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b0048 尚書古文疏證-清-閻若璩 (master)


[001-1a]
欽定四庫全書
 尚書古文疏證卷一  山陽 閻若璩 撰
  第一
漢書儒林傳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㠯今文字讀之
因㠯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藝文
志古文尚書者岀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
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孔安
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001-1b]
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楚元王傳魯共王壞
孔子宅欲㠯為宫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
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夫一則曰得多十
六篇再則曰逸書十六篇是古文尚書篇數之見於西
漢者如此也後漢書杜林傳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
尚書一巻常寳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後出示衛
宏等遂行於世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鄭康成之傳
注解皆是物也夫曰古文尚書一卷雖不言篇數然馬
[001-2a]
融書序則云逸十六篇是古文尚書篇數之見於東漢
者又如此也此書不知何時遂亡東晉元帝時豫章内
史梅頤忽上古文尚書増多二十五篇無論其文辭格
制迥然不𩔖而只此篇數之不合偽可知矣
 按古文尚書實多十六篇惟論衡所載其説互異其
 正説篇云孝景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殿
 得百篇尚書於墻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視莫能讀者
 遂祕於中外不得見至孝成皇帝時張霸偽造百兩
[001-2b]
 之篇帝出祕百篇以校之愚謂成帝時校理祕書正
 劉向劉歆父子及東京班固亦典其職豈有親見古
 文尚書百篇而乃云爾者乎劉則云十六篇逸班則
 云得多十六篇確然可據至王充論衡或得於傳聞
 傳聞之與親見固難並論也且云武帝使使者取視
 不云安國獻之而云武帝取視此何據也惟云孝景
 時魯共王壞孔子宅較漢志武帝末三字則確甚何
 也魯共王㠯孝景前三年丁亥徙王魯徙二十七年
[001-3a]
 薨則薨當於武帝元朔元年癸丑武帝方即位十三
 年安得云武帝末乎且共王初好治宫室季年好音
 則其壞孔子宅㠯廣其宫正初王魯之事當作孝景
 時三字為是愚嘗謂傳記雜説往往足證史文之誤
 要在識者決擇之耳
 又按孔壁書出於景帝初而武帝天漢後孔安國始
 獻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則其相去巳六十餘
 年而安國之夀必且髙矣及考孔子世家安國為今
[001-3b]
 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則孔壁之書出安國固
 未生也故大序亦云悉以書還孔氏科斗書廢已久
 時人無能知者愚意書藏屋壁中不知幾何年書出
 屋壁之外又幾六十餘年孔安國始以隷古字更冩
 之則其錯亂摩滅弗可復知豈特汨作九共諸篇已
 也即安國所云可知者二十五篇亦必字畫脱誤文
 勢齟齬而乃明白順易無一字理㑹不得又何怪吳
 氏朱子及草廬輩切切然議之哉
[001-4a]
  第二
嘗疑鄭康成卒於獻帝時距東晉元帝尚百餘年古文
尚書十六篇之亡當即亡於此百年中後讀隋書經籍
志晉世祕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及永
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濟南伏生之傳唯劉
向父子所著五行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東晉豫
章内史梅賾始得安國之傳奏之予然後知古文尚書
自鄭康成註後傳習者已希而往往祕府有其文亦猶
[001-4b]
西漢時安國止傳其業於都尉朝司馬遷數人而中祕
之古文固具在也故嘗為之説曰古文尚書不甚顯於
西漢而卒得立於學官者劉歆之力也雖不立於學官
而卒得大顯於東漢者賈逵之力也當安國之初傳壁
書也原未有大序與傳馬融尚書序所謂逸十六篇絶
無師説爰及漢室中興衛宏著訓㫖於前賈逵撰古文
同異於後馬融作傳鄭氏作注而孔氏一家之學粲然
矣不意鄭氏而後寖以微滅雖博極羣書如王肅孫炎
[001-5a]
輩稽其撰著並無古文尚書豈其時已錮於祕府而不
復流傳耶何未之及也然果祕府有其書猶得流傳於
人間惟不幸而永嘉䘮亂經籍道消凡歐陽大小夏侯
學號為經師遞相講授者已掃地無餘又何況祕府所
藏區區簡冊耶故古文尚書之亡實亡於永嘉嗟乎嗟
乎出於伏生之口者秦火不得而焚之出於孔氏之壁
者晉亂遂得而滅之矣予又思祕府果存其書雖世有
假託偽撰之徒出祕書以校之其偽可以立見成帝時
[001-5b]
徴天下能為古文學東萊張霸以所造百兩篇應帝以
祕書校之非是遂下張霸於吏若元帝時祕書猶有存
者則梅賾所上之傳何難立窮其偽哉惟祕府既已蕩
而為煙化而為埃矣而凡傳記所引書語諸儒並指為
逸書不可的知者此書皆采輯掇拾以為證驗而其言
卒依於理又非復張霸偽書之比世無劉向劉歆賈逵
馬融輩之鉅識安得不翕然信之以為真孔壁復出哉
 按牛𢎞備陳古今書籍之厄以劉石慿陵京華覆滅
[001-6a]
 為書之四厄及余徵之兩晉益合祕書監荀朂録當
 代所藏書目凡二萬九千九百餘卷名中經簿今不
 復傳隋唐時尚存故經籍志云晉祕府存有古文尚
 書經文是也元帝之初漸更鳩聚著作郎李充以朂
 舊簿校之才十之一耳古文尚書之亡非亡於永嘉
 而何哉余因嘆前世之事無不可考者特學者觀書
 少而未見耳王銍之言殆謂是與
 又按東晉元帝時梅賾上書者草廬之言實從孔頴
[001-6b]
 逹舜典疏來與經籍志合但頴達又於虞書下引晉
 書云前晉奏上其書而施行焉前字疑譌不然前晉
 祕書見存偽書寧得施行耶且今晉書苟崧傳元帝
 踐祚崧轉太常時方修學校置博士尚書鄭氏一人
 古文尚書孔氏一人則孔氏之立似即在斯時頴達
 所引晉書乃别一本今無可考
 又按孫炎字叔然樂安人三國志王肅傳稱其授學
 鄭𤣥之門人蓋弟子再傳者與肅同時是為魏人顔
[001-7a]
 之推以為漢末人非
  第三
尚書百篇序原自為一篇不分寘各篇之首其分寘各
篇之首者自孔安國傳始也鄭康成註書序尚自為一
篇唐世尚存孔頴達尚書疏備載之所云尚書亡逸篇
數迥與孔傳不合孔則增多於伏生者二十五篇鄭則
增多於伏生者十六篇二十五篇者即今世所行之大
禹謨一五子之歌二𦙍征三仲虺之誥四湯誥五伊訓
[001-7b]
六太甲三篇九咸有一徳十說命三篇十三泰誓三篇
十六武成十七旅獒十八微子之命十九蔡仲之命二
十周官二十一君陳二十二畢命二十三君牙二十四
冏命二十五是也十六篇者即永嘉時所亡失之舜典
一汨作二九共九篇三大禹謨四益稷五五子之歌六
𦙍征七典寳八湯誥九咸有一徳十伊訓十一肆命十
二原命十三武成十四旅獒十五冏命十六是也十六
篇亦名二十四篇蓋九共乃九篇析其篇而數之故曰
[001-8a]
二十四篇也鄭所註古文篇數上與馬融合又上與賈
逵合又上與劉歆合歆嘗校祕書得古文十六篇傳問
民間則有安國之再傳弟子膠東庸生者學與此同逵
父徽實為安國之六傳弟子逵受父業數為帝言古文
尚書與經傳爾雅詁訓相應故古文遂行此皆載在史
冊確然可信者也孔頴達不信漢儒授受之古文而信
晚晉突出之古文且以舜典汨作九共二十四篇為張
霸之徒所偽造不知張霸所偽造乃百兩篇在當時固
[001-8b]
未嘗售其欺也百兩篇不見於藝文志而止附見儒林
傳傳云文意淺陋篇或數簡帝㠯中書校之非是霸辭
受父父有弟子樊並詔存其書後樊並謀反迺卒黜之
曾謂馬融鄭康成諸大儒而信此等偽書哉大抵孔頴
達纂經翼傳不為無功而第曲狥一説莫敢他從如毛
詩戴記則惟鄭義之是從至於尚書則又黜鄭而從孔
是皆唐人萃章句為義疏欲定為一是者之弊也噫孰
知此一是者竟未嘗是也哉
[001-9a]
 按鄭康成註書序於今安國傳所見存者仲虺之誥
 太甲三篇說命三篇㣲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
 畢命君牙十三篇皆註曰亡於今安國𫝊所絶無者
 汨作九共九篇典寳肆命原命十三篇皆註曰逸不
 特此也又於安國傳所分出之舜典益稷二篇皆註
 曰逸是孔鄭之古文不獨篇名不合者其文辭不可
 得而同即篇名之適相符合者其文辭亦豈得而盡
 同哉然則豫章晚出之書雖名為源流於鄭沖正未
[001-9b]
 必為孔壁之舊物云
 又按孔鄭之古文既如此其乖異矣乃說者必欲信
 梅所獻之孔而不信鄭所受之孔遂以鄭所受之孔
 為張霸之徒偽撰今張霸書已不傳而見於王充論
 衡所引者尚有𢾗語曰伊尹死大霧三日此何等語
 而可令馬鄭諸儒見耶偽泰誓三篇歴世既乆馬融
 尚起而辯其非若張霸百兩篇甫出而即敗已著於
 人耳目者王充淺識亦知未可信而馬鄭諸儒識顧
[001-10a]
 出王充下耶然則汨作九共二十四篇必得之於孔
 壁而非采左氏按書叙者之所能作也
 又按隋書經籍志云有尚書逸篇二卷出於齊梁間
 考其篇目似孔壁中書之殘缺者故附尚書之末今
 亦不傳但不知其篇目可是汨作九共等否果是汨
 作九共等必晉亂之餘彫磨零落尚什存其一二於
 人間者當其時孔傳方盛行而世又無好古之士能
 取康成所註逸篇之數以一一校對使康成之言為
[001-10b]
 可信而竟不復有隻字存矣惜哉不然則是齊梁間
 好事者為之也尚書五十八篇原無嘉禾篇而王莽
 傳有引書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於阼階延登贊
 曰假王莅政勤和天下此必王莽時所偽作何也漢
 人尚災異故張霸書有伊尹死大霧三日之説王莽
 欲居攝故羣臣奏有周公為假王之説蓋作偽書者
 多因其時之所尚與文辭格制亦限於時代雖極力
 洗刷出脱終不能離其本色此亦可以𩔖推也
[001-11a]
 又按新唐書藝文志有尚書逸篇三卷為晋徐邈注
 宋初猶存李昉等修太平御覧曾引用之余約見其
 四條其一條重出其三條云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
 為諸侯故號曰丹朱又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徳又
 太社惟松東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
 天子社廣五丈諸侯半之余竊謂堯子不肖舜使居
 丹淵云云即夲漢書律厯志堯讓天下於虞使子朱
 處于丹淵為諸侯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徳即用吕
[001-11b]
 氏春秋引商書曰五世之廟可以觀怪而易五為七
 怪為徳亦同孔傳太社惟松云云即用白虎通徳論
 引尚書曰太社惟松五句而下連天子社廣五丈乃
 别出春秋文義以所見如此則所不見者諒亦多傅
 㑹可知矣余故曰此齊梁間好事者為之也而又假
 託晋儒者徐邈注以自重嗚呼事莫大於好古學莫
 善於正譌韓昌黎以識古書之正偽為年之進豈欺
 我哉
[001-12a]
 又按伏生勝尚書大傳三卷鄭康成註者今亦不傳
 僅散見他書宋王伯厚困學紀聞云虞傳有九共篇
 引書曰予辨下土使民平平使民無傲殷傳有帝告
 篇引書曰施章乃服明上下豈伏生亦見古文逸篇
 耶余謂王氏之說非也壁中逸書有九共而無帝告
 縱使伏生及見亦不應有施章乃服明上下一語竊
 意伏生於正記二十八篇外又有殘章剰句未盡遺
 忘者口授諸其徒而勝殁之後其徒張生歐陽生各
[001-12b]
 雜記所聞以纂成斯傳不然鄭康成固見九共逸書
 者苟非真出九共康成寕為之作註耶但又引盤庚
 曰若徳明哉湯任父言卑應言又引酒誥曰王曰封
 唯曰若圭璧皆古文所無豈今文獨有乎今無可考
 然劉向以中古文校所傳今文酒誥有脱簡一諒業
 為補正未聞酒誥復有增文也疑或出後人傅㑹未
 必一一受諸伏生云
 又按今汲冢周書漢志正名周書班固以為周史記
[001-13a]
 顔師古云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六朝人亦謂之尚
 書逸篇觀南史劉顯傳可見傳云任昉嘗得一篇缺
 簡文字零落諸人無能識者顯一見曰是古文尚書
 所刪逸篇昉檢周書果如其説
  第四
漢書藝文志載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巻即安國所獻之
壁中書也次載經二十九卷即伏生所授之今文書也
班固於四十六卷之下自注曰為五十七篇顔師古又
[001-13b]
於五十七篇之下引鄭康成叙贊注曰夲五十八篇後
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愚嘗疑不知所亡何篇後見鄭
康成有言武成逸書建武之際亡則知所亡者乃武成
篇也今依此五十七篇叙次之則堯典一舜典二汨作
三九共九篇十二大禹謨十三臯陶謨十四益稷十五
禹貢十六甘誓十七五子之歌十八𦙍征十九是為虞
夏書湯誓二十典寳二十一湯誥二十二咸有一徳二
十三伊訓二十四肆命二十五原命二十六盤庚三篇
[001-14a]
二十九髙宗肜日三十西伯戡黎三十一微子三十二
是為商書偽泰誓三篇三十五牧誓三十六洪範三十
七旅獒三十八金縢三十九大誥四十康誥四十一酒
誥四十二梓材四十三召誥四十四洛誥四十五多士
四十六無逸四十七君奭四十八多方四十九立政五
十顧命五十一康王之誥五十二冏命五十三費誓五
十四吕刑五十五文侯之命五十六秦誓五十七是為
周書以五十七篇釐為四十六卷則堯典卷一舜典卷
[001-14b]
二汨作卷三九共九篇卷四大禹謨卷五臯陶謨卷六
益稷巻七禹貢巻八甘誓巻九五子之歌卷十𦙍征卷
十一湯誓卷十二典寳卷十三湯誥卷十四咸有一徳
巻十五伊訓卷十六肆命巻十七原命卷十八盤庚三
篇卷十九髙宗肜日巻二十西伯戡黎卷二十一微子
卷二十二偽泰誓三篇巻二十三牧誓卷二十四洪範
卷二十五旅獒卷二十六金縢卷二十七大誥卷二十
八康誥卷二十九酒誥卷三十梓材卷三十一召誥卷
[001-15a]
三十二洛誥卷三十三多士巻三十四無逸巻三十五
君奭卷三十六多方巻三十七立政巻三十八顧命巻
三十九康王之誥卷四十冏命卷四十一費誓卷四十
二吕刑卷四十三文侯之命巻四十四秦誓卷四十五
百篇序合為一篇卷四十六凡此皆按之史傳参之註
疏反覆推究以求合乎當日之舊始之而不得其説則
茫然以疑既之而忽得其説則不覺欣然以喜以為雖
寡昧如予猶得與聞於斯文也詎不快哉唐貞觀中詔
[001-15b]
諸臣撰五經義訓而一時諸臣不加詳考猥以晚晉梅
氏之書為正凡漢儒專門講授的有源委之學皆斥之
曰妄少不合於梅氏之書者即以為是不見古文夫史
傳之所載如此先儒之所述如此猶以為是不見古文
將兩漢諸儒盡鑿空瞽語而直至梅賾始了了耶嗚呼
其亦不思而已矣世之君子由予言而求之平其心易
其氣而不以唐人義疏之説為可安則古學之復也其
庶幾乎
[001-16a]
 按百篇次第鄭與今安國傳亦殊不同鄭以咸有一
 徳在湯誥後孔則在太甲後鄭以費誓在吕刑前孔
 則在文侯之命後鄭依賈逵所奏别録為次而孔則
 自為之説也他若益稷或名棄稷其小小牴牾兹固
 未暇釐正云
 又按四十六卷之分鄭以同題者同卷異題者異卷
 已釐次於上矣孔則以同序者同卷異序者異卷其
 同序者太甲盤庚説命泰誓皆三篇共序凡十二篇
[001-16b]
 只四卷大禹謨臯陶謨益稷康誥酒誥梓材亦各三
 篇共序凡六篇只二卷外四十篇篇各有序凡四十
 卷通共序者六卷故為四十六卷也然鄭註四十六
 卷原無武成而以百篇序寘為末卷孔則有武成一
 篇篇自為序已足四十六卷之數故不便以百篇序
 復為一卷只得引之各冠其篇首曰宜相附近此則
 遷就之辭云
 又按虞書夏書之分實自安國傳始馬融鄭康成王
[001-17a]
 肅别録題皆曰虞夏書無别而稱之者孔頴達所謂
 以虞夏同科雖虞事亦連夏是也即伏生虞傳夏傳
 外仍有一虞夏傳鄭康成序又以虞夏書二十篇商
 書四十篇周書四十篇贊曰三科之條五家之教是
 虞夏同科也及余觀揚子法言亦曰虞夏之書渾渾
 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則可證西漢時未有别
 虞書夏書而為二者杜元凱左傳註僖公二十七年
 引夏書賦納以言明試以功三句註曰尚書虞夏書
[001-17b]
 也則可證西晉時未有别虞書夏書而為二者逮東
 晉梅氏書出然後書題卷數篇名盡亂其舊矣
  第五
古文武成篇建武之際亡當建武以前劉向劉歆父子
校理祕書其篇固具在也故劉向著别録云尚書五十
八篇班固志藝文尚書五十七篇則可見矣劉歆作三
統厯引武成篇八十二字其辭曰惟一月壬辰旁死霸
若翌日癸巳武王迺朝歩自周于征伐紂粤若來二月
[001-18a]
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劉商王紂惟四月既旁生霸粤
六日庚戌武王燎于周廟翌日辛亥祀于天位粤五日
乙卯乃㠯庶國祀馘于周廟質之今安國傳迥異無論
此篇已亡而復出相距三百年中間儒者如班固鄭康
成皆未之見而直至梅賾始得而獻之可疑之甚即其
事迹時日亦多未合武王以一月三日癸巳伐商二月
五日甲子誅紂是歳閏二月庚寅朔三月己未朔四月
己丑朔十六日甲辰望十七日乙巳旁之所謂惟四月
[001-18b]
既旁生霸是也粤六日庚戌是為二十二日武王燎于
周廟翌日辛亥是為二十三日武王祀于天位粤五日
乙卯是為二十七日乃以庶國祀馘于周廟皆劉歆占
之於象緯驗之於時令考之於經傳無不脗合而後著
其説如此班固所謂推法最宻者也今後出之武成以
四月哉生明為王至于豐其説既無所本以丁未祀周
廟越三日庚戌柴望又與其事相乖且尤可議者古人
之書時記事有一定之體召誥篇惟三月丙午朏越三
[001-19a]
日則為戊申顧命篇丁卯命作冊度越七日則為癸酉
所謂越三日七日者皆從前至今為三日七日耳非離
其日而數之也今丁未既祀于周廟矣越三日柴望則
為己酉豈庚戌乎甲子之不詳而可以記事乎夫一古
文也劉歆見之於三百年前信而有徴如此梅賾獻之
於三百年後偽而無稽如此學者將從逺而可信者乎
抑從近而不足信者乎
 按武王以周正月三日癸巳伐商二十八日戊午渡
[001-19b]
 于孟津二十九日己未晦冬至明日庚申二月朔四
 日癸亥至牧壄五日甲子商王紂死三十日己丑晦
 大寒中明日閏二月庚寅朔此劉歆三統厯載之最
 悉者今安國傳於時甲子昧爽下曰是克紂之月甲
 子之日二月四日孔頴達又從而𫝊之曰二月四日
 者以厯推而知之也又曰二月辛酉朔甲子殺紂果
 爾則己未冬至不得在晦日與己丑大寒中不得在
 閏前之一日矣推厯者固如是乎杜元凱註左傳先
[001-20a]
 修長厯據以正經傳甲子之誤司馬公編通鑑亦用
 劉羲叟長厯為之據古大儒著書莫不精明厯理如
 此此豈可為淺見寡聞者道哉
 又按周書世俘解亦謂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
 武王燎于周若翼日辛亥祀于位越五日乙卯乃以
 庶國祀馘于周廟與武成篇合獨謂一月丙辰旁生
 魄若翼日丁巳王征伐商越若來二月既死魄越五
 日甲子咸劉商王紂則大可議也武王一月實為辛
[001-20b]
 卯朔日月合辰在斗前一度故伶州鳩曰辰在斗柄
 明日壬辰辰星始見癸巳武王始𤼵戊午師渡孟津
 明日己未晦冬至辰星在須女伏天黿之首故伶州
 鳩曰星在天黿此驗之於天文無不合者以辛卯朔
 推之則一月旁生魄當為丁未若翼日當為戊申豈
 丙辰丁巳乎即以丙辰丁巳論當在一月之二十六
 日二十七日古者師行三十里孟津去周九百里故
 自前月戊子師初𤼵至此月戊午三十一日而後渡
[001-21a]
 孟津又五日癸亥至牧壄甲子商王紂死此驗之於
 地理無不合者今以武王為二十七日始𤼵是明日
 戊午即渡孟津明日甲子即誅商王紂豈西師竟飛
 渡耶甚矣作偽者之愚而且妄也周書本不足辯特
 恐世之學者不知三統厯所引為真古文而或以為
 出周書余故具論之如此云
 又按三統厯引武成篇見漢律厯志班固分為三截
 惟一月壬辰旁死霸為一截粤若來二月既死霸為
[001-21b]
 一截惟四月既旁生霸為一截各以他語間隔之偽
 作古文者似止瞥見第一截援入今武成而第二第
 三截竟爾遺闕顔師古注誤以為皆今文尚書之辭
 惟孔頴達指為逸書誠是但謂是焚書之後有人偽
 為者亦大謬
 又按朱子嘗疑漢志庚戌燎于周廟庚乃剛日而宗
 廟内事非所宜用不如經文丁未合且庚戌至乙卯
 僅六日間耳三舉大祭數煩不敬不知劉歆何所據
[001-22a]
 而云爾余謂外事以剛日内事以柔日曲禮文也果
 可為周一代之定制乎果為定制則洛誥戊辰王在
 新邑烝祭歳何解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義
 文也不過謂春禘秋嘗各有定期不得煩黷非為初
 得天下事多創興今日祭此明日祭彼者言果爾則
 召誥周公丁巳用牲於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又
 何解古者天子出征所謂𩔖帝宜社諸祭要亦不過
 數日間即徧及豈得拘祭不欲數遂曠日持久坐失
[001-22b]
 兵機耶余至此始悟晚出武成改丁未祀周廟者欲
 合柔日改庚戌柴望不似漢志庚戌辛亥連日者避
 祭不欲數之文也然則其用心亦綦宻矣哉
 又按朱子又疑燎非宗廟之禮此或見周禮大宗伯
 職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而人鬼之禮只有
 六享不聞以燎故致此疑不知閽人掌大祭祀䘮紀
 之事設門燎司烜氏掌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月
 令季冬之月收秩薪柴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燎
[001-23a]
 正用于宗廟朱子亦偶忘失以此知博考之難
  第六
三統厯引古文伊訓篇曰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丑
朔伊尹祀于先王誕資有牧方明今安國傳無誕資有
牧方明一語鄭康成註書序典寳引伊訓曰載孚在亳
又曰征是三朡今安國𫝊亦無之蓋偽作此篇者止見
孟子有引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二語遂
援之以為左騐又以論語有百官總已以聽於冡宰三
[001-23b]
年為居喪之禮詩商頌有衎我烈祖為成湯之稱今文
召誥有今王嗣受厥命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為初即
位告戒之辭論語又有無求備於一人有侮聖人之言
周易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禮
記有湯以寛治民而除其虐有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
始孝經有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
敬盡於事親而徳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左傳有上天
降災有天禍許國而假手於我寡人墨子有引商書曰
[001-24a]
嗚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禍之時百獸貞虫允及飛鳥莫
不比方矧住人面胡敢異心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寧若
能共允住天下之合下土之葆有引先王之書歫年之
言也傳曰求聖君哲人以禆輔而身有引先王之書湯
之官刑有之曰其恒舞于官是謂巫風其刑君子出絲
二衞小人否似二伯黄徑乃言曰嗚呼舞佯佯黄言孔
章上帝弗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順降之百殃其家必懷
䘮荀子有引書曰從命而不拂微諫而不倦為上則明
[001-24b]
為下則遜賈誼有文王之澤下被禽獸洽于魚鼈咸若
攸樂有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淮
南子有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
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
不善凡十餘條皆改竄拆裂補綴成之而不知其本文
遺漏亦巳多矣
 按荀子所引書曰出臣道篇其上文曰故因其懼也
 而改其過因其憂也而辨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
[001-25a]
 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謂焉即繼以書曰從命
 而不拂微諫而不倦為上則明為下則遜此之謂也
 語甚精得古大人格君心之道非伊尹不足以當而
 偽作伊訓者乃改以為先王事云先王從諫弗咈先
 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語反淺近唐楊倞註荀
 子亦以此書曰為伊訓而不言其有不同者
 又按治厯者以至朔同日為厯元班固律厯志遇至
 朔同日悉載之漢髙帝八年十一月乙巳朔旦冬至
[001-25b]
 十一月者漢承秦未改月十一月仍子月也周公攝
 政五年正月丁巳朔旦冬至正月者周改月正月為
 子月也商太甲元年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十二月
 者商改月十二月為子月也或問周改月於春秋而
 徴之矣商改月於書亦有徵乎余曰亦徵於春秋左
 傳昭十七年梓慎曰火出於夏為三月於商為四月
 於周為五月班志謂武王㠯殷十一月戊子師初𤼵
 後三日得周正月辛卯朔殷十一月者建亥之月故
[001-26a]
 後一月為周正月建子是也或者徒見蔡氏書傳謂
 三代及秦皆改正朔而不改月以太甲元祀十有二
 月乙丑為建丑之月商之正朔實在於此其祀先王
 者以即位改元之事告之不知此乃建子之月商之
 正朔不在於此其祀先王者以冬至配上帝之故也
 班志曰言雖有成湯太丁外丙之服以冬至越茀祀
 先王于方明㠯配上帝是朔旦冬至之歳也後九十
 五歳商十二月甲申朔旦冬至亡餘分是為孟統可
[001-26b]
 謂推法最宻者矣而偽作太甲者求其説而不得以
 元祀十有二月為正朔遂以三祀十有二月亦為正
 朔祠告復辟皆當以正朔故曰惟三祀十有二月朔
 奉嗣王歸於亳不知商實改月未嘗以十二月為歳
 首曷為復辟於是月乎不然商實不改月則十二月
 者建丑之月耳建丑之月朔旦安得有冬至而劉歆
 班固乃以為厯元而書之乎余蓄此疑凡數載久之
 方得其説故特著之以補顔師古漢注之缺且以正
[001-27a]
 蔡傳之多誤也或又問子以十二月為建子則如孔
 傳所云湯崩踰月太甲即位奠殯而告是以崩年改
 元矣余曰崩年改元亂世事也不容在伊尹而有之
 蘇子瞻既言之矣余豈敢復以崩年為改元乎蓋成
 湯為天子用事十三年而崩則崩當於丁未太甲即
 位改元則改元必於戊申始正月建丑終十二月建
 子所謂十有二月乙丑朔旦冬至配上帝者乃太甲
 元年之末非太甲元年之初也總之認十有二月乙
[001-27b]
 丑為即位之禮不得不以十有二月為建丑知十有
 二月乙丑為至朔同日配上帝之禮又不容不以十
 有二月為建子矣或曰伊尹當即位之初祀于先王
 明言先王之徳以訓太甲故曰伊訓余曰冬至以先
 王配上帝獨不可明言先王之徳以訓太甲乎或又
 曰劉歆三統厯班固謂之為最宻杜預謂之為最疏
 子何獨劉歆之是從乎余曰余亦非漫信劉歆也自
 古治厯者皆紛如聚訟莫有定論獨劉歆載武王伐
[001-28a]
 紂時日徵之於國語伶州鳩太甲時日徵之於古文
 尚書余之從夫劉歆者亦以其原本經傳而從之也
 不然一三統厯也班固謂之為最宻杜預謂之為最
 疏而唐僧一行又獨謂杜預之謬後人之議前人也
 如是余又將安所適從哉
 又按元祀十有二月孔傳以為改月是矣但踰月即
 位太甲稱元於湯崩之年子月則孔氏誤㑹書序之
 文也不可從蔡傳以為踰年即位是矣但不改月又
[001-28b]
 與厯法十二月至朔同日者不合亦不可從余故折
 𠂻於二者之間著為此論自謂頗不可易云
 又按墨子所引先王之書湯之官刑有之曰出非樂
 篇雖未言其作於何時然左傳昭六年晉叔向詒子
 産書曰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
 也杜預註曰臨事制刑不豫設法也法豫設則民知
 爭端又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
 註曰夏商之亂著禹湯之法言不能議事以制又曰
[001-29a]
 周有亂政而作九刑註曰周之衰亦為刑書謂之九
 刑又曰三辟之興皆叔世也註曰言刑書不起於始
 盛之世則墨子所謂湯之官刑者正作於商之叔世
 其不為湯所制明矣而偽作古文者不能參考左氏
 止見墨子有湯之官刑字遂以為即湯所制而述於
 伊尹之口以訓太甲不知其時固未嘗有此刑也昭
 二十九年晋趙鞅荀寅鑄刑鼎仲尼聞而非之曰晋
 其亡乎彼春秋之末且然曾謂成湯盛世而即豫設
[001-29b]
 法以告下民哉或曰鞭作官刑自虞舜時巳有何獨
 至湯而無官刑耶余曰湯之時五刑具在未嘗無官
 刑也獨所為三風十愆為官刑之條目有犯於此者
 則麗於官刑以勒為一書以豫告下民湯固未嘗有
 此制也或又曰杜預亦言著禹湯之法則恒舞于官
 是謂巫風安知非即湯之法耶余曰即湯之法湯當
 時未嘗以此麗之於官刑以勒為一書以豫告下民
 也故即九刑之作原于周公所為賊藏盜姦為大凶
[001-30a]
 徳有常無赦是也然說者猶謂此乃後世作九刑者
 記周公誓命之言以著於九刑之書非周公自為之
 書也觀於周公則禹刑湯刑之作其必不出於禹湯
 可知矣其必不容述於伊尹之口以訓太甲抑又可
 知矣
 又按陳祥道禮書云漢律厯志引書伊訓曰太甲元
 年伊尹祀於先王誕資有牧方以冬至越茀祀先王
 於方明以配上帝凡三十字自云與令書不同愚謂
[001-30b]
 不特與今書不同並與令漢書亦多寡互異竊意祥
 道北宋人所見似是别夲因思宋史䋲祖學齋佔畢
 云左傳昭十年子皮曰夏書云欲敗度縱敗禮今左
 傳作書曰上無夏字而䋲祖以為夏書似䋲祖所見
 亦是别本今姑就二夲證之亦足見偽作古文者之
 脫誤云
  第七
偽泰誓三篇或云宣帝時得或云武帝時得皆非也武
[001-31a]
帝建元元年董仲舒對䇿即引偽泰誓書曰白魚入於
王舟有火復於王屋流為烏周公曰復哉復哉則知此
書出於武帝之前決矣或武帝時方立於學官故曰武
帝時得亦未可知東漢馬融始竊疑之云泰誓後得案
其文似若淺露稽其事頗渉神怪得無在子所不語中
乎春秋引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國語引泰誓曰
朕夢恊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克孟子引泰誓曰我武
惟揚侵于之疆取彼凶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孫卿引
[001-31b]
泰誓曰獨夫受禮記引泰誓曰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
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今文泰
誓皆無此語吾見書傳多矣所引泰誓而不在泰誓者
甚多弗復悉記畧舉五事以明之亦可知矣馬融之言
如此姚際恒立方曰融此言夲辨偽/書乃竟教人以作偽書法矣逮東晋元帝時梅
賾忽獻古文尚書有泰誓三篇凡馬融所疑不在者悉
在焉人烏得不信以為真而不知其偽之愈不可掩也
何也馬融明言書傳所引泰誓甚多弗復悉記畧舉五
[001-32a]
事以明之非謂盡於此五事也而偽作古文者不能博
極群書止據馬融之所及而不據馬融之所未及故墨
子尚同篇有引大誓曰小人見姦巧乃聞不言也𤼵罪
鈞墨子又從而釋之曰此言見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
猶淫辟者也可謂深切著明矣墨子生孔子後孟子前
詩書完好未遭秦焰且其書甚真非依託者此而晚出
之古文獨遺此𢾗語非一大破綻乎余嘗謂作偽書者
譬如說謊雖極意彌縫宛轉可聴然自精心察之未有
[001-32b]
不露出破綻來者其此書之謂乎
 或問偽泰誓三篇唐世僅存而宗史藝文志已無馬
 融鄭康成王肅所註尚書是偽泰誓已不傳蔡沈謂
 其亦知剽竊經傳所引蔡何從而知之乎余曰以今
 度之盖可知也如趙岐註孟子于天視自我民視云
 泰誓尚書篇名于我武惟揚云泰誓古尚書百二十
 篇之時泰誓也與今泰誓不同則偽泰誓所剽竊有
 天視自我民視二語而無我武惟揚五語可知矣杜
[001-33a]
 預註左氏于成二年傳大誓所謂商兆民離周十人
 同者衆也云大誓周書於襄三十一年傳大誓云民
 之所欲天必從之云今尚書大誓無此文於昭二十
 四年傳大誓曰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徳余有亂臣
 十人同心同徳云今大誓無此語則偽泰誓所剽竊
 有商兆民離二語而無民之所欲紂有億兆夷人六
 語可知矣然晚出之古文除馬融所舉五事外亦知
 剽竊紂有億兆夷人即於墨子亦知剽竊文王若日
[001-33b]
 若月乍照光于四方于西土亦知剽竊紂夷處不肯
 事上帝鬼神禍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民有命無廖
 排屚天亦縱之棄而弗葆亦知剽竊於去𤼵曰惡乎
 君子天有顯徳其行甚章為鑑不逺在彼殷王謂人
 有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上帝不常九
 有以亡上帝不順祝降其喪惟我有周受之大帝獨
 未及引小人見姦巧之言遂為逗漏然亦幸而有此
 逗漏矣
[001-34a]
 或又問劉向說苑臣術篇引泰誓曰附下而罔上者
 死附上而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退在
 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逐此所以勸善而黜惡也與武
 帝紀所載有司奏議語正同劉向親校古文祕典其
 引泰誓得毋即真安國書乎余曰非也安國得多二
 十四篇原無泰誓故偽泰誓在當時亦存而不廢至
 馬融王肅始覺其偽耳愚嘗笑偽作古文者正當據
 安國所傳篇𢾗為之補綴不當别立名目自為矛盾
[001-34b]
 然揣其意如作泰誓三篇則因馬融所舉之五事也
 太甲三篇則因禮記孟子左傳所引用也說命三篇
 則因禮記孟子國語所引用也以及仲虺之誥蔡仲
 之命君陳君牙莫不皆然盖作偽書者不能張空弮
 冒白刃與直自吐其中之所有故必依託往籍以為
 之主摹擬聲口以為之役而後足以售吾之欺也不
 然此書出於魏晋之間去康成未逺而康成所註百
 篇書序明云某篇亡某篇逸彼豈無目者而乃故與
[001-35a]
 之牴牾哉盖必據安國所傳篇目一一補綴則九共
 九篇将何從措手耶此其避難就易雖自出於矛盾
 而有所不恤也嗚呼百世而下猶可以洞見其肺腑
 作偽者亦奚益哉
 按鄭端簡曉亦疑古文泰誓謂偽泰誓無孟子諸書
 所引用者人遂不之信安知好事者不又取孟子諸
 書所引用者以竄入之以圖取信於人乎其見與余
 合嘗謂此即偽作鶡冠子也柳宗元辯之曰人以賈
[001-35b]
 誼鵩賦盡出鶡冠子吾意好事者偽為其書反用
 鵩賦以充入之非譝有取於鶡冠子決也故非孟子
 有取於今古文泰誓亦決也從來後人引前無前人
 引後獨此乃前人引後非後人引前聊為㸃破正可
 一笑
  第八
日食之變為人君所當恐懼修省然建子建午建卯建
酉之月所謂二至二分日有食之或不為災其餘月則
[001-36a]
為災為災之尤重者則在建已之月焉盖自冬至一陽
生至此月而六陽並盛六隂並消於此而忽以隂侵陽
是為以臣侵君故先王尤忌之夏家則瞽奏鼓嗇夫馳
庶人走周家則樂奏鼓祝用幣史用辭雖名有四月六
月之别皆謂之正月正月者正陽之月非春王正月之
月也左氏昭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請
所用幣禮也平子不知而止之曰唯正月朔慝未作日
有食之於是乎用幣於社伐鼓於朝其餘則否太史
[001-36b]
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於是乎百官降
物君不舉辟移時樂奏鼓祝用幣史用辭故夏書曰
辰不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庻人走此月朔之謂也
當夏四月是謂孟夏夫太史首言此禮在周之六月
繼即引夏書以證夏禮亦即在周之六月朔周之六月
是為夏之四月可謂反覆明切矣此非二代同禮之一
大驗乎而偽作古文者畧知厯法當仲康即位初有
九月日食之事遂於𦙍征篇撰之曰乃季秋月朔辰
[001-37a]
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庻人走不知瞽奏鼔等禮夏
家正未嘗用之於九月也是徒知厯法而未知夏之典
禮也或又有曲為之說者曰夏質周文故禮亦異不知
三代典禮有從異者亦有從同者有當革者亦有當沿
者此正沿而同之禮也即以上文遒人以木鐸徇于路
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正月孟春於是乎有之非襄
十四年師曠所引夏書之文乎考之周禮小宰之職正
嵗帥治官之屬而觀治𧰼之法徇以木鐸曰不用灋者
[001-37b]
國有常刑周之正嵗即夏之正月同為建寅同徇以木
鐸此非二代同禮之又一大驗乎噫作古文者自謂博
考經籍採摭群言而徃徃博而或不能精採百而或有
時漏一故多所留破綻以来後人之指議吾安得起斯
人而面問之哉
 按巳月之為正月不特見左氏巳見詩小雅所謂正
 月繁霜我心憂傷是也若以夏寅月周子月當之其
 繁霜曷足為災異哉正陽日食為古所尤忌亦不特
[001-38a]
 見左氏又見詩小雅集傳蘇氏所謂純陽而食陽弱
 之甚十月純隂而食隂壮之甚十月之交朔日辛卯
 日有食之詩人以為亦孔之醜是也其說皆與左互
 相𤼵故並著之獨怪胡安國傳春秋於莊二十五年
 六月日食鼓用牲於社不從左氏正陽之義而反逺
 引𦙍征九月日食瞽奏鼓之禮若以凡日食即當然
 者豈誠以左氏為浮誇而以古文尚書為真合夏之
 典禮也耶
[001-38b]
 又按仁山金履祥通鑑前編曰兵法莫整於𦙍征曰
 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也莫仁於𦙍征曰
 殱厥渠魁脅從罔治也莫勇於𦙍征曰威克厥愛允
 濟也此武之大經也愚請得而證之曰先時者殺無
 赦不及時者殺無赦此出荀子君道篇所引書曰韓/詩
 外傳作/周制曰先時者殺無赦不逮時者殺無赦是整乃見
 於荀子也殱厥渠魁脅從罔治此出易離卦上九爻
 辭曰王用出征有嘉折首𫉬匪其醜无咎是仁乃見
[001-39a]
 於易也威克厥愛允濟此出左傳昭二十三年公子
 光曰吾聞之作事威克其愛雖小必濟是勇乃見於
 左傳也凡晚出之古文所為精詣之語皆無一字無
 來處獨惜後人讀書少遂謂其自作此語耳譬之千
 金之裘徒從其毛而觀之未有不愛其白且粹者苟
 反其皮而觀之然後知此白且粹者非一狐之腋之
 力乃集衆腋以為之也晚出古文何以異此哉
 又按左氏引夏書雖云日食典禮未知的在何王之
[001-39b]
 世故劉歆三統厯不載後造大同厯者始推之為仲
 康元年唐傅仁均等又以為五年癸巳疑皆因晚出
 書傅㑹為此猶劉原父七經小傳謂詩皆夏正無周
 正自鄭箋十月之交云周之十月夏之八月後造厯
 者於幽王六年酉月辛卯朔果日食矣疑出於傅㑹
 卓哉特識可盡掃一切余謂此二事頗堪作對
 又按姚際恒立方曰偽作古文者改夏四月為季秋
 月朔意謂夏與周制異若然則太史引證不合平子
[001-40a]
 亦當折之矣何為噤不一語瞽奏鼓三句逸書原謂
 急於救日食非怠惰不救填入殊不相合
  第九
文有承譌踵謬歴千載莫覺其非而一旦道破令人失
笑者古文大禹謨臯陶邁種徳徳乃降二句是也孔安
國傳此二句曰邁行種布降下也言臯陶布行其徳下
洽於民也陸徳明音曰降江巷反據此則徳乃降之降
當音絳不當胡江切音訌盖可知矣然左氏荘八年夏
[001-40b]
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師仲慶父請伐齊師公曰不
可我實不徳齊師何罪罪我之由夏書曰臯陶邁種徳
徳乃降姑務修徳以待時乎秋師還杜預註臯陶邁種
徳一句曰夏書逸書也註徳乃降一句曰言苟有徳乃
為人所降服也孔頴達疏曰杜謂徳乃降為荘公之語
故隔從下註據此則徳乃降之降當胡江切音訌不當
古巷切音絳又可知矣且必音訌方與上文郕降於齊
師經文郕降於齊師相合一部左氏引古人成語下即
[001-41a]
從其末之一字申觧之者固不獨荘八年夏為然也宣
十二年君子引詩曰亂離瘼矣爰其適歸歸於怙亂者
也夫襄三十一年北宫文子引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
終終之實難昭十年臧武仲引詩曰徳音孔昭視民不
佻佻之謂甚矣皆其例也又不獨左氏為然也中庸卒
章引詩曰徳輶如毛毛猶有倫亦其例也若必以徳乃
降為書語則毛猶有倫亦應見於烝民詩矣何未之見
也且已苟有徳乃為人所降服者亦不獨見於荘八年
[001-41b]
夏而已也僖十九年載文王伐崇退而修教而崇始降
僖二十五年載文公圍原退而示信而原始降昭十五
年載穆子圍鼓既令之以殺叛復令之以知義而後從
而受其降皆其義也凡徳乃降之為荘公釋書之語皆
歴歴有證而偽作古文者一時不察並竄入大禹謨中
分明現露破綻而千載之人徒以其為聖人之經也而
莫之敢議噫孰知此作古文者固已從而自道破矣曰
作偽心勞日拙
[001-42a]
 或問韻㑹云降胡江切服也說文亦作夅又下也詩
 召南我心則降大雅福禄攸降皆讀作平聲是平聲
 音内亦有下也之觧安知大禹當日云徳乃降不讀
 作平聲而陸徳明非誤音之乎余曰即與平聲音相
 通而於左傳所引上下之文義終有不得而通者二
 十五篇之書所采集剝拾他書因而與其文義相背
 馳者固不獨一徳乃降已也孟子𧰼曰鬱陶思君爾
 此𧰼之辭忸怩則叙事之辭國語晋平公欲殺豎襄
[001-42b]
 叔向曰君其必速殺之勿令逺聞君忸怩顔乃趣赦
 之註曰忸怩慙貌是其證也今竄入五子之歌中曰
 鬱陶乎予心顔厚有忸怩以鬱陶忸怩並為一人口
 氣不失却孟子之文義乎王曰無畏寕爾也非敵百
 姓也此武王之辭若崩厥角稽首則叙事之辭今竄
 入泰誓中篇中曰罔或無畏寕執非敵百姓懔懔若
 崩厥角皆以為武王口氣不愈失孟子之文義乎且
 詳玩其所引王曰自是至商郊慰安商百姓之辭其
[001-43a]
 與河朔誓師固絶不相䝉者也史記周夲紀載武王
 至商國商國百姓咸待於郊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語
 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荅拜
 即其事也偽作古文者既不辨古人文字有議論夾
 叙事之體又不辨武王時事有誓師弔民之不同而
 一槩混置譌謬已甚世猶以其為經而交相贊焉亦
 可謂矮人之觀塲矣
  第十
[001-43b]
書有句讀夲冝如是而一旦為晚出古文所割裂遂改
以從之者論語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三
句是也何晏集觧引漢包咸註云孝乎惟孝美大孝之
辭是以書云為一句孝乎惟孝為一句友於兄弟為一
句晋書夏侯湛昆弟誥古人有言孝乎惟孝友於兄弟
潘岳閒居賦序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
也是其證也偽作君陳篇者竟将孝乎二字讀屬上為
孔子之言歴覧載籍所引詩書之文從無此等句法姚/際
[001-44a]
恒立方曰古人引用詩書未有/撮取詩書中一字先為提唱者然則載籍中亦有孝乎
惟孝句法耶余曰有之仲尼燕居子貢曰敢問將何以
為此中者也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禮乎禮非
此等句法耶偽作古文者不又於句讀間現露一破綻

 按淳熙九經本㸃㫁句讀號稱精審亦以孝乎
 惟考四字為句先是張耒淮陽郡黃氏友于泉
 銘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張齊賢承真宗命撰
[001-44b]
 弟子贊曰孝乎惟孝曾子稱焉太平御覽引論語
 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唐王利貞幽州石浮圖頌曰
 孝乎惟孝忠為令徳梁元帝劉孝綽墓志銘曰孝乎
 惟孝與武陵王書曰友于兄弟則知改従君陳篇讀
 者自朱子始
 又按素問帝曰何謂形歧伯曰請言形形乎形何謂
 神歧伯曰請言神神乎神靈樞經歧伯曰上守神神
 乎神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曰時乎時不再来漢桂
[001-45a]
 陽太守周憬碑銘辭曰君乎君夀不訾揚子法言有
 習乎習雜乎雜辰乎辰才乎才晋董京詩有麟乎麟
 並此句法又以此置末句者則公羊傳賤乎賤者也
 爾雅釋訓篇㣲乎㣲者也春秋繁露有賤乎賤者矣
 夫有賤乎賤者則亦有貴乎貴者矣
 又按梅氏鷟亦謂君陳篇上竊國語令徳孝恭之文
 下輯論語惟孝友于兄弟等語以頗重復遂去孝乎
 二字若為釋書者之辭試思凡引書云書曰之下曾
[001-45b]
 有自為語氣者乎即如子張曰書云髙宗諒隂三年
 不言竟斷書云髙宗四字為句文理尚通乎朱子集
 註不聞致疑總縁壓於古文耳某嘗謂朱子固受校
 人之欺此其一爾
 又按論語所引書未知的出何篇偽作者竄入君陳
 篇中亦有故蓋見鄭註禮記坊記云君陳蓋周公之
 子伯禽弟也意其人為周公之子伯禽之弟必孝且
 友故以二語實之又嫌太突不便接君陳特装上惟
[001-46a]
 爾令徳孝恭一語為贊下方泛論孝之理必友于兄
 弟能施有政令即以夲題尹茲東郊從政字生下湊
 泊彌縫痕跡宛然
  第十一
兩書有夲出一處而偶為引者所增易實於義無妨者
孟子齊人取燕章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宋小國章書
曰徯我后后來其無罰是也觀兩處上文其辭皆同而
又首引書曰湯一征自葛始他日引之輒易一為始易
[001-46b]
始為載此乃古人文章不拘之處亦何得疑其出於兩
書耶不得疑出於兩書而奈何后來其蘇既竄入仲虺
之誥中后來其無罰復竄入太甲中篇中耶偽作古文
者不又於此現露一破綻耶
 按書序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征之作湯征金仁
 山謂史記殷夲紀載湯征之辭而不類蓋非湯征之
 舊文也孟子引亳衆徃耕之事疑出此書余嘗歎為
 確識因悟葛伯仇餉一語繫於亳衆徃耕下似即為
[001-47a]
 右湯征書而湯一征自葛始亦應為其文今俱竄入
 仲虺之誥中自非且尤怪孔安國傳於葛伯仇餉註
 曰葛伯遊行見農民之餉於田者殺其人奪其餉故
 謂之仇餉夫晚出古文分明從孟子勦取書語及作
 傳不曰亳衆曰童子而泛曰農民若似葛伯所殺為
 即其葛人于湯無渉而乃故與孟子違者正以掩其
 勦孟子之迹也噫作偽者之用心如此究将誰欺乎
  第十二
[001-47b]
一書有被引𢾗處雖㣲有增易義則歸一者墨子之引
仲虺之告于非命三篇是也非命上篇仲虺之告曰我
聞于夏人矯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中篇
仲虺之告曰我聞有夏人矯天命布命于下帝式是惡
用闕師下篇仲虺之告曰我聞有夏人矯天命于下帝
式是增用爽厥師三處下文墨子皆各從而釋之曰此
言桀執有命湯特非之曰喪師曰闕師曰爽師此豈吉
祥善事而偽作古文者嫌與巳不合易之曰式商受命
[001-48a]
用爽厥師孔安國傳曰爽明也用明其衆言為主也不
與墨子悖乎夫以墨子引之之複如此釋之之確如此
而偽作者不又現露一破綻耶
 按又有一書被引𢾗處雖小有同異辭則甚古者墨
 子引泰誓紂夷居一叚是也天志中篇云紂越厥夷
 居不肯事上帝棄厥先神祗不祀乃曰吾有命無廖
 □務天下天亦縱棄紂而不葆非命上篇云紂夷處
 不肯事上帝鬼神禍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民有命
[001-48b]
 無廖排屚天亦縱之棄而弗葆非命中篇云紂夷之
 居而不肯事上帝棄闕其先神而不祀也曰我民有
 命毋僇其務天不亦棄縱而不葆今晚出古文于棄
 厥先神祗不祀下増犧牲粢盛既於凶盜二句以合
 箕子之言刪去天亦縱棄紂而不葆一句以便下接
 孟子書豈墨子所見乃另一泰誓乎亦可謂舛矣
 又按仲虺之誥又有四語兩見引左傳雖間倒置辭
 則相合者襄十四年亡者侮之亂者取之推亡固存
[001-49a]
 國之道也襄三十年亂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
 國之利也是也晚出古文止緣上者佑賢輔徳顯忠
 遂良與下推亡固存皆四字句亦去原文兩者字之
 字以相配又以良亡韻恊遂易國之道也為邦乃其
 昌亦韻恊此夲無韻而忽韻與後墨子夲有韻而不
 韻皆同一妄作
 又按宣十二年随武子曰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云
 云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兼弱也汋曰於鑠王師遵
[001-49b]
 飬時晦耆昧也上引兼弱攻昧成語次即引書詩語
 以條釋之可見兼弱攻昧取亂侮亡各有所出非如
 今同出仲虺之誥也襄公傳兩引皆有者字之字今
 忽檃括為一句亦古人文之常但未有夲出一書而
 錯綜割裂如随武子此等引法者然則随武子既不
 妄則晚出古文妄可知矣
 又按今仲虺之誥非獨誤㑹用爽厥師亦且誤用式
 商受命今文立政篇帝欽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
[001-50a]
 命奄甸萬姓是言我周用商所受之命而奄甸萬姓
 焉非若仲虺之誥竟貼上帝言用商受王命一代商
 興一商興其相反又有如此者
  第十三
書有古人纔引忽隔以他語亘千載莫能知而妄入古
文中庚續之者五子之歌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於河
是也左氏襄四年晋侯欲伐戎魏絳曰勞師於戎而弗
救陳是棄陳也諸華必叛戎禽獸也𫉬戎失華無乃不
[001-50b]
可乎夏訓有之曰有窮后羿公曰后羿何如魏絳遂不
便復引夏訓止據其事以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
自鉏遷於窮石云云末引虞箴仍及在帝夷羿冒於原
獸此乃古人文章密處今試思有窮后羿下其語可得
知乎不可得知果是因民弗忍距於河而魏絳将引此
鶻突語以告悼公乎此又當為一破綻耳
 或問有窮后羿在五子之歌為夏書與夏訓少别安
 知非各見者余曰偽作者正以夏訓為夏書也篇中
[001-51a]
 一則曰皇祖有訓再則曰訓有之國語引民可近也
 而不可上也為書曰五子之歌則以為此皇祖訓故
 可驗其一視之
 按杜註左傳夏訓有之曰亦云夏訓夏書
 又按梅氏鷟謂孔頴達疏左氏以有窮后羿為即五
 子之歌文非是蓋彼不考下文故下文公曰后羿何
 如至有窮由是遂亡凡四十六句初未嘗言太康淫
 於田即辛甲為虞箴亦専以責羿於太康無預魏晋
[001-51b]
 間書出始以后羿之田轉而為太康之田胡不思離
 騷曰啓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
 後兮五子用失乎家衖盖以淫樂失其國者不援以
 為據而輒妄及左氏何哉
 又按大興王源崑䋲謂予古人鍊句簡奥千竒百變
 然未有為截半句法者有之自左傳始襄二十五年
 崔杼慶封為相盟國人於大宫曰所不與崔慶者晏
 子仰天歎曰嬰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與有如
[001-52a]
 上帝盖盟書云所不與崔慶者有如上帝讀未終晏
 子抄荅易其辭故所不與崔慶者雖是一句却只半
 句遂截其下而以晏子仰天接之此句法之尤竒者
 予謂此與襄四年亦頗相𩔖故並載云
 又按玉恭簡樵云周公以立政之道得人為夲是以
 率群臣将有言於王而贊之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
 王矣群臣用皆進戒曰王左右之臣有牧民之長曰
 常伯有任事之公卿曰常任有守法之有司曰準人
[001-52b]
 三事之外掌服噐者曰綴衣掌禁衞者曰虎賁群臣
 之辭未畢周公歎息言曰美矣此官然知憂得其人
 者少哉周公與群臣之言錯互相足古書無此體盖
 史官在旁親見而記之所謂堪畫者也觀篇末周公
 呼太史而告以司冦蘇公一段益知此篇盖記于即
 時者可謂妙觧合上左氏觀之所不與崔慶者下可
 揣而得其辭有窮后羿下終不可得知綴衣虎賁下
 周公又歴歴補出趣馬小尹等蓋同一文體其間種
[001-53a]
 種變殊至漢霍光傳尚書令讀群臣奏至掖庭令敢
 泄言要斬太后曰止為人臣子當悖亂如是邪王離
 席伏尚書令復讀曰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云云
 前後仍是一篇奏文惟間以叙事少㫁與上三者又
 不同
  第十四
書有今文古文此自西漢時始然孟子時固無有也無
有則同一百篇而已矣何孟子引今文書由今校之辭
[001-53b]
既相符義亦脗合及其引古文書若泰誓上泰誓中武
成辭既不同而句讀随異義亦不同而甚至違反試為
道破真有令人失笑者焉孟子引今文者六時日害喪
二句一/若保赤子二/舜流共工于幽州五句三/二十有
八載五句四/殺越人于貨三句五/享多儀四句六/惟竄
三苖竄作殺罔不譈上有凡民二字然許氏說文引周
書正作凡民罔不憝亦可證非孟子自増之也至天降
下民為書辭玩其文義似應至武王恥之止今截至曷
[001-54a]
敢有越厥志趙歧讀其助上帝寵之為句四方字屬下
今以寵之四方為句有罪無罪下削去惟我在三字以
予字代天下是書原指民言今竟指君言矣有攸不為
臣一段截去首句東征上增肆予二字綏厥士女下復
出惟其士女紹我周王見休一句變作昭我周王天休
震動二句其不同至如此然猶可言也若義理之牴牾
叙議之錯雜則未有如前所論王曰無畏一節者也豈
孟子逆知百餘年後書分今文古文而於古文時多所
[001-54b]
改竄抑孟子當日引書原未嘗改竄故今以真書校之
祗覺其合而晚作偽書者必湏多方改竄以與己一𩔖
而遂不顧後有以孟子校者之不合耶此又一大破綻

 按朱子云當時伏生是濟南人晁錯潁川人止得於
 其女口授有不曉其言以意屬讀此載在史者然而
 傳記所引却與尚書所載又無不同又云今觀孟子
 引享多儀出自洛誥却無差則可證孟子引書原未
[001-55a]
 嘗改竄之
 又按馮班定逺常熟人深經術嘗以顔注伏生傳鼂
 錯徃受書事引衞宏定古文尚書序為妄藝文志尚
 書經二十九卷伏生所傳者又志秦燔書禁學伏生
 獨壁藏之漢興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云壁
 藏而求之得二十九篇是伏生自有夲不假口傳明
 矣儒林傳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歐陽生千乗
 人事伏生夏侯都尉從濟南張生受尚書㠯傳族子
[001-55b]
 始昌始昌傳勝勝傳從兄子建則是歐陽夏侯二家
 漢人列於學官者自是伏生親傳非鼂錯所受之夲
 明矣又伏生有孫㠯治尚書徴伏生有孫則應有子
 何至令女傳言若其子幼不能傳書則伏生年已九
 十餘安得有幼子乎且其女能傳言亦應通文字何
 至鼂錯不能得者且十二三乃以意屬讀之耶某曾
 身至濟南潁川其語音絶不相逺雖古今或異大畧
 亦可知何至言語不相通耶衞宏且勿論顔注漢書
[001-56a]
 為班氏忠臣亦贅列斯語疑誤至今殊可怪耳
 又按梅氏鷟亦謂呉才老云伏生得於既耄之後為
 失考朱子於古文言壁藏今文則言暗記亦是受校
 人之欺論正與定逺合蓋漢定伏生即求其書以教
 於齊魯之間不待孝文時始然生未耄也今文二十
 八篇亦從屋壁得之手授之其人非待鼂錯來始背
 誦衞宏說妄也凡此等皆逺勝先儒者
 又按書大序云伏生年過九十失其夲經口以傳授
[001-56b]
 此亦是魏晋間衞宏使女傳言教錯之說盛行故撰
 序者採入而不覺其於史文相背劉歆有言鼂錯從
 伏生受尚書尚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絶今其書見
 在曾口授云乎哉
  第十五
左氏春秋内傳引詩者一百五十六引逸詩者十引書
者二十一引逸書者三十三外傳引詩者二十二引逸
詩者一引書者四引逸書者十蓋三百篇見存故詩之
[001-57a]
逸自少古書放闕既多而書之逸自倍於詩也何梅氏
二十五篇出向韋杜二氏所謂逸書者皆歴歴具在其
終為逸書者僅昭十四年夏書曰昬墨賊殺臯陶之刑
也一則而已夫書未經孔子所刪不知凡幾及刪成百
篇未為伏生所傳誦尚六十九篇其逸多至如此豈左
氏於𢾗百載前逆知後有二十五篇而所引必出於此
耶抑此二十五篇援左氏以為重取左氏以為料規摹
左氏以為文辭而凡所引遂莫之或遺耶此又一大破
[001-57b]
綻也
 按左氏所引詩皆指及其成句者若他篇名章名與
 其人自作詩尚不在此𢾗何以為自作詩隠元年大
 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荘公自作詩也大隧之外其樂
 也洩洩武姜自作詩也僖五年狐裘尨茸一國三公
 吾誰適從士蒍自作詩也至昭十二年祭公謀父作
 祈招之詩乃子革所引非自作例故入於逸詩中周
 語武王支之詩亦然
[001-58a]
 又按左氏所引書定四年有伯禽以命魯公有唐誥
 以命唐叔伯禽唐誥皆逸書篇名並不見今百篇序
 中則知古逸多矣
  第十六
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引詩者一百有二引逸詩者三引
書者十六引逸書者十八逸少逸多之故猶左氏也逮
梅氏書出而鄭氏所指為逸書皆全全登載無一或遺
其露破綻亦與於左氏相等予獨怪其不特規摹文辭
[001-58b]
抑且標舉篇目如見六引兑命則撰説命三篇四引太
甲則撰太甲三篇三引君陳則撰君陳篇以及引大誓
撰泰誓引君雅撰君牙至引尹吉曰不知為何書緣康
成所受十六篇有咸有一徳知此惟尹躬及湯咸有壹
徳出其中故註曰吉當為告告古文誥字之誤也尹告
伊尹之誥也書序以為咸有壹徳今亡其確指如此果
爾惟尹躬及湯咸有壹徳既竄入咸有一徳中何惟尹
躬天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均為尹吉曰而
[001-59a]
竄入太甲上篇中耶不又與前所論孟子同一破綻耶
 按鄭註兑命君陳皆云今亡註貍首詩云今逸蓋以
 射義曾孫侯氏八語為即貍首故則此咸有壹徳冝
 云今逸不冝云今亡疑亡字誤或難予古人受書有
 先後鄭註儀禮禮記未見毛詩傳故註所引詩與毛
 異自云後得毛傳乃改之安知註禮記時不尚未見
 古文尚書乎然予考之夲傳殊不然從東郡張恭祖
 受禮記古文尚書等二書之見蓋在同時及乆之遊
[001-59b]
 學歸遭黨錮杜門修經業注禮黨禁觧注古文尚書
 毛詩此又見之鄭君自序註雖有先後而受書實在
 同時非毛傳此康成號為接顔一見終身不忘者安
 得有忘其為字誤固決然爾
 又按鄭註書有亡有逸亡則人間所無逸則人間雖
 有而非博士家所讀杜氏註統名為逸此其㣲别者
 又按鄭註緇衣君奭云今博士讀為厥亂勸寕王之
 徳此即伏生所傳歐陽夏侯所註尚書立於學官者
[001-60a]
 東漢毛詩未立小雅都人士首章章六句二十四字
 惟毛氏有之三家則亡故服䖍於襄十四年左傳引
 行歸於周萬民所望注云逸詩蓋以非今博士所讀
 遂逸之䖍非不知出於毛詩也者
 又按古人學以年進晚而觀書益博然於前此所注
 述有及追改者亦有不復改定者要當随文叅考如
 鄭註鄉飲酒禮關雎鵲巢鹿鳴四牡之等皆取詩序
 為義緇衣彼都人士狐裘黄黄之詩云毛氏有之此
[001-60b]
 即鄭志所謂後得毛傳乃改之也註鄉飲酒禮南陔
 由庚六笙詩云小雅篇也今亡其義未聞坊記先君
 之思以畜寡人云此衞夫人定姜之詩此又鄭志所
 謂後乃得毛公傳記注已行不復改之是也凡此總
 緣歐陽公有言庻幾以見予於鄭氏之學盡心焉耳
 又按東坡紀年録元符三年六月晦無月碇宿大海
 中勢甚危險起坐四顧所譔易書論語皆以自随而
 世未有别夲拊之而嘆曰天未欲喪是也吾儕必濟
[001-61a]
 已而果然予每嘆古人之以著述免患難如此癸亥
 秋将比上先四五月間静寫此疏證第一卷成六月
 携徃呉門於二十二日夜半泊武進郭外舟忽覆
 自分已無生理惟私念曰疏證雖多副夲在京師
 然未若此夲為定天其或不欲示後人以朴乎吾當
 邀東坡例以濟越次日達岸徃告吾友陳玉璂賡明
 賡明喜曰此盛事不可以不記因記於此
 
[001-61b]
 
 
 
 
 
 
 
 尚書古文疏證卷一