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48 尚書古文疏證-清-閻若璩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古文疏證卷四  山陽 閻若璩 撰
  第四十九
史家有追書之辭每以後之官名制度叙前代事讀者
要以意㑹不必以為核其𩔖甚多今姑舉一事如郡守
更為太守始景帝中二年七月太史公書於景帝前輒
曰太守豈當日之實稱乎抑偶誤爾竊謂伶州鳩與景
王論武王曰王以黄鍾之下宫布戎于牧之野故謂之
[004-1b]
厲所以厲六師也斯時武王僅有三軍六師未備觀牧
誓可見州鳩蓋以其終有天下故以有天下之制稱之
亦追書者之常若當武王時叙武王所統軍而曰王乃
大巡六師則大不可矣序書者逺出删書者之後故流
傳説頗譌見召誥有太保字及顧命康王之誥皆然遂
以太保為召公之官曰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不知武
王時召公尚未也然史家多以其人所終之官言之初
不計其時亦追書者之常若當武王時叙召公所居官
[004-2a]
而曰太保乃作旅獒則大不可矣凡偽書之以追書為
實稱其誤如此
 按伶州鳩又曰以大蔟之下宫布令於商昭顯文徳
 底紂之多辠故謂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徳也三王即
 金縢所云三王大王王季文王故作武成者亦有大
 王肇基王迹等語似當日未必及后稷且尊之為先
 王何則果爾是宣四王之徳矣奚啻三余是以信國
 語不信晚出武成者以此
[004-2b]
 或曰太守字在史記固多追書若戰國策韓陽曰使
 陽言之太守太守其効之豈亦追書乎余曰昔人已
 疑到此著有明辯蓋校寫國策者不通古今妄增入
 非原文因笑近時刻日知録者遽謂戰國真有太守
 稱亦不善於論世矣
 又按左氏亦間以其人所終之官言之不知其時尚
 未者昭元年四月子産稱公孫黑子晳曰上大夫王
 制諸侯之上大夫卿鄭有六卿時乃罕氏虎國氏僑
[004-3a]
 豐氏段印氏段游氏吉駟氏帶為之安得復有一卿
 以位黑黑得為卿者蓋後六月丁巳强與於六卿之
 盟子産弗討遂以為卿以至明年秋被殺亦書于經
 當子産數子南之時固未也然則子晳宜何官曰子
 産稱子晳貴於嬖大夫子南則亞大夫可知也或上
 字為亞字之譌然此等誤稱左氏煞少亦千慮中之
 一失乎
 又按成三年臧宣叔曰次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中中
[004-3b]
 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當大國之下卿
 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是春秋時列國别有
 上大夫未遂為卿與周禮王制不合又因悟王制諸
 侯之上大夫卿是本周禮次國之上卿一段則用左
 氏獨不思周禮屬國之初制變至春秋已大不侔而
 㑹稡成一書者何哉
 又按左傳桓三年有上卿下卿上大夫昭五年有上
 卿上大夫益驗上大夫與卿各别參以文六年亞卿
[004-4a]
 昭四年介卿哀十四年次卿臧宣叔所謂中卿是也
 則卿信有三又參以僖四年中大夫昭元年嬖大夫
 昭七年亞大夫哀二年下大夫蓋亞大夫即中大夫
 嬖大夫即下大夫也則大夫等亦有三然則前所云
 上大夫即卿者不可削去乎曰亦未可盡主一說也
 莊十四年鄭厲公謂原繁曰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
 註曰上大夫卿也意是時鄭官制猶未變不然此乃
 史家之文非當日之實請更證以一事覲禮同姓大
[004-4b]
 國則曰伯父小邦則曰叔父晉非小國也且勿論而
 自唐叔以迄文公景公皆稱為叔父何昭九年三十
 二年傳於平公定公反改稱伯父當其伯父也並惠
 公亦伯父之或曰周自景王以下實然然昭十五年
 景之十八年也何又曰叔父疑左氏不畫一處亦未
 必盡得當時之真云
 又按史記周書並稱武王克殷有召公奭不言太保
 言太保自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為太保
[004-5a]
 保其身體始見賈誼新書至顧命篇猶然唯不知周
 公未薨前召公於六卿中何官或曰詩集傳明云韓
 初封召公為司空王命以其衆為築城余曰韓侯是
 武王子計其封當在成王之世聃季為司空衞康叔
 封聃季授土見定四年傳豈召公為之哉疑臆說或
 曰朱子本王肅余曰肅註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下
 云召公為司空主繕治此蓋指宣王時召穆公虎非
 召康公奭也又錯認且朱子以築城為必屬司空乎
[004-5b]
 仲山甫城齊何以時為冢宰朱子以司空為必主繕
 治乎又何以平定淮夷命召穆公虎蓋古者人雖有
 專官官雖有定職至國有大事則推賢而往人不以
 為忌已亦不以為嫌往而輒能成功還報天子後世
 幾此意者鮮矣
 又按燕召公世家其在成王時召公為三公則可證
 武王時未為太保矣
  第五十
[004-6a]
傳註家有錯解之辭要久而後錯始見論始定亦朱子
所謂後出者巧爾無逸篇其在祖甲不義惟王孔傳曰
湯孫太甲也唐孔氏亦因之至蔡氏集傳出而論始定
尤快在據下文周公言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
我周文王及云者因其先後次第而枚舉之辭也則祖
甲之非太甲也明甚祖甲既非太甲則不義惟王之非
太甲事也亦明甚高宗肜日序以為高宗祭成湯蔡傳
則謂其祭禰廟蔡傳近是矣然終至金氏前編出而論
[004-6b]
始定曰高宗肜日高宗之訓史遷繫於祖庚之紀内則
是祖已為祖庚作凡書之訓告其君多繫其所言之臣
如曰仲虺之誥曰伊訓無繫之君者而此二書皆訓體
乃繫之君既非義例矣凡書之本序多稱其君之名或
曰王未有以廟號稱者而此曰高宗肜日則似果若追
書之云者繹之於廟門之外西室主事以士行君不親
也夫君既不親矣而曰高宗目君且以廟號稱之曰典
祀無豐于昵詳味其辭安知非祖庚之時繹於高宗之
[004-7a]
廟而有雊雉之異乎則二書祖已以訓祖庚也明甚既
祖已以訓祖庚則典祀無豐于昵之非高宗事也亦明
甚作古文者生於蔡金兩氏之前錯解未正之日故太
甲上曰兹乃不義習與性成説命中曰黷于祭祀時謂
弗欽若與彼二篇為實相表裏者抑豈料其錯解也哉
凡晚出書之以錯解為實事其誤如此
 按無逸篇泛言自三宗之後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
 六年或四三年以邵子經世書證之或十年者則太
[004-7b]
 戊後仲丁十三年河亶甲九年或七八年者則太戊
 後陽甲七年武丁後祖庚七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者則祖甲後廩辛六年武乙四年太丁三年歴歴皆
 合且與由少以至益少者次第亦不紊然則安得謂
 祖甲即太甲反在太戊前乎孔傳謂殷家祖其功故
 稱祖不知太甲在史記有宗稱無祖稱至南軒予不
 識其為何人當論定之後而猶以兩孔氏為確論傎
 已甚矣
[004-8a]
 又按孔傳之誤因於王肅王肅之誤因於孔叢子孔
 叢子之誤因於王舜劉歆之本史記史記之誤又因
 於國語於是祖甲一人忽上而冒太甲之賢復降而
 同帝甲淫亂其幸不幸如此
 又按以錯解為實事復得二條一此書專主王肅之
 學肅錯解中月而禫為在二十五月之中二十六月
 朔輒即吉故撰於太甲中三祀十有二月朔嗣王被
 冕服歸一金縢我之弗辟馬鄭皆讀辟為避周公居
[004-8b]
 東二年謂避居東都至王肅始錯解為東征孔傳因
 之則上文解辟為法亦用王肅説可知故撰於蔡仲
 之命周公以流言致辟管叔于商嗟乎此古今二大
 關鍵也服闋於二十五月于是兩晉諸帝俱短喪而
 陷於不孝矣周公身誅管蔡于是唐太宗臨湖之變
 推刃同氣而莫之恤周公可以藉口矣王充有言俗
 語不實成為丹青丹青之文賢聖惑焉夫苟至於惑
 賢聖則其流毒正無窮無極安得不使有識者昌言
[004-9a]
 以辯哉
  第五十一
趙氏稱孟子尤長詩書其於書之辭必熟習必不以古
人口中語認為叙事又必不以古人口中語妄續之於
後與或妄增之於前自亂其引古之例斷斷然已奈何
晚出書以校之孟子有不然者書曰天降下民一節自
武王恥之上皆書辭蓋史臣所作故孟子從而釋之曰
此武王之勇也亦猶上文引詩畢然後從而釋之曰此
[004-9b]
文王之勇也正一例也偽作者欲竄入武王口不得不
去其末二語又改天下曷敢有越厥志為予曷敢有越
厥志試思此段在泰誓上者曾有一毫似武王之勇而
孟子乃引之乎又有攸不為臣一段亦史臣作紹我周
王見休惟臣附於大邑周則史臣述士女之辭偽作者
亦欲竄入武王口自不得不去其首句又改為昭我周
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試思今文書大誥曰天休
于寜王興我小邦周多士曰非我小國敢弋殷命其自
[004-10a]
卑如此于勝國一曰大國殷再曰大邦殷甚且曰天邑
商其尊人如此豈有武王當初得天下日徧告羣后而
乃侈然自尊為大邑周乎即文理亦不可得通凡晚出
書之以叙事為議論其誤如此
 按書曰湯一征自葛始一節書辭孟子語頗相雜偽
 作者以天下信之與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互異故
 不援入書以東面而征西夷怨至奚為後我凡三見
 斷為書辭入書民望之以下又孟子語蓋以别於書
[004-10b]
 曰徯我后故此最其苦心分疏處但味湯一征自葛
 始亦史臣所作若仲虺面對成湯自不得斥其號于
 是偽作者輒變其辭曰初征自葛殆又其苦心閃縮
 處乎
 又按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仲虺之誥
 縮其辭為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便蠢拙予嘗謂
 鶴脛不得不長鳧脛不得不短此文章家法也司馬
 公約諸史之文而成通鑑已屬從簡作綱目者不知
[004-11a]
 務於句字間蹙損往往致有文理不通足資嗢噱處
 或曰朱子可若是其輕詆與余曰此原不盡出朱子
 乃其門人趙師淵為之若真出朱子手大書必一依
 凡例分注必不擅改司馬原文耳
 又按余嘗謂聖人之言述於賢人口中少有改易便
 不如聖人之確何况偽作古文書者殆無怪其然或
 請徴其義余曰論語杞不足徴宋不足徴中庸易其
 文曰有宋存案孔子七世祖正考甫得商頌十二篇
[004-11b]
 於周之太師歸以祀其先王而孔子録詩時亡其七
 篇此非宋不足徴之切證乎衆言淆亂折諸聖未聞
 折諸賢或曰論語蓋孔子一時之言中庸又一時言
 之故不同觀並提三代與僅論二代者亦不同余曰
 年有蚤暮識有淺深論因有定否此豈所論于聖人
 乎杞用夷禮見魯僖公時出左傳㣲子至于戴公其
 間禮樂廢壊戴公當周宣王時出毛詩序蓋惟禮樂
 廢壊方就周太師校之得頌之全本旋復邅放失孔
[004-12a]
 子習詩不及半矣尚得謂載論語者乃其暮年之言
 宋固如此載中庸者則其初年宋猶有文獻存焉者
 耶觀中庸其至矣乎及明乎郊社之禮分明是子思
 增損隱括論語之文此則改論語而失其意故不確
 知我罪我一聽世之君子予則信孔子過篤者耳
 又按自書有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後師曠述之
 曰天生民而立之君後又荀卿釋之辭愈顯而意益
 加警曰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然
[004-12b]
 皆一脉相傳足徴孟子所引之確今泰誓上改降為
 佑意覺索然吾直不省作偽者是何心
 或曰有宋存焉蓋言其㢙有存者亦是宋不足徴意
 特比杞差勝耳余曰孔子又有言矣我欲觀夏道是
 故之杞而不足徴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
 之宋而不足徴也吾得坤乾焉安在杞一無所存者
 乎大扺當時列國文獻惟魯為最備故曰吾舍魯何
 適矣二國自俱不足徴或曰二國俱不足徴孔子于
[004-13a]
 何處考訂而能言之雙峰饒氏有云聖人生知得其
 一二則可以識其餘亦信然乎余曰此最無稽之説
 也聞一知十自就義理言若世逺言湮典文殘缺雖
 聖人亦不能臆為説矣孔子嘗問禮於老聃曾子問
 一則曰吾聞諸老聃再則曰吾聞諸老聃其所述夏
 后氏之禮殷人之禮必備講學于老聃而不僅如今
 之寥寥者然則孔子亦何俟杞宋存焉而後能言其
 先王之制與
[004-13b]
  第五十二
吾嘗疑孟子引太誓曰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
殺伐用張于湯有光必史臣美武王之辭非武王自語
蓋紂之惡甚於桀而武王除殘之功亦遂高於湯史臣
正紀其實處曰于湯有光非誇也偽作者以三篇俱武
王語一例竄入之于口中試思禮記引大誓曰予克紂
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
子無良謙謙於父之前而于商先王便侈然自多其功
[004-14a]
聖人氣象豈至於此吾故疑焉今讀管子又得一條法
禁篇引泰誓曰紂有臣億萬人亦有億萬之心武王有
臣三千而一心亦史臣辭亦被竄入于其口試思紂有
億兆夷人亦有離徳余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徳萇𢎞引
大誓語也論語引之即作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其相
同如此何至管子引泰誓辭出史臣晚出書却撰作武
王自語牴牾至此後世必有能辨之者
 按張霸百兩篇史稱其采左氏傳書叙為作首尾竊
[004-14b]
 以晚出書亦然其二十五篇無一語與書序相違左
 氏引逸書復捃拾殆盡然亦有不必捃拾而捃拾之
 露破綻出者昭二十四年萇𢎞引大誓曰紂有億兆
 夷人云云上文同徳度義分明繫萇𢎞自語不然有
 不冠以大誓乎即另出一篇亦應先作大誓曰同徳
 度義次作又曰紂有億兆夷人方協左氏引書之例
 更可笑蔡傳寡陋以同徳度義為古者兵志之詞世
 竟有不讀左氏傳者
[004-15a]
 又按管子引泰誓古文書縮其辭為紂有臣億萬惟
 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便減却無限風致自擬
 為古祗增其拙予嘗以四子書有從毛詩出者如小
 旻之詩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曰暴虎馮河蕩之
 詩曾是掊克曾是在位孟子曰掊克在位桑柔之詩
 予豈不知而作孔子則變之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我無是也閟宫之詩至于文武纉大王之緒子思則
 變之曰武王纉大王王季文王之緒角弓之詩綽綽
[004-15b]
 有裕孟子則變之曰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一經㸃
 用或繁或簡無不如從火中鎔鑄而成無補綴之迹
 豈若古文之多可嗤笑與
 又按上元黄虞稷俞邰謂予泰誓辭兼叙事固已牧
 誓有王字猶曰史臣追稱之時無幾也若管子引泰
 誓有武王字死然後有諡豈此三篇竟作于武王之
 崩後乎余曰此難甚善然古書為後人増加改易者
 不少孟子七篇手所親著所見諸侯王若梁襄齊宣
[004-16a]
 鄒穆滕文魯平不應皆前死於孟子之手盡繋以諡
 意必有一二闕諡者諡為後人填補請證以春秋春
 秋絶筆𫉬麟哀公見存焉得有諡亦必後人欲與襄
 昭定一例改繫以諡然則孔子當日實以何書曰汲
 冢書稱哀王曰今王太史公書稱武帝曰今上其必
 稱今公可知也列子天瑞篇子列子張湛註載子於
 姓上者或是弟子之所記余謂非弟子所記乃弟子
 之所增以尊師則列子中有增蓋泰誓三篇成於初
[004-16b]
 有天下日止稱王武或後史官增入與管子引時如
 是未可定且不聞向所辨國策有太守字乎俞邰曰
 于此又得讀書一法矣
  第五十三
二十八篇之書有單書月以紀事多士惟三月周公初
于新邑洛是也有單書日以紀事牧誓時甲子昧爽王
朝至于商郊牧野是也然亦以武成篇有粤若來二月
既死霸粤五日甲子之書故讀者可以互見不必復冠
[004-17a]
以二月此省文也未有以此月之日紀事而仍䝉以前
月之名使人讀去竟覺有三十四日而後成一月者有
之自晚出武成始載考召誥篇先書丙午次戊申又次
庚戌甲寅乙夘丁巳戊午甲子皆冠以三月顧命篇先
書甲子次乙丑又次丁夘癸酉皆冠以四月至洛誥篇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止書日而必于後結一句曰在
十有二月其詳明如此今晚出武成先書一月壬辰次
癸巳又次戊午師逾孟津已在月之二十八日矣復繼
[004-17b]
以癸亥陳于商郊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是為二月
之四日五日不見冠以二月豈今文書法耶或曰洛誥
亦嘗稱乙夘費誓兩稱甲戌皆止有日余曰此自周公
伯禽口中之辭指此日有此事云爾豈若史家記事垂
逺必繫日於月有一定之體耶
 按國語伶州鳩對景王曰昔武王伐殷以二月癸亥
 夜陳未畢而雨癸亥上加以二月其叙事之密如此
 文按召誥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望者十六日庚
[004-18a]
 寅自庚寅數至二十一日乙未正六日蓋連望日而
 數非離本日此今文書法也孔安國不逹兹例謂望
 為十五日果爾何得曰越六日此與晚出武成越三
 日庚戌誤同益驗古文與傳出一手
 又按余向謂孔傳多同王肅註乃孔竊王非真漢武
 時之孔氏預與三國魏之王氏合也以三年之喪二
 十六月即吉驗之今又得一事是堯典禋于六宗説
 六宗者人人各異義至魏明帝詔令王肅議六宗肅
[004-18b]
 取家語孔子曰所宗者六以對肅以前未聞也今安
 國傳正同孔竊王又一證矣
 又按三年之喪謂祥禫閒月者鄭學之徒祥禫共月
 者王學之徒王學所以可廢者以前無所本特王氏
 鑿空耳鄭學則逺有師承劉熈釋名曰閒月而禫白
 虎通徳論曰二十七月而禫大戴喪服變除禮曰二
 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更溯而上之僖公薨于十
 二月乙巳杜氏推歴乙巳在十一月至文二年冬僖
[004-19a]
 之喪已二十六月矣公子遂如齊納幣公羊譏其喪
 娶則公羊氏亦主二十七月遙與鄭氏合可知也若
 王肅者議禮必反鄭氏以檀弓祥而縞是月禫徙月
 樂為據夫所謂是月禫者所以發下文而不繫於上
 也論語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而文無所繫孰謂是月
 禫云者乃祥月乎果禫在祥月應曰月中而禫不可
 謂之中月也自王氏誤標兹義宗之者尤盛於魏晉
 間若孔傳者殆亦魏晉間王學之徒也哉
[004-19b]
 又按儀禮士虞禮朞而小祥又朞而大祥中月而禫
 是月也吉祭此是月也則承上文又與檀弓别若謂
 中月為大祥月之中既云中月又云是月不太贅乎
 益驗王氏説非是
  第五十四
朱子有古史例不書時之説以二十八篇書考之如康
誥惟三月哉生魄多方惟五月丁亥書三月五月皆不
冠以時洪範惟十有三祀金縢既克商二年書十三祀
[004-20a]
二年皆不繼以時確哉朱子見也唐孔氏謂春秋主書
動事編次為文於法日月時年皆具其不具者史闕耳
尚書惟記言語直指設言之日如牧誓等篇皆言有日
無月史意不為編次故不具也更以逸書考之伊訓惟
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朔畢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
午朏書年書月書日並書朔朏絶不繫以時不益見朱
子確耶大抵史各有體文各有例書不可以為春秋猶
春秋不可以為書今晚出泰誓上開卷大書曰惟十有
[004-20b]
三年春豈古史例耶予故備論之以伸朱子以待後世
君子
 按朱子有答林擇之書使之求汲冢竹書紀年此書
 今不傳傳者贗本杜元凱稱其著書文意大似春秋
 經推此足見古者國史策書之常疑亦書時及考魏
 世家裴駰引紀年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
 大梁四月上不見夏字乃知古人文各有例雖似春
 秋終有不盡同處馬遷踵秦記成秦本紀頗書時然
[004-21a]
 多畧不似漢書于秦二世元年書秋七月漢元年書
 冬十月盡從而整覈其體疑後代史册遵春秋例者
 自班氏始
 又按春秋書時胡安國傳謂為夏時先儒已歴歴辨
 析尤莫善於鄱陽吳仲迂之言曰若從胡氏則是周
 本行夏時而以子月為冬孔子反不行夏時而以子
 月為春矣其破的如此胡傳既非則蔡傳以泰誓春
 為非建子之月又不足攻矣
[004-21b]
 又按趙子常言有見殷周古書書月則不書時以春
 秋書月又書時為夫子特筆者蓋古書乃簡牘記言
 之體得以從畧春秋策書國之正史以事繫日以日
 繋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實三代正史遺法也借令
 不書時則事有不得書月者當何所繫乎此言亦破
 的余謂春秋魯史記之名孔子前已然年有四時不
 可徧舉四字以為書號故交錯互舉取春秋二字耳
 此豈聖人特筆哉朱子曰孔子作春秋然後以天時
[004-22a]
 加王月以明上奉天時下正王朔之義議論雖大殊
 傅㑹矣
 又按朱子又疑竹書紀年純用夏正似胡氏之説亦
 有據非也紀年為魏史記魏出于晉當時列國惟晉
 擅用夏正以左氏驗之僖五年卜偃曰其九月十月
 之交乎襄三十年絳縣人曰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
 皆謂夏正杜氏亦經註出但未補明一句曰于時晉
 獨用夏正所以然者何也成春秋在前見竹書在後
[004-22b]
 故也憶己未留京師富平李因篤天生告予曰晉用
 夏正子知之乎予曰然天生曰周天王固許之用也
 觀定四年啟以夏正疆以戎索可見予曰左氏乃政
 字非正字即政與正通然則于伯禽康叔曰皆啟以
 商政疆以周索魯衞乃又建丑乎何周初自亂其正
 朔也天生為語塞
 又按胡渭生朏明告予竹書紀年文意簡質雖頗似
 春秋經然此書乃戰國魏哀王時人所作往往稱諡
[004-23a]
 以記當時之事如魯隱公及邾莊公盟于姑蔑晉獻
 公㑹虞師伐虢滅下陽周襄王㑹諸侯于河陽明係
 春秋後人約左傳之文倣經例而為之唐劉貺亦/有是説
 身為國史承告據實書者不同杜氏後序則謂推此
 足見古者國史策書之常不亦過乎予曰竹書今不
 傳然散見史記中如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曰二十九
 年五月齊田朌伐我東鄙九月秦衞鞅伐我西鄙十
 月邯鄲伐我北鄙王攻衞鞅我師敗績此非當時史
[004-23b]
 官據實書當時之事乎與春秋曷異乎杜所見蓋全
 書今所譏乃杜舉之數條竊恐考有未詳而立論太
 果杜正未肯受過耳
  第五十五
余向謂作偽書譬如説謊雖極意彌縫信人之聽聞然
苟精心察之亦未有不露出破綻處不獨墨子所引三
語也今且見漢書矣漢刑法志引書曰立功立事可以
永年魏晉間作書者似以此為逸書之文於泰誓中篇
[004-24a]
㣲易其文竄入之曰立定厥功惟克永世不知郊祀志
明云太誓曰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
顔注今文泰誓周書也蓋偽泰誓唐代尚存故師古得
以知之今將以偽泰誓為足信乎不應為晚出書遂廢
以偽泰誓不足信乎又不應晚出書復與之同蓋魏晉
間此人正以鄙薄偽泰誓不加熟習故不覺己之所撰
釐革之未盡耳
 按寜都魏禧冰叔著左傳經世編亦有分明現露破
[004-24b]
 綻之論是襄公三十年子産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
 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叔子曰此輿人
 如今一二無賴秀才出没頭帖稱兩學公約者名假
 輿人却口中便露出造謗人本色細㸔他褚衣冠伍
 田疇只是平日豪侈及侵占人田土者在内耳又如
 管蔡流言而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孺子二字明明露
 出叔父口語余謂叔子祗縁今文書有周公稱孺子
 者七遂認孺子之稱為真叔父之於兄子也者不知
[004-25a]
 古人稱人多以年年長則叟之年幼則孺子之初不
 計其爵亦見古人質處禮記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
 生名之死亦名之鄭氏註為生名之曰小子王死亦
 曰小子王也故晉有小子侯以此禮律成王正當喪
 之日其稱尤屬不易豈得偏疑自叔父且周公曰沖
 子曰小子與孺子何異而召公不嘗亦稱沖子乎豈
 叔父乎通鑑平帝崩王莽立宣帝𤣥孫嬰年二歲者
 號曰孺子嬰豈莽亦叔父乎凡著一書必明於古人
[004-25b]
 名物訓故而後可以號通識今叔子經解若此豈得
 謂其能素通古學哉
 又按偽泰誓仍有釐革未盡者曰自絶于天見史記
 周本紀漢書谷永傳漢紀孝昭皇帝紀曰以説婦人
 見漢書禮樂志
 又按漢書平當傳當上書引書云正稽古建功立事
 可以永年視郊祀志少末一語刑法志多首一語雖
 引法各異要為偽泰誓辭無疑
[004-26a]
 又按偽泰誓不獨唐師古得知章懐太子賢於後漢
 書班固傳典引注亦知
  第五十六
又余向謂文有承譌踵謬千載莫知其非而一旦道破
真足令人笑者不獨大禹謨之於左傳抑且見五子之
歌之於爾雅矣爾雅釋詁篇鬱陶繇喜也郭璞註引孟
子曰鬱陶思君禮記曰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
即繇也邢昺疏皆謂歡悦也鬱陶者心初悦而未暢之
[004-26b]
意也又引孟子趙氏注云象見舜正在牀鼓琴愕然反
辭曰我鬱陶思君故來爾辭也忸怩而慙是其情也又
引下檀弓鄭注云陶鬱陶也據此則象曰鬱陶思君爾
乃喜而思見之辭故舜亦從而喜曰惟兹臣庶汝其于
予治孟子固已明下註脚曰象喜亦喜蓋統括上二段
情事其先言象憂亦憂特以引起下文非真有象憂之
事大凡凶惡之人偽為憂尚易偽為喜實難故象口雖
云然而色則否趙氏注一段頗為傳神偽作古文者一
[004-27a]
時不察並竄入五子之歌中曰鬱陶乎予心顔厚有忸
怩不特叙議莫辨而且憂喜錯認此尚可謂之識字也
乎歴千載人亦未有援爾雅以正之者抑豈可獨罪偽
作者乎噫余蓋不敢深言矣
 按廣韻云陶喜也薛君韓詩章句云陶暢也從不作
 憂字解廣韻云鬱氣也又悠思也亦不盡作憂鬱解
 惟魏晉間孔安國書傳出始云鬱陶哀思也然其誤
 亦有自來王逸註九辯豈不鬱陶而思君兮曰憤念
[004-27b]
 蓄積盈胸臆也不知九辯此一章上云閔竒思之不
 通兮將去君而高翔又云心閔憐之慘悽兮願一見
 而有明重無怨而生離兮中結軫而增傷皆極憂懣
 語若果鬱陶為哀思則應正接不應用豈不二字惟
 鬱陶思君乃喜而思見之辭故曰豈不鬱陶而思君
 兮君之門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
 通仍復終窮此騷人説而又説處王逸亦偶因鬱之
 一字遂並誤解鬱陶至文選詩謝靈運嚶鳴已悦豫
[004-28a]
 幽居猶鬱陶謝𤣥暉朋情以鬱陶春物方駘蕩江文
 通解䌫候前侣還望方鬱陶皆沿王註之誤而誤詞
 人之學固無庸多責耳
 又按楚辭十七卷有曰鬱邑曰鬱結曰鬱鬱曰怫鬱
 曰鬱怫曰紆鬱者皆解憂也惟鬱陶字不可一例解
 王逸固善訓亦偶失之殆亦昔人所謂卿讀爾雅未
 熟者與
 又按謂誤解鬱陶斷自王逸然太史公五帝本紀象
[004-28b]
 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愕不懌曰我思舜
 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尋其文義似亦認鬱陶為
 憂何則上文明著不懌字又倒其語為我思舜正鬱
 陶宛然辭與色一豈得以喜也解之乎宋倪思謂史
 遷好易經文務趣平易體固應爾然因易而失其意
 甚與本事背馳者不可勝計於是輯遷史删改古書
 異辭十二卷以行世誠有以哉
 又按禮記檀弓疏云陶者鬱陶鬱陶者心初悦而未
[004-29a]
 暢之意也言人若外竟㑹心則懐抱欣悦但始發俄
 爾則鬱陶未暢故云斯陶也爾雅云鬱陶繇喜也何
 𦙍云陶懐喜未暢意也孟子曰鬱陶以思君又云陶
 斯咏者鬱陶情轉暢故口歌咏之也此解陶字尚詳
 及鬱陶然則鬱陶之非哀思益勿問矣
 又按孟子集註云鬱陶思之甚而氣不得伸也氣不
 得伸可解鬱字若思與陶字何渉而乃作註脚乎予
 嘗謂古來相傳訓詁之學至宋人而亡云
[004-29b]
 又按揚雄方言十三卷宋洪景盧疑其依託而郭璞
 註却真但註自謂據爾雅以正方言然亦有忘却爾
 雅處如鬱陶為喜與方言所云鬱悠思也本别義璞
 乃註鬱悠猶鬱陶也何與幾令人疑非出璞手
 又按魏博士張揖廣雅十卷以為補爾雅未備曰陶
 喜也憂也從來訓義之反覆用之者惟以臭為香亂
 為治擾為安苦為快未聞以喜為憂如陶字此訓義
 竊恐亦因王註而誤大抵魏時已然如曹子桓燕歌
[004-30a]
 行鬱陶思君未敢言與前首憂來思君不敢忘正同
 一意則魏晉間孔傳竟認為哀思殆無足怪所怪者
 五子之歌託三代以上人所撰不應不識字乃爾
 又按其時亦有識字者如嵇叔夜是也叔夜難自然
 好學論云處在闇室覩烝燭之光不教而悦得於心
 況以長夜之㝠得照太陽情變鬱陶而發其䝉鬱陶
 非作喜用而何至有因喜借作藴隆蟲蟲一𩔖字用
 者晉摰虞思游賦尋凱風而南暨兮謝太陽於炎離
[004-30b]
 戚溽暑之陶鬱兮余安能乎留斯夏侯湛大暑賦何
 太陽之赫曦乃鬱陶以興熱蓋喜近燠憂近寒亦洪
 範之理與
  第五十七
舜之佐二十有二人其最焉者九官又其最焉者五臣
而五臣之中禹為最稷契次之臯陶次之益又次之此
定評也當舜問誰可宅百揆僉舉禹禹拜稽首讓于稷
契暨臯陶則可知也已矣胡舜欲薦禹於天禹唯諄諄
[004-31a]
然臯陶是讓而並不復及稷契焉何哉或曰稷契皆堯
之親弟計其年已高其或不逮是時也而卒禹故弗及
不然禹豈遺賢者哉然愚考之春秋内外傳展禽曰夏
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
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祭公謀父曰昔我先世后稷
以服事虞夏稷固逮禹之世即降而遷書亦云契興於
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又云后稷之興在陶唐
虞夏之際皆有令徳吾意此二臣縱未必入夏朝要當
[004-31b]
禹攝天子政天下有浸浸然歸於夏之勢此二臣必在
故諸書俱斥言之偽作大禹謨者止縁莊八年傳有引
夏書曰臯陶邁種徳徳乃降遂援之以作讓臯陶而不
知與當日人物情事脱漏者多矣
 按禮記祭法云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
 能殖百榖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夏之衰
 當如外傳作夏之興為是孔疏即從衰字曲為説吾
 無取常熟顧大韶仲恭謂世固有本書脱誤而他書
[004-32a]
 可證者為益不小其此𩔖之謂乎然予觀祭法却又
 是取展禽語删潤竄置之以成篇特筆力高可列為
 經然間小有不及處亦不可不參考
 又按作大禹謨者以舜將薦禹於天斷自在帝位三
 十有三載最為巧合蓋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此
 孟子文也五十載陟方乃死此今文堯典文也以五
 十載去十七正得三十三載攝位者須始正月元日
 而禪位者又必于前一年有辭後一年受命方成唐
[004-32b]
 虞故事人止見其顯合堯典而不知巧在隂用孟子
 而人弗覺但欠却稷契一讓遂來予掇拾其後於今
 日耳
 又按蔡傳于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云舜至是年已
 九十三矣非也蓋舜生三十年堯方召用歴試三載
 年三十二明年居攝攝二十八載堯崩年六十遭堯
 三年之喪畢三年之喪其實二十五月耳又二載是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時年六十三越三十有三載
[004-33a]
 年已九十五矣豈九十三乎或曰如此於三十在位
 頗不合余曰三十在位乃自居攝數之以迄居喪蓋
 居喪仍居攝也不見古君薨以聽于冢宰之禮乎臣
 居君喪豈猶夫子居父喪一無所為者乎故曰通三
 十年乃即帝位若歴試三載當在徴庸句之内或曰
 如此又於兩三十字不合余曰此叙舜之歴年非計
 舜夀數也既曰徴庸矣自包有歴試在内若必以歴
 試與居攝合數又三十一載亦於三十不合且安所
[004-33b]
 置堯三年之喪地耶抑竟忘此歲月耶蔡氏聞之亦
 應啞然自笑也
 又按舜生三十徴庸一節為今文堯典通篇大結束
 自朕在位七十載至舜讓于徳弗嗣皆結於三十徴
 庸一句自正月上日至四海遏密八音皆結於三十
 在位一句自月正元日至分北三苖皆結於五十載
 陟方乃死一句余因益悟晚出書彊析為二篇之非
 又悟中庸集註舜年百有十歲亦少却居喪二載又
[004-34a]
 悟金氏前編書稱五十載蓋自堯崩之後通數也亦
 非歐陽氏辯武王不上冒先君之元年並其居喪稱
 十一年武王既爾舜獨不然乎竹書紀年起自夏某
 年帝陟後定空二年第三歲方屬嗣天子之元夏既
 爾唐虞獨不然乎又悟蔡傳云堯在位通計一百單
 一年以歴試三載在七十載之外故不知七十載既
 聞舜曰我其試哉試始于此矣七十二載試且畢何
 得復増一年此前編之以受終繫於丙辰載為獨得
[004-34b]
 也
 或問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説者謂連不窋在
 内譙周疑不窋至文王千餘歲僅十四世不窋未必
 親棄之子余曰否也外傳明云不窋失官當夏之衰
 夏之衰指太康言内傳昭二十八年云昔后夔取於
 有仍氏實生伯封有窮后羿滅之䕫是以不祀后稷
 后䕫同時人其子皆當夏之衰一失官一覆其祀何
 疑之有顧仲恭謂自公劉以後世數必無誤惟不窋
[004-35a]
 竄於戎翟間其時不過西戎一部落耳國無史官家
 無譜牒及傳至鞠不知凡幾世矣公劉遷豳始復為
 聲教之國始有文字紀事故後君長名氏悉歴歴可
 數余謂是則辯矣然史漢並稱居豳由避桀公劉至
 文王亦僅十二世以十二世歴商六百二十九歲必
 每世在位皆五十許年又必即位後二三十年生冢
 嗣方可充其數不然有一甫即位生子者子且如百
 齡之文王享國百年之穆王矣以情以理實難據信
[004-35b]
 然則仲恭之論亦未必為定云
 或又問禹稷契臯陶伯益品第的然如是但孟子舜
 以不得禹臯陶為已憂上文無臯陶兹特補出非為
 唯臯陶始足以配禹與余曰顧夢麟有云獨禹臯並
 列者亦大概之言不屑分配耳或古人原以並稱而
 順口因之或曰若禹臯陶則見而知之且以道統屬
 臯陶益明非臯陶不足以配禹矣余曰讀歸熈甫孟
 子此章叙道統不及周公顔子論亦可恍然于其故
[004-36a]
 矣蓋古之聖賢有遺言而無遺意觀言者誠得其意
 太公望散宜生可以為見知則周公不居其下矣孟
 子以此自任則顔子不在其後矣吕散謂之見知非
 過也然而虎踞鷹揚視夫忻忻休休之氣象何如也
 其不叙周公者夫亦以文王言之則周公之所師即
 敬止之家學其視文王若一人焉父子一道舉乎此
 可以該乎彼矣易作於羲文周孔而班固曰易更三
 聖至於談之與遷同稱太史彪之與固同號班書蓋
[004-36b]
 昔人之恒辭也苟執其辭焉則武王何以不舉乎他
 日稱三王而繼之以思兼孟子之意可知也孟子之
 自任以道非僭也然而泰山巖巖視夫和風慶雲之
 氣象何如也其不叙顔子者夫亦以在我者言之則
 孟子之私淑蓋自附于及門其視顔子猶儕輩焉彼
 此一道方自論則不暇于及人矣周有亂臣十人而
 君奭曰惟兹四人至于序大孝則稱曾子論好學則
 獨予顔淵蓋昔人之專辭也苟執其辭焉則曾子子
[004-37a]
 思又何以不舉乎他日論禹稷而歸之于同道孟子
 之意可知也妙哉論也豈惟禹臯並稱五臣中有以
 禹稷並稱者躬稼有天下當平世是也意當舜朝禹
 臯陶相與陳謨帝前無他人不見其道之同乎帝禹
 立稷契俱已前卒而舉臯陶薦之且授政焉不又見
 其君臣同代乎古以並稱其此故與然則陸象山謂
 唐虞之際道在臯陶者似止見謨有臯陶而不知另
 有棄稷又似篤信今大禹謨舜欲傳位禹而禹只讓
[004-37b]
 臯陶不及稷契遂專以道統歸之亦少過矣
 又按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巳憂若禹臯陶則見而知
 之禹臯陶並稱者恒辭也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稷
 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禹稷並稱者專辭也亦妙
  第五十八
晚出書未論二十五篇雜亂而即與馬鄭王三家本同
者亦多所増竄三家本俱不傳僅散見一二於孔穎達
正義如堯典帝曰我其試哉三家本無帝曰二字四岳
[004-38a]
之言也以上文岳薦鯀云試則此試哉亦屬岳鄭康成
註試以為臣之事慎徽五典原接帝曰欽哉之下試即
指慎徽五典等下女于時二語乃另一意蓋是時帝女
嫁及期舜又未娶其賢聖如此可以為二女之觀刑原
偽作者心必欲增以帝曰不過以擇壻大事宜斷自宸
衷非外廷諸臣所可與不知唐虞朝大公何事不聽其
臣博議况擇壻乎蓋當師錫帝曰有鰥在下已含有可
妻也之意矣又僉曰益哉三家本僉作禹蓋禹同治水
[004-38b]
者二人曰益曰稷稷既命之仍舊職矣益是時烈山澤
之功又畢虞適缺官禹蓋深知其才習於草木鳥獸故
特薦之原偽作者心必欲竄為僉曰不過以上文薦禹
及垂下文薦伯夷皆屬僉曰此不宜别一例不知唐虞
朝大公衆知其賢則交口譽之而不為朋黨若獨知其
賢即越衆以對而亦不以為異愚于是嘆晚出書之紛
紛多事也
 按史記五帝本紀堯曰吾其試哉皆曰益可晚出書
[004-39a]
 正本此
 又按禹讓稷契臯陶舜不聽其讓而下即命之仍播
 榖敷教明刑伯夷讓䕫龍舜不聽其讓而下即命之
 典樂作納言何垂讓殳斨伯與益讓朱虎熊羆舜止
 不聽其讓而於彼七臣者漫無所命豈舜竟遺才耶
 既讀五帝本紀云舜遂以朱虎熊羆為益之佐則前
 殳斨伯與為垂之佐例可知也因悟所謂往哉汝諧
 者諧不指其職言諧即臯陶謨同寅之同協恭之協
[004-39b]
 和衷之和蓋飭垂與益往就職而並和其僚屬耳彼
 七臣者蚤已統攝入此句内聖朝無一才或遺聖經
 無一字空設其妙至如此
 又按朱子云孟子説益烈山澤而焚之是使之除去
 障翳驅逐禽獸未必使之為虞官至舜命作虞然後
 使之養育其草木鳥獸耳洵是但謂未必使之為虞
 官孟子明言益掌火陶唐氏掌火官名火正閼伯為
 堯火正居商丘見左傳襄九年舜登庸則益為之舜
[004-40a]
 即帝位後益又遷作虞分明各為一職何必致疑蓋
 縁朱子時已久無火官三代下惟漢武帝置别火令
 丞三中興省二晉職官志無故亦不暇詳晰耳古者
 火官最重高辛世祝融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
 嘉材周禮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
 疾火不數變疾必興聖人調燮㣲權正寓於此觀一
 藏冰啟冰間尚足和四時而免夭札况火為民生不
 容一日廢者其出之内之所關於氣化何如乎噫後
[004-40b]
 代庶官咸備火政獨缺飲知擇水烹不擇火民必有
 隂感其疾而莫之云救者其不幸可勝道與
 又按陸徳明音義謂益即臯陶之子此自逺從曹大
 家註列女傳高誘注吕氏春秋及詩譜得來金仁山
 謂其果如是則當楚滅六與蓼時伯翳之後嬴姓若
 秦若徐若趙見存何得臧文仲曰臯陶不祀乎明非
 屬父子非也臧文仲自傷楚彊盛日荐食上國而為
 上國之祖者祀亦廢非謂臯陶盡無後何以驗之臯
[004-41a]
 陶偃姓羣舒皆偃姓則自出于臯陶滅六與蓼見文
 五年傳矣而文十二年不猶有羣舒叛楚乎或曰臯
 陶偃姓伯翳嬴姓將父子異姓乎愚曰古者天子建
 德因生以賜姓堯祁姓丹朱為其𦙍子自貍姓何父
 子同姓之有愚因又思舜五臣功皆高徳皆盛當禹
 讓於稷契暨臯陶而不及益蓋以益為臯陶之子也
 不然禹他年尚薦益於天豈此日不堪宅百揆乎又
 思舜五臣其四人沾新命而益尚否故禹當疇若予
[004-41b]
 上下草木鳥獸之問輒以益對其情踪種種皆合益
 信真古文之不可一字移易如此
 又按金仁山辨伯益伯翳為一人史遷誤析而二又
 以史遷作齊世家四嶽為其祖而總叙齊又伯夷之
 後則是齊有二祖亦誤愚謂其誤亦逺自國語來仁
 山未知周語大子晉曰胙四岳國命為侯伯賜姓曰
 姜氏曰有吕又曰申吕雖衰齊許猶在鄭語史伯曰
 姜伯夷之後也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者也又曰齊
[004-42a]
 侯姜之儁也一以為四岳一以為伯夷同出一人手
 而錯互至此然則宜何從曰云四岳者是也觀太公
 望曰吕尚子丁公曰吕伋系出四岳也明甚韋昭曰
 伯夷四岳之族也詎便為一人且伯夷典舜三禮未
 聞佐堯已明與書悖他尚足信哉
 又按邵文莊寳簡端録曰周六卿即虞九官也冢宰
 禹宅百揆也司徒稷播榖契敷教也宗伯夷典禮䕫
 典樂龍納言也司馬司㓂臯陶作士也司空垂共工
[004-42b]
 益作虞也配合頗當但以益作虞為司空此不過習
 見近代工部有虞衡清吏司故云爾不知周禮屬地
 官蔡氏則云在虞曰虞在周曰虞曰衡並屬夏官又
 不知所本是何等周禮蔡傳舛誤殊為章章
 或謂蔡傳曾氏曰新命者六人禹夷垂益夔龍非稷
 契臯陶稷契臯陶則舊職而已愚曰舊職也而命則
 加新矣故亦新之
 又按范祖禹論立后疏云一曰族姓一曰女徳一曰
[004-43a]
 隆禮一曰博議博議蓋專破此陛下家事非外人所
 預一輩人之語愚謂擇婦既爾擇壻何獨不然舜出
 虞幕幕成天地之大功其後為王公侯伯是族姓貴
 也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姦是士徳
 著也堯治装下嫁二女於媯北使為舜婦于虞氏之
 家是禮之隆也四岳及羣臣諸侯同辭以對是議之
 博也一舉而四善咸備尚得謂之輕以天子女與匹
 夫而嘗試其觀刑哉故試乃别試以為人臣非為人
[004-43b]
 夫於此尤易見云
 又按劉寔崇讓論云昔舜以禹為司空禹拜稽首讓
 于稷契及咎繇使益為虞官讓于朱虎熊羆使伯夷
 典三禮讓于夔龍唐虞之時衆官初除莫不皆讓也
 後人臣初除通表上聞名之謝章其義蓋取諸此逮
 季代不復有讓賢者虚謝見用之恩而已竊以人臣
 初除各思推賢能而讓之讓之文則付主者掌之三
 司有缺擇三司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一公缺三
[004-44a]
 公巳豫選之矣且主選之吏不必任公而選三公不
 如令三公自共選一公為詳也推之四征八尚書百
 郡守皆然蓋世之功莫大於此
  第五十九
崑山顧炎武寧人著書言自夏以前純乎質帝王有名
而無號商以下浸乎文有名有號堯舜禹皆名也時未
有號故帝王皆以名紀臨文不諱也考之書帝曰格汝
舜咨禹名其臣也堯崩之後舜與其臣言則曰帝無言
[004-44b]
堯者不敢名其君也其説善矣而亦未盡然也堯舜禹
亦皆有號放勲也重華也文命也三者即是也何以别
之孟子引古堯典曰放勲乃徂落許氏説文正同他日
引堯之言為放勲曰則可知其以是為號也矣唯至偽
古文出重華協于帝文命敷於四海不將重華文命二
字各斷為句與今文放勲字面一例而竟連下文協于
帝敷于四海自不得解作號而謂是史臣贊頌之辭矣
予痛其以偽亂真而並古帝王之休稱鴻號冠絶千載
[004-45a]
者亦掩没而不彰豈不甚哉
 按曲禮臨文不諱盧植註云臨文謂禮文也禮執文
 行事故言文陳氏集説云不因避諱而改行事之語
 蓋恐有誤於承用也文字解如此顧氏頗誤用要須
 易為詩書不諱耳
 又按蔡傳載蘓氏曰史記以文命為禹名則敷于四
 海者為何事耶此亦是過信晚出書故爾其實五帝
 本紀云虞舜者名曰重華夏本紀云夏禹名曰文命
[004-45b]
 名者號也言虞舜號曰重華夏禹號曰文命云爾大/戴
 禮記五帝/徳並同唐孔氏疏人有號諡之名余謂名曰重華
 名曰文命此生號之名也孟子名之曰幽厲此死諡
 之名也皆得謂之名
 又按孟子足信不待論而屈原賦二十五篇亦近古
 離騷曰就重華而敶詞九章渉江曰吾與重華逰兮
 瑤之圃懐沙曰重華不可遌兮重華凡三見皆實謂
 舜豈得如放勲集註云重華本史臣贊舜之辭屈子
[004-46a]
 因以為舜號也乎
 又按漢之羣帝有號有諡如太祖其號也髙皇帝
 其諡也此既葬後孝恵與羣臣至太上皇廟上其
 父之稱著見史記遷忽譌而為髙祖班固撰漢書
 即正之曰髙帝紀但史文未盡釐正耳夫遷世掌
 史官于本朝開天之聖曰號曰謚猶不能置辨而
 况魏晉間及齊時人逺論上古帝王乎其誤會也
 固宜
[004-46b]
 又按漢書較史記加嚴而霍光傳尤其第一作予
 讀至昭帝崩昌邑王未立斯時僅有皇后上官氏
 無皇太后也𫝊却云即日承皇太后詔迎昌邑王
 賀光薨宣帝已立六七年久尊上官氏為太皇太
 后斯時無皇太后也𫝊却云上及皇太后親臨光
 喪史文之不易核實也如是
  第六十
孟子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
[004-47a]
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聴伊尹之訓
已也復歸於亳一段玩其文義自以伊尹放之於桐
三年為句於桐處仁遷義為句三年以聴伊尹之訓
已也為句蓋太甲被放後三年始悔過又三年惟伊
尹訓是聴蓋凡六年始復歸於亳踐天子位焉亦猶
孟子昔者孔子沒一節有兩三年字史記孔子世家
謂子貢凡六年然後去是也雖殷本紀載帝太甲既
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徳於是伊尹放之於
[004-47b]
桐宫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
宫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迺迎帝太甲而授
之政首三年字指初即位後不指被放之後與孟子
少異要為六年之久復辟親政則與孟子無異古大
臣格君非之難如此偽作古文者生於魏晉間時皆
以書序為孔子作故所撰二十五篇盡依傍之此序
則云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於亳思
庸伊尹作太甲三篇遂將放桐事撰于上篇中三年
[004-48a]
復歸事撰於中篇中以合書序而不顧不合孟子夫
成王幼而即位未聞失徳若太甲比然且一聞流言
聴周公居東二年罪人已得矣又後鴟鴞之詩已見
矣猶未悟也直至風雷示變然後迎公以歸曾謂太
甲固顛覆典刑者纔放桐宫而即翻然改悟有如是
其易乎哉
 按殷本紀註引鄭康成曰桐地名也有王離宫焉
 似註書序之語宫字則従史記得来初不指桐為
[004-48b]
 湯𦵏地魏晉間孔𫝊出始有是說愚謂此說果真
 是漢武帝時已知湯𦵏處矣奈何博極羣書如劉
 向告成帝猶曰殷湯無𦵏處乎蓋直至哀帝建平
 元年大司空御史長卿案行水災因行湯冢始得
 之劉向固不知也向且不知而謂孔安國知之乎
 其誰欺
 又按趙岐註桐為邑亦不云是葬地余讀後漢郡
 國志梁國有虞縣有薄縣虞則有空桐地又其地
[004-49a]
 有桐亭薄下註云有湯冢雖相去未逺判然各為
 一縣所有豈得指桐為湯陵墓地乎縁孔𫝊欲附
 㑹太甲居近先王則訓於義致生此說後儒見有
 居憂字並謂桐宫乃諒陰三年之制非闗於廢顯
 悖孟子尤為怪矣
 又按亳有三一南亳後漢梁國榖熟縣是湯所都
 也一北亳梁國蒙縣是即景亳湯所盟地一西亳
 河南尹偃師縣是盤庚之遷都也鄭康成謂湯亳
[004-49b]
 在偃師皇甫謐即據孟子以正之曰湯居亳與葛
 為鄰葛即今梁國寧陵之葛鄉也若湯居偃師去
 寧陵八百餘里豈當使民為之耕乎亳今榖熟縣
 是也其說精矣史記註謂湯即位都南亳後徙西
 亳余即如皇甫謐以正之曰放太甲於桐桐在今
 虞城縣去偃師亦八百餘里伊尹既以身當國於
 偃師又焉能時時於桐訓太甲乎仍屬榖熟方近
 或曰註曷由而誤余曰誤自史記正文正文云盤
[004-50a]
 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註遂謂湯亦曾都偃
 師以實其說不知盤庚三篇一則曰新邑再則曰
 新邑曷嘗有復故居字面止下篇云古我先王將
 多于前功適于山蔡𫝊謂先王即湯適于山即往
 于亳殷亳殷三面依山鄭氏謂東成皋南轘轅西
 降谷是也湯復往居此不知此原泛言古者我之
 先王將欲多大于前人之功是故徙都而適於山
 險之處如上所遷五邦多是非必定指湯或曰即
[004-50b]
 指湯湯或者曾有意亳殷山險往視之如武王告
 周公營周居于雒邑而後去後成王卒成其志周
 則仍都豐鎬商或𩔖此故當日致有三亳鼎稱二
 在梁國一在河洛之間俱不出邦畿千里之外非
 必湯親身徙西亳若徙西亳終無以為孟子於桐
 解矣凡此皆商有天下規模形勝之大者余不可
 以不論
 或獻疑曰康成以湯都必在偃師者非獨本漢地
[004-51a]
 理志實以商頌天命𤣥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其箋云自契至湯入遷始居亳之殷地而受命亳
 之殷地止可謂偃師不得及榖熟與蒙既宅殷土
 是湯親曾居此矣康成說所自来子何獨於此說
 而必違鄭余曰是則然矣湯有天下厥號曰商盤
 庚徙都改號曰殷盤庚以前不得有殷稱也然史
 記殷本紀首稱殷契吕氏春秋仲夏紀稱殷湯盖
 作文字者以後代子孫所建之號通稱其先人豈
[004-51b]
 得執契與湯之時已有此號豈惟此二書無逸篇
 云昔在殷王中宗又云自殷王中宗中宗太戊逺
 在盤庚前周公己不妨以殷加之則𤣥鳥之詩作
 者出武丁後又何妨以武丁所都之地名上歸其
 先人乎且上既云降而生商下自不得云宅商土
 芒芒易商為殷文字宜然凡讀書固須論世而觀
 文字尤不可不㑹其意也
 又按昧爽丕顯見左𫝊昭三年為讒鼎之銘讒鼎
[004-52a]
 乃魯鼎坐以待旦見孟子乃周公中夜以思此理
 忽得不復寐遂坐以待旦昧爽云者欲明未明之
 時也旦早也明也相去時僅㡬希此何足以見成
 湯憂勤惕厲之盛而舉以告嗣王乎朝辨色始入
 君日出而視之辨色黎明之時日出則曰旦矣雖
 分有先後實相去無㡬若漢劉向𫝊専積思於經
 術晝誦書𫝊夜觀星宿或不昧達旦鄭當時𫝊請謝
 賔客夜以繼日至明旦趙廣漢𫝊天性精於吏職
[004-52b]
 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晉傅𤣥𫝊每有奏劾或值
 日暮捧白簡整簮帶竦踊不寐坐而待旦皆自夜
 至旦或竟自晝日日暮至旦歴時甚久故史志其
 異豈所謂於昧爽與旦之間哉連綴此語者不惟
 文理弗通亦大不曉事矣姚際恒立方曰先王昧/爽丕顯易左𫝊旦字為
 爽字者避下句襲孟/子坐以待旦旦字也
 又按太甲三篇標出篇名為禮記所引者四一表
 記民非后無能胥以寧后非民無以辟四方一緇
[004-53a]
 衣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度則
 釋又天作孽可違也自作孽不可以逭一大學顧
 諟天之明命今古文於顧諟天之明命上有先王
 字於毋越厥命以自覆也無也字有慎乃儉徳惟
 懐永圖二語於無能胥以寧則重盤庚上篇為㒺
 克胥匡以生使古文果真吾不知作禮記者必於
 先王顧諟天之明命去先王字於毋越厥命以自
 覆下增也字去慎乃儉徳等語於㒺克胥匡以生
[004-53b]
 不使之重盤庚易為無能胥以寧是何心也
 又按余少嘗有一論其畧曰人主不患其有過惟
 患其不悔苟有過而悔未有不卓然為一代之令
 主者天子之悔過商太甲尚矣周穆王次之一以
 桐宫之放而悔悔而作太甲一以祈招之詩而悔
 悔而没祗宫是皆待人而悔者也其為従諫如流
 之美則一也諸侯之悔過衞武公尚矣秦穆公次
 之一以飲酒而悔悔而作賔之初筵一以師敗于
[004-54a]
 殽而悔悔而作秦誓是皆因事而悔者也其為陳
 其既往之失則一也逮後世漢武帝悔於輪臺唐
 太宗悔於遼左或舉其生平而悔之或偶懲一事
 而悔之是皆有絶人之智屈已之勇而後能如此
 雖然諸君皆悔之於銳氣既衰善念易萌之日固
 猶未足為難也惟商太甲悔之於蚤年成之於六
 載上以法其祖下以順其師褒稱太宗配天亡極
 是誠為不可及也夫喜其不涉偽古文中一事錄
[004-54b]
 之
 又按或者問余謂武丁都西亳引詩𤣥鳥景員維
 河殷武陟彼景山以為都當在景亳景亳者北亳
 是以括地志寰宇記玉海為證詞甚辯余曰此苐
 讀朱子詩集𫝊熟耳集𫝊兩處並云景山名商所
 都也不知毛𫝊訓景為大陟彼景山是使人升彼
 大山之上姑勿論而即真屬山名取彼松柏成兹
 寢廟何必近在郊之間下文是斷是遷說者曰斷
[004-55a]
 之于生植之處遷之于造作之所一遷字非無謂
 證以魯頌閟宫徂來之松新甫之柏是斷是度是尋
 是尺徂来在今泰安州新甫在今新泰縣余屢經
 過之去魯都曲阜尚遥未嘗不可掄其材木以成
 魯新廟侯國既然天子抑又可知而必以就近始
 得者書生寒儉之語可發一笑耳至景員維河集
 𫝊始云未詳下方有或曰景山名一段此惟孔潁
 達疏最合云鄭氏轉員為云河為何者以頍弁既
[004-55b]
 醉言維何者皆是設問之辭與下句發端此下句
 言殷受命咸宜是對前之語則此言維何當與彼
 同不得為水傍河也故知河當為何維何既是問
 辭則大員是諸侯大至口之所云亦不得如毛𫝊
 為大均且古文員與云同字耳
  第六十一
君前臣名禮也雖周公以親則叔父尊則師保亦自名
於王前曰予旦召公亦名之為旦曰㫁未有敢自稱其
[004-56a]
字者或君於臣字而不名所以示敬如王若曰父義和
之𩔖亦未多見何晚出書所載太甲既稽首於伊尹矣
伊尹又屢自稱其字于太甲豈不君臣交相失乎君之
失縁誤倣洛誥臣之失則縁誤倣緇衣何者緇衣兩引
咸有一徳一曰惟尹躬及湯咸有一徳一曰惟尹躬先
見于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此篇鄭康成序書在
湯誥後咎單作明居前馬遷亦親受逸書者即繋于成
湯紀内是必于太甲無渉矣康成註書序于咸有一徳
[004-56b]
下云伊陟臣扈曰此頗不可曉王肅註云言君臣皆有
一徳是必當時臣工贊羙湯君臣之辭故君則號臣則
字不必作於湯前偽作者止見書序為伊尹作咸有一
徳遂將緇衣所引盡竄入于其口又撰其辭於前曰惟
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喋喋稱字不已不大可嗤乎或
曰然則伊尹宜曷稱曰稱朕孟子朕載自亳是也稱予
予不狎于不順是也稱臣若召公予小子是也稱摯若
周公予旦是也至於稱字烏乎敢
[004-57a]
 按孔安國太甲中傳云君而稽首於臣予則對之曰
 臣而稱字於君冠履倒置莫此為甚果商初有此孔
 子讀書必有天下殆哉岌岌乎之歎
 又按説苑伊尹對湯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
 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徳之
 士臣而不名周公當成王世有其三伊尹當太甲世
 有其二要太甲自無名伊尹若成王于周公止呼公
 而謂伊尹便縁此不自名名其字恐無此事殆又一
[004-57b]
 義證云
 又按孔疏云孫武兵書吕氏春秋皆有伊尹名余謂
 吕氏春秋止有商之向摯無伊摯
 又按立政其在受徳暋安國以受徳為紂之字乃其
 父帝乙所作説與康成同康成則逺從周書克殷解
 殷末孫受徳吕氏春秋仲冬紀其次曰受徳受徳乃
 紂也得來頴達謂受之與徳共為紂字而經或言受
 或言受徳者呼之有單復爾亦佳因悟向來皆謂受
[004-58a]
 即紂字者非蓋帝乙少子名辛字受徳紂則其號爾
 又按天子字諸侯僅見書文侯之命覲禮則伯父伯
 舅叔父叔舅之恒稱無稱其二十字者降而字陪臣
 惟春秋中葉後有之宣十六年王於士㑹曰季氏成
 二年王於鞏朔曰伯昭十五年王於荀躒曰伯氏籍
 談曰叔氏竟稱其五十字較之僖十二年王謂管仲
 舅氏杜預註伯舅之使故曰舅氏者已少不同豈非
 世降變禮之一端乎因思諸侯既異姓其臣雖與我
[004-58b]
 同姓且同出自穆王之後如管仲者亦只謂之舅氏
 蓋即孔子名從主人之義則同姓諸侯之臣之稱從
 可知已或伯父之使則曰伯氏或叔父之使則曰叔
 氏一以國之大小而分伯叔不以其人之字而伯氏
 叔氏焉斯協乎禮矣
 又按姚際恒立方論咸有一徳曰篇中凡句末用徳
 字者十一乃陳戒于徳常厥徳夏王弗克庸徳眷求
 一徳咸有一徳惟天佑于一徳惟民歸于一徳惟天
[004-59a]
 降災祥在徳惟新厥徳臣為上為徳可以觀徳是也
 句末用一字者四徳惟一終始惟一惟和惟一協於
 克一是也句末用一徳字者四眷求一徳咸有一徳
 惟天佑于一徳惟民歸于一徳是也其句内所用一
 字徳字又不在此數通篇將題字面糾纒繳繞此殆
 學語者所為耳
 又按留青日札曰尚書重疊用字只以多方一篇論
 惟五月丁亥起共惟字四十有三多方字十一見多
[004-59b]
 字又九見文法與他不同余謂此今文也正可與上
 古文疊用字者㕘觀
  第六十二
周禮真聖人之書其猶有疑焉者亦不盡在煩文碎節
而在一二大端處如封公以方五百里逓而降之男百
里則不合於孟子止載冢宰以下六卿職掌而不上及
太師太傅公孤等官則不合於書周官篇不知不合於
孟子誠屬可疑不合於書周官篇蓋無足疑也周官篇
[004-60a]
其自漢書百官公卿表來乎表云夏殷亡聞焉周官則
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
冦冬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於百事太師
太傅太保是為三公蓋參天子坐而議政無不總統故
不以一職為官名又立三少為之副少師少傅少保是
為孤卿與六卿為九焉記曰三公無官言有其人然后
充之以此運為中一段禮記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
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文王世子設四輔及三公不
[004-60b]
必備唯其人又運為首一段及中或曰然則太師太傅
等竟無復有是官與余曰是何言哉箕子父師即太師
也比干少師乃孤卿之首見今文書以西伯昌九侯鄂
侯為三公見史記降至周太公為太師太公罷周公由
太傅遷太師周公薨畢公繼之若召公則終身焉官太
保皆班班可考安得謂之無是官與或曰然則曷不載
周禮余曰古者三公多繫兼官惟六卿是實職周禮蓋
載其實職者也其中有三公云何孤云何皆六卿職之
[004-61a]
所及亦莫或遺安得以不冠諸首而謂周禮非成書與
又安得以晚出書旁採漢表而忘其所自出與
 按一代有一代之官制各不相䝉西漢三公則丞相
 太尉御史大夫者是丙吉為丞相道逢人逐牛牛喘
 吐舌吉止問之曰三公典調和隂陽職所當憂此自
 謂其丞相為三公耳與太師太傅太保之三公了不
 相渉偽作周官者不通西漢時三公而妄以太師太
 傅太保當之曰兹惟三公燮理隂陽失之逺矣
[004-61b]
 又按一代有一代之官名與其職任不得相混竊以
 唐虞時四岳自官名百揆非官名也蓋其官以揆度
 百事為職任必欲認以為名則非何以驗之後文契
 作司徒司徒其官名也敷五教則其職臯陶作士士
 其官名也明五刑則其職以至伯夷官名秩宗而職
 典三禮龍官名納言而職出納朕命是舜所謂百揆
 亦典三禮敷五教之𩔖耳不得為官名苟以為官名
 則五典四門大麓一例字面豈有一官名在内者乎
[004-62a]
 或曰然則此為何官余曰此即舜相堯禹相舜之相
 也有君則有相百王之所同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
 然其名亦隨在而異在周曰冢宰在商曰阿衡又曰
 保衡若唐虞則不可的知矣或曰然則舜他日又曰
 使宅百揆非使之作相者乎余曰宅者居也言使之
 居揆度百事之任耳非如伯禹作司空司空則官名
 矣此亦幾㣲之辨偽作周官者不通此義竟認百揆
 與四岳俱官名曰内有百揆四岳其殆昔人所謂圖
[004-62b]
 對偶親切者與
 又按納于百揆百揆時叙惟左傳解得最分明曰以
 揆百事莫不時序又即孟子使之主事而事治之謂
 也益驗決非官名
 又按陳氏振孫疑邦土邦事灼然不同予謂周禮大
 宰之職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禮典四曰政典五
 曰刑典六曰事典小宰之職一曰天官掌邦治二曰
 地官掌邦教三曰春官掌邦禮四曰夏官掌邦政五
[004-63a]
 曰秋官掌邦刑六曰冬官掌邦事又一曰治職二曰
 教職三曰禮職四曰政職五曰刑職六曰事職則司
 空斷宜曰掌邦事彼易事為土者亦以左傳定四年
 耼季為司空又曰耼季授土今文書禹作司空平水
 土遂以為所自出乎不知司空之職鄭氏謂其掌營
 城郭建都邑立社稷宗廟造宫室車服器械不止邦
 土惟事字方包括得盡益見周禮聖人書雖一字不
 可擅易如此
[004-63b]
 又按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
 不必備唯其人似三公之官起自虞夏不特如上所
 論見商周禮記此一段從來解皆錯有師保者太師
 太傅太保即下三公有疑丞者前疑後丞左輔右弼
 即下四輔上從省文下文相足古人文多如此因笑
 蔡傳云立始辭也立三公為周家定制則始於此獨
 不記賈誼言昔者成王幼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
 太公為太師此三公之職又言凡此其屬太師之任
[004-64a]
 也古者齊太公職之以及太傅之任魯周公職之太
 保之任燕召公職之又言凡此其屬少師之任也古
 者史佚職之凡成王之成就君徳為周令辟者端由
 于此安得謂六年作周官方立太師太傅太保哉蔡
 氏之妄至矣
 又按禹貢五服曰甸曰侯曰綏曰要曰荒通帝畿在
 内周禮六服不數王畿曰侯曰甸曰男曰采曰衞曰
 要又有九服與九畿同皆不數王畿則侯甸男采衞
[004-64b]
 蠻夷鎮藩並無五服字面作周官者於本序曰六服
 合周制矣後文却曰六年五服一朝將以此五服為
 同禹貢乎不應内諸侯與外諸侯同一朝期以五服
 為仍周制而除去要服乎又不應周家初盛大一統
 之時而即有荒服者不至之事反覆皆不可通于是
 蔡氏為之辭曰周五服在王畿外與禹異六服則並
 畿内數之似目曾不覩周禮之書其妄尤甚于作古
 文者矣
[004-65a]
 又按今文康誥篇首云侯甸男邦采衞所列五服名
 色次第與周禮無異不見要服者鄭氏云以逺于役
 事而恒闕焉余笑謂要服路逺斧斤版築之事可以
 弗及未有六年一朝可寛之而不數如唐孔氏云爾
 者且要服猶在九州内不比夷鎮藩三服則在九州
 外謂之藩國矣世壹見矣益驗周禮真出周公而偽
 作者之多所牴牾云姚際恒立方曰周家想三年一/朝故叔向曰明王之制使諸侯
 間朝以講禮杜註謂十二年有四朝是也逮春秋降/文襄世霸簡之至五歲而朝子大叔稱其不煩諸侯
[004-65b]
 果如偽書六年一朝子大叔不妄語乎且上云六服/此云五服少却一服則多却一年又不知如何分年
 作朝/法耳
 又按周禮治官專指天官冢宰非可以泛及偽作者
 于篇首云董正治官似未諳治事之義
 又按周禮大司徒之職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禮
 教敬則民不苟云云與唐虞時司徒敷五教者名數
 㢠别不應成王訓廸教官不以本朝職掌而迺逺引
 上古之制得毋𩔖舍其田而芸人之田乎殆必不爾
[004-66a]
 後代儒者竟有於大司徒之職下撰其文以補之曰
 掌建邦之五典以佐王擾邦國訓萬民一曰父子有
 親二曰君臣有義三曰夫婦有别四曰長幼有序五
 曰朋友有信異哉
 又按王曰嗚呼三事暨大夫蔡傳云三事即立政三
 事也予謂立政自立政周官自周官安得彊為引證
 蓋偽作者特以詩有三事大夫鄭箋專指三公此則
 欲並孤與六卿之屬皆及故曰暨大夫總承上文之
[004-66b]
 辭蔡氏不達遽謂上自三事下至大夫而申戒勑之
 不及公孤者公孤徳尊位隆無煩訓戒考周禮王之
 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孤命數與卿同故賈誼言為置
 三少皆上大夫也周禮卿即上大夫考工記九卿朝
 焉鄭氏謂六卿三孤為九卿可見孤與卿不相逺安
 得謂之位隆大抵蔡氏不甚通古今官制每每舛如
 此
 又按蔡傳云司冦掌邦刑不曰刑而曰禁者禁於未
[004-67a]
 然也亦似是而非小宰職云秋官掌邦刑秋官篇首
 序云掌邦禁又云刑官之屬蓋禁即刑也與以土易
 事者殊不同
 又按冬官亡漢儒以考工記補之説者謂考工記前
 代之制&KR2178周典大不𩔖余亦謂冬官亡魏晉間作書
 者以王制補之王制漢儒所作&KR2178周典亦不𩔖或請
 徴其義余曰王制司空執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澤時
 四時非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之所出乎大抵
[004-67b]
 魏晉間此人學亦儘博材亦儘富不肯專主一説以
 使人可測其亦栁子厚所謂衆為聚歛以成其書者
 與
 又按明堂位周三百鄭氏註云周之六卿其屬各六
 十周當三百六十官此云三百者記時冬官亡矣解
 特妙忽憶趙岐註孟子而皆去其籍云今周禮司禄
 之官無其職是則諸侯皆去之故使不復存皆以經
 解經之切證也賞嘆既久因附著之
[004-68a]
 又按鄭志十一卷追論康成生平應對時人者今不
 傳疑亦多為後所羼非本文何以驗之周禮保氏疏
 引鄭志趙商問曰案成王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兹
 惟三公此二語分明是古文書康成及時人安得預
 見以相咨問予謂學者凡遇此等處盡從抹殺不必
 復疑焉以藉口可也
 又按不特此也即朱子亦有如周官篇既謂為官様
 文字又謂只如今文字太齊整了是在古文可疑中
[004-68b]
 矣語𩔖復有一段引漢百官表太師太傅太保是為
 三公及或説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為三
 公曰其説與周官篇合豈孔氏書所謂傳之子孫以
 貽後代者至是私有所傳授故班固得以述之歟盡
 反却平生之論余方以周官從漢表出此忽以漢表
 述之孔書殆顛倒之見亦當盡從抹殺
 又按姚際恒立方曰周本紀云成王既絀殷命襲淮
 夷歸在豐作周官與書序同而魯周公世家則云成
[004-69a]
 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
 官官别其宜作立政其云成王作者不必成王自作
 云周公作者亦奉成王命為之也君臣一體正可想
 見序與史本不牴牾作偽者僅見序合周紀不參以
 魯世家遂謂成王作周官矣考立政所叙官名與周
 官之六卿卿有其四而爵位復㢠别其餘則無一同
 者作偽者盖以立政周公作周官成王作庶可掩其
 不同之迹不知成王作周官時周公尚在乎不應成
[004-69b]
 王顯與之違周公既没乎又可以周公肉未寒而盡
 反之乎必不爾矣况立政周官實皆出周公一人手
 筆決不自矛盾祗惜秦火以後無由覩當日真周官
 云何耳又曰自阜成兆民以上皆為王言下又王曰
 忽於中間入六年至大明黜陟一段為史臣紀事語
 夾雜凌亂無此體格
  第六十三
嗚呼痛哉作偽書者可謂之不仁也乎古未有夷族之
[004-70a]
刑也即苖民之虐亦只肉刑止爾初何嘗舉人之三族
而殱絶之有之自秦文公二十年始蓋秦近於戎戎法
至重秦亦相承用之他國未之見也入春秋一百二三
十年楚始滅若敖氏之族矣晉始滅先縠之族矣君子
謂其誅已甚矣愚嘗為之説曰古未有以人從死也有
之亦自秦始亦戎法也秦本紀曰二十年武公卒初以
人從死降及穆公以三良為殉波及晉國魏武子以嬖
妾為殉至成公二年八月宋文公卒書曰始用殉蓋傷
[004-70b]
中國而亦然也滔滔者于是不可止矣使孔子讀史至
此有不太息流涕歸秦人以作俑者之罪也哉偽作古
文者偶見荀子有亂世以族論罪以世舉賢之語遂竄
入泰誓篇中無論紂惡不如是甚而輕加三代以上以
慘酷不徳之刑予後世人主嗜殺者之口實且習其讀
者羣以為固然也苟一詳思未有不痛其言之易者我
故曰作偽書者可謂之不仁也乎
 按漢書刑法志高后元年曾除三族罪孝文二年又
[004-71a]
 詔除之後卒以新垣平故復行三族誅可見文帝一
 身旋禁之而旋復之蓋天下虐政與邪説等莫患乎
 倡其端端一倡後遂河決魚爛而不可救止猶秦獻
 公元年止從死可謂不世出之主後一百七十四年
 始皇崩仍令後宫非有子者皆從死死者甚衆以例
 殺人無論死者莫知所避而並死死者亦恬且安之
 矣生人至此詎不重可悲哉予尤怪如淳註三族云
 父族母族妻族也夫孝文詔明指父母妻子及同産
[004-71b]
 為三族今復妄增母妻二異姓嗚呼為斯言者簡牘
 之上聞鬼哭聲矣
 又按古人於刑旋禁而旋復者不獨三族已也即宫
 刑亦爾漢文帝十三年感緹縈上書為除墨劓及剕
 而宫尚存後漢陳寵之子陳忠上除𧖟室刑事施行
 矣然康成註周禮云宫者丈夫割其勢女子閉於宫
 中若今宦男女是是暫罷旋復矣直至隋文帝開皇
 元年方永行停止嗚呼仁哉王伯厚以通鑑西魏大
[004-72a]
 統十三年除宫刑疑周禮疏宫刑至隋乃赦尚書疏
 隋開皇之初始除宫刑為不確周禮疏則出賈公彦
 尚書疏出孔頴達二公皆隋唐之間人目所親覩者
 余參以隋刑法志開皇元年新定五刑曰死曰流曰
 徒曰杖曰笞而前代鞭刑及梟首轘裂之法悉蠲除
 詔曰鞭之為用殘剥膚體徹骨侵肌酷均臠切雖云
 逺古之式事乖仁者之刑鞭尚爾況閹割乎殆去之
 無疑穎達疏又云漢除肉刑三近代反逆縁坐男子
[004-72b]
 十五以下不應死者皆宫之隋初始革男子宫刑婦
 人猶幽閉於宫其明析至此伯厚安得以魏暫罷之
 制而没隋永停之仁與
 或問莊二十三年晉患桓莊之族偪後盡殺之非滅
 族之首見者乎余曰桓莊之族偪故盡殺之非謂一
 人有罪刑及三族者比余故弗引或又問宣四年楚
 滅若敖氏之族實以其族謀反故却非一人有罪刑
 及三族者比何得引及余曰觀越椒初生子文曰弗
[004-73a]
 殺必滅若敖氏矣將死聚其族而泣曰若敖氏之鬼
 不其餒而則知當時已有此族滅法不必徴之於反
 而必以反言者特以其年可數耳予獨怪晉患桓莊
 之族偪盡殺之後快不知桓叔之子萬受韓以為大
 夫是為三家之韓卒分晉國而滅之者桓叔之族也
 天道好還蓋可懼哉
 又按秦本紀于作法之始皆書曰初有出於戎翟之
 俗而秦初有者三族從死是也有出於中國而秦初
[004-73b]
 有者臘是也説者疑左氏虞不臘矣為作於秦以後
 不知惠文君十二年初臘下張守節註曰秦蓋始效
 中國為之故曰初臘余嘗譬之秦文公初有史以紀
 事秦宣公初志閏月史與閏月豈中國所無待秦獨
 創哉然亦有秦所創者徳公二年初伏是也雖然此
 俱未足關大重輕也予獨服史遷識力卓絶處秦襄
 公始列為諸侯於本紀書之年表書之封禪書書之
 諸世家幾徧書之列傳亦間書焉諄諄然若不憚煩
[004-74a]
 者何哉蓋秦有天下古今一大阨運也有天下始於
 為諸侯為諸侯自襄公始在易坤之初六云履霜堅
 冰隂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然則始皇雖漸至
 冰襄公則已霜矣太史公當隂凝之㑹懐憂懼之心
 安得不大書特書不一書而足故揚子曰太史公聖
 人猶有取焉
 又按檀弓孔子謂不殆於用殉乎哉又不殆於用人
 乎哉用人與用殉有别蓋殉是殺生以衞死者用人
[004-74b]
 則生納之壙中秦黄鳥之詩所謂臨其穴惴惴其慄
 是也予獨怪鄭康成註周禮於鸞車象人不從鄭司
 農註象人謂以芻為人而以象人即俑引檀弓謂為
 俑者不仁周公之制竟為孔子所非乎後註大喪飾
 遣車之馬及𦵏埋之曰言埋之則是馬塗車之芻靈
 蓋以言埋之則此馬非真馬乃塗車芻靈耳馬既以
 芻為之人亦必以芻可互相證又怪孟子集註云古
 謂之芻靈中古易之以俑中古正周公制禮時亦惑
[004-75a]
 于鄭註殆亦昔人所謂註經誤甚於註本草誤者與
 又按古之仕者世禄不得世位世卿兩見譏於公羊
 傳一隱三年尹氏卒一宣十年齊崔氏出奔衞公羊
 皆曰譏世卿世卿非禮也似即起自春秋之世然左
 傳襄二十五年太叔文子謂寗喜曰九世之卿族寗
 氏出自武公武公卒春秋前者三十六年春秋前有
 世卿矣又考之詩宣王有文武吉甫幽王則有赫赫
 師尹宣王有蹶父孔武幽王則有蹶維趣馬宣王有
[004-75b]
 大師皇父幽王則有皇父卿士皆相接連其為傳世
 無疑殆起自幽王世乎晚出書以受實官人以世吾
 無徴焉爾
  第六十四
荀卿曰誥誓不及五帝故司馬法言有虞氏戒於國中
夏后氏方誓於軍中殷誓於軍門之外周將交刄而誓
之當虞舜在上禹縱征有苖安得有㑹羣后誓於師之
事此不足信司馬法曰入罪人之地見其老弱奉歸無
[004-76a]
傷雖遇壯者不校勿敵敵若傷之藥醫歸之其以仁為
本如此安得有火炎崑岡玉石俱焚如後世檄文以兵
威恐敵之事既讀陳琳集有檄吳將校部曲文末云大
兵一放玉石俱碎雖欲救之亦無及已三國志鍾㑹傳
㑹移檄蜀將士吏民曰大兵一發玉石俱碎雖欲悔之
亦無及已㑹與琳不相逺辭語並同足見其時自有此
等語而偽作者偶忘為三代王者之師不覺闌入筆端
則此書之出魏晉間又一佐已
[004-76b]
 按荀子大略篇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
 子不及五伯文並同穀梁隱八年傳但傳本是交質
 子不及二伯二伯自確余嘗笑僖十七年夏晉太子
 圉為質於秦非穆公手中事乎荀卿其忘諸乎疏稱
 荀受經於穀梁已一傳而譌雖文字小失然於事有
 礙故程子曰傳經為難
 又按司馬法漢志本百五十五篇宋元豐間僅五篇
 編入武經傳至今余嘗愛仁本天子之義二篇真太
[004-77a]
 史公所謂閎廓深逺與所謂揖讓為三代王師之遺
 言無疑頗怪小戴氏輯禮記不採入之列為經頒之
 學官置師弟子伏而讀之惜哉
 又按疏稱苟卿傳魯人申公申公傳博士江翁申傳
 江見儒林傳申受于荀尚不足信楚元王傳少時與
 申公等受詩浮丘伯伯荀卿門人申於詩為再傳何
 獨於春秋而親受業乎且申至武帝初年八十餘計
 其生當在秦初并天下日荀卒已久疏凡此等俱譌
[004-77b]
 謬不勝辯聊發憤一道以為舉隅云爾
 又按陳琳檄文中云元惡大憝必當梟夷至於枝附
 葉從皆非詔書所特禽疾又云誅在一人與衆無忌
 亦殱厥渠魁脅從罔治意
 
 
 
 尚書古文䟽證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