮呉蘇河古以南蠻為蛇種觀蛋家神
 宫祀蛇可見廉州採珠多用之兹用為戍長取其習
[001-30a]
 知海事也
 欽州前世守禦可考者宋置二砦一曰鹿井砦在州
 西南控象鼻沙大水口入海通交州一曰三村砦在
 州東南控寳蛤灣海口東南轉雷州之逓角塲又欽
 州西南有六水口曰譚家曰黄幖曰藏埇曰西陽曰大
 灣曰大亭皆置兵守之今古地名不同未暇深考明
 設欽州所卽在州治内而黄土即防/城龍門二營其要
 地也又有平銀營即渡口也又有白皮營在白皮村今
[001-30b]
 詢土人云白皮塲在牙山下牙山在州治東南九十
 里海中特起三山形如排牙故名萬暦三十六年因
 變亂嘗設營于此意卽白皮營也西路又有羅浮營
 在防城外一百十里河洲村因道出彛界餽餉艱難
 又設思勒包沖二營于江平去防城九十里㝷廢考
 如昔峝在思勒村今如昔戍葢即思勒置營處羅浮
 山名原名安京山隋嘗于此置安京縣唐㢘州刺史
 寗純以其似惠州之羅浮遂改名焉劉鋹得古劍于
[001-31a]
 欽州羅浮上有丁亥聖君讖遂為宋太宗嗣統之兆
 即此也湴坑營在烏雷嶺距州南一百五十里海濵
 銅柱按黄佐舊志古蹟條在欽州西貼浪都古森峝
 漢伏波將軍馬援旣平交阯立以表漢界上有銘曰
 銅柱折交阯滅交人懼其折嘗投石以衛其趾曹學
 佺名勝志云分茅嶺有伏波銅柱在欽州西南二百
 里與交趾分界山頂生茅南北異向唐安南都䕶馬
 揔亦建二銅柱于漢故處以自明伏波之裔明宣德
[001-31b]
 二年地䧟交阯嘉靖二十一年莫登庸降順復歸版
 圖二説相合銅柱在欽地無疑矣然林邑志云馬援
 植二銅柱于象林晉地理志注云/象林卽林邑與西䣝國分漢之
 南疆隋書大業元年劉方敗林邑經馬援銅柱南唐
 書南蠻傳林邑南大浦有五銅柱馬援所植依此則
 銅柱又在林邑今據漢書武帝始立交趾日南九真
 郡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交阯女子徴側徴貳叛十八
 年馬援軍至浪泊上與徴側等戰大破之十九年馬
[001-32a]
 援討賊至九真建銅柱于林邑界交阯平罷州牧設
 刺史漢交阯郡治在今安南富良江上九真郡治卽
 安南之清華府林邑卽今占城國也而銅柱又在其
 南其非欽州可知矣且援方當盛漢時交阯為漢郡
 而文其柱曰交阯滅此何以解也或者還軍之日更
 作一柱以告交人若曰為亂者旤必及家族容或有
 之卽若是亦為誓誡之柱而非分疆矣新志云欽州
 之柱乃馬揔所立斯為近理葢此時交人漸不内附
[001-32b]
 也至于茅靡隨斜阪之勢無足為異當由丁部領之
 屬創為此説以愚其部人耳項斯詩云領得賣珠錢
 還歸銅柱邊看兒調小象打鼓試新船醉後眠神樹
 耕時語瘴煙不逢寒便老相問不知年葢亦指馬揔
 柱也
甲午陸行十里過楓門嶺又二十里至欽州峻阪斗絶
舎輿而徒會大雨困甚
乙未行三十里再渡平銀令懲前失多縳筏以待坦然
[001-33a]
安流無復戒心又六十里至那暮
丙申行六十里至烏家汛自欽至此皆山險更前悉平
坦矣又四十里止㢘州登海角亭
二月丁酉朔行四十里至上窰又三十里至白龍城明
時採珠内監所駐也有城四門内官署及巡道署廢址
猶存于城之東隅皆蕩為墟莽城亦傾壊是夕宿于野
四無人居張幄以寢夜分有物至帳外勃窣作聲披帷
視之龎然巨虎也方睨櫪上&KR1042&KR1042未覺圈豕先見之驚
[001-33b]
啼躍出虎齧之而去
丙戍行三十里至兵辨村又十里至珠塲寨明時設兵
以防珠盜者也偕李撫軍張正郎列坐海岸望海外雲
山重叠如畵西卽白龍城東為調埠寨又東稍南為永
安所而雷州又在其東舒雁行列一覽可盡塘兵獻鱟
魚雌雄各一十二足色青黑眼在背上口在腹下
 按鱟雌嘗負雄獲雄則得雌雌或脱去亦終就斃矣
 吳都賦謂之乘鱟是也尾銳而長觸之能擊刺人在
[001-34a]
 海遇風則舉尾扇之俗呼鱟帆陸佃埤雅視鴟創柂
 觀鱟掣帆是也韓退之南食詩鱟實如惠文骨眼相
 負行葢謂鱟實圓細如惠文冠所綴珠然也其血蔚
 藍實可以醢介可以杓
又北行五十里止白水塘荔枝龍目夾道羅生扶疎可

己亥行二十里至白沙塘為廣西博白縣界葢兩粤地
形牙錯廉欽之北皆粤西也又行二十里止新墟
[001-34b]
 廉州府屬州一曰欽州縣一曰合浦皆附海元年畫
 界自大觀港東歴髙坡等境大樹根蕉子山白沙岡/大石屯村到滿村乾體
 村北風□武刀寨長岐山村白龍寨羅九塘三塘西/村秋風塘社内村茅山塘榕根河大㢘下山白石岡
 入小路香草岡山路村轆轤村丹兜/村永安所山埇村西山村山口村至新墟為合浦
 邊邊界以外入海四十里者曰三馬寮村白屋小村
 冠田村三十五里者顧屋村鴉頭村下白泥屯大山
 村三十里者鐵屎嶺髙峰峝大峝髙範村多養村埇
 頭村大王山石板江三墩大腳罏村石屋村埤頭村
[001-35a]
 黄泥埇鹽田村施屋村西篤村二十五里者栗木村
 黄糯田濃囊村二十里者武&KR2095村船瓦窰橋梁山田
 寮村厥塘村崩塘村近埤村楊屋村多顔村沙尾堆
 下瓦窰白沙水村大橋村獨江村箔寮村沈家村梁
 家村蘇家村田寮大埠村十五里者龎村地羅村寧
 海村三家村關井村王屋塘村龍田村新村力士村
 那角村十里者許屋村馬欄村英羅村雷公田葛麻
 山低峝村譚村羅茅根村彬伴村囊村獨峰嶺舊塲
[001-35b]
 村龍潭村龎家村十馬村翁屋村西鹽塲上那隆村
 黄鏡村觀井村對逹村曁附海八九里至三四里南
 樂村等那壇村水流村大融村謝家村濵地村瓊山/村鵝洗村那格村山心村端斚村竹根村北
 班村隴村黄梢村賔逢村南冲村山口村東江村白/沙塘村蛋屋村泉水村竹林村施家村田頭村西村
 下塘村冠頭嶺小嶺村吉車村髙德村平洋村軍/屯村東梁村田頭村西梁村山寮村井村何屋村
 海中之潿洲皆移并續遷共豁田地壹千九十八頃
 有奇于大觀港諸處因界設守展界稍復今從乾體
 營撥守三汊各汛三汊港把總一兵一百名西江口/把總一兵二百名八字山千總一
[001-36a]
 兵一百名雙墳汛把縂一兵一百名髙德千總一兵/一百名冠頭嶺十名武刀港十名白龍港二十名珠
 塲港二十名川江港二十名榕根/二十名英羅港把總一兵二百名又于㢘州營撥守
 二汛永安所把總一兵七十名/閘口把總一兵三十名候閱定
 永安所城在合浦縣海岸鄕舊在石康縣安仁里今/廢
 洪武二十七年始遷永樂十年建城城周四百六十
 一丈成化五年僉事林錦鑿外池置串樓四百一十
 五四門敵樓各八故設遊擊府于永安所萬暦十八
 年移于潿洲風毁仍復舊署而以潿洲為汛地
[001-36b]
 㢘州衛在府治
 珠池舊志云一稱珠母海相傳有七曰青鶯曰斷望
 曰楊梅曰烏坭曰白沙曰平江曰海渚俱在冠頭嶺
 外大海中上下相去約一百八十三里前巡撫陳大
 科曰白沙海渚二池地圖不載止楊梅等五池又有
 對樂一池在雷州共六池予訪之土人楊梅池在白
 龍城之正南少西卽青鶯池平江池在珠塲寨前烏
 坭池在冠頭嶺外斷望池在永安所珠出平江者為
[001-37a]
 佳烏坭為下亦不知所謂白沙海渚二池也舊志又
 載有珠塲守池巡司及烏兎凌禄等十七寨而不著
 其所自始白龍城亦不載于城池條但言欽㢘土不
 宜穀民用採珠為生自古以然商賈齎米易珠官司
 欲得者從商市之而已漢順帝時桂陽太守文礱獻
 大珠詔却之足知其非常貢至孫吳黄武間改合浦
 為珠官郡始有官領採辨之事然權非侈靡之主史
 稱其時魏主來求雀頭香明珠翡翠鬭鴨長鳴鷄權
[001-37b]
 曰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悉以與之已而魏使又來
 請以馬易珠璣瑇瑁權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馬
 何苦而不聽其交易由是多取以應之其意葢欲以
 權變弊敵國如范蠡驕吳故事然厲民已甚難免作
 俑之譏矣晉平吳交州刺史陶璜請弛其禁民困始
 蘇自宋迄隋未嘗復設唐雖以珠池名縣官不採取
 但以利民至偽漢劉鋹始設媚川都于海門鎮募兵
 能採珠者二千人以索繫石沒水而取之深至五百
[001-38a]
 尺死者甚衆宋開寳五年王師擒鋹罷之元延祐間
 置採金銀珠子都提舉司于廣東明洪武初罷永樂
 洪熙屢飭弛禁罷採至天順四年有鎮守珠池内使
 譚記奏廉州知府李遜縱部民竊珠下遜詔獄遜亦
 訐記擅殺人奪取民財諸狀上命并逮記鞫問具伏
 遂錮記而復遜官葢内臣之遣白龍之署始于此時
 後遂相沿不廢官旣厲禁小民失業往往去而為盜
 或乘大艦厲兵刄聚衆以私採官法不能禁于是有
[001-38b]
 十七寨之設環海駐兵以守乃守益密而盜益多官
 兵反藉以為市其後賊大起如紅頭沙鍋之屬與官
 兵相格殺前後不可勝計而官採率十數年一舉行
 餘年皆封池禁斷葢蚌胎必十餘年而後盈頻取之
 則細嫩不堪用故也自天順後𢎞治一採正德一採
 嘉靖初首尾七載而三遣使得珠遂少至于開採之
 歲必官治巨艦千餘發重兵以虞變又多發瀕海丁
 男十數萬人以備爬螺之用舟入大洋輙以風敗民
[001-39a]
 避役如往棄市所需蓬厰兜羅刀鍫之屬官私勞費
 不貲而所得甚㣲不償所費于是撫臣林富疏請罷
 免許之嘉靖十年富復請撤囬内臣略曰合浦縣楊
 梅青鶯二池海康縣樂民一池俱産蚌珠設有内臣
 二員看守後樂民之池所産稀少裁革不守止守合
 浦二池計内臣所用兵役每歲共費千金約十年一
 採已費萬金而得珠不置數千金亦安用此請撤之
 而兼領于海北道疏上大司馬李承勛力持之又得
[001-39b]
 永嘉張文忠公為之主内臣遂撤萬暦間復詔採珠
 用撫臣陳大科之言而罷其時奉行者尤無狀珠船
 樹内臣旗幟横行村落鷄犬靡遺至有姦汚婦女者
 已乃揚帆竟去莫可究詰按臣李時華欲編船甲以
 禁之益可怪也按國語珠可以禦火災則貴之而車
 旗章服不用珠璣為飾禹貢淮夷蠙珠伊尹正四方
 獻正南珠璣瑇瑁成周王會東越貢蚌蛤亦惟是官
 受方物以示王化所及無逺勿届而已安有竭天地
[001-40a]
 之藏專小民之利以充下陳之玩好而可以為國政
 之常耶至于中璫銜命為禍尤烈崇禎朝用于邊境
 馴以致亂又不獨珠池為然也
聖代龍興不寳異物恭儉之德軼于前古可為萬世法
 云
 南越志珠有九品一邊水平似覆釜者曰璫珠其次
 為走珠又次為滑珠又次為官兩珠又次為稅珠又
 次為□苻珠南方草木狀凡採珠常以三月必祈禱
[001-40b]
 而往否則風攪海或大魚在蚌左右菽園雜記蛋人
 採珠以大船環池石懸大絙别用小繩繫諸蛋腰沒
 水拾蚌置竹藍中撼絙則舶人汲取蛋緣大絙上不
 幸遇惡魚血一縷浮水面已飽魚腹矣陳大科曰冠
 頭嶺蛟龍水怪之所窟腰絙探珠者多不返故池名
 曰斷望珠産于澄潭深淵人跡不至之處古所謂水
 圓折則多珠是也近沙淺水蚌多空殻每剖一二斗
 所得不過如粟小珠數十粒而已今法木柱板口兩
[001-41a]
 角墜石用山麻繩絞作兜如囊狀謂之螺筐繫船兩
 旁乘風行舟兜重則蚌滿矣此法較沒取為便予詢
 土人云每大風起蚌浮沙面探之甚易惟無風時蚌
 在池中須人取之此葢村民無知之說卽大科所謂
 淺水如粟之珠也今蚌殻狼藉水涯形三角廣不盈
 寸葢皆村民所剖云
 嶺表錄異云㢘州邊海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
 池每歲刺史監珠戸採珠以貢人疑池底與海通池
[001-41b]
 水乃淡此不可測熊太古冀越錄云嘗見蛋人入海
 取得珠子樹數擔其樹狀如柳枝蚌生于樹不可上
 下樹生于石蛋人鑿石取之右二説志所無見本草
 綱目格古論云蚌聞雷則㾭瘦其孕珠如懐孕故曰
 珠胎中秋無月則蚌無胎左思賦云蚌蛤珠胎與月
 盈虧
 水經注牢水出交州合浦郡郡不產榖多採珠寳前
 政煩苛珠徙交阯會稽孟伯周為守有惠化去珠復
[001-42a]
 還葢珠池實有異晉咸安間合浦人採珠得佛光燄
 先是丹陽尹高悝行張侯橋浦得金阿育王像無跌
 座與光燄經一歲臨海漁人得趺座于海口至是復
 得光燄三相會合宛然如一葢三十年矣後有西域
 僧五人詣悝言昔造像送鄴遇亂埋河邊不意乃在
 此因拜伏流涕是夕像放光燭殿宇土人云珠海嘗
 有光有珠母老蚌也偶入綱中其船必覆嘉靖中以
 中官擾害對樂一池全徙楊二亂時羣蚌夜飛空中
[001-42b]
 的皪如星盡入交阯界云
 潿洲在海中去遂溪西南海程可二百里新志云在/郡城東南
 十里/誤周七十里或曰/百里内有八村人多田少皆以賈海
 為生昔有野馬渡此亦名馬渡有石室如鼔形橊木
 杖倚著石壁採珠人嘗致祭焉古名大蓬萊有温泉
 黑泥可浣衣使白如雪前為蛇洋洲周四十里上有
 蛇洋山亦名小蓬萊逺望如蛇走故名二洲之上各
 有山阜縹緲煙波間可望不可登其間居民因珠盜
[001-43a]
 充斥盡徙内地萬暦初移廣海遊擊將戰艦三十以
 戌之十四年有侯遊擊者憚其險逺請分所將戰艦
 為二自統其半駐永安餘使其屬統之守濵湴雷州
 府同知徐學周建議駁之曰將心也卒手足也謂心
 與手足可異處乎潿洲絶險故不可撤備濵湴密邇
 珠池彼所以求駐者意在盜珠耳議上侯遊擊之請
 格不行十七年定設潿洲遊擊一員兵一千六百六
 名戰船四十九分五哨駐守十八年治遊擊署于潿
[001-43b]
 洲㝷為風毁二十年卒徙永安而以潿洲為信地自
 海安所歴白鴿海門樂民乾體至龍門港皆其遊哨
 所及也三十六年倭船二百宼欽州有潿洲中軍祝
 國泰者餘姚人起家武進士方戍龍門率百戸孔榕
 迎敵力戰死立廟洲上以祀遷界時地乆虛今不開
庚子行五十里至青平營又六十里至龍灣一名龍頭
沙石城令白玠云龍頭沙乃石城西南境與合浦之永
安所相望二地皆嬴出海外而龍頭稍縮東邨在其右
[001-44a]
三墩烏兎在其左若急水砲臺乃因内河通海而設非
邊地也
 髙雷二郡地如舌吐海中雷屬之徐聞縣最在南舌
 端也稍北為雷州府治而海康附郭又北為遂溪縣
 二縣之地皆横貫乎二垂綿亘一百六十里西抵㢘
 海東扺廣海舌之腰也遂溪又北為髙州府其地亦
 貫二垂如舌之本所屬石城為西境抵㢘海吳川電
 白為東境抵廣海故畫界之序合浦之後繼以石城
[001-44b]
 為髙之西境又次遂溪又次海康為二縣之西境又
 次徐聞而徐聞之後又繼以海康遂溪為二縣之東
 境而吳川電白又繼之焉元年畫界自新墟而東歴
 樟木岡等境髙橋岡鷄公嶺竹山仔村那里坡深田/峝博教岡急水村過河暗鋪村麻水村
 北/杭至赤泠營屬遂溪本境之/接壤也後倣此為石城邊邊界以外距
 海二十里者為深田村十五里者長坡村石狗村十
 里者竹頭田下嶺村及附海八里至三里松明祿地
 村等馬埇村三墩村□頭村博敎村下/洋村東村那腮村凌祿村官寨村皆移并續遷
[001-45a]
 共豁田地二百五十二頃有奇于急水河口諸處因
 界設守展界稍復今從石城營撥守急水諸汛急水/砲臺
 千總一兵四十六名東村臺十名龍/頭沙十名烏兎臺十名三墩臺十名候閱定
 石城所在邑治
辛丑行七十里抵遂溪雷州遊擊李嗣弼曰雷州形勢
白鴿寨東接□讀曰/橈洲大洋為東偏之門戸樂民所西
接㢘州大洋與永安所相望西偏之門戸也而海康諸
所在其内
[001-45b]
壬寅行七十里次城月驛其地山圍四面中低處如月
故以名地蒸濕多穢氣必爇香以亂其臭因讀白樂天
送客逰嶺南詩有云蓊鬱三光晦溫墩四氣匀隂晴變
寒暑昬曉錯星辰又云不凍貪泉暖無霜毒草春雲烟
蟒蛇氣刀劍鱷魚鱗真實錄也李忠定于此别僧琮嘗
作詩贈之
癸卯次雷州府署
甲辰恭遇
[001-46a]
太皇太后萬壽節卽行館率諸臣行慶賀禮
乙巳從間道西南行一百里至扶茂村仄徑嶇嶔人煙
寥絶
丙午從榛棘中行四十里抵家山遇六麋射得其一以
充午膳家山者雷西南之要扼也其下有流沙港由西
海入岸南為青桐徐聞所轄也岸北為流沙海康所轄
也今為兩砲臺綰轂其口登山而望正西有小山青石
嶙峋房叅嶺也西北有城雉堞參差海康所也大海之
[001-46b]
西煙雲杳靄中防城在焉流沙青桐相去八里别有鵞
脰港在青桐臺下青桐南十里為石馬臺八燈港出其
下又南二十里為白盤臺東塲港出其下又南二十里
漸折而東為包西港新地灣東塲臺在其内此雷之西
隅也自流沙以北二十里為英翎臺又十里為總堠墩
又十五里為房叅臺房叅港出其下又北二十里為徒
房墩又二十里為郎斗墩又二十里為吳蓬墩海康港
出其下又北三十里為博袍墩又十里為洪排臺洪排
[001-47a]
營在其内距海康所四十里又北二十里為調建墩屬
樂民所更北歷羊蹄臺下落港為文體港東距遂溪縣
八十里自文體臺更北卽接石城矣諸港惟流沙港最
深廣長七十里其次海康港長三十里皆可泊舟是夕
仍返扶茂宿
 元年畫界自赤泠營歷文體上坡等境八山下坡河/頭營新屯村
 助龍坡浩發坡調流坡墟坡北坡平湖坡坎頭坡調/樓坡田濟坡田頭坡山裏坡西坡後湖頭東坡英龍
 後坡林邊塘後坡上羅/西坡錦前坡新安坡至蔣家後坡為遂溪西邊邊
[001-47b]
 界以外距海十二里者石井村乾畱村大&KR2063村十里
 者官長村石頭坑村文體上下村合斜村曲阨村同
 繩村及附海八里至一里塘飯村等周家村羊蹄埠/村調樓村甘綱
 村欖贊村邁特村傅處村草潭村譚神村坑尾村坎/頭村抱金村卜裏村調神村小子村邦那村林顯村
 墩民村襖郎村埠頭村/北竈村調流村黎村曁樂民所皆移自蔣家後坡
 歷土樂坡等境田西後坡山内坡英函坡北懐坡/溫堂嶺剏□坡北和坡鳥坎坡
 那渡邊為海康西邊邊界以外距海十五里者為英
 風村十里者那靈村娘麓村賞村草錯村金竹村麻
[001-48a]
 亭村長欖村煙樓村油河村剏□村及附海八里至
 二三里西山村等譚斗村英嶺村鹽竈村調黎村藤/蘿村陳家村博袍村房叅村長洋
 村周家村白墓村蘇惡村北合大馮村洪排村/調候村内郎村郎斗村陳鐵村田銀村傍盤村曁海
 康所皆移二縣頃/畝見後于海康青桐二河口因界設守展
 界稍後今從雷州營撥守樂民海康諸汛樂民所守/備一千總
 一兵八十七名對樂墩五名田頭墩五名調神臺五/名牛寮墩五名博里墩五名抱金墩五名官塲臺五
 名調建臺五名調建墩五名博袍墩五名海康所千/總一兵五十名吳蓬墩五名郎斗墩五名徒房墩五
 名房叅臺五名總堠墩五名英嶺臺五名青桐臺十/三名流沙臺千總一兵三十名文體臺把總一兵三
[001-48b]
 十二名羊角臺十一/名下落臺十六名候閱定
 海康所在海康縣九郡灣蓬村樂民所在遂溪縣八
 都蠶村皆洪武二十七年安陸侯吳傑築按沿海設
 立衛所之議始于花茂茂巢縣人洪武初勦平廣東
 諸徭蠻有功陞都指揮同知上言廣屬逋逃蛋戸附
 居海島遇官軍則稱捕魚遇番賊則同為宼請徙其
 人為兵庶革前患又奏添設沿海依山碣石等二十
 四衛所城池收集海民隠料無藉為軍仍於要害山
[001-49a]
 口海汊立堡撥軍屯守皆從之茂以洪武三十年卒
 于鎮命其子英䕶柩還京賜葬安德門外建祠于牛
 首山
是日張正郎奉委閱樂民所囘言樂民所距海十里距
府治一百二十里西有樂民港海口廣二三里可泊大
船其地有沙洲城登之可見大海稍南三十里調神灣
又南三十里博里港可泊船又南三十里官塲港船嘗
于此避風
[001-49b]
 雷州衛在府治
 横山堡在遂溪西北八十里今不設守有横山江流
 出廣西經樂民所
 調樓山枕海髙十丈產榛术可療饑因五色雲現若
 樓臺故名地圖樂民所有調樓營在遷界外志言在
 遂溪東北一百二十里誤當作西北博袍水出博袍
 山山髙五十丈相傳有神光射天在海康西十里有
 墩
[001-50a]
 途傍水流通東渡入擎雷水因旁有徑路故名訛為
 徒房
 英嶺臺或作英翎疑卽英靈村也相傳陳大建間雷
 出于此英靈顯異故名
 邵洲在海康西南一百十里海中民多邵姓似乆/廢
 卵洲在海西南海中鳥多伏卵於上船過或取卵其
 鳥千萬飛隨十里始返
丁未返雷治訪城西羅湖十賢堂故蹟
[001-50b]
 羅湖一名西湖堂在其上卽宼萊公祠之後為宋咸
 淳九年郡守虞應龍建文信國為之記云宼萊公準
 以司戸至丁晉公謂以崖州司戸至學士蘇軾正字
 任伯雨以渡海至門下侍郎蘇轍以散官至秦觀以
 蘇門下至樞密王巖叟雖未嘗至而追授别駕猶之
 至也未㡬章惇亦至其後丞相趙鼎李綱叅政李光
 編修胡銓皆由是之瓊之萬之儋之崖邪正勝負世
 道與之為軒輊虞侯來黜丁氏章氏而列萊公以至
[001-51a]
 澹菴凡十賢為此堂按準少夢至海濵作詩有到海
 只十里過山幾萬重之句及至雷閱地圖見郡東門
 抵海崖果十里始大驚嘆以為得喪非偶然今雙溪
 臺海口卽其處也又有瑞星池以準所居常有星墜
 而得名有萊泉以準常飲英靈村水而甘之故名軾
 轍兄弟同時貶謫相遇于藤渡海作詩相示轍生日
 軾以海南黄子杖貽之作詩云靈壽扶孔光菊潭飲
 伯始雖云閑草木豈樂蒙此恥一時偶收用千載相
[001-51b]
 瘢疻海南無佳植野果名黄子堅瘦多節目天材任
 操倚嗟我始剪裁世用㦯緣此貴從老夫手任配先
 生几相從歸故山不媿仙人把風骨矯矯至今芬人
 齒頰也乃準為丁謂所擠而謂亦㝷至家人競欲報
 讐準不能禁惟令縱飲博以須其過謂得以僅免轍
 見貶時章惇勑雷部無敢舎流人賴郡人吳國鑑者
 為之居停後惇至雷人以前令語之惇俯仰慙恨至
 誦商鞅之語以自咎二事差足快也前乎十賢有李
[001-52a]
 北海邕李贊皇德裕皆人傑至萬曆間予鄕人沈公
 思孝以比部郎抗論張居正奪情謫神電而莆田戴
 公士衡以給事請建儲忤旨謫合浦兩公貶所皆接
 壤好事者能陳蕉荔之奠而躋之座末當必為文山
 所許也而宋世又有蔡攸馬自強可以追配丁章并
 志之以佐一噱
石學士吳制院至自瓊州會于雷館石學士曰自海安
所渡海八十里卽抵瓊之海口所距府治十里瓊城周
[001-52b]
八里東西南皆有門北無門各鎮兵衛甚設飲蘇學士
所濬浮粟泉而還歸遇暴風㡬困一大魚長數十丈昻
首張鬛迎船來口吐黑霧半天為昬十里外猶見之
 按彝堅志趙鼎貶珠崖桂帥張淵遣使致饋自雷州
 浮海風力甚勁顧見海濤中紅旗相逐而下使者疑
 為海宼舟人揺手令勿語急入舟被髮持刄出篷背
 立割其股血滴水中凡經二時乃相賀曰更生因言
 此巨鰌也紅旗者鰌鬐耳然則學士所見猶海族之
[001-53a]
 小者子瞻從徐聞渡海亦由此道賦詩有九死南荒
 吾不恨兹逰奇絶冠平生之句
石學士吳制院之自瓊而返也卽閱徐聞錦囊云徐聞
在雷州正南一百八十里自徐聞東南行二十里為海
安所下有港行十里出港口卽大洋又東為錦囊所城
東有港小舟行十里出大洋有新&KR1760島此港又可通通
眀白鴿寨
 元年畫界自那渡邊歷新地墩等境麻豐墩麻鞋墩/討綱墩三墩齎
[001-53b]
 崙墩踏磊墩海安港小水橋白沙田博平村博沙嶺/調黎坡博蠟堠殷蘆邊縣南門牛牯嶺崙頭村山園
 橋錦囊所赤嶺南陳坡/崙塘坡墓前嶺田心洋至牛克墓為徐聞邊邊界以
 外諸村村名/缺及海安所新&KR1760島俱移并續遷共豁田
 地一千一百一十一頃有奇于錦囊海安諸口因界
 設守展界稍復今從徐聞營撥守討網諸汛討網卞/名東塲
 臺千總一兵三十名白/盤臺十名石馬臺十名海安營撥守三墩諸汛三墩/五十
 一名那黄墩五名西卵墩五名齎崙墩五名踏磊墩/五名博漲墩五名紅坎墩五名白沙墩五十一名青
 灣墩/五名雷州營撥守錦囊諸汛錦囊所守備一把總一/兵一百名博平五名博
[001-54a]
 賖臺把總一兵二十名博臘墩五名鹽井臺五名調/黎臺十名黄塘墩五名牛牯臺十名石頭墩五名調
 嶺臺五名大臨墩五名赤/尾墩五名臨沈墩五名候閱定
 海安所在博漲村錦囊所在二十八都新安村俱洪
 武二十七年吳傑築城錦囊之名不知所始方輿勝
 覽載上庠錄云宼準貶雷州帝賜手勑丁謂屬中使
 以錦囊貯劍欲讋準使自裁準方在驛從容曰天子
 賜大臣死願見詔書卽脫從事綠衫以迎詔中使之
 詐遂窮疑因此以錦囊名其地而所名因之海安所
[001-54b]
 天順間常為邑治𢎞治間復舊
 討網村宋為邑治元至正二十八年遷于賔朴卽今
 治
 冠頭嶺縣東南三十里逺望如冠亷州又有冠頭嶺/此則張岳所云海
 道可通/交趾者踏磊有觀濤嶺周一里登之可望渡口
 石馬井在縣東五里相傳有馬食田禾追之入井中
 但見有石如馬遂號石馬井一村藉以漑田
 三墩在城南二十里突起海中號小蓬山中墩有古
[001-55a]
 樹甚怪下有龍王廟禱雨者詣之前有穴名龍泉取
 得淡水則雨立至由此渡海四百餘里乃至瓊州海
 隅有千歩香葉似杜若而紅碧間雜佩之聞十數里
 故名海中有鷄子魚肉翅無鱗尾尖而長有風濤則
 乘風飛于海上又有天牛魚方圓三尺眼大如斗在
 髀口在脇中露齒無唇肉角如臂兩翼長六尺尾長
 五尺能上岸與牛鬭角軟還入海中堅則復出又有
 海鏡亦名海月土人呼為膏藥兩片合以成形殻瑩
[001-55b]
 滑如雲母内有小肉腹中蟹子小頭黄螯時出覔食
 蟹飽亦飽㦯迫以火蟹出海鏡立斃㦯生剖之蟹子
 尙活逡巡亦斃卽海賦所云瑣&KR1436腹蟹也
 青灣港在城東南三十里宋韓琦曾孫貶瓊南携三
 子晋二子家于白沙後葬青灣七世孫顯甫刋戒子
 詩于墓側
 新&KR1760島在錦囊所港外中有村落七八處民戸三百
 餘長三十餘里廣五里近岸狹處可一里按志載漉
[001-56a]
 洲崛起海中周五十餘里田地腴美盛產荷花博袍
 西流入海經于洲南疑卽此島也
雷州東門邪徑三十里渡通眀河至白鴿寨寨有城周
二里雷郡東北隅門戸也東海島在其東自寨而南十
里為北家港又南十里有舊砲臺距海一里許又南十
里為雙溪砲臺距海五里許而雙溪營又在其内十五
里自雙溪臺又南二十里為溪泊港又二十里為淡水
港又二十里為調嶺港又十里為吳家港又十里卽錦
[001-56b]
囊所矣自寨而北十里為北品港又二十里為庫竹港
又二十里為舊縣遂溪故治所也又北十里為北月港
又北十里為海頭砲臺接吳川境矣諸港惟雙溪最近
府治港口又向大洋然淤淺不可泊舟獨通眀一港可
泊大舟而白鴿據其口遂為重鎮焉
 元年畫界自牛克墓歷淡陽坡那黄坡麻黄橋調風/坡那奇村乾塘村橋
 頭村那頭坡下塘坡那博嶺髙牛/山溪東村蕭家村黎陳村下嵐村至東洋村為海康
 東邊邊界以外附海八里以至三四里東山村等下/塘
[001-57a]
 村髙牛村調陳村溪打村符/村丁村北昌村那頭尾村俱移合東西兩境并續
 遷共豁田地一千二百八十五頃有奇自東洋村歷
 仙鳯村等境通眀村白鴿寨&KR1760村小橋村臨/海村那凉村南栁村下山村至麻斜
 渡為遂溪東邊邊界以外東海島俱移合東西兩境
 并續遷共豁田地三千二百六十九頃有奇于麻斜
 河口諸處因界設守展界稍復今從雷州營撥守吳
 家諸汛吳家墩五名呉家臺十名淡水臺把總一兵/三十名調陳墩五名烏石墩五名東鄕墩五
 名舊縣臺十五名北月臺十名/海頭砲臺把總一兵三十名白鴿營撥守雙溪諸
[001-57b]
 汛雙溪臺把總一兵五十七名寨砲臺兵/十七名庫竹臺二十四名&KR1760村墩五名候閱定
 白鴿門眀設把總一兵八百四十六名兵船二十八
 自赤水港接北津歷限門沙頭洋至海安所止與潿
 洲信地相接
 舊縣東五里輋輪埠有石枕于海岸長五尺濶三尺
 宋嘉定九年天大雷雨龍降其地𤓰㾗在石如鑿土
 人謂之龍爬石泉于石上湧出旋為潭禱雨輙驗
 東海島在遂溪東自北家港至舊縣長七十里廣二
[001-58a]
 十里或三十里與縣治雖隔海僅若一河有南北二
 渡南卽白鴿相距十里許潮退不過五六里北在舊
 縣水益狹不過二三里許其地宜稻且饒魚鹽居民
 稠密有西坡村大薗村大村奄里村那惱村調產村
 齋頭村鬱律村鹽罏村厚皮山村德老村巖頭村坡
 裏村龍騰上村龍騰下村調屋村調東村青藍村東
 山村調倫村調朗村邁望村吳處村麻坦村北山村
 調市村安寧村調羅村十二埇村遂溪東界及海而
[001-58b]
 止止遷島民而内地不及予至白鴿遷民纍纍擁馬
 首泣訴求復故業予以
上諭遍告之皆踊躍去志有思陵島在郡城東十里海
 中其上多米豆枝葉如楊栁疑即是
 東頭山又東海之傍島也有調琴村後山村金家村
 官寮上下村祿遐村西園村調第村暗䘵村調舊村
 瑯琊村山頭村内林村三岔村
 蔚律嶺志稱在海康東百里葢即東海島中之蔚律
[001-59a]
 村也盡海處屹起十餘仞為東方巨鎮舟舶自廣囘
 至汾州洋先見此嶺以為指歸
 調鷄門周圍一百五里隔□洲僅一水地勢奔趨赴
 海如鷄展翅故名
 
 
 
 
[001-59b]
 
 
 
 
 
 
 
 粤閩巡視紀畧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